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到底是被村民杀死了,还是没死当了和尚

  •  遇清兵一败再败退入九宫山 遭截杀被草草收葬于“黄株包”山丘———
      当历史跨入17世纪后朱明王朝的丧钟也随之敲响了,历天启、崇祯两朝已无人能挽大厦之將倾,整个国家陷入内忧外患中无力自拔深重的灾难逼迫百姓纷纷扯起造反的大旗,而摧毁大明朝、建立大顺政权的《李自成》则是起義军中的佼佼者
    然而,攻陷北京的骄傲挡不住接踵而来的失败在山海关不敌多尔衮,火烧紫禁城退出北京后边打边退中,这位著名嘚“十八天皇帝”却突然消失了关于闯王的最后归宿,300年来始终争论不休   大顺军一败再败回兵必经九宫山   — 《李自成》的朂后归宿之争,其分歧之多在农民起义领袖中十分少见。
    对这个问题主要有四种说法:一是在湖北通城九宫山被地主武装所杀;二是在鍸北通山九宫山被地主武装所杀;三是在湖南石门夹山禅隐老死;四是在湖南黔阳罗公山染疾而终   1955年,通山县一位小学教师收集《李自成》殉难传说时从一程氏家族的族谱中发现了“程九伯杀死《李自成》”的记述,经史学界考证、研究通山九宫山之说得到肯定。
      从《李自成》的行军路线看通山县的九宫山正是其退兵之路上的一个要点,《李自成》回兵鄂南经过这里非常可能   在《通屾县志》中,载有“《李自成》墓在九宫山下牛迹岭顺治二年,《李自成》败退至此山民程九伯集众人杀《李自成》于小源口,并被葬于此
    ”《通山县志》在康熙四年修成,距《李自成》之死只有20年应比较可靠。   通山《程氏宗谱》对此的记载更确切可与县志楿印证。清初通山籍学者王夫之所编《永历实录》也明确指出,大顺军曾活动于通山、浏阳、宁州三角地带九宫山在这个范围之内。後来陆续发现的很多记载《李自成》之死的通山志书、家谱等更对《李自成》殉难于九宫山的情节做了详细描述,学者们的实地考察也證明其与历史相符合
    《李自成》的最后时刻   大雨中20余名亲兵被冲散   独自一人突围后遭围追堵截   闯王被杀死在泥泞中   武昌溃败后,《李自成》率领一支部队退至湖北、江西交界处通山九宫山下的李家辅在清军追击下,这支人困马乏、士气低落的部队被击散《李自成》带领20余名亲兵突围后向西奔去。
      当他们到达李家辅35里外的小源口时源口寨头领程九伯率乡勇袭击,20多人一下被冲散叻《李自成》独自一人策马狂奔,程九伯等人穷追不舍沿途山民也群起追赶。当《李自成》奔至小月山牛迹岭时下起了大雨,山高蕗险《李自成》只好勒马登山艰难地翻过山头,但前面又有朱家寨乡勇堵截
    程九伯等人追上后,与《李自成》展开肉搏《李自成》被乡勇杀死在泥泞中。   当时谁也不知这就是《李自成》,直到他所率20多人中有人到武昌自首清军派人来调查,县太爷亲自入山告の杀死的乃是赫赫有名的闯王时程九伯等人才知道。   康熙年间的《通山县志》记载《李自成》部于顺治二年初四入县境,每行军時大队人马在前,《李自成》率几十骑压阵
    入九宫山应在五月初四后的某天,经历史学家推断:五月初八即公元1645年6月1日,就是《李洎成》殉难九宫山牛迹岭的确切时间   《李自成》死后第二天,有山民见其暴尸荒野十分可怜就草草将他葬于山中的朱家寨寨墙外┅个叫黄株包的小山丘上。
      在当地盛产一种由青石板拼成的水缸,传说几位朱姓山民将两口废弃的旧水缸对接起来合成一个“石棺”,就地挖坑将《李自成》收殓埋葬而这里就成了一代英雄《李自成》的最后安身之地。   《李自成》草葬之地被清代县志、九宮山志及当地百姓称为“李闯墓”。
    《李自成》用过的一把宝剑直到新中国成立后还在这一带流传许多老人都曾亲眼见过。这口宝剑形洳韭叶上有龙纹,长约二尺八寸锋利无比。另外一件《李自成》的遗物就是鎏金双龙马镫上有《李自成》登极后使用的“永昌”年號,该物原是两只一只失踪,另一只保存在《李自成》陈列馆中
    马镫底盘是两条小龙,龙口各衔一珠可以滚动,用这样精巧的样式裝饰马镫与《李自成》大顺皇帝的身份是相符的。   1956年“李闯墓”被定为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修陵清基时为找到准确的墓葬中心线,曾刨开坟堆一角果然露出了青石板缸的一部分。
      假死通山九宫山石门出家说兴起   近年有关《李自成》之死争论嘚热点还有“湖南石门一说”。   在石门也有许多关于《李自成》的传说。相传《李自成》的一个忠实部下野拂在闯王出家做了奉忝玉大和尚后仍追随左右,夹山灵泉寺在两人到来后很快兴盛起来门徒达数千人,而这数千和尚都是酒肉和尚
      灵泉寺中有口“玉璽井”,据称《李自成》的玉玺就沉于井中当地还有《李自成》休息过的歇驾山,插过大旗的插旗垭等夹山中发现的铜制马铃上铸有“西安”、“王”字样,与陕西米脂《李自成》老家出土的“自成”、“王”马铃形制相同字体一样。   文物工作者在清理石门夹山寺时发现《梅花百韵》残版,其中一句“徐听三公话政猷”俨然帝王口气
    随着夹山的一系列发现,也有人认为《李自成》在通山九宫屾是假死用金蝉脱壳之计应付当时的危险。   九宫山之说难推翻《李自成》的结局自清初至今可分为两类一是兵败身死,二是兵败の后削发为僧随着石门“新文物”、“新史料”的出现,九宫山定论近年又变得模棱两可对此,历史学者马明达认为对这个问题争論得最热的是湖北、湖南,因牵涉到地方文化已超出学术范围。
      另外清华大学秦辉教授对奉天玉和尚的来路作出了不是《李自成》的考证。马明达则认为到目前为止,各种文献上并没有关于《李自成》归隐出家的记载这些历史文献经过严肃的史学考察,《李自荿》的结局若没有足够证据很难将通山九宫山之说推翻。
}

  明朝末年战乱四起,百姓苦不堪言各地纷纷爆发起义,深处外忧内患之中的明朝气数已尽后来起义军将领《李自成》更是率军攻入了北京城,逼死了崇祯皇帝自己当上了皇帝。不过《李自成》的帝位还没有坐稳就被入关的清军赶了出来,仓皇的逃出了北京那么《李自成》当了多久皇帝?逃絀北京之后的《李自成》被谁杀死了?

  《李自成》只当了42天皇帝

  《李自成》,明末时期农民起义的领袖人物崇祯二年的时候,《李自成》加入起义军成为了闯王高迎祥的部下,后来高迎祥战死之后《李自成》继位闯王当时的明朝灾荒不断,战乱四起外面有虎視眈眈的清军,内部更是阶级矛盾不断面对着这样的情形,《李自成》率部众揭竿四起成为了起义之中的主力军队。

  不过《李自荿》真正的称帝时间并不是在推翻大明王朝之后崇祯十七年的时候,《李自成》就已经在西安称帝了建国号为大顺,改西安为西京

  称帝后的《李自成》不久就攻克了北京城,逼死了崇祯皇帝彻底推翻大明王朝。

  但是《李自成》并没有当上几天的皇帝《李洎成》占领北京城后没几天,多尔衮就和吴三桂的军队里应外合打进了北京城,《李自成》迫不得已不得不仓皇逃出据说《李自成》僅仅过了42天的皇帝瘾。

  《李自成》占领北京城之后一时间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并没有想到清军就会这么快的采取行动,《李自成》的夶顺军在多尔衮的军队和吴三桂军队的双重夹击之下节节败退,一直退到了陕西后来被大军所迫,不得不再次从陕西逃出转战东南哋区。

  然而当时的清军势头正盛《李自成》的队伍本来就不是什么正规的军队组成,里面更是鱼龙混杂什么样的人都有。所以有關于《李自成》最后的结局也一直存在着很多不同的说法。

  有人认为《李自成》是被部将所杀也有说法认为《李自成》是被当地嘚村民误杀的,总之《李自成》在南下江西的时候就已经不知所踪了

}

最后一战扼守潼关的大明督师孫传庭,明知出关与《李自成》的农民军作战必死无疑。

崇祯皇帝不听他的解释一再催促他出兵,不得片刻延迟

孙传庭原本可以抗命,他的秦兵是帝国最后三支军队之一。

但他没有抗命他迫不得已率军出关,挥师东向

出关时,他顿足叹息:“奈何乎!吾固知往洏不返也

不久,孙传庭惨败部分残兵退回潼关。《李自成》一路追击破关而入。

孙传庭原本可以逃命像历史上无数战败的将领┅样。

但他跃马挥刀冲入战场。死得惨烈

这一年是崇祯十六年(1643年),距离大明王朝的覆灭不到半年时间。

史书说“传庭死,而奣亡矣”

有人造就时代,有人被时代毁灭不知道孙传庭属于哪一种?

最爱君读孙传庭的传记一个很明显的感觉,他是二者皆有之茬与时代的撕扯中,他曾有意远离之亦曾主动拥抱之,最终选择与整个时代“同归于尽”

孙传庭出生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此时离夶明王朝覆灭不过51年。而孙传庭最终活了50年一生堪称与帝国命运相始终。

他是代州振武卫(今山西代县)人尽管出身军籍家庭,但怹自小聪明绝伦13岁以第一名的成绩通过童子试。

不知道史书有没有夸张说孙传庭在随后大小数十次考试中,通通都是考头名

26岁那年,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他顺理成章地考中进士,不过名次不算高是三甲第41名。

之所以要把他的名次写出来是因为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細节:这次进士考试排名,比孙传庭高一个名次即三甲第40名的那个人,叫袁崇焕

日后,这两个名次相挨着的进士一个是帝国在辽东嘚猛将,一个是帝国在陕西的王牌

历史在冥冥之中,已经为后来的崇祯埋下了两个预设的时代英雄但后来的崇祯一个都没有珍惜过。

栲中进士就开始当官孙传庭的仕途起点是知县。

他先后在河南永城、商丘做过知县口碑颇好。当地人评价说孙知县文武全才,绝非┅般俗吏能比

用现在的话说,他是一个好干部关心民生疾苦,敢于动真碰硬

大约在地方做了五六年知县,天启五年(1625年)孙传庭叺朝述职,得到提拔成为吏部官员。

但不久之后他突然辞职了,回老家乡居而且一去就是十年。

从32岁到42岁那是一个人生命中拼事業最关键的十年啊。孙传庭就这样轻掷掉了多么可惜。

其实没那么难解。孙传庭后来虽以武将闻名但他是一个十足的文人士大夫。怹入朝廷时正是魏忠贤专宠、权势最盛之时,从理念上他同情东林党人,而对阉党不甚感冒

朝局因为党争而污浊不堪,这名儒家的忠实信徒遂决定以奉母尽孝为名,辞职回乡

孔子曾说,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孙传庭以归隐的方式远离朝廷是非,同时对朝廷進行了含蓄的批判

在一个稍微正常点的时代,归去来兮也很正常。但孙传庭生活的时代却不时与他的内心诉求产生剧烈的冲突。

最典型的是在他乡居期间,从崇祯三年(1630年)起农民起义军冲入山西。他的家乡成为官军与义军对抗的前线

最终,现实战乱让孙传庭無法超然世外他写诗说:

湖海怜多病,乾坤苦用兵彷徨清不寐,倚剑看挽枪

人是闲散人,心却揪着帝国战局

到了崇祯七年(1634年),后金的军队竟然从大同、张家口突入塞内并攻克了孙传庭的家乡代州。

大明帝国的最后十几年诚为多事之秋。内忧外患内有流寇起义,外有满人寇边最后,这个老大帝国不是死于内,就是死于外

孙传庭真的坐不住了。他给崇祯上了一道疏叫《有敌情必有虚怯之处疏》。看名字就知道这是批评内政的。

时局变得越来越坏他变得越来越焦灼。他早已不在局中完全可以置之不顾,乘桴浮于海但这就是传统士大夫的可贵之处——国难当头,舍我其谁!

有人跟他说先生想复出,但天下事恐怕不可为啊

孙传庭很生气,说這是什么话!要自己做过才知道可不可为。现在就从我开始做起有没有用,那是命的事我不管。

儒家的出世与入世理想在一个人身仩统一得如此完美。

时代是这样一个时代崇祯八年(1635年),孙传庭复出那一年许多人已经一眼望见了帝国的尽头。

好在有一些人在救時救世不然这个尽头会来得更快。

那一年崇祯家族在凤阳的祖坟,被起义军烧毁崇祯下了罪己诏,反思明朝进入内外交困的处境昰因为所任非人,导致“虏猖寇起”“虏乃三入(三次入关),寇则七年(作乱七年)”

次年,1636年孙传庭被推荐任陕西巡抚。

推荐鍺或许不怀好意因为陕西当时是所谓“贼窝”,叫“贼乱关中”从1626年至1636年间,陕西巡抚连换了7人

没想到,孙传庭欣然接受表示“亦愿一当也”

孙传庭委婉地表示臣恐怕不能徒手扑强贼。意思是要皇帝提供士兵和军饷

崇祯紧皱眉头说,给兵难给饷更难啊。犹豫了半天最后给了孙传庭6万两军饷,后面的缺口让孙自己想办法筹措。

靠这笔启动资金孙传庭从无到有,征募了一支3000人的军队进叺潼关,开始了叱咤风云的个人传奇

崇祯时期,大明进入一个后人命名为“崇祯死局”的困境中简单说,帝国由于天灾人祸导致财政短缺财政短缺反过来加剧了天灾人祸。

由于财政短缺政府为解决辽东战场与后金战争的经费,遂加征“辽饷”;由于辽东战场开支形哃无底洞政府开始人员收缩,对官办驿站进行裁撤导致被裁员的驿站工作人员加入流寇队伍,故朝廷不得不在“辽饷”之外加征“剿饷”,剿除匪寇专用;由于征收“剿饷”加重人民负担民怨达到顶点,把更多人推向起义军的队伍“匪寇”越来越多,剿匪随之需偠越来越多的士兵于是朝廷开征“练饷”,专门用于练兵

如此,偌大的帝国左支右绌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根本无力走出死循环。

▲大明帝国的“崇祯死局”

到了陕西以后孙传庭显然已看出“崇祯死局”是个死结,如果继续加饷—养兵—剿匪的套路只会死得更快。

他采取的是另一套做法:挑战潜规则尽量不加重百姓负担,而寻求向富户豪门下手

按照制度,明朝的卫所均实行军屯制但到了明末,屯田已被权贵侵蚀殆尽而士兵则只是花名册上吃空饷的一个个名字而已。

孙传庭不是第一个发现问题所在的人但他是第一个发现問题而不装睡的人。

他贴出告示要求豪强权贵交出多占的屯田,“地不容失一亩粮不容遗一粒”,拒不执行则直接枭首示众。

据说占屯田、吃空饷已从潜规则,变成了明规则人人皆知,而人人见怪不怪当地权贵面对孙传庭的来势汹汹,自信人性自有弱点:只要怹是个人不是机器人,就能花钱搞定10万不够就100万,100万不够就1000万

他们此前或许已经搞定了无数巡抚,但没想到孙传庭是特殊材料制成嘚

权贵富户被孙传庭收拾得很惨,他们对孙传庭恨之入骨以后则反扑过来加速了孙传庭悲剧的诞生。

孙传庭依靠清屯最终养成了一支精锐的秦军。

他对自己的经验颇为自得给崇祯上疏说,以后陕西剿匪、练兵不必仰求国家财政部接济了。他是想让皇帝明白打破潛规则,从权贵手中清屯才能解开帝国沉沦的死循环。

但崇祯对比了加征剿饷和清屯的效率还是倾向于来钱更快、更简单的加征剿饷。所以只是下旨奖赏了孙传庭而未采纳他的做法。

孙传庭还来不及叹息战争已经让他一战成名。

当时朝廷任洪承畴为三边总督,专剿潼关内的义军;任卢象升为五省总理专攻潼关外的义军。孙传庭的任务是协助这两人作战。

洪承畴和卢象升都是帝国最有名的武將。洪承畴手中的秦军卢象升创立的天雄军,与正在抵抗后金的关宁铁骑齐名均是明朝的主力部队。

即便如此洪、卢两人都承认,並未能重创“闯王”高迎祥的义军

孙传庭的秦军练成后,设计引诱高迎祥深入关中在著名的黑水峪(今陕西周至县黑河水库)之战中,活捉了高迎祥等义军主要将领

高迎祥等人被押往北京,凌迟处死

随后,他连续剿灭了几股重要的义军势力一时间,他的威名几乎蓋过洪承畴了

义军在陕西遭到强力阻击,遂大部转移到河南发展崇祯十一年(1638年),孙传庭奉命出征过天星、混天星、大天王等几股义军势力兵败投降。

此时遭到洪承畴追堵的《李自成》部,势孤失援

传说,洪承畴与孙传庭合力打得《李自成》仅剩十八骑突围洏走,几乎全军覆灭

十八骑的说法可能有些夸张,但《李自成》部被打得七零八落则是事实。加上此时张献忠、罗汝才等义军首领都投降了朝廷明末农民起义走到了最低潮的时期。

于是帝国中枢认为内乱已经平定,朝中要员纷纷庆贺“天下无贼”这为崇祯误判形勢营造了氛围。

长期以来明朝都在攘外和安内孰先孰后的问题上摇摆。最终崇祯听从了兵部尚书杨嗣昌的建议,“攘外必先安内”姠清军释放缓和气氛,全力对付内乱

听到《李自成》大败、张献忠投降的消息,崇祯断定内乱已平加上清军放言将要南下,崇祯决定甴“安内”转向“攘外”下令洪承畴、孙传庭入卫京师。在此之前卢象升也已从剿寇主战场退出,被任命为宣大总督抵御满洲铁骑。

崇祯朝最后一次重大国策调整悄然完成。但这次调整埋下了四五年后明朝“亡于内,而非亡于外”的伏笔

明末清初史学家吴修龄說:

京城有警,洪公(洪承畴)、孙公(孙传庭)一去一留及为正计,而齐撤之以开贼生路

这个判断无疑是正确的,如果调洪承畴入衛而留孙传庭继续剿寇,明朝的历史极有可能被彻底改写但现实却是,崇祯把帝国最猛的将领和部队通通投入攘外,使得中原出现叻剿寇的兵力空虚地带义军很快“春风吹又生”,卷土重来

《明史》记载,洪承畴、孙传庭离去后《李自成》“稍得安”。

《李自荿》获得喘息机会借用河南大饥荒的机遇,以“迎闯王不纳粮”相号召,在河南重新聚拢起庞大的队伍这次,明朝没有机会了

更鈳悲的是,入卫不久孙传庭蒙冤,竟被投入监狱

帝国无人可用,而名将在牢里

关于孙传庭入狱的原因,已很难清晰呈现但离不开這几个基本因素:陕西权贵的诬告,朝廷高层的内斗以及崇祯的刚愎自用。

孙传庭曾说:“臣以痴忠取忌当路者甚众。因为真心为國尽忠他得罪了太多人,隐约有不祥的预感

孙传庭为人直率,他对当时的国策和朝政很不满所以一直在上疏请求面见崇祯。在奏疏Φ他直言:

今日之事,臣不能谁为能者?臣不任谁肯任者?……独是向来悠悠忽玩夸张诞妄,虚廿余年岁月糜几万万金钱,而秋毫罔绩遗忧君父者何人?

已经入阁的兵部尚书杨嗣昌看到这些语句认为孙传庭是在批评自己,加上当时京城盛传孙传庭将要取代杨嗣昌于是他扣下孙传庭的奏疏,阻止陛见

受此刺激,加上常年征伐劳累孙传庭突然发病,病情一度严重到让他不能正常办公

痛苦煎熬中的孙传庭,却不能获得朝廷体恤朝中大员因为权斗,互相攻击还把他拉下水。内心骄傲的孙传庭难以接受被人诬告再次上疏洎求罢免。

崇祯这次接到他的奏疏不仅不同情,还怀疑孙传庭装病

崇祯随后命令兵部派人去核查孙传庭到底是真病假病。兵部核查后回报孙传庭确实发病了。他还不放心继续派出御史杨一儁,去复查孙传庭的病情

恰在此时,又有人诬告孙传庭杨一儁查明孙传庭疒情属实后回报,却未将孙传庭被告之事上报

崇祯因此十分恼怒,上纲上线下旨申斥孙传庭“托疾规避,显属欺罔”还说孙传庭面對诬告的辩解之辞是“泄愤”,是孙传庭与杨一儁合谋欺骗他

一个皇帝的无情而多疑,到了此等地步!

就这样孙传庭以类似莫须有的罪名,被关进监狱长达三年。

明末翰林院编修吴伟业慨叹孙传庭入狱,明朝“危亡之局实决于此”。即便他日后获释并被重新委以偅任但为时已晚,大厦已倾谁也救不了明朝危局了。

崇祯亲手把帝国最后的长城毁掉了。

▲孙传庭入狱《李自成》做大

孙承宗、盧象升均在孙传庭下狱前后死去,洪承畴、祖大寿则“晚节不保”投降了清军。

崇祯十四年(1641年)《李自成》攻破洛阳,福王朱常洵被剥光洗净宰了,与鹿肉同煮义军称之为“福禄宴”。

接着《李自成》兵围开封。开封告急

崇祯环顾四周,无人可用这才想起叻义军的“克星”、身处牢狱之中的孙传庭。

史载崇祯以5000人和一个月的粮食,命孙传庭出击《李自成》的百万之众

孙传庭临危受命,奣知是以卵击石却毫不推脱。

他知道这是自己的最后一战了。

孙传庭大集诸将于关中先诛杀了数次临阵逃脱的贺人龙,重整军纪洅厉兵秣马,打造火器准备出征。

然而孙传庭备战的时间无多,崇祯一再降旨催促他出战。孙传庭无奈回复:“兵新募不堪用。崇祯不听

兵部侍郎张凤翔劝谏说:“传庭所部皆良将精兵,此陛下之家业也须留以待缓急用。”崇祯仍不听

陕西的权贵富户,恨透了不搞潜规则的孙传庭也以人民的名义,逼迫孙传庭出关他们甚至制造舆论,诬陷孙传庭不听朝廷节制是想割据关中。

孙传庭捶胸顿足悲叹一声:“大丈夫岂能复对狱吏乎?

崇祯的多疑猜忌他是领教过的。他宁可战死也不想蒙冤二次入狱了。

后来吴伟业茬纪念孙传庭的一首长诗中,记录了时为兵部尚书、总督七省军务的孙传庭出关前的心态悲凉而又豪迈:

尚书得诏初沉吟,蹶起横刀忽長叹我今不死非英雄,古来得失谁由算?

作战过程最爱君不忍细说。总之经过柿园之战郏县之战,孙传庭两战皆惨败于《李自成》《李自成》乘胜追击,破了潼关

最后一战,是50岁的孙传庭个人的战斗

战死沙场,在污浊的时代无疑是英雄最体面的死法。

他与监軍副使乔迁高两人跃马挥刀,冲入乱军中力战至死。

死后连尸体都找不到。

崇祯因为找不到孙传庭的尸体竟然怀疑孙传庭逃命去叻,所以不下表彰和赠荫

可惜,孙传庭至死都未能得到一个公正的待遇。

但在历史的长河中孙传庭死后有无皇帝的褒奖一点儿也不偅要了。史书载:

(孙传庭)值国家多难一意以拨乱为己任,毁誉祸福勿顾也……自十六年(1643年)十月丙寅贼破潼关传庭死,越五日遂陷西安明年(1644年)三月陷京师,传庭一身实系天下存亡

孙传庭死后不到半年,大明亡于《李自成》

所有人都对明末败局看得清清楚楚,只有崇祯临上吊前还在责怪别人不曾反省自己。一个可悲可恨的末代皇帝

读史的人,最痛惜以至痛恨的两个时代一个是晚清,另一个是晚明

这两个时代,诞生了多少能人多少英雄,但他们都无法阻挡历史的大势唯有一个个化成悲剧,让人扼腕叹息

晚明從戚继光起,到李如松、孙承宗、熊廷弼、袁崇焕再到孙传庭、李定国、张煌言,明朝在战场上涌现出来的著名文臣武将一茬接一茬,任何一个都能够独当一面

但他们无一例外,均以悲剧收场

要么死于政治,要么殁于战场要么殉于气节。

每一个都是时代的大悲剧个人在其间毫无回转的余地。

能人无法挽救明末颓局说明高居在这些能人之上的权力和体制,已经腐朽不堪

忠义如孙传庭者,无能為力唯有以死殉葬。

历史从来都是旁观者清当局者迷。后人可以跳脱时代看清明末清初的大势,但那些个英雄身陷历史的棋局只能以道德和勇气相互砥砺,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前路分明写着一个大大的死字,他们仍然前赴后继以身许国。

这是晚明悲剧中最让人動容的地方。

我读晚明史恨崇祯,恨言官恨内斗,恨党争恨两面派的文臣武将,唯独对坚毅赴死的战场败将对屡遭政治构陷的悲凊英雄,心生敬意

孙传庭悲剧,在历史中无数次重演但历史给人的唯一教训,就是当局者从未在历史中吸取任何教训

卑鄙是小人的通行证,悲情是英雄的墓志铭

  1. [明]孙传庭:《孙忠靖公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年
  2. 许文超:《明末名臣孙传庭研究》,青海师范大学硕壵学位论文2018年
  3. 陈岸峰:《吴梅村<雁门尚书行并序>与<绥寇纪略>的诗史互证》,《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4期
  4. 樊树志:《崇祯:攘外与安内的两难选择》,《学术月刊》1996年第7期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李自成》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