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一个人变得用微不足道造句,上帝才能重新创造他.什么意思

上帝论&第三章&上帝的本质
在前一章中,我们所探讨的是认识上帝的两大本源,一是自然,一是圣?。现在我们要思考上帝本身了。在思考上帝本身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恐惧战兢,这样就使我们一方面避免沉醉于对上帝不正确的看法之中,一方面也使我们对关乎上帝的正确思想作出适宜的回应。在我写作此章的时候,惟愿上帝引导我,并祈愿他向阅读本章或听人阅读的每一个人显明他自己。惟愿本章能够使那些教授真理的人大得坚固,而苏西努派、阿米念派和其它提倡各种谬论的人则受到驳斥。最重要的是,愿本章在救恩之道上引导我们。&
当我们思考关乎上帝的教义的时候,我们将对他的圣名、本质、属性和位格一一探讨。另外,我们也会考察上帝的工作:他内在与外在的工作,以及他在自然领域和恩典领域中的工作。&
1.上帝的圣名(The&Names&of&God)&
为了向别人讲说上帝,必须有一个词语来向别人表明我们说的是?,而且,很显然,并不需要用这样的词语来把上帝与其它神灵分别开来,因为只有一位上帝。正如第一个人的名字就叫“人”一样,因为那时候并没有别的和他一样的受造物,救主不需要别的名字,就叫“耶稣”,耶稣的意思就是“救主”,上帝也不需要别的名字,他就是“上帝”。&
2.耶和华之名(The&Name&JEHOVAH)&
虽然一个名字并不能够表明无限的上帝,然而主仍然乐意给他自己起一个名字,并希望用此名字来称呼他,这一名字表明了他的本质、他存在的方式及其位格的多元性。表明他的本质的名字就是“耶和华”(Jehovah),缩写为“雅”(Jah)。表明上帝的三个位格的名字是“伊罗欣”(Elohim)。这两个词?常连在一起,成为“雅巍”(YHWH或Jehovi)。这一词的辅音包含在“耶和华”之名内,而元音标记则生成“伊罗欣”。这两个名字?常以下面的方式并列出现:耶和华伊罗欣(Jehovah&Elohim),这显明上帝在本质上是一,而位格则有三。&
犹太人是不称呼耶和华之名的。开始的时候不用这一名字也许表达了他们的敬畏之心,但后来却变成了迷信之事。犹太人不用“耶和华”之名,他们用“阿多乃”(Adonai)一词来取代,在圣?中?常用这一名字来称呼主。阿多乃的意思就是“主”。当这个词是指人的时候,就写为patach,用的是短元音“a”。当这一词是指主的时候,就用kametz一词,其中所用的是长元音“a”&。这样,耶和华一词中的所有元音都出现了。要达成此点,元音“e”变成了&chatef-patach,这是最短的元音“a”,是指喉音字母&aleph。我们的?译者在表达耶和华这一名字的时候,用的是“主”这一名字,与希腊文中的&kurios类似,后者是由“阿多乃”?译而来的,而不是从“耶和华”?译而来的。在《启示录》1章4节和16章5节,使徒约翰把“耶和华”的名字?译为:“昔在、今在、以后永在的上帝”。这个词主要指的是存有和本质,有昔在、今在、以后永在等年代上的含义。如此,这一名字是指一位永恒的存在者,所以在法语中把耶和华一名?译为“l’Eternel”,意思为“永恒者”。&
耶和华之名在新约圣?中没有出现,如果要在各种语言中一定要保留耶和华一名,那么就会出现在新约圣?之中了。坚持说这一名字在希腊语中发不出来,不仅没有推?我们的观点,反倒予以肯定。即使希伯来文的音译与希腊语的优雅风格相冲突,但也绝不是不可能的。既然他们能发出耶稣、和撒那、利未、亚伯?罕和哈利路亚,他们显然也能发出耶和华的名字来。我不是说不可以用耶和华这一名字,但是不要把使用这一名字作为是绝对的必要,仿佛使用这一名字灵命更高、更有智慧一样。用这一名字来吸引别人的注意力,是属血气的行为,用此来表明自己神学上的观点也是如此。耶和华并不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名字,“天使”或“人”这是普通的名字,可以用于指许多同类的受造物。然而,耶和华这一名字是惟独属乎上帝的,不属乎任何受造物,他们也都各有自己的名字。&
问题:圣?上有没有把耶和华这一名字用在一个受造物的身上,还是这一名字是惟独属乎上帝的?&
回答:苏西努派为了避免承认主耶稣是真正的上帝,就坚持说其他人也以此名相称。然而,我们对此是断然否定的,我们坚持这一名字惟独属乎上帝。惟独上帝才可被称为耶和华。?因如下:&
首先,在考察这一词的构成时,语言学专家主张,这一名字具备一个名字的所有特征。因此,它与一般的名字没有任何共同之处。既然用这一名字来称呼上帝,所以这一名字必然是上帝自己的名字。&
其次,这一名字不能用在任何人的身上,惟独适用于主上帝,因为它所指的是一位永恒者,他是不变的,并且是万有的本源。&
第三,主把这一名字惟独用于自己的身上。“我是耶和华,这是我的名,我必不将我的荣耀归给假神”(赛42:8);“他的名是耶和华”(出15:3);“他们若问我说:‘他叫什么名字?’我要对他们说什么呢?神对摩西说:‘我是自有永有的’??那自有的打发我到你们这里来”(出3:13?14)。&
这些词表达了耶和华的意思,因为耶和华是从动词短语“自有永有”而来的。“至于我名耶和华,他们未曾知道”(出6:3)。这并不是说在此之前耶和华之名无人知道,因为夏娃早已用这个名字来称呼上帝了:“耶和华使我得了一个男子”(创4:1)。&
然而,主并没有让他们?历到这一名字的含义,即涉及到他的应许,他是始终不变的。当他带领他们出埃及,进入迦南地的时候,他们就看到了这一点。&
异议#1:这一名字也用来称呼受造的天使。“夏甲就称那对她说话的耶和华为看顾人的上帝”(创16:13)。向夏甲说话的是一个天使,因为以前提到他是天使。&
回答:(1)可以相信,夏甲晓得是上帝差派先知或天使向她说话,因此她把这些话当作是由上帝亲自说的。正是基于同样的?因,伯特利的牧羊人也说:“我们往??看看所成的事,就是主所指示我们的”(路2:15)。因此,夏甲并没有称天使的名字是“看顾人的上帝”,而是把此名归给主,是他差派这位仆人向她说话。&
(2)无疑,上帝的独生子在道成肉身之前?常以人的形像显现,他有中保的职份,被成为“主的天使”,“主的同在的天使”,“立约的使者”。在《创世记》16章10节,“我必使你的后裔极其繁多”。这显然不是由受造的天使能够完成的,惟独上帝才能够成就此事。不管夏甲认为这是耶和华,还是耶和华藉着他的使者向她说话,她所指的耶和华都是那位“看顾人的上帝”。&
异议#2:在《创世记》18章,记载有一个天使出现在亚伯?罕的面前,其中有好几次提到他是耶和华。&
回答:那是非受造的天使,就是上帝的独生子。&
(1)他明显与其他两个天使不同,他们都没有被称为耶和华。惟独上帝才被称为耶和华。&
(2)那天使就是耶和华,他知道撒?在帐篷里笑(13节)。他预言了以撒的诞生,这从自然的角度来看,根本就是不可能的(10节)。他知道亚伯?罕会吩咐他的子女和家人遵行主的道(19节)。这些事情惟独能够归诸上帝。&
(3)亚伯?罕承认他为全地的审判者(25节),所以极其谦卑地敬拜他,并向他恳求(27节)。&
异议#3:摩西称他所建的祭坛为耶和华。“摩西筑了一座坛,起名叫耶和华尼西。”(出17:15)&
回答:这样的意见是与?文明显相悖的。?文中并没有说,摩西称那座坛是耶和华,否则他那时就直接命名了。但他所说的是“耶和华尼西”,意思是说,“耶和华是我的旌旗。”摩西不可能称那坛为“旌旗”,同样,他也不可能称那坛为“耶和华”。这句话是用在祭坛上的口号,正如把箴言刻在门口和大门上一样。摩西藉这样的方式表明主?立约的上帝?是他们的帮助,而祭坛所预表的就是基督,这是可见的证据。&
异议#4:教会也被冠以“耶和华”的名称。“??城四围共有一万八千肘。从此以后,这城(即耶路撒冷)的名字,必称为耶和华的所在”(结48:35)。&
回答:这一短语是用于指教会的,关于教会,所表达的意思是,“主在这里。”上帝与教会同在,惠赐他的保护和平安。&
3.伊罗欣之名(The&Name&ELOHIM)&
“伊罗欣”(Elohim)这一名字是指上帝存在的方式,或他的神圣位格,等同于希腊文中的theos,英文中的God。“伊罗欣”(Elohim)是复数形式,单数形式是Eloah,这种形式在圣?中很少遇到,而双数形式则不存在。这个词一般都是以复数的形式出现,是指两个或更多,通常是与单数形式的动词连用,在《创世记》1章1节就是如此,“起初,上帝创造”,这是指独一的上帝以三个位格的形式存在(约壹5:7)。当“伊罗欣”(Elohim)一词以复数形式使用的时候,通常有一个动词、形容词或名词放在与其并列的地位,加上affixum&pluralis&numeri。这在以下的段落中非常明显:伊罗欣,亦即上帝,说(Nagnaseh):“我们造人”(创1:26);当伊罗欣(hignoe)“叫我离开父家漂流在外”(创20:13);伊罗欣(Kedoshim)“是圣洁的上帝”(书24:19);现在当记念(Boreech)“造你的主”(传12:1);Bognalaih&Gnosaich,“造你的是你的丈夫”(赛54:5);“我是耶和华”(&Eloheka),“你的上帝”(出20:2)。&
“伊罗欣”是一个通用的名字,也可用于其他人身上,但是,要正确地运用,还是惟独属于上帝的。主是独一的,他是伊罗欣,以三个位格的形式存在。然而,从形而上的角度,这个名字也用于其他人。有时偶像也被称作是伊罗欣,因为偶像崇拜者对偶像顶礼膜拜,奉为神明。有时天上也被称作是伊罗欣,这是因为他们反映上帝的荣耀和权能。有时国民政府也被称为伊罗欣,因为国家有一定的领土,政府在这领土之内施行统治,由此而反映上帝至高无上的威严。&
在圣?中还把其它许多名字归给上帝,描述、表达上帝的完美,比如全能者、至高者、至圣者等等。&
4.上帝的本质(The&Essence&of&God)&
我们从上帝的名字开始探讨,现在我们来考察上帝的本质?他作为上帝的存在。但是,对此我当说什么呢?雅各曾?询问上帝的名字,也就是请他说明自己的本质,因为在早期历史上,习惯上起名就是表明某事的本质。然而,雅各当时所得到的答复是:“何必问我的名?”(创13:18)。上帝不希望他进一步地参透上帝的奥秘。玛挪亚也曾这样求问,主的回答是:“你何必问我的名,我名是奇妙的”(士13:18)。在《以赛亚书》9章6节,我们读到:“他名称为奇妙”。那些伪称认识上帝的人,你告诉我:“他名叫什么?他儿子名叫什么?你知道吗?”(箴30:4)。我所能说的只是上帝的本质,就是他永恒的自有性。当初摩西也曾?这样求问,假如以色列人问他是?打发他来的,他应当怎么回答,主说,Ehjeh&Ascher&Ehjeh:我是自有永有的。又说:“你要对以色列人这样说:那自有(Ehjeh)打发我到你们这里来”(出3:14)。关于上帝,约伯说:“在他有能力有智慧”?Toeschia,就是本质的意思。它是从jaschah派生出来的,而jaschah则是从&jeesch派生的,意思是稳定和持续。&
在新约圣?中,是用theiotees和theotees两个词表达的,在《罗马书》1章20节和《歌罗西书》2章9节中都?译为“神性”(Godhead)。另外,还有fusis一词,在《加?太书》4章8节中?译为“属性”(nature),另外一词是morphee,在《腓利比书》2章6节?译为“形像”(form)。&
如果你想更多地认识上帝的本质,请和我一起闭上眼睛,在那不可接近的大光之前,敬拜他。上帝的本质在某种程度上已?向人显明了,但是我们只能藉着思想上帝那神圣的属性,略知他本质的边缘部分。在这一点上,我们要离开通常对待研究主题的那种方式。我们不会花很大的气力去处理各样的异议,以免我们给人提供机会,以关乎上帝的思想为娱乐,与索西努派、异教徒与他们的追随者一样,这是很不合适的。当然我们仍会处理各样的异议,作出适当的反应,方法就是以审慎的方式,把真理揭开、明确。&
5.上帝的属性(The&Attribute&of&God)&
我们的语言恩赐是属于物理界的。我们所使用的语词和表达方式都是来自地球上的各样东西。语言本来是用声音来表达可见的东西,人类借助语言这一工具,能够解释神圣的属灵之事,这实在是非常神奇的,也显明了上帝奇妙的恩典。我们的大脑是有限的,它的能力也是有限的,在我们能产生理解之前,大脑要对各样的概念进行加工。上帝调整自己,使我们有限的能力可以认识他,这实在是上帝的恩慈。我们的理解水平无法完全理解上帝,我们的上帝观无法包容一切关乎上帝的所言所思,所以上帝按他自己的美意,就藉着各种思想和概念,把他自己显明给世人。这些思想概念都是我们从人类的角度描述、称呼上帝的基本属性。这些称呼是与上帝所参与的事和所作出的行为有关系。我们知道这些属性从上帝的角度而言都是一体的,既不能与上帝的存有分开,也不能在本质上彼此分离,它们共存在于上帝之内,一起构成上帝单纯的绝对的存有。然而,我们还是把这些属性视为不同的存在。公义和慈爱在上帝身上是合而为一的,但我们还是根据各自的对象和果效,把它们分别开来。在其完美方面,完美的上帝是无与伦比、不可思议的,因此,也是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单纯的整体存在。在上帝身上,各样事物之间是没有分别的,假如有什么在本质上与上帝不同的东西,就使得他成为不完美的了。然而,我们的理解力有限,只能分别考察每个问题,所以我们就对每个属性分别给以不同拿啤6杂谏系郏颐悄芄话凑照胬硭斫獾囊磺校加胨拇嬗幸恢拢颐怯邢薜睦斫饬ξ薹&瓮钙渫昝佬院臀尴扌浴?O:P&&
通常把上帝的属性或完美之处分为两种,一是可传递的(communicable),一是不可传递的(incommunicable)。上帝的所有属性、他的单纯性、他存有的本质,就其属性而言,都是不可传递的。这种划分只不过是为了比较的方便。上帝以他自己的形像和样式造人,并更新堕落之人,根据这一形像,选民仍是罪人,上帝使他们重新成为与他的性情有份的人。这并不是说这样的罪人就变成了神,分有上帝的本质和属性。从上帝的角度而言,上帝本身是不可传递的,有效的人从人的角度是无法参透上帝的本质,上帝的本质是无限的、单纯的,因此也是不可分割的。因此,假如人在某种程度上分有上帝的本质,或分有上帝的神圣属性之一,结果他就是分有上帝整个的神性了,这样人就变成了上帝。然而,当我们谈及人有上帝的形像和样式的时候,我们只不过是指人身上反映上帝的某些属性,这些属性在上帝身上是无限的,不可分割,也不可传递。在这些属性和人身上所具有上帝的形像之间,有某种程度的一致性,然而绝不是完全一样,而是有着些许的类似性。&
但是,某些属性在有理性的受造物身上,连一点点微弱的反映也没有。如果是这样的属性,这种属性就是不可传递的属性。上帝的某些属性在人身上有所反映,有着微弱的类似之处,这种属性就是可传递的属性。不可传递的属性包括:完美性或自足性,永恒性,无限性或无所不在性,单纯性,不变性。可传递的属性是那些与智力、意志和力量有关的属性。为了证明我们所事奉的上帝是何等的上帝,我们将对这些属性一一加以探讨。&
6.上帝的完美性(The&Perfection&of&God)&
受造物的完美性是在于他所拥有的良善的程度,这种良善是上帝赐给他所有的受造物的。所有的受造物,不管他们在多大程度上具备完美性,他们的存在和幸福都是依赖外界的资源。然而,上帝的完美性是排除这种可能性的,因为他不需要其它任何东西。没有人能在他的存有上增加什么,也没有人能消减什么;没有人能增加他的喜乐,也没有人能减少。他的完美性就在于他的自足性,他是自有永有的,而且他就是初(启1:8)。他的自足性是内在的,也是为他自己的,他是“全能的上帝”(El&shaddai),是完全的自足者(创17:1)。“也不用人手服侍,好象缺少什么”(徒17:25);“你为人公义,岂能叫全能者喜悦呢?你行为完全,岂能使他得益呢?”(伯22:3)。“我的美善并不能使你得益”(诗16:2;译者注:根据钦定本重译)。&
因此,除了名字之外,上帝的完美性与受造物的完美性是没有任何共同之处的。人的完美性与上帝的完美性是对立的,因此上帝的完美性是上帝不可传递的属性。人的得救就在于认识、尊崇并侍奉上帝。这就是我们的上帝,他自身不仅是自足的,而且他藉着他的自足性,使人的灵魂福?满溢,使人惟独以上帝为自己的福分。得到如此恩宠的人,就被这样的亮光、慈爱和喜乐所充满,别无所求。“除你以外,在天上我还能有?呢?除你以外,在地上我也没有所爱慕的”(诗73:25)。&
7.上帝的永恒性(The&Eternity&of&God)&
我们微不足道的人类是属乎昨天的,我们有自己的开始,并存在于时间之中,逐渐消残。对于永恒性来说,我们甚至无法理解。我们是通过否定的方法,把永恒与时间相比,就说永恒是无始、无续、无终的,我们用这样的方式来努力理解永恒。假如我们超越这一界限,试图参透“如何”、“为何”永恒,我们就损害自己,使自己处于黑暗之中了。如果我们想在时间的框架内思考上帝的永恒性,我们就是羞辱上帝,以谬见自乐了。一切与时间有关,与时间类似,以及在象征的意义上我们称之为永恒的东西,在我们思考上帝的时候,都要完全排除。我们称某种事物是永恒的,是指:&
(1)继续存在,直到其目的达成。在这种情况下,割礼被称为是永恒之约。“??这样,我的约就立在你们肉体上,作永远的约”&(创17:13)。这就是说割礼要一直延续下去,直到基督来临,他是所有仪式的化身,在他里面,所有的影子都得到了成全,因此割礼就不再有用了。另外,也可以解释为:这一圣约,由割礼确证,是一个永恒性的约。&
(2)永恒一词也表达某一状况在人活着的时候,就仍然有效。“??他便永为你的奴仆了”(申15:17)。&
(3)永恒一词也指某种具有稳定性和持续性的东西。在这种情况下,大山被称为是永恒的(申33:15;创49:26)。&
(4)永恒一词用于指不会终止的东西,如此处?文中所指的福乐:“我又赐给他们永生”(约10:28)。&
我们用永恒一词指这些事物。但是,这些与上帝的永恒性相比,既没有共同之处,也没有类似的地方。上帝的永恒性就是指上帝的存在无始、无续、无终,这一切都是同时存在的。“耶和华”(Jehovah)一词所表达的就是这种意思。这一词所界定的是一位对他来说过去、现在、未来,都是同时并存的存在者,他是昔在、今在、以后永在者。上帝的本质就是永恒,永恒就是上帝的本质。这是不存在偶然性的,与时间和受造物的关系不同。在上帝的本质中,没有时间上的顺序,因为他的本质是单纯的、不变的。涉及到上帝的永恒性,时间上的顺序是不存在的。永恒就是上帝的本质。圣?谈及上帝的时候,就说上帝是永恒的上帝。“亚伯?罕??在那里求告耶和华永生上帝的名”(创21:33);“永生的上帝是你的居所”(申33:27)。谈及上帝的时候,圣?上说他是初,也是终(启1:8)。虽然这些在上帝那里有所不同,但却是一个同时存在的实体(a&simultaneous&reality)。既没有时间的中断,也没有时间的延续。“??从亘古到永远,你是上帝”(诗90:2);“??在他并没有改变,也没有转动的影儿”(雅1:17);“天地都要灭没,你却要长存??惟有你永不改变,你的年数没有穷尽”(诗102:26?27);“在你看来,千年如已过的昨日,又如夜间的一更”(诗90:4)。因此,我们说,上帝与时间是没有任何共同之处的。&
有时把年数和日子,过去与现在也归到上帝的身上,并且称他是亘古常在者,以及其它类似的表达,但这些只不过是从人的角度来看问题。?因就在于我们这微不足道的人无法用合适的方式思考、讲说永恒,但可以通过比较的方式,实际上这种比较也是极不对等的比较,对永恒的理解只能达到我们所需要认识的程度。无论如何,这样比较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把上帝与时间的观念分开。&
时间在不断地向前推进,而上帝的存在则是不改变的。上帝是昔在、今在和以后永在的。然而,上帝对时间的衡量并不像受造物一样,因为他是超越时间的,他在时间观之外。上帝过去所作的工作,明天仍然作,或者现在仍在作,这并不是说上帝也有时间的改变。这种明显的改变只是与他活动的对象和已?成就的目的有关。&
因此,不要高抬自己,超出自己的理解范围,也不要用你自己属人的观念来局限上帝。要承认并相信上帝居住在人所无法参透的永恒之中;在这永恒之中舍己;敬拜那你所无法领悟的;与亚伯?罕一道求告永生上帝之名。&
8.上帝的无限性和无所不在性(The&Infinity&and&Omnipresence&of&God)&
一个存在物,不管是属灵的,还是物质的,假如其存在能用数据来界定,那就是有限的。整个的天地和每个受造物都是如此。世界是有限的,即使没有其它的天体来界定地球的参数,地球自身的体积也决定了它无法膨胀,超过现在的范围。地球的大小,从其中心到表层,都是固定的,在地球表层之外,就是太空了,而太空也有自己的参数。然而,上帝的存在是没有任何参数的,也没有外在的力量能够把某个参数强加在上帝的身上,因此上帝是无限的,这种无限性是绝对的。&
有时,当我们讲到某种我们不知道限度的东西时,就在假定的意义上说它是无限的,比如砂砾、草叶、或星星的数目。我们也把总是能够加增的东西界定为无限的,比如数字就是这样。不管我们数多少,最终的总数不是奇数就是偶数,而且这总数还能继续改变,因为你可以增加数字,即使你数一辈子也数不完。然而,当我们说上帝是无限的时候,我们是在比较宽范的意义上说,所传达的意思就是:上帝的存有确实没有任何参数,也就是说没有任何的限制。他的权能是无限的,他的知识是无限的,他的存有是无限的;我们现在我探讨的就是后者。&
对我们这些在时间中的茉煳锢此担篮闶且桓霾豢伤家榈母拍睢M魑邢薜氖茉煳铮颐且参薹ɡ斫馍系鄣奈尴扌浴5蔽颐墙驳轿尴薜氖焙颍颐撬伎嫉氖蔷薮蟮墓憷浴H欢系鄣奈尴扌约扰懦康母拍睿才懦叨群偷赜虻母拍睢R斫馍系鄣拇嬗械奈尴扌裕颐潜匦氪蛹俣ǖ慕嵌龋肽持志薮蟮墓憷员冉希蔽颐怯忠勒獠⒎巧系鄣氖粜浴?O:P&&
上帝之存有的无限性是从以下概念按逻?自然推出的,&
(1)上帝的存有的完美性。有限的就不是完美的,参数的不断扩展表明更大程度地接近完美。因此,无限的东西更美善,在完美性方面就超越了有限的东西。&
(2)很显然,上帝在权能上是无限的,有限的存在是不具备这种无限的权能的。&
(3)上帝藉着他的圣灵亲自证实了他的无限性:“耶和华本为大,该受大赞美,其大无法测度”(诗145:3);“天和天上的天,尚且不足你居住的,何况我所建的这殿呢?”(王上8:27)。&
约伯的一个朋友讲述了上帝的无限性,上帝的知识和存有都是无限的。“你考察,就能测透上帝吗?你岂能尽情测透全能者吗?他的智慧高于天,你还能作什么呢?深于阴间,你还能知道什么?”(伯11:7?9)。&
无限和无所不在对上帝来说是同一的。然而,当我们讲到上帝无所不在时,我们所说的只是无限的上帝临在于任何一个地方。我们不是界定他的参数,像我们界定物质实体的参数一样,任何物质性的实体都有可以准确界定的空间范围。上帝也与其他的灵体不同,他们在一个时间只能在一个地方。上帝的无所不在是指这样的事实:他以他的存有遍及万物,尽管并不是在一种地域性、物质性、尺度性的意义上。&
上帝藉着在基督里三一位格的联合,满有荣耀在地上天上,同时满有恩典地在教会之中。上帝藉着他那赐生命的圣灵而与每个信徒同在,藉着他那公义的愤?而临在于地狱之中。在受造的宇宙之中,他无所不在,不仅是藉着他的权能和知识(在他的存有中,他的权能和知识都不是局部性的,也不是用任何尺度能够衡量的),也是因为他的存有是无限的、单纯的,也是不可分割的。对于受造物而言,上帝的无所不在与上帝的永恒性一样,都是不可思议的。因此,对于上帝的存在的方式,我们理性的眼睛必须闭上,要相信上帝确是在自然和圣?中所启示的上帝。&
在这一方面,自然本身教导每一个人,特别是那些熟知上帝和宗教的人。这样的人就会意识到上帝的无所不在,不管人处在什么地方,不管是出于什么时间,每个人都会异口同声地承认上帝是全能的上帝,他是无所不知的,而且在本质上离他很近。即使在世俗世界里,那些有智慧的人也以强有力的方式表达出了这一事实。&
上帝在圣?中说得非常清楚,“天是我的座位,地是我的脚凳”(赛66:1)。假如这种说法所指的是一个君王,所说的就是他直接的物质性的临在。因此,当上帝讲说他自己的时候,也是如此。上帝所用的是我们人的词汇,目的是让我们可以理解,并承认上帝的本体是天上地下无所不在的。“我岂为近处的上帝呢?不也为远处的上帝吗?耶和华说:人岂能在隐秘处藏身,使我看不见他呢?耶和华说:我岂不充满天地吗?”(耶23:23?24)。“??其实他离我们各人不远,我们生活、动作、存留都在乎他”(徒17:27?28)。圣?上显明,上帝不仅充满天地,而且也是无限地超越天地(王上8:27)。&
当我们说上帝在天上的时候,这并不是说他就不在地上了。我们既不能局限上帝的存在,也不能排除上帝的存在。在天上上帝荣耀的临在比在地上更加显明,天是他的宝座,地是他的脚凳。通过这样的表达,上帝那超越一切受造物的崇高的尊荣就向我们显明了。当我们在祷告中举目仰望的时候,人就会承认上帝是无形的,不同于世上的一切。&
圣?上也讲到上帝不在烈风中,不在地震中,不在火中,而是以微小的声音出现的时候(王上19:11?12),所讲的并不是他那本质性的临在,而是指他对以利亚说话、向以利亚显明自身的方式。当圣?上说上帝不与某人同在,或上帝不在以色列人中间时(处33:7),所指的是他的恩宠的显现,而不是指他本体的同在。说上帝亦临在于各种令人作呕的地方,并非不适当,但是这种临在并不是物质性的临在,而是他作为促动、保守和治理的?因而临在,正如他以复仇的审判官也临在于那些不敬虔的人和邪灵中间一样。太阳普照万物,却一点也不受世上任何事物的污染。一个物体是无法污染一个灵体的,更不用说污染无限的上帝了。无论是创造,还是治理,上帝都是以他视为合适的方式进行,对于他本体的临在,他也是按他自己视为合适的方式临在。藉着他的工作,上帝在世界中显明他自己,他并不是离世人非常遥远的上帝,而是无所不在的上帝,虽然我们的肉眼看不见。&
信徒啊,既然主时时都与你同在,不管你行路,还是躺卧,他都在前在后,一一细察(诗139:3?5),要留意你自己的一言一行,那些对于他的临在不适宜的事情要禁止不作。要时时把主摆在自己的面前,在你一切所行的路上都要认定他,敬畏他,在他面前谦卑自己,存敬畏与谦卑的心行在他的面前,因为在上帝的面前犯罪大大加重了所犯的罪行。人如果在场,就能限制很多罪的发生,假如上帝的临在并没有产生同样的效果,就显明我们对人的尊敬胜过对威严、圣洁的上帝的尊重了。这是何等的藐视上帝,招惹他的震?啊!因此,当敬畏上帝的临在,免得你犯罪得罪他,并以此督促自己,行事为人得蒙上帝的悦纳。&
另外,信徒啊,不管是盛衰荣辱,都要让上帝临在这一事实成为你持续的支持,和永远的安慰。主就在你身边;他是你四周的火墙,没有人能够违背他的旨意伤害你。如果发生什么事情,以他为你的避难所,以他的临在鼓励你自己。这是何等地使大卫的灵魂愉悦啊!“我们的祖宗依靠你,他们依靠你,你必能解救他们”(诗23:4)。主用这样的方式来安慰他的儿女,这是他的美意。“你从水中?过,我必与你同在;你趟过?河,水必不漫过你;你从火中行过,必不被烧,火焰也不着在你身上”(赛43:2)。&
9.上帝的单纯性(The&Simplicity&of&God)&
我们无法领悟上帝的永恒性,因为我们是时间的受造物,也无法理解上帝的无限性和无所不在,因为我们生来就是有限的,总是受到地域的局限,同样,作为复合性的受造物,我们也无法理解上帝的单纯性。既然我们必须承认,所有的复合物都隐含着不完美、依赖性和可分性,就不要认为上帝是复合性的,甚至一点都不要认为复合性这一单词可用在上帝的身上。我们承认:上帝在每个方面都是完美的,他的本质是独一的。&
哲学家承认各种类型的复合物,但我们认为各种复合物对上帝都不适用。这些复合物如下:&
首先,一个逻?性的复合物(ex&henere&et&differentia),亦即指在性别、本性和级别上。比如说,人和野兽都是动物,都有动物的性情,因而都属于动物王国。[1]除了他们共同的动物性情之外,他们也有彼此不同的地方。人除了动物的性情之外,还有理性,而兽类则是没有理性和智力的。无论如何,上帝与任何受造物都没有共同的地方,他藉着他的存有,超越所有的受造物,并保持与他们截然不同。当圣?上说到上帝是个灵的时候,“灵”这一个字并不是说上帝与天使分有共同的性情。相似性只是一个学术的术语而已。上帝之所以被称为是一个灵,目的在于使我们认识到他是不可见的存在。&
其次,物理的或自然的复合物,一般都有三大构成因素,本质和形式,主体及其伴随物,和个别部分。&
(1)本质和形式。有可见形状的受造物,除了它所包含的物质外,还有某种被识别为受造的客体的东西,如黄金之为黄金,一棵树之为树,动物之为动物,人之为人。但是,我们却不要这样思考上帝,他没有身体,也没有一切我们所能想得到的物理特征,不管人怎样看待他。为了把他分别出来,圣?上说他是灵。本质和形式这样的组成对上帝是根本不适用的。&
(2)一个主体及其伴随物。比如说,天使有天使的性情,除了这一性情之外,天使还有思想、智力、意志、圣洁、权能等。这些品质并不等同于天使,但对天使的存有来说,却是补充性的。他的存有是这些品质的主体,这些品质使他完全。但我们千万不可用这样的方式来思考上帝。上帝的存有是完美的,而且任何方式都不能增进他的完美性。在上帝身上所发现的一切都是上帝本身。他的美善、智慧和全能就是至美、至智、全能的上帝本身。&
(3)个别部分。整体都是由各个部分组成的,对于各种物体来说,都是如此。然而,对于上帝来说,事情并不是这样,因为上帝是个灵,他与一个身体没有任何的共同之处。假如这样的话,在上帝的身上就有某种并不完美的东西了,因为由个别部分复合而成的整体,总是比其个别部分更接近完美。&
第三,一个形而上的或超自然的复合物。必须考虑三个方面。&
(1)Ex&essentia&existentia,亦即在某物的本质和实际存在之间有本质性的不同。在不理解一方的情况下,仍然可以理解另一方。我们可以描述玫瑰的样子,理解玫瑰到底是什么,虽然季节是在冬天,周围并没有玫瑰。因此,在玫瑰的本质和实际存在之间,是有所不同的。然而,上帝的本质就是他的实际的存在,他实际的存在就是他的本质,“耶和华”一名所传达的就是这一真理。二者不能分开,不理解一方,也就不理解另一方,因为二者为一。&
(2)Ex&potentia&et&actu,亦即可能性与现实性是有区别的。在探讨可能性的时候,我们把它划分为积极的可能性和消极的可能性。积极的可能性是指成就某事的能力,尽管一时还没有成就。在受造物身上,这样的可能性与现实性是不同的,付诸现实的行动胜过仍然处于可能性中的行动。然而,在上帝身上并不是这样。上帝是单一的、积极的力量。在这一领域中的区别和变化,只能在已被创造、仍被维系和统治的受造物身上才能感受出来。然而,上帝是创造者,是维系者,也是统治者,在他身上并非如此。潜在的可能性?或者用更通俗的语言来说?存在的可能性,只有在受造物身上才能发现,并且是以三种方式存在的。第一种方式是指某物还不存在,但藉着人的努力,就能够使它出现。第二种方式是指某物已?存在,但藉着人的努力可以改变。第三种方式是指某物可能会消灭。很显然,这三种方式对上帝都不适用。&
(3)Ex&essentia&et&subsistentia,亦即本质与存在,或存有与位格的不同。Subsistentia就是存在的方式,是与存有本身的存在彼此补充的,由此而具有使它与另一存有完全不同,从而有着自身独特的存在。因此,存在的方式是以存有为前提的。Suppositium,也就是存在本身,是指决不可传递给他人,也不会部分或形式地存在于他人之中的东西。具有这样独特的存在,并且有理性的东西,就是我们所说的一个位格(a&person)人。一个位格就是一个具有理性的不可分割的、独立存在的实体。因此,一个位格可以是一个人,如约翰、彼得,或保罗;也可以是一个天使,如加百列或米迦勒;或是上帝的一个位格,如圣父、圣子或圣灵。&
在每个受造的位格中,都有三个组成因素,一是本质,二是实际的存在,三是存在的方式。此与彼并非相同,而是彼此相异。比如,我们来考虑基督的人性,其中既有本质,也有实际的存在,但基督的人性并不是一个人性的位格。它存在于上帝之子的位格之内,否则基督就有人性和神性两个位格了。然而,他是一个神性的位格。在上帝身上,没有存有与位格的复合,因为每种复合都隐含着不完美之处。我们区分不同的物质,在物质及其运作的方式之间也有不同,这样的存有是与物质本身不一样的,然而上帝的每一位格与上帝的存有不能分开,与其他位格也不能分开。我们渺小的人类试图藉着与存在的方式联系,或界定某种存在的方式,来理解此点。但这并不意味着在上帝存有之中有复合性,只是让我们能够分别与上帝的存有有关的各种事物。我们无法理解的,要相信、敬拜,因为这样显明他自己是上帝自己的美意。信徒在圣灵的光照下,关于这一特性,使他们尊崇、荣耀上帝,以及?历喜乐、确信和满足所必需的一切,他都会知道的。&
圣?上讲到神性的时候,都是以抽象的方式言及上帝的单纯性,说上帝如光,“上帝是光”(约壹1:5);真理,“真理的上帝”(申32:4,新译);爱,“上帝就是爱”(约壹4:8)这些说法都不能用到一个受造物的身上。&
言及人的本源在于上帝,是属于上帝的族类,是上帝的儿子,有上帝的性情,上帝是诸灵之父,此时并不是说人具有与上帝一样的本质。如果说人具有与上帝一样的本质,就是说上帝的存有是可传递的了。在此类情况下,所说的其实是创造和重生,人由此而得到某些与上帝的某些属性相仿的方面。这种创造性的行动并没有使上帝发生改变,发生改变的是受造物。&
同样,如果从上帝自身内在地来看上帝的预旨,预旨就是发出预旨的上帝本身。相对于他的受造物,上帝所确立的关系并不意味着上帝本身的改变或复合,因为这种关系不过是外在的关系,并没有给上帝的本质增加什么。不管什么地方把人的肢体、胳臂、眼睛和嘴归到上帝的身上,都不过是使用人类的词语,目的是在于结合我们自身使用这些肢体、胳臂等的方式,通过对比,使我们这渺小的人类可以理解上帝的作为。当把愤?、爱等类似的情感归给上帝的时候,我们必须根据自己遇到类似感受的时候所作出的反应,来得出相应的结论。&
10.上帝的不变性(The&Immutability&of&God)&
可变性是指向受造物、事件、环境或意愿的。所有的受造物在某个方面都倾向于改变,它们本身就具有改变或被改变的可能性。然而,主我们的上帝在方方面面,都是绝不改变的,不管是他的本质,还是他的意志,都是如此。而且,甚至对上帝来说,改变的可能性也完全不存在。理由如下:首先,上帝之名耶和华本身的含义就是“永远的存有”。藉着这一名字,上帝显明自己是不变的。“??至于我名耶和华,他们未曾知道”(出6:3),也就是说,我曾?应许把迦南地赐给他们,但在他们活着的时候,我并没有成全这一应许,并没有在各样的事情上向他们显明我是不变的,但是现在我要向你显明,我是耶和华,是不变的上帝,我要向你们?他们的后裔?成全我的应许。&
其次,还有一些类似的?文。“你起初立了地的根基,天也是你手所造的。天地都要灭没,你却要长存;天地都要如外衣渐渐旧了,你要将天地如里衣更换,天地就都改变了。惟有你永不改变,你的年数没有穷尽”(诗102:25?27);“因我耶和华是不改变的”(玛3:6);“从众光之父那里降下来的,在他并没有改变,也没有转动的影儿”(雅1:17);“照样,上帝愿意为那承受应许的人格外显明他的旨意是不更改的,就起誓为证”(来6:17);“以色列的大能者必不至说谎,也不至后悔。因为他迥非世人,绝不后悔”(撒上15:29);“万军之耶和华既然定意,?能废弃呢?他的手已?伸出,?能转回呢?”(赛14:27)。&
第三,以下的?因也使上帝的不变性清晰可见。之所以有改变,或者是因为我们的生命中本来就具有变化的因素,或是因为我们的本性就是如此,其他人能够在我们的身上带来改变。&
然而,上帝是万有的永恒、超然、?初之因。所有的改变或是因为缺乏智慧的结果,已?有了错误,感到有必要作出改变;或是因为缺乏预见,没有预见到将来要遭遇到的事,因而遇到预想不到的事情,不得不作出改变。然而,上帝本身就是至高无上的智慧,他是独一至智的上帝,万有都在他的预见之中。“这话是从创世以来显明这事的主说的”(徒15:18)。人运用自己一直的自由,或者要作什么,或者不作什么,上帝全都晓得,因为人在他一切的行动中,都是要依赖上帝的。他从远处知道我们的意念,我们或起或卧,或言或静,他都晓得。当我们缺乏能力,不能把我们的意图施行出来,无法克服眼前障?的时候,也会发生改变。然而,上帝是全能的上帝,他的智慧无法测度,他的作为卓绝非凡;因此,即使些许的改变也不可能发生在上帝的身上。&
另外,应当考虑到,假如上帝要改变的话,他自己就有所改进,或者增加智慧了。关于上帝,这两种可能性都是绝对不存在的,上帝始终是,而且永远是无限完美者。&
某些事物要发生改变,这也是根据上帝的旨意。然而,这并没有使他的旨意产生改变。当圣?上说上帝后悔的时候,并不是说上帝自身要改变,而是说相对于此前来说,对于行动的对象,上帝要改变他的行动,这一改变也是根据他不变的预旨而进行的。如果上帝发出的一个应许或威胁并没有成就,在这样的情况下,只不过是表明有一种可能性,这种可能性或者是明确地表达了出来,或者是隐含的,情况是否发生是由此种可能性决定的。对于上帝来说,藉着他的全能和智慧,这一事实早已晓得。上帝是创造者,维系者,统治者,和好者,是父,这一事实并不是说上帝本身会发生什么改变,发生改变的是受造物。其中所传达的是上帝所确立的与受造物的关系。然而,这一关系并不表明在这种关系中参与的各方都会变化。&
既然上帝是不变的,不悔改归正的罪人,你们该当如何惧怕他啊!假如你拒不悔改,所有的威胁和审判,既有今生的,也有永世的,你所面临的这些威胁,肯定都会临到你的身上,这是无可避免的。&
基督徒啊,主既然是不变的,就大得安慰吧,因为你身为后嗣,上帝给你所有的应许,肯定都会成全。尽管周围的环境仍很冷?,与上帝的应许如此对立,在你看来,应许的成全大大迟延了,然而上帝的应许一个也不会落空。上帝如此引导他的儿女,使他们单单地信靠他的圣言。他使他的应许隐而不彰,对立面却显明出来,如此就更加清楚地彰显他旨意的不变性。“??这景况已久,我们还能得救吗?”(赛64:5)这更多的是指上帝不可传递的属性。&
11.上帝可传递的属性(The&Communicable&Attribute&of&God)&
上帝可传递的属性也是无限的,也是单纯的上帝本身,正如他不可传递的属性一样。他们被称为可传递的属性,既不是因为上帝传递了这些属性本身,也不是因为在创造者和受造物之间有任何均等之处。准确地说,上帝把少许类似这些属性的东西传递给了他所造的有理性的人。这些可传递的属性可分为三个范畴:智力或知识、意志和能力。&
12.上帝的知识(The&Knowledge&of&God)&
虽然有理性的受造物也有一定的知识,然而上帝的知识与其受造物的知识,不管是在知识的形态上,还是在知识的对象上,彼此之间都是有着无限的不同的。&
首先,让我们来考虑上帝的知识的形态(the&mode&of&God’s&knowledge)。人获得知识是通过思考和推理的形式,通过观察事实而推出结论。关于一个事物的初步的知识是通过感觉的形式(species&sensibles),也就是通过感官的观察,借助五大感官对物体作出观察,另外是通过智力的形式(species&intelligible),也就是智力的观察,借助智力对所思考的物体作出观察。而上帝的知识则恰恰相反,它的本源既不在受造物之中,也不是由受造物流向上帝。并不是说事物存在、运行之后,上帝才开始熟悉,他此前早已知道了,正是根据他的预旨,事物才得以形成并运作。上帝对其工作的预定,也不是按因果关系而定的。要得到关于受造物的知识,他也毋需借助调查和推理的方法;他之所以认识他们,是因为他预定了他们的存在和运行。他对万有的认识都是完全的,也是即时的,因为他是上帝。他同时看到一切,每一个别的事物他都一览无余,而且明察秋毫之末。在此之外,对于上帝的知识形式,我们是无法臆测的。我们必须承认:“这样的知识奇妙,是我不能测的”(诗139:6)。&
其次,上帝的知识的对象。在这一方面,人的知识与上帝的知识之间也是存在着无限的不同的。人所知道的寥寥无几,而且所知道的也只是表面上的,因为他缺乏那种揭开事物最深层最基本的实质的能力。“我们不过从昨日才有,一无所知”(伯8:9);“看哪,这不过是上帝工作的些微,我们所听于他的是何等细微的声音,他大能的雷声?能明透呢?”(伯26:14)。&
(1)相反,上帝认识他自己,而且是完美地认识。“??除了上帝的灵,也没有知道上帝的事”(林前2:11)。&
(2)上帝晓得他的全能,知道他能完全成就一切他想成就的。他想作的一切,他都会成就。我们可以称此为万有的可能性。在以下的?文中,主耶稣所指的就是这种可能性,“我告诉你们:上帝能从这些石头中给亚伯?罕兴起子孙来”(太3:9)。这就是通常所说的scientam&simplicis&intelligentiae,即最朴素的或最基本的知识。&
(3)上帝晓得万有,不管是现在存在的,还是将来存在的,在万有存在之前,他就已?认识他们了。这并不仅仅是在普遍性的角度而言,也关系到每个具体的事物或行动,仿佛都是独一无二的一样。一般称这种知识为scientia&visionis,即异象性的知识,是指对将来出现或者现在存在的事物的感知。&
上帝在圣?中清楚地证实,他对事物不仅具有普遍性的知识,也对每个具体的事物有个别性的认识。以下的?文讲的就是上帝对事物的普遍性的知识,“这话是从创世以来显明这事的主说的”(徒15:18);“?来万物在那与我们有关系的主面前,都是赤露敞开的”(来4:13);“上帝??一切事没有不知道的”(约壹3:20)。以下?文则是关于上帝对具体事物的个别性认识,“被造的没有一样在他面前不显然的”(来4:13);“就是你们的头发也都被数过了”(太10:30);“他数点星宿的数目,一一称它的名”(诗147:4)。&
(1)事无巨细,主都一一观察,并一一晓得。他知道君王的心(箴21:1),注意到每个小麻雀的存在(太10:29)。&
(2)不论善事恶事,他都晓得,“你将我们的罪孽摆在你面前,将我们的隐恶摆在你面光之中”(诗90:8)&
(3)主晓得一切隐秘的事,“惟有你知道世人的心”(王上8:39);“耶和华知道人的意念是虚妄的”(诗94:11);“因他知道人心里所存的”(约2:25)。&
(4)主毫无谬误地晓得将来因着人发挥意志的自由而发生的一切事,因此也晓得与人有关的将要发生的一切。上帝晓得万事,因为他从永世就晓得他的一切作为,万有在他面前都是赤露敞开的。?因如下:&
首先,“一切”一词包含所有的东西,包括将来的所有事件,包括因人行使意志的自由而发生的一切。如果上帝并不晓得这些事件,他就对许多事情一无所知了。然而,事实上相反,他是无所不知的。&
其次,人或起或卧,思想言语,这些都是自由意志的发挥,还有什么比这些事更?常发生,人更离不开呢?这一切主早就都知道了,甚至在人思考或说话之前他就晓得了。“??我?知道你行事极其诡诈”(赛48:8;参见诗139:1?2):“我未将你造在腹中,我已晓得你”(耶1:5);“以色列家啊,你们口中所说的,心里所想的,我都知道”(结11:5)。&
第三,所有的预言都是如此,有些事件所指的是惟独藉着人行使意志的自由才会出现的事,即使这样的事件,主也早已知道了。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整个的圣?就是范例。主耶稣亲自说,“如今事情还没有成就,我要先告诉你们,叫你们到事情成就的时候,可以信我是基督”(约13:19)。&
第四,除了上帝作工之外,任何东西都不会存在,也不会发生。上帝藉其无所不能、无所不在的大能维系万有。没有上帝的合作,任何事物都不会运动,因此,一切都是根据他的预旨而发生的,或者是由上帝启动的,或者是由他允许的,他如此引导万事,成就他自己的旨意。所以,很显然,上帝对万有都预先知道。假如你牢记上帝是无所不知的,并且预定了一切将要发生的事,你就会更加清晰地晓得此事,减少思想的混乱。他的知识不是从现存事物和次要?因衍生的,与人的知识来源不同。请牢牢记住,上帝是万有的初因,从他的角度来看,一切都是绝对确定的,虽然从次因的角度来看,仿佛是不确定的。从上帝角度来看,是不存在偶然性的;只有从人的角度来看,才有偶然性的存在。因此,在界定人意志的自由时,我们切切不可认为它独立于上帝而运行,与上帝的意志等同,或者是作为中立性的实体而运作。所以,意志的自由与上帝的确定知识并不矛盾。上帝并不需要强制人怎样行,藉着人任意性的选择,人成就了上帝所预定的事,而且上帝晓得他所预定的事必要成全。&
圣?上记载上帝试验人,要知道他心中所想的如何,他说,“??现在我知道你是敬畏上帝的了”(创22:12),在这种情况下,上帝是以人的方式向人说话。其实,他从永世就已?知道了。圣?上也曾记载,上帝等待人完成某一特定的职份,这也是上帝以人的方式说话。他之所以这样作,是为了劝勉人,警告人:一定要晓得上帝在注视着他的行动;这并不是说上帝不知道将来要发生什么。&
耶稣会人士和阿米念派分子,以及其他人,他们狂热地坚持人有自由意志,他们杜撰了scientiam&mediam一词,即居间性知识,这种知识位于上帝的绝对的、本然的、本质性的知识与意志性、异象性的知识之间。藉着前者,上帝晓得万有的可能性;藉着后者,上帝晓得万有的具体性、细节性的知识,这些都是上帝根据环境和事件而预定的。这样的意志处于与本质性知识和异象性知识相对的居间之境,是上帝由此而知彼的工具,即上帝借助诸因和环境所促发而晓得一件事。&
他们把这种居间性知识界定为上帝的知识,上帝由此而晓得未来的事件,虽然仍被视为是不确定的,因为假定这些事件形成的方式都受人的自由意志的行使的影响,所以仍未决定。让我用假设的方式来加以说明。上帝展望人受造时处于完美的境地,但遭遇来自撒但的试探,他能够预见到人在行使其自由意志氖焙颍崂挠蒙系鄞陀璧亩鞔汀I系劢徊秸雇谌硕槁渲螅R艋岽哺牵愿髦址绞角星械厝八窍嘈鸥R簦⑶沂窃谌俗钏撤⒁饬校惺实钡淖急傅氖焙颉H绱耍系劬湍芄辉ぜ⒃ぶ&会悔改、相信,并且持守到底,这样的推理过程也适用于天使或人类运用自由意志的其他场合。这种假设的愚拙从以下几个方面明显可见:&
首先,假如上帝确实拥有这种居间性的知识,上帝对于人的行动的一切知识,就都充满了不确定性,只不过是设想罢了。即使引导人作出某种行动所需要的各种所能设想到的环境条件都具备了,就他们的意见来看,人仍然有自由作他们自己所愿意作的。他们推论说,人不会受某种必然性?因的局限,因此人到底会作什么,都是不确定的。结果,上帝对于人的这种行动的知识只能是偶然性的了。对于无所不知的上帝,我们千万不要沉溺于这种谬见之中!&
其次,这种居间性的知识意味着对于人的自发的行动,上帝是无法控制的。不管是涉及到创造者,还是受造物,这样的设想都是荒谬的。关于未来,这种自发性的行动与上帝没有丝毫因果性的关系,对于他们而言,既没有上帝的预旨,也不会存在任何预旨的可能性。这样的行动是完完全全地从人的自由意志的行使而发出的,在这种情况下,上帝对于人的任何预定,都无法离开人的自由意志的干预,上帝反倒要依赖受造之物了。所导致的结果就是,上帝所有的预旨都要在使人高兴合作的条件下才能完成,没有别的途径。人就是自己的自由意志的主人,任何人都无法对他的自由意志加以局限,只有他自己才能做到。耶稣会和阿米念派的这种观点所蕴含的就是:上帝所预定的一切都是不确定的,因为人通过行使自己的自由意志,能够改变上帝的预定。&
上帝是人的意志性行动的主,他仅仅是环境的主宰仍然不够。环境支配人的意志活动,使某些事情或者发生,或者不发生,或者把某些事物置于特定的处境中。这些环境绝不能因为人的自由意志的行使而充满偶然性,那样环境就处于人的能力的主宰之下了,人就藉着语言或身体,对与其他个体之人也相关的环境加以支配了。除了这种考虑之外,必须承认,这样的权能和主宰所涉及的知识是人发挥自由意志的环境和处境,而意志本身则不在这种权能和主宰之下。意志保持自由,独立于上帝之外,自己主宰自己,而不是顺服于上帝的主宰之下。虽然他们把意志及其自由的本源归于上帝,但他们仍然坚持在自由意志的行使上,人是自身的主人。因此,人既不依赖上帝,也不在上帝的支配之下。这就是主张上帝对万有具有某种居间性知识所必然得出的种种谬论。在得出这一结论之后,另外必须指出的是,把这种主张贯彻下去,上帝的知识只是与发生在人周围的环境有关系了;这对人的意志又有影响。因而导致某种事件的发生,与上帝因此而确立的预旨相应。这样的推论改变了上帝与人的本性,把受造物从上帝的主宰范围内挪走了。既然这种主张毫无意义,我们的结论就是,主张有居间性的知识存在,是一个谬论。&
异议#1:在《撒母耳记》上23章11至12节,主对大卫的问题回答说:“扫罗必下来,”而且基伊?人“必将你交出来。”这并不是按照上帝的预旨,尽管对于人自由意志的行使,上帝借助他居间性的干预,晓得所要发生的事。&
回答:这并不是对未来事件的预告,而是对眼前现实的启示。从人类的角度来看,这一现实还没有发生。既然上帝没有预定这一事件,因此他知道这是不会发生的。大卫向上帝询问他所不赖氖拢镁龆ㄗ约旱娜チ簟I系巯蛩羰荆藁岬交晾&来,而基伊?之人的心并不向着他;因此,当扫罗来的时候,他们就会决定把大卫交出来。扫罗早已作好了来犯的准备,而基伊?之人的心早已背离了大卫。上帝把这一事实向大卫显明,从人的角度来看,大卫会得出结论,走为上计。既然上帝早已预定了此时的最终结果,他也预定了达成这一结果的工具。因此,假如从事情的结局来看这段?文,当得出的结论是:上帝对事件最终结果的知识来自他本质性的无所不知。上帝的知识是奇异的,是全面的,因此,每种可能性他都晓得,并不靠那种想象性的居间性知识,根据人的活动来预定所要发生的事,结果才会这样。&
异议#2:“??你若还以为不足,我早就加倍地赐给你”(撒下12:8);“甚愿我的民肯听从我,以色列肯行我的道;我便速速治服他们的仇敌,反手攻击他们的敌人”(诗81:13?14)。至于大卫和以色列人将怎样行,上帝早已预见到了,因此,即使上帝没有预定,事情的发生与否仍会照旧进行。所以,此类居间性知识是确实存在的。&
回答:对于敬虔的行为,上帝作出了有条件的应许,这是他自己的美意。敬虔生活的人就会得到这些应许,不敬虔的人就不会得到。上帝之所以作出这样的应许,是为了激励人行动,人也默认、承认这是自己的本分。然而,是否顺服这样的劝勉,则有赖于上帝所赐予的恩典,而这恩典的赐予则是完全由上帝的预旨决定的。大卫和以色列并没有完成必须的条件,因此应许就没有成全在他们身上。上帝预定大卫不会得到赐给他的范围之外的东西,他也不会把以色列人从仇敌手中救拔出来。因为这一预定,上帝知道他们不会得到在他们已?得到的福分之外的福分。这是根据上帝自己的预旨而定的,而不是根据他们的行为而作出的反应。上帝晓得一切有条件的应许的结果,是藉着他的预旨,而不是因为人对其自由意志的行使。&
异议#3:“神人向他发?,说:‘应当击打五六次,就能攻打亚兰人,直到灭尽。现在只能打败亚兰人三次”(王下13:19)。打败亚兰人的次数有赖于击打地面的次数。从一个事件,上帝导出了另一个事件,这显然不是他已?预定的。&
回答:此处丝毫没有谈及居间性知识。击打地面和打败亚兰人到底有什么关系呢?上帝已?向以利沙显明,以色列的君王约阿施用他的箭击打地面多少次,他就会打败亚兰人多少次。他之所以击打地面三次,是按照上帝的安排,因为上帝已?预定约阿施将会三次击败亚兰人。那时亚兰人是上帝子民的仇敌,先知以利沙的愿望是把亚兰人彻底消灭,他对约阿施发?,因为约阿施并没有击打地面五次或六次。这并不是说,最终的结果要依赖于约阿施击打地面的次数。先知以利沙并不晓得上帝的计划,他所得到的只是一个一般性的启示,既亚兰人将会被打败,而打败的次数则由主藉着约阿施击打地面的次数显明。因此,先知只是希望约阿施多几次击打地面,这样亚兰人被击败的次数也许会超过三次。&
异议#4:“哥?汛哪,你有祸了!伯赛大啊,你有祸了!因为在你们中间所行的异能,若行在推罗、西顿,他们早已披麻蒙灰悔改了”(太11:21)。&
回答:此处讲话的方式是用的夸张的方法,并不是结论性的,是用夸大的方法来强调某一事实,以下的?文也是如此,“我告诉你们:若是他们闭口不说,这些石头必要呼叫起来”(路19:20)。基督仿佛是在说:“推罗和西顿的居民并不像你这样心硬。”此处所传达的意思不过是:无所不知的上帝承认他们没有归正的可能性。&
既然上帝的无所不知延及过去、现在和未来,万有在他的眼前都是赤露敞开的。我们所面对的就是这样的一位上帝,那些不敬畏上帝的人该当何等地恐惧战兢啊!因为,&
(1)上帝晓得你的心,晓得你的灵命状况。里面隐藏的,他晓得;从中发出的,他也晓得。他知道你的心思意念,各样的幻想,种种的思虑,无论是在习惯性的罪上,还是在一时自发的罪上,他都晓得。他晓得你的行为的所有动机,不管你最终是为了自己,想把自己的思路贯彻下去,还是要害你的邻居。你对邻居所积蓄的仇恨和蔑视,你愤?的情绪,你因邻居发达而生的妒恨,他都晓得。总之,在你心中所发生的一切,哪怕你自己还没有分辨出来,还没有意识到,上帝都已?确确实实地知道了。&
(2)上帝晓得我们不道德的意象、充满淫色的眼睛、放荡无耻的话语、隐而未显的淫乱、污秽、不道德的行为,在此类行为中你所交接的人,他都知道。&
(3)上帝晓得你不公平的行为、欺诈性的生意、各种试图霸占他人财产的诡计、不诚实的帐目、怠惰,以及其它盗窃性的行为。&
(4)上帝晓得你所传的闲话、对他人的诽谤、对别人人格的诬蔑,也晓得你听闻传讲此类事情时的欣喜。&
(5)上帝晓得你的骄傲,炫耀式的行为,在镜子前翘首弄姿,也晓得你自己是如何地自我感觉良好。&
(6)上帝晓得你留恋舞场,狂欢作乐,赌博玩牌。&
(7)他晓得你的假冒伪善,无论是在教会内外。&
(1)上面所提到的事项,上帝都有精确的记录,比那些一直在你身边,拿着钢笔墨水,记录你的思想、话语、行为,何地、何时、何日、何月发生的人,记录得还清楚。有纪念册在他的面前,记录选民的作为(玛3:16),同样,在上帝面前,那些恶人的罪孽也被记录下来。既然如此,你该当如何地警醒啊!&
(2)要知道,将来有一天这记录的书卷会在你面前打开,你会根据上面所记录的接受审判(启20:12)。要牢记,将来有一天,上帝肯定会把这些事情都摆在你的眼前。&
(3)请考虑,这是确定无疑的:上帝是天地万物的公义审判者,他要理清一切的罪债,他要按真理施行审判,为你的罪孽而惩罚你(诗7:12?13;50:21)。假如你不认罪悔改,在末日的时候,他不仅要向你宣告违背律法所导致的咒诅,“你们这被咒诅的人,离开我”(太25:41),还要把你投掷到硫磺火湖里,永永远远地在那里燃烧。目前,你所关心的并不是上帝是否看得见你的作为,只要别人看不见就好了,但是,当主耶稣以审判者的形像显现的时候,他要把你召到他的审判宝座前,要用他那烈焰一般的眼睛审查你,那将是何等的可怕啊!那一天将是何等令人惊恐的日子啊!“他来的日子,?能当得起呢?他显现的时候,?能立得住呢?”(玛3:2);“那日临近,势如烧着的火炉,凡狂傲的和行恶的必如碎秸,在那日必被烧尽,根本枝条一无存留”(玛4:1)。&
因此,趁着还有今日,现在就快快悔改吧。愿你现在就惧怕上帝那洞察一切的眼睛,那一日来临的时候,你就不会在他那燃烧着烈焰的眼睛前恐惧战兢了。&
假如你已?托庇在主耶稣里,选择他为你的中保,藉着信心接纳他,在他里面找寻你一切的盼望和安慰,敬畏他,事奉他,上帝的无所不知将是你何等的安慰啊:因为,&
(1)他晓得你内心对他的真诚,晓得你渴慕蒙他悦纳的愿望。“耶和华的眼目遍察全地,要显大能帮助向他心存诚实的人”(代下16:9);“行事完全的,为他所喜悦”(箴11:20);“耶和华知道完全人的日子”(诗37:18)。&
(2)主晓得你在隐秘处的虔敬之行,你的祷告、恳求、信心的争战、叹息、流泪、对他的依恋、读?、默想、圣洁的意念、对上帝的敬畏、虔诚的行为。他见到那位读?的太监(徒8:28?29),见到了祷告谋B蓿ㄍ?:11)。“耶和华的眼目看顾义人,他的耳朵听他们的呼求”(诗34:15);“凡求告耶和华的,就是诚心求告他的,耶和华便与他们相近”(诗145:8)。&
(3)主晓得你隐秘的挣扎,你内心与不信的争战,也晓得你灵性的忧虑。“主啊,我的心愿都在你面前,我的叹息不向你隐瞒”(诗38:9);我住在至高至圣的所在,也与心灵痛悔、谦卑的人同居;要使谦卑人的灵苏醒,也使痛悔人的心苏醒”(赛57:15);“耶和华靠近伤心的人,拯救灵性痛悔的人”(诗34:18)。&
(4)主晓得你身体的需要,晓得你的困境、贫穷和苦难。他知道撒勒法的寡妇的需要,就为她预备供应(王上17),他也知道另一个寡妇的需要(王下4)。他看见在处于痛苦中的夏甲(创16:13),也看见了身在埃及的以色列人所遭遇的患难。“耶和华说:‘我的百姓在埃及所受的困苦,我实在看见了;他们因受督工的辖制所发的哀声,我也听见了。我?知道他们的痛苦”(出3:7);“我几次流离,你都记数。求你把我眼泪装在你的皮袋里。这不都记在你册子上吗?”(诗56:8)。&
(5)当人诬蔑你、诽谤你的时候,主晓得你的无辜。但愿这能使你得安慰,“我们的心若不责备我们,就可以向上帝坦然无惧了”&(约壹3:21);“我们所夸的是自己的良心,见证我们凭着上帝的圣洁和诚实,在世为人不靠人的聪明,乃靠上帝的恩惠”(林后1:12)。上帝是无所不知的上帝,他不仅是从外部注意到信徒所?历的困苦,更是以怜悯之心眷顾他们,并在他自己的美意所定的时候帮助他们,这对信徒是何等大的安慰啊!&
既然上帝是无所不知的,既然他注意到每个事物、每个行为,这应当激发我们如此行:&
首先,就如以斯?一样,想到主晓得你一切罪恶的灵命状态,见到了你所有的罪行,就要为此而感到羞愧。“我的上帝啊,我抱愧蒙羞,不敢向我上帝仰面”(?9:6)。就像那个税吏一样站得远远的,以?捶胸,“连举目望天也不敢”(路18:13)。&
其次,当你行走在上帝和世人面前的时候,要注意你心中所有的傲慢和骄傲之情。所以,行事为人要寻求谦卑,因为主晓得你是何等的可鄙可憎,主晓得你没有任何值得骄傲的东西。“上帝阻挡骄傲的人,赐恩给谦卑的人”(彼前5:5)。&
第三,把你的一切愿望或惧怕都交托在主的手中。“你已?观看,因为奸恶毒害,你都看见了,为要以手施行报应”(诗10:14)。&
第四,不断地坦率认罪,不要向亚当那样隐瞒,因蘼廴绾危鞫际窍玫摹!澳憬颐堑淖锬醢谠谀忝媲埃颐堑囊癜谠谀忝婀庵小保ㄊ?0:8)。&
第五,敬畏主,一旦感到有罪浮现,哪怕是些微的罪,也要心中不安,因为主见到了你。你是在上帝的面前犯这罪,你的罪行是何等地加重啊!?敢在人的面前公然犯奸淫呢??敢在上帝的眼前犯罪呢?“她们狂傲,在我面前行可憎的事,我看见便将她们除掉”(结16:50;“你虽用碱、多用肥皂洗濯,你罪孽的痕迹仍然在我面前显出”(耶2:22)。&
第六,上帝看见你,就让这一景象在你的一生中始终伴随你,促使你在他的面前行事公义,为人谦卑。这就是上帝的要求。“??你当在我面前作完全人”(创17:1);“在你一切的事上,都要认定他,他必指引你的路”(箴3:6);“我将耶和华常摆在我面前”(诗16:8)。&
13.上帝的意志(The&Will&of&God)&
上帝的旨意也属于上帝可传递的属性之列。拣选或弃绝,爱或恨,喜悦和不悦,这样的能力就是意志的能力。人有意志,这是人作为理性的受造物的特征之一,因此,对上帝来说,意志的存在是无限地真实的。上帝的意志就是有意志的上帝本身。上帝的意志是独一的;然而,他的意志与意志所指向的对象有所不同。为了区分这一不同之处,我们就把上帝的意志分为他的预定的旨意(the&will&of&His&decree)和诫命的旨意(the&will&of&His&command)。&
我们知道上帝预定的旨意,即他自己的美意或隐秘的旨意,就是上帝亲自或藉着他人而施行的目的和美意。“在天上的万军和世上的居民中,他都凭自己的意旨行事”(但4:35);“??就按着自己意旨所喜悦的,预定我们??这?是那位随己意行作万事的,照着他旨意所预定的”(弗1:5,11);“父啊,是的,你的美意本是如此”(太11:26)。上帝的这一美意的施行是无人能够拦阻的,因此他总是要成就他的旨意。“然而我们的上帝在天上,都随自己的意旨行事”(诗115:3);“有?抗拒他的旨意呢?”(罗9:19)。这是指万有的最终结局都会根据上帝的预旨到来,这种预旨或者是完全没有向人启示,或者是在一定时期之后才向人显明。通过反思回顾,我们?常能够感受到上帝的这一预旨,或在特别的情况下,这一预旨的某些因素启示在圣?之中,藉着预言也可以感知。各种预言都是如此,要找寻自己由上帝信实的应许所确证的得救的标记,也是如此。&
上帝诫命的旨意是指上帝教训性的旨意,或显明的旨意。这一旨意是指上帝为了使人行事为人有规矩,而向人启示、颁布的生活规范和法则。既然上帝是按他自己的美意预定向人传递他的旨意,所以也可视之为他预定的旨意和美意。然而,这一旨意主要描述的是人所当尽的本分,所涉及的主要是上帝诫命的旨意或显明的旨意。因为上帝是圣洁的,他喜悦、悦纳、称许人顺服他的诫命。他不喜悦,并且憎恶人偏离他的诫命。上帝要笏撤苍市砣宋ケ乘慕朊诔头V姓孟运墓澹诙鞯渲姓孟运牧酢0咽チ榇透难∶瘢米咚堑氖模顾前醋潘慕朊校馐巧系鄣闹家狻T谡庖环矫妫系圩苁呛廖廾蟆⒉豢傻值驳卮锍伤哪康摹O喾矗瞬⒚挥性际约旱纳睿亲约旱纳罘绞降妹缮系鄣脑媚伞I系鬯痈说谋痉郑&常不被人遵守。然而,上帝的目的和美意仍会畅通无阻,因为他按自己所喜悦的吩咐万有,他所预定的美意总要成就。因此,上帝隐秘的旨意和显明的旨意并行不悖。“隐秘的事是属耶和华我们上帝的;惟有明显的事是永远属我们和我们子孙的,好叫我们遵行这律法上的一切话”(申29:29)。保罗也曾提到上帝诫命的旨意。“??从心里遵行上帝的旨意”(弗6:6);“??叫你们察验何为上帝的善良、纯全、可喜悦的旨意”(罗12:2)。在《诗篇》143篇10节中也说,“求你指教我遵行你的旨意”。&
我们在区分上帝的旨意的时候,并不是说上帝有两个旨意。在上帝身上,他的旨意的施行是单一的。不同之处在于他的旨意的施行所指向的客体。我们也绝对没有建议说,上帝有两大旨意,而且这两大旨意是不可调和的,仿佛上帝在他启示的旨意中要求他隐秘的旨意所反对的事。当我们考察上帝旨意的时候,不管是显明的旨意,还是隐秘的旨意,中间的不同只是在于所指向的事物的不同,上帝对有些事物的旨意是显明的,有些则是不显明的。上帝启示和隐秘的旨意既不是指向同一事物,也不当从同一角度来考察。我来举例说明。上帝吩咐亚伯?罕杀死他的儿子以撒献祭;然而,上帝的旨意并不是叫以撒死亡。这从事情的结局就可明显看出来。此处在上帝的吩咐和事情的结果之间是有所不同的。上帝的吩咐是他显明的或诫命的旨意,这也是亚伯?罕行动的基础。他要作一切来使他的儿子受死,这也是他所作的。然而,结果是亚伯?罕的行动并没有使以撒死亡,这一结果是另一个事件,属于上帝预旨中隐秘的旨意,亚伯?罕听到上帝的声音阻止他杀死以撒之后,他也明白了上帝这一隐秘的旨意。因此,不要担心到底应当以上帝什么样的旨意来约束我们的行为,因为上帝隐秘的旨意惟独在他自己掌管之中,我们也不会犯罪违背上帝隐秘的旨意。上帝必会成就他的美意。当然,在上帝显明的旨意中也明确地表达说,我们要操练我们的信心,顺服他隐秘的旨意。然而,我们生活的规范仍然是上帝显明的旨意,我们犯罪所违背的也是这一旨意。&
我们可以把上帝的旨意的施行界定为必然性的和自愿性的。然而,这种必然性并不是指强制,因为上帝对他自己的爱是自由的,“上帝就是爱”(约壹4:8),而且“父爱子”(约5:20)。藉着他的不变性,上帝必然愿意他所预定的一切都要成全。“我的筹算必立定”(赛46:10)。&
自愿性的行动是指任意决定的行动或自己喜欢的行动,也就是可以选择作,也可以选择不作,可以选择作这事,也可以选择做相反的事。上帝所愿意的一切都是根据他自己的美意,上帝必然性的旨意也是如此。上帝有自由按他自己的美意行作万事。他有创造的自由,也有不创造的自由,他有拣选人的自由,也有不拣选人的自由。假如上帝预定了某事,他的旨意就是此事必定成全,因为他已?预定。从前在上帝的主权范围之内的事,现在是上帝必定要成就的事,尽管是自愿的,也是自然的。&
上帝的旨意是从上帝的存有发出的,不是因为受造物所发出的任何东西导致的。任何受造物都不能促使上帝作什么。人所行的善事也不能促使上帝赏赐他什么,因为人所行的善事都来源于他的旨意。假如上帝的旨意是要使一个人圣洁,他会因此而成为圣洁。上帝拣选人得救并不是因为人的善行,而是拣选人使人行善。&
阿米念派和其他人主张善行是使人得救、拣选、被弃的动因,在上帝的旨意方面,他们作出了以下的划分。他们说上帝的旨意,有先在的旨意(antecedent&will)和后来的旨意(consequent&will),有效的旨意(efficacious&will)和无效的旨意(impotent&will),绝对性的旨意(absolute&will)和条件性的旨意(conditional&will)。对他们而言,先在的旨意就是上帝对世人的计划,他在人工作之前,不考虑人的工作,拣选所有的人得救。在上帝后来的旨意中,他考虑到人的工作,就拣选那些相信的人和那些在善功中恒忍的人得救。他们认为上帝无效的旨意与他先在的旨意类似。他们的理解是,这是指上帝的愿望和心意既没有在人身上表达出来,也没有得以施行,而是受到了人的抵挡,从而归于无效。他们把上帝有效的旨意与他后来的旨意联系起来,这种有效性来自人的信心和善功,由此上帝能够使他与救恩有分。在他们看来,上帝绝对性的旨意是不可能因任何条件而发生改变的;它在人工作之前,并不考虑人的工作,却因人而归于无效和徒然。上帝条件性的旨意是与祝福有关的,他根据人的信心和顺服而应许各样的福分,有赖于人自由意志的行使,他是否能够满足应许的条件,就决定了他能否与应许的福分有分。&
比如说,上帝预定要救所有的人,不管他们的行为如何;然而,考虑他们的行为,因此所预定的就不是要救所有的人,只有那些相信的人才会得救。藉着他先在的预旨,上帝要使扫罗?山稳固;但是,藉着他后来的预旨,鉴于扫罗不敬虔的行为,上帝就决定不是坚固他,而是弃绝他。上帝也想救犹大,假如他相信的话;然而,因着他的不信,上帝就预定他被定罪。&
这些分别都是人的杜撰,与上帝的话语抵触,把各样的愚拙、无能和变化归在上帝的身上,充满了自相矛盾之处。他们说,上帝真真确确、诚诚实实、十分严肃地要救赎所有的人,后来又改变了主意,这就是说此前并不知道他后来所知道的,所以结果才是如此。假如更重要的观察使他改变了自己的预旨,那么他的预旨就不是那么真确、诚实、严肃的。或者是说,他之所以改变主意是由于他不能推行他的旨意,或是因为人阻止他这样作,或是因为上帝的本性是变化的,所以才使得他改变了心意。关于上帝的这些说法,都是不正确的。他是独一的智慧的上帝(提前1:17),是无所不能的上帝。“万军之耶和华起誓说:‘我怎样思想,必照样成就;我怎样定意,必照样成立,??万军之耶和华既然定意,?能废弃呢?他的手已?伸出,?能转回呢?’”(赛14:24,27)。他也是不变的,在他并没有改变,也没有转动的影儿(雅1:17)。他自己说他自己,“我耶和华是不改变的”(玛3:6);“我的筹算必立定,凡我所喜悦的,我必成就”(赛46:10)。上帝就是真理,他所设想的一切,都是他真确、诚实、严肃地设想的。他是完全的。设想某事,却不是真诚地设想;期望某事,后来却又改变;预定某事,后来却在这事上错谬,既不想,也不能成就所言的预旨;想成就什么,同时又不想成就什么,我们的主绝对不是这样的主。&
“??若遵守,耶和华必在以色列中坚立你的王位,直到永远”(撒上13:13)。当主这样说的时候,他是让我们明白,他的许多应许是有条件的。假如一个人并没有合乎这些条件,这肯定也是上帝提前就知道的,上帝就不会把他所应许的赐给他。他何时以及向?显明他的恩典,使他们合乎条件,也都是他提前就知道的。既然扫罗不顺服上帝,上帝就按他自己的美意不坚立他的王位。如果他过一个敬虔的生活,主本可以为他成就的。因此,此处并没有提到上帝有两个旨意,一是现在的旨意,二是后来的旨意(因为上帝早已预定弃绝扫罗,坚立大卫来取代他),而是说上帝的旨意是由于他的罪而弃绝他。&
“??我多次愿意聚集你的儿女,好象母鸡把小奂诔岚虻紫拢皇悄忝遣辉敢狻保ㄌ?3:37)。当主耶稣这样说的时候,既没有提示说上帝有两个旨意,也没有说上帝有一个无效的旨意。准确地说,基督在这里所指的是按上帝的旨意而施行的工作,所针对的是耶路撒冷的首领们的抵挡,他们自己不想进去,也拦阻其他人进去。&
“惟愿你们存这样的心敬畏我,常遵守我的一切诫命,使他们和他们的子孙永远得福”(申5:29),此处上帝所说的是他所愿的没有发生的事。另外,?上还说,“甚愿你素来听从我的命令,你的平安就如河水,你的公义就如海浪”(赛48:18),此处他所说的是人的生活方式。严格地说来,绝对不能这样描述全知、全能、不变、至善的上帝。说得更恰当一点,这是表明上帝对罪的不悦,和他对圣洁的喜悦。这也表明了为什么上帝所应许的那些祝福没有临到他们的身上,?因就在于这些福分都是基于圣洁而得的报偿。这些应许是以顺服为条件的,上帝按其不变的旨意把这种顺服赐给他的选民。?上记着,“主耶和华说:恶人死亡,岂是我喜悦的吗?不是喜悦他回头离开所行的道存活吗?”(结18:23),这并不是说上帝的旨意是无效的。毋宁说,上帝并不喜悦人毁灭,因为他们都是他的受造物。他所喜悦的是行公义,有圣洁,并喜悦祝福那敬畏他的人。&
14.我们的行为和上帝的旨意(Our&Conduct&and&God’s&Will)&
迄今为止,我们所思考的是上帝的旨意。现在,我们来说明一个人当怎样按上帝的旨意行事为人,以及他当如何运用上帝的旨意。在各样的环境中,上帝的旨意是人心中得平安的根基。当信徒在真敬虔上操练自己的时候,上帝的旨意既是敬虔生活的根基和本质,也是最为强大的动力。我所指的是接受基督,与上帝和好,并藉着恩典交托自己事奉主的信徒。一个还没有归正的人,既不爱主,也不喜悦主的旨意。他所希望的自己独立自主,他所向往的是,不管是上帝,还是别的什么,都能为他所用,都能帮助他成就他自己的旨意。而信徒则恰恰相反,他们认识上帝,以他为乐,因此也喜爱上帝的旨意。当然,他们在这个方面也是刚刚起步,所以需要进一步的教导。因此,在你默想的时候,应当时常停下来,反思上帝的旨意,承认上帝的旨意,并以上帝的旨意为乐,从中得平安和敬虔。&
让我们首先来思考上帝的预旨。既然上帝是至高无上的主,统管他一切的受造物,所以,不管有什么事情发生在受造物的身上,他的旨意都是至高无上的,不管是他们作什么,还是不作什么,都囊括在他至高无上的旨意之中。所以,要全心全意地承认上帝至高无上的权威,和他旨意的绝对自由。高高兴兴地赞同他的旨意,说:“阿们,主啊,你的旨意是至高无上的,在世上所发生的所有事物中,你的旨意就是主要的、至高的、唯一的?因。你根据你自己的旨意,来对待你所创造的一切,包括所有的人,包括我们自己&,包括我的家庭,这是你自己的特权。在天上的万军和世上的万民中,你都根据你自己的旨意行事,有?能拦阻你的手,或对你说‘你作什么呢?’虽然都是同样的人,同样是出于泥土,你把有的器皿做成荣耀的器皿,有的作成卑贱的器皿,并把你的权能和愤?彰显在预备遭毁灭的器皿上,把你丰富的荣耀彰显在预备得荣耀承受怜悯的器皿上(罗9:21?23),这都是你按你自己的旨意随意而行的。我为这样的事实而高兴欢喜。你的旨意是至高无上的,你愿意把国赐给?就赐给?(但4:17),王的心都随你的旨意流转(箴21?)。你是自由的,你有着绝对的权柄,一切都在你的掌管之下,你根据你自己的旨意,让这人升高,让那人降卑;赏赐这人,使他充满喜乐,心满意足,拦阻那人,使他忧伤沉浮,难遂心愿。你的行动变化莫测,但你不需要向任何人交帐,我为此而高兴欢喜。你的旨意囊括一切的受造之物,当然也包括我在内,因此,任何受造物,包括我自己所遭遇的一切,最终都是以你的旨意为依归,惟独在你的旨意中能找到快乐,我为此而高兴欢喜。哪怕你的旨意与我自己属血气的愿望相反,也是我所喜悦的,只求你使我在这样的环境中,全心集中于你的旨意,晓得这一切是出于你,因此而得以持守到底。愿我这样宣告,‘不是成就我的旨意,惟愿你的旨意成就;’我愿意把我自己??本本地降服于你的手下,顺服在你至高的旨意之下。愿你的旨意完完全全地在我身上成就,不管是不是合乎我自己的愿望。在世界的喧嚣中,在暴风骤雨里,在摇摇欲坠的船上,在地上的洪涛巨浪中,在城市的熊熊烈焰里,在地震带来的地动山摇中,在毁灭性的战争里,在成功和失败中,在你的教会受逼迫的时候,在你子女的贫穷和患难中,在这一切之中,我都晓得你的旨意必要成就。因此,我敬拜俯伏在你的面前,默默地说,‘阿们,就这样,因为这是主的旨意。’&
“关于未来之事,一切都会照你的旨意成就。世人的喧嚣,各样的计谋,若不是按着你的旨意,绝不会发生,因为惟独你统管万有。这我承认,这我愿意,我也在其中默默无声。我愿意在一切的事情上都能如此行,特别是涉及我自己的时候?并不是因为我觉得你的旨意可以抵挡,也不是因为我相信一切都是因着不可避免的命运的缘故,也不是因为我相信万事都必须使教会和我自己得益处,而是因为这是你至高无上的旨意。这对我来说就足够了,因此我宣告:‘阿们,愿你的旨意完全成就!’对于未来,我绝不会担心忧虑,不管是处丰富,还是处卑贱,我都会高兴欢喜。&
“如果主乐意在成就他旨意的时候,使我能够借助各种工具,更加明了他最终的旨意,我会珍惜并对这样的工具善加使用,既然这是上帝的旨意让我使用它们,让我晓得这些只不过是工具而已,并不是目的本身。我不会如此依赖它们,仿佛最终的结果是由它们决定似的。我还是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他的旨意上,在思想的过程中,当事情最终结束的时候,我要藉着成就你的旨意的各样工具,上升贴近你的旨意,承认事情是你成就的,并因此而心满意足。&
“假如主按他的美意要使用我成就他的旨意,我愿意甘心乐意地献上自己:‘我在这里,请差遣我’(赛6:8)。使用我。为了达成你的旨意,我愿意牺牲我自己、我的家庭和我一切的所有,只要你的旨意能够藉着我、通过我完全地达成。”&
信徒不仅承认上帝主权的至高无上,也会认识到上帝所要成就的一切,都会彰显他的权能、公义和美善。上帝显明他的至善,天使和人都会欢喜雀跃,并把尊荣归给他,“我们的主,我们的神,你是配得荣耀、尊贵、权柄的,因为你创造了万物,并且万物是因你的旨意被创造而有的”(启4:11)。这就是信徒内心的渴慕和喜乐,这使得他发自内心地说,“愿你的旨意成就!”&
再者,信徒有上帝的应许,上帝所要成就的一切,不管他的方式看来似乎是如何矛盾重重,都是为了使他的教会,使选民,特别是他自己,得到最大的益处。不管发生什么,他都是牢牢地抓住上帝的应许不放,信靠上帝的应许,拥抱上帝的应许,满足于上帝的应许,相信按着上帝的美善和智慧,他的应许必要成全,并说,“愿你的旨意成就!”&
涉及到上帝诫命的旨意,信徒承认,上帝关于他的生活所希望的一切都是由上帝主权的旨意发出的,这一旨意的根基就是上帝的圣洁性。因为上帝不会吩咐任何与他的圣洁属性相抵触的事,他向人所吩咐的一切都与他的圣洁性一致。上帝并没有按他旨意的形像造人,而是按他圣洁的形像造人,并把与这种圣洁属性一致的律法赐给人。就我们人类而言,上帝的律法就是圣洁的标准。我们不需要考察何事与上帝圣洁性一致,从而谨守遵行。准确地说,我们应当考察在上帝的美意中,他到底吩咐我们作什么,因此,我们必须“察验何为上帝的善良,纯全,可喜悦的旨意”(罗12:2)。根据上帝的旨意行作万事,乃是我们当尽的本分。“从心里遵行上帝的旨意”(弗6:6)。&
在考察上帝旨意的时候,我们已?认识到他的诫命是与他圣洁的属性一致的,这是我们顺服上帝的诫命的根基。我们是按他的形像受造的,他在耶稣基督里重新造了我们,为要使我们顺服他,在我们的身上显明他的形像的同在。尽管我们的智力有限,无法??本本地理解每一诫命如何与上帝圣洁公义的性情一致,但上帝诫命的旨意仍然是我们生活的规范。&假如我们晓得这一点,我们就有充分的标准作为我们生活的凭依。即使上帝的诫命并不是从他的圣洁公义发出的,而是单单源自他的威严和主权?正如许多特别的诫命和礼仪律一样,惟独源自上帝的美意?所有的受造之物仍有责任遵行上帝的旨意。我们不需要一一考察上帝的诫命都是公义的,因为上帝的旨意证实一切都是公义美善的。上帝说,“我要,”信徒的回应就是,“阿们!”&
信徒热爱上帝诫命的旨意,认为上帝的诫命是至高无上的,他们尊崇上帝的一切诫命典章,都以为正直(诗119:128)。他们与保罗一同说:“这样看来,律法是圣洁的,诫命也是圣洁,公义,良善的”(罗7:12)。主的律法就是他的旨意,就是信徒的喜乐,是他们所爱慕的。“我何等爱慕你的律法,终日不住地思想”(诗119:97)。&
(2)信徒爱慕上帝的律法,他们并不是仅仅默认上帝诫命的旨意,而是发自内心地把自己奉献给上帝,遵行他的旨意,甘心乐意地降服于上帝的旨意之下。上帝的旨意就是他的旨意,他的旨意完全消融在上帝的旨意之中。&
(3)信徒总是作好准备,遵行上帝的诫命。他内在的人是以上帝的律法自乐,并发自心底地承认:“我的上帝啊!我乐意照你的旨意行,你的律法在我心里”(诗40:8)。&
(4)在他的一生中,他所注重的是上帝的旨意,目的是为了根据上帝诫命的旨意来规范自己生活中的一切。&
(5)上帝的旨意并不仅仅是一项规范性的?则,同时也是强大的推动力,促使信徒殷勤、严肃、恒久地按上帝的美意去行。&
(6)虽然遵行上帝的诫命有极大的赏赐,人仍然需要且必须在诫命的激励下敬虔度日,上帝的旨意至为崇高,影响力最为强大,是信徒在感情上所爱慕的对象。不管是出于顺境,还是出于逆境,一个人假如都是如此地对待上帝诫命的旨意,把自己降服于上帝的诫命之下,他就有福了。&
涉及上帝的旨意,我们需要思考上帝的几大属性,如圣洁、美善、慈爱、怜悯、宽容,和公义。&
15.上帝的圣洁(The&Holiness&of&God)&
圣洁是上帝属性的纯粹本质。因此,这是指上帝一切至善的光明,所以他被称为“光,在他毫无黑暗”(约壹&1:5)。主不断地把自己显为圣洁,目的就是使人的心中持续不断地充满对他的敬畏之情。“耶和华神啊!众神之中,?能象你??至圣至荣!可颂可畏!”(出15:11)。“你们当称赞他大而可畏的名,他本为圣。你们当尊崇耶和华我们的神,在他脚凳前下拜;他本为圣。你们要尊崇耶和华我们的神,在他的圣山下拜,因为耶和华我们的神本为圣”(诗99:3,5,9);“他的名为圣”(路1:49)。&
主不仅被称为圣洁,主本身就圣洁。“称谢他可记念的圣名”(诗97:12)。“我一次指着自己的圣洁起誓”(诗89:35);“要以他的圣名夸耀”(诗105:3)。&
上帝的一切作为都是圣洁的,这种圣洁性始于上帝圣洁的属性。“他是磐石,他的作为完全,他所行的无不公平,是诚实无伪的上帝;又公义,又正直”(申32:4)。&
上帝对罪的恨恶和轻蔑,也是从他的圣洁性发出的。“你眼目清洁不看邪僻,不看奸恶”(哈1:13);“因为你不是喜悦恶事的上帝;凡作孽的;都是你所恨恶的”(诗5:4-5)。&
上帝对圣洁的喜爱,也是发自他的圣洁性。“我喜悦在世上施行慈爱公平和公义,这是耶和华说的”(耶9:24);“行事完全的,为他所喜悦”(箴11:20)。&
16.上帝的良善(The&Goodness&of&God)&
良善恰恰是苛刻、冷酷、粗暴、严厉、无情?这些都是远离上帝的?的对立面。这些罪恶的情绪都是出现在人身上的。假如这样设想上帝,是何等地不合理啊!相反,上帝的良善则是上帝的可爱、温和、甜美、友善、恩慈、慷慨。良善就是上帝存有的本质,即使任何受造物都不存在,无法显明上帝的良善,上帝的良善仍然存在。“求至善的上帝也饶恕他”(代下30:28);“耶和华是良善正直的,所以他必指示罪人走义路”(诗25:8);“除了上帝以外,没有一个良善的”(太19:17)。&
从这一良善就发出慈爱与祝福其受造物的倾向。那些注意到上帝之良善的人,无不感到惊奇,这就是大卫为什么在《诗篇》136篇中26次欢呼“因他的慈爱永远长存”&的?因。在以下的?文中,我们也读到类似的说}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怎样才能信上帝说的话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