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涅磐的最后遗教─《大般涅槃经》略解什么是我

佛陀的最后遗教─《大般涅槃经》略解(39)非律言律、非法言法
非律言律、非法言法?
《大般涅槃经》卷第三〈金刚身品第二〉(续)
上回讲完了〈金刚身品第二〉的第二段。接下来继续讲。
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如来成就如是功德,其身云何当有病苦,无常破坏?我从今日常当思惟如来之身是常、法身、安乐之身,亦当为他如是广说。唯然世尊!如来法身金刚不坏,而未能知所因云何?”
之前讲过“如来成就如是功德”可以从两个层面去理解。一、以第八识来讲,它是本来具有这样的功德;二、以究竟佛来讲,他必须汰换所有的染污种子,才能够成就佛身。
“如来法身金刚不坏”,这里的“金刚身”也可以从两个层面去理解。一、真正的法身,是不用修习的,它才是真正的不坏之身。但这里是从另一个层面去理解的,这里把佛的五蕴身叫做“金刚身”,是指其他的有情不可能把如来杀死。所以我们看五逆重罪里最多只有“出佛身血”,这已经是能损害如来五蕴身的最大的极限。
还有另外一种人也杀不死,叫做“如来使”,这在《瑜伽师地论》中讲过。比如如来交待你去做一件事情:“某某,你去把某一个比丘叫过来。”这样你就变成如来使了。你不要小看这件事情,哪怕只是替如来传话,在你达成任务之前,因为受到佛陀威德的护持,所以这时候如果有人想要暗算你,他是杀不了你的,也就是说,在完成如来交待的任务之前,你是不会死的。
但是究竟佛的佛身,虽然不会被杀死,但还是会遇上更厉害的敌人——无常。他这个身体最终还是要示现老死,还是要被无常所变迁,还是要坏灭,还是被宰制。所以,我们要知道,只要是五蕴都一定是幻起幻灭的。
所以,这里讲“金刚身”是偏向从世俗谛去说的,是为了显示佛身的尊贵,劝众生修一切善法以成就佛果。但这个金刚身并不是真正的“金刚身”。
所以,迦叶菩萨就问佛陀:“您是怎样造就现在这个金刚不坏之色身的呢?”
佛言:“迦叶!以能护持正法因缘故,得成就是金刚身。迦叶!我于往昔护法因缘,今得成就是金刚身,常住不坏。善男子!护持正法者不受五戒,不修威仪,应持刀剑弓箭矛槊,守护持戒清净比丘!”
佛陀回答迦叶菩萨,他是因为过去世护持正法的缘故,所以能够成就这样的金刚身。
世尊说,他过去世曾经护持演说正法的人。护持演说正法的人,应该是在家居士,而不是出家人。出家人应该要说法,让在家居士去护持他,这有它佛法表相上的意义,但也并非绝对。
这里讲到“护持正法者不受五戒,不修威仪”,所以,一直以来,有人问我“要不要受五戒”,我会说“你想受就受,不想受也可以不受”,我这样说的经教依据就在这里。我认为受不受戒并不是那么严重的事,因为我们最主要的目的是护持正法,而不是自身的修行。这个次序大家一定要搞清楚。
如果你是把自身的修行放在第一位,你就会觉得:“我只要自己好好修好就好了,别人怎么样那是别人的事情。”你会这样想,护持正法的时候就会缩头缩脑。
而护持正法者不受五戒就一定会干坏事吗?不尽然。我一直鼓励大家发起普贤行愿。因为现在是末法时代,有很多事情是你没有办法预料的。就算你受了五戒,我也会跟你讲:在某些状况下,你应该要舍戒。
比方说,菩萨法师和外道进行法义辩论之后,外道不服输,结伙拿着刀仗来打杀菩萨法师,这种时候,护持正法者必须舍戒保护菩萨法师。在这种情况下杀人,世间法律称之为正当防卫。佛教也认为是正当的,不会下三恶道。但大家要注意,这里讲的“不受五戒,不修威仪”,并不是说杀人合于戒律,大家不要断章取义,把它作为破戒的借口。基本上,佛教是反对暴力的。
所以,要是你现在还没有受五戒,我不认为一定要受,但普贤行愿你一定要发起。因为发起普贤行愿,就有了成佛和度众生的善愿,不会为了自身的利益去破坏五戒等世间善法。而将来一旦发生某种状况,必须为了护法而舍戒的时候,你也不会犹豫。所以,受不受五戒不是那么严重,重点在于你要发菩提心。当你随顺于普贤行愿的时候,再对你强调哪个戒律要受,哪个戒律不受,都会变得多余。
以教育原理来讲,告诉你哪件事情该做,比告诉你哪件事情不该做要更好。好比你跟一个小孩子讲:“那个东西很烫,你千万不要去摸。”结果他还是很好奇,偏偏要去摸一下。但如果你跟他讲:“这些玩具很好玩,你赶快过来玩。”他就会听你的话,过去那边玩,然后你再把很烫的东西放得高一点,不要让他有机会摸到,也不要去提醒他这个是不能碰的。因为你越跟他讲不能碰,他就偏偏要去碰一下。
再者,五戒必须要取相才能够受戒,但如果你经常安住在般若波罗蜜中,你自然不会毁犯戒律,这种状况是最好的。而不是心里总在盘算:“今天这样子会不会算是毁破了哪一条戒律啊?”这在智慧法门来说,都是障碍。
哪件事情能做,哪件事情不能做,统统都要你自己去判断,重点在于它是不是利益佛教,会不会导致佛法的灭亡。有的事情,表相上可以不符合五戒,但要符合世尊在《大般涅槃经》里的教诫,不能乱来。末法时代有很多“非律言律”或者“律言非律”的情况发生,我们不能跟人家同流合污,就算不受戒,也要符合世间善法。
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若有比丘离于守护,独处空闲冢间树下,当说是人为真比丘;若有随逐守护行者[1],当知是辈是秃居士。
这里迦叶菩萨跟佛陀唱反调,说:“如果比丘一个人自己好好修行,没有人守护他,这才是真比丘;如果有人随逐守护,那是假的出家人,只是理光头的居士而已。”这其实是佛陀以前对大家的开示。因为在正法时代,大家都很信受佛法,出家人根本不需要有人守护,只要一个人在冢间修习就好了。但是末法时代情况就不一样了,宣说正法的菩萨法师可能会遭到暗杀或公然袭击,这时候如果没有在家居士守护的话,佛法会很快灭亡。
大体来说,我们还没有到那种时候,但这种情况是可能发生的,像玄奘菩萨在曲女城的公开辩论,当地国王曾经下令,严密保护玄奘法师的安全,防范辩输的一方不甘心,企图伤害玄奘法师。
佛告迦叶:“莫作是语:言秃居士。若有比丘随所至处,供身趣足,读诵经典,思惟坐禅;有来问法,即为宣说:所谓布施持戒福德、少欲知足。虽能如是种种说法,然故不能作师子吼,不为师子之所围遶,不能降伏非法恶人。如是比丘不能自利及利众生,当知是辈懈怠懒堕,虽能持戒守护净行,当知是人无所能为。
“若有比丘,供身之具亦常丰足,复能护持所受禁戒,能师子吼、广说妙法:谓修多罗、祇夜、受记、伽陀、优陀那、伊帝曰多伽、阇陀伽、毘佛略、阿浮陀达磨;以如是等九部经典为他广说,利益安乐诸众生故,唱如是言:‘《涅槃经》中制诸比丘:不应畜养奴婢、牛羊、非法之物。若有比丘,畜如是等不净之物,应当治之。如来先于异部经中说,有比丘畜如是等非法之物,某甲国王如法治之,驱令还俗。’若有比丘能作如是师子吼时,有破戒者闻是语已,咸共瞋恚,害是法师。是说法者设复命终,故名持戒自利利他;以是缘故,我听国主、群臣、宰相、优婆塞等护说法人。若有欲得护正法者,当如是学。迦叶!如是破戒不护法者,名秃居士,非持戒者得如是名。
世尊讲,有一种出家人(其实在家居士也是一样,我们不必着在修行人的相上),他觉得只要自己守清净戒律就好了,也跟别人讲要布施、持戒、少欲知足,但是遇上破坏佛法的事情就不敢出来主张,结果让破坏佛法的事情一直持续发生,越来越恶化,最后整个佛法都被灭掉了。你觉得这样子像话吗?
如果一个男人平常对老婆小孩非常好,可是小偷进来把家里的东西搬光了,甚至侵犯他的妻子,他全都闷不作声。这种男人不是真正的好男人,只是一个懦夫罢了!同样的道理,佛弟子要把守护佛法的慧命当成是第一等大事,如果佛法灭亡了,你个人修得再清净又有什么用?要知道,我们修的不是声闻法,而是菩萨法,菩萨要以利益众生为第一考量。人间有正法存在才能利益众生,不然众生一定会学坏而下堕三恶道。所以,很多悲心极重的菩萨,无畏末法时代的艰难,发愿留在娑婆世界,企图延长佛法住世的时间。
菩萨戒里有一条“不说四众过”。四众是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他们有时候也会犯身口意行上的过失,但其实这不是很严重,所以你不要到处去宣传。因为你的宣传会使人家对佛教的印象变坏。在家居士身口意行的过失,你更不应该去宣传,因为社会大众并不把他当作佛教的代表,只觉得他是一般人。
但有些东西你一定要讲,那就是“非律言律、非法言法”,也就是把法或律颠倒过来,解释错了、曲解了,这个时候你应该去做法义的辨正,跟他辩论到底。因为这些错误的知见一讲出来,人家误以为他讲的是正确的,这就会造成佛法的灭亡。
这里就讲到,有一位说正法的比丘,他说:“奴婢、妻子、牛羊等畜生,这都是出家人不应该拥有的东西。”这个例子在《大般涅槃经》里讲出来,就说明,佛教是把出家人拥有这些东西当作是重大戒律的违反。大家一定要知道,违反重大戒律的情况下,是不可能证果的。
二十世纪的时候,有些东南亚地区的寺庙拥有奴隶。人家把奴隶送给寺庙,寺庙就接受下来,让他们去耕田或是做其他事情。这种公然违反重大戒律的事情,只有末法佛教才会发生。日本佛教也是末法佛教,因为他们允许出家人娶老婆、生孩子。
日本人把出家人娶妻生子常态化,佛教徒一定要反对到底,不能去随顺。如果碰到这种出家人,你千万不要供养他,因为他没有惭愧心,即使不是一阐提,也是趋向于一阐提。他已经违反重大戒律,你还恭敬供养他,佛法会因此而提早灭亡。
(本文引自佛学电子期刊《实证佛教通讯》第九期)
注:《大般涅槃经》是佛陀在人间最后一天所说的了义经,阐述常、乐、我、净涅槃四德,以及眼见佛性的义理。这部经可以矫正流行的错谬见解,让学人避开学佛的误区,直心进入大乘佛法的堂奥。全集下载网址:/s/1dDw7FhB
1.推荐电子佛学期刊《实证佛教通讯》下载地址: /44laROf
2.推荐推荐佛学教科书《实证佛教导论》,电子版(部分内容)下载:/s/1pJN8FLx(用PDF阅读软件打开)
3.推荐修学佛法最应该珍藏的网址/4AA8A9s
4.欢迎加入实证佛学院QQ群: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世界各地的帝王都比不上。以前的皇帝可以大喇喇地把全天下当成是他自己的。但是现代的国家元首,没有人会讲说:?全国所有的财产统统都是我一个人的。?以前这么讲是理所当然,现在这个时代,就算你有天大的权势,也不敢宣之于口。所以,现代国家的元者,实际上的权力远远比不上古代的专制帝王。这些专制帝王的权势虽大,现在还是统统都没有了,所以那个不叫真实功德。一定要智慧、福德具足圆满,这个才是真实的功德。 ?故称如来、应、正遍知?,应这个字是应供的省略,是应该供养的意思,玄奘菩萨把它翻译成阿罗汉,因为佛陀也具足了阿罗汉的证量。正遍知,意思是真正遍知一切法。佛陀有很多称号,这些称号跟他的功德能够相称。 ?文殊师利!汝今不应忆想分别,以如来法同于诸行。?他在谴责文殊师利菩萨,说他用自己的头脑在那边乱想,以为如来跟有为法性质相同。 ?譬如巨富长者生子,相师占之有短寿相,父母闻已,知其不任绍继家嗣,不复爱重,视如刍草。?就像有一个很有钱的大家庭,生了个孩子,找来一个很有名的算命师,算命师说:?你这个孩子注定短命,活不过二十岁。?古代是算命师,如果以现代来讲,就是医师。如果大企业家生了一个孩子,医生说:?孩子有先天性的心脏病,活不过二十岁。?父母亲知道这个孩子活不久,这么大的事业肯定不能交给这个孩子,所以不怎么重视这个孩子;一定要找一个能够活得久一点的孩子,才能够承担得下来。父母亲的心情一定是这个样子。 ?夫短寿者不为沙门婆罗门等男女大小之所敬念?,一个短命的人,别人都不会敬重他。?若使如来同诸行者,亦复不为一切世间人天众生之所奉敬。?要是佛陀也这么短命,众生就不会敬重佛世尊了。?如来所说不变、不异、真实之法亦无受者。?这样佛陀所讲的不变、不异、真实的无为法,也就没有人要接受了。 佛教讲有为法和无为法,如果佛陀也是有为法,他就有生、住、异、灭,这样子的话,人家就会说:?我们大家都知道生、住、异、灭,如果你只会讲生、住、异、灭,到最后也是生、住、异、灭,那我理你干什么??你要知道佛陀可尊可贵的地方在这里,他告诉你有不生、不住、不异、不灭的无为法。 《金刚经》讲:?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意思是说,一切出世间的贤圣都是因为证得了无为法,所以才跟凡夫有差别。如果佛教没有办法证得无为法,人家就会想:?讲有为法没什么稀罕,你要告诉我什么是无为法,教我怎么证得无为法,这样子我才要来跟你学,要不然的话,我才懒得找你呢!?大家都喜欢永恒,所以古埃及的法老王会把自己的色身做成木乃伊,希望自己的生命可以永恒不朽。很多人明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事情,却还是想办法透过某一种方式,把无常的五蕴?我?保留下来,这个叫妄想。但是佛教讲的无为法是真的,真的不会消灭,这才有意思啊! ?一切贤圣?是指三乘见道位以上的修行人。三乘是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也就是小乘、中乘跟大乘。乘这个字是交通工具的意思,《法华经》用羊车来做比喻小乘,鹿车比喻中乘,牛车比喻大乘。如果以现代来讲,应该用和谐号火车来比喻大乘,表示它很快,载的人又多。三乘见道者,都能够认识到、能够证明到有一个不生不灭的无为法的存在。这样有没有听懂? 如果你学佛法,学了老半天,只学到有为法,这就是佛法的末流。现在是末法时代,末法时代的主流教法是末法佛教。末法佛教的特征就是主张一切都是无常法,没有常住法。这种主张有很严重的过失,跟《大般涅经》不符合。不要说《大般涅经》,连《阿含经》也不符合,《阿含经》明明讲,有为法生、住、异、灭,无为法不生、不住、不异、不灭,它就是这么定义的。末法佛教主张没有常住法,明显违反经教,既然违反经教,一定没办法证果。 请大家先思维这个道理,你如果确认我讲得有道理,以后人家再跟你讲?佛教就是缘起缘灭,没有常住法?,你就问他:?什么叫做无为法?什么叫做涅??他如果不会,你就跟他讲:?佛法有有为法和无为法,无为法的重要性超过有为法,你只会有为法,连半桶水的程度都没有,不要出来跟别人讲佛法,免得误导别人。?现在很多大居士、大法师讲的佛法,都是这种半桶水的佛法,你不用被他们的名声和地位给唬了,应该像纯陀这样:?讲得没道理,我就不听,你的身份地位再高都没有用。?佛教就是这样子,它是注重智慧的宗教。如果讲权威,还有哪个人的权威能超过本师释迦牟尼佛?本师释迦牟尼佛尚且要讲道理,底下的法师、居士,谁能不讲道理?我们一定要有理智,不要崇拜权威。要是你把自己的理性抛开了,人家怎么说你就怎么接受,说不定就被神棍诈财骗色,或者被邪教骗去自杀或者造反。有的人认定某人是大善知识,是活佛,是大菩萨转世:?他讲的我们统统都要接受。?佛陀有这么教你吗?弥勒菩萨告诉我们:?不要因为这个人是佛、是大菩萨,他讲的你就全盘接受。?这个方法原则非常重要,从头到尾都不要丢开它。《大般涅经》也是这样教我们的。?是故文殊!不应说言‘如来同于一切诸行’。?所以,文殊师利!你不应该说?如来和一切的有为法没有差异?,这么讲过失太严重了。 下面这段讲一个孤苦无依的女人,生了一个孩子,可能没缴房租,被人家赶出去,路上碰到强风暴雨,一大堆毒虫都来咬她,最后淹死在恒河里面。很惨的事件!这个女人爱护她的孩子,即使在最后关头,还把孩子的生命当成比自己还要宝贵,因为这个功德的缘故,这个女人死后生到梵天。梵天是色界天,没有财、色、名、食、睡等欲界贪爱,是一个很清净的地方。?文殊师利!若有善男子欲护正法,勿说‘如来同于诸行、不同诸行’。?他教文殊师利菩萨,如果有人想护持佛陀的正法,不要讲?佛陀跟有为法一模一样?,也不要讲?佛陀跟有为法不一样?。这是什么意思?不能说一样,也不能说不一样。这个道理,佛经称之为?非一非异?,非一就是?不是同一个?,非异就是?也不是不一样?。非一非异是八不中道里面的其中两个。 课中问答 这里先暂停一下,大家有没有什么问题? ? 问:有为法和无为法的关系是怎样?只研究无为法行不行? 有为法必须依止在无为法上面,才能够运转。有为法和无为法是同时存在的,不是先有哪个。没有办法只研究无为法,人一定是活在有为的世间,要透过有为法才能够认识到无为法。《华严经》说:?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如来其实就是第八识。第八识能藏种子的心体是无为法,永不变易;所藏的种子则是有为法,念念变迁。所以不能讲?如来同于诸行?,也不能讲?如来不同于诸行?,应该说如来是有为法和无为法的和合,二者无法分割,非一非异。 你要是不知道这些背景知识,就会觉得纯陀的话不合逻辑。这么一解释,你就知道,这是大有道理的。就像电脑的硬盘,硬盘的外壳不能变动,里面的资料必须不断变更。不能讲?硬盘全部都是不能变动的?,也不能讲?硬盘全部都是变迁的?。有的人看不懂佛经,就发明一种奇怪的言论:?凡是符合逻辑的就不是佛法。?(大众笑。)这种说法很奇怪,等于是说:?佛教是自己在建筑象牙塔,只有佛教徒承认,没有办法得到世间智者的认同。?其实,佛法有胜义谛和世俗谛的差别。世俗谛的佛法完全符合逻辑和事实,一切的世间智者都会承认世俗谛的道理──这才是佛法胜妙的地方。 ? 问:既然非一非异,那是不是说修有为法就有可能证得佛果呢? 那当然啊!有为法才能修行,无为法,你动不了它。 ? 问:可是为什么《金刚经》说?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呢?众生和圣贤的无为法应该是平等的啊! 你说得没错,每一个人的无为法都一模一样,没有高下之分。所以,这句话真正的意思,是圣贤实证了无为法的存在,所以跟凡夫有所差别。 ? 问:有一种方便法门可以实证无为法,是不是所有的方便法门都是同一种究竟法门?板块整改中佛陀的最后遗教─《大般涅槃经》略解(65)毕竟安乐
我的图书馆
佛陀的最后遗教─《大般涅槃经》略解(65)毕竟安乐
毕竟安乐& & & & 迦叶复言:“如佛所说,毕竟安乐名涅槃者,是义云何?夫涅槃者,舍身舍智,若舍身智,谁当受乐?”& & & & 佛言:“善男子!譬如有人,食已心闷,出外欲吐,既得吐已,而复回还,同伴问之:‘汝今所患,竟为差不?而复来还?’答言:‘已差,身得安乐。’如来亦尔,毕竟远离二十五有,永得涅槃安乐之处,不可动转,无有尽灭,断一切受,名无受乐。如是无受,名为常乐。若言‘如来有受乐’者,无有是处。是故,毕竟乐者即是涅槃,涅槃者即真解脱,真解脱者即是如来。”& & &迦叶菩萨又问:“毕竟安乐称之为涅槃。但涅槃需要舍身舍智。如果舍掉了身智,那又是谁去领受安乐呢?”& & 佛便用一个譬喻来回答这个问题。有一个人,他吃完东西之后觉得不舒服,于是便到屋外呕吐,吐完之后又回到屋里。同伴问他:“你这一次进来,和刚才出去的时候有什么差别吗?”这个人就回答:“有差别,因为身体已经得到了安乐。”& & 说完这个譬喻,佛继续说道:“如来也是一样,毕竟远离二十五有,处在永得涅槃安乐之处,不可动转,也没有尽灭,断除一切受,称之为无受乐。这样的无受才是真正的常乐。如果有人说‘如来有受乐’,这种观念是没有道理的。所以说,毕竟安乐者就是涅槃,涅槃者就是真解脱,真解脱者就是如来。”& & 所以,涅槃的毕竟安乐,与乐受是不一样的。受,是五蕴之一,属于有为法。有所受,就有能受。如果舍掉了七转识,也就没有了能受,当然就不会有谁去感受这个乐受了。但是涅槃的毕竟安乐不同于乐受,它是断除一切的能受与所受,只有断除一切的能受与所受,才是永恒的安乐。& & & 迦叶复言:“不生不灭,是解脱耶?”& & & “如是如是。善男子!不生不灭即是解脱,如是解脱即是如来。”& & & 迦叶复言:“若不生灭是解脱者,虚空之性亦无生灭,应是如来。如 & & &如来性,即是解脱。”& & & 佛告迦叶:“善男子!是事不然。”& & & “世尊!何故不然?”& & & “善男子!如迦兰伽[1]及命命鸟[2],其声清妙,宁可同于乌鹊音不?”& & & “不也!世尊!乌鹊之声,比命命等,百千万倍不可为比。”迦叶复言:“迦兰伽等,其声微妙,身亦不同,如来云何比之乌鹊?无异葶苈比须弥山。”“佛与虚空,亦复如是,迦兰伽声可喻佛声,不可以喻乌鹊之音。”& & 迦叶菩萨又问:“不生不灭是解脱吗?”佛回答:“是的。”迦叶菩萨就说:“如果不生不灭就是解脱,那么虚空也没有生灭,那它也应该是如来了?也和如来一样,是解脱了?”佛立即否定了他的说法:“你说得不对。就好比迦兰伽和命命鸟,它们的叫声清脆美妙,你不能说它们的叫声和乌鸦、喜鹊是一样的,反正都是叫声。”& & 听完这个比喻,迦叶菩萨表示明白了佛的意思,说道:“乌鸦、喜鹊的叫声比起命命鸟来,差了不只百千万倍。迦兰伽不仅声音微妙,外形也与乌鸦、喜鹊不同。所以说,迦兰伽和命命鸟不可与乌鸦、喜鹊相提并论,就好比葶苈无法与须弥山相比。佛与虚空,也是同样的道理。迦兰伽声用来譬喻佛声,乌鹊之音譬喻虚空,两者是不可以完全等同的。”& & & 尔时,佛赞迦叶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今善解甚深难解。如来有时以因缘故,引彼虚空以喻解脱,如是解脱即是如来。真解脱者,一切人天无能为匹。而此虚空实非其喻,为化众生,故以虚空非喻为喻。& & & “当知解脱即是如来,如来之性即是解脱,解脱、如来,无二无别。善男子!非喻者如无比之物,不可引喻,有因缘故可得引喻。如经中说‘面貌端正如月盛满,白象鲜洁犹如雪山’,满月不得即同于面,雪山不得即是白象。善男子!不可以喻喻真解脱,为化众生故作喻耳。以诸譬喻,知诸法性,皆亦如是。”& & 在这一品当中,佛举了很多个比喻。到了最后一段,就借迦叶菩萨的问题,来说明为什么要用譬喻,以及譬喻的局限。如来即是解脱,解脱即是如来,这两者是等同的。佛有时用虚空来譬喻解脱,但并不表示虚空就是解脱、就是如来。因为一切的天人,乃至一切的三界万法,没有一样是和真解脱或如来完全相同的。佛只是为了教化众生,让众生理解如来的德性,才借助于譬喻。& & 佛陀常说解脱就是如来。这里的如来指的不是佛陀的报身、化身,而是指法身如来——第八识。法身如来即是本来解脱,除开法身如来之外,没有任何东西可以解脱。因为只要五蕴在世间现起,它就一定会有忧悲恼苦,比如行苦——觉知心的忙烦之苦——就一定会存在。五蕴能够解脱的极限,也就是证得有余涅槃。经典还提到,佛陀被金枪穿破脚而流血,也曾被提婆达多从山上丢下的大石头砸到脚而流血,这些都是苦。所以说,就连佛陀也要示现肉身的坏灭、死亡,以世间观点来讲,这都是苦。因为只要觉知心存在,色身还活在世间,就要领受很多的苦。这个道理大家一定要理解。& & 所以,这里的“如来”是指法身如来。法身如来是每一个众生本来具有的。所谓的入无余涅槃就是把蕴处界灭掉,保留第八识单独存在,便称之为得到解脱。而大乘法的涅槃——本来自性清净涅槃,则是见道者实证:一切有为法都是第八识流注种子所现起的功能差别。有人问:“觉知心会了别外境,所以不是涅槃。但是石头没有觉知心,不会了别外境,而且一切的外境都不会了别外境,可不可以说这也是本来涅槃?”& & 大家要明白,石头不是有情,而且石头本身也不是常住法。而涅槃是指“常、乐、我、净”,所以石头不是涅槃。《大般涅槃经》讲,解脱、法身、摩诃般若,这三个条件都要具足才叫作“大般涅槃”。即便把石头不会受苦、没有忧悲恼苦的性质,勉强称之为解脱,但是另外两个条件它统统都不具足。& & 不过,也可以说“一切诸法从本以来即是涅槃”,这是本来自性清净涅槃。为什么呢?请大家牢牢记住这句话:一切有为法皆是第八识流注种子所现起的功能差别。既然如此,一切的外境是什么?我在问大家这个问题的时候,你们应该马上回答,说功能差别或者种子都好,或者回答诸法空相也好,或者不回答,但你心里知道。如果我问:觉知心是什么?知道怎么回答吗?(有人说:功能差别。)没错。既然如此,觉知心和外境有差别相吗?没有。觉知心和外境都是种子所现起的功能差别。& & 所谓了别,并不是单一的种子了别单一的种子,它是一连串的种子运转起来,产生一种假相,叫做“了别”。这就像摄像,一张底片上的一个像素和外境中的一个像素,把它们放在一起,你会觉得它们之间有了别关系吗?一般人不会认为这叫了别。但如果是很多个像素,以及外境中的很多影像,它们之间具有一种相应的关系,这在人类看来,就叫做摄像了。觉知心了别六尘境界相的状况和摄像的过程基本上是一样的。所以不是单个的种子了别单个的种子,而是许多种子流注起来,从而形成某一种状况,也就是有情用七转识去辨别六尘,称为了知。& & 所以,以大乘法中的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来看,一切诸法从本以来即是 涅槃,我们可以说石头本来解脱,也可以说觉知心本来解脱。我们再回到这一品的最后一段。这里讲,譬喻和真实的东西毕竟不能相等看待,尤其是第八识,世间根本没有一个东西能够与它相提并论。世间一切诸法都是有为法,第八识是有为与无为的和合运作,无论用什么东西去作譬喻,都无法完全等同。& & 就像经中形容一个人长相非常端正,就说好似满月一般。但是一个人的脸真的会像满月那样圆吗?真要长成那样也会很奇怪,对不对?这都是形容、比喻。或者形容大白象干净得就像刚下过雪的雪山。这也是譬喻。&& & 所以,大家要知道,譬喻只是为了度化众生,让众生理解诸法的性质,乃至解脱的体性。但是譬喻并不等同于解脱。附带一提,有些因明论师,把譬喻与三量放在一起,称为四量。这是不适当的。譬喻只是帮助别人了解事物的描述,它应该是附属于正教量,而不能作为独立的知识来源。& [1]迦兰伽:迦陵频伽,梵语 kalavivka,巴利语 karavvka。又作歌罗频伽鸟、羯逻频迦鸟、迦兰频伽鸟、迦陵毘伽鸟。略称迦陵频鸟、迦娄宾鸟、迦陵鸟、羯毘鸟、鹖鹎鸟、羯脾鸟、频伽鸟等。意译作好声鸟、美音鸟、妙声鸟。此鸟产于印度,本出自雪山,山谷旷野亦多。其色黑似雀,羽毛甚美,喙部呈赤色,在卵壳中即能鸣,音声清婉,和雅微妙,为天、人、紧那罗、一切鸟声所不能及。在佛教经典中,常以其鸣声譬喻佛菩萨之妙音。或谓此鸟即极乐净土之鸟,在净土曼荼罗中,作人头鸟身形。(参见《佛光电子大辞典》)& [2]命命鸟:梵语 jīvaj-jīvaka。音译耆婆耆婆、耆婆耆婆迦、时婆时婆迦。又称共命鸟、生生鸟。属于雉之一种,产于北印度,因鸣叫声而得名。此鸟之鸣声优美,迅翔轻飞,人面禽形;一身二首,生死相依,故称共命。佛典中,多以命命鸟与迦陵频伽等,同视为好声鸟。(参见《佛光电子大辞典》)注:《大般涅槃经》是佛陀在人间最后一天所说的了义经,阐述常、乐、我、净涅槃四德,以及眼见佛性的义理。这部经可以矫正流行的错谬见解,让学人避开学佛的误区,直心进入大乘佛法的堂奥。全集下载网址:/s/1dDw7FhB&1.推荐电子佛学期刊《实证佛教通讯》下载地址:&/44laROf2.推荐推荐佛学教科书《实证佛教导论》,电子版(部分内容)下载:/s/1pJN8FLx3.推荐修行佛法最应该珍藏的网址:/4AA8A9s
TA的最新馆藏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佛陀教育基金会网站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