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贴,佛佛篮子开出东西怀孕的几率有多大大

…0&&parseInt(document.getElementById('custompage').value)页&&1&&parseInt(document.getElementById('custompage').value)楼&&
回复:231 &查看:8527 &
***佛版已表态支持,先征集一下:哪些人有意向参与本次大赛???(报名统计贴)
没有期待,就没有伤害
139455 爱卡币
来自: 北京市|北京市
共获得爱卡币
***佛版已表态支持,先征集一下:哪些人有意向参与本次大赛???(报名统计贴)
如果举办成功,,,是否应该算的上首届爱卡汽车论坛实盘炒股大赛了???
请各位高手、老手、新手踊跃跟帖表态,,,,
不过,,,个人意见:为提高参赛者操作交易的严肃性,,,建议设定账户最低市值门槛为10万元,,,,
& & 这个只是建议,,,各位也可发表意见。。。。。
======================================================================================
截止10月16日晚上19:00,,,拟参赛坛友共五位,如下:
乘版、2010、BF66、小曲哥、我爱609,,,,,,,
=======================================================================================
鉴于大伙兴致均十分不高,,,导致俺的兴致,,,也急剧降至冰点,,,
歇火吧,,,都洗洗睡,,,各自安心自扫门前雪吧,,,
吹牛的继续吹牛吧,,,灌水的继续灌水吧,,,打炮的接着打炮吧,,,
俺还是继续俺的实盘贴吧,,,争取3-5年,,,再回首~~~~~
[ 本帖最后由 我爱609 于
13:17 编辑 ]
守住底仓防踏空,坚持做T躲套牢;
寂静黑夜里的孤寂独行者,一定是最早见到第一缕阳光的人;
兄弟,有什么不开心的事情,说出来让弟兄们开心开心吧?
760) {this.resized= this.width=760; this.alt='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 onmouseover="if(this.width>760) {this.resized= this.width=760; this.style.cursor='hand'; this.alt='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 onclick="if(!this.resized) {} else {window.open('.cn/htmdata/gif/000100.png');}" onmousewheel="return imgzoom(this);" alt="" />
[每日热点]:
10978 爱卡币
来自: 海外|亚洲
[每日热点]:
10978 爱卡币
来自: 海外|亚洲
[每日热点]:
10978 爱卡币
来自: 海外|亚洲
[每日热点]:
没有期待,就没有伤害
139455 爱卡币
来自: 北京市|北京市
设定一个起始点,,,和终点,,,初步考虑以3个月为限,,,期间账户不进行资金转入转出操作,,,
不看市值的绝对数额变化,,,只论盈亏比例,,,
支持贴出账户成交明细、、、
如个人慑于暴露明细单易引发交易风险(特别是小盘股),,,则可以只贴出市值总额,,,当然,,,如你非要不定期往账户里偷偷转资金,,,那也没法,,,完全看自觉了,,,
佛版提供爱卡币奖励,,,冠军1万、亚军6000、季军3000大米~~~~
以上是我初步建议的主要规则,,,欢迎各位发表意见,,,
希望在大家的共同努力和支持下,能办成首届炒股大赛~~~~
守住底仓防踏空,坚持做T躲套牢;
寂静黑夜里的孤寂独行者,一定是最早见到第一缕阳光的人;
兄弟,有什么不开心的事情,说出来让弟兄们开心开心吧?
760) {this.resized= this.width=760; this.alt='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 onmouseover="if(this.width>760) {this.resized= this.width=760; this.style.cursor='hand'; this.alt='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 onclick="if(!this.resized) {} else {window.open('.cn/htmdata/gif/000100.png');}" onmousewheel="return imgzoom(this);" alt="" />
[每日热点]:
10978 爱卡币
来自: 海外|亚洲
推荐360。小拓拓。2000万!
[每日热点]:
没有期待,就没有伤害
139455 爱卡币
来自: 北京市|北京市
推荐360。小拓拓。2000万!
继续,,,
守住底仓防踏空,坚持做T躲套牢;
寂静黑夜里的孤寂独行者,一定是最早见到第一缕阳光的人;
兄弟,有什么不开心的事情,说出来让弟兄们开心开心吧?
760) {this.resized= this.width=760; this.alt='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 onmouseover="if(this.width>760) {this.resized= this.width=760; this.style.cursor='hand'; this.alt='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 onclick="if(!this.resized) {} else {window.open('.cn/htmdata/gif/000100.png');}" onmousewheel="return imgzoom(this);" alt="" />
[每日热点]:
10978 爱卡币
来自: 海外|亚洲
哦!差点忘了!!重点推荐。。。途安
[每日热点]:
爱车:暂无
20887 爱卡币
来自: 海外|北美
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
[每日热点]:
23980 爱卡币
来自: 海外|大洋洲
[每日热点]:
回复成功,收到1个大米!
1…0&&parseInt(document.getElementById('custompage_down').value)页楼查看: 3762|回复: 72
佛法入门接引贴:从《什么是佛、法、僧?》开始!
在线时间7 小时
该用户从未签到帖子积分精华
什么是佛、法、僧?
吕真观讲述问题的重要性& & 佛、法、僧合称成为三宝,也就是佛宝、法宝跟僧宝。我们刚接触佛门,首先就会面临「什么是佛、法、僧」这个问题。但是,要把这个基本的问题搞明白其实是很不容易的。根据经典来讲,要「初果」以上的人才有可能对佛法僧产生不坏的信仰。[1]也就是说,一切的凡夫,乃至证了「初果向」[2]的修行人,他们对于佛、法、僧的信仰是可能被破坏的。为什么呢?主要的原因就是他们没有办法很准确地知道佛、法、僧。& & 佛、法、僧可以分成两组。一组是有情,包括佛和僧。另一组是法(事实真相),法不是有情。佛或僧能够宣说指向事实真相的语言文字,语言文字不是事实真相本身,但它可以帮助我们找到事实真相,所以也方便说为法。先有佛还是先有法? & & 我们把佛、法、僧分成两组之后,大家想想看,是先有佛还是先有法?(有人说:先有法。有人说:先有佛才有法。还有人说:佛法僧不分先后。)& & 要是有人问这种问题,我会先问他:「你所谓的佛是什么意思?你所谓的法又是什么意思?」问清楚之后再回答。为什么要这么做?因为语言文字常常有好几个意思,甚至可以说每一次讲意思都不一样。比方说我讲自己的名字「吕真观」,然后我再讲一次「吕真观」。大家认为第一个「吕真观」跟第二个「吕真观」的意思是不是完全一样?(有人说:一样。有人说:不一样。)& &「吕真观」是不是代表一个五蕴?[3]刚才我说第一个「吕真观」,是那个时候的「吕真观」,再讲第二次「吕真观」的时候,是过了五秒之后的「吕真观」。在这五秒钟当中,「吕真观」这个五蕴身是一样还是不一样?(有人说:是剎那变异。)& & 对,所以第一个「吕真观」和第二个「吕真观」意思不一样。大家不要以为我在玩弄文字游戏,有时候差别是很大的。比如在医院里面,医生说「某某某」,第一次点名的时候他还活着,第二次说不定他已经死了。简单地说,现象是无常的,描述现象的语言文字,其所代表的意义,也必然是无常的。& &&&这种剎那变异的情况,我们可以暂时不要理会。在其它一些情形中,我们也可以察觉到语言文字的意义有很重大的差异。例如「法」这个字,刚才有人说「先有佛才有法」,这么讲,对还是不对?如果说对,是在哪一种意义之下说它对。如果说不对,又是在哪一种意义之下说它不对。这个我们要弄清楚。& && &如果把法当成是语言文字所宣说的教理,显然是先有佛后有法。然而,这种说法是世间人一般性的看法,和经教通常定义的「法」不尽相同。经教里面讲的「法」,大多不是指语言文字宣说的佛法,而是指事实真相。所以很多经典都讲,不管有没有佛出世,法(事实真相)都是存在的[4]。当我们定义法为事实真相的时候,事实真相必先于佛而存在。有情必须发现事实真相、随顺于事实真相,才有可能成佛。& &&&刚才有人说「佛、法、僧同时存在,不分先后」,这么讲也可以是对的。《大般涅盘经》讲,真正的「佛」并不是五蕴身的佛,而是第八识。[5]事实真相最核心的部分就是第八识永恒存在,一切的现象看起来好像是起起灭灭的,其实都是第八识所显示的功能差别。所以,讲「法」也是指向第八识,讲「僧」呢,也是指向第八识,乃至一切众生统统都是第八识——第八识又叫做心,也就是「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因此,可以说「佛、法、僧同时存在,不分先后」。& && &刚才我们所讲的「法」有三种意思。依第一个意思说「佛」先于「法」而存在,依第二个意思说「法」先于「佛」而存在,依第三个意思说「佛、法、僧」不分先后。这三种说法都可以是对的,前提是你要先把「佛」和「法」定义清楚。如果定义清楚之后,却违反世间智者的认识,就是错的。比如有人把「法」定义为事实真相,「佛」定义为觉行圆满的有情,但他又主张「佛」先于「法」而存在,这样就不对了。法 & & 我们再来解释佛、法、僧的意义。我们先说「法」(事实真相),因为法比佛和僧还要重要。我这样讲,要是你起了烦恼,就请你先稍微克制一下,继续听听看真观讲的有没有道理。为什么法优先于佛和僧,有没有人知道经教依据?& &(有人说:十方诸佛以法为师。)这个很好。(另有人说:若佛出世,若不出世,如是诸法常无变易,法性、法界、法定、法住。一切如来等觉现观,既自等觉、自现观已,为诸有情宣说开示、分别显了,令同悟入,离诸妄想分别颠倒。)对的,这都是依存在的先后,说法重于佛、僧。另外,按照「依法不人」的原则,也是说法重于佛、僧。也许会有人说「佛不是人」,其实《瑜伽师地论》里面把「依法不依人」的「人」翻译成「补特伽罗」,也就是有情的意思。所以说,按照「依法不依人」的原则,「法」比佛更加重要。& &在戒律上,也可以比较出二者的轻重。有一位旃荼罗(贱民阶级)少女,在肚子上绑一个盆子,外面用衣服包起来,当众诽谤释迦牟尼佛,说释迦牟尼佛让她怀孕,这显然是毁谤佛。如果另外有一个人诽谤第八识,说「第八识、如来藏或涅盘,只是一种想象,根本不存在」,这就是诽谤法。谤佛会下地狱,但还不是五逆当中的出佛身血,所以不一定会下无间地狱。而诽谤菩萨藏(毁谤第八识的法义)却是比五逆更重的罪,不但会下无间地狱,还会成为「一阐提」[6]。所以,从戒律上比较,也可以看出「法」比「佛」更重要。& &(有人问:网上宣说「宁出佛身血,不谤如来藏」,对不对?)没有错。出佛身血是五逆罪,但不是一阐提。一阐提不只是下无间地狱而已,《大般若经》提到谤法比五逆罪还重。经典提到犯了五逆重罪的人,忏悔以后还可以往生极乐世界。《華嚴經・普賢行願品》也有講到,你只要發起了普賢行願,「所造極惡五無間……一念速疾皆销灭」。所以,有时候遇到修行人来问我:已经破了戒要怎么办?我问他:有杀父杀母吗,有谤法吗?如果都没有,这样还有救。已经破戒的人,只要好好地回归到佛法本身来,都还有救。这里讲的回归到佛法本身包括两个部分:一是菩萨行愿,发起普贤行愿,可以把你所犯的罪很快消灭掉;二是回归到般若波罗蜜,住在真如三昧[7]当中。只有谤法救不了,除非你在去世以前警觉到自己是在谤法,能够殷重忏悔,否则无间地狱的果报是跑不掉的。& &(有人问:法就是如来藏,对吗?)我认为这样讲没有错,但是如来藏这个词是有歧义的,如果你是指能藏的心体[8],你把这个当作「法」,我觉得还不够好,因为会少掉很多东西。如果如来藏指第八识,那我就认同了,因为「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嘛。虽然如此,我们尽量不要说「法」是指如来藏。为什么呢?第一,有的人不知道如来藏是什么。第二,有的人对如来藏有先天的排斥心理。但是没有人会说事实真相不好。一切的自然规律都属于事实真相的范围,没有人会故意跟它唱反调。我们说「事实真相」就是法,能够适应科学理性的现代社会,这是现代人最能够接受的语言文字。佛 & & 下面,我们再来讲「佛」。我前几年去武汉的省博物馆看文物展,里面有很多佛像。其中有的佛像是男的抱着女的,全都光着身子。讲解员告诉我们,这只是一个象征,叫做「悲智双运」。其实,真的有人这样修,这叫「双身法」。了解内情的人一看到这种像,就知道是修双身法的人所崇拜的「佛像」。他们崇拜「双身法」,把佛、菩萨、金刚都塑造成「双身」的造型。如果佛必须要这样子,大家承不承认这是佛?其实,这只是「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意义上的佛,不是觉行圆满的佛。双身法的「经教」要求他们必须要每天修双身法,即使成佛也要继续这样修下去。他们认为双身佛是「佛」,是因为他们有「无明」。无明有很多种,最重要的无明就是不明白什么是佛、法、僧。如果明白了什么是佛、法、僧,就不会去学那些奇怪的法门了。修双身法,越修欲望越大,如果没有人跟他修,他就会痛苦不堪。而学佛应该是越学烦恼越少才对,不能越学烦恼越多。& &&&佛有三种,法身佛、报身佛和应化身佛。& &如果把佛当成是有情的话,那就是觉行圆满的有情。觉,是对于真相的实证。行,是随顺真相而修的福德。那么,觉行圆满的有情是什么佛?(有人说:是应化身佛。)是報身佛。《法華經・如來壽量品》講到,釋迦牟尼佛在過去很多個大劫修積的功德,使得壽命很長很長,這是報身佛。报身佛才有那么长的寿命。而释迦牟尼佛在人间示现的应化身寿命才八十岁,而且还示现生病、金枪、食马麦等等苦难,如果这就是觉行圆满的果报,很多人就不想成佛了。所以,觉行圆满的有情是报身佛,祂一直在色究竟天说法。这也不是法身佛,法身佛没有寿命长短的问题,它是永恒的存在。& &释迦牟尼佛是应身佛,存在八十年。某些人在定中看到化身佛,存在只有几分钟。这两种与报身佛和法身佛都没有可比性,因此归为一类,统称为应化身佛。所以,一般都讲佛有三身:法身、报身和应化身。《法华经》讲,菩萨法师在说法的时候,释迦牟尼佛会遣化人前来听法,这些化人可能就是化身佛。佛是可以用很多形象去示现的。记得我在武汉隐形人咖啡馆讲《心经》的时候,真是座无虚席,连位子都没有了,后来又找了很多小椅子,小椅子也坐满了,最后有些听众就坐在楼梯上面听讲。当时我很警惕,因为听众里面有些人可能就是佛的示现。祂们早就证得了佛果,为了支持法师演说佛法,就会示现各种变化人来捧场。& & 法身佛,就是第八识。一般众生所了解的佛,不是法身佛。但在三种佛里面,法身佛是最重要的。《金刚经》说:「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9]这个「如来」就是指第八识。佛经里面还有很多很多地方都是在讲第八识法身佛。比如「承佛威神力故,从坐而起」,类似的话很多,大家可以自己去找。我以前也觉得奇怪,这些等觉菩萨,难道没有佛威神,他们连站都站不起来吗?不知道真相的人会以为,在法会里面需要演一场戏,所以说法的那尊佛就以他的神通力让那尊菩萨站起来,和他一起来演这场戏。我相信很多人会作这种解释。但是,你一旦知道什么是法身佛以后,你就不会这样认为了。真相是什么?你站起来,要「承佛威神」;开口讲话,也要「承佛威神」。& & 这个佛是什么佛?这个是第八识,也就是法身佛。所以,经教里面提到「承佛威神,从坐而起」的时候,这些佛都是指法身佛。在《大般涅盘经》中,佛世尊讲他从母胎中出生,世人皆谓他是摩耶夫人所生,又说出生之后被抱去某某地方,多少岁时又去哪儿剃头发……在讲完这些经过之后,《大般涅盘经》说:「我」其实不曾经历过这些事情。如果你用报身佛或应化身佛来讲的话,这些都是有可能发生过的。报身佛有寿命,也一定会服从三界的一些规则。应化身就更不用讲了。比如释迦牟尼佛在人间一样要托钵、要吃饭,他也曾经示现生病,生病以后又要服乳当作药。这个时候你不能说他没有吃东西。那么,如果经典里面说「我从来没有吃过饭」、「我从来没有结过婚」、「我从来没有夫妻生活」,你要知道这里的「我」是指法身佛。& & 法身佛不是只有究竟佛才有,一切众生都有法身佛。如果我问:「你今天吃饭了吗?」你回答:「没有。」这就是最正确的答案,因为法身佛才是真正的「我」,祂从来不吃饭。你把这些道理融会贯通,就很容易发起真如三昧。所以,在这三种佛里面,最重要的是法身佛——第八识。要是没有第八识,有情不但无法成佛,甚至连凡夫都做不成。
在线时间7 小时
该用户从未签到帖子积分精华
僧& &&&我们皈依的「僧宝」,不是指皈依一个人。佛经里面讲的「僧」,是指僧众、僧团,而不是指一个人。一个出家人称之为比丘或比丘尼。这在梵文里面是没有任何歧义的。有一个道场把毁谤某一个人(某一个宣教师或是主持羯摩法事的人)说成是破羯磨转法轮僧,这是一个很大的误会。「僧」不是指单一的人,而是指僧团。「破僧」是指把僧团分拆成两个以上的团体。破和合僧,就是把一个和合的僧团拆成两个僧团。但是,前提必须是和合僧。如果他们本来就在吵架,因为你再讲一句话,害得他们变成两个团体,虽然你也有罪过,但是与破和合僧的构成要件不符合,因为他们本来就不和合。& && & (有人问:要几个人以上才可以算僧团?)要四个人以上,这个有明确的规定。所以,要八个人以上的僧团才有破和合僧的可能。因此,毁谤一个人不可能构成破和合僧或破羯磨转法轮僧。懂得梵文的人不会这么说。梵文里的名词一定会有表示数量的语尾词,指明单数、双数或多数,多数就是三个以上。学过梵文的人都知道,从文字上讲,「僧」的梵文是多数,所以至少要三个人以上。如果以戒律来讲,至少要四个人以上。三宝,有时候翻译为佛、法、僧,有时候也翻译为佛、法、众,例如鸠摩罗什翻译的《维摩诘经》。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僧宝是指僧团,而不是一个人。而且,谤佛而不出佛身血并非五逆,为什么毁谤一个还没有成佛的人会构成逆罪呢?这显然是没道理的。& &&&大家还必须了解,能够让我们皈依的「僧宝」,也不是仅指出家人,而是指证果以上的修行人共同成就的团体。出家人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表相上的出家人,一种是实质上的出家人。表相上的出家人,比如剃了头发、穿着出家僧人的衣服。现在中国出家人的僧服与佛陀时代出家人的僧服是不一样的,东南亚出家人的僧服可能还比较相近一些。那到底要穿哪一种衣服才算是出家人呢?其实这些都是表相。& &&& 实质上的出家人,要从戒律和他所证的果位来判断。如果以戒律为标准,他必须受持出家戒,没有重大的毁破(杀人、淫、不予取、大妄语),还要接受佛教的教理,不主张外道的言论。若是以果位来判断,至少要证到初果向。& &&&一个没有开悟的人,有一天出了家,把头发剃掉,穿上出家人的衣服,然后受了出家戒。他以前不懂得佛法,会不会因为参加了出家这个仪式就懂得佛法了?很显然是不会的。要是出家就可以马上证果,就不会有那么多毁谤佛法的出家人,佛教界也不会出现这么多的乱象了。& && & 一个未证果的出家人,在见地上与凡夫无异。凡夫自身尚未解脱,如何帮你解脱?十方圣贤僧因为他们所说的法符合事实真相,才可以让你出离三界的烦恼。未证果的出家人如果符合一定的条件,在佛经里会被归为「福田僧」[10]。虽然他没有证果,但如果你把他当成十方圣贤僧的代表,你的皈依仍然是有功德的。& &&&「僧宝」也不是指某个特定的团体,甚至不一定是地球上的团体,而是指十方世界所有证果的有情。假设你规定,只有经过地球上某个团体印证开悟的人才能代表僧宝,那么问题就严重了。为什么呢?因为极乐世界的观世音菩萨也不是这个团体里的成员,也没有被他们印证过开悟,难道祂不是僧宝中的一员?& &&& 所以,我们皈依「僧宝」,不是皈依某一个人,也不是某一个特定的团体,而是皈依十方圣贤僧的集合。帮你皈依的人或团体,只是十方圣贤僧的代表。& && &最后为大家讲一则事例。玄奘法师在讲述印度见闻时说到,有一个出家人请一位有神通的阿罗汉带他到兜率天内院拜见弥勒菩萨。他看到弥勒菩萨是在家居士,于是只鞠了个躬,没有跪下来礼拜。阿罗汉问他:「为什么你看到等觉菩萨不跪下来礼拜?」他说:「出家法师不能顶礼在家居士。」阿罗汉带他上去三次,他都不跪拜。最后这个阿罗汉认为他的慢心太重,就再也不带他去了。[11]& &&&「出家」这个法,在天界是没有的,所以兜率天没有出家人。另外,从造相(留头发和带装饰品的穿著)上也可以看出,弥勒菩萨不是出家人。事实上,一般人熟知的菩萨中,只有地藏王菩萨是出家人的造相。其它的大菩萨,如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等等,都是在家居士的造相。& && && &所以大家要注意,不要以出家的表相来选择皈依的对象,否则连等觉菩萨你都无法皈依。皈依是为了出离三界,只要指导你的老师有声闻初果以上的修证,是否具有出家的表相并不重要。[1]《杂阿含经》卷41:「若有成就四法者,当知是须陀洹。何等为四?谓于佛不坏净,于法、僧不坏净,圣戒成就,是名四法成就者,当知是须陀洹。」(CBETA, T02, no. 99, p. 298, c15-18)[2] 初果向,为解脱道果位之一种,意思是趋向于初果,尚未圆满初果人的解脱功德。小乘佛教声闻修道的阶位分为八个,又称四双八辈,分别是︰须陀洹向(初果向)、须陀洹果(初果)、斯陀含向(二果向)、斯陀含果(二果)、阿那含向(三果向)、阿那含果(三果)、阿罗汉果(四果)。第一项须陀洹向是最低位,阿罗汉果则是最高的悟境。证得阿罗汉果的人称为无学,其它七位是有学。[3] 五蕴,又称为五阴,包括色阴、受阴、想阴、行阴和识阴。[4] 《杂阿含经》卷12:「缘起法者,非我所作,亦非余人作。然彼如来出世及未出世,法界常住,彼如来自觉此法,成等正觉,为诸众生分别演说,开发显示。」(CBETA, T02, no. 99, p. 85, b24-27)《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296:「若佛出世若不出世,如是诸法常无变易,法性、法界、法定、法住,一切如来等觉现观,既自等觉、自现观已,为诸有情宣说开示、分别显了,令同悟入,离诸妄想分别颠倒。」(CBETA, T06, no. 220, p. 506, a11-15)佛陀自觉到有事实真相的存在,所以能够成就无上正等正觉,然后为众生开演语言文字的法教。[5] 第八识,佛法唯识学「八识心王」中的一个。八个识分别指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第六识)、末那识(第七识,又名意根)、阿赖耶识(第八识,又名自性清净心、如来藏、真心)。前七识都是无常的,唯有第八识是常住法。[6] 一阐提,又名断善根人。谤法的人,在三恶道受罪之后,再度来到人间,会因为余殃未尽的缘故,再度谤法,再度堕入恶道。这种恶性循环,在可预见的将来都不会终结,所以佛陀说他们是一阐提人。[7] 真如三昧,一种定,即住于真如之境的三昧(定慧等持)。指意识很清楚地理解(胜解)一真法界的境界,因而安住在离于取着的定境(真如三昧)当中。意识因为明白「唯是一心」的理趣,因此远离能取、所取,安住于真如三昧之中。这样安住,可以一路证到佛果。[8] 《大乘起信论》说「依如来藏,有生灭心转」,这里就是指能藏的心体。[9]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CBETA, T08, no. 235, p. 751, b24-25)[10]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2:「善男子!世出世间有三种僧:一菩萨僧,二声闻僧,三凡夫僧。文殊师利及弥勒等,是菩萨僧;如舍利弗目犍连等,是声闻僧;若有成就别解脱戒真善凡夫,乃至具足一切正见,能广为他演说开示众圣道法,利乐众生,名凡夫僧。虽未能得无漏戒定及慧解脱,而供养者获无量福。如是三种名真福田僧。复有一类名福田僧,于佛舍利及佛形像,并诸法僧圣所制戒,深生敬信,自无邪见,令他亦然,能宣正法,赞叹一乘,深信因果,常发善愿,随其过犯悔除业障。当知是人信三宝力,胜诸外道百千万倍,亦胜四种转轮圣王,何况余类一切众生?如欝金华,虽然萎悴,犹胜一切诸杂类华。正见比丘亦复如是,胜余众生百千万倍,虽毁禁戒不坏正见,以是因缘名福田僧。若善男子、善女人等,供养如是福田僧者,所得福德无有穷尽,供养前三真实僧宝,所获功德正等无异。如是四类圣凡僧宝,利乐有情恒无暂舍,是名僧宝不思议恩。」(CBETA, T03, no. 159, p. 299, c25-p. 300, a16)[11]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2:「时提婆犀那(唐言天军)阿罗汉往来覩史多天,德光愿见慈氏,决诸疑滞,请天军以神力接上天宫。既见慈氏,揖而不礼,言:『我出家具戒,慈氏处天同俗,礼敬非宜。』如是往来三返,皆不致礼。既我慢自高,疑亦不决。」(CBETA, T50, no. 2053, p. 232, c16-21)
(本文引自佛学杂志《实证佛教通讯》第16期,这篇文章非常重要,希望大家多多转载、分享!)
在线时间7 小时
该用户从未签到帖子积分精华
修行入门——从迷惑到觉悟 & && &&&编辑按:这一次讲座的主要内容,是讲述如何证得声闻初果。其中有些内容在以往的文章或讲述中反复出现过,但这一次讲座最突出的特点,是深入浅出并且十分完整地讲述了“五阴非我”的义理,以及证果的利益、修证的原理、观行的方法等等,对于刚接触“实证佛教”的读者来说,是很好的入门篇章。而正文之后附录的现场问答部分,则更是集中了初学者容易疑惑的各种问题,讲述者都一一作答。文中的小标题是编辑为使阅读方便所添加。& && && &一、游戏与案例:从喜羊羊变成灰太郎& && &&&我们先来做一个游戏。这张纸上用铅笔画了一个喜羊羊。接下来,我们把它依次传下去,每一个人拿到它之后,把这个喜羊羊擦掉一点,然后再画上一点。最后再传回我这里。(游戏完成。)& && &&&看来大家都很客气,这个喜羊羊的形象尽管有些改变,但基本上还是看得出来是喜羊羊。这有点像你小时候是一个样子,过了十几二十年后,样貌改变了,但是人家看到你,还是会说:“哦,你是小时候的某某吧?”& && & 但那个为你接生的护士,等你二十几岁的时候再次遇见你,你觉得她还能认出来你就是她当初接生的婴儿吗?& && & 这个游戏就是一个比喻,它告诉我们,一个人从出生到长大,虽然他的改变都是一点一滴的,但是到了一定的时候,他全身上下统统都会换掉。好比你刚出生的时候只是三公斤的baby,但是你现在已经长成一个有四五十公斤,或者六七十公斤的成年人了。当你说“某某就是我的小时候”,你要怎样解释,那个只有三公斤的小baby,就是“我”呢?在这个变化过程当中,有哪个东西是一样的,哪个东西又是不一样的呢?& && &也许你会觉得思考这个问题很荒谬,但实际上这个问题哲学家已经思索了两千多年。也就是说,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这中间的变化如此巨大,然而大家一直都认为这是同一个人,这其中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 & 就以刚才这张喜羊羊的画来讲,我们把它擦掉一点,再画上一点,如果重画的部分差别比较大的话,它有可能整个都被擦掉,完全变成另外一个人。就像刚才做游戏的时候,有人就说“把它全部擦掉,画成灰太狼”。所以,喜羊羊一样可以把它换成灰太狼;或者当初画的是男性,后来被画上了裙子,就变成女性了。前后差异可以如此之大。& && && &同样的道理,一个人一生的改变也很大。刚开始的时候,人只是一颗受精卵;受精卵只是一个细胞,它会分裂;到最后变成一个胎儿出生的时候,全身上下的细胞的种类有两百多种,细胞的总量是天文数字,但只要七年就可以全部代谢更换。从出生时的小baby,到上小学,差不多是七年。也就是说,到他上小学的时候,全身上下的细胞差不多都更换过了,没有一样东西是和他刚出生时一模一样的了。我们为什么会认为“他们”是同一个人呢?& && & 有的人会说:“基因还是相同的,所以基因相同,我们就说还是同一个人。”但这个答案无法解释同卵双胞胎的情况。大家知道,同卵双胞胎的基因是完全一样的,如果按照刚才那个说法,是不是因为同卵双胞胎的基因是一样的,就可以把他们当成同一个人呢?这是讲不通的。& && & 所以,很显然有另外某种东西,你不知道它该叫什么,但是它一直都保持着同一性,所以你才会一直说“这个是我,这个是我,这个也是我”。那么,它究竟是什么呢?& && &&&再给大家讲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个二十岁左右的年轻人,他觉得自己很聪明。有一天,他突发奇想,把一个四、五岁的小女孩杀掉,然后自己打电话去报警。他想要证明:他的犯罪手法如此高明,警察动用所有的警力都破不了这个案子。结果,他还是露出破绽,被判处无期徒刑。& && &&&他在监狱里关了三十年,从一个二十岁的年轻人,变成了一个五十岁的中年人。他写了一封信给司法部长,请求假释。他说:“我不是当初杀人的那个凶手。”他的理由是什么呢?当初杀人的那个凶手,经过七年,全身上下的细胞都全部换过了,而他已经关了三十年,细胞都换过好几次了,所以继续关他是没有道理的,应该立刻把他无条件释放。& && &大家想想看,他这个理由有没有道理?司法部长会不会把他放出来呢?结果大家一定可以猜得到,这个司法部长不可能因为这种理由就把他放出来。如果这个理由可以成立的话,那以后所有的有期徒刑都不能超过七年了。
在线时间7 小时
该用户从未签到帖子积分精华
二、问题:“谁”是不变的主体?& && &&&其实这里牵涉到一个很严肃的问题:人,在从小到大的转变过程当中,很显然有些东西是一直不断改变的,但也有东西是从来没改变过的。就以这张喜羊羊的画来讲,擦掉一些,再画上一些,到最后喜羊羊整个变成了另一个形象,也就是说这上面所画的东西统统都是可以改变的,但是,什么东西是没有改变的呢?& && && &(有人说:这张纸。)& && &&&对,这张纸没改变。再打一个比方,假设你买了一台电脑,你每天都会往硬盘里写一点数据进去,或是改动一点数据。(硬盘和我们的身体很像,我们的身体也是每天一点一点地改变。)到最后,硬盘里所有的数据都换掉了,但是你还是会说“这个是我原来的电脑”。这是为什么呢?其实就是因为那个存储数据的硬盘没有改变过。同样的道理,这张纸上面画的东西都可以被改变,但是这张纸没有变。& && &&&我们要知道,佛教讲的“有情”,不只是有生命,它比有生命还要更进一步。植物是有生命的,但是花、草、树木这些植物,在佛教里并不是“有情”。所谓的“有情”是能够感知的,有痛苦、有快乐,能够作决定的,这样才叫做“有情”。但是植物,你把它毁掉了,它也不痛不痒,所以,植物不是有情。人、动物(比方说蚂蚁、跳蚤)则属于有情的范围。& && &&&和有情相对的,就是“无情”。凡不属于有情的东西就叫做“无情”,包括没有生命的东西,像桌子、椅子;也包括一些有生命的东西,比如花、草、树木。& && & 那么,有情和无情的差别在哪里呢?在佛教的观念里,差别就在于有情具有主体性。刚才我们讲的就是主体性的问题。一个人,在一生当中,由小到大的转变虽然很大,但总有一个东西是不曾改变过的。而佛教中讲的有情的转变则更大,因为在六道轮回当中,人可以变成老虎,老虎可以变成猫,猫可以变成狗,男人可以变成女人,女人可以变成男人。在这个转变过程中,也一定有某个东西是不曾改变过的,不然讲什么“过去世”就变得没有意义了。& && &&&佛陀讲,有一世他是在地狱里发菩提心的。佛陀过去曾下到火车地狱。在那里,他和一个可怜的地狱有情一起负责拖火车,也就是一辆被烧得很热的车,因为车的温度很高,他的这个同伴已经被烤得快不行了,旁边的鬼卒看他动作变慢,马上举起带钩的鞭子用力抽下去。释迦牟尼佛的过去身在这个时候发了菩提心,他觉得这个同伴太可怜了,于是就向那个鬼卒求情:“他已经衰弱成这样子了,你就不要这么催促了嘛!”结果这个鬼卒生起气来,一鞭子就把他打死了。但是,不要以为被打死了很糟糕,因为在地狱这么苦的地方,死了才可以脱身,没有谁在地狱里还想要求长寿的。所以,他在那个地方死掉后,就脱离了地狱身,这是在说发菩提心会有很大的利益。& && &&&这里的关键在于,一个曾经在地狱里受刑的人,最后他成为了佛,三界人天的导师。举一个相似的例子,这就像南非的前总统曼德拉。他年轻的时候曾经被白人抓起来关入监狱,等到种族隔离取消了,他成为第一任黑人总统。曼德拉从一个囚徒变成总统,这个转变很大。但是,刚才讲的那个情况转变更大,是从地狱身转变成佛。佛陀说:“那个在地狱里拉火车的就是我,因为发菩提心的缘故,很快证得佛果。”[url=][1][/url]& && &&&不仅佛陀是这样,普通的众生也是如此,在很多世的轮回当中,也同样经历了巨大的转变。有一个女人,婆婆对她很不好,不管她怎么孝顺都没用,婆婆还是不断地虐待她。在催眠当中,她看到一个神射手,觉得一头牛很蠢,用弓箭把它射死了。当她看到这一幕的时候,她知道自己是那个神射手,而那头牛就是她这一世的婆婆。过去世的男性神射手,这一世变成一个女人;过去世的一头牛,而这一世变成了一个人。在这个转变过程中,我们看到,“因果报应”必须要有一个能够依附的主体,才能延续下来。& && &&&这个观念和我们今天做的游戏有点像。记录因果报应的容器,好像这张纸,刚开始画了一个喜羊羊,但是我们可以把它一点一点地擦掉,然后又一点一点地画上。这就像一个人一开始是一个样子,但他每做一件事情,就在他的纪录里添加一笔;而他每受一点报应,他的纪录就要擦掉一笔。所以,到后来,喜羊羊可能变成灰太郎;而一个男人可能变成一个女人,甚至畜生可能变成人。& && & 那么这个六道轮回中不变易的东西是什么?在哪里呢?如果你读过《心经》的话,你一定会知道这一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这里提到的色、受、想、行、识,也就是“五阴”,或者叫“五蕴”。有情都会有这五个部分,包括人、猫、狗等等。我们就先来探讨,五阴会不会是这个不变易的主体呢?& && & 第一个“色”身,也就是构成身体的部分,包括身上的器官、肉体、骨骼、头发等等。凡是固体的东西,我们就把它称为“地大”;液体的东西,像唾液、血液这类东西,就归类为“水大”;身体里的气体,还有身体的转动,归类为“风大”;温度则归类为“火大”。因为古代人对物理世界的认识和现代人不同,那个时候他们就用地、水、火、风这“四大”来概括一切。以我们现在的观念来讲,地、水、火、风其实就是物质和能量的总和,也就是说,色身一定是由物质和能量组成的。& && &&&有些人的色身特别强壮有力,而有的人又非常瘦小虚弱,但不管哪一种,都属于色阴。前面举过例子,显然这个“色”是不断改变的。& && & “受”,就是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假设我们肚子饿的时候,你吃到很好吃的东西,觉得真好,这就是乐受。或者天气冷的时候,洗了一个热水澡,觉得浑身上下都很舒服,这也是乐受。但是肚子饿了,或者是生病了,你就会觉得很难受,这是苦受。而不快乐也不痛苦的时候,比如发呆,是不苦不乐受。& && & 受也是会转变的,因为境界会转变,还有每个人的性情也不同。有的人是天生的乐天派,那也就是说他的神经系统容易感到乐受。可能一群人一起去某个地方吃饭,结果没有什么好菜,每一个人就只有发一个馒头。大家一边吃一边抱怨:“怎么只有一个馒头。”可是这个乐天派吃着馒头也觉得很好吃,又香又甜,他乐在其中。这就是那种特别容易感受到快乐的人。也有特别容易忧郁的人,他天生就是苦受特别多。有些事情,明明没有什么好抱怨的,他也要不停地抱怨。这就表示:每一个人所得到的受蕴是不一样的。如果是修行人的话,他一般不会着在乐受上面,而是大部分时候保持在不苦不乐受上。同样,这个“受蕴”也是会转变的。& && && &“想”,在佛经中的定义是:“知即是想。”比方说,你现在正在想一件事情,这个当然是想;再比方说,我现在想起某一个人,或者说想起某一件事情,这也是想;还有一种想,你只要了知,就是想。比方说,我现在把这个东西拿起来(拿起一个橡皮擦),你一看就知道这是一个橡皮擦;我又拿起这个东西来(拿起一支铅笔),你一看就知道这是一支铅笔。你知道这个东西,就是“想”。在佛教中,想包含六种想,也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六识都有“想”。比如耳朵能够了别,听到声音,知道声音是高声是低声,是大声是小声,这些都是想。& && && &想蕴也有好与坏的差别。比方说,我现在拿起的这支笔,大家都知道是铅笔,可有的人很细心,能看出这是一支摇摇笔,只要这样甩一甩,笔芯就会冒出来的那种。再比如,狗的鼻子特别灵敏,对气味的了别性特别地好,犯罪嫌疑人在现场留下了一只鞋子,只要让警犬闻一闻,它就能把犯罪嫌疑人找出来。再比如有的人从事美术工作,他对于颜色、形状的了别功能就会特别地敏感,也就是他在这方面的想阴跟别人不一样。& && && &“行”在佛经中的定义是“身行、口行、意行”。比方说,你走路、跑步,生活中一切的动作,只要是身体有意识的动作,统统都是身行。口行是指嘴巴讲话。意行就是心在动,哪怕你坐在那边一动不动,但只要你心里在想这想那,就是意行。& && & “识蕴”,能够让你了知、思想、感受的功能的就是识蕴。识蕴是心法,受蕴、想蕴、意行是心所有法。识蕴和色、受、想、行一样,也有好坏的差别。比方说,一个人很会读书,大家都说他头脑好,这就是他的识蕴特别地好。但识蕴也是会转变的。一个人现在会读书、头脑好,因为他受了教育。但并不是他刚出生的时候就能这样,如果那个时候就出一道算术题给他,哪怕是2加3等于几这样的题目,他也不会算,因为他没学过。但等到他后来一点一滴地学习,后来甚至连微积分、线性代数这些很难的数学他统统都会了。这就是识蕴的转变。
在线时间7 小时
该用户从未签到帖子积分精华
& && &&&三、以“五阴”为“我”所带来的苦& && && &我们平常是如何认识我们“自己”的呢?就是常常从“五阴”上去认识。我们常常会把色、受、想、行、识认为是“我”。但是,把色、受、想、行、识当成是“自己”的时候,会产生什么问题呢?& && && && &比方说,如果有人把色身当成是我,那就很麻烦了。如果他是个小老百姓,还不会太明显。但如果他是法老王,是皇帝呢?如果他是埃及的法老王,他会替自己盖一个金字塔。死后,他的尸身一定要先做好防腐,然后用绷带缠起来,最后再放进黄金的棺木里。一个人为什么会为了一个尸身做这么多的事情?这就说明在他的观念里,觉得那个尸身就是“我”。& && && & 像秦始皇,动员六十万人去盖自己的陵墓,而修长城动员了四十万人。在他的心目中,是国家比较重要,还是他的臭皮囊比较重要呢?很显然,他觉得他的臭皮囊比整个国家还要重要。& && &&&不仅是皇帝,还有王爷、公侯伯子男,各种达官贵人,都要替自己建一个陵墓,至少要有昂贵的陪葬品。动员这么多的人力、财力,在世时已经是很大的苦恼,埋葬以后还有被盗墓的苦恼。& && && &有的人把受阴当成“我”。他觉得:“一定要快乐才是我。”可是当他失恋了、失业了、生病了,这时候他就会不快乐,就会感到痛苦。“痛苦的就不是我,快乐的才是我。”所以,有的人觉得以前过了那么多的好日子,很快乐,但是现在开始受苦了,他就否认自我,精神失常,甚至自杀。& && && &又比如电影明星,他们有很多的粉丝,这么多人崇拜他,围绕在他身边,让他觉得:“哇,这种飘飘然的感觉真是好!”他如果把这个乐受和“我”结合在一起了,认为一定要有这个乐受才是“我”,那就麻烦了。等到他过气的时候,很容易得精神疾病,因为他没办法忘记当初那种辉煌。这都是把乐受和“我”连接在了一起而产生的苦恼。& && && &把“行”当作是“我”也一样会造成烦恼。比方说有一名运动员,他跑得很快,甚至有希望拿奥运金牌,但是突然受了伤,或者生病,跑不动了,没办法参加奥运。如果他把“行动能力”和“我”连接在一起,当他丧失行动能力的时候,他就会觉得自己存在的价值也没有了。& && & 最后,我们讲“识蕴”。我曾经跟一位朋友讲因果报应,他就说:“我不用管因果报应啊!像我这样的人,不管到什么地方去,都一定吃得开。”他是一个很有办法的人,知道怎样去奉承长官,知道怎样让朋友高兴,知道怎样让下属服服贴贴地听他指挥,是一个到处都吃得开的人。& && &&&但他忽略了一点:识蕴是会转变的。很多很聪明的人,后来得了阿兹海默症(俗称老年痴呆症)。像美国的前总统里根和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原本聪明绝顶,可以指挥文武百官,后来连一般人都比不上。一世一世的转变更大,这一世很会读书,但不能保证下辈子还很会读书。若是转生到三恶道,前世头脑再好都没有用。& && & 所以,色、受、想、行、识,都是不断在转变的东西,如果把这些会转变的东西当成是“我”,这种观念就会给我们带来烦恼。
在线时间7 小时
该用户从未签到帖子积分精华
& && && && &&&四、从迷惑到觉悟& && && && &以佛教的观念来讲,把五蕴当成是“我”,就是“迷惑”。而佛教所讲的“觉悟”则有三种,也就是所谓的“三乘佛法”。乘是交通工具的意思。小乘佛法就像一辆小车,它只够载你一个人。中乘佛法则是中型车子,它可以多载几个人,也许是四、五个人。大乘佛法就像火车、轮船等大型的交通工具。& && && && &小乘,也叫“声闻乘”,觉悟的内容就是“五阴非我”,也就是我们今天主讲的内容。大乘佛法,我会另外安排一个机会,把《心经》从头到尾解释一遍。[url=][2][/url]& && && & 开悟以后会怎么样呢?会不会飞到天上去?会不会钻到地底下去?或者说从此有了神通,可以知道过去世,可以看到神、鬼,是不是这样呢?不是的。& && && &&&佛经里讲的开悟不是这样的,这些只是某些人对开悟的臆想。有的人会说:“开悟了就应该马上变成圣人。”但实际并不是这样。小乘的果位有四种,大家平常都知道的阿罗汉,其实是声闻果位里的第四果。而我们现在讲的,明确地知道“五阴非我”,便能证得声闻初果,叫作“须陀洹”。& && && &《阿含经》有记载,有的人本来是外道的信徒,他们来请问佛陀:“你可不可以告诉我佛法是什么?”佛陀跟他讲五阴非我,讲完之后,这个人当场证得初果。初果有哪些功德呢?并不是飞天钻地,并不是马上会有神通,也没有立刻就变成圣人。虽然没有这些,但他可以在七返人天之后证得阿罗汉果,离开生死轮回。& && && &什么是七返人天呢?声闻初果人死掉以后会生到欲界天去。欲界天是什么样的地方呢?欲界天有六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四天王天,第二个是忉利天,第三个是夜摩天,第四个是兜率天,第五个是化乐天,第六个是他化自在天。天人的寿命都很长,以四天王天来讲,人间五十年在那里只是一昼夜而已,而四天王天的天人寿命是五百岁,所以和人间相比,他们的寿命非常长。不仅如此,四天王天的天人都有五百个太太,每一个太太都有七个侍女,所以就等于每个男性的天人都有四千个女人服侍。欲界天是心想事成的,想吃饭的时候食物就在眼前,吃完以后也不用洗碗盘,它们自然就不见了。但是,要知道,四天王天的福报还是欲界天里最差的。& && && & 初果人在欲界天用完福报,死后再回到人间,这就叫做“一返人天”。初果人经过“七返人天”,最后来到人间就可以证得阿罗汉果。证得阿罗汉之后,便能“永尽后有”,不再有生死轮回,更不会再来人间受种种罪了。& && && &有的人可能会说:“人间很好啊!我可以在这里吃喝玩乐。”但是你要知道,像中国历史五千年,承平的时期很少,大部分时候都 是战乱。如果说现在在打仗,有旱灾、水灾,要死掉很多人,你还能吃喝玩乐吗?& && && &&&我有一个长辈是安徽人,现在七十几岁。安徽那个地方常常闹水灾、旱灾,他们那个地方有个习俗,一旦闹天灾庄稼没有收成,家族的人就会集合起来,挑几个比较聪明的人,大家把仅有的粮食和钱财交给他们,让他们到外地去求生存。然后其他人留在家乡等死。所以,你千万不要以为轮回很好,遇到好的时候,生活是不错,可如果遇到不好的时候,就会受很大的罪。所以很多人知道这样继续轮回下去不是办法,所以他们就会想要离开轮回。& && && &&&声闻初果人七返人天之后,一定能离开轮回,这种功德受用一般人看不出来。& && && && && & 证初果不等于是“圣人”& && && &&&现在很多学佛人有一种观念,认为开悟了就一定是圣人,或者开悟了就一定会有神通。因为他对开悟有不切实际的想法,所以他几乎不可能开悟。& && && & 比如他认为:“开悟了就是圣人,圣人没有男女的欲望。”所以有的人会受持一些过分严苛的戒律。这样,他修行起来不但很苦,而且没有办法证果。& && && & 最近有一个人写信给我,说他现在受了“不邪淫”的戒律,最初两个月,他通通都能忍住,但前几天他受不了,犯了邪淫,接着第二天、第三天又犯了。我问他:“你所谓的邪淫到底是指什么?”原来,他自己认为的“邪淫”是指自慰。他让我看一篇网络上的文章,那篇文章里讲,只要动念想到了男欢女爱就是邪淫,自慰更是不允许。断绝欲界贪爱是色界天人的境界,这个理想很高,出家人这么期许自己是应该的,但对于贪爱很重的在家居士是否太沉重呢?& && &&&像刚才讲的那种修行方法,并非完全行不通,那是以守护根门为基本功夫,降伏欲界爱而成就初禅。在佛经里,得初禅的人就直接称之为仙人。因为他有禅定功夫的原因,所以很容易发起神通。这时候你去找他问事情,他就可以告诉你“你的钱是谁偷走了”这类的事情。而且他又不近男女色。世间如果有这样一个人,大家一定会把他(她)当成仙人。& && && &从戒律和禅定入手,一开始就要修苦行。比如你吃东西的时候,觉得比较好吃就多吃一口,这也不行。如果你要证初禅就得这么修。结果会怎样?一定是每天都在那边忏悔,刚才犯了哪一条,现在又犯了哪一条。可能一分钟要忏悔好几次。你本来好好的,是一个很快乐的人。但突然间这样修行起来,人家一定会问你:“这样子犯得着吗?”而且,你这样修行,可能很久都没有什么成效。弄不好可能一辈子都证不了初禅,因为你不知道修证的原理。& && && && && & 修证的原理& && && &我希望大家选择轻松愉快的方式来修,也就是按照解脱道的果位次第而修,先证初果,再证二果,然后证三果,最后才证四果阿罗汉。这种按部就班的修行次第才是最合理的。这四种果位中,初果和二果都属于欲界的果位。所以你不要对声闻见道(证得初果)存有不切实际的幻想。没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又知道该怎么修,你就有可能在很短的时间之内证得初果。& && &&&多短的时间呢?《阿含经》记载很多次,一个凡夫来问法,佛陀跟他讲“五阴非我”,讲完之后他已经证初果了。你注意看,第一,他没有留宿;第二,他也没有吃饭。所以,这个时间顶多就是几个小时。& && &如果你下午的时候去,到晚饭之前你就已经证初果了。所以,证初果的时间,按照我的估计,快的话,可能半个小时,长一点的话,也许三个小时。所以,你不要觉得从迷惑到觉悟要很久的时间。如果说你今天有幸遇到佛陀或圣弟子(也就是初果、二果、三果、四果这些有果位的人),只要他跟你好好地讲解“五阴非我”的道理,讲完之后,你就有可能证得声闻初果了。& && && && & 证果并非“不可思维”& && && & 关于证得初果,很多人有一种很奇怪的想法,他们认为修行是要认识到一种很特别的真理,这种真理不可能用我们的大脑去想,或者说不可能是用我们人间的逻辑思维可以达到的。& && && & 这种想法目前很流行。他会说:“你不要以为用观行那种方法可以开悟,那是不可能的。你不如找一个明师,好好地学习禅定,这样求开悟还有一点希望。”但是如果你对《阿含经》非常熟的话,你绝对不会认可这种说法。& && &&&因为《阿含经》里讲的就是用观行“五阴无常”的方法去证得初果的。如果你继续看《阿含经》的其他部分,你会发现,其实这个方法可以让你一直证到阿罗汉,在这个过程当中,你不用打坐。这是大部分的佛弟子所不知道的。& && &&&三果阿那含和四果阿罗汉都是已经断掉了欲界贪爱的果位,我们现在先不说。二果是薄贪瞋,这要有一点定力,所以也暂时不谈它。初果,它是纯粹见地上的成就,你应该要预期自己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证得。只要你能够实际考查,最后认定“五阴非我”这个命题是符合事实和逻辑的,是绝对不可推翻的。当你能够确认这一点的时候,就已经是声闻初果人了。& && &&&佛经里讲声闻初果人有断三缚结的功德,三缚结就是“我见、疑见、戒禁取见”。除此之外,他的贪、瞋跟欲界人一样。他所断掉的那三种烦恼(我见、疑见、戒禁取见),《瑜伽师地论》称之为“见所断烦恼”,也就是在见道的时候能够断掉的三种烦恼。断掉这三种烦恼,纯粹属于智慧的成就。如果你原来是很贪吃的人,声闻见道之后还是会很贪吃;你原来很贪爱你的男朋友、女朋友,现在还是很爱。所以,人家看不出你有任何的改变,唯一的差别就在于对“五阴非我”的道理你已经非常清楚了,你绝对不会用凡夫我见(“五阴是我”)来替自己的贪瞋辩护。& && & 举一个例子,假设有一位科长,他在一间公司干了二十年,现在有一个可以升经理的机会,很多人竞争。这时候,很多人会想办法巴结总经理,甚至走后门、送红包。这种事情很多人都会做,可问题是做完了以后,你是用什么理由来解释自己为什么这么做。如果你说:“任何人碰到这种情况,一定都会这么做的,我当然也不例外。”那么,你就落在凡夫我见上面了。& && &&&圣弟子和凡夫的分界线也就在这里。一个声闻初果人,如果他遇到这种情况,说不定也会去拍总经理的马屁。但是他不会用刚才那种理由替自己辩护,那样的话他讲不出口,因为他知道,只要这么一讲,自己就落在凡夫我见里了。& && &“任何人碰到这种事情的时候都一定会这么做”,这是我们刚才讲的色、受、想、行、识中的哪一蕴呢?(有人说:识蕴。有人说:行蕴。)属于“行蕴”,因为“一定会这么做”指的是行为。[url=][3][/url]如果他觉得:“只要碰到有升经理的机会,去巴结总经理是理所当然的事情。”那就说明他认为这个行为是不可改变的。& && &&&我们刚才讲,五蕴一定是无常,因为无常,所以“非我”。但是拍马屁、送红包这个行为模式本来是可以转变的,也没有谁规定一定要送红包。品德比较好的正人君子,他就不屑去做这种事。所以你不能说:“任何人碰到这种情况都一定会去拍马屁、送红包,所以我也不例外。”你这样说,就表明你认为送红包这种行为模式是不可变更的。这就违背了行蕴无常的真理。& && &&&我现在这样讲,你可能会觉得很模糊,但这刚好就是凡夫和圣贤之间的分界线。圣贤的人生观里,不会认为五蕴(包括行为模式)是不可改变的。& && & 再比如有一个案子。某甲开车把人家撞伤了。被撞伤的人拿起笔要抄他的车号。结果,他拿着刀子把人家捅了七、八刀,把人家杀死。他的师妹还说:“抄什么车号?我碰到这种情况,也一样捅。”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在某种情境下,某种行为模式是一定要发生的,不可改变的。这是典型的凡夫我见。& && && &&&要从凡夫修成圣贤,就必须把凡夫我见给断掉,最后变成圣贤的身口意行。这是修证上一个很重要的关键点。“我见”就是把五阴当成是“我”,或者是当成“常、恒、不可改变”,只要有任何的这种想法,就是凡夫我见。& && &&&要有善知识告诉你五阴无常的道理,然后你通过观行,最后确认这个真理,你才能断掉凡夫我见。比方说色法,你在做观行的时候,你可以假设自己是皇帝,你正打算盖自己的陵墓,这时候来了一位圣贤,他告诉你:“色身一定是无常,既然是无常,就不可能是恒常不变的‘我’。既然这样,你又何必去盖那个陵墓,这是在浪费自己的福报啊。一个聪明的人,他会知道人的福报是一定,你布施了多少,你的福报才会有多少。如果你现在把福报都花在这种莫名其妙的地方,那福报就耗费了。就好像你现在很有钱,可你去买了一些奢侈品,买来后又不吃又不用,让它馊掉、坏掉。那这些钱少掉了就是少掉了,并不会因为你没吃没用就不算数。同样的道理,你现在虽然是个皇帝,你驱策了六十万的老百姓替你盖一个陵墓,消耗的福报一定很惊人。”& && && &也就是说,善知识要为你详细解说五阴无常的道理,让你确认:在任何状况之下,五阴一定是无常的,所以它不可能是“我”。只有达到这种程度的确认,才会证初果。
在线时间7 小时
该用户从未签到帖子积分精华
& && && && && &五、“五蕴无常”的观行& && && & 今天由于时间的限制,我只重点讲五蕴无常的观行。更详细的讲解,请大家参看《实证佛教导论》第五章。& && && && && & 色蕴无常& && && & 所谓的“观行”,并不是打坐。打坐没有办法产生智慧,你观察客观事实,发现它的规律,这样才会产生智慧。比方说运动定律,它不可能是你在打坐的时候,忽然自己跑到你脑袋里去的。你一定要去设计各种不同的实验,然后仔细观察。& && && &在做色蕴的观察时,首先你要去找经典,看看经典里讲的色蕴到底是怎么定义的。在佛经里,色是“四大及四大所造色”。“四大”,也就是地、水、火、风,它是物质和能量的最小单位。“四大所造色”,也就是经由小的物质和能量拼凑而成的大型的物体,比方说我们的身体。& && && & 在做色蕴无常的观行时,要做三种观察。& && && & 第一,它是不是本来没有,现在变成有?以我们的色身来做比对,大家马上就懂了。也请大家立刻做这种思维:我们的色身是不是本来没有,而现在有,中间有一个出生的过程,对不对?(有人说:对。)所以你可以确定:色身很显然符合第一条。& && &&&第二,它是不是现在有,将来会变成没有?大家能不能确定色身符合这个条件?(大众答:确定。)& && &&&第三,在它存在的过程当中,是不是一点一滴地发生变化,剎那剎那无常?这一点大家能不能确定?(有人说:确定。)我们的色身一定会有新陈代谢,很多细胞在不断地死掉,然后又长出新的细胞;而且心脏在不断地跳动,血液在血管当中不断地运转,这些都是它的变化。所以,我们的身体从生到死,在这个过程当中,一直都在变化着。& && &&&这三个观察全部都完成了,你就完成了“色身无常,所以‘非我’”的观行。& && && &网络上有一个人,宣称自己是深山修行三百年的道士,已经证得不死之身。既然你已完成了色身无常的观行,那么你就来检查一下,自己的观行是不是周遍,看看你是否能确认:任何状况之下的色身都是无常,没有例外。那么,就请回答这样一个问题:这个人如此宣称,你会肯定他、否定他,还是无法确认?& && && &(有人说:否定他,什么是“不死”呢?不死是一直保持这样子,还是指一直都活着?如果他是指活着,但是他的身体也已经改变了,不是以前的东西了。)& && && & 对,没错。这个人的文章现在在网络上可能还找得到,他还在网上回答别人的问题,所以他应该是仍然在世的人。你可以问他:“你的身体是物质的,它是不是必须要有一个生存的空间?地球总有一天会毁灭,到时候你的身体是不是要随着地球一起毁灭呢?”& && && & 按照天文学的理论,太阳是恒星,而恒星会一直不断地散发光和热,这个过程中它也在不断地消耗质量。太阳本身就是一个很庞大的核子反应炉,经过了很长时间的消耗,太阳的质量变小,引力就会变小。太阳原来的核心部分是非常稠密的,所以它才能让很多物质在里面碰撞,产生核子融合反应。但是等到引力变小的时候,太阳的体积就会变大,最后就会把水星、金星、地球统统都吞进去。& && && &那你想想看,现在如果有一个仙人住在地球上,等到太阳膨胀到把整个地球都吞进去了,那么请问,这个仙人要怎么活下去?有人说:“既然是仙人的话,他应该会飞,他可以在地球还没有毁坏之前,赶快飞到另外一个可以住人的行星去,他就不会死。”如果只逃跑一次,可能没问题。但问题是,他讲的是“不死之身”,是表示以后永远都不会死,这才叫不死之身,不然你说你是一百亿年的寿命,和人家一百年的寿命比,虽然时间上有长短,可照样不能叫“不死之身”。所以他一定要从这个行星逃到另外一个行星;等到那个行星又快要毁坏的时候,他又要再逃到下一个行星去。他要每次都这样逃,永远都不出差错,统统都不会死,这样才叫不死之身。但是学过数学的人你就知道,只要是你每次逃的时候,有一点点会死的机率,当你经历无穷多次逃跑,就一定会被你碰上一次,这就是墨菲定律:任何事情只要有可能出错,到最后就一定会出错。& && && &所以,如果一个东西的存在是需要依靠其他的东西来支撑的话(也就是说它必须要依靠其他的缘来支撑它),那这个东西将来一定会毁坏或死亡。& && && && & 后面四蕴的观行方法,也是同样观察三点:第一,是不是本来没有,现在变成有;第二,是不是现在有,后来变成没有;第三,存在的过程当中,是不是一点一滴地变化。等你都观察过以后,就可以确认它们是无常的,不可能是“我”。这样,你就分证了解脱道声闻初果的部分。分证的意思就是你不是一次全部证完的,而是一个一个命题分开来证的,从色蕴无常、非我,然后受、想、行、识一个一个地观行下来。等到你全部观行完毕的时候,也就证得了声闻初果。& && && && & 受蕴无常& && && & 受蕴无常其实很容易证得。因为在你睡着的时候是没有受蕴的;在你没有出生之前,当然也没有受蕴;或者说你还是受精卵的时候,大脑还没成长之前,你不会有受蕴。这是本来没有,变成有。& && && & 那受蕴什么时候变成没有呢?比如睡着的时候,死掉的时候,或者是昏倒的时候,就没有了。& && && &而且它存在的时候也是刹那刹那地转变的。比方说你本来听音乐听得很高兴,可是突然间外面有噪音,这个时候你心里产生了一点点不快,这种不快其实就是苦受。你想想看,既然受有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这就说明一件事情:苦受一定会转变成不苦不乐受,或者乐受。同样的道理,乐受和不苦不乐受也一定是变来变去的。& && && & 当我在讲解的时候,你就可以立刻思维:这件事情有没有道理?符不符合事实?它是不是任何人在任何状况之下都不能推翻的道理?如果你可以确定这一点,那你就完成了受蕴无常的观行。& && && && && &想蕴无常& && && &想蕴,我们前面讲过,“想即是知”,也就是你了别的能力。我们先来看,想蕴是不是本来没有,现在有?& && &&&比方说,现在拿这个东西给你看,你知道是铅笔;拿这个东西给你看,你知道是橡皮擦。这些显然是需要你经过学习的。这也需要你有大脑储存以前的知识。前五识的了别不需要学习,比如现在拿一个东西给你看,你知道这是某一种颜色。这里面,你的意识会知道这是绿色、这是蓝色,但是你的眼识,它的了别并不需要经过学习,直接就能了别青、黄、赤、白,当它了别这个东西的时候,自然就知道了。比如,你看到红灯,知道车子该停下来,这是需要学习的。但是看到红色,是由于眼识本身有了别能力,即使是刚得到视力的人,也可以辨别各种颜色。还有耳识、鼻识、舌识,乃至身识,都是本身就有了别能力的。这五个识加上意识,便是六个识,六个识的了别能力称之为识蕴,了别便称之为想。想是识蕴的功能之一,必须有识蕴才能有想蕴。识蕴必需依附于大脑而存在,在你还没有出生之前,还没有长成大脑之前,是没有识蕴和想蕴的。& && &&&想蕴睡着的时候就没有了。在你睡着的时候,人家讲话你也听不到。我们现在把眼睛闭起来,还会感到一片黑,可是睡着的时候,连眼前一片黑都不知道。在睡着的时候,眼睛没有办法了别青、黄、赤、白,耳朵没有办法了别声音的大小、高低,你甚至不知道自己正在睡觉,因为意识也停掉了,你不可能观察到自己在睡觉。所以,想蕴很显然也会从有变成没有。睡着的时候,死掉的时候,或者大脑坏掉了,想蕴就没有了。& && && &想蕴存在的过程当中,也是刹那刹那地转变的。以我这个拳头来讲,你们现在看到的时候,试着心里尽量不要有语言文字出现,等一下我会伸出手指来,请你试着在不起语言文字的状态下,看看你能不能知道是几个手指。(先伸一个手指头,又伸出一个、二个、三个手指。)你们有没有办法在不起语言文字的状态下,知道有几个手指头?(有人答:“不行。”)真的不行吗?& && && &其实会开车的人,或者会骑脚踏车的人,他行驶在路上,要是突然间有一个小孩子从巷子里冲出来,这个时候他会立刻踩刹车,而不是起语言文字的思维“有一个小孩子从巷子里冲出来了!赶快踩刹车”,然后才踩剎车,对不对?(大众答:对。)& && &&&他一定是直接刹车了,这表示在那个小孩子冲出来的一瞬间,他就已经察觉到了,这就是“想”。小孩子一冲出来,他可以马上知道,就说明这种察觉是可以瞬间转变的。想蕴其实有点像是旧式摄像机的底片,它要很快地转动,在运作的时候要瞬间瞬间地转变,所以即使你盯着一个白色的墙壁,这个墙壁从来都一样,没有任何变化,但你的了别还是刹那刹那一直在变更着的;一旦有不一样的画面出现,你立刻就能知道。& && && &确认了以上三点,你就完成“想蕴无常、非我”的观行。& && && && & 行蕴无常& && && &&&行蕴无常很容易掌握,因为身体的动作本身就是在不断地改变;或者说,正因为它在改变才称之为“行”。所以说“行蕴”在存在的过程当中是刹那刹那地变动的。你还没出生的时候,是没有“行”的,所以“行”是原来没有变成有。等到你死掉的时候也没有“行”了,所以它也是会从有变成没有的。这样,你就完成了对“行蕴无常”三个事项的观察,也就是完成了“行蕴无常”的实证。& && && && &识蕴无常& && & 识蕴,包括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总共这六个识。刚才我们讲的“想蕴”是指了别的功能。比方说,你现在能看到红色的东西、绿色的东西,这就是眼识所显示出来的功能,也叫做“心所法”,而眼识就叫做“心法”。眼识就好比我们现在的摄像机,摄像机它能够把一个一个的镜头拍下来,那么拍摄就是摄像机的功能。同样的道理,我们的眼识就好比是这个摄像机,而“想蕴”就是摄像机的拍摄功能,也就是它的了别功能。一个人能够了别的主体叫做“心”,而它的各种功能叫做“心所”。“心”的功能有很多,“想”只是其中之一。而且,佛教讲的“心”有八个,我们今天有提到的只是前面六个。& && && && & 六、结尾& && &&&我现在已经讲完了,不知道你证初果了没?可能还是茫茫然,因为里面有很多专有名词。而且因为时间很短,我讲的这些例子你未必当场就能够确认下来。在当时的印度,五蕴的概念是大家所熟知的,所以佛陀跟他讲五蕴无常、非我,讲完之后那个人就证初果了。今天大家的主要障碍是不知道五蕴是什么东西。所以,你如果有兴趣的话,请仔细看《实证佛教导论》第五章,如果你的思辨能力很好,看完的时候应该就可以证初果、声闻见道了。如果说你思辨能力稍微差一点的话,可能就需要几个月;但如果还有其他的障碍,需要更长的时间也不一定。& && && &真观补注:讲证果容易,或者讲证果困难,都有道理。信行人对佛陀或出世间圣贤起信心,因为供养圣贤的因缘而听闻真正的佛法,便很容易证初果。法行人能够将真理放在情执之上,即使不曾以实物供养圣贤,一旦听闻真正的佛法,也能够很快地证得初果;因为能将真理放在情执之上,是实质上的“皈依法”,也是法供养,这样的人福德超过信行人。讲“证初果很容易”,是针对信行人与法行人而说,若不是这两种人,就得修集福德,改变根器,才能证果,那就没有那么容易了。但是,大部分的人觉得证果很困难,为了鼓励大家修证,应该说证果很容易,所以《优婆塞戒经》说:“实义菩萨……常教众生菩提易得。”[url=][4][/url]
在线时间7297 小时
该用户从未签到帖子积分精华
一顆紅心向佛祖~
在线时间7 小时
该用户从未签到帖子积分精华
& && && && && && &附录:现场问答& && &&&编辑按:由于现场有的提问者距离录音设备比较远,提问录音模糊,所以个别提问是根据讲述者的回答反过来进行推断,未必和原提问者的语言表述完全一致,敬请谅解。小标题是编辑为方便读者阅读所添加,并对部分问题的位置做了略微调整。& && && && && &&&问“五蕴非我”& && &(有人说:我觉得您讲的五蕴无常很好理解,我只是想说,那“我”到底是什么呢?既然色蕴不是“我”,受、想、行、识都不是“我”,那么“我”到底是什么呢?)& && &&&你这个问题非常地重要。其实我们开始做的那个游戏,就是想要告诉大家一个道理:在生死轮回当中,一定有某个东西是不曾改变的。这样一幅喜羊羊的画,每一个人都把它擦掉一点,再画上一点,到最后,它有可能整个被擦掉,被画成了灰太狼。而在轮回当中,则可能从地狱身,最后变成佛。& && && &正因为在轮回当中,一定有一个东西是从来不曾改变过的,才能使得因果报应有一个对象。假设我现在杀了一条狗,但是下辈子的我完完全全没有任何一点相同的地方,那么,那条狗转世以后也就没有办法找我报仇了。甚至下一辈子的那个人都已经不能称之为“我”了。& && && &所以我们要知道,游戏中是这张纸从来不曾转变;而轮回中,则是记录你业行的那个东西永远不改变,而且它和每一个有情的五蕴是一对一相应的。一对一相应怎么理解呢?比方说这张纸是某甲的,另一张是某乙的;某甲的善行、恶行统统记在某甲这张纸上,而某乙的善行、恶行则记在某乙的那张纸上;将来各自凭着这张纸上的纪录,或去天堂,或去地狱;这张纸上记录的善业、恶业跟每一个人是一对一地对应好的,不会有一丁点差错。所以《杂阿含经》讲“五阴非我、不异我”。这句话里的“我”,指的就是能够记录业行的这个东西,它有一个特征,和游戏中的这张纸一样,不能改变;而上面的纪录则是一直不断地变更的。这也有点像硬盘,硬盘的功能是不可改变的,但是里头的数据则一直不断地转变。& && && &等到产生果报的时候,它就起作用了。如果你过去世是一个善良的人,所以你这辈子得到一个人身。而你这个人身,其实就是根据里头记载的善行、恶行,而产生的一个相应于你业报的色身。& && && &(有人说:那个五蕴不是我,为什么业报要存在我的档案里面呢?)& && && &它虽然不是我,但它不异我,不异就是相应。两者之间的关系就像平板电脑,屏幕上显示的数据不等于硬盘里面存储的数据。为什么说“不等于”?假设你正在操作的时候突然间断电了,屏幕上什么都不显示了;但是屏幕上不显示并不代表硬盘里也没有了;等到充好电再开启,屏幕上又可以重新显示。这就说明屏幕上显示的数据和硬盘中的纪录不是相同的东西,但两者又是对应的,相互之间存在一种关联性。& && && &&&而记录我们业行的东西,就像这个硬盘,硬盘本身是不会毁坏的,而我们的身体,我们的身口意行,总而言之,我们的色、受、 想、行、识,都是从这里流注种子出来形成的,就像屏幕上的数据都是从硬盘里输出的一样。& && && &所以《杂阿含经》中讲的“五阴非我、不异我”,“非我”就是说屏幕上的数据并不等于硬盘里的资料,“不异我”是说两者没有差异;而你现在显示出来的五阴,虽然不等于那个“我”,但和那个“我”也没有差异。& && &&&(继续说:就是“我”还是这个五阴。)& && && &不是“还是”,只是“没有差异”,因为它们是一对一对应的。这个观念是需要你去思维理解的,如果你暂时没有听懂的话,可以回去看书。虽然弄清楚今天讲的这些需要花一定的时间和精力,但我还是鼓励大家去做这件事情。刚才讲过,初果人有两大功德。第一大功德就是说永不堕三恶道,这就已经是很了不起的成就了。第二个功德是七返人天之后一定会离开痛苦的轮回。“七返”就是到天界去,再回来,来回一共七次。天界是很快乐的地方,不像人间这么多痛苦。你如果把今天的道理都证实了,那你就会成为是一个初果人,也就等于得到了一个解脱的保证。& && && & 我刚刚讲过,大家要注意,和一般人相比,表面上初果人并没有什么了不起,还是一样有贪、瞋。二果人就稍微好一点,他能够薄贪瞋。三果以上,就能够把财色名食睡都断除。这对各位来说,跳级得太大了,我们就暂且不说。& && &&&(有人说:“不异我”就是说不会变成别人的档案?)& && && &不异就是相应,刚才我用硬盘和屏幕的关系来作譬喻,你把它弄清楚就不会弄错。也就是说,它们是互为因果的关系,你的造作会存到里面去,将来又会输出变成五阴。
在线时间7 小时
该用户从未签到帖子积分精华
& && && & 问苦与乐& && && & (有人问:我想问一下,真正的快乐是什么?不是来自欲望吗?如果没有眼睛、没有耳朵,没有这样一些,还会有快乐吗?)& && && &&&初果人到欲界天去也是享受,欲界天享受的范围,其实也是财色名食睡。& && && &&&(继续问:这不是很矛盾吗?)& && && &&&不矛盾。因为初果只是证明“五阴非我”的道理,而贪、瞋这些则属于“修所断烦恼”,也就是说,贪、瞋是需要你知道道理之后,再认真进修才会慢慢消减的。[url=][5][/url]& && && & 有一种懈怠的初果人、偷懒的初果人,他要经过七返人天才能解脱。而如果他很精进的话,可能在当世就取证三果、四果了。& && && &大家千万不要把证果看得非常地困难,因为在《阿含经》里面讲,证二果可以七天七夜证得。而证初果需要多少时间?我刚才讲过,快的话其实就是一次谈话的时间,半个小时到三个小时不等。& && && &(有人问:有没有可能我们现在是初果人第三返人间或是第四返人间?有人说:如果你没有用心过,可能你要N返人天。继续说:也许说不定我现在是三返人天呢?有人说:那就说不准了。)& && && & 说不准。但假设你是三返人天的话,可能你现在来到人间暂时忘记以前的见地;但是你一旦听到人家讲述完整的声闻法,你一定会马上证果。如果你听到现在还茫茫然的话,就可以证明不是了。& && && & (有人问:吕博士,您开始讲“五蕴非我”,又在讲什么是“我”。我就想这个“我”是不是就是轮回。后来你又讲,如果证果的话,就会超出轮回,既然超出轮回,那我想轮回应该不是这个“我”。您说记录业报的东西是“我”,假设这个东西是“我”的话,那我们去修的目的是什么呢?)& && && & 解脱,断掉一切的忧悲恼苦。& && &&&(继续问:假如说,我修到了一个层次,我可以不在意自己是不是在地狱,是不是在人间,是否在几层天享受,或者是否在佛祖那个层次。就是说,这些都完全不介意了,这在佛教里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情况?)& && && &&&那就是菩萨了。我们今天讲的都是小乘法,但如果你是大乘人的话,你现在不用着急。& && && & 一直修小乘法的人,会有一个麻烦,他将来证得阿罗汉入于无余涅槃,但是入了无余涅槃就成不了佛了。其实无余涅槃大家也不一定会喜欢,因为无余涅槃和死掉差不多,只是死掉还会有后有,而无余涅槃是永永远远不再有生命。我们现在讲,修证的目的是永尽轮回,因为佛教认为轮回本身就是很痛苦的事情。现在是承平时期,你才会觉得人间好像还不错,但如果是战乱、刀兵、饥馑流行的时候,活在人间就是很吓人的事情。即使是承平时期,你毕业之后找工作也是很苦,有时候找个半年一年都找不到;或者说被公司裁员了,你又要去找下一份工作。这种时候,你还是会觉得苦的。& && && &(有人说:可是老师,我觉得没有苦就没有快乐,你整天高高兴兴的,什么痛苦都没有,那你还感觉得到快乐吗?)& && && & 我刚才没有讲苦谛的观察。声闻法要从“苦、集、灭、道”去讲。苦有三种:苦苦、坏苦和行苦。你刚才讲,如果没有苦就没有快乐。你所说的苦是由快乐衬托出来的苦,比如饿肚子是苦,吃饱饭就会快乐。这种叫做苦苦,就是饿肚子、生病、贫穷这一类的苦。& && && & 坏苦是说你本来很好,但现在变得比较差,这种转变让你觉得苦。比如你本来是一个大老板,后来因为生意失败,要去做门卫,做门卫的时候又要听人使唤,还要打扫清洁,做这些事情让你觉得很难堪。这种苦叫做坏苦。& && && &&&行苦,是身口意行在进行当中的忙烦、变异之苦。这个比较不好理解。像玩电脑游戏,你眼要看得快,手要找得准,眼睛看到,手马上就要做出相应的操作。好比有一个怪兽出现了,你要赶快把它打掉,但是怪兽很多,一直来。你刚开始玩的时候还觉得很快乐,可是叫你连续玩七八个小时,你一定觉得累。这就表示这件事情本身是一件累人的事,虽然只是一丁点,但是累积起来就会让你非常的累,这个叫行苦。& && && && &以佛教来讲,你的快乐也一定逃不开行苦。比如大家在那边吃吃喝喝很快乐,或者和朋友聊天很快乐,或者看电视听音乐很快乐,可是这些都不能一直持续下去。如果让你不能睡觉,一直做这些很快乐的事情,三天三夜不能停,你不累才怪。这就表示这个东西在进行的时候,它已经有忙烦、变异之苦。& && && & “忙烦”这两个字是诠释学中的术语,但是用来描述行苦却很贴切。你知道这些道理之后,就会明白,最后一定要把这些觉知心全部灭掉才会没有行苦,要把五阴全部灭掉才会没有行苦。对于一个小乘根器的人来说,他就会想要取证无余涅槃。但如果你是大乘根器的人,则会有另外一种想法,这些我们就等讲《心经》的时候再说。
在线时间7 小时
该用户从未签到帖子积分精华
& && && && &问初果的功德& && && &&&(有人问:吕老师,我有几个问题,第一个就是我有点迷惑,七返人天的时候,如果他有一次返到人间,犯了重罪,那么他还回得去吗?)& && && &&&他再回到人间基本上不会犯很重的罪。一个人犯很重的业,他必须要有很强烈的分别我见(邪见)来当借口。& && && & 举个例子,像纳粹党屠杀犹太人这种事情,它事先要经过一段时间的文宣,建立“犹太人都是坏人”这种舆论,等到大家都接受这个观念以后,就会认为杀犹太人是在替天行道,杀六百万个也没关系。“犹太人是坏人”这句话本身是凡夫我见,凡夫才会做这种分别思维。因为犹太人是五阴,只要是五阴就一定是会转变的,谁也不能保证犹太人全部都是坏人。就算这个犹太人现在是坏人,你也可以透过某种方法把坏人变成好人。人是会改变的。& && && &&&所以说,如果你有“五阴无常、苦、空、非我”的观念,这种熏习一经实证的话,你不会去杀那么多人。你如果真的会杀人的话,顶多杀一两个,不会杀掉成千上万的人。你也不可能把自己的爸爸妈妈给杀掉。想想你爸爸妈妈养你这么大,你骂两句就已经很不得了,还想把自己的爸爸妈妈给杀了?你要做那么大的坏事之前,你的脑海里要经过大量的语言文字思维,你一定要有很多很偏、很邪的观念,才会让你觉得应该把爸爸杀掉。一般人不会只凭着一个事件,就想要把自己爸爸杀掉,因为这种事情太大了。& && && &(有人问:我觉得那些纳粹杀犹太人的时候,他也可能不是自己愿意的,可是他必须这么做,那这个业要由谁来承担呢?)& && && & 业报的事不好说,我们暂时不要揣测。我们现在先管好自己。你要确定一点,凡夫我见会让你一直不断地替你自己不正当的行为辩护。(有人说:找借口。)对,你会找借口,而你找了借口以后,就很难改正过来。
& && && && && && &问第八识 & && && &&&(有人问:我的第二个问题是,八个识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和阿赖耶识,我不是很理解末那识。)& && && && & 我的书里有写,但现在讲这个东西容易把大家搞得更迷糊,所以我们暂时不讲。& && && &&&(继续问:阿赖耶识跟“我”的概念是一样的?)& && && &&&这只是名称不一样而已。《阿含经》里讲“非我、不异我、不相在”,那个“我”就是阿赖耶识,一模一样。& && && & 佛经里有很多这种情况,所以你一定要掌握,佛经里一个东西可以有很多个名称,另外一个是一个名称可以有很多个意思。你如果不常读佛经,可能会搞不清楚。& && && & 我推荐大家看《实证佛教导论》,原因之一,就是目前市面上的佛学教科书很少有把基础名相一个一个解释清楚的,有的甚至是解释错误的。而我是把这些名相全部收集在一起,而且完全照经教和事实去解释。& && && && &要读懂佛经,就要明白里面的基础名相。很多人在背《心经》,《心经》里有“苦集灭道”,这是“四圣谛”;有“色受想行识”,这是“五蕴”;还有“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一直到“老死”,这是“十二因缘”。很多人只是把《心经》当咒来念,不管它是什么意思。& && && &&&你要想知道《心经》是在讲什么,就必须要把里面的每一个专有名词都搞清楚。 & && && && && && && & 问安乐死、堕胎 & && && &(有人说:杀人肯定是一种恶业。那现在社会上讨论很多的事,比方说安乐死、堕胎,佛教对这些事情怎么看呢?安乐死和堕胎都是杀害自己的亲人,跟自己有血缘关系的人。)& && && &&&我们不能只用行为的表相来判断罪有多重,佛教的戒律上有一个原理,叫做“从重烦恼则得重罪,从轻烦恼则得轻罪”[url=][6][/url]。也就是说,你如果是起了很大的恶心去做这件事情,罪就会很重,果报也会非常重。而你虽然在做外表上看来不好的行为,但你其实是想要利益这一个人,让他痛苦减少。这个时候,你的果报会比较轻,甚至有可能会变成善业。& && && & (有人说:发心很重要。)对。 & && && && && && &问学佛的阶位 & && && && &(有人说:吕博士,我想问一下,在我的认识里面,佛教应该是人类最高等的一个宗教,它是属于人心与人心之间的关系。或许你可以说我与佛无缘,因为我不看佛经,我也看不懂,或者那么多经我看了我也记不到。但是你也可以说我与佛有缘,我对佛教的那种辩证、思维等等,我都觉得很好。)& && && && &你是说,你想暂时不去看佛经。可以。& && && & (继续说:把佛教的思想用在生活上,我是很愿意的,但是你要我去读诵佛经,可能我做不到,因为我觉得很难看懂。佛是怎么看我这种人的呢?)& && && &&&不着急,这是时间的问题。跟大家讲一件很好的事情,今天大家只要走进来这里,我可以担保你将来一定会成佛。准确地说,不是我担保你,而是佛担保你。因为佛陀在《法华经》里讲:“一称南无佛,皆共成佛道。”你要是不放心的话,回去就多念几遍“南无佛”。“南无”就是恭敬、皈依的意思。& && && &&&《法华经》讲,有的人看到佛像,或者佛陀,或者圣弟子,即使他没有恭敬顶礼,而只是举个手说“你好”而已,像这种行为都是“皆已成佛道”,意思是说你将来成佛的宿命已经注定了。所以你不用担心。你现在已经有善根了,因为你现在认同佛教,起了欢喜心,这就说明你的善根已经在增长了。& && && &&&修行是渐次的过程,第一个阶位是资粮位,第二个是加行位,第三个是见道位,第四个是修道位,第五个是究竟位。刚才我讲的是属于见道位的法。如果你照着我讲的去做的话,那是属于加行位。加行位可以让你见道。& && && &&&如果你的资粮没有具足的话,就说明你人间的善法修得不够,或者是过去世熏习佛教的道理比较少。如果是那样的话,那你就可能没有机缘听到我讲这些法,或者你听了也不会觉得有多好。& && && &&&有的人听了之后,会想:“你讲半个小时、三个小时就能证初果,我就算三个月能证初果也很好啊!三个小时我不能保证,我把你的书拿来猛读三个月,看看能不能证初果。”有的人他会起这种心,于是就把书拿回去很努力地看。这种情况就表示他的资粮位已经满足,进入加行位了。加行位的时候,他会很认真地修行,想进入见道位。& && && & 如果你的资粮还没有满足,也没有关系,只要慢慢去增长它就好了。所以我们的原则是不劝人修行,除非你想修。你现在如果觉得修行很累,所以不想修,这也没关系。我会等到你缘熟的时候再来帮你想办法,也许等上一世、二世、三世、五世,哪怕是几个阿僧祇劫。因为我们今天大家结了这个缘,所以我会等你等到底。& && && &&&(有人说:我觉得学佛不一定要读书吧?)& && && && & 不一定要读,但是你要听闻,要“闻、思、修、证”。& && && &&&我有一个朋友,他有一次要出远门,他出发前说:“哇!把《金刚经》带在身上可以除魔,可以防鬼。”(大众大笑。)我就跟他讲说:“那如果把《金刚经》的意思记在心上,岂不是更好。”你想想看,你把经书放在背包里面,可能连翻都没翻开;而我们是把《金刚经》里的法义都实证了,这是不是比你只把经书放在背包里,或者只是背诵起来更好。这就是因为你不只有“闻”,更有“思、修、证”。& && && && &现在很多人念《心经》,但不理会其中的意思,甚至当成咒语来念。这就还没有到达“思”的层次。因为“思”是还会想想看,这到底是什么意思。& && && &&&以前在台湾,有人扶鸾请神下降,说请来的是吕洞宾祖师,然后他解释《心经》,把“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解释成精气神。但其实“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梵文,意思是无上正等正觉。所以他这样解释很有问题。但是后来那个道坛就把这个错误的解释印成书,到处“广结善缘”。结果很多人看到以后,就说:“哇!这个是《心经》啊!”大家根本不管《心经》是什么意思,觉得只要是《心经》就好,看到就觉得高兴。(大众大笑。)& && && && &所以说,这个是次第的问题,你必须要经过闻、思、修的次第,最后才能证。那时候你就变成了人天福田,人家布施你,将来可以得到很大的福报。这是很不一样的,以前你是为得人天福报而去布施,但是证果以后你变成可以让众生种福的福田。所以大家不要小看初果。佛经讲布施果报的时候,说:布施禽兽得百倍报,禽兽就是羊、狗、猫等等;布施破戒的人,也就是说这个人是个坏人,会偷盗东西、会杀人的这种坏人,布施这种不受戒的人、破戒的人能得千倍报;布施守戒的人得十万倍报;布施初禅以上的仙人得百万倍报;布施初果人,乃至于佛,得无量报。这中间的差别非常大。& && &&&像每年大年初一或初四,武汉归元寺里都挤爆了,那些去烧香的人基本上都是为求人天福报,而且大部分都是求人间的福,希望今年做生意能够赚钱。像这些都属于资粮位。当然,去拜拜佛也是很不错的,因为佛经里也讲“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所以去寺院拜佛,也是和佛法结下善缘,你心里会觉得佛菩萨是可以赐福给我的,对于佛菩萨以及佛法产生了欣慕、恭敬、钦仰这一类的正面情绪。你有了这样的情绪,照《法华经》来讲,都是“皆已成佛道”。& && && &所以没关系,佛菩萨会慢慢等着你,你不用担心。因为除了度众生,他们也不做别的事。
在线时间7 小时
该用户从未签到帖子积分精华
& && && && && && && &&&问轮回& && && &&&(有人说:我有一个问题,人总是这样轮回,那以前人那么少,为什么会轮回出这么多人出来?)& && && && &这个问题好像每次都有人问。(大众爆笑。)因为世界无量,众生无量,众生种类也无量。比方说蚂蚁,数量够多了吧?还有很多像苍蝇、蚊子、跳蚤,这些都可以变成人啊!& && && & (继续说:那他们的量是不是固定的?)& && && & 理论上是这样的,有情的数量是一个常数,因为第八识既不能增加,也不能减少。& && && &(继续说:人越来越多,动物越来越少?)& && &&&这个你不用担心,因为因果报应是一个庞大到我们无法想象的体系。我跟大家讲一个有趣的事,《瑜伽师地论》就讲到一件事,说:按照业报,这个众生本来应该变成一只狮子,但是他要出生的那个地方根本没有狮子,这该怎么办呢?结果它会变成猫、狐狸一类,和狮子接近的物种。这中间的原理我们不知道,你也不用去做太多思维。& && &&&(有人问:那您怎么知道有这样的事情呢?)& && && &这是经典上讲的。& && & (有人说:六道轮回的意义到底在哪里呢?)& && && & 先不要管它的意义,而要考虑事实真相。真相才是重点,意义则是因人而异。& && && & (有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宫外孕几率有多大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