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蒜国家标准我们国家哪里生产的最多

大蒜 出自 《本草经集注》:今人谓葫为大蒜,谓蒜为小蒜,以其气类相似也。
大蒜原产于西部高原,也蔓衍于中亚地区。张骞通西域,携回大量域外物种,大蒜也是其中之一。大蒜传入中国后,很快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美蔬和佳料,作为蔬菜与葱、韭菜并重,作为调料与盐、豉齐名,食用方式也多种多样。&
蒜的种类的分类方法很多,一般按鳞茎的皮色可分为:白皮蒜和紫皮蒜。按蒜瓣的大小分为:大瓣蒜和小瓣蒜。按是否抽薹,还可分为:有薹种和无薹种。按种植方法的不同分为:青蒜(蒜苗)和蒜黄。&
形态特征&/蒜
多年生草本植物,大形,球状至扁球状,通常由多数肉质、瓣状的小鳞茎紧密地排列而成,外面被数层白色至带紫色的膜质外皮。叶基生;叶片实习,宽条形至条状披针形,扁平,先端长渐尖,比花葶短,宽可达2.5cm,基部鞘状。花葶实心,圆柱状,高达60cm,中部以下被叶鞘;总苞具长7-20cm的长喙;伞形花序密具珠芽,间有数花;小花梗纤细;小苞片大,卵形,膜质;具短尖;花常为淡红色;花被片披针形至卵状披形,长3-4mm,内轮的较短,花丝比花被短,基部合生并与花被片贴生,内轮的基部扩大,扩大部分每侧各具1齿,齿端成长丝状,长超过花被片,外轮的锥形;子房球状;花柱不伸出花被外。&根浅根性作物,无主根。发根部位为短缩茎周围,外侧最多,内侧较少。根最长可达50cm以上,但主要根群分布在5-25cm土层,横展范围30cm。成株发根数70-110条。茎鳞茎大形,具6~10瓣,外包灰白色或淡紫色于膜质鳞被。叶基生,实心,扁平,线状披针形,宽约2.5厘米左右,基部呈鞘状。花茎直立,高约60厘米。球状至扁球状,通常由多数肉质、瓣状的小鳞茎紧密地排列而成。叶包括叶身和叶鞘。叶鞘管状,叶生未展出前呈折叠状,展出后扁平而狭长,为平行叶脉。叶互生,为1/2叶序,排列对称。叶鞘相互套合形成假茎,具有支撑和营养运输的功能。花、种子&佛焰苞有长喙,长7~10厘米&伞形花序,小而稠密,具苞片1~3枚,片长8~10厘米,膜质,浅绿色花小形,花间多杂以淡红色珠芽,长4毫米,或完全无珠芽;花柄细,长于花;花被6,粉红色,椭圆状披针形;雄蕊6,白色,花药突出;雌蕊1,花柱突出,白色,子房上位,长椭圆状卵形,先端凹入,3室。蒴果,1室开裂。种子黑色。花期夏季。
生长习性&/蒜
1、温度:喜冷凉,适宜温度在-5-26℃。大蒜苗4-5叶期耐寒能力最强,时最适宜的越冬苗岭。
2、光照:完成春花的大蒜在13小时以上的长日照及较高温度条件下下开始花芽和鳞芽的分化,在短日照而冷凉的环境下,只适合茎叶生长。
3、水分:喜湿怕旱
4、土壤和营养:对土壤要求不严,但富含有机质、疏松透气、保水排水性能强的肥沃壤土较适宜。
主要产地&/蒜
中国大蒜之乡——山东省市金乡县、济宁兖州的漕河镇、市县、市、市商河县、市广饶县、市茌平县、菏泽市成武县,潍坊市的安丘,江苏省邳州市5万公顷大蒜示范区、丰县、射阳县、太仓市,河北永年县、大名县北部,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仁东镇,河南省的沈丘县冯营乡、中牟县的贺兵马村及开封东部等县区,其中以杞县面积较广,祥符区东南大部及通许县北部区域也同样是大蒜产区,上海嘉定,安徽亳州市、来安县,四川温江区、彭州市,云南大理、陕西兴平市及新疆等地。
六瓣红&天津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1987年认定。天津市地方品种,株高65-75cm,9片剑形叶,叶色浓绿,蜡粉较厚。蒜头横径6.5cm,一般6瓣,外皮紫红色,单头重60-70g。质脆,辣味浓,品质好。亩产干蒜800-900Kg。柿子红&天津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1987年认。天津地方品种,株高70cm,叶9片,浅绿色,蜡粉较少。蒜头扁圆,柿子形,横径5-6cm,单头重40g。辣味适口,蒜皮易破裂,不耐贮运。亩产干蒜550Kg左右。紫皮蒜&内蒙古自治区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1989年认定。内蒙古自治区地方农家品种,株高55-65cm,开展度40-54cm,假茎高16-21cm。成株8-9片叶,叶片细长,较厚,扁平实心,草绿色,鲜蒜头重32-58g。在内蒙生长期105-110天。植株长势强,苗期抗寒,耐旱,抗盐碱,抗病性强,后期易受地蛆危害。易抽薹。辛辣味浓,品质好,耐贮藏。亩产蒜薹75-100Kg,鲜蒜头750-900Kg。二红皮蒜&内蒙古自治区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1989年认定。由河北省保定市引入内蒙古自治区,株高56cm,开展度45cm,假茎高35cm。成株有大叶片7-8片,叶面光滑,有蜡粉。蒜头纵径4.5cm,横径5.4cm,蒜头外皮浅紫红色。蒜头重80g左右。苗期耐寒,较抗旱,耐盐碱,抗病。后期易受地蛆危害。蒜瓣辣味浓,品质中上,耐贮藏,亩产鲜蒜头1750Kg左右。宁蒜1号&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1990年审定。黑龙江省宁安县农业科学研究所用当地紫皮蒜为材料,经辐射处理后选育而成。
叶片收敛,长势强,叶茂盛。株高60cm左右。蒜薹直立,长42cm左右,后期薹顶端出现弯钩形状。蒜头重45g左右。在黑龙江省生长期95-100天,需活动积温1280℃左右。平均亩产干蒜356Kg。喜肥水,蒜头品质好,辣味浓,口感性好,抗旱、抗病力强,耐贮运。嘉祥大蒜&山东省农作物品质审定委员会1983年认定。山东省嘉祥县地方品种,株高约55cm,蒜头呈圆球形,6-8瓣,皮上有红纹,肉白色,辣味浓。蒜头重约50g,秋种夏收,全生长期约260天,一般亩产蒜薹150Kg,蒜头750Kg左右。太仓白蒜&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1986年认定。江苏省太仓县地方品种,熟性偏早,属青蒜、蒜薹、蒜头三者兼用类型。青蒜假茎粗,叶片阔,叶肉厚,叶色墨绿。&总叶片12-14张。蒜薹长30-40cm,较粗,单薹重16左右。亩产250-375Kg。蒜头大,圆而洁白,一般蒜6-&9瓣,较均匀。味香辣。亩产500-750Kg。苍山蒜&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1990年认定。河南省临颖县种子站1978年引自山东省苍山县。株高&100cm,茎粗0.8-1.2cm,15片叶。蒜薹单重30g左右,蒜皮白色,光滑无皱纹。蒜头大,圆形,每头6-7瓣,平均直径3-4cm,单头重38-40g,单瓣重5-6g。蒜头休眠期长,耐贮性好,但不耐旱,辣味较浓,肉细品质好。抗叶锈病、条锈病。可作蒜头蒜薹兼用品种。苍山高脚蒜&山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1986年认定。山东省苍山县地方品种,株高85-90cm,茎粗1.5cm左右。蒜薹粗长,蒜头6瓣左右,重31g以上,皮白。生长期240天。苍山糙蒜&山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1986年认定。山东省苍山县地方品种,株高80-90cm,茎粗1.3-1.5cm。蒜头多为4-5瓣,重30g左右,白皮。生长期&230-235天。蒜头与蒜薹产量与苍山大蒜相当。苍山蒲棵大蒜&山东省农作物审定委员会1986年认定。山东省苍山县地方品种,株高80-90cm,茎粗1.5cm,重28-34g,6-7瓣,白皮。生长期240天左右。蒜头亩产750Kg左右,蒜薹亩产300Kg左右。薹亩产300Kg左右。苏联蒜&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1990年认定。河南省临颖县种子站1953年由山东省引进,株高35cm,茎粗&0.9-1.3cm。每株13片叶。薹重6.5g,蒜皮紫色,皱皮,有光泽。鳞茎大,扁圆形,横茎5.2cm,单头重49.1g,蒜瓣呈明显的双层排列,头大瓣多,每头11-&12瓣。耐寒性强,休眠期短,贮藏性稍差,辣味较淡,抗锈病稍差。白皮蒜&内蒙古自治区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1989年认定。内蒙古自治区地方品种,株高53-75cm,开展度42-55cm,假茎高22-3lcm,成株8-10片叶。叶草绿色,扁平实心,有蜡粉。蒜头纵茎4.5-6cm,横茎&4.5-5.8cm,每头平均有蒜瓣22-24个。蒜瓣2-3层,最外一层较大,内层渐小。鲜蒜头重39-76g。蒜头外皮白色。&在内蒙古自治区生长期120-125天。植株长势强,抗病力强,幼苗抗寒。对土壤要求不严格,但易受地蛆危害。辛辣味不浓,品质中等,耐贮藏。亩产蒜头1000Kg左右 。
栽培储藏/蒜
前期栽种整地蒜耕翻深度一般在20cm左右,要细耕、耙平、耙实,没有明显坷垃,达到“齐、松、碎、净”。根据水源确定畦的长短,可打长80~100m,宽4.2~4.4m的畦;也可打长40~50m、宽4.2~4.4m的畦。选种
人工扒皮掰瓣,去掉大蒜的托盘和茎盘,按大、中、小和蒜心进行分级,小蒜瓣根据具体情况处理选种要求是纯白无红筋、无伤痕、无糖化、无光皮。原则要求每粒重量5g左右。种子大小是获得高产的关键。适时播种
大蒜播种要适时。栽种时间在白露末秋分初(9月底10月初),气温17℃左右。播种前要晒蒜瓣1~2d。合理密植
一般行距20cm,株距16~17cm,每667平方米2万株左右。方法是用耙或开沟器开沟,沟深5cm左右,栽后蒜上方盖土1cm左右,栽种时要记得浇水。田间管理灌溉大蒜需水量比较大,整个生长期一般需要浇4次水。
⑴覆膜水:大蒜播种后需及时浇水,浇足浇透,一株不漏,每667平方米浇水100立方米。此次水既满足大蒜种植的需要,又为覆盖地膜提供方便。
⑵壮苗水:一般在4月上旬左右或地温在15℃以上时浇水。
⑶出苔水:蒜苔刚一出尖就浇此水。
⑷膨大水:拔完蒜苔就浇此水。地膜覆盖地膜覆盖是大蒜增产的关键,能提高地温,有机质分解快,水分蒸发量减少,大蒜对环境的需求得到满足。在浇完覆膜水后,地还稍微下陷,用覆膜机或人工方法覆膜。无论哪种方法都要将地膜拉紧,两边压牢,以防秋冬刮大风时将地膜揭起。放苗蒜芽刚破土,及时把地膜捅破,使苗露出膜外,一般利用早晨或傍晚,气温低、地膜弹性小时用新扫帚轻拍地膜或用竹耙须进行轻耧。人工灭草大蒜生长期内,气温比较低,杂草危害主要在春节后,因有地膜覆盖,靠人工灭草。方法是用粗铁条或8mm钢筋折“7”字型小沟,将地膜破小口铲除小草苗。拔蒜苔当蒜苔上部的弯由下开始向上卷弯时是拔蒜苔的最佳时期。方法是每天中午11时至下午3时用手轻提。施肥
绿色食品大蒜施肥的原则是以有机肥为主,配方施少量的化肥;以底肥为主,追肥为辅。底肥9月下旬,每667平方米施优质农家肥(充分腐熟的厩肥、堆肥、饼肥)5000kg、尿素20kg、硫酸钾10kg。要求撒施均匀,然后深翻耕地。追肥第二年的4月上旬,结合浇壮苗水,每667平方米冲施速效肥尿素10kg。4月中旬每667平方米用0.5kg磷酸二氢钾溶于50kg水中喷施。病虫害防治蒜由于绿色食品大蒜种植以有机肥为主,植株的抗病能力强,再加上大蒜生长期内气温低,大蒜病虫害发生比较轻,通常发生的病虫害为叶枯病、蒜蛆。叶枯病叶枯病是大蒜生长过程中的一种主要病害,危害严重时大蒜不易抽苔,进而影响大蒜的产量,一般防治方法是:4月中旬发病初期每667平方米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00g,兑水稀释后喷雾1次即可。蒜蛆蒜蛆一般年份发生不普遍,对蒜蛆偏重发生的地块,可结合整地,在大蒜种植开沟时,每667平方米施草木灰40kg,施于沟内,能有效控制蒜蛆发生。但当蒜蛆危害比较严重时,可用药物防治,防治方法是4月下旬每667平方米用50%辛硫磷乳油100mL,兑水稀释后,向大蒜根部灌药。疫病
【发病症状】叶片自叶尖向下呈水渍状灰绿色,好像被水烫过,斑面隐现云纹,发病与健康部分分界不明显病斑一般不甚明显,例如出现稀疏白霉,干燥时易消失。【发病规律】病菌以菌丝体、卵孢子和厚垣孢子在病残体内越冬。一般借助雨水溅射和灌溉水传播,从气孔侵入,在连绵阴雨的天气或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的植地,均易发生此病。
【防治方法】
⑴&因地制宜的选用抗病品种。
⑵&加强肥水管理提高植株抵抗力。
⑶&及早喷药预防,用乙膦铝锰锌70%1000倍液或霜疫克露。大蒜叶枯病
【发病特征】叶枯病主要为害蒜叶,发病开始于叶尖或叶的其他部位。初呈花白色小圆点,后扩大呈不规则形或椭圆形灰白色或灰褐色病斑,上部长出黑色霉状物,严重时病叶全部枯死,在上散生许多黑色小粒。为害严重时全株不抽苔。
【发病规律】病菌以菌丝或子囊壳随病残体遗落土中或蒜头上越冬,第二年在适宜条件下子囊孢子引起初侵染,病部长出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
【防治方法】
⑴播前药剂加新高脂膜拌种、浸种。蒜头剥开手50%的多菌灵可湿性粉剂,用量为蒜头种子重量的0.3%进行拌种。
⑵不连作,改种其它蔬菜,对病残株要及时清理,烧毁或深埋,减少菌源。
⑶加强田间管理。合理施肥,合理密植,及时开沟排水,降低温度增强植株抗病力。
⑷发病初期及时进行药剂防治。可用70%乙膦铝锰锌可湿性粉剂500—700倍,隔7—10天一次,连续防治2—3次。紫斑病
【发病特征】田间发病多始于叶尖或花梗中部,几天后蔓延至下部,初呈稍凹陷白色小斑点,中央微紫色,扩大后呈黄褐色纺锤形或椭圆形病斑,湿度大时,病部产出黑色霉状物,即病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病斑多具同心轮纹,易从病部折断。贮藏期染病的鳞茎颈部变为深黄色或红褐色软腐状。
【防治方法】发病初期喷洒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或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40%大富丹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隔7~10天1次,连续防治3~4次,均有较好的效果。大蒜软腐病【发病特征】是一种细菌性病害,低温高湿有利于发病。大蒜染病后,先从叶缘或中脉发病,沿叶缘或中脉形成黄白色条斑,可贯穿整个叶片,湿度大时,病部呈黄褐色软腐状。一般脚叶先发病,后逐渐向上部叶片扩展致全株枯黄或死亡。治虫防病:因为害虫在大蒜上造成伤口,利于软腐病菌侵入,有的害虫体内外携带病菌,直接传播病害。所以防治害虫对软腐病的防治很重要。早期应注意防治金针虫、蝼蛄等地下害虫,从幼苗期开始就应防治黄.曲条跳甲、地蛆等害虫。
【药剂防治】在发病前或发病初期可用72%农用链霉素&倍液或47%加瑞农WP750倍液、50%代森铵1&000倍液、新植霉素倍液,隔5~7d喷药1次,视病情连续防治2—3次。应以轻病株及其周围的植株为重点,注意喷在接近地表的植株茎基部。采收储藏蒜【收获】大蒜收获季节一般在5月中下旬,小满前后。当大蒜叶片发黄,蒜瓣突出时就可以收获。收获时要用专用工具-蒜别子,不创破不撞伤。收获后大蒜要及时晾晒使其干透,又要防止暴晒,防止糖化。通常的方法是:蒜叶掩蒜头在田地里晾晒10h,然后再把蒜须削掉(削时一定要削平、削净,切不可伤蒜体),放通风处继续晾晒,待蒜秆干到八九成时,剪蒜秆2cm下蒜头,装袋,放通风处继续晾晒,但不能直接暴晒。大蒜收获后,及时清除残留的地膜。
【分级】干透的大蒜头要按蒜头大小和质量分级。绿色食品大蒜按规格分为特级蒜头(横经≥70mm,梗柄长≤15mm)、一级蒜头(横经≥60mm,梗柄长≤15mm)、二级蒜头(横经≥50mm,梗柄长≤15mm)、三级蒜头(横经&50mm,梗柄长≤15mm=;按外观形态、品质分为一等、二等、三等。
【包装】绿色食品大蒜应按规格等级分别包装,单位重量一致,大小规格一致,包装箱或包装袋要整洁、干燥、透气、无污染、无异味,绿色食品标志设计要规范,包装上应标明品名、品种、净含量、产地、经销单位、包装日期等。
【贮运】绿色食品大蒜存放区要有明显的标识,放入专用的恒温库贮存,禁止非绿色食品产品和绿色食品产品混存,绿色食品运输使用专用运输工具,装车前按规程进行清洗,保证运输过程中不污染大蒜产品。&
营养成分/蒜
主要营养成分每100克大蒜(白皮)所含营养素如下:热量(126.00千卡),(1.50毫克),(4.50克),(0.20克),泛酸(0.70毫克),碳水化合物(27.60克),(92.00微克),膳食纤维(1.10克),(5.00微克),(30.00微克),硫胺素(0.04毫克),核黄素(0.06毫克),尼克酸(0.60毫克),(7.00毫克),(1.07毫克),钙(39.00毫克),磷(117.00毫克),钾(302.00毫克),钠(19.60毫克),镁(21.00毫克)·铁(1.20毫克),锌(0.88毫克),硒(3.09微克),铜(0.22毫克),锰(0.29毫克)。成分含量(100g)独头紫皮大蒜含量成分含量(100g)独头紫皮大蒜含量能量126 kJ569 kJ1.3 g1.2 g水分91 g63 g5.2 g28.4 g1.7 g5.2 g60 μg20 μg0.3 g0.2 g视黄醇当量10 μg3 μg硫胺素0.03 mg0.29 mg0.06 mg0.06 mg尼克酸0.6 mg0.8 mg7 mg7 mg1.07 mg0.68 mg302 mg437 mg19.6 mg8.3 mg39 mg10 mg21 mg28 mg1.2 mg1.3 mg0.29 mg0.24 mg0.22 mg0.11 mg117 mg129 mg3.09 μg5.54 μg具体来说大蒜的鳞茎主要化学成分有下列几类:&&挥发性成分大蒜油中有多种含硫挥发性化合物,包括二烯丙基三硫醚(diallyltrisulfide)俗称大蒜素(allitridin),二烯丙基硫醚(diallylsulfide),甲基烯丙基二硫醚(methylallyldisulfide),二烯丙基二硫醚(diallyldisulfide),甲基烯丙基三硫醚(methylallyltrisulfide),二烯丙基四硫醚(diallyltetrasulfide),反式-和顺式-大蒜烯(ajoene),2-乙烯基-1,3-二硫杂-4-环己烯(2-viny-4-H-1,3-dithiin),3-乙烯基-1,2-二硫杂-5-环己烯(3-vinyl-5H-1,2-dithiin),甲基烯丙基硫醚(methylallylsrlfide),二甲基三硫醚(dimethyltrisulfide),二甲基二硫醚(dimethyldisulfide),丙基烯丙基二硫醚(propylallyldisulfide),烯丙基丙基三硫醚(allylpropyltgrisulfide),甲基烯丙基五硫醚(methylallylpentasulfide),6-甲基-1-硫杂-2,4-环己二烯(6-methyl-1-thia-2,4-cyclohexadiene),3-甲基-1,2-硫杂-3-环戊烯(3-methyl-1,2-dithia-3-cyclopentene),4-甲基-1,2-二硫杂-3-环己烯(4-methyl-1,2-dithia-3-cyclopentene),4-乙烯基-1,2,3-三硫杂-5-环己烯(4-vinyl-1,2,3-trithia-5-cycolhexene),3-乙烯基-1,2-二硫杂-4-环己烯(3-vinyl-1,2-dithia-4-cyclohexene),二丙烯基二硫醚(dipropenyldisulfide),双硫代-(丙烯基)丙酸酯(dithio-(propenyl)-propionate),2-乙基四氢噻吩(2-ethyltetrahydrothiophene)等。&&硫代亚磺酸酯类烯丙基硫代亚磺酸-1-丙烯酯(1-propenylallylthiosulfinate),1-丙烯基硫代亚磺酸烯丙酯(ally-1-propenylthiosulfinate),烯丙基硫代亚磺酸甲酯(methylallylthiosulfinate),甲基硫代亚碘酸烯丙酯(allylmethylthiosulfinae),1-丙烯基硫代亚磺酸甲酯(methyl-1-propenylthiosulfinate)及二甲基硫代亚磺酸酯(dimethylthiosulfinate)等。&&S-烷(烯)-L-半胱氨酸衍生物蒜氨酸(alliin,S-ally-L-cysteinsulfoxide),S-甲基生半胱氨酸亚砜(S-methylcysteinsulfoxode),环蒜氨酸(cycloalliin),S-烯丙基-L-半胱氨酸(S-ally-L-cystein),左旋-S-丙烯基-L-半胱氨酸(S-propenyl-L-cystein),S-丙基-L-半胱氨酸(S-propyl-L-cystein),S-丁基-L-半胱氨酸(S-buty-L-cystein),S-烯丙基硫基-L-半胱氨酸(S-allymercapto-L-cystein)及S-甲硫基-L-半胱氨酸(S-methylmercapto-L-cystein)等。&&γ-L-谷氨酸多肽&γ-L-谷酰-L-半胱氨酸(γ-L-glutamyl-L-phenylalanine),γ-L-谷氨酰-S-甲基-L-半胱氨酸(γ-L-glutamyl-S-methly-L-cystein),γ-L-谷氨酰-S-甲基-L-半胱氨酸亚砜(γ-L-glutamyl-S-methyl-L-cysteisulfoxide),γ-L-谷氨酰-S-(β-羧基-丙基)-L-半胱氨酰甘氨酸〔γ-L-glutamyl-S(β-carboxy-β-methylthyl)-L-cysteinylglycine〕,γ-L-谷氨酰-S-烯丙基硫基-L-半胱氨酸(γ-L-glutamyl-S-allylmercapto-L-cystein),γ-L-谷氨酰-S烯丙基-L-半胱氨酸(γ-L-glutamyl-S-allyl-L-cystein)及γ-L-谷氨酸-S-(反-1-丙烯基)-L-半胱氨酸[γ-L-glutamyl-S-(transl-propenyl)-L-cystein]等。&&甙类&硫甙:葫蒜素(scordinin)A1、A2、A3、B1、B2及B3。葫蒜素A1是烯丙基硫化果糖醛酸与葫蒜肽(scormin)的缩合物。黄酮甙:槲皮素(quercetin)及山柰酚(kaempferol)糖甙。&&多糖D-半乳聚糖(D-galactan),D-聚半醛酸(D-galacturonan),L-阿拉伯聚糖(L-arabinan)&,D-葡聚糖(D-glucan)及D-果聚糖(D-fructan)等。果聚糖为菊糖型多糖,含94.4%,4.3%。&&脂类中性脂(neutrallipids)62.2%,糖脂(glycolipids)14.0%,鳞脂(phospholipids)23.4%,其脂肪酸组成主要是亚油酸(linoleic&acid)28.5%-64.0%和棕榈酸(palmitic&acid)13.8%-26.6%。糖脂主要有甾醇甙:原紫蒜甾醇甙(protoeruboside)B,大蒜甾醇甙(satioaide)B1及原去半乳糖替告皂甙(protodesgalactotigonin)等。&&酶&蒜氨酸酶(allinase),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oxidase),己糖激酶(hexokinase)及L-丝氨酸-O硫酸酯裂解酶(L-serine-O-sulfatelyase)等。&&其它大蒜吡喃酮(allixin),腺甙(&adenosine),顺-、反-2,3-二甲基-5,6-二硫二环[2.1.1]己烷5-氧化物(2,3-dimethyl-5,6-dithibcyclo[2.1.1]hexane-5-oxide)及(Z,Z)-d,1-2,3-二甲基-1,4-丁烷二硫-S,S'-二氧化物〔(Z,Z)-d,1-2,3-dimethyl-1,4-butanedithiad-S,S'-dioxide〕。 &
生盐腌制咸蒜的方法:选鲜蒜头5公斤去掉大蒜的根须和、老皮,放入缸(坛)中,一层大蒜一层盐,搅拌均匀。装满缸后,兑入17度的盐水(O.75公斤盐加入10公斤水),当盐水和大蒜平时即可。第二天用手贴缸边往下按蒜一次,14天后蒜头自动沉底为止。鲜蒜入缸后要昼夜敞盖,便于散辣味,20天后即可腌成。&
熟盐腌制咸蒜的方法:将鲜蒜头放在阳光下曝晒5~6天,使一部分蒜皮因水分蒸发而自动脱落,筛去泥土和蒜皮后,再继续晒1~2天,待蒜皮全部脱落后即可腌制。将食盐(蒜头与食盐的比例为6:1)放入锅内,加热炒拌,见盐色变黄焦时为止,去火。把大蒜放入锅中,用工具搅拌,直到大蒜头全部粘附食盐后,把大蒜取出,放在阴凉干燥处2~3天,再一层层放入缸(坛)中,密封4个月即可制成咸蒜。用这种方法腌制的咸蒜,颜色深红,有一种焦糊香味。北方糖蒜糖蒜原料:新大蒜10头、盐。
糖醋汁:&盐1/2汤匙(8克)、红糖1.5杯(200克)、醋(米醋)3杯(750ml)、水1杯(250ml)、酱油1汤匙(15ml)&密封罐一个,容量2130ml。&&
制作方法:方法很多,无论白醋黑醋、白糖红糖,都是,目的无非都是做出好吃的糖蒜,每个人的口味各有偏好,对糖蒜的优劣也有自己的标准,但我们都有一个共识,那就是——糖蒜是盛宴中的一缕清风,让我们沉迷于大餐的肠胃得到暂时的解脱。&&
1、将春天的新蒜去掉最外层的皮,洗净,适量清水加盐(以平时喝汤的咸度为准),将大蒜放入盐水中浸泡1天,目的在消毒、去除辛辣味。&&
2、将糖醋汁所有调料放入锅中烧开(目的在消毒),晾凉待用。&&
3、将糖醋汁倒入密封罐中,密封罐事先用开水消毒晾干。&&
4、将浸泡好的大蒜放入密封罐,密封放在阴凉通风的地方保存,经常晃一晃使糖蒜均匀浸泡在糖醋汁中,2周以后即可入味食用,可保存2月。&&
提示:如果不喜欢深色的糖蒜,可以将红糖换成白砂糖,米醋换成白醋就行,另不加酱油 。
药用价值/蒜
简述蒜性温,味辛,具有健胃、杀菌、散寒之功效,归脾经、胃经、肺经、大肠经。主治脘腹冷痛;;泄泻;;;感冒;肿毒;肠痈;癣疮;蛇虫咬伤;;;带下阴痒;疟疾;喉痹;水肿。大蒜精油植物杀菌素可以治疗急慢性胃肠道炎症及溃疡性疾病、呼吸道感染性疾病、性疾病、真菌(霉菌)感染性疾病等等,并可提高机体免疫力,改善病人体质,增强机体抗病能力。大蒜还可以调节血脂、降血压、抗肿瘤。此外,常吃大蒜能稀释血液。同时,蒜辣素具有杀灭大肠杆菌、痢疾杆菌、霍乱病菌及防癌、防治心血管疾病等多种疾病的作用。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钱;生食、煨食或捣泥为丸。外用:捣敷、作栓剂或切片灸。&资源分布全国各地均有栽培。&药材基源为百合科植物大蒜的鳞茎。&&炮制方法除去泥土及须根、阴干备用。文献记录蒜1、《本草衍义补遗》:大蒜,性热善散,善化肉,敌人喜食,多用于暑月。其伤脾伤气之祸,积久自见,化肉之功,不足言也。&&
2、《纲目》:葫蒜,其气熏烈,能通五脏,达诸窍,去寒湿,辟邪恶,消痈肿,化症积肉食,此其功也。故王祯称之云:味久不变,可以资生,可以致远,化臭腐为神奇,调鼎俎,代醯酱,携之旅途,则炎风瘴雨不能加,食腊毒不能害,夏月食之解暑气,北方食肉面,尤不可无,乃《食经》之上品,日用之多助者也。盖不知其辛能散气,热能助火,伤肺、损目。昏神、伐性之害,荏苒受之而不悟也。久食伤肝损眼。&&
3、《》:葫,大蒜也。辛温能辟恶散邪,故主除风邪,杀毒气,及外治散痈肿?疮也。辛温走窜,无处不到,故主归五脏。脾胃之气最喜芳香,熏臭损神耗气,故久食则伤人。肝开窍于目,目得血而能视,辛温太过,则血耗而目损矣。总之,其功长于通达走窍,去寒湿,辟邪恶,散痈肿,化积聚,暖脾胃,行诸气。凡肺胃有热,肝肾有火,气虚血弱之人切勿沾唇。&
4、《名医别录》:散痈肿疮,除风邪,杀毒气。&味辛,温,有毒&
5、《唐本草》:下气消谷,除风破冷。&&
6、《食疗本草》:除风,杀虫。&&
7、《本草拾遗》:去水恶瘴气,除风湿,破冷气,烂痃癖,伏邪恶;宣通温补,无以加之;疗疮癣。&初食不利目,多食却明。久食令人血清,使毛发白&
8、《日华子本草》:健脾,治肾气,止霍乱转筋、腹痛,除邪辟温,疗劳疟、冷风、痃癖、温疫气,敷风损冷痛,蛇虫伤,并捣贴之。&&
9、《》:燥脾胃,化肉食。&&
10、《滇南本草》:祛寒痰,兴阳道,泄精,解水毒。&&
11、《纲目》:按孙《唐韵》云,张骞使西域,始得大蒜、葫荽。按李迅论蒜钱灸法云:痈疽之发,着灸胜于用药,缘热毒中膈,上下不通,必得毒气发泄,然后解散。凡初发一日之内,便用大独头蒜,切如小钱厚,贴顶上灸之,三壮一易,大概以百壮为率。一使疮不开大,二使内肉不坏,三疮口易合,一举而三得之。但头及项以上切不可用此,恐引气上,更生大祸也。......捣汁饮,治吐血心痛;煮汁饮,治角弓反张;同鲫鱼丸治膈气;同蛤粉丸治水肿;同黄丹丸治痢疟孕痢;同乳香丸治腹痛;捣膏敷脐,能达下焦,消水,利大小便;贴足心,能引热下行,治泄泻暴痢及干湿霍乱,止衄血;纳肛中,能通幽门,治关格不通。&&
12、《四川中药志》:治肺结核,血痢,及崩中带下。13、《新修本草》:“下气,消谷,化肉”。14、《医林纂要》:“辛甘,热”。15、《随息居饮食谱》:生者辛热,熟者甘温,除寒湿,辟阴邪,下气暖中,消谷化肉,破恶血,攻冷积。治暴泻腹痛,通关格便秘,辟秽解毒,消痞杀虫。外灸痈疽,行水止衄。16、《摄生众妙方》:治脚转筋:急将大蒜磨脚心,令遍热。17、《》治寒疟,手足鼓颤,心寒面青:独蒜一枚,黄丹半两。上药相和,同捣一千杵,丸如黑豆大。未发时以茶下二丸。(蒜丸)18、《简要济众方》治鼻衄不止,服药不应:蒜一枚,去皮,研如泥,作钱大饼子,厚一豆许,左鼻血出,贴左足心,右鼻血出贴右足心,两鼻俱出,俱贴之。基本药效
⒈强力杀菌大蒜中含硫化合物具有奇强的抗菌消炎作用,对多种球菌、、和等均有抑制和杀灭作用,是当前发现的天然植物中抗菌作用最强的一种。
⒉防治肿瘤和癌症大蒜中的锗和硒等元素可抑制肿瘤细胞和癌细胞的生长,实验发现,癌症发生率最低的人群就是血液中含量最高的人群。美国国家癌症组织认为,全世界最具抗癌潜力的植物中,位居榜首的是大蒜。&
⒊排毒清肠,预防肠胃疾病&
⒋降低血糖,预防糖尿病蒜大蒜可促进胰岛素的分泌,增加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吸收,提高人体葡萄糖耐量,迅速降低体内血糖水平,并可杀死因感染诱发糖尿病的各种病菌,从而有效预防和治疗糖尿病。
⒌防治心脑血管疾病大蒜可防止心脑血管中的脂肪沉积,诱导组织内部脂肪代谢,显著增加纤维蛋白溶解活性,降低胆固醇,抑制的聚集,降低血浆浓度,增加微动脉的扩张度,促使血管舒张,调节血压,增加血管的通透性,从而抑制的形成和预防动脉硬化。
6、预防感冒
大蒜中含有一种叫“硫化丙烯”的辣素,对病原菌和寄生虫都有良好的杀灭作用,可预防感冒,减轻发烧、咳嗽、喉痛及鼻塞等感冒症状。
7、抗疲劳作用
有人研究发现猪肉富含的食物之一,而维生素B1与大蒜所含有的大蒜素结合在一起,能很好的发挥消除疲劳、恢复体力的作用。
8、抗衰老作用大蒜里的某些成份有类似与的抗氧化,防衰老特性。&
9、保护肝功能大蒜中的微量元素硒,通过参与血液的有氧代谢,清除毒素,减轻肝脏的解毒负担,从而达到保护肝脏的目的。
10、旺盛精力、治疗阳痿有研究显示大蒜确实有治疗阳痿的作用。大蒜有利于血液循环,这对功能很重要。是什么机制,说不清楚,可能的解释是大蒜能刺激机体产生一氧化氮合酶,而这个酶又是男性勃起所必需的酶。
11、抗过敏作用每天生吃大蒜能够减轻过敏反应程度,特别是由温度变化所引起的过敏。最好的方法是在过敏季节来临前几周就开始生吃大蒜。
12、预防女性霉菌性阴道炎霉菌性阴道炎是由霉菌感染所致的,蒜中含有大量的大蒜素、大蒜拉素等物质,是天然强力的杀菌物质,具有极大的杀菌作用,可以抑制在阴道内的过度生长和繁殖,所以女性日常多吃蒜类的食物,可以有效的预防霉菌性阴道炎的发生。&
13、改善糖代谢作用研究证实,生食大蒜有提高正常人耐量的作用,同时还可促进胰岛素的分泌及增加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利用程度,从而降低血糖水平。
大蒜所具有的这些潜在功效,为预防和改善粥状动脉硬化、防治心脏病,开辟了一条崭新的天然护理途径。同时,大蒜对降低高血压也有一定作用。只要保持血液正常,就不容易患、、等疾病。药用方法将大蒜含在口中,并以舌头促进运动,生津咽下,反复进行数次,待大蒜无味后吐出对感冒初起,咳嗽大有益处。
大蒜敷脚心治疗咳嗽、鼻衄、
每晚睡觉前,洗净脚后把大蒜薄片敷在脚心涌泉穴位上(位置在1/3脚处);用医用胶布贴紧贴牢;时间在8小时左右,对咳嗽、鼻衄(俗称:流鼻血)及便秘有一定疗效,连续敷7-10天,效果更佳。
少数人脚心敷蒜处起水泡,可暂停敷贴,待水泡破后皮肤复原再敷贴,一般不再起水泡。
因痔而疼痛时可以用烘烤的大蒜。作法是将整粒大蒜不去皮,用铝箔纸包起来再烘烤,待变软后再去皮,用纱布贴于患部。于变寝前贴上,早上起床再取下,效果很好。临床应用
1、治疗细菌性大蒜对痢疾杆菌有抑制作用,临床疗效亦明显。用法:一灌肠法:先用500~800毫升洗肠,再以经水浴加温至37~38℃10%的大蒜浸出液100毫升,于10分钟内缓缓注入肛门内,嘱患者忍耐15~30分钟后排便。每日1~2次,3日后可改为每日1次,6~10次为一疗程。此法的缺点为肛门直肠及回盲部有烧灼感,初次灌肠时可出现腹痛,但均为一过性。孕妇忌用。日服3~4次(10岁以上儿童每次10毫升,10岁以下每次5毫升,2~3岁每次2.5毫升)。观察数百例,平均治愈率为95%以上,体温平均1~2日降至,正常,里急后重平均2~5日消失,大便平均2~4日恢复正常,一般不致引起。据临床及实验观察,紫皮蒜较白皮蒜杀菌及抑苗作用强,新鲜的比陈旧的效力好。对用大蒜保留灌肠治疗的130例急、慢性菌痢患者,治疗后行乙状结肠镜检查,病变完全恢复正常者126例(96.9%),平均时间为6.3日,证明大蒜灌肠治疗在促使远端结肠病变愈合方面有特殊效果。此外,据实验室观察,痢疾杆菌在大蒜培养基中,经较长时间后对大蒜的适应能力便逐惭增高,并产生明显的抗药性;至于痢疾患者在应用大蒜口服或治疗中,尤其是较长期的治疗中能否产生抗药性尚需进一步观察。
2、治疗阿米巴用10%大蒜浮游液或大蒜浸出液70~100毫升(37~38℃)作保留灌肠,每日1次,6次为一疗程。同时每日取紫皮生大蒜一颗,分三次生食。治疗100例,平均住院时间为7天,治愈率88%,实践证明,紫皮大蒜较白皮大蒜效力大。治愈病例,为了防止复发,在症状消失后,仍须继续食紫皮蒜1~2月。3、防治流行性感冒用10%大蒜溶液(含普鲁卡因0.5%)每4~6小时肌肉注射10毫升,对散发性单纯型流行性感冒有较好疗效,有些病例在48小时内体温即完全恢复正常。采用10%大蒜汁(内加3%普鲁卡因)每日滴鼻3次,每次6~8滴,连用3天,可起到预防作用。
4、防治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一在预防和对带菌者的治疗上曾采用不同剂量分组观察,带菌率由1.5%增至3%;服大蒜后继续观察15天,阳性率逐渐降低至零。二用于治疗,以10%大蒜液(加0.5%普鲁卡因稀释)肌肉注射。5岁以内首次剂量5~10毫升,以后每6小时5毫升。5~10岁首次10~15毫升,以后每6小时10~12毫升。11~15岁首次15~20毫升,以后每6小时10~20毫升。15岁以上者,首次20毫升,以后每6小时20毫升&治疗84例普通型患者,全部治愈(其中2例复发,经再用大蒜液治疗而愈)。疗程平均7.6天,体温恢复正常平均3.7天,颈强直消失平均5.1天,克氏征转阴平均5天,脑脊液恢复正常平均6.1天。治疗中未见局部或全身反应及血尿现象。
5、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蒜以大蒜液静脉点滴治疗17例,除1例重症患者在神志转为清醒、一般情况好转而体温迟迟不降时加用抗菌素外,其余均未用任何抗菌素,只辅以脱水剂、镇静剂及退热疗法,少数加用了激素。结果16例痊愈,未遗留严重后遗症;另1例重症患者昏迷高烧,于入院后一天死于呼吸衰竭。治愈病例,神志恢复时间3天以下4例,3~5天7例;体温恢复正常时间3天以下3例,3~5天6例,6~8天3例,9~12天3例,13天以上1例。用法:5%大蒜液成人每日80毫升,小儿20~40毫升,分二次静脉滴注。据临床观察,大蒜液能较快的控制病情发展。对入院时神志恍惚、烦躁及寒战高热的患者,经治疗只有少数进入全昏迷,大多数于1~2天停止发展,很快清醒稳定。疗程短,且很少发生合并症。6、治疗大叶性用大蒜糖浆15~20毫升,每4小时服1次(一般用10%,也有用100%的)。治疗9例,6例治愈,3例效果不满意。治愈病例体温恢复正常时间为1~3天,症状及体征于热退后均迅速改善或消失。X线胸部复查,均在3~6天后阴影逐步减退或消失。
7、治疗服用20%大蒜浸出液(加适量食糖,5岁以上每次15毫升,并经鼻作15~20次深呼气,每次持续15分钟,每日2次,疗程为5天。一法用生大蒜30~40克捣烂装瓶加塞,用气球作加压吸入,每日1次,每次15分钟,7~17夭为一疗程,治疗100例,对卡他期的疗效为100%,痉挛期63.9%,恢复期40%。
8、治疗用去皮生大蒜3~5克,置75%酒精内浸3~5分钟,放入消毒器皿中捣烂如泥状。取2x2厘米消毒纱布垫涂上蒜泥约1~2克,贴于患者双手"合谷"穴,绷带固定。经4~6小时,局部可有痛痒及灼热感,8~10小时,表面出现水泡,用消毒针刺破拭干,涂以龙胆紫液,消毒纱布包扎,防止感染。治疗16例(9例找到白喉杆菌),其中4例同时加用,均获痊愈。一般敷药B~10小时后咽喉病灶即明显缩小以至消失,伪膜逐渐脱落,乃至痊愈。
9、治疗采用大蒜液气管内注射。全疗程分为六个阶段,每阶段治疗5日(每日1次注射10毫升),休息2日,集菌法验痰(疗程结束时作痰培养)。药液浓度第一阶段用1%,以后每个阶段依次递增为2%,3%,4%、5%及6%。若病人中途不能耐受高浓度时,可依其能耐受之浓度注射。适应症:支气管结核新鲜空洞,痰结核菌阳性者,切肺、胸改、填充术后痰仍者。相对适应症:双侧慢性纤维空洞、支气管结核,以及作为准备手术的慢性纤维空洞型患者的术前用药(先消灭或减少细菌,防止支气管结核)。禁忌症:心脏病,肺气肿具有剧咳者,气喘病,高血压病,普鲁卡因过敏者,对大蒜臭气特殊厌恶者。观察17例,治疗前均经各种抗痨药长期应用效果都不满意,特别是痰中结核菌不能转阴,经注射大蒜液后,痰阴转者12例;有空洞者13例,闭合4例,缩小3例,无改变6例。
10、治疗伤寒、副伤寒及副伤寒甲带菌者一大蒜片2克,每4小时1次(亦可用大蒜酊,用量按片剂折算),服至体温正常后继续用药7~9天。疗程9~16天。肌肉注射,每日1次(10毫升),两侧臀肌分注。注射局部有时有轻度刺激症状,但不影响治疗。治疗6例副甲带菌者,其中2例单用大蒜液穴位注射,治程分别为10.11天,于治疗后第3天大便培养,均转阴,以后连续培养7.9次均为阴性。另外4例除穴位注射外,并加用肌肉注射&治程分别为11.18.11.20天;分别于治疗后3.6.8.13天大便培养,均转阴,连续培养8.8.4.8次,亦为阴性。上述病例于出院后4~6个月复查大便,除1例阳性外,余均阴性。
11、治疗黄疸型传染性肝炎用100%大蒜低压蒸馏液作穴位注射,取穴依次为:、、足三里、、、关元、中脘、下脘、大肠俞、小肠俞等。每天注射1次,按病情轻重,每次取4~8穴,每穴注射1.O~1.5毫升,每天总量为5~10毫升。治疗50例,黄疸在4天以内消失者21例,1周内消失者12例,2周内消失者9例,最晚的至第7周消失。主要症状消失时间,最短者2天,最长者24天,以1周内消失者最多。一般治疗2天后食欲即见明显增加。肝肿大的消失最快者4天,最长者38天。少数伴有腹水的患者,腹水消失日期为12~14天。肝功能的恢复较慢。
12、治疗急性等取生大蒜4两,1~2两,共捣烂如泥,另取生大黄粉1~2两用醋调成糊状备用。治疗时以右下腹压痛明显处或麦氏点为中心,先盖一层直径大于10厘米的细纱布以保护皮肤,然后将大蒜、芒硝泥摊在细纱布上(约10x8或12x12厘米大,厚约2~3厘米),敷于其上,上面再盖一层细纱布,使上下两层细纱布粘住,再覆盖纱布垫一块,以胶布或腹带固定。但上述疾病在外敷大蒜合剂的同时,应配合其他治疗措施,如对肺炎、盆腔炎,可加用中药银黄、四季青注射液或抗菌素,肾绞痛可伴用阿托品,急性尿闭用甘露醇静脉滴注等。
13、治疗化脓性软组织感染在感染部于局麻下切开或扩创后,用10%大蒜浸液(2/3)加入0.25~0.5%普鲁卡因溶液(1/3)冲洗脓腔,再用蒜液纱布条充填,次日交换敷科。据50例观察,绝大多数病人经治疗1~2次后&脓腔与创面可完全清洁,无脓性分泌物,逐渐出现肉芽组织,再用油纱布条交换敷料1~2次,即可愈合。蒜液放置不宜过久,超过6日即失效。
14、治疗慢性化哝性中耳炎用20%大蒜乳剂(蒜汁20毫升,研细阿拉伯胶5克,盐酸普鲁卡因2克,混合均匀成胶状液,然后缓缓加入油75毫升,随加随沿一个方向研磨,至成浅黄色乳糜液为止,贮冰箱中,可保存1周)滴耳,治疗45例(单纯型38例,坏死型6例,胆脂瘤型1例),治愈38例,好转3例,无效4例。治程中未发现不良反应.有1例患者耳膜紧张部前下方发生小穿孔,经滴药3日后流脓停止,8日后穿孔变小,1月后复查穿孔已愈合。此外,有报道采用大蒜内皮做鼓膜修补术,曾获得满意效果,但病例不多,尚待进一步观察。
15、治疗沙眼鲜紫皮大蒜去外皮,洗净捣成泥状,用消毒纱布包裹挤出蒜汁,盛在消毒瓶中密闭备用。另以骨去壳,磨制成3厘米长鸭嘴形小棒,高压消毒备用。操作方法:先用0.5%地卡因滴入结膜囊内,1~2分钟后,用睑钩反转上睑并固定,使穹窿部结膜完全暴露,1周后复查,如未愈,即进行第2次治疗。共治疗沙眼患者1256人,治愈率在60%以上,有效率97.9%。
16、治疗萎缩性鼻炎用40%大蒜液或50%大蒜甘油涂布鼻腔,每日3次,3~4天后即见效果。或以50%大蒜甘油用消毒棉花制成大蒜油棉栓,均匀铺盖鼻腔各个部分。半小时后取出,6~12次为一疗程。须持续进行三个疗程。
17、治疗牙质过敏将大蒜捣碎,取一小块置过敏点(酸痛点),用齿料充填器在酒精灯上烧至微红,迅灼牙面上之蒜泥,稍压几分钟,痛感即消失。一般采用上法2~3次即可见效。
18、治疗滴虫性阴道炎用50%大蒜甘油明胶栓剂,于阴道冲洗后置2枚(每枚1.2~1.5克)于阴道内,每日一次,疗程7天。共治404例,治愈者11.3%,有效者75.2%,复发者9%,无效者4.5%。
19、治疗阿米巴原虫性阴道炎用鲜紫皮大蒜3~4瓣,放在消毒钵中,加I~2毫升,研成泥糊状备用阴道用1:5000过锰酸钾溶液灌洗清洁后拭干。尿道口涂上消毒甘油。使用阴道窥器,将蒜泥先填塞于阴道穹窿&子宫颈然后到阴道壁,15分钟后抹去所有大蒜泥.4例患者经1~6次治疗,阴道分泌物的阿米巴原虫即转为阴性&治疗7~10天后,溃疡粘膜即光滑愈合。配伍与应用1、用于钩虫、蛲虫病。大蒜有一定的杀虫作用,主要用治病、病,但必须与其它驱杀肠寄生虫药配伍同用,如槟榔、鹤虱、苦楝根皮等。对钩虫病,本品还可用作预防应用,在下田劳动前,将大蒜捣烂涂于四肢;对蛲虫病,本品又可作为外用,将大蒜捣烂,加入菜油少许,临睡前涂于肛门周围。
2、用于痢疾,腹泻,肺痨,顿咳等症。大蒜解毒作用甚为强烈,适应范围也较广泛。对于痢疾、腹泻可以煎服,也可用大蒜5%的浸液保留灌肠;古代还有将大蒜捣烂外敷贴两足心治疗小儿泻痢的方法,可供参考应用。对于肺痨病人,可以经常服食生蒜,也可同米煮粥常服。至于用治顿咳,可用大蒜打烂,再用冷开水浸泡数小时后,用汁去渣,加白糖饮服。
3、用于疮疡初起。本品捣烂外敷,治疗疮疡初起,有消散作用。据报导,近年来用本品配合芒硝、生大黄等捣烂外敷,用治急性阑尾炎,有显著作用。但外敷大蒜容易引起皮肤发红、灼热、起泡,故不可敷之过久。
4、本品外用还可用治。
5、可以用来治疗以下皮肤病:皮肤、蜂窝组织炎、、、、溶血性链球菌性坏疽、臁疮、脑膜炎球菌感染、葡萄球菌病、化脓性甲沟炎、口腔念珠菌病、支气管及肺病、消化道念珠菌病、念珠菌性阴道炎、擦烂性念珠菌病、念珠菌性心内膜炎及脑膜炎、肺隐球菌病、隐球菌脑膜炎、皮肤黑热病、皮肤阿米巴病、、、锥虫病等。药(毒)理学毒性大蒜局部应用有刺激性,与动物及人的接触可使之变成棕黑色,高浓度甚至可使红细胞溶解,大蒜挥发性物质可降低家兔血糖,抑制人的胃液分泌,还可引起。但较早期的报告认为大蒜水溶醇不溶成分给家兔静脉注射均可使血糖升高,大蒜挥发油也有此作用,但较慢。家兔静脉注射大蒜水溶不溶成分或挥发油可使血中红细胞、血红蛋白减少,给予生大蒜亦有相似作用。小鼠皮下及腹腔注射半数致死量为12.5g/kg,口服为15.1&g/kg。从大蒜及小蒜中提出一种结晶成分CG-A3C,对小鼠、猫、金鱼即使应用大量也无毒性。大蒜油小鼠iv的LD50为134.9mg/kg天然或合成的大蒜素(三硫二丙烯)小鼠iv的LD50为70mg/kg,po为600mg/kg,id为120mg/kg。大鼠po大蒜素LD50为265.3mg/kg。用雄性白兔进行亚急性毒性试验表明,1、5、10mg/kg不同剂量对实验动物未见有不良影响,心,脑,肝,肾,肺等检验,均无异常发现。小鼠ip大蒜硫甙CB(ScordininCB)LD50为12.5g/kg,po为15.1g/kg。&
一、眼病患者
古人说:“蒜治百病唯害一目”。长期、大量吃蒜,对眼睛是有害的。在《养生论》中说“荤辛害目”,蒜味最辛,而且它是走清窍的,通眼睛,容易造成眼睛的损伤。所以吃蒜要注意不要过多,尤其是有眼病的人,在治疗时必须忌掉辛辣食物。
二、虚弱有热者
古人认为多食蒜会耗散人的气,同时也耗散人的血,《本草从新》记载“大蒜辛热有毒,生痰动火,散气耗血,虚弱有热的人切勿沾唇”。所以身体差、气血虚弱的人要注意。
三、肝病患者
很多人用吃大蒜的方法来预防,甚至有人在患上肝炎后仍然每天吃大蒜。这都是不对的。《》记载蒜“久食伤肝损眼”,大蒜性热,能助火;味辛,剌激性强。肝有内火者如果食用,肝火会更旺,时间久了当然会造成损伤。
四、脾虚腹泻患者
生大蒜的的刺激性很强,平常少吃点是可以促消化,但是如果患有非性的肠炎、腹泻时再吃大蒜,强烈的刺激会使肠黏膜充血、水肿加重,促进渗出,使病情恶化。
五、重病者慎食
蒜属发物,所谓发物,是指特别容易诱发某些疾病,或加重已发疾病的食物。食用像大蒜、等辛辣食品,对得患有重病、或者正在服药的人来说,很可能出现明显的副作用,不但可能引发旧病,还可能使药物失效,或与药物产生连锁反应,影响身体健康。 用药禁忌
1、阴虚火旺者,以及目疾、口齿、喉、舌诸患和时行病后均忌食。&
2、《本草经疏》:凡肺胃有热,肝肾有火,气虚血弱之人,切勿沾唇。&
3、《本经逢原》:脚气、风病及时行病后忌食。&
4、《随息居饮食谱》:阴虚内热,胎产,痧痘,时病,疮疟血证,目疾,口齿喉舌诸患,咸忌之。&
5、不良反应及治疗&:
1)大蒜汁局部应用有较强刺激性。Po大蒜由于直接刺激胃粘膜,反射性地引起胃液中HCI量上升,使胃蠕动增强。大蒜注射液长期在某一部位静滴易导致静脉炎。&&
2)高浓度大蒜汁可引起红细胞溶解,给家兔iv大蒜的水溶性成分或挥发油,可使血中红细胞,血红蛋白减少。多食生大蒜会造成贫血。&&
3)大蒜注射液可能引起冠状动脉收缩,加重心肌缺血。&&
4)偶有吃5枚蒜瓣后24小时,在手背,小腹部,龟头出现固定性药疹(患者既往有类似病史)。&&
服药指导:对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急慢性胃炎要注意观察,当有胃肠道反应时应停用。对于冠心病患者用大蒜或大蒜新素制剂时,要严密观察,如见心绞痛加重或频敏发作时,应立即停药。&
市场行情/蒜
我国是全球最主要的大蒜生产国、消费国和出口国。由于中国人有食蒜习惯,农民种蒜极为普遍,产地遍布全国。在当今的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我国大蒜产业取得成绩,来之不易,大蒜产业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2012年中国大蒜产量约175万吨,出口31万吨,出口规模稳居世界第一。&
据了解,2012年大蒜同比下降2.82%,主要原因是出口欧盟、日本的数量逐年减少。因生产成本提高,2012年大蒜出口总金额10.4亿美元,同比上升7.98%,出口金额创历史新高。
近年来中国大蒜产业发展迅速,山东、江苏、河南、河北、云南、四川等省大蒜产业已经成为当地支柱产业目前,中国大蒜出口达120余个国家和地区,出口的品种不断增多,出口茶叶的70%是红皮大蒜,尤其以4.5-5cm、4.5-5.5cm等中低档大蒜为主。
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目前出口产品多为原料性和大宗散装大蒜,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不高。今后将着力培育出口行业的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增强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
相关故事/蒜
晋惠帝逃难食蒜&时,老百姓已常食大蒜。逃难时,就曾从民间取大蒜佐饭。《》记:“成都王颖奉惠帝还,道中于客舍作食,持斗余粳米饭以供至尊,大蒜、盐、豉到,获嘉;市粗米饭,瓦盂盛之。天子啖两盂,燥蒜数枚,盐豉而已。”
南北朝食蒜时,蒜食蒜之例趋于多见。《·张融传》载:“王大会宾僚,融食炙始毕,行炙人便去,融欲求盐、蒜,口终不言,方摇食指,半日乃息。”《》记载了一种“八和齑”的制作方式,其中重要的一味就是大蒜。其云:“蒜:净剥,掐去强根,不去则苦。尝经渡水者,蒜味甜美,剥即用;未尝渡水者,宜以鱼眼汤半许半生用。朝歌大蒜,辛辣异常,宜分破去心,全心用之,不然辣,则失其食味也。”制作中,“先捣白梅、姜、橘皮为末,贮出之。次捣粟、饭使熟,以渐下生蒜,蒜顿难熟,故宜以渐。生蒜难捣,故须先下。”可以看出蒜是八和齑的主味之一,为首选佳佐。唐人食蒜
唐代人民食蒜之风大兴,好蒜者触处可见。《广五行记》载:“唐四年,洛州司户唐望之冬集计至五品,进止未出间,有僧来觅,……曰:‘贫道出家人,得饮食亦少,以公名故相记,能设一鲙否?’司户欣然。既处置此鱼,此僧云:‘看有蒜否?’家人云:‘蒜尽,得买。’僧云:‘蒜即尽,不可更往。’苦留不可。这僧人本自讨鱼吃,却因为无蒜佐料,就不肯吃鱼。由此可见大蒜在当时人心目中的地位。”&
宋代人民食蒜,烹制方法更多。浦江吴氏《中馈录·制蔬》就介绍了蒜瓜、干、做蒜苗方、蒜四种食蒜法。“蒜瓜”条云:“秋间小黄瓜一斤,、汤焯过,控干。盐半两,腌一宿。又盐半两,剥大蒜瓣三两,捣为泥,与瓜拌匀,倾入腌下水中,熬好酒、醋,浸着,凉处顿放。冬瓜、茄子法。”“蒜苗干”条云:“蒜苗切寸段,一斤,盐一两。腌出臭水,略凉干,拌酱、糖少许,蒸熟,晒干,收藏。”“做蒜苗方”条云:“苗用些少盐,淹一宿,凉干。汤焯过,又凉干。上甘草汤拌过,上甑蒸之,晒干,入瓮。”宋人食蒜,或生食,或用于烹调。大蒜在食用方面的各种用途,都已被宋人掌握。&
元明食蒜时,人们烹蒜的手法比宋人更成熟,巧思出新,锦上添花。如明人高濂《饮馔服食笺》记载了"蒜梅"的做法:“青硬二斤,大蒜一斤,或囊剥净,炒盐三两,酌量水煎汤,停冷浸之。候五十日后将变色,倾出再煎,其水停冷浸之,入瓶。至七月后食。梅无酸味,蒜无荤气也。”
清人食蒜清朝人食蒜,与现代几无差别,其烹制方式可分为南北两大派系。
山东人丁宜曾《农圃便览》所记烹蒜法具有典型北方风味。如“水晶蒜”:“拔苔后七八日刨蒜,去总皮,每斤用盐七钱拌匀,时常颠弄。腌四日,装磁罐内,按实令满。竹衣封口,上插数孔,倒控出臭水。四五日取起,泥封,数日可用。用时随开随闭,勿冒风。”
无名氏《》记载了江浙一带的烹蒜方式。如“腌蒜头”条云:“新出蒜头,乘未甚干者,去干及根,用清水泡两三日,尝辛辣之味去有七八就好。如未,即将换清水再泡,洗净再泡,用盐加醋腌之。若用咸,每蒜一斤,用盐二两,醋三两,先二三日,添水至满封贮,可久存不坏。设需半咸半甜,一水中捞起时,先用薄盐腌一二日,后用糖醋煎滚,候冷灌之。若太淡加盐,不甜加糖可也。”手法细腻,加工讲究。但总的来说,南方人的好蒜程度比不过北方人,这大概是北方大蒜种植面积和产量都远超过南方的原因。&
凯撒大帝远征
2100年前,远征欧非大陆时,命令起士兵每天服1头大蒜以增强气力,抗疾病。时值酷暑,瘟疫流行,对方士兵得病者成千上万,而凯撒士兵无一染上疾病腹泻。仅用短短的几年时间便征服了整个欧洲,建立了当时最强大的古罗马帝国。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大不列颠帝国的军需部门曾购买十吨大蒜榨汁,作为消毒药水涂于纱布或绷带上医治枪伤,以防细菌感染。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由于药品的严重缺乏,许多国家的军医都使用大蒜为士兵治疗伤口,当时,苏联曾誉称大蒜汁为“盘尼西林”。
我国近代的八年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中,八路军和新四军的军医也曾用大蒜防治了感冒,疟疾及急性胃肠炎等疾病,增强了革命战士的体质。
显示方式: |
中药分类树
中药,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按中医治疗原则使用的货真质优的药材。包括中药材、中药饮片和中成药等。中药在清朝以前称为本草、生药等。现代所称的生药与中药所指的范围虽有部分重叠但并不相同,不可混淆。中药主要起源于中国,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用于防治疾病的植物,动物、矿物及其加工品,不论产于中国,外国均称中药。中药有着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应用形式,充分反映了中国自然资源及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共有180个词条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农业工程学报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农业工程学报
&|&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94次
参与编辑人数:54位
最近更新时间: 17:46:14
申请可获得以下专属权利:
贡献光荣榜}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蒜国家标准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