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第一卷,谁能给我解释解释啊,通俗易懂解释欧拉的。我没看太懂。谢谢了

楞严经讲义7 第一卷 当莲讲师
我的图书馆
楞严经讲义7 第一卷 当莲讲师
注意:学楞严经必须要按次序听,不可以中间按自己的兴趣选听一段或几段,容易断章取义!切记。外道修行人曲解楞严经多是听了前段不听后段造成!
尊敬的各位法师、各位大德、各位居士、各位菩萨,大家好,阿弥陀佛。&&&&现在继续为大家讲解《大佛顶首楞严经》,请大家打开经卷。&&& 上一讲,我们介绍了阿难尊者,阿难尊者是《楞严经》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在楞严法会现场,这个时候,他才是一个初果罗汉的果位。他是佛的堂弟,是楞严法会的当机众,为与会大众请法。现在《楞严经》中他已经出场了。阿难与佛是同年同月同日剃度出家的,释迦牟尼佛已经成佛百千万亿个大劫了,而且在娑婆世界这已经是第八千次示现成佛,释迦牟尼佛在他方世界示现成佛已经不知道多少次了,可是这个阿难尊者呢?是与佛一起开始修行的老修行人,他这时才是一个初果罗汉的果位。其主要的原因,是他自以为是,觉得自己善根不得了,空前绝伦呐!三藏十二部经典他可以做到过目不忘,入耳成诵,尾巴都翘到天上去了。有句话叫:“佛法大海水,阿难心中流。”就是讲阿难这种善根一般人是不能比的,三藏十二部经典呐,熟记于心。而且他还是辩才无碍,他的辩才无碍是方便法的辩才无碍,不是第一了义法的辩才无碍。他无量劫都想通过行善、持戒等这些事相上的行持来达到成佛,而不是在心上做文章,因此他没有成就。大家对比一下自己,自己的善根和阿难比一下,阿难三藏十二部经典都会背诵,他都不能成就,那我们呢?有没有阿难这样的善根?能不能比呀?这是不是说给我们听得呀?读经、背经固然可以让我们得到一些人天福报,但是与明心见性没有关系。阿难他生生世世是佛的侍者,具有这个有利条件,他以为与佛的这种关系一定自己也能成佛,把成佛人情化了,如同世间人拉关系走后门一样。认为见到肉身佛,我怎么能不成佛呢?他就这样自以为是。佛没有在任何一部经典讲你见到肉身佛你能成佛!只有明白佛法真实义那叫见佛。这叫依法不依人。&&& 阿难还有一个缺点,他烦恼障非常重,最大的习气就是男女的情爱,过去世曾与摩登伽女连续做了五百世的夫妻,情执非常重,大大小小的法会他一进场,第一眼看到的一定是女人。这个男女情执其实也是我们欲界众生都有的毛病,欲界众生很难破除掉男女情执,阿难他就是来表这个法。一个是依文解字,一个是男女情执,这是阿难主要的两个习气。&&&&上一讲讲到先梵天咒,这是一种邪咒,这个咒一念出来能够让太阳月亮蒙上一层灰暗,能够不知不觉的使人把持不了自己的行为,阿难这时感到昏天暗地,让邪咒给吸引到摩登伽女的住处去了。好,我们现在往下看经文。&& 【原文】淫躬抚摩,将毁戒体。如来知彼淫术所加,斋毕旋归。王及大臣,长者居士,俱来随佛,愿闻法要。&&& 淫躬抚摩,就是抚摸身体,这就已经属于破小乘法的戒律了。阿难当时的境界就是小乘的初果罗汉,对阿难来讲就是快要毁掉戒体的时候。在小乘人来看,这种情形已破了小乘戒,相当于断头罪。断头罪意味着什么呀?对小乘人来讲,就是永弃于佛法大海之外,你怎么忏悔都没有用处了,小乘法就是这样的,厉害到这种程度。那大乘法呢?这样的罪过,一个念当下就可以一笔勾销掉,这一点不需怀疑,《楞严经》后面会讲。摩登伽女这一世见到阿难以后,过去的爱欲种子都泛现出来了,这也是对阿难的考验。&&& 如来知彼淫术所加,不是佛首先救了阿难,其实还是阿难自己救了自己,在阿难将要动摇的时候,他忽然想起了佛的教诲,觉得这件事情不能做,他这一念心一动,佛那边马上就感应到了,马上就感应到了。如果他不动这个念的话,佛能不能感应到啊?不能啊。所以是阿难自己救了自己。一定要明白,你自己怎样发的念,佛菩萨以及护法神明都会知道的,因为整个法界是通的。佛不受时间、空间的束缚,你的任何念头,佛都是知道的。遇到难的时候关键是我们自己怎么用好自己的心,用好自己的心,得平时通过听经闻法才行的,不闻法你不能开智慧,难来的时候你是怎么样也把持不住的。因为阿难觉得不能做,这个关键时候,佛就念出了楞严咒,以楞严咒破除邪咒后,阿难当下转清醒,离开了此地。&&&&斋毕,就是佛与弟子们吃过了饭。旋归,就是当下回道场。王及大臣,长者居士,俱来随佛,愿闻法要。同佛吃饭的国王、大臣等众人,看到佛吃过饭也不跟大家开示,急急忙忙就回道场,大家心里就知道一定有什么大事发生了,因为这些人都是常常跟着释迦牟尼佛的,这些人非常灵敏,已看出来一定有事情发生了,于是随佛回道场,想要听佛的开示。&& 【原文】于时,世尊顶放百宝无畏光明,光中出生千叶宝莲,有佛化身,结跏趺坐,宣说神咒。&&& 顶,表真心本来面目中的空如来藏。我们每个人都有顶,每个人都看不到自己的头顶,但是大家都不怀疑自己有头顶,这就是用来比喻空如来藏。是表本觉智。百,表无量。百宝,指本来面目本来就具足无量的智慧德能。无畏,指智慧德能的妙用。这个妙用是威力无边的,就是法华经所讲的:“我独无所畏”,已经证了法界一心,明白没有哪一法不是自己,因此随处无畏。&&& 千叶宝莲,表如来密因。千叶,表修因,这个因地心,什么因呢?就是明白法界都是你自己一颗心变现,在信解的同时,你就行持了无量的修行法门,就是最高的智慧,同时即是最深的禅定,也是最大的布施。。。六度万行无量的法门都包括了。宝莲,表花开莲现,表因果同时。佛顶是表极果如来的果位,表这个果地觉。宝莲是从佛顶现出来的,这是比喻果地觉不离因地心,因果无二,因当下是果。&&& 有佛化身。化身,大家一想就知道了,是指有形有相的万法万相,在这里是表不空如来藏,指始觉智。佛顶,是表空如来藏,也叫法身佛。能放光的能力,表空不空如来藏,也叫报身佛。&&& 这里提到了宝莲,这个莲华我们从三种层次来阐述它的根本深意:&&& 第一种意思:表即因即果。什么叫即因即果呀?就是指花开莲现。一般的植物都是先开花后结子,或者先结果实再开花。唯有莲花,它是当下花开当下莲子现前,这是表什么法呢?表《阿弥陀经》里的『当发愿当往生』,就是说你明白了如来藏法理的当下,当下就了生死,已经证得佛果。整个一部《妙法莲华经》其实就是讲莲华这两个字,即是《阿弥陀经》的『当发愿当往生』!《阿弥陀经》是法华秘髓,必须用《法华经》如来藏的一心三藏的法理,才能圆满的把《阿弥陀经》解出来。否则的话,一、二年级的小学生都能够读懂《阿弥陀经》了,那成了依文解字了,这是莲华的第一种意思。&&& 第二种意思:莲华呀,它是不是生长在污水烂泥中呀?但是它的果实与花,是香喷喷的。这是表什么?表在尘不染。藕在清水中它是无法生长的,它就是长,也最多能长出一根茎,没有藕肉,唯有在烂泥中长,才能长出又嫩又香的果实。表成佛是在烦恼中证得,烦恼即菩提!这是菩萨所行,而不是逃避烦恼,不是逃避自己不喜欢的环境去修证!那是小乘人的修行方法:把自己封闭起来,或进深山,或不与人接触,以为不见人,闭门不出这就是修行了,这不叫修行!大乘菩萨是入世修行,在复杂的社会环境及人事环境当中修行,不逃避,越乱的环境越能成就。你看小乘人修到最后,一个一个的都是性情非常古怪,鬼头鬼脑的,容易得精神疾病。你自己留心观察,个个都是这样的。他们的心时时刻刻是高度紧张的,心事重重的。&&& 第三种意思:观察藕,藕中间切开,空的地方表空如来藏,周边的肉是代表不空如来藏,空如来藏与不空如来藏当下是一根藕,是一根东西。藕切开后,它中间九个眼,表九品莲华,也有十个,十一个,十二个眼的,这是表佛门内部也要允许有一些小法的修行,便于更好的引导众生。比如说,阿罗汉,辟支佛这些小乘人的修行法门。但九个孔的藕是主流。&&& 前面提到了佛顶,佛顶是喻本觉智。后面现出了光明,宝莲现出了化身佛,这些是表不空如来藏,是表始觉智。那么大家会问,始觉智和本觉智有什么关系呢?我打个比方,比如说,本觉智就如同房间里的灯,始觉智则是你现在要往灯的方向走。你已经知道自己是佛,知道万法都是你自己一念心变现的,这叫带果。往灯前走叫行因,即:带果行因,回归本位。最后要达到的目的是,房间里的灯与你手中拿到的灯是一盏灯,这就叫做见道位当下是证道位,明白的当下就是证道位。那么像前面提到过的别教、通教以及小乘修行人的见道。他们见道后,还要修,还要证,为什么呢?因为见道见的不一样。圆教的见道是正面看到这个灯,直接对着灯,灯光就照在自己的身上,直接去取这个灯,见到的灯即是自己将要取到的灯,这是圆教。而别教,通教的那些菩萨,他们有的是侧对着灯,有的是背对着灯,只见到一部分的灯光或是见不到灯光,所以他们方向不明,知见不圆顿,因此,强调见道以后还要修,还要证才行。所以说呢,这个见道是非常关键的,关键你是怎么样见的这个道呀!差别非常非常大,明白了《楞严经》如来藏法理以后,当下我们就是圆教的菩萨,这个圆教的菩萨又叫分真佛,分真佛打个比方来讲吧,就相当于月牙,圆满佛就相当于满月。圆教大法很圆顿,从凡夫证到分真佛中间是不立阶梯,一步登天的。证到分真佛后,从分真佛再到圆满佛还要修还要证,因为你要把你累劫的习气改正,这需要一个过程。改正的方法就是反复听经闻法,加深理解,来微调自己的心,最后成就果地如来。从分真佛到圆满佛,这个过程是有限了,时间的长短是根据你本人的精进程度了,一般来讲,就是几个劫的事,几个劫的时间比起你的无量劫,是非常短暂的,容易多了。&&& 如果想绕过《楞严经》讲的法理,去成就圆教菩萨,或者想通过做善事,持戒,诵经,放生等事相上的行持达到分真佛的境界,那是无法达到的,文殊菩萨已经在《楞严经》中下结论了,即:『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开悟的《楞严经》至关重要,大家一定要把《楞严经》读懂,并不是说不让你修无量的法门,不让你去修其它的经典,因为修行是有次第的,你把次第弄颠倒了,就是盲修瞎练。&&&&有佛化身,是指当时这个佛是化身佛来表演。&&& 结跏趺坐,是指双盘腿,也就是示现金刚座。佛双盘腿的庄严相是为了恒顺众生而示现的。因为众生喜欢庄严相,喜欢好看的样子,因此佛示现这种庄严相宣说正法,来教化众生。并不是说双盘腿往这一坐就能成佛,不是,你就是把腿盘变形了,你也不能成佛,这与成佛没有关系,这一点大家要知道。一般的修行人,认为盘腿一坐就是打坐,那不叫打坐,那叫打屁股。真正的打坐要在热闹的地方,如超市、公园,去这样的地方。“打”是什么意思呢?打是研究、考虑、分析、权衡、思维的意思,打坐就是修行人通过各种法门去研究、观照宇宙人生的真相。所以,吃饭也是打坐,睡觉也是打坐,在外面跑步也是打坐,听经闻法更是打坐,不是不动了就是打坐,那是依文解字,明心见性的人坐着、躺着、站着都叫打坐,嬉皮笑脸也是在打坐中。&&& 这句经文是佛宣说楞严神咒。提到持咒,持咒一定要做到三密相应。哪三密呢?一个是口密,一个是身密,一个是意密。口密,要求的非常严,从你口中发出的音,每一个音都要准,否则的话没有用处;身密,指你口中一边念咒,手要配合打手印不能停止,手印打的不对,你念的咒语不好使;第三个是意密,就是你口中咒到哪一句,脑海中还要加意念去观想,难度非常大。三密做不到的话,持咒是没有用处的,《楞严经》后面会对持咒有详细的讲解,我们这里先简单的介绍几句。整部《楞严经》的精华,由楞严咒秘密的宣示出来,楞严咒就是把《楞严经》如来藏一心三藏的密义宣示出来。咒是密义,经是显义,咒是由经显的,如果《楞严经》你不明白,只去持楞严咒,那是没有什么用处的。&&&【原文】敕文殊师利,将咒往护,恶咒消灭。提奖阿难,及摩登伽,归来佛所。&&& 佛一边在宣说神咒,一边命令文殊菩萨趁佛念咒的时候,去把阿难给带回来,楞严咒能避邪的。提奖就是带回,不要理解为审犯人。奖,不是奖励的意思,是指安慰阿难,劝他不要害怕,安慰和劝告的意思。佛楞严咒一念出来,邪咒顿时就没有用了,这时,摩登伽女看到阿难与她妈妈都被菩萨带过去了,她就披头散发也追过来了。&&&【原文】阿难见佛,顶礼悲泣,恨无始来,一向多闻,未全道力。殷勤启请,十方如来得成菩提,妙奢摩他,三摩禅那,最初方便。&&& 这时,阿难见到佛,就像小孩子在外面受到了委屈,一见到父母一下就哭了。阿难在这个楞严法会中是多次痛哭流涕!!一方面,阿难也认识到:自己一向多闻,今天当着这么多人的面真丢人啊!虽然这么好的善根,定力也就能成就到这个程度,一个邪咒就破了,自己修了无量劫连这点定力都没有,遇上今日之难。另一方面他哭,是他已经意识到了,他与佛同时剃度出家的,佛早就成佛了,自己还是个初果罗汉,已经意识到自己走错了路,心中非常的后悔,这是悔恨的泪呀!&&& 无始,指时间方面的,这个时间是没有开始,没有终结的,叫无始。其实时间,我们自己如果执着时间,时间就有,不执著的话就没有时间,是随着我们心现的。&&& 一向多闻,未全道力。这是阿难总结他这些不好的习气,归根结底还是归为他的“一向多闻”,他的一向多闻,是皮毛的理解佛法,只知道读,只知道念,依文解字,不追究佛法真实法义!以至于无量劫都不能成佛。多,是指浮而不实,他到现在也没成就一个圆满的定力,仅仅皮毛来理解定力,根本没有意识到慧力,要开慧才有定力呀!没有智慧怎么定下来呀?硬生生的定,是没有用的。阿难不是从听经闻法开智慧这一门深入,而是通过一些有形有相的行持,想来成就他自己的定力。所以,他硬把自己逼在一种环境里,眼睛不看,耳也不听,他认为这就叫定力了,这不叫入定,这叫凡夫定,叫鬼定也行,叫神定也行,并不是真正的定,首楞严大定才是真正的定,是自性本定,这是正定。自性本定是要通过听懂《楞严经》才能达到的,所以你说闻法重不重要啊!很重要的。&&& 殷勤启请,阿难这非常诚恳的请法。勤,是以下对上来请法。他来问佛,十方如来一切的佛,他们是怎么证得的呢?怎么修证啊?来问佛这个法。妙奢摩他,妙奢摩他指悟门。三摩是指修门。禅那是指证门,是这三个门。阿难来问一切的如来是怎么证果的?他已经意识到了自己走错了路,所以向佛来法,这条路应该怎么走啊?&&& 先看这个悟门,妙奢摩他是第一个,就是悟门,是至关重要的。要想明心见性,想成佛,必须要从悟门而入,老老实实的。三摩指修门,其实修门的当下就是悟门,为什么?因为悟是基础,如果你悟门都没入的话,你根本也不会修,所以修门没有离开悟门,圆教菩萨的悟门当下就是修门,当下也是证门,非常圆顿,这三个门是圆融圆满为一体的,不能分开。禅那是指证门,也就是说修什么样的法对应得到什么样的果位。现在修行人不强调这个,都已经颠倒了。没有人强调要明白什么是佛,先应明白如是我闻后,再全性起修,现代修行人根本就不知道如是我闻,也不懂如是我闻,只知道在这里念佛、拜佛、跑法会、拜忏、放生,天天就是这些事,行无量的善行都还不知道自己的心是什么,是不是很盲目啊?这是迷信型学佛,不是正信型学佛,正信型学佛是先从开智慧入手,开智慧必须深入经藏学法,成佛是修心不是修行!念佛的人如果都不知道佛是怎么回事,只一味的在那里装模作样的念,你说是不是很有意思?哭了半天还不知道是谁死了,那就是猫哭耗子假慈悲呀?!由此造成了“求道者多如牛毛& 得道者凤毛麟角 ”的局面。你都不知道真心本来面目是怎么样存在,你只管念那句佛号,有什么用啊?是不是很愚痴啊!为什么说很愚痴啊?不是说不让你念佛,你先把自己本来面目搞明白, 这个“佛”,“阿弥陀佛”是什么意思?先搞明白再去念,这叫磨刀不误砍柴工!否则的话是浪费时间!&&& 举个例子来讲,比如说:有这么一个人,他非常羡慕医生,他从小就发愿,长大以后也当一个医生。他就在家里坐着,天天就念:“南无医生,南无医生,南无医生。。。你说他能当上医生吗?”大家想一想,这有没有智慧呀?要想当医生你要亲身去实践,嘴里不用喊得那么响,你就正常的学习医生该学的外科、内科,把这些理论知识,实践经验都掌握了,你不用念,你自然就是医生。你也不去学,也不想弄懂医生这个专业需要掌握哪些本领,你天天叫得响,我要当医生,要当医生,这让世间人看起来,都觉得非常的可笑,多简单的道理啊!不是不让大家念佛,大家在念佛之前一定要把“如是我闻”真实义弄懂,你再去念,这样念一个往生一个。在这里讲法,如果是非常斯文,不喊不叫,修行人觉得你讲的法与其他人讲的法没什么两样,根本就不重视你,吼,才能让你关注!&&& 奢摩他,就是一心三藏,即解即修即证。最初方便,就是指阿难想知道修行人从哪下手才是对的,尤其是初来的修行人,刚刚上路的人要怎么学才对。这个楞严法华就是最基础的法门,相当于咱们的学前班、幼儿园,你一定要打好基础,否则的话你无法深入。阿难来问佛怎么下手,因地修行该怎么做。&& 【原文】于时,复有恒沙菩萨,及诸十方大阿罗汉,辟支佛等,俱愿乐闻。&&& 这时,无量的像恒河沙子那么多菩萨与众生以及十方三世大阿罗汉,这些当机众,都恭敬的等候着,想要听佛开示,想闻如来藏一心三藏的法理。&&&& 对于别教菩萨来说,别教菩萨必须是初地位以上的,他才能听圆顿大法,也就是说他达到这种果位的,才能接受《楞严经》,初地位以下的菩萨,他不容易认可《楞严经》的法理。更不要说通教的菩萨、藏教的菩萨以及小乘的辟支佛及阿罗汉了,那就更不容易了。你看《法华经》一开头的时候,舍利弗代众向佛请《法华经》,佛不肯轻易开示大众,后经舍利弗三请《法华经》后,佛才决定开示此经,而且正要做开示时,席中有五千菩萨退席不听,佛却不制止他们离去,并开示法会大众,此去五千人为增上慢人,不堪承受我如来大法,而仍留在会场的弟子,是大根大本之人,能信受了义大法。这里有《法华经》的一段原文大家来看一下:&&&&舍利弗一请《法华经》,《法华经》中方便品第二,【原文】:&&&【原文】尔时大众中,有诸声闻,漏尽阿罗汉,阿若憍陈如等,千二百人,及发声闻,辟支佛心、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各作是念:“今者、世尊何故殷勤称叹方便、而作是言,佛所得法,甚深难解,有所言说,意趣难知,一切声闻、辟支佛、所不能及。佛说一解脱义,我等亦得此法,到于涅槃,而今不知是义所趋。”&& &尔时舍利弗知四众心疑,自亦未了,而白佛言:“世尊,何因何缘,殷勤称叹诸佛第一方便、甚深微妙、难解之法?我自昔来,未曾从佛、闻如是说,今者四众咸皆有疑。惟愿世尊敷演斯事,世尊何故殷勤称叹甚深微妙难解之法?”&&& 一请后,佛未答应宣说此《法华经》,因为宣说此经,会让天大大众感到惊疑。&& 【原文】尔时佛告舍利弗:“止,止!不须复说。若说是事,一切世间诸天及人、皆当惊疑。”&&& 接下来,舍利弗二请《法华经》。&&&【原文】舍利弗重白佛言:“世尊,惟愿说之,惟愿说之!所以者何?是会无数百千万亿阿僧祇众生,曾见诸佛,诸根猛利,智慧明了,闻佛所说,则能敬信。”&& &舍利弗二请后,佛仍未答应宣说此《法华经》,因为宣说此经,会令天人大众及阿修罗等感到惊疑,而增上慢比丘更会因为破法不受而堕落恶道。&&&【原文】佛复止舍利弗:“若说是事,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当惊疑,增上慢比丘、将坠于大坑。”尔时世尊重说偈言:止止不须说,我法妙难思,诸增上慢者,闻必不敬信。&& &接下来,舍利弗三请《法华经》。希望佛能够怜悯众生,说此第一义之法,大众弟子必能敬信,生大欢喜。&& 【原文】尔时舍利弗重白佛言:“世尊,惟愿说之,惟愿说之!今此会中,如我等比、百千万亿,世世已曾从佛受化。如此人等,必能敬信,长夜安隐,多所饶益。”&& &尔时舍利弗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无上两足尊,愿说第一法,我为佛长子,惟垂分别说。是会无量众,能敬信此法,佛已曾世世,教化如是等,皆一心合掌,欲听受佛语。我等千二百、及余求佛者,愿为此众故,惟垂分别说。是等闻此法,则生大欢喜。”&& &三请后,佛才答应为大众宣说《法华经》。宣说前,有五千人退席不听此经。佛却不制止他们离去,并开示与会大众,这五千人为增上慢人,不堪承受大法。&&&【原文】尔时世尊告舍利弗:“汝已殷勤三请,岂得不说。汝今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分别解说。”说此语时,会中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五千人等,即从座起,礼佛而退。所以者何。此辈罪根深重,及增上慢,未得谓得,未证谓证,有如此失,是以不住。世尊默然而不制止。&& &尔时佛告舍利弗:“我今此众,无复枝叶,纯有贞实。舍利弗!如是增上慢人,退亦佳矣。汝今善听,当为汝说。&&&&舍利弗言:“唯然,世尊,愿乐欲闻。”&&&&所以,这么大的法,不是说来一个人就能够信解受持的。能够在这里坐下来,来听楞严法华的菩萨,他已经在十万亿佛土中种下善根,十万亿佛土种下善根啊!相比较而言,能够提起一声佛号,就非常激动,像这样念佛菩萨啊,他们是已在四百亿尊佛法中积累了善根。我这里找到了原文,大家可以看一下:&&& 能念佛的菩萨的善根,见《无量寿经》皆愿作佛第十,【原文】:&& 【原文】佛说阿弥陀佛为菩萨求得是愿时。阿阇王子,与五百大长者,闻之皆大欢喜。各持一金华盖,俱到佛前作礼。以华盖上佛已,却坐一面听经。心中愿言,令我等作佛时,皆如阿弥陀佛。佛即知之。告诸比丘:“是王子等,后当作佛,彼于前世住菩萨道,无数劫来,供养四百亿佛。”&&& 再来看受持《法华经》的菩萨的善根,见《法华经》法师品第十【原文】:&& 【原文】尔时世尊因药王菩萨,告八万大士:“药王!汝见是大众中,无量诸天、龙王、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与非人、及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求声闻者、求辟支佛者、求佛道者,如是等类,咸于佛前,闻妙法华经一偈一句、乃至一念随喜者,我皆与授记,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告药王:“又如来灭度之后,若有人闻妙法华经,乃至一偈一句,一念随喜者,我亦与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若复有人,受持、读诵、解说、书写妙法华经,乃至一偈,于此经卷敬视如佛,种种供养,华、香、璎珞、末香、涂香、烧香、缯盖、幢幡、衣服、伎乐,乃至合掌恭敬。药王!当知是诸人等,已曾供养十万亿佛,于诸佛所成就大愿,愍众生故,生此人间。&&& 经文中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这个大家都知道吧?是指无上正等正觉。什么叫授记呀?给大家打个比方:比如你现在准备开车从徐州到南京,当你开到扬州的时候,这时只差一两个小时就可以开到南京了。你在扬州的时候,相当于佛给你授记,佛是过来人,他看得非常清楚,你现在已经到扬州了,也就是说,你已经是圆教的菩萨了,如果没有什么意外的情况,你开车继续前行的话,再过一两个小时就到南京。指你从圆教菩萨到圆满佛的方向及道路没有偏差,什么时间到达是你自己驾车的速度来决定,方向没错,早晚会到达南京。你自己的习气改正后,就是究竟圆满成佛。&&& 刚刚我们讲到了圆教菩萨和藏教菩萨的善根的比较,我们再看一下这两类菩萨成佛快慢的比较。还看上面那两段经文,《无量寿经》里讲的是“后当作佛”。《法华经》则讲“咸於佛前,闻妙法华经,一偈一句,乃至一念随喜者,我皆与授记,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后当作佛,前后的后。后是什么意思啊?过去无量劫、现在无量劫、未来无量劫,你说这个后是什么意思?它是没有准的,再等一万年也叫后,几千年也叫后,几个大劫也叫后,无量劫也叫后,讲的非常模糊。而且在你没成佛之前,该入六道轮回还入六道轮回,该下三恶道还下三恶道,非常可怕。再看《法华经》中的菩萨,是什么时候成佛?《法华经》写八岁的龙女,听闻《法华经》当下成就圆满究竟佛,龙女是龙族,是畜生身,它直接成的是圆满究竟佛,不是分真佛,像这样直接成就圆满佛,是极少数的。99%的众生闻法后都是先证分真佛,再通过去除自己的习气后,成就圆满佛。&&& 上面经文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当得,什么是当?当就是当下,也就是《阿弥陀经》所讲的“当发愿当往生”。并没有讲你一念信解后,还要经过五年的念佛、十年的放生,然后才能成为圆教菩萨,没有。&& 【原文】退坐默然。承受圣旨。&&& 自然退坐。退,指放下逆反的心理、对抗的心理,这叫退。默然是指停止妄想分别心,以这种心态你才能比较容易入道,你才能退到如来座,是讲你要有包容心及恭敬心呐!&& &承受圣旨。因为佛是法王,用圣旨是理所当然的。&&& 大家注意一下,到这里为止,下面经文的段落直接转到再往后面的这段:“尔时,世尊在大众中,舒金色臂摩阿难顶。。。”,把这小段讲完后回过头再按正常的经文顺序来讲解。为什么把这一段先讲呢?由于圆瑛法师及许多大德他们在讲《楞严经》的时候,都认为这一段经文它原来的位置不妥,所以造成了经文前后文的文意不能够连贯。大家把经文找一下,接着看经文:&&&【原文】尔时世尊,在大众中,舒金色臂,摩阿难顶,告示阿难及诸大众:“有三摩提。名大佛顶首楞严王,具足万行,十方如来一门超出妙庄严路。汝今谛听。”&&& 在大众中,是圆人说圆法,随拈一物无非如来正法,没有哪个佛不在大众中,万法万物,你,我,他,都在大众中,是一个本体,整个法界没有中心点。臂表提拔之力,表佛的法力、道力。金色是表真理。舒,就是开放的意思。于是佛这时摸阿难顶来安慰他,安慰阿难不要哭,不要激动不要害怕,我马上就要给你传大法了,这是告阿难。这个摸阿难顶的动作,现在已经被外道利用了,把这说成是摩顶。其实真正的摩顶,不是说摸一下头,那不叫呀!只有开智慧明心见性,才叫灌顶。讲法是灌顶,闻法也是灌顶,被摸一下那不叫灌顶。如果灌顶就是被摸一下就能成佛的话,佛早就给他的父母灌顶了!是不是?佛可以组织大家排队,佛给灌一下呗!是不是?这是外道在曲解《楞严经》。&&& 三摩提与前面讲的三摩是一个意思。三摩提就是指修门,三摩和三摩提就相当于扬州和扬州市是一个意思,大家不要执着。阿难是小乘的初果罗汉,小乘法讲究要有修有证,非常重视怎么样修,怎么样证。因此,佛为了恒顺阿难的执着,其实也是恒顺我们,所以才讲这个修门。其实啊,大乘菩萨法,是解行并重,悟门,修门,证门,这三个门是圆融在一起的。大佛顶就是指实法,指第一义谛法。首楞严王是个假名而已,任何名字都是个名相词。首,代表第一,也就是说《楞严经》是第一坚固的修行法门。王解释为自在。&&& 具足万行,是说阿难呀,你不要害怕,我马上要给你讲这个大法了,并不是说这个大法有无量的法门要教你,不是。而是说,我现在要给你介绍的这个法门,如果你搞明白了,你就等于修持了一切的法门,是这个意思。具足万行,就是说佛现在要讲的圆教法理,并不是要有无量的法门要教你,而是说,你只要把我现在即将要开始讲的这部《楞严经》的真实义,你搞明白了,就等于你修持了一切的法门,《楞严经》是总持法门。&&& 十方如来一门超出。是说我即将要给你说的法门,十方如来没有哪一个如来能例外的。有十方就必有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十方三世的如来,就是说一切的如来没有一个例外,都是修这个法门,都是修《楞严经》,受持《楞严经》成佛。一门超出指唯此如来藏一心三藏之门,再没有第二个法门,通过明白一心三藏法理来成就,叫一门超出,这就与《楞严经》后面第六卷文殊菩萨讲的:“归元性无二”是异口同音!&&& 妙庄严路,是讲必须从悟门入,明心见性以后,你才可以广学多闻,修种种的方便法门来成就自己。妙庄严路,强调修行的次第是非常严格的,开始时一定要先明理,明理就要通过受持楞严,受持法华,先明白如来藏一心三藏的道理,然后你全性起修。一个悟门通,你门门通!&&& 汝今谛听,谛听有双重含义。第一层意思讲,你阿难要仔细听,精神要集中,不要溜号了,以诚挚心学法,不可以用轻慢心及怀疑心来听法。第二层意思,谛听就是观照,你要按照老师的话随文入观,心才能入道,要被老师牵着走,不能用逆反心以及试试听着看吧这样的心去听,用正心去听法,邪法你都能听成正法,你要用邪心去听法,能把正法听成邪法,心态非常重要。&& 【原文】阿难顶礼,伏受慈旨。&&& 阿难顶礼了佛,调整了自己的心态。他现在心已经非常柔和,非常慈悲,非常恭敬,这也是我们入道的一个增上缘,在这种心态下,往往你听一句两句就能开大智慧,是这个意思。&&& 好,到这句经文为止,我们再转到前面刚刚讲的那段经文去。&&&【原文】佛告阿难:“汝我同气,情均天伦。当初发心,于我法中,见何胜相,顿舍世间深重恩爱?”&&&&阿难请了法以后,佛没有直接回答阿难的问题,而是慢慢先引导阿难。你看,这部《楞严经》也是慢慢引导与会大众认识我们真心本来面目的,并没有一上来就把如来藏一心三藏的法理告诉大家,真正讲到如来藏一心三藏法理的原文是在《楞严经》的第四卷,前三卷是第四卷的基础引导。有智慧的人要深入的观照,一部《楞严经》都没有直接上来就把第一义法讲出来,要引导三卷,何况三藏十二部经呢?何况佛讲四十九年法呢?&&&&这句经文在讲,阿难啊,你与我是同一个家族,是一个血脉、一种亲缘,情同手足。告,代表上级对下级用的词。下级对上级一般都是用白。同气,是指一个血脉,一个血缘关系。阿难与佛是堂兄弟,是一个祖宗。同气在究竟意义上来说,是指阿难与佛都是一个心,佛性是一个,不能分割。均,可以理解为一。天伦呢?古的时候父子兄弟、七大姑八大姨,一些亲戚沾亲带故的,有血缘关系的都称为天伦。像君臣、朋友、同学、同事,这些义气相同,说话能说到一起的,称为地伦。&&& 佛就问阿难,你当初为什么想起来要剃光头,跟着我后面修行呀?也就是问阿难,你看到佛法有什么殊胜之处,你才决定要舍弃世间的恩爱,来跟我一起出家?出家人出了家就不要再为名闻利养,如果出家人出了家还想要出人头地,那你即使剃了头,心也不会安。会修行的人,在什么地方他都会感到和平。当他感到不和平的时候,他心里知道:终于被我逮到一个机会让我来提高了,我要用心来转境。有智慧的人他会这样观想,体会到其中的法味。没有智慧的人,他遇到逆境就逃跑了,就起烦恼了,所以说用心不一样,境界也完全不一样。&&& 于我法中,见何胜相。意思就是讲,我带这些弟子与大众修行的过程中,是什么情况感动了你?让你下决心要来出家啊?你到底为什么来剃这个头啊?来问阿难。&&& 深重恩爱,主要是指世间人有的父母之情、儿女之情及夫妻之情,这三种亲情。世间人如果没有这三种亲情,人们则会认为他是大逆不道,不可理喻。这三种感情在佛法里,被说为三把枷锁,三大牢狱。佛在《四十二章经》上就明确讲夫妻恩爱胜过牢狱。父母之情相当于脖子上的枷锁一样,束缚着修行人。儿女之情相当于脚镣一样,是个拖累,一直在拖累你。有的人认为我孩子什么时候工作了,结婚了我就没有心思了,这时我再去了脱生死。到时候情况又发生变化了,等他孩子结婚了,又会因为工作忙,没有时间照看孩子等原因,你又得去看他的孩子。计划没有变化快啊,谁知道未来还有多少种变故呢?说不准。夫妻之情如同手铐一样牵制着你。当年,释迦牟尼佛就是趁父母、儿女、妻子大睡的时候,深更半夜逃离了王宫,这是佛给我们做榜样。世间人有很多他不理解的,说你没有人情味。其实牛马猪羊,无量的众生,哪个没有做过我们的父母儿女?!哪一个没做过?哪一个不是你至亲骨肉!第一义谛的法讲,这些众生都是你自己。第二义谛的法讲,这些众生都曾是你的亲人朋友。出家人放下了今生今世的父母儿女,是为了生生世世的父母儿女去着想,所以只有出家人才能被称为大丈夫,而国王、元帅、将军,宰相都不能叫大丈夫,只有出家人才能叫大丈夫。出家人才是生生世世对一切众生真正的负责。心出家,才是真正的出家。如果心出家,身也出家,是更圆满意义上的出家。身出家,心还想着出人头地,想着名闻利养,想着怎么占山头收更多的供养,那是假出家。&&&&好,今天先讲到这里,请大家合掌,愿以此功德,普及与一切,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阿弥陀佛。&&
&来源&如来法器的QQ空间&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楞严经解释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