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大公司门卫室管理制度做门卫十几年了,以为年龄原因退休了,想再找个门卫做做,司徒丹阳周边地区,需要的留言

保定市公安局交警支队关于对国I、国II排放标准机动车采取限制通行措施的通...
台湾美女林志玲丝袜短裙写真是一组高清图片经过唯一图库小编的精心挑选集合...
近日有一组迪丽热巴和鹿晗亲吻照曝光那么迪丽热巴和鹿晗亲吻照曝光是为何呢...984年,温州人洪作东和父亲一起来到丹阳。挣钱,是洪家父子的目标。
当时的丹阳,眼镜已经小有规模,洪作东做得也是眼镜生意――他做批发,从附近的厂家拿货,然后卖给全国各地的进货商人,交易地点就是住的小旅馆,生意不错,两年后,他已经存了不少钱。
“1986年的5月。”至今洪作东记忆清晰,那个月的月末,他的房间呼啦啦进来一批穿着制服的人,因为地下交易,他被税务工商罚了5万。
老眼镜市场从这种眼镜摊位起步。
白干不说,还把本钱贴里面,洪作东一下绝望,他决定离开丹阳这个伤心之地。一起走的,还有不少外地的眼镜商人,很多人都是因为“旅馆交易”被罚钱,觉得生意没法做。
正准备离开的时候,他们听到一个“轰动人心的大新闻”――丹阳要建一个专门的眼镜市场,政府要扶植眼镜产业。
他和父亲退掉了车票,回到了小旅馆,决定再博一把!
中国.丹阳国际眼镜城。彭铭/摄
30年后,日,丹阳。
这天,丹阳举办了一场盛大的主题活动――首届丹阳眼镜文化节。当天,“眼镜”成了这座城市的主角,各种精彩的活动让所有人热情高涨。
洪作东也参与了进来,不过他的身份,已经是吴良材眼镜丹阳旗舰店的总经理。
“从没想到丹阳眼镜会发展成这样,真是太快了,这种速度让人幸福。”洪作东说。
丹阳,江苏江南小城,明代才女端淑卿笔下的丹阳,为“秋水茫茫带白苹,渔舟解网集湖滨”,就在这片鱼米之乡,丹阳人用40多年的时间,从路边摆摊到如今形成设计、生产、销售一条龙的产业链及衔接完备的整体产业体系,成为了世界最大的镜片生产基地、亚洲最大的眼镜产品集散地。&
丹阳眼镜。彭铭/摄
小小眼镜成为城市名片,成为代表“工匠精神”的中国骄傲,不得不说这是一个“丹阳奇迹”。
“奇迹”的创作者,由一个又一个的“洪作东”组成:他们有第一批因为眼镜落户丹阳的外地人,有从16岁干到61岁的老厂长,有几代传承的工匠……他们一路征程,荆棘和风雨一路随行,艰辛而又辉煌。
丹阳眼镜的四十年,是一个关于“光荣和梦想”的故事,一个关于“工匠精神”的故事。
只有眼镜卖出去了
那天才有饭吃
丹阳生产眼镜的起源,离不开一个词――“窝棚眼镜厂”。
所谓“窝棚眼镜厂”,即指以个人或家庭为主的、将住宅地作为生产场所的小规模的作坊式生产单元。
上个世纪60年代,一批从上海、眼镜厂下放返乡的技术人员在社队的组织下,在大泊和司徒两地开始尝试眼镜制造,“窝棚眼镜厂”自此兴旺。
这也是燎原的星星之火。
汤龙保是第一批“窝棚眼镜厂”的工人,他对当时记忆犹新,“条件恶劣,五六间房,厂房简陋破旧,再加上十几个工人,产品质量主要靠工人目测把关。这种小厂房当时有几十家。”
而今,汤龙保已经是万新光学集团董事长,他的公司占地12万平方米,量高达8万副树脂镜片,工艺大多由智能机器完成。
“无法想象会发展成今日模样。”汤龙保感慨。
然而,就是这种“窝棚眼镜厂”,制造了第一批丹阳眼镜,也带来了第一批眼镜商人。
其实“商人”并不确切,因为最初很多人只是小摊贩。例如彭湘华,她是本地人,父亲是一名教师,母亲是那时候大队的妇女主任,在当时算得上书香门第了。高中毕业后,一次偶然的机会,她接触到了眼镜,进了100副眼镜,一会儿全卖出去了,一副赚两毛钱,一下赚了20块钱,这让彭湘华很是高兴,因为她那时候一个月的工资才十几块钱。
彭湘华。彭铭/摄
于是她辞职,开始摆地摊,她说,那时候摆摊的多是老头老太,只有她还是个没结婚的小姑娘。父亲很不看好她,甚至一度想和她断绝关系。
如今说起来是笑谈,而当时的彭湘华却承担着很大的压力,因为没有经济来源,她说,只有眼镜卖出去了,那天才有有饭吃。
小摊贩多了之后,一些外地商人也开始进来,温州人洪作东便是其中之一。
据其回忆,当时越来越多的外地人来丹阳批发眼镜。这些人来了就住在火车站附近的旅馆里,那时候,火车站附近有三个旅馆:站前旅馆、车站旅馆、车站中心旅馆。他们一般晚上住旅馆,白天借一辆自行车下乡去采购眼镜。
“为了做更多的生意,一些小的眼镜生产企业还去旅馆来进行推销,不过这些交易都是地下,不时会被查处。”洪作东对“罚款”仍是记忆深刻。
洪作东。彭铭/摄
就在洪作东被罚5万元,决定罢手回家后,1986年,车站、双庙两个村在丹阳火车站附近建起了全国最早的专门用于眼镜交易的“华阳眼镜市场”和“云阳眼镜市场”,组成了最初的丹阳眼镜城。
也正是因为“地下”转“地上”,洪作东决定东山再起。
不过,当时条件依旧简陋,“最早的时候一个门市部15个平方,押金300元。前面还有两排水泥板,一人一块,供大家摆摊”,洪作东与父亲租下了一间门市部,由此开始了在丹阳批发眼镜的工作。
华阳眼镜市场。
此后生意越来越好,洪作东的姐姐、弟弟、妹妹先后都来到丹阳,从事眼镜相关的行业。
资料显示,当时的丹阳市政府因势利导,到上个世纪末,经过四期改造,两个市场连成一片,占地25亩,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拥有门面房400多间,摊位180多个,拥有眼镜经营户500多户,经营眼镜架、镜片、成品眼镜、眼镜专用工具、眼镜零配件等近千个品种,交易量超过10亿元,成为当时全国最大的眼镜交易批发市场,并开始“走出国门”。
谁可以拿到树脂镜片
谁就可以发财
丹阳眼镜的发展速度,也让很多老工匠都惊叹。
许生炎,丹阳眼镜的第一批工匠,十几岁就进了眼镜厂,如今已是一家大型集团的眼镜研发部主任。
许生炎。彭铭/摄
他回忆当时的制作工艺,“镜片就是把玻璃切成圆形,打磨成不同弧度,形成不同的度数。一副镜片得经过十几道工序,要一天的时间,而确定眼镜的度数没有专业的工具,误差很大,配眼镜也很随意,因为没有验光,全凭自己感受,觉得合适就买。”
另外,镜架生产也是手工的。最开始镜架的原材料是赛璐珞(一种塑料材质),把它做成平板,大概1米宽2米长,有一定厚度,然后在平板上裁成眼镜的形状,眼镜只是一个框,中间去掉的部分很浪费。后来就把原材料做成长条,中间切开,用镜片的形状把它加热撑开,一副眼镜就完成了,但因为赛璐珞容易燃烧,后来逐渐被金属等材料替代。
这种粗制工艺也在市场规则中慢慢被淘汰,上世纪90年代,丹阳眼镜开始技术转型。
最典型的例子,便是树脂镜片。
1992年,德国办了一场国际眼镜展,汤龙保作为丹阳眼镜厂家的代表,也前去学习,“结果就看到了树脂镜片,当时已经在欧洲开始流行,我觉得中国眼镜也必须要做,而且还要比国外更好。”
汤龙保。彭铭/摄
这项任务,后来给了眼镜工匠许生炎,他带五六个人组成了一个光学薄膜技术研发组,自主攻关光学薄膜技术。
“当时国内薄膜技术主要用于军事上,属于高端技术。”许生炎说,实验设备正常运行是连续的,为减少意外的运行参数变化导致的数据判定误差,其他人员轮班操作,许生炎就24小时不休息呆在车间进行反复试验跟踪、数据采集,累了就在桌上趴一会,整整20多天没有回家。
经历了20多天的不眠不休,许生炎终于在这项技术上弄出了“一点眉目”。
两年后,树脂镜片加硬加膜在丹阳被小规模生产。之后的几年时间里,树脂镜片产品的加硬加膜全品化在国内首先被完成,汤龙保心愿实现。
同样的时间,一位叫张加文的男子也看中了树脂镜片的前景,他在尝试代销一些进口树脂镜片后,做了大量的市场调查,并果断地作出一个决定:全面投入树脂镜片的生产。
令人吃惊的是,树脂镜片在市场上销售暴涨。
一年后,张加文的产量根本无法满市场需求,找张加文要树脂镜片的人踏破门槛,那时候流传着一句话:谁可以找到张加文,谁就可以拿到树脂镜片!谁可以拿到树脂镜片,谁就可以发财!
“合格率为零”到“放心专业市场”
眼镜市场的快速增长,已经成为丹阳的一张名片。
由于无序的市场竞争,大多数企业不惜以牺牲质量为代价来降低生产成本,于是大量假冒伪劣的眼镜产品开始流向丹阳眼镜市场。再加上监管不力,当时在市场内负责的仅有税务稽查大队一个单位,而丹阳市质检所当时并不负责眼镜产品的检验工作,市场秩序逐渐混乱起来。
1995年,在国家眼镜质量监督抽查活动中,丹阳眼镜市场的眼镜抽查合格率为零,同时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也对这次检测结果进行了曝光,丹阳眼镜市场一下子成为了全国假冒伪劣眼镜产品的集散地。
1996年,国家把丹阳眼镜市场列为全国十大重点整治的专业市场之一,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丹阳眼镜一下子跌入了谷底。
在这种情况下,许多眼镜生产企业和经销商纷纷离开丹阳,转而去北京、广州等新崛起的眼镜中心发展。面对这个局面,丹阳市政府成立了由各部门领导组成的眼镜市场整治领导小组,1995年底,当时的丹阳质检所也开始进驻眼镜市场,在市场内设立了专门的眼镜检验室,也就是国家眼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的前身。
张翠芳就是最早一批进驻眼镜检验室的工作人员。
张翠芳。彭铭/摄
张翠芳回忆,最初的眼镜检验室主要负责为市场里的商户做眼镜产品质量检验,同时还负责直接对生产企业进行产品抽检和培训,从源头保证产品的质量。由于之前没有主管部门对眼镜市场进行过质量监管,丹阳市质监局进入市场初期阻力很大,经过研究,丹阳市质监局决定实施从市场到企业再到品牌的三步走战略。
通过与商户交朋友,张翠芳和她的同事们渐渐取得了商户的信任,同时也向商户们普及了许多眼镜产品的基本知识,在这样的交流中,商户们的质量意识也逐步树立起来。
面对取得的进展,丹阳市质监局的领导决定实施第二部战略计划,开始将质量监管由市场向生产企业延伸。由于当初生产企业的检验设备都比较简陋,因此生产出来的镜片产品同所标明的度数之间往往存在着较大误差,因此就要求生产企业必须引进先进的检测设备,来把控产品质量。
当经销商和生产企业的质量都有了保障之后,丹阳市质监局开始了自己的第三步战略计划,即帮助生产企业建立属于他们自己的品牌。
最初,丹阳市知名的眼镜企业很少,比较著名的仅有康明、华光等寥寥几家,面对这种情况,丹阳市质监局和眼镜检验部门积极鼓励各眼镜企业创立自己的品牌。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丹阳市拥有了诸如万新、明月等数十家知名企业,而这些企业也充分享受到了自己所拥有的品牌价值。
国家眼镜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彭铭/摄
很多丹阳本地的小企业也在潜移默化中有了品牌意识。
彭湘华也有了属于自己家的品牌,并且自己代言。她说,自己一家三口都从事眼镜行业,丈夫管生产,儿子管设计。夫妻俩当年为了培养儿子做眼镜行业,让他学了工业设计,毕业后就去自己家的企业做设计。她说,找儿媳妇最重要的标准也是要做眼镜人,并且愿意接受自己家的品牌。
1996年,也就是在中央电视台曝光丹阳眼镜市场质量问题之后一年,在丹阳市质监局的努力下,丹阳眼镜产品在国家质量监督抽检中合格率即达到了71%,有了较大的提高。
1998年4月,国家质检总局组织全国各省技术监督局监督处处长、稽查队队长共180余人在丹阳召开了市场整治验收现场会,会上肯定了丹阳眼镜市场的整治成绩,并在中央电视台、中国质量报等重量级媒体上做了正面报道,丹阳眼镜的声誉逐渐得到了恢复。
1999年,丹阳眼镜市场被江苏省技术监督局授予“购物放心专业市场”称号,丹阳眼镜行业迎来了第二个春天。
让丹阳眼镜名扬天下,成为代表“工匠精神”的中国骄傲
2000年以来,丹阳眼镜再次迅猛发展。
大多数中小眼镜生产企业均开始重新修建标准厂房,扩大生产规模,涌现出了像明月、亚细亚、鸿晨、尊龙等一大批优秀的企业。
这些企业甚至还花巨资请明星代言,并在中央电视、湖南卫视、江苏卫视、凤凰网等媒体进行广告投放,为公司树立了良好的企业形象。
老眼镜市场正式谢幕。
一切都在“国际化”,采用先进的管理模式,进行ISO质量体系认证,开发高品质纯钛眼镜架系列,引进日本、韩国生产的CR-39光学树脂基片和加硬加膜流水线35条,自己研发专利形成品牌……
眼镜进入快速发展期,相关机构也纷纷落户丹阳。国家眼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于2006年6月成立,中心主要开展的业务包括质量检验、仲裁检验、标准研究、技术交流、科研开发、培训与咨询等,为丹阳眼镜的健康有序发展保驾护航。
同年,中国镇江丹阳(眼镜)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中心设立,这是江苏省第2家获批成立的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中心,也是国内唯一的眼镜产业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中心。
2010年,丹阳市委、市政府决定投资兴建新的中国(丹阳)国际眼镜城二期扩建项目――中国(丹阳)国际眼镜城在老眼镜市场附近启动建设,按照国家5A级旅游景区标准打造,总投资10.8亿元,形成集交易中心、创新中心、物流中心、会展中心、商务中心、旅游中心于一体的完备体系,建成国内唯一、国际一流的现代化综合性眼镜城。
中国.丹阳国际眼镜城。彭铭/摄
日,中国(丹阳)国际眼镜城盛装开业。
镇江市委常委、丹阳市委书记童国祥接受采访时说,中国(丹阳)国际眼镜城,是丹阳形象的大展示、丹阳品牌的大塑造、丹阳要素的大集结、丹阳精神的大提振、丹阳市民的大期盼。丹阳人民不负机遇惠顾,真正把眼镜产业建成“第一产业”,把眼镜市场建成“第一名片”。
眼镜,已成为丹阳发展大局中的一面先锋旗帜。
据统计,至2015年底,丹阳眼镜全行业生产企业实现销售130亿元以上,外贸直接出口2.35亿美元,全年旅游、商务客源达120万人次。丹阳眼镜行业共拥有注册商标3200余件,商标局、商评委认定的中国驰名商标6件,江苏省著名商标14件。国际眼镜城现有近千个商铺,从业人员超5000人,2015年实现销售额超55亿元。
“奇迹”背后,是丹阳全体眼镜人的努力奋斗。
而今,很多老一辈的眼镜人已经是退居二线,丹阳眼镜的旗帜,已经交给了年轻人。
当年叱咤风云的眼镜商人张加文,很多事情交给了儿子张荭,这位标准的“80后”,身份已经是公司总经理,身上却少有张扬,待人对事都很谦卑,并且对眼镜研究很深,已是当地小有名气的眼镜专家。
张荭。彭铭/摄
张荭说,他从小跟着父母在眼镜市场里长大,那时候放学回家,经常帮父母整理货品,不过正式接触眼镜行业是2011年,他决定继承父亲的事业,从基本功开始,一步步学习。
“压力很大,做好了被认为是理所应该,做不好就会受到各方质疑甚至指责。”但张荭还是有想法,他今年年初开始引进咨询公司,做管理咨询,从组织架构、薪资调整、绩效考核等方面开始着手做调整。
他毫不避讳说出自己的梦想,将企业做成国际品牌,让丹阳眼镜名扬天下,成为代表“工匠精神”的中国骄傲。
丹阳眼镜的未来,正如青春洋溢的张荭,一腔热血,前景光明而又远大。
楼主邀你扫码
参与上面帖子讨论
发表于:16-06-19 09:35
& & 戴丹阳眼镜看美丽中国
& 戴丹阳眼镜读天下文章&
发表于:16-06-19 10:07
和南通家纺产业链一样个模子发展起来的,人多田少的叠石桥志浩市场,农民为了生存下去,草根经济由此而生,能有今日的规模,与第一代农民敢闯敢为市场经济,真心创业,白手起家分不开的,向他们致敬!
发表于:16-06-19 20:03
回复 第3楼 的 @aloen安然:是的,向他们致敬
你尚未登录或可能已退出账号:(请先或者
【敬请阅读】
亲爱的网友们,、有更新哦!
请您务必审慎阅读、充分理解各条款内容,特别是免除或者限制责任的条款、法律适用和争议解决条款。免除或者限制责任将以粗体标识,您应重点阅读。
【特别提示】
如您继续使用我们的服务,表示您已充分阅读、理解并接受《西祠站规》、《西祠胡同用户隐私保护政策》的全部内容。阅读《西祠站规》、《西祠胡同用户隐私保护政策》的过程中,如果您有任何疑问,可向平台客服咨询。如您不同意《西祠站规》、《西祠胡同用户隐私保护政策》的任何条款,可立即停止使用服务。
南京西祠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我已阅读并同意、中的全部内容!女子上访举报上司贪污 却被关进精神病院10年(图)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女子上访被关精神病院10年。
&收治&上访者
究竟什么样的人应该强制收治?谁有权力把人送进精神病院?有病没病谁说了算?在各种争议相持不下时,合法的程序是维护上访者权益的最后一道法律&屏障&
本刊记者/高胜科(发自江苏丹阳)
趴在医院精神科病房窗户的铁栏上,姜和娥希望自己能变成一只飞鸟。&鸟儿还有自由呢,而我十年来像犯人一样被关闭在医院里,每天被迫吃药,身子却还是疼得不行。&她说。
&如果问题不解决,我出去后还继续上访!&姜和娥说。与时常大叫、狂笑不止的病人不同,她连说话都不敢大声,&这样做是为了自己能尽快出去,否则被认为真的是精神病了,病情还加重了。&
由于常年上访,这位江苏省丹阳市粮食局职工前后三次被关在镇江市第四人民医院精神病科&收治&,累计时间已近十年。
将姜和娥送治入院的是她的单位&&丹阳市粮食局,十年来丹阳市粮食局一直承担着每年高达数万元的医疗费。在《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期间,丹阳市粮食局先后出示了关于&姜和娥患有偏执性精神病&的医学鉴定表、司法鉴定书。而此前,姜和娥本人及家属声称对上述鉴定结论并不知情,家属们曾多次向医院索要病历但遭到拒绝。而且三次收治均系强行,负有家庭监护责任的姜和娥家属们并不知情。
被收治多年的姜和娥目前已疾病缠身,现年51的岁的她至今未婚,无论继续收治于精神病房内,还是接出医院,等待她的都是一个看不清的未来,而留给家属、工作单位双方的都是一个难以调和的矛盾。
今年3月7日,《中国新闻周刊》在镇江市第四人民医院心理卫生中心精神五科见到姜和娥。每天要服用18片药的她,穿着粗布单衣,面色苍白、目光呆滞,精神情况明显欠佳,却对多年的往事记得格外清楚。
姜和娥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她在家中姊妹排行老二,1982年5月,20岁的她接父亲的班,进入丹阳市粮食局司徒粮管所工作。&大姐当时已出嫁,三妹、四妹和弟弟年纪尚小,这份工作曾给家人很大的希冀。&
在粮管所工作5年之后,姜和娥的命运遽然转折,由于多次向上级单位&&丹阳市粮食局实名举报司徒粮管所时任所长张荣金贪污粮食问题,她成了不受欢迎的人。&有一次我还直接闯到时任市粮食局局长许熙和的办公室,当面质问他收没收到我的举报信&。
今年3月15日,丹阳市粮食局向《中国新闻周刊》发来的情况说明中承认了举报确有其事,但&当时市纪委和粮食局两次进行调查核实,没有证据支持张荣金贪污粮食的事实&。
丹阳市粮食局提供的资料显示,日,粮食局相应领导向姜家宣布了&举报不实&的调查结论,并催促姜和娥及时回单位上班。由于不认可这一调查结论,在外反复上访的姜和娥始终未返回单位。
姜和娥的弟弟姜志勇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为了上访,姐姐的工作荒废了,恋爱成家的机会也放弃了,从南京一直到北京,其中几次被遣送,我和父亲都曾去南京、徐州接过她&。
日,司徒粮管所对姜和娥作出&予以除名&的决定。理由是自1989年春节后至1993年,姜和娥已连续旷工1231天。
对调查结论和自身被处罚不满,自1993年开始,姜和娥开始常驻在北京上访,&如果不是后来把我抓回去送到精神病院,我一定会讨个说法。&她说。
强行&收治&
日,距中共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不足半个月,这一天让姜和娥终生难忘&&刚从北京返回的她,次日即被抓走。
姜志勇说,当天早上,数十人冲进姜家,将毫无防备的姜和娥与他一起带走。随后姐弟俩被分开,&我被带到当地的派出所,而我姐姐下落不明&。
姜和娥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当天她被抓走后直接关进了当地的横塘镇精神病院(当地民政系统的收治机构),&没给我做任何的检查,便直接给我打针,之后我身上好像有很多蚂蚁在爬,难受得最后昏了过去。醒来时,我已在镇江市第四人民医院精神病科的病房内,不仅出入自由被限制,每天还要被迫吃两粒不知名字的药物。医生说这叫药物治疗,我说&我没病干吗要吃药&,医生却说我有&精神病&。我越不承认有病,医生越是肯定我病得很重&。
丹阳市粮食局副局长毛尔健在今年3月8日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也承认,姜和娥最初是被单位送至横塘镇精神病院的,尔后转到镇江市第四人民医院,&是为了更好地治疗她的&精神病&&。
然而对于姜和娥已被&收治&一事,姜和娥的家人声称当时并不知情。&几天后,粮食局才派人上门通知&。
在姜家人强烈要求下,姜和娥在日被放了出来,此时她已被&药物治疗&了72天。按丹阳市粮食局的说法,出院后,姜和娥一直比较稳定。次年3月17日,司徒粮管所甚至与姜和娥本人及姜志勇签订了一份《关于姜和娥有关问题处理的协议》,内容为粮管所撤销对姜和娥除名的决定,恢复其工龄,针对前几年上访时间补发病假工资,享受医疗保险。此外,姜和娥办理病休,待遇按病假工资&&现工资的60%执行。
姜志勇说,该协议的前提条件是&鉴于姜和娥是精神病患者,无单独行为能力,是从照顾与关心出发&。而他和姜和娥本人都一直不承认&姜和娥有精神病&,但为了解决问题,作为弱势一方,他们在这份协议上签了字,姜志勇认为这是一个经过&包装&的&息访协议&。
五年之后,事情却再次发生变化, 2002年6月,丹阳市粮食局推进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31个基层粮管所的1300多名干部职工统一实施身份置换,以经济补偿的方式与单位解除劳动合同。该群体自然也波及到姜和娥,&当我得知被要求下岗后,我马上又开始上访。&姜说。
丹阳市粮食局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却声称这是一场误会。&因为考虑到姜和娥的实际情况,市粮食局明确告知司徒所不得与姜解除劳动合同,仍作为在职职工安置。在改革期间,姜仍作为留用人员,向其发放227.5元/月的生活费。姜和娥误以为单位与其解除了劳动合同,不听单位领导的劝解,再次赴京上访&。
无论误会与否,2002年11月,姜和娥再次来到北京上访。期间,姜和娥在天安门周边散发传单、打出诉冤条幅,被北京警方控制,后由丹阳市粮食局和公安局派人将其带回丹阳。
姜和娥称,11月8日她被从北京带回后,直接关在了丹阳市花园大酒店,20天后,她再次被送进镇江市第四人民医院精神病科。家属同样是几天后才被告知。
&再次被关进精神病科,他们都说我病得更重了,每天都强迫我吃药。后来我才知道,我得了子宫肌瘤,必须动手术。&姜和娥说。经过姜的家属与丹阳市粮食局多次争取,2005年8月,镇江市第四人民医院为姜和娥实施子宫肌瘤切除手术,近6000元的手术费用由姜和娥的家属们承担。正是这次手术,姜和娥才重获了数月的自由。
日,手术愈后的姜和娥,趁着医护人员不注意,逃出病房直奔火车站,又一次进京上访。
2006年3月全国两会前夕,姜和娥再次被丹阳市粮食局和丹阳市公安局派人带回,并直接送入镇江市第四人民医院精神病科&收治&至今。
经姜志勇统计,三次收治时间累计近10年:1997年首次被收治72天;日至日共收治近3年时间;日迄今被关6年。丹阳市公安局相应负责人告诉
《中国新闻周刊》,三次收治公安机关均是配合粮食局作相应工作,也是根据市委市政府的指示行事。
&精神病&疑云
镇江市第四人民医院心理卫生中心五区&15-17&病房,是姜和娥的病房。十年禁闭生活,她已对这里十分熟悉。房间内三张床,最靠门的一张是她的,走廊里光线幽暗,弥漫着刺鼻的消毒水气味。要进入这个属于精神病人的空间,首先要打开一道铁门,而这道门锁24小时紧闭,只有医护人员才有钥匙,门的上方是焊着铁栏的窗户。病房内,通向阳台的门也被一条粗铁链子锁死。
护士间不大,窗户四处封上了铁栏,每天病人们要从栏杆外伸出手取药、打饭。在这里,姜和娥每天要服用18片药,这些药包括治疗精神病,以及妇科疾病等。北京一位不愿具名的精神科专家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常年服用这些药品会不同程度发生依赖作用和副作用,而长期处在精神病院的环境中,并不利于精神病的恢复,因此住院一段时间后若病情缓解最好立即出院。
&关在医院快十年了,想不成精神病都难!&姜和娥的弟弟姜志勇说,病人通常几个月或者一年就出院了,而姐姐是住院最久的一个。
姜家人始终认为姜和娥没有精神病,至少在被关进精神病院之前是健康的,之所以被强行收治就是因为息访。姜志勇说,姜家家族没有精神病遗传史,姐姐姜和娥当年也是经过体检合格才进入粮管所工作的。
在得知《中国新闻周刊》来访的前一天,姜和娥在几张发黄的纸上写下了自己被关进医院的经历,上面多次强调&我没有病,请放我出去!我要自由!&
但是,丹阳市粮食局负责人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向记者出示了两份鉴定书,以证明姜和娥患有精神病。第一份报告是镇江市第四人民医院作出的《医学鉴定表》,申请鉴定单位是丹阳市信访局,检查结果是未测得幻觉,无内省力,医学鉴定诊断为&偏执性精神病,建议住院治疗&,落款时间为日。第二份鉴定是一份司法鉴定书,该鉴定书显示:日,镇江市精神疾病司法鉴定委员会技术鉴定组受丹阳市公安局的委托,在丹阳市花园大酒店对姜和娥进行了鉴定,检查诊断为&未发现幻觉及被动体验,智能、定向好,意志增强&,鉴定结论是&偏执性精神病,反复上访行为受精神病理(被害妄想)的影响,建议住院治疗&。
两份鉴定的医生均为收治姜和娥的镇江市第四人民医院医生。
姜志勇对上述鉴定表示怀疑,做鉴定并没有通知我们,我们曾向医院方索要病历等资料复印件亦遭拒绝,&要经过送治单位市粮食局同意后,我们才能看。直到现在我们也没能看到&。
知名公益律师黄雪涛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解释,现实中,因多次重复上访被诊断为&偏执性精神障碍&与&偏执性精神病&的案例较多,作为法律人通常不纠缠于当事人是否有病或诊断是否误诊,而是探讨医疗决策权由谁来行使。
黄雪涛认为,医疗决策权,亦称医疗的知情同意权,是人身权利的私权,属于公民(患者)自身拥有的基本权利,但本案的医疗决策权却被单位&代理&了,粮食局本身与患者(当事人)有明显的利益冲突,更不能代理。
曾参与过《精神卫生法》立法讨论的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邱鹭风向《中国新闻周刊》表示,根据我国《民法通则》《刑法》相应规定,任何公民即便真的患有精神疾病,只要其病情未达到不能自控,不住院治疗会伤及他人及其自身人身、财产安全的,公安机关就无权强制其住院,医疗机构也不得强制收治之,遑论其工作单位。
邱鹭风认为,作为国家机关,公安机关和粮食局的行政干预应该严格相关程序,即必须在姜和娥的近亲属不同意其有精神病的说法时,依法对姜和娥做异地司法鉴定,确认姜和娥的确犯有必须强制住院的精神疾病,并通知姜和娥近亲属向人民法院提起宣告姜和娥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的申请,然后由人民法院指定姜和娥的监护人,由姜和娥的监护人决定是否让姜和娥继续住院治疗,或出院回家自行疗养,结束行政干预。
第四人民医院拒绝病人出院,必须拿出证明姜和娥的精神病依然达不到出院标准,即其依然无法辨认自己的行为及其结果,有伤害自己或他人人身或财产安全的可能性,更重要的是,必须证明姜和娥的法定监护人不同意其出院。如果上面几个证明无法做出,则相关部门和机构就涉嫌对姜和娥人身自由的非法剥夺,以及对其健康权的侵害。
丹阳市粮食局副局长毛尔健再三声称,粮食局的做法是出于&关爱与照顾&,而收治病人也是根据丹阳市政府的指示与会议精神。日,丹阳市政府针对姜和娥重复上访事件专门召开协调会,形成一份会议纪要。明确&由于姜和娥患精神病无单独行为能力,其家庭成员为主要监护人,负有法定监护责任&,&如因监护不力,造成姜和娥带病越级上诉的现象再度发生,将依法严肃追究监护人的责任&,&公安局及所在区域派出所必须配合姜的家人做好监护工作,在姜患病期间,必须采取强制措施,送精神病院医治,不得因患病扰乱社会秩序和制造政治事件&。
据了解,针对市政府会议纪要&强制送精神病院医治&这条,粮食局在会议之后,曾会同丹阳市信访局与姜和娥及其家人见面,但对方不肯接受。
日,丹阳市政府再次召开由粮食局、公安局、信访局等单位参加的专题会议,并印发第二次《会议纪要》,再次强调&一旦发生带病上访,公安局、司徒派出所和所在单位粮食局要采取有力措施,送其至精神病院强行治疗&。
毛尔健强调,姜和娥住院期间的所有费用,包括医疗费和伙食费,均由市粮食局支付,前后多达数十万元。姜本人目前仍属市粮食局职工,编制未变。其住院期间的工资也一直作为专户保存,未被挪用。
《中国新闻周刊》在第二次《会议纪要》上看到,为落实相应费用,丹阳市政府每年补助粮食局10万元作为专项经费,&确保姜和娥长年住院医治,杜绝其非正常上访&。
3月7日,《中国新闻周刊》曾陪同姜志勇一同找到姜和娥的主治医生包和华,包和华声称,&除非她的单位粮食局同意,否则家属一方找谁也接不出来,你告到法院也没用!&当问及姜和娥的病情目前是否达到出院的水平,对方不愿回答。姜志勇索要病历等资料亦被其拒绝,&她的简历没什么好看的,就是精神病&。
然而对于三次医院收治过程,不仅连主治医生记不起来,连病区主任马震祥也记不清了,&当时我还没负责这事,医院具体收治情况无法可查了,我们只对姜和娥的现在负责。& 马震祥说。
十年里,负责此事的医院、粮食局领导换了多届,当年的司徒粮管所领导也早已易人。被关在精神病院的姜和娥不为所动,&我就想出去,重获自由&。
一方不给出院,一方坚持要出去,事情仍在僵持。而51岁的姜和娥却不再年轻,并且重疾缠身。2008年12月份,继子宫肌瘤手术之后,姜和娥又患上乳房小叶增生。后经粮食局同意,她在镇江市妇幼保健院进行了手术治疗。&乳房经常剧烈疼痛,心脏也不好,&姜和娥说。 ★
精神病强制收治规定
因为我国于1985年着手起草的《精神卫生法》至今未出台,目前没有针对精神病人权利保护的专项法规。
按《民法通则》规定,精神病人的利害关系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并由人民法院宣告精神病人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
《刑法》规定精神病人造成刑法上的社会危害,由家人或监护人严加看管,必要时可由政府强制医疗。
2012年3月提交全国人大审议通过的《刑诉法修正案(草案)》规定:经法定程序鉴定依法不负刑事责任的精神病人,有继续危害社会可能的,由公安机关移送人民检察院,人民检察院向人民法院提出强制医疗的申请,由人民法院作出决定。并对案件的审理程序、法律援助和法律救济、强制医疗的解除和人民检察院的监督等作出规定。
编辑:胡亮
[此文系转载,来源于中国新闻周刊 ,版权归属原作者]
安徽资讯APP
扫一扫,安徽尽在您手中
万家热线今日合肥
微信扫一扫,使用小程序
每天10分钟,通晓合肥事
2718人关注
距离地铁2号线开通的日子越来越近了,不知道各位都准 ...
荣事达旗下品牌
30多年家电研发经验
长达14年研发、...
2017年建材家居狂欢盛宴·群星演唱会,国邦美家居青阳...
先到先得!500张价值90元地球村梦想大学门票免费送! ...
第11届合肥文博会10月27日开幕,展会为期4天。本届展会以“创意文化引领美 ...
今日万家热线
扫描关注今日万家热线微信公共号
短信快捷登录
合作账号登录
验证即登录,未注册将自动创建万家账号
发送验证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公司门卫管理制度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