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之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道,非他所执反句是什么

372被浏览64293分享邀请回答381103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194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查看更多回答南师怀瑾说中庸真道(下)(易经每日中庸行)
南师怀瑾说中庸真道(下)
易经每日中庸行
《中庸》全文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子曰:“道其不行矣夫!”
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子曰:“人皆曰‘予知’;驱而纳诸罟擭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子曰:“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子曰:“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子路问“强”。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
子曰:“素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弗为之矣。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见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
君子之道,费而隐。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能焉。天地之大也,人犹有所憾。故君子语大,天下莫能载焉;语小,天下莫能破焉。诗云:“鸢飞戾天,鱼跃于渊。”言其上下察也。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诗云:‘伐柯,伐柯,其则不远。’执柯以伐柯,睨而视之,犹以为远。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庸德之行,庸言之谨;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余不敢尽。言顾行,行顾言,君子胡不慥慥尔!”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
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
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诗曰:“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乐且耽;宜尔室家,乐尔妻帑。”子曰:“父母其顺矣乎!”
子曰:“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体物而不可遗。使天下之人,齐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诗曰:‘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夫微之显,诚之不可掩如此夫!”
注:齐,zhāi音,通“斋”,斋戒。
子曰:“舜其大孝也与!德为圣人,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故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笃焉,故栽者培之,倾者覆之。诗曰:‘嘉乐君子,宪宪令德,宜民宜人,受禄于天;保佑命之,自天申之。’故大德者必受命。”
子曰:“无忧者,其惟文王乎!以王季为父,以武王为子;父作之,子述之。武王缵大王、王季、文王之绪,壹戎衣而有天下,身不失天下之显名;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武王末受命,周公成文武之德,追王大王、王季,上祀先公以天子之礼。斯礼也,达乎诸侯、大夫及士、庶人。父为大夫,子为士;葬以大夫,祭以士。父为士,子为大夫,葬以士,祭以大夫。期之丧,达乎大夫;三年之丧,达乎天子;父母之丧,无贵贱一也。”
子曰:“武王、周公其达孝矣乎!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春秋,修其祖庙,陈其宗器,设其裳衣,荐其时食。
宗庙之礼,所以序昭穆也;序爵,所以辨贵贱也;序事,所以辨贤也;旅酬下为上,所以逮贱也;燕毛,所以序齿也。
践其位,行其礼,奏其乐;敬其所尊,爱其所亲;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
郊社之礼,所以事上帝也;宗庙之礼,所以祀乎其先也。明乎郊社之礼,禘尝之义,治国其如示诸掌乎!”
哀公问政。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人道敏政,地道敏树。夫政也者,蒲卢也。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
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修身,则道立;尊贤,则不惑;亲亲,则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则不眩;体群臣,则士之报礼重;子庶民,则百姓劝;来百工,则财用足;柔远人,则四方归之;怀诸侯,则天下畏之。
齐明盛服,非礼不动,所以修身也;去谗远色,贱货而贵德,所以劝贤也;尊其位,重其禄,同其好恶,所以劝亲亲也;官盛任使,所以劝大臣也;忠信重禄,所以劝士也;时使薄敛,所以劝百姓也;日省月试,既禀称事,所以劝百工也;送往迎来,嘉善而矜不能,所以柔远人也;继绝世,举废国,治乱持危,朝聘以时,厚往而薄来,所以怀诸侯也。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所以行之者,一也。
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
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获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获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顺乎亲,不信乎朋友矣;顺乎亲有道,反诸身不诚,不顺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第二十一章
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第二十三章
其次致曲。曲能有诚,诚则形,形则著,著则明,明则动,动则变,变则化;唯天下至诚为能化。
第二十四章
至诚之道,可以前知: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见乎蓍龟,动乎四体。祸福将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诚如神。
第二十五章
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
第二十六章
故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征,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无疆。如此者,不见而章,不动而变,无为而成。
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今夫天,斯昭昭之多,及其无穷也,日月星辰系焉,万物覆焉。今夫地,一撮土之多,及其广厚,载华岳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泄,万物载焉。今夫山,一卷石之多,及其广大,草木生之,禽兽居之,宝藏兴焉。今夫水,一勺之多,及其不测,鼋鼍蛟龙鱼鳖生焉,货财殖焉。
诗云:“维天之命,於穆不已。”盖曰天之所以为天也。“於乎不显?文王之德之纯。”盖曰文王之所以为文也,纯亦不已。
第二十七章
大哉!圣人之道!洋洋乎,发育万物,峻极于天。优优大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待其人而后行。故曰:“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是故,居上不骄,为下不倍。国有道,其言足以兴;国无道,其默足以容。诗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
,其此之谓与!
第二十八章
子曰:“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专;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烖及其身者也。”
非天子不议礼,不制度,不考文。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虽有其位,苟无其德,不敢作礼乐焉;虽有其德,苟无其位,亦不敢作礼乐焉。
子曰:“吾说夏礼,杞不足征也;吾学殷礼,有宋存焉;吾学周礼,今用之,吾从周。”
第二十九章
王天下有三重焉,其寡过矣乎!上焉者,虽善无征,无征不信,不信民弗从。下焉者,虽善不尊,不尊不信,不信民弗从。故君子之道,本诸身,征诸庶民,考诸三王而不缪,建诸天地而不悖,质诸鬼神而无疑,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质诸鬼神而无疑,知天也;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知人也。是故,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远之则有望,近之则不厌。诗曰:“在彼无恶,在此无射;庶几夙夜,以永终誉。”君子未有不如此,而蚤有誉于天下者也。
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上律天时,下袭水土。辟如天地之无不持载,无不覆帱;辟如四时之错行,如日月之代明。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
第三十一章
唯天下至圣,为能聪明睿知,足以有临也;宽裕温柔,足以有容也;发强刚毅,足以有执也;齐庄中正,足以有敬也;文理密察,足以有别也。溥博渊泉,而时出之。溥博如天,渊泉如渊。见而民莫不敬,言而民莫不信,行而民莫不说。是以声名洋溢乎中国,施及蛮貊,舟车所至,人力所通,天之所覆,地之所载,日月所照,霜露所坠,凡有血气者,莫不尊亲,故曰配天。
注:齐,zhāi音,通“斋”,斋戒。
第三十二章
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夫焉有所倚?肫肫其仁,渊渊其渊,浩浩其天。苟不固聪明圣知达天德者,其孰能知之?
第三十三章
诗曰:“衣锦尚絅。”恶其文之著也。故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
诗云:“潜虽伏矣,亦孔之昭。”故君子内省不疚,无恶于志。君子之所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见乎!
诗云:“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故君子不动而敬,不言而信。
诗曰:“奏假无言,时靡有争。”是故君子不赏而民劝,不怒而民威于鈇钺。
诗曰:“不显惟德!百辟其刑之。”是故君子笃恭而天下平。
诗云:“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子曰:“声色之于以化民,末也。”诗曰:“德輶如毛。”毛犹有伦。“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
南怀瑾说《中庸》
中庸讲记14
我们今天正是讲到中庸的中心重点。二十一、二十二、二十三、二十四、二十五这五章是它中心的重点。就是说中庸修养的方法,就是一个“诚”,我们普通讲诚恳这个诚。在中庸里面这个诚字,不能专作普通观念“诚恳”讲,这个诚恳很难讲。你说一个人什么最诚恳?骂人最诚恳,骂人的时候绝没有虚假。那你说诚恳讲话,怎么样叫做诚恳?很难下一个准确的定义。肚子饿了要吃饭最诚恳,这个时候一念就是要吃下去。那么这是普通所解释这个诚。中庸所讲的诚,整个的境界我们没有办法可以解释,只好借用佛家的观念解释,就是所谓明心见性的道理。那么上次的重心,中庸上提出来两点,“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由诚到明谓之性;由明、明白了以后,再加修持,悟后起修。
由诚到明谓之性,渐修,然后达到悟了;由明、明白了以后,再加专修持的进阶,由顿悟,悟后起修得到。借用禅的方法,只好借用禅的方法(解释)。如果要讲普通的学理,不讲实际的修持,照普通的学理解释,那也可以另外作一种解释,就可以说:诚明,由归纳而到演绎;明诚,由分析到了归纳。这个道理。那是普通、极普通。就是学术的、学理上的讲。实际上中庸是真正的用功修养,真正的中心方法。所以由鬼神之理,到达生命的诚恳道理。由生命之理,讲到神通的境界,“至诚之道,可以前知。”由这个神通的境界,而又回到最平凡,所谓“诚”的境界,“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不是依助外力,不是依重他力,必须要自力而后他力,才能相辅助、相借助。上次我们的重点讲到这里,希望大家不要忘记了。必须要很严重地熟悉,深刻地了解。&
现在告诉我们,达到诚的境界,一句话,就是二十六章第一句话开始。在中国过去的经典,秦汉以上的书,没有像现在这许多先有题目后来作,都是一段一段看过了以后,摆在右边。因为那个时候用竹简一节一节刻的,读不完了,把这个放到右边来,已经看过了,就是“右第一章”。那么再看下面,第二章翻过来:“右第二章”,这个“右”字就是这个道理。我们上次讲到“右第二十五章”。我们年轻小的时候读书如果忘记了:“右发昏第一章。”呵!不行了,搞不清楚了。&
故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征。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
现在是二十六章的开始第一句话:“至诚无息。”真正到达诚的那个境界,没有间歇性,没有断过。什么叫无息呢?不休息,没有停止。那么也可以拿佛学中的道理来解释,至诚无息是不生不灭的境界。它没有停止的时候,是永恒,所以“至诚无息”。那么,讲修养的功夫,可以拿禅宗的道理来解释:一念万年,万年一念。就是一念一定下去,超越了时间、空间的影响。一念可以过了万年。一万年时间在那个至诚也就是定的境界里头,弹指之间就过了一万年。一下,自己出定不晓得已经过了一万年。所以一念万年,万年就是这一念,等于是这个道理。所以“至诚无息”。为什么刚才我们首先提出来诚的这个道理?儒家究竟的修养。然后我们可以看到东方文化的比较,儒释道到了最高形而上道理所讲都是相同的。也可以由此发挥,看到人类的文化不限制于东西南北地区,更不限制于古今中外。因为真理只有一个,表达的方法不同。&
所以下面你看,他说:“不息则久,久则徵,徵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因为你到达了真正内养到至诚的境界,“不息则久”,永恒。也就是后世秦、汉以后的道家所谓讲修养修身、天之道,长生不老之术,就是一句话来解释:长生久视之道。“视”怎么可以长久?这是一个问题,这是个科学上的问题。譬如我们的眼睛看东西,你没有办法永远久视,盯在那个地方永远不动,做不到的。第一个眼睛的生理机能做不到,它一定要转动,眼睛的神经维持不住。第二个你的思想心念也不会定在一点上。但是真到了定境啊,那个久视,不是用眼睛看,所谓“内视”,内视之道。内视也等于佛学里头所说的“观照”,心观、心照的境界。所以能够久视,自然可以长生。观照不息,永远不断,一念万年、万年一念。所以上古的中国,这个时候佛学还没有来。长生久视之道,就是观照、内照方法,最高了。假定说我们人,你看怎么样叫做死亡?首先眼睛看不见了,不能久视。所说久视,永远是清醒的、清明的、明白的,那到了不死、不息的境界。所以他《中庸》上提出来:唯有至诚之道,可以到达不息。因为“不息”、不停止,“则久”。&
“久则徵”,定久了以后一切效果才出来。等于我们佛家道家的修定,大家所谓学佛修道,基本上没有定力,一切都是空言,自欺欺人之谈。有了定力,定久了才“徵”,的确的效果、气质的变化、身心的转变,自然的征验就起来了。那么这个并不说做功夫另外做出一个道理,因为我们“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就用第一句话、第一点。自己的本性具备了这些功能,所以要定久了它的徵验才出来,所以“久则徵”。有了徵验,效果出来以后——悠久的;悠久是永远永远,是无穷的,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
所以“悠远则博厚”,包含一切,比方像大地一样,厚道而载物,装载一切、生长万物,像大地这样。“博厚则高明”,我们晓得《中庸》曾经讲过一个非常重要的一个中心,用功的方法、修养,就是一个“诚”。但是有两点,要达到诚境界,一个是博厚宽礼,通了以后起修、明诚,“自明诚谓之教”。一个是所谓至诚、一念至诚。譬如我们许多宗教徒,不管佛教、道教还是天主教、耶稣教,什么教都一样,一念信教的那个时候,那是的确,可是不要轻视了那一念的东西,那个时候他是至诚的。第二念就不行了,第二念就要考虑考虑;第三念更不像了。&
当我们……,讲一个故事,有一位朋友,现在台湾过世的,现在讲一、二十年了。大概在座的有的老宪兵界都应该知道他,湖南人,叫欧阳向,宪兵里头的老人,也是老长官。这个人很了不起的。他在大陆逃难到台湾基隆,跟我讲,他说**党要是抓住他的话……,他怎么跑出来的很奇怪,**党如果抓住你的话,他说:对了!抓了我啊,一定是扒了皮以后再来问其他的!那么惨。他从来不信宗教。他说到了这种遭遇,他说我现在啊,天天都念观音。我说:奇怪啊!你这是怎么搞的?他说:哎呀!我亲身的经历。我在重庆啊,**党到处抓我,到处来抓我,他说我还带着太太,还抱着一个小孩在手里刚出生,他说我还能够逃?回头看看太太、小孩,我也不能死啊!我可以死,她们……。他逃了一路,怎么逃法,想逃到台湾,一路走也走不出来,一下逃到四川,越逃越远,逃不了坐监狱。他说一逃肯定瞒不了。他说有一天住到旅馆去,**党都要检查,他也没有证件,这一下他说完了!结果**党要来查旅馆了,这一下完了!这一下我一定完了!他说我看看太太,看看这个孩子,他说这一下**,**看看太太孩子,他自己的心情,个人我就自杀,很简单*,孩子怎么办?他说我只有床前一跪:“观世音菩萨!上帝啊!关公啊!阎王啊!玉皇大帝啊!”反正我年轻时听到过的一概都请哦!“你要保佑我啊!要救我啊!”那个小孩**。他说那个小孩在床上蹦蹦,也不哭。他说要是我一个人、我自己,跑得不晓得多远了。有人敲门敲房间就要进来。他说我这么样一跪,祷告了站起来不晓得我自己怎么样了。这个孩子也不哭了,还笑了。**党开门一看,忽然看到那个孩子那么玩,笑笑,直接过去逗那个孩子玩,玩了半天就走了。他觉得很奇怪。这一下**,他说我也不晓得观音菩萨跟玉皇大帝跟上帝俩什么关系,好像什么亲戚啊,他说我都不懂!(众笑)他说反正听到人家说阎王爷关公啊什么都请,想得到都请完了。后来又有两次,然后又跑,跑了到后来快到广州了,又碰到一起,也很严重。他说结果赶快找那个老板:你厕所在哪里?“厕所在……”“哎哟!不得了,肚子疼了,上大号!”一进去了以后在厕所想办法。后来,到了香港以后,这一下我相信了:世界上真有灵啊!我说是怎么一回事?一问啊,哦,原来上帝是上帝,耶稣是耶稣,玉皇大帝、观音菩萨他们户口都不一样的!(众笑)总要查查户口的,究竟是做什么的,学佛啊,他说一直香港念到这里,我现在怎么样念观音菩萨怎么不灵,那么翻过来求求上帝也不灵,他反正一样都不灵。抓的时候,怎么那么灵啊!他说是不是我要念还是照老办法“南无啊,上帝啊!观世音菩萨!佛啊!关公啊!阎王爷啊!”是不是一气连到念?不合道理。当然他道理都懂,他说自己这个经历。就是说一念的至诚。&
一念至诚,你念泥巴,你成天就念泥巴,泥巴都有灵。所以至诚的力量。但是这个至诚还不是真正的至诚,是一念专一,所以专一就到达了近于至诚的那个静定的境界。此心散乱,受环境一点影响、一点声音听到要害怕,这个样子听到又动念,永远也搞不清楚。所以“至诚无息”,就是至诚。大家尽管学许多宗教,真的说是达到至诚的境界了?没有。至诚是“无息”,千万记住!&
因“至诚无息”产生几种层次、功夫的层次,“至诚无息(对不对?一个啊!把至诚也算上);不息则久(久是一个层次);久则徵(又是一个层次);徵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你像我们几个层次啊?我不大会算账,掐指一算,七个层次。他怎么不达到八个呢?第八个啊?那是中庸,那就是中庸。所以你看东方文化,易经讲八卦,后来佛家、后期的佛学讲八识,都是七七八八里头在打滚,起用都在六上头,六根啊、六尘啊、六道轮回啊,都是一样。所以易经用的只有六爻,八卦用的是六爻。这个都是数字的问题,就是数理的使用。&
现在,我们晓得他讲出来,修养到达至诚的境界有七个层次的作用不同。这七个层次就是境界不同。&
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无疆。&
他说“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徵,徵则悠远。”等于说,我们只好拿佛家来比方,其他家不能啊,找不出来。四禅八定的道理是一样,上面是四禅定基本的境界。到了这个功夫修养后面发展下来,所以非常博厚,包容一切;所以博厚像大地一样,生长万物。因此我们拿中庸来看禅宗,所以六祖悟道以后讲:“何期自性具足万法。”就是这个道理。“博厚所以载物”,那么博厚就是说,你达到专一至诚的境界以后身心的变化。所谓修道人要讲证果,什么叫证果?身心起了变化,一个成绩、效果就出来了。所谓证果就是真正的效果,绝不是指神通,(是)智慧。那神通硬有,不然佛法在骗人,不然这一些圣人做不到,儒释道三家都在欺世之谈,都是骗人;如果他不是骗人,就有效果、徵验。所谓证果,他的效验就出来了。大家都在修养做学问,没有效验出来,这功夫根本没有做,都是嘴里讲理论,满口的佛话,一肚子的胡扯,胡言乱语,那都没有用,抵不住事的。所以到这个时候,他身心起了变化,起了变化效果出来了——博厚。所谓博厚,做人做事方面,修养高了,胸襟扩大了,德性优厚了。所以“载物”,他像大地一样,能够生长万物、成长万物。那么这是一个阶段。&
到达博厚以后,自然到达“高明”,就是大智慧的成就,就非常高明。崇高、远大、明照一切。所谓高明像什么?物理世界的高明——天,上天够高明。所以“高明所以覆物也”,盖住了,可以照见万物,都是靠太阳、靠天体的光明而生存而活着。我们修养境界由至诚道理到达博厚而高明,其胸襟、身心的转变,就同天地的境界是一样的。那么,胸襟、身心,生理、身体同心理到达至诚,修养到这个境界,自然悠久。“悠久,所以成物也。”这个物,不是现在物理学的物,它是形容一个东西,这个力量。这个力量你叫它是道也可以,中庸也可以,怎么样也可以,它形成一个力量。“悠久,所以成物也。”&
所以像博厚的境界,他说“博厚配地,高明(就)配天。”是这样。配,就是易经所谓讲配卦,就是比方,就是匹配、比喻。博厚呢,它是像大地一样;高明,像天底下这个宇宙一样。悠久,就叫它“悠久无疆”。什么叫无疆呢?就是无量无边、没有疆土。这个疆就是疆土的疆、土地;没有边界,无疆就是没有边界。&
讲到这个无疆啊,很有意思,我们过去都讲过一个笑话的。当年满清没有推翻以前,慈禧太后做寿。当年我们有个革命党人,很幽默,送了一个匾额:“万寿无彊”,“疆”下面“土”字把它拿掉了,呵!没有办法,台湾也割给日本了,朝鲜也丢掉了,到处都被你丢掉,没有疆土了。这个“疆”字的“弓”下面一个“土”字,疆就是边际,就是说到达无量无边的境界。&
如此者,不见而章,不动而变,无为而成。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
学问修养到至诚这个程度,这就是成道的成果。学问修养到达这个道的境界,至诚成功到这个程度,“不见而章”,他用不着用眼睛去看东西。所谓老子说:“不出户,知天下。”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智慧神通的成就。用不着看一遍,等于佛家所讲神通——天眼通,无所不知,无所不见。“章”,显著,智慧境界。“不动而变(化)”,本身都在静的境界里,不需要动,不需要慢慢钻来。他的身心自性之道、至诚之道,可以前知,能见证一切事,所谓神而通之。“无为而成”,拿佛法就是到达了智慧的最高处了,神通最高的境界了,所以是无为、清净,一念不生。无为就是至诚的境界。所以佛家所讲的一念不生、无生法忍等等,拿儒家来说,这个是至诚不息的至诚境界而已。&
所以他说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这个要特别注意啊!儒家我们上古的文化所谓天地,拿现在新的观念就是代表了宇宙。宇宙万物只有一个真理,就是天地同根、万物一体。就是庄子的话:“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庄子的观念:天地同根,万物一体。本性都是相同的。所以儒家说“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就是一句话,什么话?“其为物不贰。”这个东西。这个“物”不能拿现在这种物质观念的物看。所谓秦汉以上的说法,要留意哦,这种地方唯物思想这个“物”,就是讲我们现在话“这个东西”,天地这个生命有一个东西,这个东西是什么?“不贰”。不二就是一,所以后来佛学来翻译《维摩经》等等:“不二法门”。“不二”这一个观念就是《中庸》提出来的。佛法佛经的翻译,借用中庸这个名词,所以叫不二法门。&
什么叫不二?不二就是一。所以佛学的境界很高明。不二法门,你看看,别有文雅之感。如果说“一法门”,一点意思都没有,对不对?譬如所谓禅的境界,加上文学;学佛的境界,加上文学。文学境界高明,佛的境界接近,不二法门。所以我们经常讲,说这个文学境界同禅的境界一样。譬如宋朝那个词人辛稼轩的名词:“梦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是学禅、悟道的时候,至诚之道,要悟的时候。&
平常拼命地用功,盘腿腿又酸了,坐起来腰又痛了,打坐、妄想,烦恼极了,怎么样都搞不好,等到一旦到达那个至诚境界,你开悟的时候,猛一回头,“梦里寻她千百度”,怎么都找不到。他说忽然无意之间,你看,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隐隐约约,看得见、看不见,哎!就是这个东西!悟道了。那就是文学的境界。所以禅、道怎么悟?那你如果严肃地天天跑去经典啊,天天看些古诗、经典啊,我看很多人啊,因为不懂文学的境界,都死背,结果脑子搞得啊一块板一样,我经常说许多同学们搞得脑子像块板,**韩国菜里头铁板烧那个板,又烫,又不好摸,都是油腻,就是那么笨,那个板。&
佛与道、禅都是活的,活泼的境界。经常讲,《西厢记》的文字最黄了,我看一点也不黄啊!哪个黄啊?他说“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这是用功境界啊!怎么是用功的境界?“待月西厢下”,打起坐来老是等到开悟;“迎风户半开”,心里头等得哎呀好开心,结果搞了半天,腿又酸都不来;“隔墙花影动”,忽然一下:嗯!好像对了!哎呀我要开悟了!“疑是玉人来”,结果还不是。嘿!
虽然……,何尝不是佛法的境界?任何文学境界都是,所以啊,你看古代的高僧传,得道的高僧、禅宗每一个大师,为什么他的文学境界都是那么高?他没有用心去搞文学,因为他得了道,忽然就懂了文学,换句话你文学到了最高处,丢掉了以后一转身就是佛的境界就来了。你一天到黑八识规矩了、规识八矩了,把自己搞得古里古板,脑子乱七八糟的,然后永远翻不进来。&
这是我们由“其为物不贰”、所谓不二法门这个观念连带地讲到文学的境界同佛道、同禅,这个“不二”用得多好!不二就是一,没有两样。因为你得了一,一就是道。所以老子也讲一。(“隔墙花影动”啊?隔墙不是*墙,这个不要管了,对了、不对了。这是《西厢记》,我们今天讲中庸,谁管它西厢记、东厢记!)“其为物不贰”,你证到了专一不二法门,真证到了不二法门这个境界才是“诚”。&
注意哦!千万注意,什么是真正至诚呢?不二法门。一念专一、一念不生处,这个才是至诚。到了这个时候啊,“其生物不测”。那么你说要求长生不老的也好,要想寿者相、得四相、求个空都可以。人相、我相、众生相、寿者相,样样俱全都没得关系。能够空也可以!空与有都可以。“生物不测”,变化莫测,智慧神通的境界。它是生生不已。这就是诚的境界。所以,它下面再跟我们反复陈述:&
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
它有几个层次,都告诉你了。它拿物理世界说明我们性地的功夫。所以后来,其实佛家所谓讲用“性”,明心见性这个性,乃至性宗、相宗这个性,当然我们过去的高僧们、大德善知识的翻译借用名词是哪里来?就是借用这个,“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等后来有明心见性这个路子,这个路子同中庸是完全一样。另外,当我们翻译的时候,晓得自己固有文化有这个东西,不过没有佛家分析的精详,所以玄奘法师从印度回来,翻译大藏经,但是他把我们老子庄子这几本要紧的书也翻给印度了。所以印度后期的佛学、后期佛法的修持,据我所研究,许多还受了中国的影响。不过可惜的是玄奘法师翻译的原书都找不到了。因为到宋朝以后这个梵文不是原来唐以前的梵文了,所以现在一般研究佛学学者很有意思,拼命去学梵文,想了解佛学,慢慢回转来。那何必这样辛苦呢!自己拼命回去来变唐朝人多好呢!那个唐代的梵文早就不是后来的啦!冤枉花功夫然后叫学问,还不如自己好好放下来修持做功夫。所以这个知识上的问题。&
那么现在我们回转来,他再说明,这个至诚境界到达了至诚之道,同这个天地物理世界、天地之道为一体,这是心地的法门。同物理世界的、拿物理世界的情况作比方。所以天地之道、物理世界,“博也”,这个空间没有限制。这个宇宙有多大?非常广博;“厚也”,非常深厚;“高也”,非常高远;永远是光明的;永远是悠然清净的;“久也”,永恒不变的。所以悠久高明、博大精深。那么,他现在把物理世界的情形,文学的手法、文章的手法,描写物理世界的一切现象,使我们了解生命本来自性的境界。&
今夫天,斯昭昭之多,及其无穷也,日月星辰系焉。&
《中庸》是孔孟齐鲁的文化,孔孟文章的系统文字都很优美。你们现在同白话书一样看,永远不了解它的优美。古书要读,读要朗诵、念出来。不是念佛经,念佛经一个字一个字念就清楚了;朗诵有音调、声调。特别我们在写旧文的时候一边在写,至少嘴里、有时嘴不念心里在念、发声音。这个文字一句下来,这个字不对,念出不上口、不能上口,唱不出来,声调有了问题,那么这个文字非常重要,这个就想办法就把它换了。所以我们晓得经常像佛家的放焰口,下面那些**很多事情,佛门和尚们也都知道,法师们也都晓得,书都不读,书都不读的你念念就发生效果了。那么其他人作的,比苏东坡高明的人很多。这个道理。所以我讲佛学……过去的经验。它可以**,呵!它可以起神通作用,就是这个道理。像这些文字,你要晓得文学的境界也可以到达神通的境界。那么它这一段,如果要朗朗顺口,上口去念它,它的文学非常美。“昭昭”两个字,这个在古文写法叫做“双声叠”,双声是把两个声音叠起来**。那么念出来,音韵的表达,那个意义加重。而且声音发得很久。&
所以他现在用这个文学的手法,来说明物理世界、天地作用,他是叫我们观察天地。“斯昭昭之多”,昭昭就是明白,“斯”就是“这个”。他说你看看这个天地、物质的世界,这样明白、光明,摆了那么多,万有的现象都摆在天地之间。“及其无穷也”,所谓万有,就是无穷无尽,这个天地非常大。“日月星辰系焉”,三千大千世界,我们眼睛看起来只看到一片小火星一样,天上有那么多星星。那么多星星里头,所有它的世界,他说日月星辰都挂在这个天地,天地就是个虚空。“万物覆焉”,我们人世间地球所知道的万物,就靠天做帽子一样,譬如说放在冰箱里一个冷冻的东西,上面盖一个房子一样把它盖着,像这个天地盖着万物。天和地,就是形容天像一个帽子盖一样,它包含了万物,靠它来成长;大地是基本。&
今夫地,一撮土之多,及其广厚,载华岳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泄。&
他说,那么这个大地,“一撮土之多,及其广厚,载华岳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泄,万物载焉。”那么这两句话如果照古文的方法读出来、念出来,是很好的诗词、对子,很好的句子。他说这个大地啊,你看这个地球那么大,严谨分析起来不过一撮,两个指头一捏,一把泥土;把很多泥巴、泥土把它堆起来才变成这个广阔的大地。当它一点一点累积起来变大地的时候,它非常广厚。广厚下面文学好句就来了:“载华岳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泄。”你看,学古文的都要看了,上面一个字用得很好,一个都不能变。一个“载”,载重,华山、五岳乃至喜马拉雅山就载在大地上。你载在它的手心上面(大地像一个手心),“而不重”,它没有觉得压力,所以是“载华岳而不重”。
“振河海”,振,振动,*起来、跳起来振动。“振河海而不泄”,拿现在来讲,这是个科学问题。这个文字用得太好了。那么为什么我们拿一碗水,或者平常你看耍魔术的特技表演转碗,拿一杯水,把它转得很快的时候,一滴水都不会漏出来?就是轮回、大地在转动。“振”,在转动。另外,江河海洋在这个地面上,为什么海里头一点水不会滴出来啊?因为这个地球永远在转。“振河海而不泄,万物载焉。”这个一切万物就靠这个大地而有生命,生生不已。大地覆载了一切。&
今夫山,一卷石之多,及其广大,草木生之,禽兽居之,宝藏兴焉。&
他说“今夫山”,再看高山,“一卷石之多。及其广大,草木生之,禽兽居之,宝藏兴焉。”他说你看世界上的山,不过是一块一块的小石头堆起来。“一卷石”,一个小石头那么滚起来。卷就是滚,拿现在我们科学古人用字啊,对于现在研究地质系来讲,如果一个在大学里研究矿物与地质系的,这个地球开始兜拢来,那么那个地球在转动,一冷冻起来的时候,那个在滚,滚着凝结凑拢来,凝结在一起变成山,硬是转起来。等于我们擀面粉一样、包饺子一样、做馒头一样转拢来。所以啊,在古文用字,一个文字不随便用。为什么用这个“卷”呢?这个卷是滚动。它一个个石头滚拢来,累积多了变成高山。到达最高、广大的时候,你看,山上任何的草木靠它的贡献来生长;有那么多的禽兽、昆虫在这个山上生存。还有,一点一点石头累积,中间就包含了整个矿物,金矿啊、银矿啊、煤矿啊、什么矿,一切的宝藏全都聚藏在里面。我们不要给它文章牵走了,他现在描写的,你们去不了想发财开矿去了。但是他在形容我们人的自性里头的本性矿藏,那个无尽藏,所以佛经认为形容自己的本性——“无尽藏”,有无尽的宝藏、神通、智慧,取之不竭,用之不尽。可惜就是我们自己修持没有功力、没有智慧,修持达不到,就在那里玩,如此而已。&
今夫水,一勺之多,及其不测,鼋鼍蛟龙鱼鳖生焉,货财殖焉。&
他说:“今夫水,一勺之多,及其不测,鼋鼍蛟龙鱼鳖生焉,货财殖焉。”他说,你看大地上的水,不过一勺、一舀,一点点水把它堆起来变成大海。你看他形容山,这个文字用得不同:“及其广大”。形容水就是“及其不测”。这个‘测’字用得太好了。水不好玩的!人坐船在海面上,随时天有不测的风云,意想不到,一个浪头来就把你翻掉了。变化无常,深不可测,变动不可测。到达了深的海水里,鼋鼍蛟龙鱼鳖,海里的几种,乌龟,龟、鳖样子看起来一样,分别很大,作用也很大。所以每一个字如果讲国文来研究,教国文啊,每一个字就要研究清楚了,每一个字、每一个字还要拿着图案来教,什么叫做鼋?什么叫做鳖?什么叫做龟?那很多了。我们现在不是上国文课,这一点就把它省略了。就是说海里头许多海洋水族的生物,都在里头。其实海洋里边,陆地上有的生命——矿物、植物、动物,海里头统统有。海里头的世界比陆地世界又清静、又舒服。我们陆地上有的:陆地上有马,海里有海马;我们陆地有人,海里有海人。什么都有,一切都有。可能比我们还要多一点,那个世界大可以去玩玩。当然不能够不会游泳跳下去呀,那就玩不到了。“大海不载死尸”,水有个好的德性,死掉的东西它就送上来。所以,死尸在里头它就立刻把它飘出来,不要它。所以呀不要去跳水自杀,呵!死了见不到海龙王的。&
所以呀,他说这个大海有那么大,“货财殖焉”,里头啊,大海里头包括了无数的深藏,可以使你发财。“殖焉”,物质的“殖焉”。(我们先休息。)
中庸讲记15
刚才讲到《中庸》上引用的文字,描述这个物理世界这个天地的广大,那个伟大与畜产的丰富,那么山川土地、天地来形容。实际上他不是在作写风景的文章,他是说明,要我们了解我们这个自性到达至诚境界,它能具足万法,能生起自性的功能、智慧神通的作用无量无边,是这个意思。&
那么他现在引用上古的《诗经》里头的周颂的诗:&
《诗》云:‘维天之命,於穆不已。’盖曰天之所以为天也。‘於乎不显!文王之德之纯。’盖曰文王之所以为文也,纯亦不已。&
他说周朝的《周颂》(讲周朝文化的盛德),当时的形容的句子,他说文王的内圣学养修养、外面的学问,所谓内圣外王之学,到达了同天地一样。就是中国文化经常讲,天、地、人叫做三才。中国文化把人道的价值、人的价值已经提升到与天地同一个程度(层面)。因为天地本身也有缺陷,不是没有缺陷的。但是弥补天地的缺陷要用人,生命的智慧是最高了。所以人能弥补天地之德、之不足,所以可以参赞天地的化育。而我们现在引用《诗经》所说的“维天之命”,文王的修养到达内圣外王之道的**,所以他承受了天命。“於穆不已”,“於穆”两个字很难解释、不需要解释,这是个形容词,那么拿现代我们念“於(瘀)穆”,古代念“於(音乌)穆”。“於穆”是什么意思呢?就是“穆穆”文王,穆穆然,就是形容那个,我们现在用白话一样,形容一个东西很深远、很广大,有什么好句子形容啊?怎么说明?空空洞洞?太小了,没有*。就是讲不出来,只好用“於穆”,那么高远,那么伟大。我们做一个了解,要朗诵,要把它变成朗诵诗:你好伟大啊!好崇高啊!就是那个样子。反正白话诗啊,装模作样的句子都可以把它拿上来。就是称它做“穆穆然”这个意思。&
他说这个两句诗所代表的意思,“盖曰”,这个“盖”是在古文的写法。我们白话文怎么写呢?“这个吧……好比是……”就是这样。古代就是一个字“盖”。拿现在写这个转折的文字啊,“这个吗……好比是……”,就是这样。这个盖就包括了这样一个意思。“这个样子嘛……好比像……”,就是这个道理。所以这个“盖”字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古文啊,我们现在写新文、新的教育入手的人,不懂古文啊,看到这个是废话,盖——盖个什么?都把它拿掉。“之乎也者”,那个之乎也者是*的东西,声音拉得很长,等于我们讲白话“哎哟——”,那个“哟”拖得那么长干什么?“哎哟”就好了嘛!为什么那个“哎哟——”那个“哟”字要拖得那么长呢?凡是“之乎也者”就是文下面那个语调那个虚字。那么开头就是“那么……这个……啊……”都是。“盖”也包括了这个样子。那么这个“哎”,就是那个“盖”。所以过去的“之乎也者”就是现在的“呢吗吧呀”,呢、吗、吧、呀,等等,是同样的道理。所以古今没有什么差别,你懂了以后觉得蛮好玩的,满好笑的。像古文你不懂,或者翻译用现代文,跳起来你不懂,打滚你就懂了,打滚同跳两个一样的。所以“盖”也是这个道理。&
现在承接上文,这两句诗经代表了什么呢?就是等于来说,讲天之所以为天哪,嘿!这个话讲了等于没有讲!天就是天,天就是那么伟大,讲不完的。真的形容只有这个话最好!你说那个伟大,伟大到什么样子?伟大就是伟大!不要再加形容。更加形容都不是,就已经变成第二义,不是第一义。&
他说,下面这叫做“天之所以为天也。”“於乎不显”,没有办法明显地表达得出来。譬如我们佛经经常用虚空,现在我们大家学佛的人看到佛经一讲空,拼命下意识地构想一个空的境界,所以打起坐来呀,空空洞洞叫做空——那是你的幻想。空,没有一个空空洞洞的境界。那么空之所以为空者,空也!空就是空。那么空怎么叫空?“於乎不显”哪!它没有一个境界啊!你说我有一个境界,那就不是了,那有个限度了,那不叫***。那个空的境界大概水桶那么大、冰箱那么大。你不相信,大家自己觉得空空洞洞了,我如果给你量一量看,无量那么大,你那个意识境界只达到那么,不会想得很高远,那就是妄念的境象。所以真正无妄念、无分别,就是空是什么境界?随时都有,“於乎不显”,没有一个境界。有了境界已经有了限量,无量无边已经有了限量。&
所以,他说这两句诗所描写文王的道德的成就、学问修养之德,他的道德、德业——“纯”,到达了炉火纯青,那没有话讲!“盖曰文王之所以为文也,纯亦不已。”所以文王怎么称文王?这是中国文化特有的,叫做谥号、谥法。现在没有了,这几十年不用了。中国文化有个“谥法”,你们多研究历史就懂了。所以说中国人古代的教育同现代做人完全两样。像过去当皇帝、当一个读书人、知识分子做人很害怕。所以讲出来做官,或者做一个知识分子,就怕死后的这个谥号很难听(定)。死后才能公议给你个什么封号。“文王”这个文,文王的名字不叫文王,后人给的;武王就是谥号给一个“武”。这个历史上独有的**。所以你看,王阳明叫“文成”,曾国藩叫“文正”,就是死后的封号、谥号。&
过去的读书人、知识分子,或者出来做事,他不但对国家对天下要负责,对自己负责,怕死后给历史留一个骂名。连和尚都一样,譬如六祖死了以后,政府给了一个“大鉴禅师”(大鉴*的禅师),也有这个谥号。这是中国文化特有的,死后给你定评,你活在世界上活了一辈子,你究竟有什么价值。你说有些亡国的皇帝——“殇帝”,年纪很轻,搞了几年;像宣统皇帝,都已推翻了,如果像满清里头封号,也许叫做“殇宗”。当了三年,上去做过了一年,就那个江山,然后一辈子都很可怜。像三国的时候汉献帝(文献的献),也可以称为……还不错了,有**他的意思。实际像满清的,把那个汉朝四百年天下就那么献出去了。那么有些叫“哀帝”,很悲哀的。像皇帝这个谥号很严重。&
现在也讲到谥号,就是中国文化:“文王之所以为文也。”所以没有什么解释,文就是文。所以我们要懂了这个文化的道理,什么叫文化?文化就是“为文也”,所以中国的文化,有内养之学到了。书读得好、文章写得好,不一定可以称你为文化人。真正讲中国文化精神,学问之所以为文也,那要达到什么程度呢?学问知识达到“至诚不息”。换句话要明心见性以后,才送给他“文”。&
所以他说,文王之所以称文啊,“纯亦不已”,那就是精纯到极点,没有一点缺陷可以挑剔。那么我们拿后世什么叫做纯?也可以等于什么呢,等于后来的佛经的翻译,就是圆满,真正的圆满、真正极圆满,所以“纯亦不已”。&
这一段、这一章就是“右第二十六章”,讲儒家修养学问用功的方法的精要修证结论。那么下面引申发挥了。&
大哉圣人之道,洋洋乎发育万物,峻极于天!优优大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待其人而后行。&
所以中国文化,首先要了解这个。他说(我们这里是白话翻译了):伟大的那个圣人的道啊!那个圣人的道,不晓得哪一道,圣人道、所谓中庸之道,这是中国固有文化。什么叫圣人呢?以中国固有文化看所谓佛、神仙、一切的天主、一切鬼神等等,好的至善,统统一个名称叫做“圣”,大成就、大彻大悟。还在修行中,还没有到达大彻大悟成就的,就谓之“贤人”。再差不多的,就谓之君子。我们有时候把君子这个名称也提到圣人、贤人的阶段,一样。因此我们来看佛学、佛教翻译,十地菩萨所谓是属于圣人的境界;十住、十信、十回向,属于三贤,还没有登地,就是还在修行中,还没有明心见性,还没有摸到边的。所以三贤、十圣,正好就是以中国固有文化这个概念来翻译佛法这个境界。所以它是中国文化影响最大的一篇文章。&
这个话也告诉你们,现在年轻的人都想宏扬佛法,到国外去,所以我经常鼓励你们要多读读新旧约的原文的圣经。你不能不借用他的文化,不然你翻译不好。你说菩提、般若,般若什么?般若像菠菜一样的。然后英文也翻,翻了就注解,搞了半天。新的观念给人家接受,一百年以后去,效果发挥出来。就是现在大家跑到外国宏扬佛法,大家也拼命地请我去,我就懒得动。我说我要动啊,我活五百年的话,再过两百年再说。差不多了,那些就是乱打基础的,变成**。你把基础垫稳了,我来给你们设计一下、盖一盖差不多。叫我去给你打基础,那还有这个精神哪?翻不起来的啊!那有些句子怎么翻译?像中文讲境界,用功到达某一个境界,外文怎么翻译?“先天一炁”,决不能翻成气死人那个气哦!怎么翻?所以呀,你们学外文的想一下把佛法翻译、沟通、演讲,所以有时候我说是难兮哉!难兮哉啊!&
**什么,要真正的学问。要东方的学问有基础,自己把古文弄好,因为佛经都是古文,你怎么翻哪?你自己先要读懂。然后把外文弄好,弄***的程度。你不要认为说是学两句洋的荤的英文啊,**去翻啊!翻——翻跟头!你能翻个什么啊?所以讲到圣人之道,这是顺便告诉你们,因为现在很多年轻人讲。这是我很鼓励的事,不是给你们浇冷水,就是叫你们不要太狂妄、太自满,认为懂两句就可以去翻了。你把中文古文翻成白话,翻好了再来翻吧!&
他说圣人之道呢,“洋洋乎”,不是洋洋百货公司哦!洋洋乎,形容词,伟大,形容词,流水一样的。为什么用流水这个海洋的洋呢?这个洋是后来借用,原来这个洋是“水流貌”,像古文的解释,翻开古文的字典:“水流貌”,三个字。什么叫水流貌?流水的那个现象。你站在那个海中、高山顶上一看,海水一片……就是一个浪一个浪在那里摆动,就是:洋洋乎。就是水那么摆,叫洋洋。你就认识了中国字了。然后你写文章,写文言也好、白话也好,用的形容字啊,也不会有错。所以你自己中国字都认不得,说“洋洋”,什么叫洋?太平洋的洋;太平洋为什么叫这个洋,不叫发痒的“痒”呢?那是什么道理呢?就要讲文字。这个在中国过去的教育,认字的功夫是六岁开始到十二岁,这叫小学阶段,小学时认字。因为过去中国字一个字包含了好几个观念,甚至一个字包括了很多的概念,因为文字的简化。现在新的是一个概念要好几个中国字把它表达出来,这是新旧的不同了,这个注意了!将来怎么变?不知道!&
“洋洋乎发育万物,峻极于天!”他说,得道的圣人到达至诚不息、明心见性以后的境界,他的功德成就、学问道德,佛家讲功德,佛家是借用这个名词,**这个字。学问、德业的成就,他的教养,所谓佛家讲做人,这个教养发育万物。但是他同佛学所讲那个文字不同。“发”,活泼泼地生发,生机不绝。养育、包养,父母养育孩子一样,“发育万物”,到达圣人境界。不但圣人,有无上的贡献,发育万物都有。&
“峻极于天。”那个峻,高贵大度,他的道德的成果**天*地*,说它有多高呢?天那么高。天有多高啊?不可数、不可说、不可量,就是那么高,所以叫“峻极于天”。&
“优优大哉。”也是形容词。什么叫优优大哉呢?这个优啊,不是那个悠哦!那个悠哉游哉又是个意义呦!这个优包括那个。要怎么说呢?非常慈悲、优游,好像“东风吹到脸上来,统统吹上我胸怀”,那个样子的优优。这是一个好的白话诗哦!刚才一下做的,“统统吹上我胸怀”,然后啊“脸上不觉得笑起来”!(众笑)这是很好的白话诗,那个就是优优;无比的快乐,无比的高兴,但是不是发疯;微笑狀,有拈花微笑那个样子,东风一吹。“优优大哉”,大是大,下面还大得来哦!圣人境界那么大哦!&
“礼仪三百,威仪三千”。为什么会做到圣人的境界呢?戒律、戒,他的行为。所以真到了这个行为的人,就是我们《论语》,像《史记》上面都提,形容孔子:“望之俨然”,远远一看有点害怕,不敢**,他那个威严;“即之也温”,一亲近接触到,无比的舒服,无比的亲切,然后这个修养到这个境界。他何以到达如此呢?拿佛家说,功德成就。因为他的德性、内学,“礼仪三百”,他自己起心动念中规中矩。规矩,佛学就是戒律,“威仪三千”。所以后来佛经到汉朝到佛教过来,戒律第一次翻过来叫“三千威仪”,根据这个来的。第一次的戒律翻过来就是叫“三千威仪”,根据中国文化来的。中国文化《礼记》上“威仪三千”,威仪是对自己内心的修养,就是戒律、戒条,所以起心动念说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就是戒律的精神。所以儒家过去的时候走路,庄容端正。出来不戴冠、衣服不正,像领子拖拉一下,不敢见人。像我们小的时候穿夏衣,在家里房间里脱掉了,穿的短褂;在家里听到朋友、客人一来:等等等等!慢点进来哦!赶快把衣服穿上。这个就是威仪,实际上大家脱得光光的裸露一下,是没有什么好看。现在叫做人体美,我看看叫裸体美差不多!因为我看现在到达了脱衣服为美,要是再过几十年,没得脱了,叫扒皮!扒了才美。再过几十年,叫修白骨观!(众笑)哈,那就叫做美了!(众笑)扒皮扒完了又穿长袍了。所以过去人都要这些,礼仪,所以要“礼仪三百,威仪三千”。&
换句话说,一个人真到达了见到自性的境界,不要修,不要你修威仪的,一个人到定的境界,自然是无比的威仪,所以“大威德金刚”。自己自然要具备了大威德,也具备了慈悲喜舍那一种威仪。所以他说:“优优大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待其人而后行”啊!&
每读到这个时候,非常感叹!所以禅宗就叫做传心。传心是庄子的话,****衣钵传人。这个儒家也感叹,不要佛家说正法要等到人来传,儒家也觉得传人很难,“待其人而后行”。等待,并不是**呦!都是读儒家的书、做儒家的修养,哪个人变成孔子?不知道。哪一个人变成孔子,也可以证入。“待其人而后行”。所以孟子说“五百年而后王者兴”。真是啊!我们看历史上不管是文化学术上,在政治上、历史上的成就,几百年来出一个人,一个人就影响了几百年,有那么严重!乱世的人也这样,你看出乱世,像明朝一个张献忠,你看***马克思,就闹了一百多年。再加上一个马克思,**。你要**一个世界太平,要圣人来,要数百年之久。这是心里头无比的感叹!所以成就的人是不容易的。这也是勉励一个人自己要晓得努力,所以“待其人而后行”。&
故曰:‘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
千万记住哦!千万千万注意!你们大家所谓学佛的也好,学道家的也好,就是普通讲学问的也好*,“苟不至德,至道不凝”。你们很多人看到《金刚经》释迦牟尼说:“修一切善法,(才)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一样道理。你看读这个话怎么讲?要一切善法修成功,你才得开悟。你们现在随便是看看什么禅宗的书,青蛙一声“扑通”跳下水,“通!”那是禅;“见山不是山”,哦!那是禅!“忽然之间一**笑笑,禅到了!”那怎么行呢!禅是靠道德、功德,“苟无至德,至道不凝”啊!道德都不成就啊,那个道像冰冻一样你兜不拢来的啊!你是水啊,你要冻拢来变成冰块啊!冰块要雕刻起来变成东西,那才会用。这个“凝”字用得好极了!所以说为什么我们学佛要修定?定是凝静、凝定、凝结了。所以为什么不能得定呢?你们大家学佛不能得定,你就要反省自己心理行为、道德戒律。“苟无至德,至道不凝焉”啊!至德,还不是普通的道德。这个至德到达了最高处,不可捉摸,看不见的。所以你说要想明道、悟道,“苟无至德,至道不凝”啊!自己要切实反省这个道理!不反省这个道理,就是**。所以要“礼仪三百,威仪三千”。&
所以我们为了要修到至道的凝定,只好从外面打进来。所以戒律的理念是什么?因为我们晓得是凡夫,只好拿个范围自己,走路嘛不要东看西看,你要这个样子“非礼勿视”,只好端端正正;“非礼勿听”,只好这个样子。慢慢从外面接近里头去,就是戒律、礼仪的作用。大英雄大气概根本用不着这个,他一下自己就到了。到了以后,他用不着;他无所谓戒,他自然是“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就到了。所以中国文化讲礼仪的“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到了宋朝唐朝以后,佛法一变,所以到禅宗佛教起个大革命,把他这个印度的戒律变成中国丛林制度。到了丛林以后,宋朝儒家已经是衰落了,所以程明道他反对佛教,可是一到庙子里看起参,和尚出来吃饭,一看和尚的那个威仪济济,他说:三代礼乐,尽在此矣!丛林制度,***,造就中国文化的大礼,那个威仪非常气派,可是自然的。&
真正的诚恳的修行快没有了,大家都想开悟,我们只好八个字:“苟无至德,至道不凝”啊!怎么恢复啊?要想恢复只有自修,你要证得。证得了以后,自己到达了,“礼仪三百,威仪三千”,那么你懂得了,明白这个精神之外。所以我也常常告诉你们,**都没有,那个准备呀,你怎么样去做到。&
故君子遵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
这个非常重要!尤其在座的青年们,将来要自己,包括国家、世界的人类在内,要想自己对于国家民族文化有所贡献,不管男女,都要特别注意!现在告诉你们,提供一个路子,是有一个路子:“故君子遵德性而道问学”。“遵德性”,内养之学。拿现在你们在座讲,当然要参禅悟道,“遵德性”,先要求得内明之学。中庸讲的就是内明,“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者,非道也。”内明之学,明心见性,“遵德性”。&
你光是修道、开悟了,学问不够不行啊!——“道问学”。有道、没有德性,有道、没有学问,你不能宏扬、不能利他的。所以像佛家的菩萨五明之学,才是真正的大彻大悟了。先是内明,明心见性;然后世间一切的学问乃至魔、外道,世界上没有不清楚的,才是菩萨境界。那个佛教菩萨五明之学拿中庸来讲,“遵德性而道问学”。非常重要!&
那么这一句话,后来到了宋朝,理学家两派的争论。譬如陆象山这一派,陆象山是宋朝的大儒了,注重“遵德性”。历史上批评他CHAN,不是“笃”。什么思想?开悟、静坐、修定;见了性,学问自然好。朱熹这一派:“道问学”。啊,这个静坐修道啊,不容易开悟,不容易到达这个悟;必须要学问渊博了,集义之所生,最后才能到达。所以朱、陆,这个朱熹同陆象山的“朱陆争”。王阳明是走的陆象山的。那么,在中国文化学术史,所以讲王阳明啊、陆象山的“遵德性”。“遵德性”一派到了明朝晚年的流弊呀,“圣人满街走,贤人多如狗。”个个都觉得开悟了,就是像今天的佛学,禅宗到处流行,这个也开悟,那个也开悟,都悟到腿肚子里去了差不多,那******,那已经到了菩萨满街走了,贤人多如狗了!很可怕!所以“遵德性”的流弊。“道问学”的流弊呢?就是朱熹这一派,一直到了八股文章啊,**啊,之乎者也啊,写八股文章。然后像到了满清末期,说一个人都考取了举人了,功名还不错,结果到朋友家里,他说你要看什么书啊?《史记》。《史记》谁做的?司马迁。“司马迁是汉人啊?是哪一朝的进士啊?”那个朋友就告诉他,司马迁不是进士。“不是进士的书我不要看,那个不写书了。”呵!就是这个路线到达这种境界,这个文化**,不要***,不要**,所以非要推翻不可。这是满清末年的故事。&
所以啊,“遵德性而道问学”,两者要并兼。所以不管在家出家一样,内明之学立刻就做,痛下决心,非证道、非悟道(不可)!等于学佛的精神:不起此座。有这个决心,来学问。**行菩萨道,在过去很难哦!过去念书*文章好,像**大师啊,像**文章好,自然科学不一定好啊!叫他生到现在来,文章又要好、佛学还要懂、外文还要好,现在到了今天更难了。越到后世,菩萨就变成萨菩、萨菩了,就越来越难了!所以****不敢来了。像你们学佛的更要大才了,所以没有大才下世了。不单文章好,悟了道,文章好,诗词都不行啊,你行吗?我都会,都很高明啊!现在啊,诗词都不行,你再把外文、中文、日本文,样样科学,什么学,考古学啊、灵魂学啊、什么学,鬼学都要来耶!“道问学”包括了那么多。&
“致广大而尽精微。”你要这样,就是你们做学问的基本。要想担负起中国文化,要致广大、渊博,古今中外学问无所不知。你的知识要渊博,修证的也要渊博。你要学佛、学道,修魔道你也要知道啊!不然你怎么教化魔啊?那你说我佛魔不要来往,跟谁两个来往?要度众生,魔不是众生啊!什么叫众生啊?哦,好度的才度,那好度要你来度干什么啊?真是的!学佛都没有学清楚,对不对?佛法之所以在世上,就是要度人,不能度的你能够度,那才是佛的境界。要怎么样做得到呢?“致广大”,胸襟广阔,还不够;“而尽精微”,你那个修养专精,专精到了什么?圣人境界。精而微,不可思议的最高的境界,你证到了,不可思议。所以,“致广大而尽精微”,这个尽就是什么尽呢?你翻过来,前两天讲过的:“唯天下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就是这个道理。到了这个境界,你就是圣人,圣人的境界才够得上这个精微,“致广大而尽精微”。&
那还不对,“极高明而道中庸。”最后是禅宗,**是禅宗大师们就到达了: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极高明而道中庸。”自己修养,就是大彻大悟成了佛的境界,没有个佛的样子,也没有讲自己是佛,非常平凡。世界上最伟大的就是最平凡的;真正的平凡是最崇高、最伟大。所以佛没有说“我是世尊”,世尊是弟子们恭敬他,他没有。所以你看《金刚经》,他化缘的时候还光着脚,脚还沾着泥巴,地上泥巴也**,还洗脚,吃饭。他表示非常平凡。“极高明而道中庸。”非常平凡。&
中庸不一定讲平凡,平凡可以**中庸;中庸不一定光是平凡。你如果说我只要平凡、不要高明,那不中庸。“极高明而道中庸。”中庸者,在行为上一切合适,恰到好处;随时随地很合适,恰到好处。所以人家解释中庸是马马虎虎,你说:吃饭不吃饭?“无所谓。”究竟吃不吃了?“无所谓。”这不是中庸啊!那不是中庸。&
中庸者,是中(zhong4)庸。合适,随时随地合适。所以平凡才是中庸之义。不过我们解释呢,就是“极高明而道中庸。”就是讲行为的修养。你尽管悟了道,学问崇高而伟大,不要有傲慢之态,不要有自我崇高。有自我崇高一点点观念,你那个道没得讲了,已经完了!非常平实。这三点要千万注意,“君子遵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这三个是大要点。&
除此以外,“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要多读书,要多了解历史、多了解文化,一切书都要读。要“温故”,温习过去的。传统的文化,不管他儒家、佛家、道家、中国、外国,你不要说“我只要中国的,外国的没有”——不要轻视了西方文化,人家也有五千年哦!你不要一言而概之哦!不要冒昧呦!&
我经常批驳西方文化,但是你们批驳我也不大愿意指导你们。所以同学们老师都**帮助,或许再学几百年差不多。那些批驳不对嘛!西方文化不是没有东西的,所以你们随便讲……我们大家都是中国**毕业的,土头土脑、麻木不仁。所以这个你也没有对西方文化深入,出去留学三年五年、五六年就算学完了,你懂个什么啊?那一方面都没有看到。那是骗骗我们、骗骗老土,那我这个老土不受骗的啊!有一个回来,我照样骂:我们晓得你在那里……看了这个人啊,充其量出去到外面到台湾然后到台大,就在罗斯福段门口那个摊子上坐坐,反正那个地方就是转来转去,就是那一圈。孔子说:“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白宫的门口你站都不敢站,上流的社会影子都没有,一、半个朋友都没有,看你那个样子都不像!****自大,净是骗人。那些深层的文化,瞎摸一下,我们自己摸了中文几十年,还没有搞清楚,你去搞了五六年英文去就懂了?除了上帝相信,我是不相信,呵!对不对?想想看!&
好!那我们大家都二十几岁,你搞中文还搞不清的。都是中国人,吃中国饭、读中国书,**,还搞不清楚;你去搞了十几年、五六年就通了?那么容易通?!我们拿一个胶皮管,从太平洋通到大西洋,还免得,走路过去就好了,那叫通了!那么简单?!&
所以呀,学问之道要“温故”,好好地研究,温习;还要“知新”,不要落伍,要跟着时代,而且要超越时代。所以你们注意啊!现在天天坐在这里研究老庄啊、中庸、大学啊,你“温故而知故”啊!你去做古人去吧!中庸上反对的,下面就有:“生乎今之世,行古之道,灾及其身者也!”现代人要想返古,就落伍,绝对是错误的!中庸下面以后就讲到了。所以圣人之道头脑不行啊!所以这里告诉你“温故而知新”。你要接受了过去文化的宝贵历史,进步、才能够推动,才知道旧的路,开展新的路。这是非常重要!&
就是宗教也一样,你要接受旧的、古老的东西,把古老的东西,我们经常给他们法师讲:二十一世纪马上来喽!这一套是决定搞不住哦!靠这个装样子学佛吃不开呦!这个装样起来以后,人家看到躲开远了,那就不行,要接受,要使人家接受。&
****清净,这就是要研究了。所以呀,光是温故,很多老前辈们只想搞这个温故,我就反对。——不知新。“温故而知新”。&
“敦厚以崇礼。”最后,自己个人的人格修养,要修养好,非常敦厚、厚道。“崇礼”,礼者文化的精神,礼仪、文化的精神。人类文化的精神要敦厚,做人就是要厚道。厚道并不是学笨——包含一切、包容一切。所以能有这样伟大。&
是故居上不骄,为下不倍。国有道,其言足以兴,国无道,其默足以容。诗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其此之谓与?」&
“是故”,所以(“是故”两个字是古文了,翻译成白话是“所以”)懂了中庸的修养,做一个国家领导人、社会的领导人、一个团体的领导人、甚至做一个家长,“居上不骄,为下不倍。”在上面地位高了,年纪大了,将来你们年轻变成老年了,也许几十年,你们坐在上面凶巴巴地,不然像这个伤风感冒那个样子,就犯这个“骄”了。到什么地位,“极高明而道中庸”,非常朴素,非常自然。朴素并不是不叫你打扮,尽管打扮,但是那些态度都是非常自然,没有傲慢之感。所以“居上不骄”。&
“为下不倍。”纵然一辈子不得志,也没有自卑感。倍者,有自卑感。没有自卑感,一个人**没有自卑感。顶天立地。各人的职业不同、地位不同,**也没有关系呀!人人可为圣人,“为下不倍。”&
“国有道,其言足以兴;国无道,其默足以容。”讲到修养,**中庸讲这个作用。社会国家上了轨道,你的学问、文章拿出来就可以帮助了社会国家,帮助了世界。你的学问,“其言足以兴”,你的思想影响了一切。“国无道,其默足以容。”碰到乱世的时候,自己也不站起来。默是一句话不讲,含默不言。但是虽然不讲话,包容了一切、影响了一切。反正啊,出来也有影响,应该贡献的;不出来,也有影响,对世界影响。出家也罢、在家也罢,这样做到了才是一个人的完成,才够一个人,才不冤枉活了做一个人。&
所以说,“诗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其此之谓与!”所以我们成语有个“明哲保身”。明哲保身不是叫你躲避啊!明哲保身这句话是非常积极的。明,就是明心见性、悟了道;哲,有高度的智慧处世。处乱世,不是说“明哲保身”是怕——不愿意轻易牺牲。因为自己担负着人类文化的责任,这个种子的传播的责任担负得起来。所以“其默足以容”,就不说话了。&
“国有道”,社会有了道,“其言足以兴”,就站出来讲话。他说中国**这里**这里,这个**。读了一点书,明白一点问题,就乱发牢骚,乱批评,自诩好像是那个诸葛亮,我们知道三国时候我们看电视的诸葛亮,三国以后都看见诸葛亮的兄弟,都是诸葛暗。诸葛亮据说(他不是真的了),他未卜先知;诸葛暗是兄弟,是过后方知,同我一样。所以呀,不要乱发*言,**。既明且哲,要自己内明做到,明心见性,处处有道。所以孔子在《论语》上说:“国有道,危言危行;国无道,危行(行为要端正)言逊(言语要逊,含默)”,就是这样。这个不是*的话,这个就是道,不知道也就是不知道,此所谓不知道也!(我们今天到这里。)
中庸讲记16
我们中庸继续二十八章。现在这一章的开始,是中庸的整个的大结论。先把道体、中庸的中心精神就是“诚”,如何以诚而达道,这个已经说过了。现在而说行中庸之道,行其德。&
子曰:‘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专。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灾及其身者也。’&
这是一个原则。也就是我们需要知道的做人处事,治学、行道,乃至于做事业的一个大原则。同时,由此可以了解《论语》所讲的所提到的,过去讲《孟子》所提到孔子是“圣之时者”。他说,一个人智慧不够,学问不够,“愚而好自用”,越笨的人越有自信,越觉得自己了不起。“愚而好自用”这一句话他是只讲一个原则,不过我们由这一句话观察古今中外的历史人物,假设诸位青年同学加上十年读书、十年做人,慢慢去体会,社会上接触多了,才发现许多人都犯了这个错误。“愚而好自用”,越是智慧不够的人,他越认为了不起,而且决心下得也非常快,而且办法也非常多。那些办法、那些决心、那些思想,都是非常笨的。可是因为他笨,没有办法理解天下事物,非常自用,这就是愚而好自用的结果。&
所以我经常引用《汉书》上批评霍光不学无术,所谓即使霍光汉代的历史划了一个时代,拯救了一个时代,创造了另一个时代,在汉朝的历史上有这样大的威风,结果史学家同一般人给他的评论还是四个字:不学无术。说他没有学问。因为没有学问啊,所以“无术”。术不是手段,处理事情、做人做事没有方法,不合章法。术就是学术,是个方法。事实上,再研究汉代当时的历史,霍光并没有那么差劲,并不是说不学无术。如果说要那个样子严格地研究的话,那么管仲也是不学无术。孔子虽然没有批评管仲那么差,但是他的话拿到汉代来讲的话,也变成不学无术。&
因此我们后世经常批评一个人物,做人处事尤其处理天下国家大事错误的,经常引用是这句话——不学无术,这个人学问不够,所以处理不行。不过我近年以来发现这句话,我说不学无术还好办,最怕是不学有术,那真难办!(一笑)这是加上自己做人几十年接触到事物的结论。不学无术啊,他倒还老实些,那还是真愚笨,真愚笨好办,真小人很好办;伪君子很难对付!真君子当然好办了;真小人也好办,真小人表明了我就是小人,很好办!那大家很清楚。所以,就怕两样都不真;那么,“不学”,学问也不够,脑子很灵光,办法很多。据我所了解,我们现代二十世纪整个的社会是动乱的,不是某一个地区,不是我们台北或者台湾或者只有中国,全世界都到达了不学无术的情况,很严重!&
不学无术的情况也就是孔子所说“愚而好自用”。这是,所以,《中庸》所引用这个思想,就是孔子在《易经?系传》里头讲过的,一个人志大而才疏,理想很高,尤其年轻人容易犯的,志向很高,动不动要济世救人哦!一学佛,要度众生啊!自己都度不了,度什么众生啊!这个志大而才疏,学问、能力一点都没有,光是吹牛、理想。孔子在《易经?系传》上讲了好几条(子曰: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鲜不及矣!),那么所以引证,同《中庸》所讲的话,的确是孔子的思想一个路线。虽然这本书是他的孙子作,他引证的路线是的确很对。一个人愚而好自用,非常有自信,很不客观;“贱而好自专”,贫贱,贱就是说自己没有相当的实际上的权能与力量,居在下位,而个性非常强、主见非常强,好自专。这个“专”字就是包括现在主观、主见非常强。一个人假设具备了这么一条的个性,已经是这一生注定是失败。两条啊,失败上面加失败!&
还有,下面还有一大堆:“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生在现代的时代,可是拼命想走古代的道路。比如你们同学们有许多学佛修道,是“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哦!(一笑)那么有许多拼命想做什么,都是“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生乎现代的时间,光是怀念历史上的过去,传统文化怎么好——不错;自己对于传统文化一点基础都没有,一点心得都没有。乃至于我看到许多国文系的同学们,进了国文系以后,到现在白话文决不肯写,写的都是最古最古的古文;经常把文章寄来给我看,有许多都是硕士、博士。我打开这种文章就把它退回。当然我看得懂,我不喜欢看。你要玩这一套,我比你玩得还好。我就是告诉他:你写一篇白话的给我看看好吗?他永远写不出来。那叫做“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现在不是唐宋时代,也不是秦汉时代,你写得同韩愈、柳宗元一样的好,都没有用处。一篇文章写得好,要使人懂,你写得使人家不懂了,失去了那一个文章的作用。&
经常我告诉有些同学们出去当老师,上课上得好,我很佩服,真是比我上得好!一上来,引证了许多资料,黑板一写,那就是满腹经纶都出来了。那么一下一个钟头、两个钟头,完了!那么你自己是什么?不知道。同学们也拼命抄。现在同学们比我们当年读书很乖,专抄资料。像我们以前读大学时候就站出来请老师:这个资料请你讲一下哪一部书、哪一节就好了,我自己回去会查;把你的意见讲出来。现在不然哪!抄了,大家也很喜欢了、懒得听,听完了以后,五十分钟,两次黑板一写,铃子一按,下台一鞠躬,都可以回去了。譬如这些道理、做法都是“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
在座的青年同学们还要注意,不要认为“我是没有”,个个都有,为什么?生在现在的社会上,谋生的技能、做人处事的本事、现代知识,一点都不会。同我一样,冷气机坏了、电灯坏了,怎么修理?只好站在那里。看见电线着火:哎哟!怎么得了!依旧也不晓得打。这都是同样的,这是落伍。书读坏了。现在很多,大家要反省,不要认为我是没有反古的思想就对了;也等于是
“生乎今之世”,不能做现代一个人,不能活在现代一个社会,就是“反古之道”。违背了现代的潮流,而想走旧路子。&
那么历史上反古之道,我们看两个读书人,一个是汉朝的王莽,王莽篡汉。在座同学们对历史要多注意啊!读历史读到大学,读一部《古史概论》那是不够的呀!那只能说你晓得历史是这么一件事了,有一个架子,等于盖房子打了一个图样给你看。那个历史的课本等等不是概论,那个房子的图样不是房子啊!必须要真正去研究历史。&
我们经常说中国有好几部历史概论,譬如说《纲鉴易知录》,《凤州纲鉴》等等。甚至于说清朝乾隆所下命令编撰的《历代通鉴御览》,这是很好的书。照我们旧的教育,像我个人的经验,十二岁到十三岁之间,《纲鉴易知录》已经圈了两次了。以前读书的时候是旧书本买来,没有圈点的呦!不像现在,有白话注解呀,有一个新式标点;那个时候没有。那么,我们家长们、老师们给我们准备三种颜色的东西:一种是白粉,拿着毛笔,那个时候也没有,铅笔都很少了。第一道自己看下来,拿白粉点,这个句子念对了;你句子点不下去,你意思没有懂。这个书读不懂,这个句子点不下去的啊!点了以后,晚上,给爸爸前面一交、或者老师前面一交。翻开以后,“错了,这个地方错了,改点过。”也不告诉你错在哪里,有时候偶然告诉你这个观念不是这个意思、这个解释。那么再回来用绿色的或者蓝色的点,重点过,因为这两种颜色不要紧。最后确定,第三道再用红笔点下来,这一部书算是点完了,那么这一部书你真读过了。那个时候已经自己把二十四史的基础打好了。那个时候清朝三百年的《清鉴》还没有出来呢,刚刚出来。清朝加上去二十五史;现在加上民国现在史——二十六史。这二十六史堆积如山,你怎么去念?所以呀,最好念《纲鉴》。所谓《纲鉴》,就是每一代历史的纲要。&
现在我们学校里所谓讲“概论”,是这些纲要里头抽出来的,概论的概论。等于吃了饭,剩下来的渣子的渣子了。而且每一个专家,文学也好、历史也好、哲学也好、科学也好,每一个人写概论的时候(加了)他的观念,他的观念究竟对了没有?还是问题。所以跟着乱跑,自己没有学问的眼光,是很严重的、很危险的。危险的,很严重!&
为什么讲这个道理?因为刚才提历史上两个人物,譬如王莽,大家念过历史都知道,“王莽篡汉”,四个字解决了。为什么篡汉呢?造反,想当皇帝。那么王莽的思想呢?王莽的作为呢?不知道。王莽就是“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他是个书生,当然,想当皇帝是另外一个欲望。但是他的政治理想是商周、上古的理想,在国家经济返回到四书五经所讲周代的那个井田制度,一切用周代的政治制度、思想,想来复古。这是一个理想哦!不要笑他。因为他理想一个人类的社会,要某一种政治的理想使它达到最高的境界。结果王莽失败了。&
宋朝王安石的改制,也是走王莽的路子,差不多的路线,也是提倡井田制度。这个井田制度就是公有财产,譬如中国周朝上古是公有财产,但是不是共产主义,不是社会主义,同西方的共产主义、社会主义完全两回事。那么到了秦朝的先代、秦始皇的上辈,商鞅废了公有财产制度,提倡了私有财产制度,所谓商鞅变法。几年当中使秦国就富强起来。可是我们上古几千年都是公有财产制度,搞惯了,到了商鞅一变法,“民曰不便”。历史上只四个字啊,这四个字就代表当时的老百姓意见的反映,讨厌这个政治制度不方便、不习惯。所以商鞅没有几年,自己创法的,五马分尸而死。可是我们几千年下来,中国这个法制的精神还是商鞅的这个精神开始。所以到了汉朝,王莽想变了私有财产制,变成公有财产,所以王莽失败了。历史上四个字:“民曰不便”。这四个字很严重哦!&
那么王莽失败了,事隔一千多年,王安石又想变法——变法就是一种革命思想,政治革命——也想恢复公有制度,“民曰不便”,王安石也失败了。&
所以,这些道理,就是说明历史上“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一个人这样,“灾及其身者也”,灾难、痛苦、失败,他本人一定遭受到。如果一个人连起来有“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专。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灾必及乎身,灾难就来了。再我们看历史,譬如经常我们提到楚汉之争,项羽就是愚而好自用。当然,他没有成功以前也很专权。这些是个性上犯了最大的错误。&
不过话说回来,下面两句话,“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照连带的这个文章下来,是反对人复古的。但是我们可以(说)在文字上还有个意义,“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并不是叫你放弃了传统文化,绝对不要。不注重反古,但是必须要知古。上面已经提到过在《论语》《中庸》再三提到过孔子的话,必须要“温故而知新”。一个人不晓得传统历史的文化,而想了解未来的时代,那可以说犯了一个基本的错误:“愚而好自用”。那就错了。&
要想知道未来,必须了解过去。所以呀,“温故而知新”。所以,“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我们可以做另一个解释:“违背了传统古代的一贯下来的原则。”可以做这样的解释。为什么如此呢?因为假设说这个反古之道、反古的观念就是现在所讲复古,那在古文的用法不会用这个字,一定加一个走之旁:“生乎今之世,返古之道”。它所有历代这个字没有加一个走之旁,也就是说,生乎今之世要想知道未来,叫你必须要知道过去。所以传统文化的历史不能忘记。不知道过去的来根,要发展未来,是不可能的。&
所以我对这两句书,刚才也是照过去一般的解释,是顺这个路线来讲。但是在我个人的意见,在这两句这个“反”字不一定是指这样。你违反了传统的“古之道”,也是错误的。&
这就是我们小的时候,刚才我给诸位青年同学们介绍,我们小的时候(比你们还小),在你们读小学的一二三年级的时候,大家都要读个课外读本,《三字经》啊、《千字文》啊,还有一个呢,所谓《增广昔时贤文》,就是古代这些格言。这个是集中了中国很多年的这些民间所用的格言很多。例如它中间(我们小的时候背的,虽然是课外读本,要背的):“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这些都是《昔时贤文》上,我们小的时候的课外读物。因为课外不像你们现在,古代读书啊,没有那么好玩的。我们那个时候要玩具?拿泥巴、玩泥巴已经很了不起了,没有像你们那么多玩具。所以课外读物就是“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
要观察现在的时代,或者了解未来的时代,必须要了解、懂得历史。因为任何一个时代的演变,所谓演变,演变也好、前进也好,前进你有个立足点撒!我们今天站在这里,再跨一步,才叫做前进;你先要了解自己现在的立足点。所以说过去这一条路是怎么来的,那么才可以判断未来所走的方向。所以“观今”观察现在要“鉴古”,要知道过去。“无古不成今”,没有过去就没有现在,当然也没有未来。宇宙是一个循环性的,历史是一个循环性的。&
所以我们刚才说,讲了、顺他的文字意义说明以外,单独对于这“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我个人的见解同古人的见解有不同的意见。并不一定说非要那么现代化;是要现代化,比现代化还要新。新啊,譬如青年同学们大家都晓得,国父孙中山先生讲过一句话,要“迎头赶上”,四个字。什么叫迎头赶上?就是说你在跑步一样,一个东西正在跑,我们在后面这样赶上,赶不上去的。要迎头,晓得他跑步下一分钟要跑到这里,我先站到这里来,迎头等着他;他来,已经迟了。这叫迎头赶上。站在时代的尖端;尖端还不够,尖端已经很落伍了,要超过了尖端,就是“迎头赶上”。这是“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这两句话的意见,另外不同的看法。&
那么这里引用了一连串,“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专。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灾及其身者也。”本身一定是失败的,蒙受灾难。下面说明一个什么道理呢?&
非天子不议礼,不制度,不考文。&
他说,一个时代的改革,这是对于青年同学们特别注意啊!青年人喜欢创造,像我们当年也是,有个资格跟大家相同,也经过青年来的。甚至于说,当我们年轻的时候,那个满怀创造、革命、改革的思想,比你们浓厚得多了。看到你们很乖啊!我现在上课,觉得现代学生都很乖,光听话、没有意见。我们当年上课,在学校里是穿长袍子,书嘛这样夹着走。有时候穿个西装,两个手抄着,坐在椅子上歪起来看老师的。为什么呢?因为老师嘴里讲的我们都背来了、都知道,背书的程度跟老师俩都差不多了。然后坐起来歪起来听啊,两只手还插在裤袋,书还夹在这里,没有拿出来。老师也不要求你拿出来,他晓得这一些学生肚子里头都有点东西啊!肠子、肚子、胃子都有的啊!什么这些学都背得来。就是那些老师本事也不是现在哦!随便带一只粉笔就来了,粉笔摇一摇,讲到哪里写到哪里,脑子都会背的嘛。随便一写,这是什么意思……就是研究讨论。所以你们听也好、不听也好,他发表他的意见。所以那个时候的革命性、创造性比你们在肚子里拱气的这个味道还厉害!我们那个都板着面子上。但是啊,几十年后才懂。时代你要创造、革命,不是那么简单,要有基础的。这一段书就讲这个东西。&
这一节书他说明什么?等于作者——孔子的孙子子思给孔子在辩护。也许有人提一个问题:孔子那么伟大,学问那么好,当时、当代一人,为什么他不能变更了这个时代?不能变动了这个社会?他在当时为什么没有影响力?为什么一定等死后几千年,才到孔庙吃冷猪头呢?当时啊,冷便当都弄不到一个。这是什么(道理)啊?&
说明一个时代的改变,改造一个历史不是容易的。说明这个原则。所以他说,“非天子”,天子古代是代表什么?皇帝。皇帝代表什么?权力,一个力量,一个人群、全体社会的力量集中了。所以他说,不是天子不议礼,没有办法说改变文化、路线;所以“不制度”,没有办法改变一个社会,不制造一个规范。所以我们现在讲制度,制度两个字就出在《中庸》。制立就是建立各种的规范,政治的规范、社会的规范、经济的规范、教育的规范哪(就是教育的方法)——“不考文”。而且他说也没有办法,尤其在古代,没有这个财力考据上古的人类文化史究竟是怎么演变。所以我们现在读历史,像周朝怎么样,还靠孔子考考,才知道一点。三代以上究竟怎么样?几千年还没有闹清楚耶!&
那么我们几十年前跟着外国人污蔑自己的历史:大禹不是人,是一条虫、爬虫;尧不是人,尧是个香炉;——日本人,就是**人制造的。舜是个什么?舜是个蜡烛台,那个字就是蜡烛台,插蜡烛的;尧就是个香炉;大禹你看是个乌龟壳、爬虫那么爬去,什么开水呀、治洪水呀硬是把长江大河爬出来的。哎,我们当时历史学家几十年前跟着人家外国人污蔑自己的历史,跟着那么叫耶!那都是当时划时代的学者。我想他们还活着的话,岂止他脸红啊!脸都像你们说的一样,脸都变蓝了!&
现在,很多三代以上的东西出土了,考古学者挖出来很多的东西,可见我们的历史是真实的,不是爬虫爬出来的。那些自己这些人啊,(所谓)学者。所以呀,要考证,知道前古而知道未来,不是一个集中的大众的能力、财力、智慧,是不可能。所以他讲三点:“非天子不议礼”,议礼并不是说制造一个人怎么拉手、怎么行礼,(而是)文化等等的方向,一个形态制造出来。所以“不制度”,不订立它;换句话说,不能随便谈革命、改造,你没有能力,“不考文”。8618二校完&
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
我们上古的时代,中国很多的氏族,中华民族是宗法的社会,很多不同宗、不同姓的氏族组合拢来。血统是一个,姓氏不同。姓从父亲来;氏从母亲血统来,叫氏。像我们小时候考功名、考学校填表,填母亲只填“氏”,因为实际上母亲名字我们也不知道。我们小的时候像母亲名字知道那还得了!太不孝了。那个母亲在家里做女儿的时候给外祖母、给外祖父叫一下的;一出嫁以后,不叫名字了。不像现在两夫妻刚刚生疏还可以叫名字,从前不行耶!所以呀,我们填表的时候,“你母亲叫什么名字?”母亲姓王,就是王氏;姓赵就是赵氏。“叫什么名字?”也不会有人这样问的。那个问你的人他就不懂礼。那你尽管,我们当时就可以吐他口水:你什么都不懂!只能填“氏”。所以氏就代表了母系社会的源流,姓代表了父系社会的(源流)。所以合起来叫做“姓氏”。&
那么,上古的中华民族这个国家,姓氏很多了,简单地说百姓,有百家。实际上现在我们晓得,有一万多姓不同。有许多姓我们根本见都没有见过,甚至古里古怪的都有。那个时候文字言语不同、姓氏不同,交通的关系。隔一条江、隔一座山,不大通往来,文字言语都不同。所以到了秦汉这个阶段以后,才真正地统一。作者写《中庸》的时候,讲还有一点问题,“车同轨”,天下马路、车辆都是定下来,一个制度了,不然鲁国、齐国,因为军事的关系,彼此马路、车子不能通。现在“车同轨”了。“书同文”,文字统一了。“行同伦”,就是社会的行为、人的行为、思想、风俗习惯都是相同了;换句话,你孔子那么了不起,就可以改革了这个时代、社会了?他就说明一个道理:&
虽有其位,苟无其德,不敢作礼乐焉;虽有其德,苟无其位,亦不敢作礼乐焉。&
我们青年同学们注意啊,一个人有学问、有抱负,不一定一生看到成功。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圣人执一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