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颇乔布斯死后埋在那l里

国君被迫去敌营,将军送行,真诚安慰:去吧,就算死了也没事儿
国君被迫去敌营,将军送行,真诚安慰:去吧,就算死了也没事儿
廉颇是一员良将,他遏制了秦国的东进计划,又率军大破齐国,被赵惠文王拜为上卿。不久,赵惠文王从楚人手中得到了和氏璧。秦昭王听说后,想将和氏璧借来一观。赵惠文王无奈,命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出使秦国。蔺相如“完璧归赵”,高兴的赵惠文王便将蔺相如越级提拔为上大夫。一人喜必有一人怒。秦昭王很生气,他一面拿起大棒狠狠地抽打赵国,一面又摇晃着橄榄枝邀请赵惠文王到渑池“会盟”。去,还是不去?这是个大问题。廉颇和蔺相如都劝赵惠文王去。赵惠文王只好像鸭子被赶上架一样,决定去。然而在送赵惠文王出境时,廉颇说了一番相当脑残的话。他对国君说:大王,你尽管大胆地往前走。我大兵在此,秦国那小子不敢把你怎么样。可是,不怕一万,就怕万一。万一你30天内还没有回来,那么我就让咱们的太子即位,以免秦国拿你要挟咱们。听完这话,赵惠文王估计都想狠狠地抽廉颇大嘴巴子。这叫什么话?你想玩废立游戏呢?我们老赵家的事都由你说了算?赵惠文王虽然很生气,可事急从权,他不得不压制住自己的怒火。所幸,在蔺相如的运作下,赵惠文王安然无恙地回来了。回国后,赵惠文王立即提拔蔺相如为上卿,地位比廉颇还高。这是对蔺相如的奖赏,也是对廉颇的报复。对此,廉颇愤愤不平,怒形于色。他经常拿着喇叭大声吆喝:蔺相如是个什么东西?凭什么爬到我头上?等着吧,早晚我要羞辱你!蔺相如为什么会爬到廉颇头上?因为赵惠文王,赵国的国君。你廉颇不满,莫非是质疑朝廷的英明?莫非是挑战赵惠文王的权威?你的矛头表面上是对准蔺相如,其实,你对准的是赵惠文王——赵惠文王能无动于衷吗?廉颇这样闹,聪明的蔺相如便选择了回避,老是躲着他。因为他知道,这事不用他出面,上面会管的。果然,很快,廉颇便负荆请罪了。《史记》说,是蔺相如一番入情入理的话传到了廉颇的耳中,廉颇被感化,就以大局为重,主动负荆请罪,将相和了。果真如此吗?非也。廉颇一个赳赳武夫,会因蔺相如的几句话而被感化吗?所谓三寸不烂之舌强于百万之师,不过是文人的意淫罢了。语言哪有那么大的力量?有力量的是赵惠文王,是赵惠文王向廉颇施压了,敲打他了。在强大的政治重压下,廉颇才不得不低下那颗倔强的头,主动向蔺相如认错示好,以实现赵惠文王的预期目的。总之,廉颇第一次尝到了不懂政治的苦果。公元前262年,长平之战爆发。战争的前一阶段,赵国的主帅是廉颇。虽然秦军从三面对长平实施了合围,但廉颇坚守阵地,避而不战,死死地遏制住了秦军的进攻。此时的赵王是赵惠文王的儿子赵孝成王,也就是当年廉颇试图拥立的太子。赵孝成王派人对廉颇说:老廉,你打吧!寡人需要胜利!可廉颇岿然不动。赵孝成王很生气。这时,秦军使出了反间计。赵孝成王很快中计,撤掉“投降派”廉颇,让赵括上。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赵国40万兵卒被活埋,从此一蹶不振。作为主力大将,不能只想着打仗,还必须和国君搞好关系,至少要取得国君的信任,让国君清楚自己的战略布局。可是,面对国君的催战,廉颇一不行动,二不解释,我行我素,这就是他不懂政治的表现。长平之战后,列国看赵国不行了,都想来咬一口。赵孝成王不得不重新起用廉颇。廉颇得势时,家里养了很多门客;失势后,门客们都果断地与他划清界限。如今,他东山再起了,门客们又都纷纷来到他身边。廉颇很愤怒,骂他们脸皮比树皮还厚,让他们滚蛋。门客们反驳说,政治上没有永远的朋友,你有权势的时候,我们就是朋友,你没有权势了,那我们自然好合好散!“富贵多士,贫贱寡友”。可怜廉颇都一大把年纪了,竟然还不知道世道人心是怎么一回事。这样看来,他屡屡冲撞政治底线,也就不显得荒唐了。没过几年,赵国又一次领导人换届,年幼的赵悼襄王上台。赵悼襄王宠信臣子郭开,而郭开跟廉颇不合。所以,廉颇就又倒霉了。赵悼襄王要解除他的军职,让乐乘接替他。对此,廉颇很有意见,而且他还不想保留自己的意见,居然握着帅印不肯交割,还恼羞成怒地率兵攻打乐乘—廉颇疯了吗?这是公然抗旨啊!在封建时代,所有的臣子都是给国君打工的,老板不让你干了,你廉颇再愤怒,也该窝在心里,怎么还去攻击你的下一任?你表面上攻击的是乐乘,其实攻击的是朝廷,是赵悼襄王。在中国历史上,像这样的人,就会被当成“乱臣贼子”。所以,乐乘被打跑了,廉颇也无法在赵国待下去了。廉颇倒也想得开,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咱有一身本事,还怕没有饭吃?于是,廉颇投奔了魏国。魏王虽然热情地收留了他,允许他避难,却不敢用他—因为这老家伙连国君的话都敢不听啊!谁还敢用他?更悲摧的是,廉颇哪里懂得,他一旦离开赵国,就像信陵君离开魏国、孟尝君离开齐国一样,什么都不是。后来,经常挨揍的赵悼襄王不得不又记起了廉颇,想再起用他,就派郭开去看看廉颇还能不能打仗。廉颇以为机会来了,就放开肚皮吃饭,然后披挂上马,顾盼自雄,以示自己还有用武之地。结果他又错了,他不该当着仇人郭开的面卖弄,他应该向郭开示好,吃吃饭,送送礼,唱唱歌,搓搓背,以化解往日的仇恨,博得郭开的好感。可他却在那张牙舞爪,郭开还以为是在向自己示威呢,能高兴吗?很不高兴的郭开回到赵国后,对赵悼襄王说,廉颇这个老吃货,还没说几句话,就老往厕所里跑,打仗,他肯定是不行了。再后来廉颇又流落到楚国,担任了军职。事实证明,他还是能打仗的。然而,这又有什么用?郭开说不能,他就是再能也是不能。可怜的廉颇抑郁不乐,终于客死他乡。一个普通人不懂政治没有多大关系,可是,身在官场却不懂政治,下场就很可怕了。就算你是猛将廉颇,不懂政治,也迟早会被淘汰出局。有趣,有料,有深度关注微信公众号淘历史,和T君一起读历史本文作者|余竞跃文章来源|《百家讲坛》杂志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百家号 最近更新:
简介: 有趣,有料,有深度。
作者最新文章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把下面这个长句改成三个短句,可以增减个别词语以“负荆请罪”而为后人称道,征战数十年、攻城无数、歼敌数十万,而未尝败绩的杰出军事将领廉颇被誉为“战国四大名将”之一,死后葬于安徽省寿县八公山纪家放牛山之西南坡.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廉颇被誉为“战国四大名将”之一.廉颇以“负荆请罪”而为后人称道,征战数十年、攻城无数、歼敌数十万,未尝败绩.廉颇死后葬于安徽省寿县八公山纪家放牛山之西南坡.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赵国大将军廉颇死后为何葬在寿县
我的图书馆
赵国大将军廉颇死后为何葬在寿县
赵国大将军廉颇死后为何葬在寿县赵汗青廉颇,战国时期赵国大将军,一生为赵国立下了赫赫战马,被赵王封信平君。廉颇不仅拥有马踏山河的勇气,而且心怀赵国,顾全大局,知错就改,他的“负荆请罪”之情怀,一直受到后人的赞扬。《将相和》歌颂了后世对廉颇的敬仰之情,这个故事也被纳入语文课本。燕以赵大伤于长平,以丞相栗腹为将,针对赵国'壮者尽于长平,其孤未壮'的状况,于公元前251年举兵攻赵,赵孝成王令上卿廉颇、乐乘统兵13万前往抗击。廉颇分析燕军的来势后认为,燕军虽然人多势众,但骄傲轻敌,加之长途跋涉,人马困乏,遂决定采用各个击破的方略。令乐乘率军5万坚守代,吸引攻代燕军不能南下援救,自率军8万迎击燕军主力于鄗。赵军同仇敌忾,决心保卫国土,个个奋勇冲杀,大败燕军,斩杀其主将栗腹。攻代燕军闻听攻鄙军大败,主帅被杀,军心动摇。乐乘率赵军趁机发起攻击,迅速取胜,俘庆秦。两路燕军败退。廉颇率军追击500里,直入燕境,进围燕都蓟(今北京城西南)。燕王只好割让5座城邑求和,赵军始解围退还。战后,赵王封廉颇为信平君,任代理相国。此战赵军在名将廉颇的指挥下,利用燕军轻敌、疲劳,赵军则同仇敌忾,对来范之敌予以痛击,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廉颇任相国前后约六七年,多次击退入侵敌军,并伺机出击。公元前245年,带兵攻取了魏地繁阳(今河南内黄县西北)。廉颇从长平免职回家,失去权势的时候,原来的门客都离开了。等到再被重用当将军,门客们又都聚拢上来。廉颇很是感慨,要他们退去,门客告诉他:'这没什么奇怪。是以市场上的买卖方式交朋友,您有权势,我们就跟随您,您没有权势,我们就离开,这本是买卖常理。又有什么埋怨的呢?'公元前245年,赵孝成王去世,其子赵悼襄王继位。襄王听信了奸臣郭开的谗言,解除了廉颇的军职,派乐乘代替廉颇。廉颇因受排挤而发怒,攻打乐乘,乐乘逃走。廉颇于是离赵投奔魏国大梁(今河南省开封市)。 廉颇去大梁住了很久,魏王虽然收留了他,却并不信任和重用他。赵国因为多次被秦军围困,赵王想再任用廉颇,廉颇也想再被赵国任用。赵王派遣使者宦官唐玖去带着一副名贵的盔甲和四匹快马到大梁去慰问廉颇,看廉颇还是否可用。廉颇的仇人郭开却唯恐廉颇再得势,暗中给了唐玖很多金钱,让他说廉颇的坏话。赵国使者见到廉颇以后,廉颇在他面前一顿饭吃了一斗米,十斤肉,还披甲上马,表示自己还可有用。但使者回来向赵王报告说:“”廉将军虽然老了,但饭量还很好,可是和我坐在一起,不多时就拉三次屎。”赵王认为廉颇老了,就没任用他,廉颇也就没再得到为国报效的机会。楚国听说廉颇在魏国,就暗中派人迎接他入楚。国君非常欣赏廉颇的不世之材,暗中派人将廉颇请到楚国待为上宾,并经常向他请教用兵之法。廉颇常说:“我思用赵人。”虽在楚国,但日夜思念家乡,整日郁郁寡欢,终客死楚国国都成寿春 (今安徽寿县),年约八十五。十几年后,赵国被秦国灭亡。夏禹定九州,寿地属扬州,殷商如制。周为六、蓼国地,襄王三十年(公元前622年)楚灭六、蓼,地入于楚;景王十六年(公元前529年)吴略州来,并占寿地;敬王二十七年(公元前493年)蔡避楚求吴翼护,迁都州来,州来改称下蔡,寿地属蔡;贞定王二十二年(公元前447年)楚灭蔡,地复入于楚。寿春是楚国最后的国都。廉颇墓在今安徽寿县城西7.5公里的纪家郢放牛山。当地山民都世代沿称“颇古堆”。据说,当时为了使廉颇墓不被后人盗掘,还做了许多疑冢,因而直至今天这里还流传着 “十八廉颇墓连凤台(县)”的说法。颇墓因山势而建,周长300余米,高约20米。墓南临淮河,背靠青山,左右峰峦斜出,遥遥相对,似分立两边,守卫古冢的卫队。如今,廉颇墓周围是数千亩的果园,游人稀少。看来,已渐渐被人遗忘了。历史上多有名人评价廉颇:赵胜:“廉颇为人勇騺而爱士;知难而忍耻,与之野战则不如,持守足以当之。”刘恒:“嗟乎!吾独不得廉颇、李牧,时为吾将,吾岂忧匈奴哉!”冯唐:“天下之将,独有廉颇李牧耳。”贾谊:“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司马迁:“廉颇者,赵之良将也。以勇气闻於诸侯。”谷永:“赵有廉颇、马服,强秦不敢窥兵井陉。”《世说新语》:“廉颇、蔺相如虽千载上死人,懔懔恒如有生气。”司马贞:“清梠凛凛,壮气熊熊。各竭诚义,递为雌雄。和璧聘返,渑池好通。负荆知惧,屈节推工。安边定策,颇、牧之功。”刘克庄:“浪说三遗矢,犹堪一据鞍。君王不自试,耳目信人难。”邵雍:“廉颇白起善用兵,苏秦张仪善纵横。”徐钧:“遗矢谗言弃老成,肉多饭健尚精神。可怜一点狐丘志,到死犹能用赵臣。”陈普:“长年霜骨白皑皑,廉蔺羞颜似湿灰。白起杀心如未谢,二家随璧献章台。”李曾伯:“在楚犹在赵,始终同一颇。晚年犹矍铄,劲气肯消磨。”陈元靓:“赵用廉君,咸阳畏邻。及罢推毂,谁能抗秦。盛衰在运,兴替由人。房陵流落,为听谗臣。”程登吉:“汉武内多欲而外施仁义,廉颇先国难而后私仇。”王夫之:“有良将而不用,赵黜廉颇而亡,燕疑乐毅而偾。”唐朝建中三年(公元782年),礼仪使颜真卿向唐德宗建议,追封古代名将六十四人,并为他们设庙享奠,当中就包括“赵信平君廉颇”。及至宋代宣和五年,宋室依照唐代惯例,为古代名将设庙,七十二位名将中亦包括廉颇。
馆藏&33708
TA的最新馆藏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狗死后为什么不能埋葬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