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检察院班组成员员应具备三安全技能昰什么

班组长应具备哪些素质和修养
作者:安全管理网 来源:安全管理网 点击:
 评论: 更新日期:日
  素质是指事物的物的要素和精神要素的规定性。班组长素质是指班组长在先天的生理、心理基础上,通过后天学习、实践所获得的,从事工作所必需的主观条件的总和。
  班组长的素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思想政治素质&&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是当好班组长的首要条件。
  第二,专业技术素质&&熟悉生产工艺、技术较精,是当好班组长的重要依据。
  第三,管理素质&&会管理,有一定的组织能力,是当好班组长的中心点。
  第四,文化素质&&有一定的文化程度,是当好班组长的文化基础。
  第五,心理、身体素质&&能团结员工,年纪较轻,身体状态良好,是当好班组长的必要条件。
  班组长的休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勤奋学习。
  第二,强化培训。
  第三,勇于实践。
  第四,博采众长,以人为镜。
  第五,自我检测。
  班组长应具备的安全管理素质:
  1.要有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
   安全生产工作是人命关天的大事,而且安全管理工作又是一项非常实际的工作,来不得半点马虎和虚假。因此,班组长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时时、事事、处处想到职工的安全和健康。
  2.要有比较丰富的生产实践经验
   班组长要熟知本组的生产工艺,懂得本组主要生产设备的性能,并能解决生产上出现的一般技术问题,是本班组的多面手。
  3.懂得有关的安全技术知识
   班组长应熟悉有关的安全法规,懂得劳动保护和安全技术知识,具备辨别危险、控制事故的能力。
  4.要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
   文化科学知识是掌握一切知识和提高业务能力的基础。安全生产是一门综合性科学,需要多方面的知识。有了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才能适应现代安全管理的需要。
  5.会做思想工作
   任何工作都离不开思想政治工作, 它是各项工作取得效益的保证。搞好班组安全生产工作,要靠群众。人是决定的因素,做好人的思想工作十分重要。班组长要善于发现和掌握班组成员的思想状态和行为动态。为此,班组长需要掌握一定的心理学和行为科学知识,以预测人的动机,控制或引导人的行为,调动人的积极性,以实现安全生产。
Tag:相关内容
班组安全管理热点内容
15376854556303592662426586235582027018367
班组安全管理推荐内容
07-0204-1803-1602-2802-2802-2801-0701-06
安全管理论坛新帖
论坛数据加载中...
 |   |   |   |   |  |   |  |  |  |  
北京东方创想科技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
E-mail:   & & & &
&& 京公网安备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现代班组长安全管理培训3-PPT(精)
下载积分:1000
内容提示:现代班组长安全管理培训3-PPT(精)
文档格式:PPT|
浏览次数:18|
上传日期: 18:09:43|
文档星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 1000 积分
下载此文档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现代班组长安全管理培训3-PPT(精)
关注微信公众号在此可输入您对该资料的评论~
(window.slotbydup = window.slotbydup || []).push({
id: '4540180',
container: s,
size: '250,200',
display: 'inlay-fix'
热门资料排行
添加成功至
资料评价:
所需积分:0班组长安全生产培训
班组长安全教育基础知识
班组长的职责及安全意识教育
一、班组长的职责
(一)班组长的责任
班组长要根据企业的经营目标和矿、队(站)的生产计划,合理有效地组织生产经营活动。其主要责任是:
1、认真贯彻执行厂、矿、队的决定,带领全班职工努力工作,完成生产计划,做到优质、低耗、高效生产。
2、负责贯彻执行以岗位责任制为中心的各项规章制度,认真做好各项基础工作(包括原始记录、台帐、报表等),并要对各岗位严格进行督促检查。
3、组织职工严格按照技术标准和工艺标准进行生产,搞好设备维护、保养和卫生。
4、搞好班组经济核算,定期召开经济活动分析会,针对问题,采取措施,不断提高班组的经济效益。
5、认真执行安全生产的有关制度,防止各类事故的发生,保证生产安全、平稳、长周期运行。
6、负责组织职工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岗位专业知识、岗位技能练兵活动,搞好基本功训练,不断提高技术业务水平。
7、搞好精神文明建设,组织职工学习时事政策、国家法令、职工守则等,做到遵纪守法,积极履行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造就“四有”队伍。
8、实行全员民主管理,积极开展社会主义劳动竞赛活动,推广、应用现代化管理方法,促进班组生产和管理活动的规范化、科学化。
9、做好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关心职工生活,及时解决职工学习、生产、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困难,积极开展有益职工身心健康的业余文体活动,搞好劳动保护和计划生育工作。
10、及时向矿、队领导汇报并请示工作,按时完成矿、队交办的其他临时性工作,积极参加有关的社会活动。
(二)班组长的权限
明确班组长的权限和义务,使班组长有职有权,是搞好班组工作的重要保证。班组长具有如下权限和义务:
1、有权组织指挥和管理本班组的生产经营活动。
2、有权根据生产经营活动的需要调整本班组的劳动组织。
3、有权根据本厂、矿、队的规章制度和要求,制订班组工作的实施原则。
4、有权拒绝违章指挥和制止违章作业。
5、在生产中遇到紧急情况,班组长有权进行紧急处理,并立即向矿、队领导汇报。
6、有权向上级提出对本班组职工的奖惩建议。
7、有权按照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制的规定,对本班组的奖金进行分配。
8、对不服从领导或违章违纪,影响安全生产的人员,有权进行批评教育或令其暂时离岗,交矿、队处理。
9、有权推荐本班组优秀职工学习深造、提拔晋级。
10、有权维护班组职工的合法权益。
(三)班组长(含班组兼职安全员)在安全生产责任制中的安全职责
1、模范遵守安全技术操作规程、工作纪律及各项规章制度,坚持原则,制止违章作业,对本班组实现安全生产负责。
2、坚持班组安全活动,搞好新、老职工和实习培训人员的岗位安全教育。
3、督促检查本班组职工正确使用安全防护用品,搞好安全防护装置和设施的管理及日常维修保养工作。
4、检查各岗位安全生产情况,发现隐患要及时消除,不能消除者应采用防范措施,并及时向上级领导汇报。
5、发生事故时,应积极抢救,抢救人员要采取有效的自我保护措施后才能实施抢救,防止事态扩大,保护好现场,立即向上级汇报。
二、安全意识与安全心理教育
(一)安全意识教育
1、员工应具备的基本安全素质
(1)懂得必要的安全知识。如:各种危险物质的危害;认识辨别危险场所等。
(2)具备一定的安全技能。如:学会使用灭火器和报警器;掌握正确的事故和完善应急方法,能够在遇险时救人和逃生;学会在工作和生活中预防一般事故及危险的方法和技能等。
(3)遵守安全生产的基本原则。树立自我保护意识,不接受违章指挥。树立遵守安全规章制度的良好习惯,不违章作业。树立遵章守纪的自我约束意识,不违反劳动纪律、工艺纪律。
2、现代安全意识
所谓现代“安全意识”,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内涵:
一是:善待生命、珍惜生命的健康意识;二是事故、灾害的风险意识;三是预防为主、防范在先的超前意识;四是行为规范、技术优选的科学意识;五是每时每刻每处每地注意安全的警觉意识。 &&& (二)安全心理教育 &&& 1、安全心理教育方式 &&& (1)解释。这是对职工进行安全教育最常用的一种心理方式。目的是使职工认识到安全工作的重要性和违章的危害性。 &&& (2)劝慰。即对职工给以劝导和抚慰。目的是帮助职工解决问题和矛盾,以消除和缓解这些不安全的因素。 &&& (3)说服。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使职工能够心悦诚服地理解和领会某种正确的观点和思想,即所谓“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说服教育方式。 &&& (4)感染。即集体成员的情绪或行为对他人施加影响的心理方式。 &&& (5)奖励。即建立有利于安全生产的各项奖惩制度,目的是激发人的安全动机,强化人的安全意识。 &&& (6)社会舆论。利用社会舆论的力量,对员工的思想和行为产生无形的心理压力来促进安全工作。 &&& 2、几种有利于安全生产的心理因素 &&& (1)自卫:即害怕被伤害心理 &&& 这是个人心理特征中最强烈且较普遍的一种心理,可以利用这种心理尽量引导员工更加注意安全。借自卫特性用此建立和维持兴趣的方法有:描述伤害的后果,但不宜使用太恐怖的方法。 &&& (2)人道感:即助人为乐和舍已为人心理。 &&& 人道感表现在事故前的预防 ,事故中的抢救,事故后的关怀。 &&& (3)荣誉感:即希望与人合作、关心集体和个人荣誉的心理。告诉职工,发生事故将影响班组的安全记录。有荣誉感的人为保持本班组的安全记录,不会做出不安全的行动。 &&
(4)责任感:即能认清自己义务的心理。 && 大多数人不论对自己或对他人都有某种程度的责任感,可以通过增加有责任感的人在安全工作中所负的责任,或指派某种工作的方法发展其兴趣。 &&& (5)自尊心:即希望得到满足与受人赞赏和尊重自己的心理。 &&& 自尊心来自于他人对自己工作价值的认知程度,在工作中更多地表扬先进是引起自尊心的一种有力刺激。 &&& (6)竞争性:即希望与人竞争的心理。 &&&& 部分人在有人与其竞争时,往往比单独工作时有干劲,应多提供给这种人参加安全竞赛的机会,但要防止其争强好胜的蛮干。 &&& (7)从众性:即害怕被人认为与众不同的心理 。 &&& 能否使具有这种特征的人遵守安全规程取决于集体的安全行为。因此,应着力培养群体的安全作风。
3、几种有害于安全生产的心理因素 &&& (1)侥幸心理。主要有四种特征:一是碰运气;二是认为“动机是好的”不会受责备;三是信心很强,相信自己能避免事故发生;四是别人不一定能发现。 &&& (2)冒险心理。表现特征较多,如:争强好胜,不按规章作业,私下与人打赌,自以为能一举成名等。 &&& (3)麻痹心理。表现特征:因为是经常干的工作,所以就习以为常,满不在乎,不注意反常现象,得过且过。 &&& (4)逆反心理。不接受正确的,善良的规劝和批评,坚持其错误行为,是一种与常态行为相反的对抗心理反映。 &&
(5)凑兴心理。是人在社会群体生活中产生的一种人际关系的反映。它有增进团结的积极作用,也常导致一些无节制的不理智行为,因此,应经常以生动的方式加强对员工的安全规章制度教育,以控制无节制凑兴行为发生。 &&
(6)从众心理。这是人们在适应群体生活中产生的一种反映,不从众则感到有一种精神压力。因此,在违章刚产生时就要予以坚决纠正,以防止从众违章行为的发生和蔓延。 &&& (7)自私心理。这种心理与人的品德、责任感、修养、法制观念有关。因此要对职工进行道德、理想、遵纪守法的安全文明教育。 &&& 4、安全教育中应注意的心理效应   (1)优先效应:也称第一印象,要特别注意给新员工深刻的第一印象就是安全。   (2)近因效应:指最近给人留下的印象往往比较强烈。因此,应对职工进行经常性的安全教育,警钟长鸣。   (3)心理暗示:就是采用含蓄的、间接的方法对别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的一种作用。因此,安全教育要讲究寓教于乐,言传身教。
(4)逆反心理:对安全工作有负作用,因此,在安全教育时要注意态度、方法,尤其要注意对方的情感变化,防止对方情绪不稳时产生逆反心理,使教育效果适得其反。
第二节&& HSE管理体系含义
HSE管理体系含义
(一)HSE是健康、安全与环境的英文缩写。
H----健康(Health)是指人身上没有疾病,心理、精神上保持一种完好的状态。
S----安全(Safety)指没有危险,不受威胁,不出事故,即消除能导致人员伤害、发生疾病或死亡造成设备或财产损失,以及危害环境的条件。
E----环境(Environment)是指与人类密切相关、影响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各种自然力量或作用的总和。包括各种自然因素的组合以及人类与自然因素之间相互形成的生态的组合。
(二)HSE管理体系定义
HSE管理体系是一种事前通过识别与评价,确定在活动中可能存在的危害及后果的严重性,从而采取有效的防范手段、控制措施和应急预案来防止事故的发生或把风险降到最低的程度,以减少人员伤害、财产损失和环境污染的有效管理方法。
二、推行HSE管理的原因
(一)国际惯例的要求。随着我国加入WTO,石油工业国际合作的机会日益增多,国际合作的领域日趋广泛,汲取与学习国外石油公司共同认可的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体系标准,迅速与国际接轨,成为我国石油工业的必然选择。
(二)国家政策的要求。现阶段,我国实施的是可持续发展战略,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类健康是我国的基本国策。石油天然气工业的勘探开发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很大,在作业过程中必须实施有效的健康、安全与环境控制,把对人类环境所造成的影响降到最低水平,满足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求。
(三)公司员工和公众的期望。每个石油战线的职工,都希望有一个安全舒适的工作环境,没有职业病和各类事故的发生。作为公众,他们希望我们的石油勘探开发活动对他们的日常生活和生存环境没有任何影响和危害。因此,只有实施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体系标准才能满足员工与公众的期望。
(四)企业投标资格预审的要求。目前,我国的石油企业在国外石油公司合作的过程中(不论境内的反承包和境外的承包项目),投标前必须进行资格预审,如果我们的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水平达不到外国石油公司的要求,他们将拒绝与之合作。因此,建立高标准的HSE管理体系,是我国各石油企业亟待解决的大问题。
(五)是明确合同双方责任与义务的重要依据。我们与国外石油公司签订合同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双方HSE的管理界面问题,双方的HSE责任与义务在合同中都有明确规定。其依据就是双方共同认可的HSE管理体系标准。
(六)施工过程中作业者或委托方的检查。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作业者会派专业人员进行HSE检查,并且检查的内容非常广泛,要求甚为严格。因此,搞好企业的HSE工作,能够避免施工过程中不必要的损失和麻烦。
(七)可降低事故费用。HSE管理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就是预防为主的思想。因此,在各类石油作业之前,必须要进行HSE方面的风险评估、识别各种风险和潜在的危害,建立准确有效的防范手段和控制措施,以预防各类事故的发生。这样就会避免大量的事故费用开支,取得很好的经济效益。
(八)消除由于效率低和浪费而产生的费用。目前我国石油企业工作效率不高,除了员工自身的原因以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设备陈旧,这根本不符合HSE管理体系的要求。另外,我们缺乏对资源的重复利用技术,资源浪费严重,这样就大大地增加了成本支出。
(九)法律许可或作业许可的要求。所有的石油作业都是必须在法律许可的情况下进行,否则,就会引起不必要的纠纷和诉讼,增加费用支出。同时,从事各类特殊作业,必须具备上岗资格证书,以避免发生危险。
(十)为员工创造愉悦的工作环境。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让员工精神愉快,保持旺盛的精力,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工作环境不和谐,势必挫伤员工的工作积极性,造成不应有的消极作用。
三、胜利油田HSE管理体系要素(21要素)
四、胜利采油厂HSE管理体系要素(10要素)
(一)领导承诺、方针目标和责任;
(二)组织机构、职责、资源和文件控制;
(三)风险评价和隐患治理;
(四)承包商和供应商管理;
(五)装置(设施)设计和建设;
(六)运行和维护;
(七)变更管理和应急管理;
(八)检查和监督;
(九)事故处理和预防;
(十)审核、评审和持续改进。
两书一表即《HSE作业指导书》、《HSE作业计划书》和《HSE检查表》,是实施HSE管理的重要作业文件,是基层运行HSE管理体系的具体体现,是预防HSE风险的有效措施。
一、《HSE作业指导书》
《HSE作业指导书》是基层组织实施HSE风险管理的指南。它是根据设备、人员的各项作业情况,由HSE管理人员、相关技术专家或有经验的岗位操作人员编写,并经过主管部门组织评审后实施,是基层组织HSE管理体系的具体作业文件。
(一)《HSE作业指导书》的编写原则
《HSE作业指导书》主要体现HSE管理中共同性、通用性和指导性原则,贯彻HSE管理体系及相关法律、法规要求,落实岗位职责,削减和控制岗位HSE风险。
(二)《HSE作业指导书》编写的基本要求
《HSE作业指导书》是指导HSE实施管理的正式书面文件,应体现严肃性和严谨性,内容和格式严格按照《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HSE作业指导书编写指南》和编写规范的要求进行编制,术语和定义应符合SY/T标准和《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HSE管理体系管理手册》。
(三)《HSE作业指导书》的结构
1、篇章结构:封面;审核(审批)项;目录;正文;附录。还可以增加编写说明、更改记录等项内容。
2、内容层次结构:概述部分;HSE管理描述;作业情况和岗位分布;岗位职责的操作指南;危险及控制;记录和考核。
二、《HSE作业指导书》正文的编写
根据《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HSE作业指导书编写指南》的要求,正文的内容包括四大部分:HSE管理体系;组织结构;风险及控制;记录和考核。
(一)HSE管理体系
指导书应对二级单位已经建立的HSE管理体系进行简要描述,以展示HSE管理水平。
基层制定的HSE控制指标应与上级的方针和目标一致。管理体系的内容包括:
&&& 1、HSE承诺
&&& 指导书中应将上级公司的HSE承诺展示出来,如果作业范围涉及不同的国家和地区,HSE承诺就要考虑适应所在国家和地区的法律、法规要求,向社会、员工和相关方做出承诺。
&&& HSE承诺的内容应包括对HSE管理体系政策、战略目标和计划的承诺,有效实施HSE管理措施的承诺,以及员工HSE行为的期望等。
&&& 2、HSE的管理方针、目标
&&& (1)HSE管理方针。基层HSE作业指导书中管理方针应是所建HSE管理体系上级单位的HSE管理方针。此外,根据基层作业所在国家、当地政府有关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的法律法规,以及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局和上级有关HSE管理规定和方针,可提出本单位的HSE方针。
&&& (2)HSE管理目标。把上级公司的HSE管理目标写进指导书,便于基层班组根据上级公司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的方针和目标实施HSE管理。也可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出本单位在作业活动中具体的HSE控制目标。在制定管理目标时,应遵循“合理性、客观性、可验证性和可实现性”的原则。
&&& HSE管理目标的内容是:经常对员工进行健康、安全与环境保护方面的宣传、教育与培训,不断提高员工的健康、安全与环境保护的意识和水平;将健康、安全与环境保护管理工作贯穿于施工的全过程,使各种风险降低至最低程度;创造安全健康的工作环境,确保每位员工的健康与安全,提高工作质量;杜绝或尽可能减少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把施工中对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向无事故、无污染、树立一流企业形象的目标迈进。
&&& (3)指标。根据上级公司的管理目标,进行分解,制定出本单位具体的、可达到或应该达到的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目标。HSE控制指标应强调与上级公司的HSE方针和目标一致。
&&& 现场HSE控制指标通常包括:杜绝重大人身伤亡事故;杜绝重大环境污染事故;控制其它事故率;污染排放量;污染治理率。
&&& (二)组织机构
1、管理模式
说明本单位的隶属关系,生产经营性质、范围,主要技术装备,以及生产管理模式和HSE管理网络。要求画出生产管理组织结构图和主要技术设备一览表。
2、作业情况和岗位分布
在描述岗位分布时,应先列出工艺流程,然后将不同岗位及危险点源分布制成图。
3、岗位HSE职责
(1)岗位条件。根据本岗位的工作实际和法律、法规、标准、体系文件中的有关规定,明确从事本岗位的工作人员应具备的条件,包括文化素质、技能资质、业务水平、工作经验、身体素质和工作表现以及是否进行过必要的岗位培训和HSE培训等。
(2)岗位HSE职责。根据本岗位的工作性质和岗位与岗位之间的关系,对本岗位的HSE职责进行明确的界定。与传统管理上的岗位职责不同的是《HSE作业指导书》所规定的岗位职责是按照HSE管理规范做出的要求。岗位HSE职责的内容包括:对上向谁负责,对下负责什么,以及赋予岗位HSE的权利和义务。
(3)岗位风险。对各岗位在实际工作中可能面临的各种潜在和显现的常见风险进行描述,主要包括岗位风险是什么,可能产生的危害程度及频率,明确采取或防范的风险削减及控制措施。
(4)岗位规定。按照HSE管理体系要求,描述本岗位执行作业时的HSE规定。与岗位职责不同,岗位规定应明确岗位员工在实际工作中应遵循的各项HSE管理文件规定的目录,包括有关HSE管理的法律、法规、HSE管理体系文件、操作规程和合同规定等对岗位的要求条目。
(5)操作指南。详细描述涉及HSE风险的操作程序,明确各岗位在工作现场实施任务的方式,各岗位的操作程序和注意事项等。
(三)风险及控制
该部分应对施工中面临的各类风险进行风险的识别与评价,根据风险识别与评价的结果,制定出相应的风险削减及控制措施,并明确各岗位员工在风险控制和应急反应中的职责。
1、风险识别。对施工中存在的各种常见的HSE风险进行识别,组织有经验的员工和专家,尽可能将施工中存在的风险都识别出来。如果因为作业环境变化或其它原因可能产生新的风险时,则在HSE作业计划书中进行描述。识别作业中的风险可采取列表方式说明风险的类型、危害程度、发生的频率以及涉及的岗位。
2、风险削减及控制。根据风险评价结果,将制定的风险削减和控制措施分解落实到各岗位,实行岗位责任制,严格按照HSE风险和控制措施进行,不得违章操作。
对于可能构成危害的风险,削减和控制风险的常规措施可采用HSE任务清单,分类分项列出危害部位或环节、潜在后果、频率、削减和控制措施。对于重大危害的风险还应进一步分析,制定控制措施。当因项目变更、设计改变或人员变动可能引起潜在的风险时,可通过HSE作业计划书进一步细化和补充控制措施。
3、应急措施。在作业中可能会遇到各种突发事件,针对不同的突发事件制定出的应急反应计划或措施、具体任务应落实到有关岗位。由于应急反应事件不同,涉及的岗位也不同,除重大事件现场抢救小组人员必须迅速到岗位实施抢险外,有关岗位人员也应按照应急计划执行应急措施。
(四)记录与考核
1、记录管理。在实施HSE管理和执行HSE工作任务中,各岗位员工应对HSE工作计划和措施的实施情况做出记录,填写有关的表格和资料,以便备案和岗位考核。
2、岗位考核。定期对各岗位员工的HSE业绩和表现进行考核,是HSE管理的重要内容,考核标准应以上级及本单位的有关HSE管理规定、规范和制度为依据。对各岗位员工进行考核,包括:考核组织及考核人员,即谁来考核,通常由单位领导、HSE监督员和员工代表组成考核组,按岗位HSE指导卡进行考核;实施考核的办法,即如何考核,针对不同的岗位提出具体的考核办法,如对各项考核内容进行量化打分;考核实施程序;考核周期;奖惩制度等。
岗位HSE指导卡按岗位分布编写,做到一岗一卡。是岗位职工必知、必会的内容,具体规定岗位要求、职责、操作指南、岗位应急和考核等内容。
三、《HSE作业计划书》
《HSE作业计划书》是基层组织结合具体施工作业的个案和所处环境的特定条件,为满足业主HSE管理体系,以及承包商、相关方、项目风险管理的要求,在进入现场作业前所建立的HSE具体作业计划,是基层组织用来解决现场环境变化后的HSE风险管理,用以实现施工作业HSE目标。它是在《HSE作业指导书》控制和削减常规风险的文件要求基础上,针对具体项目(施工人员、设备、环境和HSE法规标准),通过补充、变更和细化有关控制、削减风险的关键措施内容,制定的更切合实际、更具个性化和约束力的供“现场”操作的HSE作业文件。
(一)《HSE作业计划书》的编制原则
编制《HSE作业计划书》应遵循:针对性、实用性、可操作性和计划性的原则。在编制《HSE作业计划书》时,尽可能作到简单、实用、全面。使计划书的内容易理解、易管理、易操作,达到职责清、程序清和目标清的要求。在制定某一作用项目HSE管理措施、预案和计划时,都应根据该项目的实际地理环境、工艺设计以及HSE管理方针、目标和要求来制定,并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三个方面来考虑,并且制定出来的方案和措施能有效地付诸实施。
(二)《HSE作业计划书》编制的基本要求
《HSE作业计划书》的编写,应针对具体事实的作业项目,充分考虑业主、承包商以及其他相关方面的要求,在开工前编写完毕,经项目方评审后实施。内容和格式原则上按照《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HSE作业指导书编写指南》和编写规范的要求进行编制,术语和定义应符合SY/T标准和《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HSE管理体系管理手册》。
(三)《HSE作业计划书》的结构
《HSE作业计划书》的篇章结构应包括:封面;审核和审批项;目录;正文;附件;变更记录等。
四、《HSE作业计划书》正文的编写
正文的内容包括以下几部分:项目概述;政策和目标;人员、组织机构与职责;主要施工设备、HSE设施及用品;危害识别与控制;应急计划;管理制度和文件控制;信息交流;监测和整改;审核和总结回顾。
(一)项目概述
本部分主要描述项目及周边环境等基本情况,包括:项目概况、地理环境、气象、外部依托、工区与营区布置、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等。在编写本部分之前,必须进行详细的考察和调查,写出调查报告,在调查报告的基础上编制有关内容。
1、项目概况。项目概况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项目来源、业主情况;位置、地理坐标、地面海拔高度;地层情况;工程设计要求;工程周期、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和成本;所需的物资、生活用品及供应方式与途径等。
2、地理环境。通过对作业现场环境的调查,简要说明:作业现场周围的地形、地貌特征;作业现场的地质特征及复杂情况;邻区及临近施工单位的施工情况;水文和水质情况;施工现场附近障碍物的情况;可能发生的自然灾害;施工区的工业、民用建筑及水力、电力设施;文物和遗址;野生动植物分布及保护区;旅游资源保护区。
3、社会环境包括:民族分布、民俗、民情;社会治安;交通和通信设施;医疗条件和设施;地方病及传染病;施工所在国及地方政府有关健康、安全与环境的法律、法规或规定等情况。
4、气象情况。描述作业区域的气象特点,如气温、降雨(雪)、风、雾总量、雷电分布以及潮汐、洪水、沙尘暴等的规律和特点。
5、外部依托。主要说明当发生紧急情况,单靠施工单位的力量无法控制局面时,可依托当地的医疗急救、消防和治安力量进行救援,通常以表格形式列出有关单位、机构联络人员,通讯联络方式和方法。
6、作业现场和营区布置。画出作业现场和营区的布置图,并注明风向、紧急情况时的逃生路线和集合地点。若作业现场远离主干道或在偏远山区,应画出交通示意图,注明设备搬家和到基地的路线,标出沿线途径的重要桥梁设施、工厂以及其他重要建筑标志等。
7、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作业施工所在国、地区对HSE有特殊要求的,应加以识别,并作为风险评价的判别标准,制定相应的措施,以满足这些要求。
(二)政策和目标
1、HSE政策。HSE政策应概括阐明上级公司的HSE承诺、方针、目标以及本单位一贯的HSE管理理念。针对本项目的作业,组织者可做出相应的承诺,并保持与隶属公司的HSE承诺、方针、目标一致。
2、HSE目标。HSE目标是HSE管理体系的追求方向和最终实现目标,现场施工时应针对具体的作业项目制定HSE目标,在建立HSE目标时,应考虑法律、法规要求,结合该项目的HSE危害和影响的特点,以及相关方(公司、甲方、员工)的要求和意见来制定。
3、业务范围和关系。主要阐明本项目HSE计划所涵盖的业务范围,与业主、公司以及其他相关方HSE管理的关系。
4、HSE业绩。简要描述本单位近几年来的HSE业绩,包括百万工时发生的事故率、人员伤亡率、损失工时、重大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废水处理率和达标排放率等。
(三)人员、组织机构与职责
1、现场HSE管理组织及职责
(1)现场HSE管理小组。石油系统通常应成立以班长为组长的HSE管理小组,通常由班长、副班长、HSE监督、各专业技术人员等有关人员组成。在计划书中应将各成员的HSE管理的分工或所管理的岗位情况明确表示出来。
(2)班组HSE管理小组成员的职责。应根据HSE管理的要求和分工情况,以及管理岗位制定出明确的职责和职责范围。
班组HSE管理小组的职责为:
A、执行局或公司HSE管理委员会、本公司和甲方有关健康、安全与环境的执行计划和措施;
B、定期召开会议,研究确定本班组健康、安全与环境的执行计划和措施;
C、检查落实健康、安全与环境计划和措施的执行情况;
D、组织整改影响健康、安全与环境的隐患,批评和纠正违章行为;
E、对员工进行现场健康、安全与环境宣传教育与培训,促进员工的HSE管理意识;
F、负责事故调查、分析与统计上报工作;
G、组织应急抢险队、定期进行消防、应急等演习;
H、及时向上级管理机构汇报本班组HSE管理现状,提出合理化建议,改进HSE管理水平。
班长的职责为:
A、负责班组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措施的具体实施;
B、对班组所有在工作现场或接近工作现场和营房的人员的安全负责;
C、作为紧急情况下的应急指挥人和协调员,应确保工作现场的所有人员执行HSE方针、政策、计划及规定;
D、监督HSE管理现状,检查、审核、调查现场事故;
E、和现场工程监督及当地相应机构紧密合作,强化HSE现场管理;
F、举行并参加日常安全管理总结会;
G、经常对员工进行HSE管理的宣传、教育,定期举行紧急情况下的应急演习。
例如& 胜利采油厂油井班班长岗位职责为:
A、全面负责本班采油技术管理工作,按照队上的安排,组织本班人员保质保量完成各项生产任务;
B、负责贯彻执行采油厂和本队对安全生产、环境保护及职业卫生的指令和要求,全面负责本班组的HSE工作;
C、负责对新职工(包括实习、代培人员)进行岗位HSE教育;
E、负责开好班前、班后会,对本班的工作要做好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估,并采取相应的削减措施,向岗位职工逐一交代清楚,确保安全作业;
F、负责组织生产设备设施、安全装备、消防设施、防护器材、环保设施和急救器具的安全检查、维护保养和隐患治理,保持完好和正常运行。对整改不了的隐患及时向队领导汇报;
G、随时掌握本班组生产动态,对各类突发事故,按应急管理程序组织实施应急预案,处理完毕,及时搞好污染治理;
H、负责组织开展班内的岗位练兵活动,提高班组人员的技术素质;
I、负责班组内劳动力的分配及工时考核工作;
J、负责检查、督促班组人员取全取准一线资料,并负责审查把关工作;
K、负责督促班内人员按时按点进行巡回检查,组织班组人员按“十四字作业法”进行设备的维修保养;
L、负责组织搞好对本班油井的分类管理,及时处理问题井、抢扶停产井以及群众性技术挖潜措施的实施工作;
M、负责全班的安全工作,搞好本班油井“三标”工作,加强安全教育,做到班组安全生产无事故;
N、协调好外单位施工,掌握施工进度,严把施工质量关;
O、负责组织本班人员增产增效,控制材料消耗,修旧利废;
P、完成上级领导安排的其它工作。
2、现场关键人员能力评估。列出作业单位行政、HSE管理人员、主要技术工种、关键岗位、特殊岗位人员等主要人员一览表,表中应列出学历、资历、特殊岗位持证情况等表明能力现状项。并对上述人员的能力进行评估,看是否满足项目的需要。
3、员工培训计划。员工培训计划的制定应根据本项目需要和能力评价结果进行,培训计划的内容包括学习《HSE作业指导书》、《HSE作业计划书》、风险削减和控制措施、应急预案、岗位HSE知识及相关专业技术知识和防范HSE风险技能等知识,也可把应急培训纳入本计划之列。
(四)主要施工设备、HSE设施及用品
1、主要作业设备、设施状况。应列出主要设备一览表,表中应包括主要设备的型号、主要技术指标、出厂日期、损坏情况等。
2、作业单位警示标志的配置与管理。在作业场所应设置规范、标准的警示标志,根据不同的部位设置不同的警示标志。警示标志的内容包括:警示标志设置计划,包括设置警示标志的固定位置、标志类型、数量、安装要求;警示标志维护检查措施,包括责任人、职责(警示标志是否牢固、图案字体是否清楚、是否损坏等)、维护检查周期;对员工进行警示标志识别的培训等。
3、医疗用品。列出本单位医务室主要医疗器械及药品一览表,表中应注明医疗器械及药品的规格、型号、性能及使用范围、有效期等内容。
(五)危害识别与控制
1、HSE危害风险识别。在环境、工程项目调查的基础上,根据本项目的工艺特点,确定作业中可能发生对健康、安全与环境的危害和影响,并进行HSE风险分类。危害识别是依据判别准则,按程序进行的有层次的集体活动,应明确有实际经验的人员和专业技术专家参加,全体员工有责任参与本单位的危害识别。
2、风险评价。成立由现场管理人员、现场HSE监督、工程技术人员、专家、顾问和有经验的员工组成的风险评价小组,对已确定的危害和影响的可能性以及影响程度进行评价。分析危害发生的频率和后果,按事件级别顺序进行排序,找出主要的危害,并将风险识别和评估的结果、结论列出,编制出本项目作业风险及评估图表。
3、风险控制。为了保证作业施工的顺利进行、减少和消除事故隐患、降低作业中的HSE风险,本着“预防为主”的原则,结合项目地理环境、工艺特点等综合因素,根据已识别出的对健康、安全与环境方面的风险及评估结果,有针对性地制定出HSE风险预防的具体措施。在制定措施时,应从人、设备、物等方面进行考虑,并将风险削减和控制措施作为相关人员的HSE关键任务进行分配。
(六)应急反应计划
HSE应急反应计划是预防、削减风险的重要事实计划,当风险不可避免时,在现场可按照预先制定的应急反应计划实施处理,减少由此带来的影响和损失。在制定应急反应计划时,应根据本项目所处的地域环境和作业活动中可能发生的紧急险情类型,制定相应的应急计划或预案。
1、应急组织。根据应急险情类型,由现场HSE管理小组负责,组织有关人员参加,成立由队长负责的应急小组或抢险队,并明确各应急小组、抢险队及人员的应急抢险岗位和职责,一旦发生险情,立即按各自的岗位、职责及任务,实施应急抢险工作。
2、HSE应急预案。HSE应急预案应根据应急反应的类型进行编制,做到详细、具体、可操作性强,并且分工明确。
应急预案的内容为:
建立应急组织,明确应急职责;
建立灾情监测与信息传递系统;
应急抢险与救援步骤;
保证通讯联络公开、畅通;
保证足够抢险及救援物资设备;
安全通道或出口的要求;
应急救护的规定;
与社会应急预案相协调。
3、应急演习计划。HSE管理的培训规划中,也可单独列出。应急演习计划包括演习的内容、目的、参加培训的人员、人数、日期、所需的器材、工具、设备、负责人、通过演习要达到的目的、需要演习的次数及演习结果的考评方法等。已经进行的演练和评价结果应随时记录。
(七)管理制度和文件控制
1、HSE管理的规章制度。制定本单位的规章制度,并列出清单,以便在实行HSE管理时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通常包括:
安全生产管理制度;
作业计划许可证制度;
作业现场防火管理制度;
有害、有毒物品管理制度;
环境保护管理制度;
营地管理制度;
健康保健卫生管理制度;
HSE培训制度;
HSE管理汇报制度;
HSE管理检查制度;
报告制度;
HSE管理评比奖惩制度。
2、文件控制。为了保证HSE管理体系的正常运转,确保现场使用文件的适宜性、完整性和有效性,对文件进行控制。建立体系文件的基本原则是“写你应做的,做你所写的,记你所做的”。
(八)信息交流
1、HSE会议。实施HSE管理基层单位应建立HSE会议制度,通过会议掌握和了解HSE的相关信息。会议包括:施工前HSE动员会、班前HSE会、HSE工作分析会、阶段总结及项目结束总结评估会等。通过HSE会议促进各方之间的交流,对全员参与HSE管理起推动作用,提出改善HSE表现的建议,使其达到持续改进的目的。
2、报告和记录。明确应填写的报告和记录包括:作业报告、现场动火报告、隐患报告、事故报告、百万工时记录、应急演习报告等,报告和记录采用班报表、日报表、月报表、值班记录、HSE简讯等形式。通过报告和记录,及时掌握相关信息,从而有效实施HSE管理。
3、野外通讯。以表格形式列出现场与营地、与上级公司、甲方、分包施工作业公司以及与外部依托的联络方式、联系人,确保通讯畅通。当发生突发事件时,以便能够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和降低风险,保证作业的顺利进行。
4、变更管理。在现场作业过程中,由于人员、技术、设备设施以及其他方面的改变和因原定计划与措施有缺陷,可能影响施工单位HSE作业计划的正常实施,甚至对健康、安全与环境造成新的潜在危险。因此,对HSE作业计划书进行变更,以适应因人员、工艺技术、设计以及设备设施变更后的HSE管理要求。变更主要有:
(1)工艺技术变。如因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引起的技术变更,原料及介质变更,工艺流程及操作条件等重大变更,工艺设备的改进和变更,操作规程的变更等。
(2)机械设备及设施变更。如更换与原设备不同的设备和配件,设备材料代用变更,临时性的电器设备变更等。
(3)管理变更。如政策法规和标准的变更、人员和机构的变更、HSE管理体系的变更等。
变更管理主要包括: 变更申请、变更审批、变更实施、变更验收、变更资料管理。变更实施结束后,应由变更部门对变更的情况进行验收,形成文件,并及时将变更结果通知相关部门和有关人员。
(4)与相关方的交流。明确与相关方交流的方式和要求,首先应明确相关方是谁,其次应明确与相关方的交流方式。要求班前、班后会及生产进度汇报必须留有记录。
(九)监测和整改
1、监测检查计划。制定作业现场的HSE检查制度,是强化HSE管理的重要手段,通过对现场人员、设备及设施进行HSE方面的定期常规检查和不定期特例检查,有利于发现事故隐患、存在的问题及HSE风险防范、削减措施的落实情况和存在的不足,以便及时提出整改和补救措施,促进现场HSE管理的顺利进行。整个作业活动过程中的HSE检查可分为三个阶段,即施工前的检查、施工过程中的检查和施工结束后的检查。
制定现场HSE监测检查制度与计划内容包括:
(1)定期常规监测检查时间;
(2)监测检查项目;
(3)被检查的岗位;
(4)不定期特殊检查项目;
(5)监测检查准则及达标要求;
(6)不合格整改监督检查;
(7)检查负责人及职责;
(8)检查形式和方法;
(9)监测检查记录表等。
2、整改。针对监测检查以及审核和评审中发现的问题和隐患及不符合项,制定整改措施,将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并防止类似不符合项的再次发生。对进行了整改的项目应进行记录,整改记录表中应包括:隐患及不符合项、整改责任人、整改时限、监督检查人等。
3、事故报告。主要资料包括所有受伤、职业病或不利的环境影响的详细情况;受影响的或受伤的人员的详细情况;对当时情况的说明;事故的详细情况;结果的详细情况;可能的后果;HSE管理体系的缺陷对事故的影响。事故发生后,按事故等级和分类逐级上报,环境污染事故按国家有关规定上报。事故结案时,应将事故调查处理的过程及结论上报上级部门。
4、事故调查。对所发生的任何事故,包括可能的事故苗头都应进行调查、分析,查明事故原因,制定防范措施。在事故调查处理过程中,应尊重客观事实,提供事故环境的真实记录,听取相关方的意见,确保调查结果准确无误。
(十)审核和总结回顾
1、审核。制定出本项目的内审计划,以及根据审核计划实施后应完成内审报告、总结报告的交流方式。审核的内容:HSE管理体系的要素和活动是否与计划安排相一致,是否被有效实施;在履行HSE方针、实现HSE目标和HSE量化指标过程中,HSE管理体系的有效性;HSE管理体系与有关法规的符合性。审核的方式:查、看、听、问、试等,通过审核发现写出审核报告。审核报告的内容包括:管理体系及措施的完备性及不足之处,并提出限期整改意见和措施,并向上级汇报审核情况、审核发现和审核结论,向受审核方下发书面审核报告,提出评价和改进建议。
2、总结回顾及改进。现场作业完成后,由HSE监督写出本项目的HSE管理的总结报告,并交现场HSE小组成员讨论后上报,由上级HSE主管部门进行审核和评审。根据审核和评审的结果,对HSE计划书进行总结,并确定本项目完成后的总结回顾方式(完成日期、负责人、总结报告编写人、HSE计划书的改进要求)使之不断改进和完善。
五、《HSE作业计划书》与《HSE作业指导书》的关系
《HSE作业计划书》是可以看作是对指导书的补充,是《HSE作业指导书》满足项目要求的一个“变更”文件。这样基层组织不必因为项目变化而立即重新修订《HSE作业指导书》。《HSE作业计划书》和《HSE作业指导书》具有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既有区别又有联系。《HSE作业指导书》用于指导一般施工作业过程的HSE管理,主要解决在作业中人、机常见的HSE风险管理,覆盖整个运行过程,包括了各种常规的削减措施和应急方案。《HSE作业计划书》则更适用具体个案作业项目、人员、设备、工艺和环境等因素的变化,在初始评价基础上,识别动态中的HSE风险,制、修订削减风险的可行措施和具体应急方案,在《HSE作业指导书》的基础上补充或“变更”有关作业的风险管理的具体作业文件,因而形成的《HSE作业计划书》比《HSE作业指导书》针对性更强、操作性更实、透明度更高。《HSE作业计划书》和《HSE作业指导书》作为同一文件层次上的两个方面,既各有侧重,又相互补充,互为支持。
六、《HSE现场检查表》
《HSE现场检查表》,又称《HSE管理监测检查表》,它是根据《作业指导书》和《作业计划书》的要求,为提高现场检查质量,而设计的。是监测现场HSE管理实施效果,评价HSE管理体系运行有效性的重要工具,通过检查表对监测结果的记录,有利于发现事故隐患,降低现场施工的HSE风险,促进HSE管理体系的顺利进行。涵盖的主要内容是精心设计的一套表格。
(一)《HSE现场检查表》的编制原则和要求
《HSE现场检查表》是执行HSE管理监测检查制度的必要工具,针对不同的检查项目和要求,编制成不同的表格形式,使文字形式的检查制度、检查内容与要求,以及检查结果或结论内容形成表格化,防止漏检,方便检查操作。在编制《HSE现场检查表》时,应遵循“针对性、实用性和简明性”的原则,来编制规范表格。检查表应根据所检查的不同目的、不同内容、不同的检查对象和不同的使用人,设计不同的检查表格。
(二)《`现场检查表》的内容
表格内容的设置,应根据不同的检查项目设置不同的栏目,通常包括但并不限于以下内容:
检查项目(包括被检查部位、岗位、设备名称等);
检查标准或要求;
检查结果;
存在的问题,整改意见、措施或方案;
整改日期等。
危害识别、风险评价与风险控制
危害识别、风险评价与风险控制,是HSE管理体系的核心内容,是主动开展HSE管理的重要基础,是各单位建立HSE管理体系的开端。油田生产作业具有野外、连续、流动、点多、线长、面广、高温、高压、高劳动强度等特点,起重作业、高处作业、交叉作业等高危作业频繁,发生事故的机率高。在建立HSE管理体系过程中,对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危害因素进行识别,并对其风险进行评价、分析和削减,才能真正建立现代职业健康安全环境管理体系,将传统安全与环境管理转变为现代职业健康安全环境管理。油田各单位有责任和义务主动、定期、计划地实施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价,不断地消除或削减风险并把风险降低到最低程度,保证职工身心健康,做到安全生产和保护环境。
危害识别、风险评价与风险控制基础知识
一、危害识别、风险评价与风险控制的基本内容
按照“事故是能量的不正常转移”理论和“三圆环”事故致因理论(即任何事故是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和环境缺陷三方面因素在同一时空出现而引发的),只要有生产、有活动,人类就要承受引发事故的风险。在现代社会、随着新工艺、新技术、新能源和新材料等“四新”技术的不断应用,现代工业生产过程日趋规模化,复杂化和高度自动化,在生产过程中,存在着大量的能量和多种危害因素,引发了现代工业文明与风险的矛盾。如何在保证现代工业文明不断进步的同时,有效地控制风险,使人类承受的风险与获得的文明进步达到平衡,是现代职业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面临的新课题。通过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价这一现代管理手段,可以帮助我们建立科学的思维方式,及时全面准确地系统识别各种危害因素,评价潜在的风险并采取最佳风险控制方案,从而降低风险。
(一)危害识别
危害识别是指认识危害的存在并确定其特性的过程。也就是指识别各单位管辖范围内所有存在危害因素,并确定每个危害因素特性的过程。
在识别危害因素时,各单位不但应考虑自身员工活动所带来的危害因素和风险,还要考虑合同方人员和访问者的活动,使用外部提供的产品或服务所带来的危害因素和风险。各单位内部存在的危害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各单位的常规活动。如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
2、各单位的非常规活动。如:临时抢修、抢险等。
3、所有进入工作场所的人员的活动,包括合同方人员和访问者的活动。
4、工作场所内本单位的内部设施。如:内部的建筑物、生产设备、物资等。
5、工作场所内由外界所提供的设施。如:所租赁的建筑物、设备等。
在具体确定危害因素和风险时,各单位可以根据现在和过去有关的活动、过程、产品和服务相关的输入和输出而确定,还可以从HSE法规和其他要求中获得线索。因为危害因素影响职业健康、安全和环境,HSE法规和其他要求对其加以规定和限制;反过来说,HSE法规和其他要求加以规定和限制的设备,物资活动,就可能是各单位必须加以重视危害因素和风险。
确定危害因素的特性,就是确定危害因素属于哪类危害因素,有何特性,带来何种HSE风险等。值得注意的是:
1、各单位要确保危害识别具有主动性,前瞻性,而不是等到已经发生了事件或事故时再确定危害因素。
2、各单位及其内部的每个人员,应以全新的眼光和怀疑的态度对待危害因素,因为过于接近危害因素的人员可能会对危害因素视而不见,或者他们心存侥幸,认为尚无人员受到伤害而视风险微不足道。
(二)风险评价
风险评价是评价风险程度并确定风险是否可容许的全过程。也就是指根据危害识别的结果,采用系统科学的方法,评价危害因素给各单位所带来的风险大小,并确定是否可容许地过程。
风险评价具有鲜明的行业特点,不同行业各不相同。有的行业可能只能只需简章的定性评价就可以,而有的行业可能需要包含大量文件的复杂定量分析。究竟选择何种风险评价方法,各单位应根据实际需要和工作场所的具体状况而确定。一般来说,各单位没有必要对风险进行精确的数值计算,仅采用简单的主观评价方法就足够。至于复杂的定量风险评价方法,通常仅在风险控制失败可能造成灾难性后果的场合才需要。
不管采用何种风险评价方法,都要确保风险评价的结果符合各单位的具体实际情况,并能对识别的风险进行分级,确定哪些风险可容许和哪些风险不可容许,而且还需要识别出哪些风险可通过HSE目标和管理方法来削除或控制。
(三)风险控制
风险控制根据风险评价的结果,提出并实施风险控制方案。
在确定风险控制方案时,单位应考虑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对于不可容许的风险,需采取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以降低风险,使其达到可容许程度。
2、对于可容许的风险,需保持相应原风险控制措施,并不断监视,以防其风险变大以至超出可容许的范围。
3、对于已识别出的,需要通过HSE目标和管理方案来消除或控制的不可容许风险,单位应将其作为HSE目标和管理方案的重要输入信息。
4、风险控制措施应与单位的运行经验和控制能力相适应。
5、即使所采取的风险控制已经涵盖了所考虑的HSE风险,单位需考虑这些风险控制措施的实际控制程度。
6、风险控制的结果,应建立一个按优先顺序排列的清单,以及保持或改进控制的措施清单。
(四)危害识别、风险评价与风险控制的作用
1、在危害识别、风险评价与风险控制过程之后,单位对其管辖范围内的所有重大职业健康案例与环境危害因素,可以获得一个清晰的认识和总的评价。
2、与HSE管理体系其他要素之间建立明确的联系,为胜利油田HSE管理奠定基础。
3、各单位可以更好地履行基本法律义务。
4、通过危害识别、风险评价与风险控制过程,单位能够持续地识别、评价和控制其职业健康安全环境风险,并可以更好地履行基本法律义务。
二、危害识别、风险评价与风险控制的基本要求
危害识别、风险评价与风险控制的过程,不仅适用于装置和程序的正常运行,而且还适用于周期性或临时性的运行(程序),如装置清洗和维护,或适用于装置启动或关停期间。各单位对危害识别、风险评价与风险控制过程的策划,既要考虑执行这三个过程所需的成本和时间,又要考虑可以利用的可靠资料和信息。
(一)危害识别、风险评价与风险控制过程的确定因素
1、危害识别、风险评价与风险控制的性质、时限、范围和方法。
2、适用的HSE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
3、危害识别、风险评价与风险控制人员的作用和权限。
4、将要执行危害识别、风险评价与风险控制人员的能力要求和培训要求。
5、有关员工参与HSE协商、评审和改进活动的信息。
6、考虑过程内人为错误所带来的风险。
7、原材料、装置或设备的过期、老化所带来的危害因素,尤其是对其进行储存。
(二)危害识别、风险评价与风险控制过程的输入信息
1、HSE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
2、HSE方针。
3、事件和事故记录。
4、HSE管理体系的审核结果。
5、与员工和其他相关的沟通。
6、来自HSE管理评审活动的信息。
7、工作场所的HSE协商、评审和改进活动的信息。
8、关于以下方面的信息:包括好的实践经验、与各单位有关的典型危害因素、类似单位已发生的事件和事故。
9、有关单位的设施、过程和活动的信息。包括控制程序改变的详细资料;平面布置图;通过流程图危险原材料清单(原材料、化学品、废料、产品、副产品等);毒理学和其他HSE资料;监视资料以及工作场所环境资料。
(三)危害识别、风险评价与风险控制过程,应建立形式文件的程序
1、危害因素的识别,包括任何所需附加风险控制措施的识别。
2、与已识别的危害因素有关的风险确定。
3、与每个危害因素有关的风险水平的表示,无论其是否为可容许风险。
4、监视和控制风险措施的描述或参考资料,尤其是不可容许的风险。
5、如可行,有关降低已识别风险的HSE目标和措施,以及降低过程中监视其进展的任何跟踪活动。风险现有(或拟定)控制措施的适应性评价,即可暴露在特定危害因素中,控制措施失败的可能性,伤害或损坏潜在后果的严重性进行评价。
6、实施控制措施能力和培训需求的识别。
7、作为HSE管理体系运行控制要素的一部分,应详细描述必要的控制措施。残余风险的可容许性评价,以及风险控制措施是否足以将风险降至可容许程度的评价。
8、上述各程序所产生的记录。
(四)危害识别、风险评价与风险控制过程的绩效评价
1、是否有明确的证据表明,任何必要的纠正或预防措施的实施,自始至终得到了监视。
2、是否向管理者提供了有关纠正或预防措施完成结果和进展的反馈。
3、执行特定危险任务的人员的能力,是否满足风险评价过程中所规定的风险控制要求。
4、后期运行风险的反馈,是否用于改进过程或用于修改所依据的资料数据。
(五)对单位危害识别、风险评价与风险控制的基本要求
1、各单位必须指定一名高层管理人员主管,并抽专人成立工作组,负责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价活动。
2、征询相关人员的意见,得到其关于工作策划的建议和承诺。
3、选择、确定本单位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价的方法。
4、鼓励全体员工参与危害识别。
5、确定本单位风险可容性的标准。
6、保证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价人员接受专业知识培训。
7、风险评价应包括所有活动、产品和服务的影响。
8、制定控制措施将风险降到可容许程度。
9、必须将危害识别和风险管理活动的过程形成文件。
10、将危害识别方法和结果传达到岗位。
三、危害识别、风险评价与风险控制的基本原则
在对危害识别、风险评价与风险控制策划时,原则上应做到:首先考虑消除危害因素(如果可行的话);其次考虑降低风险(降低伤害或损坏发生的概率或潜在的严重程序);最后考虑采用个体防护设备(设施)。各单位尽可能对全部危害因素进行综合评价,而不是对健康危害,人工搬运和机械危害等进行单个评价。评价的对象是现有可能导致重要危害活动、产品和服务。
四、危害识别、风险评价与风险控制的基本步骤
(一)划分作业活动,编制作业活动表,内容包括厂房、设备、人员和程序,并收集有关信息。
(二)识别危害,并对作业活动有关的风险做出评价。
(三)评价风险并对各项危害有关的风险做出评价。
(四)依据风险可接受标准,确定出不可接受的风险。
(五)制定风险控制措施计划,针对不可接受的风险,制定控制措施计划。
(六)评审措施计划,评审措施计划的合理性、充分性、适宜性,确认是否足以把危害控制在可接受范围。
一、基本概念
(一)危害:可能造成人员伤害、死亡、职业相关病症、财产损失、作业环境破坏或其组合的根源或状态。
(二)危害识别:认知危害的存在并确定其特性的过程。
(三)风险:发生特定危害的可能性或发生事件后果严重性的结合。
(四)风险评价:依照现有的专业经验、评价标准和准则,对危害分析结果作出判断的过程。
(五)事故:造成死亡、职业病、伤害、财产损失或环境破坏的事件。
(六)可容许的风险:危害程度降低到组织依据其法律义务、HSE方针认可接受的风险。
二、危害识别的范围
各单位系统地确定危害及其影响,其范围包括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危害识别范围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
(一)常规和非常规活动。
(二)所有进入工作场所的人员(包括合同方和访问者)的活动。
(三)工作场所的设施(无论由本单位还是由外界提供)。
(四)各单位与相关的相互影响。
(五)气候、地球物理及其他外部自然灾害。
(六)以往活动遗留下来的潜在危害和影响。
危害识别应充分考虑由于过去或将来的运作、产品或服务可能造成职业安全健康危害及环境影响,包括以往生产遗留下来的潜在危害影响,丢弃与处理活动等。同时也应考虑异常(包括启动、关闭、维修、停机、工程开始/结束及其他非预期运行的情况)以及事故和潜在的紧急情况(比如火灾、爆炸、泄漏、地震及其他自然灾害而造成的紧急疏散、人员伤亡或重大环境污染)。
危害识别时应充分判断:覆盖已发生事故的原因(用人单位和类似用人单位);覆盖行业企业的有关规定和标准;覆盖作业指导书中的安全注意事项;覆盖安全检查表或安全评价表中的事项。
三、作业活动的分类
各单位在进行危害识别、风险评价与风险控制策划时,首先要准备一份作业活动分类表。作业活动分类要考虑对危害因素易于控制和必要信息的收集,既要包括日常的生产活动,又要包括不常见的维修任务等。
作业活动可按以下内容分类:
1、按生产工艺流程的阶段。
2、按地理区域,或各单位厂房内(外)的地理位置。
3、按设备、设施或装置。
4、按作业任务,如驾驶操作车库等。
5、按生产阶段,或所提供服务的阶段。
6、按岗位或部门。
7、按计划的和被动性(事故处理等)的作业。
8、按上述方法的组合。
在对作业活动进行分类的基础上,各单位可以全面地,有针对性地进行危害识别、风险评价与风险控制的策划。各单位危害识别表格的格式,一般包括的内容如下:作业活动、危害因素、现有控制措施、暴露于风险中的人员、伤害的可能性、伤害的严重程度、风险水平,根据评价结果而需采取的行动;管理细节,如评价者姓名、日期等。
四、危害的根源和特征
(一)危害的根源
1、物(设施)的不安全状态
指可能导致事故发生和危害扩大的设计缺陷、工艺缺陷、设备设施缺陷、保护措施和安全装置的缺陷。主要有监测报警、消防器材、防护保险等装置的缺陷。例如:泥浆泵旋转部位无防护罩,电气系统保护接零(接地)不符合要求,天车无防碰装置或刹车不灵,井控装置不配套等;设备、设施、工具、附件有缺陷,例如:起重设备的钢丝绳、吊钩达到报废标准或型号不符,野营厕所无冲洗装置,井场与高压线安全距离不够等;个人防护用品用具,如防护服、手套、安全帽、防毒面具等缺少或有缺陷。
2、人的不安全行为
指人不采取安全措施、误动作、不按规定的方法操作,某些不安全行为主要有:操作错误、忽视安全、忽视警告;拆除安全装置;使用不安全的设备;用手代替工具操作;物品存放不当;冒险进入危险场所;攀坐不安全位置;在起吊物下作业、停留;机器运转时加油、修理、检查、调整、清扫等;注意力不集中,不按规定配戴防护用品,违章进行高处作业、起重作业、动火等危险作业的行为;其他违章操作、违章指挥、违反劳动纪律的行为。
3、可能造成疾病、职业病、中毒、火灾、爆炸的劳动环境和条件
包括:物理的环境,例如噪音、振动、辐射、高温、低温等;化学的环境,例如:存在易燃易爆气体,有腐蚀品及化学致癌物品暴露的环境;生物因素,例如存在引起地方病、传染病的环境、有毒蛇出没的环境等。
4、管理上存在的缺陷
包括安全监督检查、事故防范、应急管理、作业人员安排、防护用品配备、设备和工艺操作管理等方面存在的缺陷。
(二)危害的类别特征
1、火灾、爆炸。
2、物体打击。
3、机械伤害。
6、起重伤害。
7、高处坠落。
8、中毒和窒息。
9、生理机能伤害。
10、工程事故,如卡钻、井下落物、井喷等。
11、设备腐蚀。
(三)危害可能造成的后果
1、人身伤害,包括脑外伤、骨折、切断伤和人体软组织挫裂伤、内脏器官伤害等;按严重程度分死亡、重伤、轻伤、疾病、包括职业病、急性中毒、传染病和其它疾病。
3、财产损失。
4、违反法规、标准。
5、公司形象受损,受到上级或政府部门的通报批评、考核处罚,社会的指责等。
在危害识别时要考虑三个问题即存在什么危害(伤害源),即危害的根源,危害是怎样发生的,谁(什么)会受到伤害?即危害可能造成什么后果。同时,必须充分考虑发生危害的根源及性质:火灾和爆炸;冲击与撞击;中毒、窒息、触电及辐射;暴露于化学性危害因素和物理性危害因素的工作环境;设备的腐蚀,有毒有害物料、气体的泄露;可能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活动,过程、产品和服务,包括水、气、声、渣等污染物,排放或处置以及能源,资源和原材料的消耗和由此产生的后果,人身伤害(包括割伤、挫伤擦伤、肢体损伤)、死亡、疾病(如:头痛、呼吸困难、失明、皮肤病、癌症、肢体不能正常活动等),财产损失、工作环境破坏,水、空气、土壤、地下水及噪音污染、资源枯竭等。
五、危害识别方法及应用
危害识别方法有很多种,而且每一种方法都有其目的性和适用范围。常用的危害识别方法包括以下几种:
1、询问交谈。对于某项工作有经验的人,往往能指出其工作中的重要危害因素。
2、现场观察。通过对工作环境的现场观察,可发现存在的危害因素。从事现场观察的人员,要求具有安全技术知识和掌握了解比较完善的HSE法规、标准。
3、查阅有关记录。查阅各单位的事故、职业病的记录,可从中发现存在的危害因素。
4、获取外部信息。从有关类似单位、文献资料、专家咨询等方面获取有关危害因素信息,加以分析研究,可识别出各单位工作存在的危害因素。
5、工作危害分析(JHA)。通过分析各单位工作任务中所涉及的危害,可识别出有关的危害因素。
6、安全检查表(SCL)。运用已编制好的安全检查表,对各单位进行系统的安全检查,可识别存在的危害因素。
7、失效模式与影响分析(FMEA)。用于识别装置或过程内单个设备或单个系统(泵、阀门、液位计、换热器)的失效模式以及每个失效模式的可能后果。失效模式描述故障是如何发生的(打开、关闭、损坏、泄漏等),失效模式的影响是由设备故障对系统的应答决定的。
8、预危险性分析(PHA)。用于项目的初期阶段维修、改扩建变更,在设计时就考虑危险源的存在。
9、事件树分析(ETA)。事件树分析是一种从初始原因事件起,分析各环节事件“成功”(正常)或“失败”(失效)的发展变化过程,并预测各种可能结果的方法。
10、故障树分析(FTA)。故障树分析是一种根据系统可能发生的或已经发生的事故结果,去寻找与事故发生有关的原因、条件和规律。通过这样的一个过程分析,可识别出系统中导致事故的有关危害因素。
上述几种危害识别方法,从着入点和分析过程上都有其各自特点,也有各自的适用范围或局限性。一般情况下,仅使用一种方法,往往还不足以全面地识别其所存在的危害因素,必须综合运用两种或两种以上方法。
常用危害识别方法的选择
作业活动,管理活动
人的不安全活动
动火、动土、进容器、采样、吹扫、点火、切换泵、切水、压力管器管理、维修管理、工艺管理、健康安全环保管理
物的不安全状态
生产设备、电气设备、仪表设备、安全(护栏、梯、平台、报警仪器)环保、消防(栓、炮、箱、阀、喷淋)、健康、应急、分析、维修、通讯
单个设备或单个系统
故障频繁的设备或部件
易损坏的设备或部件
各种机械、泵、零部件、阀、换热器、液位计等
项目的初期阶段维修、改扩建变更
已发生的和可能发生的事故事件
分析事故根源
火灾、爆炸、人员伤亡
分析事件一旦发生后补救措施
火灾、溢流、大量泄漏
(一)工作危害分析(JHA)
这是一种比较细致地分析工作过程中存在危害的方法,它把一项工作活动分解成相关连的几个步骤,识别每一步骤中的危害和可能会发生的事故,设法消除危害。
2、分析步骤
(1)把正常的工作分解为几个主要步骤,即首先做什么,其次做什么等等,用3~4个词说明一个步骤,只说做什么,而不说如何做。
分解时应注意:认真观察该项工作;与操作者一起讨论研究;运用自己对这一项工作的知识;结合上述三条综合分析。
(2)对于每一个步骤要问可能发生什么事故。给自己提出问题,比如操作者会被什么东西打着、碰着?他会撞着、碰着什么东西?操作者会跌倒吗?有无危害暴露,如毒气、辐射、焊光、酸雾等。
(3)识别每一步骤的主要危害后果。
(4)识别现有的安全控制措施。
(5)进行风险评价,确定风险度。
(6)对安全工作步骤提出建议。
(二)安全检查表(SCL)
安全检查表是为系统地识别和诊断某一系统的安全状况而事先拟好的问题清单,它是基于经验的方法,识别与一般工艺设备和操作有关的已知类型的危害、设计缺陷以及事故隐患,查出各层次的不安全因素,然后确定检查项目。以提问的方式把检查项目按系统的组成顺序编制成表,以便进行检查或评审。安全检查表分析可用于对物质、设备或操作规程的分析。
2、分析步骤
(1)建立安全检查表,分析人员从有关渠道(如内部标准、规范、作业指南)选择合适的安全检查表。如果无法获取相关的安全检查表,分析人员必须运用自己的经验和可靠的参考资料制定检查表。
(2)对分析项目,查阅有关标准和规定
(3)分析者依据现场观察、阅读系统文件、与操作人员交谈,以及个人的理解,通过回答安全检查表所列的问题,分析系统的设计和操作等各个方面的标准、规定不符而产生的偏差,及可能导致的后果。
(4)识别现有的针对分析项目的控制措施
(5)进行风险评价,确定风险度
(6)提出建议,改进措施
(三)预先危险性分析(PHA)
它是在项目发展的初期,特别是在设计的开始阶段,对系统存在危害类别、出现条件、事故后果等进行分析,尽可能评价出潜在危险性。PHA对现有及已建成的装置进行粗略的危害和潜在事故分析。
2、分析步骤
  (1)收集装置或系统的有关资料,以及其他可靠的资料(如任何相同或相似的装置,或者即使工业过程不同但使用相同的设备和物料),知道过程所包含的:主要化学物品、反应、工艺参数;主要设备的类型(如容器、反应器、换热器等)装置的基本操作说明书,防火及安全设备。
  (2)识别可能导致的不希望的后果的主危害和事故的情况,应考虑:危险设备和物料,如有毒物质爆炸、高压系统等。
(3)分析这些危害的可能原因及导致事故的可能后果。通常并不需找出所有的原因以判断事故的可能性。
(4)然后分析每种事故所造成的后果,这些后果表示可能事故的最坏结果。
(5)进行风险评估
(6)建议消除或减少风险控制措施
(四)失效模式与影响分析(FMEA)
失效模式与影响分析就是识别装置或过程内单个设备或单个系统(泵、阀门、液位计、换热器)的失效模式以及每个失效模式的可能结果。先列出制定过程设备清单,识别每一设备的失效方式,是如何发生的(如开启、关闭、泄漏、发动、损坏、停止)。详细阐明每个失效模式的影响后果,为每一失效模式和影响进行风险等级划分。
2、FMEA分析步骤
(1)确定FMEA的分析项目、边界条件(包括确定装置和系统分析主题),其他过程和公共支持系统的界面)。
(2)标识设备:设备的标识符是唯一的,它与设备图纸、过程或位置有关。
(3)说明设备:包括设备的型号、位置、操作要求以及影响失效模式和后果特征(如高温、高压、腐蚀等)。
(4)分析失效模式:相对设备的正常操作条件,考虑如果改变设备的正常操作条件后所有可能导致的故障情况。
(5)说明对发现的每个失效模式本身所在设备的直接后果以及对其他设备可能产生的后果,以及现有安全控制措施。
(6)进行风险评估,对控制措施提出建议。
(7)对控制措施提出建议。
(五)故障树分析(FTA)
故障树分析是一种根据系统可能发生的事故或已经发生的事故结果,去寻找与该事故发生有关的原因、条件和规律,同时可以识别系统中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危害因素。
2、编制故障树的要求
(1)熟悉系统。了解系统的构造、性能、操作、工艺、元件之间的关系及人、软件、硬件、环境的相互作用和系统工作原理等。
(2)收集、调查系统事故资料。收集、调查系统的已有事故资料和类似系统的事故资料。
(3)确定顶上事件。根据对系统已掌握的资料,在分析系统一类危害因素的基础上,确定系统事故类型作为顶上事件。
(4)调查分析顶上事件发生的原因。从人、机、物、环境和信息各方面入手,调查分析影响顶上事件发生的所有原因。
故障树FTA分析——――火灾图
(六)事件树分析(ETA)
事件树是一种从原因到结果的过程分析,最早用于分析系统的可靠性。其基本原理是:任何事物从初始原因到最终结果,所经历的每一个中间环节都有成功(正常)或失败(失效)两种可能或分支。然后再分别从这两种状态开始,仍按成功或失败两种可能分析。这样一直分析下去,直到最后结果为止,最后即形成一个水平放置的树状图。
2、原理及应用
事件树分析是利用逻辑思维的规律和形式,分析事故的起因发展和结果的整个过程。利用事件树,分析事故的发生过程,这以“人、机、物、环境”综合系统为对象,分析各环节事件成功与失败两种情况,从而预测系统可对出现的各种结果。
从事故的发生过程看,任何事故的瞬间发生,都是由于事物的一系列发展变化环节中接二连三“失败”所致。因此,利用事件树原理对事故的发展过程进行分析,不但可以掌握事故、过程规律,还可以识别导致事故的危害因素。
风险评价及控制
风险是危害性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与后果严重性的结合。风险评价是评价风险程度并确定风险是否可容许的全过程。风险评价是HSE管理体系的一个关键环节,其目的是对各单位现阶段的危害因素所带来的风险进行评价分级,根据评价分级结果有针对性地进行风险控制,从而取得良好的HSE成效,达到持续改进的目的。
各单位的管理层应不间断地组织开展风险评价工作,识别与业务活动有关的危害、影响和隐患,并对它们进行科学的评价分析,确定最大危害程度和可能影响的最大范围,采取有效或适当的控制措施,把风险降到最低程度。
一、风险评价的范围
(一)新建、扩建、改建项目及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投产使用前的风险预评价。
对新、改、扩建生产性建设项目,在项目的可行性研究阶段,由建设方聘请具备资质的第三方,运用科学的定性定量风险评价方法,对项目预先识别,分析潜在危害因素,并提出预防措施。
(二)施工作业的风险预评价
在施工作业前,预先对作业过程中潜在的危害因素进行识别,确定危害事件,评价风险并提出防范措施。在石油石化行业,施工作业单位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流动性大,缺乏对装置工艺、设备和作业环境的深刻认识,在压缩工期和边生产边施工的情况下,发生事故的频率很高,往往使甲方造成严重损失。中国石油股份有限公司炼化行业1985年以来统计备案事故,70%的事故是在施工作业过程中发生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作业方没有充分认识到作业现场潜在的危害因素,而盲目施工,违章施工所致。所以在施工前,作业方按照甲方要求开展风险评价是很有必要的,是一种加大安全,预防事故的有效手段。
(三)在役装置和关键设备的风险评价
在寿命周期内,对生产装置和安全要害部位,或一些关健设备的管理,操作、维护等过程,对比同类系统发生事故的情况,对照现行职业安全法规标准,定期系统检查,找出危害因素,确定危害事件,评价其风险,通过补充管理和技术措施,提高系统的安全性。
(四)退役装置或有害废弃物的风险评价
退役装置的风险评价主要是事先分析装置报废后带来的风险和遗留废弃物对环境、生态、居民等带来的不利影响,提出妥善处置的最佳对策。许多国家都颁布了废弃物处置法规,对其进行风险评价,主要包括对生态风险、环境风险、健康风险和事故风险的评价。
二、风险评价方法的选用
风险评价方法主要有:
(一)工作危害分析(JHA)。适用范围是作业活动、管理活动。
(二)安全检查表(SCL)。适用范围是设备设施、管理活动。
(三)预先危险性分析(PHA)。适用范围是项目的初期阶段维修改扩建变更等。
(四)失效模式与影响分析(FMEA)。适用于单个设备或单个系统。
(五)故障树分析(FTA)。适用于已经发生和可能发生的事故事件。
(六)事件树分析(ETA)。用于初始事件。
三、风险评价和影响
评价小组应对所识别的危害影响加以科学评价,确定最大危害程度和可能影响的最大范围,以便采取有效或适当的控制措施,从而把风险降低或控制在可以容忍的程度。
具体步骤包括:
(一)确定所识别的危害及影响发生的后果有多严重、重点考虑法律法规要求,伤亡程度,经济损失的程度大小,持续时间以及本厂形象的影响。(见表1)
(二)评价发生危害的可能性多大,重点考虑危害发生的条件(比如正常、异常或紧急状态发生),现场有否控制措施(包括个人防护品应急措施,监测系统、作业指导书、职工培训),事件或事故一旦发生是否能发现或察觉,同类事故以前是否发生过以及人体暴露在这种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
(三)风险评价,结合所识别的危害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及后果的严重性并决定其风险的大小以及是否可以容忍的风险,风险评价的结果可以分为以下几种:(见表2、3)
可容许的(L&S=1-5)
中等的(L&S=6-10)
重大的(L&S=11-20)
不可容许的(L&S=25-25)
表1&&& 评价危害及影响后果的严重性(S)
法律法规及其它要求
违反法律、法规
死亡、终身残疾、失去劳动力
停工或误工两天以上
中石化集团影响
潜在违反法规
部分丧失劳动力、职业病、慢性病、住院治疗
停工或误工一天以上,两天以下
管理局影响
不符合公司HSE操作程序、规定
需要去医院治疗,但不需要住院
停工或误工半天以下
采油厂影响
不符合公司HSE操作程序、规定
皮外伤,短时间身体不适。
停工或误工半天以下
三级单位内部影响
形象没有受损
 注:评价严重性采取就高不就低原则 
表2&&& 危害发生的可能性(L)及频率
偏差发生频率
员工胜任程度(意识、技能经验)
防范控制措施
每周或每天发生或经常
从未检查或应该有但没有检查标准
没有操作规程或有操作规程但从未执行
不胜任(无上岗证无任何培训)
无任何防范或控制
偶尔按标准检查
有但只偶尔执行或操作规程规定不具体
不够胜任(有上岗证,但未经有效培训)
有防范控制措施,但不充分,部分需要的控制措施没有落实
部分时间按标准检查
有操作规程只是部分执行
一般胜任(有上岗证,经过培训,但经验不足)
有,但部分防范措施不完好
偶尔不按标准检查
有但偶尔不执行
胜任,但偶尔出差错
有,但偶尔不完好
按标准检查
有操作规程,而且严格执行
有,有效防范控制措施
四、风险控制
风险程度的大小是制定何种控制措施的依据,各单位应根据风险评价结果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见下表)
维持现状,保持记录
制定管理制度,规定进行控制
制定目标,指标管理方案,限制治理
不可容许的
立即采取隐患治理措施
各单位判定风险是否可承受的标准是法规的要求和其职业健康安全环境方针的要求。可承受风险是根据各单位的法律义务和职业健康环境方针,已降至各单位可接受程度的风险。重大或不可承受的风险是公司制定目标及隐患治理,管理方案的基础及依据,各部门负责制定控制计划,采取针对性的风险控制措施,消除减少危害和影响,防止潜在事故的发生。&&&&&&&&&&&&&&&&&&&&&&&&&&&&&&&&&&&&&&&&&&&&&&&&&&&&&&&&&&&&&&&&&&&&&&&&&&&&&&&&&&&&&&&&&&&&&&&&&&&&&&&&&&&&&&&&&&&&&&&&&&&&&&&&&&&&&&&&&&&&&&&&&&&&&&&&&&&&&&&&&&&&&&&&&&&&&&&&&&&&&&&&&&&&&&&&&&&&&&&&&&&&&&&&&&&&&&&&&&&&&&&&&&&&&&&&&&&&&&&&&&&&&&&&&&&&&&&&&&&&&&&&&&&&&&&&&&&&&&&&&&&&&&&&&&&&&&&&&&&&&&&&&&&&&&&&&&&&&&&&&&&&&&&&&&&&&&&&&&&&&&&&&&&&&&&&&&&&&&&&&&&&&&&&&&&&&&&&&&&&&&&&&&&&&&&&&&&&&&&&&&&&&&&&&&&&&&&&&&&&&&&&&&&&&&&&&&&&&&&&&&&&&&&&&&&&&&&&&&&&&&&&&&&&&&&&&&&&&&&&&&&&&&&&&&&&&&&&&&&&&&&&&&&&&&&&&&&&&&&&&&&&&&&&&&&&&&&&&&&&&&&&&&&&&&&&&&&&&&&&&&&&&&&&&&&&&&&&&&&&&&&&&&&&&&&&&&&&&&&&&&&&&&&&&&&&&&&&&&&&&&&&&&&&&&&&&&&&&&&&&&&&&&&&&&&&&&&&&&&&&&&&&&&&&&&&&&&&&&&&&&&&&&&&&&&&&&&&&&&&&&&&&&&&&&&&&&&&&&&&&&&&&&&&&&&&&&&&&&&&&&&&&&&&&&&&&&&&&&&&&&&&&&&&&&&&&&&&&&&&&&&&&&&&&&&&&&&&&&&&&&&&&&&&&&&&&&&&&&&&&&&&&&&&&&&&&&&&&&&&&&&&&&&&&&&&&&&&&&&&&&&&&&&&&&&&&&&& (见表4)
(一)风险控制措施的内容
1、风险控制的技术措施
(1)消除风险的措施。
(2)降低风险的措施。
(3)控制风险的措施。
2、风险控制的管理措施
(1)制定、完善管理程序和操作规程。
(2)制定、落实风险监控管理措施。
(3)制定、落实应急预案。
(4)加强员工的HSE教育培训。
(5)建立检查监督和奖励机制。
(二)风险控制措施的确定
采油厂应根据以下条件,选择适用的风险控制措施
1、可行性、可靠性。
2、先进性、安全性。
3、经济合理性。
4、技术保证和服务。
(三)危害识别、风险评价的频次
1、采油厂固定场所的危害识别、风险评价每年进行一次。
2、变更项目的危害识别、风险评价,在变更项目实施前进行。
3、采油厂发生重大突发事件和事故时,追加进行危害识别与风险评价。
4、新建、改建、扩建项目的风险评价,在项目实施前进行的HSE教育培训。
5、建立检查监督和奖惩机制。
表3&&& 风险评估表
&&&&& 严重性
表4&&& 风险控制措施及实施期限
应采取的行动,控制措施
在采取措施降低危害前,不能继续作业,对改进措施进行评价
采取紧急措施,降低风险,建立运行控制程序,定期检查,测量及评价
立即或近期整改
可考虑建立目标,建立操作规程,加强培训及沟通
一年内治理
可考虑建立操作规程,作业指导书,但需要定期检查
在有条件时治理
轻微或可忽略的风险
无需采用控制措施,但需保存记录
第三部分&& 油气防火防爆
&&& 石油与天然气是工业生产的血液,是目前人们使用最广泛的能源之一。但是由于其自身存在的易燃易爆等特性,会不时地给人类造成一些危害,这就需要人们深入研究其特性与危害机理,了解其形成火灾爆炸等方面的规律,才能更好地预防火灾爆炸事故的发生。
油气火灾爆炸事故始终是威胁油田企业安全生产的最大风险,这是因为油田企业从勘探钻井,到油气开发、集输、储运,一直到管输至炼油厂进行加工,所有环节始终都与油气相伴。因此,可以这样形容,石油与天然气的所有生产过程始终都与火灾爆炸风险为伍。油田企业所有从业人员,无一例外都是天天在与潜在的“火神”打交道。
作为油田企业的一名员工,无论你是处在什么工作岗位,都应该认真学习、掌握油气基本属性、火灾爆炸规律、防火防爆技术等基础防火安全知识,以提高自己对油气生产作业风险的认知程度,增强预防和消除火灾隐患的能力,切实做到安全生产。
第一节& 防火防爆基础知识
一、燃烧和燃烧条件
(一)燃烧的定义
燃烧这种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是经常可以看到和感觉到的,例如木材的燃烧、蜡烛的燃烧等。燃烧是指各种伴有光辐射现象的强烈放热反应。无论气体、液体和固体燃料的燃烧都是流动、传热、传质和化学反应同时发生而又相互作用的综合现象。
燃烧在本质上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参加燃烧反应的反应物必须包含有氧化剂和还原剂,也就是通常所说是助燃物和可燃物。燃烧反应的特征是放热、发光、生成新物质,这三个特征是区分燃烧和非燃烧现象的依据。
(二)燃烧“三要素”
可燃物质要燃烧需具备一定条件,即应具有可燃物质、助燃物质和火源。通常称其为燃烧三要素。只有具备了这三要素,且三者相互结合,相互作用,并在一定条件下,燃烧才能发生。而缺少三要素中任何一个要素燃烧就不能发生。这一重要关系是现代消防理论以及防火灭火方法的出发点。防火通常是管理好可燃物质及火源,灭火则主要是中断燃烧时所需要的助燃物质或降温冷却。
1、可燃物质
一般来说,不论固体、液体还是气体,凡能与空气中的氧或其他氧化剂起剧烈化学反应,同时发光放热的物质,都称为可燃物质。可燃物质的种类繁多,按其状态不同可分为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类。若按其分子结构分类,可分为无机可燃物质和有机可燃物质两类。
可燃固体或液体需先气化再燃烧。如木材、煤炭等是在其受热分解出气体后才燃烧的;石蜡、沥青等受热溶化,产生表面蒸发而燃烧。可燃气体的周围的空气供给氧气,并由空气扩散而进行的燃烧称为扩散燃烧。由于扩散燃烧只能从周围空气中获得氧气,故易受气流影响,燃烧往往并不剧烈,气流一定时燃烧比较稳定。而混合燃烧则是可燃气体与空气充分混合后发生的。因此,这种燃烧是突发性的。
2、助燃物质
凡是和可燃物质发生氧化反应,并引起燃烧的物质,均可称为助燃物质。与可燃物不同,助燃物本身不会燃烧,它只是能帮助和支持可燃物燃烧的物质。如氧气、过氧化钠、过氧化氢、高锰酸钾等。
凡能引起可燃物质与氧气或助燃物质发生燃烧反应的热源,称为火源。引起火灾的火源主要有下列两类。
(1)直接火源:如明火、电火花或摩擦、碰击火花、雷电等。
(2)间接火源:如加热自燃起火,本身放热自燃起火等。
当然,可燃物质能否燃烧也与可燃物质、助燃物质的量的多少,火源能量的大小有关。如常温下的柴油、沥青也挥发出一些油气,但用划着的火柴去点燃却不能燃烧,这是因为常温下挥发出的油气数量太少,所以不能被点燃起火。
对氧气来说,空气中的氧含量约占21%,此时物质可以完全燃烧。随着氧气含量的下降,物质的燃烧就会受到影响,而当空气中的氧气含量降到12%以下时绝大多数物质的燃烧就会停止。
(三)火与火灾
火是五种最常见的自然现象之一,它是物体燃烧时所发的光和热。我们知道火具有两重性:对人类有利的一面是,火在安全使用的情况下,能为我们造福;对人类不利的一面是,火一旦失去控制,就会给人类造成灾难。因此,我们只是将那些失去控制,并对人类或财物造成伤害和破坏的燃烧现象才称为火灾。
二、燃烧的种类
物质燃烧的类型可分为闪燃、着火、自燃和爆炸四类,每种类型的燃烧各有其特点。了解各种燃烧的特性,对防火、灭火及研究防火技术,都有重要意义。
(一)闪燃与闪点
可燃液体在一定的条件下,其表面能产生出足够的可燃蒸汽,固态可燃物也因蒸发、升华或分解而产生可燃气体或蒸汽,这些可燃气体或蒸汽与空气发生混合,当遇到火源时则发生短暂的闪火现象(一闪即灭,延续时间少于5s),这一现象称为闪燃。发生闪燃时的最低温度叫闪点。
一般说来,在闪点温度时,只能闪火而不能持续燃烧。如可燃液体在闪点温度时,蒸发很慢,可燃气体量较少,闪火后已将蒸汽燃烧殆尽。而当低于闪点温度时,即使遇到火源也不会着火。因此,闪点是衡量可燃物火灾危害性的指标。闪点越低,火灾危险性越大。
(二)着火与燃点
所谓着火,就是可燃物与空气共存,当处于一定条件下时,与火源接触即引起燃烧,并在火源移去后,仍能继续燃烧,这种持续燃烧的现象称为着火。
能使可燃物发生燃烧的最低温度叫燃点。燃点越低,越易着火。
(三)自燃与自燃点
可燃物受热升温,在没有明火作用的条件下自行燃烧的现象称为自燃。自燃可分为以下两种类型:
1、受热自燃:可燃物由外部加热,温度升高达到自燃点时而发生自行燃烧的现象。如燃油滴落到排气管上或油棉纱掉在排气管上,时间一长则会发生自燃。
2、蓄热自燃:可燃物质依靠本身氧化分解产生热量而自行加温达到自燃点发生燃烧,如货舱中煤的自燃;浸透了油的棉纱堆起来时,更易自燃。
能发生自燃的物质,往往在正常环境温度下就开始发热。从开始到燃烧,这个过程一般需要数小时至数日,不易发现,因而火灾危险性大。
物质自燃的原因,首先在于它本身具有促进氧化的因素,其次是散热条件差,使热量发生积聚,而当达到燃点时,便会产生燃烧。
物质本身具有促进氧化的作用,如:物理方面的,像煤炭的吸附作用,当吸附的蒸汽和气体凝缩时,就会放出热量,促进氧化。化学方面的,如油脂中含有大量不饱和酸,很容易在低温下氧化发热。生物方面的,如植物纤维物质存有细胞和微生物,它们的呼吸或发酵作用能产生大量的热,从而加速物质的氧化。
容易发生自燃的物质,由于靠近热源、遇湿、包装不好等原因,往往会自身发生氧化分解,产生热量,使温度升高。随着自身发生氧化反应速度的不断增大,热量发生积聚,当达到自燃点时开始燃烧。因此,在运输过程中,为防止蓄热自燃产生,应采取与热源隔离、妥善包装、防止潮湿等措施,当发现温度升高时,要及时通风散热,以防自燃。
可燃物质发生自燃时的最低温度叫自燃点。自燃点不是固定不变的,它随着压力、浓度和含氧量等因素的不同而变化。压力越大,浓度越浓,含氧量越高,自燃点越低,而其着火危险性越大。
(四)爆炸与爆炸极限
爆炸是指物质自一种状态迅速转变为另一种状态,并在瞬间以机械功的形式释放出巨大能量,或者气体、蒸汽在瞬间发生剧烈膨胀的现象。爆炸分为物理爆炸、化学爆炸和综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作为一名班组成员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