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开家寿材雕刻机店,可我不知道怎么做

霸世唐朝 正文 第五十章 开夜店的舆论炒作 历史军事,大家读书院 - 网络文学门户
-& 正文 第五十章 开夜店的舆论炒作
| 『&提示:本系统支持键盘左右方向键[←][→]翻页&』
正文 第五十章 开夜店的舆论炒作
&&&&顾青青作为清楼经营者那点小心思阳林自然是看的透的,拿着一长串记录身份的文牒看了起来,本来白玫瑰的计划是将他带到一处无人的地方再扮可怜,卖萌,央求他向皇帝给自己讨一旨赦书的,可被匆匆赶出来的顾青青撞见了,计划瞬间破灭,顾青青就是这醉仙楼里最不愿意让她走的人。&&&&“嗯,这里面除了那些因罪被判罚到醉仙楼为娼不许赎身的,其余的人都被我征调进入大唐文工团了,从此以后她们将不再是贱籍,而是我大唐的文艺兵,跟各府兵军士一样,拿军饷,吃皇粮,顾妈妈,你拟定个合适的价格,上报给我吧!这是父皇的命令,你知道该怎么做。”&&&&阳林看了看上次海选出来的人员名单,其实大多都很年轻,最老的不过二十来岁,剔除判罚时御批不允许赎身的,还有数十人,大多是自愿卖身到醉仙楼,以歌舞技艺取悦客人的清倌人,奇缺人才的阳林自然顾不得那么多,扛出了李二这张大旗来杀杀价。&&&&顾青青眼里也冒起了罗圈纹,一下子几乎将她的清倌人扫了个干干净净,她的生意还怎么做啊!这可是杀鸡取卵的节奏,她想反对,但是又不敢,别的人要断她的活路,她还可以找那位老乡好帮忙,可皇帝出手,那个老家伙恐怕会上赶着往上送,一时间顾青青只觉得胸腔拉风,脑袋缺氧,就要晕倒。&&&&“顾妈妈也不用着急,我也不会白要你的人,你除了能在她们的赎身银子上赚一笔之外,说不定你的生意会更加红火,今后每三天我会让这些被我带走的姑娘们回来表演一次,由你提供场地,当日的酒水门票打赏的收入,你我各占一半,当然,我的那一半,你可以先折做她们赎身的银子,三场之内如果赚不回她们赎身的银子,不但人我全部退还给你,赎身的银子,我也白送给你。”&&&&阳林一席话总算帮顾青青顺了顺气,夜店趴踢是后世烧钱最快的娱乐场所,阳林不用场地,不用人力,一张空头支票轻松拿到了醉仙楼百分之五十的股份,这是多么来钱的事啊!&&&&“老妇初初算来,这些姑娘的赎身之资可高达数万贯,不知道贵人要用什么样的表演为我醉仙楼短短时间内就挣得数万贯钱财?”顾青青一颗悬着的心总算是放了下来,天家要女人还给钱的事,古今少有,居然还会跟自己合作做生意,这要是说出去,可是滑天下之大稽的。&&&&“这你就不用管了,不过有三点你要办到,第一件事就是拆除你们醉仙楼内所有影影绰绰的纱帘,我需要一个完全通透敞亮的大厅,那些轻纱可以直接给做皮肉生意的窑姐们做成衣服,第二件事,去城外给我多买些黑炭石回来,把暖墙给我烧的热乎乎的,让整个屋子暖和起来。&&&&第三件事,将阁楼两边的墙壁全部安上灯具,屋内的坐垫案几全部摆到大厅,包围整个阁楼,能摆多少是多少,三日后,我会带人过来彩排,到时候想进你醉仙楼道大门,就需要高价的门票了。”阳林扫视了一下大厅的规模,大概能坐下一两千人的样子,正好是没有扩音器下,中央阁楼舞台上歌者的声音能达到的最大范围。&&&&又在各处能够稍微改动的地方做了指点,完事阳林这才想起一进前院还有几个在打架的家伙,又急匆匆的想去看看打成什么样了,醉仙楼的安保水平自然也是不差的,只是打斗的双方身份太过尊崇,打手们压根不敢上去,只得将四周围了起来,看着场中争斗的三人,貌似应该有四个人的,长孙冲不知道何时躲到了人群中,过一会砸一个酒杯,过一会砸一个灯盏,屡屡偷袭那白面道士,程处默等人年幼,功力还比较浅,一点毛力气没有什么持久性,跟二十来岁的白脸道士比起来自然差了一筹,但架不住人多,还有个外援偷袭,打了数百招下来竟然拼了个旗鼓相当,只是双方身上都添了点小伤。&&&&“贵人,贵人······”白玫瑰语言又止,她一直没有找到单独跟阳林说话的机会,做了半天思想斗争,正鼓起勇气想上去求上一求,却被顾青青拉了回来。&&&&“叫人收拾东西,天黑前我要在皇城门口见到所有我征召的人,包括不在征召范围的她。”阳林一指点向欲言又止的白玫瑰道。&&&&顾青青在程处默面前敢耍横,但是在喊皇帝父皇的阳林面前连说话都不敢大声,唯唯诺诺的应下,极度紧张的白玫瑰在听到今日她也要进宫的时候一颗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只要能日日相见,总是有机会说的。&&&&“打完了没有了,没打完快点打,哥还赶着回家吃饭呢!那谁,小道士,今天这里哥要全场打包带回家了,三天以后有神仙来这里演歌,别把地方搞乱了污了神仙的眼。”阳林一句没头没脑的话放完就朝门外走去,留下满屋子的人大眼瞪小眼。&&&&“臭道士,三天后,敢来吗?”&&&&好放狠话的长孙冲又不知道又从哪里跳了出来,冲白脸道士喊道。&&&&“道爷有何不敢,还是这些人,咱们不见不散。”李无道很郁闷,从龙虎山下来的时候师傅告诉他,如今道教是大唐国教,他身为道门天下行走,除了敬畏皇家,无需敬畏任何人,他一路从龙虎山到长安也是这么做的,所有人都非常给他这个道门行走面子,要钱给钱,要物给物,在任何有道观的城市他都过着三清一般的日子,被人高高在上的供着,可遇上那个钱多多的坏小子事情就变了,先是一连动用了九颗龙虎丹和他比斗御女之术,竟然未能获胜,今日又惹上了这几个看上去势力很大的少年,可怜那个美人儿,咦,美人儿呢!&&&&李无道转过头四处寻找刚才那个美到让他控制不住自己的美人的时候,玩成瘾正一脸坏笑的看着他。&&&&“小子,你笑个什么?”李无道有种很不好的感觉,貌似玩成瘾是在等着看他的笑话。&&&&“笑你死到临头还不自知,小爷我虽然纨绔了点,却也知道什么人能惹,什么人不能惹,就刚才出去的四个人,随便放出一个来,就算你道门的总掌教亲自来了不敢招惹,何况你只是个行走,你小子钱没花光的话,就赶紧找间寿材店买副好棺材吧!”玩成瘾一边得瑟一边又向醉仙楼内看戏的嫖客卖弄起了他的**,那神情,已经完全将李无道当个死人看待了。&&&&当李无道在顾青青那里得知人家四位小哥是皇帝派来醉仙楼办差的皇子的时候,他的脸色变的更白了,自己怎么就走背字呢!有那么小年纪就来**里玩的么?有那种能让顾妈妈连钱财都不要也要伺候好的人么?答案是天家皇族。&&&&李无道失魂落魄的走出醉仙楼的时候楼内传出来了玩成瘾放肆的大笑声,现在他从新成为醉仙楼第一豪客了,而且宫里来的那位爷说了,三天之后会有神仙来醉仙楼演歌,头位他一定要霸住,想来能被宫里那位说成是神仙的人,一定是美到不成样子了的,至少是比表妹白玫瑰还要漂亮一个层次的人,于是,醉仙楼谈论的话题马上从**,房中术变成了三日后的神仙演歌。&&&&“团长,胜负还未分呢,你怎么急匆匆的就要走?”程处默和李怀仁直呼还没打过瘾,长孙冲则是直接问起了阳林,现在在文工团内部都要叫阳林团长,那个‘小林子’的邪恶称总算被阳林稍稍的抛开了。&&&&“事情办完了,当然要走,咱们的时间可是很紧迫啊!第一桶金都没有赚到,咱们的人马基地都铺不开啊!所以我打算跟醉仙楼合作赚点小钱,开个夜店。”阳林所说的第一桶金和夜店是什么三人都听不懂,他们习惯带着罗圈纹听阳林讲话,阳林还说了,那个道士是道门的天下行走,管着天下道门的钱财,很多金,要设个套子好好的宰宰他,这个提议得到大伙的一致认同。&&&&当数醉仙楼近百位清倌人出现在皇城脚下的时候,一则神仙将在醉仙楼演歌的消息开始在长安城疯传起来。
更多精彩小说,欢迎访问大家读书院 http://www.dajiadu.net
本作品《霸世唐朝》为私人收藏性质,所有作品的版权为原作者 默默而作 所有!任何人未经原作者同意不得将作品用于商业用途,否则后果自负。固定在顶部
社区广播站:
&&子论坛:
主帖:8回帖:693
注册时间:
&&点评此帖&
发表于& 12:38&第楼 &
专骗中青年男子,漂亮乞讨女每日“乞讨”收入高达数百元
武昌火车站附近现“六块女”
南国早报&& &&&&&&&&&&
765) {this.width=765;} this.alt='本图片已被缩小,点击查看原大小图片。';" onmouseover="if(this.alt) this.style.cursor='hand';" onclick="if(this.alt) window.open('http://pic..cn/picwater_bbs//b/2a70973ffad96eebcdcf929a_960057.jpg');" border="0">&&
火车站有群“六块女”(圈中人)。《武汉晚报》供图
&& 日前,有网友发帖称,在武汉市武昌火车站地下出站口,有一批常年以“买票还差6元钱”为由的“职业”乞讨女。这位网友希望媒体曝光这一行骗现象。
  该帖引起报社关注,7月1日、2日,记者连续两天暗访,印证了这位网友反映的所见所闻。暗访中,武昌火车站一位帮旅客拖行李的大叔透露,如果她们讨5元钱,被讨对象就会只给5元钱。讨6元钱就不一样了,大多数被讨对象会因为没有零钱,一般会给10元甚至20元,当然也不会要求“找零”了。时间长了,大家都叫她们“六块女”。
  随后记者将暗访结果反映至武铁警方。3日清晨,武昌火车站公安段组织警力,对这群行骗“六块女”进行了集中清理,并将依据其违法情节轻重,进行处理
  网友发帖自曝上当经历
  网友“yl”发在论坛上的下面这则帖子引起了记者关注:&&
  武昌火车站出站口有一群漂亮女孩,20岁左右,逢人便说买火车票缺6块钱,很多人因为她们漂亮,要的也不多,就给了。&&
  我的亲身经历为证:半年前,我从天津出差回武汉,刚出站,一个高挑漂亮的女孩说买票缺6块钱,我没多想就给她10元,看她接过钱羞涩的笑容,我很安慰。
  7月1日,我再次出差回武汉,在火车站公交站又碰到那个女孩,跟我说着同样的话。我说:“上次我给过你啊。”她立刻跑开。可能她索要的人太多记不清了,但她的美貌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不到两分钟,又过来一个女孩,问我要6块钱。我才知道,她们是一伙的。我观察发现,竟有七八个女孩找路人要钱。都半年了,她们还用同样的骗术骗人,看来骗到了不少, 她们一般找的都是背包或大件行李的男子。虽然她们骗的金额小,但人多加起来就不少,希望其他网友不要上当。
  记者暗访“六块女”&&
  7月1日、2日,记者连续暗访,揭开了“六块女”的美丽“画皮”。
  7月1日上午10时许,记者来到武昌火车站地下出站口,分头寻找帖子中描述的职业乞讨女,寻找近一个小时,没有发现符合特征的女孩。记者到免费咨询处询问,一位30多岁的大姐证实了此事:“有一帮女孩每天来要钱,长得可‘灵醒’了。你可不要给啊,她们都是骗子,要了半年多了。”
  随后,记者向几位帮长途客车揽活的妇女和搬运工人打听,他们表示,这帮女孩大多来自安徽,是一个专业的讨钱团伙,每天早晨6时前来“开工”,上午10时多“收工”,很有规律。
  记者决定次日再来暗访。&&
  7月2日早晨6时许,记者再次来到出站口,不到10分钟发现“目标”:一个穿吊带衫、热裤的女孩。她皮肤白净,又高又瘦,挎单肩蓝色包,略施脂粉。不同于其他接站市民的是,她不看出站人群,不关注到站时间,只寻找人群中的中青年男子,主动上前攀谈。&&
  记者暗暗跟上她。&&
  可能是因为年轻貌美加上很有经验,“吊带衫”讨要过的七八个男子,只有一个没掏腰包,有的还掏了20元给她。“吊带衫”笑眯眯的不停道谢。
  8时许,“吊带衫”悠闲地走进大厅旁边的快餐店,点了汉堡和可乐,开始“过早”。吃罢,她撑开遮阳伞出了大厅,往宏基车站方向走去。也许发现有人跟踪,她翻越护栏过马路,走进宏基车站对面一个小区,甩开了记者。
  车站旁一保洁大姐告诉记者,那片小区的小旅馆和出租房特别多,因位于车站附近,租金较贵。&&
  这时,报社另一名记者跟上了“吊带衫”的两个同伴。只见半个小时左右,两个女孩共向数十名青年男子索要“路费”,有五六个男子给了钱。记者询问其中一位没给钱的青年男子,他说,该女子索要6块钱,他没零钱就没给。&&
  9时许,记者又发现一名全身白衣、身背双肩包的女孩。她一副学生打扮,10分钟内向四五个青年男子要钱,估计有四五十元;其间,她不时与一位抱着婴儿的女子交谈。随后,两人走到出站口旁边的售票窗口,与一名中年男子和一名中年女子接头后,快步离开。
  “六块女”非常戒备
  记者以寻找妹妹为由,靠近一名抱着孩子、穿横条纹T恤的“六块女”搭讪。&&
  她说她是河南人。“你这么小就有孩子了吗?”见她稚气的脸与抱着的孩子极不相称,记者问道。&&
  “我们农村结婚都很早的。”她很警惕,问记者要找的妹妹是哪的人,记者说是安徽的。&&
  她一招手,旁边来了一个穿白色公主袖的白净女孩,化着淡妆。“是你老乡呢。”“横条纹”说。&&
  得知找人的事,“公主袖”很诧异:“我怎么知道呢?我只是个大学生,今天来这坐车的。”再问,她们都不愿理会。
  记者走访了一些在出站大厅做业务的生意人,一位帮长途车拉客的妇女告诉记者,这伙人大约10来个,乍一看真的像学生。&&
  “那你怎么知道她们不是学生呢?”
  “学生哪有不上学整天晃在这讨钱的啊,每次都说要6块钱车费,我们都叫她们‘六块女’。每天收入比我们都高,多的时候一天好几百呢。我经常见她们在附近餐馆大吃大喝。”&&
  一位帮旅客拖行李的大叔也透露:“六块女”是有组织的,每天都有人固定来收钱。&&
  一位女搬运工则告诉记者,这些乞讨女很猖狂,胃口越来越大。7月2日早上,她看见一位“乞讨老手”拦住一个刚下火车的年轻小伙要钱,这次她说买票差50元,小伙马上递给她10元,但她执意说还差50元,小伙没给。“乞讨老手”转身就走,连10元都没要。
  警方集中整治“六块女”
  2日,记者将网上投诉和暗访的情况反映到了武铁公安武昌车站公安段,该段负责人十分重视。3日早晨6时30分,该段组织了10余名警力,对这种在武昌火车站架空层内以乞讨为名行骗的违法行为进行了整治清理,抓获来自河南、甘肃的3名违法人员,其中有两人曾多次被清理和教育。&&
  针对目前站区的治安问题,该段表示将继续加大清理、整治力度,努力净化武昌站区治安环境。
  该段负责人表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相关规定,将依据违法人员的情节轻重程度,进行处理。
  据《武汉晚报》
主帖:2回帖:453
注册时间:
&&点评此帖&
发表于& 16:12&第楼 &
陈玉成:太平天国“少帅”
南国早报 &&■ 宾长初&&
765) {this.width=765;} this.alt='本图片已被缩小,点击查看原大小图片。';" onmouseover="if(this.alt) this.style.cursor='hand';" onclick="if(this.alt) window.open('http://pic..cn/picwater_bbs//b/078cb13f7efdcecec304f9e_961241.jpg');" border="0">&&
连环画《英王陈玉成》封面。
&&&&在太平天国运动后期,有两位骁勇善战的“勇猛王爵”,一位是忠王李秀成,另一位是英王陈玉成。
  在战斗中成长
  陈玉成(年),原名丕成,出生在广西藤县大黎里一个偏僻的穷山村里。从小跟祖父母、父母一家五口住在低矮、简陋的茅草房里,过着贫苦的生活。陈玉成幼年时期,父母双亡,全靠祖父母抚养成人。他曾入私塾读书,但因生活所迫而辍学,小小年纪便参加体力劳动,饱尝了人世间酸楚。
  金田起义时,十四岁的陈玉成随拜上帝会会众来到金田,成为童子兵。太平军北上永安时,陈玉成是先锋罗大纲的向导,战斗在最前线。定都天京后,陈玉成即以功受“封为左四军正典圣粮,职同监军”,主管粮食事务。
  陈玉成的志趣并不在“典圣粮”上,而是效命疆场、杀妖除魔。1854年5月,陈玉成受命协同国宗韦俊率军西征。太平军围困武昌城数月,却久攻不下。6月下旬,陈玉成亲率轻骑侦察敌情,发现城内的存粮已尽,守城的敌人饥饿和疲惫不堪。6月26日,他率领五百名勇士,乘夜登上城墙,摇旗高呼,清军数千人闻声惊散,争先恐后地夺门而逃,太平军乘机攻破武昌城。清湖北布政使岳兴阿、按察使曹岜淮蛩溃谎哺帑、副都统魁玉等仓忙逃走。陈玉成智取武昌,一战成名,在太平军中崭露头角。胜利的消息传到天京,洪秀全、杨秀清大加赞赏,把他从“职同监军”破格提升为殿右三十检点,命统陆军后十三军,水营前四军。这一年,陈玉成才17岁。
  太平军占有武昌以后,长江上游形势有所改善。陈玉成乘胜进攻黄州、孝感,随即提师南下,攻打岳州。实际上,在攻占武昌前后,湘军与太平军激战正酣,互有胜负。4月底,湘军在靖港(在今湖南望城县境内)吃了败仗,曾国藩两度想投水自杀。但到5月初后,太平军在湘北战场连连失利,曾天养在岳州兵败身死。陈玉成于是领兵“回打岳州”。9月3日,他化装成营弁,率领十八位勇士,混入清军大营,放火“焚毁大小船只三百余号”。但由于局势不利,太平军主动退却,武汉等地失守。大平军退守田家镇。陈玉成率军驻守蕲州,独当一面。
  此后,太平军与湘军在江西、安徽、湖北等地形成拉锯战,许多地方数度易手,战斗异常激烈。陈玉成始终战斗在最前线,11月,陈玉成在蕲州率军夜袭清军水师;在主力退守宿松、黄梅一带时,陈玉成大败清军副都统魁玉、总兵杨昌泗于曹家河,焚毁清军三道桥营盘,夺获清军粮米,斩州判魏作霖。12月底,陈玉成在保卫黄梅的战斗中,挥矛刺伤扑向城墙的湘军名将塔齐布面部。1855年1月,陈玉成、林启荣坚守九江城池,以逸待劳,英勇反击,配合友军打退了清兵的进攻。不久,陈玉成奉命率军再入湖北,协同秦日纲、韦俊作战,收复了湖北的众多城镇,太平军声威大震。
  陈玉成在保卫九江,转战鄂北过程中,不论是协同友军作战,还是独当一面,都建立了赫赫战功。他指挥战斗,行动迅速,勇猛果断,且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战术。他经常在战前选择地形,埋伏精兵,另以一支队伍与敌人正面交锋,战至傍晚,即收兵后撤,诱敌深入,然后抓住战机,出敌不意,杀一个回马枪,与伏兵前后夹击,置敌人于进退维谷、一败涂地的境地。所以,当时在湖北,到处流传着“三十检点回马枪”的美谈。曾国藩对他是又怕又恨:“玉成舍死苦战,攻城陷阵,捷先登,贼中之最为可恨者。”陈玉成当时只有18岁。
  转战于大江南北
  从1855年秋至1860年冬,陈玉成主要在长江下游协同各地太平军作战,保卫天京。他先后参与了镇江战役,两破清兵江南、江北大营,一度进军江浙,以及再次西征武汉等重大战役,可谓戎马倥偬,席不暇暖。
  1856年2月,升任冬官正丞相的陈玉成奉命移师东下,参加镇江解围之役。为了和城中守将吴如孝取得联系,以商定内外合击清军的计策,陈玉成主动请缨,亲自带了几名得力的战士,乘坐一条小船,冒着清军的枪林弹雨从镇江水关冲向城去。陈玉成指挥大家沉着应战,奋勇直前,终于杀出重围,进了镇江城,把内外夹击清军的计划传达给守军。太平军内外夹击,终于破除了镇江之围。5月,太平军又攻占扬州。一举踏平了清军苦心经营三年多的江北大营。6月,太平军击毙江苏巡抚吉尔杭阿。接着,陈玉成又参加了破除江南大营的战斗。20日,城内外太平军同时分路出击,连破清军二十余座营垒。向荣、张国梁借黑夜逃跑,围困天京三年多的江南大营被一鼓荡平。
  正当太平军取得节节胜利的时候,太平天国发生了内讧,形势逆转。天京事变尚未平息,陈玉成正在外带兵打仗,苦撑危局。1857年初,陈玉成与李秀成会师于安徽枞阳,重整军队,分兵进击。这一年,陈玉成率军转战于安徽、湖北等地,马不离鞍,人末卸甲,攻城略地,屡建奇功。天王洪秀全对他十分器重,迭加封赏,擢拔他为全军又正掌率,进爵成天豫,命他主持军事。随后,洪秀全恢复五军主将制,陈玉成任前军主将。
  1858年9月,陈玉成与李秀成联合作战,大败清军,再破清军江北大营,恢复天京与江北的运输和联络。此时,湘军悍将李续宾从湖北入安徽,连续攻陷太湖、潜山、桐城、舒城等地,直扑安庆,围困三河。三河当水陆要冲,又是太平军收屯粮械、接济天京的重要基地。11月初,陈玉成在前线接获三河被围消息后,立即从江苏出发,星夜兼程,赶到安徽,他指挥各部切断李续宾的援兵和退兵之路,将其全军包围。14日,太平军发起攻击。陈玉成亲入敌垒,率部担任主攻。各路军同时杀出。经五昼夜激烈战斗,李续宾被击毙(一说悬梁自缢),其所部五千余人被全歼。战斗刚结束,陈玉成又率军西进追击清军。次年占领安徽六安州,转攻庐州安徽布政使李孟群大营。经过十几天的反复攻击,打破了清军敌人营垒,活捉李孟群。半年间,两获大胜,陈玉成声威大震。
  1859年夏,洪仁\到达天京。洪秀全喜出望外,封他为干王,辅理朝政。不久,以陈玉成连年征战,功劳最大,封为英王。洪秀全曾宣布京内不决之事问于干王,京外不决之事问于英王,可见对陈玉成的信任。
  1860年,陈玉成在安徽、江苏连连获胜。5月,与李秀成等部,第二次打破江南大营。清军主帅和春、张国梁逃到镇江。19日,陈玉成与李秀成再次联合作战,克复丹阳,张国梁被追赶“落水而死”。湖北提督王浚、寿春镇总兵熊天喜、副将蔡其荣等被杀,敌兵死者万余人。和春逃至浒墅关(位于苏州古城西北),“悔恨交集”,服洋烟自杀身亡。
  正当太平军在江苏取得一系列胜利的时候,湘军曾国荃部在安徽乘虚而入,占据集贤关,围攻安庆。陈玉成从苏州匆忙赶回天京,然后从九洲(在南京附近)渡江北上。从此,他又在安徽、湖北一带开展更加艰苦的斗争。
  死于被叛徒出卖
  安庆居天京上游,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是兵家必争之地。曾国藩派重兵对安庆团团包围,安庆形势岌岌可危。为了保卫安庆,洪秀全于1860年9月召开高级军事会议,商讨安庆解围的作战方案。洪仁\主张分兵两路,西出江西,摆出合攻武汉的态势,迫使清军从安庆抽兵回救,然后伺机反击,击破清军围攻安庆的作战部署。洪秀全采用了这个作战计划,命令陈玉成率军走长江北岸,从安徽直人湖北,攻武昌北路;李秀成率所部经江西直下湖南岳州,绕出武昌之西;李世贤率所部由江西入湖北,攻武昌南路;杨辅清部经江西湖口、九江入湖北,攻武昌东路。要求各路人马于1861年4月会师武昌。
  日,陈玉成军从天京出发。在挂车河(在今安徽桐城市内)、枞阳等地进攻清军未果,遂稍加休整后,即于1861年2月亲率五万大军,从桐城出发,占霍山,入湖北,十二天内,奔驰六百里,连克英山、蕲水、黄州等州县,直指武昌。由于受到英国参赞巴夏礼的劝阻,陈玉成停止向武汉进军的行动,只留部将赖文光守黄州,以便与江南太平军取得联络。他自己则带领大军向武汉西北发展,连克德安、黄陂、孝感、随州、云梦、应城等州县。
  陈玉成部太平军,虽然在湖北取得了许多胜利。但老奸巨猾的曾国藩识破了他的战略意图,不为所动,始终不撤安庆之围。4月,陈玉成率军东下,救援安庆。他率军与清军激战多日,死伤惨重。9月5日,清军突破太平军防线,攻入安庆城,守将叶芸来等一万余人拼死抵抗,全部壮烈牺牲。
  安庆失守后,陈玉成受到了洪秀全的督责,并被革了职。在这种情况下,陈玉成退守庐州(治今合肥市),并先后派马融和、邱远才和陈得才、赖文光等率队远征西北,以期发展势力。1862年3月,清军进攻庐州,陈玉成孤立无援,率部突围,在寿州被叛徒苗沛霖诱擒。
  5月21日,苗沛霖把陈玉成解送颍州(今安徽阜阳),交给清“督办皖豫剿匪事宜”钦差大臣胜保。在敌人“审讯”的公堂上,陈玉成怒斥敌人,大义凛然。他称胜保是小孩,是太平军的手下败将。当胜保对陈玉成诱降时,陈玉成凛然不屈,一句“大丈夫死则死耳,何饶舌也”,表现了他对太平天国的忠心,在敌人刀斧丛中英勇不屈,将个人生死安危置之度外的高风亮节。
  6月4日,陈玉成于河南延津被杀,时年26岁。
主帖:2回帖:453
注册时间:
&&点评此帖&
发表于& 16:42&第楼 &
风雨桂林吟 浩气永留存
――记南明抗清将领张同敞
  张同敞,明代万历初年著名首辅(即宰相)张居正的曾孙。《明史?张居正传》载:“同敞有文武材,意气慷慨。每出师,辄跃马为诸将先。或败奔,同敞危坐不去。诸将复还战,或取胜。”
  初袭祖荫
  张同敞(?~1650年),字别山,湖北江陵人,以“执殳荷戈,效死疆场”的祖训为勉,文武兼备,廉洁奉公。“自幼聪俊,崇尚忠义”,后人概括了张同敞的性格特征;“擅诗赋,长于书法”说他是个文材,以致于他日后在桂林任职期间,仍喜好吟诗作赋。
  张同敞的曾祖父张居正,死后被清算,直到明朝天启二年(1622年),明朝才给张居正平反。到了崇祯十三年(1640年),崇祯皇帝下诏追复张敬修(张居正长子)的官职时,授张同敞为中书舍人。有一说,崇祯十七年(1644年),张献忠的部下打到了张居正的老家江陵,强迫张居正第五子张允修出来做官,张允修不从,自杀,时年79岁。
  崇祯十五年(1642年),崇祯皇帝下诏命张同敞慰问湖广诸王,顺道调兵云南。张同敞执行完所有差事后,消息传来――北京已失陷,不久南京又陷落。这时,张同敞接到朱聿键(南明唐王,明太祖朱元璋九世孙)命令。朱聿键遂派张同敞往湖南抗击清军。他在途中,又获知汀州(由古地名长汀、连城、宁化、清流、归化、上杭、武平、永定八县组成,有“客家大本营”之称)陷落,整个中国,除西南一角以外,都在清军手里。
  在朱聿键被俘后,桂王朱由榔在肇庆正式即位,年号永历。张同敞转道广西投奔朱由榔。朱由榔因张同敞“诗文千言,援笔立就”,授他为翰林院侍读学士。永历三年(清顺治六年,即1649年),张同敞因师父瞿式耜(拥立朱由榔称帝,在永历小朝廷中担任吏、兵两部尚书和文渊阁大学士)的举荐,被任命为永历政权兵部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士,总督广西各路兵马兼督抗清军任务。
  朱东润的《张居正大传》尾声部分有这样的描写:张同敞的远祖张关保,曾经跟随明太祖的大纛,推翻蒙元的暴政,收复汉人的江山;他的曾祖张居正,也曾借助明神宗的威权,整顿国防,分化鞑靼,使明朝重新走向强盛。所以在张同敞筋骨里,是有些自负的血液的。但是这时的大局已经变了,大明朝气数已尽,只剩下弱兵败将。
  诗人本色
  张同敞“擅诗赋”。他的师傅、顶头上司瞿式耜也喜好诗词,两人趣味相投,常在一起切磋。所以,张同敞在桂林任职期间,虽军务繁重,但仍常与友人结伴,游览山水,饮酒赋诗,不失诗人本色。
  万历朝廷作为南明的最后一个政权,当时已处在风雨飘摇之中,所以,张同敞与瞿式耜的诗文中,多半是描写桂林等地的山水名胜和抗清的斗争,带着一种难以排解的忧愁。
  丘振声《浩气长存山水间》一文中,对张同敞寓桂留守期间所作的诗作了详细研究。以下是张同敞留在桂林石刻中的几首诗。其中有《己丑客漓江游虞山次韵》:
  六年不见旧长安,带甲弥天忆羽干。
  古径无人松子老,野云有路石头寒。
  遥追五月车衡礼,留得先朝忠靖冠。
  几处河山犹故物,九嶷时在坐中看。
  己丑为南明永历三年(1649年)。虞山是一座孤山,在今桂林市北极路东,环境优美,树木茂盛,为桂林一个有名景区。在这一年初,南明统率诸路军马的何腾蛟已殉难,张同敞接替了他的职务。清军当前,形势逼人。张同敞游虞山的心情非同寻常。“六年不见旧长安”,说的是福王登基失败,到现在六个年头。“旧长安”指南京,诗人从南京出走后,现在已是“带甲弥天”的时局,到处是兵荒马乱。眼前所看到的是“古径无人松子老,野云有路石头寒。”战争把昔日优美的虞山风景区变得凄冷不堪。“遥追五月车衡礼,留得现朝忠靖冠。”是对上年五月何腾蛟全阳大捷的追忆。“几处河山犹故物,九嶷时在坐中看”。到处都是熟悉的景物,包括舜帝南巡驻跸过的九嶷山在内,怎么能让它们失去呢?总之,这首诗充满了对山川草木的依恋。
  张同敞的石刻诗还有《小东皋步留守师韵》二首,云:
  兵气俄惊此地收,都无营垒到双眸。
  半江秋雨留声细,一树孤松落影遒。
  花径只容诗客步,草堂不贮路人忧。
  驾头残帙皇舆考,旧日河山又卧游。
  沙笋溪芹笑独丰,柚花阴霾小亭东。
  篱因箭竹新编浪,水为柴门远送风。
  不识稻粱惟野鹤,宁知烽火有村翁。
  岸西鼓角凭悲壮,横a江皋万木中。
  ――庚寅冬仲桐城方以智勒石(见陈述冬主编《艺文志》第二辑)
  这两首诗写于庚寅年,即永历四年(1650年)十一月。诗题中的“留守师”即瞿式耜。瞿在伏波山对岸的泥湾街建造了小东皋园林,表明与桂林共存亡的心志,并接连写出了《小东皋诗四首》和《小东皋杂咏四首之二》等组诗,声称要“高卧元龙荒榻畔,逍遥汗漫此中游”。张同敞对此有着强烈共鸣,因此,他模仿瞿的《小东皋诗》韵,吟出了这两首诗篇。
  第一首写出了小东高宁静而优美,这里闻不到“兵气”,看不到“营垒”,只有“半江秋雨留声细,一树孤松落影遒。”第二首诗“不识稻粱惟野鹤,宁知烽火有村翁。”说明战火在不远处燃烧着,连村翁心里都时时想着这场战争。瞿诗曾有“静把残编消永日,喜寻幽事问村翁。”其实张诗是在回答瞿诗,村翁哪有闲情回答你的“幽事”呀。
  成仁取义
  前文提到,张允修自杀拒绝出来做官。作为张家之后人,张同敞亦表现出了不俗的气概与气节。
  当内讧、自扰、抵触、牵制,在永历小朝廷重演时,张同敞没有退却,他有的是热血。军队前进的时候,一马当先的是他;动摇的时候,端坐不动的也是他,他逐渐取得广大将士的信任。
  永历四年(1650年),清军攻进广西,位于兴安西南十七里的严关要塞失陷,前线的将士溃败下来,永历帝退到梧州,桂林城里的军队也溃散了,只剩下瞿式耜留守。这时,张同敞从灵川回到桂林的东江,然后泅水过江,与瞿式耜会面。见面以后,瞿式耜对张同敞说,我为留守,当然死在桂林;总督没有守土的责任,你还是去罢!
  “昔人耻独为君子”张同敞毅然地说,“先生难道不愿同敞与你共生死、共患难吗?”瞿式耜听后大悦,吩咐唯一剩下的一个老兵进酒。当晚二人秉烛待旦,对坐饮酒。
  第二天敌人进城,张同敞和瞿式耜双双被孔有德所擒。孔劝他们投降,他们拒绝;要他们削发为僧,他们不从。张同敞和瞿式耜在牢中时,“虽异室,声息相闻,两人日赋诗相合。阅四十余日,整衣冠就刃,颜色不变。”(《明史?张居正传》)
  张同敞双臂被打断,眼睛被刺伤。但他仍然毫无惧色,感受着外面的风雨,想念着故土和百姓。他吟道:
  积月穷阴失太阳,丝丝若泪惨无光。
  守人声杂难听雨,异类形殊耻下床。
  旧仆偶看谁认主?亡妻来梦莫思乡。
  苍梧天隔晴峰远,过断幽囚客里肠。
  后人把张、瞿二人在牢中40多天所作的吟诗唱和,编纂为集,取名《浩气吟》。
  永历四年闰十一月十七日张同敞和瞿式耜二人同时在叠彩山风洞前就刃(一说被杀于独秀峰下)。据说在行刑的时候,张同敞衣冠整齐,昂然站立。头颅落地后,他向前跃起三步,方才倒下。死后,性固和尚将他安葬于桂林市七星区朝阳乡唐家村。
  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广西巡抚梁章钜为张、瞿二人立了一块“成仁碑”。当代著名诗人柳亚子、郭沫若等,都先后赋诗称颂他们的义举,郭沫若在《赞张同敞》一文中这么描述:“万人齐仰止,千古整冠裳。”
  如今,人们游览桂林叠彩山,登上山门,一座规模不大但庄严肃穆的砖木建筑――仰止堂,便是后人为纪念张同敞、瞿式耜而建。
765) {this.width=765;} this.alt='本图片已被缩小,点击查看原大小图片。';" onmouseover="if(this.alt) this.style.cursor='hand';" onclick="if(this.alt) window.open('http://pic..cn/picwater_bbs//b/9a80fe05001ac4bad2c2d_961241.jpg');" border="0">&&
  张同敞墓。资料照片
主帖:2回帖:453
注册时间:
&&点评此帖&
发表于& 16:51&第楼 &
百余所高校竞相发布优录政策,专家认为重奖行为存在诸多隐忧
重金吸引高分考生,高校不差钱?
南国早报&& &&&&&&&&&&
  为了吸引高分考生,全国不少大学近期纷纷出台优惠政策,不惜重金。尽管今年4月,教育部明文要求“制止对高考成绩的各种炒作”,但高校依然青睐高考“状元”。
  近日,浙江师范大学把优秀新生入学的奖励金抬高到了20万元。教育专家认为,重奖行为存在诸多隐忧
  重金奖励最高达20万元&&
  在全国招生咨询统一平台及各校招生网站上,有百余家高校发布了优录政策,以各种“诱饵”吸引高分考生。与前几年的新生优惠政策相比,今年的优惠政策更加多样、奖励力度更大,多数学校以重金奖励为主:&&
  浙江师范大学承诺,高考成绩居浙江省文、理科前100名者,奖励人民币20万元;居浙江省文科前150名、理科前200名者,奖励人民币15万元……对省外考生,高考成绩居各省(市、区)文科前1000名、理科前2000名者,奖励大学本科期间学费。&&
  武汉理工大学则规定,第一志愿报考该校且高考成绩高出重点线40分以上的湖北理科考生,学校将满足其专业志愿;第二志愿报考该校且高考成绩高出重点线60分以上的,该校可满足其专业志愿。&&
  为了吸引高分考生,华南理工大学增设了5个本硕连读和本硕博连读班,每班30人。&&
  本硕连读和本硕博连读学制比普通硕士和博士培养年限均减少1年。同时,该校继续推出新生奖学金,第一志愿报考该校的各省总分状元可获奖5万元,各省单科状元可获奖两万元……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副教授朱志勇向记者分析指出,各校出台重奖高分考生的政策,是生源竞争加剧的产物。近年来,各高校的生源格局受到动摇,除了一流大学,更多的二流、三流学校开始想办法吸收一批高分学生。
  重奖高分考生凸显“分数至上”
  针对以20万元重金吸引高分考生的做法,浙江师范大学招生办负责人对记者表示,该校地处非省会城市,“在吸引生源上不如省城的许多院校,为了录取更多的优质新生,我们大大提高了新生奖励力度。虽然分数不是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但我们宁愿相信,高分学生应该普遍素质高一点”。
  据他介绍,去年,该校推行了力度较小的新生优惠政策,最终有8名新生被免4年学费、14名学生被免1年学费。&&
  “重奖高分新生虽然是竞争形势所迫,但并不值得提倡。”中国教育学会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负责人表示,现在,从中学到大学,以分数为标准“抢生源”的现象十分普遍,这十分不利于营造适合学生全方面发展的教育环境。
  “中学通过培养出高分学生换取升学率、名牌率,借以提升学校地位;而大学则通过吸引高分学生为自己撑门面,赚声誉。分数越来越成为对学生评价体系的核心。”该负责人说,花在奖励高分新生上的钱,没有用在点子上,学校更应该考虑如何发展自身的软硬件、改善提高育人质量。&&
  记者随机采访了今年参加高考的几名高分考生,他们大多表示:如果家里的经济条件不是极端困难,不会报考奖金高但教学实力相对较弱的学校。
  高校不差钱?
  争相以重金吸引高分考生,高校真的不差钱?&&
  今年两会期间,高校的负债问题再次成为焦点,教育部日前首次将“开展化解高校债务风险工作”列入2009年度工作要点。&&
  据《2007年中国教育蓝皮书》披露,到2006年底,全国高校贷款规模在4500亿元到5000亿元。另据统计,仅72所部属高等院校的负债已经达到360亿元,平均每所高校欠债约5亿元。
  此前,财政部教科文司有关负责人曾透露,借贷平均占高校资金来源的三分之一,另外两个主要渠道是财政投入和学费收入。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教育财政研究专家介绍说,近年来,虽然国家一直在增加财政投入力度,但很难弥补高校各项庞大支出,因此高校的贷款额居高不下。&&
  “在尚未探索出全新的资金来源方式前,如何开源节流是解决高校资金难题的重中之重。”该研究员认为,尤其是在金融危机尚未见底的情况下,如何使高校有限的资金高效运转,并最终落在实处。“购买教学设备、储备高水平师资队伍、改善困难学生学习、生活环境等,这些都是很需要花钱的地方。”&&
  他表示,不少高校负债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浪费现象严重,如大搞校庆等形象活动、重金抢高分生源、建设规模宏大但不实用的建筑……“如果学校能有效地把资金用在提升教学质量上,减少铺张浪费,开源节流,不仅能提升学校竞争力、吸引优质生源,债务问题也会逐渐解决。”他说。
  教育部高校学生司一位工作人员对记者说:“我们虽然不鼓励这种做法,但目前并没有相关的规定禁止此类‘重金悬赏高分考生’的政策。”
  据《中国青年报》
主帖:2回帖:453
注册时间:
&&点评此帖&
发表于& 16:54&第楼 &
寻找“丢失”的档案,意外发现档案被教育局接收了
一大学毕业生遭连环冒名顶替
南国早报&& &&&&&&&&&&
765) {this.width=765;} this.alt='本图片已被缩小,点击查看原大小图片。';" onmouseover="if(this.alt) this.style.cursor='hand';" onclick="if(this.alt) window.open('http://pic..cn/picwater_bbs//b/0bb833e2a564481efb8a1b_961241.jpg');" border="0">&&
<font face="楷体_GB日下午,马亚文回到老家陕西高陵县,将自己的大学毕业证(右)、学位证(左)跟前不久刚从派出所调出的身份证明信息单放在一起对比,身份证明上的照片(冒名顶替者)让她大吃一惊。《华商报》供图
765) {this.width=765;} this.alt='本图片已被缩小,点击查看原大小图片。';" onmouseover="if(this.alt) this.style.cursor='hand';" onclick="if(this.alt) window.open('http://pic..cn/picwater_bbs//b/ce21a161abc11d08b57a976d15af.jpg');" border="0">&&
<font face="楷体_GB日下午,高陵县街头,马亚文(左)与冒名她身份的郭女士相见。  《华商报》供图
 &&今年31岁的马亚文,坐不了飞机,买房办不了按揭,连办一张银行卡都被拒之门外。在寻找自己的户籍及学历档案时,马亚文发现了一连串“意外”。
  在大学生分配就业过程中,本科毕业的马亚文,被人冒名欲进入教师队伍,却没想到没当成教师。马亚文又被另一神秘人冒名顶替。一些知情人士透露,这名顶替者的家里“很有背景”。日前,该连环冒名顶替案已移交陕西高陵县检察院
  补办身份证意外发现档案被教育局接收了&&
  马亚文是陕西高陵县药惠乡人,2003年从陕西理工学院毕业后一直在西安打工。因为身份证过期,马亚文几次休假时想外出乘坐飞机都没能成行。按说,过期身份证只需重新办理即可,但马亚文怎么也做不到,因为她发现自己“丢啦”。&&
  马亚文说,今年年初,她想在补办身份证时,将自己的户籍及学历档案迁往西安市长安区自己的居住地。&&
  4月30日,马亚文委托父亲马四喜,前往高陵县人事和劳动社会保障局提取自己的学历档案。因为2003年9月,她在缴纳了300元托管费后,将学历档案存放在县人事部门。同年11月,该托管中心曾出具证明,证明马亚文档案在此托管等待分配。但马四喜查询后,发现女儿的档案却不翼而飞。&&
  昨日,马亚文的父亲马四喜说,4月30日他去提取女儿档案,高陵县人事和劳动社会保障局的一位刘姓主任告诉他,马亚文的档案在县人才交流中心。马四喜到人才交流中心却没有查到女儿的档案。马四喜要求查查2003年的报到登记册,发现女儿的档案确实曾存放在这里。
  根据刘主任的回忆,包括马亚文在内的多份档案,已经被高陵县教育局接收。马四喜对此非常吃惊,女儿一直在西安打工,档案怎么会被县教育局接收?对于马四喜的质问,刘主任无法作答。随后,马四喜连续五六次前往县教育局查询女儿档案,一位姓王的干部与管档案的杨姓工作人员,经过多次查找,一直没有找到这份档案。
  多次寻找终于有了眉目提档却要先打“辞职报告”
  就在寻找女儿档案的过程中,马四喜曾多次前往教育局。直到5月8日,他才了解到女儿档案“丢失”的真正原因。
  那天早上,马四喜准备去找教育局的领导,碰到一位姓丁的科长,他告诉马四喜,马亚文的档案找到了。并隐晦地说,马亚文的档案已被人盗用。&&
  当马四喜问及找到了档案,调档手续应如何办理时,王姓干部说,调档首先要在人事局开具调档手续,局长签字后就可以调档。&&
  在高陵县人事和劳动社会保障局,副局长屈健康讲,按照规定,要办理未就业证明,只有教育局收回档案和介绍信后才可以办理。后来马四喜了解到,只有马亚文到高陵县教育局提出辞职申请,批准之后才可以办理调档手续。“这是天大的笑话,我娃根本就没到高陵任何一个单位就业,到啥地方辞职?”马四喜气冲冲地回了家。&&
  查询身份资料发现竟被同学冒名&&
  根据马亚文及马四喜回忆,2004年5月,高陵县人事和劳动社会保障局一位工作人员曾给马亚文家打过电话,通知马亚文被分配到高陵县一中任教。马亚文不愿去当教师,家人将这一情况告知了高陵县人事和劳动社会保障局。
  在寻找档案的过程中,马亚文一家了解到,2006年,高陵县曾在教育系统招录了许多本科以上毕业生。根据高陵县人事和劳动社会保障局几位干部及副局长屈健康介绍,当年马亚文的档案就是在这次招录过程中,开具了一份集体介绍信,将40位大学生的档案转入高陵县教育局,大部分被安置在了高陵一中。
  通过在公安网上查询,马亚文发现自己的身份资料中,照片竟然是曾经的一个同学郭某。据此推断,自己被同学冒名进教师队伍,才出现了这样的结果。根据这一线索,记者联系到了这位冒名的郭女士。&&
  第一个冒名者:“事没办成,我也是受害者”&&
  7月1日下午,在接到电话后,郭女士匆匆从咸阳赶回高陵。在一家小招待所里,记者见到了郭女士。&&
  据郭女士介绍,自己是参加自学考试的大专生,毕业以后,一直无事可干。2006年的一天,她碰见了一个远房亲戚胡立社,这位家在高陵的胡老板是个远近闻名的能人,50多岁,经常在高陵找一些工程来做。胡立社问郭某想不想找个单位上班。正为上班的事情发愁的郭某当然求之不得。&&
  胡立社告诉郭女士:“办事要花钱,你给4万元,事情办不成给你退钱。”听了他的话,郭女士第一次给了胡立社5000元。过了段时间,胡立社称要用马亚文的名额,让郭女士进高陵县一中任教。想着只是用一下名额,知道马亚文不愿当教师的郭女士也没有说什么。一天,胡立社带郭女士去照了一张证件照,过了几天,胡立社给了郭女士一张身份证,除了头像是郭女士外,身份证上的其他信息都是马亚文的。&&
  郭女士说,她前后付给胡立社4万元,但却迟迟上不了班。因胡立社频频向她索取马亚文的身份证,怕出事情的郭女士偷偷扔掉了那张身份证。&&
  2007年,郭女士一直追问胡立社上班的事情到底有没有希望,胡立社称还没有办好。“到那个时候我已经不相信胡立社了,上班的事情我不想了,就开始向他要钱。”郭女士讲,到现在自己才要回1000元钱。“我也是受害者,当时胡立社只说用马亚文的名额,我的毕业证、身份证都给了胡立社。”郭某提起此事非常懊悔,她说如果知道是今天这个结果,打死她都不会干这样的傻事。
  还有一个顶替者进入了教师队伍
  据高陵县纪委、人事劳动局、教育局的多位知情人士透露,其实在高陵县教育系统,确实有一个“马亚文”,从2006年开始在一所小学上班,领的就是“马亚文”的工资,但具体的学校和人员却没人愿意透露,只是称:这个顶替的女子,“很有背景”。&&
  高陵县教育局人事科的柳科长说,今年4月,有一名校长称一个叫“马亚文”的教师因伤没来上班,他当即告诉这位校长,要请假需要写请假条,按规定扣发工资,但就是这张假条却迟迟不能提供。对于冒名顶替的事情,他是后来才听说的。&&
  在调查此事的过程中,几位了解此事真相的人士称,在马亚文发现自己档案丢失后,今年5月初,“马亚文”的工资已被停发。至于谁又冒名顶替马亚文进入教师队伍,领取“马亚文”的工资,高陵县纪委、人事劳动局、教育局均称此事正在调查中,不便透露。
  连环冒名顶替案已移交检察院
  7月1日下午,记者见到了高陵县人事和劳动社会保障局副局长屈健康,他说:“发现这件事后,我们非常重视,立即向高陵县政府进行汇报。”据他讲,在了解此事后,高陵县纪委监察局、公安局立即介入调查此事。根据知情人透露,在发现连环冒名顶替事件后,公安机关传唤了郭某及管理人事的相关人员,并询问了因其他问题被羁押的胡立社。&&
  在采访高陵县纪委监察局副局长马小联等人过程中,他们称目前此案涉及犯罪,经初步调查后,“有纪委管不了的人,案件已经移交给高陵县检察院”。纪委的一位干部表示,对于此事,司法机关一定会一查到底,决不姑息。另外,因为牵扯到“要处理很多人”、“案件复杂”,只能等司法机关侦查终结后,他们才会向社会公布案件真相。据《华商报》
主帖:2回帖:453
注册时间:
&&点评此帖&
发表于& 17:22&第楼 &
在如花朵般绚丽斑斓的服饰背后,一个大山深处的少数民族,会拥有怎样的历史传统和民族文化
高山之上 花一样的苗族(上)
南国早报 &&■ 本报记者 李岚
765) {this.width=765;} this.alt='本图片已被缩小,点击查看原大小图片。';" onmouseover="if(this.alt) this.style.cursor='hand';" onclick="if(this.alt) window.open('http://pic..cn/picwater_bbs//b/ef95bca4f9f_961241.jpg');" border="0">
隆林大树脚寨清水苗王高凤家族女性,后排左一为李万梅,左二为王高凤,左四为杨桂花。梁汉昌摄
765) {this.width=765;} this.alt='本图片已被缩小,点击查看原大小图片。';" onmouseover="if(this.alt) this.style.cursor='hand';" onclick="if(this.alt) window.open('http://pic..cn/picwater_bbs//b/eea91c1c935_961241.jpg');" border="0">
清水苗人家的蜡染土布。梁汉昌摄
  2009年6月中旬,记者乘车前往隆林各族自治县。汽车向着西北方向疾驰,一路上海拔在缓缓抬升,而记者的思绪也被一张图片拉回到数年前。
  那是8月的一天,在隆林新州镇大树脚寨子,民俗摄影家梁汉昌在王高凤家的院子取景拍摄。忙活了大半天,终于完成了手头的工作,正准备离去,他突然想起该给这一家人做点什么作为回报。
  “给你们拍一张合影吧,回南宁冲洗出来后给你们寄过来。”梁汉昌招呼这一家老少在旧宅大门处坐定站好。聚拢在镜头前的全是这个家族的女眷,霓裳摇曳中她们笑靥如花。
  “咔嚓”,梁汉昌的相机定格了这一瞬间。
  三年后,在广西人民会堂举行的2005年“美丽神奇的广西”摄影展上,这幅命名为“花一样的苗族?清水苗家族”的合影照,被放大成3米×4米的巨大宽幅,放置在最显眼的位置。
  一时间,无数的参观者驻足流连于这幅照片前,他们无不为照片上所透出的美所震撼――四世同堂,一家人身着五彩斑斓的民族服饰,她们的笑容如阳光般灿烂,一种健康、和谐的气息扑面而来。
  2006年,这幅照片被选送“中国平遥国际摄影大展”参展,随后,还多次参加了自治区政府组织的赴东盟国家的巡回摄影展。作为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项目――梁汉昌的《没有围墙的民族博物馆――广西隆林》大型民族文献摄影画册,2007年由接力出版社和漓江出版社联合出版,而“花一样的苗族?清水苗家族”这幅照片,理所当然地成了这部摄影文献的封面。
  一张原本再寻常不过的合影照,不仅成为摄影家梁汉昌最得意的代表之作,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成为了当代广西境内苗族家庭最经典的画面和最生动的时间切片。
  是什么让这个普通的苗族家庭充满了如此的魅力?在如花朵般绚丽斑斓的服饰背后,一个大山深处的少数民族,又拥有着怎样的历史传统和民族文化?
  清水苗人家的故事
  9个小时后,汽车终于进入了滇、黔、桂三省交界地带云贵高原余脉的莽莽群山之中。
  大树脚寨子四面环山,这里是苗族的一支――清水苗的聚居地。
  如果要对当代苗族社会生态进行考察,那么,王高凤家的确可以作为一个不可多得的样本。
  记者到来的时候,不巧的是王高凤已经和丈夫杨有堂背着做好的苗族服饰到贵州那边去销售了。他们的儿媳李万梅接待了记者。
  王高凤家宽大的客厅,事实上就是一个苗族服饰作坊,在这里可以看到苗族多个支系的服饰,以及每套服饰的完整加工制作过程,堪称苗族服饰的小型陈列馆。
  早在十多年前,聪明伶俐的王高凤就以擅长制作苗族传统服饰而享誉十里八乡,渐渐地,许多人都愿意到她家定做或购买服装。就这样,王高凤做服装越来越多,一个人忙不过来,就请了寨子里的一些手巧的小姑娘大媳妇一同帮忙。于是,便形成了如今服饰作坊的规模。
  作坊主要是做清水苗、红头苗和白苗的女装,一整套苗服女装由包括上衣、裙子、围腰、飘带、帽子以及裹腿六个部分组成。一套普通的女装能卖七八百元钱,而纯手工制作的售价能达到两三千元。
  每个苗族女性,一生至少要拥有这样一套做工精美、图案繁复的华丽服饰,出嫁的时候或每逢节庆,都必须穿上它,那既是一种荣耀,也是一份对民族传统的坚守。
  李万梅一看就是那种手脚麻利、特别能干的人,她曾到深圳打过两年工,能讲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她如今在作坊里负责车工,同时兼顾“生产管理”与“业务洽谈”。作坊常年有六七名帮工,负责刺绣、串珠子等工作,实行计件工资,每人每月有500多元的收入。
  走村进寨甚至远赴贵州兴义去销售服装,还是要靠杨有堂和王高凤这老两口。李万梅的公公杨有堂读过高中,有文化,是清水苗家族里最有威望的人,有什么事情能妥善地处理;婆婆王高凤心灵手巧,服饰的精工细作无人能出其右,她出门在外,无形中就有一种“品牌效应”。这次,老两口用背篓就一共背了50条裙子、50件衣服和20顶帽子,到大山里很远的村寨去销售。王高凤做的服装总是很受人们的欢迎,每次背出去的服装都能销售一空。
  也有不少人是上门来购买服装,那大多是附近寨子的人。当然,来买服装的还有来自更远地方的。前不久,贵州的旅游部门带了一个国外的民俗旅游考察团过来,团员中有一对美国夫妇,他们一进入家门口就对满目华美的苗族服饰赞不绝口,兴奋得叽里呱啦说个不停,还看中了王高凤亲手做的一条百褶裙,最后花了1500元钱买了下来。
  出人意料的是,李万梅说,她婆婆王高凤亲力亲为制作服饰、开办作坊,初衷并非是为了赚钱,而是坚持一种民族文化的传承。
  现在随着各民族文化的融合,加上现代文明的传入,人们穿上本民族服饰的机会已越来越少,一家民族服饰作坊也许不能改变什么,但至少能让人看到一种努力,那就是民族传统文化的力量。
  王高凤一家在当地苗胞心目中有着极好的口碑,原因还不仅仅是她们家能做出精美而地道的民族服装,更重要的是一家四世同堂,和睦相处,与邻里之间互敬互助,将欢乐来给周围的人。
  王高凤有个二女儿叫杨桂花,从小能歌善舞,寨子里的乡亲听着她的歌声看着她长大。20岁那年,杨桂花还登上了中央电视台的“非常6+1”大舞台,把苗歌带给了全国的电视观众。
  唱着苗歌上北京
  寨子里的人都说,杨桂花喜欢唱歌跳舞,那是从小受到了妈妈王高凤的影响。
  王高凤除了有一手好的针线活,还天生一副好嗓子,女儿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教她唱苗歌、跳苗舞。只是她怎么也没有想到,女儿杨桂花有朝一日能登上了央视的大舞台。
  这一切还得从摄影师梁汉昌2002年赴隆林拍摄采风说起。
  在摄影采风期间,梁汉昌发现了很多有艺术潜质的各民族女生,这对他触动很大。回到南宁后,他想到了要尽自己的力量,将这些女孩子带出大山,让她们接受专业的教育,这样一是可以人尽其才,将来回报社会;二来有了一份职业,女孩们可以改变自己和家庭的生活面貌。
  经过牵线搭桥,69名各民族的女生得以免费就读于广西民族艺术实验学校,杨桂花就是其中的一名。
  2005年,中央电视台“梦想中国”节目到南宁举行选拔赛,杨桂花报名参加了。几轮比赛下来,她成功晋级,并获得一个“广西赛区特别奖”。
  当年的11月,杨桂花接到了中央电视台“非常6+1”节目组编导的电话,说让她带上本民族的服装,准备几首原生态的苗歌,到北京来参加节目。
  妈妈王高凤得知女儿要到北京去唱歌,除了叮嘱她出远门要好好照顾自己,还说北京是个很遥远的地方,是很有能力的人才能去的地方,希望她到了北京,要唱好歌,让更多的人喜欢优美动听的苗家山歌,了解我们苗族。
  杨桂花随身带到北京去的那套苗族服装,是她在家的时候,自己花了三年时间才缝制完成的,那也是按照本民族传统给自己准备的嫁衣。
  那期的“非常6+1”节目,在中央电视台二号演播大厅拉开了帷幕。
  杨桂花以一身最华美隆重的苗族服饰登场,一曲苗家山歌《喊月亮》,感染了全场观众,也将节目氛围推向了高潮。
  在节目进行到给各选手打分的环节,即将公布比赛结果时,节目主持人李咏拿着话筒,挨个问同场参赛的几名选手:“谁将会是本场比赛最后的冠军?”
  参赛选手中有的说,“今天能站在这个舞台上,就非常荣幸了”;也有的说,“努力了就好”。
  当话筒递到了杨桂花跟前,她站了出来,落落大方地说:“今天的节目现场有200多观众,而在我的家乡,此刻就有500多位苗族乡亲正坐在电视机前收看节目,他们为我这个苗家姑娘能唱着山歌进北京而感到骄傲,在他们眼里,我就是明星。”
  此时在大树脚杨桂花的家中,她的妈妈王高凤对着电视机,正泪雨滂沱。
  杨桂花不负众望,拿下了那一期“非常6+1”的冠军。冠军的奖品是一台钢琴,如要领取奖品先得交纳2000元的个人所得税;也可以将钢琴折现,可拿到8000元的奖金。
  杨桂花选择了领取奖金,那是她作进一步专业深造所需要的。
主帖:2回帖:453
注册时间:
&&点评此帖&
发表于& 17:49&第楼 &
那褶裙上的彩色线条,是一条条河流、山路的比喻;那些回环式的方形纹,是曾经拥有的城池街道、城墙的象征;那云纹、水纹、菱形纹,是土地,是苗族祖先迁徙时万马奔腾过江河的壮观气势的表现
高山之上 花一样的苗族(中)
南国早报 && ■ 本报记者 李岚
765) {this.width=765;} this.alt='本图片已被缩小,点击查看原大小图片。';" onmouseover="if(this.alt) this.style.cursor='hand';" onclick="if(this.alt) window.open('http://pic..cn/picwater_bbs//b/f42e8f3a1dcbcdb1241.jpg');" border="0">
红头苗女孩。本文图片除署名外均为梁汉昌摄
765) {this.width=765;} this.alt='本图片已被缩小,点击查看原大小图片。';" onmouseover="if(this.alt) this.style.cursor='hand';" onclick="if(this.alt) window.open('http://pic..cn/picwater_bbs//b/cee7e90e1fe1241.jpg');" border="0">
白苗少女服饰。
765) {this.width=765;} this.alt='本图片已被缩小,点击查看原大小图片。';" onmouseover="if(this.alt) this.style.cursor='hand';" onclick="if(this.alt) window.open('http://pic..cn/picwater_bbs//b/8c94f1de75ec97bb8e37_961241.jpg');" border="0">
偏苗已婚女子服饰。
765) {this.width=765;} this.alt='本图片已被缩小,点击查看原大小图片。';" onmouseover="if(this.alt) this.style.cursor='hand';" onclick="if(this.alt) window.open('http://pic..cn/picwater_bbs//b/c404f07ba6ae_961241.jpg');" border="0">
蛇场乡大坝屯的素苗女子穿上民族盛装。本报记者 李岚摄
765) {this.width=765;} this.alt='本图片已被缩小,点击查看原大小图片。';" onmouseover="if(this.alt) this.style.cursor='hand';" onclick="if(this.alt) window.open('http://pic..cn/picwater_bbs//b/a15b4a94d06d_961241.jpg');" border="0">
隆林花苗妇女在纺麻。
  历史长河中 曾经漫长地迁徙
  田茂华,隆林各族自治县宣传部副部长。他参与了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项目――《没有围墙的民族博物馆――广西隆林》大型民族文献摄影画册文案部分的工作。
  从2005年开始,他多方搜集资料,并深入到各少数民族村寨,以期对各民族历史文化有一个准确而感性的认识。
  文稿完成后,身为汉族的田茂华,不仅对隆林各少数民族的文化有了一种特殊的情感,而且几乎成了这方面的专家。“尤其是苗族,我个人可以说产生了全新的认识”。
  说起苗族,不得不提到“九黎”这个名词。
  许多历史事实表明,九黎是中国南方最早最大的部落联盟,也是百越民族、苗蛮民族以及南方部分汉族最早的先民。
  远古时代的蚩尤,为今日苗族所尊奉的始祖,史学界由此认为,蚩尤部族与苗族有亲缘关系。蚩尤是九黎部族联盟的首领。《史记?五帝本纪?集解》孔安国曰:“九黎君号蚩尤。”《国语?楚语》注中说:“九黎,蚩尤之徙也。”
  “蚩尤九黎”是苗族最早的先民。蚩尤作为我国远古赫赫有名的人物,也是苗族世代崇拜的英雄。蚩尤活动的年代大致与传说的华夏族首领炎、黄二帝相同,距今约5000年。蚩尤为首的九黎部落联盟与黄帝、炎帝为首的两部落集团发生冲突,在逐鹿战败,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此后,蚩尤九黎部落联盟的一部分,逐渐被融合到炎、黄为代表的华夏集团中;而相当大部分,则向南流徙,又在新的地域上形成了新的部落联盟。
  “三苗”就是在这个时候出现的。尧舜禹时期的“三苗”是九黎的后裔之一,又被称为“有苗”或“苗民”,当时已形成了今天苗族的雏形。
  商周时期,“三苗”部落已迁徙至长江中游一带,并在严酷的环境中,依靠自身力量求取生存和发展,从而创建了我国南方最早最强大的诸侯国――楚国。
  苗族文化与荆楚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许多学者认为苗族和荆楚是同宗共祖的关系,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就称楚国为“苗的楚国”。由于苗族先民是楚国的主体民族,苗族习俗至今仍较多地保留着荆楚文化遗韵,于是,当今学界就把对苗族传统文化的研究,看作是打开楚辞屈赋神秘大门的钥匙。
  崇巫、恋祖、有顾曲知音的才情是荆楚民俗的核心,也是苗族民俗的核心。
  苗族过去信仰万物有灵,崇拜自然,祀奉祖先。普遍地,祖先崇拜在苗族社会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他们认为祖先虽然死去,其灵魂却永远与子孙同在,逢年过节必以酒肉供奉。
  澳大利亚学者格迪斯曾经这样说过,“世界上有两个苦难深重而又顽强不屈的民族,他们是分布在世界各地的苗族和犹太族”。
  作为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远离了祖先故土,苗族先民经过了数千年漫长而艰辛的迁徙,最终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定居地。
  漫漫岁月中,苗族迁徙的足迹不仅遍及南中国的山山水水,而且漂洋过境,走向异域。自明清以后,有一部分苗族移居越南、老挝、泰国等东南亚国家,近代又从这些地方远徙欧美。
  在隆林,据隆林苗族编写组出版的《隆林苗族》一书记载,苗族最早迁入隆林约在元朝末年,在清朝的中后期爆发的三次苗族起义遭到镇压时,苗民大量从贵州涌入隆林。当时在今德峨、猪场等乡已有相当多的苗人居住。
  如今,全国800多万苗族同胞,主要聚居于贵州省东南部、广西大苗山、海南岛以及贵州、湖南、湖北、四川、云南、广西等省区的交界地带,总人口数在我国各少数民族中位居第四位。
  历史不会忘记,一个在时间的长河中不断迁徙的民族,他们越过了一座座高山,跨过了一条条大江,历尽了千辛万苦,终于定居了下来。
  特别是在新中国成立后,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苗族,正和其他民族的兄弟姐妹一样,过上民族平等、安居乐业的美好生活。
  五彩斑斓 霓裳苗服
  花一样的苗族,美就美在苗家女子身上的五彩霓裳。
  据说,苗族服饰多达上百种,可以同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的服饰相媲美。
  于是,手持相机的梁汉昌说:“真的要感谢苗族同胞对民族文化的坚持,这让我能拍出一幅幅最美的画面。”在他看来,苗家女子是最喜欢照相的,因为她们对本民族的服饰十分自信,更乐于展示。
  用笔深情描摹过苗族风情画卷的田茂华说:“一个如此缤纷多彩的民族,对于她的文化,我有一种痴迷的感觉。”
  从苗族服饰的整体视角来看,男装大同小异,女装式样繁多,各有差异,各具特色。这些差异主要表现在衣裙的长短和色彩款式的不同,装饰风格和部位的区别,以及发髻的多样性等。总的说来,苗家女子上身一般穿窄袖、大领、对襟短衣,下身穿百褶裙。衣裙或长可抵足,飘逸多姿;或短不及膝,婀娜动人。便装时则多在头上包头帕,上身大襟短衣,下身长裤,镶绣花边,系一幅绣花围腰,再加少许精致银饰衬托。
  隆林的苗族可分为偏苗、白苗、清水苗、红头苗、素苗、花苗六个支系,各个支系的苗族服饰各不相同,竞展千秋。在田茂华看来,隆林苗族六个支系的服装,真可谓万紫千红,争奇斗艳。这些炫丽的色彩,有着各支系自己的特色,无不产生出亮丽夺目的视觉效果。
  史籍上有记载,苗族先民自古“好五色衣服,制裁皆有尾形,衣裳斑斓”。
  今天的苗族服饰,在保持中国传统的织、绣、挑、染等工艺技法的基础上又有创新,往往挑中带绣,或者染中带绣,或者织绣结合,从而使这些服饰图案花团锦簇,溢彩流光。
  苗族服饰还特别强调在整体感上的搭配,认为“饰”与“服”是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它们既可以独立成型,也可以将缝绣、镶缀等方式化合在服装款式中,从而使得“服中有饰,饰可成服”。这也是苗族服饰的一大亮点。
  “民族史诗”穿在身上
  这次,记者随着隆林县委宣传部的同志,翻山越岭,来到了德峨乡龙洞大寨、蛇场乡大坝屯等村寨,试图通过直观的感受,去了解苗族服饰图案所蕴含的民族文化密码。
  在龙洞大寨,记者见到了蜡染和刺绣能手杨红奶大妈。杨大妈在家里向记者展示了她蜡染和刺绣服饰。一番细细观摩,只能感叹图案纹饰是何等的繁杂精美。一件背带,杨大妈要花两个月时间才能完成,而拿到圩场上去,能卖出600元的好价钱。
  杨大妈平时只是在空闲的时候拿起蜡刀和针线,一个普通的少数民族妇女,也就是在这个劳作的时刻,才展现出令外人惊叹的创造力和审美天赋。
  在大坝屯,素苗女子们听说有记者要来采访,提前了将近一个小时,才将华丽的民族盛装穿戴好,并尽情向记者骄傲地展示。
  有人说,苗族服饰是穿在身上的“百科全书”。
  事实上,这样的“百科全书”,真得要内行和专家才能读懂。
  苗族服饰的许多图案,都与历史传说的象征、族源、迁徙和憧憬有关。从认识论来看,服饰图案已经起到了符号的功能。因此有学者认为,苗族服饰上的一些图案是一种象形文字,是一种规则和历史的存根,是一本无字的史书。
  田茂华说,苗族服饰在记录生命起源、劳作、生活上,显示出巨大的功能,他们通过高超的蜡染、刺绣、挑花等技巧在服饰上展现、缅怀并深情地吟唱出对祖先的崇敬,对耕牧的热爱,对亲人的柔情,对故土的思念。服饰上的许多不同花纹,分别代表着江河、田埂和谷穗。虽然各地的苗族服饰各有不同,但大都有着从祖先遗传下来的民族文化背景:那褶裙上的彩色线条,是一条条河流、山路的比喻;那些回环式的方形纹,是曾经拥有的城池街道、城墙的象征;那云纹、水纹、菱形纹,是土地,是苗族祖先迁徙时万马奔腾过江河的壮观气势的表现;还有一些衣衫上的花纹,则表明离开祖居地的时间及迁徙路线的历史隐喻。
  这样的服饰,不就像是一部穿在身上的“民族史诗”吗?
主帖:2回帖:453
注册时间:
&&点评此帖&
发表于& 18:18&第楼 &
高山之上 花一样的苗族(下)
南国早报 &&■ 本报记者 李岚
765) {this.width=765;} this.alt='本图片已被缩小,点击查看原大小图片。';" onmouseover="if(this.alt) this.style.cursor='hand';" onclick="if(this.alt) window.open('http://pic..cn/picwater_bbs//b/16dbc80bca1d469d643d4_961241.jpg');" border="0">
苗族素苗支系少女唱山歌。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为梁汉昌摄
765) {this.width=765;} this.alt='本图片已被缩小,点击查看原大小图片。';" onmouseover="if(this.alt) this.style.cursor='hand';" onclick="if(this.alt) window.open('http://pic..cn/picwater_bbs//b/dfcfdbb.jpg');" border="0">
苗族织锦工艺。
765) {this.width=765;} this.alt='本图片已被缩小,点击查看原大小图片。';" onmouseover="if(this.alt) this.style.cursor='hand';" onclick="if(this.alt) window.open('http://pic..cn/picwater_bbs//b/c89bfc260_961241.jpg');" border="0">
素苗婚礼。
  大坝屯素苗的好日子
  “高山苗,水壮家。”
  这句流传在桂滇黔一带山区的俗语,描述了苗族“山居性”的特点。
  事实上,从苗族的分布情况看,还有“大散居,小聚居”的特点;从人数上看,则是聚居的人多,散居的人少。
  由于历史的原因,苗族大多居住在边远山区,以村寨为单位聚居,很少与其他民族合村共寨。这种由来已久的居住模式,形成了一个相对封闭的生存环境,使苗族村寨长期处于自然经济状态。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关心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政策上的扶持,加上大量人、财、物力的投入,让各少数民族包括苗族同胞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记者乘车经行百色至隆林段二级公路,车窗外沿途的崇山峻岭间,可见绵延不绝的机械化施工工地,沿带状工地展开,一条高速公路的主骨架已初见雏形。
  这条路线总长170多公里、总投资逾百亿的百隆高速公路,是国家重点工程。到2010年年底项目建成后,将连接起南宁至百色高速公路,成为广西与云、贵两省联系最便捷的高速通道。届时,隆林正处于该高速通道的节点位置,对这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各族自治县而言,发展机遇不言而喻。
  “我们的老百姓目前最期盼的大事,就是百隆高速公路能早日建成通车。”谈及经济与民族文化保护的关系,隆林各族自治县县委宣传部田茂华副部长表达了这样的观点:“只有经济发展了,生活水准提高了,才能够更好地保护传统的民族文化。”
  隆林资源丰富,除水能与矿产品外,还有着广西“土特产仓库”和“天然药材库”之称,尤其是其所出产的烤烟,可与著名的“云烟”和津巴布韦烟叶相媲美,属于难得的优质烟。
  这次记者在蛇场乡大坝屯采访时,就见识到了“烤烟经济”给当地苗族群众生活所带来的根本改变。
  大坝屯是苗族的一个支系――素苗的聚居地,而隆林境内素苗的人口只有1000多,就分布在蛇场乡的7个屯,其中又以大坝屯的人口为众。
  大坝屯,顾名思义这个村屯在耸立的群山之中,拥有一块较大的平坦土地。记者来到这里时,只见一条新修的柏油路穿“坝”而过,路旁的土地种满了一行行的烟叶,硕大的叶片绿油油的,已长至半人高。再远处的山脚下,则是苗家人的屋舍。
  以前,大坝屯的素苗群众光靠种玉米维持温饱,自1983年起,在政府的指导下开始种植烟叶,特殊的土质及气候条件,使大坝屯所产烟叶具备优良的品质,厂家的收购一直十分稳定,价格更是逐年提高,苗家人的生活水平也因此如“芝麻开花节节高”,与从前相比已然天壤之别。
  如今,“烤烟经济”已经成为大坝屯的支柱产业,最大的烟叶种植户栽种面积就有30亩之多,去年烤烟的收购价格为每公斤11.6元,仅此项收入,全屯户均有1.5万元的经济收入。
  大坝屯的烤烟近年来悉数为广西中烟公司所收购,为了稳定产量、品质及产销关系,公司与烟农们签订了合同,还为屯里修建了灌溉用的水柜和标准的烤烟房,并定期派来专家指导科学栽种。
  烤烟让大坝屯的苗家人过上了好日子,不少种烟户建起了漂亮的小洋楼,摩托车早已成了家家户户必备的交通工具。
  “人家都说我们是吃‘烟饭’、喝‘烟酒’、住‘烟楼’,我还想加上一句――我们还唱‘烟歌’。”说起苗家人的生活,杨万真支书这位大坝屯的“一把手”自豪地对记者说:“现在我们的日子越过越有滋味,谁不想开心地天天都把歌来唱?”
  一位偏苗老祭司的生前身后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最独特的传统与习俗。
  苗族当然也不例外。苗族的传统节日,以苗年最为隆重。苗年一般先在正月第一个卯日,历时短则三五天,长则十五天。年前,各家各户都要备丰盛的年食,除杀猪、宰牛羊外,还要备足糯米酒。
  苗族民间最大的祭祀活动是“吃牯脏”,又称“祭鼓节”,于每年的农历十月至十一月的乙亥日进行。一般是七年一小祭,十三年一大祭。届时要杀一头牯子牛,跳芦笙舞,以祭祀先人。
  迎接贵客时,苗家人必杀鸡宰鸭盛情款待,若是客人自远道而来,有的地方还要在寨前摆酒迎接。讲到待客之道,苗家人以前习惯先请客人饮牛角酒,在主人敬“牛角酒”时,客人不推不挡一饮而尽,主人最为高兴。
  其实,都说入乡随俗,让苗家人最为高兴的,莫过于对他们习俗与情感的尊重。
  2005年7月,摄影家梁汉昌深入偏苗聚居区,拍摄一位名叫李元昌的民间老祭司主持丧葬礼仪时的画面。
  李元昌老人已年逾古稀,行动多有不便,梁汉昌在拍摄过程中不忘照顾老人家,有时搀一把,有时递过去一张凳子。多日相处,有了情感沟通,老人家也不再把梁汉昌当外人了,在祭祀时,任由他拍摄。
  那次是李元昌老人的一个朋友去世了,老人在葬礼上吹响了那支用老羊角做成的号角,呜呜的低鸣声中,梁汉昌以仰视的角度,拍下了老人雕塑般的身影――脸上写满岁月的年轮,神情如大山一样凝重。
  令梁汉昌没有想到的是,两个月后,居然传来了噩耗,李元昌老人主持完老朋友的葬礼,回到家后就一病不起,不久便溘然长逝了。
  这次,李元昌老人的家人通知梁汉昌前去参加葬礼,不是以摄影师的身份,而是以老人家亲友的身份、苗家人朋友的身份。
  梁汉昌停下手头的工作乘车赶了过去,他还带上了为李元昌老人生前所拍摄的所有照片,特别是老人那幅吹羊角号的近景特写,放大成大幅照片,特意别在了葬礼的白色挽帐上。
  葬礼上,李元昌的亲友和族人看到了照片,虽然人已故去,可仿佛老人家的音容犹存,他们在感动落泪之余,也向梁汉昌表达了苗家人无言的感激。
  偏苗的葬礼古朴而隆重。
  夕阳缓缓落下山去,山谷间火把燃起,笙、鼓和号角齐鸣,苗家人送别了一位老者,也相信下一轮朝阳,会迎来新的生命。
765) {this.width=765;} this.alt='本图片已被缩小,点击查看原大小图片。';" onmouseover="if(this.alt) this.style.cursor='hand';" onclick="if(this.alt) window.open('http://pic..cn/picwater_bbs//b/eaf6fcbac4abdb3f41b2c_961241.jpg');" border="0">
偏苗葬礼上吹羊角号的祭司。
765) {this.width=765;} this.alt='本图片已被缩小,点击查看原大小图片。';" onmouseover="if(this.alt) this.style.cursor='hand';" onclick="if(this.alt) window.open('http://pic..cn/picwater_bbs//b/ac6e3eaa5a3d1241.jpg');" border="0">
吹芦笙的苗家汉子。 资料图片
  寻访苗族芦笙王
  都说来到了苗家,没赶上“跳坡节”是个最大的遗憾。
  “跳坡”,这个苗语相当于汉语谐音“勾倒”,意为绕着山坡玩乐。隆林苗族同胞的“跳坡节”,从每年的正月初四到正月十四,每个“跳坡日”都相应在不同的地方“跳坡”。
  那一天,数以万计的各地苗胞一大早就兴高采烈地赶往跳坡场。
  喊坡开始了,粗大的坡杆高高竖起来,陈年酒坛的盖子揭开了。这边,苗家男子风风火火赶来,他们要在节日竞技中赢得姑娘们的爱慕;那边,一群群身着盛装、不断涌向坡场的苗家少女,斑斓的霓裳在坡场的山上山下争奇斗艳,犹如花开满山。“跳坡节”是欢快的、兴奋的、喧闹的,更是属于苗家青年男女的,因此有人说,“跳坡节”就是苗族的情人节、婚恋节和交友节。
  苗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尤以飞歌、情歌、酒歌享有盛名,而要说苗族最有代表性的乐器,那肯定是非芦笙莫属了。
  错过苗家热闹的“跳坡节”,可不能再错过风情万种的芦笙演奏。听说隆林有一位能吹奏3000多首曲子的苗族芦笙王,记者于是便开始了寻访的脚步。
  一路上,陪同记者采访的宣传部的同志,说起了有关这位“芦笙王”的种种传奇。
  他叫杨明才,因天资聪颖,9岁便师从上一代“芦笙大王”杨光才学芦笙。学会吹奏芦笙并不难,难的是边吹边舞,还要舞出旋律的神韵。杨明才一学就是26年,直到成为杨光才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能掌握全套苗族传统芦笙演奏技艺的弟子。出师后,杨明才带着芦笙,行走乡间,成为村寨里红白喜事的芦笙舞者。
  不久,杨光才病逝,杨明才来到师傅的灵柩旁,流着泪吹了三天三夜,也舞了三天三夜。
  杨明才精湛的演奏技艺一传十、十传百,名声如同芦笙般越传越响。县里经过考察,为保护民族艺术与人才,经当时的县长特批,杨明才得以受聘到德峨小学担任芦笙教师。自此,他便在小学生中组织起了芦笙艺术团,让民族艺术从娃娃开始传承。
  见到杨明才,眼前是一个40多岁、憨厚干练的苗家汉子,得知记者要来,他早早就准备好了自家红头苗的传统着装,正端起系着红绸的芦笙,以隆重的礼仪,且奏且舞起来。
  摇臂、甩腰、转胯、摆腿,优美舒展的动作,伴着和谐的笙乐,记者得以真切地领略苗族芦笙的演奏魅力。苗族芦笙王,果真名不虚传。
  杨明才与记者所聊,更多的是芦笙的话题。他说他有两个儿子,都很喜欢芦笙,跟着父亲学习,技艺在一天天长进。其中的大儿子,进入了县歌舞团,学了乐理知识,正准备把父亲所掌握的芦笙曲子用简谱都记下来,这样便可让更多的人了解苗族的芦笙和音乐。
  从杨明才欣喜的笑容中,记者读出了这位苗族芦笙王的自豪。
  告别了杨明才,汽车越驶越远。忽然,后面传来阵阵芦笙的旋律,回荡在山间,萦绕在耳际,久久不散……
主帖:8回帖:693
注册时间:
&&点评此帖&
发表于& 14:33&第楼 &
杨芳:编纂军事奇书的治桂大吏
南国早报 &&■ 陆月玲
  在桂林,巴郡杨芳的大名及诗文,张扬地镌刻在名胜古刹的石碑上,数百年来供后人观摩。然而让他名垂青史的却是一部军事宝典《殿粤要纂》,此书先是深藏于密室,后流落于异国,300多年后低调地重印,让学者们如获至宝,爱不释手。
765) {this.width=765;} this.alt='本图片已被缩小,点击查看原大小图片。';" onmouseover="if(this.alt) this.style.cursor='hand';" onclick="if(this.alt) window.open('http://pic..cn/picwater_bbs//b/f524c246eeff2dc_960057.jpg');" border="0">
新版《殿粤要纂》封面。
765) {this.width=765;} this.alt='本图片已被缩小,点击查看原大小图片。';" onmouseover="if(this.alt) this.style.cursor='hand';" onclick="if(this.alt) window.open('http://pic..cn/picwater_bbs//b/bbb0a028bd82d1f7aef80ee72f8e8b52_960057.jpg');" border="0">
《殿粤要纂》中的九府总图。本文配图为资料图片
  游山玩水 招来非议
  杨芳,生卒年不详,字以德,号济寰(一说济宁),四川巴县人,明朝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以右副都御史巡抚广西。他在桂主政8年,游遍桂林的名山秀水,所到之处,挥毫泼墨,在龙隐洞、还珠洞、省春岩、七星岩、叠彩山和全州湘山寺等14处名胜古刹留有题刻。除龙隐岩的《皮林记事碑》和省春岩的《思明府记事碑》记载了他两次镇压少数民族起义,屠杀3000人的史实外,其余均为性情之作。如在《游湘山寺》题诗:“宝刹名山两擅奇,相传无量涅时,禅参落日明初观,境托浮云接九疑。会见藏舟穷窈窕,谛观习坎咏涟漪;湘源风景图难尽,谁是王丞画里诗。”字体遒劲洒脱,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至今还被许多人拓去作习字范本。
  但杨芳作为广西的一任父母官,诗文中处处充满“小资”情调,不免引来了学者的非议。《桂林旅游大典》是这样评价他的:“各处题诗,记录了他沉迷于玩乐,从早到晚,‘赓吟那觉晓钟闻’;走到哪喝到哪,‘纡辔寻幽壑,停杯吊谪仙’……没有片言只字道及民间疾苦。”
  其实杨芳并非玩物丧志的昏官。他主政期间,广西学校破旧,学田荒芜,老师衣食难济,于是他筹钱购学田,以保证学校收支供薪。最可贵的是,他留下了一部《殿粤要纂》。
  新官上任 下令著书
  杨芳到任时的广西,是个特殊的时期。
  明代于1368年建立,至1644年灭亡,历276年之久。明朝开国以来,广西的东部一直处于刀光剑影之中,直到1622年反抗明朝的烽火才基本停熄,只有29年时间是平静的。当时大型的农民起义就有四起:古田起义、八寨起义、府江起义和大藤峡起义。仅是镇压大滕峡瑶族起义,明朝政府就动用了33.5万的兵力。烽火四起的农民起义把明朝政府折腾得疲惫不堪。
  杨芳到广西任职时,急风暴雨的农民起义已渐入尾声。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加强对广西的统治,便成了为官者的首要任务。杨芳新官上任,便提出写“一册在手,不越盈尺而内境向背虚实皆知”的军事兵防宝典《殿粤要纂》(以下简称《殿》),即“安定广西各要塞的资料总汇”,得到属下部分官员的大力支持。万历二十七年四月,杨芳下令广西布政使整理基础材料。接到命令后,布政使沈修等人率部下着手收集资料,于当年九月向杨芳提交了图及图的说明。杨芳又让平乐府通判詹景凤书文写图,让梧州府推官林茂槐担当校正。万历三十年(1602年)春,《殿》终于大功告成。
  一册在手 虚实皆知
  《殿》共4卷,插有129幅地图,具体记录和描绘了当时广西11府、48州、53县、14司的地形关隘、民族分布、兵力布置、军饷供给、交通联络等。书中提到广西“防之贵严,而备之贵豫”,当年广西全省的军队编制“官军、哨队、目兵、民款、打手、耕兵”共6.0278万人,兵器6.6233万件。
  据《殿》记录,当时明政府推行“攘外必须安内”政策,对广西各地的兵力布置各有侧重,对军事要地及起义频繁爆发的地区则描述详尽,重点设防,如桂林府的地形描述“陆则阳朔为东南卫”、“永福捍其西南”、“义宁(治今临桂县五通镇)、灵川、兴安、全、灌为西北屏藩”,驻守的各种兵力达5800多名,而昭平、柳城、象州、桂平的兵力都在450名至2400名之间,还注明“此地设防诚重”、“不可不虑”。对人口稀少的边远州县的描述则寥寥数笔,驻守兵力多的仅几十人,少的只有士兵而无军官驻守。
  值得一提的是,广西的农民起义让明政府如惊弓之鸟,防备极严,从边境州县大量征调士兵们去“剿贼”,导致守边的士兵少、装备差,还不能享受朝廷的军饷。像今扶绥县境内、凭祥市境内的多个州没有驻兵,甚至连历朝重兵把守的南疆要塞――镇南关及附近关隘,明朝在此处设兵也不过80人而已。边防松懈,一触即破。
  军事要纂 深藏密室
  《殿》先图后文,互文并证,让读者对广西当时的军政情况一目了然。此书属高度的军事机密,如果落入敌人之手,攻克广西便如囊中取物,后果将不堪设想。于是朝廷将它深藏于密室,致使当时能见到的人很少,后人更是只闻其名,不见其影。
  由于广西明代留下的志书文献不多,虽然此书是防范少数民族的军事总结,但涉及了广西行政区划、山川地理、民族分布、民情等内容,特别是该书地图中,有多幅对民族分布情况标示得很详细,还使用了一些土俗字和简笔汉字,实属罕见。对后人了解和研究明朝,十分有价值。此书虽有部分图文辑入了《广西通志(万历)》,但学者们难已解渴,他们四处寻觅此书下落,但它始终杳无音讯,以致于清康熙年间的学者王如辰认为此书“销磨于飘风凌雨之中,不可复见”。不少学者也认为此书已失传了。
  尘封百年 重见天日
  中外学者们一直没有放弃寻找《殿》,后来经查实,当今世上能确认的《殿》仅有两个不全藏本,一本在北京图书馆,一本在日本内阁文库。
  此书是如何流落到日本的,至今还是个谜。有学者联想到了“z宋楼书劫”。据史料记载,清代著名的四大藏书家之一陆心源(今浙江湖州人,官至福建盐运使),生平酷爱藏书,筑有“z宋楼”、“十万卷楼”、“守先阁”三楼藏书,藏书达15万多卷。谁知大儿子陆树藩是个败家子,将父亲的大量藏书贱卖给了日本岩崎氏静嘉堂文库,整船的古籍运往东洋。后来这些书籍并入了日本内阁文库。于是有学者猜测,《殿》极有可能是这样流落海外的。
  所幸的是,上世纪90年代,日本学者谷口房男先生将日本内阁文库《殿》的复印件带回了它的出生地――广西,并决定出资重印此书。他找到了广西民族学院(今广西民族大学)教授范宏贵。据已70多岁高龄的范宏贵回忆,日本内阁文库的《殿》缺了两页内容,他于是专程到北京图书馆借阅《殿》,将缺失的两页手抄回来,才使此书完整无缺。1992年,经过范宏贵的校点,添加注释,新版的《殿》终于重见天日了。
主帖:8回帖:693
注册时间:
&&点评此帖&
发表于& 15:21&第楼 &
学者型巡抚谢启昆
南国早报 &&■ 覃延佳&&
  古代历史上,广西地处祖国南疆,学术、文化水平远不如内地。当清朝乾嘉名流将中国学术研究水平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时,一位新巡抚的到任,使荒漠般的广西学术研究风生水起,令人侧目。这位巡抚,名叫谢启昆。
  乾隆二年(1737年),谢启昆降生于江西南康县(今星子)城东街一个小康之家,拥有能学、善学的童年时光。父亲的严格家教,对谢启昆人品和治学风格的形成,产生了巨大影响。他16岁时,师从县尹葛怀古先生,谢启昆的聪明才智得到进一步提升。22岁时,谢启昆有机会进京入太学。两年后乡试中举,次年会试,获贡士第八名。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25岁的谢启昆在殿试中获取头名,被授予翰林院庶吉士,自此步入仕途。在江苏镇江、扬州担任知府后,谢启昆被提拔为山西布政使。嘉庆四年(1799年)九月,又擢升广西巡抚。
  治桂政绩
  谢启昆为官清廉爱民,深得民众赞誉。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越南发生军事政变,两广总督孙士毅受越南王室所请,带兵前往越南与叛乱势力作战。战争中所需要的军备物资大都由广西负担,这直接导致了后来广西社会经济的困难,延续十几年都难以恢复。谢启昆上任广西巡抚之初,广西财政极其困绌,亏空累累。面对各项财政缺漏,后任官员大都采取欺上刮下的伎俩,不仅人民受累,政府财政状况也日益恶化。外地商民趁机盘剥,本地僚属坐视不管,惟求自保,民不聊生。谢启昆看在眼里痛在心头,遂上奏具陈广西财政利弊缘起,要求严厉惩处贪官污吏,彻底清查所遗漏款项,将财政任务落实,并实行有效的监督。将29个财政出现亏空的州县彻底清查备案,明确各地缴纳租税数目,禁止各州县官员肆意搜刮。同时,对清廉爱民之官员,记功嘉奖,鼓励官员多采取利民举措。经过谢的不断努力与坚持,广西的财政状况逐渐摆脱困境,社会经济有所好转。
  宋元以后,历朝在广西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土司制度,且一直延续至清代。这些地区不仅自然环境恶劣,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也相当落后。当地人民相对保守的观念限制了生活物资用品的流通,生活多有不便。谢启昆出任桂抚后,积极倡导外地客商进入土司统治地区经商,互通有无,改善民生。然而随着土司家族的繁衍增多,加上土司家族生活奢侈,很多土司的田产渐渐难以支付巨大开支。外地客商趁此机会携款西进,大放高利贷,并低价购买土地,致使土司负债累累,不得不提高辖区内佃农的租税,人民叫苦不迭。针对这种情况,谢启昆决定从源头抓起,严惩放高利贷的外地客商,将他们遣送回原籍;饬令将田产归还土司,并按原例租予佃户种植,恢复农业生产。}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想开网店不知道卖什么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