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时期,佛教作为宗教,其精神因素影响渗透压的因素到中国文化里主要有哪些方面

浅述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传播及影响 - 简书
浅述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传播及影响
摘要:佛教自有明确记载的公元67年(汉明帝永平十年)白马寺建立,至公元581年(周静帝大定元年)止,共经历了三个有规模的本土化阶段。同时,佛教在此时与中国自春秋以降形成的儒、道两家形成了鼎足格局,并影响了此时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公元前第一个千年中叶,佛教起源于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印度与尼泊尔边境),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佛教自创教开始,就吸收了婆罗门教的轮回转世观念,同时,佛教的初始教义又鄙夷婆罗门的种姓观念,斥其为荒谬,这样的情况下,佛教就有条件,有从民间信仰扩大化的可能。这个壮大,在古印度由三种方式完成:①早期佛教苦修士的巡回传教;②佛教确立为孔雀帝国国教之后,随孔雀帝国军事扩张脚步的对外扩展;③随商贸往来的文化交流。在公元前3世纪中叶时,佛教扩张至整个印度半岛,同时,它对印度半岛外的扩张也划分为两条路线,分别是:其一,向东南,大略是斯里兰卡及其他东南亚地区扩展的路线;其二,向东北,经克什米尔地区进入西域(今新疆)诸国,并由西域诸国继续向东,传入中原地区。佛教具体何时进入中国,学界尚有争议,有正式记载的是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即公元67年,迦叶摩腾、竺法兰应汉明帝之邀。但是,在此之前,可以推测的是,应该有更早的佛教思想与典籍传播,关于这一点,在《魏书·释老志》中有如下记载:哀帝元寿元年,博士弟子秦景宪受大月氏使伊存口授浮屠经。这个记载,至少说明,佛教思想的小范围传入,至迟在西汉末,已经有所显现。同理,受当时汉中央政府辖制,属于印度、罗马、中国文化交汇点的西域,没有理由不进行思想文化的传播,当然,这个结论仅限于在有详实史料,并进行合理推理下正确。以上,是东汉时期佛教传播的简略背景。事实上,东汉时期的佛教传播,更多限于上流社会,此时的佛教更多是一种上流社会的思想消遣,据记载,东汉章帝时,楚王刘英笃好佛教,曾经:遣郎中令奉黄缣白纨三十匹,诣国相以赎愆。诏报曰:‘楚王好浮屠之仁祠,洁斋三月,与神为誓。何嫌何疑,当有悔吝,其还赎,以助伊蒲塞、桑门之盛馔。’这显然说明,佛教此时,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社会基础。具体划分,由东汉至三国时期,可以视为佛教的第一个本土化阶段。上文已经叙述,此时佛教的范围,不超过社会上层;传播方式,也不外乎僧侣口授,私下传经,流布不广,信徒不多。佛教的经济来源,也不同于南北朝时期通过占有土地,借助佃户劳动,而是接受政府布施。此时的寺院地位如同官署,这一点,从“寺”的命名上可见一斑,“寺”的名称,与鸿胪寺、大理寺如出一格,宗教色彩反而不浓厚。总而言,东汉时期佛教尚处于适应阶段,影响、市场均较小。佛教的真正起步发展在于三国时代,对于佛教来说,兴盛的时代与乱世的闸门一同开启。公元184年,汹涌的黄巾军将中国送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乱世,尽管黄巾军主力仅仅一年就被镇压下去,但是,黄巾军作为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击垮的是东汉中央政府的权威,由于黄巾军起义的镇压是一个中央与地方分而行之的过程,这就彻底引爆了自东汉建国以来一直没有处理好的地方豪强问题。黄巾军带来的最直接结果,就是东汉中央政府的崩溃。政府的崩溃,带来的就是地方的做大,显然,由此看来,对西域的控制已经是不可能。这个局面直到220年,魏代汉,恢复对西域的直接控制,西域佛教才重新与中原沟通。三国佛教,以魏、吴两地最为明显,三国佛教的发展趋势,大体在于两方面:其一,规范化、严密化。戒律的传入既规范了佛教的外在形象,又使佛教更能适应中原政治形势。其二,南北分裂的格局,客观上不允许南北方佛教同时发展,这也是之后,佛教分为南北两支的端倪。这里需要阐明的是,取经、输经与译经,是早期中国佛教传播的大趋势,因此,不作为佛教时代特点讨论。以上,是对中国佛教传播第一本土化阶段的讨论。中国佛教的第二本土化阶段由西晋开启,事实上,这个阶段,就是西晋王朝的统一时期:公元280年至公元316年。西晋是有名的短命王朝,自280年灭吴统一至316年建兴之变,仅仅维持了37年的统一便彻底瓦解,但是尽管西晋的时间短暂,它却迈出了佛教的重要一步:由庙堂走向了社会。西晋的佛教,无论是从寺院规模,还是僧众信徒的规模,较之前代都有大发展,并且,西晋出现了中国本土僧侣,这也是佛教史重要的一步,至少它说明,政府已经允许劳动力的转移。同时,佛教影响的持续扩大,也从另一种意义上激发了本土道教的发展,三教之争,也从此开始。西晋后期,受八王之乱的打击,国力一蹶不振。加之,西晋国策中,继承了自东汉中期以来的招流屯垦、内迁胡族的惯例。至迟到八王之乱后,气候寒冷带来的歉收与胡汉杂居带来的民族矛盾,已经将社会矛盾激化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西晋亡国后,在部分南迁的“衣冠士族”的支持下,司马睿在建康建立东晋王朝,而北方则暂时进入了一个大分裂的局面,史称“五胡十六国”。东晋十六国时期与之后的南北朝时期,共同构成了中土佛教的第三本土化阶段,这一阶段,也是其后一直绵延至今的汉传大乘佛教的定型阶段。此时的释甚至走到了国教的地位,无论南北方,佛教发展程度都与之前的阶段不可同日而语,即使隋唐统一之后,佛教都再未呈现出如此的繁荣。以北朝北周武帝时期为例:周武帝建德三年(公元574年)下令断佛,勒令北周僧尼还俗,户籍人口一次性增加300万人之多,这个数目,相当于北周户籍人口的十分之一,很明显,佛教的过度兴盛已经达到了病态的程度。那么,在接下来我们所要分析的,就是在佛教的第三本土化阶段,一种特殊的社会状态——大分裂与大动荡下佛教的发展及影响,在此阶段,本文以北朝为例。在这个讨论板块中,首先需要点明此时佛教的三个发展特点:其一,僧官制度的建立;其二,寺院经济的发展;其三,政教关系的螺旋式发展。首先,我们所分析的是僧官制度的建立。我应该已经说过,在这个阶段,佛教已经走入了国教的阶段,那么提到“国教”二字,不可避免的就会与政治产生联系。必须说,宗教本质上是一种社会的意识形态,能为人所用,于社会有益,是宗教流传时间长短的重要标杆。中国古代史,政治是不可脱离的主线,也可以说,中国古代史就是一部政治史。宗教处于政治风向的社会中,必然随风向而转舵。僧官制度,就是此时应运而生的新制度。北方佛教发展的程度要远远超过东晋南朝佛教,教团、教徒的迅速扩张,引起的对于有序的宗教管理的要求也远胜于南朝。此时,作为重要社会力量的佛教的管理,也就更显得迫在眉睫,毕竟,这个群体既可能是顺民,也可能是乱贼:譬如公元515年爆发的假托“新佛出世”的大乘起义,对北魏社会造成了严重冲击。同理,可以逆推还未形成僧官制度有效管理之前,教团与教徒群体的混乱程度。东晋十六国末期,拓跋魏、东晋、后秦三个政权分别设立了不同的僧官制度,其中,以后秦的僧正制度最为完备,对后世的僧官制度设计影响最大。从时间来看,后秦的僧官制度设立时间略晚于拓跋魏、东晋,但严密程度超过两者,例如,东晋南朝僧官,虽有内容,但是随设随改,不很定型。譬如,一般由僧人担任的僧正一职,南朝时甚至有政府官员兼任,称“白衣僧正”。相比较之下,北方僧官则严密固定。如北朝的“沙门统”职,自拓跋魏时期设立,直至隋唐。除职权划分更加细致(如加设中士、典命等职管理寺院田产)外,基本无变化。由此也可以看出,僧官制度,正是王朝为监督控制宗教活动而设立的保险。而后秦的制度最具代表性,这与后秦地处当时中国佛教中心的地位有关,同时也是支持后秦国家译经制度的重要手段。僧官制度既然为了监督教团而存在,从根本原因上看,是由于教团经济实力与影响的扩张,前文已经提过,更早的时候佛寺取食的手段在于接受政府或上流人士布施,通俗说,就是领死工资;南北朝时期,僧侣不再限于西域胡人,本土僧侣大量出现,原有的布施制或者说固定薪俸制度自然难以维系,此时,除了接受布施、赏赐外,寺院还可以借助国家免除僧侣佛寺税赋徭役的政策与获得的大量田产雇佣佃农收取地租。佛寺蓄奴、蓄田,成为了集中大量生产资料的新兴土地主,正如记载:天下十分财,而佛有七八。秦以后的中国古代社会,有“大一统”之称,这里的“大一统”不只是疆域的统一,还有经济活动、法律政策的统一。由此看来,寺院经济作为一种特殊的地主经济,实际上已经有了豪强庄园之实。寺院经济活动不仅影响国家的税赋、兵役、也是皇权无法容忍的隐患。寺院经济的繁荣实际上是刀尖上的舞蹈,随时可能招致灭顶之灾。佛教史的“三武一宗之厄”,都在中古时期,这样的四次灭佛有一个相同的规定:勒令僧侣还俗;一个相同的背景:社会的动荡;一个相同的诱发因素:佛教占有社会财产过多。这也是中国宗教劫难的一个特殊之处,即往往并非不同教徒间的倾轧,而是囿于政治形势,不得已而为之。这里还有一个问题需要解释,一般来说,思想文化作为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在稳定的社会环境中更易生长壮大,而在十六国、南北朝时期混乱的北方佛教发展甚至快于南方,关于这种情况的原因,本文简要叙述两点:①北方政权的民族性;②世家大族南迁,中原思想竞争趋缓。首先,我们要知道的是,北方政权大多由胡族建立。西晋亡国后,中原故地数次易主,建立政权的胡族人入主中原面临的问题一是生活习俗的演变;二是本地未迁居的汉族士族的制约。崇奉佛教,一方面能打击高门士族的社会影响,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强本民族的自我认同意识。小结:中国佛教经历了三大本土化阶段后,基本形成了大乘佛教十宗,在佛教经义上基本完成了与汉族本土文化的融合,佛教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爱读书,爱笑,爱玩。喜欢交朋友而朋友很少,多次暗恋女生而不知如何表白。如果你去书店,看到角落有一个不声不响看书的少年,而他又恰好推了下眼镜的话,那可能就是我,你好,我叫叶文轩。(附注:历史系小萌新一枚。)当前位置: >>
中国文化概论(自考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矗 1.广又文化:它是指人类在 长期的历史发展中 共同创造并赣 以 生存的物质与精神 存在的总和。 2.狭义文化:又称人文文化 。它是某一社会集 体 (民族或阶 层 )在长期历史发展中 经传承累积而 自然凝聚的共有的 人文精神及其 物质体现总体体系 . 3.文化产品:它 分广义 的文 化产品和狭 义的文 化产品 两种。 广义的文化 产品指 人类创 造的一 切提供给社 会的可 见成品 ,既包 括物质产品 ,也包 括精神产 品.狭义的文化产 品专指精神产 品,纯粹实用 的生产工具、生活 器具、能源资 材等,一般不称为 文化产品。 4.文化内涵:它 是把一 些不 属于狭义文 化的事 物中所 具有的 人文特性凸 现出来 ,称为 事物的 文化内涌. 如筷子 属于生 活用品 ,只有女用 功能. 但它有产 生的历史背 景、与 民族饮食 特点 的适应性 (也就是 其样式的 民族化 )、各时代对 其美化 的方式、 有关 它的传说故 事以Ⅱ 命名的由 来等 ,这些都属 于它的 人文精神 属性的表现,所以 .就是 t 的文 化内捅.我们平时 说的“筷子文 化”等,就是针对 所指事物的文 化内涵而言的. 5.文化现象:指的是人类文 化发展过程中呈现 出的某种外部 状态和联系. 6‘文化事象:在某一历史时 期,某一国家 (民 族或地域 )文 化发 展中带有典型和标 志作用的事情 反复出现时.这种 含规律性的现 象称 为文化事象. 7.文化观念:一 个时期 某一 阶层或某一 行业的 人群对 文化问 题所持的态 度和看 法,或 在某一 文化事象里 所表现 的意识 形态, 诸如价值观 、审美 观等,称 作文化观念。 8.文化思潮:某种文化观念 及与之相关的文化 事象.在某一特 定时期,在一定的背最 下.对社会 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 人所赞同和 奉行,形成一种潮流.称 作文化思潮. 9.文化政策:指一定时代、 一定的社会条件 F.行政机构 对 文化领域的问题所 颁布的相关规 定和对策原则。 lo.民族文化 :在一个 多民 族的国家里.不同的民族 都有自 己不同于其他民族 的文化 .文化 的差异与特色是划 分民族的标志 之一.而民族 又是文化划 分的 依据。 但由于历 史发展条作和 文化 本身的结~, 能等的特点 , 功 不同 民族的文化在发展 中都具有鲜明 的民族特色① n 域特色 . 正因为每 个民族文化都是独 特的. 所 以作为一种价值而 言,它们均处 于平等的地位。 11.国别文化:它是以国家为划分文化的社会 依据.多民族 国家的文化就是在 统一的国家内 民族共同体的文化 12.上层文化:指宫廷与上 层文人所创造、拥 有的文化。 13.底层文化:指民间文化 .即不依糨于统治 阶级的广大人 民及其精英人物所 创造、拥有的 文化. 14.传统文化:指的是 LJ 中 华文化为塬头.中 国境内各民族 共同创造的、长期 历史发展所积 淀的文化. 15. 文化传统: 每一个民 族、 每一个国家的文化 , 既因时 因地而 异, 又有一定 的稳固性和延 续性. 贯穿于民族和国家 各个历史阶段 的各类文化的核心 精神. 即 文化传统。 简答题 1. ?文”的本义 又是什么 ?“ 化”的本又是什么 ? 答: ?文”的奉义是?错画 ” 。也就是花纹 。 ?化”的本义是 改 易。这种改易既包 括从无到有的 ?造化” ,也包括 宇宙生成以后 的 “演化”和分化 ” 。 2.在中国典籍中, ?文化 ”一 词最早出现在哪部 书的哪, 答,(说苑?指武 )。 3,广义文化应把握的要点是 什 k 9 答:广义文化应把握三个 要点:①/ ―义文 化是与人类及 人类的创造活动相 联系的,足以 人为中心的概念; ②广义文化 是一个历史概念. 它涵盖人类历 史的全过程,是一 个传承发展的 综合概念;③ J“义文化 的外延涵 盖物质创造和精神 创造的全部。 4,狭义文化应把握的要点是 什 答:狭义文化应把握三个要 点:①狭义文化不但以人 为中心 ,而且以人的精神活动为 中心,即使观察物 化世界.也是 以其中 的人文精神为内核 的;②狭义 文化关注的不是个 别人的精神活 动,而是经历史传承累 积蟹聚的 共有的、成体系的人文 精神;③ 狭义文化关注的不 仅是全人类的 苫追共性.而且更注重 不同民 族、阶层、集团人 文精神的特点 。 5.中国文化形成为一种统一 的文化,其原因 有 哪些’ 答:中国文化形成为一种统 一的文化.上要有以下 三个原因 :①它有着共同的文化 源,各民 族共同创造了上占 的青铜文化,各民族共同开发了 黄河中下游 的中原大地;②多 元的各民族文 化,在历史发展过 程中互相交流 、互相渗透、互 相促进,有 许多 交融和契合的地 方 ,形成了多元 一体的格局;③汉 民族文化在 椠个中华文化中起 主导作 用,是中华文化的 主体文化,它 在共同体文化的形 成和发展中起 到了团结和靛聚各 民族文化的作 用。 6.文化传统具有哪些特点 ? 答:文化传统是贯彻于民族 和国家各个历史阶 段的各类文化 的核心精神,其特点是,既 因时 因地面异,又有一定的 稳固性和 延续性。它是在传承中 积淀下 来的,是历时的产物,又 是在每 ―个时代产生与这 个时代相适应 的形式特点;因此,它带 有各时 代的苷遍特性.又综 合了不同时 代的多方面的内容。传统不足 一成不变的. 7.文化持娩对社会发 展 所起 的正面作用和自面 作用各是什《 ?答:文化传统 既有对社会发 展起 正面作用 (积极作 用)的。也有对社 会发展起负面作用 (消极作 用)的 。前 者是 文 化精 华 ,足 优 秀 的传 统 ;后 者是 糟 粕, 是 不良 传 统. 对 文化 传统 一 律否 定 .采 取 虚无 的 态度 是不 对 的; 不 加分 析 ,采 取 兼收 并蓄 的 态度 也不 是正确的态度。 8. ?中国文化概论” 课程与 中国丈化史的区别 是什《 ? 答:中国文化史是以 中国文 化历时演变为主要 内容的。而 中 国文化概论虽然也 有一定的篇幅 来梳理中国文化的 发展脉络,但 其目的是为丁使学 习者对中国 文化的发展具有一 个总体的认识 ,从而树立传统文 化的历史观念 . 9. ?中国丈化概论”课程与 人类文化学的区别 是什 答:人类文化学是以 研究全 人类文化存在与发 展苦遍规律为 目的的.而中国 文化概论虽然 也 要涉及一部分全人 类文化的蔷遑 规律,但它立足 于用马克思主 义的文化观点,对 中 H 传统文化 的主要问题进行介 绍和阐释. 10.学习?中国文化概 ”课程应当达到的目的 是什 答:学习中国文化概论课程 的目的:①使学习者树 立正确的 文化观,增长热爱并继 承祖国文 化遗产、促进文化发展 的意识;②使学习者正确认 识中华民族 传统文化的特点, 把握中国国情 ,增强爱国主义的 意识;③使学 习者对中国文化各 分科的具体知 识有初步的了解, 从而运用这些 知识来观察社会、 认识社会; ④使学习者在提高 认识的基础上 ,加强自身的文化 素养,为建设 我国社会主义文化 做出积极的努 力, 论述 1.怎样认识丈化发展的时 代 性及其历史阶段 ?答 :文化发 展的 时代性及其历史阶 段应该从两个 方面来认识:首 先,一切 文化事 象都在一定的历史 背景下存 在、变异 、发展,从而具有某一 时代的特色;其次,文 化是在历 时传承的过程中积 淀井确立了自 身的传统.因 此,我们 描写各民 族和国家的文化发 展历程,只 有在各阶段文化纵 向比较的基础 上,探求文化发展 的总体脉络, 总结文化发展的规 律,才能对民 族和国别文化有清 醒的认识。 2.你认为把持统文化 等同于古代 文化的观点正确吗 , 答,不 正确 .因为这种观点 认为讲究传统 就 是复古,甚至认 为传统与现代 化 是不能并存的,或认为要实 现现代化就必须反 传统.而这种 认识恰恰忽略了现 代化进程仍然 是传统文化发展的 一个部分,一 旦否定了传统,现 代化与民族特 点也就是中国特色 就要脱节, 与我们追求的目标 是不一致的. 所以,传统文化不 能等同于古代 文化。 3.你认为把中国传蓖文化 与西方 文化截然时主的观 点正确吗 ? 答:不正确.因为 任 何一种 民族传统,在各 个历史时期 ,都 要受到其他民族文 化的影响.引 进和吸收其他文化 一旦成为现实 ,也就是说,这些被吸收的 外 来文化一旦与自身 的文化相融合 ,它便也成为传 统文化的一部分 .役有一种 文化 是纯而又纯的 ,吸收外来文 化是 丰富和发展本体文 化的正常途径 之一.所以 ,中国传统 文化是不 能与西方文化截然 对立的,而 应谆是吸取精华, 去其糟粕,洋 为中用,才是符合 时代文化潮流 的 4. “中国文化概论”课 程的 基本内容有哪些 ?怎 样构成了一个 完整的理论体息 9 答:中国文化概论 课程的基 本内容主要有六个 方面.它 们包 括有关中国文 化基 本的理论观点 、历史传承及 其分类的相关 知识 。由于这些是 有机联系在一 起 的,所以就构 成了一个完整 的理 论体系.这六 个方面的基本 内容 是;①有关文 化的一般概念 .中 国文化概论在文化 的外延问题上 与大文化的概念一 致,但在 对 具体问题的申述上 尽量注童从人 文精神的角度出发.② 中国文化 楼以存在的地理环 境。中国文化 概论所阐述的地理、环 境,是就 曾经影响中华文化 发生发展的 比较稳定的地 理概况而 言的,而 不是某一个历 史时期具 体地理环 境的描述。 O 中 国文化发 展的历 史脉络以及决 定历史发 展的诸因 素。文化发晨 本当有自 己的 分期.但是由于文 化发展与中国 通史的摹本一致性 ,本课程阐述 历史发展脉络仍是 按朝代分期④ 有关中国文化分科 的知识.本课 程采用四分法:生 产生活文化 、 0,度文 化、 思想 观念 与精 神文 化 、语盲 文字 文化 .前 三类 是从 文 化的领 域来 分类 ,语 言文 字是 文 化的载 体, 本身 又是 一种 文化 事 象,因 此单 分 ― 类. 在这一 框架里.阐述各类 文化的内涵、行为和思想 的模式 、主要事象中 反映出的思想观念 ,以及从中归 纳出的特点与传统 ⑤ 中国文化 在世畀文化中的地 位.立足世 界,在比较中观察本国 文化的特 点.中国文化与国外文 化的交流 和相互影响以及中 国文化对世界 文化的贡献.⑥中国传 境文化与 理代社会. 阐述在弘插 传统文 化精神的基础上, 建设有中国特 色的社会主义现代 文化的必要性 . 一、名词解释题 1.方志 时期 :因 为明 清两 代我 国 多数地 方都 有了 方志 ,对 区域 性 的气候 做了 更为 详细 的记 录, 特 别是对 认识 各种 异常 气候 所引 起 灾害很 有帮 助。 所以 ,竺可 桢把从公元 1400 到 1900 年的第三个大的气候时期 称为“方志时 期” 。方志时 期又称为寒冷 时期。 2.仪器观测期:因为 自 1900 年以后直到现在,有 了测量温度及 气象观测的仪器, 所以,竺可桢 把此一时期称为“ 仪器观测期 ” 。 3.地缘:此地缘概念不同 于现 代的领土观念。它 指的是当中原 文化中心形 成后, 与北方范围更 加广阔的草原游牧 文化之间的关 系。 4.通漕四渠:指的是以宋都 汴京为中心开凿的 四条用于漕运 的人工运河,即汴 河 (或称通济 渠 )、广济河、金水河 、惠民河。 一、简答题 1.中国地势和地形的特点是 什么 ? 答:其特点是自西向东 构成 了三个落差显著的 阶梯。第一阶 梯是西部的青藏高 原,平均海拔 在 4000 米以上,是我国大江大河 的发源地。第二阶 梯从青藏 高原往东往北,海 拔都在 2000 米至 1000 米以下。这里分布着云贵 高原、蒙古高原 、黄土高原及 四 川盆地、汾河谷地 等。第三阶 梯 则是北起大兴 安岭 ,中经太 行山,南至巫山一 线以东及云贵 高原东缘以东的中 国东部地区. 其平均海拔低于 500 米,滨海地带更低于海拔 50 米。整个中国的 地势和地形就像一 把巨大无 比的躺椅,西北背 靠欧亚大陆, 东南面向太平洋。 2.中国 五千年 气候的变化大势分 为几个时期 ? 答:中国五千年气候的 变化 大势是由暖变冷,大 致分为四个 大的时期:①温暖期 。从公元 前 3000 年到公元前 1100 年,下限正好在商朝末年。②寒 暖交错 期。从公元前 1100 年到公元 1400 年,下限到明朝初期。③方志时期 ,又叫寒冷时期。从公 元 1400 年到 1900 年,下限到清朝末 年。④ 仪器观测期。从公 元 1900 年到现在。3.中国地理的整 体性 特征是什么 ?答 :中国地理 的整体 性特征有两点 :一是众多的 河流 犹如血脉一样 ,将大陆广大 的地 区连在一起。二是地理通道 四通八达,形成了 便利的交通。 4.中国气候的变化与灾荒 疾病有 无直接关系,为什 么 ? 答:中国气候的变化与灾荒 疾病有直接关系。因为 自中国的 气候转入寒暖交错 期后,灾荒疾 病随之增多。据统计,从西 汉开 始到 1936 年共 2142 年的时间 里,灾害总数高 达 5150 次,平均每 4 个月就有一次 。由气候变化 带来的灾荒疾病主 要是旱、涝、 蝗、风、雹、瘟疫 等。 5.中国文化发展的迟滞为什 么始于元明清时期 ? :因为 元明 清时期南北对峙有 了新的变化,已经不是像宋金时 期那样,南方 的经济高潮与北方 剧烈的民 族融合同时并举 ,而是统一 的国 家出现了政治中心 在北方、经济 中心在南方的局面 。但处在 北方 的王朝政治中心 ,它的立国 精神 都是陈旧的重小农 经济,因此 它从来不懂得在国 家策略上保护 南方经济的发展势 头,从而使南 北对峙,变成了政治与 经济的对 立和矛盾。所以说,中国文 化发 展的迟滞是从元明 清时期真正 开始的。 6.简述中国古代九州的地理 划分。 答: 《尚书?禹 贡》以 山川为 标志 ,将天下 划分为冀 、兖 、青 、徐、扬、荆 、豫 、梁、雍九州 。古济水 、黄河之间 为兖州 ;渤 海、泰山之间 为青州 ;黄海 、 泰山 、淮 河之 间 为徐 州; 淮 河以 南、 大海 以西 为 扬州 ;荆 山 (今 湖 北南 漳县 )以 南 、衡 山(在湖 南 )以 北为 荆州 ;荆 山 以北 、黄 河 以南 为豫 州; 华山 以 南、 怒江 以 东的汉中、四 川盆地为 梁州;西 河 (陕西、山 西之间的 黄河 )以西 、 墨水 (具体所 指不清楚 ,大致为陕 、甘、青交界 地带的河 流 )以东为 雍州;西河以 东、东河 (流 经河北平原的黄河 )以西为冀州 。 7.先秦时期是区域文化大 发展 的时期,是哪些区 域文化经过汇 集融合,最终成为 中国古代文化 基 干的 ? 答:先秦时 期主 要有三 大区域 文化,即 源于齐 鲁的儒 家文化 、 源于三晋 的法家 文化和 源于南 楚 的道家及 楚辞文 学。它 们后来 经 过汇集融 合,最 终成为 中国 古代文化的基干。 8.司马迁在《史记》中是把 当时的“天下”划 分为几大基本 经济区来论述地域 文化习俗的 ? 答:司马 迁在 《史 记》 中是 把当时 的“ 天下 ”划 分为四 大基 本经济 区来 论述 地域 文化习 俗的 。这四 个地 区是 :关中 地区 、山 东 (大 致包 括先 秦时期 秦国 以 东的六国)地区、 龙门一碣石 (从山 陕交界南端到河北 东北部一线 )以 北农牧交错地带和 江南地区。 9.古代改造利用自然的三大 成就是什么 ?它体现 出劳动人民的 什么精神 ? 答:土地的开垦、水利 的兴 修、运河的开凿, 是古代改造利 用自 的三大成就。 它是古代“正 德、利用、厚生” 精神和劳动人 民勤劳、智慧的体 现。 10.古代起到保护环境作用 的措施有哪些 ? 答:古代起到保护环境作用 的措施主要有:①农忙 季节,不 征调百姓服役,以保证 粮食的丰 收。②在大池塘捕鱼,不用 过密 的鱼网,以保护鱼类繁 殖。而 一些大规模的狩猎 活动,一 般都 是安排在秋冬季节 进行,也 是为 了保护兽类的繁殖 。③砍伐 树木 要按一定的时候砍 伐,朝廷 甚至 禁止擅自砍伐山林 ,并把山岭 资源归王朝所有,在一 定程度上 保护了森林不受乱 砍滥伐的危害 。④皇家大量修建大规 的园囿和 灵寝,也对保护环境起 了相当的 作用。⑤由政府提倡和 领导植 树造林运动,使全 国进行大面积 绿化。⑥在西北地 区广建牧马的 场地,使唐朝中期 以前的黄土高 原地区有良好的植 被状态。 一、论述题 1.试述关中及晋北地区的地 位及对中国文化的 影响。 答:关中地区及晋北 地区的 地理位置在中国显 得十分重要中 地区是四塞之地 ,黄河在它的 西、北、东三面环绕 ,南面是 秦岭山脉 ,西北有六盘山 、贺兰山 , 北有 阴山 山脉 ,东 有吕 梁山 脉及 潼关 之 固 ,吡 地还 有泾 水、 渭水 流过 ,真 可谓 是沃 野千 里, 山河 表里。 ?而且 此地 南接 巴蜀 汉 中, 东连 伊洛 地区 ,有 富裕 的经 济后方,有方便的交通,进可攻 退可守,所以成为中华文 化重要 的发祥地之一。历史上的 许多王 朝都在这里建都,如周、秦、汉 、唐等朝代,创造了灿烂的中 国文化。晋北地区 坐落在山西高 原之上,山西高原 的东西两侧是 太行 LU 和吕梁山,中 间夹着一 条宽平的汾河谷地 。谷地大体呈 东北西南走向,南 与渭河平原 相接,也是中国文化重 要的发祥 地,据说尧舜时期就曾 在谷地的 偏南地区建立过都 城。而晋北地 区又与蒙古高原相 连接,是内迁 的北方民族进入中 原地 区的要 路,再加上太行山 脉中的某些断 裂处又可以直通华 北地区,所以 历来就有山西居“ 天下形势”之 说。总之 ,正因为关中 及晋北地 区所处的地理位置 的重要,不仅 使大量的人群聚集 在这里,而且 又使便利的交通让 各地域之间进 行相互的文化交流 ,因此对 中 国文化的发展产生 了重大的影响 。 2.为什么说地理通道影响着 中国文化的发展 ? 答:中国的地理通道,虽然 地形多样,山岭众多,但不论 多 么险峻的地势,几乎没有 一个地 方是没有发生过人 群交流的。由 古地理专家从新石 器文化遗址 的分布,得出这样 的结论:大致 沿渭水、黄河、济 水一线,从遥 远 的古代,就形成了 一条联系东西 的交通线。与这条 东西线相交,还有三条南北方向 的交通线 , 一条在太行山以东 不远,北起河 北的曲阳,南至河南 的新乡,都 有仰韶和龙山两个 时期的文化遗 址存在。另一条在太 行山西侧的 汾水流域。更西的一 条,则在 今陕西境内,南 起西安,向 北穿 山越岭,北达榆 林、府谷一 带。从 中原向西南、东 北也都有着可 能 形成交通的便利条 件。这些都 形 成着中国大陆内在 的统一性。 因此我们说,没有 交流就没有文 化的发展,交流的 范围及交流者 之间差异越大,则 对文化的发展 就越有利。 3.中国地域的人群融合为什 么不同于西亚古国 ? 答:因为中华祖先在创建它 的古代文明时,首先面 临着大地 域上人口构成多族 群的特点。据 说在夏禹的一次朝 会上,执玉帛 的诸侯有上万之多,商 汤时这 样的 诸侯 还有 三千 ,到 周武 王伐 纣时, 《史 记》 记载 有八 百诸 侯不 期而 会。 有专 家指 出, 这些 所谓 的“ 诸侯” ,实 际上 都是 大大 小小 的部 落族 长。 ?那 么, 如何 将这众多的来源不 同文化的人群 转化为文化整体呢 ?它 和西亚古国 的人群融合有什么 不同呢 ?根据历 史记载,在西亚古国 ,人们经常 看到的是族群为争 夺沙漠世 界的生存地,而进行的 一个族群 对另一个族群的残 酷征服。但在 中国,战争征服是有 的,但最终 古代文 明的成功依 靠的不是战争 ,而是联合与融会。西亚 文明 基本上是消亡了,但中 国文明却 获得了成功。它的文 明道路既不 同于古埃及、巴比伦,更 不同于 古希腊,独特的地理 条件,制约 着它独特的文明形 态和文化方 向。 4.天下大一统的观念是怎样 形成的 ? 答:天下大一 统的观 念是由 于中国的地 域广大 ,统治 者追求 统一而逐渐 形成的 。在商 代甲骨 文中,就有 “四方 ”的明 确记载 。到西周时, 天下” 的观念 “ 则已十分清晰。大体从 商朝开始 ,王朝就已按着距离 的远近,对 天下人群采取不同 的政治策略。周王朝对于那些千 里之外的人群 ,虽不强迫他们服从 自己 ,但 要求他 们承 认自 己的 合法 地位 。 以后历 朝历 代的 皇帝 ,无 不以 边 远的四 裔民 族的 “来 朝” 为荣 耀。 “天下 ”观 念的 一个 重要 作用 就 是追求 统一 。尽 管中 国历史 上的 分裂 不在 少数 ,时 间也 不算 短, 但追 求统 一则 始终 是政 治观 念中 的基 调, 也是 历史 的基 本倾 向。 ?天 下一 家的 大一 统意 识 ,是 威力 持久 的中 国理 念, 对中 华民族的不断发展 壮大,曾经起 过重要作用。 5.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为什 么和地缘特征相关 联 答:因为自 中原文化中心形成 后,就一直存 在着与北方范围更 加广阔的草原 游牧文化的冲突和 融合。这 些北方的少数民族 从文献记载看 ,最早的人群是俨 狁 ,之后是北 狄,秦汉以后有匈 奴、鲜卑、突 厥、契丹、党项、 金以至蒙古、 满族等。这些民族 除满族外, 基本上都是在前一 个民族迁徙 、草原出现“真 空”状态 时,从原 来的居住地大举跃 进,充当 新的 高原主人的。在中原政治兴 旺时 ,他们逡巡于 它的周围 ,学习 着中原文化制度,有的 人群还被 强大的中原王朝击 溃,或远徙或 内迁;当中原王朝政 治陷于混乱 衰弱时,他们便大举 进攻,进而 入主中原,造成中原 固有居民 的向南迁移,而他们则 成为中原 文化的接受者和新 的创造者。在 短暂的迟滞后,文明 沿着中原固 有的文化方向升温、繁荣。隔一 二百年或更长一点 的时间,上 述的情况再重复一 次。虽然 这样 的反复,已经 有许多次 ,但是有 一点值得注意的 ,这就是中 原文 化在一直带动着各 地域文化的同 步发展,从而 形成了中国文 化 的历史命运。 6.为什么说广阔的地域为中 国历史的发展提供 了可资回旋的 舞台 ? 答:我们知道在中国, 中华 文化虽然起源于黄 河流域,但是 它广大的地域却为 它准备了潜在 的历史舞台。因为 ,每当遇到北 方边地民族大举南 进的时候 , 中原文化人群都有 一个南国作为 他们的后方。因此每当 北方进入 民族融合的时候,南方 则进入开 发的高潮期。实际在南 北朝时期 ,中国文化的重心已经 移到南 方,接着才是经济 中心的南移。 因此在中国历史上 常常出现这样 的南北对峙:南方 的经济高潮与 北方的剧烈的民族 融合同时并举 ,构成南北不同的 历史景观。 黄河流域与长江流 域,同时充当 着这对峙的文化高 潮的两大历史 台。文化中心与经济中 心从西北 向东南逐渐移动,是中 国几千年 历史发展的大势。广阔 的回旋 舞台,是中国文明 历史悠久的前 提条件之一。 7.形成中国区域文化的因素 是什么 ? 答:形成中国区域文化 主要 有四个因素: ①自然环境决定着一个 地区 的人们的生存质量 和状态。因 为 人得向提供物质的 自然讨生计 ,这是自然环境决定 地域人群文化 样式 的第一个层次 ,越是人类 生活的早期,这一层次的内 容起 的作用越大。举个考古发现 的远 古人类文化遗址的 例子说,黄河 流域的原始建筑 ,多是半地 穴式 的,而在江南 地区则流行干栏 式结构 的居 巢。很 明显 ,气 候的 干湿起 决定 性作用 。 ②地理 条件 的特殊 或得 天独厚 。关 于地 理条 件的特 殊, 可以举 古代 神仙 崇拜 浓郁的 燕齐 地区为 例。 何以 在那 里兴 起那 样一 种信 仰 ?这 是 因 为它 们的 海洋 环境 。有 人认 为 所 谓的 神仙 之说 ,可 能与 东海 偶 然 出现 的海 市蜃 楼有 关。 关于 得 天 独厚 ,可 以明 清晋 商鼎 盛一 时的原因为例。晋 商在明代兴起 的原因很多,但山 西北靠蒙古 ,南接中州,西连陕 西, 东邻河 北 的交通,以及境内 丰富的食盐资 源,不能不说是两 个得天独厚 的条件 。不 过,任 何一 个区 域的 得天独 厚, 都是需 要外 在条 件的 ,所以 这样 形成的 地域 文化 ,往 往会因 外在 条件的 丧失 而衰 落。 ③特定 区域 的人群 有明 确的 区域意识,并与其他区 域的人群 形成竞争关系。在这样 情况下产 生的区域文化最具 历史的深度、广度和高度。典型的例 子是春秋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 文化的异彩 纷呈。西周分封了许 多国家,一 开始或许不能完全 照顾每个国家 在地域上的相对独 立,但是随着 春秋战国的互相兼 并,七国各自 的范围,则都是 m 一定山川条 件为依托的。如燕 国北据燕山, 西靠太行 ,自立一 方;韩居黄河 、伊水、洛水,即 所谓三河之地 ;秦占据雍州,楚 以古荆州为£ 达的基地,齐则始 终居青州。 列国并立,激发出 的是竞争意识 ,几乎每一个国家 都依据着各自 的地利、人和条件 ,开展政治 、经济、文化的以竞 强为目标的建 设运动。如魏国针 对自己的耕 地条件“尽地力之教 ” ;秦国大晕 开垦土地,发展小农,来实 现“驱农归战’ ’的目 标;齐国则以自 己的富裕,广招天下的 士人,成 为文化中心;赵国则进 行军 事改制,实行 所谓的“ 胡服骑射 ” 。这个时代 ,不仅是“一方水土 养一方人”的 问题,而 是一方的 生存经验成就着一 方的强大的问 题。没有哪一 次成功 的变革 , 不是有效利用了本 土条件和本地 人的生活经验的。 所以说,春秋 战国时期的开发是 深广的,极具 区域特色的。典型 的体现就是各 国思想文化鲜明的 地方特色。 如三晋之地 (韩、 赵、魏)多法家人 物;齐、鲁 多儒学 、阴阳之 士; 南楚则是道 家的故 乡,而它 极富 地方色彩的 楚辞文 学,则是 诗人 运用浪漫主 义手法 所表现的 深深的乡土意识。 有竞争, 没 就不 会有那么强烈的本 地意识, 也就不 会有那样深入的对 本土地利、 文化 资源的开发, 当然也 就不会有那么 灿烂的文化高潮。 ④ 典范人物潜移默化 的影响,也可 以带出特定地域的 文化特色。我 们知道,任何人都有 自己的出 生 地,而且任何人对此 都会有所觉 知,乡土意识由此而 来。一个 地区典范人物的业 绩,能持久地 感动他的乡亲,中间 起重要作用 的就是这种乡土意 识。以明清以 来安徽桐城为例,那 是一个以文 章出名的县,即使在 今天,那 个地方中学生作文 水平,也普遍 不错。原因就在那 里出过这方面 的著名人物方苞、 姚鼐。所以, 这里的文人都以“ 桐城派”自许 。桐城人以文章扬 名,方苞、 姚鼐等人物的典范 作用不可低估 。以此类推,在清代南方 学术普 遍兴盛的局面下,浙 东一带重史 学,那是因为黄宗羲 的影响;徽 州一带尚经术,那是 由于戴震 的影响。由此我们 可以得出这样 一个结论,典范 人 物是一个地区 的“民智资源 ” 。 8.试述唐初南方文化状况的 概况。 答:唐朝初年,南方的 文化 状况已和秦汉、魏 晋南北朝时期 的文化状况大不相 同。如秦汉时 属于“东楚”的丹 阳、毗陵、吴 郡等荒凉之地,到 唐初已经属 于“人物本盛,小 人资于商贩,君子资于宫禄,市 廛列肆”和“ 商贾并凑,其人君 子尚礼,庸庶 敦庞,故风俗澄清 ,而道教隆洽 ”的开化之地。岭 南二十余郡 , 已经有南海、交趾等荟萃一 方人 文、物产的都 会。有些 地方因为 新的文化因素注入 而改变习俗 ,如佛教的大规模传 人和道教的发 展,都使南方 许多地区深深 地 打上了宗教的烙印。但 有时外在 条件的变化,又可以 使一个地方 的经济及附着在经 济之上的文化 现象兴衰起落。如唐 高祖李渊时 ,曾联合儒、道反佛,甚至 采 用强制措施,使“数盈 十万”的“天下僧尼” ,都“请令匹配 ” “ 产育男女,十年长养 ,一纪教训 ,自然益国,可以足 兵” , 。由此 说 明地域文化是一直 处在不断 的变化中的。尤其是初 唐时期儒 、道、佛的地位谁先谁后 之争,虽然取决于统治阶 级的政治需要 ,但在争论中却往产 生了意外的 学术文化新成果。由 于争论涉 及一些根本教义和 若干理论问题 ,诸如天命与自然 、有神与无神 、人世与出世等, 因此就大大促 进了我国古代哲学 、伦理学、文 化艺术的发展。可 以这样说, 唐朝初年南方的文 化是在北方文 化的影响下繁荣起 来的,是 多种 文化思想不断发展 、不断融 合、不断创新的综合文 化。再加 上南 方各民族文化的交 流,海外 文 化的输入,使得初 唐的文化获得 了空前的发展。 9.正统文化与地域文化 的关系 是什么 ?地域文化对 正统文化有什 么样的作用 ? 答:我 们知道,一种社会文明,总有它正统 的精 神文化主导着该文 明的文化 方向 。同 时, 在一 个地 域广 阔 的 社会 里, 又不 可能 没有 地域 文 化 的广 布。 那么 ,起 主导 作用 的 正 统文 化与 地域 文化 有什 么样 的 关 系 ?地 域 文化 又对 正统 文化有 什么 样的 作用 呢 ?从 逻 辑上 说, 一 开始 没有 所谓 正统 文化 ,中 原 文 化当 初实 际只 是一 个地 域文 化 。 它是 经过 一定 的吸 收融 摄后 , 才 上升 为一 种正 统文 化的 。所 以,地 域文 化是 正统 文化 的资 源。 “书楚 语、 作楚 声” 的屈 原文 学 ,是中 国古 代文 学传 统的 根基 。 而且, 正统 文化 不能 离开 特定 地 域人群 对它 的接 受、 理解以 至发展。如儒学,有鲁国之 儒,有齐国之儒,也有三晋、楚 地之 儒,所重的儒术各有偏 向,正是 在这地域性的分派 的发展中,儒 学走向内涵的丰富。另 外,地 域文化的相互交融 ,则可以产生 文化的典范人物、典范著述,从 而推进正统文化,并作用于地域 文化的发展。历代 京城,都是 八 方荟萃 之地,不同 地域的人们 汇聚京 师, 互相 交流 ,互 相观 摩 ,互相 影响 ,各 竞优 势; 在这 样 的环境 里, 特别 能产 生文 化的 “ 国手” 他们 在为 同一 文化 做出 贡 献的同 时, 也影 响着 本土后 。 人的价值感、荣誉 感。这种情况 不仅是京城,任何 交通便利的都 会、城镇都有这样 的文化功能。 10.论述黄河、淮河由利变 害的原因。 答:我们都知道这样一 个事 实,黄河是中华民 族的发源地, 黄河是中国文化的 母亲河。在公 元 10 世纪以前,黄河虽有 改道现 象,但并不严重, 基本上是 稳定的、安流的 。所以 ,人们利 用黄河水引进农田 ,使西北地 区 良田千里,经济 发达,尤 其 是关 中地区,成了当 时全国最富庶 的 地区之一。但是 ,从 lo 世纪即 唐五代开,黄河下游迁 徙变为常 态。主要原因就是中 上游地区森 林被大量砍伐,牧场 被开垦成耕 地,自然植被破坏严 重,这样就 加重了黄河水土的 流失。而大 量的水土流失 ,使得黄河的 泥沙 含量越来越大 ,以致在下游 平原 地带形成了地上悬 河,使得 黄河 流域的水灾从总体 上看,是 呈逐 渐加深加重的历史 趋势。另 外, 与黄河的迁徙互为 因果的是北方 原有的大量湖泊的 淤塞以至于消 失。从古代有关文 献看,华北 地 区曾有过不少湖泊 ,如大陆泽 、大野泽、荥泽、雷夏泽等,随 着北方气候的干旱,特 别是农业 经济的发 展,渐趋淤 塞,而最终 导致它们淤平的是 黄河挟带的大 量泥沙。没有这些湖 泊的吞吐作 用,黄河的危害更加 严重。到 了明清 以后 ,黄 河夺 淮人 海, 又 造成了 淮河 流域 的大 灾难 ;而 淮 河在此 以前 , 直 是一 条河 床很 深 便于航 运的 “利 河” 明清 统治 者 片面地 保护 大运 河交 通,不 。 从根本上对黄、淮加 以治理,最终 酿成了更大的灾害。总之,黄河、淮河由利河变成害 河,固然与自 然方面气候变冷、植 被不易恢复 有关,但无视自然规 律“自 作孽”的人为因素 还是更主要的 二名词解释题 1.新石器 时代:人 类进入新石器时代,大约始于距 今 1 万年左右,大约 结束于距 今 4000 年左右,延续时间长达五六千 年之久。新石器时代 最重 要的特征是原始农 业的出现、陶 器的制造、磨光石器 的广泛使用 以及村落出现、氏族 制度的形成 等。新石器文化遍布 中国黄河、长江两大流域和东 南、西南及 华北、东北各地。 其时间可分为 早、中:晚三大时 期,即仰韶文 化以前时期、仰韶 文化时期、龙 山文化时期。 2.仰韶文化:新石器时代中 期文化,因最早发 掘的河南省渑 池县仰韶村遗址而 得名。时间在 公元前 5000 年到公元前 3000 年间。以彩陶文化最 为著名。 3.龙山文化:新石器时代晚 期文化,因首先发 现于山东省章 丘县 2 龙山镇城子崖而得名 。时间在公 元前 3000 年到公元前 2000 年间。以黑陶文化最为 著名。 4.羲和敬顺昊天:传说尧曾 命羲和到四方去测 量一年的四季 的至点,将一年确 定为 366 日,并“以闰月正四时 ” ,以便 “敬授 民时” 。 5.敬授民时:在 上古时 期, 人们是按着 时节的 序列敬 奉上天 的。 日月星 辰运行 中任何 反常现 象,都会引 起他们 的恐慌 。然而 正是 对“天 序”的 尊奉、恭 敬之中,却有着古 代天文学科学 实践活动。人们虔 诚的宗教心态 下,包含的则是把 握农时的努力 。这就是“敬授民 时”的本质。 6. ;里头文化:二里头文化 分布于豫西 晋南,是夏 文化的重 要遗址。遗址中发掘出 青铜器、玉器等礼器、祭器,还有大 型宫 殿的基址;此外还发现 了少量 非正常死亡者的乱 葬坑,乱葬者 可能是战争俘虏。 这些都显示着 夏已初步进入国家 阶段。 7.分封制:西周建立后,把 大批同姓贵族和异 姓亲信赐封到 各地建立诸侯国家 ,史称封建; 所形成的社会制度 ,就叫分封制 。 8. ;王之后:周武王为 了巩 固周家统治,在分 封诸侯的同时 ,还把部分商人的 后代封到宋国 ,把夏朝之后封到 杞国,所以称 为“二王之后 ” 。 9.西域:西域分狭义的西域 和广义的西域两种。狭 义的西域 指新疆地区、天山南北,汉 时分 布着大小 36 个国家,文明水准 相 当高。广义的西域,除新疆 外,还包括中亚、 印度、伊朗、 阿富汗、巴基斯坦 一部分。 10.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横贯欧亚大陆的东 西方交通要道 。从西汉武帝派张骞出 使西域到 东汉明帝派班超出 使西域,汉朝 共用 200 余年的时间,打通了 通往西 域各 国的 “丝 绸之 路” 这 条“丝 绸之 路” 不仅 交流 着物 质 ,也沟 通着 中外 的文 化。 中国 文 化经西 域传 到中 亚乃 至欧 洲, 异 域文化 如音 乐、 舞蹈 等大量 。 传来,特别是佛教 的东传,更是 打通西域最明显的 结果之一。 11.察举制:察举就是选举 ,是一种由下向 上推选官员 人才 的制度。它有许 多科目,其中孝 廉、茂才、贤良方正文学 三科最 显著。孝廉重 德行,茂才 重才 能,贤良方正则重 学问。像汉代 的晁错、董仲舒、 公孙弘等都出 于此。其他科目科 学家有明经、 明法、尤异、治剧 等。 12.征辟:代征集贤 士为官 的一种方法 ,也叫 “公府 辟士” 朝廷招聘为 征;三 公以下 召布衣 人仕为辟, 是一种 中央地 方并行 征集贤士为 官的方 法。汉代 。 风尚,往往有名望 的公卿,身居 高位,以能罗致天 下名士,充当 自己的幕僚为荣,而世间的英才 俊士,亦以此途益 自奋勉,作为 出身捷径。这种选 举取士方法 , 始于西汉,盛于东 汉。 13.孝廉:汉代选拔官吏的 科目之一。孝廉 即孝子廉吏 ,为 士大夫仕进的主要 途径。被举 的 人一般是州郡的属 吏和经学儒士 。举孝廉后,有的做地方县 的 令、长、丞以至州 郡一级的太守 、刺史,更多的则 是到中央做郎 官。 14.茂才:汉代选拔官吏的 科目之一。茂才即 秀才,后汉时 为避武帝刘秀名讳 ,改秀才为茂 才,与孝廉同样重 要。 15.贤良方正文学:汉代选 拔官吏的科目之一 。 目的是广 开言路,每当 有天灾时,便多有 此科,意在选 出那些能“ 究天人 之际”的读书 人,对朝廷 有所 明示。 16.重本抑末:重本抑末是 重农主义为 保护小 农而打击工商 业的一种国家观念 。 本”指农 业 , “ “末 ”指工商业 。小农是 王朝统 治的基础,重农 主义 (本)抑 制工商业(末)作为 国策,即重 本抑 末。 17.独尊儒术:在西汉前期 ,封建统治者多信 奉黄老之学,从道家清静无为”思想出发,实 行“我无为而民白 化”的治民之 策,这样的政治理 念特别适宜 汉初社会经济恢复 时期的现实。但当西汉国力强盛 , “清心寡欲”的无为思想就不适 宜了。好大喜 功的汉武帝要“兴太平 ” ,就要制 礼作乐,要“改正朔,易服 色” ,要举行封禅大 典,大兴繁文 缛节的建置,而儒学最能 符合这 种要求。所以,在公元 134 年,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天人 三策》的建议,罢黜黄老百家之 言, 独尊儒术,自此儒 家思想正式上 升为国家的统治思 想,一直延续 了两千年。 18.永嘉 之 乱: 晋末 八 王之 乱时 ,成 都王 颖 招引 匈奴 贵 族刘 渊作 外援 助战 , 刘渊 就以 “ 赴国 难” 的美 名, 长 驱直 入, 攻 城掠 地, 蹂躏 中原 。 晋永 嘉二 年 (308 年),刘渊在山西 平阳称帝,国 号 汉。永嘉五年 !(311 年),刘渊率军 攻陷洛阳,俘虏晋 朝皇帝,史称 “永嘉之乱” 。 19. “十六国”时期:西晋之 后,初期进入内地 的少数民族纷 纷建 立政权并且相 互征伐、先后 替代,共有十余个 政权,史称“ 十六国” 时期。 20.玄学:玄学是魏晋时 期用老庄思想糅合 儒家经义的一 种新的 ]哲学思潮。一般 认为玄学 的开创人是曹魏的 何晏、王弼。他 们倡导 I 玄 学,竞事清谈 。 清谈的内容是谈玄 论道,剖析妙 理,提倡放荡,是老 庄思想 的发 展。但到稍后的嵇康、阮籍 时,因他们极端厌恶司 马氏以道德的“名教”欺世,于是标举“自 然”大唱反调,在 行为上更是放 纵, y 不 守礼法,为世 人树立了 一种名士形象。西 晋立国后,一 些清谈名土如向秀 、郭象屈从于 司马氏,著文否定 嵇、阮的主 张,使玄学完全变 成』了为西晋 统治及门阀利益服 务的思想工具 。 21.清谈:这是魏晋玄学之 风的一个重要现象 。清谈是士流 交际中的风雅。清 谈时谈士手持 麈尾 (由麋鹿尾做 成的拂尘一类 的 东西,挥动时可以 生风 ),一 主一客,主者称述 自己的意见为“通” ,客方 起而论难为“ 难” 。清谈在辩理时很讲 究言语简洁,切中要害。一“通”一“难”下 来,有时分出胜负 ,有时各自 言之成理,持之有 故,有时则需 要第三方出来作一 总结。 22.般若学:这是佛家“空 宗”的理论,强调 以“空观”看 世界。在中国般若 学的代表人物 早期有道安,之后 有鸠摩罗什及 其学生僧肇。 23.涅桨学:涅架意译为“ 圆寂” ,涅架 学主要讲 成佛 的问题 ,如何成佛、成佛 的理据及成佛 的阶段等。在中国 ,涅架学的代 表人物是道生。 24.鸠摩罗什:鸠摩罗什是 印度籍的僧人,在 西域成名,来 到中国时正值十六 国的后秦时期 。政府在长安为他 专门设立道场 从事经典的翻译和 讲解。 25.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 是隋、唐朝廷行政 机构。三省即 中书省 (隋称内史 省 )、门下省 、尚 书省。中书省负责 诏书起草,是 决策机 构;门下省 职掌封 驳,为审 议机 构;尚书省 负责政 策执行, 属行 政机构。尚 书省下 设六部, 即吏 部、户部 (隋称民部 )、礼 部、兵部 、刑部、工 部,各 部长官称 尚书,各司其职。 26.科举制:科举制是隋唐 设科考试选拔官吏 的新制度。大 致分制科和常科两 项,制科由 皇 帝临时安排,以 待非常之才 ,官 员和平民子弟都可 参加。常科 基本每年一次,科 目主要有进士 、明经等六科。其 中进士一科要 考经典、诗赋和时 务策论,难度 大、录取率低,中 举后前程却好 ,所以特别受士子 重视。 27. “荫子”制度:宋代一种 特殊的补官制度。 凡文臣到一定 级别的都可以享有 子孙补官的特 权。它不仅“荫” 同姓子孙,也 可以“荫”异姓亲 戚。 28.租庸调制:唐前期赋役 制度的田租、力 庸和户调的简 称 。由于隋末农民 大起义及长期 内 战,使得唐朝手 中掌握了大量 无 主荒地。于是 ,政府将这些土 地按 规定 分配 给 成年 男女 ; 受田 农民 按一 定比 例 向政 府交 纳 租税 (租)及乡 土所 产 的绢 、帛 若干 斤 、 尺 (调),并 无 偿地 为政 府服 役 若干 时日 ,不 服役 则 折交 相当 的绢布(庸),这就 叫租庸调制 。 29.两税法:中唐时期 制定的赋 役制度。唐德 宗建中元年 (?80 年),朝廷采用杨 炎的建议 ,颁布实 行“两税法 ” ,它 以夏、秋 两次征 税而得名。其 核心内容是以 一个家庭的财产状 况和田亩数量 为依据征收赋税 。同时政府 针对 商业贸易日益活跃 的现实,对茶 、酒、盐 等商品交易征 税,改变 多少年来以单一农 业税为主的 税收结构。同时还 协调了中央与 地方税利分割关系 。两税法的实 行,使北魏以来的 均田制寿终正 寝。后来两税法历 代相沿,至明 不改。 30.古文运动:古文运动是 中唐时期一场文风 、文体和文 学 语言的革新运动 。主要倡导者 是 韩愈、柳宗元 ,参加者有李 翱、皇 甫涅、刘禹锡 、白居易等人 。 其主旨是为了恢复 和发扬先秦、两汉散文质朴流畅 的传统,使散 文更适宜于叙事、说理和抒情 。因为先秦、两汉的 时间比六朝为 古,所以,文学 史上称这次运 动为“古文运动 ” 。 31.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 是 北宋杰出 的政治 家。在 他担任 宰 相期间, 企图以 种种新 的政治 举 措改变王 朝“积 贫积弱 ”的局 面 。他积极 推行青 苗? 、均输、 市易、免役 、农田 水利等新 法, 抑制大官僚 地主和 豪商的特 权, 以期富国强 兵,缓 和阶级矛 盾。 但由于保守 派 (旧党 )的固 执反对, 新法推行迭 遭阻碍 ,总的来 说推行新法是失败 的。 32.理学:理学是北宋兴起 的一门学问。它以 阐发孔孟学说 中天道性命内容为 主,讲究成贤 成圣。理学的代表 人物在北宋有 周敦颐、张载、程 颢、程颐 , 在南宋则有朱熹、 陆象山。他们 要复兴儒学,就是 要从精神的层 次救败。像先秦儒 家一样,他们 承认人性中有道德 的根源,这根 源就本‘于创生万 物的天地。 成贤成圣就是要修 养成一种与天 地合一的“天地境 界” 。但这境界 不是要出世,也不 是要逍遥,而 是 像天地那样“曲成 万物” ,也就是 本着一种大公精神 去修身、 齐家、治国、平天 下。 33.色目人:这是元朝把它 统治下的人民分为 四等中的二等 人,地位仅次于 蒙古人。色目人包 括西北人、西域 人乃至欧洲人 。他 们归顺蒙古人最早 ,所以 , 元朝政治深深打上 了西域商人的 烙印。 34.南人:这是元朝把它统 治下的人民分为四 等中的最低下 的一等人,即四等 人。南人就是 南方最后被蒙古人 征服的汉族和 其他民族。 35.回回:它是元朝进入中 原的色目人,经 过 长期与内地其 他各族人民的杂居 、通婚以及文 化上相互学习后, 所形成的一个 新的民族。现在称 回族。 36.孟德高维诺:孟德高维 诺是 11 世纪末期意大利方济合会 土。1291 年他乘船到达中国泉州,数年后又被教皇 任命为汗八里 (今北京)大主教, 是基督教 在中国传教的先驱 人物。 37.八思巴:西藏喇 嘛教萨 迦派的领袖 ,元世 祖忽必 烈奉他 为国师,除 “做佛 事” ,为皇 帝及 后妃传授佛 戒外, 并在宗 教、文 化等方面备 皇帝咨 询。朝廷 又设宣政院,让八 思巴管理全国 佛教及西藏地区事 务,加强了中 原与西藏地区的联 系。 38.一条鞭法 :它是明朝张 居正实行税制改革 的名称。内容 是:把田赋、力役 及其他众多杂 税合成一条,统一 按田亩数量征 收,简化 手续。目 的是:增加 国库收入,减轻民 众负担。 39.摊丁入亩:它 是清朝 的 一种赋税 制度。 “?了”指 丁银, 即人头税 。摊丁 人亩即 以康熙 五 十年的人 丁银额 为准, 将丁银 摊 到人家所 占的地 亩中去 征收 赋税,实际是取消 了人头税。因 为康熙五十年 后出 生的人口不纳 税,在一定程度上 刺激了人口的 增长。 40.儒户:这是元朝社会阶 层中出现的一个新 名目。它是根 据宗教派别划分出 的户籍,与佛 教、道教、穆斯林 、景教、阴阳 先生、萨满 教巫师 户同等级 。 据说这是同情汉族 读书人的耶律 楚材建议的,蒙古 人尊重通神的 人,立为儒户可以 像佛、道户那 样免除赋役。 41.王阳明:明代著名哲学 家。因为他把“心 ”当作宇宙万 物之本,所以,他 的理论被称为 “心学” 。心 学的宗旨是“ 心即理 ” “ 知行合一 ” “ 致良知” 、 、 。 也就是说,只要注 意自己的内心 修养,即可达到“ 与天地万物为 一体”的境界。这 种理论,明中 叶以后影响很大。 42.文字狱:清朝统治者迫 害知识分子的一种 冤狱。多 发于 康、雍、乾三朝。康熙朝的文字 狱 主要针对那些有反 清复明思想的 人物及著作,但《四库 全书》 编纂的进行,从搜集来 的图书中 ,他们发现了大量对 清朝统治不 利的东西,于是故意 从作者的诗 文中摘取字句,罗织 成罪,文字 狱更加残酷。文字狱 使清朝的 知识分子走向纯而 又纯的学术研 究中去了。 43.乾嘉学 派:乾 嘉是 指清 朝乾 隆、嘉 庆年 号。 清朝实 行文 化高 压政策 ,为 使知 识分子 不问 政治 ,走纯 学术 研究 道路, 让学 者对 传统的 经史 文献 进行考 订、 校勘? 。辑佚、注 释,由此考据 文 学大盛。这一工作 在乾嘉年间最 兴盛,被称之为乾 嘉学派。 二、简答题 1.夏文化的重要特征是什么 ? 答:夏文化的重要特征 是“ 遵命” “近人”而 “ 远鬼神 ” 、 。 2.商文化的重要特征是什么 ? 答:商文化的重要特征 是“ 尊神” “事鬼 ” “ 先鬼后礼 ” 、 、 。 3.西周王朝的历史功绩是 什么 ? 答:西周王朝的历史功 绩在 于:它在一个广大 的地域上,在 众多的人群中,敉 平了他们各自 的族姓界限,在相 互融合中“孵 化”出一个统一的 文化人群 , 中华民族的基干由 此生成,后世 一切统一家国社会 的建立,都仰 仗这一基础。 4.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 主要特征是什么 ? 答:春秋战国时期儒家 思想 的主要特征是:孔 子的“仁”和 孟子的“仁政 ” ,他们提倡 积极人 世的观 点。 5.春秋战国时期道家思想的 主要特征是什么 ? 答:春秋战国时期道家 思想 的主要特征是:老 子的“无为 ” “道法自然”和庄 子的“齐物 ” 他们提倡追求个体 精神解放的观 点。 、 , 6.春秋战国时期 法家思 想的 主要特征是 什么 ? 答 :春秋 战国 时期法家思 想的主 要特征 分为前 后两期:前 期法家 人物的 代表是 齐国的管仲 、魏国 的李悝, 以及在 楚国 、秦 国变 法的 吴起 、 商鞅等 。早 期“ 法” 的精 义是 “ 尚公义” ,主 张建 立普 遍的 法度 , 上约君 ,下 约民 ,以 一种 公平 的 法度治 理国 家。 后期 法家人 物的代表是韩非子 ,他主张“法 ” “术 ” “势 ” 结合在一起 使用, 成为专门为君主权 力斗争服务的 法术之学。 、 、 7.春秋战国时期墨家思想的 主要特征是什么 ? 答:春秋战国时期 墨家思想 的主要特征是 :墨子的“兼爱” “尚同” “尚贤” “节用” “非 乐”等。保护民利是墨 子思想的 主要观点。它 标志着私营劳 动 、 、 、 、 阶层已经开始有了 思想的代言人 。 8.春秋战国时期阴阳家思想 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 答:春秋战国时期阴阳 家思 想的主要特征是: 邹衍的阴阳五 行相生相克“五德 终始”说。他 以此解释朝代的变 更,对当时的 诸侯有很大的震骇 作用。 9.春秋战国时期名家思想的 主要特征是什么 ? 答:春秋战国时期名家 思想 的主要特征是:邓 析的“以非为 是,以是为非”和 公孙龙、惠施 的“离坚白” “合 同异”的争辩 ,都具有很强烈的 思辩色彩 。 、 它涉及的是事物的 概念与实际(即 “名’ ’与“ 实” )的关系 问题。 10.汉武帝中央集权的措施 有哪些 ? 答:汉武 帝中 央集权 的措施 主要 有三条: ①实 行“强 干弱枝 ”政 策,将家 财在 多少万 以上的 郡国 豪富和二 千石 以上的 官员之 家迁 到长安附 近的 皇陵地 区。 ②任用酷吏,惩治 那些地方的豪 侠。③“内朝官” 地位逐渐取代 “外朝官” 皇帝剥夺了丞 相的权 力。 , 11.汉代士大夫阶层的作用是什 么 ? 答:汉代士大大阶层的 作用是:在他们身上有中国 的学术思想、文化艺术,有中国的 政治,作为 社会的清流显要,又 对时代风尚 施以重要影响。所以,许 多重大的文化现象 ,都与这个阶 层有关。 12.何谓“文景之治” ? 答:秦末农民起义及楚 汉战 争,使社会经济遭 到极度破坏。西汉建立后,文帝 、景帝实行轻 徭薄赋、与民休息 的政策,提倡 农耕,皇帝大都能 节俭,许多 政策都围绕农业而 定,刺激了农 民种粮的积极性, 大大增加了国 库收入,所以,史 称“文景之治 ” 。 13.简述“丝绸之路”的历 史意义。 答:汉代张骞出使西域 及对西域 用兵,发现并打通通向 中亚乃至 西方的“丝绸之路 ” 。它不仅起着 中国与西域乃至欧 洲物质交流作 用,也起着文化交流作 用。 而文化交流则具有 更深远的历史 意义。 14.简述魏晋南北朝的文化大势 。 答:魏晋南北朝的文 化大势有以 下三点最重要:①北 方民族大举 内侵引起中原人群 的大规模南移 ,其结果是民族的大 融合。融合 不仅发生在北方,也 发生 在南方;融合是“汉化” ,也是“ 胡化” 。②对南方大 规模的开发,新的经济区出现;开发之 功在当 代更在后世,唐代中国文 化的鼎 盛与此有直接关系。上面 两 项,基本从西晋“永嘉之 乱”开 始。③佛教的广泛传 播,给固有 的中国文化注入了 许多新的精神 因素;三教鼎立互相 激荡与玄学 一起共同构成此期 显著的文化 现象。着眼于这一 时期的中国文 化,是动荡与混乱 ;着眼于更长 远的历史,则是转 变与展进。 15.魏晋崇尚玄学玄理,在 文化方面的一个最 重要的结果是 什么 ? 答:魏晋崇尚玄学玄理 ,在 文化方面的一个最 重要的结果是 山水诗、山水画的 兴起。 16.何谓佛教的“空观” ? 答:佛教的“空观”是般若 学 中“空宗”的理论,强调 以“空 观”看世界,认为世间 的一切事 物都是空幻不实的。 它与道 家讲的“无” ,有相当 大的 近似。 17.南北朝时期,佛教作为 宗教,其精神因素 渗透到中国文 化里主要有哪些方 面 ? 答:主要有以下几个 方面:①龙门石窟、云 岗石窟及寺庙 建 筑中气魄宏大、金碧辉煌的雕 塑 、绘画影响着艺 术的创新。②佛 理影响着诗歌的内 容,佛家感 化世人的讲诵和演 唱,促使新的 文学体裁的产生。③ 佛经的翻译 ,促进了人们对汉语 声调的认识 。④佛经的流传,刺激着 印刷业 的新变。⑤佛教节日 不仅关乎 艺术表演,也影响着民 间的经济 贸易。⑥一些源于印 度的财政制 度,如抵押借贷等也 在中国立足 。⑦佛教哲学对中国 人思维方式 的影响,更是深入而 持久。 后 来儒家在学术建设 方式上,吸收 了许多佛家论理的 长处。总而言 之,佛教的传人, 从方方面面深 化了中国固有的文 化。 18.中唐以后到两宋,南北 朝以来旧门阀贵族 衰落以至消失 的原因是什么 ? 答:中唐以后到两宋, 南北 朝以来旧门阀贵族 衰落以至消失 的原 因是:①两税 法以财产等级 征收 赋税的规定,极不利于大家 族的 存在,势必造 成大家族的分 门析 户的趋势。这 可以从史书所 记得 到印证。②两 税法造成农民人 身依附关系的松动,也 不利于大 家族经济。失业的农民 可以转而 做小商人或租赁地 主土地,不会 去依附到大家族那 里。③唐末农 民大起义 的打击和 五代时北方 民族的入侵,都给 这个垂死的阶 层以致命的一击。 19.从中唐起,知识分子的思想 有哪些明显变化 ? 答:变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 面:一是争文化正统的 意识,二 是更关注现实问题 和具体问题。这些思想变化在韩 愈、李翱、柳 宗元、刘禹锡、白居易等人 的 身上表 现的 最为 明显 。如 韩愈 在 文章中 就提 出了 一个 从尧 、舜 、 禹、汤 以迄 孔子 、孟 子的 “道 统” ,并认 为这 个“ 道统 ”至 孟子 而 失传, 今天 得由 他加 以继承 光大,体现了强烈 的历史文化的 主体意识。 20.元代实行行省制度的内 容是什么 ? 答:元代实行行省制度 的内 容是:在中央设中 书省,在地方 设行省,作为中书 省的派出机构 ;省之下还有路、 府、州、县各 级行政机构。 21.元朝民族融合的新特是 什么 ? 答:元朝民族融合的新特点 是:在元朝,原来辽、金治下的 臣民被通通视为汉 人,久之他们 之间原有的区别消 失了,部分进 入中原的蒙古人逐 渐变成农业 居民。在元朝 中原统治崩溃 后,改用汉姓,也 融合在这北方 新形 成的汉族之中了 。今天的北 方人 大多是元朝新融合 成的汉族后裔 。同元朝征服 者一起进人中 原 的色目人,经过长期与 内地其他 各族人民的杂居、通婚 以及文化 上的相互学习,就形成 了一个新 的 民族即回族。所有这 一切都表 现出元代民族融合 不同以往的 特色。 22.简述元朝基督教与穆斯 林的传入。 答:在元朝, 基督教 为对付 穆斯林,曾 努力与 蒙古统 治者结 盟,他们曾 多次派 使者到 蒙古人 的大本营和 林。 1291 年,意大利 方济各会士 孟德高 维诺乘船 到达泉州, 数年后 又被教皇 任命 为汗八里 (今北京)大主教 ,是基督 教在中国传 教的先 驱人物。 另一 位意大利传 教土鄂 多立克也 曾到 达北京,在 那里建 立教堂, 信教者高达三万余 众,受洗 者有 六千人。而伊 斯兰教在甘肃 、新 疆、云南及北 京等地的广泛 传播 ,也是在元朝 开始的。特别是甘 肃、新疆一 带 ,作为西 域的一 部分, 那里曾经是佛教东 传的通道,现 在则变为穆斯林世 界。 23.17~18 世纪西方对中国介绍的书籍有哪些 ? 答:17―18 世纪西方对中国介绍的书籍有:1676 年法国魁奈 的《中国的专制主 义》 1776 年法国出版 34 卷的《耶稣 会士书简 》 、 、杜赫德神 父的《中华帝 国全志》 、格 鲁贤的《中国 志》和 《中国杂纂》 、法国汉学家 谢和耐 的《中国文明史》 等。 24.简述朱元璋出身与明朝 政局的关系。 答:朱元璋是位下层农民出 身的新朝皇帝,在他缔 造明朝政 治规制时,受着两方面 的影响:一是蒙古 贵族政治 的混乱给他的 教训;一是他贫苦乡村 生活所 经历、见闻的官吏鱼肉 小民之事 ,给他造成的心理影 响。前者使 他极度专权,后者使 他对官僚阶 层极度地不信任;替 农民做主,是贯穿于朱元璋二 十余年皇帝 生涯的主导倾向, 他是一个 农民意识强烈的皇 帝,这在两千 年的皇帝群中,是 非常独特的。 这影.响了明朝乃 至清朝政治。 25.简述朱元璋在明朝初年 采取的各项政治措 施。 答:朱元璋建立明朝政 权后 ,鉴于元朝宰相的 专权,就废除 了丞 相和元以来的 中书省。皇帝 直接领导吏、户、礼、兵、刑 工 六部,将原中书省 在地方的权 力分割为三,设主 管 地方行政的 承宣布政使、负责 监察的提刑按 察使和负责军事的 都指挥使。他 还把中央总管军校 的大都督府分 为中、左、右 、前、后五都 督 府,有调兵权的不 直接管军队, 管理军政的没有调 兵权。为 了防 止在朝官员和地方 官员贪赃枉法 ,朱元璋设十 三道监察御使 百余 人;为了防止 六部官员违法 乱纪 ,又设六科给 事中,两 者合称 科道两衙门。除上 述安排之外 ,朱元璋还怕受官僚 们合伙的欺骗 ,于是实行特务制 ,设立锦衣 卫 ,监视大小衙门是 否公正,是 否 有不法行为等。锦 衣卫有自己 的监狱,可以直接 凭圣旨抓人, 用刑尤为残酷。在 地方上,重用 乡绅限制府、县官 员,利用乡绅 建立里甲组织。在乡村 则设立粮 长,除负责征收押运 税粮、配合 地方官教化乡民之 外,重要的任 务是监督检举官吏、土豪及顽民 ,并明令粮长举报可 直接上报 皇帝,这也是保护 小农的措施之 一。 26.简述明清利用民间宗族关系 加强统治的表现。 答:明清两朝有一个共同的 特点,就是利用民间宗 族关系加 强自己的统治。因为他 们知道将 民间宗族组织与政 权相结合,可 以在社 会治安、收取赋 税方面 发挥重大作用,其结果是 把专制 神贯彻到了社会的 每一个角落。朱元璋曾发布过“明长幼,厚风 俗”的诏书,大儒方孝孺更明确 地说,百姓“好义则易使,从 化则畏法” 清朝则大力提 倡“移 孝作忠” 。 ,利 用宗族道德对 普遍的 民众进行控制。同 时,族长权 力也因政权的支持 而变得牢固, 其结果是朝廷的专 制与宗族的专 制联成一气。这些 都是明清利用 民间宗族关系加强 统治的表现。 27.简述明清的闭关锁国政 策。 答:自 16 世纪中叶,西 方人 就将目标瞄向了中 国,如葡萄 牙 人赖占了澳门,荷兰人占据了 台 湾、澎湖等。在这初步的相 遇中 ,中国一点也感 受不到危机。 明朝的航海技术在 世界上是顶尖 的,这有郑和下西洋为 证。然而 在郑和从海洋里向“ 番邦”们扬 大明国威的同时,他 的政府却不 许百姓下海谋生,稍 早些的朱 元璋有“片板不许 下海”的规 定 。在西方人向海洋 寻找未来时 ,明朝却把国家牢牢 地锁起来了。这样以来的政策,在清王朝那里 基本得到了延续。结果造成了 我们对海上来的敌 人难以对付。 特别是鸦片战争以 后,这种政策 遭到了丧权辱国的 惩罚。 28.简述明末清初“三先生 ”及其成就。 答:明末清初的“三先生 ”是王夫之、顾 炎武、黄 宗羲。他 们的成就表现在 :都参加了 抗清 斗争,著书立 说,对中 国历史文 化进行反思,有可贵的民主 色 彩 二、论述题 1.试述传说时代的文化线索 。 答:在原始文 化里, 宗教信 仰 占十分重 要的地 位。从黄 帝时 代的“封禅” “鬼 神” 、 ,到帝 颛顼 的“绝地天 通” ,再到 尧舜时代 的 “敬顺昊天” 线索清 晰地 , 层示着宗教从低级 向高玻的发展 。因此说 ,五帝时 期的 历史,实 际是宗教中心的形 成和发达 。它 所以能将众多的人 辐凑在一起 ,是因为这宗教中心 涵盖着先进 的文化。可以这样 说,五帝时代 的历史线索,是文 化带动着中华 民族的最初凝聚。 2.为什么会出现对中国历史 影响深远的分封制 ? 答:据《逸 周书》 及《史 记 》的记载 ,灭商 之时, 周武王 曾 登高眺望 商邑, 他看到 商朝政 权 虽然灭亡 ,但众 多的殷 商遗民 还 在。如何 巩固周 家统 治 ?“自 夜不寐”的周武王向周 公旦提出 在商族聚集地区,建立 政治宗教 中心以稳固政权的 措施。实际上,灭商之时周武王就“褒 封”了五帝 的后人,并以“纵马华山 ” 、 “振兵释旅”的仪式,向 天下人 做出永不以兵戈相 待的表示。这 虽说是仪式,但一个 用武力消灭 了敌国的领袖,却做 着这样的姿 态,其间是有着政治 观念转变 的。对中国历史影 响深远的分封 制即肇端于此。 3.试述西周分封制的历史作 用。 答:西周分封制的历史 作用 主要有三点 ①作为一种制度,分封实际 承认了包括商人在 内的异族人生 存的权利。周 人并没有把被 他们 征服的族 群全部变 成奴隶踩在脚 下。在封建宋 国的同时 ,周也 对商遗民进行了分 割,如将“殷 民六族”分配给鲁 ,将“七族” 分配给卫,将“顽 民”迁移到周 等,但成族地分配 ,只是 对强大的商族群体 进行拆解 ,意 在消除他们的反抗 的力量。殷遗 民在周朝社会里 ,甚至有选 择生 活方式的自由 ,如可以按他 们的 习惯去经商等 。周对商遗民尚 如此,对其他族群 ,也不至于 太 差。另外,周人 还有意利用婚 姻 ,广泛地与异姓贵 族建立稳固的 亲戚关系。这些措 施最大的好处 ,是为渐渐消除族 群问的仇恨 乃至文化界限,提供了前提和 保 证。因此,分 封制的实施 ,实际完 成的是这样一项重 大的变革 :在 一个广大地域上 ,众多的林立 的 人群,敉平各自 的族姓界限, 走向融合。西周王 朝的历史功绩 在于它“孵化”出 一个统一的文 化人群,中华民族 的基于由此生 成,后世一切统一 家国社会的建 立,都仰仗这一基 础。 ②旨在维护王室统滔的 分封 ,实际形成的是周 王与诸侯共治 天下的局面。周朝 的分封,各诸 侯国是有自己的土 地、军队、人 民的,是实体性的 政权存在 。 王朝要使诸侯有效 地捍卫周室,就必须向他们让渡 权力,而诸侯 要想保证自己的存 在,必须捍卫 王朝的权益。分封 制是一种富于“弹性”的制度 ,与后代王 权 专制有重大的差别 ,那种认为中 国自周代就是 专制 社会的看法是 不符合实际的。 ③分封制是一个激发历 史创 造力的制度。在周初异姓族 群林 立的情况下,每一个分封出 去的 国家,必须完 全靠自己的努 力才 能开辟生存空间 。这就必须因 地制宜地去寻求自 己发展的道路 。如在东夷文化区立国 的鲁是变 俗革礼,地利饶衍的齐 国则广开 渔盐之利。分封制超出 制度本身 的意义,是多姿多彩的 上古文 化局面的开辟。 4.试述西周农耕文化方向的 选择。 答:周人极端重视农 业。但 是考察周人的重农 ,他们不是 仅 把农耕当做简单的 生产行为,而 是赋予它以某种“政道”含 义。周公赋予农耕活动 两方面的政 治含义 :一 是继 承传 统, 因为 稼 穑之事 是周 家王 业” 之所 起; 二 是可以 防止 贵族 像商 朝的 上层 那 样腐化 。所 以, 与周 公的 重农 相 应, 《诗 经》 和《 周颂》 《大 、 雅》 《小雅》中, 保存了大量农 、 事典礼的诗篇,体 现着西周农耕 文化方向的选择。 5.春秋战国时期怎样形成了 “百家争鸣”的局 面 ? 答: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 百家争鸣”局面的原因主 要有两 点:一是诸侯国之间的混 战和兼 并,目的在于争夺周王室 失落的 王权。这样就引发了各国 在君 主主持下的变法,及对社 会政治 、经济和文化各方面的大 思考、大争论,这是形成“百家争鸣”的最重要的原 因。二是民 力的大 发展。各国为强权竞争,有意 刺激本国的经济 。更重要的 是列 国林立,加之 生产力的进步 和社 会需求的大增 ,为民间的农 业、商业、手工业 、工矿业 的发展提 供了空隙、机 会和条件 。民力 发育激发出的思想 意识,也是形 成“百家争鸣”极 其重要的原因 。 6.试述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 鸣的特点。 答:百家争鸣横贯春 秋战国 ,其特点主要在 于前后两个时 期 的变化。春秋时 期的思想家更 像 学者、教师,他们或是宁静 地思 考,或是广招门 徒。春秋时期 的思想家,老子像学者,孔子、墨 子则像老师。N 战国时期的思 想 家更像辩士,他们的思想 基础 一 般在春秋时业经前 辈创立,他们 的作为是在学派间 的争论中 , 捍卫并发展本学派 的主 m。所 以 ,前期的著作多 是对老师或创 始 人思想的语录,后期则多争 @的 论说。另一点更 重要,诸子 百家 与时代的互动和相 互选择。各 ?派都 在不断调整和 深化自己的理 论,努力适应着社 会的要求。学 派与学派之间也不 断地在相互争 鸣中相互吸收、相 互影响。 7.试述秦汉时期打击匈奴 的不同 后果。 答:在 秦统 一中 国时 ,北 方 的游 牧民 族匈 奴业 已强 大, 并趁 中原 内战 之际 ,进 占河 南 (今内 蒙 伊克 昭盟 )之 地。 秦始 皇三 十二 年 (公元@215 年), 秦朝 军队 30 万在将军蒙恬率领下北 击匈奴 ,扫清了阴山 m 南的匈 奴势力。 秦在黄河以北地区 驻扎军队,在 河南之地设立 郡 A,从 内地移民 三万垦荒守边,并 调集大量 人力、物力修建长城,对 秦 I 朝 政治构成了致命的 伤害。但在汉 武帝数十年对匈奴 的战争中,女 的战役有三次,即河南 战役、河 西战役、漠北战役,迫使匈 奴 向西北 n 远地 S 迁徙,基本解 除 了匈奴对汉西北地 区的威胁。汉 朝打击匈 N 的结果是 打通了西域 。而著名的“丝绸之路”不仅交 流着物质,也沟通 f 中外的文 化,这就是汉朝打 击匈奴后产生 的最重要的结果。 8.试述分封制向郡县制度的 转变。 答:从秦朝建立到汉武 帝初 期百余年里,王朝政治经 历了郡 县 分封制的反复。秦朝实 施郡县 制,守旧的读书人因反对 这一新 制②,遭到了坑杀,但分封的 观念依然大有市场 。秦末的暴政 激起万民 66 反抗,不少六国贵 族的后人试图利用 民心恢复旧制 ,典型的表现就£ 项羽以“霸王 ”的身份“封建” 天下。就是 战胜了 项羽 的刘 邦, 在很 女程 度 上也是 分封 主义 者, 他的 封异 姓 及叫≥ 同姓 不王” ,都 是证 明。 Ⅸ 文帝、 景帝 时期 ,西 汉同 姓分 封 制相对 稳定 ,不 少诸 侯国经 济文化女声有色, 如吴国的煮盐 冶铸,河间王的致 力礼乐、学术 ,梁国对文学士的 网罗等,但是 不久矛盾就爆发了 。王朝在分封 诸国时,是 把等 @①礼法放在首位的,封 国任何 势力和权力方面的 增加,都会被 视为 zf 甲廷 的冒犯;而诸 侯国随 着实力的增加也逐 渐坐大。双方 找不到共存的平衡 点,就只有 战争。在西周,封 建诸侯所以成 功,在于当时众多 “非我族类, 其心必异”的部族 的存在,共同 的文化基础尚未形 成。这都限制 着王朝与诸侯必须 共存共生。 汉代这样的前提已 经消失,诸侯 国只会片面发展自 己而不顾朝廷 。汉景帝时以吴国为 首的“七国 之乱”的爆发及其平 定,标志着 分封诸侯的做法彻 底过时。经 过汉武帝一番切实 的削弱政策的 实施,郡县制作为 王朝唯一的政 治制度,最终得到 确立。政治大 一统的 格局由此正 式形成。 9.试述两汉朝廷选拔官员的 文化标准。 答:两汉朝廷选官 的方式多 种多样,最重 要的有察举 、征辟 、考试等方法。察举就是选举 ,是一 种由下向上推选官 员人才的制度 。有许多科目 ,其中孝 廉、 茂才、贤良方正文 学三科最血著 。孝廉即孝子廉吏 ,是两汉人 仕 的正途之一。被举 的人一般都是 州郡的属吏和经学 儒士。茂才即 秀才,与孝廉同样 重要。举人 侧重政治才干,人 数较孝廉为少 。贤良方正文学科 ,目的是广开 言路,每当有天灾 时,便多 有此科,意在选出 能“究天人之 际”的读书人,对 朝廷有所明示 。三科中,孝廉重 德行,茂才 重 才能,贤良方正则 重在学问。可 以这样说,三 科取 士是政治, 也是文化行为,对化导 社会以道 德 身,以学问扬名,有着 非常实 在的作用。征辟也是 两汉征集贤 士为官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是 中央地方并行。在中 央有皇帝 征辟和公府征辟,在地方有州郡 的征辟。皇帝的征 辟最荣耀,但 不经常。公府和州 郡的征辟是士 人主要的人仕途径 。因为两汉风 尚是,有名望的公 卿,以能罗 致天 F 名士充 当自己的幕僚 为荣,所 以,天下英才俊士 ,往往以此作 为出身捷径。汉代 的考试是与察 举相伴而行的,察 举出来的人是 否任用,还须经过 各种考试, 种类有皇帝策试、 公府考试、博 士弟子课 试等。以 上内容就是两 汉选拔官员的文化 标准。 10.试述两汉经学的作用及 变化。 答:汉武帝“ 罢黜百 家,独 尊儒术” ,但实 际上实 行的是 内法 外儒,安抚 与镇压 并用的 政策。 他利用儒学 的目的 ,是为 了加强 封建统治。 而到汉 元帝上台 后,提拔了一大 批名儒来主政 ,使 得西汉儒生一套宽 政减刑、不 与 民争利的言论不顾 实际地得到实 行。建国二百年 的王朝腐败已 经 十分严重,现在 全用“宽 政” , 使得 王朝 政治 如脱 缰之 马般 健 向 更腐 败的 地步 堕落 。本 来汉 代 儒 学就 是杂 着阴 阳灾 异的 混合 物 , ?的宇 宙论 模式 是阴 阳家 的五 行 相 生相 克, 落到 历史 层面 的是 “五德舅始”之说。政治的腐败 透顶,再加上自然灾害频 繁,汉家“失德”该有亲王朝代汉的说 法渐渐流传开来。于是王 莽利用 这种说法,代汉建与新朝。但 王莽是一个食古不 化的经学书呆 子,他完全按照《周礼滩理国 家 ,所行的大政没有 一样切合实际 。当时由于天灾人 祸,人 民 J 法 生存,开始造反 ,他还只顾和 大臣 们 议制 度, 以 为礼 制 一定 , 天下 (然太 平。 所 以, 王 莽的 失 败 ,是 一 场经 学的 失 败。 东 汉建 立 后, 像 “; 舜禅 让 ”一 类 的经 论 被皇 帝 “受 命于 天 ”的 论调 代替了,以后再也 没见谁敢提起 过。 11.两汉儒学独尊为什么会养成一个士大夫阶 层 ? 答:两汉儒学独尊是 从汉武 帝时开始的,从 这时起,儒 学之 士利到了提拔和重 用。特别是 从 元帝以后,经学 兴盛,儒学 起家 的士人:始分享 国家的权力和 利益。东汉时 已形成“ 累世公卿 ”的局面 ,许当家族的 成员连续 数代以“家学 ”做三公 的官,儒 学之士更是庞大官 食机构的骨干 力量。这个阶 层逐渐形成一 种 联系紧 密的 以家 族为 中寸 的地 方 势力, 达官 一般 都是 经师 ,想 人 仕的人 必须 向他 们习 经术 ,僚 之 间渐渐 形成 “门 生” 关系 ;作 为 地方官 又可 以聘 用属 吏, “故 吏”系得以形成。汉末许多割 据 一时的诸侯都有这 样的私人联系 为仍托,如袁绍集团等。这个 阶 层与外戚和宦官比 是社会 的“清 流” ,是 )下的人 望,影响力很 大;他们也极其风 流自赏,特别 注重自己的身仑和 门第。而魏晋 以后的门阀制度就 是从这里开始 的。 12.试述西晋灭亡的文化原 因及后果。 答:统一西晋 王朝的 旋生旋 灭,是大一 统帝制 文化阶 段性走 到上头的结 果。西 晋败亡 的直接 原因是“八 王之乱” 但更深 层的 原因房东汉 以来世 家大族的 , 势力膨胀,根本妨碍着 统一王朝 的稳固。从司观上看,作 为王朝 官僚阶层主干力量 的世家大族,未必有意地要夕裂,充其量只是 维护自己的既得利 益,但问题 出在这个阶层由于 获得了太多的 既得利益而变得无 所作为、精神 腐朽。自从曹丕实行“九晶中正 制”以来,已经形成“上品无寒 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由 于这个阶层高官厚 禄可以世袭 ,带来的多是腐败的 后果。这 后果 主要有两点,一个重要表现 是士 人的不恤国事 ,另一个重要 表现 是奢侈腐朽。而奢侈的生活要 维持,只有一 个办法,就是千方 百计地搜刮民财 ,贪污受贿 之风 大行其道。国 家如何不亡 。所以 ,西晋灭亡的 文化原因及其 后果 就是:从西汉 重儒术起 ,几百 年培育起的一个对 维系社会政治 有重要职责的阶层 ,到汉晋之际 ,已经被权力腐蚀 ,负不起它应 负的政治责任,因 此,西晋灭亡 是必然的。 13.试述南朝政治及士族文 化。 答:南朝自东晋始,东晋是 世家大族势力获得 更大发展的时 期,高门大族完全掌 握了政权。东 晋得以立国很大程 度上是世家大 族抬举”的结果。东汉以 后, 是士族 操纵 地方 权力 ,经 西晋 到 东晋, 中央 权力 几乎 都操 纵在 大 族手里 ,所 谓“ 平流 进取 ,坐 至 公卿” 大族 在政 治及 其他 方面 的 得势更 助长 了他 们的 门阀观 。 念,士庶之别,判若云泥,高门 与寒庶,不相来往,不共 交游,更不可能通婚。连皇 帝对此也无 可奈何。极盛必衰,大族 的炙手 可热,埋下了衰亡的 根子。一 个表现 是在 政治事 务上 变得 极其 懒惰, 当官 一定得 是清 闲的 ,任 何忙碌 的官 职通通 不干 ;久 之必 然实 权 旁落 ,寒族 势力 趁机 崛起 。 高傲 的世 家大 族有 一个心 理依据,即他们是书香 门第。当 他们在政务上懒得 多问时,他们 就把大量的热情投 入到文人的雅 事之中,越来越把注 意力集中于 学术、文学和艺术,同时 也越 发放浪形骸。这些 在他们都是风 流自赏、向社会自 明身份的凭藉 。实际上,当世家 大 族把政务实权避让 出去的同时 ,也更牢固、更 出色地把文化 大权 操纵在自己手里 。这个权力 ,即 使在士族政治失势 时也基本没有 跌落。因为寒 门势力在政权 上 可以得势,但他们 不能不与士族 合作,在文化方面 不能不向士族 看齐。所以,南 朝的寒门就是 当 了皇帝,也不忘当 诗人,把土 子 召集在身边,附庸 风雅地吟诗 弄赋。即使在政治 上失势的士族 分子,越来越像文 丐,但全社会 地“尊重文章”却 一天也没碱色 。唐代诗歌的鼎盛 在很大程度上 是由南朝的风尚拖 带出来的。 14.试述永嘉之乱后开发江 南的过程。 答:永嘉之乱后上百万 的北 方农民迁移江南,为江南的开发 带 来了生力军。北方 在经历着社会 经 济的倒退时,南方 却获得了大开 发 酌机会。朱大渭在 其《六 朝史论》中 曾这样 描述魏晋 以后 南方的开发 情况: 直至两晋 ,汉 族和汉文化 在南方 的发展, 还只 是限于长江 流域的 沿岸,以 及从 荆州南下, 通过湘 州 (今湖 南) 逾五岭而至广州的 交通绒上 ,以 及以广州为中心的 一些点线 。东 晋时北方人大量地 南移,再 经过 宋、齐、梁、陈四 代,南方 的开 发逐渐扩展开来 。大体上从长 江中派向南,湖南的湘水 流域,江西的赣水流域,广州的 珠水流 域,都得到深度的农业开 发,并且连线成面。此外,四川的中部 与北部,长江以北的淮河、汉 水流域,也都获得 了相当程度的 开发。不过,开发 最深入、 :经济 水平最高的还是长 江下游地区, 如太湖流域,今浙 东绍兴、上虞 地区等。随 着农业 经济的开 发, 商业经济也 得到较 大的发展 。南 朝的都城建 康 (今 南京市)及军事重 镇荆州和益 州都是 当时重要 的城 市,在一些 城市的 门 外,还 兴起了草市,显示 着商业经济的 活跃。四通八达的 长江水运则成 为南朝经济交流的 纽带。以上就 是永嘉之乱后开发 江南的过程。 15.试述佛教的传播及南北 特点。 答:佛教产生于印度,约在 两汉之交传人中国。汉武 帝通西 域,中国与中亚的道路打 通,佛 教也从西域经丝绸 之路传到东土 。最早传人的教义是小乘 教派 的《四 十二 章经》 ,而 早期 的传 教 者为西 域胡 僧。 佛教 在中 国的 传 播十分 迅速 ,到 三国 时, 据载 在 今徐州 一带 就有 成千 上万 的信 众 。也大 概从 三国 时期 开始, 中国人有了正式的 出家人,以后 人数迅速增多。到了 魏晋之际,佛教教义已经以 大 乘经论为主。大体而言,魏晋南北 朝佛教教义 的流行可分为两大 阶段:前期 以 般若学为主,代表 人物早期有道 安,之后有鸠摩罗 什及其学生僧 肇;后期以涅檠学 为主,代表人 佛教在南北朝的发展,是有 南北之分的。在南朝,皇帝和 士 族对佛教都有极大 的热情。皇帝 信佛以梁武帝为最 甚。他曾经四 次出家,大臣每次都用上 亿的 钱把他 赎回 。此 外如 齐代 的竟 陵 王萧子 显, 世家 大族 如琅 琊王 氏 、陈郡 谢氏 、庐 江何 氏等 ,都 崇 奉佛法 。不 过, 南朝 士人 信佛 的 特点是 “偏 于谈 理” 这实际 , 是延续了玄学清谈 的习惯,他们 喜好的是佛教所含 的哲理部分;对儒、释、道三家义 理往 往喜欢 作调和之论。南朝有 深厚的中国 文化基础,所以在接 受外来宗 教时 显出鲜 明的 本土色 彩。 南朝 虽然 也大兴 佛法 ,但舍 身出 家的 人相 对北方 而言 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影响渗透压的因素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