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专业就业前景运营就业前景如何?有人回答下吗?

如何做好新媒体运营与策划工作? : 经理人分享
如何做好新媒体运营与策划工作?
想做好新媒体运营与策划的同学,要先搞懂什么是新媒体运营?平时大家所说的新媒体运营,严格意义上应该叫做新媒体平台运营。打个比方:电视叫媒体,手机叫新媒体;CCTV叫电视台,微信公众号、今日头条等叫新媒体平台。传统的营销是企业做好广告片在电视台投放,或者将广告植入电视节目。而如今新媒体平台的发展,企业就相当于有了自己的电视台。有了电视台,不能只播广告,所以企业要像电视台一样做各种节目,从而植入广告。这样,就有了新媒体平台运营。新媒体比起传统媒体,多了互动性。电视投放的广告,消费者看的到,却摸不着。而企业在新媒体平台做广告,消费者可以直接参与进来,所以这就有了线上活动。综合来说,新媒体运营是指企业通过策划品牌相关的优质、高度传播性的内容和线上活动,利用微信公众号、今日头条等新兴媒体平台,向客户广泛或者精准推送消息,提高参与度、提高知名度,从而达到企业品牌宣传、产品销售的目的。&所以,新媒体运营与策划,主要分两个方面:一、内容生产,二、活动策划。一、内容生产做内容,首先要进行用户调查,你的用户是谁?他们需要什么内容?他们喜欢什么内容?然后再进行内容定位。内容的形式可以是文章、图片、视频等,内容制作的流程是采集、创作、审核、编辑、呈现、扩散等。内容的点击率和标题和配图有很大关系,转发率和内容的质量有很大关系。什么样的内容更吸引人?很有价值?很有道理?引起共鸣?引起恐慌?让人愤怒?所以,想做好新媒体运营的同学,要在内容方面下功夫,不断的学习-思考-实践,不断的提高自己。有人问做新媒体内容编辑有前途吗?我说前途很广阔!内容营销未来会占企业营销的很大一部分,企业要么自己做内容,要么拥抱内容生产者。内容植入营销,就像现在的电影中植入的广告。现在短视频、短内容的受众远比电影庞大,所以内容营销的价值将会不断的凸显出来!&二、活动策划做活动,一定要搞清楚活动目的、需要哪些资源支持、需要的成本是多少?根据自己的最大能力,然后策划出具体的活动形式。一份可执行、可操作、创意突出的活动策划案,可有效提升企业的知名度及品牌美誉度。一个好的活动,关键在于对目标受众的吸引力大小,一定要注重受众的参与性及互动性。这是做新媒体活动成功与否的根本。另外,活动推广不单单需要前期精心的策划,能不能最大限度的执行是非常关键的。活动前,要对整个活动计划进行反复推敲,看是否能全部落地。没有活动经验的同学,或者经验很少的同学,可以多关注竞争对手、同行的动态,看看他们是如何做。多学习,才会有进步!最后大家注意,新媒体平台并非只有微博、微信。大家可以根据不同情况,选择以下新媒体平台:企鹅媒体平台、今日头条、UC订阅号、一点资讯、搜狐媒体平台、百度媒体号、秒拍、映客直播、优酷视频自频道、腾讯视频个人频道等等。这些平台的推荐机制,比微信公众号少了个传播要求——粉丝基数!技术越来越强大,大家只需安心做内容!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
文章所涉及判断和结论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经理人分享立场。
文章相关知识点
评论&&|&& 条评论
畅阅·猜你喜欢新媒体运营人,你一天的工作是如何度过的?
这个是我在知乎上的回答,既然这么多人点赞感谢了,我就分享下。
请按照下列五点答:
1 你在什么公司 什么职位
2 日常工作和上下班时间
3kpi是什么
4你认为这份工作最有价值的一件事是什么
5对新媒体运营的看法
回答如下:
2、朝九晚五
&阅读与粉丝
4、这个问题需要好好问答下
首先我们需要认清楚新媒体是啥个东西,新媒体说白了也就是媒体,我们从事这份工作其实就是为公司宣传产品或者品牌理念,其实也就是市场工作的一部分。
那么,我们对于公司的价值就是为公司创造很多的用户基数,这些用户到底有用没用,你的思维决定着他们有用还是没用。总之,用户基数越多越好,不管你是如何坑蒙拐骗来的,但是一定是一个活人就行。
在日常的运营推广活动中,我们都非常注重“精准用户”这个词,后来我想了想,精准只是概念,很难做到,只能说一个网投放的池子里面,你想要娃娃鱼越多越好。可是一个正常的生态,怎么可能只有一种鱼呢?所以精准往往失效,我觉得活的鱼就好。
对公司的价值:这几年市场越来越难做,尤其是所谓互联网行业,因为他们追求的就是快快快!因为快,
所以很多市场动作经常会变更方向,在这种思维的支配之下,领导们会因为某个产品的定位或者方向市场动作不给力的时候而改变,认为起初的方向是错的,捞的鱼不是自己想要的,或者捞了半天,鲫鱼没有,鲤鱼一堆,然后开始主攻鲤鱼方向,最后捞了一段时间,发现鲫鱼也多了,后来又决定,鲫鱼鲤鱼一把抓,所以方向上总是很难保持一致。
这种结果就是,很多市场动作都是在浪费人力和物力,一旦资金出现问题,市场人员又是第一批被裁员的,因为市场是一个不作为又烧钱的部门,是吧。KPI你背了,锅也得你背。
当然,运气好的人,跟随公司一起成长,用户越做越多,方向也没有大问题,这是少部分运气比较好的,不过似乎概率很低,这也导致了这些年很多市场部的人员跳槽非常频繁,即使在大公司,也未必安稳。
如果很幸运,你的努力或者打酱油,公司在团队的整体配合之下,产品起来了,用户基数也多了。那么你拥有了的自己的一张“成功案例”名片,这个时候你学到了如何从零到1的全部路径,这个过程
一般1-3年才能完成,你拥有了一份从一个用户到百万或者千万用户的整个流程以及市场动作,你见证了产品开发过程中的不断优化,用户的不断吐槽,你见证了市场动作的一步步成功,你感受到了花钱也是门艺术。等你出来之后,你可以胜任一个项目经理。
但是,很不幸,我们99.99%的人可能都不会有这样的好的经历,大部分产品要么1年夭折,要么半死不活,还在探索,那么
作为新媒体人员,你怎么办?
所谓平台给不了你的,你只能提升自己的价值。
譬如我,没事在这里给你做回答,
鬼知道,万一哪个伯乐觉得我是一个千里马,盛情邀请呢,所以世事难料。要做的,就是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
新媒体的工作包含文案、策划、渠道、商务、数据分析、竞品分析、活动(线下线上),如果你说自己每项都精通,呵呵,没有个10年时间,估计都很难。
所以做个全局的运营还是挺难的,那么你可以先从几个基础的东西开始。
首先,你得写好文案把,因为所有的与运营相关的,首先得写文案。咪蒙人家就写文案,其他的让别人负责,所以,一个人的核心价值就看他在某单个方面是不是很突出了。
如果你每项都很突出,基本没这样的人,最多你每项都还了解,有几个比较精通,那么你可以作为部门的leader,带领着兄弟们向前冲,一个人,你是做不出来什么惊天地的运营的。
很可惜的是,很多人做新媒体运营,就局限在公众号了,然后基本上没有训练自己的某项技能,譬如文案,大多数公号运营追求的是用户,从而导致活动是主旋律,各种活动搞来搞去也就那几个。
渠道,完全不懂,也不会自己去摸索,譬如你热爱知乎,却不做任何回答,
你热爱公众号,自己却没有个人公众号,不懂的积累自己的渠道以及人脉。你说你热爱商务,也很少能谈几个合作客户,因为你的量级还没有人愿意跟你合作。所谓自己能力不足时,认识了再牛逼的人也没啥用。
策划,你基本没有大案子操作,除非你公司的市场部预算充足,不说百万,一年有10万的预算都算不错了。所以,你又学不到什么,因为20万的方案你都不知道怎么做。
竞品分析,基本也就自己在YY把,很少有人做得好的,因为数据去哪里找,找些什么数据,怎么分析,没有好的领导指点,自己摸索。再加上时间和精力,基本没啥成就。
线下活动,为了成本,愿意做线下活动的公司都少了。当然现在活动的整个流程对个人成长还是有用的。
所以,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就努力一个方向,至少不让自己变成了啥都不会的人。
5、对新媒体的看法
看法很多,基本上就是那种被裁的首选对象罢了。
自媒体的发展,内容的创业越来越火,未来是机会也是灾难。
我坚信且非常肯定,未来,企业的市场部将会缩减,只要1-2个项目人员即可。更多的市场服务将会转向自带流量的自媒体人,为什么这么说?
市场部的工作本身就是为了流量,而且企业的市场部又是高危行业。
对于企业来讲,市场部大多是阶段性的,而且为了不断优化内部组织,
不断获得新的想法,市场部如果一成不变,对整个产品的用户推动是极为不利的。
看看市场部的人跳槽的频率就知道了,需要不同的leader,创造不同的市场动作。
自媒体流量有什么好处?
多样性、广域性。
一个企业随着不同阶段,不用用户基础,所需要的流量是不一样的。
与频繁的更替人员不如直接雇佣自媒体工作室。
所以,未来的自媒体工作室将会成为大趋势,也将成为以第一批自由化职业以及共享技能的首批试验者。
不管你信不信,我反正信了。
对于还未有一技之长的新媒体工作者来说,赶紧加油吧!!未来你可能找不到工作,只能成为流动的小贩,成为工作室的雇佣者。
这个世界太恐怖了,我还没来及准备,已经让我倍感危机。
新媒体运营交流学习群: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社会化媒体
了解更多>>
桂ICP备 号
桂公网安备 36号
阅读下一篇
自媒体运营攻略
行业经验交流
Hi,在你登录以后,就可以永久免费的收藏任何您感兴趣的内容,关注感兴趣的作者!
请输入正确的邮箱
已有帐号请点击
帐号创建成功!
我们刚刚给你发送了一封验证邮件
请在48小时内查收邮件,并按照提示验证邮箱
感谢你对微口网的信任与支持
如果你没有收到邮件,请留意垃圾箱 或 重新发送
你输入的邮箱还未注册
还没有帐号请点击
你输入的邮箱还未注册
又想起来了?
邮件发送成功!
我们刚刚给你发送了一封邮件
请在5分钟内查收邮件,并按照提示重置密码
感谢你对微口网的信任与支持
如果你没有收到邮件,请留意垃圾箱 或 重新发送
对不起,你的帐号尚未验证
如果你没有收到邮件,请留意垃圾箱 或
意见与建议
请留下您的联系方式
* 留下您正确的联系方式,以便工作人员尽快与你取得联系
新!变现功能上线
现在,只要登录微口网账号,点击“我要变现”,就能领取任务,轻松推广商品,坐收丰厚佣金,只要一分钟操作,就能获取50%超高提成!
合适的商品更容易推广,你可以根据公众号定位,选择调性最适合推广的商品;如果没有公众号,你也可以选择自己喜爱或者符合自己品味的商品。
优秀的产品文案能让我们赚更多钱,你可以直接使用我们平台提供的文案素材;如果你不想用,那么你可以自己随心撰写合适的产品文案。
关于购买链接
你可以将购买链接粘贴在“阅读原文”处;或者分享购买链接/二维码至社交平台或社交群内。只要有用户通过此链接购买了商品即可获得丰厚提成!
转藏至我的藏点出版社新媒体运营效果怎样?专业的人还是该做专业的事儿 | 北晚新视觉
出版社新媒体运营效果怎样?专业的人还是该做专业的事儿
绝大多数出版社都增加了网络部门或者专门的新媒体运营人员。实际效果如何呢?通过笔者这两年的观察,除了部分自媒体账号反响不错之外,绝大多数机构投入“巨资”开发的APP、电商平台、网站都门前冷落车马稀。几百万的资金和其他资源,投入进去,换回的却是一个残次品,要知道,如此多的钱投入到出版上,砸出的可能都不止一本畅销书了,专业的人还是应该做专业的事儿。
作者 何姝我
上当受骗者有之,血本无归者有之,砸钱不闻者亦有之
现在中国的互联网体量,有点惊世骇俗的味道了。
据《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今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10 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1.7%。这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6.56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人群占比达92.5%。这个网民数量,放眼世界,仅次于中国、印度的人口总数,是美国人口的两倍,妥妥的世界第三大人口组织。这就是虚拟世界的太平洋!如果发一声喊,在比特海里搅动风云是不成问题的。
如此庞大的基数,在计生委看来可能是“只生一个好”的政策沃土,可是在互联网弄潮者看来,却是滚滚财源——服务器一响,黄金万两。于是,在这片魔幻现实主义热土上,又掀起来一波又一波近四十年来似曾相识的“创世”神话。
拿最近几年蔚然兴起的移动互联网浪潮来说,规模之广、力度之大,超越了前面二十余年互联网发展带来的社会变革。适逢金融危机带来的实体经济不振,上自庙堂之高下至江湖之远都把对于未来的绝大部分希望寄托在了互联网商,那么,比特世界的互联网受得住原子世界的跨次元厚望吗?
彼得·蒂尔在《从0到1》中,回顾1998年的互联网热潮的时候,就认为这个“短命网络热潮,其背景就是这样一个溃败无序的世界。如果想要未来更好,就一定要找到行得通的方法,而且要处处行得通。间接证据显示,互联网新经济是唯一可以前进的道路。”所以其后的泡沫破裂就是题中之义了。那么,判断今天的热潮,需要借鉴当年的什么呢?
伴随着这一波移动互联网大潮,派生出了一个新媒体浪潮——可以勉强称之为一个新生事物,在这个浪潮中,我们看到文化出版行业开始快速、大量地投身其中——开发APP,做微信订阅号、服务号,建手机网站……个个都忙的不亦乐乎,绝大多数出版社都增加了网络部门或者专门的新媒体运营人员。实际效果如何呢?通过笔者这两年的观察,除了部分自媒体账号反响不错之外,绝大多数机构投入“巨资”开发的APP、电商平台、网站都门前冷落车马稀。举个例子,某国内一流出版社去年投巨资开发的一款APP,经过一年的运营,仍然只有安卓版本不说,产品升级乐观估计不超过三次,整个产品设计逻辑仍然存在不少反人性化的地方,去年刚上线笔者试用发现的一些问题——比如闪退、购买步骤复杂等,时至今日仍然存在。更最要的是,综合几个主要的应用市场的情况,总下载数量应该不超过1万次。几百万的资金和其他资源,投入进去,换回的却是一个残次品,要知道,如此多的钱投入到出版上,砸出的可能都不止一本畅销书了,专业的人还是应该做专业的事儿。
日光之下,并无新事。评论今天的热潮之前,不妨将目光回到十几年前。世纪之交的中国,当时掀起的上网狂潮本质上与今天并无不二之处。当时的中国,在“信息高速公路”的理念召唤下,在完成了初步的网络基础建设之后,开始了第一轮大规模的狂热投入,新概念、新事物层出不穷,古老国度第一次跟发达国家同步,似乎实现了“到世界去”的伟大梦想。好在时间给了一个试金的标准,有市场原因的大浪淘沙当年风流灰飞烟灭不说,靠行政命令雨后春笋般蹿出来的政府网站们则成了一道风景线。
据日《南方都市报》报道,当时全国各级政府网站达85737个,但是有钱建没能力管,大部分县以下的网站处于荒芜状态,通过关停并转的方式清理了6373个“僵尸”网站。几万个网站,白花花的公帑,就这么打水漂了。经过短短的十多年,笔者并不认为国人尤其是部分吃体制饭的机构的观念能迭代多少。这次浪潮之前,是否应该冷静反思一下,如何避免陷入杜牧所说的“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的境地。
那么,浪潮之前,怎样才能做一条傲立潮头的鱼呢?
窃以为,互联网对社会的改造,乃是人类社会几百万年来未有之大变局。今天的变化,可能是刚刚开始。不过,作为一名互联网从业者,在庐山之中也未必能把庐山描绘明白,说出来博方家一笑罢了。
首先最应该调整的就是个人的思维,大变局前,绝大多数人只能先适应环境,才能改变环境。二十多年的中国互联网乃至四十多年的世界互联网发展史,都在严肃地絮叨着一个道理:互联网不是一种工具,而是方法论和世界观。十几年之前,揣着互联网是工具的想法,建网站、做软件没有问题,毕竟刚刚长出来的苗子,可以赋予多重想象。但是时至今日,还在抱着同样的方法,认为搞个APP做个微信号就能实现业务转型的想法,跟认为迈出一只脚就能走到西天取到真经的想法一样可笑。组织的互联网转型,不是一蹴而就的,对于浸淫体制内多年,从来没有破产清算先例的文化出版行业来说,更是一种蠢化自身的冒险行为。
互联网发展到今天,无论其本身抑或其对社会的改造,都是一个协同演进的过程。从技术层面来说,互联网是各种各样的标准协议,各式各样的软件、硬件标准,组成了网络基础设施,而在具体实施层面,则是各类观念的标准化对接。对于一家非互联网机构来说,在跟外界庞大的互联网标准对接的时候,技术层面很容易实现,外包、采购就可以了,难点在于如何能够将观念标准化。比如,绩效考核如何同时兼顾二者,让老员工新员工同时满意。而且,不少身居高位者用手机都用不顺,面对新媒体操作的各种新奇规则和网络流行语,观念上能否接受也是个需要破局的难题。
回到开头,如此规模庞大的网民基数,虽然是看好任何一个市场前景的出发点。但是光看到了市场的大,再加上互联网带来的成功学崇拜,往往容易忽视市场的复杂性。路漫漫其修远,一旦能够从观念上有所转变,那么接受任何新概念、新工具并且欢享他们带来的果实都是水到渠成的事儿。
当然,并不是说观念转变过来,就能一切顺风顺水,在具体实践过程中,还会碰到各种各样的状况,上当受骗者有之,血本无归者有之,砸钱不闻响者亦有之,状况种种,困扰人心的同时也在侧面暗示着世界的复杂和多彩。
来源:北京晚报 北晚新视觉
作者 何姝我
上当受骗者有之,血本无归者有之,砸钱不闻者亦有之
现在中国的互联网体量,有点惊世骇俗的味道了。
据《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今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10 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1.7%。这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6.56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人群占比达92.5%。这个网民数量,放眼世界,仅次于中国、印度的人口总数,是美国人口的两倍,妥妥的世界第三大人口组织。这就是虚拟世界的太平洋!如果发一声喊,在比特海里搅动风云是不成问题的。
如此庞大的基数,在计生委看来可能是“只生一个好”的政策沃土,可是在互联网弄潮者看来,却是滚滚财源——服务器一响,黄金万两。于是,在这片魔幻现实主义热土上,又掀起来一波又一波近四十年来似曾相识的“创世”神话。
拿最近几年蔚然兴起的移动互联网浪潮来说,规模之广、力度之大,超越了前面二十余年互联网发展带来的社会变革。适逢金融危机带来的实体经济不振,上自庙堂之高下至江湖之远都把对于未来的绝大部分希望寄托在了互联网商,那么,比特世界的互联网受得住原子世界的跨次元厚望吗?
彼得·蒂尔在《从0到1》中,回顾1998年的互联网热潮的时候,就认为这个“短命网络热潮,其背景就是这样一个溃败无序的世界。如果想要未来更好,就一定要找到行得通的方法,而且要处处行得通。间接证据显示,互联网新经济是唯一可以前进的道路。”所以其后的泡沫破裂就是题中之义了。那么,判断今天的热潮,需要借鉴当年的什么呢?
伴随着这一波移动互联网大潮,派生出了一个新媒体浪潮——可以勉强称之为一个新生事物,在这个浪潮中,我们看到文化出版行业开始快速、大量地投身其中——开发APP,做微信订阅号、服务号,建手机网站……个个都忙的不亦乐乎,绝大多数出版社都增加了网络部门或者专门的新媒体运营人员。实际效果如何呢?通过笔者这两年的观察,除了部分自媒体账号反响不错之外,绝大多数机构投入“巨资”开发的APP、电商平台、网站都门前冷落车马稀。举个例子,某国内一流出版社去年投巨资开发的一款APP,经过一年的运营,仍然只有安卓版本不说,产品升级乐观估计不超过三次,整个产品设计逻辑仍然存在不少反人性化的地方,去年刚上线笔者试用发现的一些问题——比如闪退、购买步骤复杂等,时至今日仍然存在。更最要的是,综合几个主要的应用市场的情况,总下载数量应该不超过1万次。几百万的资金和其他资源,投入进去,换回的却是一个残次品,要知道,如此多的钱投入到出版上,砸出的可能都不止一本畅销书了,专业的人还是应该做专业的事儿。
日光之下,并无新事。评论今天的热潮之前,不妨将目光回到十几年前。世纪之交的中国,当时掀起的上网狂潮本质上与今天并无不二之处。当时的中国,在“信息高速公路”的理念召唤下,在完成了初步的网络基础建设之后,开始了第一轮大规模的狂热投入,新概念、新事物层出不穷,古老国度第一次跟发达国家同步,似乎实现了“到世界去”的伟大梦想。好在时间给了一个试金的标准,有市场原因的大浪淘沙当年风流灰飞烟灭不说,靠行政命令雨后春笋般蹿出来的政府网站们则成了一道风景线。
据日《南方都市报》报道,当时全国各级政府网站达85737个,但是有钱建没能力管,大部分县以下的网站处于荒芜状态,通过关停并转的方式清理了6373个“僵尸”网站。几万个网站,白花花的公帑,就这么打水漂了。经过短短的十多年,笔者并不认为国人尤其是部分吃体制饭的机构的观念能迭代多少。这次浪潮之前,是否应该冷静反思一下,如何避免陷入杜牧所说的“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的境地。
那么,浪潮之前,怎样才能做一条傲立潮头的鱼呢?
窃以为,互联网对社会的改造,乃是人类社会几百万年来未有之大变局。今天的变化,可能是刚刚开始。不过,作为一名互联网从业者,在庐山之中也未必能把庐山描绘明白,说出来博方家一笑罢了。
首先最应该调整的就是个人的思维,大变局前,绝大多数人只能先适应环境,才能改变环境。二十多年的中国互联网乃至四十多年的世界互联网发展史,都在严肃地絮叨着一个道理:互联网不是一种工具,而是方法论和世界观。十几年之前,揣着互联网是工具的想法,建网站、做软件没有问题,毕竟刚刚长出来的苗子,可以赋予多重想象。但是时至今日,还在抱着同样的方法,认为搞个APP做个微信号就能实现业务转型的想法,跟认为迈出一只脚就能走到西天取到真经的想法一样可笑。组织的互联网转型,不是一蹴而就的,对于浸淫体制内多年,从来没有破产清算先例的文化出版行业来说,更是一种蠢化自身的冒险行为。
互联网发展到今天,无论其本身抑或其对社会的改造,都是一个协同演进的过程。从技术层面来说,互联网是各种各样的标准协议,各式各样的软件、硬件标准,组成了网络基础设施,而在具体实施层面,则是各类观念的标准化对接。对于一家非互联网机构来说,在跟外界庞大的互联网标准对接的时候,技术层面很容易实现,外包、采购就可以了,难点在于如何能够将观念标准化。比如,绩效考核如何同时兼顾二者,让老员工新员工同时满意。而且,不少身居高位者用手机都用不顺,面对新媒体操作的各种新奇规则和网络流行语,观念上能否接受也是个需要破局的难题。
回到开头,如此规模庞大的网民基数,虽然是看好任何一个市场前景的出发点。但是光看到了市场的大,再加上互联网带来的成功学崇拜,往往容易忽视市场的复杂性。路漫漫其修远,一旦能够从观念上有所转变,那么接受任何新概念、新工具并且欢享他们带来的果实都是水到渠成的事儿。
当然,并不是说观念转变过来,就能一切顺风顺水,在具体实践过程中,还会碰到各种各样的状况,上当受骗者有之,血本无归者有之,砸钱不闻响者亦有之,状况种种,困扰人心的同时也在侧面暗示着世界的复杂和多彩。
来源:北京晚报 北晚新视觉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网页至朋友圈(点击二维码隐藏)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
新视觉·新媒体
北晚新视觉微博
北晚新视觉手机版
北京晚报APP
北晚新视觉微信
新视觉影社微信
地址:北京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0号北京日报社新闻采编中心205室 电话:010-邮箱:takefoto(at)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号公安机关备案号:094025被浏览529783分享邀请回答1K75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35347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查看更多回答}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新媒体运营就业前景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