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哪一项可以成为米尔格拉姆矩阵试验对纳粹德国屠杀民众行为的解释

吕品:臭名昭著的米尔格拉姆实验背后_财经评论_新闻频道_全景网
<meta name="description" content="&&&&在1960-70年代,美国大学曾进行过两个社会心理学实验,因为其出乎意料的结果、令人不安的结论而在社会上引起轰动。几十年过去了,这两个分别被称为“服从实验”和“监狱实验”的心理学实验依然有着很强的影..." />
&>&&>& > 正文
吕品:臭名昭著的米尔格拉姆实验背后
&&&&在1960-70年代,美国大学曾进行过两个社会心理学实验,因为其出乎意料的结果、令人不安的结论而在社会上引起轰动。几十年过去了,这两个分别被称为“服从实验”和“监狱实验”的心理学实验依然有着很强的影响力,几年前还有人重复了“服从实验”,并不断有学者试图重新诠释其结果。&&&&“服从实验”发生在年的耶鲁大学,设计者是当时还初出茅庐的社会心理学助理教授斯坦利?米尔格拉姆(Stanley Milgram)。在这个实验中,一名以耶鲁大学研究人员身份出现的测试者要求志愿者担任“老师”,给坐在隔壁房间的一名“学习者”施加电击,作为“学习者”犯错时的惩罚,每次电击的电压都比前一次高,直至450伏。根据米尔格拉姆发表的结果,尽管担任“老师”的志愿者表现出紧张、焦虑、担忧和愤怒,还是有约65%的“老师”对“学习者”施加了450伏的致死电击。“监狱实验”是几年之后在斯坦福大学进行的,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 (Philip Zim-bardo)把参加实验的学生分成两组,分别饰演“囚犯”和“狱警”,原计划是把他们封闭在大学的一个地下室里,让他们饰演各自的角色两个星期,观察双方的行为变化。但实验开始不久,津巴多就发现“狱警”很快进入角色,对“囚犯”施行严苛的惩罚和心理虐待,程度远远超过原先估计。实验第六天津巴多在前来观察实验的女友督促下,提前中止了实验。&&&&两个实验很快在社会上引起轰动,普通的美国人中,竟然大部分可能对他人施虐,这个结论实在出乎意外,同时又让人震惊,更有些人说美国人中有不少是“潜在的纳粹”。当时人们对二战中纳粹德国对犹太人的疯狂屠杀行为依然记忆犹新,就在“服从实验”举行前不久,以色列公开审判了前党卫军上校阿道夫?艾希曼(Adolf Eichman),作为屠杀犹太人的“最终方案”的主要责任者,艾希曼辩解说自己不过是“服从命令”。不少美国人相信之所以会出现纳粹,是因为德国人的性格中有“天生的邪恶”成份。“服从实验”的结果则显示服从作恶的行为不分国籍,米尔格拉姆本人也认为“服从实验”为纳粹的种族灭绝行为提供了某种心理学上的解释。&&&&“服从实验”在社会心理学界引发了激烈的争论,对它的批评主要在于其结论是否过于简单,以及实验方法是否对志愿者造成了心理创伤。有许多心理学家质疑这个实验采用了不符合伦理的方法。几十年过去了,“服从实验”的重要性已不可动摇,但有关的争议却没有中止。最近澳大利亚心理学家吉娜?佩里 (Gina Perry)花了四年多的时间研究“服从实验”的记录,接触了许多当年参加实验的志愿者和工作人员,并采访了一批心理学专家,撰写了新书《电击仪的背后》(Behind the Shock Machine),不仅批评米尔格拉姆的实验设计,而且质疑“服从实验”的结果。&&&&“服从实验”的设计是很有创意的,参加实验的志愿者事先被告知他们参加的是耶鲁大学一项有关学习与记忆的实验。当志愿者在指定时间来到校园内的一座楼房前时,有一名“实验者”出来迎接,不久另一名志愿者也到了,于是“实验者”让两人抽签饰演“老师”和“学习者”,第一个到达的志愿者永远都会抽到当“老师”,原因是第二名“志愿者”其实是米尔格拉姆雇用的演员。接着,当着“老师”的面,“学习者”被绑在了椅子上,手上接上电极。然后“实验者”和“老师”一起来到隔壁房间,并让“老师”坐在一个颇为庞大的仪器面前,面板上有一排30个按钮,每个按钮旁标着电压,以15伏递升,最高450伏。按钮还被标识成好几组,由低到高标为“轻微”、“中等”、“强烈”、“剧烈”、“危险:极高电压”等,最后两个按钮被标为“XXX”。“实验者”向“老师”解释他的任务是通过话筒向隔壁房间内的“学习者”念一长串的配对单词,比如“忧伤”配“女孩”等,然后对“学习者”进行测试,念出配对的单词之一,同时给出四个选项,“学习者”通过按钮在一二三四这四个数字中选一个作答,显示在“老师”面前的仪表板上。“实验者”还告诉“老师”,因为这个实验测试的是惩罚是否有助于增强记忆,所以如果“学习者”答错了,“老师”必须给他施加一次电击,每犯一次错,电压都要升高一挡。&&&&实验开始后,在答对三道题之后,“学习者”开始犯错,“老师”于是一次次施加电压。刚开始时“学习者”并无特别反应,但是当电压到了“强烈”阶段时,隔壁的“学习者”开始惊叫、抗议、哀求,说自己有心脏病、觉得很难受、要求马上停止,直到最后再也没有声音。此时“老师”们普遍出现紧张、担忧、焦虑、恼怒情绪,有些威胁要退出,但是“实验者”一次次冷静地回答说“请继续”、“实验必须继续”等。在实验中,一些担任“老师”角色的志愿者拒绝再给“学习者”施加电击,但是在第一组40名志愿者中,有26人给“学习者”施加了最高电压450伏,“服从”的比率高达65%。&&&&即使担任“老师”的志愿者不一定了解450伏是致死电压,但从“学习者”的反应上,也能判断出他正遭受痛苦,并可能有生命危险。但是在一个代表权威的“实验者”命令下,大部分志愿者经历了激烈的内心斗争,却还是服从了命令。米尔格拉姆的结论是当个人对自己的判断没有绝对信心时,特别是在危急时刻,会把决定权交给一个比自己高一等级的权威。此时个人会把自己视作一个“工具”,只是服从命令之完成任务,所以不必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服从实验”结论的爆炸性在于这些“服从”行为发生在美国人身上,也就是说会发生在所有人身上,大部分人都可能成为施虐者。“服从”比率之高是出乎许多人预料的,米尔格拉姆曾在同事和学生中征求看法,大部分人认为服从的比率不会超过10%。&&&&“服从实验”发表之后,出现许多批评的声音,重点是针对实验设计的伦理问题。“服从实验”采用欺骗手段,将志愿者置于高度压力之下,许多人出现了一定的生理反应,更重要的是,志愿者对自己行为的负罪感可能对其心理健康造成长久损害。在实验结束后,“学习者”会从隔壁房间带过来,表示刚才还在哀叫的“学习者”其实一点事儿都没有,但是米尔格拉姆不会告诉“老师”其实“学习者”没有遭受电击,而且不是每个志愿者都给了这番解说。有些志愿者在实验结束之后被自己的行为所困扰,担心伤害了一个陌生人。根据佩里的资料,有一名志愿者在实验之后的几个星期内,一直在留心当地报纸上的讣告。直到几个月之后,米尔格拉姆才向志愿者去信解释实验的真正目的。&&&&对“服从实验”的批评影响了米尔格拉姆的职业发展,他无法再在常青藤大学立足,不得不到名气不高的纽约市立大学任教。1971年他的高中同学津巴多在斯坦福大学做了“监狱实验”,米尔格拉姆去信祝贺,还开玩笑说“终于有人做了一个伦理更成问题的实验了。”但是佩里在《电击仪的背后》一书中对“服从实验”的批评,则走得更远,她认为米尔格拉姆修改了实验过程、扭曲了实验结果、得出了错误的结论。&&&&为了写这本书,佩里花了四年时间,不仅阅读了收藏在耶鲁大学图书馆内的全部实验记录,听了实验录音,而且想办法找到了许多当事人。米尔格拉姆已于1984年去世,佩里找到了他的传记作者和参与实验的学生;“实验者”威廉斯和“学生”麦克多诺也都已去世,佩里找到了两人的孩子了解情况;她还花了不少功夫找到了许多“服从实验”的志愿者,了解他们的背景,让他们复述实验过程和心理状态。她指出“服从实验”的执行过程不统一,共做了24组不同参数的实验,“实验者”对“老师”的督促行为有差异,同时不同组别间“服从”的定义也不相同,而且在事后的问卷调查中,志愿者中有一些表示当时对电击是否为真有所怀疑,佩里认为这些人不能算在“服从”类内。&&&&佩里的采访再次肯定了米尔格拉姆在设计和执行实验中对志愿者情绪的忽视,他并不关心志愿者的背景,而只是把他们当作具有普适性的实验对象看待。佩里认为志愿者的社会经历很重要,比如一位志愿者恰好是当地的一名共产党员,在美国倍受敌视,曾因此丢工作、被联邦调查局关押拷问,他在“服从实验”开始不久就意识到自己才是实验对象,马上拒绝合作。佩里认为这些个案显示出来的,是志愿者如何在权威人物的逼迫下,拒绝执行有害于“学习者”的命令。&&&&指出“服从实验”中的伦理问题,分析实验设计的矛盾之处,这些都是很有意义的。但是佩里想从自己的研究中,得出与米尔格拉姆完全相反的结论,就让人觉得走得太远了。从志愿者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出发,到得出结论“服从实验”完全错误,两者之间的联系让人很难信服。米尔格拉姆总结“服从实验”的过程也许过于简单,“服从实验”也不能用来解释纳粹对犹太人的迫害行为,但是,无论实验应如何改进,普通人在权威或等级的压力之下,会有意识地做出伤害他人之事,这一结论依然是成立的。不少人试图进行重复“服从实验”,其中最为严谨的一次发生在2007年,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心理学家杰里?伯格(Jerry M Burger)对实验方案进行了改进,满足了对实验伦理的要求,最高电压改为150伏。这场实验共有79名志愿者参加,取得的结果和米尔格拉姆的实验惊人的一致。&&&&在《电击仪的背后》一书中,佩里还披露了米尔格拉姆从未发表过的第24组实验。在这组实验中,志愿者是成对而来,有些是父子,有些是好友,其中一名抽签担任“学习者”,当另一名担任“老师”的志愿者在隔壁房间学习如何使用电击仪时,米尔格拉姆则悄悄地说服“学习者”参与欺骗,按照指示发出惨叫哀求。在20名“老师”中,有3人对自己的亲人或好友施加了450伏的电击。佩里以此证明“服从实验”其实证明大部分人不会“服从”,但是即使是这个比率,加上那些施加了高电压但没有“走到尽头”的例子,还是让人感到心寒。不过任何对“文化大革命”中发生的事情有所了解的,或者只是看过张艺谋新片《归来》的人,大概都不会认为这种事情是天方夜谭。&&&&五十多年过去了,“服从实验”依然具有现实意义,《电击仪的背后》为这一重要实验增添了丰富的层次。不管对作者的结论有什么看法,这都是很值得一读的一本书。
主办方欢迎投资者的广泛意见,但为了共同营造和谐的交流气氛,需提醒投资者的是,投资者提出的问题内容不得含有中伤他人的、辱骂性的、攻击性的、缺乏事实依据的和违反当前法律的语言信息,相关重复问题不再提交。
(请登录或输入用户名提问,并遵守相关规定)
正在努力加载...  米尔格拉姆的(英语:Milgram experiment),又称权力服从研究(Obedience to Authority Study)是一个针对社会心理学的科学实验。实验的概念最先开始于1963年由耶鲁大学心理学家斯坦利·米尔格拉姆在《变态心理学杂志》(Journal of Abnormal and Social Psychology)里所发表的Behavioral Study of Obedience 一文,稍后也在他于1974年出版的Obedience to Authority: An Experimental View里所讨论。这个实验的目的,是为了测试受测者,在遭遇权威者下达违背良心的命令时,人性所能发挥的拒绝力量到底有多少。
实验方法/米尔格拉姆的服从实验
  实验小组在报纸上刊登广告并寄出许多广告信,招募参与者前来耶鲁大学协助实验。实验地点选在大学的老旧校区中的一间地下室,地下室有两个以墙壁隔开的房间。广告上说明实验将进行约一小时,报酬是$4.50美元(大约为2006年的$20美元)。参与者年龄从20岁至50岁不等,包含各种教育背景,从小学毕业至博士学位都有。参与者被告知这是一项关于“体罚对于学习行为的效用”的实验,并被告知自身将扮演“老师”的角色,以教导隔壁房间的另一位参与者——“学生”,然而学生事实上是由实验人员所假冒的。
  参与者将被告知,他被随机挑选为担任“老师”,并获得了一张“答案卷”。实验小组并向他说明隔壁被挑选为“学生”的参与者也拿到了一张“题目卷”。但事实上两张纸都是“答案卷”,而所有真正的参与者都是“老师”。“老师”和“学生”分处不同房间,他们不能看到对方,但能隔着墙壁以声音互相沟通。有一位参与者甚至被事先告知隔壁参与者患有心脏疾病。“老师”被给予一具据称从45伏特起跳的电击控制器,控制器连结至一具发电机,并被告知这具控制器能使隔壁的“学生”受到电击。“老师”所取得的答案卷上列出了一些搭配好的单字,而“老师”的任务便是教导隔壁的“学生”。老师会逐一朗读这些单字配对给学生听,朗读完毕后老师会开始考试,每个单字配对会念出四个单字选项让学生作答,学生会按下按钮以指出正确答案。如果学生答对了,老师会继续测验其他单字。如果学生答错了,老师会对学生施以电击,每逢作答错误,电击的伏特数也会随之提升。
  参与者将相信,学生每次作答错误会真的遭到电击,但事实上并没有电击产生。在隔壁房间里,由实验人员所假冒的学生打开录音机,录音机会搭配着发电机的动作而播放预先录制的尖叫声,随着电击伏特数提升也会有更为惊人的尖叫声。当伏特数提升到一定程度后,假冒的学生会开始敲打墙壁,而在敲打墙壁数次后则会开始抱怨他患有心脏疾病。接下来当伏特数继续提升一定程度后,学生将会突然保持沉默,停止作答、并停止尖叫和其他反应。
结果/米尔格拉姆的服从实验
  米尔格拉姆为整个实验过程和其结果录制了纪录片,纪录片名便是服从,纪录片的正版拷贝目前已经很难找到了。他接着与Harry From制作了5部一系列受到这次实验影响的社会心理学影片[1]。这些影片都可以在宾夕法尼亚州立媒体中心找到。在进行实验之前,米尔格拉姆曾对他的心理学家同事们做了预测实验结果的测验,他们全都认为只有少数几个人—10分之1甚至是只有1%,会狠下心来继续惩到最大伏特数。
  结果在米尔格拉姆的第一次实验中,百分之65(40人中超过27人)的参与者都达到了最大的450伏特惩罚—尽管他们都表现出不太舒服;每个人都在伏特数到达某种程度时暂停并质疑这项实验,一些人甚至说他们想退回实验的报酬。没有参与者在到达300伏特之前坚持停止。后来米尔格拉姆自己以及许多全世界的心理学家也做了类似或有所差异的实验,但都得到了类似的结果。为了证实这项实验,也有许多更改了架构的实验产生。
  马里兰大学巴尔的摩州立分校(University of Maryland Baltimore County)的Thomas Blass博士(也是米尔格拉姆的传记—《电醒全世界的人》的作者)在重复进行了多次实验后得出了整合分析(Meta-analysis)的结果,他发现无论实验的时间和地点,每次实验都有一定比率的参与者愿意施加致命的伏特数,约在61%至66%之间。
  对于实验结束时的情况所知不多,依据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Zimbardo)的回想,当时那些没有达到最高伏特数的参与者却也都没有坚持这项实验本身应该结束,也没有至隔壁房间探视“学生”,离开时也都没有询问实验人员的同意。
对实验的反应/米尔格拉姆的服从实验
  实验本身受到了关于在科学实验上的伦理质疑,因为这项实验对参与者施加了极度强烈的情感压力(虽然这种压力可以说是由他们本身自由操作所造成的),尽管这项实验带来了对人类心理学研究的宝贵发现,许多现在的科学家会将这类实验视为是违反实验伦理的。米尔格拉姆则辩护道,之后的调查发现当时的参与者中有84%称他们感觉“高兴”或“非常高兴”参与了这项实验,15%参与者选择中立态度(有92%的参与者做了事后的调查),之中许多人事后还向米尔格拉姆表达谢意。而且米尔格拉姆还不断接到这些前参与者想要再次协助他进行实验,甚至想加入他的研究团队。
  不过,实验的经验并不是对每个参与者都有终身的改变。许多参与者都没有依据现代的实验标准被告知细节,离去时的面谈也显示许多参与者看起来仍没有理解到这项实验的真实情况。实验所引起最主要的评论不在于实验方法的伦理争议,而在于实验所代表的意义。一位在1961年的耶鲁大学参与者在 Currents杂志上写道,当他在担任“老师”的中途想要停止时,便是怀疑到“整个实验可能只是设计好,为了测试寻常美国民众会不会遵从命令违背道德良心—如同德国人在纳粹时期一样”而这便是实验的初衷之一。米尔格拉姆在他《服从的危险》一书中便称:“我们所面临的问题便是,我们在实验室里所制造的使人服从权力的环境,与我们所痛责的纳粹时代之间有怎么样的关联。”
&|&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3次
参与编辑人数:3位
最近更新时间: 18:57:00
申请可获得以下专属权利:
贡献光荣榜}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米尔格拉姆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