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的私有化程度越高,如何提高员工效率的工作效率就越高吗

式,许多人想通过“股份化”这条迂回的道路来实行私;其实,就是在私营经济的领域内,任何私营的股份制企;即使一个企业的资本金完全归其经营者私人所有,只要;经济理论上现在讨论的信息不对称造成的资金市场中的;总而言之,只要一个企业的经营中使用了不属于其经营;在从“花谁的钱办谁的事”方面寻找私有化的理由上,;实际上,在任何有许多员工劳动的企业中,企业的普通;现代经济的
式,许多人想通过“股份化”这条迂回的道路来实行私有化。可是这些人主张私有化的理由,却恰恰会证明股份制企业的没有效率。一个股份制企业可能由它的某个大股东经营,也可能由职业的经理人员经营,但是几乎在任何股份制企业中,都会有一大部分股份的持有者不参加该企业的经营。股份制企业的经营者对这些不参加企业经营的股东来说,也是“花别人的钱办别人的事”,即使企业的股东都是私人股东也是如此。这样,按中国的私有化鼓吹者们的逻辑,任何股份制企业、包括完全由私人股东出资的股份制企业,都也不可能有效率。 其实,就是在私营经济的领域内,任何私营的股份制企业的经营者,或私营企业的职业经理人,也都是“花别人的钱办别人的事”。按中国的私有化鼓吹者们依据“花谁的钱办谁的事”的思维方式所作的推论,这些私营企业都不可能有效率。这也就是说,如果真要把企业经营者“花自己的钱办自己的事”当作企业经营有效率的前提条件,那么即使把所有的企业都变成了完全的私营企业,也必定会有一大部分企业是没有效率的,而且几乎所有的大企业都会是没有效率的,因为私营的大企业几乎都是股份制企业或由没有出资的职业经理人经营。 即使一个企业的资本金完全归其经营者私人所有,只要这个企业的经营中使用了借来的资金从而必须用其经营成果的一部分还债,这个企业的经营者就仍然在相应的程度上“花别人的钱办别人的事”。我们在现实中经常听到负债多的企业抱怨它是在“为债权人打工”;
经济理论上现在讨论的信息不对称造成的资金市场中的“市场失灵”,其原因也在于,借债经营的企业实际上也是“花别人的钱办别人的事”。 总而言之,只要一个企业的经营中使用了不属于其经营者私人所有的资金,其经营者就必定会在某种程度上是“花别人的钱办别人的事”,这个企业中就必定会存在委托-代理问题,对任何私营企业也都是如此。但是,金融交易发达、企业经营者大量使用他人资金进行经营又恰恰是现代经济的特征,也是现代私营经济的特征;这就意味着,即使是在私营经济领域内,现代经济的特征也同样是企业的经营者“花别人的钱办别人的事”、存在着委托-代理问题。 在从“花谁的钱办谁的事”方面寻找私有化的理由上,中国私有化的鼓吹者们还有一个最恶劣的手法,那就是抹杀企业中广大员工的存在,拒不把对于“花谁的钱办谁的事”的讨论使用到企业的广大员工身上。 实际上,在任何有许多员工劳动的企业中,企业的普通员工都是在“花别人的钱办别人的事”,越是归私人出资者所有的企业,情况越是如此。真正彻底地按照中国私有化的鼓吹者们的逻辑进行推理,坚持“经济人假设”,坚持“花别人的钱办别人的事”不可能有效率,那就必须老老实实地承认,任何私营企业,只要它不是纯正的个体户,而是在出资人以外雇用了多个员工,它就一定是低效率的,因为这个企业中的大多数人都是在“花别人的钱办别人的事”。
现代经济的特征之一是有许多大企业,这些大企业中有大量的员工在一起工作,一个私人所有的资金不能够满足这一个企业经营的需要。在这样的大企业中,不仅经营者必定在某种程度上是“花别人的钱办别人的事”,而且从其最底层的工人开始,几乎每个劳动者都是“花别人的钱办别人的事”。要消除“花别人的钱办别人的事”的状况,让每个人都“花自己的钱办自己的事”,就等于要消灭现代的大企业,消灭整个的现代经济。 这些对具体情况的讨论并非是纠缠于细枝末节,而是触及了私有化问题的根本。 我们最近十几年中讨论的私有化问题,并不涉及是否让私人经营只宜于由真正的个体劳动者经营的企业,而是围绕着是否要将需要有大批员工一起工作的公有企业私有化。在这种有大批员工一起工作的企业中,绝大多数人都是在“花别人的钱办别人的事”,连企业的最高经营者也必定在某种程度上是“花别人的钱办别人的事”,就是在真正的私营企业中也是如此。对于这样的企业,无论如何彻底地将它私有化,也不可能使其经营者完全变为“花自己的钱办自己的事”,更不可能使企业中的每个人都变为“花自己的钱办自己的事”。要使这种企业中的人都变为“花自己的钱办自己的事”,本身就是一个荒唐的想法。把“从根本上解决”国有企业经营者“花别人的钱办别人的事”作为私有化的理由,既不合乎实际,也不合乎逻辑。使企业中的人做到“花自己的钱办自己的事”这一点,绝不可能成为私有化的
真正立得住的理由。 把“从根本上解决”国有企业经营者“花别人的钱办别人的事”作为私有化的理由这一点,最典型地表现了中国的私有化思潮的非科学和非理性。但是,坚持在中国确立资本主义制度的势力却利用并煽动这种非理性的思潮,在最近20年中展开了裹挟甚广、混乱无序、破坏性很强的私有化行动。 中国最近20年的私有化行动打着“改革”的旗号,以“发展民营经济”实际上是发展私营企业为号召,其具体做法则是,借口对公有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进行“改制”和“股份制改造”,将公有企业变为少数人私人所有,特别是变为由企业经营者个人私人所有。 由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的最高层领导至今也没有公开宣布实行私有化的经济政策,中国的私有化势力不得不以改头换面的方式实行公有企业的私有化。他们借口实行“企业改革”,否定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将公有企业的改革片面地曲解为公有企业的“产权改革”,并冠之以“企业改制”的称号,在“国有企业产权改革”和“改制”的旗号下,大规模地、全面地将公有企业私有化。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这种以“产权改革”和“改制”为旗号的公有企业私有化运动,在中国已经肆虐了将近20年。 第二节 私有化行动的舆论准备 为了给私有化的行动作好舆论准备,中国的私有化势力大造私有
化舆论,使鼓吹私有化的谬论和荒诞口号满天飞。 他们为私有化制造舆论的第一步,是抬出“经济效益第一”的标准,抹杀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存在的必要性。公有制经济的传统维护者主张保持企业的社会主义公有性质,保持公有制企业在经济中占优势的比例,中国的私有化势力则宣扬私营企业的效率高,政府为提高效率就应当鼓励私营企业的发展。为了形象化地表达他们的这种观点,中国的私有化势力还提出了一系列标语口号: ――“不求性质,但求作用;不求所有,但求所得”; ――“不看比例看效率,不看成分看贡献,不看规模看发展,不看性质看作用”; ――(对私营企业,)“你办厂,我就业;你发财,我收税;什么形式性质都无所谓”。 在形成了这样的舆论和风气的基础上,中国的私有化势力进一步制造出消灭公有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实行全面私有化的舆论。为了给他们的主张提供依据,他们提出了著名的所谓“冰棍论”、“烂苹果论”,说“国有企业就象夏天的冰棍,保持在手里的时间越长,化的就越多”;“国有企业是烂苹果,不可能按好苹果的价格卖出去”。以这样的“冰棍论”、“烂苹果论”为根据,他们编造出了形形色色的论调,以鼓吹彻底消灭国有企业,尽快实现全面私有化:
三亿文库包含各类专业文献、外语学习资料、中学教育、专业论文、生活休闲娱乐、高等教育、各类资格考试、幼儿教育、小学教育、31中国的私有化浪潮等内容。 
 市场尤其是海外证券市场上掀起一股“私有化”浪潮,很多知名企业 选择了私有化这...随着中国 证券市场的发展,可以预期上市公司私有化的案例会越来越多。因此研究上市...  自2013年以来,中国软件外包企业掀起私有化高潮,包括柯莱特、文思海辉、软通动力、亚信创联和宇信易诚,都卷入私有化浪潮。中国的软件外包企业未来可能更多地依赖国内的...  私有化浪潮 像阿里巴巴、 盛大网络等这样的大公司带头私有化, 或许会引起境外上市的中国互联网公司 私有化浪潮。去年业内还传言,网易创始人丁磊有意将门户业务拆分...  私有化浪潮的理论起源与演进_设计/艺术_人文社科_专业资料。私有化浪潮的理论起源与演进 内容摘要:就私有化的理论基础而言,主要有产权理论、公共选择理论和新 自由主...  私有化浪潮的理论起源与演进_经济/市场_经管营销_专业资料。私有化浪潮的理论起源...在这些国家, 通过私有化获得的收入占了其国内生产总值相当大的 比例,私有化对...  /市场调节 20 世纪以来,世界各国都曾交替出现过几轮国有化浪潮和私有化浪潮。...以及中国、朝鲜、越南等等,这些国 家都全面地、 彻底地推行了国有化政策,虽然...  西方这股“私有化浪潮”的规模并不大,但它对我国的影响却很大。我国一些主张...他们振振有辞地鼓吹:无论是 中国还是外国, 国有企业的效率都低于私有企业, ...  在全世界范围内,英国的私有化浪潮影响深远,对中国也有非常大的触动,英国私有化 的很多做法,中国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例如土地承包责任制),国有企业体制改革(当年 ...无论是在中央计划经济国家还是在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国有制效率问题都是在理论和实践方面未能攻克的难题。从60年代起,人们开始从不同的角度探索变革国有企业制度以提高其效率的途径。在西方国家中,英国曾是国有经济相对发达的国家之一。1979年撒切尔政府上台以来,英国大规模地推行私有化政策,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  我们于1989年二三月间对英国国有企业私有化问题进行了系统考察。现根据考察过程中获得的资料,介绍和分析英国私有化的背景、进程、方法和效果,供研究参考。  一、英国私有化的背景和进程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为了恢复经济,英国国有经济的范围迅速扩展,而且国有化又成为英国工党实现其社会经济发展计划的工具。在这样的背景下,英国国有化得到不断发展。先后实行国有化的行业和部门有英格兰银行(1946年2月)、英国民用航空(1946年)、煤炭(1947年1月)、铁路(1947年8月)、电力(1947年)、天然气(1948年)、钢铁(年)、邮政(1969年),此外还有城市交通、电话电报、供水、石油等。截至1979年,英国国有经济发展到顶峰,其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11%,投资占固定资本总投资的1/7以上,就业人数达到175万人。  从80年代初开始,私有化计划在英国被付诸实施。实行私有化的原因,从长期看可以归结为国有经济的低效率。而党派之争、政府财政困难以及推行减税计划的需要等等则是撒切尔政府推行私有化政策的更直接的原因。  战后,英国工党特别是其左翼对推行国有化计划施加了重要影响,这种影响最大时期是1955年以前,英国各种促进国有化的计划大多是这个时期提出的。这之后,在英国两党竞选活动中,国有企业问题始终是一个热点。保守党指责国有化的缺陷是破坏经济选择的自由,危害消费者利益,而工党则宣传,国有经济有利于社会发展和实现社会、经济双重目标。但是,长期困扰国有经济的低效率使英国公众对国有经济渐渐失去信心,甚至比较激进的左翼分子对国有经济的热情也有所减弱。1979年保守党上台执政,为私有化计划实施创造了条件。作为保守党选民的英国中产阶级可以从私有化过程中得到直接好处,因而他们成为私有化计划的直接的支持者。  同时,保守党政府上台后面临着严重的财政困难。当时整个国有企业亏损和负债每年高达30亿英镑,年,受世界经济不景气打击,仅英国钢铁公司一家国有企业就净亏损18亿英镑。这时政府面临着增税和减税两种可能的选择。为了支持经济复兴,政府要实施减税计划,却缺乏必要的财力支持。于是变卖国有企业以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便成为一种可能的选择。年通过变卖国有企业约有200亿英镑进入了财政部。仅财政年度,英国政府就从出售国有企业获得了50亿英镑的收入,约相当于同年税收总额的3%左右。所以,英国的私有化既有经济上的原因,也有意识形态的原因,但更主要的是政府政策选择的产物。  年,英国有17家全国性大型国有公司实现了私有化;如果以1979年国有经济规模为基础,那么就是说已有40%的国有经济为私有经济所取代。1988年又有6家公司实行了私有化。  英国私有化以1984年为界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出售的是以英国钢铁公司为代表的竞争性行业的国有企业,其中包括英国宇航公司、Amersham国际公司(放射化学)、全国货运公司、英国国家石油公司等等。第二阶段是从1984年11月出售英国电话电报公司开始,主要出售的是非竞争性行业的国有企业。其中包括英国天然气公司、公用事业公司、电力公司、铁路等。最初英国公众对出售国有企业股票采取观望态度,有些人甚至把私有化看作是一种“犯罪”,但在私有化过程中人们的态度逐渐发生了变化,特别是看到股票增值的利益以后,出现了争购股票的现象。电话电报公司出售时有225万人认购股票,其中有一半的人在其一生中从未购买过股票。天然气公司股票上市时,认购股票的人多达500万人。英国航空公司,罗尔·罗伊斯公司,英国空港管理局,每个企业都拥有上百万股东。在整个私有化过程中,英国有数百万人第一次购买了股票。这使英国股东人数从1979年的300万人迅速增加到1987年初的850万人(其中1/2的人只持有一家公司的股票),增加了近2倍,占全国成年人口1/5的人成了股东。由此看来,私有化在英国已经不是小范围的、无足轻重的偶发事件,而是影响整个民族的历史性运动。这一点是连那些最初倡导私有化的学者、社会活动家也没有预料到的。  二、有关私有化问题的争论  在英国,围绕着私有化问题发生的争论,主要是是否存在不宜实行私有化的天然垄断行业,以及如何对待天然垄断行业与竞争行业的实际差别,是自由化还是私有化。  在早期私有化过程中,一些原本就面临着私有企业激烈竞争的国有企业,在私有化之后并没有发生特殊的管理问题,并且在产出、投资、利润等方面都有了明显的增长。英国政府认为,私有化推动了企业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改进技术。虽然这种观点在竞争性部门得到证实,但是在一些非竞争性部门却没有足够的说服力。这类企业在私有化之前情况很不好,但人们不清楚究竟是由于国有,还是由于垄断,或者二者兼而有之。私有化之后,这类企业的管理方式并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管理人员往往也保持原班人马,于是有人提出,有些行业是属于不适宜私有化的“天然垄断行业”。特别是对自来水公司等纯垄断企业的私有化,反对的人很多,他们认为私有化会引进强烈的盈利动机,不会改善供水条件。  在同样赞同私有化计划的人中发生了案例分歧。有些人主张在某些天然垄断行业只推行自由化方案,通过限制国家垄断和改变管理结构、管理制度等办法提高效率,而不推行私有化。他们把“自由化”和“私有化”严格区分为两个不同的概念。这种意见在私有化之前就曾经提出过。当时针对国有企业过分集中,从而产生企业组织和政府之间发生功能重复、企业内部激励不足的问题,提出了两种解决办法,即用跨行业的联合取代集中性的部门机构和通过设立行业性地方分支机构实现分权化。实际选择的是后一种方案。但是在没有私有化的情况下,分散化的结果仅仅是用地方垄断代替中央垄断,效率问题仍然没有解决。保守党政府上台后,在80年代初,也曾尝试过对天然垄断行业只实行自由化的方案,但出于财政筹资以及满足支持保守党的选民利益要求等考虑,不久就转向私有化。而在私有化过程中重新提出的单纯自由化、不搞私有化的想法,或许是由于缺乏应有的说服力和可供实际操作的方案,未能为人们广为接受并付诸实施。  对这种有关私有化的案例分歧,大概很难做出明确的结论。最主要的原因在于,一些大型垄断性行业的公司实现私有化的时间尚短,在实现私有化后政府对其价格等仍然保持着干预和控制,这使私有化后的效率同私有化后非垄断行业公司的效率比较缺乏同一的条件。而且,有些大公司象电话电报公司,由于采用先进技术,每年成本递减3%,服务质量也得到改善,这些与产权变更是否有相关性以及在多大程度上相关,也由于时间太短而无法做出判断。  也有人认为根本不存在“天然垄断”行业。设在伦敦的私人机构亚当·斯密研究所就是这一派的代表。他们认为对于占垄断地位的企业可以通过建立竞争性市场结构打破垄断,关键在于启发公众对市场经济好处的认识,同时在私有化过程中进行具体的操作设计,调整结构,引入竞争。私有化使一些原来的国有企业改变了受政治家左右的状况,实现了“商业化”,这使企业能够直接感受到用户的压力。最初实行国有化时,人们曾假设国有企业会追求公共利益,但实际上并没有这样的动力机制。实行私有化以后,企业开始有了较强的利润动机,作为本企业股东的工人为了分红,会更关心企业的经营管理,而经理人员在市场竞争中会更有效地工作。  在英国私有化过程中,也存在着不大赞成甚至完全反对私有化的意见。他们主要的理由是,政府出卖国有企业实际上是出卖未来的收入权,国有资产卖的价格低,卖的收入用于减税,一年就用掉了,这实际是危害政府未来的收入,是一种短见的政策。而且,国有企业是用全体纳税人的收入建成的,目前仅出售给部分人,在全社会范围内表现为一种不平等的分配。但是,主张私有化的人争辩说,出售国有企业,即使是出售盈利的国有企业,对国家未来的财政状况也是有利的。第一,这些企业在私有化后盈利增加,从而税收随之增长;第二,政府节约了过去所负国债的利息;第三,未来投资项目不再需要政府提供资金。对私有化最激烈的反对意见来自工党的左翼,他们认为只要自由化,而不要私有化,同样可能有市场效率。为此,他们在伦敦等地进行了实际试验,但这些试验并没有取得有明显说服力的效果。再加上国有经济低效率的事实人们记忆犹新,因而反对私有化的主张没有为英国公众广泛接受。  三、实行私有化的操作方法  1.方案设计。在英国私有化过程中,在方案设计和实际操作中,一些科研机构起了重要作用,如亚当·斯密研究所成了私有化运动的一个先锋。在私有化过程中,任何利益集团为了保护自己的既得利益,都有可能从不同角度为之设置障碍,这个研究所为切实解决私有化进程中的问题提出了具体的操作方案,并通过政府成员、新闻媒介等影响政策和公众的观念。如这个所为铁路私有化设计了这样的方案,即铁路路基仍由政府管理,而行驶的列车则由不同的私人公司经营,这样先形成竞争性结构,然后再逐步推开,既不影响铁路职工就业,也不影响为旅客服务,使私人公司和公众都得到好处。象亚当·斯密研究所这样的研究机构既可以为政府推行私有化提供总体的思路,也可以为具体的公司实行私有化计划设计具体程序。  2.实施私有化的程序。在英国私有化过程中,具体的操作是由政府的工业贸易部统一负责的。而在实施的每一个阶段,都由政府以直接向社会招标的方式,雇用私人公司负责。大体上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政府要对某一个企业实行私有化时,先向银行招标,由投标的银行制定方案,展开竞争。政府一般是向10家银行招标,有些银行为政府咨询,有些银行则为企业咨询。银行的方案包括目标、企业财务状况分析、雇员补偿、消费者补偿、股票价格等。  第二阶段。不同的银行同政府或企业讨论实施私有化计划的细节,讨论的主要内容是价格。由于不同国有企业财务状况不同,要考虑公司变卖时是否会有人买,而其中有些资源价格是很难确定的。银行要对企业状况进行分析,并根据惯例对企业股票价格作出预测,并向政府或企业提出咨询。  第三阶段。政府同企业就股票价格等问题进行协商,雇用私人公司对企业财务进行审计。  第四阶段。银行同企业签订股票出售合同,包括公司股票价格等,然后股票正式在股票市场上市。  从上面的程序看,国有企业私有化的整个过程充满了“商业化”的味道,实际上同一般私人公司股票上市过程没有质的差别。  我们访问了在英国私有化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的施罗德斯银行。据介绍,这家银行在英国迄今已经实行私有化的23家公司中,以政府咨询银行的身份参与了22家私有化计划的制订和推行。其中在英国天然气公司的私有化中,施罗德斯银行以唯一一家银行身份起了咨询作用。这家银行之所以能相对垄断私有化业务,主要是它在撒切尔夫人上台时就开始投入较多的资源和人力研究私有化,因而在投标过程中有较强的竞争力。银行也从经营这项业务中获得了较多的佣金。  3.股票定价和发行办法。英国政府为了推行私有化计划,吸引更多的人购买国有企业的股票,最初把股价定得较低。许多人购得的股票很快就升值了,于是刺激了人们购买股票的热情。象英国货运公司的股价,目前已经比初始价上升了40倍。最初发行股票时,许多人持观望态度,后来发行电话电报公司的股票时,一度甚至出现排队争购的现象,以致超额认购9倍多。有些人购股是为了得到直接收入,他们买了股票后价格上升时便很快在股市倒手卖出。象天然气公司的股票最初订购的有500多万人,后来实际股东只有300多万。有些人想从中得到额外收入,但后来发现这种想法并非实际,于是购买热情有所减弱。  在推行私有化计划时,英国政府重要目标之一是分散股权,为此在股票发行办法上作了限制大公司过多购买的规定。采取发放预定单的办法,对一些小投资者订购的股票数量给予满足,而对一些可能的大投资者则加以限制,或者不允许购买,或者只按一定比例给予部分满足,从而实现股权分散化。对小额购股者还有优惠办法,如规定在三年内可以分期付款。1985年12月出售电报公司时,股票需求过旺,为了分散所有权,为政府发行股票的施罗德斯银行就创造了一种叫做“灵活抓回”的技术,即由该银行从机构持股者那里购回部分股票,向更多的公众出售。采取诸如此类的办法,主要目的是使公众从国有企业私有化中都能得到一定的好处,从而减少社会对私有化的批评。这也是已经实现私有化的国有企业股权高度分散的重要原因。  但是,也有些情况不同。如英国造船公司、英国汽车公司等,是为其他已经私有化的国有企业所购买,原因是什么,缺乏资料说明。  4.在私有化中给职工以优惠。推行私有化计划的一个重要障碍是原来在国有企业中就业的职工的反对,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出于意识形态原因,也有职工出于对就业前景的担忧。他们通过工会势力对私有化计划施加相反的影响。为了缓和矛盾,英国政府采取了奖励本企业职工购买股票的政策,规定职工认购股票时,按认购数的一定比例另外给予免费股。所以,整个私有化过程中,有90%的职工成为本企业的股东,有些工人最初购买的股票在股市上比实际价格已经上涨了100倍。有些企业,如英国货运公司,干脆以低廉的价格出售给了企业的全体职工。这类办法,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来自企业内部对私有化的阻力。事实上,职工在私有化了的企业中很少能感觉到产权变更对个人的实际影响。但即便是这样,仍有少数企业出现职工闹事的情况,主要是为了借私有化之机要求提高工资。  四、私有化过程带来的实际问题  总的看来,英国国有企业实行私有化的历史还很短,因而现在还很难对这一经济过程的实际社会经济影响做出完整准确的评价。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已经发生了一些值得研究的问题。  1.国有资产在私有化过程中贬值问题。英国政府出售国有企业的实际收入远远低于国有企业资产的实际价值。这意味着政府来自企业的收入包括现期变卖收入和远期利润收入减少,对政府来说意味着国有资产发生某种贬值。英国学者对这个问题的解释是,政府减少的利润收入可以由增加的私人企业利润税所替代,因此变卖国有企业仅仅意味着政府收入构成发生某种转换。然而这种解释并不能令人完全满意。事实上,在私有化过程中会有以下几种可能情况发生:第一种情况是,政府经营不善使国有资产效率低下,其市场价值低于在相同技术经济条件下所可能具有的理论价值,而仅仅是由于产权变更改变了这部分资产的利润预期,从而引起其市场价值升值。由于这种增值事实上已经与政府无关,因而由此形成的收入本来也不应属于政府。第二种情况是,私有化导致原国有企业资产效率提高,使等量资产为政府提供的实际税收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在数量上足以抵销因出售国有企业给政府带来的利润收入损失,这使贬值出售国有企业资产从长期看会给政府带来收入上的补偿。第三种情况是,推行私有化计划,变卖国有资产,增加了政府现期财政收入,使政府获得财源以推行减税计划,刺激整个经济的增长,为政府提供更多的税收,从而实现减税、养源、增收的良性循环。这样贬值出售国有资产从整个社会来看对政府仍然是有利的。如果这些情况不存在,那么政府收入转换的合理性和可能性就有问题。事实上,在不断换届的情况下,任何政府都难以避免不同程度的行为短期化,因而很难说已经注意到了私有化的全部可能后果。而国有企业一旦实行了私有化,便存在着一种不可逆趋势。因此,政府财政收入的永久性补偿,或者说国有企业卖完了怎么办,也是一个不可不虑的问题。  2.国有企业功能转变对宏观经济可能产生的影响。在私有化之前,英国国有企业受政府直接控制,成为经济中贯彻宏观政策的工具。然而,私有化使国有企业由原来的政策工具变成了政策对象。目前英国政府仍继续要求这些已经私有化的企业执行政府的反通货膨胀计划等,这就难免同私人股东的利润目标发生冲突,于是便发生了股东不愿继续投资而把企业利润挖走的现象。目前在英国,这种现象还不严重,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私有化后这些企业目前仍然保持着实际垄断地位,从而支持了利润;二是政府为了保护股东利益,对一些企业如英国电话电报公司,在私有化之前就以扩大投资财源为理由抢先把价格涨了上去,从而在短期内满足了股东的收入预期。然而,这类因素都只能在短期内起作用,如果竞争性市场结构形成,从而对企业产生压力,如果被限制的价格已不能满足股东的利润预期,那么企业的功能就会最终改变。所以,国有企业私有化后可能会丧失对宏观经济的稳定作用,由此产生的经济影响需要有充分估计。  3.垄断行业私有化后的效率问题。既然一些垄断行业企业私有化并不能真正解决效率问题,那么私有化后如何形成竞争性市场结构,便成为重要的问题。引入竞争可以通过两种途径,一种是在私有化过程中将原有的垄断企业实行切块分割;另一种是在垄断企业之外建立新的竞争主体。在英国,他们根据自己的实践,感到前一种办法有困难,于是主要采取了后一种办法。在占垄断地位的大公司British Telecom之旁又建立了一家名叫Mercury的小公司,后者在前者尚未开发的新技术领域与之竞争,并且在一些地区与Telecom同时在街头设电话亭,在服务质量上展开竞争。但目前这些竞争因素还十分微弱,电话业务领域实际竞争成分只有1%。为了真正打破垄断,英国政府对作为竞争因素引入的这些小公司采取了扶植的政策。如为了降低小电话公司的成本,强制规定小公司先使用原有大公司电缆设施等,并由专门的机构对这种使用的付费标准做出规定。而小公司要想提高竞争能力,起到打破垄断的作用,需要采用先进技术,如卫星通信等,通过进入新的特殊的领域来占领市场。这种引入竞争、保护竞争的做法已经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直到目前为止事实上还没有根本扭转垄断影响效率的局面。总的看来,私有化必须辅之以积极的引导政策,才能使垄断企业的效率问题得到缓解。  4.私有化后企业的组织管理问题。这个问题对原来就生存于私人企业竞争环境之中的国有企业没有特殊的意义,但是对那些垄断性的大型国有企业来说却是不容忽视的。为使这些企业在私有化后与市场机制相适应,英国形成了一套由三种功能不同但又互相制约的组织机构组成的调控系统,对私有化后的垄断企业的价格问题、竞争问题、效率问题等进行管理。  第一种是政府工贸部,它颁发营业执照给私有化企业,执照包含有关定价、公众服务等附加条件。私有化前,部长可以直接命令企业经理干什么;私有化后,部长不能再这样做。  第二种是特殊的调控机构,叫做公共代理机构。这种机构只在垄断性行业成立,每个行业成立一个机构,如电讯事务所、供水事务所等。它们负责监督企业的营业执照规定条件的执行,并且履行促进竞争、处理消费者抱怨等事项的责任。企业有定价权,但提价须经公共代理机构批准。这些机构是独立的非政府机构,但经费来源于政府,它们的成立由政府提出建议,议会批准。企业违背营业执照规定条件时,这类机构可向法院起诉。  第三种是垄断与兼并委员会。涉及有关改变营业执照规定条件的有争议的建议,由电讯事务所一类机构提出咨询意见,交该委员会审议。  通过这样的机构,政府实际上形成了影响私有化以后的企业管理的准市场性质的组织机制。目前,这样的组织机制具有反垄断的作用。但其总体经济效果如何,还很难做出评价。不过在私有化后竞争性市场结构过渡的过程中,这样的组织还是有其借鉴意义的。  五、私有化可能产生的矛盾和风险  1.私有化会导致企业与政府职能分解。一般说,国有企业承担着经济和社会两方面的职能,一方面企业要创造利润,进行成本核算,另一方面又要为社会创造就业机会,稳定价格水平。在这种情况下,单纯从经济效益的角度考虑企业经济状况,显然存在着现实的困难。而国有企业实行私有化,会通过强化企业的利润动机达到提高经济效率的目的。与此同时,从企业内外部激励结构看,企业不可能自觉自愿地继续承担大量的社会职能,这似乎说明,私有化将使企业的微观经济效益同政府的宏观社会计划发生矛盾。这是英国私有化过程中碰到的一个极现实的问题。如私有化后一些企业发生多余职工和淘汰职工的现象。类似这样的问题是实行私有化过程中所不能忽视的。对此,英国政府的做法是,不再硬性强制企业继续承担解决就业这样的社会职能,而是指望经济的增长吸收因私有化而多余出来的职工,同时由政府推行其他社会计划来扩大就业。从实践看,这种政策收到了一定的效果。所以,私有化的经济含义之一是有助于实现企业与政府职能的分解,但由此产生的社会经济矛盾要有充分的估计,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将企业转移出来的社会职能承接起来。  2.市场有效运转是减少私有化操作困难的条件。从英国实践看,私有化在操作上并不存在明显的困难。资本要素市场的存在,使人们能以私人企业要素价格为参照,正确给出国有资产的实际价格。伦敦国际股票交易市场也同接受其他私人公司股票上市的条件一样,接受了国有企业的股票,人们也同样对这些上市的股票在二级市场上进行正常的交易。由于存在着人力资本市场,原来国有企业的经理人员能在私有化过程中参照整个社会情况获得公平的就业条件,而企业多余的或不愿接受私有化计划的职工,通过市场流动在心理和经济两方面得到补偿,使产权变更的影响不致于导致直接的社会矛盾。由于有发达的市场组织,甚至私有化操作业务本身也可以纯商业性方式委托给私人企业经营,既减少了操作上的交易费用,又避免了可能发生的舞弊行为。如英国政府直接规定,承办股票定价和发行业务的私人公司和个人不许购买股票,等等。所以,在英国,由于有一个有效运转的市场环境,使私有化仅仅表现为市场规则的扩展,私有化计划一旦在意识形态上为人们所接受,便能简单而顺理成章地付诸实施了。然而,在没有有效运转的市场条件下,私有化计划的障碍就不仅仅在于意识形态了,很有可能操作困难是私有化计划的主要困难,因此应给予更多的注意。这里需要的是重建规则、重行组织、重立程序。  3.在私有化过程中减少政府可能承担的风险。英国在私有化过程中所采取的一些措施,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政府可能为之承担的风险。如政府同私人公司签订合同,委托其发行股票。1987年秋,股票市场行情陡降。由于国有企业股票是在6个星期之间预定的,而6个星期后股票市价比政府提出的价格降低了40%,这样经营公司不得不把卖不出去的股票全部买下。总的看来,私人公司经营国有企业股票发行业务获得了较好的收入,但并不能保证每一笔业务都赚钱,公司把这种情况看作是风险投资中的正常情况。这样避免了私有化过程中好处大家得,坏处政府背的现象。在私有化过程中,英国政府让国有企业直接参与本企业财产的评估以及股票发行过程,参与私有化的整个决策,这事实上是把选择交给了企业,交给了企业经营者和职工,使其自己对私有化后的经营条件负责,这对减少私有化后的政府风险责任,显然是有帮助的。向本企业职工低价发行股票,也同样有利于减少政府的风险责任,因为私有化意味着政府不再为企业和职工承担义务,为了减少由此可能产生的职工不满情绪,把一部分产权低价转让给职工,显然不失为一项可行的选择,从长远看对政府是有利的,对职工的利益也给予了某种补偿。既然私有化过程实际上是改变政府职能的过程,那么选择正确的改变方式对改变的效果会产生直接的影响。  4.私有化过程的可能界限。私有化计划同其他任何计划一样,其实施效果是有条件的。由于资料不足,所以短期内还很难作出明确判断,究竟哪些条件可以保证国有企业私有化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然而,明显的是,私有化并不能解决经济中的全部问题,而仅仅是从经济激励的角度改变企业无效率局面。因此,私有化运用于某些企业、行业也有可能产生相反的调节效果。以城市公共交通为例,在非高峰时期,在人口相对稀少地区,从成本核算的角度需要减少服务车次,但这样就会给当地居民带来不便,引起对政府的不满。而且在一城市内,如交通、供水、供气、清理垃圾等社会服务,形成竞争性市场结构在经济上缺乏合理性和可能性。因此,在一些西方国家中,这类企业仍然保持国有,政府对这类企业没有严格的效益考核,其经营亏损由政府补贴,领导人由政府委派,企业工作好坏主要看服务质量和居民满意程度。政府把改善这类企业的服务当作争取选民的一种手段。对这类公共服务性企业推行私有化,激励其经济效益,看来不切实际。所以,私有化本身也有其明确的运用界限。至于具体哪些行业、企业适用于私有化计划需要进行案例分析,至于从整个社会发展计划的宏观目标考虑,则更是需要认真加以讨论的。作者: 回复日期: 15:24:33 [$HTML_DEL_SIGN$]&[$HTML_EDIT_SIGN$]
  土地是属于人民的  把土地变卖成70年、90年、150的财产归属权,是变卖民脂民膏!  土地是属于人民的,干国家、党、政权他娘何事?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更多
  前端时间不是说英国警察系统也要私有化吗?以后警察就是某某家的警察了。还能合法的上街收保护费,太和谐了。
  以撒切尔为开端 英国保守党已经逐步转变为彻彻底底的犹太人政党  首相:David Cameron,英犹混血,犹太银行家后裔  主席:Andrew Feldman,犹太人
  @一第炮三
15:24:33  土地是属于人民的  把土地变卖成70年、90年、150的财产归属权,是变卖民脂民膏!  土地是属于人民的,干国家、党、政权他娘何事?  -----------------------------  你站出去说全中国土地都是你的,谁理你呢?  一句人民就想把所有人都打法了?这世界上现在哪个国家国土不属于国家而属于私人的?私有的是土地产权!中国到其他国家买块私有地就宣称对这片土地拥有所有权利,你认为目前哪个国家能这么2?  土地国有就是使用权国有,出售的使用权收益收归国家。
  先后实行国有化的行业和部门有英格兰银行(1946年2月)、英国民用航空(1946年)、煤炭(1947年1月)、铁路(1947年8月)、电力(1947年)、天然气(1948年)、钢铁(年)、邮政(1969年),此外还有城市交通、电话电报、供水、石油等。截至1979年,英国国有经济发展到顶峰,其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11%,投资占固定资本总投资的1/7以上,就业人数达到175万人。
  保守党政府上台后面临着严重的财政困难。当时整个国有企业亏损和负债每年高达30亿英镑,年,受世界经济不景气打击,仅英国钢铁公司一家国有企业就净亏损18亿英镑。这时政府面临着增税和减税两种可能的选择。为了支持经济复兴,政府要实施减税计划,却缺乏必要的财力支持。于是变卖国有企业以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便成为一种可能的选择。  这个和我国情况大大不同啊!
  英国私有化以1984年为界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出售的是以英国钢铁公司为代表的竞争性行业的国有企业,其中包括英国宇航公司、Amersham国际公司(放射化学)、全国货运公司、英国国家石油公司等等。第二阶段是从1984年11月出售英国电话电报公司开始,主要出售的是非竞争性行业的国有企业。其中包括英国天然气公司、公用事业公司、电力公司、铁路等。
  对这种有关私有化的案例分歧,大概很难做出明确的结论。最主要的原因在于,一些大型垄断性行业的公司实现私有化的时间尚短,在实现私有化后政府对其价格等仍然保持着干预和控制,这使私有化后的效率同私有化后非垄断行业公司的效率比较缺乏同一的条件。而且,有些大公司象电话电报公司,由于采用先进技术,每年成本递减3%,服务质量也得到改善,这些与产权变更是否有相关性以及在多大程度上相关,也由于时间太短而无法做出判断。
  撒切尔主义  20世纪80年代初,当撒切尔夫人率先推行私有化的时候,弗朗索瓦-密特朗总统领导下的法国,对银行和工业集团实施大规模国有化。但当她坚决推行自由市场政策,发表“撒切尔夫人是不会转弯的”这句名言时,密特朗在1982年被迫来了个大转弯。在执政末期,他也成了私有化的拥趸。  在撒切尔时代末期,东欧、印度和苏联竞相施行自由市场改革。最后一次以首相身份访问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主政的俄罗斯时,撒切尔夫人挖苦道,新任莫斯科市长似乎是她本人的经济学导师——米尔顿-弗里德曼的信徒。她的两位最亲密顾问出版了《将世界私有化》一书,书名洋溢着欣喜之情。她本人欢欣鼓舞:“人们不再担心染上英国病,他们排队来领取新的英国药方。”  然而,在她离开唐宁街近20年后,英国经济再度深陷困境。撒切尔夫人反对的几乎所有事物——国有化、增税和凯恩斯经济学——再度流行。在英国,撒切尔时代的标志性政策和成就正被逐一粉碎。她将最高税率降至40%的著名举措被推翻。  最深得撒切尔时代神髓的改革,当属1986年的金融去监管化“大变革”。这场变革为伦敦金融城不可阻挡的崛起奠定了基础。但伦敦金融城如今颇遭冷遇,而当局正急于重新加强对金融服务业的监管。撒切尔夫人曾宣称“不再印钞”。然而,印钞机正再度开动——只是如今换成了“量化宽松”的说法。被医生禁止发表公开讲话的撒切尔夫人,已无从捍卫她的遗产,或指导尚存的门徒。  在国际上,撒切尔主义也不再流行。2007年萨科齐当选法国总统时,曾私下支持自己是法国的撒切尔夫人这种观点。但这些日子在拍照的时候,他喜欢手拿一本《资本论》。撒切尔夫人推崇美国的自由企业。但奇怪的是,美国新总统似乎却倾心于欧洲的社会制度。  编辑本段终结  著名的“铁娘子”撒切尔夫人入主唐宁街30周年纪念日。在这个时刻,许多英国人得出的结论是:30年的试验又一次“失败”。不过,这次失败的是撒切尔主义。英国《金融时报》30日发表署名文章指出,在金融危机之下,撒切尔主义最终被打入冷宫。  撒切尔时代的终结是具有重大国际意义的事件。她那届政府在英国率先推行的许多政策,为世界其它地区所效仿:包括私有化、去监管化、减税、取消汇率管制、打击工会力量,以及颂扬财富创造、而非财富再分配。  英国或西方世界没有一位重要政治人物真正条理清楚地提出能够取代自由市场原则的思想,而自由市场思想源自于撒切尔主义。在此之前,撒切尔时代不会真正结束。
  在英国私有化过程中,也存在着不大赞成甚至完全反对私有化的意见。他们主要的理由是,政府出卖国有企业实际上是出卖未来的收入权,国有资产卖的价格低,卖的收入用于减税,一年就用掉了,这实际是危害政府未来的收入,是一种短见的政策。而且,国有企业是用全体纳税人的收入建成的,目前仅出售给部分人,在全社会范围内表现为一种不平等的分配。但是,主张私有化的人争辩说,出售国有企业,即使是出售盈利的国有企业,对国家未来的财政状况也是有利的。第一,这些企业在私有化后盈利增加,从而税收随之增长;第二,政府节约了过去所负国债的利息;第三,未来投资项目不再需要政府提供资金。对私有化最激烈的反对意见来自工党的左翼,他们认为只要自由化,而不要私有化,同样可能有市场效率。为此,他们在伦敦等地进行了实际试验,但这些试验并没有取得有明显说服力的效果。再加上国有经济低效率的事实人们记忆犹新,因而反对私有化的主张没有为英国公众广泛接受。
  说了半天不就是鼓吹私有化  
  这个绝对好贴。如果按中国目前的情况,考虑人口结构和就业问题,中国的私有化该在30年后进行。
  路过,顶一下。
  英国铁路私有化改革失败的启示   1990年代中期,欧洲各国在铁路、电力等基础工业领域纷纷推行改革。改革的基本取向,是实行网厂分离、路网分离(对原来实行一体化经营管理的网络系统中,带有自然垄断性质的电网、轨道系统与电厂、运输公司等运营部分分离),在运营部分引进竞争机制。  其中,英国铁路部门的改革相当彻底,连路轨系统也实行了私有化。但仅实行5年,政府就被迫收回路轨经营权,重新回到国营体制。这是值得深思的。  英国铁路改革的起因和改革措施  英国是铁路运输业的发源地。英国的铁路系统发达,营业里程1.6万公里(20世纪初曾达到3.2万公里),从业人员10万人,铁路运输同人们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战后以来,英国铁路实行单一的国营体制。  1960-70年代以来,欧洲各国随着公路、航空运输的兴起,铁路运输每况愈下。在英国,私人小汽车承客量等于铁路的10倍以上,货物运输量的85%转移到公路运输。政府不得不关闭许多亏损线路。  到1993年,铁路运输业在客货运输量总量仅占10%左右。国家铁路重外部效益,轻内部管理,特别是英国工会力量很强,工资缺乏弹性,成本居高不下,亏损增加,铁路成为财政的沉重包袱。  1993年11月,在保守党政府的推动下,英国议会通过铁路改革法案,1994年实施,1997年完成。改革的主要内容是网运分离和企业私有化,将铁路分拆为1个全国性路轨公司(railtrack)、25个客运公司、6个货运公司、3个机车车辆租赁公司以及多家设备改造、维修服务公司,原来的国铁公司被120多家私营企业取代。  路轨公司负责管理经营全国铁路基础设施(轨道、桥梁隧道、车站、信号),向运营公司收取基础设施使用费。该公司是全部私人股份的上市公司。其余运营公司也全部是私人企业。  铁路管理机构,包括政府的战略铁路管理局、铁路监察员办公室,和铁路旅客理事会等官方、半官方机构。  私有化后事故频发,导致信任危机  铁路私有化后,主要是融资投资渠道增加,服务改善,运输量有所扩大。但同时管理不善的问题也随之暴露。  私有化后,短短5年中,接连发生13起严重事故,其中造成重大伤亡的事故有7起,共导致59人死亡,数百人受伤。  1997年,两列车相撞,7人死亡,150人受伤。  日,伦敦帕丁顿车站,一列闯红灯的列车与迎面驶来的列车相撞,31人死亡、500多人(245人)受伤。  日,一列旅客列车在驶过伦敦附近哈特菲德的弯道时出轨,4人死亡,近100人受伤。原因是钢轨出现发丝般的裂隙,导致断裂。  日,英格兰北部大黑克镇,一列高速运行的客车和一列货车相撞,13人死亡,70人重伤。  2002年初,数家客运公司工人要求提高工资待遇未果,陆续罢工,部分列车停驶。2月28日晚在林肯郡,一列旅客列车与一辆小货车相撞,货车司机当场死亡,3名旅客受伤。  日,在英国波特斯巴车站,一列从伦敦始发的客车脱轨,一节车厢冲上站台,7人死亡、67人受伤,遇难者中有两名台湾女记者,香港凤凰卫视主播人刘海若重伤。事故发生后,火车乘客下降了50%,运营公司要向罹难者家属和受伤旅客赔偿1200万英镑,面临破产威胁。  至19日,在英国连续发生两次出轨事故,7人受伤。  1999年事故后,迫于各方压力,路轨公司全力投入大规模的紧急铁轨检修,列车运行紊乱,普遍晚点,许多人转乘汽车,又造成公路拥塞,百姓怨声载道。  社会反应和原因分析
  社会反应和原因分析  铁路事故频发,严重影响了工党政府的信誉,受到在野党的猛烈批评,并引发公众对铁路私有化本身的质疑,越来越多的人认为根源在于私人企业利润目标和公众安全利益目标的冲突。1999年10月事故后一项民意调查表明,3/4的英国人希望政府对铁路系统重新实施国有化(《新民晚报》)。2000年10月事故后,民意调查显示56%的受调查者认为铁路系统应该重新由国家控制(11月23日英国4频道电视台)。  综合各方面情况,铁路私有化后运行质量滑坡的直接原因是:  1.私人企业重短期利益,忽视对基础设施的长期投资。  英国铁路设施年代久远,急需更新。但路轨公司私有化后,作为上市公司要优先照顾股东权益,过分注重眼前赢利。各运营公司不断加大运量,更加重投资不足带来的基础设施隐患。据调查,在欧洲各国早已普遍采用的新型路轨和列车安全控制系统,在英国铁路上根本没有安装。运输工会指责:政府长期给路轨公司补助,但公司浪费纳税人的钱,不把利润投资于铁路基础设施的维护建设,只顾增加股息;要求加快把路轨公司的权力交还政府(2001)。  2.铁路管理不善,安全漏洞多  据统计,私有化后几年中,火车闯红灯事件不断上升。有关方面一再指出铁路设施隐患多,要路轨公司加强管理;2002.年5月惨案前夕,曾有工人报告事发地点附近铁轨有问题,管理方未予重视(《泰晤士报》);而路轨公司为节省成本,将一些路段的检修任务外包,因为“有3000多家代理处和8家铁路基建公司从事与铁路网有关的工作”,他们竞相杀价,且雇佣了不少缺乏经验和责任感的短期工,对安全构成极大威胁(《金融邮报》)。而且“铁路运营部门每天卖出4万多张错票”(《泰晤士报》)运输大臣公开承认,铁路服务情况可悲。  3.私营公司陷入财务危机,依靠政府补贴  私有化初期,路轨公司经营状况尚好,政府补贴减少到改革前的一半。但1999年后,经营每况愈下,最后资不抵债,靠政府补贴度日,负债总额高达33亿英镑。  铁路维护工程管理不善,显然是路轨公司亏损额大增的重要原因。大事故后,政府与路轨公司商定了总额达150亿英镑的财政投资五年计划,要公司在2000年底完成钢轨紧急更换任务,尽快恢复正常运行。但工程拖到2001年4月才勉强完成,被罚以巨款。  2001年4月,政府向路轨公司拨付15亿英镑,后追加5亿英镑。两个月后,该公司董事长要求政府追加7亿英镑,并要求公司继续保持私人控股、由政府资助。政府断然拒绝了援助请求,中止了投资计划。这标志着政府部门对路轨公司彻底失去信心。紧接着公众也纷纷抛售该公司股票,造成股价暴跌。  路轨系统重新转归政府控制  日,英国政府决定,对路轨公司强制破产,将由政府指定的管理部门接管路轨公司,并将此案提交高等法院裁决。  曾经设想新的管理体制是:建立一个包括运营方、旅客方和政府机构三方参与的非赢利信托公司,监督将利润投资于设施维护,不得分派股息。但是内阁大臣们“更倾向于建立一个直接的行政管理系统”。  此后接连出现的铁路事故,加快了政府接管的进程。日,英国政府最后决定,由有政府背景的“铁路网”(NetworkRail)公司,从私营承包者手中收回所有铁路维护权,2004年完成。  英国铁路协会秘书长认为,这是英国铁路重新走向国有化的重要一步,“铁路私有化已经寿终正寝”,并认为,部分私有化的伦敦地铁也应该国有化,并建议政府支持全部铁路网络重新国有化,包括由政府接管列车运营公司(,中国新闻网据英国《独立报》)  几点思考  首先,英国铁路私有化碰壁的事实警示我们:市场化、私有化并不是包治百病的药方,旧的国有企业管理体制确实有很多问题,但不分条件场合,都来个“一卖了之”,反而可能造成更严重的问题。  第二,基础设施不能私有化。欧洲很多国家的铁路改革,都实行“网运分开”,但铁路网由国家控制,安全状况都不错。唯独英国将铁路网也卖给私人甚至上市,这是最大的败笔。重要的基础设施(如电力网、铁路网、电信网)本身具有公益性和自然垄断性,如果让私人企业拥有和管理,赢利目标和纯公益目标是无法调和的。英国铁路私有化前,财政每年补贴铁路20亿英镑,私有化后每年达29亿,用于线路维护(铁道部,2002),等于政府要多花一笔千支付私人投资者股息。改革初衷是“卸财政包袱”,但私有化使目标越来越远了。  第三,私有企业运作基础设施,难免管理混乱和大锅饭弊病。一些人认为,英国路轨公司的失败,是因为承担了国有铁路设施的投资欠账(“产权残缺”),是政府不好。但英国铁路私有化后,不仅出现管理滑坡,私企唯利是图的本性可能更加无视公共利益。如为节省成本雇用廉价临时工、甚至滥用垄断地位不断要政府追加补助,将更新设备的政府补助支付股息,等等。可见私有与垄断的结合,甚至要支付比政府直接控制更高的“交易成本”。  第四,分拆过细、过度竞争是英国铁路改革失败的重要原因。铁路是一个整体,运行要统一调度,路轨、车站、乘务、仓储、结算等环节要高度配合。英国铁路分割为100多家公司,各公司各环节的关系都要以合同形式规定,权力义务复杂,超出管理能力,导致效率降低,错误增加。如线路公司很难得到客货运输公司有关线路质量的信息,妨碍发现和解决问题的速度;原国铁的工作人员过去是同事关系,因公司划分转为合同关,配合反而困难。
  顶  
  二、“反常”的股市—英国的私有化  俄罗斯的私有化进程,最终由于法制化的缺失,导致私有化对社会经济产生了弊大于利的影响。那么,在法制化建设已经完成的国家,私有化进程如何呢?那么我们不妨来了解一下英国的私有化。  俄罗斯私有化改革进程的主要内容是以私有化证券为媒介,实现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造,最终实现国有企业的私有化改造。而国有企业私有化改造的浪潮最早就源自于英国。  英国是一个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然而二战以后,随着美国的崛起,英国经济逐渐走上了下坡路。为了提高经济的竞争力,战后英国的历届政府先后对国有企业进行了多种形式的改革,其基本措施是对国有企业实行私有化及股份制改造。这种做法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逐渐影响到世界上的大多数国家,形成了所谓的私有化浪潮。  英国的私有化改造主要经历了三个步骤:第一步:在现有的国有企业由政府持有国有股的架构之下,聘请拥有良好职业信誉的职业经理人来经营国有企业;第二步:将公司按盈亏程度分两部分,首先将绩效好、经营好的国有企业上市,进行国有股减持;第三步:在国有股减持的产权转让过程中,政府象征性地保留1%的股权,该股权不参与企业分红,只行使对重大问题的磋商权利,其实质就是国家资产股,是专门为政府设立的特别股票型式,目的是为了让政府能够在不花费大量资金的情况下有效地控制部分股份公司。  英国政府在国有股减持进程中坚持的是“先盈利再出售”的原则:从1979年开始,英国政府首先将盈利且具有战略意义的国有企业如英国石油、英国电信等推向证券市场。而对于亏损的国有企业则通过改善财政状况并提高竞争力的方法实现盈利后再出售。在出售国有股之前,英国成立了独立于政府的专门机构,负责制定相关法规和政策。然后再由政府选派金融、法律、财务、证券等方面的专家对国有企业资产和运行状况进行评估。而具体的国有股出售方式则表现为多种方式并存,如协议转让、股权置换等。同时,为了最大限度地吸收广大国民参加,英国政府通过简化购买手续,允许分期付款等各种措施鼓励普通居民尤其是本企业职工购买股票,从而既增加了购买国有股的资金来源,又保障了国有股出售时的公平性。另一方面,政府能够把有限的资金用于那些因亏损而急需改造的部门中去,从而降低了国企改造的成本,并增加了企业扭亏为盈的机会。  而政府保留一部分国有股权暂不出让,其目的在于防止某些行业或私人企业利用国有企业的私有化改造,采取恶意收购或兼并国有企业的不良做法,同时也在于制约企业的个别经理人员利用私有化改造转公为私,乘机扩大个人利益,致使国有资产流失。在一定程度上既保护了社会大众的利益,又保护了政府的信用。  由于政策可行、措施有效,通过10多年的私有化改造,英国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得到了普遍的提高。其中英国最大的40家被改造的国有企业全部取消了亏损,企业盈利增幅较大。同时政府也甩掉了一些财政包袱,使财政收支状况有明显好转,政府通过出售国有企业,直接获得的总收入超过600亿英镑。国有企业职工的收入也有较大增长,加上股票收益,使职工参与企业管理的意识增强,企业的经营管理机制也相应地得以改善。此外,股份制改造也得到英国社会各阶层及广大人民的支持,表现在社会公众持股人数大增,由300万人上升到1000万人。  尽管我们也必须承认,在英国私有化进程中也出现了失业严重等一系列问题,但相对于俄罗斯私有化进程而言,英国私有化带给经济的是明显的利大于弊的影响。这也是为什么当大英帝国早已没有了往日的英姿飒爽而成为昔日黄花,她的经济日渐衰退之时,英国的股市却“反常”地保持着良好发展势头的原因。
  三、冰棍到底化不化—国有与民营的争论  俄罗斯以及英国的私有化进程具都有很强的代表性。目前,世界各国的国有企业已经先后或正在发生重大变革,改革的基本方向是私有化或社会化及民营化,股份制改造是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途径,改革的主要目的在于提高国有企业的经营效益、减轻政府财政负担、增强国有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以及抗风险的能力,着眼于国民经济整体素质的提高和发展。  私有化进程中很重要的环节是关于国有企业的改造,对于国有企业改造有一个十分著名的理论叫做冰棍理论。冰棍理论的大致含义是国有企业的资产就像一根冰棍在慢慢地融化,如果不赶紧卖掉,它就会越变越小,最终化为乌有。  但是我个人对于冰棍理论有一点疑问,那就是,如果冰棍卖掉了,它就可以不化吗,他就会变成一个雪球越滚越大吗?换言之,在中国这样一个社会主义国度里,国有企业的民营化就一定会给经济带来正面的影响吗?如果理论上答案应当是肯定的话,那么现今中国私有化现状中的众多污点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当像德隆这样的中国最大的民企在瞬间轰然倒塌的时候,我在思考,我们应该怎样看待民企。  对于国企与民企,我曾经与我的同学做过探讨,我得到的回应是对民企的一致肯定,认为民企有效率,制度和机制先进,有弹性。但是,当我们见证了诸如德隆唐万新、科龙顾雏军、伊利郑俊怀等事件之后,我认为我们有必要对民企的有效率,制度先进,灵活有弹性做一个反思。我们不能用片面的观点去看待民营企业,因为民营企业有好的一面,就必然有它坏的一面,因为民营企业对于剥削中小股民、利用国家财产而言同样是有效率的。因此,如果我们一味地放纵民营企业的话,最终就有可能出现如德隆案例中造成的资金的黑洞,使包括社会大众股民在内的投资人损失了钱财,而国家金融机构损失了大量的信誉和国有资产。  而对于国企,当然,大家都在关心国有企业能不能搞好,那么我们应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中国可不可以像俄罗斯那样,在一夜之间消灭国有企业。如果把国有企业在一夜之间消灭的话,那么财政问题、税收问题、就业问题等一系列社会问题都会在瞬间爆发,而对于社会经济的影响,我们就可以回望俄罗斯的当年。那么在这个层面上来看,无论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多么艰难困苦,都要有一批国有企业带领着经济前进,哪怕一些国有企业最终退出了市场,但是这些国有企业为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赢得了时间,为多种所有制企业的健康成长赢得了空间,即便这一点,在我看来,也功不可没。现今的企业发展,如果我们把它绑在一起作为一个整体来看,那么就和战争一样,有的企业注定是要攻城略地建功立业的,而有的企业注定是要默默无闻做出牺牲的。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讲,国有企业也许就是承担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断后的队伍,国有企业已经并且正在为中国的改革承担着成本,做出奉献。而我认为,这一点绝不亚于单单控制力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四、是常开不败还是昙花一现—对我国私有化的思考  在我看来,国有企业的作用不应仅存在于企业自身利润的最大化,由于国有企业是国有经济的产物,而国有经济是生产资料归全体人民所有的一种公有制,所以国有企业作用的更重要一方面,体现在它肩负着国家和民族的责任,因为国有企业的资源以及信誉是国家所给予的,所以国有企业做好是应该的。然而由于历史原因,现在为数不少的国有企业出现了经营困难的局面,为了让经济更加充满活力,我们采取了国退民进的策略。但正如我们所看到的,在“国退民进”的进程中出现了许多污点,这究竟是市场经济与民营化浪潮的必然伴生结果,还是我们在为理念和操作层面上的失误与偏差所付出的代价呢。  结合前面所述两个国家私有化进程的案例,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个结论,成功的私有化的推进必须有完善的法制化作保障,而推进的手段必须是合理合法的,最终的结果必须是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  那么中国私有化进程怎样?作为在校大学生,我本人不参与股票投资,但我很关心中国资本市场尤其是股票市场的发展。从某种层面上来说,我认为股票市场可以成为私有化改革成功与否的一面镜子。下面,我举几个上市公司的案例来陈述我的观点。  中国证监会在日发布了《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创业板上市管理暂行办法》,该《办法》从5月1日起正式实施。对于创业板的建立我们也从历史角度对它进行一个剖析。这里我以与创业板有相似之处的深圳中小企业板作为一个案例。  日深圳中小企业板正式开市,首批八家上市公司(笔者注:新和成、江苏琼花、伟星股份、华邦制药、德豪润达、精工科技、华兰生物、大族激光)即所谓的“新八股”,立刻受到市场的狂热追捧。开盘当天,新八股不负众望,股价以133.42%的平均涨幅一路攀升,最高涨幅达到334%,全天成交35亿元,占当日深市成交总额的50%。但好景不常,周末过后的首个交易日新八股的命运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稍作挣扎后便全线跌停,直至七月初的几个交易日中,新八股的平均跌幅在30%左右,可谓全军覆没,上市当日最光鲜的明星股竟成为了众多疯狂追求者的“坟墓”。  我们透过股价大幅度下跌的现象看到的应是其本质上的问题,那就是整个股市对这些民营企业上市的本质内容产生了怀疑。我之所以这么认为,是因为这些公司普遍存在两个现象,一个是把股利分配给旧股东而不是新股东,另一个是根据相关规定,这些上市企业所持有的法人股在三年内不能出售,而一些公司竟然就把这些法人股拿到银行去做抵押,然后套现。所以我们就不得不怀疑这些民营企业上市的目的。  而从许多民营企业发展的历程中,我们可以发现,民营企业做到最后,它的效率和它的机制不仅体现在本公司利润的上升,同时体现在对于国家资源及民众资源掠夺也是极有效率,也是体制极为良好。以曾经中国最大的民企德隆为例,我们发现民营企业做大以后,它在股市上圈钱,圈的钱不够又向银行借钱,然后还可以拿手上的法人股去做抵押套现,到最后就形成了一个上市民营企业的资金黑洞。因而“上市”加“向银行借钱”的组合带给中小股民的是一个“噩梦”。  所以,我们对于民营企业本质的认识不应仅仅停留在有效率和有弹性上,而是要看到它还有“掠夺”的本质。从俄罗斯私有化进程的历史经验来看,这就需要我们有一个完善的法制化的制度去约束民营企业。单从股市来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托法》第四章第二节第二十五条的规定:受托人应当遵守信托文件的规定,为受益人的最大利益处理信托事物。受托人管理信托财产,必须恪尽职守,履行诚实、信用、谨慎、有效管理的义务。那么以上所述民营公司是否都履行了它们的信托责任呢。如果没有,是不是就是违法行为?  俄罗斯的历史教训告诉我们进行私有化要首先完善法制化,英国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政府在私有化进程中要坚持主导的地位,而这种主导的地位就体现在制定法规制度去约束和规范所有经济个体的经济行为。如果没有制度的约束,那就像在俄罗斯实行哈耶克理论一样,市场经济中的大欺小强欺弱就一定会出现,而最终损失的是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大众的利益。因此,我们的政府在私有化进程中必须要起到主导的作用,决不能以简单的退出经济舞台了事,而是要积极地投身到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的建设中去。  但是,法制化的最终目的是什么,绝不是简单地拥有最丰满的法律条文,而是让社会拥有一种流淌在血液里的法制化的灵魂。前面我引用了中国的信托法,而英美也有他们的信托法,真正的差别在于执行层面。在英美等国,法律的严格约束使得包括政府和上市公司在内的所有市场参与者都注重自身的信用问题,这也是在一个经济日渐衰落的英国它的股市却欣欣向荣,而在一个经济如此繁荣的中国,股市却如此动荡不安的根本原因。  因此,我们从历史上可以看出私有化进程中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是市场机制自身弊端所造成的,为了防患于未然,我们就必须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才可以避免以后我们继续为在理念和操作层面上的偏差所付出的代价买单,才真正地有可能使社会大众共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
  好文章
  这篇文章不错。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回复(Ctrl+Enter)}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国企私有化 员工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