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从集体企业是事业单位吗事业保位辞职有什么规定

你似乎来到了没有知识存在的荒原...
来源链接是否正确?用户、话题或问题是否存在?当前位置: &&
我国事业单位改革提速
职工将告别国家干部身份
相当一批事业单位要变成企业,不少职工要告别"国家干部"身份,转变为靠市场吃饭的"社会人"
这是继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企改革之后,中国又一次在一个重要领域内打破吃"大锅饭"的做法
2001年以前,阿德还是杭州一家效益很好的园林设计事业单位的职工,尽管做的是司机,却享受着"国家干部"待遇。
他那时已有20多年工龄,是正式"事业单位编制",每年收入超过6万元,比刚进单位的一些有研究生文凭但没有正式编制的技术员还多一倍。作为享受国家干部待遇的正式职工,生老病死几乎不用发愁。
但好景不再。2002年,他所在的事业单位改制成股份制企业之后,技术和经营骨干的工资大幅提高,司机、门卫等后勤普通职工的待遇大幅降低。阿德的年收入降到不足3万元。
从国家干部一下子"沦为"企业职工,还要和外地民工竞争一个司机岗位,想不通的阿德找领导大发一通脾气后,一怒之下从单位辞职了。
实际上,在中国,像阿德这样的事业单位编制"国家干部",在中国总共有近3000万人,分布在130万个事业单位中。
"事业单位"完全是中国特色。不少学者在国外发表论文,为不知怎么翻译此词而犯愁,因为国外没有事业单位。
中国的事业单位情况各异,有的更像是政府机关,有的接近于经营部门,但有着共同的特点:在法律上都叫做"事业法人",产权都是国家所有,从业人员除了临时工,往往都叫做"国家干部",他们中许多吃着国家财政饭,而且从住房、看病,到孩子入托、上学,长期享受国家福利。
日,国家人事部部长张柏林在人事厅局长会议上透露,作为事业单位改革重要组成部分的人事制度改革,已迈出了重要步伐。全国有31个省区市约45万个事业单位推行了聘用制度,有1300万人签订了聘用合同,约占总数的45%。
日,事业单位改革步伐最快的省份之一江苏省传出消息,该省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改革已实现阶段性目标。
根据国务院有关部委权威人士向媒体透露的消息,2004年下半年,国务院已多次召开专门会议,研究事业单位下一步改革问题。国家发改委经济体制综合改革司司长范恒山表示,"应从总体上收缩事业单位的规模。应把政府财政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减少到最必要的程度。"
百年老社之变
衢州人徐林是个印学爱好者,日,他第四次来到西湖孤山的西泠印社参观。他惊奇地发现,西泠印社的面貌有了很大改观:以前的印社只开放到山脚下的一些场馆,现在连孤山上的茶楼、碑亭都开放了;以前纪念馆开放的珍品很少,但这次来时,多种多样的珍品让他大开眼界。
西泠印社是百年名社,20世纪60年代以后,印社的格局就没有大的改变。但为什么短短两年的时间里,变化如此之大呢?
答案是事业单位改制。
2002年底,杭州市经委干部钱伯皓接到了一纸公文,他被任命为杭州市直属正局级事业单位──西泠印社社务委员会的副主任,主持改制工作。钱伯皓当时年仅35岁,经济学科班出身,从来没有从事过文化工作,被任命为百年名社的副当家,他自己也有些意外。
2003年初,钱伯皓走马上任:偌大一个印社,居然没几个人来上班。刚上任,就有一大堆棘手的事务摆在面前。当时,西湖南线正在整合,西泠印社的办公场所也在拆迁之列,但居然没有干部职工对单位新址提出方案,只知道一味将珍贵文物堆放到仓库里。
2002年,印社多年的积困爆发,印社当年亏损150多万,不良资产达300万,许多部门处于半停工状态,职工的工资也发不全;印社下属的杭州书画社,曾与朵云轩、荣宝斋齐名,招牌乃郭沫若亲笔题写,2002年却被新闻出版总署停业整顿一年;印社拥有上万件文物,但保藏仓库却年久失修,火灾隐患重重……
困局源于印社的独特体制。尽管印社只有100多名职工干部,改制前却是一身兼五块牌子,这就是所谓的"五位一体"。
首先,西泠印社是一个社团法人;其次,印社秘书处是负责管理的事业单位;第三,印社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履行文物保护职能;第四,印社的出版社,是一个出版事业单位;第五,杭州西泠印社有限公司,是一家国有经营公司。
但这五块牌子一个实体的机构,100多号职工却没有明确分工。一个职工今天可能是经营部的营业员,过一段时间却是秘书处的职工,再过一阵可能在书画社、出版社帮忙。总之,尽管每块牌子包含的职能完全不同,但在改制之前,一个职工可以在不同部门之间连续调动。
另外,像不少事业单位一样,印社在运作时也没什么有效的激励机制,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
现实已很明显。百年老社要恢复生机只有一条出路,那就是改革。
2003年3月,西泠印社开始了改制之旅,到了2004年7月,改制工作基本结束。印社也从以前的"五位一体"改制成"1+5+N"的发展格局。
其中的"1",就是西泠印社社务委员会,是一个归口于市委宣传部的正局级事业单位。"5"是指印务委员会下的5个发展实体,包括中国印学博物馆、西泠印社出版社、事业发展有限公司、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和杭州书画社有限公司,其中博物馆是公益性事业单位,出版社暂属事业单位,但现代企业是其进一步改制的方向,另外三个实体则是经营性的企业。"N"指一系列以印社名义出现的社会资本控股有限公司。
在这种格局下,公益性事业单位与经营性实体的边界终于划分清晰。
改革首难:让职工告别"国家干部"
西泠印社改制,首当其冲的问题是职工出路问题。
西泠印社原有职工152名,除去离退休人员,在职人员有90多人,都是享受财政补助的事业编制。而转制后,事业编制只剩30人,这意味着60多人不再享受国家干部待遇。
主持改制事宜的钱伯皓说,"印社职工的成分比较复杂,许多都是夫妻双职工、父子职工甚至是三兄弟同在印社,所以,改制工作中的职工问题比较难,好在印社职工绝大多数已有了心理准备。"
钱伯皓说,他们的做法是,严格按照省市公布的各种政策严格规范办事,做到"规范、公开、透明",绝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理由搞特殊。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印社完成了改制工作,符合提前退休资格的人在自愿条件下办理了提前退休手续,除少数几人辞职之外,绝大多数职工留在了新的印社各个部门和公司。
印社改制最大的困难──职工问题之所以基本得到了解决,在于印社改制之前是一个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大多数部门已实行企业化管理,本身的待遇和福利并不是很好,因此,印社职工从事业单位的国家干部身份转到社会人,心理落差并不太大。但在事业单位改制过程中,并非每家情况都如此。
2004年,杭州第四医院和杭州整形医院被作为杭州医改的试点,进行改制,但遇到的阻力却是空前的,两家医院的职工都曾多次到杭州市政府甚至浙江省政府门前上访。
《瞭望东方周刊》在采访时发现,医护人员最担心的问题有两个,一是国有资产流失,二是对身份转换的不满。整形医院的一位主任医师告诉记者,"医生一直享受国家干部待遇,我们在医院里拿固定工资、劳保福利,在外面还可以搞兼职,现在要改制成民营医院,国家干部成了打工者,你说我们接受得了吗?"
为了使改革顺利推进,除了做职工工作,浙江省和杭州市还制订了优惠政策。根据浙江省和杭州市有关改制的操作意见,对于职工改制后身份置换的补偿和支持问题,主要在三个方面作了规定:劳动关系转换、养老保险制度衔接、医疗保险制度衔接。
以劳动关系转换为例,省直属事业单位给出的补偿方案是工龄乘以12个月前的月平均工资。比如一个高级职称技术人员,如果月均工资是3500元,工龄是20年的话,那他一次性就可以拿到7万元的劳动关系转换补偿款。
事实上,浙江省绝大多数事业单位改制中,单位要缴纳的劳动关系补偿款、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的预留款,人均都在几万到十几万之间。正是事业单位改制后职工的待遇得到了保障,所以尽管有一些阻力,浙江的改革还是得以基本顺利的推行。
产业化经营与社会公益
改制之后的西泠印社,很大一部分将开始产业化经营。外界的一个担忧是:西泠印社的百年金招牌会不会因此贬值?印社的各项社会公益职能由谁来承担?
钱伯皓解释说,"改制后,西泠印社社务委员会作为市委直属、归口于市委宣传部的正局级事业单位,其首要职能仍然是组织开展学术研究和艺术创作、保护和管理文物藏品、管理中国印学博物馆等,然后才是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等工作。"
他补充说,关于百年招牌会否贬值的问题,这就需要在产业化经营过程中严格保护这个品牌。对产业化经营的种类要有严格限制,不是随便哪个文化产品都可以打"西泠印社"这块牌子。另外,这块牌子并非是给产业公司永久使用,社务委员会可以根据情况收回。
多年致力于事业单位研究的专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副部长葛延风对《瞭望东方周刊》说,事业单位改革绝不能简单套用企业改革的做法,更不能使社会事业过度市场化。
另一个问题是,改制之后,群众性的公益文化产品,由谁来提供呢?
浙江的试验是由政府采购公益文化产品,免费或低价提供给老百姓,这种模式被称作"政府出资买服务"。
2004年的夏夜,杭州许多社区居民,吃了晚饭后便摇着扇子,在社区里欣赏滑稽戏《只要你过得比我好》。这是杭州市民免费享受到的第一个"政府采购"文化产品。戏剧在各个社区和区县剧院巡演了100场。如此大密度的演出,杭州市只花了20万元。
另一种办法,是"公益文化社会办"。2004年以来,浙江不少地方纷纷举办推荐会,把排定的全年文化活动项目,通过媒体公示,向企业推介。在湖州的首次公益性文化项目签约仪式上,有 12个文化项目,分别由中国电信湖州分公司等8家企业签下,企业共投入137万元。《瞭望东方周刊》记者朱国栋/杭州报道
我国事业单位改革提速 职工将告别国家干部身份(2)
政府"治道"与解放"三产"
从更大的方面看,事业单位的改革,是一个公共服务的改革与创新问题,也是一个完善政府"治道"的进程
2004年12月中旬,杭州一家两年前从事业单位改制过来的民营企业,年终盘点业绩时,分管财务与成本控制的副总经理露出一丝笑意:2004年,该企业的产值比改制前的2001年增长360%,利润增长了600%以上。
改制后竞争力增强
事实上,这家事业单位的改制还不算最成功的。
浙江华汇集团改制之前是绍兴市建筑设计研究院,1999年改制时,股本金只有300万,产值1000多万元。到了2003年,这家企业实现产值4.2亿元,拥有20多家参股控股子公司,注册资本达到3000万元。
原建筑设计研究院的老员工、现浙江华汇建筑设计有限公司综合部经理毛伟芳回忆说,当时院里的效益不算差,但员工的积极性不高,在旧体制下,大家没有太多事业心。
她总结浙江华汇的改制的经验是:通过产权和股权改造之后,把吃大锅饭的事业单位改制成了面向市场的事业共同体,员工的积极性大为提高。
事实上,因为事业单位改制而获得成功的转制企业,在浙江还有许多,比如开出全国第一家出版物跨省连锁经营公司──博库书城的新华书店,在改制并吸引民资之后,业务和利润快速增长,竞争力大为加强。
当谈到事业单位改革,到底有什么好处时,几乎所有人首先想到的是"减轻财政压力、提高投入效率,将有限的财政资源投入到真正的公益事业上去"。但有学者认为,事业单位改革只要操作得当,将可带来生产力大解放。
根据浙江省政府一位权威人士的说法,90%的事业单位在改制后,经济效益得到提高。
科教文卫是一块大蛋糕
今年年近50岁的王艺平,6年前从浙江一家省属事业单位辞职后,与人合作开办了一家文化体育策划公司,生意蒸蒸日上。他对《瞭望东方周刊》说:"中国正处于文化体育消费的上升期,但现在全国大多数的体育、文化团队属于事业编制,不可能按照市场化运作,它们提供的文化和体育产品满足不了消费者的需求。"
他举了一些例子: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的美国好莱坞大片热、2003年皇马访华、2003年的百老汇歌剧热、2004年NBA访华、2004年上海F1,都在中国市场赚得盆满钵满。这说明中国消费者对文体产品的需求很大,但中国却不能提供高质量的文体产品,所以只能进口。
据报道,在美国,NBA职业联赛每年可以创造数百亿美元的国内生产总值,整个美国的体育产值,在90年代末期就达到了3000亿美元。文化产业更是发达。
老王说,"文体事业单位改革和文体体制改革能顺利开展的话,我认为文体产业在GDP的比重肯定会大幅飙升。我们这些人,也将面临着历史性机遇。"
台州市民营博爱医院院长孙捷谈起了改革之后的医疗产业前景:"现在,中国的医疗服务主要还是由各级政府下的事业单位体制医院提供的,无论服务质量还是品种,都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潜在需求。中国不少富豪生个小病就到国外就医,香港每年接待数以万计的内地产妇,在上海的台商一生病就往台湾跑,这说明我们的医疗体制已严重满足不了新型消费群体的需要。"
据报道,医疗行业加上附属的医疗保险行业,为美国创造了12000亿美元的国内生产总值,相当于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1%。
这位院长认为,在中国,一个将公共医疗和一般性医疗、特殊医疗分开的新体制终将建立,届时,公共医疗将由各级政府下的事业单位提供,一般性医疗服务将主要由社会医疗提供,特殊医疗将全部由社会医疗机构提供。
能否改变第三产业畸形
中国事业单位的主要职能是提供教育、医疗、科研、文娱、体育、民政等公共服务。目前中国有各类事业单位130多万个,有从业人员3000万人,占有1/3的国有资产,中国70%以上的科研人员、95%以上的教师和医生都集中在由政府出资举办的各类事业单位,其各项事业经费支出占政府财政支出的30%以上。
但据"世界银行中国事业单位改革课题组"的初步研究成果表明,拥有中国60%的专业人才的事业体制为主的行业,创造的GDP却只占了5%-10%。
和这种新"脑体倒挂"对应的是中国经济结构中的第三产业"30%"定律。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世界GDP构成中,第三产业的比重一直在60%以上。但是,中国第三产业的比重上升极为缓慢,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至今,始终徘徊在30%上下。
有学者把矛头对准了体制弊端。适应于计划经济时代的中国传统事业体制,已严重制约了第三产业特别是科教文卫等行业的发展。
有观察人士指出:"如果说,事业单位改革是继国企改革、政府机构改革之后的第三场改革,那么,事业单位改革也将是中国改革开放以后的又一次生产力大解放。"
但是否仅仅通过改革事业单位,就能使中国第三产业上一个大台阶呢?显然这是太过简单的设想。不是说都变成了企业,就可以打造出千百个张艺谋和姚明。
公共服务创新呼吁政府转型
从更大的方面看,事业单位的改革,是一个公共服务的改革与创新问题,也是一个完善政府"治道"的进程。
从国际经验看,在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之后,人们对各种公共服务的需求开始进入高速增长期。事实上,中国已经开始进入以发展服务行业拉动需求,进而扩大就业和拉动经济增长的新阶段。
经过25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持续增长,但是,与此同时也出现了地区发展不平衡、收入分配失衡等问题,社会矛盾、社会问题,甚至社会危机因素也随之增加。在这种背景下,按照"统筹发展"的要求,就要改革政府及事业机构,建设同改革发展新阶段相适应的公共服务体系,为全社会提供统一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
公共行政管理学者毛寿龙进一步指出,通过20多年的改革,中国日益有限的政府职能越来越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日益法制化的政府行为、日益民主化的政府决策、日益公开的政务信息,日益以公民和社会组织多中心自主治理为基础的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这一切使中国政府的治理之道即"治道"发生了大规模变化。事业单位改革是这一进程的又一重大举措。
也有学者指出,在政府转型还有待完成的情况下,事业单位的改革仍然面临困难。15年前海南省进行了轰动全国的"小政府、大社会"的改革,当时推出了两大措施,一是除工、青、妇外,其他社会团体都要在3年左右时间里全面走向社会,二是把80%的事业机构推向社会,推向市场。但是,由于政府改革未能完全到位,这两项改革未能很好推进下去。《瞭望东方周刊》记者朱国栋/杭州报道
事业单位改革的另类路径
在国家社会二分的二元逻辑下,我国在许多问题的处理上,任何事物不是归属政府就是企业,不是行政的就是市场的。在这个逻辑下,事业单位改革也难免不走入误区。目前,事业单位改革已是箭在弦上,非改不可。如何改,是不是从行政的一端向市场一端的改法就好呢?可否以公共事物的运营建立起政府、市场、志愿组织之外的第四域?
事业单位改革的误区
误区之一:在公益事业社会化口号下社会公益事业统统走向私营化和市场化。
20世纪80年代中期,民政部率先提出了社会福利社会化的口号,并随境况发展将社会化演进为市场化、产业化、民营化。接着,教育、卫生、体育、文化等部门也相继提出了类似的口号。事业单位的发展方向从此被导向企业化模式。
近20年过去了,在事业单位改革中由于放权过度、约束不足,基础教育、卫生防疫等承担政府法定责任的机构乃至承担监督执法职能的机构也被允许创收,而且政府对于创收活动的内容、收入比例以及用途几乎没有限制。一些机构的业务活动内容及活动方式过分自由。很多机构的目标和行为偏离社会事业发展的基本要求和规范,过分突出机构和小群体利益。社会事业领域出现了混乱局面。
误区之二:中央财政减负,地方各级财政及民众增负。
近20年来,在公营事业的发展中,中央政府的投资日渐减少,公益事业的维持及发展成本越来越多地由地方各级财政和城乡居民分摊。在此过程中受损最严重者要算农村地区的社会公益事业,教育、卫生、最低生活保障及农村文化事业了。它们缺乏资源到了捉襟见肘的地步。为了补偿资源的严重不足,农村的教育、卫生、交通等各公共部门,不断提出各种创建活动的达标指标,发动各县乡捐献。据调查,农民负担沉重,主要在于费多而不是税重。
误区之三:向企业转制和改制的方向,弱化甚至瓦解了社会公益事业。
无论转制还是改制,无论企业化还是民营化,都明白无误地朝向市场经济的方向。但是如何衡量改制或转制是否成功,却未有公认的答案。
最先走上转制道路的是中国的科研院所。242个科研院所试点转制,产生了12家中央直属大型科技企业,在转制中,股份制成为基本目标。但是,当将科研院所转制的经验向其他事业单位包括教育、卫生等行业推广时,问题就大量出现了。
仅就教育来讲,按照这样的改制之路走下去,非但教育质量显著下降,还会造成一大批中老年教师的流离失所,社会教育事业就会弱化甚至瓦解。率先进行体制改革的科研院所也面临难题:基础科研与科研开发几乎成为所有科研单位的共同功能,政府经费拨付不足,怎能不允许人家以创收补足?但是,创收方式做着做着就越了界,其结果是模糊了这些院所的公益财产与商业化财产之间的界限,进而导致院所所承担的国家目标或公益目标的弱化。
误区之四:以所谓"双赢"掩盖对于公共资源的掠夺性开发。
所谓"双赢"是指政府机构与资源开发公司合作开发公共资源双双获益。前者在短期内获取一大笔现钱,后者获取资源的排他性使用权。这种模式几乎遍布于当前所有类型的公共资源,包括土地、稀有矿产、珍贵植物、森林、水源和自然保护区的开发和保护过程。而这种所谓"双赢"模式的共同问题就是开发过度而遭到难以逆转的资源损失。
这种开发本质是上以"双亏"即农民亏、生态环境亏为代价的。它的本质其实并非是公共资源的保护而是一种"资源交易",而且是抛开资源的原始使用者和保护者--当地公民的利益。由政府直接与开发公司交易。&&&&&公营事业的另类路径
作为中国社会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事业单位的体制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就开始全国改革,但是进展十分缓慢。
事业单位改革问题的根源何在?政府与市场的责任边界不清,政府职能"越位"和市场化"过度";政府职责不清,放权过度、约束不足;行政管理体制有缺陷;条块分割与不同层级政府间的责任划分不合理;改革过程缺乏统筹规划,制度建设滞后。显然,以上只是从政府职责的角度展开分析。还有人提出,难道要将这些机构全面抛弃吗?这个提问触到了本质。
自事业单位改革伊始,政府就提出了政企分开和政事分开的口号,在这个口号下,事业单位的改革混同于企业,模拟国企改革模式,以脱离政府的管理和控制成了事业单位的改革目标。结果不仅在实践上而且在观念上造成了错觉:公营事业同国营企业一样要交由市场决定。
无论社会化、企业化、产业化、民营化等公营事业改革方针无一不是市场化的翻版,结果这一化就从一端走向另一端:纯粹的行政机制转向纯粹的市场机制,导致公益事业机构放弃甚至损害了公益目标,公共服务供求缺口增大了,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受到严重威胁。
为了重拾公众的信任,避免政府直接举办公益事业的低效率,一个启动民间非营利组织,将多数事业单位改制为非营利机构的改革思路诞生。一些研究人员甚至提出社会事业发展应主要依靠非营利机构,因为这是国际社会行之有效的经验。
在公共服务的供给方式问题上,世界著名的公共经济学与公共行政学家、美国教授埃利诺·奥斯特罗姆提出,需要从政府直接供给的单一方式向多种类多中心的社会组织共同供给的多种方式转变。这些社会组织可以是政府机构,也可以是专业化的社会公共机构或非营利组织机构,甚至私人部门的企业也可以承担公共服务的供给任务。公共服务供给方式的这种转变,将市场经济引入了公共服务领域,从而奠定了新公共服务秩序模式的基础,为公共经济融合私营经济创造了前提。
这种新公共服务秩序跨越了"公"与"私"分立和分离的传统观念,使公共服务走向执政为民、"公"为"私"服务的方向。个人不再被视为与"公"所对立的"私"的代表,而是能集聚成"公"的自由个体。这些个体像需要私人服务一样需要各式各样的公共服务,各式各样的公共服务最终也必然落脚到为每一个集合体中的自由个体服务,以实现每个人福利需求。从这个意义上讲,公共服务也是一种个人服务,即提供给集合体享用的个人服务。
以往提供公共服务的制度都只限于政府这一种选择。从供方出发的传统视角导致政策制定只在政府体制框架之内。这使得既定的制度和政策缺乏一种动力来改变现状。行使着至高无上的权力,作为合法命令和控制关系垄断者的政府,如果没有外部环境变化的推动,是不会进行改革的。那么,到哪里找到这种推动力呢?公众这个需求主体的凸显,在使每个公共服务享用者获得集体享用公共服务权利的同时,又具备分摊集体享用成本、监督公共服务供顾供给质量数量的义务,只要将这种权利义务关系通过一定的组织和制度方式加以建构,就完全可能将埋藏在需求公共服务的民众中的自治的潜能,化为推动公共服务不断前进的永不衰竭的动力。
政府是被享受公共服务的人授予权利和能力的"授能者",而不再是天然具有号令一切的权利和能力的体系的掌管者。公众不再被视为社会生活棋盘上被动的棋子,要由天生能够高瞻远瞩公共体系的掌管者来移动。"授能者"对于自己的委托人--公共服务的享用者们具有社会责任,必须做出令公众满意的行动包括制定政策、提出规划、进行融资和安排公共服务生产等,并受到他们的选择、监督和控制。
可见,无论从观念、体制和机制上,新公共服务秩序的确与现行的任何一种社会秩序都不相同。它使得政府的权威、控制力、管理能力和权力运用的方式和方法等政府对公共事务和公共服务的治理之道发生根本性转变,从以政府为核心转变为以公众为核心,视点从人的建构下落到人本身,这才使得公共服务回归到以人为本。
总之,新公共服务秩序模式向人们揭示了一种新的社会活动的方式,也许这种社会活动的方式可能形成一个相对独立于市场、政府、志愿组织的第四域。
它以公共服务的组织者与生产者、需求者和组织者、需求者和生产者之间的合作、共享和互惠关系,坚决阻断那种假借政企分开、两权分离为名,切断传统的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来源,践踏政府的权威和控制力,否定政府对公共服务的组织者地位和削弱其管理能力的假公济私行为。
来源:科学时报 日
&&&发布时间:
视力保护色:[
浙江省水利厅主办 浙江省水利厅办公室承办
浙江省水利信息管理中心建设管理 杭州弘一计算机有限公司技术支持
备案序号:浙ICP备号建议使用IE6.0,分辨率浏览推荐党组织要管理党员干部论文题目阅读
热门离退休干部党组织建设论文参考资料阅读
同类论文推荐人调发[1990]19号关于印发全民所有制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辞职暂行规定的通知
人调发[1990]19号文件
关于印发全民所有制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
和管理人员辞职暂行规定的通知
&人调发[1990]19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人事(劳动人事)厅(局),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人事(干部)部门:
  现将《全民所有制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辞职暂行规定》印发试行。请你们在执行中注意总结经验,并及时将有关问题和意见告我部流动调配司。
1990年9月8日
全民所有制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和
管理人员辞职暂行规定
第一条 为了完善全民所有制事业单位的人事管理制度,促进人才合理流动,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特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适用于全民所有制事业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
全民所有制事业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都可以提出辞职。
第三条 辞职应遵循下列原则:
(一)有利于人才的分布与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相适应;
(二)有利于更好地发挥人才作用;
(三)鼓励和支持人才到边远地区、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工农业生产第一线及其他国家最需要的地区、行业和部门工作。
第四条 辞职必须按人事管理权限,向所在单位或主管部门提出书面申请。
第五条 所在单位或主管部门从收到辞职申请起,除本规定第六条、第七条规定的情况外,应在三个月内,予以办理辞职手续并发给辞职证明书。
第六条 与所在单位订有聘用合同的人员,其辞职按聘用合同的规定办理。聘用合同没有明确规定的,可按本规定的第五条或第七条办理。
第七条 有下列情况之一的人员,其辞职必须经过批准。
(一)国家和省、市(地区)重点科研项目的主要负责人和业务骨干,辞职后对工作可能造成损失的;
(二)在边远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工作的;
(三)从事特殊行业、特殊工种的;
(四)从事国家机密工作,或曾从事国家机密工作,在规定的保密期内的;
(五)经司法或行政机关决定或批准,正在接受审查、尚未结案的;
(六)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它情况。
第八条 所在单位或主管部门与辞职申请人之间发生争议时,可向当地政府人事部门人才流动争议仲裁机构申请调解或仲裁。
第九条 辞职人员的人事档案,有关单位应按国家关于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的规定,进行移交、接转和管理。
第十条 辞职人员被全民所有制单位重新录用,辞职前和录用后的工龄合并计算。
第十一条 辞职人员在未另外获得住房前,在一定期限内允许继续居住原单位住房。具体居住时间和住房收费标准,按当地政府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二条 辞职人员凡经单位出资培训的,如个人与单位订有合同,培训费问题可按合同规定办理;如个人与单位没有签订合同,单位可以适当收取培训费,收取标准按培训后回单位服务的年限,以每年递减培训费20%的比例计算。
第十三条 辞职应按规定程序办理手续,不得擅自离职。对擅自离职人员,要进行批评教育,并分别不同情况妥善处理。符合本规定第五条、第七条可以辞职或经批准允许辞职的,要补办辞职手续。其余的要动员返回。对拒不返回和拒不补办手续的,按自动离职处理,以后被其他单位录用,工龄从重新录用之日起计算。
第十四条 辞职人员不得私自带走属原单位的科研成果、内部资料和设备崐器材等,违者视情节轻重给予行政处分或责令赔偿经济损失。
第十五条 有关单位应支持人才合理流动。对有意刁难、打击申请辞职人员者,应给予严肃处理。
第十六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人事部门,可根据本规定制定实施细则或实施办法,并报人事部备案。
第十七条 本规定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事部负责解释。
第十八条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试行。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从事业单位辞职后医保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