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体制内,初到一个施工单位组织管理体制是一种什么体验

扫码直接下载
在体制内上班究竟是什么感受?
刚才看了 的一篇文章,有了一点想法。无意去争辩什么,只是换个角度阐述一下问题,可能也是过于片面,欢迎大家讨论。所谓体制内包括,行政事业单位,国企央企等编制内的员工,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公务员,事业编等等。很多人对于体制内工作的看法就是,工作清闲,混吃等死,没有成长空间,没有挑战性,拿着退休的工资,享受着所谓的权利,贪污腐败是常态等等。对于这样的看法夫妻双方同为体制内的我不能认同。一、工作清闲的只能是极少数我的朋友,我的交际圈基本都是体制内,没有工作轻松的,可能跟行业有关吧,以我自己为例,一周六天班是常态,没有完整休过五一、十一过年的假期,就连下夜班都不能休息仍然要连着上班。我老公公务员更不用说,我起码按时下班回家,他经常加班一夜不回家,后半夜回家那是常态,第二天还要正点去上班,根本也没有加班费,三倍节日补助什么的,孩子一个星期见不到爸爸很正常。至于那些工作很闲的人,我认为在私企里面也不是没有,但是不能用极少数代替大多数来说,毕竟我们很容易陷入管窥的心态,只能看到眼前的事情,而看不到管子外面的事物。二、没有成长空间是因为自己拒绝成长目前在天朝这个环境里,大多数的专家、学者、科学家都生存在体制内,因为体制内给予了他们更多优秀的资源、设备、人脉、政策等等,很多高精尖的东西,是垄断的,不在体制内想接触都没有机会,还谈什么成长呢?特别医生这个职业,顶级专家没有在私立医院工作的吧,是因为给不了医生的发展空间,也不具备培养专家的条件。难道现在我们的思想还停留在在体制内都是低学历,每天聊八卦的阶段吗?举几个例子吧,我老公他们的大BOSS是清华的博士,见外国友人不用翻译,文章写得好,武术练得好,精力旺盛酒量过人。跟着这样的领导要是再不能获得成长,那只能是说个人的问题,不是体制内没有给你机会。从我自己的角度来讲,我们一年市级的短期培训班起码得组织十几二十场,更不用说是区级的单位内部的几乎每周都有2-3次,学习机会不要太多好吗,而且帝都最大的好处就是体制内请的全部是行业顶级一流专家不仅是国内的国外的也是经常见,试问在私企内有这样多的机会吗?成长与否是个人对自己的要求,与在体制内外毫无关系,如果比较来说我认为体制内给予一个人的学习机会更多,只不过很多人过早放弃了自我的成长。三、挑战性不要太多以前我从没有认为自己是个有什么才华的人,可以说非常的平庸,结果上班以后居然发挥了人生的另一面。以前自己是个不善于言辞的人,可是工作要求必须与人沟通,单位内部的,同级其他单位的,上级的等等,语言表达能力沟通能力,不断的提升。就连演讲比赛,宣讲比赛都能得到几个市级的奖项。从前喜欢写点小文章,但是水平一般,上班以后居然办报纸,当编辑,做电台节目,更不用说平时撰写的各种方案、总结、调研啥的,感觉每一天都有新挑战。筹办大型的会议、活动、文艺汇演,从主持、演员、朗诵者,每年都有新的身份,也不断挖掘自己的另一面。回到本职工作方面,单位帮助把平台搭建起来,如何利用平台,如何维系,如何发展都是自己要思考和实践的事情。统筹能力、协调能力也会得到全方面的锻炼和提升。所以,我从不认为体制内的工作是一潭死水,只要你愿意做愿意去尝试,机会永远有很多很多。四、待遇确实很一般体制内的工资绝对是撑不着也饿不死的,特别是我们这样的基层人员,唯一的好处就是不会拖欠工资,每个月工资准时到账,可能是因为工资的稳定性,体制内人员无论是申请信用卡,还是贷款都是银行的优质客户。五、所谓权利不知道是个什么鬼大多数人都是基层的办事人员,对基层人员工作最大的要求就是要服务好百姓,不能做脸难看,事难办,门难进的事情。特别是服务不到位态度不好,分分钟给你投诉到市长热线去,扣你的钱比赚的都要多,本来就是一份工作哪里来的什么的优越感。很多人说是因为你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也许是吧,没接触到,确实不便于多说。六、所谓的稳定也充满了不确定性现在在逐渐推行高校、医院去除编制,公务员实行末尾淘汰制等等,这是一件好事,有助于去除臃肿机构里多余的事物。自己不学习,不努力,不上进的人,被淘汰也是早晚的事情,这点我深信不疑。在体制内工作其实有很多身不由己的地方,很多事情有太多的限制和约束,不能很好的发挥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对于渴望自由的人确实不太适合。与我而言他只是一份工作,我只要认真的完成,并且充分的利用工作机会去锻炼和提升自己,获得的能力才是最重要的,与体制内外无关。
574人参与讨论
#财女新技能#有奖征集活动要开始啦!200元京东...
200人参与讨论
职场新鲜人:顾名思义,应届毕业生。你身边有职场新...
iOS • Android
想理财却无从下手?
通俗实用的理财课程
& 2012- 京ICP证 B2-查看: 4944|回复: 2
体制内”靠什么诱惑了中国年轻人
在线时间689 小时
阅读权限70
该用户从未签到
主题帖子积分
金牌会员, 积分 2882, 距离下一级还需 718 积分
“体制内”靠什么诱惑了中国年轻一代编者按:日前,《XX周末》刊发报道《年轻人,到“体制内”去》,再次引发人们对“体制”问题的关注,近年来备受瞩目的公务员考试热,以及垄断国企高工资、高福利问题,一直是社会热点,暴露出诸多问题。“体制”一词从何而来?为什么会有“体制”内外之分?未来的改革思路是什么?本报专访社会学家李XX。所谓“体制”,实际上是指传统体制。具体而言,这个“传统体制”是从1949年以后逐渐形成的一套制度、机制。访谈嘉宾:李XX(XX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院长,教授)
 XX报时事访谈员
北京报道 溯源曾经每个人都在体制内
XX报:最近,比较热门的一个话题是“年轻人倾向于选择‘体制内’就业”。“体制内”这个概念我们平时也经常使用,但是这个“体制”究竟指什么?李XX:所谓“体制”,实际上是指传统体制。具体而言,这个“传统体制”是从1949年以后逐渐形成的一套制度、机制,比如说当时把国有、集体作为社会主体,就每一个人的生活而言,都叫做工作单位。所以一般说“体制内”、“体制外”,实际上就是说这个人有没有工作单位。XX报:当时的“单位”这个概念和今天相比,肯定也不一样。李XX:对,这个“单位”已经不是一个简单概念的单位了,它实际上指的是一种制度,这个制度从学理研究上叫做“单位制”,这个“单位制”很有名,国内、国际很多著作论文都是研究中国“单位制”的。XX报:能否给“体制内”下个定义?李XX:实际上,这个体制大体上是以国有、集体企业和政府机关等为主体的职工的终身就业制。它包括:政府、企业单位、事业单位、研究机构、机关、学校、医院、场馆等,它们在所有制性质上都是“公有的”,而不是私有的,所以与个体、私营、民间完全不同。XX报:从历史的眼光看,这个“单位制”式的体制的最大特征是什么?李XX:这个体制它有一系列的特点,比如说它是大包干性质的,就是说如果一个人有一个单位,那就几乎一切都归单位包了,包括他的医疗、住房、保障、养老、子女入学等,就是过去常说的“单位办社会”。简而言之,就是说他从吃喝拉撒睡,一直到开追悼会,等于说几乎把这个人的一生全都包了。当然了,既然单位对一个人承担了全部的责任,那么反过来,这个人也就向他的单位让渡了相当多的权利。XX报:也就是说,当时的社会结构是单位和个人“捆绑”在一起的?李XX:实际上,你仔细想想,你要是去申请个驾照需要单位批准,你结婚需要单位开证明,你要是出了什么事需要单位“领人”,可以说就是把个人和单位“捆绑”在一起了,形成一个牢固的依赖关系。从就业角度看,单位基本上没有办法来开除一个人,是不能解雇的,所以传统体制基本上就叫做“终身就业制”。XX报:曾有学者说“体制意味着一切,体制外什么也不是”。李XX:在当时社会上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几乎动员所有的劳动力都去工作了,那个时候等于说社会分配工作,当时找工作不用个人去做,从学校毕业就包分配,街道也管给你分配工作,反正每个人都有工作,那就意味着每一个人都在体制内,那个时候没有体制外的人。一句话,这个体制在当时是一个总体的、全方位的体制。改革以后,多种经营出现了,允许私营、个体私营,人们就把传统体制中那些具有传统体制特征的单位称作“体制内”,把后来这些新生机构都称之为“体制外”。
速冻春卷、水饺、汤圆、粽子和调理肉制品,欢迎跟速冻食品的朋友交流、沟通!
在线时间689 小时
阅读权限70
该用户从未签到
主题帖子积分
改革越深入,“体制内”越小
XX报:什么时候开始出现与“体制内”相对应的“体制外”?
李XX:“体制外”的发生,是在改革开放以后才出现,逐渐才有这个概念。
改革前,所有人都在“体制内”的时候,人们也没有太意识到“体制内”的作用,所以改革以前没有“体制内”、“体制外”这概念,是改革以后创造了一些和原体制不太一样的制度,这些就被叫做“体制外”了。
XX报:哪些和原体制不一样的制度呢?
李XX:首先就是改革以后,多种经营出现了,允许私营,个体私营就开始慢慢多起来了,股份制、外资、外企等多种经营方式逐步实现多元化。尤其是1994年施行《公司法》以后,公司变成很普通的现象了,人人可以建公司,这些都不在原体制之内。
这样一来,人们就把传统体制中那些具有传统体制特征的单位称作“体制内”,把后来这些新生机构都称之为“体制外”。
XX报:目前的社会结构中,“体制内”和“体制外”的比例怎样?
李XX:从职工的人数来看,改革以前城镇就业者几乎全都是传统体制,后来它就下降了,慢慢降成60%、50%、40%、30%,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目前真正在国有和集体传统体制内工作的就业者占城镇全体就业者的比例明显低于25%,换句话说,75%以上的人都不在传统体制里面了,所以这个时候,“体制内”才开始被社会高度关注。
当然,如果包括农民、农民工的话,现在中国全部就业者大概有8亿人,其中在“体制内”就业的比例就更是低得多了。
XX报:我们不妨梳理一下,目前还有哪些单位属于“体制内”生存?
李XX:最典型的“体制内”就是两种,一种叫做政府机关,各级政府的国家公务员;还有一种叫做事业单位,这个比较复杂,比如说现在很多的研究机构:中科院、社科院、医院、学校等,我们一般管它叫做事业单位,它很大程度上保留了传统体制。
比如说你去大学看看,大学还继续有幼儿园、附小、附中,职工形式上是合同制了,但多数基本上还是铁饭碗,有些单位提出了一些改革,但是实际上很大程度上还在传承体制,至于机关就更传承了。
至于国有企业,则呈现为过渡状态,一方面,企业现在是解雇员工不留情面的,但是,国企还保有传统体制的某些因素。
XX报:数据显示,自1996年实行辞退制度以来至2003年8年间,全国公务员辞退率仅0.05%,人员流动率为1.25%,是中国“最稳定的群体”。
李XX:对,因为它是最典型的“体制内”,实行的是“终身就业制”。
假如说把“体制内”画一个大圆圈的话,里面分三个层次,政府保留传统特征最突出,是最典型的“体制内”,处于最核心圈;处在中间状态的就是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相对保留传统特征明显比政府少多了,处于最外围。这三种目前还可以称之为“体制内”。
XX报:企业处于最外围,和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国企改革有关吧。
李XX:在经济层面,新生的“体制外”实际上是越来越大,特别是国企改革以后,当时叫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按照跟国际接轨的思路做体制变革的,那么这样的话就有一个大的转型,传统上都是由国企、集体企业包下来的职工就大大分化了。
当然,有一点重大变化,就是我们已经开始建立社会保障体制,传统体制是把社保放在体制内,人们整个的医疗、看病都是单位来包的。从改革以后,新体制特别是企业,已经将职工的保障推向社会保障了,也就是说它这个保障是社会的而不是企业的,由企业和职工支付一定比例的钱,购买了社会福利、社会保障,兑现保障的时候是由社会机构来发放的。
XX报:也就是说,一旦走向社会,“体制内”的范围越来越小,这种步伐是与这个领域改革的步伐相对应的。
李XX:所以要理解中国的改革,从方向来说,中国改革的方向应该是建设中国的社会保障体制、社会福利体制,而不是单位保障体制。
我刚才解释那些最典型的单位,大包干、铁饭碗,虽然改制把企业的铁饭碗基本上改掉了,但是其他单位还基本上没有动。所以中央一直在推动事业单位的体制改革,但难度很大。
体制内外的待遇差异,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属于纯粹工资性质、收益性质方面的差异;第二类是社会福利保障方面的差异;第三类包括社会声望、社会地位、社会关系等。
“内外”差异导致差距拉大
XX报:据报道,2011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报名人数逾140万,继2009年以来连续三次超过百万,竞争最激烈的前6个职位考录比例超过3000∶1。从以前的“一江春水向东流”到现在的“年轻人,到‘体制内’去”,您认为“体制内”的诱惑体现在哪里?
李XX:“体制内”和“体制外”的差异,笼统讲的话没有什么太大意义,所有不同单位都会有差异,即使是“体制内”的单位其内部也有差异。现在的问题,实际上是如何来看待公务员等几个特殊群体。最近这几年考公务员变得很热,原因有很多种,但是有一点,老百姓的眼睛是雪亮的,那就是公务员能带来的好处很多。
换句话说,在目前的制度设计中,公务员相对来说虽然收入不算很高,但是福利会好一些,比如能够得到低价位的房子呀等等,像在北京这样的大城市,差距一下子就显现出来了。
XX报:这种“差距”体现在哪些环节,能否细化?
李XX: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属于纯粹工资性质、收益性质方面的差异,这方面不是很明显;第二类是社会福利保障方面的差异,也就是“体制内”能享受到特殊的医疗、就业、养老、子女教育等方面的便利;第三类是因为工作性质、工作特点所带来的,甚至包括社会声望、社会地位、社会关系,这一类比较特殊,但是这一类也是事实,不能否认。比如说公务员处在这个特殊位置上,别人办事都要求着他。
XX报:曾有一份报告中指出,户籍和出身是拉大收入差距的重要推手。是否在“体制内”生存,也在成为拉大收入差距的重要推手?
李XX:其实,我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做数据分析的时候,就发现同样的结论,就是在影响中国人收入的因素中,出生地特别重要,就是你在哪出生直接影响你未来的收入。
在这里,需要提出两个概念,一个叫做先天因素,一个叫后天因素。人们往往把因先天因素而获得资源的这种现象视为不公平,把因后天自己努力因素而获得资源的现象看作是公平。实际上,在一个公平的社会里,应该让那些积极努力、贡献大的人,获得更多的资源,让那些不积极、不努力、没贡献或小贡献的人获得的资源少一些。
如果一个社会让那些不积极、不努力、没贡献的人,获得更大的资源,那就是不公平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一个人不能决定自己的出生地,按出生地定户籍的制度具有不公平的特点。
XX报:户籍和“体制内”往往是纠结在一起的,互为条件,互为结果。
李XX:但是为了理清思路,最好不要把二者放在一起,不然容易搞糊涂。户籍制是一个单独的问题。
当然,户籍和“体制内”在本质上是相似的,就是说它是利用这套制度来决定谁能得到资源,和谁不能得到资源,体制内、体制外也是这样。
所以,问题的核心还是资源占有,如果户籍不跟资源占有结合的话,户籍就失去意义了。包括这次买车摇号,必须得是北京户籍,外地人就有纳税时间限制。“体制内”同样如此。
XX报:大量的年轻人都奔向“体制内”,尽管对个人来说是一种“理性选择”,但有媒体称这是中国人才的巨大浪费。
李XX:我曾经在文章中引用法国思想家圣西门的一段名言:“假如法国突然损失了50名优秀的物理学家、50名优秀的化学家、50名优秀的数学家、50名优秀的音乐家、50名优秀的作家、50名优秀的工程师,将使法国变成一具没有灵魂的僵尸;假如突然失去的是没有用自己的劳动促进科学、艺术、工业进步的王公、议员、省长、主教等,这并不会给国家带来政治上的不幸。”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也有这个涵义,一个社会如果在择业上引导人们用自己的劳动去创造价值,那么将会增进整个社会的福祉。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政府机关人员膨胀过快,增加了全社会负担,如果“挤入公门”的就业选择继续推波助澜,是不利于社会整体利益的。
速冻春卷、水饺、汤圆、粽子和调理肉制品,欢迎跟速冻食品的朋友交流、沟通!
(茶言壶语)
在线时间4122 小时
阅读权限90
签到天数: 1002 天[LV.10]以坛为家III
主题帖子积分
不知这是一种进步,还是倒退
茶言壶语 心可以清
金牌会员勋章
金牌会员勋章
食坛巨匠勋章
食坛巨匠勋章
Powered by在体制内事业单位工作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作者简介】宇文瑾(化名),女,80后,北京土著,大学本科日语专业,后攻读在职研究生,中文专业硕士,目前是在京某质量认证机构的一名审核员。本人学习日语纯粹是个偶然。当然,同届的班上也有一些人是把日语当做第一志愿填报的。很不幸,原本一心想着本校英语系专业的我,偶然落到了日语班。也许和大多数这样的学子一样,虽然本人爱好日本动漫,但把日语当做未来的专业!实在没有想过,也许是填报志愿的失误吧。大学第一年,我基本上在磨合自己的心态中度过。已上贼船,只能就犯。不过,与其说是有那股开弓弦绝不回头的劲头,倒不如说自己也不知到底想做什么。那就学学看吧!抱着这样的心态,我开始了大学四年的日语专业学习。一、学习生涯母校的老师很敬业,学校氛围与一般大学不一样,与外界联络沟通的活动还是相对较少的。那时刚跨过应试教育独木桥的我们,还没有从那种模式中脱离出来,更多的仍是关注自己各个科目的学习成绩。然而对于应该在大学阶段反复考虑和思量的问题,比如:我希望今后有一份什么样的职业?我希望以何种身份面对这个社会?我希望有一个怎样的发展平台?我内心追求的究竟是什么?等等此类看似哲学却很实际的问题本人很少静下心来深思熟虑,也都没有和父母交流过这样的问题。仿佛毕业之后,就会像初中进入高中,高中进入大学一般,大学毕业后就会有一份工作。事实证明这样的想法太天真、太落后了。果然,大四那年本人陷入了迷茫。曾经准备考研,但觉得就业形势严峻,还是应该先就业,于是在参加了政治复习班和复习了专业课2个月后果断放弃,毅然投入到了找工作的大军中。根据当时的就业形势,明显日资企业对日语毕业生的需求最大。但大多数人为之心仪的外交部等国家机关进入的难度还是比较大的。一是国考难度大,二是部委要求高,比如是否党员之类,三是对日语专业的需求很少。当年本人班上只有一位考入外交部的同学,据说也是四年一次的招录指标。其它的例如商务部、文化部、财政部,招录的人都很少。毕竟日本就那么一个小小的国家嘛!可见日语专业的学生要进入省部级政界,还是有十分难度的。相比之下,如果有一定人脉的同学,也许能够进入市级行政单位,当然代价就是也许要将你4年的专业付出抹杀。是的!进入即转行。这就是本人选择的一条至今迷茫的道路。二、工作初期本人毕业后曾经先后在国有旅行社、日资企业工作过,在短短的三年之内,换了三份工作。最后终于进入了一家市级行政事业单位。说起本人从事的专业,是的,早就不是日语了。说起来,到现在究竟还有多少人在从事着日语专业?相信有很大一部分人和我是一样的,是的,我们转行了。这其中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之意愿。当年在日资企业工作的时候,我从事的是最普遍的“翻译、秘书”一职。我其实很喜欢这份工作。要知道对于一个初入社会的学生来说,在公司专业会议上能够流利的用外语行业术语与中文熟练转换也是十分有成就感的。本人工作的是一家制药公司。行业术语非常多。进入公司的第一年,我几乎是不停的在学习和适应过程中。因为即便你是日语专业毕业,行业术语是你从未接触过的,大学四年留给你的只有日语的语感、优美的语调以及很好的学习能力。但两年后,我发现自己似乎到了一个瓶颈。当你的翻译工作合格并且相当熟练之后,你觉得自己应该还有更大的提升空间。总觉得不能一直做翻译下去,语言只是工具,我急切的发现自己想要进入某一项专业的领域。同时,还发现了一个进入职场工作几年后大家会普遍发觉的问题,那就是这家公司太、差、了。制度不健全、管理不规范,等等,于是我开始有了危机感,总觉得工作内容到瓶颈了,那么如果有一天连公司都倒闭了,也许我的职业生涯就更加迷茫了(虽然这想法在现在看来也是太杞人忧天了,因为这家公司至今仍健在)。也曾经考虑过在公司内部转部门、转岗位,但还是那句话,当你觉得此公司很LOW的时候,它内部的任何岗位都不再吸引你,你只想赶紧走。虽然我也不知道自己到底想做什么,虽然对未来之路仍然迷茫,但我希望能摆脱这样的环境。三、重选专业也许是本人出生于一个父母都在体制内工作的家庭吧,因此当他们提出来要为我安排一份体制内的工作时我欣然答应。在我的意识中,体制内的单位,应该是一份稳定、有保障、且可以凭借年头和资历晋升的地方。体制内的单位相比之下应该制度更健全、管理更规范,从此结束漂泊的寻找工作之路,看起来绝对是个不错的选择。当然代价就如前述,我只能放弃自己的日语专业。于是这样,在工作的第三年,我开始了我的第三份工作。在体制内的事业单位从事一份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当然,一切都是从零开始。不过还好,也许是命运的巧合,这家单位的专业和我从前的日资企业工作有相通之处。从前在日资公司我从事的是药品GMP认证相关的工作,巧合的是,体制内的这家事业单位,从事的是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就是大家都熟悉的ISO9001认证。说起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可以说,掌握了质量管理体系标准,你从事的任何一项工作都将无往不利。它是一种现代管理方法,包揽了社会经济中的各行各业,且大家熟知的很多个领域的各类认证都是以它为基础。如果你是一名管理者,它无疑提供了一套高明的管理办法,如果你是一名普通的工作人员,它也能为你工作的开展提供绝佳的思路。它以顾客为关注焦点,全面考虑与组织各相关方的关系,强调领导作用和全员参与,强调风险意识和绩效,通过对过程的监控和管理,让组织得到持续改进,并在其中不断追求卓越。下面我想和大家说说的就是质量认证这个行业现状。我最初是抱着学习一门语言工具之外的专业这样的心思进入了这个领域。然而,理想总是丰满妖娆,现实也总是骨感怪厉的。不管质量管理体系本身是个多么睿智精深卓著的高级东东(它的标准文本内容可以用晦涩两个字概括),在社会中形形色色千姿百态的企业、政府组织、民间团体面前,相信真正以追求持续改进和卓越进步为目标的组织毕竟是少数。据说这是全世界自愿性认证行业的通病。因为进行质量认证完全是组织自我意识的行为,是自愿性的,而非强制。因此,价格难约束了,市场混乱了,认证机构越来越不挣钱了,从事认证的审核老师和项目管理人员也越来越感到前途无望了。这就是赤裸裸的现实。即使身为事业单位的认证机构也一样如此。更何况,本人以一个局内人的身份说,目前中国的检验检测认证行业正在发生一场巨大的变革,资源整合、品牌建设、要素聚集、线上线下结合,是必然发展的方向。举个简单的例子,有一天企业做认证就像从旺旺上买东西一样方便和明朗,也许可以简单的这么理解。然而在改革的进程中,剧痛是难免的,人、财、物的归属和划分,是最根本的痛点。总的来说,虽然当年刚接触这个行业时觉得难度十分大,如今看来,掌握一门行业技能,如果能深入进去,工作单位只是不同的平台,但专业常在,甚至可以继续深入,成为牛人、大家,那么到时候选择怎样的平台发展,自主权总是握在自己手中的。此处要说明的是,目前本人还远没有那个水平。四、我所感受的“体制”最后我想和大家谈谈所谓的事业单位。众所周知,事业单位和行政机关是不一样的,唯一相似的是它们都属于体制内。但是,我的感受是事业单位是介于行政机关和企业之间的灰色区域。你说它稳定吧,每到机构改革的时候,永远先拿事业单位先试先行,几年过去了,却并没看到有多少公务员受到影响。你说它挣的多吧,也许它比机关单位灵活,可也远远比不上企业。即使发个工资也有限制,当然,如果单位的大BOSS有本事弄来几个科研项目大家搞一搞,还是很有盼头的。此处需要做一个专业解释。目前存在的事业单位形态中,分为三种。一是国家拨款,一分钱不用自己挣的全额拨款单位。二是国家拨给人头费,但是也允许你自己出去挣点钱花的差额拨款单位。三是国家只管你机构和编制,却一分钱不给你,全凭自己本事挣,但是你发多少可不能随便花,要一样受到限制的自收自支事业单位。本人所在的单位是第三类。目前正在进行中的事业单位改革,目的是保留全额单位,取消自收自支单位和差额拨款单位中自己挣钱的部分,干嘛呢,转企。也就是说,今后的事业单位只有一种,那就是国家出钱养着的全额单位。这些单位大多数是提供公益类和行政类服务。此项改革历经了十余年,仍在进行中,多少人熬白了头发,熬秃了脑袋,都还没等到最终完成的一天。惭愧的说本人我也等了好几年了。说起来很是可笑,本来我是奔着稳定、规范来的,却一样也没有感受到。在这样的单位里,人情总是大于制度的。在这样一个壳子里,大多数人失去了创新的热情,没有了奋斗的动力,等待着改革,等待着分拨安置,怎样的氛围可想而知。当然,本人所经历的事业单位,并不能代表所有的事业单位现状。本人的同学有几个身在中央级别的事业单位,看起来还是很不错的。不过它们也大多数属于专业研究性、行政服务类的单位。不过无论是事业单位、行政机关还是国企,体制内的单位最大的特点是要能耐得住寂寞,或者是有走上仕途的决心。本人见过太多家境优越,只图安稳度日,不求无功,但求无过的体制内人士,也见过太多当年名牌学校中的莘莘学子进入体制内后抡圆了胳膊往上冲,为了自己的人生能干一番事业,毅然走上仕途。然而这其中还有一部分不同的人,他们有着自己的理想,有着自己的调调,不甘心落于世俗,不想谄媚,不想奉承,但他们忠于自己的工作(当然也会有热爱的人),本着对工作负责的心态,本着让自己的每天都不虚度的态度,认真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他们是金子,在别人眼中他们是高素质、高能力、却清高的一类人。想干一番事业,却又不希望自己落入世俗的泥沼。因此他们在这样的体制内,会有压抑和被压抑的感觉。最后我想说,是金子,在很多很多地方都会发光。但是这需要金子自己选择平台。如今体制内的单位也有很多国外留学回来的优秀海龟,在中国政治改革、市场经济建设越发完善的背景下,政府机关也越来越透明,如果你有雄心抱负,那么在体制内也一定能够得到施展。但是记住,比起选择单位,永远更重要的是选择进入怎样的行业。
1、五百丁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五百丁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五百丁",不尊重原创的行为五百丁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五百丁编辑修改或补充。
Word简历模板
大家感兴趣的内容
Copyright (C) 0d.me. All Rights Reserved.
微信扫码,安全登录
打开 微信 扫描二维码登录
注册账号已注册
验证完后,你可以用该手机号码登录和找回密码
只能使用字母、数字、下划线,6-20个字符
请输入正确的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
请输入正确的手机验证码
邮箱注册已注册
验证完后,你可以用该邮箱登录和找回密码
只能使用字母、数字、下划线,6-20个字符
请输入正确的验证码
请输入正确的手机号或邮箱
请输入正确的验证码
验证码已发送到手机:138*****0000
手机验证码
请输入正确的手机验证码
只能使用字母、数字、下划线,6-20个字符
校验码已发出,请注意查收短信,如果没有收到你可以在
秒后要求系统重新发送
亲爱的用户,邮件发送完成,请登录邮箱进行验证
已发送邮件至:service@500d.me
如果没有收到验证邮件,可能是:1.邮件被外星人劫持到垃圾箱了~2.请检查邮箱地址是否正确~}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事业单位体制改革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