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比丘都没出家 穿袈裟裟吗,还是只有住持没出家 穿袈裟裟

揭秘:为什么和尚圆寂后不能穿着袈裟火化?舍利子又是从何来?
揭秘:为什么和尚圆寂后不能穿着袈裟火化?舍利子又是从何来?
&&&&&&资料图&&&&&&别解脱戒,命终以后就没有了。所以说比丘命终不能穿着袈裟火化,只能穿缦衣,因为命终之后不是比丘了。世间上有些人着相,本来是居士,他命终了,还要求给他现个出家相,头一剃,甚至于穿袈裟,这个是不行的。戒律要受过了才得的,受一个戒很困难,我们这里想传戒,困难很大。不能说临终剃一个头就是比丘了。真的比丘尚且不能穿了袈裟火化,何况是居士?当然心里羡慕出家,这是好心,但是这个做法却是不大合适的。& (节选自敏公上师《俱舍论颂疏讲记》第七十三讲)&&& 和尚圆寂后,火化时会有舍利子产生。但并非所有的和尚,圆寂后火化时,都会有舍利子产生。舍利子是和尚修行的见证,是和尚戒德的见证。只有真修实正的和尚,且修行达到一定程度,圆寂后,火化时会有舍利子产生。&有网友说:什么素食会产生舍利子,舍利子是结石.扯淡. 牛羊大象斑马素食了一辈子,也没听说过烧出舍利子的,这些可是真真切切的纯素食动物. &别说什么牛黄,马宝,那东西和高僧的舍利子没法比,根本就不是一回事.再说了,要是人体内有那么多结石,早完蛋了.舍利子是修行人戒定慧的产物, 是修行成就的一个标记.并非所有的和尚都会有,只有得道高僧才会有,也不是道德高尚人士就会有的,外行们真扯淡。科普:舍利子所谓舍利子为个人修行成就之结晶,原来舍利子称为舍利,后来才称为舍利子。舍利原是印度语译为(设立罗)....等各种不一之名称,其意义为“遗留物”或“灵骨”。舍利子不完全经由火化而得。 舍利子的形成和做善事没有关系,主要是和生活习惯有关系,但是你做善事会长寿,这很重要.长期使用某一种食物,其中的某些元素在体内出现沉积,火化的时候受热就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结晶。 舍利子印度话叫做驮都,也叫设利罗,译成中文叫灵骨、身骨、遗身。是一个人往生,经过火葬后所留下的结晶体。不过舍利子跟一般死人的骨头是完全不同的。它的形状千变万化,有圆形、椭圆形,有成莲花形,有的成佛或菩萨状;它的颜色有白、黑、绿、红的,也有各种颜色;舍利子有的像珍珠、有的像玛瑙、水晶;有的透明,有的光明照人,就像钻石一般。 白色的舍利子是骨骼的,黑色舍利子是属于头发的,红色的舍利子是肌肉的,也有绿色或五色班斓的舍利子。 经上说,舍利子是一个人透过戒、定、慧的修持、加上自己的大愿力,所得来的,它十分稀有、宝贵。像佛陀涅盘后,所烧出的舍利就有一石六斗之多,在当时有八个国王争分佛陀舍利,每人各得一分舍利,他们将佛的舍利带回自己的国家,且兴建宝塔,以让百姓瞻仰、礼拜。另外,修行有成就的高僧及在家信徒,往生后也都能得到舍利。如中国的六祖惠能,近代的弘一、印光、太虚、章嘉等大师们,他们都留下相当数量的舍利。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百家号 最近更新:
简介: 历史爱好者每天分享历史文化
作者最新文章唐僧为什么穿袈裟,袈裟的作用是什么?
读过西游记的朋友都知道唐僧身上的袈裟是如来赐予的宝物,至于唐僧的袈裟叫什么,很多人并不是很清楚?更奇的是,这件宝物压根就没有发挥什么作用,降妖伏魔,不是猴哥,就是各路神仙。除了金光闪闪,从外形看,这件袈裟和普通的衣服没有什么区别?其实,这件袈裟可是很有来头。
锦襕袈裟是佛祖托观音菩萨赐给唐僧的宝物,最直接的功效就是与九环锡杖配合,确保唐僧“免堕轮回,不遭毒害”。唐僧乃金蝉子10世转生,在变成取经人之前已经转了9世。在第10次转生为唐僧的时候,如来交给他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去西天取经,修成正果。
不就是一件袈裟吗?怎么竟有这么大的吸引力?
原著第十二回对锦襕袈裟有详细描述:“这袈裟是冰蚕造练抽丝,巧匠翻腾为线。仙娥织就,神女机成。方方簇幅绣花缝,片片相帮堆锦筘。玲珑散碎斗妆花,色亮飘光喷宝艳。穿上满身红雾绕,脱来一段彩云飞……重重嵌就西番莲,灼灼悬珠星斗象。四角上有夜明珠,攒顶间一颗祖母绿……上边有如意珠、摩尼珠、辟尘珠、定风珠。又有那红玛瑙、紫珊瑚、夜明珠、舍利子。偷月沁白,与日争红……沿边两道销金锁,叩领连环白玉琮……朗朗明珠上下排,层层金线穿前后。兜罗四面锦沿边,万样稀奇铺绮绣。八宝妆花缚钮丝,金环束领攀绒扣。佛天大小列高低,星象尊卑分左右。”
吴承恩使用大量艺术夸张的手法来表现锦襕袈裟的珍贵,也正是这样一件宝物,被孙悟空一番炫耀,勾起观音院金池长老的贪念,又惹来黑熊精趁火打劫,直到搬请观音菩萨出马才把袈裟找回。
▲金池长老作为佛家弟子还起贪心,真是不应该
袈裟的作用
据《大乘本生心地观经》记载,穿袈裟有十个功德:一以之覆身,离羞耻而具惭愧;二离寒热、蚊虫、恶兽;三示现沙门之相,见者欢喜,离邪心;四是人天宝幢相,可生梵天之福;五穿着之时,生宝塔想,灭除诸罪;六染为坏色,断离五欲想,不生贪爱;七袈裟是佛净衣,永断烦恼而作良田;八消罪而生十善;九如良田,能增长菩提之道;十如甲胄,烦恼之毒箭不能害。
如来所赐的锦襕袈裟自然更与普通袈裟不同。据如来、观音所说,这锦襕袈裟,上嵌七宝,水火不侵,可以防身趋祟。锦襕袈裟又称为锦襕佛衣,典故应该是出自五祖传六祖“衣钵”的故事。
当初观音化身癞头和尚向唐太宗兜售锦襕袈裟时说:“这袈裟,龙披一缕,免大鹏蚕噬之灾;鹤挂一丝,得超凡入圣之妙。但坐处,有万神朝礼;凡举动,有七佛随身。这袈裟是冰蚕造练抽丝,巧匠翻腾为线。仙娥织就,神女机成……这袈裟,闲时折迭,遇圣才穿。闲时折迭,千层包裹透虹霓;遇圣才穿,惊动诸天神鬼怕。”
为什么宝物不灵了
原因就在上文,化身癞头和尚的观音明知道锦澜袈裟有很多奇效,却告诉唐太宗,这袈裟要“闲时折迭,遇圣才穿”。
观音菩萨清楚唐僧以后会遇到妖魔鬼怪,可她偏偏不让唐僧穿。这样一来,袈裟没什么用处了。袈裟在身“但坐处,有万神朝礼;凡举动,有七佛随身”,不穿袈裟,这些功效全无。以至于这件宝物在电视版的西游记中只成了一件礼服。唐僧在面见各家帝王的时候才会把锦斓袈裟穿在身上。
当然,唐僧是否知道袈裟的妙用这一点原著没有说明。但从唐僧后面的种种表现来看,李世民还是告诉过他袈裟的妙用,这东西毕竟是观音菩萨给的,唐王不敢不跟唐僧说。
唐僧虽然得到了锦澜袈裟这件神物,却被告知要“闲时折迭”而失去功效,这样一来,唐僧还是那个凡僧,只是担负着取经任务,降妖伏魔还是要靠徒弟们完成。
▲电视剧中的唐僧形象
▲明代红地彩绣缠枝花四合云纹袈裟
历史上有些很著名的袈裟
如摩诃波阁波提夫人献给佛陀的“金阑袈裟”,也称“金缕衣”,是用金线织成的。据说,佛陀的这件“金阑袈裟”传给迦叶尊者,迦叶传阿难,直至传到达摩,达摩带到中国,共传六代至慧能,成为禅宗祖师相传的信物,也称法衣,这件法衣曾被迎至宫中供养,后永存南华寺。
《西游记》中观音菩萨受如来佛祖之托赠给玄奘的“锦阑袈裟”,估计就是“金阑袈裟”之误传,它上面缀满珍宝,非常珍贵,具有神奇的功能。
由袈裟引出的故事并没有结束,2012年曾上映一部古装剧情电影《玄奘袈裟》。至于内容如何,请看我不是尚书。
我不是尚书
总体来说,这部电影好过那些奇装异服,充斥妖魔鬼怪不知所云的古装武侠片。作为剧情片,唯一的遗憾就是高潮部分没有高潮,没有高潮,使得全剧始终都没有悬念,故而也显得极度朴实。
【学国学网】一个有视角的国学传播平台。
微信公众号【学国学网】ID:lexueguoxue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一个有视角的国学传播平台!
一个有视角的国学传播平台!
今日搜狐热点你了解袈裟吗?(图)_网易新闻
你了解袈裟吗?(图)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刘汉杰  袈裟是指佛教僧尼穿的衣服,也称僧衣、僧服,它是出家人主要的持有物品,也是出家人重要的身份标识。佛教源起于南亚次大陆,于两汉之际传入中国,此后广为传播,影响深远。事实上,佛教在中国多代传播的过程,也是佛教中国化改造的过程,这其中就包括对袈裟颜色戒律的遵守与变通。
  袈裟的种类
  袈裟是梵语音译,其本义为“坏色、染色、浊色、不正色”。据唐代玄应《一切经音义》中说,东晋葛洪始写作“袈裟”二字。由于阐释角度的不同,袈裟又有多种别称,诸如“坏色衣”“杂碎衣”“福田衣”等。袈裟以“色”立意,由其本义引申出“坏色衣”或“浸染衣”的称谓;缝制袈裟时,要先把布料剪作小块,再连缀成衣,所以又称它为“杂碎衣”或“割裁衣”;也说袈裟是阿难尊者得畦田启发而作,不仅从款式上区别于外道,也希望僧人能像水田一样利益众生,因此又称它为“田相衣”“福田衣”。除此之外,袈裟还有离染服、无垢衣、莲花衣、出世服等多种称谓。
  佛教戒律规定,僧人可有大、中、小3件衣服,称“三衣”:一件是用5条布缝制的小衣,梵语称“安陀会”,我国俗称“五衣”,是僧人日常劳作、起居坐卧时所穿的衣服;另一件是用7条布缝制的中衣,梵语为“郁多罗僧”,我国俗称“七衣”,是僧人听经闻法、诵经礼忏时所穿的衣服;第3件是由9条乃至25条布缝制的大衣,梵语为“僧伽梨”,我国俗称“祖衣”,是僧人上街托钵或面见尊长时所穿的礼服。除此以外,比丘尼(出家的男性为比丘,出家的女性则曰比丘尼)另有“僧祗支”及“厥修罗”两种衣服,合称“比丘尼五衣”:僧祗支即覆肩衣,穿在三衣里面,覆裹左肩与两腋;厥修罗指的就是裙子。
  缝制袈裟时,要先把布料剪裁成小方块,然后缝合在一起。如果衣料细薄,也可以把多层布料叠在一起缝制。穿着袈裟时,通常将衣之两端由左肩披至右胁下,将环挂在扣或钩上固定,称为“搭衣”。坐禅时可覆搭两肩,称为“通肩相”“福田相”;礼佛时要露出右肩,称为“偏袒右肩”。袈裟乃出家人的随身之物,当比丘临入灭时,常将三衣与钵盂传与门人,作为传法的信物,这也是“衣钵传人”一词的本义。
  除了上述三衣之外,还有“金襴袈裟”(金缕衣)和“缦衣”之说。金襴袈裟是名贵的袈裟,它是用金缕织成的大衣。关于它的来源,一说是佛的姨母献给佛的袈裟;又说佛用天人福盖献给的8.4万根金缕织成的。缦衣是用大块整幅布料制成的袈裟,是出家还未受戒的“沙弥”(小和尚)和受过“在家戒”的男女居士穿的。沙弥因为初入佛门,不谙如何裁制福田衣;居士因为没有受过“大戒”,所以不能享用福田衣。
  另外,由于我国气候与印度不同,寒冷条件下不可能只穿三衣,因此,我国僧人在穿着袈裟时,里面往往另穿由俗世服装稍加改制而成的常服。
  坏色的方法
  佛教规定,袈裟的颜色不能用“五正色”(纯色)—青、黄、赤、白、黑;也不能用“五间色”—绯、红、紫、绿、碧;只能用3种“坏色”—青色(铜青色)、黑色(或作泥色、皂色)和木兰色(赤中带黑色,或作茜色、赤色、不均色)。这3种颜色是袈裟的如法(契合法理)之色。
  所谓坏色,意为“颜色不正,不美而浊”,引申为“不正色”。关于为什么要用坏色,也有多种说法。诸如僧俗有别(印度当地人着白色衣)、去除色彩贪恋、防止移作他用、止息盗贼夺衣等等。
  至于如何坏色,一种说法是青、黑、木兰皆属坏色,比丘着其中任何一色都算是如法、如律;另一种说法是,必须把青、黑、木兰3种颜色混在一起染,才算是坏色。
  在坏色的方式上,除了混染之外,还有“点净”之说。所谓点净,就是在新衣上点上一块有别于本色的色渍。“点”有弄成小脏污、稍作涂抹之义,“净”则有离弃过失与是非而为清净之义。戒律中规定,比丘的衣服有青、黑、木兰3种颜色仍非旧色,必须以本色之外的另两种颜色点净之后,才算得上是坏色。即如果是青色衣,须以黑色与木兰色点净;如果是木兰色衣,须以青色与黑色点净。中国僧众在受用新袈裟时,往往以少部分旧衣缝贴在新袈裟上,或者用墨汁在新衣上点上几个墨点,就算是点净了。
  不管是坏色还是点净,其主旨是毁其形好,僧俗有别。正如《梵纲经》所云:无论在何国土,比丘服饰必须与其国人俗服有别。而从形制和色彩上最能体现袈裟坏色理念的莫过于“粪扫衣”了。
  粪扫衣是梵文意译,略称“粪扫”,又译作“衲衣”或“百衲衣”。“衲”意为补缀,“百衲”则言补缀极多。因此,所谓粪扫衣就是捡拾扔在粪土尘埃之中的破衣、经过洗涤做成的袈裟。有关粪扫衣衣料的来源,《十诵律》列有4种:包裹完死者扔在墓地的“冢间衣”;包裹完死者再施舍给僧众的“出来衣”;扔在空地上没人要的“无主衣”;扔到垃圾堆里的“土衣”。
  按佛典解释,粪扫衣可以让人远离尘世贪恋,专事佛法修行。实际上佛教在中国盛行之后,僧侣之服多已精致,只是沿袭旧名而已。但百衲衣的做法却被中国民众借用而来:从左邻右舍索取多块布头,做成小儿衣服,也称百衲衣,其意是借助群体的庇护,以祈小儿长命百岁。
  颜色的变通
  佛教传入中国后,袈裟的颜色多有变化。汉魏时僧人着赤色衣,此后又有黑衣(缁衣)、青衣、褐色衣等。史载唐时武则天因为僧人重译《大云经》有功,赐他们紫袈裟,开启了帝王赐紫的先河。自五代至宋代,帝王赐紫的范围越来越宽,蒙赐的僧人也越来越多。一时之间,僧人穿紫色衣、绯色衣蔚为风尚。明朝佛教分禅(禅宗)、讲(天台、华严、法相宗)、教(也称“律”,从事丧仪、法事仪式)3个类别,朱元璋曾诏定袈裟的颜色:“禅僧,茶褐常服,青绦,玉色袈裟;讲僧,玉色常服,绿绦,浅红色袈裟;教僧,皂常服,黑绦,浅红色袈裟;僧官皆如之。唯僧录司官袈裟皆绿纹,饰以金。”
  延至今天,我国汉族僧人的袈裟,祖衣是赤色,五衣、七衣一般都是黄色。我国藏传佛教各教派在袈裟的颜色上又不尽相同。如宁玛派僧人因穿红色的袈裟、戴红色的僧帽,以红色区别于他派,俗称“红教”。萨迦派因为寺庙围墙上涂有象征文殊、观音和金刚手的红、白、黑三色花纹,俗称“花教”。花教僧人袈裟的颜色与宁玛派相同。噶举派僧人出家受沙弥戒、比丘戒的,也穿红色衣裙;在家受居士戒的穿镶红、绿边的白色僧裙和袈裟。格鲁派僧人一般穿暗红色袈裟,修持突出的可穿黄色袈裟,头戴黄色的桃状帽和莲状帽,所以格鲁派又称“黄教”。
  摘自《百科知识》2014年6期
本文来源:新民晚报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袈裟穿法图解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