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咒全文悲华上师谈重新认识什么叫学佛修行

(妈祖派我来巡山)
(妈祖派我来巡山)
第三方登录:当结欢喜弥勒缘,唯愿大悲莲华处处开。
汝及出家须立志,求师学道莫容易。烧香换水要殷勤。佛殿僧堂勤扫拭,莫闲游,莫嬉戏。出入分明说处去。三朝五日不归家,妙法何曾闻一句。敬师兄,训师弟,莫在空门争闲气。上恭下敬要谦和。莫轻他人自逞势。衣食难,非容易。何必千般求细腻。清斋薄粥但寻常,粗布麻衣随分际。荣华止在紫罗袍。有道何须黄金贵。解三空,明四智。要超初果至十地。礼观音,持势至。别人睡时你休睡。三更宿尽五更初。好向释迦金殿内,剔明灯,换净水。礼拜如来求智慧。报答爹娘养育恩。天龙八部生欢喜。
含悲送子入空门,朝夕应当种善根。身眼莫随财色染,道心须向岁寒存。看经念佛依师教,苦志明心报四恩。他日忽然成大器,人间天上独称尊。
江南江北鹧鸪啼,送子忙忙出虎溪。行到水穷山尽处,自然得个转身时。&(字节数: 2847) [原创
12:26:08]&&喜:不应该喜的,你要喜,这是动了情啦! 怒:不应该怒的,你要怒,这是动了情啦! 哀:不应该悲哀,可是你悲哀了,这是动了情啦! 惧:不应该恐惧,可是你恐惧了,这是动了情啦! 爱:不应该生出贪爱的心,可是你生贪爱心,这是动了情啦! 恶:不应该生出讨厌的心,可是你生讨厌心,这是动了情啦! 欲:不应该有欲念,你生欲念,这是动了情啦!&(字节数: 238) [原创
12:21:49]&&劝人戒杀歌&& 邻鸡夜夜竟先鸣,到此肃然度五更, 血染千刀流不尽,佐他杯酒话春生, 千百年来碗里羹,冤深如海恨难平, 欲知世上刀兵劫,但听屠门夜半声, 干戈兵革斗未止,凤凰麒麟安在哉, 吾徒胡为从此乐,暴殄天物圣所衰, 汝欲延生听我语,凡事惺惺须求己, 如欲延生须放生,此是循环真道理. 他若死时你救他,汝若死时人救你, 众生原同一种性,只是业缘别形体, 血肉淋漓味足珍,一般痛苦怨难伸, 设身处地扪心想,谁会将刀割自身 &(字节数: 300) [原创
12:18:24]&&善男子。尔时宝海梵志白转轮王言。大王当知。人身难得。王今已得成就无难。诸佛世尊出世甚难过优昙华。调善欲心及作善愿乃复甚难。大王。今者若愿天人即是苦本。若欲得主一四天下及二三四。亦是苦本轮转生死。大王。若生人天皆是无常无决定相犹如疾风。其人贪着乐于五欲。心不厌足。犹如小儿见水中月。若有愿求在天人中受放逸乐。其人数数堕于地狱受无量苦。若生人中受爱别离苦怨憎会苦。若生天上有退没苦。当复数数有受胎苦。复有种种互相食啖夺命之苦。痴如婴儿心不知厌。何以故。离善知识故。不作善愿故。不行精进故。应得者不得故。应解者不解故。应证者不证故。痴如婴儿无所识别。唯菩提心能离诸苦。无有遗余而反生厌。世间生死数数受苦。而更甘乐遂令诸苦转复增长。大王。今当思惟生死有如是等种种诸苦。大王。今者已供养佛已种善根。是故于三宝中应生深信。大王当知。先所供养佛世尊者。即是来世大富之因。爱护禁戒即是来世人天中因。今者听法即是来世智慧因也。大王。今者已得成就如是等事。应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时王答言梵志。我今不用如是菩提。我心今者爱乐生死。以是缘故。布施持戒听受妙法。梵志。无上菩提甚深难得。是时梵志复白大王。是道清净应当一心具足愿求。是道无浊。心清净故。是道正直。无谄曲故。是道鲜白。离烦恼故。是道广大。无障阂故。是道含受。多思惟故。是道无畏。不行诸恶故。是道大富。行檀波罗蜜故。是道清净。行尸罗波罗蜜故。是道无我。行羼提波罗蜜故。是道不住。行毗梨耶波罗蜜故。是道不乱。行禅波罗蜜故。是道善择。行般若波罗蜜故。是道乃是真实智慧之所至处。行大慈故。是道不退行大悲故。是道欢喜行大喜故。是道坚牢行大舍故。是道无刺棘。常远离欲恚恼觉故。是道安隐心无障阂故。是道无贼分别色声香味触故。是道坏魔。善分别阴入界故。是道离魔断诸结故。是道妙胜。离声闻缘觉所思惟故。是道遍满。一切诸佛所受持故。是道珍宝一切智慧故。是道明净。智慧光明无障阂故。是道善说。为善知识之所护故。是道平等。断爱憎故。是道无尘。离恚秽忿怒故。是道善趣。离一切不善故。大王。是道如是能到安乐之处乃至涅。是故应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尔时转轮圣王答大臣言。梵志。今者如来出现于世。寿八万岁其命有限。不能悉与一切众生。断诸恶业令种善根。种善根已安置圣果。或得陀罗尼三昧忍辱。或得菩萨胜妙善根。诸佛授记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或少善根于天人中受诸快乐。是诸众生各各自受善不善报。梵志。于众生中乃至一人无善根者。如来不能说断苦法。如来世尊虽为福田。若无善根不能令断诸苦恼法。梵志。我今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我行菩萨道时修集大乘。入于不可思议法门。教化众生而作佛事。终不愿于五浊之世秽恶国土。发菩提心。我今行菩萨道。愿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世界众生无诸苦恼。若我得如是佛刹者。尔乃当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字节数: 1170) [原创
11:26:29]&&佛教大藏经涅盘部中有一篇《佛说法灭尽经》,记载了佛祖释迦牟尼逝世时的预言,触目惊心。释迦牟尼预言他离世后未法未劫之时,他的佛法将会坏灭。人类社会将进入释迦牟尼称之为“五逆浊世”,“魔道兴盛”时代。此时代“魔作沙门坏乱吾道”。&&&&预言之一是人类社会被魔道理论控制,人们喜“着俗衣裳乐好袈裟五色之服,饮酒n肉杀生贪味,无有慈心更相憎嫉。”&&&&预言标志之二是魔势力对于仍信仰佛法的“菩萨辟支罗汉”们,群魔则“咸共嫉之诽谤扬恶,摈黜驱遣不令得住。”&&&&预言标志之三是群魔们“自共于后不修道德,寺庙空荒无复修理转就毁坏。但贪财物积聚不散不作福德。贩卖奴婢耕田种植。焚烧山林伤害众生无有慈心。奴为比丘,婢为比丘尼。无有道德淫纷锹夷信槐稹薄&&&&预言标志之四是人类社会也会出现许多迹象 “水旱不调五谷不熟,疫气流行死亡者众。” “人民勤苦县官计克,不顺道理皆思乐乱。恶人转多如海中沙,善者甚少若一若二。” “劫欲尽故日月转短人命转促,四十头白。男子淫肪∝裁蚴倭D凶邮俣蹋耸俪て甙司攀蛑涟偎辍4笏銎鹱渲廖奁凇J廊瞬恍殴饰谐!!&&&&预言标志之五是“众生杂类不问豪贱,没溺浮漂鱼鳖食n。”&&&&预言标志之六是对群魔们的下场,释迦牟尼预言这些人“命终之后,精神当堕无择地狱。五逆罪中饿鬼畜生靡不经历恒河沙劫,罪竟乃出生在边国无三宝处。”&&&&&(字节数: 787) [原创
11:24:32]&&勒菩_法王子,初l心不食肉,
以是因名慈氏,橛墒熘T生;
兜谒亩德侍欤氖胖厝缫獾睿
夜恒f不退行,o捣奖愣忍烊耍
八功德水妙A池,T有者悉同生,
我今弟子付勒,A械媒饷;
於末法中善男子,一搏之食施生,
以是善根勒,得菩_究竟道。&(字节数: 205) [原创
11:15:23]&&
文殊菩萨十种大愿
出自大乘瑜伽金性海曼殊室利千臂千蠼掏踅
文殊菩萨十大愿&&一、若有一切众生,所生三界,或我作他作,随缘受化。二、若有众生,毁谤於我、嗔恚於我、刑害杀我,是人於我自他常生怨恨,不能得解,愿共我有缘,令发菩提之心。三、若有众生,爱念我身、欲心见我、求得於我,愿共我有缘,令发菩提之心。四、若有众生,轻慢於我、疑虑於我、枉压於我、狂妄於我,毁谤三宝,憎嫉贤良,欺凌一切,常生不善,愿共我有缘,令发菩提之心。五、若有众生,贱我、薄我、惭我、愧我、敬重於我、不敬於我,悉愿共我有缘,令发菩提之心。六、若有众生,常杀生命,卖肉取财。如此之心者,永失人身,不相舍离。对报如是令发菩提之心,若有他人取我财物,我施财物,所得财物及不得者,愿共我有缘,令发菩提之心。七、若有众生,供养我者、我供养他者,听受我教、我受他教,同行同业,愿共我有缘,令发菩提之心。八、若有众生,广造诸恶,堕于地狱,无有出期,愿共我有缘,令发菩提之心。九、若有众生,纵恣身心,我慢贡高,故於我法中污泥佛法,一切诸罪,死堕阿鼻入诸地狱,从地狱出轮回六趣,入生死海,诸趣恶道。愿共有缘,同业同道,随缘变化,当以救之,令得出离。愿共我有缘,发菩提心求无上道。十、若有众生,当於我法,若我有缘、若我无缘,同我大愿。曼殊室利言:我有大愿,以圣性力,加持有情,令罪垢消减,得入菩提,诸佛圣果。佛告大T大菩_摩X_。若有初l意菩_。及若有初l意菩_。一切四部善男子善女人等。若l菩提心者。曼殊室利菩_有誓言。我有十NT佛oM甚深大。所有一切菩_及一切有情生。入我者t是世尊T佛之子。亦是我父母。於意云何我有先誓大。依我十N大者。先楦改感值苕⒚闷拮泳佟5昧罡毁F果AM。兄友弟恭慈心不BW大乘xb尊。D教群品至菩提。我亦作僧子弟和尚阿A梨同W伴H。受我法教W我威x。取我Y令l兕。向大乘W菩提u成佛道。於是我作他作大臣官L理帐浪住R灰磺逭倚⑾す灿芯w向菩提。得值三令l菩提之心。云何名oM十N甚深大一者大若有一切生所生三界或我作他作S受化。四空五Q之主。八定四U之主。梵王六欲之主。帝T天之主。四天四之主。T神王之主。八部鬼神之主。守o之主。伽{m殿之主。四大持世之主。金岳沃鳌Wo粕裰鳌4鳌K谏⑹劳踔鳌=yIT主。都z所守主。所有水四生胎卵窕>蓬蠢右磺泻`。同生三世佛知。或未我名令得。及我名於我法中。令一切有情Ml菩提。向大乘修o上道。若有生以法泪t。救T疾。v邓阌工巧博弈。世典文P歌U。v蛱б远热恕kS同事接引世俗。令l菩提正正授。共我有得入佛道
二者大若有生。еr於我。_恚於我。刑害⑽摇J侨遂段易运3I购薏荒艿媒狻n共我有。令l菩提之心三者大若有生勰钗疑怼S囊我求得於我。於我身上於他身上。盛行~曲邪倒。及生Q行不Q行T翰簧啤n共有令l菩提之心四者大若有生。p慢於我疑]於我。枉红段艺N妄於我。еr三憎嫉t良。欺凌一切常生不善。共我有令l菩提之心五者大若有生。v我薄我M我愧我。敬重於我不敬於我。妨我不妨我。用我不用我。取我不取我。求我不求我。要我不要我。我不我。我不我。悉共我有。令l菩提之心六者大若有生。常生⒚W魍嚎畋CO捕。怨命F前更相⒑Αo有嘟^世世相蟆⑿胧⒉簧谶^。u肉取自B性命。如此之心者永失人身。不相坞xΑH缡橇畎l菩提之心。若有他人取我物。我c物。或施我物我施物。所得物及不得者。於我有令l菩提之心七者大若有生。供B我者我供B他者。或我造他造寺舍僧房。伽{佛塔U房m若o之;蛭以焖煲磺泄Φ隆<霸炱兴_T佛形像。令他布施修立福v。遍於法界向一切T佛菩提。令一切有情同此福。及有他人自己朋友同伴L弟子。苦行身嗍场3纸淦平溆行o行。和尚阿A梨教ХQf。受我教我受他教。同行同I共我有。令l菩提之心八者大若有生V造T罪。於地zo有出期。o量劫受T苦馈地z出生於五趣。先作畜生⒚於前生。物作Hi狗牛羊象R奴婢W。他宿劢俦睹_他Io有休息。我於五道S形受化。常生同世教化於人。或作F困苦盲@∽钕缕蛉恕l兑磺斜生中。同同同事同行。同Iб萌敕鸬馈9参矣芯令l菩提之心九者大若有生。v恣身心我慢高。故於我法中污[]佛法。L弟子oMo愧。用僧佛X菩_物。⑸当I邪行。妄Z_Z嚎缮唷tYyv恣_。不忌平Z他。拒M人不R善骸V造十阂磺兄T罪。死阿鼻入T地z。地z出六H肷篮VT趣旱馈n共有同I同道。S化以救之令得出x。共我有l菩提心求o上道十者大若有生於我法。若我有若我o。同我大t是我身共我oe。行四o量心心等空。V度有情o有休歇。_菩提登正X路。大}曼殊以}性力。不入三界亦不出三界。心如空常在如砬Q性海真如藏中安住法界。遍在生心Rw性。曼殊室利言。我有大以}性力。加持有情令罪垢消纭5萌肫刑嶂T佛}果。t是名菩_十N大。如是曼殊lV大已。三千大千六N震印L煊曷恿_A遍M空。其r大TM其A。同rU曼殊大士。}力自在不可思h不可言f。rT大咸皆g喜信受奉行。&(字节数: 2773) [原创
10:44:02]&&&佛法所要回答的问题,同哲学研究的对象有共同的一面,它对物质与精神的关系及其变化的规律有系统的论述。佛教认为它对这方面的论证所达到的水平高出一切,胜过一切,所以又称佛法为“出世法”、“胜义谛”、“第一义谛”。佛教探讨这一问题的根本目的是提醒人们要破除妄执,从善向上,净化身心,庄严国土,利乐有情。为了说明佛法如何认识物质与精神的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问题,略谈几点浅见。
一、佛教对物质与精神的关系的分析
佛法对物质与精神的关系的分析,有以下几个主要的观点:
1.四大种遍所造色 佛法对宇宙本体的说明,继承了古代印度固有的思想,以地、水、火、风四大种为构成一切物质的基本元素。称其为“大”,有体、相、用三义。体大;因四大种,遍所造色,用现代哲学的名词来说就是世界的物质性和物质的普遍性。四大种的体性,坚硬属于地大,湿润属于水大,温暖属于火大,流动属于风大,这四种属性无处不有,遍一切处。相大:地相,有巍峨的群山,广阔的原野;水相,有咆哮的大海,奔腾的江河;火相,有强烈的阳光,炽热的岩浆;风相,有高天滚滚的寒流,席卷一切的狂风。用大:地能保持一切,水能摄集一切,火能成熟一切,风能生长一切。称其为“种”,因一切物质现象.都依此而生,依此而灭。无论物理现象或生理现象,四大和谐,便欣欣向荣,四大失调,则归于毁灭。佛教认为,宇宙万有的生灭变化,归根到底是四大种的生灭变化。
2.根尘生识 佛教把精神叫做识。识是从哪里来的呢?是人们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对色、声、香、味,触、法六尘,产生识的功能,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六根、六尘内,除意根外,其它十一种,皆是四大种所造色法,意根属于心法。根据根尘生识的原则,佛教认为人类正确知识的来源多只有现量和比量。现量即六根缘六尘产生的感觉,尚未加入概念的思维分别活动,也没有形成语言文字,是感觉器官对事物的自相(事物的个别属性)的直接反映。比量即在现量的基础上,运用推理思维,对事物的共相(事物的一般属性)的认识,并能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使他人接受。佛教认为,除此而外,其它的知识是不存在的;陈那论师甚至认为另立“圣言虽”也是多余的,因为圣言量只能是现量和比量,离开现量、比量的圣言量是不存在的。佛教虽然承认物质世界是精神世界赖以存在的基础,但它不同于唯物主义,如果说它是唯心主义也不确切。佛教主张因缘生诸法,如认为一个人的构成,有六根(生理)、六尘(物理)、六识(心理)三方面的因素。六尘与六识要靠六根的功能才起作用;六尘与六根要靠六识的分别才有价值;六根与六识要靠六尘的反映才有效果。十八界三大类,鼎足而立,相互作用,缺了一类,其它二类,即不存在。因此,我们如果用缘生主义来概括佛教的理论基础的话,应该是非常恰当的。
3.强调识的功能 佛教特别强调识的作用,认为识不仅对境有了别作用,还能使境更加明显,使根增长功能,使受、想、思等心所。有所统率。尤其是唯识法相一系的理论,主张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即三界之内,万事万物,均由识所变现。识的功能有二:一是认识世界的功能,叫做见分。一是能够变起形象的功能。叫做相分。唯识学派建立的阿赖耶识,译为藏识,含有无量种子,依种子生起现行-一七识及相应心所、根、尘、器世界;一切法生起时,又熏习成种,藏在阿赖耶识里。种子和现行互重,是相互依赖的关系,缺少一方,另一方即无存在的根据。
二、三法印是认识诸法生灭变化规律的原则
佛教通过对物质与精神的分析研究,总结出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寂静三条原则,佛典称之为三法印。这是佛教的理论基础,是衡量佛教内部各派理论正确与否的标准。凡是符合这三条的,不管是佛说的,还是佛弟子说的,都是佛法;反之,则非佛法。大乘佛教认为这三条内容,准确地反映了诸法的实相,故概括为一实相法印。佛陀认为三法印是“有佛无佛,是法常住”。说明凡是具有普遍意义的理论概括,决不是贤者随意制造出来的,而是历久弥新的“法尔道理”,佛陀只能发现它,并依之教化众生,实现依极正报的转依。
1.诸行无常 “诸行”是指一切可以造作的事物或现象。“无常”是指这些现象永远处于瞬息万变、迁流不停的状态中。从水面上的一个泡沫到整个世界。乃至太空中的星球,无不如此。一切事物无常变化的具体内容,是指宇宙的成、住、坏、空,生理上的生、老、病、死,心理上的生、住、异、灭。这三个方面的四相迁流,一般简称为“生灭”,所谓“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有刹那生灭和一期生灭两种。刹那是最短的时间单位,有的佛典上说,一弹指之间便有六十刹那。用刹那生灭的无常观来观察一切事物,都象流水一样,前前逝去,后后生起。因果相续,无有间断。一切事物永远处于无常之中,无常是事物存在的唯一形式。在生灭之间,加上“住、异”或“住、坏”,“老、病”,表示事物在变化过程中的不同相状。一切事物的生起叫“生”,在一定的时间里存在作用叫“住”,作用逐渐消失叫“异”,完全消失叫“灭”。这是佛教不违世间常识,对事物变化所作的分析。实际上,一切事物的存在都是刹那生灭相续的;暂时存在的“住”,也是刹那生灭的。总之,佛法认为世间没有孤立的事物,也没有凝固不变的事物,这是佛教对一切法(包括精神与物质)存在形式的根本观点。
2.诸法无我 印度学者认为“我”以主宰为义,能自由自在地支配一切。佛教针对这一论点提出诸法无我的见解,认为众生是种种物质和精神要素的聚合体,没有一个独立的实体(我)。从侧重于构成生命的物质要素来分析,有六大说。即人们一期生命所依托的身体由地、水、火、风、空、识六大原素所组成,依借前五大构成物质属性的身体:地为骨肉,水为血液,火为暖气,风为呼吸,空为空隙;依借识大有种种精神活动。从侧重于精神要素来分析,有五蕴说。即把人们的身心分成色、受、想、行、识五大类。色指身体的感觉器官(眼、耳、鼻、舌、身五根)和感觉的对象(色、声、香、味、触五境);受指感觉苦、乐和不苦不乐的感受;想指印象的青、黄、赤、白,长、短、方、圆等相貌;行是思维,因为思维是推动身心活动的力量,所以叫行;识是了别,对认识的对象,予以判断推理。根据上述分析,不论是物质要素或精神要素,都不能单独生起,必须是互相依赖,互相结合,才能产生有情聚合体及其职能。佛教色心二法是互不相离、相依而立的,这是佛教对物质与精神互相依存关系的根本观点。
3.涅寂静 涅,汉译灭,其意义与空相同。佛教认为诸法是由因缘而起。因缘,一般解释为关系或条件。一切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的生起,都是依赖相对的互存关系和条件。离开关系和条件,任何现象都不可能存在。释迦牟尼对“缘起”下了这样的定义;“若此有则彼有,若此生则彼生;若此无则彼无,若此灭则彼灭。”根据这一定义,解释组成人体的物质属性五大元素(地、水、火、风、空),任何一大的存在,都要依赖其它四大的存在而存在。人体精神属性的关系也是如此。色(物质)心(精神)之间的关系,更是如此。如人体精神属性的存在必须依赖于人体物质属性的存在而存在,反之,人体如果没有精神属性,就不能成其为生命了。由此可见,宇宙间一切事物的存在和消亡,都是互相依存,互为因果,互为条件并处于不断变化和发展之中,找不到一个独存的、实有的、不变的实体。这就是缘起性空思想的真谛之所在。佛教说空,不是指物体以外的空,也不是指物体消失以后的空。佛教讲空的真正含义,是指事物的依赖关系和因果关系。正因为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依赖关系和因果关系的存在,所以佛教认为任何事物“当体即空”或“缘生性空”。以缘起性空之理观察一切事物,就能体证诸法离纷扰、绝去来的寂灭之相,这就是涅,或称之为“空”。涅无相,而又寓于诸相之中,故曰“涅与世间,无有少分别”。
三、掌握缘起性空的规律 体悟宇宙人生的真谛
学佛的目的是为了成佛。佛是梵语佛陀的简称,汉译觉者,智者。觉悟即是佛,智成即佛成。《法华经》(卷一《方便品第二》)说佛陀出世的目的,就是为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启迪觉悟。佛的智慧和觉悟,在大乘经里指的是般若波罗蜜及一切种智或一切智智。般若的具体内容就是缘起性空律。学佛就是为了学习和运用这一规律来观察一切事物,亲证诸法实相,进趣佛果菩提一切智智。缘起性空律是用两点论来说明事物的。于有中见空:一切法有即非有,当体即空。于空中说有:一切法非有而有,历历分明。执其一端,沉空着有,即成外道。佛说空是以缘起为宗,见缘起即见空,见空即见缘起。什么是佛?什么是法?释迦牟尼曾经下过这样的一个定义;“见缘起即见法,见法即见佛。”缘起是佛法的核心。舍利弗是佛世印度的著名学者,听到佛的弟子马胜比丘说“诸法因缘生,缘谢法还灭,吾师大沙门,常作如是说”的偈语,叹为希有。并将其内容转告他的好友目犍连,于是他二人带领二百弟子随佛出家,古代佛塔的露盘上,都刻有这首偈,把它当作佛的法身来供养,所以这首偈被称为“法身舍利”。实际上“缘起”和“空”的概念是相同的。说缘起是说没有自性(空)即续生缘灭;说空是说缘生缘灭即无自性(空)。见空即见法,见法即见佛。须菩提解空第一,佛说他是第一个见佛的人。《涅经》说:“佛性者第一义空,第一义空者即是智慧”。缘起性空律,催人觉悟,称为佛性;为诸法本。称为法身;永不变易,称为真如,性非虚妄,称为实相;其体常觉,称为菩提,寂而不动,称为涅;万法之性,称为法性。吾人在日常生活中,能像《金刚经》说的“应无所住(性空)而生其心(缘起)”,终日无住,终日生心,终日生心,终日无住,则无障不除,无累不尽,无苦不灭,无道不成。禅宗追求的大彻大悟、明心见性,其所悟所见,亦即此也。
在通达缘起性空律的基础上,才能运用和掌握诸法无我律,进一步破除“我”“法”二执。一切众生执身心中有我,不知诸法本自不生,人的身心乃五蕴聚合体,安有实我可得?就身体而言,是地、水、火、风四大(色法)和合而有。就心识而言,内心属受、想、行、识四蕴;若配以八识则前五识领受外五尘是受蕴;第六识想象法尘内境,是想蕴;第七识念念迁流,是行蕴;第八识执持寿命,是识蕴。内心除此八识之外,何者是我?且八识的生起,必须凭借根境。离根境之外,觉心了不可得。了知色心一切法皆无自性,其体本空,即能悟人”我“、”法“二空,证无生法忍。
一般人误认为佛教说“空”,是叫信佛的人逃避现实,走消极反世的道路。应该说,这是对佛教的一种误解。佛教的真义是崇尚缘起,重视现实的。依缘起门,对现实存在的实物,不但不能否定它的存在,而且还要认识它、转变它,即转染成净,转凡成圣,找到生命的落脚点。而这种转染成净的方法,就是一股所说的修行。修行是不是就要不问世事、闭目塞听呢?当然不是。《大智度论》(卷十九)说:“涅不异世间,世间不异涅。涅际世间际,一际无有异故。菩萨摩诃萨得是实相故,不厌世间,不乐涅。”佛教所主张的修行之道,重点在即世而出世,让人们过一种随顺真理、远离颠倒的正觉生活;那种悲观厌世、无所作为的遁世思想,是一切具足正信的佛教徒所不取的。所以《六祖坛经》说;“世人着修道,一切尽不妨,常见自己过,与道即相当。色类自有道,各不相妨恼,离道别觅道,终身不见道。”又说:“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参禅。思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若能钻木取别,污泥定生红莲。苦口的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改过必生智慧,护短心内非贤。日用常行饶益,成道非由施钱。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
修行的法门很多,净土宗要求净念相继,真言宗必须三密相应,天台宗讲三谛三观,贤首宗修法界观。但不论什么宗,也不论修什么法门,报答四恩却是所有佛教徒共修的一门主课。一、报佛恩:正确地阐述佛陀的思想,代佛宣扬,普令众生,闻法生信,解脱安乐。”假使顶戴百千劫,身为床座遍三千,若不说法度众生,是则不名报恩者。“宣扬佛陀的思想,令正法久住于世,是报佛恩的主要内容。二、报父母恩:父者养我教我,一生经营,无非为我。母者十月怀胎,三年哺乳,咽苦吐甘,移干就湿,无微不至。报父母恩,不仅要生奉甘旨之供,死尽葬食之礼,还要以佛法开导,使之皈依三宝,奉持五戒、十善,求生安养,永脱轮回之苦。三、报师长恩:师长是法身父母,若无师长,我之智慧,无由开发;我之学问,无由长进;我之道德,无由成就。报师长恩,唯有精进学习,发展师说。特别对启蒙老师,更不要忘记。鸠摩罗什初从头达多学小乘法,后从须苏利耶摩学大乘法,深明法理。他不忘师恩,为其述说大乘教义,使其得悟,共沾法喜。四、报众生恩:吾人生活在世,要靠国家的保护,农民的种植,工人的技艺,知识分子的发现,军队的守卫。因此,我亦应坚守岗位,忠于职责,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为他人作出贡献。这一“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准则,即是“此有则彼有”,“此生则彼生”的缘生定义的实际运用。所以菩萨行的究竟法门,是众生不度尽,自己不成佛。
研究佛法的目的,在于通达缘起法,立足人间,正视现实,认识人生,净化人生,庄严人生;认识世界,净化世界,庄严世界。万善齐修,四恩总报。佛法之真谛在此,大乘佛教之精神在此,愿与诸同道共勉。(信息来源:香港宝莲禅寺)
&(转自学佛网:)&(字节数: 5591) [原创
10:38:15]&&
释尊曰:“我土土,弥勒土金。我历劫难行苦行,初发心迟于弥勒,然先弥勒成佛;弥勒早发心于我,虽旋即可成佛,但久住生死,留惑润生,以待缘熟,但以善巧方便安乐道度诸有情。”由此可见,弥勒的殊胜性――但以善巧方便安乐道度诸有情!&(字节数: 315) [原创
23:30:48]&&&(字节数: 96)
已成功添加“”到 个分组
请不要超过6个字}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楞严咒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