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之后,谁是真老子是道家的吗代表

太上老君(道教始祖)_百度百科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
[tài shàng lǎo jūn]
(道教始祖)
太上老君是公认的道教始祖,即道教中具有开天创世与救赎教化的太上道祖。太上老君者,大道之主宰,万教之宗元,出乎太无之先,起乎无极之源,终乎无终,穷乎无穷者也。“道”无始无终,无形无名,无边无际,无师无上。“道”者,虚无自然,难名之神,强名曰,尊称。太上为道之祖,体於自然,在乎三清之前,象帝之先。太上者,万物之所尊,在圣为众圣之尊,在真为万真之先,在地为万国帝王之师,在法界为无上法王,在教为万教之祖。而且常常分身下降诸界,传教度人,弘扬道法。故《正一法文天师教戒科经·大道家令戒》曰:“道亦形变,谁能识真?”老子是老君爷的第十八次世化身。著有震古烁今的万经之王《》[1]
每年农历二月十五日为的圣诞日,为国际道教节。一气含三混沌初,太清立教自虚无。谁将周礼东传孔,谁入函关化胡夷。八十一章明道德,百千万亿镇玄都。
太上老君人物经历
鸿蒙未分,化元光一道,乃太上先天原始之祖炁也,称名曰道(太上无极大道)。第一化先天教主,元始天尊;第二化玉宸道君,灵宝天尊;第三化太清圣主,道德天尊。
此乃道生一,一生化二,二生化三,三生化万物。阴抱阳,生天地万物,生仙佛,生圣,生贤,倶以从道而生,生生化化,无极无穷之妙哉。
原夫浑沦之未判,神灵之未植,而为冥妙之本者,道也。夫道,莫穷其根本,莫测其津涯,而有大圣人禀之而生于其间。故谓之无始者,即“太上”也。“太上”生乎无始,起乎无因,为万道之先,元炁之祖也。无光无象,无色无声,无宗无绪,无师无上,幽幽冥冥,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弥纶无外。故称“大道”,合之为自然,离之为道德。
老君乃无生之至精(自有·永有),太上——至高无上,老——乾阳,君——性王,“至高无上的性王”,即“大道”的意思,造化自然者也。
《老子想尔注》:道者,一也。一散为炁,聚为太上老君。明确告诉世人,太上老君就是道,太上老君散为元炁,聚为大道。帝治昆仑,或言虚无,或言自然,或言无名。“太上”就是“清静至极”的“道”。
在圣为“众圣之尊”,在真为“万真之先”,在佛家为“法身”,在儒家为“昊天上帝”,在基督教为“耶和华(YHWH)”,在伊斯兰教称“真主(Allāh)”,在教为万教的祖宗,谓之老子者,道之形也。变化无穷,应既不一,号亦无量。
太上无极大道、无形天尊、无始天尊、元阳上帝、混元上帝、盘古神王、、无上法王、无为父、万物母、真元教主、无上尊、、道君、灵宝天尊、真武大帝、、广成子、务成子、等等尊号,都是“太上老君”用的称号。先天后天,无极太极,应既不一,称号亦无量。
道教认为:“太上老君”化生出无量无边无极无穷无数的世界,在不同的世界、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化身有不同的名字,都是的“化身”(如道德天尊、老子、元始天尊、真武大帝、盘古、广成子)。
“除太上老君外,无物存在”,唯有太上老君是真实存在,绝对真理,唯一真实,世界万物只是太上老君的“自显和外化”。
太上老君是道教中至高无上的“大道”,总摄一切法门,是不可动摇的信仰。
太上老君至尊
太上老君主宰,大道统领,无极生......
太上老君创世、创神、开创诸天,为一切无有有无之祖,一切神圣之上。老君随方设教,为万教之主。
太上老君开辟天地的历史(无极过渡太极):洪元→混元→太初→太始→太素→混沌→九宫→元皇→太上皇→伏羲......
太上老君创世
道教把宇宙的形成过程分作几个阶段,《》讲得非常清楚,未有天地时,那时无天无地,无阴无阳,无日无月,无晶无光,无东无西,无南无北,无前无后,无园无方,百亿变化,浩浩荡荡,无形无象,自然空玄。穷之难极,无量无边......唯吾老君,犹处空玄寂寥之处、玄虚之中,视之不见,听之不闻。若言有,不见其形,若言无,万物从而生。而后,“八表之外,渐渐始分,下成微妙以为世界,而有“洪元”
“洪元”是道教创世纪的第一大世纪。
“洪元”之时。亦未有天地,空虚未分,清浊未判,玄虚寂寥之里,“洪元”一治至于万劫。
“洪元”既判,而有“混元”。“混元”一治万劫,至于“百成”。百万亦八十一万年,而有“太初”。
“太初”是道教创世纪的第二大世纪。
这时太上老君又从空虚而下,为“”之师,“口吐《开天经》”以教“太初”。这时才分别天地。清浊剖判,溟鸿蒙,置立形象。安坚南北,制正东西。开暗显明,光格四维.....
“太初既没”便进入了道教创世纪的第三大世纪“太始”。
“”时,太上老君下为师,“口吐《太始经》,教其太始置立天地”。“太始者万物之始”。“太始”既没,以后便是“”世纪。”“”既没,尔后便是“”。
“”既没,而有“”世纪。老君下降为师,“口吐《乾坤经》,结其九宫,识名天地”。天是阳,地是阴,阳者刚强,远视难睹。在天成象,日月星辰是也;在地成形,五岳四渎是也;在人成生心肝五脏是也。分别名之有异,总而名之是一也,取三纲名也。
“”没后,进入“”世纪。老君下降为师,“吐《元皇经》,教元皇治于天下”。“始有皇化道流后代,以渐成之”。“元皇”之后,次有“”;“太上皇”之后有“”,老君下降为师,号有古先生。;“地皇”之后有“”,老君降为师,号盘古先生。;“人皇”之后有“”;“尊卢”之后有“”;“句娄”之后有“”;“赫胥”之后有“”。“”以来,“太连”以前,名曰。“太连”之时,“天生五,地生五味,人民食之,乃得延年”。在“太连”之后,进入下古,首有“”,老君下为师,号无化子,一名郁华子,教示“”推归法,演阴阳,正八方,定八卦。尔时民有名无姓,世上亦无五谷,“皆衣毛茹血,腥臊臭秽,男女无别,不相嫉妒,冬则穴处,夏则巢居”。“”没后,而有“”、“女娲”没后,而有神农。“”之时,老君下为师,曰大成子。“作《太微经》教尝百草,得五谷,与人民播植,遂食之以代禽兽之命也”。“”没后而有“”。“”时,老君下为师,“教示钻木取火,续日之光,变生为熟,以除腥臊。”“”没后而有“”,老君下为师,号广寿子。“教修三纲,齐七政。三皇修道,人皆不病”,作按摩《通精经》。次有“”、“”、“”、“”、“”。黄帝之时,老君下为师,号。“”以来,始有君臣父子,尊卑以别,贵贱有殊。“”之后,次有“”、“”、“”、“”、“”、、、、、、、、、、、、、、、、、、、、、、、、、、、、、、、、、、、、、、、、、、、、、、、、、、、、、......
三皇五帝,道在帝王之家,伏羲氏首出,此时民风淳朴,大道畅行,唯贤任用,道之整也。五帝接续道统,心法一脉相传。三代以后,周厉王、周幽王之世,大道废弛,战国时期,礼乐崩坏。道转红阳。老君东化孔子问道。西化尼佛求真。宏通妙道,玄之又玄。
老君,即道之身也。之祖宗,无极之主宰,万教之祖宗,天地之父母也。夫大道元妙出于自然,生于无生,先于无先,挺于空洞,陶育乾坤。号曰无上正真之道,神奇微远不可得名。混元未始,老君为先,长于太初冥昧之前,无师无祖,诞生自然。老君者,乃元炁道真,造化自然者也。自然者,道也。强为之容,即太上老君也。以虚无为道,自然为性,莫能使之然,莫能使之不然,亦不知其所以然,不知其所以不然,故曰自然而然。天地未开之际,太上老君创世创神开创诸天,这也是被历代皇帝推崇与说的最多的,老君乃一切无有有无之祖,大道之主宰,混沌的祖宗,万法之教主,地位至高无上,在千年中国道教的演变史中,一直担任着极为重要的特殊角色,是真正意义上的道教开山教祖。
太上老君乃元气之祖,万道之祖先,乾坤之根本,天地之精源,太无之中,凝自然之真而为体,广大无边,应化莫测,非阴非阳,能微能彰,不古不今,不存不亡,常於无量劫运之端,太初、太易之前,肇布玄元始而生太极,判太极於三才,至劫终於六合,俱消混沌为一。
太上老君也是三清尊神中受到最多香火奉祀的神明,老子就是老君爷的第十八次世化身。度人无数,因其传下道家经典《》,故称老君为道德天尊,也被道教奉为开山祖师。老子,创始人,被尊为道教的教祖。据《》记载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号“聃”,史记称老子几百岁后不知去向。
商十八世王阳甲十七年之庚申,太上老君自太清境分身化黑,乘日精,驾九龙,化为五色流珠,下入口中托孕。时尹氏昼寝,梦天开数丈,众仙捧日出。良久见日渐渐小,从天而坠,为五色珠,大如弹圆,因捧吞之,觉而有孕。今有、遗址在。[2]
老子(公元前日卯时诞生),在的末期,曾向他请教问道,著有震古烁今的五千字《》,《》是世界各国翻译最多的著作之一,此书被视为道家的开创之作及道教的经典。西汉伊始,道家学派大兴,和受到了先前未有的祭祀,汉人对和的也逐渐达到顶峰,汉代宫廷开始出现祭祀黄老场面。“”之后,黄老学派开始走入中国民间,形成。老子本身的哲学理论加上汉朝子民的敬仰使得老子此时已为共识的神仙,东汉皇帝大张旗鼓去往老子庙祭祀,而老子之母的亦说是道的化身。曰:吾是太上老君所化之身,太上老君生乎无极之先,大道主宰,经历尘沙刧运,度人无量,为三十六天之最尊,统领三界,制御万灵,报应罪福,莫不由吾。
太上老君说“道”
混沌初开不计年,世间独有道为先。
上上上上上无上,玄玄玄玄玄又玄。
道往东土传孔圣,道达西域化金仙。
道尊万教广无边,亘古至今永流传。
太上老君西行开化
《》称西去函谷关不知所踪,其实与弟子们出,是对西方诸国实施教化,入夷狄去了,一路涉及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
《·蔡楷传》云:“老子入夷狄为浮屠”。《》曰:“老子化戎俗为浮屠”
《·》云:“,西五百里有毗摩伽蓝,是“”之所建。老子至是白日升天,与群胡辞决曰:我昔游天上,简定人鬼之录,寻当下降。因立此祠焉”。
《·四夷部》、《·西戎传》、《隋史》《》、《》等均有记载。
,弘道西方。是时老子在于阗国,谓真人曰:「吾此次行化,意欲遍此西方,摄服外道,令归正法,其诸国土,已得度者,及未得度者,我于此时,咸令,俾得开悟,归入法门。」
老子作是语已,即有九色神光,遍照西方无极国界,光所及处,无有远近,俄倾之际,毗摩城中,自然宽平,地化金色,建大法座,百宝庄严,虚空诸佛,三界众真,乘云驾龙,浮空而来,集至于阗,于是老君,处于玉帐。坐七宝座。炃百和香。散众名花。奏天钧乐,诸天贤圣,周匝围绕。
化胡涉及:、、条支国、、、、、、、、碎叶国、鱼兹国、佛林国、俱药国、嵯骨国、迦叶弥罗国、不路罗国、泥婆罗国、弓月国、瑟匿国、、、采国、信度国、似没盘国、、、大小安国、穆护国、乌那舀国、寻勿国、三摩恒咤国、室罗伐国、、等等80余国国王及诸羗酉部落,及其妃后。并其眷属。周匝围绕。皆来听法。见此光相,妙丽希有,围绕瞻仰,欷喜讃叹,愿听法音。
太上老君降伏外道
老子弘道西方,降服西方96种外道,这些外道能为魔事,亦祝须发,乌衣跣足,说诸三昧,迷离观法,人非人等,顿改形色,令人堕落,无有休息。老子悯之,举大神通,现出神王狮子,掩敛魔法,覆伏于神光之中,悉令外道归正法。这96种外道:郁遮罗外道、差法智男富外道、热灰身外道、少子骞外道、宾头外道、遮护神外道、见到外道、外道、外道、、虚空外道、不遮护外道、首罗外道、空乱音外道、梵钵赊外道、洪照外道、普安外道、张世外道、无相外道、真谛外道、、宗明外道、大拔外道、广学外道、清修外道、讲论外道、显极外道、外道、阿虚至外道、照明五瞿外道、殷阿拖利外道、尼连旃外道、颇梨颇外道、道利逍外道等等。
老子化胡完毕,复还华夏。游历了幽地,演成“大道”,以自然之气作三法:第一个是“太上无极大道”,第二个是“无上正真之道”,第三个是“太平清约之道”。周庄王九年四月初八夜晚子时,令释迦牟尼降生西戎,奉行“无上正真之道”,成无上正等正觉。老子又传“太平清约之道”,建立儒家学说。
太上老君法旨立派
太上老君降下法旨,授东汉“三天正法,命为天师”继承汉代的黄老道,创立了的教团,用教化西蜀少数民族所信仰的宗教,于是老子自然而然成为新教团的教主。自佛教进入中原,这个和中国似曾相识的宗教使得汉朝士大夫普遍认为老子西去印度度化成;而刚刚传入中国的佛教,此时微不足道,更是迫切依附在道教上发展,西来传教的佛教徒也宣称老子是佛陀的老师。于是,,去外国教化胡人的说法成为当时的。
魏晋时期道教神仙队伍已十分庞大。到了南朝梁代,著名道教理论家写的《》作为第一个较为系统的道教神谱,开始出现。在这神谱中,陶弘景将神仙分为七个等级,每个等级设一中位,有一个神仙主持,中位之外又分设左位,右位若干席位,安排诸神。七个等级高低有别,以第一等级为最高,以此分级,秩序井然。各等级除了中位主神外,还有左右诸位神仙,数量各不相等,如第一等级左位 29 神外,右位 19 神。第三等级左位 50 余神,右位 30 余神。这些左右诸神仙,有的是历史上的帝王、将相或圣人先贤,如第三等级的、、;第七等级的、、、、、、、、、等。有的是道教著名领袖,如第二等级的、、许拥是道教的创始人,徐来勒、是的创始人,而第四阶次的是天师道的鼻祖,是道教的大理论家。有的是神话传说人物,如第三阶次的、、、,第四阶次的、等等。总之,神谱中各色各样的人物都有,且大都是赫赫有名的人物,对社会做出了巨大贡献的人物。
陶弘景整编《》,奉虚皇道君、太上道君、后圣金阙帝君、太上老君等为最高神。灵宝派以、地位为最尊,而天师道则尊为最高神。三派各行其是,在最高神问题上彼此不完全认同,随着道教的发展和各派的互相交融,大概在末期,出现了统一的最高尊神“三清”,即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三清神的出现,标志着道教神仙谱系的最终定型[4]
“三清”尊神的建立,却经历了一较长的发展过程。道教初创时,是以为其始祖,称之为太上老君又称太上道君,尊奉为最高神灵。例如等人所编的《》和张陵等人所造作的道书,皆托名为老君所授,直至北魏所撰的《云中音诵新科之诫》和《录图真经》以及他的“天师”称号,皆托名老君所赐。这是包括和在内的早期道教的一个共同特点。乃至以后的道统渊源,仍称传于,金母传白云上真,白云上真传,王玄甫传。钟离权授和,吕洞宾授,重阳授北七真。将全真道统上溯到老子,并尊为全真道的始祖。及至东晋中后期上清、灵宝等道派出现后,对道教最高尊神的观念便发生了变化。这些新起的道派,便不再尊奉太上老君为最高尊神了,而是以元始天王或元始天尊与太上大道君的地位最尊。在这两派的经书中也提到太上老君,但往往把它摆在一个次要的地位,有些经书甚至把它作为元始天尊或元始天王和太上道君的弟子看待。这种分歧,在《·释老志》和《·》对道教的介绍中,便可明显地看出来。《》卷一百一十四《释老志》说:“道家之原,出于老子。其自言也,先天地生,以资万类。上处玉京,为神王之宗;下在紫微,为飞仙之主。”[5]
这显然是反映了天师道以为最高尊神的思想。《》卷三十五《经籍志》四则称:“道经者,云有元始天尊,生于太元之先,禀自然之气,冲虚凝远,莫知其极……以为天尊之体,常存不灭,每至天地初开,或在玉京之上,或在穷桑之野,授以秘道,谓之开劫度人。……。”
天师道与上清、灵宝等三个主要道派在道教最高尊神的观念方面,分歧既然有如此之大,即道教经书既有大中小之分,则造说这些经书的教主也势必会有先后等级的差别,在《》卷六《三洞经教部》之《三洞并序》里即称:“三洞既降,遂有大小中乘、初中后法三种分别。”在三洞尊神之间,如何划分先后等级的差别呢?故道教又有“一气化三清”之说。在上引《九天生神章经》里即含有三清皆由道气所化之意,在《三洞并序》中说:“又三洞之元,本同道气;道气惟一,应用分三,皆以诱俗修仙,从凡证道,皆渐差别,故有三名。”即是说,三洞的本元,都是来自同一的道气,只是应用不同,才分为三个不同的名称。尽管如此,但具体到究竟是由谁一气化三清呢?则又有不同说法。一种意见是认为,道教的三清是由的玄、元、始三气所化而成。如大约为东晋或南北朝初年出世的《太真科》就说:“三天最上号曰大罗,是道境极地,妙气本一,唯此大罗生玄元始三燕,化为三清天也。一日清微天玉清境,始气所成;二日禹余天上清境,元气所成;三日大赤天太清境,玄气所成。”这种说法,并未解决三清尊神之间先后等级的实质问题,而且还会引来住大罗天的尊神是谁,三清尊神是否为这位尊神所化而成等一系列的问题,故道教通常又有另外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认为,三清是由太上一气所化,上清派道士多主张之。《三洞并序》引证《业报经》和《应化经》说:“天尊日:吾以道气,化育群方,从劫到劫,因时立化。吾以龙汉元年,号无形天尊,亦名天宝君,化在玉清境,说《洞真经》十二部,以教天中九圣,大乘之道也。……吾以延康元年,号无始天尊,亦名灵宝君,化在上清境,说《洞玄经》十二部,以教天中九真,中乘之道也。……吾以赤明之年,号梵形天尊,亦名神宝君,化在太清境,说《洞神经》十二部,以教天中九仙,小乘之道也。”这就说,三洞尊神都是在不同时期的化身,三洞经书也都是在不同时期所说,这样对道教各派便不会产生等级高下之分,导致教派之间的矛盾了。
不过这很明显是代表上清派的说法,《隋书·经籍志》采用之。道教的另一种说法是认为,三清是由老子一气所化,这主要以天师道为代表的道士们的思想。这种思想,其渊源甚早。早在道教正式产生之前,就开始对老子进行神化。东汉明帝(公元 57~75 年在位)、章帝(公元 76~88 年在位)之时,益州太守成都人所作的《老子圣母埤》即称:“老子者,道也。乃生于无形之先,起于太初之前,行于太素之元,浮游六虚,出入幽冥,观混合之未别,窥清浊之未分。”[6]
这里便把老子与道合而为一,而道是天地万物的根源,因而老子也就自然成为造物主,当然也就是至高无上的神了。早期道教继承并继续发挥了这一思想。在道教早期经典《太平经》中便说:“老子者,得道之大圣,幽明所共师者也。应感则变化随方,功成则隐沦常住。住无所住,常元不在。……周流六虚,教化三界,出世间法,在世间法,有为无为,莫不毕究。”[7]
传为张陵(或张鲁)所作的《》,也把老子作为道的化身,称“一者,道也”,“一散形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8]
。《云笈七簸》卷一《道德部》之《总叙道德》引葛玄《五千文经序》说:“老君体自然而然,生乎太无之先,起乎无因,经历天地,终始不可称载,穷手无穷,极乎无极也,与大道而轮化,为天地而立根,布气于十方,抱道德之至纯,浩浩荡荡,不可名也。……堂堂乎为神明之宗,三光持以朗照,天地禀之得生……故众圣之所共宗。”其后南宋所撰编的《》、《太上老君年谱要略》、《》等著作中更反复地说:“太上老君者,大道之主宰,万教之宗元,出乎太无之先,起乎无极之源,经历天地,不可称载,终乎无终,穷乎无穷者也。其随方设教,历劫为师,隐显有无,罔得而测。然垂世立教,应现之迹,昭昭然若日月。”又说:“太上老君,乃大道之宗祖,三才之本根也。”又说:“太上老君,乃元气之祖,万道之宗,乾坤之根本,天地之精源。”又引唐尹文操的话说:“老子者,即道之身也,迹有内外不同,由能应之身或异也。”并称他“秉生成之柄,镇造化之原,故在天为众圣之尊,在世为万教之主。谓之老子者,道之形也,应既不一,号亦无量,或三十六号,或七十二名。”又说:“老君在天皇时,号玄中大法师,亦日通玄天师,出《洞真经》一十二部,以下教人间。在地皇时,号有古大先生,出《》一十二部,化人以。在人皇时,号先生,出《洞神经》一十二部,化人以。”
按照这种说法,则是三洞经书,皆由老君所作。不仅如此,“老君于三皇时说经,世谓之《》之书,久失其传,兼累世所说经,多藏琼室瑶台,或秘龙宫海藏,神真保护,世莫得闻,今所传者,太山一毫芒尔。”这就是说,三洞之外的众多经书,也系老子所造。我们知道,道教是以为最高信仰,以修道成仙为最终目的,这是一切道派的共同思想,也是道教和其他宗教的根本区别,天师道一系从东汉以来即将老子看作是的化身,老子与道是一是二、二而一的。“道”是天地万物的根源,因而作为“道”的化身的太上老君老子,自然也就成为“混沌之祖宗,大道之主宰,万神之帝君”,当然也就是道教的最高神灵了。那么,老君一气化三清之说,也就不言而喻了。
太上老君在全国有非常高的敬奉,各地都有宫观奉祀。因为号“太清太上老君”,因此主祀他的宫观庙殿称他太清宫、太清殿、或。[9]
太上老君历史起源
太上老君三清起源
《》第四十二章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由太上无极大道化生混沌元气,由元气化生阴阳二气,阴阳之相和,生天下万物。第十四章又说:“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认为一化为三,三合为一,“用则分三,本则常一”。后来道教以此衍化出居于三清胜境的三位尊神。三清即以君子居则贵左之意,先以太清道德天尊神像在大殿居左,玉清元始天尊神像在大殿居中间、上清灵宝天尊神像在大殿居右。三清为道家哲学“三一”学说的象征。[10]
太上老君首次出现
在商以前,老君即分身下降,随世立教,事竟则隐,故在世未有诞生之迹。至商十八世王阳甲践祚之十七年,老君自太清境分神化,于武丁九年二月十八日降生。这是最早关于老君诞生之迹的纪传。周昭王二十三年老君西过函谷关,度关令,授以道德五千言,此后被道教奉为开山祖师。
东汉明帝、章帝之际(公元 58~88 年),益州太守王阜将老子神化为先天地之神物,并与“道”相等同。
汉顺帝时(公元 126~144 年)张陵在巴蜀创立五斗米道,奉为教主。据传张陵在传教布道时作的《老子想尔注》称:“一者道也。……一在天地外,入在天地间,但往来人身中耳……一散形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常治昆仑,或言虚无,或言自然,或言无名,皆同一耳。”首次在道书中出现了太上老君的名号。[11]
太上老君声名益显
至魏晋南北朝,太上老君之名益显。
东晋葛洪的《》汇集群书所见之老子传记,或称老子先天地生,或称其母怀孕七十二年生,生而白发,故称老子。亦有称其母于李树下生,生而能言,指树而姓“李”,把先天神降格为后天神。然而据东汉延熹八年陈相边韶的《》,老子“离合于混沌之气,与三光为终始”,“道成化身,蝉蜕度世”。[12]
北周武帝建德三年五月“初断佛、道两教,经像悉毁,罢沙门、道士,并令还民”。据道书称,当时太上老君曾遣使显灵。时过一月,周武帝即又下诏曰:“至道弘深,混成无际,体包空有,理极幽玄……今可立通道观于都城……并宜弘阐,一以贯之。”
以后“三清”神名逐渐流变发展,至唐代才成为定说。《·太平部·三洞珠囊》卷七引《老君圣迹》云:“此即玉清境,元始天尊位,在三十五天之上也。此即上清境,太上大道君(灵宝天尊)位,在三十四天之上也。太清境太极目,即太上老君〔道德天尊〕位,在三十三之上也。”于是“三清”遂成为道教的最高神。唐代皇室,把老子尊为同姓,崇奉太上老君,累加尊号。唐高宗尊太上老君为“太上玄元皇帝”,唐玄宗三上尊号,称“大圣祖高上大道金阙玄元天皇大帝”,立道教为。太上老君不仅被奉为李唐王朝的始祖,帮助唐高祖李渊平定天下,据称当篡夺李唐王朝后,老君又显灵降世,谓“武后不可革命”,“不得辄立异姓……武则天亦终惧此言,不敢立侄子”。[13]
到宋代真宗于大中祥符六年(1013 年)加号“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是历代帝王对太上老君的最后一次加封。明朝成祖朱棣崇尚老子为其化身真武大帝大修武当,有北修故宫,南修武当之称。[14]
太上老君史书记载
最早关于老君诞生之迹:“太上老君,屡世为王者之师。在商以前,老君即分身下降,随世立教,事竟则隐,故在世未有诞生之迹。至商十八世王阳甲践祚之十七年,老君自太清境分神化,托孕于,经八十一年,于九年二月十五日降生(公元前日卯时诞生)。这是最早关于老君诞生之迹的纪传。时老君仍为。号经成子,授道,乃游西极,竺乾等国,号古先生。二十三年老君西过,度关喜,授以道德五千言。前时,老君降于陕河之滨,号河上公,亦曰河上丈人。河平二年,老君降于曲阳,授于吉《》。后元和二年,老君下降,授于吉真人一百八十戒。汉安元年,老君降于鹤鸣山,授天师,《正一盟盛》秘录;再降赐《太清中经》九百三十卷,符文七十卷。元年又授天师三洞众经及超度九祖斋直之法。北魏明皇帝神瑞二年,老君降于,授道士寇谦之《云中音诵新科之戒》;泰常二年又降赐符录七十卷。太武帝太平元年,老君降于嵩山,命寇谦之授帝以太平真君之号。武德二年,老君降于,语吉善行,令奏闻云:“我帝祖也”。龙朔二年,帝祠老君。乾封元年上尊号玄元皇帝。大中祥符七年,故截止于宋。”[15]
《》云,“老子者,老君也,此即道之身也。元气之祖宗,天地之根本也。夫大道元妙出于自然,生于无生,先于无先,挺于空洞,陶育乾坤。号曰无上正真之道,神奇微远不可得名。故曰:吾生于无形之先,起乎太初之前,长乎太始之端,行乎太素之元。浮游出虚,出入杳冥。观混沌之未判,视清浊之未分,步宇宙之旷野,历品物之族群。夫老君者,乃元气道真,造化自然者也”。[16]
太上老君道家思想
在浩如烟海的书籍中,在国外被最为广为翻译和阅读的一本书要算是《道德经》。《道德经》中所说的中心思想是:“道”,而“道”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的意思虽然比较难明白,但我们可以说“道”的意思是“自然”。
道家认为,个人不应该反对“道”,而是要顺从于“道”,按“道”行事。争权夺利是荒唐的,也是非常不道德的。“道”是不败的,人应该顺其道而行。道家认为水是非常柔弱的,心甘请愿地向低处流去,即使遇上最弱的力量,也不表示反抗,然而水却是不可摧毁的。反之,最坚硬的石头也有被水击破的那一天。对于个人,朴素和自然是值得赞扬的。暴力应该被避免,人应当清心寡欲。人不应该改变世界,而是要尊重世界。
对于政府,政策是最聪明的方针。通过更繁复的法制或是强制实行法制,通常是使事情便得更糟。高税赋和战争都和道家的哲学精神相违背。《道德经》的影响巨大。这本书的篇幅很短,中文不到6000字,但其思想的内涵却是极其丰富。在中国,虽然是中国历代哲学的主流,不过儒家的哲学中吸收了道家的很多思想,儒家还是很尊重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多元的动态的体系,学派纷呈,内外互动,多姿多彩。而在诸子百家之中,地位最高、影响最大的两位思想家,无疑是孔子和老子;渗透最深、流传最久的学派,无疑是和。儒道两家相比,儒显道隐。儒家名声显赫,在两千多年中居于文化的正宗和主导地位,是政治、教育和道德领域的指导思想;道家崇尚自然无为,与社会现实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具有隐士派和浪漫派的风格,在大部分历史时期处于在野的地位,但它形成一股强大的潜流,扩散到社会文化生活各个层面,凡有儒家的地方便有道家与之对待和互补。我们可以说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是阳儒阴道,外儒内道,道中有儒,儒中有道,自为而相因。假如只有儒家而没有道家,中国的传统思想就会失去一半光彩。说:“道家及儒家是中国人灵魂的两面。”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18]
太上老君是道教尊敬的宇宙至尊之神。老君的信仰,始于东汉。东汉的祖天师张陵(后来的张天师)设天师道,尊为老子为太上老君,后称“太上道德天尊”。谓其生于无始之时,无因而起,是万物之先,元气之先。
太上老君人物传记
《圣母碑》、《》、《》、《》、《》 、《》、《》、《玄妙内篇》、《》、《天尊老君名号历劫经略》、《老君变化无极经》、《》等。纪传也不少,如《混元皇帝圣纪》、《太上老君玄元皇帝圣纪》(唐尹文操撰)、《太上混元真录》、《》、《》、《太上老君年谱要略》《太上混元老子史略》等。
此外,还有若干论和图。《》、《》、《圣纪经》、《历代应现图》、《历代帝王崇道记》(杜光庭撰)、《楼观先师传》和《楼观本记》、《陆先生道门科略》、《混元皇帝实录》、《青阳(羊)宫记》等等书籍。以上皆是老子传记或因派别不同略有差别。如天师道以太上老子最尊或不带元始;上清派所作则把元始天尊列在太上老子、灵宝天尊之上,如《真灵位业图》此类神谱只是上清派一家之言。
太上老君人物作品
《老子道德经》、《老子妙真经》、《老子西升经》、《老子太玄经》、《老子升玄经》、《太清金液神丹经》、《太平经》、《清静经》、《》 、《黄庭经》、《老子中经》、《正一法文天师教戒科经》、《正一五戒品》、《女青鬼律》、《玄都律文》、《正一经》、《老君说一百八十戒》、《太上老君戒经》、《太上老君经律》、《老君音诵诫经》、《》、《太上老君说百病崇百药经》、《》、《太上洞玄宝元上经》、《太上老君说了心经》、《老君碑留古字》、《太上老君说五斗金章受生经》、《太上说青玄雷令法行因地妙经》、《太上老君说城隍感应消灾集福妙经》、《太上保真养生论》、《太上化道度世仙经》、《太上老君说报父母恩重经》、《太上老君内丹经》、《 》、《太上大通经》、《太上老君内日用妙经》、《太上老君外日用妙经》、《太上老君说五厨经》、《》等等。[19]
以及《道藏阙经目录》中所列道经。主导太玄部诸太玄经。
太上老君轶事典故
太上老君西出函关
春秋末年,老子骑一青牛,从向函谷关而来。函谷关守吏
尹喜平日里喜好道学,颇有些道根。老子来之前,尹喜观星象、望气,就看见一股从东方冉冉而来,他于是推算出必有真人要来。当老子驾牛车过关时,尹喜认定老子就是那位真人,就挽留老子留下,希望老子在隐世前能给他们讲经说道,给后世留下著作。老子盛情难却,就给尹喜留下了史上有名的老子五千文,也就是后来著名的《道德经》。
老子临别时告诉尹喜:要他一千天后,去到成都青羊肆去找他。其时,尹喜准时在青羊肆等待老子,只见老子骑着一头青牛,从空中而下。后来,传说老子就在那里度化尹喜得道成仙,并带他一起到传道去了。[20]
太上老君化胡为佛
老子化胡,老子是道教中的至高神,被称为“太上老君”,万法总教主,是创立道家思想和哲学的大圣人,“老子化胡”早在战国之前就有这种说法,说老子西出函谷关,去外国分身作佛,教化胡人去了,正史也有相关的记载如《》《》《》《》《》《》《》《西域传》《周隋》《云南行记》等众多书籍记载,佛经《》等,甚至其他宗教门派的书籍《》都一致的记载。从历史的角度看,当年佛教从印度西来,在文化上极度自信的中国人很少相信外来佛教,印度西来的佛教徒为了更好的让中国人接受佛教,在中国传教时自己说出“”,教化胡人。道教认为这是事实,后道教徒写了《》。道教曾经对佛教的传播起了巨大的帮助作用,双方达成共识。[21]
例如“老子化胡” ,早期的化胡说对佛教的广泛传播利多弊少。索安在《西方道教研究史》中说“完全友好的化胡说抬高了佛陀的地位” 。因而有必要重新看待化胡经说的历史作用 。至少在唐代 ,“化胡经说”还一度成为皇家(武则天)都认可的重要意识形态之一。中国三教合一局面的形成也与此有关。[22-23]
蜀郡西游日,函谷东别时,群胡皆稽首,大道复开基。[24]
太上老君老君八十一化
第一化,起无始。太上老君,生于无始,起乎无因,为万道之先,元气之祖,混沌之祖宗,天地之父母,阴阳之主宰。鸿洞演律于无光象声色微始之中,虚无为道,自然为性,自然而然。第二化,显真身。太上于太空之中瑞气凝真,强为之容,或示仙姿及肉身,不可测度,自然周口成像。
第三化,尊宗室。万物不可无师也,太上师太道君,君师元始天尊也。
第四化,历劫运。劫为天地阴阳万物之数,水火漂焚,三清之下,九地之内,流为五劫,周而复始。太上混合之数。
第五化,开天地。太上老君乃混元之祖宗,天地之父母,故能分布清浊,开辟天地乾坤之位也。
第六化,隐玄灵。太上老君于庚寅岁九月三日沃鬻帛,天北玄王国天罡玄灵圣母之月台。
第七化,授玉图。太上老君上皇元年,西河遇元始天尊,老君稽首,授天书玉字二十四图。
第八化,变真文。太上老君龙汉元年,以五方真气结成宝宇云禀之形,飞走五国三稽首怖。
第九化,垂经教。太上中皇年为宝经符图五诀,龙汉年洞真经,赤明年洞元经,开皇年洞神经。
第十化,传五公。太上中皇之后,于河口传十三虚无,圣人行于五公术。
第十一化,赞元阳。太上伏羲清浊元年,说元阳、画八卦、造书典、制嫁娶、叙人伦。
第十二化,置陶冶。太上祝融时,天汉元年,说按摩通精经,融钻木出火,陶冶为器。
第十三化,教稼穑。太上神农清汉元年,说太乙元精经,在播百谷和诸药救疾,号大成子。
第十四化,始器用。太上伏羲后,制礼乐、衣冠,宫室、舟车、棺椁、孤矢,书契,牛马、杵臼为市岚立狱。
第十五化,住崆峒。太上黄帝时,号广成子,居住崆峒山。帝问道,答曰:昏昏然然,无视无听,抱神以静。正帝问广成子矣。
第十六化,为帝师。太上在少吴、颛顼、帝喾、唐尧、虞舜、夏禹、殷汤皆有所授之经,为帝师。
第十七化,授隐文。太上少吴时,降蜀嵩山左巨石上,神光明映太玄玉女看长生之道,感太上,以八隐授之。
第十八化,诞圣日。太上以殷十八王阳甲庚申,旨妙玉女昼寝梦吞日精,有孕八十一年,武丁庚辰二月十五日攀奢树,剖右腹而生。
第十九化,为柱史。太上周文王时,号变邑子,在岐山拜为守藏史,作赤精经。容商时,作璇玑经,授周公,成康时,复为柱下史。
第二十化,弃周爵。太上历周成康之世,免退规亳。昭王时,见黑气侵祥八天,文授王不信,后有腰船之难。
第二十一化,过函关。太上至函关,周大夫尹喜为关令侯,上曰:汝知?喜曰:去冬天理星西行,融风三至。
第二十二化,试徐甲。太上谓徐甲函谷牧牛,吉祥草化女,口甲感上,值为白骨,喜稽首即活。
第二十三化,训尹喜。太上遇尹喜,邀驾终南山,故太上乃授喜道德经,一言大丹设节解之要。
第二十四化,升太微。太上以昭王二十六年,欲升天,告尹喜,千日之后往城都青羊肆寻,吾坐云华升天。-
第二十五化,会青羊。太上降蜀,记口李氏家,尹喜至市,见人牵青羊,喜解此是所约,随至地踊王局,太上化白金身上坐。
第二十六化,游诸天。太上尹喜朝元始至天宫,见天帝乘九灵舆七之盖搔魔,即迎太上,求问至道。
第二十七化,人厕宾。太上至厕宾国窟山,胡王出猎,见虹霓儿贯日,问是何人?答曰:修道之人。王曰:大道弥隆宜奉焉。
第二十八化,化王子。太上会所王子七人拜曰:我生边境,幸遇圣人,乞教存安之道。
答曰:宜修三顺六微内保外,王子奉行。
第二十九化,集诸圣。胡王再问,前说深奥,今欲得法。太上曰:佛语中食台十万六通神人来而不已,仓库空米。.
第三十化,说金光。胡王曰:我仓库将倾,岂是有道人耶,必是鬼魅,若不早图,恐弥损害,积薪焚之,太上身放光明,说金光明经。
第三十一化,起青莲。胡王以大镬煮三日三夜,太上汤中涌出,坐莲花,说莲华经,避免汤火灾。
第三十二化,捧神龙。胡王遂令水,太上逊水中而不溺,龙神捧水上,说涅架经,避水灾。
第三十三化,演剑戟。太上变化无穷,胡王借剑戟伐,太上金身口光口历八冲,胡王收地作札,伏道归教。
第三十四化,说浮屠。太上令尹喜化佛,说四十二章经,遣飞天神王剃须发、掌赭衣、作浮屠之教。
第三十五化,劫大山。太上至月支国,有邪师令劫大山,王请太上以九节杖拨椰,如人弃一把。太上不奉,耶人师归太上为弟子。
第三十六化,降外道。太上老君俱隆罗舍提婆城,坐□狮子与诸仙降九十六种邪道,不使冥死鬼神流布世间。
第三十七化,藏日月。太上于迦夷国,王好杀不信陵犯,太上左手把日,右手把月,藏于头中,天地冥味,国人恐怖。
第三十八化,游于阗。太上于于阗国,王迎南渠山教汝□不知罪福,饮酒杀生,令尹喜化作金人,身长丈六,从空而降,为汝之师。
第三十九化,留神钵。太上告诸众神,吾有神钵,得法开天,神人以钵置空中,其获此名钵,灵罗一满,灾清道静,若轻□睹不见。
第四十化,化诸国。太上身放九色神光,照见西方八十余国王及妇人,集听法禁,致令尹喜为佛,身放金光,西东而座,诸国授教。
第四十一化,到太上。太上于慈领降毒龙毕,至天竺国耆阇山,独树下化,至座与王说浮屠戒律,度丧门,立佛法。
第四十二化,入摩竭。太上入摩竭国,现□□希有像,手执空壶化王,立浮屠教,名清净佛,号摩尼,令彼刹婆罗门寺奉行。
第四十三化,舍卫国。太上于舍卫国,自化作佛,游至西域番邦胡地舍卫国,从空坠下番王金殿莫能识认,议名曰佛,座七宝座,王臣达佛瞻仰,身长千万丈,遍满虚空。
第四十四化,赐丹方。杜冲子玄逸,学道祁真,静神守一,感展真人,降九华丹方,告曰:太上于东海八亭山集真地官举子,故敕我仙方。
第四十五化,弘释教。太上欲弘浮屠教说法,周庄王九年,命令烦厄金之丹精,骑白象,礼托天竺摩耶夫人,释迦于周庄王九年甲午四月八日夜子时生。
第四十六化,授贞经。太上于楼观授道士宋纶□中景道通□真经,景王时,遣仙官迎为太清真人,下司中六书奉山神仙之录。
第四十七化,叹犹龙。孔子与南宫敬叔见太上,谓弟子曰:鸟鱼兽吾知其飞游走,可为射纶缚,至于龙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见老子犹龙也。
第四十八化,扬圣德。商大宰问于孔子曰:丘圣□,曰博学。间三王善任智勇五常,善任仁义。宰曰:孰□圣欤,子曰:西方有圣人焉,不治不乱,此圣德老君。
第四十九化,改四真。太上之道,经身立国,四真奉兮。莫违不□□百代宗兮。摩改四真者,庄周,列御寇,庚桑楚曰辛研,乃太上弟子也。
第五十化,教卫生。南萦赴见庚桑子曰:□蜂不能化藿,蝎起不能伏鸡,鸽卵鲁鸡能之,吾材不足化子,胡不见老子□□□□,七日七夜至老子问道,教卫生经。
第五十一化,训阳子。太上游秦梁,遇道教南沛阳子,不答,至舍款巾栉脱履户外,问其过,老子曰,惟即而盱□而谁太白辱盛德,阳子变容问命。
第五十二化,天地教。太上居景宝山,与五老帝君,谈天地数,撰集经书,墨汁汲尽,有浮提国二神人刳心沥血代墨汁。
第五十三化,敕沈羲。沈羲学道问赦王,时路逢三仙官,驾青龙车,白鹿车,白虎车。从者告曰:太上遣吾持节白玉版青玉字,授羲升天。
第五十四化,释道德。汉文帝遣使问道,太上曰:尊道贵德,非可遥问。帝曰:普天下莫非王土,子惟有道,朕民也。附掌跃升半空,何民?此帝悟,授道德。
第五十五化,授道像。汉武帝好道,遣东方朔太始之年见青禽。帝问朔曰,王母使暮不降,母赐不死药,帝曰,银像五躯,乃太上像,又桃五枚赐帝。
第五十六化,游琅瑘。太上于汉成帝时,下游琅瑘曲阳泉,授于吉太平经一千七百卷。后汉章帝时,复降吉一百八十岁,受戒律一百八十条。
第五十七化,校薄书。太上于汉安帝永初三年,降大山,召江夏吏刘图校订天下薄籍,天堂地狱罪恶报应除罪,悔过文。
第五十八化,传正一。张天师者道陵,汉安二年,有二使言道,太上诏道陵应仙道,魔鬼害人,吾斩邪剑□功垂职正一月成之□□。
第五十九化,说丹经。太上乘白鹿,汉桓帝永寿元年正月七日,于成都大灵玉女修丹所涌王局,与天师说北斗经,后说南斗经。
第六十化,教飞升。太上于玄古三师,降汉洲万安山,授李真多飞升之通真。多乃李八百之妹也。
第六十一化,授三洞。太上与太极真人,于汉灵帝光和二年正月七日,降天目山,授洞玄灵大洞真经及上清斋法。
第六十二化,拯民灾。道士暮居马迹山,晋乱,遂飞禀告,感太上,西北来降,语暮曰:子□五刑以神□□□咒二经可拯民灾。
第六十三化,授神丹。王岩冲,琅瑘人,常济物,一旦异人来家,曰,早乐仙道,太上令我授于神丹,忽见云鹤满室,迎即升天。
第六十四化,封寇谦。魏神瑞二年,嵩山寇谦有神人曰:太上授谦新科经戒符箴仙晃天衣,太武闻道,改年号太平真君元年。
第六十五化,建安化。太上唐武德二年,降晋州浮山县羊角山,语吉善行曰:唐天子今得圣□理,社稷延长,宜于长安,□化宫,言讫升天。
第六十六化,毗摩城。太上于于阗国毗摩城伽蓝乃化胡成佛,所有石幢罗汉卢旗所造铭,东方圣人号是老君,化我国作佛,其铭尚在。
第六十七化,光醮坛。龙朔二年,今道士郭行真北邙观设醮,太上观于殿上,又仪凤四年,遣道士郑玄隐醮垂观。
第六十八化,黄天原。文明元年,道士邬玄崇同县令黄天原敕赍香,太上果至,曰,吾是汝之祖,言毕升天。
第六十九化,新兴寺。太上于唐开元十七年四月十五日,蜀州新津县新兴尼寺,佛殿柱上现太上圣像,奉诏迎柱于大同殿供奉。
第七十化,彰灵宝。太上坐白马,于开元二十九年参军日,同秀于丹凤门,曰,西与尹喜入流沙藏金匮,函关穿□□有天□□符。
第七十一化,应帝梦。太上于唐天宝元年,帝梦喜在城西与汝相见,帝差道士萧元裕录至山谷,白光下玉像三尺,迎兴庆宫。
第七十二化,传丹诀。唐明王妹天宝公主,投龙中条山雷公洞,忽有青衣曰·太上降授公主丹诀。
第七十三化,观朝元。唐天宝五年冬帝驾幸华清宫,见骊山祥云,拥太上于朝元阁上,帝与内人赡谒良久,隐。诏为降圣阁。
第七十四化,颁流霞。临津县女冠王清进好道,一日青衣降曰:太上为汝宿禀仙骨,诏上王京赐玉杯霞浆,饮之升天。
第七十五化,刻三泉。太上于唐天宝五年,现于汉中石三泉黑水之侧,帝以礼竭,遂令刻石于所现处。
第七十六化,云龙岩。太上于萧宗至德二年,现于龙岩,真像通天至地,白衣,左手垂,右手执玉明扇,众瞻礼良久乃现。
第七十七化,居玉堂。太上□金母于梁州金泉杲山,授女官谢自然法录,然升天。后语刺史李坚曰,天上玉堂太上居,人间三辅朝拜焉,言讫升天。
第七十八化,明崖壁。唐文宗开成二年,阆州嘉陵江崖壁光起,石上现太上像,刺史高元裕刻于石,每祈紫云上浮。
第七十九化,殄庞勋。唐懿宗时,徐州寇庞勋,焚太清宫,见太上自宫而南,须臾,黑雾遍野,群寇迷路,自杀溺水而死。
第八十化,传古砖。唐僖宗中和二年,宗室李特立与道士李无为,玄中观设醮,见红穿地得宝砖,上有古篆六字,方二寸:太上平,中和灾。
第八十一化,起相光。绍圣五年,亳州太清宫道士张景元寺夜朝礼,见太上眉间起光,入洞霄宫,先天圣母殿左右烂红霞,二更散西北。
太上老君后世纪念
太上老君老君殿
太上老君既然是道教尊神,肯定受到道家的崇奉,与此同时也得到中国
民间的供奉,老子生於公元前1301年农历二月十五日,则是太上老君的诞辰,许多道家学者都来到河南鹿邑县东关的太上老君台来朝拜。
骊山老君殿
道教宫观。在陕西省临潼县城南的西绣岭第三峰上 。 原为唐代之长生殿所在地,相传曾两次在此遇见太上老君降临,故称之为“降圣阁”、“朝元阁”。后殿内供奉太上老君,故名老君殿,昔时殿内所奉太上老君白玉雕像,造型细腻,刀法简练,神态逼真,栩栩如生,为唐代西域著名雕塑家元兄迦之作,今珍藏于内,殿内现供太上老君塑像,为近代所塑立。殿内窗明几净,环境清幽,殿外景色秀美,风光迷人。为陕西省重点道教开放宫观。
巍宝山老君殿
道教庙宇。在云南省境内的前山。又名清微观、清霞观。相传其址为太上老君点化南诏王细奴逻之地,创建年代不详,初为南诏祭祀太上老君之所,清代康熙二十二年(1683),湖北武当山全真道士沈妙章建此大殿,殿内原供太上老君铜铸像,现改为泥塑像,白鬓胡须,神态自若,右手握羽毛扇,左陪祀郭天师,右陪祀张天师,上悬“大赤天宫”、“青霞再现”二匾额;殿左右房舍为道士食宿之所,左侧舍额悬“片石含青”匾,内藏《青霞观山场地界碑记》石碑一通,殿后有“老君打坐石”等名胜。
太上老君奉祀活动
道教宫观中的三清殿,都有太上老君之神像或神位。其神像常作一白须白发老翁,手执羽扇,居元始天尊之右侧位。在道教大型斋醮礼仪中,也均设有太上老君的神位,亦居元始天尊之右侧位。太上老君,即道德天尊之神诞日为农历二月十五日。道教以太上老君为教祖,是日大多举行祝诞聚会或祈福延寿道场。
太上老君道经记载
《太平广记》 引 《》:“老子者, 名重耳, 字伯阳。……或云上三皇时为玄中大法师, 下三皇时为金阙帝君, 伏羲时为郁华子, 神农时为九灵老子, 祝融时为广寿子, 黄帝时为广成子, 颛顼时为赤精子,帝喾时为录图子, 尧时为务成子, 舜时为尹寿子, 夏禹时为真行子, 殷汤时为锡则子, 文王时为文邑先生,一云守藏史。 ”
唐 李少微《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四注》引东晋尹氏 《玄中记》:“ 太上老君常居紫微宫, 一号, 一号, 一号。”
东晋《天尊老君名号历劫经略》:“老君至开冥贤劫之时,托生扶桑太常玉帝天宫,以法授扶桑太帝,号曰无极太上大道君,亦号曰最上至真正一真人,亦号曰无上虚皇元始天尊。在元阳之上,则无极上上清微天中高上虚皇道君也。于是放身清凉,神光明朗,照大幽之中。”
东晋《上清高上金元羽章玉清隐书》、唐 《一切道经音义妙门由起》、唐《混元圣纪》: “后圣九玄金阙帝君, 下为周师, 改号为老子。”
东晋《上清后圣道君列纪》 的记载:“上清金阙后圣帝君李诸弘元。一讳玄水, 字子光, 一字山渊, 盖地皇之胄, 玄帝时人。上和七年岁在丙子三月直合日, 始育于北国天刚山下李氏之家, 母先梦玄云日月缠其形,乃感而怀焉, 浴之亦有群龙吐水于盥器中。”
东晋南北《道教义枢》引《正一盟威经》云:“太上道君,以形申教,是谓师宝;以气应感,是谓道宝;妙文示法,是谓经宝。教学品云:一天之下,一人成太上,故法王不得有二,化主秪在一。故以道君正当道宝也,斯则皇上之谓。诞洪氏之胞入於宝珠,证成圆果,以此身智为道宝体。师宝者,初发道意,极九圣,初心三宝真圣,五人行法,此之身智为师宝体。其有神通分应,亦随本分,摄属师宝。”宋代丞相洪适家谱《大演洪氏繁衍脉络》亦记载道经有老子寄胎洪氏之谓。而安徽婺源轮溪《敦煌郡洪氏通宗谱》卷一洪范《敦煌共洪氏世系传》则云: “周厉王末,共伯和摄天子事,诸侯多往依之。和遂弃国而隐,访道于洪崖,炼鼎共山之首。后有共氏女获遗丹,吞之,孕而生老君焉。故《太行经》云: ‘老子托胎洪氏。’谓鸿蒙结气始于洪崖也。”
北齐《魏书·释老志》:“道家之原,出于老子。其自言也,先天地生,以资万类。上处玉京,为神王之宗;下在紫微,为飞仙之主。千变万化,有德不德,随感应物,厥迹无常。……其为教也,咸蠲去邪累,澡雪心神,积行树功,累德增善,乃至白日升天,长生世上。……其书多有禁秘,非其徒也,不得辄观。”
唐 杜光庭 《道德真经广圣义》 中言老君 “当生之时, 三日出于东方九龙吐水, 以浴真性, 因李谷而姓, 名玄元, 字子光, 乃高上之胄, 玉皇之胤, 位为长生大主, 太平正真太一君金阙后圣九玄帝君。”
宋-陈伀集疏《太上说玄天大圣真武本传神咒妙经》,真武大帝是太上老君第八十二次变化之身,托生于大罗境上无欲天宫,净乐国王善胜皇后之子。皇后梦而吞日,觉而怀孕,经一十四月及四百余辰,降诞于王宫。后既长成,遂舍家辞父母,入武当山修道,历四十二年功成果满,白日升天。玉皇有诏,封为太玄,镇于北方。
《云笈七签》云,“老子者,老君也,此即道之身也。元气之祖宗,天地之根本也。夫大道元妙出于自然,生于无生,先于无先,挺于空洞,陶育乾坤。号曰无上正真之道,神奇微远不可得名。故曰:吾生于无形之先,起乎太初之前,长乎太始之端,行乎太素之元。浮游出虚,出入杳冥。观混沌之未判,视清浊之未分,步宇宙之旷野,历品物之族群。夫老君者,乃元气道真,造化自然者也”。
明代天师张宇初《岘泉集》:“又谓李灵飞得道,妻尹氏生老子,讳弘元,字曜灵[25]
老君常于诸天显化,讲经传法度人无量,据《玄妙内篇经》云:宛利城境有天首山,山有七宝、九宝九万层台。老君化其台中。有九色光明,彻照诸天地及诸世间。
太上老君信仰误区
太上老君作为道祖,在很多影视作品中都会提到太上老君。但是在绝大多数的影视文学作品中的老君形象都不符合道教信仰。接下来,我们整理几个比较常见的误区。
问题1:太上老君是老子吗?
答:这是个错误的说法。太上老君随世立教,历劫之师,开辟天地,分判阴阳,劫劫分身下世,开化人天,事竟则隐。道教认为,老子就是老君爷的第十八次化身。老子是太上老君,但,太上老君不是老子。
问题2:太上老君的师父是鸿钧老祖吗?
答:老君为道教至尊,无祖。老君是元气之祖宗,天地之根本。大道元妙出于自然,生于无生,先于无先,挺于空洞,陶育乾坤,老君即是道,道虚无自然,自有永有的神。老君无始无终,无师无祖,早于一切神祗。您信奉的宗教或者门派,或许就是太上老君随世立的,假名易号。甚至您顶礼的教主,或许就是老君,只是事竟而隐功成身退,无人知道罢了。可见,三清即是元始祖炁,并非是鸿钧老祖。鸿钧老祖出现最多的是《封神演绎》之类的小说,为小说作者随意想象名字,小说毕竟流传广泛,但不是事实。
问题3:通天教主是灵宝天尊吗?
答:灵宝天尊不是小说演绎的“通天教主”。灵宝天尊象征无极生太极,太极成五行的道之进程,可以说是天道的生成,从此天地有规矩,万灵归其宗,为宇宙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搜狐网.[引用日期]
.中国亳州网.[引用日期]
.中国释易文化研究院[引用日期]
张金涛主编《中国龙虎山天师道》江西人民出版社,1994.10,第53页
《魏书》卷一百一十四《释老志》说:“道家之原,出于老子。其自言也,先天地生,以资万类。上处玉京,为神王之宗;下在紫微,为飞仙之主。”
《老子圣母埤》:“老子者,道也。乃生于无形之先,起于太初之前,行于太素之元,浮游六虚,出入幽冥,观混合之未别,窥清浊之未分。”
《太平经》:“老子者,得道之大圣,幽明所共师者也。应感则变化随方,功成则隐沦常住。住无所住,常元不在。……周流六虚,教化三界,出世间法,在世间法,有为无为,莫不毕究。”
《老子想尔注》:“一者,道也”,“一散形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
.东方道教网[引用日期]
周国林主编,一本书学会道教常识
图文双色,中华书局,2012.03,第109页
田小飞编著,知道点中国哲学,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01,第158页
李殿元编著;林锐,何天谷主编,天神地只
道教诸神传说,四川人民出版社
四川出版集团,2012.09,第24页
卿希泰,中国道教
第三卷,知识出版社,1994年01月第1版,第16页
.道教之音[引用日期]
田小飞著,知道点中国哲学
(下册),世界图书出版社,2005年05月第1版,第333页
李山主编,三教九流大观
(1-3册),青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06月第1版,第779页
黄振良编著,闽南民间信仰,鹭江出版社,2009年09月,第160页
.百度学术[引用日期]
《中国各民族宗教与神话大词典》编审委员会编,中国各民族宗教与神话大词典,学苑出版社,1993年06月第1版,第231页
何跃青编著,中华神秘文化
相术文化,外文出版社,2011.05,第86页
萧登福:《道家道教与中土佛教初期经义发展》
.知网[引用日期]
樊锦诗,李国,杨富学著,中国敦煌学论著总目,甘肃人民出版社,2010.08,第611页
.知网[引用日期]
张宇初《岘泉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老子的道家思想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