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理财收益1.3亿 华大基因贿赂缺钱吗

日,深交所迎来第2001家上市公司的诞生。深圳华大基因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华大基因)在创业板敲钟上市,证券简称为“华大基因”,证券代码为“300676”。
在敲钟现场仪式上,除了华大基因员工,一群“特殊的人”登台为华大基因敲钟,他们有唐氏综合症患者代表、肿瘤患者代表等。
华大基因联合创始人、董事长汪建通过深圳华大基因科技有限公司(简称华大控股)控制了华大基因、区域公司、测序设备、农业、法医、互联网、物流、电商等盈利板块和基础研究、教育等非盈利板块,建立了自己的商业王国。
据估算,汪建身家或超65亿元。在上市致辞时,汪建承诺至少五年内个人不减持股票。关于汪建及华大系的报道很多,因其科研特色,具有“基因界的腾讯”和“基因界的富士康”两种评价。直到这次华大基因招股书对外发布后,华大基因才揭开面纱。
民营公司搞高大上科研
1999年,为参与人类基因组计划的1%部分,汪建等人创建了华大,后在“非典”时期推出的非典型性肺炎冠状病毒基因组测序及ELISA诊断试剂盒的研究闻名一时。
2007年,汪建等人南下深圳,并注册了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
此后,汪建逐渐摸索出第一个商业模式:为科研机构、制药公司、育种公司等提供测序服务。与此同时,华大系多篇论文在《自然》《科学》等杂志上刊发。
创始人汪建生于1954年,湖南人,插过队,留过学,说话直爽,自称“土匪”,不爱按常路出牌,公司管理风格上也颇富争议。
2010年初,汪建利用6亿元国开行贷款,从美国Illumina公司购买了128台新一代测序仪Hiseq2000,华大的数据产出能力大幅提升,检测成本大幅降低,一跃成为全球测序公司。因其民营科研的身份,以及基因测序数据分析工作主要是刚毕业甚至是未毕业的大学生,有的人称华大为“基因界的腾讯”,有的则称其“基因界的富士康”。
华大基因研究院与此次上市的华大基因、华大医学、华大科技等在此前媒体报道中会有混淆。华大基因的前身华大医学于 2010年7月成立。为了进一步掌握测序产业的主动权,2012年,华大控股并购了一家美国基因测序公司,率先拥有了自主产权的DNA测序仪。也是在那时,为了筹集收购资金,一直对外宣称不差钱的汪建首次出让旗下企业股权对外进行融资。
40多家机构多批集结投资
招股书资料显示,2012年12月,华大宣布旗下子公司华大科技出让42%股份,首次融资13.98亿元人民币,由红杉资本和光大控股牵头,深创投、云峰投资、景林资产、泰山投资、软银中国、盛桥投资等知名机构入围融资名单。
2014年,华大医学陆续引入三批外部投资机构。
2015年上半年,华大科技再融资,其中深圳和玉高林以20亿元出资一举获得华大医学3584.96万股,成为仅次于华大控股、华大投资的第三大股东。到日,华大医学整体变更成为华大基因。
融资过程中,华大系加快产业化布局,并加快旗下公司上市进度。
2014年,华大科技曾一度传出要去香港上市;2016年,华大基因申请深市上市,年底一度中止。2017年上半年,华大基因重启上市申请。
新财富杂志曾统计2016年首次招股书,包含中途退出者,投资过华大的机构投资者总计不少于50家。截至华大基因完成对华大科技的重组之时,留存下来的投资人达到43家(3家为依然在华大科技层面持股的红杉等三家机构)。
华大基因招股书披露,40家机构投资者股东中,共计出现6组关联方。据股东之间的关联关系,可以梳理出盛桥投资(金春保)、松禾资本、深创投、汇晟资本、荣之联、海百合等。
新财富总结,40家投资人共计投资高达68.95亿元(如果加上依然在华大科技层面持股的红杉等三家机构的3.2亿元投资额,则是共计72.15亿元),目前共计持有华大基因1.4亿股股份,持股成本为49.12元/股。
而7月4日招股说明书显示,本次上市公开发行新股4010万股,新股募集资金5.47亿元,发行价格为13.64元/股。对此,有深圳投资人坦言,按此计算,华大基因大约是54亿的发行估值,恐怕没有机构会有满意的回报。
对此,同创伟业创始合伙人黄荔向投资界解释,根据目前券商的估算,华大基因上市后的价格区间大致会在每股60-80元,如果这些估算是准确的话,其市值大约会在240-320亿区间。换言之,本金浮亏的现象应该不会发生。
7月14日,华大基因上市首日收盘涨43.99%至19.64元/股,未来其市值多少还有待观察。
2016年理财产品余额16亿
招股书显示,这次上市的华大基因有42家全资、控股子公司。华大控股直接和通过华大三生园间接控制华大基因152,709,717 股,占发行前华大基因总股本的 42.42%,是华大基因的控股股东。
分析认为,华大基因目前资金状况良好,而且持有16亿的资金在买理财产品,之所以上市,是为了满足广大投资人的及时退出。
与招股说明书申报稿不同,最后通过的招股说明书的筹资从17.32亿减至5.47亿元。筹建资金投向的项目,原有云服务生态系统建设项目、医学检验解决方案平台升级项目、精准医学服务平台升级项目、基因组学研究中心建设项目、信息系统升级建设项目,除了医学检验解决方案平台升级项目之外其他项目的募集资金都被大幅削减甚至直接取消。
截止到日,总资产42.3亿,总负债7.78亿,净资产34.52亿。2016年营收17.11亿,净利润3.5亿,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3.33亿。
最近两年的资产负债率低于20%,负债里面基本上都是经营负债,金融负债很少,其中2016年仅有300万短期借款,没有长期借款。历年的预收账款金额都比较大,且在负债中的占比都超过50%,体现其产品销售较为紧俏。
现金流方面,华大基因在2015年产生正向现金流,且金额较大,经营性现金流充裕。而其应收账款整体上也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年,华大应收账款占营收的比重稍低于同行业上市公司平均水平,处于正常水平。
招股书显示,2015年华大基因流动资产从12.14亿增长到30.47亿,翻了了2.5倍。2016年稍有增长,主要是因为2015年华大进行了一次大规模融资,和玉高林等机构投资者进入,而其2015年的货币资金并没有什么增长,资金进入“其他流动资产”这个科目,该科目2015年的余额将近19亿,占流动资产总额的61.79%,这些资金用于去理财。2015年底,理财产品余额18.6亿。2016年底,理财产品余额16亿。
因而分析人士认为,华大基因其实并不缺钱,上述5个融资项目所需资金本可自己应付。大量闲置资金的出现,也说明华大基因暂时还没有明确近期发展战略方向。
产业链面临内外挑战
目前,华大基因的主营业务分为4个大类:生育健康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服务、基础科学研究服务、复杂疾病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服务、药物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服务。
总体而言,最近3年的业务营收增长比较稳健,分别是11.2亿、13.06亿和17亿,复合增长率为23.01%。
分产品看,第一类业务增长迅猛,2014 年至2016 年年复合增长率达到61.43%,占总营收比例从31.71%增长到54.62%,占据了华大基因营收的半壁江山。增长原因是市场对基因检测、遗传病诊断这种新兴事物的接受程度提高。第二类业务营收在持续萎缩,占总营收的比例也在持续下滑。这与测序技术进步使得测序成本下降、市场竞争加剧、基因测序技术进步导致相关市场萎缩有关。第三类业务增长比较平稳。第四类业务占比比较小。
从毛利金额来看,生育健康类业务贡献超七成毛利,且毛利率增长势头强劲。基础科学和复杂疾病类业务毛利和毛利率在2016年都有明显的下滑。药物研发业务虽然华大基因是作为重点业务在培育,未来还有不确定性。
在上市仪式致辞时,汪建霸气地说,华大从来不是之一,就是老大。
结合招股书分析,目前,华大基因的竞争对手包括达安基因、贝瑞和康、贝瑞和康等。与也是在准备上市的贝瑞和康相比,华大基因总体毛利率还处于劣势。而在商业模式上,华大基因的直销还是主流,但是直销的比例在持续下降,而代理和政府合作模式占比在持续上升,这尤其在其第一大类业务中体现得很明显,其代理销售金额已经大于直销金额。
另外,根据招股说明书披露:截至日,公司无形资产账面价值为17,166.57万元,主要为2013年12月公司从华大研究院和华大控股处购买的20项专利权和专利申请权。“可见这几年华大基因没有取得什么专利,一直在吃老本。”一名深圳投资人认为。
总体而言,华大基因对内要加速培育出新业务增长点,对外要迎接竞争对手的挑战,自身也不得不适应新的竞争格局。
另外分析认为,基因测序全产业链划分为上游的测序仪器与试剂耗材市场,中游的基因测序服务市场和下游终端用户。华大基因目前属于中下游产业链。虽然美国CG公司后拥有基因测试设备的开发和制造能力,但是,通过试剂耗材及测序仪的控制,上游供应商能对华大基因的经营产生重要影响。
在面临国内同行竞争的同时,华大基因还需要进一步在国际基因测序产业链上提升核心竞争力。
编辑 李定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创造更多价值贾跃亭的乐视到底有多缺钱? 一组数据让你看清楚_网易新闻
贾跃亭的乐视到底有多缺钱? 一组数据让你看清楚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原标题:贾跃亭的乐视到底有多缺钱?一组数据看清楚!)
在平静了两个月后,乐视的新闻再次卷土重来。这次主题依然是缺钱,但对象却由外部人变成了曾经的“兄弟”,易到用车创始人周航。4月17日下午,易到前CEO周航发表公开声明,称易到“确实存在着资金问题,而这个问题最直接的原因是乐视对易到的资金挪用13亿”,矛头直指乐视控股及CEO贾跃亭。乐视控股4月17日当晚联合易到紧急发表了声明,声明中表示,周航所说的“挪用13亿”,实际上是2016年11月,在易到单独贷款困难的情况下,乐视控股抵押了乐视大厦,以汽车生态内的易到为主体贷款14亿元。其中,1亿元用于易到,13亿元用于乐视汽车生态。这次的隔空对“撕”从侧面再次传递出一个信号,乐视控股对于下属控股子公司资金挪用的可能性。早在融创中国160亿元投资乐视时,孙宏斌就特别提到过,在介入之后会对乐视控股资金挪用的问题加以关注,做到各板块的财务独立融资,独立核算。时至今日,在周航开炮之际,这句“不经意”的约束条款,反而证明了孙宏斌或早已知晓乐视控股内部的情况。退一步思考,如果乐视控股没有挪用各板块的资金,各板块有能力独自发展么?这里需要提及一点,被声称挪用资金的是乐视控股,而并非上市公司乐视网(300104.SZ)。相反,乐视网的财务数据出奇的“漂亮”。乐视网2016年业绩快报显示,公司2016年营业收入218.3亿元,同比增长67%;净利润7.65亿元,同比增长33%。现金流量表方面,每季度现金净额都相对平稳,并无资金“窟窿”的情况发生。2016年,乐视网更是成为了乐视控股的“提款机”。2016年8月,乐视网用定向增发的方式,以45元/股的金额募集到资金48亿元,其累计通过定向增发以及债券的形式共募集了92.88亿元(图一);2016Q3季报显示,乐视网当期增加银行短期借款12.5亿元,新增长期借款19.4亿元。自2010年上市以来,共累计增加长期以及短期借款51.9亿元(图二)。乐视网通过直接以及间接的方式共募集到资金144.8亿元。上图:直接融资手段上图:银行贷款而这还只是冰山一角,乐视网股权质押获得的资金更多。自2013年起,贾跃亭以及贾跃芳姐弟已经陆续有过38笔股权质押。界面新闻根据70%的质押率以及80%的平仓线估算,通过股权质押已经累计获得金额311亿元。而质押的对象,无疑是上市公司乐视网的股票。至此,六年间贾跃亭通过上市公司已经获得融资455.8亿元(144.8亿元+311亿元)。而上市公司六年间累计对外投资现金流出仅为145亿元。乐视网内的公司,仅仅是乐视控股诸多控股公司中的一小部分。贾跃亭一再强调,需要将乐视的七大生态分割开来看。三大板块分为:上市公司(超级电视、花儿影视)、非上市公司(乐视金融、超级手机、乐视体育、乐视影业)以及汽车生态(乐视汽车)。上市公司没有耗费太多的资金,但是非上市公司部分却有好几个无底洞等着被填。首先是乐视体育。在2016年通过B轮成功融资80亿元之后则再无后续,但业务方面却在不断烧钱。从乐视体育支付给体奥动力的12.5亿元中超版权,再到英超赛季2亿美元(约合13.6亿元人民币)的转播费,以及NBA年赛季香港地区独家转播权1亿美金(约合6.8亿元人民币),乐视体育的自身尚难以自保。其次是乐视手机业务。截至2016年底,乐视手机出货量为2000万台。乐2、乐2Pro和乐Max2三款产品,售价分别为1099元,1499元以及2099元起。按照乐视所言硬件免费补贴政策,乐视手机平均成本价以800元为标准,800元*2000万台=160亿元。过去两年,乐视手机投入成本在百亿元左右。但是与之对应,乐视手机的融资情况却鲜少爆出,最近的是2015年A轮融到5.3亿美元(约合36亿元人民币)。这对于手机百亿的投资规模而言,实在是杯水车薪。因此乐视手机最先爆出资金流的问题也并不让人奇怪。此外,为了缓解供应链压力,最近乐视控股采取了“债主变股东利益捆绑模式”来挽救乐视手机。如果没有其他的资金来源,乐视手机着实难以生存。另外最大的窟窿就是乐视汽车了。贾跃亭对于乐视汽车的投资比例一直模棱两可,但不可否认的是,汽车的制造一定是耗资巨大的固定资产投资。以上汽集团(600104.SH)为例,其2010年自主品牌乘用车投资项目,募集金额60亿元;2017年新能源汽车新产品项目募集金额40亿元。并且上汽集团每年新增机器设备约80亿元。可以说,如果一个新项目的成立,从机器设备到研发流程,所耗费的金额都接近百亿。虽然乐视网造车冠以了不少互联网思维,但是归根结底,汽车还是从流水线上生产出来,最终固定资产的投资肯定不会少。乐视汽车首轮融资10.8亿美元(约合73亿元人民币)。但在造车面前,这并不是一个多充足的数字,同样急需资金。
可以说,乐视控股旗下每个项目都做不到自我覆盖,在“蒙眼狂奔”的过程中,不得不“拆东墙补西墙”。由于2017年整个互联网品牌发展不景气,加之乐视自身状况劣于整个行业的平均状况,如资金链问题、生态链问题、内部管理问题等,多层因素叠加,导致乐视目前的危机比去年更加严重,“或许乐视都不能熬过2017年”这是北京明媚的四月天,可也许是乐视冷酷的寒冬。在北京市朝阳区姚家园路105号院的乐视大厦门口,讨薪者张铁福(化名)右手用力下垂紧贴身体右侧,弓着腰,左手拨通了中纪委的电话:“我要举报,乐视保安打人了。”4月17日晚间,易到创始人兼CEO周航发布公开声明,称由于乐视的原因殃及了易到,以及“易到当前确实存在着资金问题。而这个问题最直接的原因是乐视对易到的资金挪用13亿”。对此,当晚易到与乐视控股发布联合声明称,从未挪用过任何资金,已投入近40亿元资金及大量生态资源。同时,表示周航“恶意诽谤”、“农夫与蛇的现代版”。
本文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责任编辑:王征_B7526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华大基因IPO将上会 “老大哥”助阵基因测序军团 _ 东方财富网
华大基因IPO将上会 “老大哥”助阵基因测序军团
中国证券网
东方财富APP
方便,快捷
手机查看财经快讯
专业,丰富
一手掌握市场脉搏
手机上阅读文章
【华大基因IPO将上会 “老大哥”助阵基因测序军团】5月19日,证监会最新消息显示,华大基因首发申请将于5月24日上会。若华大基因此次顺利过会,这位基因测序行业的“老大哥”将正式登陆A股市场,有望全面提升A股基因测序军团的战斗实力。(中国证券网)
  自今年3月14日携更新预披露材料重归IPO队列,深圳华大基因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华大基因”)的上市进程就备受市场瞩目。  5月19日,证监会最新消息显示,华大基因首发申请将于5月24日上会。若华大基因此次顺利过会,这位基因测序行业的“老大哥”将正式登陆A股市场,有望全面提升A因测序军团的战斗实力。  基因测序“老大哥”来了!  在业界,华大基因被视作基因测序行业的“老大哥”,其在基因测序领域的资质与地位可见一斑。这位大哥究竟有多牛?  让我们简单看一下华大基因过去一年的运动轨迹:发布首款国产测序仪BGISEQ-50,破译物种基因组及人类疾病奥秘,运行我国首个且唯一的国家基因库,启动蓝色彩虹孵化与创投平台,携手全球科研、产业机构,布局“新战场”至澳洲等地。。。。。。华大基因的2016,继续向着“基因科技造福人类”的梦想前行。  当然,2016年也是华大基因IPO的关键一年。2015年12月,华大基因首次亮相IPO队列即备受市场瞩目。日,华大基因IPO审核状态显示为中止审查,中止情形显示为:申请文件不齐备等导致审核程序无法继续。IPO步伐被打乱曾让投资者为其捏一把汗。不过华大基因及时公告给市场一粒“定心丸”。  今年3月14日,华大基因携更新的预披露材料重归IPO队列,让市场再次看到了华大基因IPO的曙光。5月19日,证监会最新消息显示,华大基因首发将于5月24日上会。有业内人士预计,按照目前IPO进度,若此次华大基因IPO过会,其有望在一个月内登陆A股市场。  “大哥”告诉你如何掘金基因测序:无创产检是盈利亮点  据了解,华大基因成立于1999年,是全球最大的基因组学研发机构。公司主营业务为通过基因检测等手段,为医疗机构、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等提供基因组学类的诊断和研究服务。目前公司已经覆盖了全球 100 多个国家和地区,包括境内 31 个省市自治区的 2000 多家科研机构和 2300 多家医疗机构,其中三甲医院 300 多家;欧洲、美洲、亚太等地区合作的海外医疗和科研机构超过 3000 家。  据预披露材料显示,华大基因本次拟公开发行不低于4000万股,募集资金不超过17.32亿元,将分别投向云服务生态系统、医学检验解决方案平台升级、精准医学服务平台升级、基因组学研究中心、信息系统升级等五大项目。  受益基因测序良好的市场发展机遇及公司强劲的实力,华大基因营业收入也保持大幅增长态势。财务数据显示,华大基因2014年-2016年实现营业收入11.32亿元、13.19亿元、17.11亿元,公司营业收入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 22.96%;同期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分别为2812.07万元、2.62亿元及3.33亿元。  公司主要通过提供服务获取收入,主营业务由生育健康类服务、基础科研类服务、复杂疾病类服务和药物研发类服务构成。报告期内,公司开发出无创产前基因检测(又称“无创产检”、“NIPT”)业务等新兴服务,生育健康类服务快速增长,生育健康类服务收入在整体主营业务收入中的占比增大。  具体看来,生育健康类服务是公司近年来着力发展的战略性业务板块,发展前景广阔, 是公司营业收入和利润增长的核心业务之一。该项业务按检测项目分类主要为无创胎儿染色体异常检测,儿耳聋基因检测、新生儿遗传代谢病筛查和单基因病检测等。报告期内,该等服务种类价格逐渐下降,市场接受度不断提高。由于我国每年有1600万以上的新生儿,市场普及率的持续增长给公司生育健康业务的增长带来快速增长的空间。  事实上,无创产检也是颇受资本看好及产业化程度较高的领域,目前大多数提供基因测序服务的公司均率先布局该细分市场,不过国内的NIPT市场基本被华大基因和贝瑞和康(已借壳)垄断。据权威研究院发布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无创产前基因检测行业收入约为28亿元,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预计2017年增长50%到42亿元,未来三年增速不低于35%。  在快速抢占无创产检市场之后,华大基因又将盈利目光锁定应用市场空间更大的肿瘤领域。公司将复杂疾病类服务作为公司重点布局的业务板块之一。其中,复杂疾病类基因检测服务包括HPV、 HBV、HLA、遗传性肿瘤、肿瘤个体化用药指导等临床检测服务,这类服务具有广泛的市场需求。随着基因测序技术普及,受检者对基因检测技术在肿瘤、宫颈癌等疾病检测和用药指导中的作用认识逐步深入,该类业务收入在报告期内实现了较快增长。  而更值得期待的是,以基因测序为主的产业正在为华大基因等公司打开广阔的发展空间。据BCC Research预测,2015年全球精准医疗市场规模近600亿美元,今后5年年增速预计为15%,是整体增速的3至4倍。其中,全球基因测序市场规模从2007年的800万美元增长至2013年约45亿美元,未来几年将保持超过20%的增速,至2018年达到约117亿美元。基因测序主题基金基金代码基金简称近一周手续费操作001417<b style="font-size:16font-family:'arial';color:#ff%1.50% 0.15% 260115<b style="font-size:16font-family:'arial';color:#ff%1.50% 0.15% 数据来源:,银河证券,截至日期: & &重量级股东扎堆:知名PE、上市公司,竟然还有他们!  如此可观的市场前景加之华大基因在业界的龙头地位,自然吸引了不少产业资本先知先觉搭乘华大基因IPO“专列”。  据了解,华大基因由华大医学整体变更设立。在股权结构方面,截至目前,华大基因的控股股东华大控股直接和间接持有公司发行前总股本的42.42%,汪建为公司实际控制人。  伴随华大基因释放IPO信号,一大波机构股东向公司集聚。2014 年 5 月开始,华大基因着手引入外部机构投资者工作,公司先后引入深创投、、上海景林、苏州软银等19名PE股东,彼时公司估值为100亿元。  进入2015年,随着基因测序旋风向资本市场袭来,产业资产加速向基因测序风口涌动,A股市场上的基因测序概念股估值水涨船高,作为基因测序的行业龙头,华大基因估值更是从2014年5月的100亿元,暴涨至2015年2月的191亿元。  高估值并未让资本望而却步。2015 年上半年,公司又先后引入和玉高林、等外部投资机构。在公司完成股份改制之后,华大基因又在2015年6月迎来最后一波机构投资者,上海云峰、天津高林、华夏人寿、宁波软银等15家PE搭上了公司IPO的“末班车”。  具体来看这些重量级股东,除华大控股、华大投资两大“华大系”股东之外,另一个持股5%以上的股东和玉高林颇受市场瞩目。据查,和玉高林于2015年2月斥资20亿元,拿下了华大基因3584.96万股,占公司本次发行前总股本的 9.95%。  据披露,和玉高林的执行事务合伙人为高林资本管理有限公司、和玉股权投资基金管理(天津)有限公司,其合伙人出资中份额最大的为深圳盈泰华瑞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持股43.80%。上证报记者查询工商资料得知,盈泰华瑞系北京高林投资有限公司(简称“北京高林”)全资持股,北京高林的股东是王洪涛和西藏崇石股权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后者的股东则为上市公司的少东家闫凯境,以及其父闫希军控股的天津帝士力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除此之外,与华大基因有关联关系的上市公司还有荣之联、。其中,荣之联不仅是最早一批入股华大基因的外部投资者,同时也是华大基因最近两年的前五大供应商之一。美年健康则出现在华大基因近两年的前五大客户名单中。  下图为华大基因前五大供应商:  下图为华大基因前五大客户:  A股基因测序军团战斗力升级  若下周三华大基因首发顺利过会,华大基因将正式加盟A股基因测序军团,并将全面提升国内基因测序军团的战斗实力。  那么目前国内基因测序市场竞争格局如何?A股上市公司对该产业链的布局又有何偏好?  据了解,华大基因所处的基因组学应用行业属于发展最快的高科技行业之一,随着第二代测序技术的快速发展,市场环境逐渐成熟,国家政策逐步放开,市场上已涌现出一大批面向基础研究的基因测序服务提供商和面向终端用户的临床、医疗类的基因检测服务提供商,基因测序行业,特别是国内成熟产品和服务的竞争变得愈发激烈。  以无创产前基因检测领域为代表,市场上越来越多的新进入者进入该领域,目前,国内外市场上的主要参与者为华大基因、贝瑞和康、博奥生物、安诺优达、 凡迪生物、、Sequenom(已被LabCorp收购)、Verinata Health(已被 ,Inc。收购)、Ariosa(已被瑞士罗氏公司收购)、LifeCodexx、Natera. 其中,华大基因、贝瑞和康、博奥生物、安诺优达、凡迪生物、达安基因主要分布在中国和南亚市场;Sequenom、Natera、Verinata Health、Ariosa 主要分布在北美市场,而 LifeCodeXX 专注于欧洲市场;仅有 Sequenom 公司涉足大洋洲的市场,在澳大利亚设有分部。  值得一提的是,与华大基因在NIPT市场竞争激烈的贝瑞和康,已于去年作价43亿元借壳天兴仪表(现*ST天仪)率先登陆A股市场,该起重组案今年4月底获证监会核准。  伴随行业“领头羊”华大基因上市进程加快,A股基因测序战队是否会提前进入狂欢状态,值得期待。  最后,就让证券君为你梳理一下,目前A股市场上众多的基因测序概念股整体备战情况:
(责任编辑:DF120)
[热门]&&&[关注]&&&
请下载东方财富产品,查看实时行情和更多数据
郑重声明:东方财富网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东方财富网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信息并未经过本网站证实,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扫一扫下载APP
东方财富产品
关注东方财富
扫一扫下载APP
关注天天基金华大基因一波三折闯关IPO 千亿市值盛宴或现
[摘要]5月24日,基因测序龙头企业深圳华大基因股份有限公司正式上会。根据华大基因招股书,本次华大基因拟发行4000万股,筹资17.32亿元,估算其发行价在43.3元左右。华夏时报记者 锋刃 北京报道市场或将出现第一家千亿市值的生物高科技企业,而一场即将诞生的资本盛宴正在引发资本市场的躁动。5月24日,基因测序龙头企业深圳华大基因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华大基因)正式上会。根据华大基因招股书,本次华大基因拟发行4000万股,筹资17.32亿元,估算其发行价在43.3元左右。按照目前上会到核发批文的速度(15天左右)和每周4家发审节奏来看,华大基因大概率在一个月内登陆A股。而华大基因上市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如今距资本市场只有一步之遥,一旦成功上市将以约千亿市值成为新的超级大盘股。5月25日,沪深两市放量上涨,沪指成功收复3100点整数大关,市场似乎有回暖迹象。堪称巧合的是,股市每一次重大转折,都会出现一轮大幅下跌,同时都会产生一只千亿市值的股市新兵。2007年的、2009年的、2015年的等千亿市值企业登陆资本市场,股市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跌。华大基因千亿市值的IPO能否守住3000点关口,这或将是中国资本市场又一场关键战役。“闯关”一波三折华大基因成立于日,前身华大医学。由华大控股、华大三生园(原华大农业)共同出资设立,汪建为创始人及公司实际控制人。资料显示,华大基因主营业务为通过基因检测等手段,为医疗机构、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等提供基因组学类的诊断和研究服务,属于生物产业下的基因组学应用行业。目前,其客户已经覆盖了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包括境内31个省市自治区的2000多家科研机构和2300多家医疗机构,其中三甲医院300多家;欧洲、美洲、亚太等地区合作的海外医疗和科研机构超过3000家。华大基因的主要营业收入来自生育健康类服务、基础科研类服务、复杂疾病类服务和药物研发类服务四大业务板块。其中,收入来源最高的是生育健康类服务。数据显示,年生育健康类服务营业收入分别为3.57亿元、5.68亿元和9.29亿元。2016年这部分收入占比54.62%。财务数据显示,截至日,公司总资产42.3亿,总负债7.78亿,净资产34.52亿;2016年营收17.11亿,净利润3.5亿,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3.33亿。2015年营收为13.1亿元。被誉为“国内基因测序龙头”的华大基因上市路可谓一波三折。2015年12月,华大基因进入A股排队上市序列;日,华大基因IPO审核状态显示为中止审查,中止情形显示为:申请文件不齐备等导致审核程序无法继续;日,华大基因递交了《创业板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招股说明书》。在华大基因递交招股说明书不久,便遭到监管机构的质疑。在证监会《反馈意见》中提出的59个问题中,“华大基因自身是否独立于控股股东”、“43家机构股东持股是否合规”等问题成为监管关注的重点。证监会发审委提问还涉及到华大基因历史上重组较多,重组后2016年发行人净利润为33269万元,而控股股东华大控股2016年亏损10亿元的原因、以前年度的经营情况及对发行人的影响等。招股书显示,华大基因此次IPO拟募资17.32亿元,将主要用于云服务生态系统建设项目、医学检验解决方案平台升级项目、精准医学服务平台升级等项目。华大基因上市还需要拿到证监会的批文、路演询价、申购等环节。“我们看好基因测序行业,更看好基因测序应用到相关医疗行业的服务体系,华大基因的快速成长及上市会对行业整体提升起到促进作用,这个领域会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华大在国内被公认为基因领域的领军企业,技术、影响力、品牌都是国内最强的。”作为华大基因股东之一的某知名基金投资人告诉《华夏时报》记者。有市场分析人士指出,目前基因测序行业的市场规模有限。根据公开数据,2018年全球基因测序市场规模预计将超过110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为21.1%。中国也将成为增长最快国家之一。或将搅动股市“一池春水”华大基因所处的基因组学应用行业属于发展最快的高科技行业之一,随着第二代测序技术的快速发展,市场环境逐渐成熟,国家政策逐步放开,市场上已涌现出一大批面向基础研究的基因测序服务提供商和面向终端用户的临床、医疗类的基因检测服务提供商。有一些机构投资者认为,基因测序虽然行业前景不错,但A股市场除华大基因外,纯正的基因测序股票太少。对国内基因测序行业来说,短期在医学临床上的应用主要还是做孕前检查中的糖氏筛查,企业利润可能不会出现大幅增长。据权威研究数据显示,基因测序行业未来几年依旧会保持快速增长。从2007年的7.94亿美元增长到2014年的54.5亿美元,基因测序行业年复合增长率为31.68%,有望在2018年能达到117亿美元。同时,国家也对基因测序行业寄予厚望,今年初发改委发布《“十三五”生物产业发展规划》,提出将实施生物产业惠民工程,推广基因检测、细胞治疗等新兴技术应用。“华大基因的上市意味着基因生命科技已开始走近寻常百姓。生命科技会对商业社会、工业及农业等领域产生根本性影响,远超过IT对于传统产业的影响。”华大基因战略规划主任朱岩梅独家回应《华夏时报》记者。目前,全国涉及基因检测概念的公司有200余家,但IPO在审中的仅华大基因一家。此前,另一家基因行业巨头贝瑞和康借壳ST天仪,证监会无条件通过。不少机构认为,未来基因测序行业一定会进入大的扩张期,必定受到资本热捧。而事实也确实如此,据华大基因IPO申报稿显示,股东包括像上海云锋、软银、金石、松禾、深创投、等众多知名投资机构,股东数量达43家。受众多知名投资机构热捧及生物科技基因影响,华大基因的估值或已达百倍。由此一来,华大基因的千亿市值魅影或将浮现。对于外界热议华大基因即将创造千亿市值的问题,某知名基金投资人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千亿市值对生物科技领域的影响,这个概念高度提升过高,基因测序,目前还处于商业化起步的过程中,需要一步步踏实地走下去。而对于华大基因对资本市场的影响,本报记者致电华大基因创始人汪建,但此时正在非洲进行商务考察的汪建并未接听电话。而朱岩梅表示,华大基因的高起点上市,能促使资本市场更健康,更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同时颠覆对技术及商业模式的影响。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相关搜索:
您认为这篇文章与"新一网(08008.HK)"相关度高吗?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责任编辑:pljcpeng]
热门搜索:
腾讯理财超市
同类产品年涨&27%
今年以来收益&13%
近1月涨&7.41%
7日年化收益&2.97%
本日热门资讯
一周热门资讯
Copyright & 1998 - 2018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华大基因检查多少钱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