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到底是什么,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到底是什么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答案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答案
阅读已结束,下载文档到电脑
想免费下载更多文档?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还剩13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论邓小平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探索
  [摘 要] 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邓小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相结合,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创造性地探索和回答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这个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立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篇章——邓小平理论,取得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就。邓小平在探索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对正确认识和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中国论文网 /1/view-3960656.htm  [关键词] 邓小平 改革开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在中国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而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必须把“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作为首要问题加以解决,始终做到正确认识和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作为我党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邓小平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征程中,对这个首要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取得了丰硕的理论和实践成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一、探索的成果:理论和实践的双丰收   “文化大革命”之后,邓小平在科学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大力倡导和推动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探索和回答,从而恢复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并领导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阔步前进。   1.科学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为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提供根本保证   1976年10月,“四人帮”被粉碎,标志着“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的终结,也使中国进入了一个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此时,“两个凡是”使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被肢解,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又趁机打着反思“文化大革命”的旗号,要求彻底否定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来自“左”和右的两方面错误干扰,导致全党和全国政治上思想上的混乱局面仍在延续。   在错综复杂的局势面前,邓小平保持着足够清醒的认识。他深知,在中国讨论“什么是毛泽东思想”“怎样对待毛泽东思想”以及“如何认识毛泽东的成绩和失误”的问题,就是讨论“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能否科学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不仅关系到党内外能否团结一致向前看,也关系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坚持和发展。因此,他以高度的理论勇气和政治责任感,一方面支持和推动了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旗帜鲜明指出“两个凡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另一方面指出“非毛化”的错误倾向就是要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是妄图动摇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根基。   为了从根本上纠正“左”和右的错误倾向,在邓小平的主持下,党中央对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进行了科学分析,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既对多年来的“左”倾错误和毛泽东晚年的错误做了正确的批评,又坚决维护了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和毛泽东的历史地位,从而完成了党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正如他所强调的:“毛泽东思想永远是我们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同时,“我们要完整地准确地理解和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原理”。[1]P149《决议》的通过,为维护全党全国人民的团结,为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健康发展,为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伟大事业,提供了根本保证。   2.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神实质和根本途径,集中全党智慧创立邓小平理论   毛泽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开创者和奠基人,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伟大成果。科学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过程,既表现了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观,也使全党受到一次怎样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深刻教育: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既要坚持和维护,又要在新的实践中继承和发展;而且,只有继承和发展,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坚持。对此,邓小平总结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成功经验,分析指出:“什么叫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就是把马列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根据中国的实际,运用马列主义原理,寻求自己革命的道路,包括方式。”[2]P174这不仅揭示了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本质,而且说明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途径和方法。   与此同时,邓小平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惨痛教训也进行了揭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1]P143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他立足于新的实践,高高举起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旗帜,坚定不移地把这项伟大事业推向前进。为此,他紧紧把握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以及中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在中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像毛泽东在革命时期继承、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一样,创立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篇章——邓小平理论。   3.在正确认识和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指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辉煌成就   理论创新是社会变革和实践发展的先导。正因为邓小平端正了全党认识和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十一届三中全会才能够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并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成为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起点。邓小平曾指出,毛泽东“最伟大的功绩是把马列主义的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实际结合起来,指出了中国夺取革命胜利的道路”[1]P345。同样,邓小平最伟大的功绩也是把马列主义的原理同当代中国的实际结合起来,找到了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   回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特别是其中的一些标志性事件,例如在经济领域,无论是在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试办经济特区,还是肯定农村实行的各种责任制,以及后来逐步推进的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等等,都是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加以分析和解决的结果。如果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的设想和具体论断,是不可能提出这些方针政策的。在这个意义上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推进,是伴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不断推进而实现的。沿着这样的道路,中国在之后的发展进程中,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使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都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二、探索的逻辑:用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   邓小平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探索和回答,能够取得理论和实践的双丰收,最根本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学风,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既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为指导,又在新的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1.正确认识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把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同个别论断区分开来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但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常常出现将其割裂或肢解的现象。“文化大革命”前后,把毛泽东的个别论断绝对化、神圣化、语录化,就是这一现象的典型事例。对此,邓小平尖锐地指出:“林彪主张就学‘老三篇’(后来加成‘老五篇’),是割裂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有丰富的内容,是完整的一套,怎么能够只把‘老三篇’‘老五篇’叫做毛泽东思想,而把毛泽东同志的其他著作都抛开呢?怎么能够抓住一两句话,一两个观点,就片面地进行宣传呢?”[1]P36-37邓小平进一步分析指出:毛泽东“在不同的时间、条件对同样的问题讲的话,有时分寸不同,着重点不同,甚至一些提法也不同。所以我们不能够只从个别词句来理解毛泽东思想”[1]P43。“至于个别的论断,那末,无论马克思、列宁和毛泽东同志,都不免有这样那样的失误。但是这些都不属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所构成的科学体系。”[1]P171   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必须大力反对教条主义、本本主义,正确认识基本原理和个别结论、正确思想和某些错误的关系。要始终牢记一点,固守经典著作的只言片语和具体实践中的条条框框,只会使马克思主义丧失生命力。对此,邓小平强调:“要用准确的完整的毛泽东思想作指导的意思是,要对毛泽东思想有一个完整的准确的认识,要善于学习、掌握和运用毛泽东思想的体系来指导我们各项工作。只有这样,才不至于割裂、歪曲毛泽东思想,损害毛泽东思想。”[1]P42所以,我们要把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和毛泽东的晚年错误区分开来,不能因为毛泽东晚年犯了错误就否定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也不能因为要坚持毛泽东思想而否认毛泽东的晚年错误。“两个凡是”“非毛化”的错误主张,根源就出自这里。   2.坚定不移地信仰马克思主义,同时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它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3]P382对马克思主义真理性的深刻认识,使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有着坚定的信仰,并指导自己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奋斗一生。正如他自己所说:“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3]P月2日,他在接受美国记者华莱士采访时坦言:“我是个马克思主义者。我一直遵循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3]P173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遭遇空前的低潮,世界上盛行一股否定马克思主义的逆流。对于这种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的错误观点,邓小平进行了坚决的斗争。他满怀信心地说:“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取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因此,不要惊慌失措,不要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消失了,没用了,失败了。哪有这回事!”[3]P382-383   当然,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不等于对马克思主义的迷信。邓小平一贯认为,对马克思主义既要坚持,又要发展。1989年5月,他在会见时任苏共中央总书记戈尔巴乔夫的谈话中,总结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史上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进行了深入阐述:“多年来,存在一个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理解问题……马克思去世以后一百多年,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在变化的条件下,如何认识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没有搞清楚。决不能要求马克思为解决他去世之后上百年、几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列宁同样也不能承担为他去世以后五十年、一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的任务。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3]P291   3.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显著特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具体地分析和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既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也是在实践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邓小平说:“马克思主义理论从来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它要求人们根据它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不断结合变化着的实际,探索解决新问题的答案,从而也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3]P146因此,我们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在这个问题上讲的移到另外的问题上,在这个地点讲的移到另外的地点,在这个时间讲的移到另外的时间,在这个条件下讲的移到另外的条件下”[1]P38。做不到这一点,就会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就会给实践带来极大的危害。   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必然会遇到新情况、新问题。这些问题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上是找不到答案的,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供参考,但是我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加以分析和研究,就一定能够得出适合实际情况的具体结论。邓小平指出:“我们讲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1]P279之所以如此,是因为马克思主义从根本上说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理论工具。有鉴于此,邓小平提出了著名的“三个有利于”标准,并特别强调:“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则,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违背,这是毫无疑义的。但是,一定要和实际相结合,要分析研究实际情况,解决实际问题。按照实际情况决定工作方针,这是一切共产党员所必须牢牢记住的最基本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1]P114   三、探索的经验:始终做到“三化”   邓小平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探索和回答,对后人具有极其重要的方法论意义。总体来说,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不是随心所欲的胡编乱造,不是脱离中国实际而照搬外国的经验与理论,也不是只限于中国环境而无视世界文明成果的狭隘总结,而是大力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即“三化”。   1.正确认识和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每一个国家都有不同的具体国情,而且同一个国家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国情也是不一样的。马克思、恩格斯在创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时候,特别关注了怎样立足本国国情实现社会主义这一问题,阐述了实现社会主义的必然性和社会主义道路多样性的原理。对此,邓小平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与本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这句话本身就是普遍真理。它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叫普遍真理,另一方面叫结合本国实际。我们历来认为丢开任何一面都不行。”[4]P258   作为我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邓小平对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经验教训有着切身的体会,这让他深刻地认识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的重要性。他说:“我们多次重申,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但是,马克思主义必须是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必须是切合中国实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3]P63“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3]P3在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邓小平解决了我国社会主义所处阶段、基本特征、主要矛盾和中心任务等问题,谋划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系统地提出并解决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遇到的一系列重大问题。   2.正确认识和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必须面向新时代,回答新问题,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   每一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问题,理论的创新和发展一般始于时代问题的发现和回答。正如马克思所言:“问题是时代的格言,是表现时代自己内心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5]P203社会主义建设同样如此。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的形势、特征、主题和挑战。准确把握时代形势、科学判断时代特征,紧紧抓住时代主题,积极应对时代挑战,是推动国际社会主义运动不断向前发展的前提,也是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前提。   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转折关头,邓小平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透过纷繁复杂的国际事务现象,抓住世界格局新变化的本质,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的科学论断,进而制定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从而奠定了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国内外依据。   在此基础上,邓小平善于把新鲜经验进行理论升华,为马克思主义增添新的时代内容,让马克思主义吸收新的元素、补充新的养分,永葆生机与活力。正如他自己所言:“我们现在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时代和任务不同了,要学习的新知识确实很多,这就更要求我们努力针对新的实际,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我们运用它的基本原则基本方法,来积极探索解决新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基本问题的本领,既把我们的事业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推向前进,也防止一些同志特别是一些新上来的中青年同志在日益复杂的斗争中迷失方向。”[3]P146其中,邓小平理论中的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等等,都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创造性发展,成为马克思主义思想宝库的重要内容。   3.正确认识和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必须让广大人民群众掌握马克思主义,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邓小平是坚持群众观点,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楷模。“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6]P8这是邓小平的心声,也是他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的写照。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他时刻关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同时又善于总结人民群众的实践经验和创造,从而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机结合在一起。   “话须通俗方传远,语必关风始动人。”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大众化语言联系起来,是使人民群众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的客观要求和有效途径。邓小平认为,“马克思主义并不玄奥。马克思主义是很朴实的东西,很朴实的道理”[3]P382。他非常注重理论的通俗化宣传,用群众熟悉的朴素语言来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深刻内涵,比如“白猫黑猫论”“摸着石头过河”“发展是硬道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贫穷不是社会主义”“隔几年上一个台阶”“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等等,这不正是列宁所指出的“最高限度的马克思主义=最高限度的通俗化”吗?邓小平的这些朴实语言没有降低马克思主义的品位,而是给马克思主义真理插上了翅膀,飞入寻常百姓家,成为指导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力量源泉。   邓小平不仅重视和善于对群众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而且始终相信和依靠群众,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坚持向群众学习,总结群众的发明创造,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他强调:“一个党和它的党员,只有认真地总结群众的经验,集中群众的智慧,才能指出正确的方向,领导群众前进。”[4]P218在推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他提倡敢想敢说的精神,总是满腔热情地鼓励和支持人民群众实践中涌现出来的新生事物。他真诚地说:“农村搞家庭联产承包,这个发明权是农民的。农村改革中的好多东西,都是基层创造出来,我们把它拿来加工提高作为全国的指导。”[3]P382他还反复强调,要以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执行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其实,这也是让人民群众来检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试金石,可以判断我们到底“化”得怎么样。   综上所述,在中国面临着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邓小平“不仅领导我们的党和国家从‘文化大革命’造成的深重灾难中走了出来,而且还以对当代中国和世界的深刻了解,为党和国家重新走在时代潮流前面,为中华民族以更强大的力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规划了崭新的和切合实际的宏伟蓝图”[7]P115。邓小平能够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他以巨大的政治勇气、理论勇气和实践勇气,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取得了丰硕的理论和实践成果。他在探索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对我们今天正确认识和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邓小平思想年谱()[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   [3]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胡锦涛.在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7]江泽民.论党的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责任编辑 万 强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我们应该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纪工人运动实践基础上而创立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主要以唯物主义角度所编写而成.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包括三部分,即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分别是马克思、恩格斯受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创立的.O对待马克思主义错误表现:误解、肢解、曲解、未解、消解O马克思主义要从问题、立场、方法、品格、时序方面来把握O实事求是是完整准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态度和方法O发展马克思主义要破除理论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O当代马克思主义要高度凝练通俗晓畅并广为流传入人心O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要求回归马克思主义的大众本性怎样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如何增强马克思主义的吸引力?这不仅是个重要的理论问题,而且是个重大的现实问题.历史经验表明,什么时候我们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吸引力就强,社会主义实践发展得就好;反之,马克思主义就丧失吸引力,就会给社会主义实践带来挫折.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错误表现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主要有五种错误对待马克思主义表现.这五种表现严重损害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形象和理论威信,给社会主义实践带来挫折.筑牢思想防线 自觉划清“四个界限”1、误把马克思主义实证主义化,认为马克思是只注重历史必然性而不注重人的主体性(只见物不见人).一些人把马克思主义看作仅仅是对人类历史发展的宏观论述,对日常生活世界关注不够,认为马克思是只重视价值判断的伦理学家.2、肢制造所谓“青年马克思反对老年马克思”、“恩格斯反对马克思”、“马克思反对马克思主义”等.把原本是一个整体的马克思主义肢解为多元马克思主义,严重破坏了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3、曲把马克思当时的个别具体结论当成一般抽象公式到处套用;把马克思主义曲解为人道主义或人本主义;经验主义、实用主义地对待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说成一种“新宗教”或“人道主义”;把本来不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东西强加给马克思主义,先曲解然后批判.4、未未充分认识马克思的学说首先是一种解释世界的学说,把马克思学说神圣化、片面化和僵化.没有认真研读马克思主义文本,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品格和理论特征缺乏深入理解,或虽读了一些文本但没有读懂更没有把握精髓.5、消一些人以怀疑主义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认为马克思主义不能解决当前问题了、过时了、没有生命力了;一些人从历史虚无主义出发,提出社会主义“失败论”、马克思主义“过时论”、共产主义“渺茫论”和“告别革命论”;一些人认为前苏联、东欧社会主义的失败是马克思主义的失败.针对种种错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现象,20世纪末国内外学界兴起的“回到马克思”、“重读马克思”、“走进马克思”、“走近马克思”、“真正的马克思”、“理解马克思”的热潮至今未衰.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首先要弄清楚马克思主义究竟是什么.从不同角度,我们可以对马克思主义作出不同的阐释.本文主要从问题、立场、方法、品格和时序方面来把握马克思主义.1、问题:马克思主义的本性是关注现实人的生活世界,关注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现实问题.马克思坚决反对形上的抽象思辨,而是面向现实人的生活世界.马克思主义本性中具有强烈的人本情怀和大众关怀.正是马克思主义使无产阶级成为“自己解放自己”的历史发展主体.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包括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大基本部分.这三部分共同围绕的核心问题是,无产阶级的政治解放、最终实现人类解放和实现共产主义理想.2、立场:马克思主义是为人民大众立言并为人民大众提供现世智慧和政治代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就在于深刻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符合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那种不关照时代发展和实践要求、不关心大众生存境遇与发展命运的理论,不是马克思主义.3、方法: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主要包括辩证法、唯物史观、阶级分析方法、总体性的方法、社会结构分析法等.就研究方法而言,马克思是从现象去探求本质,从过程去揭示规律;就叙述方法而论,马克思用本质去阐释现象,用规律去说明过程.马克思主义是坚持科学方法与价值方法的统一.科学方法,是指从客观的角度,通过经验和实证的分析揭示客观规律的方法.价值方法,是指从人的角度考察问题的方法,即考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的意义.4、品格:马克思主义是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这种品格决定了马克思主义接受来自不同理论、时代和实践的批评与裁判.正是这种科学态度,决定了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5、时序:马克思主义虽然诞生于19世纪,但它没有停留于19世纪;它虽然产生于欧洲,却影响了全世界.怎样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首先要提升对文本理解的准确性,增强对时代的敏感性,加强学术研究的规范性.这就需要有理论勇气,更需要有思想智慧.1、全面准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对待马克思主义唯一正确的态度,就是实事求是,这是完整准确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态度.首先,要掌握精髓,努力分清哪些是必须长期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哪些是需要结合新的实践加以丰富和发展的理论判断,哪些是必须破除的对马克思主义错误的、教条式的理解,哪些是必须澄清的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名下的错误观点.要在真正读懂马克思主义文本的基础上,站在实践、时代和科学的前沿,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价值观和方法论,去分析和破解当代世界,特别是当代中国的重大现实问题.2、与时俱进地发展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在于其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要与时俱进:一方面,要将马克思主义与现实密切结合,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另一方面,要充分吸纳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而言,就是要对中国经验和世界经验进行概括总结,并在此基础上建构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和富于创造性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这无疑需要破除“理论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而破除“理论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关键是要提高理论思维水平.只有提高理论思维水平,才能更加深刻地把握当代中国的历史方位、现实问题和未来走向.3、以可持续发展的眼光完善马克思主义.建构大众形态、学理形态和政治形态有机统一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只有被广大人民群众所理解、所接受、所掌握,才能真正转化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力量.这就需要当代马克思主义既要高度凝练、通俗晓畅,又要广为流传、深入人心;既要防止过度学术化和过度意识形态化,又要切实推进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大众化和中国化.4、站在大众立场上研究马克思主义.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必须尊重群众,尊重实践,根据时代和实践的变化,创造性地发展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核心是要增强马克思主义的吸引力、解释力和感召力.马克思主义研究迫切需要回归大众立场.在理论上,需要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发展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需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惟有如此,才能从根本上增强马克思主义的吸引力和生命力.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