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师徒四人简介行者修 菩提道场 猜一个字

查看: 3563|回复: 12
西游记里 师徒四人与八识
最后登录注册时间
本帖最后由 yanzi1225627 于
15:43 编辑
【前几天看无上那本书,首愚师也提到西游记和八识的关系。今天搜了下,看了后,觉的不错,转到这里。又翻起以前我问的关于第六识第七识问题的一个帖子:, 这次才理解了:八个兄弟共一胎,一个伶俐一个呆,五个门前做买卖,一个在家把帐开。有几个师兄说的对,第六识是伶俐就像孙悟空,第七识是我执,习气,误以为有个“我”。阿赖耶识应该是那个在家开账的,注意是“把账开”,仅仅是记账,记录。这不是说的种子识还能是什么?“把帐开”并不是“算账”。 看来这块,原帖有错误。但原帖说,修行的过程就是用第六识不断的说服第七识我觉的还是对的。第六识与第七识互相影响,普通人是恶性循环。 修行人则是要打破打这种恶性循环,用第六识的正知正见“分别心”来修正、转换、更改第七识的习气里的“我执”,借用个词转识成智吧。----------这是我的一点愚见,请师兄们多指正。多谢诸位大德。下为原文:】
& & 《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通达了佛教的学理,尤其是对唐玄奘大师宣讲的唯识学,体会很深。而唯识学的义理,又颇为深奥,一般人很难有所理解,入门更是很难,对此,吴承恩创作了小说《西游记》,以生动活泼的形式来阐述唯识学的深刻道理。但后世对 西游记》的理解,逐渐离真正的主旨相去愈远,且一百个人有 一百种想法和看法,都赋予了自己的不同见解。
  大乘佛法的唯识学中,把人对境攀缘的妄心,分为八个识——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赖耶。八识中的前五识——眼耳鼻舌身只能了知自己界限以内的东西,不能代表其他识发生作用。而第六识,则是由前五识所引,帮助他们发生作用。第七识末那识的作用,是执定阿赖耶识为我,而反复思量。第八识阿赖耶识,又名藏识,是本性与妄心的合和体,也是无始以来,生死流转的根本,是八识之总体,也是一切业力——善恶种子的寄托所在。  
  那么,唐僧师徒四人代表了什么呢 ?  
  唐僧,阿赖耶识的代表。阿赖耶识历劫生死,永不灭坏,众妖怪争着吃唐僧肉图个长生不老。阿赖耶识在生死轮回当中,受苦最多、享福也最多,因为是八识之总体,为一切善恶业力之所寄托,唐僧一路备受世人尊敬,有的国王想让位给他,有的公主想嫁给他,最后还成佛,好事尽占。阿赖耶识只有藏意(能藏、所藏、执藏),没有和第六意识一样有分别计度作用,没有思维辨别能力,因此唐僧人妖不分、善恶不辨。
  沙僧,第七识末那识的代表。末那识的特点是执我和思量,即常恒地思量第八识而计度为我,依第八识,缘第八识,执持第八识为我,所以沙僧也就执定了唐僧,与他形影不离。学者蔡相宗、李荣昌作了个形象的比喻:阿赖耶识因为能藏,可说是一个大仓库;末那识因为执定阿赖耶识,可说是仓库的站岗人。既然是仓库,所以东西无论好坏,都统统容纳;既然是站岗人,所以他就必须执定仓库,与其形影不离。悟空,第六识意识的代表。意识变化多端,思前想后,极不稳定,像猿猴一样,跳来 跳去,一刻也闲不下来,所谓心猿意马是也,所以悟空这只猴子就代表了人的意识。因为意识是无形的,所以一切外力都拿他无可奈何,天兵天将斗不过他,八卦火炉烧不死他,雷屑钉、刀砍斧剁、枪刺剑剐,都不能伤及其身。意识速度快、变化多,现代科学也证实了人的意识的速度比光速还要快上千倍万倍,因为悟空一个筋斗云十万八千里,代表意识的快速度。七十二般变化代表了意识的变化多端。八识当中,惟有意识有分别计度作用,所以师徒四人当中只有悟空能识别妖魔鬼怪菩萨神仙,能辨别真假。意识是人的行为的主宰,因此悟空常常把唐僧和沙僧置之脑后,成为整个故事的主角。(《西游记》中的心猿,心猿,讲的就是心像个猴子一样,四处乱动,变来变去。)
  八戒,眼耳鼻舌身的代表。眼耳鼻舌身这五识,是人接触外界的工具。眼能观色,耳能听声,鼻能嗅香,舌能尝味,身能接触,因此,八戒是师徒四人中唯一一个集贪色、贪吃、贪睡和贪名利于一体的人。眼耳鼻舌身五识与意识的关系,是前五识只要有一识生起,意识便同时俱起。所以前五识的所作所为,意识看得清清楚楚,故而,代表前五识的八戒的心里所怀的种种勾当,都瞒不过代表意识的悟空。
& &&&关于师徒四人的真实所指,西游记原书中也有道破,第一百回有诗曰:“一体真如转落尘,合和四相复修身”,唐僧师徒四人就是“合和四相”的“一体真如”。盘丝岭盘丝洞的七个蜘蛛精,便是七情的象征。因为情欲牵缠,难以自拔,故以蜘蛛精之情来比喻。只要人心不静,自然会被牵缠。孙悟空心无挂碍,来去自由;八戒情识与妖怪同类,如同藕断丝连,所以他会身投罗网。唐僧也一样,难断情丝,所以被陷罗网,横遭侮辱。要想断灭情识欲心,必得孙行者“把那丝绳都搅断”,举棒“把七个蜘蛛精,尽情打烂”。
西游记里师徒四人的取经之行,可以总结为:
八戒:将前五识转为成所作智,悟能;
行者:转意识为妙观察智,悟空;
沙僧:转末那识为平等性智,悟净;
唐僧:转阿赖耶识为大圆镜智,又名唐三藏,这和第八识的能藏、所藏、执藏相吻合。
师徒四人即“合和四相”的“一体真如”。
[唯识宗的祖师---弥勒佛】
& && & &&唐三藏也即现实中唐代的玄奘法师。而且日后,玄奘大师也往生了弥勒佛在兜率宫的弥勒净土。成为了他的弟子,将在很多亿年后,随弥勒佛下生,普渡众生。 后来,奉旨翻译了后来著名的《摩诃般若波罗蜜心经》。这点在西游记小说中,也有提到。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
最后登录注册时间
这次为了更清楚这个问题,附上胡松年先生《观想的要领,需善用识》文章里的一段:
什么才是第六意识的“现量境”呢?
  前五识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与“身识”,这些功能来自于我们的五根(眼、耳、鼻、舌、身),以“眼”为例,眼根就如同照相机,眼识能从照相机中看到一切呈现的景物,清楚了然,但不取分别,不作好恶,亦不选择,当眼睛看到一个人,眼识只清楚是一个人,至于这个人是男是女,是大人或小孩,是熟识者或陌生人,并不属“眼识”的范畴,直到第六意识起了作用,就分别出,该人是谁了,认不认识,其姓名为何,都能分别清了,分别心起了作用后,接着好恶心、贪得心、逃避心等等的心理反应,一连串地冒了出来,然后再指令前五识做出一些支配的动作,这都是属于第六意识的功能了。第六意识主宰了一切心、行,功能极大,前五识都归它指挥,但它却也是最大的染污媒介。
  第六意识的“现量境”,就是放下分别心,无住无着,任由前五识自然显现,不加也不减。有如婴儿一般,他有看、听等功能,前五识婴儿已俱足,但其第六识还没发展出来,看归看,听归听,虽然也会对所见、所听的事物作出正常的本能反应,但却没有分别心,这就是第六意识的“现量境”了。
第七识是什么?与第六识的关系如何?
  唯识所讲的“第七识”,音译为“末那识”,是第六意识所依之根,心识生起,必有所依,前五识所依的是五根(眼、耳、鼻、舌、身,此为色法之根),第六识所依的是第七末那识(此为心法之根)。意识依于末那识而生起,末那识即为意识之根。
  末那识又是第八识(阿赖耶识)之转识,是“我执”的根源,有了“我执”,就会导致第六意识的“人、我、众生”诸相之分别心,再演变成贪、嗔、痴、慢、疑等五毒,这些现行又再反过来染污了第七识,同时也在阿赖耶识种下了恶种子。这就是种子生现行,现行又生种子的道理,可能就进入了恶性循环。
第六意识“现量境”之作用何在?
  刚才所述的是种子与现行间的恶性循环,而修行则是要将其循环反转过来,成为良性循环,而这个良性循环,必须由第六意识着手,不要小看了这第六意识的“现量境”,如此,一旦停止意识上的分别作用,而回归到意根的清明上去,逐渐将意根(第七识)染污转为清净,当意识上断去分别心与我法二执时,第七识才可由污染而转为初步的平等性智。这就是修持转识成智的过程之一。故以修行而论,五阴之中,想阴是最重要的,即此理也。
第八意识是含藏识,善种子要遍植、深植
  第八识音译为“阿赖耶识”,前七识都是其转识,完全受其影响,它是含藏识,储藏了我们无始劫来的一切记载,无论善、恶或无记等业,点点滴滴,完全收藏起来,无一漏失,而这些收藏的业力种子(因),就会推动现下或未来的思想与行为(果),而这些现行之果,又成为新的种子,植回第八识中,待将来因缘成熟时,再会结其果,永远不断循环下去。
  我们的一切行为,乃至于起心动念,都会在阿赖耶识里植下种子,知道这个道理后,便应了解到,修行不仅仅在盘腿打坐之时,而是随时随地都要播撒善的种子,修行不能时时关注到自己的起心动念,要想转业、转识,难矣!这也是为什么修净土法门者,二六时中,都须念佛;修密乘者,二六时中,都须持咒、观想;修观心法门者,二六时中,都须在观照之中;参禅者,无时无刻都在参禅中;如此类推下去。因此,修持必须细微到自己的起心动念,与平常生活打成一片,方能算是真正的修持。
  就以念佛来说,如果只有在盘腿打坐时,才专一念佛,播下善业之种子,而平时生活中,闲下来,都在放逸中,胡思乱想,种的多为恶业或无记业的种子,总算下来,恶种子多于善种子,如此,会有转识成智的可能吗?反之,若念念都在念佛之中与定慧之中,善业种子之数量则远远超过了恶业之种子,迟早有一天,会转识成功的。
最后登录注册时间
怀师关于西游记的开示:
孙悟空就是思想意识,配合这条棒,打乱人间。要把孙悟空(意识)收服了,修道变成佛,就很难了。所以他的法名叫悟空,明白思想念头生灭无常,本来抓不住的,像水中捞月,所以他不再执着了。猪八戒代表欲望,贪吃贪色,能转过来就是修道的能量了,所以叫“悟能”。沙和尚挑行李,代表带着业障重担跟着走;他叫“悟净”,修行就是净化业障。白龙马代表气,驮着唐僧一路取经,唐僧代表本性,所以是师父,取经代表修行修道。
上为怀师所说,感觉和上面的八识对应并不矛盾。
这个有点冲突。坐等高人指点。
最后登录注册时间
老古出版社曾出过一本《西游原旨》
清朝道家的人写的
最后登录注册时间
感觉一楼师兄总结得好,辛苦了!
最后登录注册时间
《西游记》第十四回: 心猿归正 六贼无踪
孙悟空打杀了眼耳鼻舌身意六贼,降伏猴心之后,才有资格戴上“紧箍咒”,去往西天取经。
打杀六贼,空掉身见,入“未到地定”,得“止”之后,纯化意识,便有资格戴上“紧箍咒”(观心法门),进一步照见五蕴皆空!
最后登录注册时间
楼上师兄总结的非常好,把唯识的道理说的是深入浅出!非常感谢!
最后登录注册时间
以前有师兄写过的
南师好像在哪本书里提到过《西游原旨》这本书。
按《西游原旨》一书来说,《西游记》也可以算是一部道书。
最后登录注册时间
《西游记》者,其书阐三教一家之理,传性命双修之道。俗语常言中,暗藏天机;戏谑笑谈处,显露心法。古人所不敢道者,真君道之;古人所不敢泄者,真君泄之。一章一篇,皆从身体力行处写来;一辞一意,俱在真履实践中发出。其造化枢纽,修真窍妙,无不详明且备。可谓拔天根而钻鬼窟,开生门而闭死户,实还元返本之源流,归根复命之阶梯。悟之者在儒即可成圣,在释即可成佛,在道即可成仙。不待走十万八千之路,而三藏真经可取;不必遭八十一难之苦,而一觔斗云可过;不必用降魔除怪之法,而一金箍棒可毕。盖西天取经,演《法华》、《金刚》之三昧;四众白马,发《河》、《洛》、《周易》之天机;九九归真,明《参同》、《悟真》之奥妙;千魔百怪,劈外道旁门之妄作;穷历异邦,指脚踏实地之工程。三藏收三徒而到西天,能尽性者必须至命,三徒归三藏而成正果,能了命者更当修性。贞观十三年上西,十四年回东,贞下有还原之秘要;如来造三藏真经,五圣取一藏传世,三五有合一之神功。全部要旨,正在于此。其有裨于圣道,启发乎后学者,岂浅鲜哉?憺[澹]漪道人汪象旭,未达此义,妄议私猜,仅取一叶半简,以心猿意马,毕其全旨,且注脚每多戏谑之语,狂妄之词。咦!此解一出,不特埋没作者之苦心,亦且大误后世之志士,使千百世不知《西游》为何书者,皆自汪氏始。其后蔡、金之辈,亦遵其说而附和解注之。凡此其遗害,尚可言哉?继此或自为顽空,或指为执相,或疑为闺丹,或猜为吞咽。干枝百叶,各出其说,凭心造作,奇奇怪怪,不可枚举。此孔子不得不哭麟,卞和不得不泣玉也。自悟一子陈先生《真诠》一出,诸伪显然,数百年埋没之《西游》,至此方得释然矣。但其解虽精,其理虽明,而于次第之间,仍未贯通,使当年原旨,不能尽彰,未克尽美而未尽善耳。予今不揣愚鲁,于每回之下,再三推敲,细微解释。有已经悟一子道破者,兹不复赘,即遗而未解,解而未详者,逐节释出,分晰层次,贯串一气。若包藏卦象,引证经书处,无不—一注明。俾有志于性命之学者,原始要终,一目了然,知此《西游》,乃三教一家一理,性命双修之道,庶不惑于邪说淫辞,误入外道旁门之涂,至于文墨之工拙,则非予之所计也。
    时在乾隆戊寅孟秋三日,榆中栖云山素朴散人悟元子刘一明自序。
最后登录注册时间
悟元子《指南针》中亦收有此序,与《西游原旨》中刘序有所不同,附录于下:
  《西游记》者,元初龙门教祖长春邱真君之所著也。其书阐三教一家之理,传性命双修之道。俗语常言中,暗藏天机;戏谑笑谈处,显露心法。古人所不敢道者,真君道之;古人所不敢泄者,真君泄之。一章一篇,皆从身体力行处写来;一辞一意,俱在真履实践中发出。其造化枢纽,修养窍妙,无不详明且备。可谓拔天根而钻鬼窟,开生门而闭死户,实还元返本之源流,归根复命之阶梯。悟之者在儒即可成圣,在释即可成佛,在道即可成仙。不待走十万八千之路,而三藏真经可取;不必遭八十一难之苦,而一觔斗云可过;不必用降妖除怪之法,而一金箍棒可毕。盖西天取经,演《法华》、《金刚》之三昧;四众白马,发《河》、《洛》、《周易》之天机;九九归真,明《参同》、《悟真》之奥妙;千魔百怪,劈异端旁门之妄作;穷历异邦,指脚踏实地之工程。三藏收三徒而到西天,能尽性者必须至命,三徒归三藏而成正果,能了命者还当修性。贞观十三年上西,十四年回东,贞下有还原之秘要;如来造三藏真经,五圣取一藏传世,三五有合一之神功。全部要旨,正在于此。其有裨于圣道,启发乎后学者,岂浅鲜哉?憺漪道人汪象旭,未达此义,妄议私猜,仅取一叶半简,以心猿意马,毕其全旨,且注脚每多戏谑之语,妄诞之词。咦!此解一出,不特埋没作者之婆心,亦且大误后世之志士,使千百世不知《西游》为何书者,皆自汪氏始。其遗害,尚可言乎?继此或目以顽空,或指为执相,或疑为闺丹。干枝百叶,各出其说,凭心自造,奇奇怪怪,不可枚举。此孔子不得不哭麟,卞和不得不泣玉也。我国朝悟一子陈先生《真诠》一出,诸伪显然,数百年埋没之《西游》,至此方得释然矣。但其解虽精,其理虽明,而于次第之间,仍未贯通,使当年原旨,犹不能尽彰,未克尽美而未尽善耳。予今不揣愚鲁,于每回之下,再三推敲,细微注释。有已经悟一子道破者,兹不复赘,即遗而未解,解而未详者,逐节绎出,分晰层次,贯串一气。若包藏卦象,引证经书处,无不—一释明。俾有志于性命之学者,原始要终,一目了然,知此《西游》,乃三教一家一理,性命双修之道,庶不惑于邪说淫辞,误入异端旁门之涂,至于文墨之工拙,则非予之所计也。
   时大清乾隆四十三年岁次戊戌初秋三日素朴散人悟元子刘一明自叙于金城白道楼。
最后登录注册时间
西游原旨读法
  一、《西游》之书,仍历圣口口相传、心心相印之大道。古人不敢言者,丘祖言之;古人不敢道者,丘祖道之。大露天机,所关最重。是书在处,有天神守护。读者须当净手焚香,诚敬开读。如觉闷倦,即合卷高供,不得亵慢。知此者,方可读《西游》。
  二、《西游》立言,与禅机颇同。其用意处,尽在言外。或藏于俗语常言中,或托于山川人物中。或在一笑一戏里,分其邪正;或在一言一字上,别其真假。或借假以发真,或从正以批邪。于变万化,神出鬼没,最难测度。
    学者须要极深研几,莫在文字上隔靴搔痒。知此者,方可读《西游》。
  三、《西游》神仙之书也,与才子之书不同。才子之书论世道,似真而实假;神仙之书谈天道,似假而实真。才子之书尚其文,词华而理浅;神仙之书尚其意,言淡而理深。知此者,方可读《西游》。
  四、《西游》贯通三教一家之理,在释则为《金钢》、《法华》,在儒则为《河》、《洛》、《周易》,在道则为《参同》、《悟真》。故以西天取经,发《金刚》、《法华》之秘;.以九九归真,阐《参同》、《悟真》之幽;以唐僧师徒,演《河》、《洛》、《周易》之义。知此者,方可读《西游》。
  五、《西游》,一案有一案之意,一回有一回之意,一句有一句之意,一字有一字之意。真人言不空发,字不虚下。读者须要行行着意,句句留心,一字不可轻放过去。知此者,方可读《西游》。
  六、《西游》,世法道法说尽,天时人事说尽。至于学道之法,修行应世之法,无不说尽。乃古今丹经中第一部奇书。知此者,方可读《西游》。
  七、《西游》有转生杀之法,窃造化之道,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非一切执心着意,顽空寂灭之事。学者须要不着心猿意马、幻身肉囊,当从无形无象处,辨出个真实妙理来,才不是枉费工夫。知此者,方可读《西游》。
  八、《西游》大道,乃先天虚无之学,非一切后天色相之邪术。先将御女闺丹。炉火烧炼批开,然后穷究正理,方有着落。知此者,方可读《西游》。
  九、《西游》每宗公案,或一二回,或三四回,或五六回,多寡不等。其立言主意,皆在分案冠首已明明题说出了。若大意过去,未免无头无脑,不特妙义难参,即文辞亦难读看。阅者须要辨清来脉,再看下文,方有着落。知此者,方可读《西游》。
  十、《西游》每回妙义,全在提纲二句上。提纲要紧字眼,不过一二字。如首回,“灵根育孕源流出,心性修持大道生。”“灵根”即上句字眼,“心性”即下句字眼。可见灵根是灵根,心性是心性,特用心注修灵根,非修心性即修灵根。何等清亮!何等分明!如次回,“悟彻菩提真妙理,断魔归本合元神。”“悟彻”即上句字眼,“断魔”即下句字眼。先悟后行,悟以通行,行以验悟,知行相需,可以归本合元神矣。篇中千言万语,变化离合,总不外此提纲之义。回回如此,须要着眼。知此者,方可读《西游》。
  十一、《西游》取真经,即取《西游》之真经。非《西游》之外,别有真经可取。是不过借如来传经,以传《西游》耳。能明《西游》,则如来三藏真经,即在是矣。知此者,方可读《西游》。
  十二、《西游》每宗公案,收束处皆有二句总结,乃全案之骨子。其中无数妙义,皆在此二句上着落,不可轻易放过。知此者,方可读《西游》。
  十三、《西游》乃三五合一,贞下起元之理。故唐僧贞观十三年登程,路收三徒,十四年回东,此处最要着眼。知此者,方可读《西游》。
  十四、《西游》通关牒文,乃行道者之执照凭信,为全部之大关目。所以有各国宝印,上西而领,回东而交,始终郑重,须臾不离,大要慎思明辨,方能得真。知此者,方可读《西游》。
  十五、《西游》大有破绽处,正是大有口诀处。惟有破绽,然后可以起后人之疑心,不疑不能用心思。此是真人用意深处,下笔妙处。如悟空齐天大圣,曾经八卦炉锻炼,已成金刚不坏之躯,何以又被五行山压住?玄奘生于贞观十三年,经十八年报仇,已是贞观三十一年,何以取经时又是贞观十三年?莲花洞,悟空已将巴山虎、倚海龙打死,老妖已经识破,何以盗葫芦时,又变倚海龙?此等处大要着意。知此者,方可读《西游》。
  十六、通关牒文,有各国宝印,乃《西游》之妙旨,为修行人安身立命之处,即他家不死之方。此等处,须要追究出个真正原由来。知此者,方可读《西游》。
  十七、《西游》每过一难,则必先编年记月,而后叙事,隐寓攒年至月,攒月至日,攒日至时之意。其与取经回东,交还贞观十三年牒文,同一机关,所谓贞下起元,一时辰内管丹成也。知此者,方可读《西游》。
  十八、《西游》有着紧合尖处,莫如芭蕉洞、通天河、朱紫国三案。芭蕉洞,言火候次序,至矣尽矣;通天河,辨药物斤两,至矣尽矣;朱紫国,写招摄作用,至矣尽矣。学者若于此处参入,则金丹大道可得其大半矣。知此者,方可读《西游》。
  十九、《西游》有合说者,有分说者。首七回,合说也。自有为而入无为,由修命而至修性。丹法次序,火候工程,无不俱备。其下九十三回,或言正,或言邪,或言性,或言命,或言性而兼命,或言命而兼性,或言火候之真,或拨火候之差,不过就一事而分晰之,总不出首七回之妙义。知此者,方可读《西游》。
  二十、《西游》即孔子穷理尽性至命之学。猴王西牛贺洲学道,穷理也;悟彻菩提妙理,穷理也;断魔归本,尽性也;取金箍棒,全身披挂,销生死簿,作齐天大圣,入八卦炉锻炼,至命也。观音度三徒,访取经人,穷理也;唐僧过双叉岭,至两界山,尽性也;收三徒,过流沙河,至命也。以至群历异邦,千山万水,至凌云渡,无底船,无非穷理尽性至命之学。知此者,方可读《西游》。
  二一、《西游》有批邪归正,有证正批邪之笔。如女人国配夫妻,天竺国招驸马,证正中批邪也;狮驼国降三妖,小西天收黄眉,隐雾山除豹子,批邪归正也。真人一意双关,费尽多少老婆心。盖欲人人成仙,个个作佛耳。知此者,方可读《西游》。
  二二、《西游》有写正道处,有批旁门处。诸山洞妖精,批旁门也;诸国土君王,写正道也。此全部本义。知此者,方可读《西游》。
  二三、《西游》所称妖精,有正道中妖精,有邪道中妖精,如小西天、狮驼洞等妖,旁门邪道妖也;如牛魔王、罗刹女、灵感大王、赛太岁、玉兔儿,乃正道中未化之妖,与别的妖不同。知此者,方可读《西游》。
  二四、《西游》演卦象,有重复者,特因一事而发之,虽卦同而意别,各有所指,故不防重复出之。知此者,方可读《西游》。
  二五、《西游》有欲示真而批假之法。如欲写两界山行者之真虎,而先以双叉岭之见虎引之;欲写东海龙王之真龙,而先以双叉岭蛇虫引之;欲写蛇盘山之龙马,而先以唐王之凡马引之;欲写行者、八戒之真阴真阳,而先以观音院之假阴假阳引之;欲写沙僧之真土,而先以黄风妖之假土引之。通部多用此意。知此者,方可读《西游》。
  二六、《西游》有最难解而极易解者。如三徒已到长生不老之地,何以悟空又被五行山压住,悟能又有错投胎,悟净又贬流沙河,必须皈依佛教,方得正果乎?盖三徒皈依佛教,是就三徒了命不了性者言;五行山、云栈洞、流沙河,是就唐僧了性未了命者言。一笔双写,示修性者不可不修命,修命者不可不修性之义。知此者,方可读《西游》。
  二七、《西游》有不同而大同者。如《西游记》本为唐僧西天取经而名之,何以将悟空公案,著之于前乎?殊不知悟空生身于东胜神洲,如唐僧生身于东土大唐;悟空学道于西牛贺洲,如唐僧取经于西天雷音;悟空明大道而回山,如唐僧得真经而回国;悟空出炉后而入于佛掌,如唐僧传经后而归于西天。事不同而理同,总一《西游》也。知此者,方可读《西游》。
  二八、《西游》每到极难处,行者即求救于观音,为《西游》之大关目,即为修行人之最要着,盖以性命之学,全在神明觉察之功也。知此者,方可读《西游》。
  二九、《西游》前七回,由命以及性,自有为而入无为也;后九十三回,由性以及命,自无为而归有为也。通部大义。不过如是。知此者,方可读《西游》。
  三十、《西游》三藏喻太极之体,三徒喻五行之气。三藏收三徒,太极而统五行也;三徒归三藏,五行而成太极也。知此者,方可读《西游》。
  三一、《西游》言唐僧师徒处,名讳有二,不可一概而论。如玄奘、悟空、悟能、悟净,言道之体也;三藏、行者、八戒、和尚,言道之用也。体不离用,用不离体,所以一人有二名。知此者,方可读《西游》。
  三二、《西游》写唐僧师徒,有正用,有借用。如称陈玄奘、唐三藏、孙悟空、孙行者、猪悟能、猪八戒、沙悟净、沙和尚,正用也;称唐僧、行者、呆子、和尚,借用也。正用专言性命之实理,借用兼形世间之学人,不得一例混看。知此者,方可读《西游》。
  三三、《西游》以三徒,喻外五行之大药,属于先天,非后天有形有象之五行可比。须要辨明源头,不得在肉皮囊上找寻。知此者,方可读《西游》。
  三四、《西游》写三徒,皆具丑相。丑相者,异相也,异相即妙相。正说着丑,行着妙。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所以三徒到处,人多不识,见之惊疑。此等处,须要细心辨别。知此者,方可读《西游》。
  三五、《西游》写三徒本事不一;沙僧不变,八戒三十六变,行者七十二变。虽说七十二变,其实千变万化,不可以数计,何则?行者为水中金,乃他家之真阳,属命,主刚主动,为生物之祖气,统七十二候之要津,无物不包,无物不成,全体大用,一以贯之,所以变化万有,神妙不测。八戒为火中木,乃我家之真阴,属性,主柔主静,为幻身之把柄,只能变化后天气质,不能变化先天真宝,变化不全,所以七十二变之中,仅得三十六变也。至于沙僧者,为真土,镇位中宫,调和阴阳,所以不变。知此者,方可读《西游》。
  三六、《西游》写三徒神兵,大有分晓。八戒、沙僧神兵,随身而带。唯行者金箍棒,变绣花针,藏在耳内,用时方可取出。此何以放?夫针把宝杖,虽是法宝,乃以道全形之事,一经师指,自己现成。若金箍棒,乃历圣口口相传,附耳低言之旨,系以术延命之法,自虚无中结就,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纵横天地莫遮拦,所以藏在耳内。这些子机密妙用,与针钯、宝杖,天地悬远。知此者,方可读《西游》。
  三七、《西游》以三徒喻五行之体,以三兵喻五行之用。五行攒簇,体用俱备。所以能保唐僧取真经,见真佛。知此者,方可读《西游》。
  三八、《西游》写悟空,每到极难处,拔毫毛变化得胜。但毛不一,变化亦不一。或拔脑后毛,或拔左臂毛,或拔右臂毛,或拔两臂毛,或拔尾上毛,大有分别,不可不细加辨别。知此者,方可读《西游》。
  三九、《西游》写悟空变人物,有自变者,有以棒变者,有以毫毛变者。自变、棒变者,真变也;毫毛变者,假变也。知此者,方可读《西游》。
  四十、《西游》称悟空、称大圣、称行者,大有分别,不可一概而论,须要看来脉如何。来脉真,则为真;来脉假,则为假。万勿以真者作假,假者作真。知此者,方可读《西游》。
  四一、悟空到处,自称孙外公,又题五百年前公案。孙外公者,内无也;五百年前者,先天也。可知先天之气,自虚无中来,乃他家不死之方,非一己所产之物。知此者,方可读《西游》。
  四二、《西游》,孙悟空成道以后,入水不溺,入火不焚,大闹天宫,诸天神将,皆不能胜。何以保唐僧西夭取经,每为妖精所困?读者须将此等处,先辨分明,方能寻得出头义。若糊涂看去,终无会心处。盖行者之名,系唐僧所起之混名也。混名之名,有以悟的必须行的说者,有以一概修行说者。妖精所困之行者,是就修行人说,莫得指鹿为马。知此者,方可读《西游》。
  四三、《西游》,唐僧师徒,每过一国,必要先验过牒文,用过宝印,才肯放行。此是取经第一件要紧大事,须要将这个实义,追究出来。知此者,方可读《西游》。
  四四、《西游》经人注解者,不可胜数。其中佳解,百中无一。虽悟一子《真诠》,为《西游》注解第一家,未免亦有见不到处。读者不可专看注解,而略正文。须要在正文上看注解,庶不至有以讹传讹之差。知此者,方可读《西游》。
  四五、读《西游》,首先在正文上用功夫,翻来覆去,极力参悟,不到尝出滋味,实有会心处,不肯休歇。郊有所会,再看他人注解,扩充自己识见,则他人所解之臧否可辨,而我所悟之是非亦可知。如此用功,久必深造自得。然亦不可自以为是,尤当求师印证,方能真知灼见,不至有似是而非之差。
    以上四十五条,皆读《西游》之要法。谨录卷首,以结知音。愿读者留心焉。
  西游原旨歌
   二十年前读西游,翻来覆去无根由。
    自从恩师传口诀,才知其中有丹头。
    古今多少学仙客,谁把妙义细追求。
    愿结知音登天汉,泄露天机再阐幽。
    先天气,是灵根,大道不离玄牝门。
    悟彻妙理归原本,执两用中命长存。
    还丹到手温养足,阳极阴生早防惛。
    趁他一姤夺造化,与天争权鬼神奔。
    观天道,知消长,阴阳变化凭象罔。
    收得大药人鼎炉,七返火足出罗网。
    五行浑化见真如,形神俱妙目在享。
    性命双修始成真,打破虚空方畅爽。
    这个理,教外传,药物火候不一般。
    知的父母生身处,返本还元作佛仙。
    愚人不识天爵贵,争名夺利入黄泉。
    怎如作福修功得,访拜明师保天年。
    自行人,听吾劝,脚踏实地休枝蔓。
    凡龙凡虎急须除,休将性命作妖饭。
    翻去五行唤金公,得其一兮可毕万。
    神明默运察火候,任重道远了心愿。
    心肾气,非阴阳,金木相并出老庄。
    除却假土寻真土,复我原本入中黄。
    原本全凭禅心定,培养灵银寿无疆。
    不是旁门乱造作,别有自在不死方。
    肉尸骸,要看破,莫为饥寒废功课。
    道念一差五行分,戒行两用造化大。
    不明正理迷真性,五行相克受折挫。
    腾挪变化消群阴,笑他瞎汉都空过。
    诸缘灭,见月明,须悟神化是法程。
    生身母处问邪正,取坎填离死复生。
    戒得火性归自在,除去水性任纵横。
    务少搬运功夫客,谁知三教一家行。
    三教理,河图道,执中精一口难告。
    金木同功调阴阳,自有而无要深造。
    功成自有脱化日,返本还元不老耄。
    谨防爱欲迷心性,入他圈套失节操。
    服经粟,采红铅,皆执色相想神仙。
    谁知大道真寂灭,有体有用是法船。
    阴阳调和须顺导,水火相济要倒颠。
    扫尽心田魔归正,五行攒处却万缘。
    戒荆棘,莫谈诗,口头虚文何益之。
    稳性清心脱旧染,除病修真是良医。
    说甚采战与烧炼,尽是迷本灾毒基。
    更有师心高傲辈,冒听冒传将自欺。
    防淫辞,息邪说,坏却良心寿天折。
    莫叫失脚无底洞,全要真阴本性洁。
    和光混俗运神功,金公扶持隐雾灭。
    道以德济始全真,屋漏有欺天不悦。
    道为己,德为人,施法度迷方入神。
    不似利徒多惑众,自有心传盗道真。
    假装高明剥民脂,伤天害理总沉沦。
    阴阳配合金丹诀,依假修真是来因。
    未离尘,还有难,莫为口腹被人绊。
    浅露圭角必招凶,显晦不测男儿汉。
    猿熟马驯见真如,九还七返寿无算。
    天人浑化了无生,千灵万圣都称赞。
    争道的,仔细参,西游不是野狐禅。
    批破一切旁门路,贞下起元指先天。
    了性了命有无理,成仙成佛造化篇。
    急访明师求口诀,得意忘言去蹄筌。
    勇猛精进勤修炼,返老还童寿万年。
最后登录注册时间
金粟阁上:金粟阁& 金粟阁书店&& 老古原版图书&& 古典小说,有《西游原旨》
最后登录注册时间
把 人 对境攀缘 的 妄心,分为八个识——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赖耶。=======是真的吗?领教了。谢谢。。。。。。
Powered by}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师徒四人走了多少里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