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乘菩提之学佛正知见之“迷惑还是迷惑,烦恼还是烦恼”怎么办

传喜法师:为什么学佛后烦恼还是那么多_百度知道
传喜法师:为什么学佛后烦恼还是那么多
我有更好的答案
通过修行,了达一切烦恼痛苦的根源。一切烦恼在修行人面前再也无所遁形,是根本认识不到烦恼这证明你学佛受益了,增长智慧了。学佛前不是烦恼少,却不觉知。如今学佛,天天迷惑颠倒,造诸业行,因此觉得烦恼多,这也提高修行人以智慧心,转烦恼成菩提的历练机会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宽昌法师:在生活中践行佛法 用四无量心对治烦恼
来源:西安华严寺
作者:宽昌法师
西安华严寺住持宽昌法师(图片来源:凤凰网华人佛教 摄影:印媛)
如果学佛者在生活中解行并进,开、示、悟、入佛的知见,解脱生死烦恼,降服其心最为根本。降服其心就是要我们在生活中降服贪、嗔、痴、慢、疑、不正见的心,降服其心,则不执我、法二见,能心生平等,口出爱语,身入正道。为何要断除我法二执呢?心生执著,必能引生烦恼,从医学的角度来说:&痛则不通&。身体不通,会生身病;心里不通,会生心病。身心失衡,不生轻安,必然成为障道因缘。
我执又名人执,妄执人有实在的我体。众生身体原为四大、五蕴假合而成,如妄执具有主宰作用、实在不坏的我体存在,进而就会产生&我&与&我所&等妄想分别。人生难免生、老、病、死,还有什么执著永存?法执,又名法我执,执着一切法实有。将所有存在的法认为本质是固定不变,进而就会产生&实法&与&定法&等妄想分别。应知一切法皆是方便,不能&得指舍月&。
所以,我们要具备四无量心,让心平等,才能断除烦恼,与道相应。慈心、悲心、喜心、舍心四心能够引导行者普缘无量众生,成就无量福智功德,称为四无量心。与一切众生乐,名慈无量心;拔一切众生苦,名悲无量心;见人行善或离苦得乐,深生欢喜,名喜无量心;不执而舍离如上三心,怨亲平等,不起爱憎,名舍无量心。修行就是&修心&,让行者的内心充满慈爱、大悲、欢喜和舍离,得以远离烦恼,自在解脱。
要想断除烦恼,必先了解人生烦恼的根本。贪、嗔、痴、慢、疑、不正见为人生固有的根本烦恼,称为六根本烦恼。根本烦恼,能够出生一切随行烦恼。贪是贪爱财、色、名、食、睡五欲;嗔是嗔恚无忍;痴是愚痴无明;慢是骄慢自大;疑是狐疑猜忌;不正见是不正的见解。在不正见中,又包括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五种烦恼。身见是执取五蕴根身;边见是执取常断二见;邪见是谤无因果,坏诸善事;见取见是执持成见,非果计果;戒禁取见是执持不正戒,非因计因。
贪、嗔、痴、慢、疑又名五钝使,即五种慢性烦恼;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又名五利使,即五种急性烦恼。贪、嗔、痴、慢、疑加上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成为十根本烦恼,十根本烦恼又名十惑,惑是迷惑错误,是贪嗔痴等烦恼的总称;十根本烦恼又名十使,使是烦恼的别名,烦恼能使众生流落于生死。
谈到这里,不免有人会问:在生活如何用四无量心去对治六根本烦恼呢?是用慈心对治贪心,还是用悲心对治嗔心呢?法无定法,四无量心中任何一个无量心都能对治六根本烦恼中的任何一个烦恼。如果将四无量心和六根本烦恼的对治用相应方法的来排列,难免落入牵强,难免产生机械。佛在经典里面明示,如能明了一经、一偈,解行并重,法无高下,平等皆用。所以,我们没有必要在文字的表面上下工夫,应该明了其内在的含义,落到实处才是关键。
[责任编辑:印媛]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独家独到独立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同步到微博
佛教名博: |
48小时点击排行
财经 · 房产
娱乐 · 时尚
汽车 · 旅游
科技 · 健康  曾经有位道行高深的碧峰禅师,禅定功夫极深,待圆寂时,小鬼遍寻不着,后知禅师平生唯爱其钵,便摇动之。禅师听得钵响,心神一" />
免费阅读期刊
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学佛是从迷惑走向觉醒的旅程
  曾经有位道行高深的碧峰禅师,禅定功夫极深,待圆寂时,小鬼遍寻不着,后知禅师平生唯爱其钵,便摇动之。禅师听得钵响,心神一乱,即刻出定察看,发现小鬼作祟,不由心惊:一念贪爱,不但定中不安,更得被无常小鬼逮个正着。便将钵打碎后重新入定,并留下“若人欲拿金碧峰,除非铁链锁虚空;虚空若能锁得住,再来拿我金碧峰”的偈语。 中国论文网 http://www.xzbu.com/2/view-6104053.htm  锁不住的虚空   无始以来,我们纠缠于我法二执构成的错误设定,使之成为根深蒂固的习惯,与生俱来的本能。由此无明不觉,而有妄想颠倒的人生,而有种种迷乱的显现,并于其上产生相关设定。进而,对这些设定生起坚固执著,形成纷繁复杂的心理,引发无量无边的烦恼。   比如一个茶杯,本身只是缘起假相,并无特定归属,但我们花钱买来之后,便将之添加一个设定,感觉这个茶杯是“我的”。此外,我们还会于其上粘贴其他标签,或是觉得它精美,或是觉得它贵重,或是觉得它稀有,如是等等,使贪著不断加深。事实上,无论什么设定都不曾为茶杯增加什么。对构成茶杯这一缘起现象的种种元素而言,不会因任何设定发生改变。   但我们的心,却会因此受到影响。与其说这些设定是附加于茶杯的,莫如说,是在我们内心增加了一份牵挂。当自己损坏或丢失它时,会懊恼悔恨;当别人损坏或丢失它时,会嗔恨郁闷。若茶杯只是商场的陈列品,而我们也未生起占有欲时,其变化会使我们受到那么大的影响吗?世界各个地区,每天都有无数因天灾人祸造成的损失,超过我们个人损失何止千万倍、亿万倍。我们或许也为之叹息,乃至一掬同情之泪,但很快就忘却了。而一只心爱的茶杯,却会使我们念念不忘。原因何在?无非我执所致。   执著越深,干扰力量就越大。曾经有位道行高深的碧峰禅师,禅定功夫极深,待圆寂时,小鬼遍寻不着,后知禅师平生唯爱其钵,便摇动之。禅师听得钵响,心神一乱,即刻出定察看,发现小鬼作祟,不由心惊:一念贪爱,不但定中不安,更得被无常小鬼逮个正着。便将钵打碎后重新入定,并留下“若人欲拿金碧峰,除非铁链锁虚空;虚空若能锁得住,再来拿我金碧峰”的偈语。   无论是茶杯,还是房子、汽车,乃至我们的色身,都是缘起假相,并无我及我所。透彻这一点,心便如虚空般一无所住,执著自然无处生根。如此,就不会为物所累,为情所牵。纵然铁链能锁住种种有形之物,却锁不住无形的虚空。   为什么我们总在寻找依赖   生命本身是圆满的,是自立并具足一切的,不需要任何外在的依赖。   但无明带来的贪心,却不断怂恿我们寻找外在的依赖。不幸的是,任何外在事物都是不可靠的,是无法永久依赖的。所以,我们在寻找的过程中,内心始终没有安全感。我们的身体、家庭和事业,哪一样是永恒不变的?我们每天都可以观察到无常,但无常并未使我们警醒。相反,无常往往使我们更加执著。似乎执著就能抵挡无常到来,并使我们执著的对象变得坚不可摧。   我们的贪著,正是在不断生起贪心的过程逐渐壮大的,并在最终,使我们自己成为贪心的受害者。贪著之心带来的危害,与贪著程度是成正比的。在金融风波中,很多人都会受到伤害,但程度却各不相同:有些人自寻短见了,有些人精神失常了,也有些人失落一阵就痊愈了。贪著越深,环境变化所带来的伤害就越大;反之,环境变化就不会构成太大的破坏力。就像爬上一个注定要坍塌的高楼,爬得越高,摔得自然就越重。   我们也在不断培养我执,每做一件事,无不介入自我。其实,一件事从开始到完成,只是缘起的过程。我们执著其中有“我”,完全是出于错觉和不良习惯。   什么是“我”?我们自身的存在,只是一个妄想。色身能代表“我”吗?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当识前去投胎时,我们将父母的那一点遗传物质当作是“我”,由此开始上演“我”的一生。如果这就是“我”,那么,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又是什么?   缘起的世间,没有我,也没有我所。生命的延续,只是缘起的相续。我们的色身,就像我们所拥有的一个器皿。器皿是不是“我的”?只有当我们认为那是“我的”,它才被贴上了“我的”这个标签。不然,和“我”有什么关系?但自从我们将执著投射其上,将之视为“我的”,它的变化就会影响我们。当它败坏时,我们就会因此难过、惋惜。   我们对色身也是如此,只是这种执著更深入、更持久,已经和色身合二为一,不可分离。从投胎的刹那起,我们的执著就开始了。事实上,早在投胎之前,我们已执著了生生世世。在我们的意识活动中,我们不断从“我”出发,不断介入“我”,不断巩固“我”。成功时,会认为是“我”成功了;失败时,会认为是“我”失败了。如果不介入“我”的成分,只是尽心尽力去做,成与败,就不会对我们构成什么伤害。因为事业成败也是缘起的,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能在“因上努力,果上随缘”,而不至为执著所累。   我执使我们处处张扬自我,可是自我又是什么?世上并没有自我这个东西。但我执所形成的自我中心,却将我们和他人对立起来。有了强烈的自我观念之后,我们当下就和整个世界成为对立的双方。我代表着一方,而整个世界代表着另一方。现代人常常感到孤独,当你的世界只装着你一个人,当然会感到孤独。如果你和整个世界、和所有众生是一体的,就不会懂得孤独为何物。   当下发生的因果   人有没有命运?又是由谁来决定这一切?其他宗教多认为,命运是由外在的主宰神或某种神秘力量决定。而佛教认为,命运就是生命发展的规律,决定这种规律的力量是在我们自身而非其他。换言之,命运体现了生命发展的因果,是以不同心行为因而导致的结果。   有什么样的行为,就会导致什么样的命运走向。这些行为包括身、口、意三业。其中,身业是所行,语业是所说,意业是所想。   佛教还认为,这些由所行、所说、所想构成的因果,贯穿着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但现代人很难接受这一观念,或者说,很难发自内心地引起共鸣。所以,我现在主要提倡的是心灵因果,当下因果。我们可以暂时不考虑三世因果,但无法回避心灵因果,当下因果。当我们行善,或只是生起一念善心时,由此感得的乐果未必立即现前,但由此带来的内心喜乐却是当下就能体会的。我们所有做过、想过的事,都会在内心留下痕迹,形成力量。这种力量,正是影响未来生命走向的因。因为心念会形成习惯,并逐步固定为心态,进而导致不同性格,导致不同人格。
  每个人的内心都有很多不同心念在活动,其中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区别只是在于各自力量的强弱。如果不加选择地任其发展,很可能就被“我执”掌控,被“我执”发展的负面力量占据主动。俗话说:“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因为“我执”就是我们的本能,是我们不假思索就会维护的本能。修行的意义,则在于帮助我们调整方向,帮助我们由被动转为主动,有选择地强化某些正面心理,淡化并逐步根除某些负面心理。   这个人身,用他来做什么   我们现有的生命体是五蕴和合而成,也是无明制造的一个产品。所以,这个系统是有缺陷的,不完善的。   怎样才能改造这个有漏的生命系统?就要依法,要使自己成为合格法器。《道次第》告诉我们,闻法应离三种过,具六种想。离三种过,就是令心向法开放,使法乳清净无漏地盛载其中。如果接受渠道不畅通,法就不能顺利进入我们的生命系统,更谈不上产生作用。六种想,也是为了达到同样的目的。其中第一个观想,就是把自己当做病人。换言之,我们必须意识到现有系统的缺陷,从而生起改造动力。如果一切安好,改什么呢?修什么呢?   对于这项生命改良工程来说,《道次第》的每个步骤,都在帮助我们完成某一方面的修正。比如对暇满、义大、难得的认知,就是对价值观的重塑。说到价值观,我们也许会觉得是一个哲学问题。事实上,这是生活中时刻需要运用的。我们每天都面临很多选择,大到事业、家庭的选择,小到日常琐事的选择。我们究竟做什么还是不做什么,学什么还是不学什么,几乎所有选择都离不开对价值的判断。   如果没有明确的价值观,多半就会跟着感觉走。但凡夫的感觉是什么?无非是迷妄,是颠倒,是人云亦云,却很少考虑自己要的究竟是什么。因为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也就不知道不要的是什么。相对而言,现代人似乎特别浮躁,特别经不起诱惑。原因何在?正是因为我们的心没有信念在支撑。就像一片羽毛,轻轻的一阵风,就能使它失去方向。   对学佛者来说,什么才是正确的价值观?《道次第》告诉我们,在生命延续过程中,人身难得而易失,惟有将此机会用于修行,才能实现它的最大价值。除此而外,轮回中的所有盛事都是虚幻不实的,其本质都是痛苦。若对这一选择确定无疑,许多烦恼就不复存在了。因为所有烦恼都有相应的依托基础,这个基础就是我们原有的错误设定和执著。比如曾经喜欢过什么,执著过什么,在乎过什么,当心纠缠于这些局部时,就会将此当做一切,颠来倒去,越缠越紧。而从生命的真正价值来看,从一个制高点来审视,就会发现我们纠缠的不过是幻影,是尘埃,其价值是短暂而微不足道的。看清这个真相,我们还有兴趣为此付出一切吗?   对他人最有意义的帮助   对于一个发起菩提心的学人来说,什么才是对他人究竟的帮助?   《金刚经》中,以七处较量来说明法布施的功德。如“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乃至“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等等。   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布施,比不上法布施;每天三次以恒河沙之多的身体布施,依然比不上法布施。此外,《普贤行愿品》等众多大乘经典中,也一再告诉我们:“诸供养中,法供养最。”   如果认识不到般若智慧的价值,我们可能感觉这些比喻过于夸张,难以理解。当我们真正意识到佛法对人生的作用,就会觉得,无论怎么比喻都是不为过的。因为再多的七宝布施,乃至生命布施,所得到的只是外在福德,是暂时的,有限的。而修习佛法,以及引导更多人修习佛法,可以帮助我们超越轮回,走向解脱,这才是对生命本质的、究竟的改善。什么价值更大,也就不言而喻了。   可惜的是,这么有意义的事,却长期为人忽略。很多信众热衷于盖寺院、建大佛,以此培植福德。这固然值得随喜,但我们要知道,寺院的意义,不在于有多么堂皇的建筑,而在于住持和传播正法;佛像的意义,不在于有多么伟岸的尺度,而在于让弟子们以佛陀为榜样,见贤思齐,精进修学。   无论是寺院还是大佛,都是因为有法,才能起到化世导俗的作用,才能具备安定人心的力量。所以我提倡的是,把寺院建到每个众生心里。这就需要推动整个教界的传灯意识,让每个佛弟子都能认识到传灯的意义,都能以传灯作为不可推卸的使命。   传灯的过程,也是自我成长的过程,并且是一个快速成长的过程。因为我们是在直接运用所学,而运用又能反过来检验所学,这就促使我们不断思考,从而加深对法义的认识和领悟。   懂不懂   学佛,是生命从迷惑走向觉醒的旅程。这个旅程究竟由几个阶段构成?每个阶段应该做些什么?如果对旅程经历的各个站点不明确,就可能在前进过程中出现偏差,去道远矣。   有的人很勤奋,每天都在读书,但翻来覆去都是读一本小学课本。读上十年之后,他会达到什么水平?不要说读上十年,就是读上三十年,仍然还是小学水平。可能比一般的小学生出色些,但不会因此变成研究生的水平。另外,还有些人本身是小学水平,却拿着研究生的课本来读,怎么能读懂呢?最多也不过是自己以为的懂。   “懂”这个概念其实很有弹性。每个人的懂,都是根据自己现有的水准在判断。古人说:“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少年读书,就像透过缝隙瞥见月亮,连月亮本身都看不完整。及至中年,就像站在庭院赏月,那是透过屋顶看到的,是局部而非完整的天空。到了晚年,有了种种人生阅历之后再来读书,就像站在高台观月,一望无际,尽收眼底。   学佛也是这样。以我个人经历来说,现在讲的很多内容,比如四谛、十二因缘、八正道、戒定慧三学等,刚学佛时已经大概知道了。但几十年学下来,还是绕不开这些基本概念。你会发现,确实就像古德所说的那样――“佛法无多子”。除了这些根本,还有什么呢?三藏十二部典籍,也无非是由这些核心演绎而来,是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这些核心进行诠释。   但你对这些内容理解到什么程度,在各个修学阶段是完全不一样的。刚开始学,可能只了解到三五分,随着不断深入,可能会了解到十分,然后是二十分、五十分、六十分。而真正的透彻,则须证得圣道乃至成就佛果方可,所谓“唯佛与佛乃能究竟诸法实相”。所以,这是一个逐渐深入的过程,是无法一蹴而就的。   可问题是,多数人都有自以为是的特点。当我们看到五分的时候,就以为自己懂了;看到十分的时候,就以为自己完全懂了。但这是一个什么意义上的懂?如果继续学下去,你会发现,曾经以为的懂是非常肤浅的,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有深度的懂。这是我们需要特别注意的――对任何一个法义,都不要觉得自己现在的认识已经完整了,已经到位了,这样才有继续进步的可能。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非也禅语 四十九《学佛就要出世?非也!非也!》
我们人生除了生活以外,
好像没有第二件事。
那么什么是生活呢?
我们处在迷惑的状态下,
生活就是烦恼,
有生活就有烦恼,
有烦恼就该修行。
烦恼体现在哪些地方呢?
就体现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
穿衣、吃饭、人来客往、工作上班,
乃至起心动念都是生活的表现。
因为我们还处在迷失的阶段,所以
我们的心境、
我们的生活也是一种染污的生活,
染污的生活就是烦恼、就是生死。
佛法落实在什么地方呢?
要落实在世间,
世间实际上不等于我们这个尘世,
世间就是烦恼,
世间就是生死。
要在生死中修行佛法,
离开了生死、离开了烦恼,
佛法也就没有什么作用了。
所以佛法要在生死中求,
在烦恼中求,
在污泥浊水当中求。
佛法是一种对治法门,
对治我们的烦恼,
对治我们的生死,
所以要将佛法融化于世间。
选自净宝大和尚《莲心禅话》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学佛网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