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跟朝鲜战争有关的游戏的两本书哪本更好

从甲午战争到抗美援朝----《清日战争》和《朝鲜战争》两部书中不同的中国
转自: 海外《文学城》为人父& &
从甲午战争到抗美援朝----《清日战争》和《朝鲜战争》两部书中不同的中国(一)
刚刚读完旅日学者宗泽亚的《清日战争》。在此之前,我对清日战争(中国史称甲午战争)的历史知识都是零散和片面的,读了《清日战争》这部史料丰富、图文并茂的甲午战争历史专著后,我对发生在1894年的那场让中国蒙羞和觉醒的战争才有了一个整体和全景式的了解。尽管此书的资料大都取自日本国内所藏的历史文献,肯定会有一定的片面性,但书中在关键问题上大量援引西方媒体的报道和原装历史文献,从而弥补了资料来源单一性的缺憾。经与其它甲午战争的史料对照,此书与其基本吻合,所以,我个人认为此书所述的历史是可信的。
对发生在一个多世纪之前的那场战争,一直有各种说法来解释清国的失败。最常见的解释是敌强我弱和装备不如人。这也是我们为了顾全颜面而最喜欢的一个解释。
在瑞士的时候,曾与一个独居的老人上下为邻。一次他邀请我到他房间喝咖啡,不知怎么就聊起了中日战争的话题。这老人没什么文化,对中国和日本知之甚少,但他知道中国曾被日本侵略和欺凌过。他带着十分困惑的表情问我:“日本人高还是中国人高?”我说:“中国人高。”他又接着问:“中国人多还是日本人多?”我说:“当然是中国人多了。”“那为什么中国打不过日本呢?”我当时被问的哑口无言,心里有一种难以言说的耻辱感。最后我给出的理由还是那种标准答案,即中国没有重工业,武器装备不如日本,所以打不过日本。可随着我阅读的历史资料越多,我对这个标准答案越是怀疑。中国为什么败于日本,仅仅是因为装备不如人吗?如果装备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的话,为什么在半个多世纪后的朝鲜战场上,同样装备不如人的志愿军却能打败强大的美军呢?
按此书提供的资料和我所掌握的史实,实际上1894年的日本还是一个地道的穷国,其国力与大清国是没法比的。甲午海战双方对阵的舰队无论从吨位还是从火力上都相差不大,各有优劣。大清国的镇远和定远两艘铁甲舰更是让日本垂涎已久的世界最先进的军舰。当时的世界,大概只有大清国这样的富国才买得起如此昂贵的军舰。真实的历史是,日本战胜清国是以弱胜强。
《清日战争》一书中列举了大量两国军队实力的对比资料。当时清国海军总吨数为85,000吨,且镇远、定远两铁甲舰装有亚洲最大口径和最大射程舰炮(口径:30.5厘米,射程:6公里),日本舰队总吨数为6万吨不到,火炮射程仅为3公里。清国陆军常备军为35万人,甲午战争期间临时招募60人,陆军总兵力约将近100万人,清军没有炮兵兵种,各种火炮都分散在步兵中。日本常备军为12万3千人,战时动员24万,总计36万多人,另加负责辎重运输的军夫15万4千人。日军有野炮168门,山炮72门,配属于专门的炮兵部队。清军的陆军装备大都来自德国,日军是国产加进口。
如果单从兵力和装备上看,清日两国是不相上下,而且清国还要胜上一筹。但战争的结果却是一边倒的。清国军队基本上不堪一击,日军打清国就如美军打伊拉克一样,可以说每战必胜,如入无人之境。如果说甲午海战中国的失败还有一点偶然性的话,那从朝鲜到辽东和山东的陆地之战,清军的失败则没有任何战场偶然性可言。
清军陆军是一支彻头彻尾的腐军弱旅,不仅缺乏训练,而且毫无斗志。在整个朝鲜和辽东及山东战场上没打过一场像样的战役,几乎是逢敌必溃,每战必败。即使有坚固的预设阵地和永久工事,清军也从不认真抵抗,而是畏敌如虎,见机开溜。也只有牛庄一役,尚属稍微激烈的抵抗。
例如:金州防御战中,清国军队8000人,日军进攻的部队仅1300人,结果构筑了永久防御工事的清军竟不堪一击,尚无多少伤亡就弃阵溃逃,并被日军长途追击,大量辎重丢失。战后的调查显示,清军阵亡和负伤的士兵大部分伤口在背部和脑后,这说明这些兵勇都是在逃跑时被击毙和击伤的。正如某外国将军对清军失败的原因所做的分析那样:清军的怯懦是原因之一。
花费巨资建设的旅顺和威海炮台在当时可谓世界最先进的炮台,可这些炮台在战争中几乎没发挥什么作用,驻守的清军没做任何称职的抵抗就拱手让与日本。如此无能的军队,既让日军轻易得手,又让日军分外瞧不起。日本人原本对中国是怀有敬畏之心的,可自从这场战争之后,日本国民的中国观被颠覆。羞辱和歧视中国之风风靡日本。由此印证了,一个国家最大耻辱就是养一支窝囊怯懦的军队。
在战场上不堪一击的清军,在祸害百姓方面却从不手软。从朝鲜牙山一路撤下来的清军,为了迅速逃跑,抛弃了大量粮草弹药,却沿途大肆抢掠本已贫寒交加的朝鲜民众,让这些本来对中国尊敬有加,对日本怀疑仇恨的朝鲜百姓转而愤恨清军而开始对军纪严明的日军怀有好感。那些被清军抛弃的粮草弹药被日军所获,够当时侵华日军三个月之用,极大地缓解了日军后勤供应不足的困难局面。这种情况多少有点像国共内战时的国民党部队。历史证明,一个军纪涣散的军队一定是一个无能的军队。
最好笑的是赴朝参战的清国援军竟同时伴随有民间鸦片馆,而鸦片馆每天的清军客人都不下五百。这样的军队如果能打胜仗,那真是天方夜谭。一个没有精神、没有斗志的军队,再好的装备也是白搭。
在清国军队中,战斗力最强,素质最高的就数北洋水师了。军官多是留洋归来的精英,而且在西方学校毕业时考核成绩多为优秀,士兵也训练有素,而且几乎每舰都有外国顾问,军队的士气也不弱。
当时的北洋水师虽然是一支让日本人生畏的强大舰队,但也有人看出了北洋水师的外强中干。如《清日战争》所述:“清国公开最新锐战舰,令日本振动,有恐惧者、悲观者、感动者、愤恨者,更多人士感到处在清国的威胁中。持冷静镇定立场的是东乡平八郎,他在参观定远舰时看到大炮上有晾晒的衣裳,认定清国水兵一定是纪律涣散、缺乏斗志的部队。他放出‘清国不足惧,必为我军击败’的豪言。”
甲午战争的结果不幸为东乡平八郎所言中,在世人眼中强大的北洋水师竟然败在一向被中国轻视的撮尔小国之手,不仅让中国人为之震惊,也引起西方列强的警觉和重视。
当时的《美国时报》评论说:“黄海海战日本舰队战胜清国舰队的事实,证明合众国海军必须进行改良。本战斗中,日舰运用巧妙的机动航行轨迹,破坏了敌舰的队形。假如本次作战换清国为美国,不知会有怎样的结果。因为在清国的军舰上,有英国和德国的军事顾问,而且清国指挥官也是政府选拔的优秀人才。他们在欧洲军校经过严格训练毕业,在航海、战法中应用欧洲国家的作战教条,都是成绩优秀、出类拔萃的军官。而日本舰队中没有一名参战的外国指挥官,却把誉冠亚洲的清国舰队击败。我国太平洋一线虽然拥有可以与日本海军匹敌的舰队,但是事实证明日本舰队显然是一只令人担忧的海上力量。”(《日清战争》P256)
其实在长崎事件中,就已经暴露出北洋水师的军纪涣散、军官对水兵的管制和约束力虚弱的问题。北洋水师到上海和香港休整时,海军官兵上岸嫖妓和吸食鸦片也是家常便饭,后勤军官贪污腐败之事更是不胜枚举。后来有人将军纪涣散归结为李鸿章解雇了英国海军顾问,可我觉得这有点不求诸己反求诸人味道。如果一支军队的纪律和战斗力依赖于外国教官,本身就说明这支军队是虚弱无能的。
甲午海战的失败从战斗过程讲多少有点偶然性,比如:虽然多数日舰中弹,而且中的还是大口径炮弹,但却无一艘日舰被击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清舰发射的多为实心穿甲弹和教练弹,而不是本应该发射的能爆炸的榴散弹。日舰火炮口径虽然小的多,但他们大量使用榴散弹和鱼雷进行攻击,攻击效果大大强于清军,致使清舰多艘被击沉。如果当时清军带足炮弹,并且使用爆炸弹的话,甲午海战的结果也许就会改写。
当然,甲午海战的失败不仅是军纪和腐败的问题,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清国海军缺乏足够的勇气和主动进攻的精神,只敢在近海游弋,不敢远洋作战。致使北洋水师只能被动挨打,失去了致胜关键的战场主动权。
出乎日本预料的是,真正的抵抗发生在台湾。本以为战争结束了的日本,在迫使清政府签署了《马关条约》后,急不可待地前去接管台湾。万没想到台湾军民会自发起来保卫自己的家园。先是宣布独立,成立台湾民主国。台湾民主国流产后,不屈的台湾军民在刘永福和邵友濂的领导下,在极端严酷的环境中,用低劣的武器与日军拼杀,给日军造成严重丧亡和困难。他们在绝境中孤军奋战,吃野菜、吃田鼠充饥,与台湾土著人一起,用各种游记战法,加上台湾的疟疾的帮助,让日军损失惨重。仅仅一年,日军就死亡一万多人,这远远超过前期整个甲午战争的日军死亡人数。迫使日军不得不不断增兵,共动用了五万多兵力,甚至连保卫皇宫的近卫师团也被派往台湾。让日本大为沮丧的是,近卫师团师团长天皇的叔叔也在台湾阵亡(一说是病亡)。当然,台湾军民为此也付出重大牺牲,前后阵亡达一万四千余人。
即使在刘永福逃离台湾之后,台湾人民的抵抗也一直没有停止,尤其是那些不肯屈服的台南地区的土著居民。前仆后继抵抗达二十年之久。此书在此有一矛盾之处需要指出,先是说台湾人民持续抵抗十年之久,后又说抵抗时间是从1895年到1916年。根据我查阅的相关资料,台湾人民的起义和抵抗一直持续到1916年是一个比较准确的时间。另据我的一个朋友介绍说,他听一位台湾老人讲过,日本最后扑灭台湾人的抵抗靠的是飞机轰炸。飞机应用到战争那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事,这也佐证了台湾人的抵抗至少持续到日本有飞机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所以说,不是中国人不勇敢、不坚强,而是清国政府太腐败,清国军队太懦弱。
中国在甲午的失败表面上是军队的失败,实质上则是国民精神的失败。当时的中国就像是由无数条小鱼组成的一个大鱼群,远处看像条让人生畏的大鱼,可到了近处就会发现原来是一群谁都可吃上一口的小鱼弱肉。
一个一盘散沙的中国,一个暮气沉沉的中国,一个丢失了信仰和尚武精神的中国,怎会产生一支强大的军队呢?
相比之下,明治维新后的日军则给世界耳目一新的感觉。这只军队不仅军纪严明,而且斗志旺盛。
美国《纽约时报》当年随军记者克里曼报道说:“日本军队拥有超出想象的诸多优秀之处,令余感慨备至。其一,他们是一只沉默的军队,部队在行进中始终保持肃然寂静、没有奏乐没有旌旗招展、没有喧哗、组织井然、军势威严、沉默有序、疾进向前。上至大将下至士兵,充满了爱国的精神,一见即知是一只精强雄烈的军队。其二,日军不仅拥有与欧洲诸强比肩的武器、器械、兵法、组织和统辖部队的军官,而且拥有完整的野战医院配置体系。…”
日清战争期间,日本的一条美子皇后将自己的个人财物捐献给国家,并亲临医院,慰问负伤士兵,还在皇宫内开设绷带生产厂,为前线将士提供包扎绷带。因此,一条美子被日本誉为国母。而清国的慈禧皇后,则将海军军费修了自家的花园。两相对比,就可看出谁强谁弱。
认为日本的明治维新是日本走上强国之路的根本原因已成为史学界的共识,但很少人去研究明治维新到底维了什么新,是什么让日本一跃成为亚洲强国,而将昔日的被其敬畏有加的老师打翻在地的?
让我们看看日本明治维新都有哪些国策变化吧。
明治维新之前的日本还是一个类似我们春秋时期的国家,强藩弱君,天皇有名无实。土地为领主所有,不能买卖。除了骑士阶层,普通百姓只有名没有姓,官吏皆为世袭。民穷国贫,经济不振。
明治维新最重要的一条措施是退藩尊王,撤藩置县,实行四民(四民为士农工商)平等和中央集权,可这种中央集权的改革中国早在秦始皇时期就已完成了。其次是统一货币,土地私有,殖产兴业,鼓励和支持私人经济发展。这一条在中国也是早已完成和实施的。其实,明知维新超越中国的主要是后两件事,即普及教育和建立了一只现代化的绝对效忠天皇并用武士道精神武装起来的皇军。
与中国相比,日本明治维新最卓越的成就是普及了教育。明治天皇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们要让北海道啃萝卜的佃农的小女儿读完小学。”天皇说到做到。到1904年的日俄战争时,日本就已经普及了小学教育,这连当时最牛的不落日帝国都没做到。而中国的普及教育一直到了新中国成立的毛泽东时代才真正开始。
强国由强军开始,这是日本的强国之路。在日本因强军而尝到甜头之后,就像吸了鸦片一样,这个瘾就戒不掉了。日本走上穷兵黩武的军国主义道路后,由少壮派军人所牵引的国家越来越疯狂,最后的结果是被打回了原形,而期间的日本人也是苦难深重,没过过几天好日子。这是日本的自己的因果,我会放到后面再说。
从甲午战争到抗美援朝----《清日战争》和《朝鲜战争》两部书中不同的中国(二)
战争不仅是国家军队之间的较量,也是国家动员力和组织力的较量。满清和日本相比,国家动员力和组织力都是非常薄弱的。在利用媒体和舆论宣传上更是自废武功。
日本很&善于利用媒体进行舆论战,为自己的侵略战争行为贴上正义文明的标签。他们的媒体战舆论战的确获得极大成功。反之,清国本来是反侵略的正义战争却因自己的野蛮传统和对舆论战的无知反受到西方媒体的批评。
随军法国记者卡雷思考和拉露二人的报道多少代表了当时西方人对两国军队的看法:“我们随军详细观察了日军的作战行动,得出日军是世界上值得夸誉的强大军队的结论。荣成登陆作战时,万余兵卒和数千军夫井然有序,完成庞大的登陆行动。我等上陆后,日军已经展开安民行动,布告清国居民不要惊慌,日军绝不骚扰民众。附近的一家居民的门上竟贴有“此家有产妇,不得入内惊扰”的日语大字条,着实令人叹服。有一件印象深刻的占地观察,日本兵对勇猛抵抗的清国俘虏表现出仁厚的优待,对病人、负伤者给予人道的救治和安置。日本民族的仁爱心在这场战争中向世界给出了答案。而清国军队之残酷刑法令人骇然,对日本俘虏斩首、断肢、切睾,实乃野蛮人之行径。”
那些在战场上缺乏勇气的军队在对待俘虏上表现出的残忍的确让人瞧不起。与抗美援朝时的勇敢、善战、文明的自愿军相对比,那时的清军的确是一个野蛮、懦弱的军队。而“大清国劣等的军队,将中华推向欧夷,倭夷手中,华夏的近代史从此开始了半个世纪大浩劫的悲剧。”(《清日战争》)
战争期间,日本各种媒体派遣大量随军记者,而且也允许外国记者随军报道战争实况。由于战争的胜利,民间则掀起了参军热潮。军人备受尊敬,社会地位急剧上升。相比之下,在莫谈国事的中国,这场战争就像评书里的战争,老百姓该干啥干啥,报纸原来啥样还啥样。本来能读懂报纸的人就不多,可报纸上关于战争的报道却少的可怜,而且还不敢说真话。
日清战后的1986年,李鸿章访问美国时曾对《纽约时报》记者抱怨说:“清国办有报纸,但遗憾的是清国编辑们不愿将真实的情况告诉读者,他们不像你们的报纸讲真话,只讲真话。清国的编辑们在讲真话时十分吝啬,他们只讲部分的真实,而且他们的报纸也没你们报纸这么大的发行量。由于报纸不能真实地说明真相,我们的报纸就是失去了新闻本身的高贵价值,也就未能成为广发传播文明的方式了。”(《清日战争》P248)
对比如今的党国宣传部,李鸿章尽管并不敢对国家的新闻管制置一微词,但他至少还敢于承认清国的报纸不愿讲真话的事实,而如今的党国宣传部连这点勇气也没了。不讲真话是因为恐惧和缺乏自信,可是长期不讲真话就等于自动放弃话语权,等你想讲真话的时候也没人信了。
在一个不准老百姓谈论国事的国家,如果还痴想让老百姓有家国一体的国民观,那是十分可笑的事。满清有的只是奴才,而根本没有现代意义上的国民。
因此这样的国家遇到危难时,老百姓自然都将自己当作局外人。于是我们看到,当日军攻到山东时,守土抗敌的清政府招募新军竟然招不到。而日本计划增兵22万,但因报名踊跃,致使计划被突破,实际征招了24万多。
一个新闻舆论不被人相信的国家,其国家的动员力不可能强。这等于主动放弃了战争的另一个战场----舆论战场。
日本战胜中国即不像日本所说的是文明战胜野蛮,也不像我们一直所认为的是日本的体制优越,而是日本国民精神和国家动员力大大强于中国。精神强大才是国家民族强大的根本。
国不知有民,民不知有国。这是满清末年中国的真实国情。满清统治中原以来的愚民政策是导致中国人一盘散沙的罪魁祸首。统治者心中无国也无民,只有朝廷和一小撮统治阶层的利益。加上当年满清入关时的八旗之勇和塞外少数民族的尚武精神也被入关后安逸的生活消磨殆尽,致使满清像一个手无缚鸡之力却腰缠万贯的傻富豪独自行走在土匪遍地的深山,被抢掠那是肯定的,不被灭了那都是幸运的事。一个没有尚武精神的民族是一个软弱的民族,这样的民族人数再多也会被人羞辱和欺凌,因为这个世界一直是一个弱肉强食的世界。
客观公正的媒体是社会的良心。甲午战争期间,多亏有一些有良心的西方记者随军采访,才使战争中的一些黑暗和残忍暴露于世。发生在旅顺的屠城事件,就是美国记者率先揭发出来的,这一事件让日军的舆论战几乎一夜崩溃。曾经大赞日军的美国《纽约世界》随军克里曼在目睹了日军屠城的残暴行为后,本着良心,排除成见写出了日军屠城亲历记,让日军是一个文明仁慈的军队的谎言不攻自破。事件发生后,日本政府危机公关,一面封锁消息,一面发公告辩白。可令人纳闷的是,作为受害国和当事国的清国却一言不发,似乎默认了日本的辩白。当一个国家的政府不为自己的百姓申冤,而要靠外国媒体凭着良心来管“闲事”的时候,这个政府怎么会有民意。一个不把自己的百姓当人的政府,被自己的人民抛弃也是合乎逻辑的。
日本一直认为和中国是同文同种,而且自认为是汉唐文化的传承者。就连他们的武士道精神也被认为来自中华文化。他们认为武士道的忠来自儒家,轻生死则来自佛家(见《东史郎日记》)。
日本人深谙中国文化和中国人的心理,因此挑拨满汉关系、利用满汉矛盾的攻心战可谓得心应手,成功地动摇了汉人的清国意识,也即国家意识。宗方小太郎有一篇著名的《告十八省豪杰书》可作为代表,全文如下:
“先哲有言曰:‘有德受命,有功受赏’又曰:‘唯命不于常’。善者得之,不善者先哲有言曰失之。满清氏原塞外之一蛮族,即非受命之德,又无功于中国,承朱明之衰运,暴力劫夺,伪定一时。机变百出,巧操天下。当时豪杰武力不敌,吞恨抱愤以至今日,盖所谓人众胜天者矣。今也,天定胜人之时且至焉。熟察满清氏之今状,人生暗弱,承廉弄权,官吏渎职,军国渎货,纲纪不振。其接外国也,不本公道而循私论;不凭信誉而施诡骗,为内外远迩所疾恶。曩者,朝鲜数无礼与我,我往惩之,清氏拒以朝鲜为我之属邦,不容他邦干预。我国特以重邻好而敬大国,是以不敢强争焉,而质清氏,以其应代朝鲜纳我之要求,则又左右&其辞曰:‘朝鲜自一国,内治外交,吾不敢闻。’彼之推辞如此也。而彼又阴唆朝鲜君臣,索所以苦我日本者施之。昨东学党之事,满清氏实阴煽之而阳名镇抚。破天津之约,派兵朝鲜,以遂其阴谋也。善邻之道果安在?是白痴我也,是牛马我也。是可忍,孰不可忍也。是我国之所以舍樽俎而执旗鼓,与贵国相周旋也。抑贵国自古称礼仪国,圣主明王世之继出,一尊信誉,重礼让。今蔑视他邦,而徒自尊大,其悖德背义莫甚矣。是以上天厌其德,下民倦其治,将卒离心,不肯致心,故出外之师,败于牙山,歼于丰岛,溃于平壤,溺于海洋。每战败丑,取笑万国。是盖满清氏之命运已尽,而天下兴弃之因也。我日本应天从人,大兵长驱。以问罪于北京朝廷,将迫清主面缚乞降,尽纳我要求,誓永不抗我而后休矣。虽然,我国之所惩伐在满清朝廷,不在贵国人民也;所愿爱新觉罗氏,不即怂众士卒也。若谓不然,就贵国士兵来降者证之。夫贵国民族与我日本民族同种、同文、同伦理,有偕荣之谊,不有兴仇之情也。切望尔等谅我徒之诚,绝猜疑之念,察天人之向背,而循天下之大势,唱义中原,纠合壮徒、革命军,以逐满氏于境外,起真豪杰于草莽而以托大业,然后革弊政,除民害,去虚文而从孔孟政教之旨,复三代帝王之治。我徒望之久矣。幸得卿等之一唱,我徒应乞于宫而聚义。船载粮食、兵器,约期赴助。时不可失,机不复来。古人不言耶:天与不取,而受其咎。卿等速起,勿为明祖所笑。”
此种攻心战效果显著,日本客场作战犹如主场。九连城被攻陷后,当地居民箪食壶浆欢迎日军。日军随军记者的感言则部分显露出日本人侵略中国的思想:“三皇治世,五帝为君,推贤让能,皆揖让而有天下;柔远亲迩,以仁义而待闾阎。诚谓其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也。我兵将西征,始为天下来耳。”
在日军占领地区,日本为了笼络人心,采取免除一年土地税的政策,成功地收复了东北地区的人心。那时的东北,有文化的人不多,大部分是只知有家,不知有国的愚民。教育的落后直接导致了国家的萎靡不振。
甲午战争的失败对中华民族的刺激是相当强烈的。甲午战争不同于1840年鸦片战争,鸦片战争是我们的大刀长矛与西方的洋枪洋炮对决,一向爱面子的国人尚有火器不如人的托辞。可对日之战,这样的托辞我们自己再无颜面提及。甲午战争失败的刺激让中国的仁人志士知耻而后勇,真正开始抛却大国的虚荣假面,直面虚弱落后的中国。
虽然大清被日本打的落花流水,可李鸿章似乎并不仅仅是仇恨日本,而是从更深远的意义上对日本怀有感激之意。在马关和谈中,有一段李鸿章与伊藤博文的对话颇耐人寻味。现抄录如下:
“伊藤:余在天津时,曾为贵国提出很多改革的进言。可是多年来完全没有任何变化,余感到非常遗憾。
李鸿章:的确,日本正在发生着惊异的变化,阁下的指导对我国的进步和发展有深邃的意义,余与阁下一样未能引导我的国家,令老朽深感惭愧之至。余相信我朝今后也会改革。然我国地广人多,有21省大行政区,改革比日本要花费更长的年月。余意中的改革愿望并未破灭,余曾经在阁下面前预言过未来的改革,阁下还记得吗?余认为这次的战争得到两个好的结果,第一是欧洲的陆海军作战方式,被黄种人成功地应用得到了验证。第二是永眠的中华开始觉醒,日本给予清国的刺激,相信对我国将来的进步会发生最有益的影响,我国人民对贵国抱怨之声甚多,然与抱怨之感怀相比,余个人应该感谢贵国唤醒了中华国人。如前所述,清日两国乃东洋之大国,科学的知识日本与欧洲均势,清国又有莫大的天然资源,所以两国联合起来对抗欧洲不是不可能之事。”
梁启超也说过类似的话:“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自甲午一役始也。沉睡的巨人,大梦的唤起、感谢日本唤起吾中华国人,言中了东方古国近代史的进化规律,虚弱的国家总是在外来势力的刺激下,才对自身的弊端有所思考。”
联想到毛泽东曾说过类似感谢日本侵略的话,在我看来也是此种思想的一脉相承。中国沉睡的时间太长了,醒来则需要强烈的刺激。
中国文化本质上是反对那种弱肉强食逻辑的。在历史上,中国也没有因为自己强大了就去侵占别国的历史。我们从上古传下来的文化是兴灭国,继绝世,而不是灭人家的国,占人家的地。但与人为善的文化需要一个强大国家和军队的支持。没有这样的军事实力和国家实力,友善就变成软弱可欺。
有着悠久农业文明传统的中华民族与那些野蛮的游牧民族和喜欢冒险的海盗民族相比,显得呆板和温和。因为长期的农业文明,老祖宗遗传给我们的那点尚武精神所剩无几。加上,我们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民族生存的危机感从来不像日本那样的岛国严重。历史上,中国每一次的血性复苏和勇敢奋起都是在外族欺凌的强大刺激后发生的。汉武帝大败匈奴是因中国被匈奴骚扰欺负了几十年,在国家实力支持和民族耻辱的刺激下,中国的尚武精神被唤起,血性复苏,才有了那波澜壮阔的塞外大战和“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强悍。
遗憾的是自汉唐以降,中国的尚武精神日趋没落。科举制度的重文轻武,加上宋朝国策上的绥靖苟安和重文轻武,使富裕的中国终被北方蛮族征服,中国人第一次当了亡国奴。明朝复兴中华后,仍然是重文轻武,尤其是明末时期,腐败成风,国民精神萎靡不振,中国成了一盘散沙,国家、民族的概念模糊、虚弱。吴三桂为一红颜就可引狼入室,心中哪有民族大义可言。诺大的中国被一个寡妇领着20万大军就给征服了。我们需要认识到的是,自汉唐之后,中国文化的确出了大问题,这个文化将中国人基因中的很多雄浑、强悍、不屈的因素给压抑和淹没了。经年日久,中国人变成一群浑浑噩噩、麻木不仁、没有血性的人。中国积贫积弱的根源是人的个性懦弱了,精神萎靡了。在一个豺狼横行的世界,我们这个民族变成了一群任人宰割的绵羊。人弱了,国如何会强?
一切问题的根本是人的问题,因此改造国民性就成了一代中国仁人志士的奋斗目标。鲁迅看到了问题,而毛泽东却扎扎实实地去实践。因次我们看到,在毛泽东时代,中华民族的性格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民的精神面貌也为之一变,尚武精神重新回到中华。“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妆爱武装。”正是那个时代中国尚武精神复苏的写照。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所表现出的勇敢和善战,是毛泽东“敢于压倒一切敌人而不被敌人所压倒”的雄浑气魄的体现。至于后来中国的人的反抗和斗争精神走到另一个极端,则是问题的另一个方面。
《清日战争》作者在后记里说:“清日战争经过百年时光,给中国人内心深处留下隐隐伤痛与耻辱,从那个时代开始,外来侵略一直成为缠绕这块东方大陆的梦魇。在中国近代化的历史中,当西方文明和明治维新与古旧的清朝体制发生猛烈碰撞时,战争的失败也就催生了中华革命的历史纪元。
清日战争的失败是从外来势力的请国观形成开始的,而清国观的形成源于一支懦弱的国家军队,这支军队的存在,导致中华民族反复遭到列强的伤害和蹂躏。清日战争半个世纪后,当中国军队在朝鲜与强敌美国较量中,打出了中华民族的世界地位时,“大中国观”才开始真正意义上形成。中华民族需要一支有能力捍卫国家和民族尊严的强大军队。
纵观中国近代史,清日战争的失败对中华民族而言是悲哀的,但也是幸运的。清日战争的历史意义在于引导中华民族重新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一个新概念的国度,确立国家版图的格局,创设国家间关系的新秩序,衍生新兴中华的历史文明,让世界注视到睡狮的醒来。”
作者所说的这个中华革命的历史纪元从孙中山开始,经过半个世纪的时间,才在毛泽东那代人身上完成。接下来我将谈的是读另一部历史书----《朝鲜战争》的感想。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有关朝鲜战争的电影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