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施得财的例子好多,佛陀的儿女之歌布施妻子,儿女怎么理解

释迦牟尼佛在因地行布施的故事
我的图书馆
释迦牟尼佛在因地行布施的故事
释迦牟尼佛在因地行布施的故事
菩萨投身饲饿虎起塔因缘经
北凉高昌沙门法盛译
如是我闻。一时昔佛游乾陀越国毗沙门波罗大城。于北山岩荫下。为国王大臣人民及天龙八部人非人等。说法教化。度人无数。教化垂毕佛便微笑。口出香光。光有九色。遍照诸国。香熏亦尔。时诸大众睹光闻香皆大欢喜。时光明还绕佛七匝复从口入。尔时阿难整衣服长跪叉手白佛言。今者世尊。现奇瑞相必有因缘。多所饶益。众生蒙祐。惟愿天尊说其因缘。
佛告阿难。如汝所说。诸佛密口凡所现相皆有因缘。汝欲闻乎。阿难曰。唯。天中天。佛告阿难。过去九劫。时世无佛。有一大国名乾陀摩提。王名曰乾陀尸利。夫人名曰钗摩目佉。太子名曰栴檀摩提。其国广博。丰乐饶人。人寿千五百岁。太子福德。天下太平。无偷劫贼。人民和顺。不相克伐。太子慈仁。聪明智慧。贯练群籍及九十六种道术威仪。靡不通达。少小已来常好布施。于身命财无所遗惜。慈育众生甚于赤子。大悲普覆平等无二。孝养父母。礼仪备举。
尔时父王为太子去城不远造立园观。其园纵广面八由旬。列种华果。奇兽异鸟。清净严丽。处处皆有流泉浴池。池中常有优钵罗华钵头摩华拘物头华分陀利华。及余种种赤白莲华。孔雀翡翠鵁鶄鸳鸯游戏其中。清凉香洁微妙第一。尔时太子与群臣百官及后妃婇女。导从前后诣园游戏。经一七日回驾还宫。尔时国界有贫穷孤独老病百疾。闻太子还,悉来在道侧。张手向太子。太子见已即以身璎珞服饰及金钱银钱车乘象马。悉用布施。及至城门无复余物。贫者犹多。恨不周足。太子还宫念诸贫人。忧不能食。
王问太子。为恨何也。太子答曰。近出游观。见诸贫人。来在道道侧。求索所乏。即以身所有施之。犹不周足。故自愁耳。今欲从大王乞中藏财物。周给天下。不审大王。赐所愿不。王言。国家库藏。防备缓急。不宜私用。于是太子。所愿不果。愁倍于前。太子傍臣名曰阇耶。见太子不食。悲感懊恼。长跪叉手。白太子言。臣有金钱十千。奉上大天随意所用。愿莫忧贫。饮食如先。钱若不足。臣当卖身。供奉大天。于是阇耶即以金钱十千奉上太子。太子使人持钱出城布施。尽十千数犹不得周。还白太子。金钱已尽。贫者尚多。于是太子即使傍臣料检私藏。复得金钱十千。布施贫者。犹不充足。
太子自念。夫人之苦皆由贫穷求不得苦。今当自卖所爱之身。救彼人苦令得安乐。思惟是已。却珍宝衣。著凡故服。默出宫城。投适他国名裴提舍。自炫卖身与一婆罗门得千金钱。即以此钱施诸贫人。时婆罗门。使奴将车入山斫樵于市卖之。经于多时。后复取薪。乃于山中得牛头栴檀一段重一百斤。时彼国王本有癞病。医方咒术不能令差。王便怒曰。用医何为。夫人百病皆有对治之药。而我此病何独不蒙。令收诸医于市斩刑。时有一医叩头白王言。今王此病对治之药世间难有。虽有其名未曾得见。王曰。药名何等。答曰。牛头栴檀。王曰。夫人罪福业行不同。自有福人设有此药。即教宣令天下。谁有此药。当分半国从其市之。
时婆罗门唤奴语曰。你从来卖薪虽获微直。不如今者富贵之利。国王有病。今以半国市牛头栴檀,汝今可赍此栴檀。往奉大王必得如意。吾当与汝共同此乐也。时奴便持牛头栴檀奉上国王。王得之已磨以涂身。癞病即愈。王大欢喜。举国臣民各蒙庆赖。即召群臣大设施会。放赦囚徒布施贫乏上下和乐。王使大臣破半宫殿。及所领国民金银珍宝钱财谷帛奴婢车乘象马牛羊悉皆分半。庄严宝车百乘。马骑千匹。作倡妓乐。香华幢旙百味饮食。迎奴还国。即便请之共坐宝床。作倡妓乐饮食娱乐。王问奴曰。见卿福德威相有殊于世。何缘处贱。愿闻其志。奴曰甚善。卿欲闻者今当说之。如卿所疑吾本非奴。卿颇曾闻乾陀摩提国王有太子名栴檀摩提好布施不。答曰。我数闻名但未曾见耳。曰吾便是也。
其王闻已倍更敬重。曰何缘致是。太子曰。吾好布施。尽国财物不足周用。穷者犹多。本愿不遂。是以舍国自卖身耳。王曰。夫人宿行随业受报。修善则乐。行恶则苦。非卿所为。非父母与。何乃亏国大望,处险涉难。如此之事天下少有。必有异见,愿闻其志。太子答曰。吾本发意誓度群生。行诸波罗蜜,志求菩提。王曰善哉。甚大随喜。太子语王。今以国还卿。唯求一愿当不见违。答曰。所愿何等。太子曰。欲得中藏钱财之物。以周给天下贫穷孤老尪羸百疾。恣意布施满五十日。其中功德与卿共之。王曰甚善。钱财之物随卿施用。所赏半国是卿功分。吾不敢受。太子曰善。卿以财施我。我以国奉卿。我好布施。卿之乐国。人物殊性志欲不同。王曰。此行弘深非吾所及。卿得道时愿见济度。
太子即遣使宣告诸国。若有贫穷孤老尪羸之者悉令来会。尔时太子使人开诸库藏运辇财物于平坦地。布施贫人满五十日。贫者得富莫不欢喜。尔时太子委国去后,群臣惊怖,啼哭白王,昨夜忽亡太子不知所在。王闻是语从床而落。迷不识人。夫人宫中后妃婇女。及诸臣佐,莫不惊怪。悲感懊恼举声号叫。奔出四向追觅太子。时王夫人惧失太子。怱怱如狂。即与后妃褰裳被发奔走出城。东西驰逐寻觅太子。王恐夫人念子懊恼或能致命。即与群臣严驾出城。追觅夫人并太子消息。去国十里于空泽草中。乃见夫人从数宫女。椎胸涕泣头乱目肿。披擘草丛求觅太子。其王见已更增悲结。前捉夫人手。涕泣交流谏夫人曰。吾子福德,慈孝布施,与物无怨。尽以财物布施天下犹不周足。常怀悔恨无物施用。子今密去必投他国求财布施。或自卖身周给贫苦。且共还宫勿大忧愁。吾今当遣使到诸国中。访问消息。必得子还。
夫人骂曰。由王悭贪。护惜钱财。不念我子。今宁可以钱财为子身不。王曰。吾失在先。今悔何及。且共还宫。保不失子。今当躬身四出求索。要当子还。夫人垂泪曰。今失我子。用生何为。宁死于此不空还也。我观子身。不知饥渴。虽遭大苦。不以为患。今还守宫。何所怙恃。于是太子后妃。被发乱头。号天叩地。四望顾视。不见太子。号天叩头。饮泪而言。天地日月父母灵神。若我有罪今悉忏悔。愿与我大天。早得相见。于是国王强牵夫人及太子后妃。车载还宫。太子尔时遥在他国。两目手足三返瞤动。心中愁怖似有忘失。即辞彼王还归本国。
王令傍臣庄严宝车百乘。马骑千匹。金钱十千银钱十万。王有五百大臣。人各金钱十千银钱十万。以赠太子。王与群臣十千万人。送太子到国界头。施设大会欢喜相谢。于是别去。太子惟曰。从小以来足不妄动。目不妄瞤。吾前出国不辞父母。必是父母及国人民。恐失我故忧愁苦恼。今当速去令知消息。又复惟曰。道途旷远不可卒到。恐我父母。哀念情重或丧身命。当作何方令得消息速达。时有乌鸟善能人语。白太子言。仁德至重。恩润普及。忧何不办。欲何所为。吾当助之。太子答曰。欲托一事。愿见不违。乌曰奉命。
太子曰。烦卿送书与我父母。乌曰。宜急今正是时。太子作书以授与乌。乌口衔书飞到本国。以书置王前。王披书读。知太子消息甚大欢喜。即起入宫语夫人曰。如吾语卿知不失子。不过数日必得见子。夫人闻已如死还稣。拍手称善。曰令一切天下安隐快乐。所愿皆得。寿命无量。尔时国中群臣豪族男女大小。闻太子还皆称万岁。王即与群臣数千万人。严驾导从出迎太子。道路相逢。太子见父即下宝车。前接足礼启白父王。自道不孝枉屈尊神。惊动国界。幸蒙原恕。王曰甚善。父子相见。悲喜交集。回驾还宫。举国民庶莫不欢喜。远方诸国贫穷乞人。闻太子还。多得钱财。皆从远来诣太子乞。太子使人担辇钱物。于道路头。平坦空地布施贫人。一年之中日日不绝。四方来者皆得如意。
尔时父王与诸大臣语太子曰。从今已往国藏珍宝。随所须用莫自疑难。夫施之德远近所重。怨敌恶人闻太子功德者。自然修善。尔时有五通神仙道士名曰勇猛。与五百弟子。在此山上大严窟中。修禅行道。志求菩提。欲度众苦。教化天下。皆令修善。尔时太子栴檀摩提。赍持种种百味饮食。上山供养诸仙道人。于时仙师。咒愿太子因为说法。太子心喜。志乐无为。不欲还国。顾惟宫室生地狱想。妻子眷属生杻械想。观五欲乐为地狱想。思惟是已。即解璎珞严身上服。及车马人从。悉付傍臣遣令还国。
于是太子。被鹿皮衣留住山中。从师学道。钻寻道术。时太子傍臣还国白王。太子上山供养仙人。留彼学道不肯还宫。经书咒术悉令通达。自要当还。王曰。一何苦哉。世人得子以致欢乐。凭赖老时益国除患。吾得此子常怀忧苦。不欲富贵不亲眷属。此之恼子何道之有。即召群臣共论此事。诸臣启曰。太子好道。不贪世荣。志乐无为。既不还国。非可如何。王宜遣使审定其意。必不还者当量其宜。王即遣信往问太子。吾今待子如渴思饮。停留山中不还何意。今夫人后妃挥涕望塗。悲号懊恼不自任处。夫子道安亲不宜苦逆。随使必还。使者受命旨白如是。太子答曰。万物无常。形不久存。室家欢娱。离别则苦。性命由天。不得自在。无常对至。虽有父子。不得相救。今求无为欲度众苦。得道之日。先度父母。今此处不远。亦当时往奉觐目下。此志已定。王宜更计。续立国嗣。
还信白王。具说上事。王即召集群臣。更立太子。时王夫人与太子后妃婇女营从。赍持太子衣服严身之具。及种种甘美饮食香华妓乐。导从前后上山。到太子处饭诸仙众。因迎太子。夫人曰。夫种谷防饥。掘井待渴。立郭防贼。养子侍老。汝今不还。吾命不全。太子长跪白夫人曰。舍家处山。改形易服。如唾出口。不中食用。闲居道士。于国无施。理分已定。非可改移。宁碎身于此。终不还也。愿母时还。寻尔修觐。于是夫人及太子后妃。见太子志意坚固。无有还意。悲哭懊恼。随路而归。于时国王惟望夫人得太子还。与诸群臣出城迎待。唯见夫人与太子后妃。被发乱头椎胸号叫。随路空归。王益不乐。群臣万众。莫不涕泪。回驾还宫。于是国王谏谢夫人及太子妻。吾子好道。世间难有。慈育普济。莫不蒙恩。此国之宝。非凡器也。今乐山居。以修其志。但令安隐。时复相见。今且与子相去不远。饷致饮食。消息往来。可以自慰。
于时夫人得王谏已忧愤小歇。时时遣人赍持饮食。及诸甘果种种美膳。往到山中供养太子。如是多年。太子亦时时来下问讯父母。乃复还山修道。其上下有绝崖深谷。底有一虎新生七子。时天大降雪。虎母抱子已经三日不得求食。惧子冻死守饿护子。雪落不息母子饥困丧命不久。虎母既为饥火所逼还欲啖子。时山诸仙道士。见此事已更相劝曰。谁能舍身救济众生。今正是时。太子闻已唱曰善哉。吾愿果矣。往到崖头下向望视。见虎母抱子为雪所覆生大悲心。立住山头寂然入定。即得清净无生法忍。观见过去无数劫事。未来亦尔。即还白师及五百同学。吾今舍身愿各随喜。师曰。卿学道日浅知见未广。何忽自夭舍所爱身。
太子答曰。吾昔有愿应舍千身。前已曾舍九百九十九身。今日所舍足满一千身。是故舍耳。愿师随喜。师曰。卿志愿高妙。无能及者。必先得道勿复见遗。太子辞师而去。于是大师与五百神仙道士涕泣满目。送太子到山崖头。时有富兰长者。将从男女五百余人。赍持饮食上山供养。见太子舍身悲感啼哭。而随太子至山崖头。于是太子在众人前发大誓愿。我今舍身救众生命。所有功德速成菩提。得金刚身。常乐我净。无为法身。未度者令度。未解者令解。未安者令安。我今此身无常苦恼。众毒所集。此身不净。九孔盈流。四大毒蛇之所蜇螫。五拔刀贼追逐伤割。如此身者。为无返复。甘膳美味及五欲乐供养此身。命终之后无善报恩。反堕地狱受无量苦。夫人身者。唯应令苦不得与乐。
太子种种诃责其身诸恶过咎已。又发誓言。今我以血肉救彼饿虎。余舍利骨。我父母后时必为起塔。令一切众生身诸病苦宿罪因缘。汤药针灸不得差者。来我塔处志心供养。随病轻重。不过百日。必得除愈。若实不虚者。诸天降雨香华。诸天应声即雨曼陀罗华。地皆震动。太子即解鹿皮之衣以缠头目。合手投身虎前。于是母虎得食菩萨肉。母子俱活。时崖头诸人下向望视。见太子为虎所啖骨肉狼藉。悲号大叫声动山中。或有椎胸自扑宛转卧地。或有禅思。或有叩头忏悔。太子尔时首陀会诸天。及天帝释四天王等。日月诸天数千万众。皆发无上菩提之心。作倡妓乐。烧香散华。曼陀罗华供养太子。而唱是言。善哉摩诃萨埵。从是不久。当坐道场。如是三唱已各还天宫。五百仙人皆发无上正真道意。神仙大师得无生忍。
王及夫人明旦遣使赍持饮食。上山饷太子。到住常石室。唯见卧具。鹿皮衣。伞盖。钵盂。锡杖。水瓶。澡罐悉在室中。不见太子。周遍问人无有应者。唯见仙人十十五五相向涕泣。到大师所。唯见仙师以手拄颊。涕泪满目。呻吟而坐。周遍推问无肯应对。使者怖惧即以饮食施诸仙士。走还白夫人具说上事。夫人曰。不见我子见诸仙不。答曰。但见仙士十十五五相向涕泣。夫人曰。祸哉。吾子死矣。椎胸大叫奔走诣王。王闻是已从床而落迷不知人。群臣万众来集王侧叩头谏曰。太子在山未审虚实。何为哀恸。愿王小息。于是王及夫人后妃婇女臣佐吏民褰裳。徒跣奔走上山。
尔时长者富兰亦逆来告王曰。太子昨日投身岩下。以肉饲虎。今余骸骨狼藉在地。于是长者。即引导王到太子尸处。王及夫人后妃婇女群臣吏民。举声悲哭震动山谷。王与夫人伏太子尸上。心肝断绝闷不识人。妃前扶头理太子发。心肝摧碎啼哭声噎。曰一何薄命。生亡我尊。今日永绝不复得见。宁令我身碎如尘粉。不令我夫奄忽如今。太子已死我用活为。时群臣白王。太子布施。誓度群生。无常杀鬼所侵夺也。未及臭烂。宜设供养。即收骸骨出山谷口。于平坦地积栴檀香及种种香木。诸香酥油。缯盖幢旙。以用阇维太子。收取舍利以宝器盛之。即于其中起七宝塔。种种宝物而庄校之。其塔四面纵广十里。列种种华果流泉浴池端严净洁。王常令四部妓人。昼夜供养娱乐此塔。
佛告阿难。尔时太子者。我身是也。时父王者即今父悦头檀是。时夫人者母摩耶是。尔时后妃今瞿夷是。时大臣阇耶者阿难是。尔时山上神仙大师者弥勒是也。裴提舍王者难陀是也。时婆罗门者罗云是也。弥勒菩萨从昔已来常是我师。以吾布施不惜身命救众生故。超越师前悬较九劫。今致得佛。济度无极。佛说是时天龙及人八万四千。皆发无上平等道意。八千比丘漏尽结解得应真道。王及群臣天龙鬼神闻佛说法。皆大欢喜礼佛而去。
菩萨投身饲饿虎起塔因缘经
【经文】(丹鄉本續有,龙藏也有以下内容)
尔时国王闻佛说已。即于是处起立大塔。名为菩萨投身饿虎。塔今现在。塔东面山下有僧房讲堂精舍。常有五千众僧四事供养法盛。尔时见诸国中。有人癞病及癫狂聋盲手脚躃跛。及种种疾病。悉来就此塔。烧香。然灯。香泥涂地。修治扫洒。并叩头忏悔百病皆愈。前来差者便去。后来辄尔。常有百余人。不问贵贱皆尔。终无绝时。
TA的最新馆藏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佛陀的三个“舍己为他”的故事
佛陀的三个“舍己为他”的故事
佛陀(资料图)腾讯佛学文:太桥旦曾堪布作为一名佛弟子,最大的任务是什么?就是要向佛陀学习——佛陀怎么说我们就怎么做,佛陀怎么做我们就怎么学。下面我们来讲几个小故事,看看佛陀在因地时是怎么做的。第一个故事:善念的力量佛陀在因地的时候曾经堕入地狱道,那时的佛陀名叫杰乾布,就是大力士的意思。杰乾布和一个同伴正被凶恶的狱卒驱赶着拉车。车不仅极其沉重,车上还燃烧着熊熊的烈火,杰乾布和同伴又累又热。同伴实在支持不住了,倒在地上,狱卒立刻过来,狠狠地殴打同伴,同伴疼得惨叫不止。看着痛苦不堪的同伴,杰乾布的内心生起了极其强烈的悲悯之心,他不忍心看同伴受折磨,宁愿承担他的痛苦,于是对狱卒说:“我们不要打他了,要打就打我吧,车由我一个人拉。”狱卒一听勃然大怒,呵斥杰乾布说:“个人因果个人了,他受累挨打是他的果报,你凭什么承担!”凶恶的狱卒转而开始残暴地殴打杰乾布,最后抡起铁棒狠狠砸在杰乾布的头上,杰乾布脑浆迸裂,昏死了过去……当杰乾布醒来时,发现自己已经投生于兜率天,名字叫旦巴多格布,成为了一个菩萨。一个善念的力量多么强大!这就是自他交换不可思议的殊胜伟力。佛陀在因地,就是这样一次一次升上去的。第二个故事:舍生饲虎舍生饲虎(资料图)一位国王有三个太子,其中小太子生来就异乎常人,对一切众生都充满了慈悲之心。有一次,国王带着三个太子和皇亲国戚们去森林里举行一个欢乐的聚会。当三个王子路过一个悬崖时,看到悬崖下有一个老虎窝,窝里有一只饿得瘦骨嶙峋的母老虎,它身边有几只皮包骨头的虎仔。母老虎实在不能忍受饥饿,不断地把目光投向虎仔,很明显是想吃自己的孩子充饥。小太子看到这个悲惨的情景,生起了难以忍受的慈悲心,于是问自己的哥哥:“怎么才能救这些老虎?”大哥没有理睬他,二哥回答说:“拿新鲜的血肉给它们吃,它们就能活过来”。说完两个哥哥要继续赶路,小太子就对哥哥说:“你们先走,我马上就来。”小太子决心把自己布施给老虎,于是等大家都走了以后,就毫不犹豫地跳下悬崖,滚落在母老虎面前。佛经中说,如果一个人的内心充满强烈的慈悲心,绝没有人能够伤害他。母老虎也是这样,当它看到眼前鲜血淋漓的小太子时,反而没有胆量、也没有力气去吃小太子,于是小太子挣扎着拿起一个干树枝,沾着自己的鲜血,一滴一滴滴在老虎的嘴里,老虎这才慢慢缓过来,过去一口一口地把小太子吃掉……等两个哥哥回来寻找小太子时,小太子已经只剩下一堆骨头了。小太子就是释迦牟尼佛的前世,舍身饲虎,用自己的身体救了母老虎,也救了那些小虎仔。第三个故事:无畏布施无畏布施(资料图)一位国王有一位独子,名叫须达努。须达努生性好施,国王由于极其疼爱自己的爱子,所以答应须达努:一切财产听任他拿去布施。只有一个镇国之宝——如意宝,国王舍不得给须达努。可是,没想到须达努背着国王把如意宝也拿去布施了。国王于是大怒,把须达努和他的妻子、儿子、女儿一起放逐了。在流放的路上,须达努遇到了很多穷苦的人,他不仅布施了自己的全部财产,还把妻子、儿女也都布施了。因为他唯一的心愿,就是证得无上正等正觉,令一切众生皆得度脱。最后,有一个人来求须达努的眼睛,须达努毫不犹豫地把眼睛挖出来给了他。须达努的菩萨行感动了天地,感动了所有的人。这时须达努许愿道:“如果我所做的一切都发自真实的菩提心,愿一切恢复如初。”结果,一切果然都恢复了——他的眼睛复原了,他的妻子儿女也都回来了,连如意宝也归还了,须达努最终成为了国王。这就是菩提心的力量,越是失去,越能得到。当然,对于初学者来说,佛陀并没有要求我们立刻就布施一切财产、甚至自己的身体。布施也要循序渐进。佛陀曾说:如果是特别吝啬的人,该怎样修习布施呢?可以这样做——先把右手的东西布施给左手,再把左手的东西布施右手,以这样的方式开始。大家看佛陀是多么的善巧啊!《入行论》也有类似的引导:先把自己不想要的、不喜欢的东西给予他人,慢慢培养布施的习惯,然后再把比较重要的东西拿去布施,这样循序渐进。如果一开始就要求我们把脑袋砍下来给人,这不叫布施,这叫发疯。对吧?寂天菩萨说:“若不以自乐,真实换他苦,非即不成佛,身死亦无乐”。意思是说:如果我们不以自己的快乐真实地交换他人的痛苦,不仅不能成佛,就连在轮回中也得不到安乐。比如说我们与他人交往时,我们给予他人的好处有多大,他人对我们的回报就有多大;我们给予他人制造的麻烦有多大,他人给我们的痛苦就有多大,这是很正常的规律。蒋贡仁波切在此处强调,自他交换要实实在在,不能只是嘴上说说。比如说,我们答应要送给别人一件物品,嘴里答应得好好的,手里却紧紧抓着不递过去;或者我们看到一个人背着大包小包累得直喘,嘴里赶紧喊:要不要帮忙啊?实际上我们一动不动,这就叫不真实。还有几种情况:我们虽然替他人代受了一些痛苦、承担了一点损失,心里却充满了委屈、埋怨,觉得自己怎么这么倒霉、这么缺心眼。或者我们答应借给别人一万块钱,真给的时候只舍得借一千。又或者我们给了别人一点好处,然后一直念念不忘,觉得自己对他太好了,跟谁都说这件事,过了好几年还在说。这都是不好的心态,不真实的心态。就像放风筝一样,如果我们用一根拇指粗的缆绳放风筝,风筝飞得起来吗?风筝就像菩提心,不真实的自他交换之心就像缆绳,如果不真心,我们不仅不能成佛,连轮回中的世间快乐也得不到。佛陀舍身饲虎的故事中,小太子不会一边布施身体一边想:我对这只老虎实在是太好了,将来它该这么报答我呢?小太子没有这些想法,他的付出是毫无回报之心的,是毫无执着的三轮体空,是实实在在的,所以他后来才实实在在地成就了佛果。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百家号 最近更新:
简介: 用心生活,点滴阅读。
作者最新文章法布施为何比财布施更殊胜_新浪佛学_新浪网
愿一切众生离苦得乐究竟圆满
法布施为何比财布施更殊胜
益西彭措堪布(图:资料图)
  《大智度论》中讲到,佛说财法二施以法布施更为殊胜,原因是:
  一、财布施的果报在欲界中,法布施的果报或在三界或出三界。
  二、财布施有量,法布施无量。
  三、财布施有尽,法布施无尽。
  四、财布施果报清净少、染污多,法布施果报染污少、清净多。
  五、做大财施要观待很多力量,法布施只要从心中流现,不必观待其它,所以,极为方便。
  六、财布施能让四大诸根增长,法布施能令具足无漏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
  七、财布施不论佛陀是否出世,世间常有,而法布施唯佛出世才有。因此法布施难得。怎么难得呢?即上至辟支佛也不能说法,他在乞食时,以飞腾变化来度人。从法布施中能出生财布施和声闻、缘觉、菩萨、佛陀四圣果位。况且,若有法布施,则能分别诸法——有漏法、无漏法、色法、无色法、有为法、无为法、善法、不善法、无记法、常法、无常法、有法、无法,一切诸法实相清净不可破不可坏,这林林总总的诸法略说是八万四千法藏,广说无量无边。这些法都是从法布施而分别了知。故说法布施殊胜。
  佛在《六波罗蜜多经》中告诉慈氏菩萨,法布施有三事超过财布施:
  一、财布施有尽,法布施增长无尽,故法布施殊胜。
  二、财布施,受者仅限于现在得利益;法布施,受者现在、未来都得利益,无量世中恒时随逐,无人能夺,乃至无上菩提常不舍离。
  三、财布施,施者得利益,受者无利益;法布施,施、受双方都得利益,即受者通过闻法、发心,能速证无上菩提。
  以这三种意义,法布施更为殊胜。再者,修行法布施,名称远闻,人天尊重恭敬。以此因缘,首先宣说法布施。
  《优婆塞戒经》说:“众生闻法断嗔,由此法师来世色相上妙;众生闻法慈心不杀,由此法师来世获得长寿;众生闻法不盗财物,由此法师来世资财丰裕;众生闻法欢喜布施,由此法师来世身具大力;众生闻法远离放逸,由此法师来世身体安乐;众生闻法遣除嗔心和愚痴,由此法师来世辩才无碍;众生闻法生信除疑,由此法师来世信心明了。”如果能教化他人,则具足布施、持戒、多闻、智慧,应当依此类推。
  总之,法布施是能含摄无量利益、无限深远利益的大总集布施。成办一切暂时、究竟利乐的方法都在佛法中,若能不颠倒并以清净意乐对有情布施圣法,则一个法布施中就能实现无量的自他二利,因此法布施最殊胜。
  摘选自益西彭措堪布《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
文章关键词:
10:13 10:13 09:39 10:16 09:54
&&|&&&&|&&&&|&&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顶部 “”,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请用微博账号,推荐效果更好!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佛教万年历  基督教和一般的佛教都在劝布施。  某宗在普劝时用的论点都是:法布施得智慧,财布施得财富,无畏布施得健康。其中的因果和他劝的方式是有待商榷的。布施的本意是扩展一个人的心胸,放松自我手中的抓取,而‘财布施得财富’这一命题,确实直接地助长了众生的贪欲,使得布施的主体以得财富为目的,背离了佛陀开导的布施法门的初衷。  再者,财富最根本的来源在于劳动创造。如果只是一味的财布施,那只不过是货币在社会中流通,实体经济并没有增加,好比把钱从左手递到右手,又从右手放进口袋,还是那些钱。  这是一种典型的误导,以方便为究竟。  如有不妥之处,欢迎批评指正。
楼主发言:2次 发图:0张 | 更多
  菩萨在发放布施后,内心对布施物不会有耽著,对自己获得什么样的暂时回报也不会有执著相。对他们来讲,布施完了就完了,不可能在口头上这样说,或在心里面这样想:我在十年前给你了十元钱……并没这样的执著心。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已经通达了“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的境界。既然是在梦中布施,或一切全是梦幻泡影,那还有什么可提可想的呢?绝对没有。  其次,也不会求异熟果报。比如,今天布施能不能即生现前果报;即生实在不行,来世能不能让我获得快乐、财富……这样希求异熟果报的心也没有。为什么呢?因为他是无条件地利益众生。对真正的大乘菩萨来讲,他们的行为绝对不像世间人一样:我给你半斤,你必须给我八两。实际上,这样的行为并不是真正的布施,而是一种交换。  佛陀在《文殊师利问经》里也说:“日月照诸花,无有恩报想,如来无可取,不求报亦然。”意思是,日月的光芒照射到青白莲等花上,能让花盛开等有诸多饶益,可是日月并没有要它们报恩的想法;同样的道理,如来或菩萨虽然发放布施,但从来不求回报,因为他们无可取故。  所以我们自视佛教的布施跟世间的布施完全不相同,为什么这么讲呢?因为世间的布施还是有一定的要求。虽然现在有些人也不求别人的回报,但我认为他们只不过不愿意露面而已,实际上并没大乘那么崇高的境界。  在做善事或慈善的人中,有些经常不暴露自己的身份。前几年有一位“关先生”经常做好事,比如为老年人、孤儿、残疾人、希望小学等捐钱,但每次捐钱后他都不留自己的真实姓名,一直无条件地给他们提供帮助。据统计,他捐的钱已达百万元以上。因为接受他帮助过的大学生等很想当面表达感谢,后来《汕头电视台》、《汕头日报》、《南方日报》等新闻媒体一直寻找,最后根据线索确定他住在汕头,虽然他接受了电话采访,但还是不愿意露面。  的确,在诸多赈灾救难的好人中,有很多都不愿意暴露自己的身份。但我想,可能很多都没有受过大乘佛教的教育,只不过自己不愿意出名而已,实际上不求果报,或愿众生得到暂时的解脱和究竟的佛果,这样的心态也不一定有。  对真正的大乘菩萨而言,在强烈大悲心的推动下,他会不停地布施,而且对今生来世的果报也没有希求。《大乘庄严经论》里面讲:“悲者以大悲,尽施及常施,应作如是施,慎勿求施果。”意思是说,具足大悲的菩萨,他以大悲心的力量,一切都会布施,而且是长期不断地布施,不会今天作、明天不作,或小的布施作、大的布施不作,也不会求任何果报。  学习到此,相信大家都已了知大乘的布施、持戒、安忍等波罗蜜跟小乘的修法和境界有天壤之别。但有时我跟一些大乘佛教徒交流的过程中往往发现:虽然他们也在作,但心态、行为、方式方法跟大乘教义并不相应。不仅如此,社会中很多乐善好施和做义工的人,真正用大乘经论来衡量时都沾不到边。这种现象在生活中经常发现。  在《释尊广传》里,当菩萨把自己的财物、家人、身体等布施给众生后,帝释天或其他人往往会问:你这样布施有什么希求?菩萨总是回答:没有别的要求,只是帮助众生。可见,对真正的菩萨来讲,只要能帮助众生就可以了,除此之外再也没有其他的目的。他们不可能想:我现在帮助这个人,以后自己好得一点回报。  所以我可大胆地说:仅仅大乘佛教布施的精神,世间任何一个崇高学问当中也找不到。真的,完全牺牲自己、真正忘我的,这样的思想理念在任何一个学术或思想中都不可能找得出来。这是我站在非常公平正直的立场分析后得出的结论,并不是因为我是学大乘佛法的,所以要自吹自擂地赞叹——我们的思想如何高尚;如果不信,在当今世界多元文化的花园里,你可任意品尝,看到底能不能找到佛教这样的精神。  
  @上帝的面具2012 2楼
22:34:00  以悭吝算计布施心,何必为难自己,没有就不不布施  -----------------------------  没有心量去实证,惭愧。但是在教理上硬是搞不通
  其实布施的意义在于舍离,我们在世间生活或多或少都会染污,利禄财名,包括我们的身体,其实我们都被这些东西给迷惑住了,就像一个孩子眼中的五彩风车一样,对于孩子来说那个五彩风车就是他眼中最完美的最宝贵的东西,如果你对一个三岁的孩童来说,我给你高官厚禄来换你的风车,你说那个孩童会不会换,当然不会,对于一只狗来说它眼中最宝贵的就是骨头,当它嘴里叼着骨头时你哪怕是靠近半步它都会觉得你是来跟它抢骨头的,就是这样一个道理,我们就等同于那个三岁孩童,这世间的一切荣华富贵就等同于一个五彩的纸风车,佛告诉我们说我们要是能成佛以后得到的境界是妙不可言的,只要我们抛弃眼前的这一切,世人会相信吗?不会,所以佛就退后一步来跟我们讲,世间的一切这些都是虚幻的,转瞬即逝的,无常的,好,有一部分人相信了,但是还有一部分人不相信,那一部分人就像一只咬着骨头的狗,他不会放弃已经得到的,好,那佛只好再退一步告诉我们众生,我们要学会布施,布施一分收货一块,其实这才是佛慈悲心为方便广大众生而言说的,佛一步一步的引导我们,让我们这些劣根众生能渐入佛境,先从布施做起,慢慢的生出舍离心,从为了得到更大的利益心布施到不执著于布施,不住心布施,然后再放下所有的一切,这些都是佛为方便接引众生而方便说法的,至于说货币,货币是什么,其实都是人为的设计出来方便交易的一种东西,一种替代品而已,就像是时间一样,其实根本没有时间这种东西的存在,只是人为的划定一种众人所能接手的一个概念出来,方便众生在日常生活中的一种工具而已,就是这样,所以我们不要落入这种观念中,学佛人就是要跳出世间世法来看问题,不要被这些世间所显现出来的东西栓住我们的思想,这样你永远只会觉得佛法其实对于我们世间人来说没有任何用处,成佛也没什么好的,一旦落入这种观念中那就进魔道了,渐渐的你就会舍离佛道,这才是最危险的,学佛人不能用世间世法来衡量佛法,因为我们眼前执着于这个五彩纸风车,看不到成佛后的境界,只能用佛法来衡量世间世法,那些可以做那些不可以做,最后我们都是要成佛的,那时你才知道,哦,原来我以前执着的这些东西是那样的渺小,小到乃至于一粒微尘的几亿亿分之一,就算你是拥有恒河沙数一样多的世界得所有财宝也是如此。
  @为解脱而来   善哉,如来随宜说法,皆为度脱众生。
  菩萨是以无所得心来布施的。凡夫以计算心来布施。
  这是一个形而上的问题,无法给你印证,可要说财富本是劳动所得,那富二代你怎么解释。
  布施只是六度的第一步,是入门处,是诱导,不是大道。
  菩萨是以无所得心来布施的。凡夫以计算心来布施。
  @为解脱而来   得所该得,舍所当舍,如此而已。
  媳妇动用共有财产捐庙,是错。庙对大额捐款不问来处是错。丈夫打死人,更错。  其实什么费的收集都是一个团体要在这个靠物质生存的世界的统一路径,有的有规定,有的靠自愿,把握社会资源的可以直接的向你征集。这个事情本无可厚非,就看这些款项的来源是否符合当时的整个社会的承受程度。超过了,不管你什么东东,都要受到社会的惩罚。改朝换代有没有,什么灭什么有木有。所以咱们得有个度,杀鸡取卵,竭泽而渔都不可取的。
<span class="count" title="万
<span class="count" title="万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回复(Ctrl+Enter)}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李昌钰妻子及儿女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