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国主义和中国的极端民族主义义区别德国是哪个 还是2个都有

极端民族主义不是治国良方
极端民族主义不是治国良方
.cn 日17:27 外滩画报
  在欧洲和亚洲,新年第一天同时发生两起新闻。一是德国政府宣布,应法国总统希拉克的邀请,德国总理施罗德将参加定于今年6月举行的诺曼底登陆60周年纪念活动,被称为两个欧洲近邻摈弃前嫌、实现永久和平的重要标志。一是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第四次参拜靖国神社,引发中国政府和民众的强烈抗议,致使中日关系再度出现阴影。
  对于小泉纯一郎缘何顽固坚持参拜靖国神社,国内舆论已有相对一致的分析,大体上都认为根源在于近年来日本右翼势力和民族主义的抬头。少数年轻人未经战争创伤,不满现处国际地位。他们对极端民族主义的鼓吹,自然让人想起1930年代日本军国主义的成长。
  日本这种危险的倾向使中日关系面临巨大的挑战,也使新一代年轻人的成长面临巨大的困境。近年来日本的每一个相关的政治举动,如制定“有事法制”相关法案、强调自卫队就是军队、出兵伊拉克、引进导弹防御系统、鼓吹修改和平宪法等,均引起中国青年的激烈回应。甚至一些非政治事件,例如日本珠海集体嫖娼事件、西安演出事件等。这些反应中有情理之中的部分,也有极端的部分。
  我无意将中国年轻人的民族情绪和日本极端民族主义相提并论,但是我们应该可以讨论如下问题:
  何以回应日本的极端民族主义倾向?何以对抗这种倾向给民族心理和现实利益带来的伤害?极端民族主义对于日本是一剂毒药,对于中国就更应该防范?中国的年轻人是否正在自愿地接受日本带给我们的新的伤害――将极端民族主义的价值观念投射给中国?
  两周前的《纽约时报》一篇专栏文章也说到了30年代日本军国主义的成长,但作者是用它来提醒中国年轻人不要被极端民族主义所影响。文章说到被伤害者容易出现的夸张和不健康情绪,比如无法理性地谈论南京大屠杀的死亡人数。文章说日本对战争的态度还在继续伤害中国,也在继续加强中国的这种受伤害者情绪。这篇文章的题目叫“中国威胁?”,结论是提醒西方人中国的威胁并不在人们通常想到的出口问题,而在于正在成长的极端民族主义。
  我们当然可以说,这些都是日本政府和右翼分子造就的事实,是他们的言行首先决定了亚洲近邻不可能像欧洲近邻那样冰释前嫌。但是这种说法恰好证明了我们自己的无能为力,证明我们仍然在接受日本人的伤害。如果让日本政府和部分民众走出狭隘的民族主义深渊,而不是让自己也跟着掉进去,这是每一次抗议参拜靖国神社时我们都将面临的问题。
  声明:《外滩画报》授权新浪网独家报道
  相关专题:
【】【】【
】【】【】
新 闻 查 询
佳能数码相机
市场最新动态
&(以上推荐一周有效)
 相关链接
(/ 17:26)(/ 17:26)(/ 17:25)(/ 17:23)(/ 17:22)(/ 17:20)(/ 17:19)(/ 17:18)(/ 17:17)(/ 17:16)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密码:
每日2条,28元/月
--普通图片铃声,5元包月随意下载随心换. 
--彩图和弦铃声,10元包月下载,时尚又精彩
超级精彩爆笑无比
每日2条,30元/月
 电话:010-   欢迎批评指正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图文】极端民族主义与战争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极端民族主义与战争
大小:382.50K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德国历史的演变和发展是一条不同于英法美的特殊道路;一、德意志民族主义;民族主义问题在每个国家都是存在的,每个国家都有自;第一次是民族主义精神催生了德意志的资产阶级改革;演说,宣称在原始时代就存在着一种不可磨灭的德意志;从1871年德国统一后,由于俾斯麦把在统一德意志;希特勒纳粹运动,也是利用一战后德意志民族中以小资;只有靠牺牲已占有这些土地的人来获得,也就是
德国历史的演变和发展是一条不同于英法美的特殊道路。在德国历史发展的进程中,为什么德国资本主义走的是普鲁士道路?为什么德国在20世纪发动了两次世界大战?为什么法西斯能在德国兴起并夺取政权?为什么在两次世界大战后经济完全崩溃的情况下,德国在很短的时间内又迅速崛起?为什么二战后德国分裂成两个国家?为什么联邦德国成立后政治经济比较稳定、社会得到全面的进步?为什么两个德国在20世纪90年代又闪电般地实现了统一?要回答这些问题,需要我们跳出传统的思维框架,不仅仅将德国看成是一个一般意义上的并遵循一般资本主义发展规律的现代工业文明国家,而且也看成是一个具有根深蒂固的鲜明个性的民族文化传统、并对现代工业文明社会产生深刻影响的民族国家。只有将这两方面结合起来,才能了解这个民族的历史。比如说,德国为什么在20世纪发动了两次世界大战?以前史学界主要是从帝国主义性质角度来解释的,就是列宁《帝国主义论》阐述的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阶段即帝国主义阶段,垄断资本家为了追求最大利润,向外夺取原料产地和国外市场,必然要向外发动侵略战争。列宁讲的是帝国主义的一般规律,当然也适合德帝国主义。以前有一本书叫《德帝国主义与战争》,作者是保罗?汪戴尔,主要是按列宁的帝国主义论观点写的,但没有从民族文化传统角度分析德帝国主义与战争之间的关系。我认为,仅仅按帝国主义一般规律的观点还不能完全解释德国为什么在20世纪发动两次世界大战。德国发动两次世界大战还有自己的民族和历史文化传统方面的原因。要从更深层了解德国历史,回答德国历史为什么出现那么多曲折,就要重视对以下几个问题的研究,学术界目前对这些问题研究还不够。
一、德意志民族主义
民族主义问题在每个国家都是存在的,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民族主义和民族主义精神。但是,德意志的民族主义在1945年前尤为突出,并包藏着一些非理性因素,如认为自己的民族是优秀的、伟大的,其它一些民族是丑陋的、渺小的,并由此导致或者说派生出种族主义、极端民族主义、军国主义、大国沙文主义、民族复仇主义、法西斯主义。军国主义的产生与民族主义有关,普鲁士的德意志民族主义是以军国主义作为其精神支柱的。法西斯主义是极端民族主义、民族复仇主义、封建专制主义的结合。这些非理性主义对德国历史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并贯穿于整个德国历史的进程之中。民族主义对德国历史产生过正反两方面作用,有积极的进步的一面,也有消极的和反动的一面。起过积极作用的主要有三次:
第一次是民族主义精神催生了德意志的资产阶级改革。以前有一种说法:“法国革命标志着德意志民族主义的诞生。”[1](第40页)当然,1789年法国革命对德意志产生过强烈震撼,德国自由资产阶级企图通过大力宣传和弘扬德意志文化民族主义,反对法兰西文化的入侵,重新发掘本民族文化精华,重现德意志文化的光彩,使德意志民族在精神文化方面实现统一。这一文化层面上的民族主义并没有真正唤醒德意志。德意志民族真正觉醒是在拿破仑入侵之后,在此之前的德意志处于四分五裂状态,民族意识、民族国家观念十分淡薄。是拿破仑的刺刀才真正唤醒了德意志的民族意识,拿破仑的铁蹄才真正催生了德意志的民族主义。其重要标志是在普鲁士激起了德意志民族社会改革的浪潮,即施泰因―哈登贝格的资产阶级改革,民族意识第一次对德意志民族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这场改革源于1806年普鲁士在耶拿和奥尔斯泰特的惨败,以及1807年的《蒂尔西特和约》,这个和约使普鲁士丧失了一半领土和人口。“蒂尔西特和约对于德国曾是莫大的屈辱,而同时它又是走向民族大复兴的转折。”[2](第472页)军事上的失败、财政和经济上陷入崩溃,人心思变,要摆脱外国的奴役和复兴经济,必须改革,必须振兴民族,才能抵抗外族的入侵,所以才有了施泰因―哈登贝格的资产阶级改革。这场改革说明德意志已从文化上的民族主义走上了政治上的民族主义。只有政治思想上真正觉醒了,那么这个民族才真正觉醒了。拿破仑入侵德意志之后,社会上的民族情绪十分强烈。如费希特的民族主义思想就是在这个时期滋生起来的。他通过一系列
演说,宣称在原始时代就存在着一种不可磨灭的德意志精神,号召德意志人奋起反抗拿破仑侵略。拿破仑被驱逐后,德意志的社会、经济、思想领域发生了很大变化,要求改革的呼声高涨,要求实现民族统一也提上了日程,而推动这一进程的是德意志的民族主义。 第二次是民族主义精神帮助俾斯麦实现了德国的统一。俾斯麦统一德国,就是打着民族主义的旗帜,或者说民族运动的旗帜,通过弘扬民族精神、利用民族主义口号唤起人们的爱国主义热情,并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实现统一德国的目的。在三次战争中,他利用德意志的民族运动和民族情绪,达到了三个目的:一是巩固了他在普鲁士的地位;二是排挤了奥地利,巩固了普鲁士在北德的地位;三是打败法国,夺回了南德,统一了德国,确立了他在德意志帝国的地位。三次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是俾斯麦充分利用了德意志的民族运动和由此激发起来的强烈的民族情感,把德意志人都团结起来了,才取得了对丹麦、对奥地利、对法国战争的胜利,进而实现了德意志的统一。民族主义对德意志的统一起了重要推动作用。
第三次是民族主义精神奠定了1990年两个德国统一的情感基础。从当时的欧洲形势看,两个德国的统一似乎是东欧政治剧变导致的结果。当然,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和东欧剧变以及当时的苏联和美英法等西方国家为适应这一变化对德国统一的支持,对促进德国的统一起了促进作用,但这只是德国统一的外部因素。实现德国的统一,是早就存在于两个德国的德意志人民心中的夙愿,是两个德国人民民族情感的重新融合。这种民族情感是联邦德国实行“新东方政策”、以及之后两国签订《基础条约》以来逐渐发展起来的。民族情感、德意志的民族主义奠定了两个德国统一的情感基础,是实现两个德国统一的重要内部因素,是推动两个德国实现统一的强大动力。从“柏林墙”倒塌时德国人民激动的心情,可以窥见民族主义情感所产生的强大力量。没有民族情感的推动,再好的外部因素也不能导致德国的统一。
以上讲的是民族主义在德国起的进步作用。但是,德意志民族主义在1945年前的较长时间内则是起着消极的和反动的作用,具体表现是德国在不同时期出现的极端民族主义、军国主义、大国沙文主义、民族复仇主义。
从1871年德国统一后,由于俾斯麦把在统一德意志过程中形成起来的民族精神渗入到帝国的各个领域,在政治文化思想领域都充满了民族主义精神。普鲁士用强大的军队统一了德意志,军国主义精神又广为泛滥。俾斯麦还将民族主义的宣传同军国主义结合在一起,将民族主义宣传推向极端,最后导致极端民族主义和大国沙文主义。“民族主义和沙文主义的巨浪将小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呼声淹没了”[3](P.77)。威廉二世为了推行其“世界政策”,对极端民族主义、军国主义更是推崇备致。他把军队看作高于一切,对军队极端赞誉和推崇,认为“把德意志帝国锤炼出来的是士兵和军队,而不是议会决议”[1](第379页)。一战爆发之前的1913年,极端民族主义、军国主义势力恶性膨胀。这时,德国已创造了辉煌的物质文明,这一年正是威廉二世登基25周年,为此,全国出现狂热歌颂皇帝的热潮,任何其他德国皇帝从未受过类似的赞颂。威廉二世也被冲昏了头脑,全国出现了一股极端民族主义、军国主义、大国沙文主义狂热。在一战爆发前后,德国人民“团结在国旗下支持政府”,几乎是每一个人对“日发出兴高采烈的欢呼”。对此,瓦尔特?拉特瑙写道:“君主国军国主义意识在群众中是多么根深蒂固啊!”“这种根深蒂固的精神状态是古老的德国历史传统的产物,这种传统由于19世纪末期出现的新的更有毒的民族主义而得到恢复和发扬。”[1](第418页)第一次世界大战实际上是极端民族主义与军国主义相结合的结果,是利用民族主义的情绪挑起来的,是从极端民族主义走向大国沙文主义。
希特勒纳粹运动,也是利用一战后德意志民族中以小资产阶级群众为主的强烈民族主义情感建立和发展起来的。纳粹党之所以有大量的追随者,是由于希特勒打着民族主义的旗帜,标榜自己是德意志民族的爱国者。希特勒对外发动战争的理论“生存空间论”,也是以极端民族主义为基础。在极端民族主义、种族主义者看来,优秀的德意志民族领土狭小,“需要不断地扩大国境,以便安置剩余人口”,但是,“地球上差不多所有地方都已殖民化,新土地就
只有靠牺牲已占有这些土地的人来获得,也就是说,通过征服来获得。因此,战争与征服是产生于需要的法则”[1](第420页)。所以,只有通过战争,才能为优秀民族获得新的“生存空间”。在这一理论指导下,希特勒企图建立一个德意志大帝国,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另外,二战还是一场民族复仇战争,希特勒从成立纳粹党的那一天起,就抱定一个目标,就是要实现向一战中的战胜国复仇。因此,二战也是一场从极端民族主义走向民族复仇主义的战争。
因此,两次世界大战的根源都与极端民族主义有关。极端民族主义导致法西斯的兴起。二战起源不纯粹是经济问题,民族文化问题也是一个重要因素;二战起源也不完全是由帝国主义的一般规律所能完全解释清楚的。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民族主义问题处理不好就会产生副作用。一个民族在遭受外族侵略之后,为了民族的解放,树立民族的自尊心,进而实现民族的复兴,大力发展经济,加强国防建设,为此而大力弘扬民族主义精神,这是必要的。在这种情况下,民族主义起着重要的进步作用,但不能因此将具有进步意义的民族主义引向极端民族主义的道路,更不能在经济军事力量强大之后,以怨报怨,进行民族复仇战争。欧洲历史上之所以动荡不宁、战争不断,就是由于陷入冤冤相报的怪圈。1949年成立的联邦德国历届政府在对待纳粹罪行问题上、在处理民族主义的问题上做得比较好。
1990年两德统一后,也有一个民族主义的问题,新纳粹势力曾猖獗一时,好在德国政界有见识的主流政治家对这股极端民族主义势力进行了打击,否则,极端民族主义、法西斯主义也有可能重登德国政治舞台。这不是危言耸听。奥地利的由约尔格?海德尔领导的具有法西斯性质的自由党在2000年选举中获胜,并参加了联盟政府。海德尔经常发表有排外、反对移民和仇视犹太人的讲话,为此欧盟对奥地利实行了7个月的制裁,以示惩罚,海德尔最后被迫辞去了自由党主席职务。极右势力参加执政联盟的还有意大利全国联盟、丹麦的人民党。还有法国极右势力组织国民阵线主席让―玛利?勒庞在2002年4月法国总统选举中超过了主要左派候选人诺斯潘,仅次于希拉克,位居第二。勒庞也极力主张排外,认为“法国首先是法国人的法国”,将失业、犯罪等法国现代病归咎于移民,最后在一片反纳粹主义的声浪中败下阵来。另外,在荷兰、瑞典、挪威和比利时极右势力都有所抬头。在德国,潜在的极右势力还是存在的。2003年,德国就出现了有关反犹太人言论的风波,一位属于基民盟的联邦议员赫曼公开说犹太人是一个“凶杀民族”,德国联邦特种部队指挥官君策尔将军给赫曼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赞扬信表示支持。由于德国政府采取了果断措施,赫曼受到了党内纪律处分,并撤掉了他在党内的部分职务,君策尔被解除了特种部队指挥官职务,使这场风波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控制,然而反犹情绪并没有因此而消失。再如德国的“新移民法”长期搁浅,也说明极端民族主义的幽灵还在德国徘徊。2000年施罗德政府为了吸引亟须的技术人材,制订了“新移民法”,立法机构审议了2年,2002年7月议会两院通过了,12月又被最高法院驳回,现在处于僵局状态。这一法案对德国社会是一个挑战,它不仅仅是旨在改变控制德国移民人数的方式问题,还在于触及了德国人根深蒂固的对于公民权和德国人身份的看法。德国现行的有关公民权的法律要追溯到民族主义盛行的时期。1913年通过的有关法律规定:要完全依赖血缘关系来赋予公民权。这一规定的目的是要阻止移民,当时主要是阻止波兰人获得德国公民权。可见,在当今全球化的国际形势下,德国社会也不可能变为一个具有包容性的社会,极端民族主义的影响还是存在的。两德统一虽然已经13年了,但民族情感方面的真正融合也还需要一个漫长的时间。
二、每个历史阶段政治与经济之间的关系
这个问题是个广义问题,政治本身包括政治革命、政治改革、政治制度、政党政治、政治思想等等。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它产生于一定的经济基础,又为一定的经济基础服务,并给予经济发展巨大的影响作用。因此,政治与经济及其相互关
系是决定一个民族和国家的性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因素。在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政治民主和经济自由的基本相对同步协调发展,是一般资本主义社会的运动发展规律,也是一定社会得以全面进步的重要保证。在政治滞后于经济发展的情况下,统治阶级就要对不适应经济发展的政治上层建筑进行变革;如果不变革,即使在一定历史阶段内经济暂时上去了,但落后的政治最终将阻碍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德国在资本主义历史的演进中,每个历史阶段的政治与经济关系及其在体制上的反映是有差异的,由此而导致每个历史阶段呈现的社会形态也是不完全相同的。具体地说,在1945年前,德国资本主义政治与经济呈现不同步协调发展状态,快速发展的工业化并没有推进资产阶级政治民主化的进程,政治长期滞后于经济的发展,德国资产阶级始终没有在政治上确立自己的绝对统治地位,在德国没有出现具有真正意义上的完备的资本主义国家形态。二战后建立的联邦德国才可以说是一个真正完备的资本主义社会形态。自1871年开始,德国资本主义的演变经历了4个时期,出现了4种不同社会形态:
1.德意志帝国时期()。这是德国资本主义的奠基阶段。在这一时期,德国实现了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成为现代意义上的工业国家。一方面,俾斯麦、威廉二世在经济体制上顺应了世界工业革命这一历史趋势,建立了基本上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容克资产阶级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并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措施。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工业强国。另一方面,第二帝国在政治上实行的是以具有封建特权的容克贵族占主导地位的容克资产阶级专政。帝国虽然也确立了议会制,名义上立法机构是帝国议会。然而,在帝国议会中占优势的是容克贵族的代表。议会不能自行通过一项对政府不利的法案,一切法律和决议需经皇帝同意方能生效。首相由皇帝任命,只对皇帝一人负责,不对帝国议会负责。这种议会制度只是专制政体的门面,真正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并没有出现。因此,第二帝国在政治上是落后的。从这一时期德国政治经济结构来看,只能称为经济巨人、政治跛子的半资本主义或者说半专制主义的社会形态。
2.魏玛共和国时期()。这是德国资本主义演变和发展的第二个时期。在这一时期,随着德国“十一月革命”的胜利和旧专制政府的垮台,魏玛共和国建立了资产阶级议会民主制度,使德国资产阶级以统治者的身份初次登上德国政治舞台。表面上资产阶级成为德国统治集团的主体,封建容克地主阶级的力量受到一定的削弱。但是,魏玛共和国议会民主制是在没有完全摧毁封建专制主义基础的情况下建立的,旧的反民主反共和的封建势力在上层建筑领域依然存在,并未退出政治舞台。当时人们称魏玛共和国是“没有共和主义者的共和政权”[1](第549页)。因此,从形式上看,魏玛共和国实行的是民主共和政体,只不过是容克资产阶级统治变为资产阶级容克统治而已。同时,德国在一战后期,为避免陷入全面崩溃,接受了威尔逊的“14点建议”,并请美国出面“媾和”,但威尔逊提出的条件是:德国必须结束“君主专制”统治,实行西方式的自由民主制,只同德国人民代表谈判。这也是魏玛共和国仓促地宣告成立的一个原因。为表明德国实行西方式的自由民主制度,《魏玛宪法》成了当时世界上最民主的宪法,政治欲望长期受到压制的德国资产阶级出于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强烈渴望,不顾本国的实际国情,全面引进美英等国的自由主义,实行一种不成熟的没有群众基础的资产阶级多政党议会民主制政治。经济上,在资本主义自由市场经济体制下,从1924年开始,德国接受和实施《道威斯计划》,利用美国的贷款和技术,吸收外资和引进先进管理技术,应该说基本上是成功的,1925年经济上就出现了奇迹,德国再度成为欧洲的经济大国。但是,由于经济上实行的是一种完全放任的自由主义,把第二帝国国家干预经济的传统丢掉了,因而在30年代经济大危机爆发后,政府束手无策,无法对付危机。由于政治改革不彻底和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不健全,经济危机又导致多政党议会民主制发生危机。根据《魏玛宪法》,德国不得不实行所谓“总统内阁”的领导体制,总统成为替代皇帝,企图实行专制统治来克服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结果导致了德国资产阶级民主进程的重大挫折。最民主的
宪法“在实践中却只是为恢复专制开道”,成为专制主义的护身符,为法西斯上台鸣锣开道。从魏玛时期政治与经济的结构来看是不协调、不成熟的,这一时期德国社会呈现的是不成熟的或者说不完备的资本主义社会形态。 3.第三帝国时期()。希特勒第三帝国政治结构的特点是实行一党专制的极权主义独裁统治。纳粹党并非德国某一个特定阶级或阶层的政治代表,而是极端民族主义、军国主义、封建专制主义等各种反动势力的一个集合体。希特勒在政治上通过“领袖原则”和“政治生活一体化”,取消了除纳粹党以外的一切政党,在德国全面实行一党专制独裁统治。虽然希特勒没有公开宣布废除《魏玛宪法》,在形式上保留了议会制度和司法独立权,但那只不过是形同虚设。希特勒建立的第三帝国,不仅是对魏玛共和国的极端反动,对资产阶级自由主义政治的一种倒退,而且也是对德国历史的反动、政治上的严重倒退。在经济上,为谋求对外发动侵略战争,纳粹政府将极权政策实施于经济领域,加强了对经济的全面干预和控制,建立了“总体战争经济”体制。由于军事工业的恶性膨胀,从而刺激了整个德国工业的发展。1937年,德国工业生产在资本主义世界占11%,英国为10%,法国仅为5%,超过了英、法,又仅次于美国,跃居世界第二位。专制主义和“总体战争经济”体制使德国经济暂时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但是,第三帝国发展经济的目的是为了扩充军备,对外发动侵略战争。从政治角度看,这一时期德国可称为封建法西斯式资本主义社会形态,从军事经济角度看,可称为军事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社会形态。
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德国在1945年前由于政治与经济发展不平衡、处于不同步协调发展状态,所以没有出现一个比较完备的资本主义社会形态。
4.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时期(1949―)。二战后由英美法三国扶持建立起来的联邦德国,在吸取第二帝国时期专制主义、魏玛共和国时期自由主义、第三帝国时期纳粹极权主义等政治经济体制失败教训的基础上,结合本民族的特点,基本上是按照西方的民主政治和自由经济体制的模式建立起来的,确立了完全的资产阶级政治经济体制,使政治与经济逐步实现了相对同步、稳定和协调发展的状态,因而资本主义得以在健康平稳的道路上演进,社会也得到了全面进步,是一个真正完备的资本主义社会形态,或者说较成熟的资本主义社会形态。
联邦德国的政治结构是以中等阶层(或称中产阶级、中等阶级)占主导地位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统治形式,在政治体制上建立了以基督教民主联盟、基督教社会联盟组成的“联盟党”和社会民主党为主、自由民主党为辅的三党制政治,并在此结构基础上形成稳定的议会民主制,由《基本法》(即《宪法》)规定对总统权力加以限制,总统只是国家权力象征性代表,不再拥有行政权,废除了《魏玛宪法》规定的总统拥有的“紧急权力”。总理由总统根据议院中力量对比,提名最强大的党的领袖为总理候选人,再经联邦议院选举后组织政府。政府一旦组成,就获得了比《魏玛宪法》时更大的独立性。这既不像美国国会独立于政府首脑,从整体上形成对总统的抗衡力量,也不像英国下院完全受政府支配和控制,成为政府和反对派争吵的场所,而是这两种类型的混合体。政党政治结构比较民主和稳定。在总结自由主义和极权主义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吸取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两种模式的利弊,制订出符合本国国情的“社会市场经济”模式。这一体制强调在坚持市场经济、坚持自由竞争为主的前提下,强调社会秩序。国家不能对市场经济完全放任自由,要进行适当的调节,维持一种“竞争秩序”,保证竞争得以实现,使经济有一个稳定的发展环境。同时,国家也要干预收入分配和劳资关系,以确保“经济人道主义”;通过社会保险、救济和补贴等措施来缓和私有制及竞争带来的危害,避免社会矛盾的激化。在这一体制下,联邦德国经济发展十分迅速,50年代中期已超过了1936年的生产水平,增长率为10%,创造了又一个“经济奇迹”。1964年至1967年经济发展达到最高点,工业生产平均增长率为7%,至1970年国民生产总值提高了6倍,一跃成为世界第三大工业强国。联邦德国政治与经济体制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以“平衡”作为杠杆,强调“秩序”和“稳定”,这也是鉴于德国在动荡多变的历史中遭受磨难而得出的宝 三亿文库包含各类专业文献、外语学习资料、专业论文、高等教育、幼儿教育、小学教育、行业资料、各类资格考试、35对德国历史产生重要影响的几个问题等内容。 
 俄罗斯在漫长的历史中形成民族精神是()D 沙皇俄国...C、中庸 44、在德国人的意识里,对于民族精神的解读...体现了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影响× 29、根据英国作家...  我的答案:A 13 下列关于通货膨胀产生的影响正确的...我的答案:C 37 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保险法是:()。...答案: × 34 德国很好的将民主问题与民族问题共同...  A 5 大学是在公元多少世纪,西欧社会产生的特殊的...对德国后来教育的发展特别是教育的发展最为重要的...有一个自我目的,这个目的与别人的意志的关系史 ? ...  经济学百年(一) 1 西方经济学形成于工业革命的后期...重要 C、他是德国历史学派的先驱 D、以上都对 我...二元经济理论着重点在于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 ? 3 下列关于通货膨胀产生的影响正确的有:()。...() 我的答案:√ 5 德国很好的将民主问题与民族...? ? 2 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保险法是:()。 ? A、...  (德语:die Seidenstrasse)一词最早来自于德国地理学...对资金融通产生重大 的影响,其中最具决定性影响的是...从理论上来说,有效的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关乎三个问题,...  的形成与建立问题,把重点放在科学理论的辩护问题或...2,在人类历史上,唯物主义自然观经历了哪几个重要...答: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是:德国的古典哲学【它的...  对德国历史产生重要影响的... 10页 5财富值 德国...请到百度文库投诉中心;如要提出功能问题或意见建议,...德 国作为一个地理单元在历史上曾经几经分裂, 最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极端民族主义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