古代战争中动员活动可能孕育宗教吗?

【讨论】耶路撒冷为什么能够孕育三大宗教?- 百度派
{{ mainData.uname }}
:{{ mainData.content }}
{{ prevData.uname }}
:{{ prevData.content }}
{{ mainData.uname }}
:{{ mainData.content }}
0 || contentType !== 1" class="separate-line">
:{{ item.content }}
美国承认耶路撒冷为以色列首都
3">等{{ uList.length }}人邀请你回答
【讨论】耶路撒冷为什么能够孕育三大宗教?
问题说明(可选):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
{{ log.sign }}
可能对你的问题感兴趣
暂无相关用户
,才能邀请用户
,才能邀请用户
你已邀请15人,不可再邀请
无论是文化还是宗教还是历史,耶路撒冷就像一个深沉的老人,孕育着一代代的文明。那么耶路撒冷为什么能够孕育三大宗教呢?1.耶路撒冷的特殊性
耶路撒冷最特别的是她的历史,历尽沧桑,却依然是当今世界...
无论是文化还是宗教还是历史,耶路撒冷就像一个深沉的老人,孕育着一代代的文明。那么耶路撒冷为什么能够孕育三大宗教呢?1.耶路撒冷的特殊性& & & & 耶路撒冷最特别的是她的历史,历尽沧桑,却依然是当今世界的焦点。其历史的沧桑、复杂、特殊,在她的老城区表现得淋漓尽致。&老城区面积只有1平方千米,被一圈古老的城墙所围绕,于1981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文化遗产。小小老城,却被分为4个区。2.上帝在人间的住所在耶路撒冷。& & & & 说起上帝,需要说明的是,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其实是一脉相承的,同属一个教系,基督教和伊斯兰教起初以犹太教的继承和发扬者自居。他们都信奉唯一的一位神——上帝,只是各自叫法不一样,犹太教里称之“雅卫”,基督教称之“耶和华”,伊斯兰教称之“安拉或真主”。既然他们都信奉上帝,那么上帝在人间的住所(也就是放有“约柜”的地方)——圣殿,自然就成了他们敬仰的圣地。这座圣殿便于公元前11世纪建在耶路撒冷。3.耶稣的受难地和葬身地在耶路撒冷。&耶路撒冷成为基督教的圣地,除了有上帝在人间的住所外,还因为基督教创始人耶稣受难和埋葬于此。基督教,由耶稣创立于公元1世纪。耶稣是犹太人,也是犹太教徒,当时的基督教仅仅是犹太教的一个新兴派别,称之“拿撒勒”派,其真正独立成为一个宗教是在公元2世纪。耶稣自称犹太之王,上帝之子。当他向他的信徒公开他的使命时,他强调他的命运将在耶路撒冷展开。确实,耶稣最后在耶路撒冷被罗马政府抓住,并被钉死在十字架上,死后也葬在耶路撒冷。后来基督教徒为了纪念他,在耶路撒冷建立了圣墓大教堂和圣母大教堂。这在基督教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自然成为圣地。以上就是为什么耶路撒冷是三大宗教的圣地,也是为什么能孕育出三大宗教的原因啦。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
春秋时期,五霸的中心,分别是齐国临淄、晋国曲沃(山西翼城)、秦国咸阳、楚国郢都、吴国姑苏,加上后来韩赵魏的都城新郑、邯郸、大梁,当时都是比较发达的经济政治中心(直到现在也差不多是相应省份的省...
春秋时期,五霸的中心,分别是齐国临淄、晋国曲沃(山西翼城)、秦国咸阳、楚国郢都、吴国姑苏,加上后来韩赵魏的都城新郑、邯郸、大梁,当时都是比较发达的经济政治中心(直到现在也差不多是相应省份的省会)。说来也奇怪,这些大地方都不出思想家,偏偏泰山以西,黄河以南,淮河以北,以商丘为中心,豫东鲁西皖北这一片直到现在也是各自省份中比较不发达的地方,各大学派头脑都在这里集中。为什么?因为这一地带古代是狭义的“中原”,原来是商朝的统治核心区,武王伐纣以后,商朝残存势力被收编为宋国,都城在现在的河南商丘,另安插了很多姬姓诸侯国监视,因此小国林立。此地一片平原,无险可守,历来是被别人征服的地方,春秋初年,齐国在北边、楚国在南边各自占领了一块地盘,管仲、老子虽为齐人、楚人,其实都是亡国奴。其他林林总总的小国都在列强的矮檐下低头过日子,比如商鞅的卫国,孟子的邹国,宋国和周公的后裔鲁国还算是最大的,也是天天挨打的命。总结一下:高级文化或者思想家产生的条件:1、中心区域有交流;2、历史悠久有积累。现在来看下面一张地图:如果整个地球是一片大洋,欧亚非三大洲就是个“世界主陆”,两个美洲则是“世界岛”。三洲地理上的连接点,就是中东。现在四大文明区中,东亚的儒家文明,南亚的印度文明,欧洲的基督教文明都是在边缘发展起来的,而中东地区,则是“世界主陆”的中心,也是三大宗教最后的高级阶段——伊斯兰教占据的地盘。具体到中东地区,则是下面这张图:中东地区,三个高原夹杂两条大河。阿拉伯高原、伊朗高原、土耳其高原(地理上称安纳托利亚高原),夹杂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共同孕育了巴比伦文明,尼罗河谷地孕育了埃及文明。两大文明的连接点或者说交汇点,恰恰在于地中海西岸,亚洲和非洲交接处的沿海走廊地带,也就是耶路撒冷。因此,不是因为耶稣生在耶路撒冷,从而使其为圣城,而是这种文化交汇点总会出生一个宗教领袖,其名曰基督还是曰穆罕默德,倒无所谓。就像鲁国和宋国文化交汇处总会出现大思想家,至于叫孔子还是墨子,倒无所谓。从时间上看, 尼罗河文明肇始约前4500年,(金字塔建于前2650年), 巴比伦文明肇始于前3500年, (汉谟拉比法典颁布于前1750年),圣经中的犹太人的始祖亚伯拉罕出生大约前1700年, 出埃及大约是前1445年。可以对比一下的是,中国商代存在时间大约公元前1600年-前1046年, 留存至今的建筑是安阳小屯村遗址,文字是甲骨文。武王伐纣大约是前1046年。综上,耶路撒冷或者“以色列-巴勒斯坦地带”满足出现大思想家的两个条件,1、中心区域有交流;2、历史悠久有积累。因此,三大宗教必然出现在中东,尤其是耶路撒冷。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
耶路撒冷市位于巴勒斯坦中部,面积176平方公里,由东部旧城和西部新城组成。它是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的三教圣地。耶路撒冷在阿拉伯语和犹太语中,意思都为“和平之城”。1、犹太教:耶路撒冷是犹太圣...
耶路撒冷市位于巴勒斯坦中部,面积176平方公里,由东部旧城和西部新城组成。它是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的三教圣地。耶路撒冷在阿拉伯语和犹太语中,意思都为“和平之城”。&1、犹太教:耶路撒冷是犹太圣约产生地,是犹太民族的宗教发祥地。犹太教徒同耶路撒冷之间的纽带从来没有间断。自从约三千年前大卫王在此建都以来,这里就一直是犹太民族的历史、精神和国家中心,世世代代一直保持着象征价值。在罗马政府后遭到流放而散布世界各地的许多犹太人从来没有忘记耶路撒冷。他们年复一年地重复说道:“明年相会在耶路撒冷。”耶路撒冷成了世界各地的犹太人向往返回自己家园的象征。耶路撒冷充塞在先知者的预言中,信徒日常的祈祷里以及世界每个角落的希伯来诗人的颂歌中。2、基督教:公元一世纪,传说基督教“救世主”耶稣生于耶路撒冷南郊小成伯利恒,长大后在耶路撒冷传播“福音”,,335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一世之母海伦那太后,,在耶路撒冷耶稣受难处及墓地建造圣墓教堂,,从而成为基督教圣地3、 伊斯兰教:由阿拉伯人默罕默德创立于公元7世纪。年轻时,默罕默德跟随一位僧侣学习基督教知识,研读犹太教和基督教的经典,在这个过程中,他逐渐将耶路撒冷视为神圣的地方,同时把耶路撒冷作为伊斯兰教最初朝拜的方向(后来改成麦加了)。&在伊斯兰教中,默罕默德唯一一次被神化的事迹是“夜行登宵”,传说大天使和他一起,骑着人面飞马,去了一个无名的“最遥远的至圣之所”,在那儿登上了通往天堂的阶梯,并且见到了默罕默德的父辈“亚伯拉罕”(犹太人始祖),和默罕默德的兄弟们摩西(犹太教创始人)、耶稣(基督教创始人)等先知。&而这个“最遥远的至圣之所”就是耶路撒冷。公元7世纪末,穆斯林占领了耶路撒冷,并建立了著名的建筑——岩石圆顶清真寺。各种因素叠加在一起,耶路撒冷便成为伊斯兰教的三大圣地之一。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
耶路撒冷旧城是一座宗教圣城,是犹太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世界三大宗教发源地,三教都把耶路撒冷视为自己的圣地。宗教和传统、历史和神学以及神圣的处所和祈祷的房屋,使耶路撒冷成为备受犹太教徒、基督教...
耶路撒冷旧城是一座宗教圣城,是犹太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世界三大宗教发源地,三教都把耶路撒冷视为自己的圣地。宗教和传统、历史和神学以及神圣的处所和祈祷的房屋,使耶路撒冷成为备受犹太教徒、基督教徒和穆斯林崇敬的神圣城市。那么耶路撒冷为什么能够孕育三大宗教呢?对犹太教来说耶路撒冷是犹太圣约产生地,是犹太民族的宗教发祥地。犹太教徒同耶路撒冷之间的纽带从来没有间断。自从约三千年前大卫王在此建都以来,这里就一直是犹太民族的历史、精神和国家中心,世世代代一直保持着象征价值。在罗马政府后遭到流放而散布世界各地的许多犹太人从来没有忘记耶路撒冷。对基督教来说耶路撒冷是耶稣生活、布道、殉难和复活的地方。虽然基督教会强调的是作为天堂的耶路撒冷而不是世俗的耶路撒冷,但是,在新月全书上提到的一些关于耶稣业绩和经受磨难的地方,一直吸引着朝觐者和虔诚的信徒们前去观光。圣地很多,如圣母教堂、客西马尼花园、最后晚餐的遗址以及苦路上的14个季度受难处。对伊斯兰教来说耶城是仅次于麦加、麦地那的第三大圣地。先知穆罕默德把耶城定为穆斯林朝拜的方向。根据伊斯兰教的说法,先知穆罕默德从麦加奇迹般地被送到耶路撒冷,并从那里升入天堂。奥马清真寺和阿克沙清真寺(阿克沙意思是“遥远的”),均建于公元七世纪。古兰经里提到耶路撒冷是“遥远的地方”,因此被认为是仅次于麦加和麦地那的圣地。赞美耶路撒冷为圣地的文学作品在穆斯林世界比比皆是。总结耶路撒冷长期以来是巴勒斯坦人和以色列人聚居的城市。相传公元前10世纪,大卫的儿子所罗门继位,在耶路撒冷城内的锡安山上修建了一座犹太教圣殿,是古犹太人进行宗教和政治活动的中心,于是犹太教就把耶路撒冷作为圣地。 后来在圣殿废墟上筑起一道城墙,犹太人称为,成为当今犹太教最重要的崇拜物。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
世界三大宗教(基督教、犹太教、伊斯兰教)都产生在中东。无论是文化还是宗教还是历史,耶路撒冷就像一个深沉的老人,孕育着一代代的文明,下面就从耶路撒冷的文化历史建筑等方面来介绍一下这座城吧,不然...
世界三大宗教(基督教、犹太教、伊斯兰教)都产生在中东。无论是文化还是宗教还是历史,耶路撒冷就像一个深沉的老人,孕育着一代代的文明,下面就从耶路撒冷的文化历史建筑等方面来介绍一下这座城吧,不然太无趣了。这一个享有5000年历史的城市经历了被征服、破坏、重建以及在此复兴,如今,它既是欣欣向荣的摩登城市,也是活生生的博物馆。而是去体会这座世界上唯一被三大宗教认定为信仰源流和精神指针的圣地城市,体会它的神圣与神秘。有人说,耶路撒冷只有一种颜色。走在耶路撒冷的路上,你会发现这个城市的主色调是一种淡淡的米黄色。这些构建耶路撒冷的石灰岩和白云石灰岩据说是尚存于人类世界的最古老的建筑用石之一,不夸张地说,在耶路撒冷任何角落,你都有可能踩在千年的遗址上。在耶路撒冷老城内,苦路是你尤其是基督徒必去的景点。当犹太人祭司长和长老合谋要杀害耶稣后,耶稣被他们交给罗马的巡抚本丢彼拉多审判,本丢彼拉多并没有查出耶稣犯了什么罪,却应犹太人祭司长和长老的要求将耶稣判了死刑,钉在十字架上。耶稣背着将要被钉在其上的沉重的十字架走过的路被后人称为苦路,中途有14次停顿,人们把这14 次停顿称为苦路十四站。基督教、犹太教、伊斯兰教深厚的宗教底蕴和悠久的文化传统,给这座城市烙上了神圣的印记,每每想起,都不由心生敬畏。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
【讨论】耶路撒冷为什么能够孕育三大宗教?
,才能进行回答
一个问题只能回答一次,请&nbsp点击此处&nbsp查看你的答案
6人关注了此问题《过渡礼仪》(汉译人类学名著丛书)1版1印 品好※ [民 俗 学研 究经典 有关:宗 教 与 巫 术 洗 礼、酋 长 圣 女、秘 密 社 会、订 婚与结 婚 离 婚仪 式、怀 孕与分 娩]作&&&&&&者:[法]阿诺尔德·范热内普 著;张举文 译,高丙中 主编(后收入: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出 版 社:商务印书馆出版时间:2010
印刷时间:2010-11印&&&&&&数:装&&&&&&订:平装版&&&&&&次:一版一印开&&&&&&本:16开页&&&&&&数:154页字&&&&&&数:I&&S&&B&&N:品&&&&&&相:九五品售&&&&&&价:85.00(已售)出售日期:详细描述:私家藏书品好,封面见图。内页干净,无字迹、划线、印章。、死亡丧葬墓地、图腾氏族&割礼&nbs...装订:平装开本:版次:15.00九品装订:平装开本:版次:149.00九五品装订:平装开本:版次:119.60十品装订:平装开本:版次:125.20十品装订:平装开本:版次:121.00九五品装订:平装开本:版次:120.00十品装订:平装开本:版次:121.00十品装订:平装开本:版次:140.00九五品装订:平装开本:版次:一版一印128.00九五品Copyright(C)
孔夫子旧书网
京ICP证041501号
海淀分局备案编号religious war
咱们预计,在开源社区和商业软件支持者之间不会出现一场宗教战争(religious war)。但是,她们估计会在某一方面竞争得很惨烈,比如说谁能够为用户帮助1欧元的ERP或CRM。
基于1160个网页-
Religious Warfare
人类的故事(插图·中文导读英文版),世界总史,图书... ... 宗教改革/The Reformation 宗教战争/Religious Warfare 英国革命/The English Revolution ...
基于89个网页-
wars of religion
...限 ? 大部分文章是一个或两个段落的长度,但更广泛的议题(例如,美第奇别墅 (Medici villas),宗教战争(Wars of religion))是1 至2 页长。 ? 文章常以2 至3 页的参考文献做为结尾,在书本的首页,有37 个历史及参 考书目来源的缩写清单。
基于21个网页-
宗教的意思解释,英文翻译,宗教的读音,五笔编码及其... ... 宗教性的
religious 宗教战争
crusade 宗教改革
reformation ...
基于18个网页-
French Wars of Religion
Hugenottenkriege
whipping up religious hatred
The Religious Wars ()
以上来源于:《新汉英大辞典》
在海外,倒是有可能爆发国家之间的全方位宗教战争。
Abroad, yes, there is a chance of full-blown war of religion between states.
我会鼓起勇气前往16世纪的宗教战争来看看新教改革,或是三十年战争(1618-48)来看看文艺复兴的启蒙。
I'd brave the 16th-century Wars of Religion to catch the Reformation, or the Thirty Years War (1618-48) to watch the Enlightenment dawn.
当欧洲还深陷中世纪黑暗时代的宗教战争之时,中国已孕育了世界最高水平的生活方式。
While Europe wasfumbling in the Dark Ages and fighting disastrous religious wars, Chinacultivated the highest standards of living in the world.
We're somewhere having the western war in those places Those are hotspots religiously because they have so much religious significance.
我们就会有这样的战争冲突,它们是宗教的热点区域因为,它们有宗教意义。
They're theories of everything, encompassing just about everything that matters, day-to-day life, child development, mental illness, religion, war, love.
它们试图对世间的一切做出解释,包括了日常生活,儿童发展,心理疾病,宗教,战争及爱情。
And that this terrified elites in much of Europe and had the same equivalent of what the Fronde did for scaring elites in France.
就像是投石党运动吓坏了法国精英一样,宗教战争吓坏了欧洲许多国家的精英
宗教战争是战争中的一个类别,泛指以宗教名义进行的战争。宗教战争由于宗教原因或宗教目的所引发,或者宗教武装势力之间发生的战争。宗教战争也是宗教斗争中的一种形式。在西方国家,宗教战争是常见的历史现象。而在东方国家,则相对罕见。
以上来源于:
$firstVoiceSent
- 来自原声例句
请问您想要如何调整此模块?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会尽快进行适当修改!
请问您想要如何调整此模块?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会尽快进行适当修改!您的位置: &
论中国古代神话孕育的民族精神
优质期刊推荐中国文明的起源与古代宗教、思想(下)(邹昌林)-博宝艺术网
博宝艺术网
扫描二维码关注
随时随地收看更多资讯
一、中国早期文明的统治方式——巡守制&在传统的文明与国家同源论的看法中,夏代“家天下”的产生,才是中国文明起源的源头。现在“家天下”还没有到来,那么,与“家天下”相区别的“公天下”,又是怎样一种政治组织方式和经济活动方式呢?我们认为,这就是中国古史上的巡守制度。这种制度,从记载来看,是从黄帝时开始的,以后作为定制被继承下来,并从不稳定状态向稳定状态发展。到尧舜时,据《尧典》记载:(舜)岁二月,东巡守,至于岱宗,柴。望秩于山川,肆觐东后,协时月正日,同律度量衡。修五礼、五玉、三帛、二生、一死挚。如五器,卒乃复。五月南巡守,至于南岳,如岱礼。八月西巡守,至于西岳,如初。十有一月朔巡守,至于北岳,如西礼。归,格于艺祖,用特。五载一巡守,群后四朝。另外,还有不少典藉有关于巡守礼的记载。因此,其存在当不会有什么问题。至于是否有如这样整齐划一,则是另一回事。据《孟子·梁惠王》的定义:“天子适诸侯曰巡守;巡守者,巡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也就是说,巡守是天子出行,到地方视察的活动。那么,这种视察的目的是什么呢?据《左传·庄公二十三年》记载:“二十三年夏,公如齐观社。曹刿谏曰:‘不可。夫礼,所以整民也。故会以训上下之则,制财用之节;朝以正班爵之义,帅长幼之序;征伐以讨其不然。诸侯有王,王有巡守,以大习也。非是,君不举矣。’”说明巡守的目的,是为了维护礼,而礼的作用,则是“整民”,让人们都按照标准的礼仪规范行事。而这种礼仪规范,这里主要讲的是三件大事,即“会”、“朝”、“征伐”。“会”的目的是“训上下之则,制财用之节”。“朝”的目的是“正班爵之义(即仪),帅长幼之序”。“征伐”的目的是“讨其不然”,即对不服从共同礼仪规范的人进行惩罚。所有这些行为,靠王和诸侯来共同维护。为此,诸侯的目的是“有王”,唯王是从。王的目的是“有巡守”,即忠于天子的职守。在王的带动下,从上到下共同来遵守礼仪规范,这就是“大习”。虽然,这里所说的三件大事,都是以春秋时代为背景的,但这里把维护礼作为天子巡守的目的,则是正确的。也就是说,“天子展义”的“义”的内涵主要是文化的,即维护共同的文化基础。因为当黄河流域形成了中华民族的最早核心之后,怎样才能把那些原本来自不同地域,有着不同习俗和传统的氏族部落或部落集团汇聚成一个共同统一的集团呢?在当时各氏族部落尚相对独立的状态下,只有共同的文化才能把他们统一起来。所以,维护共同的文化就成了内部的根本目的。&二、 巡守制的基础--王有土地所有制&当然,为了维护共同的文化基础,以形成内部和平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各氏族部落也必须为此付出代价,这就是,各个氏族部落都要出贡赋来维持这种社会的公共职能的履行。而维持这种公共职能的贡赋--即社会剩余劳动的提供方式和分配方式,则是受着这个时代的特殊生产方式所制约。那么,这种特殊的土地所有制关系是什么样的呢?这就是王有土地所有制。笔者认为,中国从五帝以前的原始社会到春秋时代的土地所有制关系,可以划分为递进的四个阶段的四种形态,即:部落土地所有制,王有土地所有制,贵族土地所有制和小土地占有制。所谓部落土地所有制,是指原始社会的土地制度,这一般就是部落赖以生存的就食范围,只是一种领土权,并不体现氏族成员之间的关系。王有土地所有制,基本是五帝时代的土地制度,是从黄帝时代开始,但其结束期大约要到商代中叶以后。在这个阶段,一般实行大面积抛荒耕作制度,土地的固定使用权尚未形成,因而谈不上个人(包括贵族)对土地的占有权和所有权,土地在名义上归最高的首领--即王或后世的天子所有,所以称为王有土地所有制。《诗经·小雅·北山》所谓“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概念,正是王有土地所有制的遗留在观念上的反映。在王有土地所有制下,已经有剩余劳动的提取或剥夺,故它已经是文明时代的土地所有制关系。这种土地所有制是土地所有权与领土主权的合一,类似于后代的国有制。贵族土地所制是从商代中叶开始的,到春秋中叶才结束。小土地占有制则是从春秋时代开始形成,一直到战国的商鞅变法,才最终在全国范围内定型下来。由此可见,从黄帝开始的巡守制度,实际是王有土地所有制的产物。所以,理解王有土地所有制,是理解巡守制度的关键。所谓王有土地所有制,是与这时特殊的耕作方式相适应的。在这个时期,人们一般实行大面积抛荒耕作方式。在这种耕作方式下,土地一般只种一年就抛荒,第二年另种新地。等把周围的生荒地都种过一遍之后,于是又回到第一次抛荒的土地上,开始第二轮的耕作。之所以采用这种耕作方式,是由于当时的农业生产工具还很落后,还是使用石器、蚌器、木器等进行生产,因而无法深翻土地。同时,又不知道施肥,作物的生长完全靠自然形成的表层地力。而这种表层地力,只有生荒地最肥沃,最适合作物生长。如果连续耕种,就会造成明显减产。这一时期,人们一般都实行集团性生产,整个集团聚居在一个共同的地域。由于人口很多,因此,所占面积也很大。一旦迁徙,就是整个集团的迁徙,所以称为大面积抛荒耕作制度。关于这种整体迁徙于新地进行生产的情况,我们在《诗经·大雅·公刘》中还能看到。正是这种大面积抛荒耕作制度,造成了夏商时代的屡次迁都。据《古本竹书纪年辑证》的材料,夏代迁都达八次。而《史记·殷本纪》记载:“成汤,自契至汤八迁。”而汤至盘庚,“乃五迁,无定处。”这就是所谓前八后五,凡十三次迁徙。关于这种情况,尧、舜、禹时代也有史影。如《元和郡县志》曹州菏泽县条载:“定陶故城,尧所居也。尧先居唐,后居陶,故曰陶唐氏。”《孟子·离娄下》:“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世本》载:“禹都咸阳,及后乃徙安邑。”“禹都阳城,在大梁之南。”此条据《史记·封禅书》正义引作:“夏禹都阳城,避商均也。又都平阳,或在安邑,或在晋阳。”这些都说明,他们在位时,都有过迁徙或活动中心的转移。当时,并没有外部对他们形成的压力,因此,只能解释成生产的需要。在这样一种经常迁徙的大面积抛荒耕作制度下,土地不过暂时使用。固定的土地使用权都没有出现,那么,个人(包括贵族)对土地的占有权和所有权当然也就无法存在。于是,整个土地所有权,只能属于代表整个集团的王所有。而王的土地所有权,实际又是和领土主权合一的。这就是整个王有土地所有制的形成受着生产力水准及其所决定的耕作方式制约的基本情况。这是基础,没有这个基础,就不会有王有土地所有制。其次,王有土地所有制是对原始部落土地所有制的侵犯和否定。在原始的部落土地所有制下,土地所有权实际就是部落对其就食范围的控制权,所以,只是一种领土权,并不体现生产者和社会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但是,由于这种领土是部落生存的基础,因此,不得允许其他部落是不许侵入的。如果侵入,那么就会引起部落之间的战争。然而,王有土地所有制,则是公开地、合法地对这种部落领土主权的侵犯。以前独立的部落土地自主权,现在只有在王的保护下,才能合法地存在。也就是说,王对整个领土的主权,升至第一的主权,而部落对自己的土地,反而降为了第二级的占有权和使用权。为了从王的第一主权中得到自己对原有土地的占有权和使用权,各部落就必须向王交纳贡物或赋税,然后,王也就有义务保护他们的领土和生存权不受侵犯。在这里,王有土地所有制正是通过剥夺部落土地所有制的主权来实现的。因此,在这里,已经有着剩余劳动的剥夺。但是必须指出,这种剥夺,开始并不是外部强加给部落的,而是在变更的环境中,部落为了自身的生存安全或更大利益的需要,而自愿主动地把这种权力让渡出去的。所以,尽管王有土地所有制是对部落土地所有制主权的剥夺,开始却并不跟氏族制度发生对立,反而是与氏族部落生存的需要相一致的。只要这部分剩余劳动,能够真正地用于社会的公益事业,也就不会受到氏族部落的反对,而形成暴力的对抗。这正是文明的产生,能够从氏族制度中直接引伸出来的原因。&三、王有土地所有制所制约的财产分配方式--按礼分配制&然而,王有土地所有制毕竟是对部落土地所有制的背离和否定。这种开始可能是由于偶然需要而征集的管理需用--即社会剩余劳动,以后就逐渐演变成了固定的、常规的,法定要交的赋税了。于是随着王有土地所有制的确立,也就标志着一个新的时代--即文明时代的到来。我们之所以说五帝时代是文明时代,就是因为王有土地所有制在这个时代已经形成。而巡守制度,正是王有土地所有制形成的一个标志。所谓巡守制度,首先是处于军事民主制阶段的氏族部落为了保护自身的安全,尤其是为了维护共同的文化基础的需要的产物。为了达到这种目的,所以,他们结成了巨大的社会集团。这种集团,摩尔根和恩格斯称之为部落联盟,现在国外又称之为酋邦。然而,从中国的实际情况看,无论从地域的广阔,人口的众多,权力结构层次的高度,实际都超过了部落联盟和酋邦的规模和水平,而具有准王朝的性质。在中国,“国”的概念一般指部落,所谓“禹合诸侯于塗山,执玉帛者万国”(《左传·哀公七年》)的说法可证。更高一级的部落集团,比如人们所说的华夏集团、东夷集团、苗蛮集团,还有相应的其他集团等,这一般就相当于部落联盟或酋邦。而从黄帝开始,实际已经超过了这个阶段,形成了这些集团融合为一体的更大实体--即中华民族最早的核心。因此,可以称为准王朝阶段。因为从此以后,中国就是以王朝的系统往下排的。这也正是我们把这个时代的土地所有制称为王有土地所有制的根源。由于中国这时是处在准王朝阶段,所以,尽管生产力水平相对低下,但却人口众多,因此,可以把全社会的财富集合为一个巨大的量,来从事大规模的文明建设。而这种最大的投入,就是维护共同的文化制度。所谓巡守制,正是这一需要的产物。所以,在王有土地所有制下,王必然要从各个氏族部落集团提取剩余产品,来维持统治集团的生存。至于这种提取的数量,要视社会生产力的水平而定。当社会生产力的水平可以提供他们所需的一切费用以后,统治集团也就不再自行生产。但其制度,却作为礼仪形式保存了下来。并且,随着这种剩余产品提供的能力日益提高,统治集团也就逐渐从一个履行公职的集团,而变成了一个榨取剩余劳动的剥削集团。但是,由于人们必须靠履行公职来得到这份财富,所以,在名义上,仍然是为公,他们的剥削享受,也成了理所当然的事而传之后代。因为守礼与为公是一回事,所以,为了礼仪活动消耗社会财富,并不受到指责。例如,《论语·泰伯》记载:“子曰:‘禹,吾无间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禹,吾无间然矣。’”禹对个人生活克勤克俭,而对于礼仪却非常讲究,因而受到了孔子的极力推崇。为什么呢?就因为对社会财富进行再分配,原本是依据礼仪规范来进行的。每一个担任社会公职的人,怎样得到他应有的一份财富呢?怎样保证这种分配是用于公呢?这就是按各种公共职能的礼仪排场消耗的财富为标准来进行分配。因为在五帝时代,正是礼仪活动的繁荣期,每个人的活动,每一项公共职能的履行,都是与一定的礼仪规范相联系的。而这时的王有土地所有制,又决定个人没有权力直接占有别人的剩余劳动,于是,就不得不靠礼仪规范作为对社会剩余劳动进行再分配的标准。由于这种社会剩余劳动的征集,本来就是为社会的共同利益,尤其是为了维护共同的文化而征集的,因此,在这个时候,礼仪规范与为公,原本就是合一的。所以,凡是符合礼仪标准,也就符合为公的原则。正是因此,形成了从上到下,按照礼仪规范分配社会财富的制度。那么,这种按礼分配的方式,是怎样转变为剥削的呢?这正是理解中国文明与国家非同步发生,国家的起源需经过文明阶段的孕育,到一定条件才能向国家转变的关键。这种转变条件,实际是由于少数人垄断了各种社会公共职能。尤其是世袭制产生之后,这种垄断就变成了一种特权。于是,原来按礼分配社会财富的制度,就变成了整个社会的财富在少数世袭贵族之间进行分配。那么,这种制度实际就变成了一种剥削制度。因为这种世袭贵族集团形成之后,他们对于社会剩余劳动的提取,就不在于履行公职的最低需要,而是尽量扩大各个等级之间的级差,并随生产的发展,这种级差越来越大。于是,其中用于社会的比重就越来越小,而用于贵族享受的比重则越来越大。故随着世袭制的形成,按礼分配社会财富的制度,就最终转变成了剥削制度。但是,由于这种剥削方式是以垄断社会公共职能为前提的,因此,这种剥削方式实际是从公有制中偷渡过来的。而且,当它变成了一种剥削制度之后,它还保持着按礼分配的表象,有着担任某种公共职能的身份,因此,这种剥削方式,又是以公有制为表象的一种剥削方式。&第四、王有土地所有制的结束和贵族土地所有制、小土地占有制的兴起&王有土地所有制到商代中叶,就开始走向结束,而进入了贵族土地所有制阶段。其证据就是,从盘庚迁殷以后,商周都城(除西周灭亡之外)就再没有迁徙过。也就是说,这时人们基本结束了大面积抛荒耕作制度,土地的使用已经相对固定下来。这就为贵族土地所有制的产生提供了条件。因为随着土地使用的相对固定,人们就不再迁徙,于是,王就把原来按等级礼仪再分配给各级贵族的那部分社会财富,转换了一下形式,以固定的土地税的形式,支付给各级贵族。在这种方式下,贵族按爵位的等级,直接占有王分配给他们的一定量土地,这种土地上的收入,就作为他们为国效力的报酬,即俸禄。这就是分封制。这时,土地所有权仍归王所有,贵族不过得到分配给他们的那部分土地上的税收。因此,这实际上仍相当于再分配的方式,是王把按礼分配给各级贵族的那部分财富,转换了一下形式,以固定的土地税支付给他们。但是,由于土地固定使用权的出现,贵族对一定数量的土地税的获得,实际是通过对某一块或某几块土地的直接控制权而实现的,因此,贵族对这种土地实际已形成了固定占有权。由于这时贵族爵位是世袭的,所以,这种固定占有的土地,王逐渐就收不回来了,而变成了贵族世袭永久的占有。于是,这种世袭永久占有权的确立,实际也就变成了所有权。而随着这种等级贵族土地所有制的形成,于是按礼分配社会剩余产品的方式,就最终转变成了按礼分配生产资料(土地)的方式。由此可见,贵族土地所有制是对王有土地所有制的分割和否定。这样,这种直接剥削方式的形成,同时也就孕育了按礼分配制度的危机,成为以后礼崩乐坏的重要根源。在贵族土地所有制阶段,虽然土地的使用在大的范围内相对固定下来,但小范围的使用权尚不固定,即这时还存在着“三年一换土易居”的轮耕协作制度。所谓“井田制”,实际就是协作耕作方式的产物。正是因此,个体小农对小块土地的占有尚未形成,故这时的土地所有制只能称作贵族土地所有制。但是,到了春秋时代,随着铁器的普及和牛耕的出现,社会生产力得到了大幅度提高。据新发现的《孙子·吴问篇》的记载,春秋后期,晋国六卿对每个劳动力分配的土地面积普遍比原来扩大了许多,其中赵氏已达二百四十周亩,这说明到春秋时代,小农的生产能力已逐渐从西周时的耕作周亩百亩,扩大到了二百四十周亩。由于这种生产力的大幅度提高,再加上深翻土地、施肥、田间管理等措施,土地从休耕轮作变成了永久使用,于是,旧有的土地制度--即“井田制”,已不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了。这样,统治者为了增加收入,于是从春秋开始,逐渐通过一系列变法,把原本属于国家和贵族所有,公社集体占有的土地,分配给小农永久使用,从而实现了小农对小块土地的永久使用权和占有权。这种变革,从晋国的“作爰田”开其端,到战国的商鞅变法而最后完成,成为全国范围的土地制度。所以,我们把这个时期的土地制度,称之为小土地占有制。之所以中国在这个阶段没有形成小土地所有制,这是因为,中国属于原生道路的文明,在铁器时代以前,还有青铜文明和石器文明,在这两个阶段,公社的土地所有权已经被王和贵族瓜分完了,所以,当社会生产力提高,小农独立耕作能力实现时,小农却只能获得对小块土地的占有权,而不能获得所有权。这和欧洲,特别是雅典不同。雅典是在铁器时代高度生产力水平的催化作用下,直接互解了氏族制度,从而使公社的氏族成员直接获得了对小块土地的所有权。然后,这种个体所有的小块土地才通过买卖、债务抵押等形式,发展成大土地所有制。而社会则是在这种土地充分私有化,社会贫富剧烈分化,并且根据个人财产的差别,而把全社会的人划分成阶级的基础上,按各阶级财产的区分承担不同级别的公职来发展文明事业的。所以,中国和雅典提取社会剩余劳动发展文明事业的方式,正好是一个相反的过程。正是由于这一根本差别,雅典从一开始就进入了国家阶段,而中国却要经历一个国家之前的早期文明阶段。&第五、生产方式的起点不同决定着中西文明发展的不同方式和特点&以上所述,就是中国春秋以上土地所有制发展的大致情况。中国的文明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这种生产方式中,必须指出,王有土地所有制是起着奠基作用的。虽然当生产力发展,逐渐出现了贵族土地所有制,但王有土地所有制却并没有消亡,而且,王有土地所有制正是贵族土地所有制形成和发展的基本来源和存在的基础。王对贵族的分封及其按等级赐予土地,仍是其土地来源的合法依据。所以,中国建立在王有土地所有制基础上的礼仪文化传统并没有中断,相反,它随着贵族土地所有制的形成,而进一步发展。当贵族土地所有制发展到顶峰状态时,中国古代的礼仪文化,也发展到了最高峰。中国礼仪文化的基本模式,就是在这个时代定型的。当然,由于贵族土地所有制的形成,王的土地只能出,不能进的情况下,最终也必然导致按礼分配制度的危机。尤其西周的灭亡,而生产力进一步发展,进入铁器时代,小土地占有制的兴起,于是,王有土地所有制也就开始走向衰亡,终于形成了一次真正的社会危机,即整个社会“礼崩乐坏”的到来。这样,一系列的社会变革就开始了。但是,随着这种变革的完成,最终又形成了疆域大一统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王朝,国有土地所有制又成为全社会最主要的土地所有制形式,于是,最终又回复到了以礼分配为基础的文化发展轨道上来了。只是中国的礼仪文化,在这个过程中,经过了儒家的提炼、升华、改造而已。所以,儒家实际是中国礼仪文化最主要的继承者,捍卫者和发展者。这也正是汉代以后,儒学被定为一尊的根本原因。而中国文化从文明起源之时起,一直保持礼仪文化模式,这正是中国社会从形式上相对静止,而在实质上不断发展,长期保持稳定繁荣的基础。总之,中国文明起源发展的方式,与西方,特别是与希腊、罗马是不一样的。在这里,是文明起源在先,而国家形成在后。国家的形成,是文明异化的产物。虽然如此,但是,由于中国有一个文明从氏族制度中自然引伸出来的过程,故其奠基时期的这种文明形式,却并没有消失,而是以不同的形式,延续发展下来,成为中国文明不同于西方文明的根本区别。这种区别是全方位的,但其中最主要的有两方面,即财富的走向和观念形态的走向。首先是作为始点的财富的走向。由于中国文明的起源,是以社会财富用于社会的公益事业为目的的,社会的管理是社会财富消耗的主要方面。这种发展趋向,虽然国家形成以后,社会财富的用途向异化发展,但是,这种主要的职能并没有消失,相对其他文明,特别是西方来说,这点在中国保持着最大值。如前所述,国家具有作为全社会利益的代表者和剥削压迫阶级利益的维护者的二重性质。而这种二重性,在中国与西方的比重是不一样的。在西方,由于国家与文明的同步发生,所以,在这里,文明的异化是它的起点,因此,维护剥削压迫阶级的职能,在国家的二重性中,占据着最大的比重。而在中国,由于文明的正向发展是它的起点,所以在国家形成以后,虽然维护剥削压迫阶级的职能越来越重,但是,维护全社会的利益,一直是它非常重要的职能,在国家的二重性中,相对其他文明来说,占据着最大的比重。正是这种区别,形成了整个社会结构、政治统治方式、文化发展方式和观念形态的根本区别。所有这些方面,区别都是很大的,但是,相对来说,观念形态,又是其最终的结果,所以,二者的区别,也就具有了民族心理的整体取向上的区别。西方文明由于一起始就是以文明异化为起点的,所以,它的终点,也是以异化作为社会发展的动力。这正是在西方思想中,总是把“恶”作为历史的动力、社会发展的杠杆的原因。但是,中国不同,一直是以“善”作为历史动力,社会发展的杠杆的。正是由于这一区别,所以在西方,善只存在于彼岸,只在上帝身边,人间却是地狱。而中国则正好相反,认为善就在我们身边,它存在于我们的心中。而恶,则是外来的引诱,是本性的迷失。正是这种最深层的因素,最终也影响了中国宗教、思想与西方宗教、思想完全不同的发展方式。(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宗教所)中国文明的起源与古代宗教、思想(上)(邹昌林)&关闭窗口&&发表,查看评论&&打印本页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博宝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博宝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古代战争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