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念佛时如何观想不要计算念了几遍

慧律法师:念佛不要误入岐途
知是空华 · 即无轮转
欢迎关注祖道影
举世不识此中机 禅本无参佛无念
赵州八十犹行脚 几人立雪又断臂
——祖道影 · 果然回头
来源:慧律法师《楞严经》讲记
有因缘碰到佛法的人,也想修行,但是,却认为自己很行,起大我慢,别人稍微看法跟他不一样的,就说别人是魔,好像不跟他修同样的法门,是一种罪过。有的人弘扬了某一个法门,就一直排斥其他的法门,这不是佛陀正确的思想。” “其实禅跟净本来就是不二的东西,用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那是一个饵啊,那就像钓鱼的一个饵啊!我们钓鱼,不是要下一个饵吗?南无阿弥陀佛这一句就是饵,告诉你:最方便也是最究竟,念佛总比没有念好,慢慢有一天,你的经教,你心开意解,渐渐来,渐渐进入状态,佛陀说:到最后要进入什么?要三摩地,就是进入三昧的状态,没有三昧,不可能成就佛道的。”
“现在末法时期,动不动就说他是观世音菩萨再来的,有的人自称,他是六祖惠能大师再来的,有的人自己认为是文殊师利菩萨再来的,这在后面的《楞严经》就讲得很清楚了,叫做泄佛密因,告诉你:真正菩萨来的,一句都不能讲,是佛所禁止的,他是真的菩萨来,他也不能告诉你。千万不要被外面的五花八门,惑乱你的清净自性。现在都是这样子,搞得不伦不类,妖言惑众,众生因为没有正法眼藏,也没开般若的智慧,分不清楚哪个是正法,哪个是邪法,在某一个时间,某一个空间,他只能接收到某一些少许的法,他就觉得很知足,就觉得这个是一个善知识,是一个大善知识,他就倾心的依附他,不晓得他把你引导,一盲引众盲,相将入火坑,都不知道!” “我看有的写那个注解,写得多严重,说:末法时期不修净土法门,简直是丧心病狂!严重啊!修念佛法门的人,就好像如果不跟着他一样,就统统是不足以谈,统统把你判作敌对。
所以, 有一个高僧大德那一句话,我非常的赞叹,他说:一直强调末法时期,忽略了大般若智慧的重要。讲得真是好!唉,末法了!这些大般若智慧统统不要研究。以前叫做信解行证,我现在就是念南无阿弥陀佛,诵一部《无量寿经》,再来就等死,等阿弥陀佛来接引。中间的烦恼怎么办?不要管它!他不知道说中间这个烦恼,我现在听了净土法门,我现在不解究竟的如来实义,我没有办法解决这个烦恼,临命终能做得了主吗?现在情绪都控制不住,临命终再加上病痛,你能做得了主吗?” “更糟糕的,下焉者不学不修,持一法二法,自以为大,喔!这个太多了,末法时期实在是太多了,只要持一法,一句佛号,一部经论,就认为不得了了,自以为大了!八大宗派都是契入毕竟空嘛,只是手段,方法不一样而已嘛!是不是?契入究竟三昧毕竟空,答案都是真如自性平等。
因此只要动一个念头说:我修得比你行!这一句就坏了,只要认定说:我这一宗决定比你那一宗还好!动到这个念头,也坏了清净心。为什么?是法平等,无有高下,好好的体悟佛的用心良苦,不能一味的执着自己的法门最高超,最殊胜,赞叹得不得了,把其他的宗派贬低到一文不值,不跟你看法相同,像是罪人,恶人,罪不可赦之人一样的,这个是哪门子的佛法呢?这连佛的心,门都没摸着边儿,是不是?谈什么修行呢?” “诸位比丘!我们一定要好好的,有骨气,有志气,要承担如来的家业,荷担其弘扬正法的责任,不可以加自己的种种错误的知见,一切讲经说法,都必须依佛的知见来弘扬,不可因为个人的情绪,或个人执着某一个角度,不了悟究竟的平等究竟空性的法门,在哪一种知见大做文章,修了这一宗,突显这一宗,把其他的八大宗派批评得一文不值,诸位!这绝对不是正法。正法绝对不是这样子的。因为每一个修行人,无论是出家,无论是在家,因为他的时间,空间性不一样,所以,我们要尊重每一个宗派,八大宗派。” “我们修大乘佛教,大家都祈求往生极乐世界;
但是念佛少了两种功夫;一,三昧,二,一心不乱,都没有这种功夫。忽略了这两种功夫,所以,生死不得自在,念佛不得力,经教不通,心性也不明,也不听经,也不闻法,关起门来,就是念南无阿弥陀佛;我要了生死,我要往生极乐世界!我也要往生极乐世界,何况你呢!是不是?他们认为:我这样叫做专修!我说:没有妄念叫做专修,不是诵一本经叫做专修;也不是念一句佛叫做专修。这一句佛,要念到有三昧的功夫;这一句佛,要念到一心不乱的功夫。很多的大乘法师在弘扬净土,缺少了这个正确的观念,所以,看起来很多人都在念佛,了生死自在的,没有几个人,问题就出在这个三昧和一心不乱,问题就出在这个地方。 我们总认为,念两,三句佛,拜几拜佛,拜个八十八佛,就叫做修行;我告诉你:用一句国语的话:差远了!这个离道十万八千里。”“因此如果有人告诉你,经教不要听,心性不必悟,你就念南无阿弥陀佛!经典也不要看,也不听经,也不闻法,我说:这个教育是错的,而且是严重错误的!除非我们年岁太大了,今天如果说八十岁才听到佛法,接近黄昏的年龄了,实在没有办法,在经教,心性也没有办法,这个是迫不得已的,赶最后一班车。
在座诸位法师和居士,千万不能说自己证初果,二果,三果,四果;千万不能说自己是菩萨再来的。如果有人告诉你,他是文殊师利菩萨,观世音菩萨,阿弥陀佛再来的,你马上要离开,这个人犯大妄语!知道吧?有人告诉你说:我是六祖再来的!二话不说,听都不要听,袖子一卷走人!犯大妄语戒!故知,破魔之事无他,也就是:一,多闻,研求,所以,师父一再开示,不能说一句佛号念到死,一部《无量寿经》诵到死,其他都不听经,不闻法,这样子没有办法成就,应当理解佛陀的大般若智慧;应当理解佛陀的涅盘妙心,从一实相,然后,好好的来念佛。二,持心不贪世间一切,尤其是财,色,名,利,权,位等。三,任何时候,境界现前时,立即觉知。四,持心不动,不信它,不随它,也不喜欢它,也不悲泣它,(不以所见境界为喜,为悲,乃至自以为尊,为胜等。)就是不能起骄傲的念头,要牢牢记住这一句话,五十种魔事,奈何不了你。
所见一切境界,也不能欢喜得不得了,忘记继续念佛,继续求生极乐世界。所以,老实告诉诸位一句,就是,你今天念佛念到见到南无阿弥陀佛,西方三圣,也不可以动一念说:喔!我已经是圣人了,我很有修行了!不可以,这个很容易堕入魔的。见西方极乐世界现前,如是见,如是无所见,一心念佛,还是求生极乐世界,不理它,不管它,临命终,自然转化这个清净念,为极乐世界莲池里面的莲花,莲花化生。总而言之,修行者要完全不遇障难,可以说是不可能的;要完全没有境界现前(不论善境界或恶境界),也不太可能。但我们不能期求完全没有障难或魔事,而应希望我们有能力克服障难及破除魔事。又,境界不在善恶,只要自心不贪爱取著,便都不成问题;【只要自心不贪爱取著】,这个要画双红线,这个就是破魔的秘笈,你什么统统要放下,你管它放光,见佛,见光,见花,闻香,你统统放下,这个就不成问题;要是动一个贪著,就麻烦大!若自心贪著,即使是善境界也会变成魔事。
这一点就是佛在本节经文中一再强调的:于每一重阴魔之末,佛都会说:斯但功用,暂得如是,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现在学佛的,经教不看,心性不明,稍微一点点就不得了,成狂妄之徒。看了《楞严经》,生大惭愧心,佛陀教我们,千万不作圣解。而众生之所以会得少为足的原因,都是由于在初发心时,没有依于正信而发大心;而之所以不能发大心的缘故,也都是由于正信,正知见不足。所以,师父告诉大家:这个世界,绝对不是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就可以解决的,你一定要记住师父这一句话,信解行证,少一个步骤都不行。
你要对佛有信心;你要解如来的真实义,行,就是很重要,要脚踏实地,修行是点滴的功夫,绝对没有办法一蹴即成,不可能的!所谓的顿悟,也是由渐悟,福慧慢慢具足,一刹那之间,那个叫做顿悟。(中略)所以,六祖那一种顿悟,不是今生今世,一生一世修来的,那是示现的,知道吧!六祖也是累积百千万劫,号称为东方如来,在我们汉地示现顿悟。人家念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五祖教他,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人家就大悟,就成为一代祖师了!六祖怎么来的,他是累积尘点劫,慢慢慢慢修学,然后,在今生今世来汉地出生,然后,一刹那之间,听到五祖开示,恍然大悟!因此我们要了解,修学佛道,绝对不是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诵一句《无量寿经》,就可以搞定它的,这不可能的,这绝对没有办法的!果真你也能够万缘放下,一念佛号提起,诵一部《无量寿经》,而得成就,我恭喜你,那你是宿世大有善根的,你也不是简单的人。
但是,一般没有办法的,说:老实修行,老实修行,老实念佛,老实念佛,你以为这么简单喔?什么叫老实?没有妄叫做老实嘛!是不是?什么叫做专一呢?不起分别心叫做专一嘛!是不是?你诵一部经,妄念那么一大堆,这个叫杂修啊!我诵无量部经,心都专注在不生不灭的真如自性,这叫专修啊,你要弄清楚啊!专修和杂修,还是在心性功夫里面论断的。念一部经叫做专,你真的专的下来吗?那就是以少为足《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后面有一句很重要的,就是:入三摩地,就是你念佛一定要念到定,进入三昧的状态,才叫做有功夫。 我们很多人看经典都看一半的,念佛打妄想,他不知道《弥陀经》里面那一句话很重要的: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乃至七日,后面这四个字很重要:一心不乱,任何的法门要成就,统统要进入三昧的正定,否则不能成就。很多人都误会了修行的定义,念几声佛就叫做修行;拜几拜佛就叫做修行;吃吃素就叫做修行,这在佛法里面,决不是这么样子的,你念佛能够进入三昧定吗?念佛三昧定吗?在佛前用功念佛,念珠一放,下来又跟人家争吵不休,是非人我,这个哪算修行呢?
修行的重点:一定要明心见性,明本心,见本性。明本心,见本性,有什么好处呢?它就像一个健康人的身体,有免疫系统。任何的烦恼来,打不倒。任何的境界来,打不倒。用意识心修行,就是暂时止痛的,它没有免疫系统,知道吗?一个明心见性,大悟的人,他的心就有免疫系统。无明就像细菌一样,它会攻击你。不明真如自性的人,冲,一直冲,修行,他看起来好像很精进,可是,烦恼一大堆,我慢贡高,碰到人不屑一顾,自己认为自己非常有修行,问题就是出在这个地方。所以,我们一定要有很正确的观念,现在念佛,求生极乐世界,对!很好!记得,是由现在的生命的每一分每一秒升华,把这个执着,烦恼,分别,种种的习气断除,这样子每一分每一秒。
要在心性上下功夫,到临命终的时候,我早就学习放下,到临命终,一下子莲花化生,一刹那之间离五浊。 又有人在演讲中,一再说:当今在家人修行比出家人好。此为称扬在家,讥毁出家,甚为不妥;这不是不妥,这个叫做坏佛三宝,连根拔起。“口中常说神通自在”:此用以增进行者的贪著,以令其更加迷惑。是故吾人从今以后,若见有好说神通者,或喜欢搬神弄鬼的,便知道多半有问题,或即将有问题;如是之人,最好敬而远之。请记住:佛敕弟子,即使有神通者,亦不可随便示现,以免惊世骇俗或吸引俗人注意,免招疑谤,更不可多说,免招求取名利恭敬之讥;更免引起众生贪著,追求神通而舍本逐末。佛法是解脱法,弄清楚,不是搞神通法,这一点你一定要弄清楚!佛法是开智慧,得大解脱,大自在法,不是一天到晚求神通,搞神通,这个与佛法不相应。“轻贱出家”:例如有人说:出家人也不能得身空如我,而得解脱自在。当今亦有些人常说:“学佛不必出家,在家一样修得很好”;甚至说:“现在出家很难修行;许多在家人比出家人修得更好。”
这些都不是正说,因为不但有谗曲之过,(谄媚在家人,哗众取宠),更有本经此处所指出的“轻贱出家”之过。以佛一向说:若要修行,应以出家为本,为殊胜,除非有特例。又如来正法中,法之传续及住世,于四众之中,依佛之教制,还是以出家为主;因此传如来法之人,不应本末倒置,违佛所说。佛明明赞叹出家,你却赞叹在家,而讥贬出家。未来世中,是魔波旬,渐当坏乱我之正法,乃至现比丘,比丘尼,及阿罗汉像,非法说法,法说非法,非毁戒律,自言得圣,惑乱世间。因此,依佛在经中所记,末法时期,破坏佛法的,不是外道,不是世俗人,而是佛法中的出家法师。最重要的就是他没有发菩提心,没有提起正念,问题在这个地方。穿个出家衣服,受人恭敬,礼拜,自己也没学,经教不通,心性不明,但是,没钱怎么办呢?要搞一些稀奇古怪的,受人供养。自己一讲经,就赞叹自己,就毁谤其他的,到最后就是分裂。末法,几乎全部被佛所预料而言中。
佛教中之法师自己破坏佛法;大乘法师讲大乘经,却借此因缘而破大乘——他每讲一部经,即破一部,乃至破坏无数部。如果你想往生极乐世界,底下讲的两种因缘,要非常清楚这个观念,一叫做亲因缘,二叫做增上缘。所谓亲因缘,就是看自己了;所谓增上缘,就是佛力加被。换句话说,我们今天来念佛,来拜佛,没有错,佛菩萨加被我们,给了我们强大的增上缘。这问题来了,还有一个亲因缘,这个亲因缘就是我们自己的心性的功夫,佛法是心法,你这个亲因缘没有掌握到,那么,要浮(指往生)就会很困难!所以,这个亲因缘就是深信净土,切愿要往生极乐世界,同时要深信,同时要去行,行有正行和助行,正行就是念佛,助行就是行十善。这个正行,一般人都忽略了,大乘佛教特别忽略了这两个要件,一般都不了解,同时也误会佛陀的用意和用心。我们修大乘佛教,大家都祈求往生极乐世界;但是念佛少了两种功夫;一,三昧,二,一心不乱,都没有这种功夫。
忽略了这两种功夫,所以,生死不得自在,念佛不得力,经教不通,心性也不明,也不听经,也不闻法,关起门来,就是念南无阿弥陀佛;我要了生死,我要往生极乐世界!我也要往生极乐世界,何况你呢!是不是?他们认为:我这样叫做专修!我说:没有妄念叫做专修,不是诵一本经叫做专修;也不是念一句佛叫做专修。这一句佛,要念到有三昧的功夫;这一句佛,要念到一心不乱的功夫。很多的大乘法师在弘扬净土,缺少了这个正确的观念,所以,看起来很多人都在念佛,了生死自在的,没有几个人,问题就出在这个三昧和一心不乱,问题就出在这个地方。
现在的人,碰到的是邪师就是这样,经教不通,心性不明,乱说法义,坏佛正法,而且也都是披比丘衣。上台讲经说法,有时候,不一定在做功德,讲经说法一定在造功德吗?那可不一定,看你怎么讲?你是引导众生入佛的知见,那你功德无量;如果你引导众生入于无明坑道,或者是自己的知见,把佛摆在一边,叫大家信你,而你本身也没有佛的知见,雕塑自己就是无上师;雕塑自己比佛更伟大,叫大家信你,不要信佛语,你罪过无量,下十八层地狱,求出无期!少部分的几个人,就稍微有一点点因为把净土抬得很高,就非这样不行,就使这些徒弟听了以后,就死守某一个角度。不知道法法平等,不知道法法相通,通哪里?通心性啊,念佛能够离开心性吗?所以,我们念我们的佛,尊重其他的宗派,任何一个法师,一个道场,都有他的时空的因缘,绝对不作任何轻易的批判,除非,这个人知见严重错误,严重的错误!这个人严重的错误,就一定要指正,这个会坏佛的正法,断众生的法身慧命,再不讲,这个不行,再不讲就不行了。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查看: 6746|回复: 10
静坐念佛不要掐珠,及念佛四要点
点击头像看学佛情况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
相关推荐:
【静坐念】
& & 这样子讲的话,如果是的时候,我们该怎么?我们给大家提供一个方法,叫五点计数法。我们打坐的时候,你不能掐珠的。你掐珠的话容易生病,说,久者成病,那怎么办呢?我在打坐,特别在止静的时候,你可以观想地上有五个点,一二三四五,从外到内五个点,那么每一个点就念十句佛号,刚好三三四。第一点念完了,到第二点,第二点念完到第三点,到第四,到第五就构成一片佛号,是五十句佛号。那么以一片佛号为五十句,我们叫未成一心,先求成片。这个一片五十句佛号怎么念呢?
& & 我们看下面有四点的说明:第一个,安置地轮,令心下沉。这个打佛七很多人容易上火,你看一念佛的时候头就痛,要不然就是耳朵痛,那就是你这个气往上浮了,心浮气躁。那么心为什么浮呢?你心的所缘境太高了,念佛的人心的所缘境一定要在腰部以下,所以你最好是把这个五点放在地上,最好,放在地轮是最好,让你的火气下降,那么水气上升。这个四大的调合啊,身体健康的人,他的嘴巴是很多的甜美的口水,他的火气要回到本源,回到丹田。就是水在上,火在下,这叫练丹嘛。那么一般人当然火是比较轻,如果你刚好颠倒了,火气在上,水气在下,嘴巴都没有水,那么是火气在上,那就完蛋了。所以说我们一定要念佛的时候,你要把心静下来,把心安住在地上。特别是在你拜佛的时候。忏公师父说,拜佛之道,下实上虚,跟打太极拳是一样的。你脚掌微微用力,腰部以上要全部放松。你在经行也是这样,经行的时候,上半身放松,脚掌微微用力,把火气往下带。所以你看身体健康的人,他的双手双脚是热的,他头部不能热。你看拜佛也是这样,你看那个初学者拜佛,满头大汗哪,你这是不会拜佛,你这样拜佛,能够拜多久呢,你的气一直在上嘛。拜佛的人越拜越轻飘,他是下半身流汗,上半身腰部以上不能流汗,不要说头部,衣服都不能湿的,高手!你这样子拜,越拜越轻松。你的佛号,诸位要知道,身安道隆,你不调身,你心很难调好。我们凡夫的身心是绑在一起的,你说我的色身满头大汗,你心中一心不乱,谁相信呢?是不是啊?有人一心不乱是这样子相貌吗,对不对?所以色身一定要健康,至少四大调合、顺畅,你的心容易寂静,这很正常,因为你调身、调心、调息嘛。所以你这个调身之道,我们再过几天打佛三,它整个过程就是太极拳,缓慢、专注,然后气往下降,下半身用力,上半身要完全放松。所以打完以后,你不但是佛号念得很清楚,身体也容易健康,所以这个地方一定要把所缘境放在地上,使令内心下沉下来。
& & 第二个,所缘形象清楚分明。你不管是拜佛,不管是经行,不管是打坐,我们的身体的动作改变了,因为调身,你不能老是坐、也不能老是站,但是你心中的所缘都没有变,都是一句佛号。这你心中的归依境,你唯一的归依境,你要告诉你自己,你在修行的时候,你离开了佛号你就一无所有了,所以你整个身业礼拜,口业称叹,意业观想,都是以佛号为所缘境。
& & 第三个,宁可少念,不可草率。这句话太重要了,这句话是弘一大师讲的,弘一大师说,念佛人,最容易贪多,是个大病。其实你临命终的时候是十念佛号,但是你平常的时候佛号念得乱七八糟,含糊笼统,你临终的时候也是含糊笼统。所以你一定是要求专注,每一句佛号很专注。
& & 第四,先依计数,再求圆融。好,我们刚开始啊,你这个止静,你要念三片或者五片。我们一般在我们佛学院,念这个五遍是一二三四五点,你要念到第三点打妄想,你不知道念到哪里的时候,这一遍就重念、重算了,从头开始算。所以你刚开始要有一定的目标,你念三片、五片,慢慢地增加、慢慢地增加。
& & 总之念佛法门的重点只有一句话,重质不重量,重点在那个念力,而不是在数目。
点击头像看学佛情况
南无阿弥陀佛~!
顶礼师兄弘扬正法能量,开示善巧方法。
点击头像看学佛情况
南无阿弥陀佛~!
顶礼师兄弘扬正法能量,开示善巧方法。
点击头像看学佛情况
南无阿弥陀佛!
顶礼净界法师!
点击头像看学佛情况
顶礼法师 阿弥陀佛
点击头像看学佛情况
南无阿弥陀佛
点击头像看学佛情况
点击头像看学佛情况
阿弥陀佛&&
点击头像看学佛情况
点击头像看学佛情况
点击头像看学佛情况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Powered by Discuz! X3.2广钦老和尚:为啥念佛时不要计算念了几遍?--学佛网
&广钦老和尚:为啥念佛时不要计算念了几遍?
发布:妙音居士&[ &]&& 日期: 9:57:00&&
  首先要粗衣淡饭,知足常乐。不重金银名誉,因而无争能静。以清淡无争的生活去降低自己的欲望、贪念、妄想。心要长存“知足”,因为知足就是“无所求”,在修行行持当中非常重要。一开始练习时很不好受,难度极大。要经过长时间的锻炼才会习惯下来。无苦不成道!  夸奖赞美我们的,都不是明师,骂我们的,不管对与错,才是真正的善知识。打击我们的人,当他在刺激我们的时候,就是在成就我们的道业,这是逆增上缘。要藉此去磨练“无我相”,要心能转境而不被境所转。此乃西方的资粮,要接受,要承担,内心还要感谢他们给你一个修忍辱的租会,无忍不成道!  别人不想吃亏而不做的,我们要发欢喜心去做。不好吃的东西而别人不想吃的,我们要发欢喜心去吃。修行就是要吃亏!要心量打开才能去除贪嗔痴等等的坏种子。否则吃不了一点亏,受不住别人的一两句说话,就是没有修行。  老实念南无阿弥陀佛且发愿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念佛时请不要计算念了多少句,否则心存贪念――贪多,这就难以专一,不专注在佛号上就非老实念佛。很难达到至上层的境界――念佛三味。尽量做到念佛念至对境无心,保持清净心,平常心,无好无坏。  以静坐去把生命原有的潜能唤醒过来,希望以较快的速度去寻回自己身上不生不灭的佛性,令“身心清净而得大自在,智慧涌现而成为觉者。”  要回光返照,常常作出自我检讨。常思己过,则近“道”矣!一发觉有错误,就要马上进行修改,从一切境中去调整自己。每一个人要将几十年的习气去除,必定要下一番工夫!当你有感觉“艰苦、烦恼”的时候,这就是在修行过程中所遇到的种种考验,这时你必须运用智慧来降伏心念上的障碍,拿出修行的精神来克服万难。因为“有境才好修,无境不成道。”  除了自己正当职业的上班时间外,其余空闲时间,不要吃喝玩乐,要对上述几点精进努力,莫放逸,假以时日,经过艰辛的锻炼后才有可能获得法喜或法昧,般若智慧在你的内心自然而然的显现,到时你会发出会心的微笑,明白修道的奥妙所在! 
声明:本站为在公安机关登记备案的互动式网站,文章、图片和视频均为网友上传,如有发现我们文章、图片或视频侵权,请通过邮件与我们取得联络,我们在接到通知后会立即删除。
(点鼠标右键另存为) &
&&&&&&&&&&&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全部:&&&&&&
点击查看本站五明频道类似内容:
(公众号:佛教为主)
(净土法门法语公众号)
(无量光公众号:素食等)
(学佛网个人微信号)
(微信打赏我们)
(无量光慈善公众号)念佛到底要不要记数_百度知道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念佛到底要不要记数
比如念南无阿弥陀佛
学念佛的人,切忌散念,因为散念不能摄心,念成习惯,就难以收拾了。所以初学念佛,一定要计数。计数念佛,可能对大家不很习惯,而且很费力;但是,正因为费力,才能摄心。由于它费力摄心,念佛才有功效。不过,初念佛的人,不要拿念珠,拿念珠不容易摄心。用念珠计数成了习惯.于是聊着天也数念珠,光数念珠不念佛。很多人都这样,你检查检查自己,是不是也这样。如果这样,那是以掉散心念佛,千万得改过来。那么,不拿念珠怎么计数呢?有两种用指头计数的方法。把自己的一双手握拳,然后将五个手指头伸一遍,这是五个,再屈一遍,又是五个,于是在另一手屈一指作为十数,屈伸一遍为一百。就这么计数。还有一种方法,更好,那是采取三三四的念法。“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三声,“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又三声,“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再四声,共计十声。于是屈一个手指计数,这是十声。这个念法最容易摄心了。这样计数念佛,可使你念得踏踏实实。要是拿念珠念佛,掉散心一点不会伏,徒增散乱,念的佛号,虚虚浮浮,一点不着力。大家记住,初学念佛要计数,计数不可拿念珠。等你掉举心伏下了,念佛有些进步,那时再拿念珠,可帮助你不忘记念佛。初念佛时,每天念多少佛号要有定数。一开始,不了贪多,宁可从少念到多,不可一开始念十万声,念不了,念五万声;五万声还念不了,念一万声;一万声念不到,念五千、三千、三百、两百。这样念佛不好。要知道,你念佛的时候,西方极乐世界七宝池中你的莲华就增长;要是逐渐往下减,它就逐渐萎缩了。那怎么念呢?开始时宁可少,应估计一下自己的时间,每天早晨抽几分钟,或者晚上抽几分钟,能念多少佛号。事情忙,要上班的人,时间不够充分,刚一开始念,不妨先念五百声。五百声念了,若是还有充裕的时间,可增加一千声;一千声还有充裕的时间,一千五。两千,再慢慢地递增,逐渐逐渐精进,那七宝池中的莲华就会逐渐逐渐地增长。当然,念佛是愈多愈好,所以应尽量争取多念。念佛不是摄心为贵吗,怎么要多念?因为念十声、八声,不可能摄心;念三百声、五百声,或许有一、两声摄住了心;念三千声、五千声,就会有十声、二十声摄心。所以要多念,多念自然摄心,可以种入八识田中。比如说,人们看书,一遍记不住,两遍记不住,十遍、八遍,可能有一点点进步;念上三百遍、五百遍,肯定能记住。又好比参加作早晚课,《阿弥陀经》背不下来,但只管念,跟着念,念上几年以后,保证能背下来。这个道理是很明显的,因为它种入第八识了。第一个,大家回去念佛,要计数念,念得心有一点点调伏了,才拿念珠,念珠可帮助念佛。怎么说,会帮助念佛呢?因为不拿念珠,念佛念到十声、二十声,就忘了,拿着念珠念佛,念上三百声、五百声。三千声、五千声,不会忘。这是它的好处,也是它的坏处。坏处在那里呢?由于不忘,就不用心,很容易“掉举”。
采纳率:90%
来自团队:
妄念少了,就可以不必了,专心念佛,他心是定的。你现在心还没有到定的时候?初学的人念珠决定是计数的。到什麼时候才可以放弃计数。怎样解决佛号与计数之间的冲突?答:你不要求解决,妄念是少了,古大德用这个方法成就的人很多。所以为什麼叫你用念珠,但是一定要把定数念完,这一点很重要,念不完明天再补:不需要.amtb.tw/21/21-348-01.xml" target="_blank">http://www.amtb,你可以一直用这个方法,一面计数一面念佛.amtb.tw/21/21-090-88.xml" target="_blank">http://www.amtb,能够摄心。譬如说每天一定要念满一千声佛号、念满三千声佛号。开始念的时候不要定得太多,可是计数好像成了主要的,就改用计数念佛法,从一到十如此反覆,太多念不完你就会生烦恼。念佛珠的作用有两种,念佛时妄念纷飞,把计数也放弃掉:21-348-01 <a href="http.tw/21/21-348-01://www.xml这位同修问:「请问念佛珠需要师父加持吗?」答.tw/21/21-090-88;11/10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他心已经很清净了,已经很定了,念佛功夫不错了,念珠挂在手上或者挂在脖子上,提醒自己看到珠子就想到佛号,就想到阿弥陀佛,就是这两种作用,与加持不加持完全不相干。学佛答问(答香港参学同修之五十三)
(共一集)
2006&#47。第二种是对於老修行的人:第一种是念佛计数,初学的人用计数非常好,到最后你就不念了,所以不要定得太多,愈累积愈多://www?心已经定了,应该继续用这个方法去念学佛问答
(第八十八集)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21-90-88 <a href="http.xml问:下面一个问题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不欠佛什么,世人贪图功德,异味佛号念得越多,功德也就越大。以其把时间浪费在念佛上,不如到社会上多做些义工,这是佛所赞叹的,所获得的功德是真正的功德,佛也不会向你要求什么,念佛是出于对佛的恭敬心,心中有佛一句佛号抵恒河沙数,心中无佛千百亿遍也是枉然
记数跟不记数,都没有太大的关系。最重要的是清净心。祖师大德们提倡记数的方法,是帮助我们定功课,不至于懈怠懒惰,这是一个很好的办法,帮助我们精进。念到功夫纯熟,就可以不必记数。手上拿念珠,念珠是提醒自己念佛,让自己念佛的功夫一定要不间断,所谓是“净念相继”。所以念珠有两个作用,一个是记数,一个是提醒自己。记不记数,都要看自己功夫的状况。如果自己功夫很好,心地很清净,可以不记数;假如自己功夫不得力,记数有好处。课定一天念一万声佛号、念两万声佛号,一句都不缺,对于初学有帮助。(净空法师《学佛问答》21-90-18)
不用记,随心随意最好。念佛时候手里拿的念珠是为了“摄心”用。嘴里念着;心里想着;手也不能闲着,这样就不容易走神,就能更好地一念一心。参话头。所谓的多少遍,只是个意念,是个目的。这个念佛就是为了一心称念,一心不乱。如果为了计数而生了分别心烦恼心,就完全违背了念佛的初衷了。要么就是为了应付,数够了数就算完,这都不是念佛发愿称念的初衷。
学佛计数干什么?
计数的作用在于1、告诉你们有个目标;2、念的时候心态较专注念的目的在于1、让你们不回顾过去,不计划未来,将心态维持在当下。2、由于1的作用,清净了一些业障。3、业障属于物理方面的影响。
其他23条回答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等待您来回答}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念佛时业障出现的表现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