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目前21岁,有一份钢铁国企改革 山东钢铁工作,这一段时间不知道怎么回事特别想去当兵。大家给出出主意呗~

|/|/|/|/|/|
//|//|//|//|//|
金庸: 我看中国历史大势
我看中国历史大势
  我目前在研究中国通史,准备写一本书讨论中国历史的问题。我在欧洲走,
常常想,以前的罗马帝国跟我们西汉差不多是同一个时期,家业差不多大,国家
武装力量很强,经济很发达。但是为什么罗马帝国一垮台就没有了,而中国汉朝
灭亡之后,唐朝又复兴了,一直到宋元明清,到现在我们中国还是很强大。其中
一定有原因,我常常考虑这个问题。所以将来我写中国历史的时候大概会有以这
个内容为主的一章。
  我想中国历史有几个重要特点:一是我们的哲学思想是讲融合的,不像西文
哲学思想是讲向外扩散的,而且我们讲和谐、内部调和,内部在政治思想上要求
不互相斗争。我们内部出现斗争的时候常常是国家比较衰弱、比较动乱的时候。
内部和谐、团结,国家就发展了,国势兴盛了。我们中国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是开放,对外部不排斥,对外来民族不排斥,能够接受外来文化。总之,中国强
盛强大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内部和谐,对外开放、不排斥。
  各位看看,以前的夏商周就不谈了,那时候,我们汉人力量很小,在汉水五
经那个地方。小时候念历史,外国人和中国人都说,中国历史是从黄河流域开始
的。现在,有了很多考古新发现。北大考古学家苏炳西教授在这方面很权威,做
了系统的研究,最后的结论就是,我们中华民族不是从一个地方发源的。全国从
东北到河北、从云南到广东、浙江、湖南、湖北都有文化考古的遗迹。跟湖南接
近的是在湖北省的长阳县考古发现的“长阳人”。所谓“长阳人”跟猿猴差不多,
还没有完全进化成人,是最早的人之一,比“北京人”早得多,比“爪洼人”也
早得多,这个“人”还没有完全直立,恐怕有一些还在地上爬。所以我们这一带
还是人类发展最早的地区之一。云南有一种人叫“元谋人”,都是很早的跟猿猴
差不多的人。所以每个地方都在发展。浙江钱塘江边有一个地方叫河姆渡――不
久之前发现的――把中国的历史提早了2000年,本来中华文化是5000年历史,河
姆渡文化发现之后,专家说有7000年的历史。在河姆渡里,还发现了稻谷。以前,
外国人研究认为,中国的稻是从越南传过来的,在河姆渡发现稻谷之后,知道稻
是中国人自己培植出来的,不是从越南传过来的。河姆渡时期的家具、用具及居
住的地方跟现在比较接近了,所以河姆渡把中国的文化推早了2000年。考古的结
论是,我们中国文化是四面八方都有的,最后慢慢向中原集中。欧洲罗马人向东
征过,向西征过,向南向北发展,而我们中国人是东南西北都有,然后向中原集
中。所以中国大一统是一种民族自然的心理。
  为什么有这种情况呢t埃及有一条河――尼罗河――从南方流向北方,两边
有高山沙漠限制它。美苏不达米亚两河流域,东南西北都是沙漠,不能向外发展,
所以文化就集中在那里。集中程度高的时候,就得向外扩散,向外面征服。而中
国黄河长江南北一带比如湖南湖北都是平原,所以我们这里文化发展之后就向中
间、向交通最方便的地方、走路最容易的地方,向黄河流域、洛阳长安这一带靠
扰,向山西南部慢慢靠拢。因为那边的文化特别发达,生产力发展比较好,我们
这边的文化相对低一些。文化低的地方自然向文化最高的地方集中过去。那边铁
器、青铜器都有很大的发展,而楚国、吴国相对落后。所以我们的自然趋势是从
四面八方向中原集中。同时我们中国人自古以来就讲融合。当时我们汉人也只是
一小部分,其他还有蛮、夷、戎、狄。西面称为戎,东面称为夷,南面称为南蛮,
北边称北狄。当时湖南、湖北、广东这一带被称为蛮子。这些“蛮子”慢慢向中
原靠拢,他们接受了我们。欧洲人则不同,哪一种人就是哪一种人,是罗马人就
是罗马人,分得很严格。是“野蛮人”就会一直受到排斥,动不动就将他们杀掉,
或者拿来做奴隶。
  我们中国人习惯用文化来分,不是用军队力量来分,也不是用经济发展来分。
你只要接受中原的文化,就当你是中国人一样。孔夫子也说过,你接受华夏文化,
就当你是华夏人,接受夷狄的文化,就当你是夷狄的人。齐桓公之后就这样来分
了。就是说根据文化来分而不是根据血统来分。不论什么人,哪怕你是外人,若
接受我们的文化,就当你是自己人,你不接受我们的文化,就当你是外人。所以
文化慢慢宽松起来。因为思想这样开放、宽松,经过夏、商、周、春秋战国,民
族之间虽然有战斗,但更多的是有混和、有亲和,所以我们中华民族中心就慢慢
宽大。战国时候,相对于中原来说,楚国――我们湖南这一带是楚国――和西边
陕西那一带的秦国都还不被当作正式的中国人,是外国人,但是我们向它靠拢,
后来,楚国、秦国和山西那边虽然打仗打得很多,有时打赢,有时打输,但是在
文化上是慢慢接近了。
  岳麓书院门外写了一副对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惟楚有材”来源于典
故“楚材晋用”。“楚材”就是说我们湖南也有人才的。到了晋国,晋国也用湖
南的人才来帮自己办事。虽然当时在晋国人看来,我们楚国人是外国人,但是他
们心胸很宽大,可以接受我们,所以我们湖南人也就帮着他们山西人办事,而且
办得很好。好像伍子胥就是楚国人,到了吴国、越国,为吴国所用,不过,他后
来回过头来帮吴国打湖南人,这种做法就不好了。总之,尽管当时春秋战国分成
许多国家,但是人才是互相流通的。后来秦国统一了天下。统一天下也可以说是
顺应了潮流,因为当时经济的发展有这个需要,如果统一,商业、工农业就可以
很方便地互相流通。
  我们在这探讨中国历史大势,最重要的一点,还不是融合开放,而是人民要
生活得好,要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最重要的因素是:第一,
没有大的动乱,没有大的战争,生产力水平要提高。秦国之所以能统一六国,最
主要的原因是商鞅变法之后,整个生产力提高了;第二,国家的军队、政治都要
有组织、有秩序,一切都要上轨道。秦国当时做到了提高生产力水平,政治、军
事也都组织得很好,所以他能平定六国。其他的国家像我们楚国,虽然屈原提出
了很多好的建议,但是没有受到重视,很悲哀,楚国军事没有组织好,政治也没
有组织好,不安定,生产力水平也没有秦国提高得那样快,所以跟秦国斗争的时
候,楚国就失败了。总之,当时全国统一是符合潮流的,对提高全国人民的经济
生活水平是有好处的。
  但是秦国的政治,在统一之后就不大顾及人民的生活了,很多政策、法律都
很苛刻,民不聊生,要人民做很辛苦的劳役,所以统治不长久。人民对政府不拥
护,整个社会不安定,国家不安定,统治就不长久。后来秦末的时候,天下大乱,
楚汉相争,刘邦统一全国。汉朝统一之后,许多管理方式大致上还是沿袭秦国的,
变化不大,不过,社会比较安定了。当时的政策是道家的政策,让人民自己发展
生产。生产发展了,经济就提高了,人民的生活就过得去了,生活一好,天下就
  我们中国长期要求风调雨顺,天下太平。风调雨顺,生产就会发展。古代农
业全靠天时好,若雨下得不多也不少,风不大也不小,天气很合作,农业就发达,
大家就有饭吃,生活也过得去。风调雨顺之后,就是国泰民安,国家就兴旺了。
  所以最主要的是人民的生活水平要过得去,就算不提高,至少不能降低,这
样国家就会兴旺发达。稳定是非常重要的,稳定的先决条件就是人民的生活要过
  汉朝立国不久,北方有一个很强大的民族――匈奴,对中国威胁得很厉害。
汉高祖带兵去打,也没打过。匈奴跑马射箭,武力很强盛,当时汉朝只好委曲求
全,向他们求和。后来汉高祖一死,匈奴王非常无礼地写信给汉高祖的皇后,说:
你丈夫死了,你就嫁给我吧。这封信很污辱的,但汉朝还是忍下了。吕后回他一
封信,说:我现在老了,牙齿也掉了,头发也白了,不能做你太太了,不配了。
这是很忍气吞声的讲法,可见汉朝对匈奴是很委屈的。想一下,自己国家实力不
足,马也没有,粮草也不充足,要打又打不过,所以不得不委屈一下自己。到后
来汉武帝的时候,国家力量强大了,马养得多了,和匈奴一打就把他打垮了。
  所以中国政治常常是在国内不济的时候要忍耐一下,这很重要的。后来到唐
朝也这样。唐朝很强大的时候,也就是李世民的时候,北方匈奴已被我们打垮了,
逃到欧洲去了。现在,欧洲的学者有两种说法,一种说匈牙利就是匈奴人遗留下
来建立的国家,也有一种认为,匈牙利是另外一种人,和匈奴没有关系。不管怎
样,匈奴人是被我们赶出去的。唐朝把突厥族赶出去,他们在土耳其建立国家,
这个是肯定的,学者没有异议,我们称他们为突厥族,他们自己叫“特族”,声
音差别都不大。甚至土耳其人把我们新疆称为东土耳其。
  我讲中国的历史大势,回想一下,从春秋战国到秦朝统一天下,此后,汉朝
就强盛了。为什么汉朝会强盛呢,因为经过春秋战国之后,许多不同的少数民族
和我们汉人融合在一起了,我们的民族变得强大了。对外界运用策略,对内部稳
定民心,所以汉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强大的朝代,跟罗马帝国一样大的。罗马从中
心向外扩张,而我们是把四面八方结合起来。主要是我们汉人可以开放融合,很
多少数民族和我们融合在一起,都变成了中国人。中国人人一多,就强大,经济
力量一发展,就把外国人赶出去了。所以我们中国历史上,汉朝是最强大的时候。
  后来,汉朝末年,有很多其他少数民族入侵,东北有乌桓人,曹操也带兵去
跟他们打过。后来到西晋的时候,有五胡人。大家读过历史都知道了,分别是匈
奴人、鲜卑人、旗人、氐、羌。鲜卑人是在东北的。有人这样讲,俄罗斯的西伯
利亚这个名字就来自鲜卑语,因为鲜卑在中国的北方,在西伯利亚一带。鲜卑人
很厉害的,把我们中国北方完全占了,我们汉人就退到长江以南,变成东晋,鲜
卑人就在北方统一。当时北魏有个皇帝叫魏文帝,很仰慕中国的文化,他自己要
求整个北魏完全中国化。从文化上来讲,魏文帝是中国历史上很重要的一个皇帝,
他穿的衣服,住的房子,用的文字,以及一些制度都是中国化的。后来魏国又分
为东魏、西魏,西魏变北齐、北周,北周之后,变成隋朝,隋朝灭亡之后,唐朝
  隋唐时候,中国又变得非常强大。为什么会这样强大呢?现在的考查认为,
隋唐的强大,完全是因为把匈奴、鲜卑、旗、氐、羌这些少数民族全部合并在一
起了。北周完全是鲜卑人的一个朝代,但隋唐继承之后,都和汉人共处于一个统
一的国家。唐太宗李世民是我们汉人的最伟大的皇帝之一,从他祖母到母亲都有
鲜卑人的血统,所以唐朝很多作风都鲜卑化。
  总之,秦汉、隋唐这样强大,都是因为把少数民族统一到一起了。后来,宋、
元、明、清历代中,元朝是排斥汉人的,在中国建立政权后,把汉人排在第四等,
阶级分明,民族排斥,所以,元朝不到百年就没有了。后来,清朝接受这个教训,
对民族不排斥了,汉人、满人共享政权,也接受我们汉人的文化,所以满清后来
就很强盛。
  我们讨论中国历史的大势,主要一个是开放。外部民族如果接受我们的文化,
我们可以当他是自己人,那么我们这个民族就会强大。不歧视人家的文化,不歧
视外人是一个重要的特点。唐朝接受了印度的佛教,到了近代,西洋的思想、西
洋的科学技术我们也接受。岳麓书院出过一个很伟大的思想家叫魏源,他当时就
极力主张引进西方的思想在全国传播的。唐朝是一个很伟大的时代,整个唐朝有
23个宰相是外国人。我在西方国家讲学时,跟他们谈,我说,你的国家,如果请
外面的人做首相,行不行t英国肯定不行,法国肯定不行,我们中国早在一千多
年前的唐朝的时候,单单一个朝代,就有23个外国人来做宰相。我们中国人心胸
很宽大的,只要是好的,对国家有利,外国人做宰相也可以。现在美国人选总统,
外国人是不可以的,规定得很严格。当时唐朝这样强大,心胸广大,外国人不仅
可以做唐朝的公民,而且做宰相也可以,没有限制。我研究罗马史,看罗马的法
律,花很多的时间,看得我很烦。罗马法很大的一部分内容是罗马公民的权利怎
么样,哪一些人可以当罗马公民,哪一些人不可以,都取决于你是否有家业有财
产,是否可以当兵。罗马人当兵打仗很奇怪的,他的甲、刀枪、盾牌都要自己出
钱买,国家不给,穷人家买不起刀枪。买不起盾牌,就不能当兵。所以有钱买刀
枪,买盾牌,就能参加军队,可以当公民,所以他们公民含义规定得很严格。这
样子,国家不可能真正强大。我们中国人来者不拒,你愿意来中国,欢迎得很。
所以我们中国因为开放,唐朝很强大,到后来满清开放一点,也强大,当然再后
来是因为内部组织得不好,内部腐败了,国势才衰弱下去。国家很排斥外部思想
的时候,就比较乱,“文革”时就是如此,内部斗争很乱。等到邓小平提出改革
开放,内部稳定,经济提高了,人民生活才变好了。现在可以说,我们中国走上
了中国历史上的一条正道,内部安定,发展经济,对内改革,对外开放,这是一
条光明的大道。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就是不断回归光明正道的历史。
  英国有一个大历史学家叫汤恩比,他写了一本《历史研究》,这是一本很有
思想见地的书,最后的结论就是西方国家已经走到尽头了。西方世界的行为方式、
思想逻辑已经行不通了,外面的世界可以征服的都征服完了,要打仗也没什么好
打的了。他认为将来人类的出路就是要用东方哲学,也就是中国的哲学。中国的
哲学讲究调和、合作、开放、融合。用这种方式的人类将来才有前途。我很同意
他的意见。我想未来世界人类的前途怎么样呢t全世界的人类都能接受中国的哲
学,开放,对任何人都不歧视,是什么国家的人都不要紧,美国人、中国人都是
一回事,互相融合的,互相合作的,这样这个世界,战争就可以避免,人类才有
光明前途。我想中国哲学的前途就是这样子,我们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已经证明了
这条路就是最好的路。大家不用互相斗争,不用你打我我打你。
  如果现在发生战争,用核子弹的话,这个前途就危险了。所以互相合作,互
相融合,提高生产,改善生活,避免战争,可以说是我们人类的出路和前途,也
是我们中国几千年的教训。
  我的讲话完了,请各位指教。(掌声)
?(江 堤整理 朱汉民 校订)?
  (摘自《智者的声音――在岳麓书院听演讲》,湖南大学出版社出版,定价:
18.80元。社址:长沙市岳麓山,邮编:410082)我要说明一点:
关于匈奴单于向吕后求婚一事,不能简单的认为是对于汉王朝的侮辱
史载:刘邦在白登被围,勉强逃回,後采用和亲手法与匈奴讲和,并且与当时的冒顿单于结为兄弟。而按照当时匈奴的风俗,哥哥死后弟弟再娶他的妻子是一种惯例,所谓兄终弟及是也。这和当时匈奴地区人口稀少,生育力低下有关,具有生育能力的女性再婚以保持家族人口的繁荣。
不过冒顿的做法确实有待商榷。betaloc的说法有新意的说。
史实如何,可待专家考证。
杨宪益曾有考证(《译余偶拾》薛平贵故事的来源),谓薛平贵是回鹘人传过来的欧洲故事--格林兄弟童话的《熊皮》,考证过程颇为发魇,亦为一趣
今人之与古人,怎一个猜字了得卷一百一
列传五十 匈奴列传
&&&&&&&是后韩王信为匈奴将,及赵利p王黄等数倍约,侵盗代p云中。居无几何,陈g反,又与韩信合谋击代。汉使樊哙往击之,复拔代pe门p云中郡县,不出塞。是时匈奴以汉将往降,故冒顿常往来侵盗代地。于是汉患之,高帝乃使刘敬奉宗室女公主为单于阏氏,岁奉匈奴絮缯酒米食物各有数,约为昆弟以和亲,冒顿乃少止。后燕王卢绾反,率其党数千人降匈奴,往来苦上谷以东。
&&&&&&&高祖崩,孝惠p吕太后时,汉初定,故匈奴以骄。冒顿乃为书遗高后,妄言。高后欲击之,①诸将曰:“以高帝贤武,然尚困于平城。”于是高后乃止,②复与匈奴和亲。
注①索隐案:汉书云“高后时,冒顿骄,乃使使遗高后书曰:‘孤偾之君,生于沮泽之中,长于平野牛马之域 ,数至边境,愿游中国。陛下独立,孤偾独居,两主不乐,无以自娱,愿以所有,易其所无 。’。高后怒,欲击之 ”。
注②索隐案汉书,季布谏,高后乃止。
上文摘自《史记─匈奴列传》
★★★★★★★★★★★★★★★★★★★★★★★★★★★★★★★★★★★
卷九十四上
匈奴传第六十四上
&&&&&&&孝惠、高后时,冒顿浸骄,乃为书,使使遗高后曰 :“孤偾之君,生于沮泽之中,长于平野牛马之域,数至边境,愿游中国。陛下独立,孤偾独居。两主不乐,无以自虞,愿以所有,易其所无 。”高后大怒,召丞相平及樊哙、季布等,议斩其使者,发兵而击之。樊哙曰 :“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 。”问季布,布曰:“哙可斩也!前陈g反于代,汉兵三十二万,哙为上将军,时匈奴围高帝于平城,哙不能解围。天下歌之曰:‘平城之下亦诚苦,七日不食,不能彀弩。’今歌吟之声未绝,伤痍者甫起,而哙欲摇动天下,妄言以十万众横行,是面谩也。且夷狄璧如禽兽,得其善言不足喜,恶言不足怒也 。”高后曰:“善 。”令大谒者张泽报书曰:“单于不忘弊邑,赐之以书,弊邑恐惧。退而自图,年老气衰,发齿堕落,行步失度,单于过听,不足以自污。弊邑无罪,宜在见赦。窃有御车二乘,马二驷,以奉常驾 。”冒顿得书,复使使来谢曰 :“未尝闻中国礼义,陛下幸而赦之 。”因献马,遂和亲。
上文摘自《汉书─匈奴传》
★★★★★★★★★★★★★★★★★★★★★★★★★★★★★★★★★★★
以此观之,冒顿所为确实别有用心两位的历史知识挺渊博的啊。再推荐几本历史书,不妨一阅。
昭君出塞,亦是先嫁老单于,老单于死后又嫁给他儿子。
始皇出巡,刘邦见之曰:“大丈夫当如是”。项羽见之曰:“彼可取而代也”。两人不同背景,性格及命运趋向跃然纸上。
朝为田舍郎,
暮登天子堂。
将相本无种,
男儿当自强。
经过韬光养晦,励精图治,汉朝终于打出了漂亮的帝国反击战。
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
何等气吞山河,雄视天下的豪言壮语!
千年之后,犹感热血沸腾。
中华民族因汉武帝的军功而称汉族。
到唐时更达巅峰,所以才有如今的唐人街,唐装之谓。
我最欣赏李靖,出将入相,百战百胜,与千古一帝的唐太宗李世民交相辉映。可惜这一黄金时期太短太短。
然有宋一代,虽物埠民丰,却一直苦于边关骚扰,动辄割地赔款,有“弱宋”恶名,何也?
一是没有形成统一坚定的国家意志,最高统治者蝇营苟苟,得过且过,纵有岳飞等世不二出的名将,直捣黄龙终成泡影。上下不同欲者,岂能胜之?二是尚武精神的衰退。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 晓风残月,成为当时社会的主流。
汉唐这两个大朝,有些相似---前朝皆因暴虐二世而亡,开国皇帝整肃平定江山,到二三,三四代才中兴。
至明王朝,特务,宦官横行,几乎没有有为皇帝,还不及清朝。
从当今韩国在世界杯上的表现,不难看出高丽战士的顽强及狡诈。隋炀帝倾全国之力,大军数次远征,狼狈败回,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星月军团土耳其则使我们依稀看到突厥武士(记不得他们是被汉朝还是唐朝赶到欧洲的)的凶猛剽悍,他们至今妄称新疆为东土耳其斯坦,煽风点火,策划疆独,仅是幻想而已。
纵观中国历史,动乱黑暗的年代居多,太平盛世实在是太少太少。老百姓总是最大受害者。
放眼当今世界,敢说“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者,惟美国一家而已。阿富汗,伊拉克。。。
有人讲新中国的国运与汉朝相似。细细一想,颇多拟合。我们应该迎来文景之治直到巅峰。
怏怏中华,何日复兴?何日恢复汉唐气象?谈及复兴,我可能没有星海朋友那么乐观。我还是抱一种谨慎的乐观。
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兴起,首先是国民素质、一种文化性优势的兴起。很遗憾的是几千年的封建制度和奴化教育造成的恶劣影响不能在短期内消除。不是要否定几千年悠久的中华文化传统,但是至少我们要对民族性中不适合现代化的地方进行改造--尤其是封建主义的流毒。因此,推动、提倡民主和科学在一个很长的时间内还是要反复地强调。
近邻韩、日都摆脱不了偏狭这种岛国国民特有的心态。在汉城,大街的许多路牌上只有韩文,没有英文对照;同样,汉城的电视频道中全是韩文节目,似乎也看不到英语等外语节目,这大概都是不符合国际惯例的做法。像韩国这种倔强的褊狭,一方面能培养一个民族的文化自尊心和自信心,有助于搞好内部文化建设,但另一方面也可能成为该民族的致命伤。因为褊狭往往会走向闭锁,而闭锁则意味着总有一天要落伍。日本的 偏狭更是走到精神分裂的崇尚暴行的极端。
古代中国的汉唐盛世时期,具有一种雍容大度的开放和包容,这是盛世之所以成为盛世的精神基础。[转载]   日本民族的精神与性格
  让我们先看一段美国研究家的描述。
  约翰?脱兰在他的《日本帝国的衰亡?上》中这样描述日本人:
    与西方人黑白分明的思想方法不同,日本人的界限比较模糊。在国际关系中,日本人讲究的是“政策”而不是“原则”。日本人似乎是没有道德心的……他的逻辑就象日本人用的包袱布,可大可小,随机应变。不需要时,还可以叠起来装在口袋里。
    日本人是不可理解的矛盾:既讲礼貌又野蛮,既忠诚老实又诡计多端,既勇敢又懦弱,既勤劳又懒惰――统统同时存在。对日本人来说,这没有什么不正常。日本人认为,一个人的矛盾越多,他便越深奥,自我斗争越尖锐,他的生活便越正常。这种哲学主要来源于佛教神道……日本对满洲和中国采取军事冒险的原因中,这些因素起了相当大的作用……所有这一切,都可以用一个词来表达――沙哟那拉。“沙哟”的意思是“这样”,“那拉”的意思是“就”,合起来是说“就这样吧”。日本人对一切事情每时每刻都说“沙哟那拉”,因为他们觉得每时每刻都是一场梦。人生就是“沙哟那拉”。帝国可兴可衰,最伟大的英雄和哲人也免不了化为灰尘……日本人最钦佩的是鲤鱼。它勇敢的逆流而上,跃越最陡峭的瀑布。但是,一旦捉住被放在菜板上它却一动不动,无奈的迎接死神――就这样吧,沙哟那拉……在日本人的思维方法中,先验与经验――菊花与军刀――之间是不存在缓冲地带的。他们真诚,却没有“罪恶”的概念;他们有同情心,却没有多少人性;有家族,但没有社会……日本人是完全不可思议的。他们使用工具的方法完全是错的。他们在铁砧上打铁是蹲着的,使用锯子刨子是拉而不是推,盖房子先盖屋顶,开锁钥匙向左拧。日本人做一切事情都是相反的。话倒着说,书报倒着念,文章倒着写(原译注,指日语动词在宾语之后)。人家坐椅子,他坐地板。鱼虾生吃。讲完一个人悲剧后放声大笑。穿新衣服掉进泥塘,爬起来面带笑容。有话不明说而是说反话。讨论问题拐弯抹角。在家里以过分的礼节款待你,在火车上却粗暴的又推又搡。杀了人还要向仆人道歉说把他屋子弄乱了……
  美国人在珍珠港被打痛了,不但给日本国丢了两颗原子弹并登上日本国土算帐,而且着实下工夫研究日本人为什么在二战时大发兽性。没有这种研究敌人的认真精神,绝不会有上述细致具体的描述。不管约翰?脱兰的描述与那个个人的见闻有多少差别,本人相信他的基本点在于,他在从根本上寻找日本人疯狂的精神基因,即或个别细节与今天的日本人有差别,也绝不影响他的基本结论的正确性。
  约翰?脱兰对日本国战争狂热根源的总体结论就隐藏在上述描述之中。他对日本帝国的历史陈述也从来没有脱离这个基本点。该书认为,日本民族这种不和谐的甚至是精神分裂式的民族性格,导致了他们绝对的崇尚强力征服,对内部是这样,对外部世界也是这样。失败了,沙哟那拉,无所谓。日本战前的基层军官作乱(第一章标题就叫“下克上”),是对内用强力说话,内阁不赞成战争,机枪的干活!对俄国战争以及后来对中国的大规模战争,以及明知力气不济还是悍然发动了的对美国战争,都是沙哟那拉分裂症的扩大化而已。
  所谓民族精神,当然是一种社会性的总体性格。他既表现在日常涌动的主流思潮中,更表现在历史关键时刻民族的主流行动中。个别人或少数人的偏离主流,绝不是我们所说的民族精神。日本人的勤奋、聪敏以及谦恭礼貌等,绝不是主流精神,也不是主流性格。日本人的主流精神是绝对的武运至上,绝对的强力征服,我不能征服你,宁可你征服我,绝对不与世界和平共存――沙哟那拉,灭亡了无所谓。国家兴亡的大事上如此,日常外交与人际交往中也是如此。好好想想,日本政府为什么就是不向中国人民认罪道歉?是日本人的认识能力问题么?非也。根本的症结在于这种精神分裂的崇尚暴行的民族精神不允许他的政府这样做。说到底,根源在于民族整体思潮,而恰恰不在政府。日本这样的国度,政府胆敢公然违背民意,一定是机枪匕首的干活。不要忘记,60年代主张反省战争罪行的不破哲三,就是被公然刺杀在演讲台上的。
  说日本人民是友好的,战争罪行只是一小撮人的狂热。那只是我们的的自说自话而已。日本人无论在什么场合,从来不强调自己是热爱和平的民族。他们的暴力欲望甚至在外交场合的姿态上也不愿掩饰。一个朋友说,日本在战争问题上从来没有悔过意识。在私交场合或许能听到几句“我悔恨……”之类的话,但是一到稍微高级的外交场合,日本人绝对不说道歉认罪之类的话,最多是“给你添麻烦啦”“曾经给中国人民带来许多麻烦”等等。尤其对中国,更是国民精神绝对不能允许道歉行为!但是,日本人对于美国却是俯首称臣,说奴颜卑膝也不为过。
  这是什么样的民族精神?是只认暴力强权的民族精神。美国强大,沙哟那拉,宰割我也认了。至于中国么,对不起,除非你真正能战胜我,二战输给中国,那原因多多,但绝不是中国比日本强大!
  请记住朱熔基总理访问日本时在电视台接受日本国民提问的场景。是日本普通民众问,为什么中国老是提出让日本道歉的问题?朱总理回答,你可以想想,日本什么时候向中国人民道歉过?这就是日本人民倒打一耙的精神――为什么你总让我道歉?能提出这样的问题,潜台词很简单:暴力征服是日本民族的天性,你挨了打说明你穷弱落后,活该!道歉?等你能打赢我再说。
  对于这种民族,我们需要如何应对?请记住美国人的作法。“弑父”的韩国文化[转]
??对中国文化的回避与“冒犯”
??中国古代文明对韩国文化的影响是无庸置疑的,但不少韩国人却好像总要回避或淡化这一点。不久前,笔者随一个中韩青少年交流夏令营去韩国参观访问。陪同我们的韩国女导游在简单地寒暄之后,便对我们说:“你们(中国)的历史教科书上说,我们韩国人是从中国大陆迁移过去的人的后代,但我们韩国人却并不这么认为。”听了这话我十分诧异,因为中国通行的历史教科书并没有这样写。韩国女导游的话实在有点儿“此地无银三百两”,似乎是在有意回避甚至抹去中韩之间某些方面的文化传承关系。
??除了淡化和回避外,还有一种文化上的“冒犯”。例如,中国古代瓷器代表了东方瓷器制作的最高水平。韩国古瓷的技术是从中国引进的,而且除了高丽青瓷可与宋代名窑瓷媲美以外,李氏王朝的瓷器国际学术界公认比中国明清瓷器逊色,但韩国人对此似乎并不甘心,总想把“瓷器天下第一”的桂冠戴在自己头上。笔者在汉城的历史博物馆里参观,里面陈列了不少韩国瓷器,旁边的解说词中就流露出“韩国瓷器独步天下”的意味。据说,暴富起来的韩国商人在国际拍卖场上拼命哄抬韩国古董的价格,致使韩国古瓷等工艺品的国际市场价急剧上涨。20世纪90年代初期,韩国古瓷、古画的拍卖成交价令国际拍卖行大吃一惊,一件15世纪的韩国青花瓷盘,在纽约克里斯蒂拍卖行拍卖,原估价20万至30万美元,结果拍出了308万美元的创纪录天价!韩国后裔对本民族古董的热爱,使得韩国瓷器在20世纪末期长时间保持“世界上最值钱的古瓷”称号,一直保持了近十年。全世界的拍卖行与收藏家也都对韩国古董刮目相看。这实在让以瓷器自豪的中国人有一点不舒服。直到2001年年初,一件明代瓷器才在香港创下了近500万美元成交价的新高,给中国人挽回了面子。
??再比如,印刷术名列四大发明之内,被认为是中国人对世界文明最重要的贡献。但数十年来,却不断有韩国学者论证印刷术起源于韩国,这在我们一些人看来,简直有点“恬不知耻”的味道了。这段公案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一次考古发现。此次考古在韩国庆州某佛塔内发掘出了一本雕版印刷的佛经,年代为公元6世纪,刻印时间应当在704-751年之间。这显然比中国所能找到的最早的雕版印刷刻本《金刚经》(868年)早得多!虽然,根据推断,中国在大约公元600年前后的隋朝就发明了雕版印刷,史书上提及的最早的雕版印刷书是唐初长孙皇后监制的《女则》,但这些一直没有找到有力的物证。据说国内的印刷学研究一直较为落后,几乎要使人产生类似“敦煌在中国,而敦煌学却在日本”的感叹。看着韩国学者至今仍在不懈地考证并宣传他们的观点,真让人担忧就凭着这股认真劲,他们的“阴谋”有一天会“得逞”。
??韩国属于儒教文化圈,而且在历史上长期奉行“崇儒抑佛”的政策。韩国人强悍的民族性与“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儒家理念之间的关联,还有这个民族的嫉恶如仇、忧患意识、集体意识以及凝聚力,同样与儒教影响密不可少。在日常生活中,韩国人更是对于长幼尊卑的分际极其在意,在地铁或公车上礼让长者的情景十分普遍。外国人初到韩国,新结识的韩国友人们往往会先问“你今年几岁”、“结婚了没”,从尊重个人隐私的观点来看,这些问题多少令人不快。实际上,只要了解他们是为区别辈分,以选用“敬语”或“半语”来交谈,即稍可释怀。正因为整个社会有较强的道德意识和较高的道德水准,于是韩国人颇以亚洲古典文化的先进代表自居,自认为最得儒家文化的真传。韩国的历史教科书一向宣讲韩民族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能力最优秀的民族;也一直认为朝鲜半岛是世界儒文化的传播中心,日本在文化上只是韩国的学生等等。这种心态在那位女导游的言谈中也流露出来,例如她常说“韩国人特别敬老、尊师、守时、守信”,这话带有很强的针对性,因为夏令营的中国孩子在这几方面实在不尽如人意。自己把自己的好传统都失落了,难免会被人轻视。
??被人轻视是不舒服的,但别人轻视你却有充足的理由,这实在值得好好反思。从历史到文化,再到民族性格,各位真乃高人也!
日本人看中国人
长谷川弘一
从总体上看支那人是世界上最低劣的种族。在总体素质上讲,南方支那人又要远远优于北方支那人。
  要知道支那的文化和经济重心早在宋朝时就已经南移,经过元、明、清几代,这种南北差距越来越大……请支那朋友记住:在近一千年的历史时期里,支那(主要是南方长江流域)文明和经济的发展,总是被北方南下的胡汉联合部队所蹂躏和中断。而那些与日本交流密切的南方的地区,其人种素质就远比北方地区高,尤其是台湾。我们日本人(除了只会叩头的少数政客外)愿意称你们国家为支那,不愿称它为中国,但我们称宋代以前为中国,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我们轻视支那人的一个原因是……我小的时候父亲带我去日比谷公园,指着北洋水师的战利品对我说,日本就是在打败支那的北洋水师后,才成为世界上主要强国的。当年,北洋水师的铁甲舰在日本海域为所欲为,全体日本国民都同仇敌忾,宁愿饿死也要把钱捐出来买战舰,由于日本资金远没有支那国充裕,我们无法像支那那样买大型铁甲舰,我们的战舰从各方面讲都不如支那的北洋水师,但我们在海战中却取得了完胜,这完全是大和民族精神力的胜利。你们的古人说的好:知耻者近乎勇,如果他看到他的后人的表现的话,一定会羞愤得自杀。
  我在日本时就轻视支那人,当我来到支那的时候,我发现支那人比我想像的还要低劣,他们对我这个毫无背景的日本学生点头哈腰,说什么都是日本的好,就连支那的传统文化也是日本继承的比较好。
  当我问他们支那一个在韩战中为了完成任务宁愿被火烧死的英雄时,他们居然说那种傻瓜再也不会有了。我们日本有靖国神社,你们有什么?你们有在日支战争(编者注:抗日战争)为国战亡将士的记录吗?我曾经接触过一些旧日本军的老兵,他们至今还对当年率队冲锋而被机枪在几米之外打死的支那官兵们表示感慨和敬意……
  我们日本人将会永记为国殉死的英灵,他们在靖国神社里享受他们应得的敬意,每当我们唱起“为国而逝的英魂啊,你要常常回到慈母的梦中”,我们就会感慨万千,永志难忘。支那人,我们敬拜神社时,你们根本没有资格说三道四。
-----------------------------------------------------------------------------------------------------------------------------------------------------------------------------------------------------------------------------------------------------------------------------------------------------------------------------------------------------------------------------------------------------------------------------------------------------------------------------------------------------------------------------------
一个韩国人:我看中国人
《青年报》
本报世界杯早刊编辑部经过激烈、认真的讨论后,决定刊发这篇文章。它出 自一位普通的韩国女子。非常显然,文章的话题已经远离了足球,远离了韩 国足球、中国足球和具有特定含义的“恐韩症”等等。但是,我们认为读者 非常有必要听到这样的声音、阅读这样的观点。因为以这样的角度来谈论足 球,不是已经太多,而是太少,而不着边际的空谈恰恰过于泛滥。
足球,和我们生存的地球具有相同的形状。它的奇妙支出在于能够撞击我们 的心灵,甚至撞击一个民族的心灵。所以刊发这篇文章远远不是我们的目 的,我们希望广大的中国球迷和读者解读、辨析这位韩国女子的文章,并且 公开的告知更多的中国球迷和读者你的观点。
我看中国人
我是一个韩国人。我们国家的英雄赢得了可贵的出线权,毋庸质疑这是一次 征服性的胜利。在观众席上我遇到了几个中国人,他们都不约而同对我们的 胜利表示高兴(请注意是高兴而不是祝贺),并在场上与我们一起加油、欢呼,似乎胜利也是他们的一样。
对于这种举动,我们大韩民国当然是欢迎的。可是我的确对这种行为感到不――到底是什么原因驱使他们如此发自内心的雀跃呢?他们的解释是:因 为我们同是亚洲人,你们的胜利代表着我们的光荣,也代表着我们进步的可 能性。西方人必须改改瞧不起亚洲人的习惯了。
听到这些,我不仅感到可笑。如果说在场上我们还能同欢呼的话,在场下, 这个导致你们为我们高兴的原因使得我有勇气冒昧的对你们直言韩国的想法。
遥想古代,我们被叫做高丽的时候,我们的一切都源于你们。相对你们来说,
我们只是一种文明的派生,我们只是挣扎在你们一隅的劣等生灵。我们没有自我,我们没有尊严。在我们的历史上,即使是我们强大的李朝对你们也毫无抗衡之力。
幸运的是,上帝非常公平而精准的给了我们其他的东西。因为我们国小,他给了我们更多的智慧;因为我们贫瘠,他给了我们强健高大的体魄;因为我们屡遭侵略,他给了我们顽强的意志;因为我们人少,他给了我们团结的精神……
于是,当时代的车轮滚动到以科技为中心的地带时,我们的品质促成了我们今天的成就,我们淋漓尽致的表现了我们的优秀与伟大。在科技上,我们的汉城大学把北京大学遥遥甩在其后;我们的企业(三星,LG,KIA,大宇,现代,JNC…)如狂风般扫过中国的市场。可以肯定的是,你们很多中国人都以买我们的产品而感到时髦、得意,甚至你们中有一大群带有奴性的同胞,他们是极不屑 于谈论国货的。
我们大韩民国也经历过外国产品充斥的时代。但是,我们伟大的人民紧紧团结起来对它们说不,而宁愿买性价比落后于SONY、丰田、摩托罗拉、飞利……
很远的三星电子、现代汽车。而那时,这2种现在看来卓越的品牌被外国人叫做――仿造猫!可我们为拥有它们而感到自豪,而不是可耻。
在体育上,只有你们十几分之一人口的我们,所得到的金牌却与你们相差无。
论智力的竞技――围棋――这种你们发明的东西,现在几乎是我们的天下!在时尚上,中国的大部分国土已经完全被韩流扫荡――你们听着你们不懂的歌,穿着宽松的大裤子。这种裤子实际上是韩国历史上的传统服饰――我们在传统中追求流行,用我们的传统创造流行,你们却是在扼杀你们的一切――你们在背叛你们伟大的先辈!!!
你们所说的亚洲光荣,在我们看来是多么的荒谬。请清楚铭记一点:当前的国际竞争是以国家为单位进行的,而不是大洲!希腊不会以英国的光荣为光荣。我们之间的联系,仅仅是在经度上相差15度而已。我们因为这种地理原因而共有的东西,在我们胜利的动力中是显得那样的惨淡无力。你们曾经给予我们的东西――儒家思想,平和,善良……在某种意义上说,甚至是我们的胜利如此迟到 的罪魁。我们的胜利来自你们没有的东西――顽强,团结,以近你们所摈弃的“激进的民族主义”。所以,我们的胜利属于我们的人民,而不需要其他人苟延残喘的沾及。
我很幸运的生在这个时代,这个我们初露锋芒的时代,这个我们打败了我们老师的时代,这个展现我们伟大的时代,这个不以国家大小、人口多少、矿产贫富为衡量标准的时代,就象不应以肤色评 判人的优劣一样。在这种科学的准绳下,大韩民国赢了!!
是的,我们长的很象,就象南斯拉夫人和美国白人一样。可是这种我们几乎唯一的共性,这种来自 我们同是远东的共性,又能意味着什么呢?――能代表着你们将来的进步吗?
因此,你们应该停止你们的幻想了,该让那种可耻的亚洲情结清醒了!你们进步的那天,只会因为那些你们现在没有的品质――顽强,团结,用科学武装的民族主义――而到来。
------------------------------------------------------------------------------------------------------------------------------------------------------------------------------------------------------------
Reiview & Background: A Joke, but worth thinking.
哪个文痞干的?
青年报真相信此文是韩国人写的?典型的中国时髦文风和情绪.
这明显是中国人自己写的。
我来韩国4年了,从来没听说一个叫JNC的大集团。所谓的“韩流”文化也不过是韩国人从日本人那里抄来的,只是加了一些他们自己的东西而已。只有不明就里的中国人才会拿这个来讽刺挖苦自己。
(caterpillar)
"本报世界杯早刊编辑部经过激烈、认真的讨论后,决定刊发这篇文章。"
这些水编辑把网上偷来的东西印出来,还煞有介事的样子,也太恶心了吧。
这很明显是个对韩国有点了解的中国人写的嘛,跟那个甚么长谷川一样的
吧。某些国人怎么这么闲呢? 还有自虐倾向。
(raining)
这篇被转载并被加了编者按的《我看中国人》的真实作者,系武汉大学2000级本科生,网大论坛网友,网名:法国尘埃。
该网友于6月15日发表《如果我是韩国人(法国尘埃久别后的理性思考),并于6月16日对该文进行了一点修改。
该文现仍存于网大论坛。
作者武汉大学网民法国尘埃声明如下
&[这篇文章,使我6.15写的,但是由于没保存,发送失败而导致丢稿,今天早晨重写了一遍,差点累死我了……
&&这篇文章的主旨是批判现在中国人对韩国的认识,以及对自我的认识,揭露韩国人对我们的看法,我主要想说明的是:中国人与韩国人的共性或者联系,不是他们胜利的原因,甚至可能是他们久久不能胜利的原因,所以我们绝对不应该为韩国的胜利而感到高兴,为韩国的胜利而对自己产生信心,为韩国的胜利而预见我们未来的胜利,仅仅是因为我们是东亚人,这是毫无逻辑的,更是可悲的,我们现在应该增强他们拥有而我们没有的东西,这些东西才是他们胜利的原因。
那就是----团结,顽强,民族性!!
“韩国人看中国人”一文的发展过程
最近网上流传的一篇“韩国人看中国人”一文的发展过程:
原文是武汉大学的一个学生发表在网大论坛上的,原题目是“如果我是韩国人”。发表后,不断被转载,题目被换成了“韩国人看中国人”,“一个韩国人看中国人”。一篇由中国愤青写的文章就变成“韩国人”写的了。
更有各大网站的站务网管们不分青红皂白,纷纷转载。这过程中,不知是哪个人(也许是恶作剧)将“韩国人”改成“韩国女人”,题目又变成了“一个韩国女人看中国人”了。这过程中,记者们再次显示了他们的素质:上海的青年报(世界杯早刊)将其刊登在报纸上,并号召读者参与讨论。扬弃......中国千年回顾---一个全球史的鸟瞰
国立台湾大学历史系毕业,先后获明尼苏达大学及斯坦福大学硕士及博士学
位;曾任教于美国堪萨斯大学、圣路易市华盛顿大学和加拿大阿尔伯特大学,现
任教于美国田纳西州猛菲斯大学。著有《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未断奶的民
  写这样一个大题目,在一篇文章里只能作一个"长时期"的综观,看能否整理
出一些头绪解释中国今日的处境。千年之交是结这种长阶段总帐的恰当时机,公
元两千年之初中国是世界领先,至千年之末中国已沦为"落后国家";这个千年又可
分为两半,前五百年中国领先,后五百年中国逐渐落于西方之后。"五百年风水"
是转了,但未来这五百年会否轮流转,我们拭目以视。
  只将中国与近代西方比较,仍然有西方中心论的余味。因此,本文亦注目中
国本身的发展规律并和西亚南亚的发展相呼应,还涉及内亚洲与中国有关的千年
动态。至于本文的比重,是偏重较不为人熟悉的前五百年,近五百年较略。
  宋朝:世界"近代化"的序幕
  公元一千年,正值宋朝第三位皇帝真宗咸平三年。宋代中国是世界近代化前
奏的说法,不限于内藤湖南一流的日本学者。当代美国的比较历史家麦克尼尔在
《权力的追求》中也说:"本书的假设是:中国在一千年前后转向市场调节的行为
颠覆了世界史的一个关键性的平衡。我相信中国的例子启动了人类的一个千年探
索,去发现在协调大规模行为这一点上,从价格和私人或小团体(合伙或公司)对
私利的看法出发,会有些什么成果。"1
  麦克尼尔中国在近千年之始领先于世界之说,其前提仍然是以它未能发展出
全面的市场经济为归依,并举出惯用的解释,如中央集权的官僚体制对商人的抑
制之类。问题在于,中国历史发展的形态是否含有达到全面市场经济这个目的,
值得商榷。然而,在我们探讨宋朝是否世界"近代化"的早春,仍得用西方"近代化
"的标准,例如:市场经济和货币经济的发达、都市化、政治的文官化、科技的新
突破、思想与文化的世俗化、民族国家的成形、以及国际化,等等。这一组因素,
宋代的中国似乎全部齐备,并且比西方提早五百年。
  自隋朝重建科举制度以来,世袭的门阀对政治的垄断被打破,至唐末,中古
式的贵族政治整个没落。宋代上承此势,由科举制度出身的文官政治变成主流。
此外,宋朝的创立者有鉴于唐末五代武人跋扈,遂采取重文轻武的措施,使中国
成为世界上最先由文官统治的国家。
  在财产关系上,宋代也由门阀私有制和国家分配土地制转变为土地自由买卖
和契约化。世族门阀的消失,使魏晋以来一直盛行的庄园制度为地主制度与小农
耕作所取代。至于国家方面,也基本上放弃用国有土地授田给无耕地农民,以减
轻土地兼并、调节贫富不均的施政。宋代的土地政策是"田制不立""不抑兼并"。
国有土地虽仍存在,但占全部土地的很小比例,其功能也不积极。一般是放任土
地自由买卖,国家只收登记费用。至于租佃的契约,则多半由私人之间决定。2
  自汉代以来,中央一视抑制兼并为正途,不但为了防止形成地方割据势力,
也尽量避免因贫富不均导致农民战争暴发。虽然,这个政策成功的时期不多。皇
室、外戚、公卿、宦官、豪商或竞争或勾结,对无权无助的农民进行蚕食,结果
总造成"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的局面。从汉末经魏晋至南北朝,甚至
形成世族地主的庄园制度,长达四个世纪。中央试图调节贫富不均是基于皇权生
存的考虑,但其立论常依据乌托邦式的理想。王莽的恢复"井田制",与北魏北周
的"均田制",都宣称是对古代周礼的回归。
  但自从中唐推行"两税制"以来,直到现代共产党统治为止,国家基本上放弃
大规模的平均土地的尝试,虽然这个思想深入民心,时隐时现。由于均田制的崩
坏,唐朝于公元780年实行"两税制",基本上是对两项现实--私有制和货币经济-
-的让步。在均田制底下,农民对土地只有使用权,死后必须归还国家,由国家对
新户主重新分配,而国家在这个基础上抽取租庸调,并建立寓兵于农的府兵制。
两税制把税制简单化,只收户税和地税,分摊夏秋两季征收,地税征收谷物,户
税则全以现钱计算。宋代上承唐代两税制,也轻丁口税而重田产税。
  从此国家基本上认可私有财产,并着眼于政府的现款运转。它"从由来以久的
国家必须负责纠正土地分配不均的教义全面撤退。"3至于"井田制"或"均田制",
虽然与现代社会主义思想引起共鸣,却是财产关系与市场关系不发达的症候。北
朝的北魏北周能够实行均田制,正因为华北落后,而执政者又是外族的原因。至
隋唐大一统后,均田制并不实行于较发达的华南。
  宋代"不抑兼并",并不造成魏晋南北朝式的世族庄园所有制,因为科举制度
已大致上决定社会地位的升降,造成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市场的发达也促进地产
转手之快速,"三世而衰"变成常态。士大夫和官宦家族为了保持家道不中落,遂
有投资于族田之举,为了保持家族的延续,用修订族谱人工地维持家族不散这个
风尚也开始盛行。
  "不抑兼并"虽不造成世族对政权的垄断,仍不可免导致土地兼并。这个趋势
在王安石变法时期已颇为严重,但王安石主张国家对社会的干涉,不再是平均地
权而是对小农作出贷款,亦即是提高生产、发展国民经济,而不是搞平均主义。
而王安石把老百姓对国家的服役变成用现钱折算,地方对中央的贡改为比较市价
后进行采购,都是市场和货币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才可能出现的政策。
  在宋代,中古式的身份制虽仍残存,但政府基于财政的考虑把全国居民分为
"主户"与"客户",亦即是只看财产,不看身份。拥有财产的主户直接承担各种赋
税,无产业的客户则不直接承担。在乡间,客户是指佃农,他们不再是从前世族
地主的"私属",而是直接编入国家的户籍。在城市里,主户身份并不以房地产之
有无为唯一标准,也包括有无店铺、库房,以及从事经营的资本,客户则是雇员
或房客。这种分类法是根据财产关系,也把契约关系普遍化。4
  唐代城市多为行政中心,宋代市镇趋于工商业化。唐代都市内的贸易地区由
官员严格控制,宋代则放任自由,因此商业区与住宅区的界限逐渐消失。宋代的
新型都市有些发展至很大规模,例如开封和杭州都达到一百万人口。后者为马可
波罗在元朝初所目睹,惊叹为前所未有。至元朝后期,世界旅行家阿拉伯人伊本
.贝图塔(IbnBattuta)访问杭州,亦称之为"世上最大的城市"。当时在中国以外
最大的城市是巴格达,在三十至五十万之间。
  宋代的都市化也反映货币经济的发展。宋朝铸造的铜钱超出唐朝时的十倍以
上,但仍不敷应用,在缺铜的情形下,宋真宗年间出现民间发行的"交子",是世
界最早的纸币,后来为政府接办。中国发展至宋代,商税也日形重要,它成为城
镇征收的主要项目。从远洋贸易抽取的税收,也达史无前例的比重。
  学者们曾为宋代为什么没有出现"工业革命"而进行讨论。在北宋,中国人已
懂得用烧煤炼钢,大型企业雇佣数百全职的产业工人,而政府的两处军工业聘用
八千工人--这已经是重工业规模。华北的钢铁业以1078一年为例,达年产一百二
十五万吨的水平,而英国于1788年亦即工业革命之始才不过年产七万六千吨。5此
外,矿冶、造纸业、制瓷业、丝织、航海业也高度发达。宋代中国是前现代的"高
科技"之家:造纸、印刷、火药、罗盘虽然多发明于前代,但至宋代成为大规模制
  宋代中国的"现代性",也表现为中古佛教的衰微和世俗精神之来临。在世界
其他各地仍盛行宗教艺术之时,宋代的绘画题材已开始表现市集与贸易,而文人
创造的山水画则呈现一种写实主义,宋代的原创不像后来被注入禅学的明代山水
画,而是对自然界忠实的模拟。这个入世的精神也表现为儒家理学之抬头。理学
以人伦为天理,在今日或被视为一种宗教,因为今日对世俗化的定义是个人从任
何权威底下解放,基本上是西方的设定。宋代的理学不妨视作中国式的集体主义
人间观的哲学体现。对不服膺神道观的中国人来说,这就是他们在现世的行为方
式,在现代社会中也如是。
  宋代承继隋唐帝国,却不能重组"天下",而必须和辽、西夏、金、蒙古等敌
国并存,在中国历代的皇朝史中呈现一种非常态,反倒更近似"近代"的邦国。宋
朝长期积弱,非但没法重建汉唐的规模,反而令抵抗外族入侵成为国民生活的常
态。长期下来,一种初期的"民族意识"开始形成。宋代已经有印刷术这种传媒。
按照班奈狄克.安德生的说法,印刷术是形成近代国家这个"想像的团体"的主要
因素。宋代的岳飞和文天祥后来在中华民国诞生时期编织的"民族英雄"谱系里变
成先烈,正因为宋朝有点像近代列强交侵底下的受难国家。
  宋代这幅图像"近代化"得有点惊人,有加以修订的必要。该指出:它不可免
遮盖了地域性差异,一般来说,先进的社会关系是江南盛于华北,东部盛于西部。
整体来说,宋代的市场和契约关系的普遍化不及工业革命后的西方。虽然从宋代
以后,土地关系是以契约为主导,但到了清代的雍正朝,国家对残留的人身依附
关系还得颁布最后一次解除法令。"两税制"轫始的重产业轻丁口的措施,后起的
朝代又必须重新执行--如明代的"一条鞭"和清代的"摊丁入亩",似乎并非一劳永
逸,而是循环出现。宋代的文官统治,在后起的朝代--尤其是由外族入侵建立者
--也屡受贵族统治的干扰。至于宋代印刷术虽然发达,但大多数人仍是文盲。当
时或许已有近代"民族"观念的萌芽,但这和近代国家用国民教育和大众传媒塑造
"国民"的积极措施还差得很远。
  同时期在世界其他地方
  唐宋之交,是今日西欧和俄罗斯文明的婴儿期。在这里,必须交代一些历史
背景,比较中国与西方历史的共同性与分歧性。
  继中华"第一帝国"--秦汉帝国--于公元三世纪崩坏后,中国进入长达三百六
十年的分裂、倒退与恢复时期。此时,华北被落后民族占有,但在他们接受汉化
的基础上,中国原有的文化与制度获得进一步发展,种族也被注入新血液。在经
历长期分裂、分途发展和民族融合后,隋唐帝国凭大运河整合南北,在此基础上
重建"第二帝国"。至十世纪初这个帝国又趋于解体。这次,分裂时期较短,不到
一个世纪,中国本部于979统一于宋皇朝。但在上面已经指出:宋代不能构成"第
二帝国"的重组或"第三帝国"的韧始,它是中国皇朝史的一个变种,反而有点像近
代在列强交侵底下的弱"国"。
  罗马帝国崩溃过程近似秦汉帝国,在时间上也接近。秦汉帝国的余绪--晋室,
在中原秩序崩溃、五胡武装勃兴的情形下,于317年南迁至建康〔南京〕。罗马帝
国则于331年迁都于拜占廷,帝国的东西分化从此不可逆转,而匈奴和日尔曼蛮族
大规模的入侵也开始。至476年,西罗马已无君主,西部地区进入长期混乱。至8
00年,在中国已经过了中唐盛世,法兰克人在西部始有重建"西罗马帝国"的尝试。
  这个尝试,促成了西欧文明的诞生。以法兰克人为主的日尔曼民族与罗马教
廷合作,在政治上、教义和教仪上逐渐摆脱拜占廷"罗马帝国"的阴影,缔造了自
身的文化认同。俄罗斯则在988才脱离原始宗教,从拜占廷处接受希腊正教,进入
文明阶段。而1056年拉丁教会与希腊正教正式分裂,西欧与俄罗斯分途发展形成
定局。因此,西欧和俄罗斯的童年,都在唐宋之交。
  与中国历史发展规律比较合拍的是西亚地区。该地区从古以来就有大一统政
权,从苏末、巴比仑、亚述、波斯、亚力山大、安息,一直到撒散匿(Sassanid)
帝国,兴衰交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不过是由不同民族建立的,因此不像中
国的朝代制度。在中国建立"第二帝国"的时候,西亚也为回教"大食帝国"统一。
回教创始人谟罕穆德与唐太宗同时,而大唐与大食在古代社会式微后,各自在它
们继承的地域里缔造一个"中古"的综合,其辉煌程度超越"古代"。隋唐发扬了秦
汉模式、从中土帝国蜕变为东亚帝国,而大食帝国则是接收和改造了两个地盘:
其一是古代最后的一个波斯帝国撒散匿王朝,另一则为罗马帝国的整个南半部,
从中东沿北非到伊贝利安半岛。大食无疑问是古波斯的继承者,同时与拜占廷和
胚胎期的西欧文明争夺古罗马的继承权。
  大唐进入九世纪,中央政府衰微,地方上节度使割据,皇帝的废立则掌握在
宦官手上,政治的腐败终于引发农民起义,处于重重矛盾中的唐室在907年灭亡。
大食帝国进入九世纪,地方割据势力兴起,宗教派系冲突加剧,君主哈里发(Cal
iph)仰赖由突厥人组成的奴隶军保护,结果哈里发的废立落入他们手中。政治腐
败与赋税沉重引起农民、游牧部落、和奴隶起义,至十世纪初期多打着持信仰歧
见的十叶派的旗号。至945年,一个信仰十叶教派的军事集团布夷(Buyids)掌控了
巴格达,大食名存实亡。哈里发以名义上的共主身分残留,最后一位在1258年被
西征的蒙古军杀害。1279年蒙古灭南宋。
  在这段期间,中国与回教世界是世界文明的两个顶峰,文教和科技发达。回
教从阿拉伯征服到大食帝国,走向波斯化,继承了西亚地区的文化遗产。由于它
处于旧大陆的中间地位,大食汇聚了希腊罗马、中国和印度的科技知识。后来西
方吸收的科技,包括古代希腊罗马的遗产,多经由回教文明之手。
  公元一千至两千年之交,在印度也是一个大转折点。公元七世纪,当玄奘访
问北印度期间,佛教的"第三波"已经在酝酿,那就是"密教"。至978年,西藏第二
次引进佛教,即所谓"后弘期",传入的就是第三波的密教。在佛教的老家印度,
演变为密教的佛教与印度教渐不可分,走向没落,而印度教内部则虔诚派(bhakt
i)兴起,变成大众运动,至一千年之末已经压倒佛教。公元997年,大食帝国瓦解
后第一个由突厥人建立的独立回教国家喀兹尼(Ghazni),从阿富汗不断地侵入北
印度,对印度教大加杀戮。但在十二世纪初,一个继起于阿富汗的突厥回教政权
入侵北印度,对佛教实行同样的摧残后,根基已大不如前的佛教从此在其本家一
蹶不振。在1211年,征服者在印度建立德里苏丹国(SultanateofDelhi),乃今日
南亚分成印回两大派之始,取代第一个千年的印佛两大派的对立局面。
  中亚地区的突厥化与回教化,也在两个千年之交。西域地区的人种自古以来
以"吐火鲁"(Tokharian)为主,至唐代,其文化则是佛教、景教、摩尼教的混合。
中亚地区最早皈依回教的是原先臣服于回讫帝国的葛逻禄(Qarluqs),他们在新疆
西部和喀什额尔地区建立"黑汗"(Karakhanid)帝国。他们的回教化在公元十世纪
中期。在十世纪末,邻居的塞尔柱(Seljuk)族也改奉回教。这些都是广义的突厥
民族,今天这整个地区即称作"土耳其斯坦"。
  公元二千年前期的"新型边疆民族"
  一位澳洲学者指出:宋代有当代世界最惊人的战争机器:一百二十五万人的
常备军,以及世界上最早的官营的大规模生产的军工业,宋人利用大运河输送的
后勤系统无比优越,其国防费用史无前例,其庞大程度会使汉唐大帝国破产,但
北宋对辽与西夏在军事上始终吃瘪,于1127年亡于女真人的金朝,至1279年南宋
被蒙古人消灭,真是令人费解。还必须指出:宋代的武装是人类史上第一次将火
药应用在战争上者。
  在公元二千年之前,文明世界为游牧民族所征服的事常发生。事实上,整个
"古代"世界的没落可与文明被野蛮浪潮掩没划上等号。但这都在文明世界自身腐
化之后发生的,汉帝国、罗马的倾倒即其例证。当文明处于鼎盛状态,对野蛮民
族总是无例外地占上风。汉帝国之击破匈奴、罗马之征服高卢与不列颠、隋唐帝
国之降伏突厥,皆其例。
  然而,宋朝在各方面发展水平都超越汉唐的情形下,又当皇朝建立之始,该
是最有朝气的阶段,却从开头就受制于较落后民族,它拥有世界前卫的战争机器,
却仅足以采取守势,在负担沉重的国防经费之余,还得对辽、西夏和后起的金付
出大笔的岁贡,以购买和平。结果,宋代仍创下中华第一次被非汉族整个灭亡的
记录。这个世界史上的大吊诡如何解释?这里作两处试解。
  首先,二千年初期的游牧民族已非昔日吴下阿蒙,而是蜕化为"边疆国家"。
这种新型的边疆民族的特征是"非部落化",它在军事上保留欧亚大草原骑马民族
的凶悍,但其辖地却囊括文明地区的边缘,统治大量的定居臣民和市镇,因此在
政教上又得采用文明制度和意识形态,遂兼有两者之长。
  秦汉帝国面对的敌人匈奴是分为部落的,单于居中,左右贤王居两侧,其下
还有大小王公,各领其部落,因此被汉朝分化,各个击破,大部份投降,残余者
往西流串,后来侵略北印度和东欧。隋唐两代必须应付的突厥大帝国也一般,可
汗居中,其他各汗居四侧,各领自己的部落,而他们兄弟叔侄之间又不断争夺"可
汗"之位,遂被隋唐帝国摆布操纵而击溃,不愿降伏的则被赶向西跑。
  这些游牧民族,对定居民族只限于掠夺,而不想加以统治,因为生活方式格
格不入,坐下来抽税不如周期性的来回抢掠来得痛快。迟至947年,刚改国号为"
大辽"的契丹人攻入开封,灭掉后晋,仍无留下来常驻的打算,反而觉得汉人难治,
饱掠一顿而归。这时,离后晋割让燕云十六州的936年还不久,契丹族朝"边疆国
家"的蜕化才开始。
  这类新型边疆国家不同于南北朝时代的北魏。后者是占据中原,但全盘汉化。
北魏于493年从平城迁都洛阳,皇室把自己和其他部落贵族的鲜卑姓都改为汉姓,
以洛阳为籍贯,而且按照汉人世族制度的方式排门第,规定鲜卑贵族只能与汉族
士族高门通婚。这是自愿被中国融化,而后来统一中国的隋室和唐室,都来自北
魏这一脉。
  另一方面则有高句丽、百济、新罗、日本和回讫的例子,他们虽因接受中国
文化而进入文明阶段,但却保留自身的民族认同,特别是语言,而且另创本国文
字。朝鲜诸国和日本都是定居民族,与中国或全不接壤,或处于很偏远的边疆。
因此,可与后来的辽、西夏和金作更恰当比较的莫如回讫游牧帝国。他们仰慕中
国,但为了不被儒教文化吞没,在洛阳遇到摩尼教后即将它奉为国教,又用中亚
康国的(Sogdian)字母另创回讫文字。他们相当文明,王室与唐朝和亲,成为长期
的盟国。在保留民族意识上,辽、西夏和金与上述这些国家都相同,不同之处是
占领了中国的北疆,包括长城一线在内,变成直接威胁内地的敌国。不妨说:中
土文明广被四方也有坏的报应。
  因"非部落化"而蜕化为新型边疆民族最成功者,莫如大食帝国衰落后称雄于
西亚的突厥人。突厥游牧帝国在大唐帝国处碰了壁,在中亚零星的突厥部落则与
回教世界接邻,有被俘虏而在市场上拍卖为奴者,也有自动归降的,不少成为奴
隶士兵,因此他们"非部落化"极彻底。9后来,他们在大食帝国内部用武力代替了
原来的波斯和阿拉伯主人。这种渗透方式与辽金夏民族的"边疆化"不同,后者是
游牧民族之定居化与汉化。前者虽然也导致突厥民族皈依回教,并成为该信仰的
最后一支生力军,但同时造成回教世界定居与游牧之分界崩溃--这个疆界模糊化
的特色至今犹存。
  大食帝国后期,不只是中央政府,连地方割据势力都招募奴隶兵团。公元93
7年,里海边的一个十叶派割据势力被它自己的雇佣军--包括有大量的突厥奴隶骑
兵--篡夺,建立布夷政权。也就是他们在947年掌控了巴格达的哈里发。在咸海的
河间地带(Transoxania),一个波斯人地方政权撒蛮匿(Samanid)候国防御中亚游
牧区,本是守土有责,但当作为对手的突厥民族纷纷改奉回教,造成"圣战"出师
无名的形势后,突厥人即大量成为撒蛮匿边区政府的士兵。前述侵入印度的喀兹
尼政权即由一位叛离它的奴隶将军在阿富汗建立的,是第一个脱离大食独立的奴
隶王朝,并且把这种军事奴隶制和回教一起输入北印度。它可以说是回教文明和
印度文明之间的"双重边疆国家"。
  公元999年,黑汗帝国灭撒蛮匿。1040年,刚改奉回教的塞尔柱突厥人从咸海
的河间地带南下,消灭了喀兹尼国,进据伊朗东部的呼罗珊(Khurasan)地区,于
1055年又西向消灭布夷政权,占领巴格达,其领袖自号"苏丹",仍奉哈里发为傀
儡,不同者是他们用主流的素尼教派取代了布夷的十叶教派。塞尔柱的兵威继而
扫向小亚细亚,意图消灭拜占廷的东罗马帝国,亦即是对整个基督教世界发动"圣
战",乃引起西欧十字军东征的导火线。
  此时,回教世界的旧领导阶层--地主和官僚--已失势,统治阶层走向军事化。
这种形势造成回教世界从十世纪到十六世纪的一个模式:突厥军事集团吸收回教
的都市文明,和阿拉伯、伊朗和印度的城市住民尤其是大商人勾结,共同剥削广
大农村里的劳动者。10这与中国的文官统治在城与乡、商人和农民之间保持一个
平衡的试图比较,无疑是落后的制度。突厥统治者还继续招募奴隶军来延续自己
的王朝,并发扬大食帝国凭军功领受"食邑"(iqta)之制。这种制度在中国秦朝以
后已非主流。
  但近代以前的世界之汇通,却非关在家里在一个举世无双的庞大人口间力图
保持"太平"、憧憬"大同"的中国文官统治所促成的。它反而是野蛮的武力利用文
明的资源创造的业绩。这句话最适用于突厥人的后继者蒙古人身上--他们是西方
人用海洋贯通全球以前首先用欧亚大草原来畅通旧大陆的先导。
  在这里,正是提出当时世界"第一军事大国"宋朝为什么灭亡的第二重解释之
处。宋代的军工业,如炼钢和火药之用于战争,其成果很快就为敌手所分享。中
土的军队逊于游牧民族者主要在骑兵,因此宋代大规模生产的钢铁多用在装配步
兵的盔甲、强弩和装甲战车方面,它们配合城墙,基本上是采防守战略。发达的
炼钢技术到了金人手里,就设计连人带马全部用钢铁包装的拐子马。北宋的火药
武器还在燃烧弹阶段,抵御胡骑的效用不大。到了南宋时代进展至爆炸弹药阶段,
但此时的发明已非宋人的专利。用铁壳内装火药的"震天雷"--即世界史上第一种
榴弹--是金人发明的。最早的管形射击武器--亦即是枪的前身--是金人用纸筒做
的"飞火枪",南宋为了对付蒙古,于1259发明"突火枪",用巨竹为枪筒,用火药
射出"子窠",乃子弹的前身。灭宋以后蒙古人用金属管子代替竹筒。11
  从公元十一到十三世纪宋辽金西夏蒙古之间的长期"战国"状态,是当时世界
"高科技武器"的实验场所。后来蒙古以世界上最优秀的铁骑,配合第二千年初期
东亚战场的战争水平和战争科技--火药和宋人发明的世界上最早的化学武器如"毒
烟",等等,横扫欧亚大陆无敌手。当时的蒙古人只有一百万人左右,比宋朝的军
事部门还要小,却几乎征服了全世界。
  蒙古大帝国:全球史第一个"世界系统"
  在新千年前夕,《华盛顿邮报》选出"本千年第一人",不是哥仑布,不是牛
顿,而是野蛮人成吉思汗。他虽然杀人如麻,但"他和他的子孙缔造了一个广大的
自由贸易区,横跨欧亚大陆,大大地促进了东西文明的连接。"这是现时代的"全
球化"眼光。
  蒙古人是很落后的。在成吉思汗草创时代,他们还是游牧民族,不属于包含
文明领域的新型边疆国家,他们顶多只是辽金西夏这类边疆国家的边疆国家。但
成吉思汗统一大漠时,已用人工方式把部落融合为"国家"。他"非部落化"的改革
是模仿契丹人打散部落结构,用十进位方法建立起一个指挥系统,因此到后来所
谓"蒙古"已非几个蒙古人部落的联盟,而是所有草原民族统一起来的国家。虽然
这种组织是新型的,但蒙古人起步阶段的落后性,仍使他们早期行动之破坏性压
倒任何建树。
  在年间,成吉思汗消灭塞尔柱的继承国--花拉子模,对咸海的河间
地带、阿富汗与呼罗珊进行大破坏、接二连三地屠城,消灭了五份之四人口,使
这个定居与游牧分界已经不稳定的地区,被进一步推向"大漠化"。当时的蒙古人
与定居民的生活方式格格不入,根本不懂得如何统治。成吉思汗的继承人窝阔台
汗于1234年消灭华北的金朝,仍作把该地区的农耕文明铲除、将它变成大牧场的
打算,被契丹贵族耶律楚材劝止,说明治理定居民族征取税收的种种好处,并建
立中书省作为中央政府机构。从此,蒙古人在中国就不只朝"边疆国家"形态蜕化,
而变成与南宋对立的中原"北朝",最终成为继统的"元朝"。
  在新大陆还没发现,海洋还未成为连贯世界各地的媒介的时代,欧亚大草原
是唯一贯串旧大陆的通道。像蒙古这样一个统一了整个欧亚大草原的势力,又是
东亚这片"高科技战场"的最后赢家,其打偏天下无敌手,乃顺理成章。除了东亚
之外,蒙古还征服中亚、西亚与俄罗斯。南亚是蒙古人不感兴趣才幸免:蒙古扫
荡花拉子模残余,于1222年曾侵入北印度,但因气候太热而回师。欧洲也如是:
至1241年蒙古人已征服今波兰、匈牙利等地,因窝阔台汗去世,各路军首脑必须
回蒙古大漠选举新的大汗,因而回师,才没有侵略日尔曼和意大利。蒙古第二次
攻伊朗,杀掉了最后一位哈里发,想一鼓作气征服整个回教世界,已扩张到达地
中海岸,准备进入北非,因蒙哥汗去世(1259)而故事重演。但回教世界已残破,
最幸运的倒是西欧。
  总的来说,蒙古帝国为整个欧亚大陆创造了一个世纪的"蒙古和平"(PaxMong
olica),保持陆上国际贸易\繁{干}线"丝绸之路"畅通无阻,也使从西欧经中东经
印度洋经东南亚到东亚的海上贸易空前蓬勃。
  近来,有人从"后殖民地主义""多中心论"角度批判西方中心论的世界史,例
如阿布-勒霍德指出:近代西方把全球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并非世界史上第一
次出现的"世界系统"。十三世纪时,一个前近代的世界系统已经成形,中国在形
势上该执该系统的霸权,但宋元时代的中国并没有走这条路,因此,这个前近代
的系统并不像今天西方中心的世界系统,而是多中心的。她把十三世纪的世界系
统分为八大圈,从泰西到远东计有:(1)西欧圈,它与(2)地中海圈有交叠点,后
者与(3)欧亚大草原圈、(4)埃及红海圈、(5)中东波斯湾圈交叠,(3)(4)之间亦有
交叠,而(4)(5)则与阿拉伯海西印度洋圈交叠,后者又和(7)东印度洋东南亚
圈交叠,后者则与中国南洋圈交叠,最后这圈又和(3)的极东部分交叠。13
  这个世界系统至十四世纪初达巅峰状态,但亦于该世纪中后期趋于瓦解,与
"蒙古和平"相始终。1335年,在西亚的伊儿汗国,创始人旭烈古一脉的统治已中
断。1368年,蒙古在中国的统治被明朝推翻。1380年,钦察汗国的附庸莫斯科对
其主子提出挑战,并初次在战场上获胜,虽然汗国在十五世纪中期内部闹分裂后
才真正完结。蒙古世界秩序的瓦解并非十四世纪世界系统散套(delinking)的原因,
而是它的症状。学者对其原因还在探索中,在本文里也无须置言。
  "蒙古和平"保障了欧亚大陆的汇通,这个世界市场是多中心的,但其精华地
段无疑是中国,因此它成为大汗自身的领地。在中国悠长的皇朝史里,元朝把宋
代无法重建的"天下"以外族入主身分加以恢复,似乎可当做中华帝国第三次重建。
但元朝并非一个纯中国的朝代,大汗除了是"天子"之外,还是蒙古世界帝国的名
义共主。蒙古把中国纳入"全球化",与印度洋和西亚的联系加深,并与西欧首度
接触。元时,天主教首度在大都设主教区。另一方面,元朝统治有很多地方似乎
背离中国传统。
  首先,宋代的儒家文官体制不受重视。元世祖忽必烈统一中国后,虽然也重
用汉人,却并不恢复科举制度,至1313仁宗朝才恢复,但由此渠道出身的士人居
于高位者大不如前代。元代在运用多民族的人才方面的确冲破儒家教育的局限,
但居统治地位的仍是蒙古王公,而不是文臣。蒙古人本身数量少,又在降伏欧亚
大陆之后才征服南宋,因此,他们的统治集团中包含很多中亚和西亚的"色目人"。
这些人办事的方式有异于中土,常造成文化冲突。世祖时的财相阿合马、卢世荣、
桑哥虽然解决了中央的财务,却引起政争而被杀,乃因为他们那套是西亚的突厥
军事集团与城市里大商人勾结的方法,在儒臣眼里变成"聚敛之臣"。
  这一切,以宋代中国已达到的文治水平看似乎乃倒退。另一方面,元代是中
国史上最不"轻商"的时代。其实,南宋已经朝这个方向走,而元代则发展至商业
全面对内开放、对外开放的地步。元世祖又在宋代的基础上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全
国统一的纸币制度。
  蒙古世界统治的遗产
  对中国整体来说,蒙古的遗产有下列数项。蒙古灭金时在中原长期作战,造
成华北的残破。一度是北宋重工业区的河南东部和河北南部,从此一蹶不振。蒙
古虽然与南宋长期在国界上交战,但灭宋过程却很短,因此江南比较完整。至元
代,华南与印度洋和西亚的贸易又获进一步发展,北衰南盛的形势从此成定局。
蒙古消宋之前先灭了大理国,蒙古统一中国,使云南变成中国的一部分。西藏也
于元时内附,从此中国人习惯上觉得西藏是国土一部分。
  从元代开始,"回民"成为中华五大族之一,尤其集中在西北与西南。他们多
是随蒙古人入主中国的"色目人"之后代,他们在元代又称作"回回人",多信奉伊
斯兰,因此后者被中国人称作"回教"。在中国本部以外,以今日新疆为基地的察
合台汗国受了该地臣民的影响,后来也皈依回教。改信了回教的蒙古统治者,在
十四世纪末又强迫最后一批不信的回讫人改奉回教。14后者是今日中国境内回民
之大宗的维吾尔族。
  对亚洲总体来说,蒙古东征西讨的遗产受益人反而是突厥人。表面看,初期
的蒙古军西征接二连三地摧毁了突厥人政权,尤其中止了塞尔柱人的西进,把东
罗马帝国的寿命多延长了两个世纪。但蒙古人本身只有一百万人,为了扩充队伍,
把所有的游牧民族都变成"蒙古军"。因此,所谓"统一大漠"其实是把原先地域已
经很广却很分散的突厥人组织起来,让他们的地盘进一步扩展。因此,当蒙古浪
潮退潮后,西亚的突厥人继续西征,建立横跨欧亚非三洲的土耳其帝国,在伊朗
者则建立十叶派政权,是为近代伊朗之始,另一支入主印度,建立莫卧儿帝国。
  蒙古人进军俄罗斯时,自身的民族只能拨出五千人左右,其余是内亚洲的其
他游牧民族,可想象是以突厥人为主。他们征服的南俄地带原先已为钦察(Kipch
ak)游牧民族占领,也属突厥人的一支。蒙古人建立的"钦察汗国"索性以他们为主
力,以其名为国号。后来,蒙古人、突厥人、斯拉夫人、芬族彼此交配,混出一
种说突厥语的"鞑靼人"(Tatars),在今日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共和国里是第二大
  对世界总体来说,蒙古人的所为有利于欧洲的兴起和亚洲的落伍。蒙古旋风
对西亚回教世界的摧毁特别沉重。他们对前大食帝国的核心地带--伊朗--破坏未
尽的地方,在十四十五世纪之交,为瘸子帖穆儿(TimurLenk)完成。他是突厥人,
出身察合台汗国辖下的咸海河间地带,属于文野分界的定居民这一方。但他自称
察合台汗的继承人,非但没有保卫文明,反而刀刃向内,捣向伊朗腹部,并模仿
野蛮阶段的蒙古人屠城、筑头颅塔,而且蓄意破坏文明的基层建设如灌溉系统之
类。该地区定居与游牧的界线早已不稳定,从此,伊朗--尤其是东部--基本上变
成大漠的延伸。今日伊朗境内四分之一人口是突厥人,游牧是国民生活很重要的
  回教世界是西方基督教世界的死敌。蒙古在西亚地区造成的后遗症,无疑是
帮了西欧的一个大忙。欧州在当时是发展中地区,如同今天的"第三世界"。西欧
人避过了蒙古世界征服的兵锋,在"蒙古和平"期间首次与中国直接接触,他们从
欧亚大陆一端旅行到另一端,亲自目睹中国的富庶。此后,西方的经济发展总有
一股东向的欲望。哥仑布就是看了马可波罗的游记,想从大西洋另辟新航路到达
中国,而无意中发现新大陆。
  蒙古军西征也把中国的"高科技"西传。尤其是火药武器来到欧洲,其水平又
往上翻了一番。十五世纪的法国和意大利是继东亚之后的第二个"高科技战场"。
从此,欧洲在这方面领先。至十六世纪初,西欧人将最新型的火炮装在战舰上,
配合中国发明的罗盘,开始征服海洋。15
  综观第二千年的前五百年,可以说是中国遥遥领先,但中国的高度发展结果
是替别人作嫁衣。这种观察即使确实,仍失诸狭窄。中国的贡献如果成全了蒙古,
后者的业绩又何尝不是替第三、第四者作嫁衣。今日蒙古人局促于内亚洲的一个
小国内,人口只有两百万,而突厥人的国家至少有五个。至于受益于蒙古旋风的
欧洲人则在后五百年代之而兴,成为世界的新主人。世界史似乎有它自己的逻辑,
不为狭窄的民族主义思维所框范。中国在后五百年重演这场戏,也当作如是观。
  青黄不接的十五世纪:中国的海上霸权
  在第二千年的前面五百年,新型边疆民族是天之骄子,到后五百年,则由航
海国家独领风骚。这个变化有其内在逻辑。在前阶段,旧大陆的欧亚大草原是世
界的通衢大道,草原民族的铁骑加上文明国家的高科技武器,即合成支配世界的
方程式。但火药武器的进一步发展却宣判了草原帝国的死刑。世界史进入我们的
"近代",海洋继大草原成为世界的新凝固剂。有走向海洋的意志、并能把新型火
炮装上远洋船舰的海权国家就成为时代精神的使者。
  在这第二场径赛还在暖身阶段,当时的中国已经以"世界冠军"身分出现。后
来连这种稳操胜卷的事都不干,乃由于志愿放弃出赛。如果宋代中国有世界最庞
大的陆军和最先进的战争工业,明代中国则有世界最庞大的海军和超前的航海技
术。当全球史上第一个"世界系统"散套以后,离西方海上霸权的兴起还有一个世
纪。在此期间内,中国完全齐备称霸海洋的条件,而且也初试啼声--其表现即郑
和下西洋。
  明初海上霸权,有前人积下来的基础。首先是宋室南渡,赖江防抵御胡骑,
在中国史上首次建立独立的海军衙门,战舰上的标准火器装备是霹雳炮。除了国
防之外,失掉中原的南宋在税收上越来越依靠远洋贸易,在高宗时代曾占政府财
政收入中现钱的百分之二十。16唐朝对远洋贸易只开广州一埠,至北宋则另增杭
州、明州、泉州、板桥(青岛附近)、华亭(今上海)等九个港口。南宋为了扩
充贸易量,甚至在海南岛新建一个神应港。南宋对海洋贸易大事奖励,不论官民,
能招来外商增加国库收入至某数额者,都予以加官进爵,政府负责维修海港、建
立仓库、在沿海一路置灯塔,并于海上岛屿设立水师寨,替进出的商船护航。17
  从宋代开始,外贸已经摆脱"朝贡"体制,朝自由化方向走。元代承袭此势,
而它的政权性质又是"全球化"的,中亚西亚的蒙古政权是姻亲,并不是化外,因
此,外商来中国的特别多,中国商人对外国也更为熟悉。这个全球化倾向到了明
朝开始逆转。要了解明代中国,必须将它放在全球史里面看。蒙古是世界帝国,
其崩溃后必然出现地区性的"民族主义"逆反。这个逆反也包括莫斯科的俄罗斯以
及十叶派伊朗--该两地今天的民族认同都是"后蒙古"产品。
  有人认为明帝国重建的是较狭义的、亦即是只包括汉族的"天下"。18这在开
国时就势所必然。明太祖虽然把定居中国的色目人一视同仁地当做子民,但元代
蒙古人、色目人、汉人三头马车式的政治体制势必然告终。明太祖为了继统,仍
把元朝视作中土的正统皇朝,把忽必烈牌位拱在历代帝庙,但他并没有消灭蒙古
人,只把他们逐至塞外,结果他们又重组游牧帝国,威胁时刻存在,结果北疆重
新成为第一国防线。这不可免地造成"夷夏之防"意识之重炽。明中期以后,屡遭
倭寇、满州侵略,于是逐渐出现宋代那种汉人民族意识,而抗倭抗清的英雄戚继
光、史可法也继岳飞、文天祥之后,被编织入民国革命时代发明的民族英雄谱系。
  明太祖在沿海一带也颁布海禁令,当初乃纯行政性质。朱元璋打天下时的劲
敌张士诚、方国珍等的地盘,就是具海洋帝国雏形的南宋旧地。这些势力的残余
拒绝接受明统,逃亡到南洋,甚至日本。1380年,太祖借"胡惟庸案"诛杀中国最
后一位宰相,罪名是他雇佣日本武士图谋行刺皇上。这个"海外关系"实在耐人寻
味,它与"去父母之邦"的"天朝弃民"同样令中央不放心。
  海禁令禁止民间出海,却没有终止晚唐以来的远洋贸易,它如今成为中央的
专利。中国人不可以出去做生意,而来"天朝"经商的外国人从此必须打着来"朝贡
"的旗号。于是,国际通商被加上"政治挂帅"的紧身衣。
  这个国家对外贸的垄断,使明初的海军一度膨胀。中国至南宋时已有独立的
海军部,蒙古为了灭宋也在金朝水师的基础上扩建,最后是海上的崖山一战灭掉
宋朝。元朝合并了金、宋、朝鲜的舰队,成为世界第一海军大国,曾两次东征日
本,一度南征爪哇。明初的舰队在数量和船只体积方面又超越前人。明海军在十
五世纪初的鼎盛时代有三千五百条船只。
  郑和于1405年第一次"下西洋",率领两万八千人,用六十二艘船分载,最大
的"宝船"长四百四十尺、横梁长八十尺,有九桅,可载千人。它比八十七年后哥
仑布发现新大陆的三条小船大将近五倍,而且设备亦较为先进。中国的造船技术
在宋代已经发明水密隔舱,欧洲船舶到十八世纪才有这种设备。19最令人瞠目的
是对如此庞大的远洋舰队的补给,这个问题必须拥有海外殖民地或海军基地才能
解决。明朝没有在海外殖民,但附庸国麻六甲可能是它海外基地之一。
  郑和六次下西洋是在成祖朝,最后一次()在宣宗朝,郑和死于回程
中。自此,中国从海洋退缩,而如此壮举最后连一点涟漪都不剩下。在郑和时代,
回教势力--尤其从印度南端扩散的--已在印度洋伸张。郑和本身是回教徒,明朝
势力达到该区,亦是顺其原势,并无横加干涉。中国人撤离印度洋后,它很快成
为回教的内海,西至西非海岸,东至大明在南洋的据点麻六甲,都渐次皈依回教。
这是透过商旅和传教士的活动,非经由武装征服。因此,当葡萄牙人在十五世纪
末侵入印度洋,该区毫无抵挡能力。
  问题在于:当蒙古的"世界系统"散套,而西方海权还未兴起之际,最有资格
带头重组新世界系统的该是中国,但它却在关键期间撒手不管。原因何在?它有表
面的,也有深层的。
  表面上是成祖朝开销过于庞大,他的继承人势必采取紧缩政策。除了派大舰
队"下西洋"耀武扬威之外,成祖朝还六次征讨蒙古、长期对安南用兵,同时建筑
紫禁城--即今日的"故宫"。罗荣邦认为成祖以后明朝出现财政困难。但他同时认
为郑和时代的外贸对中国是极端有利的,因为明朝强大,能够单方面决定价格。
20这引起了两点疑问:远洋贸易足以补助国家的财政困难,何必裁减?外国和中国
做生意每次都吃亏,还有谁千里迢迢到中国去"朝贡"?
  答案或许在明朝外贸与"朝贡"不分这点上。郑和的下西洋并非孤立现象。成
祖一朝,对不包括安南在内的南洋国家就出使了六十二次,多半是只前往一个国
家,规模没有郑和那么庞大。但它们的功能相同,那就是负责朝贡国使团的接送。
郑和第一次的航行带回爪洼、麻六甲和苏门搭腊的使团,而第六次于1423回国,
带来包括波斯湾区的六国使团,共一千二百人。这些人到了中国,尽了"朝贡"礼
仪后,就可以在市场上贩卖夹带的免税的私货,并等待下一班中国船把他们送回
去,多半一等数年,每天都由主人盛意招待。明朝既然当了宗主国,有藩属的君
主被推翻的,亦得派海军保送他回去复位。
  这个负担的确沉重。成祖死后,北京连前往黑龙江生女真地方的使团亦裁掉。
中亚地方有代表子虚乌有国家的使团,希望来"天朝"讨赏的,明廷也加以谢绝。
"下西洋"自然是被优先开刀的项目。但遗憾的是明廷连远洋舰队也裁掉。
  成祖死后,攻打安南的战役还持续中,但1426年明海军在东京湾吃败仗,使
明廷放弃征服安南的打算,亦使人怀疑海军是否有用。此时大运河也已经修复,
并且装上新发明的闸锁,内陆的运河漕运比沿海运粮安全得多,于是,海军被大
量裁减。1449年发生土木之役,蒙古势力复炽。明廷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到内亚洲
国防线,不久就开始建筑长城,从西到东,达一世纪才完成。当时的海疆并无威
胁,明廷不会同时维持两大笔国防经费。
  但明朝显然放弃南宋用外贸养海军的措施,非但不准国人出海,海洋国来进
行"朝贡贸易"的数量也限得极低,而且完全为政治服务。有邦交的"一年一贡"、
差一点的"三年一贡",像日本那样关系极坏的则"十年一贡"。令人费解的是明廷
接二连三地下令,把造船的体积越限越小,禁止尖底的只准造平底的。至1500年,
造多于两桅的船只变成重罪,1525年朝廷又下令各地方捣毁远洋船只,逮捕所有
使用者。21如果政府裁减海军,只是政策性的问题,无须变成法令。它们显然是
针对私营企业,国家自己解散海军,但又防止民间的力量超出官方。这种限制导
致明末制造郑和时代那种九桅大船的技术失传。
  更深层的原因是中国的锁国心态抬头。明代中国从蒙古世界系统中摆脱出来,
有如二十世纪共产中国与西方帝国主义世界秩序断裂一般,都不可免作出背对世
界大势的自然反应。中国从唐末已开始走向海洋,但如今这个新走向变成"离经叛
道",并被算在"外族"蒙古的头上,而新冒现的锁国心态则被说成是"华胄重光"。
明太祖有平均天下的思想,他虽然没有制度性地平均地权,但用罗织的方式消灭
富户,尤其把江南的大地主诛戮殆尽。"几场大清算下来,可以肯定的是全国充斥
了小型的自耕农。"他心目中的新社会是乌托邦式的,"它更像一个庞大的农村公
社而不像一个国家。"亦即是商业不发达的纯朴的不流动的农业国。22他无向外扩
张的野心,生前为子孙列下一份"不征国"的名单,其中包括朝鲜、日本、安南以
及南洋诸国。
  元代和印度洋和西亚的联系,明成祖想保留并发扬光大之,并委派回族色目
人后代郑和主其事。成祖以后这条路没再走下去,实在是遗憾。成祖这个明代第
三位帝王,其实更像是最后的一个蒙古"汗"。他五次到塞外亲征蒙古,不像华夏
君主所为。已有人指出:成祖的"态度和元朝的皇帝几乎雷同,他们热切地到外国
去拉关系并且聘用外国人为他们服务。"23忽必烈想征服安南,劳民伤财而终告失
败,成祖又把这件蠢事重演一遍。忽必烈建立的朝贡体制,承袭蒙古"大汗"的派
头,强制外国君主亲自到北京朝觐中国大皇帝,他们不肯来,就派海军去攻打。
成祖的体系则是成立对客户友善的接送服务。但两者耗资同样巨大。成祖以后,
儒家文官政治的"不劳民伤财"的"祖训"就变得更无可非议。
  印度洋:从中国的"朝贡体制"到西洋人的"公司体制"
  西欧人对远东和印度洋的财富有一种饥渴。为了另辟到东方的新航路,葡萄
牙人沿西非海岸逐步南航,摸索了大半个世纪,终于在1487年绕过好望角,进入
了印度洋。随之而来的就是武装恐怖行动。达迦玛于1502年率领十五艘全面武装
的船舰,炮轰印度南端的港口喀里古(Calicut),建立霸权。东非海岸斯瓦锡利城
邦(Swahilicitystates)--是郑和航海到达的地方--是靠印度洋贸易繁荣昌盛的,
现遭葡萄牙人的侵略而撤退入内陆,整个斯瓦锡利文明从此衰亡。西欧人带来地
中海作战的暴力水平,印度洋诸邦根本无招架之力。
  1511年,葡萄牙人灭掉中国的藩属麻六甲,把它变成殖民地。这一带,早已
由华侨所殖民。郑和第一次下西洋回程之时,曾与盘踞在苏门答腊的巨港(Palem
bang)的华人领袖陈祖义作战,杀掉五千人,并把陈本人带回南京正法。这些人可
能就是和朱元璋争天下的元末群雄逃到海外的残余。明廷的政策是消灭海外不肯
就范的华侨,宁可扶植地方土著,对马来海峡对岸的麻六甲恩泽有加,郑和几次
下西洋都用它当基地。后来中国势力自动撤出,让麻六甲自生自灭。但葡萄牙之
消灭麻六甲却获当地华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日照钢铁国企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