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我很好奇500字,咱们国家的道教为啥这么低调,根本见不到人

2434被浏览706042分享邀请回答3.1K306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1.6K194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查看更多回答道教是中国独有的宗教,我去过一些道教胜地旅游,就是很好奇,咱们国家的道教起源地是哪里的呢?_百度宝宝知道道教没落的真相
我的图书馆
道教没落的真相
& & &  东汉永平二年(公元59年),年仅26岁的原重庆市江洲县县委书记张陵,正式向朝廷提出辞职申请。  这件事对于朝廷来说,是件小事。但对于中国历史来说,却是件影响深远的大事。  张陵,字辅汉,祖籍江苏省丰县,汉光武帝建武十年生,相传为西汉贤相张良的八世孙。从这一点看得出,他的基因是很过硬的。  和所有后来有出息的人一样,张陵从小就显出与众不同的天赋:七岁时就精通《道德经》,而且“天文地理河图洛书无不通晓”!这就很了不起了,请问在座的看官,你们年纪也是一大把了,有哪个敢拍胸脯,说自己“精通”《道德经》?  当时还没有兴科举考试,但朝廷也有自己的办法,叫“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也就是让地方上的三老四少,看看自己周围有没有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如果有,就推荐给朝廷做官。张陵读《道德经》读出了名,于是给推荐上去当了县级领导干部。这也是在汉朝,道家仍有很高的地位,如果是在明清,道家式微之时,张陵如果还想做官,精通《道德经》,甚至再加上《南华经》也没有用。人们要的是儒家学说,精通半部《论语》就可以治天下了。  张陵弃官之后,没有回他的家乡江苏省,而是到了洛阳附近的北邙山隐居,学习长生之道。他这一行为的动机颇令人怀疑:北邙山是在洛阳旁边,这洛阳是个什么地方?东汉中央政府的首都!所以当时不少人议论纷纷,认为他嫌县官太小,动心思想走“终南捷径”。朝廷听到这种议论,派人去征召他,封他另一个官位:博士。这个官相当于孙悟空的齐天大圣,听起来好听,其实没有什么实权,纯属安慰性质。  张陵坚决地说:NO!我不去!原因呢?病了!  你一个炼丹修行的人还会生病?蒙谁啊你?当时在位的是汉章帝,脾气不太好,一看他不识抬举,也就懒得理他了。  但后来发生了很多异事, 据说,张陵在修炼时,天降一只白虎,衔神符送到他的坐榻旁。又有人说,他得到了黄帝九鼎丹经,修炼成仙丹,服食之后,获得了分身隐形的特异功能:明明是坐着和你聊天,一站起来,立刻消失得无影无踪,让你一个人在那里目瞪口呆!  在一个风和日丽,春光明媚的早上,有人看到他优哉游哉地泛舟池上,正赞叹这老道士真会享受之时,走到堂前,却发现他正认真地坐在蒲团上念经;到底哪一个是真哪一个是假?于是跑去问别人,别人却说,不会吧?刚才还看到他在客厅里陪客人说话呢,哪里在划什么船?大家摸不着头脑,一时都跑出去看,谁知刚出门,迎面碰上老道士正策杖衣葛,吟咏着看花而回!  大家这才恍然大悟:张老师已经修炼成功了!  消息传到洛阳,此时汉章帝已经驾崩,即位的是汉和帝,听名字就知道这老兄为人和气。汉和帝一听,什么?有神仙?心中大喜,对他那分身隐形的道术更是垂涎三尺。你想,如果学会这种道术,当皇帝是一个多么快乐的职业啊?——汉和帝A严肃地在金銮殿和大臣们讨论国家大事,汉和帝B却在后宫里和佳丽们风流快活;而与此同时,汉和帝C正在翰林院里和文人学士们进行愉快的文学探讨;汉和帝D分花拂柳,带着几个小太监在御花园里欣赏大好春光!  想到这里,汉和帝不敢怠慢,下旨:封张陵太傅之职,进冀县侯!  太傅大家都懂得,这是三公之一,属于中央政治局常委一级的官职。至于冀县侯这个爵位,我们这里要岔开一笔讲解一下历史知识。  关羽当年投降曹操,被汉献帝封为“汉寿亭侯”,后人多以为“汉”是朝代名,“寿亭侯”才是爵位名。这一认识深入民间,以致后来造假古董的还铸了不少“寿亭侯印”的印信。结果被行家一眼看穿,贻笑大方。  汉时规定,十里一“亭”,十亭一“乡”;万户以上,或不满万户,为“县”。封侯的时候,看功劳的大小,初等的封“亭侯”,高一级的再封“乡侯”,再高一级的封“县侯 ,最厉害的封“郡侯”。关羽只是初建功勋,故只能封“亭侯”,他名义上的封地叫“汉寿亭”,所以叫“汉寿亭侯”。  再看看诸葛亮,“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立下盖世的功业,他的爵位是什么?武乡侯!各位观众请注意:“乡侯”而已!  所以说,汉和帝封张陵为“冀县侯”,那是下了大本钱的。  据史书记载,此时的张陵,并非孤身一人。  早在被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之后,当县官之前,张陵曾经在太学呆过一段时间。汉代的太学,相当于现在的中央党校,官员们的摇篮。张陵在太学时,忽有一天,喟然叹曰:“转眼一瞬间,时光飞逝如电!就算你当了一百年的总理一级的官员,还不是终有一天会死翘翘?”  类似的感慨孙悟空当年也曾经有过。男儿生在世间,如果要说有什么终极愿望的话,第一应该是长生不老。——所以有“修仙之术”!第二应该是家财万贯。——所以有“炼金之术”!如果还有第三,应该就是左拥右抱了!——所以才有 “房中之术”!但种种技术,归根结底,最重要的还是第一点长生不老,否则一切终有一天还是会化为无有,这一点张陵看得很清楚。  他这一声喟叹,引起了另一个人的注意——他的一个党校同学,姓王名长。  王长听了他这番话,对他的见解大为佩服!于是,也不管同学不同学的,干脆就拜他为师,成为张陵的第一个弟子。在以后的日子中,王长忠心耿耿地陪伴着张陵,走完了漫漫的修仙之路。  所以,当汉和帝的诏书传达到北邙山之后,师徒俩一合计:这太傅听起来好听,不过是个国家主席一样的名誉职位,有总理大么?再说了,就算是总理,在俺们这些修仙之人眼里,算得了什么?  张陵又一次坚决地说:NO!原因呢?还是一样:病了!  汉和帝心中这个郁闷啊!他是个温和的,优柔寡断的皇帝,遇到这种情况一时不知该怎么办才好。放弃吧,实在舍不得!不放弃呢?又想不出别的办法。怎么办呢?  如果换成后世的皇帝,有两个简单的办法可以供他参考:  一是明世宗的做法,他也遇到个道士,叫陶仲文。此人利用男儿的第三种愿望来巴结皇帝——献房中之术。皇帝一试,龙颜大悦,像这样的仙人上哪儿找去?于是,赶紧封他为“神霄紫府阐范保国宏烈宣教振法通真忠孝秉一真人”(哎哟我的手指累的!),官至特进光禄大夫柱国少师少傅少保、礼部尚书、恭诚伯。报酬方面,兼支大学士禄,赏赐至银十万两,其它服饰用品之类无算。  和明世宗相比,汉和帝的“太傅之职,进冀县侯”简直就像打发叫花子!而且,除了这些实在的东西,虚的那一套明世宗也是做足了的,“见则与上同坐绣墩,君臣迎送,必于门庭握手方别!”所以陶仲文老道士死心塌地跟着明世宗,直到81岁老死为止。——虽然这个81岁就死了,对于神仙来说是早了一点。  如果这一点做不到还有后来清康熙帝的办法:  清兵入关后,汉族的文人学士纷纷往山里躲。皇帝一看犯了脾气,你要躲?我偏偏要你出来做官!  当时有个著名的文人兼一代名医叫傅青主,接到圣旨就是不出来!原因呢?和张陵一样:病了!  康熙帝哪里肯信!这么容易就病了,这还叫天下第一名医啊?下旨:抬也要给我抬来!  于是地方官不敢怠慢,弄副担架,几个膀大腰圆的差役一摁,硬把他往京城里抬!可怜的傅青主文弱书生一个,其实没有后来梁羽生替他吹嘘的那一身功夫。实在没有办法,心一横,乘人不注意,挣脱往地上一撞!这下可好,头上一个大大的窟窿,咕嘟咕嘟往外冒鲜血!把随行的人吓坏了,赶紧上报给康熙帝。  康熙帝一听,什么?这下真的病啦?得了吧,算你有种!这才放了傅青主,随他往什么山躲去吧!  汉和帝没有明世宗那么大方,又没有清康熙帝那么野蛮。无奈之下,只好采用消极的办法:派人拿了张“封张陵太傅之职,进冀县侯”的诏书一次一次往北邙山跑,前前后后共跑了三次!后来弄得传旨的官员见了张陵都觉得怪不好意思!  张陵和王长一看也觉得头痛:这皇帝还真和咱们杠上了!  估计他们心头还是有些犯嘀咕,这一次又一次的,万一有天皇上发火了,学起顺治帝,点三千铁甲御林军前来,张陵再多的分身也不够用啊?  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师徒俩连夜起身,兼途赶往偏远的江西省,在一个叫云锦山的地方落下脚跟。这云锦山,就是后来鼎鼎有名的:龙—虎—山!  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道观,道观里住着个老道士。老道士对小道士说:  ——“千万不可以打开伏魔殿下面那个地洞,否则有大麻烦!”  这座山叫龙虎山(原名云锦山),山里的道观叫上清宫,老道士就是历代的祖师张天师,小道士呢,就是以后要继承“天师”这一头衔的下一代小张天师。  大宋仁宗嘉佑年间,有个洪太尉奉圣旨来到龙虎山,此人是个狐假虎威的角色。在山上时,被一些虚拟的虎啊蛇啊之类的吓得魂不附体,回到山下的上清宫里,却把钦差的架子摆个十足十!他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硬要打开伏魔殿下的地洞一看。  张天师不在家,手下其他道士又不敢得罪他。结果,放出了镇压在洞里的一百单八个魔君!在北宋末期,上演了一出“只为衣冠无义侠,遂令草泽现奇雄”的英雄史诗剧——水浒!  龙虎山,位于江西省鹰潭市区南郊二十公里处,属典型的丹霞地貌风景区。我没有去过那里,从图片上看,这个地方岩石是褐红色的砂岩。千崖万壑,奇峰迭起。山间绿树如萌,山下清泉潺潺。《水浒》中赞曰:“千峰竟秀,万壑争流。瀑布斜飞,藤罗倒挂”。这几句话倒不夸张,现在看图片也看得出几分来。  天下名山僧占多,道教虽然具有本土优势,守住的却只有寥寥几座,著名的有所谓的“道教四大名山”:湖北武当山,江西龙虎山,四川鹤鸣山,安徽齐云山。——也有人在“四大”中排入四川青城山,替下了四川鹤鸣山。四川人有句话说:肉烂在锅里头!所以我并不在意鹤鸣山或青城山哪一个入选。但如果是前者入选的话,本文的主角张陵先生将会比较欣慰,因为这样一来,四大名山中,至少有两个和他有着直接的关系!  据冯梦龙的《喻世明言》记载,张陵和王长来到云锦山之前,遇到一个绣衣童子,口授给他们两句真言:“左龙并右虎,其中有天府”。如果是一般的人,如宋江、鲁智深等,也曾经接到过大量这样的真言,但无一例外都百思不得其解,问神仙,神仙却卖关子不说!只好自我安慰:“其中自有玄机,日后自知!”结果,等“日后自知”了,霉也倒过了!——我看古小说时,很为神仙们的这种无聊游戏感到郁闷!  好在这次遇到的是张陵,本身就是一个候补神仙。所以,虽然童子不说,他也毫不介意,知道这是神仙们应该遵守的规矩。果然,走不了几天,到了龙虎山,一看,恍然大悟!  ——谓王长曰:“左龙右虎,莫非此地乎?‘府’者,藏也,或有秘书藏于此地。”  冯梦龙的说法有个大BUG!因为按冯的叙述,龙虎山的得名在张陵到来之前。其实,据所有的道教正史记载,这龙虎山的得名,正是因为张陵后来在此山中的作为而才拥有的。  张陵和弟子于是就在这云锦山中住了下来。荒山野岭,生活怎么办?没有关系,神仙们早就考虑周全。张陵王长“恰好”在山顶发现一个适合居住的石洞,石洞“恰好”有两扇天然生成的石门。更重要的是,石洞里“恰好”像花果山水帘洞一样,石桌石椅石碗石盆等一应生活设施俱全!  只是石桌上没有摆上石米石肉石鱼,而是摆着一本书,上面金光闪闪八个大字:《黄帝九鼎太清丹经》!  张陵以手加额,道声“惭愧”!师徒俩便日夜研习这本修仙的参考手册。并且按照书中所说的方程式和配方,架起了一应试验设备,如丹炉、铜鼎、坩埚、天平、烧杯、试管、酒精灯之类。一切具备之后,师徒俩穿上白大褂,日夜不停地忙着研制仙丹灵药!  然后就出现了若干奇迹:  第一年,出现了第一个成功的预兆:红光满室!  第二年,出现了第二个更好的兆头:天降一只青龙,一只白虎,来护卫他们的丹鼎。  这说明丹快要炼成了!——众所周知,仙丹这个东西,夺天地之精气,取阴阳之变化。世间一切邪魔外道,无不垂涎三尺,躲在一旁盘算着下手抢夺!仙丹之于道家,正如经卷之于佛家。唐僧师徒取经归来后,在通天河畔,也曾经有无数阴魔试图抢夺经卷,但孙悟空一条棍子在手,谁敢上前?阴魔们折腾了一晚上,无功而返。张陵和王长没有孙悟空的本事,神仙们当然体谅到了这一点,所以特地派了青龙白虎来保护。  ——正因为如此,从此这座山才改名叫“龙虎山”!  眼看仙丹成功在即,张陵王长欣喜万分。但就在这时,却出现了一个简单的,却难以克服的困难!  (四)  什么困难呢?很简单:没有钱了!  炼丹这项工作,听起来很浪漫,花费其实很大。简单统计一下就需要以下原材料:汞、硫 、碳、锡、铅、铜、金、银、砒霜、石英、紫石英、丹砂、雄黄、雌黄等等,如果算到完总共要60多种!其中最大宗的消耗品是朱砂——水银的原生矿。你如果经常看香港鬼片的话,对朱砂和道士们的密切关系应该有深刻的印象。  但这一切的一切都是要花钱的!张陵王长的实验工作一干就是几年,这买朱砂的钱从哪里来?很明显的,张陵当时并没有学会点金之术。那是正牌的神仙,如吕洞宾之类,才能具备的高级功夫。而当时的张陵,估计顶多相当于魔法学院五年级的哈里波特的水平:会隐身法、分身术,可能还会辟谷之术。也就是说,他可以长时间不需要吃饭,或者只略吃些神仙们喜欢的黄精、茯苓之类就可以度日。但弟子王长是否也具有相等的能力呢?后人对此多抱怀疑态度。这就是说,在张陵的日常开销中,可能还不得不加上“粮食”一项。  银子!山珍海味离不开盐,走遍天下离不了钱!张陵从事着高尚的修仙事业,现在却为这沾满铜臭的俗事伤透了脑筋!没有经济来源,眼见得丹炉的火苗慢慢熄灭,瓮中的谷子也渐渐见底!龙虎山那年头有几个人?就算有几个猎户樵夫,别人也不见得因为你会分身术,就每天提供你两斗米吧?  ——什么?用隐身法去偷?得了吧你!崂山道士的结局你总该听说过吧?  到最后,张陵和王长面临一个重大的选择:放弃,或是离开!  独立龙虎山顶,天风浩然,吹得宽大的袍袖猎猎作响。脚下是深谷空阔,林深木茂;头顶是朗朗长空,云舒云卷。一代圣哲张陵,经过苦苦的思索,把他深邃的眼光,投向了西南方遥远的地平线......  史料记载,当时的西南蜀地(今四川、重庆一带)一带,“民风淳厚”。张陵在那里当过几年县官,对这一点印象很深刻。所谓“民风淳厚”,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人都挺老实的。这“老实”两个字,是个两面翻的词语。往好的那一面说,是“善良”;往不好的那面一翻,就成了一个“笨”字,容易上当,好骗!该项传统美德四川人到现在也老老实实地保留着,这就是为什么九十年代“气功热”时,四川出了这么多在全国都排得上号的“大师”!  另外还有一点很重要。蜀地,尤其是核心四川盆地,古来号称“天府之土”。自从战国时期李冰修筑都江堰之后,此地物产丰富,人民殷实。早在西汉时就出过卓文君的老爸卓王孙这种超级富豪。所以,张陵之后几十年的刘备诸葛亮,千方百计,费尽心思也要把蜀地占为己有!  “民风淳厚”,再加上“人民殷实”,翻译成现代的流行话语就是:人傻,钱多!——就缺个“速来”了!  想到这里,张陵不敢怠慢,生怕其他大师们捷足先登,立刻和王长打好包裹,千里迢迢,奔西南方蜀地而去……  当然,后来的道家史书对于此事的记载有些不一样。他们承认,张陵那年的确放弃了刚经营不久的龙虎山大本营,携徒众迁往蜀地。但原因却不是一般小人猜测的那么庸俗!真实的原因是,张陵觉得,在西汉时期的四川人,“朴素纯厚,易于教化”。一个个都是老实巴交的好人,只可惜缺少好的老师来教化而已。所以,身为日后“天师”的张陵,当然义不容辞,毅然担任起这一历史重任,到四川去救人民于蒙昧之中。  关于张陵入蜀的另一种说法是,他当时已经具备了相当的神通,可以预知过去未来。因此他预感到:中国广大腹地一带,今后将战乱绵绵。为了避免道家刚创立的基业毁于一旦,所以才果断地迁往四川。这一点和后来的蒋委员长不谋而合:外乱逃四川,内乱逃台湾!只可惜台湾当时还是蛮荒之地,且正式被内地人进驻是在三国时期,距离张陵那个时期还有上百年之久!  对于前一种道家的官方解释,后来学者往往表示谨慎的尊敬!而对于后一种说法,则大多都有些怀疑:就算张陵当时已经具备了“天眼通”的功力,但从汉和帝末年到“桓灵之乱”,中间还要历经六代君王,足足一个甲子(六十多年)的时间!仅从时间上来看,张陵这一搬家,就显得实在是太匆忙了一点!  (五)  汉顺帝永和年间(公元125—144年),张陵率弟子王升等入蜀,落脚点在四川大邑的鹤鸣山(今四川省成都市大邑县县境内)。据史料记载,张陵生于公元34年,这就是说,他来到鹤鸣山时,年龄可能已经超过一百岁了!  张陵的选择让人百思不得其解!作为一个道地的四川土著,在下在成都生活几十年,自问不是太孤陋寡闻,却从来没听人提起过成都市境内的这座“道教名山”。如果要我来给张陵推荐修炼的山场,我肯定不会把鹤鸣山排在第一位。  首先,我会向他推荐甘孜州的贡嘎雪山。此山海拔7556米,四川最高峰。号称“雪山之王”、“瑶池仙境”,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推荐理由:众所周知,世界上有名宗教的创始人,在正式立教之前,往往都会找个人迹罕至之地,饿其筋骨,劳其体肤。以苦行的方式,达到和上天交流的目的,最终大彻大悟!其中的典范如耶稣基督,他在沙漠中苦行了好一段日子,忍受住了撒旦的种种考验与折磨!另外我们还可以举佛祖释迦牟尼的例子,据《西游记》记载,他曾经在雪山之顶,修成丈六金身!结果不幸被大鹏金翅鸟的母亲——一只巨型的孔雀一口吸进肚子里!可见,要想在四川找一个修行的地方,贡嘎雪山是最佳的选择。  其次,我会向他推荐乐山地区的峨眉山。此山海拔3099米,世称“峨眉天下秀”,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推荐理由:峨眉山被佛教占领是后来的事,在张陵那个年代,佛教的影响还不值一提。作为有先见之明的道教天师,张陵本应该当机立断,马上进驻金顶!但很遗憾的是他没有!后来的历史发展充分证明了峨眉山的重要性:佛家把它作为四个大本营之一,派重量级的普贤菩萨驻守;武林中的峨眉派自古声威赫赫,灭绝师太一口倚天剑在手,曾使多少邪魔外道闻风丧胆?还有,看过徐克电影《蜀山》,玩过《仙剑奇侠传》的朋友们都知道有个神奇的“蜀山派”,派中都是些会御剑飞行的角色,他们的根据地在哪里?还是峨眉!  实在不行,我们还有第三个选择——位于阿坝州的九寨沟。总面积约720平方公里,号称“童话世界”、“人间仙境”。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推荐理由:作为一个爱好旅行的成功人士,您居然没有到过九寨沟?没有到过九寨沟,您至少看过九寨沟的风景画片吧?什么,连这也没有?那,《英雄》您总应该看过吧?张艺谋拍的第一部武侠电影?——不要光顾想着里面的漂亮MM,回忆一下风景:瑶池如碧,两个剑客在镜面一般的湖面上,以剑尖点水的方式,轻盈地飞过.;黄叶漫天,高手们衣裾飘飞,在秋高气朗的日子里,各持兵器,伫立古木之下,一树黄叶人如削……这样的风景,连俗士张艺谋等都不愿放过,一次次扛着摄像机往那里跑,居然被我们的张陵先生轻轻地放过,真是令人百思不得其解!  综上所述,我估计,张陵之所以弃蜀中诸名山于不顾,偏偏选择了鹤鸣山,一定有他不可语人的缜密考量!请大家注意鹤鸣山的地理位置——成都市境内!  鹤鸣山,当时叫“鹄鸣山”。鹄,天鹅也。四川自古很少见到天鹅,且天鹅喜水,爱的是湖泊沼泽,跑到山上去干什么?所以,估计这座山上出现的“鹄”,极有可能只是一种白色的大雁。四川人偏在西南一隅,见骆驼言马背肿,遇到几只大雁也高高兴兴地称为“天鹅”。恰巧这几只天鹅又叫了几声,所以干脆把这山命名为“鹄鸣山”!  张陵是个见多识广之人,来到这鹄鸣山,一寻思,不对啊!这里哪来的天鹅?他走到山后,忽然看到一块石头,长得别具一格,像极了一只引吭高歌的仙鹤!心中大喜,这仙鹤自古以来就是道家的吉祥物嘛!于是便命名这块大石叫“鹤鸣石”,当然这山自然就改名为“鹤鸣山”!  事情到了后世道士们的嘴里又变了样。据他们说,这鹤鸣山中藏着一只石鹤,极为通灵。只有遇到能够修道升仙的人经过,它才会长鸣数声!它的第一次鸣叫,是上古著名神仙广成子(《封神榜》中使翻天印那位)修炼成功;第二次鸣叫,就是因为我们文中的主要人物张陵后来升级为张天师;至于第三次,则是由于明朝一个道士修得正果,此人就是赫赫有名的张三丰!从此以后,人心不古,石鹤就再也没有鸣叫过了。  这个传说的最大意义是,各位朋友今后有空到鹤鸣山游览,走着走着,如果突然听到旁边的石壁中传出几声尖厉的怪叫,大家不必惊得脸青唇白,更不要拔腿就跑。而是应该保持风度,优雅地,谦虚地对同行的凡夫俗子们说:“不好意思!在下马上就要白日飞升成仙了!过八百年再见!Bye Bye!”  (六)  张陵和王长定选定位于川中富庶地区的成都市大邑县鹤鸣山后,不敢怠慢,立刻展开了辛苦的工作。  一方面,师徒俩穿上白大褂,打开《黄帝九鼎太清丹经》,重设丹炉。空寂已久的鹤鸣山上,又一次出现了人间烟火。  另一方面,张陵没有忘记自己千里迢迢来到这里的目的,炼丹之余,他脱下白大褂——也可能是仍然穿着,走到了山下的广大人民群众中去。但是,你一个外乡人,贸贸然跑到这里,服装怪异不说,一口江西口音大家听得半懂不懂。在这种情况下,四川人虽然“民风淳朴”,但也迟疑着不肯打开家里放钱的抽屉。  张陵胸有成竹,摆摆手对一旁惶恐的弟子王长说,没有关系!我有的是办法!  张陵的办法很简单,但相当有效。什么办法呢?治病!  人生在世几十年,食五谷而生百病,这是谁也免不了的事情。传说后来的蜀将张飞,是个勇猛得一塌糊涂的人。曾经面对着曹操百万大军,独立长坂桥之上,双眼圆睁,毫无惧色,赢得了千古名声!此役之后,张飞自己也有些飘飘然,到处宣称“老子天下什么也不怕”!诸葛亮听到后,轻轻一笑,说:“附耳过来,我来告诉一样你会怕的东西!”张飞不信,附耳一听,脸上色变,连连称诺!从此不敢再狂妄了。  诸葛亮说的只是一个字:病!  张飞如此,何况我们这些泯泯众生?所以,从古到今,那些宗教创立着,以及借创立宗教来蒙钱的大师们,莫不以治病为创业的捷径。远的如耶稣基督,他可以用手触摸的方式,成功地治好残疾或麻风病人。近的如李大师,对老头老太太们宣布:练功再加上心诚,就是让医院关门的好办法!  我岳父母他们那个工厂有对老两口听进去了,有天小女儿得了子宫外孕,疼得在地上打滚!老头子老太太一点也不慌,在一旁心静如水地发功!等邻居听得实在不对劲,推门进来,那小女儿已经躺在地上很安静了。这老两口就和我岳父母住同一栋楼,我去年回去,还碰到他们孤孤单单地提着菜篮上菜市买菜。  张陵的办法既不同于耶稣基督的触摸法,也不像李大师一样费神叫人们去练功。他的办法是用符水来治病救人,其法:先用雄黄(或朱砂、鸡血、童便、墨汁、清水……)在一张黄表纸上画上若干人看不懂,但鬼神看得懂的符号。然后,在一碗水中浸一下,或干脆焚化在这碗水中,然后,让病人诚心诚意地喝下去。结果当然是“病者立愈”!  这是张陵当年的原始方法。后来的道士们有的老老实实地沿用,有的为了节省材料,干脆念念有词地用把桃木剑,或干脆用食指在清水中画几下了事。他们宣称,这样同样也可以达到治病目的。到后来,连和尚尼姑们也学到了这种方法。我老爸说,他小时候,村子里的一个老尼姑,曾经用后一种方法,成功地帮他化去卡在喉咙中的一根鱼刺!——这虽然是功德一件,但我还是觉得这个老尼姑有点不专业!  有一点要强调的是:从张陵到后世的道士们,在使用这种法术时,都要对病人强调:要心诚则灵!但张陵还多加一点:病人在喝符水时,还要诚心向上天忏悔自己曾经犯过的罪孽!  结果张陵老师在鹤鸣山一带治好了无数的病人!当时的卫生条件、营养水平都很差,人生病是家常便饭。那时的医学不发达——你不发达也罢,但竟然也要钱!所以人们得了病蜂拥地上鹤鸣山找张老师!  到底有多少是张老师真正治好的?我们现在当然无从查考。不过,据我所知,世上所有疾病之中,至少有80%是自己就可以痊愈的。例如感冒,到现在为止,没有一种药对感冒病毒有办法。你去看医生,花了一百多块,他给了你一大塑料袋的药。其中有个别是减轻症状如咳嗽、头痛的,其它大多只是你为医院所做的贡献!作为病人的我们,和职业医生相比,最大的不同是:我们不知道哪种药是减轻症状的,哪些药是“做贡献”的。没办法,我们只好花一百多统统买下来!  病人喝了张陵张老师的符水,忍了几天,一看,哟!还真的好啦?这张老师还真的了不起啊!心里高兴之余,连忙跑到邻居家如此这般一吹嘘。邻居听后,说,可不是嘛!上次我拉肚子,上山去请他看看,他就简单地念念几句,烧了一道符在一碗水里,我喝完后,过两天也就好了!真是奇迹啊!  而且这张老师还不收钱!两人一合计,这不行!咱们可不是那种忘恩负义的人,咱四川人“民风纯朴”嘛!  所以两人还是揣几个散碎银两上山去感谢张老师。  当然,张老师说什么都不要,我们修道之人,嫌金子晃眼,银子傻白,铜钱腥气!身外之物而已,饥不能抱,寒不能衣!有什么用处?  但四川人的民风实在是太纯朴了!一再苦求个不停,死活要张陵收下银两。张老师实在是拗不过去了,只好勉强说:  既然你们如此热情,我也不好拂了大家的一番美意。这样吧,银子我是不收的。如果你们诚心要谢,请施舍贫道五斗米即可!  (七)  先给大家讲个小故事。  且说在美国西部小镇上,有个出了名的小傻瓜。当地酒吧里的牛仔们最喜欢的娱乐活动是,拿出两枚硬币,一枚50美分,一枚1美元。然后叫小傻瓜过来,“喂,小笨蛋,选你认为最多钱的那个拿走!”小傻瓜每次都傻呵呵地拿走那50美分的硬币,酒吧里的牛仔们乐不可支,觉得有这样的傻瓜真是小镇之福!  后来有个牧师实在看不下去了,他把小傻瓜拉到一边,温和地问:“孩子,难道你不知道1美元比50美分多吗?”  “当然知道!”小傻瓜不屑一顾地说。  “那你为什么还要选50美分的硬币呢?”牧师不解地问。  “如果我选了那1美元的硬币,以后谁还会和我玩这个游戏?”  张陵老师大义凛然地拒绝银两,只收五斗米的行为,使山上山下的村民敬佩得五体投地!不愧是得道高人啊!大家齐声赞叹,消息不胫而走,附近县乡的人们听到鹤鸣山出现了一位活神仙,纷纷扶老携幼,背着五斗米上山求见。刚开始还主要是来治病,后来就有些志向高远的年轻人,背着行李跪在山门不肯起来。一问,拜师来了!您不收俺就在这里跪一辈子!  张陵爽快地说,都留下来吧!前提条件只有一个:没有官方的犯罪记录!  年轻人大喜:孔老二那边拜师是要收几条肉干的,请问您是要——  还是五斗米!张老师一摆手,我吃素。  后来渐渐出现了一个问题:上门求见的人实在是太多了!整个鹤鸣山山上山下,络绎不绝地挤个水泄不通!这些人中有一半直挺挺地跪着——那是上门拜师的;另一半直挺挺地躺着——那是上门求医的。后者躺着还不老实,嘴里长一声短一声地呻吟个不停!再加上那些乘机搞第三产业的,在道观门口搭起塑料大棚,大声吆喝着叫卖酸辣粉、凉面、豆花饭、馄饨、锅盔……无证经营不说,还乱丢垃圾随地倾倒废水!几乎快把清静的鹤鸣山弄得快成垃圾山了!  张陵大为头痛,常常是刚把炼丹炉的火升起来,就急急忙忙地跑到外面去给病人画符水。三下两下画完跑回来,炼丹炉里的火早灭了,又要重新升。当时离发明打火机还有两千年,张陵又还没有学会三昧真火之术。每次生火都要捏着两块火镰敲半天!天天如此,把个张老师烦得几乎要走火入魔了!  不过张陵毕竟是得道的高人,静下心来略一思索,立刻想到一个解决的办法。他穿上道袍,迈着方步走到山门。  在道观门口,有一鉴开的半亩方塘,中间随便种着几株莲花,养着几尾金色鲤鱼。张陵老师当众烧了几道符丢进池塘里,然后当众宣布,今后凡是求医之人,要把平生隐恶之事,写成三通文书,一通放在山顶上,一通埋在山下土里,一通沉入水中。这有个名号,叫“三官手书”,目的是告诉各路神仙你犯下的过错,请求原谅。  做完这一切后,要向神明发誓:今后不得再犯,再犯立即身死!  发完誓,就到这个池塘中舀一碗符水喝,病即痊愈!——如果没有痊愈死了,只能说明你忏悔得不够彻底!  张陵话音刚落,四下的人们有的往山上爬,有的往山下跑,还有的到处找有水的地方……偌大的山门口,就剩下那些拜师的年轻人,和一群目瞪口呆的无证小贩!  看到这一切,张陵感到很满意。他吩咐王长去考察那些拜师者,自己折回炼丹坊,专心致志地研读那本《黄帝九鼎太清丹经》,细细调配仙丹的配方。在炼丹坊旁边的一间屋子里,堆满了大袋小袋的大米。另有不少大米他已经叫弟子们运到山下去变卖了,换成白花花的银子;再到药店里,买了大量的朱砂、硫磺、方解石之类的炼丹必需品运上山来。  炼丹坊里的装备焕然一新,张陵看着这一切,满意地点点头。据他的估算,再过不久,他的龙虎大丹就要大功告成了!  (八)  汉顺帝汉安元年(公元142年),张陵独坐在鹤鸣山的炼丹坊里,面前放着一个朴素的朱漆木盘,上面没有雕龙画凤,只在底部简单地勾勒出一个八卦的图案。  八卦之上,整齐地排着八粒桂圆般大小的药丸,看起来黑黢黢的,质地粗糙,毫不显眼。  张陵盯着这几粒丹药,一言不发。  在这朱漆木盘里放着的,正是他炼制成功的龙虎大丹!  ——没有人知道他当时的想法。当一个人耗费一生的时间和精力,孜孜追求一个难以企及的目标时,他是否设想过,有一天目标清楚地出现在自己面前时,自己的心情会是怎样?正如一个刚登上宝座的皇帝,细细地端详着自己手中的那方玉玺;一个发了第一笔财的商人,抚摸着身边的一枚枚银锭……  张陵想,原来仙丹就是这个样子的啊!很普通么!他心里似乎有些失望,但又觉得,它本来就应该是这个样子!  张陵并没有立刻服食下去,他直觉地感到:时机未到!  这时,隐隐约约的,从西边的天空飘来一阵丝竹之声,一朵紫云从天边冉冉飞来。作为这方面的专业人士,张陵当然知道该如何处理,他急忙穿上鹤氅道袍,双手合拱,肃立中庭等候。  ——咦!有人惊讶地问,张陵怎么对神仙这么没礼貌?至少要摆个简单的香案吧?  说这话的人就外行了!香案这东西,其实是道教后来抄袭的佛教仪式,作为道教创始人的张陵,哪里知道后来还有这么一出戏?  所以张陵就这么简单地肃立着。仙乐的旋律越来越清楚,紫云越飞越近,越来越大,像一朵巨大的棉花糖!少顷,紫云飞到中庭,背景音乐停止。从云中跳下来一个白须老人,鹤发童颜,神光照人!老人旁边还跟着两个童子,手里捧着一大堆法器,计有:芭蕉扇、金刚琢、净瓶、晃金绳、紫金葫芦、七星剑等等。正是由于有这么多宝贝,后来这两个童子起了贪念,私自盗宝下凡,一个自称“金角大王”,一个自称“银角大王”,在西方路上很让唐僧师徒头疼过一阵子!——这是后话,此处按下不提!  老人神色和蔼对张陵说:“你不要害怕!吾乃太上老君是也!”  张陵心说我当然不会害怕,谁都看得出你是神仙嘛!但问题是,太上老君是谁?  ——张陵心中有这个疑问并不奇怪。在他之前,无人知晓“太上老君”这个名号。据史书记载,第一次记载“太上老君”这个称谓的,正是张陵后来所著的《老子想尔注》。也就是说,在此之前,包括张陵,世上没有一个人知道太上老君是何许人物!  旁边站着的金角童子见他一脸迷惑,插嘴介绍到:“太上老君就是当年骑青牛,过函关,化胡为佛,留下五千真言的老子!”  哎呀,原来是老子李耳先生啊!您的大作我是天天都要拜读的!张陵不敢怠慢,连忙躬身礼拜!  太上老君谦虚地摆了摆手,示意他不用多礼。咱们道家一切顺其自然,不用像儒家那样礼节繁琐!接下来,太上老君的一番话,把张陵惊得背上的汗毛一根根竖起!  老君先是肯定了张陵没有擅自服食仙丹的远见,老君说:神丹虽然已成,但你并无尺寸大功于民,凭什么资格成仙?  ——张陵本来想顶嘴说我治好了这么多人的病未必不算?但想了想,自己心虚没敢说出来。只好点头称“是”!老君很满意他的态度,接着说:你一定要做几件利国利民的大好事,才可以服下仙丹,白日轻举升天!  张陵听到这里就略有些失望:原先我以为道家是飘游世外,不问俗事的,结果到头来还不是一样?还是要去做那些“利国利民的大好事”,这不是儒家的生意吗?  老君看透了张陵的心思,微微一笑,说:否!我不是叫你去安邦镇国,或是坐庭断案。听好了——“近蜀中有众鬼魔王,枉暴生民,深可痛惜。子其为我治之,以福生灵,则子之功德无量,而名录丹台矣。”——也就是说,清除恶魔,方能服食丹药成仙!  张陵一听大惊失色,这这这……我还不如就去安邦镇国吧!像我这样一个年近百岁,手足无力的老家伙,单单一个鬼魔王就可以轻易把我给生吞了,何况您还说的是“众”鬼魔王?  老君又是微微一笑,说,不用担心!然命令身边的童子:东西在哪里?还不快快拿出来!  两个童子手忙脚乱地在众多法物中一阵翻检,然后在张陵面前排出了几样仙家宝贝:《正一盟威秘录》一部,三清众经九百三十卷,符录丹灶秘诀七十二卷,雌雄剑二口,都功印一枚!  张陵头都大了!又要看书啊?一本《黄帝九鼎太清丹经》我就已经看来几十年了,您这一下子就摆上这么多部!再说了,咱们要去对付的是鬼魔王,一听就是不喜欢读书的狠角色!您扔几本书去,人家怕是不在乎吧 ?——还好多给了两把宝剑!但这哪里够用?要不这样,听说您和玉皇大帝交情好,借十万天兵一用如何?  太上老君懒得和他多罗嗦,一摆手,说,务必用心研读,其中自有奥妙!  然后,跨上紫云,仙乐重新响起!老君冉冉地向西边的天空飘了回去。  剩下一个张陵捧着书、剑、印,一个人在庭中发愣……  (九)  张陵和鬼魔王们的第一次亲密接触是在千日之后,这一点充分说明了张陵是个谨慎的人。我们不难猜出这一千天(三年!)之中,他在忙些什么,光是“三清众经九百三十卷,符录丹灶秘诀七十二卷”就够他喝一壶的了!要提醒大家的是:以上阅读仅仅是理论基础!  汉顺帝汉安四年(公元145年),张陵一脸铁青地来到了成都郊外的青城山,长期的用功读书使他微露疲惫之色。这时的他,头发已经全白了。和他一起上青城山的只有弟子王长,想到这一点,他不禁感到有些孤单!与张陵相比,后世的道士们就幸福得多!徐克的《蜀山》中,那位白眉真人也是一头白发,但人家就比张陵来得威猛:  ——“紫青双剑,云中七子,青城三百弟子!随我降妖除魔!”白眉真人威风凛凛地下令。底下一大群人诺声如雷:“遵命!”然后大家驾起飞剑,流星雨似的向天际飞去……  张陵此时名下的弟子是不少,但多是来混口饭吃!包括王长在内,没有一个人会“飞剑之术”这门高级功夫。——这也是张陵把战场设在青城山的原因。杀人一万,自损三千!如果放在鹤鸣山,家眷老小,弟子佣仆一大群,那些鬼魔王可不是吃素的!动起手来这些人的安全谁负责?所以我们说,张陵是个谨慎的人。  张陵来到青城山,顾不得去欣赏“青城天下幽”的美景。立刻忙碌地布置开了:  首先,他把《正一盟威秘录》佩在身上。——怪不得这本书只有一本,原来不是用来读的!  其次,他建起了一个琉璃高座,左供大道元始天尊,右置三十六部真经。  最后,他立下“十绝灵寔”,周围布满“法席”。——不懂什么是“十绝灵寔”、“法席”?没关系,我也不懂!  做完这一切前期工作,张陵又细细地检查了一遍,确保万无一失之后,他才叫王长找个地方藏起来。自己站在山巅,独自一人敲钟鸣磬,准备以一人之力,迎战横行蜀中的六大鬼王!  那六大鬼王在蜀中已经称霸多年,手下有魔兵百万!按:当时东汉人口大约6000万,多分布在关中、中原一带。四川地处偏远,估计人口顶多就是500万左右。也就是说,平均下来,四川每个五口之家都可以摊上一个魔兵,这比例非常惊人!相比之下,西方的妖魔就比较可怜。《魔戒三部曲:王者归来》中的围城之战,魔王索伦把家底都搬出来了,看起来场面很是吓人!结果一算总共多少兵力?——才20万!  所以,我们有理由对独自呆在青城山上的张陵老先生感到钦佩!  鬼王们本来混得好好的,高兴时就享用享用胆小的村民们献上的猪头三牲,不高兴时就发起一场非典、禽流感之类的瘟疫,看到人间忙得人仰马翻,自己带着群鬼卒蹲在山头看热闹!日子过得非常惬意!  这一天,他们听到张陵挑战的钟磬之声,个个怒不可遏!哪里来的外乡蛮子敢多管闲事?这些鬼王们都是性情急躁之辈,平时骄横惯了,不等百万大军集合整齐,便领着三五千鬼怪呼啸着直奔青城山而来!  鬼兵鬼将们冲到青城山一看:原来是个白胡子老头嘛!旁边还摆了很多本书。于是他们就有了个错误的认识:以为张陵先生是个教书的老师!不是老师你拿这么多本书来干什么?&  但如果你认为这样一来他们便会尊敬老师,那就大错特错了!当这些鬼还是人的时候,都是些迟钝顽劣之徒,上私塾时,没几个人不曾被老师打过手板心!当时就有些怀恨在心,但没有办法,因为全中国的人都说了,老师打学生是应该的!严师出高徒嘛!现在,好不容易成了鬼,世间的一切道德体系统统颠覆,未必还信你什么“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废话?没得说的,仇人相见,分外眼红!&  所以,大鬼小鬼们也不搭话,手中一切兵器,刀、枪、剑、戟、铁莲子、袖箭、金镖、铁蒺藜、五毒砂、小李飞刀、……一股脑儿向张陵张老师头上扔了过去!&  张老师不慌不忙,左手掐决,右手往空一指!只见从他的食指头发出一道清气,化为一朵巨大的青莲,周围五色祥云缭绕,护住头顶。鬼们所射来的种种兵器,一碰到这朵青莲,立刻像秋天里的黄叶,纷纷下坠。&  六大鬼王多少有些见识,一看,这人怕不是老师吧?世界上有这么厉害的老师学生还活不活?&  鬼王们不敢怠慢,当下齐齐念动口诀,一声“疾”!只见无数三昧真火从空中坠下,往张陵先生的身体罩落!凡间兵器伤不了你,在我们的三昧真火之下,你还能逃得过烤鸭的命运吗?&  忙者不会,会者不忙!如果换成是以前炼丹的时候,张陵见到三昧真火的法术,肯定会喜出望外!当时落后的点火技术实在是太麻烦了!但现在的情况早就不同了,“三清众经九百三十卷,符录丹灶秘诀七十二卷”,难道是白读的么?三昧真火这种初级技术,在张陵眼中如同儿戏一般!&  他懒得再放那朵青莲出来,轻轻一挥袍袖,一阵狂风刮起。那一道道快要近身的三昧真火,立刻调转方向,铺天盖地地向鬼兵鬼将们反烧过去!&  平时只有鬼们用三昧真火烧别人,自己站在一旁乐呵呵地看热闹。哪里会想到自己也有被烧的一天?再说了,这次来得匆忙,灭火设备都放在家里,连只干粉灭火器都没提来。这下火烧屁股了,没奈何,六大鬼王只好带着一众鬼卒,满身是火,抱头鼠窜!还好青城山旁边就是岷江,大伙儿争先恐后地跳下去,一时间 “滋!” “滋!”之声不绝于耳,江面上升起一股股袅袅的水蒸气!&  众鬼们灭了身上之火,惊魂未定!一看白须老人端坐在山顶没有追过来,心里这才放下个大石头!大伙儿不敢过去,只是坐在另一个山头远远地望张陵那边看。大家议论纷纷,这个厉害的老家伙到底是从哪里冒出来的?&  有几个当年喝过张陵符水不见效死去的鬼,这时就有了点印象。他们一合计,连忙跑到鬼王那里,如此这般一说。鬼王们这才明白:这个人还真不是教书先生,原来是个医生,家住鹤鸣山!&  鬼王们远远向张陵喊话:“张大夫!您老人家好好住在你的鹤鸣山,我们又没有去惹你!您干吗要上门单挑我们?”&  张陵见书中的法术管用,心里正乐开了花!没有注意到鬼们称呼上犯的错误。“看来太上老君这神仙当得的确不含糊!传的都是真功夫!”想到这里,他恨不得朝天上竖起自己的大拇哥!但鬼众在前,他不得不维护自己的形象。于是,张陵定了定神,干咳一声,说:&  “汝等残害众生,罪通于天。吾奉太上老君之命,是以来伐汝。汝若知罪,速避西方不毛之地,勿复行病人间,可保无事。如仍前作业,即行诛戮,不留余种。”&  这文绉绉的一大段,鬼王们听得半懂不懂,但基本的意思还是猜得出来的。现在这个世道,做人难,做鬼也不容易!隔三差五,总有一两个不自量力的巫婆神汉,找上门来吵着要为民除害!在动手之前,照例是要说这么一大通废话的!&  那些巫婆神汉也是些有趣的人,平时骗人骗惯了,久而久之,连自己也相信上了,觉得自己的确周身上下法力无边。所以,整天拎着把松纹古定青铜剑满山遍野乱跑,叫着嚷着要降妖除魔。这妖魔是那么好降的么?真的见到了,妖魔们往往连兵刃都懒得动,略略现个法身,一龇牙就吓得他们烂西瓜似的往山下滚!&  但鬼王们心里很清楚,这次的张先生可不是善角色!你就是把满口的牙全龇得掉下来,人家也不见得会皱一下眉头!想到这里,鬼王们一拱手,尽量文绉绉地说:“上复张先生得知,俺们几个兄弟都是粗人!对您老人家那是佩服得那是一塌糊涂!但俺们兄弟只是下人,做不了主。还得回去禀告龙头大哥,才好给您老人家回话。您看我们约个啥时间,在啥地方见面好呢?”&  张陵当然清楚鬼王们的意思,他微微一笑,简短地说:“明日子时,就在此地!”&  众鬼王一拱手,说:“那好!咱们是青山不改,绿水长流!不见不散!”转过身来,一招手,对手下焦头烂额的鬼兵鬼将们说,“风紧!扯乎!”&  然后,驾起阵阵狂风,呼啸而去!&  送走了群鬼,张陵独自走下山颠,找了一棵大松树,盘腿坐了下来。自从修道以来,他已经多年不曾睡眠,每夜只需盘膝吐纳,两个时辰之后,自然身心回复如新!&  但这一次,由于耗费了一些法力,他多休憩了几个时辰,方才一声长啸,站起身来。时间已是深夜,天空一蓝如洗,无数的繁星在银河中闪烁。环顾群山,万籁俱寂。张陵慢慢地走向山头,夜晚的山风吹得他的道袍猎猎作响。凡间?仙境?一时间,他几乎忘记了自己身在何处!&  张陵漫步山冈,朗声吟道:&  朝游北海暮苍梧,袖里青蛇胆气粗。&  三过青城人不识,朗吟飞过留仙湖!&  夜半,子时。张陵准时登上青城山之巅,在琉璃法座上端坐下来。&  过了一会儿,本来很安静的地平线上,突然涌来了股股黑气,中间夹杂着无数啾啾的鬼鸣!慢慢的,黑气散去,在张陵面前,展现出一个无比宏大的鬼阵!各种各样模样狰狞的鬼,有独角鬼、焦面鬼、长舌鬼、吊颈鬼、小气鬼、好色鬼……拿着诸般兵器,半云半雾,列成了不同的方阵!摇旗呐喊,把一个偌大的青城山围得水泄不通!&  八部魔帅,六大鬼王,以及整个蜀中一百万鬼卒,齐集青城山下,只为擒杀张陵一人而来!&  猛然间,战鼓擂响,门旗开处,闪出一个蓝面巨魔,身长三丈,腰阔十围,手持一把五丁开山宣花大斧,傲然走到阵前!张开巨口吟道:&  爷爷生来闯江湖,不敬天地不读书。&  昨夜老君来降我,劈手夺下紫葫芦!&  四周鬼众轰然叫好,声震山岳:“老大好文采!真是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呀!”更有几个略通音律的马屁鬼开始用长刀敲击巨盾,粗声粗气地唱道:“八部魔帅,德被天地!文成武德,一统仙凡!……”&  八部魔帅听后大怒,“都他奶奶的给我停下!咱们这是星宿海还是黑木崖?吹什么屁法螺?”&  众鬼赶紧闭上嘴巴,只要几个不知趣的还在小声地赞叹:“瞧我们这老大多英明!虚怀若谷,谦谦君子,真是前无古人呐!”&  八部魔帅装作没听见,矜持地点点头。然后上前对张陵说:“你就是那个烧我部下的赤脚医生么?”&  张陵听了有些摸不着头脑,赤脚医生?谁是医生来的?但这纵火烧人的的确是自己,于是,他点点头说:“不错!正是贫道!”&  八部魔帅哼了一声,说,“看你也是一把年纪,半截入土的人了,这么办吧,我也不靠人大多欺负你。咱们单挑,比比谁的本事高!如果我输了,自然领着我的弟兄到西方荒凉之地去,如果你输了嘛,嘿嘿!”&  “输了贫道这把老骨头就交给你了!”张陵说完,忽然以身投入石中,像陷下去似的,突然不见踪影!&  众鬼正在大叫,“跑了跑了!快追快追!”的时候,却见他安然地从山崖的另外一面施施然走了出来,慢慢地踱回琉璃法座。&  魔帅还没有开口,昨天吃过亏的那六个鬼王就贸贸然跳了出来,怪叫道:“崂山道士都会的小把戏,你也好意思那出来现?看我们兄弟的!”说完,也一齐向山崖冲去,同样,岩石像棉花似的陷了下去!&  那里知道这张陵不老实,等六大鬼王陷到一半,他突然发难,念动真言,岩石立刻坚硬如铁。六大鬼王肩膀以上都嵌进了石里,进退不得,疼得连声怪叫,声音从石头中传出,瓮声瓮气的仿佛牛鸣一般!&  八部魔帅大怒,你个老道士居然敢耍诈?他摇身一变,化为八个头的吊睛老虎,张牙舞爪,来攫张道士。张道士也摇身一变,变成只巨狮逐之。魔帅再变八个头的大龙,欲擒狮子。张陵又变成大鹏金翅鸟,张开巨喙,来啄龙的眼睛。魔帅再变五色云雾,昏天暗地。真人变化一轮红日,升于九霄,光辉照耀,云雾即时流散……(以下情景请参看《西游记》)&  ........&  关于张陵和魔帅的这场较量,后人议论纷纷。有人说张陵和魔帅没有创意,盗版孙悟空和二郎神之间的战斗模式;有人又考证说,孙悟空和二郎神之间的那场经典之战可能发生在张陵魔帅之后,谁盗版谁还不一定呢!更有人考证其实大家都在盗版,盗版古印度的神话,中国人原来是从老祖宗时就开始做这种非法生意!&  后一种说法虽然有些令我们不快,但也有几分道理:这种用变化来相克的把戏,在佛经中是老套路!还有,前文中提到的,张陵先生指间冒出莲花的招数,观音菩萨在对付猪八戒时就用过,当时猪八戒这呆子没见过世面,还问:“你是哪里和尚,敢弄甚么眼前花儿哄我?”&  另外一个疑点是:中国有个传统,凡间打仗,喜欢夸大人数。如曹操明明只有27万人,硬要说成是83万!但对于神仙就吝啬多了!天界第一神将二郎神,手下才一千二百草头神;西天路上最多的狮驼洞里妖怪最多,也只有四万五千余;最多的是玉皇大帝那里,动不动就是十万天兵!听起来好像不少,但这要和印度神话相比,玉皇大帝这点兵力简直就不好意思拿出手!别人的数字是以“百万”开始起头的,动不动就达到“亿”、“百亿”的数量级!&  所以,这一次魔帅鬼王们的一百万大军,在中国神话中是相当稀有的一个例外。考虑到后来道教对佛教的大量盗版行为,我们不得不怀疑这个故事的由来!&  言归正传!和所有此类故事一样,张陵虽然只是孤身一人,但还是赢了!赢得还很彻底,他按照中国的标准,大量地删减了鬼怪大军的人数。剩下寥寥数人,百般告饶之后,老老实实地搬到西方蛮荒之地去也!我相信,如果张陵信的是佛教,肯定不会把这些鬼怪往西方遣送!&  但等到张陵高高兴兴回到鹤鸣山请功时,却被太上老君劈头泼了一盆凉水!&  张陵第二次见到太上老君,是在鹤鸣山的山顶。以他这时的道行,已经可以准确地预测到将要发生的事情了,所以,早早地站在山顶等候。&  照样是仙乐飘飘,照样是一朵棉花糖似的紫云。但张陵敏感地发现,这回太上老君的脸色不太好看!老君开口了:&  “子之功业,合得九真上仙。然子杀鬼过多,杀气秽空,殊非大道好生之意。上帝正责子过,所以吾今日不得近子也。子且退居,勤行修道。同时飞举者,数合三人。俟数到之日,吾待子于上清八景宫中。”&  说完,老君理都不理他,径直翩然而去。&  张陵的胸膛差点气炸了!啊!是谁叫我去降妖除魔?是谁传给我这么厉害的天书?八部魔帅,六大鬼王,一百多万鬼卒,又要驱除他们,又不可杀生!这不是一个“不可完成的任务”么?这些神仙真会刁难人啊!&  想起后来的孙悟空,杀的妖魔(还有神仙)不见得比自己少,但人家佛门宽大,不仅不责怪他杀生过多,还封他一个“斗战胜佛”!张陵心中不禁一阵悲凉,道门难入啊!现在我要升级为一个普通的神仙,也是这么艰难。&  牢骚发完了,工作还是要继续做。张陵其实也知道,太上老君人是呆了一点,但心地还是不错的。关键是那个玉皇大帝难缠,老君夹在中间也是难办事,所以经常找些什么“机缘”、“命数”之类来敷衍。这次叫他去找齐三个人,估计原因也是如此。&  问题是,该找谁呢?&  有一个王长是现成的。除此之外,张陵的门下弟子已经有三百多人,追随者数以万计!但张陵对那些人根本看不上眼,他们这些人入道门,正如后来河南农村小伙当和尚的目的一样:挣几年钱,回家娶媳妇去!  张陵打开天目,眼光投向正东方。在通往鹤鸣山的山路上,一个方面短身,貂裘锦袄的朴实青年,正在气喘吁吁地往上爬。张陵唤来王长,吩咐道:“你的师弟来了!快去山门迎接!”&  此人是吴郡人士,姓赵名升。&  ——我估计张陵之所以青睐王长和赵升,这两个人的名字取的好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取二人的姓氏相连,是“造王”;取二人的名号相连,是“长生”。这反映了张陵心中的两大理想:对于自己来说,是想“长生”,白日升仙。而对于子孙后代,张陵则有些野心勃勃,想“造”一个“王”出来。熟悉历史的朋友都清楚,他这一目的后来差点就达到了。他的孙子张鲁,后来割据汉中,建立政教合一的政权。几乎就可以称“王”了,但由于基因退化等诸方面的原因,他最终功亏一筹!&  顺便给大家讲个小故事:后来和张陵有共同癖好的还有著名的道光皇帝。有一回,殿试之后,轮到他老人家亲笔题点状元。下面定一甲一名的是江苏高邮的史求,皇上老人家一看心里不乐意了,“死囚”!还没当上状元,您这已经是“死囚”了!&  再往下看,看完整个一甲,都没有满意的名字。直到翻到二甲第九名,皇上才龙颜大悦。此人是安徽天长人,叫戴兰芬。“天长地久”、“代代兰芬”!这样的好兆头哪里去找?于是,皇上朱笔一挥,这位戴兰芬先生,就从二甲九名,一跃提升到一甲头名状元!——估计这个戴兰芬后来对他的父亲格外孝顺。&  言归正传!张陵选中赵升后,门下其他弟子不服!我们早来了这么久,您都没有给我们什么好处,现在这个赵升才来,又没有见他多背五斗米,怎么就一下子被选上了?&  张陵苦口婆心地说:“你们这些人,俗气未除!只可以传你们一些草木丹方,以及房中之术(^_^),可以延年益寿,也就够了!还要想东想西啊,小心走火入魔!”&  为了证明他说的有道理,张陵还设了七个圈套来试探赵升。七个圈套包括:辱骂不去、美色不动心、见金不取、见虎不惧、被诬不辨、存心济物、舍命从师。如果是我辈俗人,第一关恐怕还可以,因为大家的脸皮都很厚,骂两句没什么。第二关就难了,至少有一半的人会被淘汰。到了“见金不取”那一关,剩下那一半怕也危险!&  但这个赵升就是傻头傻脑的,总之别人朝东他一定朝西,最后居然一一通过了七个考验。众弟子看看拿他没有办法,想想自己的确没有这个本事,背地里骂两句也就算了。  (十三)  东汉桓帝永寿元年九月九日,张陵等人依时服下龙虎大丹,盛装侍立群山之巅。  少顷,天降一黑衣羽士,手持玉册一道,传玉皇大帝旨意:封张陵为“正一天师”,即时白日飞升仙界!  从这一刻起,张陵正式被称为“张天师”。后来的人们,因为他道行非常,又在他的名字中嵌入一个“道”字,尊他为“张道陵”。  和张道陵一起白日飞升的共有三人:王长、赵升和一个姓雍的女子。  一个女子?对!一个女子,张道陵的夫人雍氏。否则他如何修炼“房中之术”?  ——请不要挤眉弄眼地怪笑,准许你们上网流着口水看日本女优图片,就不准张道陵先生有个老婆?&  况且,对于道家来说,房中术是一门严肃的学问,上溯可以追查到我们的老祖宗黄帝,他和仙姑素女就曾经研究过这门学问,后来还隆重推出了一本研究论文集——《黄帝素女经》。这本书后来成为了该专业的制定教材,包括张道陵在内,多有道士研读。到了明朝的时候,道士们还推出大量的研究成果,专供皇上验收呢!  在白日飞升之前,张道陵赶时间做了一件大事,那就是确立了道家的宗教地位。这是中国从古至今,唯一的本土宗教。张道陵做出此贡献,可称得上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要从“道家”升级为“道教”,其实并不容易。因为作为宗教,至少要有以下几个特征:  其一,对人生的终极关怀。  就是说,我们活过了这几十年,死了后怎么办?这是个巨大的难题,和往常一样,大家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投向孔老夫子。但这次他老先生却耍了一个滑头:“不知生,焉知死?”这辈子的事情够麻烦的了,您还是少操那份闲心吧!——由于他这个滑头,“儒家”始终还是“儒家”!  话是这么说,但大家多少还是有些失望。所以张道陵站出来安慰大家说,不要紧!我有一个好办法告诉您:修道成仙!厉害的话,您干脆就不会死,白日飞升嘛!功夫不到家的,死了以后,也可以成仙,这有个名号,叫做“尸解”!  其二,宗教经典的理论指导。  天主教基督教有本《圣经》,伊斯兰教有本《可兰经》,佛教最猛!经书多得差点把白龙马累趴下!道教呢?张道陵说了,咱们不要那么复杂,薄薄的一本,只有5000字,《老子》!字少读不懂?没有关系,张道陵从身后抽了一本书来:《老子想尔注》!这不?教学参考书已经替您准备好了!当然,如果您修读到研究生以上程度,还有那本著名的《黄帝九鼎太清丹经》。  其三:修行的方法和仪式。  说到这一点,最热闹的要数基督教,我去过一次教堂,大开眼界!彩旗飞舞,歌声震耳,其间还有电吉他乐队上台献技,比演唱会还热闹!整个过程,我就没有见到一个人拿出《圣经》来。总的来说,基督教的方法很简单:只要你“信”!  佛教的就有些清苦了,念经,坐禅,苦修。《西游记》中妖道嘲笑道:“坐坐坐!你的屁股破!”说得唐僧面红耳赤。相比起来,最好玩的就算是道教了,张天师的方法是:炼丹!像化学实验一样好玩。同时还有“房中术”等其它法门——这就更好玩了!  最后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宗教组织。毛主席说了,天地之间,人是第一宝贵的!  张道陵很清楚这一点。前面说了,背着五斗米上山的追随者,现在已经数以万计。张道陵在飞升之前,按地理区域,把这些人划分为二十四“治”。每治若干人,其中,刚加入,还没有正式入门的初级弟子,号“鬼卒”(莫非杀鬼太多,存心忏悔?)。已经正式列入门墙的,号“祭酒”。到了顶层,是一些担任领导职位的资深门人,号“治头大祭酒”,责任是管理整个“治”的运作。  最大的问题是,当他白日飞升之后,掌管这一庞大体系的塔尖人物,又将是谁呢?  众弟子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有些老资格的就故作谦虚状,等着张天师的一根手指,指到自己的头上。  但张道陵往身后一招手,唤了一个人出来。大家一看,大眼瞪小眼,此人不是别人,正是张道陵的嫡亲长子——张衡!(请注意,不是发明候风地动仪的那位著名科学家。)  张道陵把剩下的丹药(!)、天师印、二口雌雄剑、道书等,统统传给张衡,然后当着众宣布:  “吾遇太上亲传至道,总领三五都功,正一枢要。世世一子绍吾之位,非吾宗亲子孙不得传。”  也就是说,这天师之位,是俺老张家祖传的专利,其他人一边凉快去吧!  从这一天起,在中国的古老大地上,兴起了一个千年流传的著名宗教,也兴起了一个千年不变的著名家族。  而我们的故事,也将从此转到下一位的张天师身上。此时的他,端坐在张道陵遗下的琉璃宝座上,面对徒众半是遵从,半是嘲讽的眼光,心中一片茫然!  (十四)  张道陵携夫人、弟子飞升的时候,历史已经翻到了东汉桓帝年间。此时,皇帝昏庸,宦官奸臣当道,民不聊生。曾经辉煌一时的大汉王朝,已经走到了它生命的最后一个阶段,只等着有人把它往悬崖边,最后地推上一把!  于是这个人就出现了,他就是这个国家的主人汉桓帝!如果要再加上一个,那应该算他的继承人汉灵帝。至于《三国演义》中经常露面的汉献帝,其实人还不错,但是个不择不扣的倒霉蛋——什么时候当皇帝不好,偏偏要跟在这二位的后面?  所以诸葛亮的《出师表》中写道:“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国之将亡,必有妖孽!大汉疆域之中,只有皇帝一个人是糊涂蛋,其他的人都清醒得很,知道事情开始不妙了!其中最清醒的一位,这时正悄悄地指挥他的手下,在每家每户的门上,用白土书写“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此人也姓张,叫张角。  而远在偏僻的巴蜀,另一个姓张的正独坐在鹤鸣山的道观里愁眉苦脸。他就是第二代张天师,“正一道”的掌教真人,张道陵的嫡子张衡。  张衡在心里叹道:老爸啊老爸,当初您飞升的时候,为什么不连俺一起带走呢?  创业难,守业更难!张衡从里到外,都是个非常低调的人,哪里想到接下张天师的印剑之后,会有这么多的麻烦?  先是谣言满天飞:有人说张衡的老爸张道陵先生,不是白日飞升的。而是修炼深山时,由于年老体弱,遇到一条大蛇时,脚步蹒跚跑不快,结果被蛇给吞食了!张衡这笨蛋找不到尸体,只好编了个“白日飞升”的故事出来蒙大家。  张衡异常愤怒:这是哪的事嘛!鹤鸣山就这么几片树林,这几年人又多,连野兔都跑个精光,哪里还有什么吞得下人的大蛇?你以为这里是亚马逊丛林呀?  但他为人低调,口才又不好,拿这些谣言有什么办法?实在听不下去了,才找几个三代弟子来问,语气非常客气:“这个……请问,你们有没有听过对祖师爷不敬的谰言?”  几个弟子脖子一梗,翻几下白眼:“什么好言烂言的?没有听说过呀!你是听谁说的?”  张衡一下子又没有话说了,他不好意思说出告诉他谣言那人的名字。沉默了一会儿,才低声说:“既然如此,那么,好吧!请你们出去一下子,我要开始修炼了。”  弟子们略一躬身,转身离去,一出观门,便一齐仰天长叹:“天啦!哪里见过有这样当领导的?”  张衡整天躲在观众修炼,不见俗客。不知道的人个个竖起大拇指:“不愧是玄门高人!道行高深,清静脱俗!”但门下的弟子却有苦说不出,这山上山下,二十四“治”,数万之众,人心浮动,眼看就要“卷堂大散”了!你这个掌门人再这样“清修”下去,从哪里找“五斗米”去?喝清水还差不多!  正在危急关头,出现了一个神秘的人物。他的到来,拯救了摇摇欲坠的“天师道”。  此人姓张,名张修。出身、来历、行踪皆无从考证。仿佛是从一个时间裂缝里突然钻出来,晃了几十年,又莫名其妙地消失了!  有人说他是张道陵老师的关门弟子,见师门衰微,挺身而出,特来拯救;有人说他干脆就是张衡的化名,或者张衡的分身!——张道陵早年会的法术,张衡多少该学一两成吧?但从这个张修的悲惨结局看,似乎又不太像!  还有人嘴巴就不干净了:祖师爷当年精通“房中之术”,莫非……?  不管怎样,这个张修以不为人知的方法,神秘地掌握了天师道的实际领导权力。然后,立刻大刀阔斧地展开了一系列的改革:首先,他完善了张道陵祖师的符水+祷告治病大法,增加了“静室思过”这一程序。找间黑屋子,也不上锁,自己把自己关在里面,一个劲儿地苦思我到底干了啥坏事?老天爷偏偏要我生病?——我估计,像这样的干法,就是把雷锋关里面三天三夜,出来时肯定也是一脸的羞愧!  然后是加强理论学习,要求弟子务必把《老子》五千言,天天读,日日记。隔一段时间,还要向“祭酒”汇报学习心得!要知道,《老子》虽然只有五千个字,却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晦涩深奥!众多弟子文化程度本来就不高,半个月下来,一个个读得迷迷糊糊的。走在山路上晃来晃去,像一群喝醉了酒的农夫。一不小心碰在一起,连忙道歉,本来该说“对不起”,但一出口却是:“道可道,非常道!”,被撞的那位也不含糊,马上答礼:“名可名,非常名!”  ——这样做的结果,当然是有助于加强管理喽!张修对此非常满意。  有了这么多忠心耿耿的道众,再加上严密的组织,充足的活动经费,张修志得意满。他不禁把目光投向山外:在千里以外的中原大地,这时已经烽烟四起。同样是姓张的三兄弟:张角、张宝和张梁,已经率百万“太平道”教众,揭竿而起,准备给汉王朝以最后的一击!  大泽龙方蛰,中原鹿正肥!张修心中涌起一股无法抑制的豪情,他俯视山下,突然发现,这鹤鸣山是如此的渺小!  ——而就在此时,山中那座几乎被人遗忘的道观里,张衡和他美丽的妻子卢氏所生的儿子张鲁,已经长大成人了!  (十五)  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在那个时期的四川,并存着两个地方割据政权。一个在西川,领头的叫刘璋,时领益州牧;另一个在东川,领头的叫张鲁,领汉宁太守。曹操对这两个人的评价都不高,他在和刘备煮酒论英雄时说,刘璋只不过是“守户之犬耳”,只想着看好自己那一亩三分地,不求上进。张鲁呢?连刘璋都不如!曹操和刘备甚至没有把他单独提出来点评,只是把张绣、张鲁、韩遂等辈放在一起, “此等碌碌小人,何足挂齿!”  虽然住得很近,但张鲁和刘璋却有着不共戴天之仇!史书上说是因为争地盘。但后人评论,就他们两位这本事,给那点地盘怕都嫌大。真正的原因很奇怪:杀母之仇!刘璋把张鲁的妈妈给杀了!  这在历史上是个很例外的事情,只听说过“杀父之仇”,怎么却突然来了个杀母之仇?俗话说,好男不和女斗。抓到敌人的父亲,不用客气,立刻一刀两断!但抓到母亲,一般的做法只是关起来,然后耐心地等着她自己上吊,或者绝食!而按惯例,那些深明大义的母亲们,一般都会知趣地给与配合。例如同一本《三国演义》中,曹操抓到徐庶的母亲,双方的合作就比较符合规范。  刘璋,历史上对他的评价是“暗弱”,是个心软懦弱的家伙。统治西川过于温柔,结果弄得大家有法不依,社会混乱。后来诸葛亮接手后,不得不反其道而行,施以严刑峻法,才把这股社会风气纠正过来!这样“心慈手软”的角色,怎么会忽然间面色狰狞,对别人的老母痛下杀手呢?  汉献帝中平元年七月,张修率五斗米道众,在巴郡起事,响应黄巾起义。他部下人手众多,组织严密,又有比黄巾更好的理论指导,一时间在蜀地一带无人可挡!当时的益州牧刘焉手足无措,急忙飞报朝廷,恳请速派精兵剿灭!——各位看官请注意,那时已经到了什么时候?汉献帝!这位倒霉的皇帝不被别人“剿灭”,都要烧香拜佛了!  其实朝廷早就知道有这么些人在蜀地乱折腾,私下里称五斗米教为“米贼”。——这个称呼很有创意,显得朝廷里不全都是笨蛋。如果这时曲阜孔家趁火打劫,也组织些儒生发兵起事,那就应该叫“肉贼”!因为孔家拜师时,照例是要收几束肉干的。——但现在朝廷有什么办法?只好拿出最后一件法宝:招安!  这个光荣的招安任务,在朝廷转了一圈,又落到了益州牧刘焉的身上。刘焉是皇族后裔,深得老刘家的真传。这刘姓一族,如刘邦、刘秀等,再加上后来的刘备,都是别的本事没有,一招起安个个手法熟练。于是,三下五除二,便搞定了张修等五斗米道众。奏明朝廷,封张修为别部司马,同时承认了五斗米教在蜀地的客观存在。&  当然,朝廷也没有忘记正主张衡,封他一个“黄门侍郎”。张衡哪里肯做?你想想,汉和帝当年封张道陵可是“太傅之职,进冀县侯”!就算儿子本事不如老子,但一代之隔,也不好贬值这么快吧?“黄门侍郎”什么东西?说得好听是个“侍郎”,说不好听就是一把门的看守!  张衡当然辞官不就,公平地说,以他的懦弱个性,就是真的给个“太傅之职,进冀县侯”,怕也是不敢去的!  朝廷无奈,只好封他的长子张鲁为“督义司马”,和张修一道,同在刘焉手下任武职。这是张鲁第一次踏上历史舞台,但并不是他家里唯一的一个。同时进出刘焉府上的,还有张家另外一位的重要人物——张鲁的母亲卢氏。  《后汉书》中记载:“沛人张鲁,母有姿色,兼挟鬼道,往来焉家,遂任鲁以为督义司马……”也就是说,张鲁的母亲,长得年轻貌美(凭张家的长生之术,想不年轻貌美都难!),并且还会些捉鬼画水的法术,所以经常往来于益州牧刘焉的家中。一来二去,两人有了点说不清楚的关系。而正是由于这层说不清楚的关系,张鲁才被任命为“督义司马”的!  这个卢氏,可谓是后来走家串户的“三姑六婆”们的鼻祖。正是由于卢氏后来的悲惨遭遇,以后的三姑六婆们,不得不穿着老土,手拎旱烟袋,两边太阳穴还要贴两块膏药,打扮得奇丑无比!  这样做的结果,连最低下的佣人,看到了她们也躲在树后狂呕不已,但未必她们连这点基本的审美观都没有么?当然不是。“如果打扮得漂漂亮亮的,被哪家的老爷看中了,恐怕就难逃孝子贤孙们的三尺青锋了!”——这是卢氏用鲜血换来的教训!  所以,当张鲁穿着一身新军装,在刘焉的军营里得意洋洋地走来走去的时候;当他的母亲,漂亮的卢氏穿着一身艳丽的纱衣,在刘焉的府上进进出出的时候。有一双眼睛,正躲在门背后咬牙切齿!此人正是刘焉的儿子刘璋,当时还是个面色苍白的文弱书生。  命运将注定了张鲁的兴起!汉献帝年间一个不为人注意的年份,中原大地照样狼烟一片,各路豪杰征战不已,惨烈战事层出不穷!相比之下,偏在蜀地的益州牧刘焉的所作所为,就豪不引人注目了。他只是简单地下了一个命令:别部司马张修,督义司马张鲁,领兵二万,去攻打汉中太守苏固。  这在当时的乱世,这样的小规模征讨不值一提。但对张鲁来说,却是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十六)  道教的历史叙述,总是和朝廷正史有着不少落差,让后来的读者不知道信哪家的好。  关于天师道的第二代嗣师张衡,道教说,他是在汉灵帝光和二年白日飞升的;官方说,他是在汉灵帝光和二年死去的。这还没有什么,反正在那一年,张衡在人世间间消失就对了。至于他去了哪里,我们暂且不要去追究。  问题是,道教方面认为,嗣师张衡先生是和他的夫人卢氏,一同在四川的阳平山(今四川彭州市)飞升得道的。如果是这样,那么,《后汉书》里记载的,那位后来进进出出刘焉府上的张鲁的母亲,又是何人?  人耶?仙耶?如果是人,张鲁这一个儿子有几个母亲?如果是仙,后来被刘璋杀掉的又是何人?  张衡作为天师道的教长,多少有些窝囊!这一点从他给张鲁的飞升前赠言就可以看得出:  “汝祖以天地为心,生灵为念,诚敬忠孝为本,周行天下除妖孽之害。嗣吾教者,非诚无以得道,非敬无以立德,非忠无以事国,非孝无以事亲!”  ——你看看,到自己都要升天了,口口声声提到的还是“汝祖”,“敬忠孝”!  而上文提到过的张道陵的临别赠言就要霸气得多:&  “吾遇太上亲传至道,总领三五都功,正一枢要。世世一子绍吾之位,非吾宗亲子孙不得传。”  —一对比之下,父子两代人的个性简直不可同日而语!还好张道陵有先见之明,在飞升前,给儿子留下了不少吃剩下的丹药,免得他在凡间惹来诸般烦恼!  到了孙子那辈,拥有爷爷几分霸气的张鲁,就根本不去管他什么“敬忠孝”了!你老老实实地“敬忠孝”,别人会给你官做么?别人会封你一个“汉宁王”么?所以,张衡给儿子取名为“鲁”,看来还是有几分“知子莫若父”的先见之明!  却说张鲁和张修带着刘焉给的二万士兵(其中大多是五斗米道的信徒),浩浩荡荡地去攻打汉中太守苏固。张鲁在曹操眼里,只是个“碌碌小人”,但毕竟还是个“人”!至于苏固这样的,就差不多连“人”都算不上了。如果那天喝酒时刘备不小心提到他,曹操肯定会说:“苏固?那是什么东西?”  所以,张鲁和苏固一接战,就干脆利落地干掉了苏固,吞掉了他的地盘。  接下来,张鲁做了一件一件大家都想不到的事情:他杀掉了张修!  从这一件事情看出,张鲁开始具有真正的政治素养了。因为同样的故事,在后世成功政治人物那里,上演过无数次!大的如朱元璋的大杀功臣,小的如瓦岗寨中,李密诛杀翟让。张修无疑是一个组织方面的奇才,但他犯了两个错误:一是不该为人之下,却又功高震主;二是既已为人之下功高震主,就应该先下手为强!  这时,刘焉已经逝去,那个面色苍白的懦弱青年刘璋,在父亲部下的拥戴下,继任益州牧。从那一天起,张鲁和刘璋两人之间的恩恩怨怨,就此在蜀中广阔的大地上开始了。  问题先是出在张鲁这边,原因很简单:他看不起刘璋!  按理说这没什么,当时看不起刘璋的人实在是太多了!随便在成都街上拦住一个老百姓,问他:“您觉得咱们的主公刘璋这人怎么样?”  被问到人一定会瘪瘪嘴,不屑地说:“刘璋么,不怎么样!比我卖的茄子还软!”  接着问:“您这样诽谤咱们主公,难道不怕被砍头么?”  那人更加无状,连脏话都出口了:“切!我怕他咬我个鸟?他敢吗?”  其实刘璋当然敢!砍掉一个卖茄子小贩的人头,对他来讲小事一桩。但他这个人太实在,老是放不下皇族的架子,动不动就说:“当年先高祖皇帝入关时,那是多么的仁厚啊!只有约法三章而已,真是个千古未见的仁君啊!我们后辈子孙不肖,想想先皇帝的风采,真是令人神往!”  底下的官员个个听得哭笑不得,您这是哪年的事呀!现在哪里还兴这一套?但刘璋正在陶醉的兴头上,下面的官员谁也不好意思去打扰他。  张鲁占有了苏固的地盘,腰杆粗了很多!本来就瞧不起刘璋,现在更加爱理不理!刘璋一道命令下来,心情好的时候敷衍一下,心情不好多时候,丢在一边理都不理!他想,你拿一个卖茄子的小贩都没有办法,现在俺拥兵数万,占地一方,你能把我怎么样?  但这次他就大错特错了!刘璋对别人可以原谅,就是不能原谅张鲁,他永远也不能忘记,当年躲在门背后,看到的张鲁的母亲和自己的父亲那不堪入目的一幕!  益州牧刘璋下令:部将张鲁,擅杀别部司马张修,不尊军令,令斩其母及弟,以戒来者!  消息一出,全蜀震动!那个卖茄子的小贩更是吓得魂不附体,连夜逃往他乡!  没想到刘璋此次这么硬朗!成都各部门的官员大摇其头,您杀谁不好,要杀张鲁的母亲和弟弟?他拥兵在外,您这不是硬给自己树一个仇敌吗?  (十七)  刘璋这次没有理会其他官员的劝谏,人都杀了,理会有什么用处?他暗地里有些后悔自己太心急了些:如果忍一忍,把张鲁骗回成都,来个斩草除根,那样就完美了!——从这一点来看,刘璋比他的先祖刘邦差的不是一个级别,也无怪这么多人对这他的西川垂涎三尺!  他杀了别人的妈妈弟弟,面子上有些抹不去,一不做,二不休,命令部将巴郡太守庞羲,率兵二万,攻打反贼张鲁。  张鲁把刘璋狠得咬牙切齿,仇恨产生力量,两军一交战,庞羲大败!刘璋辛辛苦苦积攒下来的两万精兵,跑回成都的只有寥寥数千,中间还夹杂着一个丢盔卸甲的将军庞羲。按理说,庞羲应该吓得魂不附体才对,输的这样彻底,当统帅的还不提头来见?但这庞羲表面上是一副惭愧得无以复加的样子,内心却一点都不怕!刘璋是怎么样的人,他心里清楚得很!  果然,刘璋不仅没有处罚庞羲,到最后还封他一个“巴西太守”,仍然放在前线抗击张鲁。——人说:“主公,您这么可以让一个败军之将任如此要职?”  刘璋的回答是:“庞羲以前的失败,权当是交了一次学费嘛!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从好的方面来看,庞羲还是学到了不少经验教训嘛!”  庞羲伐张鲁一役的结果是:张鲁在东川之外,又进占了汉中,算是赚翻了!庞羲学到了不少经验教训,平调为巴西太守,不赔不赚;最倒霉的应该算刘璋了,他身为皇族,弄了半天,地盘反倒比张鲁还要少了,赔得一塌糊涂!  这一时期的张鲁,可谓志得意满!爷爷传下来的天师道,终于在他手中发扬光大,达到了历史的顶峰!  问题是,苹果熟了,就该掉下来了;人走到了顶峰,前面往往就是悬崖!  张鲁哪里意识到了这一点?他占据了东川、汉中,朝廷自己忙得不可开交,见一切已是既成事实了,奈何他不得,便勉强封他个“汉宁太守”。张鲁当然不满意,凭什么我只是个“汉宁太守”?我的地盘明明比刘璋还大嘛!那小子都是个“益州牧”!  要怪就怪那个“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老贼曹阿瞒!所以,张鲁动不动就对左右说:“我欲自称汉宁王,督兵拒曹操,诸君以为何如?”  左右臣下都给他吓坏了!连忙给他讲解“高筑墙,缓称王”的道理,他怎么也听不进去,一天到晚就念叨着“汉宁王”、“汉宁王”……  所以说,每个人屁股所坐的位置,最好和他的大脑容量相吻合,否则就非常容易出问题!  公平地讲,张鲁之所以被后来的天师道教众尊为“系师”,他在宗教管理上还是很有一套的。张鲁不仅完善了张道陵、张修所创建和改进的天师道组织,还别具一格地加上了自己的创新。  他命令在他管辖的范围内,广建“义舍”,里面摆上“义米”、“义肉”。来往的人,量腹而食。不可以吃得扶着墙出去,更不可以“吃不了,兜着走”。否则,嘿嘿,小心张天师派鬼怪取你小命!  大家一听是鹤鸣山张天师的子孙设下了“机关”,个个悚然!哪里还敢贪小便宜?结果当时的东川一带,就如同中学课本里彭荆风的那篇《驿路梨花》一样,到处有不要钱的饭吃。吃完了怎么办?不要紧,咱张家的米有的是!  当时的张鲁的辖区,除了他以外,根本没有朝廷规定的地方官吏。一切的日常行政工作,皆由天师道的“祭酒”、“治头大祭酒”掌管。史书记载:那时的东川、汉中一带,“犯法者,原有三次再行之于刑。有小过者,命其修路百步,则罪除。不置官吏长使,皆以祭酒为治,雄居巴、汉三十年,民夷信向之。”  看起来这东川几乎就是后来的延安了!其实情况大不一样,张鲁在政治方面的功夫,简直就差得太远了!《三国演义》中的张鲁,完完全全就是一个“碌碌小人,何足挂齿!”的典型。  首先,他任用奸邪小人,有对姓杨的兄弟,哥哥叫杨柏,弟弟叫杨松。这兄弟二人,有松柏之名,而行禽兽之实!收受贿赂,私通敌寇,大进谗言。张鲁却视为心腹,言听计从。明明有个虎将马超来投靠,被这哥俩一撺掇,硬生生地逼反投靠了刘备。  其次,为人主者,应该“用人不疑,疑人不用”!马超部下的虎将庞德,多好的一员虎将?本来是想和马超一起走的,但生病留了下来。曹操来攻,张鲁急来抱佛脚,请庞德出马。庞德一开始便胜了一场,这本来是件好事,但被杨松在耳边这么一说,张鲁便疑心他“卖此一阵”!叫刀斧手推出去斩了!后来被人苦劝放了,却下了一道奇怪的命令:“你来日出战,不胜必斩!”  庞德一个人怎么胜曹操的大军?一狠心干脆投降了曹操!  庞德的投降,成为压垮张鲁的最后一根稻草!因为从此之后,张鲁再无可用之人,只好弃城而逃。他谁都不带,偏要带着杨松!  曹操大军紧跟着杀到,杨松给张鲁出的最后的计谋竟然是:“某守城,主公当亲与决一死战!”  后人说的话很有道理,“俺坚决相信你,就像昏君相信奸臣一样!”张鲁就是这样的人,杨松这样的计谋,他竟然也坚决相信了!结果领兵出阵,“未及交锋,后军已走。”  张鲁只好跟着跑,跑到城下一看,杨松紧闭大门!没有办法,只好下马投降了曹操!  曹操拿下汉中后马上做了两件事:一是原谅了张鲁;二是处斩了杨松,以收民心!  ——你看看别人的政治水平  曹操这个人的名声不好,有一点就是因为喜欢杀掉那些已经归降的的“主公”!例如荆州刘琮,明明已经降了,给曹操省下了很大的功夫,却还是被许褚铁骑全家杀尽!  但张鲁他却没有杀,原因是张鲁在逃跑前,做了一件好事。手下劝张鲁,咱们撤退以前,应该把仓廪府库给烧了,免得便宜了曹贼!  张鲁却不同意,他说:“我向本欲归命国家,而意未得达;今不得已而出奔,仓廪府库,国家之有,不可废也!”  结果曹操来了一看,“见鲁封闭库藏,心甚怜之。”张鲁投降之后,念在他封仓库之心,优礼相待,还封他为镇南将军。  其实,从张鲁一向的表现看,哪里会是一个一心想归顺朝廷的人?真正的原因是,老张家三代人,辛辛苦苦,五斗又五斗,积攒下来的那点米,多么不容易啊!怎么舍得一把火烧掉?  人的命运就是这么奇妙,这区区的五斗大米,在幕启之时,帮助张家平步青云,建教立业;同样又是这五斗米,在幕落之时,又使张家的后人,免除了生死之劫!&  (十八)  魏建安二十一年,天师道第三代传人,“系师”张鲁去世,葬于邺城东(今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张家为他举行了盛大的葬礼,周围的人们看得清清楚楚,这位张天师,并没有像他的祖父、父亲一样,白日飞升。  但人们不得不承认,张鲁是个传奇性的人物,他把张道陵传下来的天师道逐步完善,并且发扬光大,最终在他的手中达到了顶峰!但由于个人能力的局限,天师道在达到顶峰后,又在他手中迅速地衰落。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张鲁在中国历史还创造了一个吉尼斯纪录,在汉人统治的地区,他建立了历史上唯一的一个政教合一的政权。虽然小是小,但就此一家,别无分店。孔子的后人向来瞧不起龙虎山张家,但这一点他们是望尘莫及的!  张鲁降曹后,曹操并没有丝毫为难他。倒也不是怕把他逼急了,使出祖传的法术来。曹操很清楚,当年张道陵在青城山大战时用的法术,如果张鲁只会三成, 他的几十万大军就不用回家了。  曹操看到这张鲁积攒了这么多米,并且没有烧掉,心里很是高兴。打仗这买卖,其实打的就是粮食,“当兵吃粮”嘛,没有粮食谁愿意替你卖命?——张鲁真是个实在人呐!曹操叹道,而且还是个节约粮食的标兵!  另一方面,曹操心里也有些犯嘀咕:这全国各地,信五斗米道的愚民很是不少,例如张道陵的弟子赵升就是从东吴来的。要杀张鲁非常容易,咔嚓一声人头落地,我就不信他会金钟罩、铁布衫!问题是,杀了他一个,手下这么多五斗米道的追随者怎么办?  曹操是见识过黄巾起义的,同样是“道家”,当时的皇帝没有操作好,结果就毁了大汉朝几百年的基业。曹操左思右想,办法只有两个,一是斩草除根,见到读《老子想尔注》的家伙就砍头!二是把张鲁好好地养着,龙无头不行,“系师”被我捏在手里,其他的众弟子们还不乖乖听命?  挟天子以令诸侯,这是曹操玩得最顺手的游戏!几番权衡之后,曹操宣布:拜张鲁为镇南将军,封阆中侯,邑万户;鲁五子皆为列侯!  郎中侯是个县侯,镇南将军属“四镇将军”之一,地位仅次于三公。要知道,曹操自己也不过是“三公”之一。大家再回忆一下,张鲁在归降之前,做的是什么官?——汉宁太守!按品轶来看,大概只有正五品。  这样的结果让张鲁的手下苦笑不已:打了败仗投了降,反倒大大地升官了!  但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却让众人黯然伤神,曹操下令:拔汉中民数万户以实长安及三辅!于是,张鲁及其僚属,带着他们的宗教组织一同北迁。在古代,千里搬迁,是一件非常伤筋动骨的事情。但人在矮檐下,不得不低头!张鲁哪里还敢多说半句?  到了邺城,曹操还假惺惺地说,你看,幸亏俺有先见之明。这不,整个汉中都被大耳贼刘备给抢占去了,连老夫自己都折却门牙两粒!还好把诸位提前请了过来,否则,落在大耳贼手里呀,嘿嘿!  张鲁躬身谢道:“多谢丞相关照,才免得小人等遭受大耳贼的毒手。”  曹操谦虚地说:“哪里哪里,咱们两亲家,还这么客气干什么?您太见外了,太见外了……”  在此以前,曹操已经派人来提亲了,希望张鲁可以把他的女儿,许配给自己的儿子燕王曹宇。到了这个时候,张鲁还敢说什么?他知趣地给五斗米道发布了一条戒令,叫做《大道家令戒》,其中有这么几句话:  “既得吾国之光,赤子不伤。身重金累紫,得寿遐亡。七子五侯,为国之光,。将相掾属,侯封不少,银铜数千, 父死子系,兄亡弟荣,沐浴圣恩。……”  至此为止,天下五斗米道众,有的死心塌地埋头做良民;有的浪迹天涯,星散四方。组织分散,势头大减!张鲁无计可施,只有埋头读他的《黄帝九鼎太清丹经》,但心烦意乱,怎么也读不进去!不禁仰首长叹:早知道做人这么难,还不如去做神仙算了!  他现在才知道,父亲是一个多么明智的人啊!  曹操父子见天师道慢慢衰落,便逐渐放下心来,对亲家张鲁也变得爱理不理的。曹操还好一点,曹丕这个人就比较刻薄了。  那时经常有方士之类的上门来自我推销,说有仙术献给大王。曹丕是个聪明人,博览群书,对汉武帝时期的方士栾大等人的伎俩早就了然于胸。但闲空时,也喜欢叫他们进来表演一下,然后当场戳穿,以图个乐子!  曹植曾经记载说,当时“世有方士,吾王悉所招致,……”但招来之后,却“自家王与太子及余兄弟咸以为调笑,不信之矣。”  你不信就算了,却还要羞辱别人!曹丕笑完之后,还满殿地东张西望,大惊小怪地叫道:“张亲家公在哪里呀?有没有看到刚才的精彩表演呀?给点点评好不好?——不要推辞嘛!谁不知道,您是这方面的专业人士嘛!”  张鲁死后不久,黄初三年,曹丕颁布敕令,禁止吏民祷祝老子!他在敕令中写道,  “老聃贤人,未宜先孔子,……汉桓帝不师圣法,正以嬖臣而事老子,欲以求福,良足笑也。”  这相当于击毁了天师道的最后一根顶梁大柱!鉴于曹丕阴鸷的性格,大家可以猜到他下一步会干什么!  幸亏在此之前,张鲁显示了他作为道门中人的唯一的一次先见之明。在临死的时候,他把他的儿子张盛招到床前,秘密地吩咐他,如果情况一有不对,马上辞官归隐龙虎山,不可有丝毫留恋,这样方可保住张家和五斗米道的一丝血脉!  张盛见风暴就在眼前,不久便上书乞归,携家人及道众回到了江西龙虎山。此时,距离当年张道陵举家离开龙虎山入蜀,时间大约有200年。这200年,对于张家来说是个充满传奇性的轮回。终点又回到起点,只是江山依旧,物事已非!  (十九)  古道西风瘦马!一个凄凉的下午,张道陵的第四代传人张盛,携带着数十家眷徒众,冷冷清清地回到了江西龙虎山。  此时的龙虎山,和200年前,张道陵离开时相比,风景依旧,人民已非!张盛窘迫地发现,他在龙虎山的生计,将不会比他的曾祖父高明多少。  张道陵离开时,是汉顺帝永和年间,当时东汉王朝虽然不敢和强盛的西汉比,但总体经济情况还算不错。表现在人口上,当时全国总人口大约是5000万左右。但就在张道陵离开的这一百多年间,各路豪杰中原大地来回厮杀。如果写成一本《三国演义》,那是相当的浪漫!但在《三国演义》中跑龙套的“群众演员”——当时的芸芸众生们,却丝毫也浪漫不起来!“马边悬男头,马后载妇女”,就是那个时候真实的生活写照。  到了张盛回山的那一年,全中国的人口,不过800多万!  所以这时龙虎山上,更加路断人稀!张盛好不容易才找到当年张道陵修炼时的洞府,刚一打开石门,一股霉气便扑面而来!当年放《黄帝九鼎太清丹经》的石桌旁,竟然倒毙着几个不知哪年躲进来的乞儿饿殍!  张盛暗自庆幸:要说这神仙的确是有先见之明!给的是个石洞,里面的家私都是死沉死沉的,除非你是《西游记》里占水帘洞的那位混世魔王,否则别想搬}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千反田爱瑠 我很好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