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证人均gdp和二三gdp产业结构构需要同时加入进去么

上海市崇明区统计信息网
崇明生态岛建设与城乡收入差距问题研究
信息来源:&& & &
发布时间:
  摘要:2010年,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崇明生态岛建设纲要()》,作为我国第三大岛的崇明岛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但是,生态岛建设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的工程,在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的现实条件下,势必会牺牲一部分农村居民的切身利益,从而对城乡收入差距有所影响。本文首先对生态岛建设、城乡收入差距的概念进行了界定,通过收集、整理2002年以来的相关资料数据,探讨崇明生态岛建设的进程和城乡收入差距的现状。其次构建人均GDP、农业人口比重以及工业化率等指标,利用Eviews7.0软件,通过时间序列平稳性检验,全面分析崇明生态岛建设和城乡收入差距之间的关系。最后,在实证分析结果的基础上对如何推进崇明现代化生态岛良性发展,进而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提出建议。  关键词:生态岛建设;城乡收入差距;检验;对策建议1绪论1.1选题背景  21世纪,作为我国第三大岛的崇明,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历史发展机遇。根据上海市关于崇明的发展规划,崇明三岛将建设成为以优美的自然环境为基础,以现代高新技术为支撑,以资源节约型社会为方向,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生态岛区。生态岛建设的定位,既体现了国家战略、上海使命、崇明愿景的高度统一,也是崇明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具有深刻的时代特征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在崇明推进生态岛建设过程中,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持续提高,但与此同时,城乡收入差距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据统计资料显示,2010年崇明县农村家庭人均纯收入为10295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3077元(内部数据,仅作参考,不对外公布),城乡收入差距为12782元;2012年崇明县农村家庭人均纯收入为13675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8936元,城乡收入差距比为15261元。在崇明建设生态岛的第一个三年里,崇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家庭人均纯收入均得到了较大提高,但城乡收入差距仍在继续扩大。因此,如何把握好崇明现代化生态岛建设这一历史机遇,逐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是一项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1.2研究目的和意义  崇明是上海唯一的国家级生态示范区,水清气洁、林茂土净,具有独特的生态环境优势。保护和发展好生态环境,是崇明生态岛建设的题中应有之意。但是,长期以来崇明受制于地理、交通、资源和人才等各多方面的限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上海市其他郊区和相邻的江苏省启东市、海门市。如今秉承着生态优先、低碳发展的理念建设现代化生态岛,短期内又难以发挥生态富民、生态惠民效应,而城乡收入差距却在不断扩大,长此以往必将对生态岛建设造成极大负面影响,甚至还会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因此,本文从生态岛建设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关系出发,通过二者之间的联系,找出崇明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并针对生态岛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最终实现崇明城乡收入差距随着生态岛建设进程而逐渐缩小的目的。2生态岛建设与城乡收入差距关系的理论基础2.1生态岛、居民收入、收入分配差距和经济增长等相关概念2.1.1生态岛  所谓“生态岛”,就是遵循生态学原理建设的,人和自然高度和谐,物质、能量、信息可持续高效利用,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协调的区域经济地理单元。其中心思想是建立一个自然、经济、社会平衡发展的“三赢”模式。在崇明生态岛的发展目标中提出了“建设世界级生态岛”,可什么是世界级生态岛?这个问题一直在激烈讨论。经过多年的思考,我们认为:崇明世界级生态岛不同于以往国家有关部门为了推动城市生态环境建设而提出的一些建设类型,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国家生态省、市、县(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和国家森林城市等。以上这些建设类型尽管出发点和评价指标不同,但都有着共同的特点,即都是约束防御型的,侧重于人居的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而且是以行政区域为单位进行的建设。而崇明生态岛是积极主动型的,注重自然-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是以崇明岛这个自然区域为单元进行的建设。崇明世界级生态岛是自然生态健康、人居生态和谐、产业生态高端的自然-经济-社会复合岛屿生态系统,具有显著的示范意义和国际综合竞争力。它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既不是单纯的生态建设,也不是单纯的经济开发,而是在推动欠发达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优化生态环境、实现生态价值、打造生态经济、创建生态品牌、实现生态领先,让自然资本不断增值、生活质量不断提高、产业能级不断优化升级,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2.1.2居民收入  收入是指投入到生产中的劳动、资本、土地等各种要素所提供服务的报酬,是社会成员个人或集团所占有的对生产要素所有权的体现,同时也是生产成本或收益按照某种规则在各要素之间进行分配的结果,包括工资、利息、利润、地租等。其中工资是劳动或劳动力所有权的体现,利息和利润是资本所有权的体现,地租是土地所有权的一种体现。西蒙斯对个人收入的定义:“个人收入可以定义为这样两项之和,一项是行使的消费权力的市场价值,另一项是资产存量价值的变化”,即是说个人收入是作为一定时期内获得的用于家庭或个人现在与将来消费的资源的市场价值,依此定义,应将家庭或个人的可支配收入作为其实际收入。  目前在我国由于二元经济的存在,统计分析中通常将居民收入分为城镇居民收入和农村居民收入两部分,分别统计。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指家庭成员得到可用于最终消费支出和其它非义务性支出以及储蓄的总和,即居民家庭可以用来自由支配的收入。它是家庭总收入扣除交纳的个人所得税、个人交纳的社会保障支出以及记账补贴后的收入,在统计中主要包含工资收入、经营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四项,而城镇居民出售财物和借贷收入不包含在内。农村居民家庭纯收入指农村常住居民家庭总收入中,扣除从事生产和非生产经营费用支出、缴纳税款和上交承包集体任务金额以后剩余的,可直接用于进行生产性、非生产性建设投资、生活消费和积蓄的那一部分收入。农村居民家庭纯收入包括从事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的经营收入,取自在外人口寄回带回和国家财政救济、各种补贴等非经营性收入;既包括货币收入,又包括自产自用的实物收入,它反映的是一个地区或一个农户农村居民的平均收入水平。2.1.3收入分配差距  收入分配差距指的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国民收入在居民个人之间或家庭之间的分配不平衡。收入差距可以分为相对差距和绝对差距,相对差距指的是各阶层居民的收入的相对比重的差别,用来衡量收入分配公平与否;绝对差距是指以货币单位或其他实物指标表示的收入差距,反映人们绝对收入水平的不同,以此测度不同阶层的富裕程度。相对差距和绝对差距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二者的联系是,当收入水平一定时,二者的变动方向是一致的,其区别在于绝对差距只能反映差距的绝对数值,不能反映差距的相对程度,不利于对差距程度进行对比判断。在本文的研究中,收入分配差距大多指的是绝对收入差距。2.2收入分配理论2.2.1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理论”  根据发展经济学理论,二元经济结构是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必经阶段。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理论认为,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将不断转移,收入差距也将在二元经济结构消失之后有所下降。阿瑟?刘易斯 1954 年在其《劳动力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一文中首次提出二元经济结构理论,阐述了“两个部门经济发展模型”的概念,认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结构具有二元的性质,即现代城市部门与传统的乡村农业部门并存。农业部门劳动力无限供给构成了二元经济的内在特征,二元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是传统部门的剩余劳动力向现代部门的转移。即通过发展现代工业部门,取得资本积累,使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向现代部门转移,诱发产业结构的演变,促进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最后经济由二元变成一元。随着经济的增长,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程度将会在发展的早期阶段上升,只有在二元结构消失之后,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的下降才是可能的。2.2.2库兹涅茨的倒 U 型理论  1955 年在《经济增长与收入不平等》一文中,库兹涅茨通过美、英、德少数几个发达国家的零散资料,分析了发达国家个人收入分配的长期变动,得出结论:发达国家相对的个人收入分配在不断趋向平等,即个人收入分配的差距在缩小。在 1963 年的论文中,他又通过 9 个发达国家和地区(它们包括英国、普鲁士、萨克森、西德、荷兰、丹麦、挪威、瑞典、美国)的资料,进一步证明了这一论点。此后,库兹涅茨还通过对某些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战后收入分配的横向比较,得出了发展中国家收入分配比发达国家更不均等的结论。从他整理的一些数据可看出,在英国和美国,最富的 20%的人的收入份额与最穷的 60%的人的收入份额之比大大低于另外三个发展中国家(印度、斯里兰卡和波多黎各)。经过上述分析之后,库兹涅茨做出一个重要推论,即“人们可以假定持久收入结构不均等的长期变动特征是:经济增长的早期阶段持久收入结构的不均等会不断扩大,当一个社会从前工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时候,不均等的扩大更为迅速,随后出现一个稳定时期,在后一阶段不均等缩小”,即在长期的经济增长过程中,个人收入分配不均等的变动,遵循着一种倒 U 轨迹,这便是后来在经济学中著名的倒 U 假说。3崇明生态岛建设和城乡收入差距的现状分析3.1崇明生态岛建设的现状分析3.1.1崇明生态岛的定位由来  崇明岛地处长江入海口,是世界上最大的河口冲积岛,也是中国第三大岛屿,有“长江门户、东海瀛洲”之称。全岛三面环江,一面临海,面积1267平方公里,东西长80公里,南北宽13-18公里。长期以来,由于岛域自然地理的局限以及对外交通条件的限制,崇明岛尚未进行过大规模的开发建设活动,基本保留着农耕特征的区域发展格局,一直被作为上海城市发展的战略储备地。  但是,有关崇明发展的定位问题,却在持续开展研究,国务院与上海市人民政府对此非常重视,国内的学者也在积极关注。1997年有关专家和学者提出了“把崇明建设成具有国际影响的国家级国际化的绿色生态岛”的概念。1998年上海市政府正式提出建设崇明生态岛的设想,并将其反映到《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年)中。2000年上海启动了《把崇明建设成为上海生态绿岛的研究》的课题,首次把崇明开发的规划起点定于生态建设。2001年5月国务院批复并原则同意《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年),提出“将崇明作为21世纪上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空间”。2001年10月崇明县创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工作通过了考核验收,2002年3月被国家环保总局正式命名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  2002年5月上海市第八次党代会提出“制定崇明岛开发总体规划,加快越江通道工程建设,积极做好崇明开发准备”,并随后编制了《崇明岛域总体规划》,提出将崇明建设成上海世界级城市的生态岛区和最优美的“海上花园”,成为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人类生态环境与生态活动示范岛区。2002年6月,上海市政协组织了“崇明岛发展定位”论坛,就“定位生态,三岛联动”达成共识。2002年10月,上海市政协提出了《关于崇明岛发展定位的若干建议》,建议将崇明岛定位为“与上海现代国际大都市相适应的具有优良生态环境的合理产业结构的可持续发展的崇明新区”。2004年7月,胡锦涛总书记到崇明岛上考察,对崇明建设生态岛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对崇明发展现代生态农业和休闲旅游业,以及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等做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要求崇明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保持生态优势,真正成为一个环境优美、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的生态岛。  2005年长兴、横沙两岛划归崇明县,《崇明岛域总体规划》也相应调整为《崇明三岛总体规划》,明确了三岛的功能定位,提出把崇明建成环境和谐优美、资源集约利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现代化生态岛区。此后的崇明生态岛建设包括了崇明岛、长兴岛和横沙岛的三岛联动,即分别建设综合生态岛、海洋装备岛和生态休闲岛。从2008年开始,上海市人民政府组织相关部门和专家开展了崇明岛生态建设指标体系的研究工作,在此基础上,编制了《崇明生态岛建设纲要( 年)》,侧重生态环境保护,兼顾经济社会发展,并作为崇明三岛经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有机组成部分,促进崇明生态与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3.1.2崇明生态岛建设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崇明县在《崇明生态岛建设纲要( 年)》指引下,按照《崇明生态岛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明确的项目和排定的时间节点,扎扎实实推进生态岛建设。2010年来,崇明县启动实施了93个项目,项目涉及河道整治、污水处理、公益林建设、设施菜田、环境监测等。完成项目59个,累计完成投资54.4亿元。在以“水、土、林”为重点的生态岛建设过程中,着力加强生态岛环境基础建设,生态环境质量得到了显著提升,生态岛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  1、注重保护利用自然资源,生态更加文明。2010年来,全县开工建设东风西沙原水水库及原水陆域输水管线一期工程,建成陈家镇、城桥2座水厂,配套关闭11座小水厂,启动建设堡镇、崇西2座水厂。实施各水厂水源地保护工程;同时,加强北部圩区、设施菜田、设施粮田等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有效提高农业灌溉节水能力;积极实施存量土地整理,落实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推进生态公益林基础设施建设1.95万亩、中幼林抚育4.4万亩、生态公益林建设1.7万亩、经济果林“双增双减”54万亩次,并建立林业长效保障机制;建立崇西湿地科学实验站,形成“东滩湿地生态保育与修复示范区”和“西沙湿地保护与利用双赢模式实践区”两大湿地保护区;建成新城公园、堡镇市民公园,实施新城运粮河景观绿化、中滨路绿化、东滩大道三期绿化等,实现新增绿地约2552亩。  2、注重循环经济和废弃物综合利用,资源更加节约。2010年来,全县在城区42个居住小区试点开展“崇明生态低碳行,垃圾分类我先行”的垃圾分类主题活动;大力推广秸秆机械化还田,新增机具162台套,实施秸秆机械化还田约80万亩次;加大科技攻关,积极推进剩余秸秆资源化利用;加大规模化养殖场畜禽粪便资源利用,建立畜禽标准化养殖基地7个,规范整治中小型生猪养殖户345户、引导关闭866户。  3、注重能源利用和节能减排,管理更加科学。2010年来,全县建设前卫、北沿两大风电项目,新增风力发电装机容量6.8万千瓦;逐步关停堡镇电厂燃煤发电机组;集中推进“两高一低”行业的调整淘汰,累计实施调整淘汰落后产能企业188家;完成“崇明岛低碳建筑导则”创建工作,并以此建立起生态岛建筑节能环保评估检测制度;成功实施瀛东村等生态人居示范工程,完成既有居住建筑低碳节能改造8万平方米,实施公共建筑节能改造13.2万平方米。  4、注重环境污染治理和生态环境建设,环境更加友好。2010年来,全县完成堡镇港、白港、直河港、张网港等县级河道综合整治工程,累计整治里程约60公里;完成村沟宅河整治工程680公里;完成运粮河、万平河生态河道治理工程,启动琵鹭河生态河道治理;实施鸽龙港、界河等四座危闸改造工程;建成陈家镇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配套完善污水收集管网;推进崇明生态环境预警监测评估体系建设,实施水环境、空气环境、声环境质量监测;创建“烟尘控制区”、“基本无燃煤区”、“扬尘污染控制区”,严格控制秸秆焚烧;建成餐厨垃圾处理厂,启动固体废弃物处置利用中心项目前期工作。  5、注重生态型产业发展,经济更加健康。2010年来,全县完成设施菜田建设3.07万亩,推进80个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创建工作;引进粮油作物新品种31个,开展二麦和水稻高产创建面积11万亩次,实施高产创建整治示范镇1个、示范村5个;推广使用高效环保农药200吨,推广商品有机肥7.42万吨、测土配方肥(BB肥)1.3万吨,完成绿肥种植20多万亩次;完成用水大户节水技术改造,实施重点污染企业的工业锅炉脱硫除尘、废水排污整治等工作,持续推进用能大户机电设备节能技术改造;启动智慧岛数据产业园创建工作;启动东平国家森林公园二期改造工程;完成15个农业旅游景点基础设施建设。  6、注重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社会更加和谐。2010年来,全县完成村庄改造50个;推进一批骨干路网工程,建成东滩大道三期、向化公路北延伸段等,北陈公路开工建设;新建南门水陆换乘中心申崇公交场站,新建公交候车亭320座,开通超级电容公交示范线;完成农村危桥改造228座;建成文化馆、科技馆、美术馆、图书馆等一批公共服务设施;实施崇明“生态教育”品牌创建,启动《生态崇明》教育资源库和课程体系建设。3.2崇明城乡收入差距的现状分析3.2.1城镇居民收入状况  随着长江隧桥的贯通,城镇居民的收入渠道日益多元化,城镇居民的人均收入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2012年崇明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8936元,较2011年增加2787元,增幅为10.7%。其中,工资性收入为16887元,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为58.4%,经营净收入为844元,比2011年增长282元,增幅50.2%,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较低为2.9%;财产性收入为人均273元,比2011年增长10.1%;城镇居民转移性收入为人均10932元,比2011年增长11.3%。  近三年来,在生态岛建设的指引下,崇明城镇居民收入水平虽然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但与上海其他区县的收入水平相比仍有明显差距,并有拉大趋势。2011年崇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6149元,奉贤区为27011元,金山区为28640元,崇明与奉贤、金山的绝对值分别相差862元和2491元。而在2012年,崇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8936元,同比增长10.7%;奉贤区为30209元,同比增长11.8%;金山区为30082元,同比增长5.0%。在2012年,崇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幅明显高于金山,略低于奉贤,但绝对值较奉贤、金山分别低1273元和 1146元,同奉贤、金山的绝对值差距依然较大。3.2.2农村居民收入状况  近年来,国家对三农问题高度重视,加大对农村的财政支持,实行相关的税费减免和支农补贴政策,并把农民的增收和农村的经济发展放在首位,农民的负担得以减轻,而且崇明立足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促进了崇明农村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快速提高。2012年,崇明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2124元,同比增长11.7%,其中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纯收入等四类收入呈现普涨现象:工资性收入为7988元,同比增长8.1%;家庭经营纯收入为2644元,同比增长14.2%;财产性收入为351元,同比增长12.1%;转移性收入为1141元,同比增长36.3%。  从横向上看,2010年崇明农村家庭人均纯收入(由于统计口径存在差异,上海市行政范围内采用人均可支配收入口径统计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江苏省行政范围内则采用人均纯收入口径统计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为10295元,启东市为10587元,海门市为11372元,崇明与启东、海门绝对值分别相差292元和1077元。而在2011年,崇明农村家庭人均纯收入为12173元,同比增长18.2%;启东市为12535元,同比增长18.4%;海门市为13453元,同比增长18.3%。由上述数据可见,在2011年,崇明农村家庭人均纯收入同比增幅与启东市、海门市相当,绝对值较启东市、海门市分别低362元和1280元,绝对值差距较2010年呈扩大趋势。  2012年,崇明农村家庭人均纯收入与启东市、海门市的差距继续扩大。在2012年,崇明农村家庭人均纯收入为13675元,同比增长12.3%;启东市为14127元,同比增长12.7%,海门市为15162元,同比增长12.7%。此时,虽然同比增幅依然差距不大,但崇明农村家庭人均纯收入绝对值已比启东市和海门市分别低452元、1487元。
  从可支配收入角度看,在2010年到2012年三年中,崇明与金山、奉贤的差距也在逐渐增大。2010年,崇明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9527元,同比增幅为11.3%;分别较金山的12505元、奉贤的13180元低2978元和3653元,增幅分别较金山的12.1%和奉贤的11.6%低0.8个百分点和0.3个百分点。  在2011年,崇明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绝对值与金山、奉贤相比,差距继续扩大,2011年崇明为10854元,同比增幅13.9%;分别较金山的14199元、奉贤的15004元低3345元和4150元,增幅则高出金山0.4个百分点,高出奉贤0.1个百分点。  在2012年,崇明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2124元,同比增幅为11.7%;分别较金山的15832元、奉贤的16789元低3708元和4665元,增幅则高于金山0.2个百分点,低于奉贤0.2个百分点。
  3.2.3崇明城乡收入差距的比较  自定位生态岛以来,崇明经济水平得到较快发展,特别是上海长江隧桥通车后,经济环境大大改善,城乡居民的收入相比之前也有了很大程度的增加,但是,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依然较大。
  由上表3、表4中可以看出,崇明近三年的城乡收入比虽然在逐渐缩小,但收入差距却在不断扩大。国际劳工组织曾在2005年发布数据显示,绝大多数国家的城乡居民收入比都小于1.6,与这一水平相比后可以看出,崇明城乡收入差距的问题还是比较严重的。特别是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过低导致城乡收入比和城乡收入差距均高于启东市、海门市。因此,崇明在推进现代化生态岛建设过程中,要格外重视城乡收入差距问题。生态岛建设既要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又要发展符合生态岛建设方向的产业,提高经济发展的速度,使城镇和乡村都能更加平等的分享生态岛建设的成果。4生态岛建设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实证研究4.1变量的选取  本课题对2002年-2012年崇明城乡收入差距的变化进行实证分析。回归模型选了四个解释变量,说明如下:  1.崇明农业人口比重(X1):即农业人口占崇明总人口中的比重。崇明是上海的农业大县,农业人口占有不小的比重,农民收入的增减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作用显而易见,因此将农业人口比重作为解释变量之一。  2.第三产业所占比重(X2):即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县增加值的比重。由于第三产业能吸纳大量的劳动力,所以第三产业兴旺发达也意味着城镇居民收入的提高,因此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也可以看作是城乡收入差距的解释变量之一。  3.工业化率(X3):即工业增加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崇明在推进生态岛建设过程中,淘汰了一批高能耗、高污染、低产出的工业企业,其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显而易见,所以在回归模型中也将工业化率作为解释变量之一。  4.人均GDP(X4):即人均增加值,是衡量经济发展状况的重要指标。  本课题利用Eviews7.0软件对崇明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因素进行回归分析。崇明城乡收入相对差距是被解释变量Y,崇明农业人口比重X1,第三产业所占比重X2,工业化率X3,人均GDPX4分别是解释变量。4.2模型的建立4.2.1时间序列平稳性检验  本文利用Eviews7.0计量软件对各相关变量进行时间序列平稳性检验,以考察相关变量的平稳性。检验结果如下表所示:
  注:由于崇明县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统计自2011年开始,为课题研究方便,以职工平均工资代替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本模型中用到的崇明城乡收入差距即职工平均工资与农村家庭人均纯收入的差。  从上表5中可以看出,崇明城乡收入差距单位根检验的t统计量大于1%、5%水平下的检验临界值,接收原假设,崇明城乡收入差距存在单位根,是非平稳时间序列。同时,崇明城乡收入差距的二阶差分t值-2.807407小于10%水平下检验临界值-2.801384,接收原假设,崇明城乡收入差距的二阶差分不存在单位根,是平稳时间序列。
  从上表6中可以看出,崇明农业人口比重单位根检验的t统计量大于1%水平下的检验临界值,接收原假设,崇明农业人口比重存在单位根,是非平稳时间序列。同时,崇明农业人口比重的二阶差分t值-3.801044小于5%水平下检验临界值-3.403313,接收原假设,崇明农业人口比重的二阶差分不存在单位根,是平稳时间序列。
  从上表7中可以看出,崇明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单位根检验的t统计量大于1%、5%水平下的检验临界值,接收原假设,崇明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存在单位根,是非平稳时间序列。同时,崇明第三产业所占比重的二阶差分t值-3.109273小于10%水平下检验临界值-2.801384,接收原假设,崇明第三产业所占比重的二阶差分不存在单位根,是平稳时间序列。
  从上表8中可以看出,崇明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单位根检验的t统计量大于1%水平下的检验临界值,接收原假设,崇明工业化率存在单位根,是非平稳时间序列。同时,崇明工业化率的二阶差分t值-3.950514小于5%水平下检验临界值-3.320969,接收原假设,崇明工业化率的二阶差分不存在单位根,是平稳时间序列。
  从上表9中可以看出,崇明人均GDP单位根检验的t统计量大于1%水平下的检验临界值,接收原假设,崇明人均GDP存在单位根,是非平稳时间序列。同时,崇明人均GDP的二阶差分t值-4.323226小于5%水平下检验临界值-3.403313,接收原假设,崇明人均GDP的二阶差分不存在单位根,是平稳时间序列。  从上面的分析中可以得出,城乡收入差距、农业人口比重、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工业化率以及人均GDP都是非平稳时间序列,它们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同时,他们又是二阶差分平稳的时间序列,满足协整检验的前提。4.2.2协整检验  1.检验相关关系  下表10是X1崇明农业人口比重、X2第三产业所占比重、X3工业化率、X4人均GDP与Y城乡收入差距相关关系表:
  从相关系数表中可以看出,X1崇明农业人口比重、X2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与Y城乡收入差距负相关,X3工业化率、X4人均GDP与Y城乡收入差距正相关。同时从上表中可以看出,X1崇明农业人口比重、X2第三产业所占比重、X3工业化率、X4人均GDP四个解释变量之间存在较强的相关性,若以这四个变量来做回归模型必然存在多重共线性,影响模型效果,故本文仅以X2第三产业所占比重、X4人均GDP为解释变量来做回归模型,因为它们与Y城乡收入差距线性相关性较强,且X2第三产业所占比重、X4人均GDP两者之间相关性相对较弱。  2.绘制散点图
  图1、图2更为直观地可以看出,大多数散点都分布在一条直线附近,只有极个别的点在在直线之外,故可以认为X2第三产业所占比重、X4人均GDP与Y城乡收入差距之间有较强的线性相关性。  3.建立回归模型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可以建立回归模型如下:  Y=-X2+3.  X2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回归系数为负值,X4人均GDP回归系数为正值,这与前面相关性检验相吻合,X2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与Y城乡收入差距负相关,X4人均GDP与Y城乡收入差距正相关,与实际情况相一致。同时从上表中可以看出,R2接近于0.9,且 p值较低为0.000124,表明模型拟合效果较好。5结论与政策建议5.1研究结论  从本文前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随着崇明现代化生态岛的定位,全县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升,但随着生态岛建设的逐步深入,崇明的城乡收入差距也逐渐扩大。通过协整检验,验证了崇明农业人口比重、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存在着负相关的关系,工业化率、人均GDP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存在着正相关的关系。其中,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和人均GDP的影响作用更为突出。因此,要缩小崇明城乡收入差距,就要充分发挥上述影响因素的作用。5.2结论分析  从本文的研究结论中可以看出,在崇明推进生态岛建设过程中,城乡收入差距在逐步扩大,这个问题的出现,既有政策原因也有制度原因,既有现实因素也有历史因素。5.2.1传统农业遇瓶颈,农民增收乏力  近年来,崇明农民收入虽然实现了持续较快增长,但农民增收增收的基础仍不够牢固,渠道依然单一,新的增长点难以持续有效挖掘,增收亦面临较多困难。一是缺少竞争能力强的农业主导产业。经过多年的精心培育,崇明的优质稻米、特色蔬菜、老毛蟹和白山羊虽然在市场上具备了较强竞争力,也获得了较好的口碑,但总体上看,崇明大量的特色农产品还没有完全做大做强,没有打出很好的品牌,没有体现出优质优价的竞争优势。大部分农产品产业化程度还不够高,集约化、标准化水平较低,规模效益难以发挥。龙头企业总体上数量少、规模小、带动能力不强。二是农业抗风险能力依然不高。近年来,自然灾害频繁,市场变幻难测,加之农业的政策性保险覆盖面偏小、保障水平偏低,农产品市场体系不够健全,加之信息不对称,农民组织化程度不高等问题较为突出,农业生产经营规避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依然不强。如今年早春,由于全国各地气温上升过快,蔬菜集中上市,崇明作为华东地区最大的花菜生产基地,栽种花菜已有20多年历史,种植面积达10万亩,然而,这一拳头产品却遭遇了“滑铁卢”,花菜最低收购价仅0.1元/斤,给菜农们带来了不小的经济损失。三是创业增收能力还不够强。由于农民自身能力不强、素质不高,在创业增收方面还普遍存在着找项目难、贷款融资难、寻求支持难、市场开拓难等问题,想通过创业增收来实现全县农民整体收入的大幅快速提升也不现实。5.2.2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大,就业容量减缩  崇明上世纪发展工业主要是走传统工业化的道路,高能耗、高污染企业为数不少,工业企业万元产值能耗大大高于市平均能耗,由此带来了资源的大量消耗和环境的严重污染。如今定位生态岛,就是要以环境优先、生态优先为基本原则,开创一种跨越传统工业的“生态型现代化”发展之路。为此,对那些能耗高、污染重、危险大、占地多、效益低的落后产能必须淘汰,对那些劣势行业和企业就必须关、停、并、转。2008年至2012年,崇明调整淘汰高能耗、高污染、高风险、低产出企业188家,集中向铸造、危化、小化工、黑色金属冶炼加工及橡胶制品等五大类行业开刀。这些传统行业的相继关闭,使就业容量急剧缩减。农村居民由于自身年龄结构偏大,生产技能单一,出岛就业意愿又不强,在岛内就业又缺乏竞争力,故而家庭整体收入大受影响。5.2.3绿色产业基础相当薄弱,不确定性因素依然较大  近年来,崇明一直在加快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步伐,不断探索支撑生态岛建设的绿色、低碳发展之路。现在除了海洋装备产业发展较快之外,符合生态岛定位的绿色、低碳产业的基础还相当薄弱,支撑现代化生态岛建设的现代农业、数据产业、旅游业、养老产业等绿色产业体系尚未形成。就以生态旅游业为例,由于崇明旅游缺乏常规的名山胜水资源,生态环境是最大的优势。在旅游发展的初期阶段,以前卫村、瀛东村为代表的农家乐的确吸引了大批游客,但多年下来我们也发现游客重游率不高,旅游景区同质化现象较为突出,旅游人数相较前几年的火爆程度已明显减少。此外,游客普遍行程较短,以一日游为主,旅游消费也以购买农特产品为主,消费能力有限,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并不明显。作为上海“十二五”信息服务业规划发展和智慧城市建设的核心载体之一的上海智慧岛数据产业园(市级)一期规划面积为2.1平方公里,计划2015年初步建成,其重点发展以数据产业为核心的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这与知识文化层次较低的崇明城乡居民而言又略显遥远。在养老产业方面,2010年崇明获得了“中国长寿之乡”的称号,产生了很好的效应。但受经济条件较差、交通相对不便等综合因素的制约,养老机构和制度建设,仍属于刚刚起步阶段,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政府投入少、运行成本高、办院水平低、供需不平衡等诸多问题。由此看来,崇明绿色产业发展还任重道远,短期内还难以提高城乡居民收入。5.2.4生态建设缺乏经济激励,惠民、富民效应短期内难以体现  崇明在生态岛建设过程中,采取关、停、并、转一批重污染企业,建设保护基本农田、公益林和水源地等措施,承担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成本。据统计,崇明县财政每年安排生态岛建设相关经常性经费为8.11亿元。其中,用于产业保护和稳定就业的经常性经费为4.86亿元(用于安排崇明劳动力人口就业的实体企业社会保障政策补助0.86亿元;用于安排20438人就业项目为4亿元);用于12.68万亩(占全市生态林面积总数31.77%,今后将再增6万亩)生态林建设养护的经常性经费为2.39亿元;用于垃圾、生活污水等生态岛运行维护成本为0.86亿元。此外,崇明县财政每年用于生态岛基础建设还本付息的资金为10亿元。仅年三年,崇明生态岛基础建设项目共95个,实际投入资金132.39亿元,需要县财政配套资金达37.93亿元。如崇明建设水源地,狭窄的地形增加了输送管道长度,也增加了增压站的建设费用,整个工程21个亿元,需要县财政配套的资金达16亿元。但是目前崇明的生态价值尚未通过市场交易得到体现,投入成本和产出价值并不对等。而崇明每年的地方财政收入十分有限,2012年县级财政收入仅37.0亿元,而财政支出竟高达112.6亿元。如此庞大的财政收支差距,不仅给当地的政府造成很大压力,也为民生改善带来了较大困难。长此以往,这必定会影响崇明生态岛建设的动力和投入能力。5.3政策建议  从全文的分析可知,在崇明推进现代化生态岛建设的同时,也要兼顾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关键是要改善民生,特别是要切实解决好弱势群体,即农村居民的利益。为此,本文主要提出以下政策建议。5.3.1.发挥生态优势,构建高效生态产业体系  崇明水清气洁、林茂土净,具有独特的生态环境优势。目前已经具有了“国际重要湿地”、“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地质公园”、“国家级绿色食品加工示范基地”和“国家生态村”等生态名片。崇明建设现代化生态岛,就是要走不同于其他地区的发展模式,既能保护生态又能发展产业的具有示范意义的发展之路。因此,崇明要按照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协调推进的要求,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尽快形成高效生态产业体系。  一是要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和会议度假产业。推进植树造林和水系综合整治,保护湿地资源,发挥生态环境优势和区域特色,推进旅游服务集聚区建设,重点发展户外假日运动基地、大型主题乐园、国际邮轮、长江游艇停泊港和农家乐、渔家乐旅游等。生态旅游和会议度假产业的发展应充分依托目前的区域知名生态旅游景点如“前卫村”、“西沙湿地公园”、“明珠湖公园”、“森林公园”等,将其打造成全国乃至世界知名的会议度假产业区域。  二是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崇明岛的自然条件和经济模式决定了其在太阳能、风能和生物质能的利用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崇明的太阳能资源较为丰富,平均年日照时间达到2000h。滨江临海年均风速为6.7m/s,东滩地区则更高,是上海年均风速最大的地方。因此,崇明要尽快投入建成一批风力发电场、太阳能光伏发电等示范项目,助力生态岛建设。  三是大力发展生态型现代农业和绿色食品业。崇明生态农业资源丰富,“崇明蟹”、“崇明老白酒”、“崇明金瓜”、“崇明白扁豆”、“崇明白山羊”等农产品也已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在崇明高端跨越的发展过程中,大力推进以高效生态农业为主的现代农业,重点发展绿色种养业、观光农业,建设明珠湖生态观光园、东平国家森林公园、前卫村生态农业示范区等三大观光农业基地。整体推进农业的三产化进程,以形成对崇明经济的强大带动力。  四是大力发展中高端养老产业和疗养产业。发挥“长寿之乡”品牌效应,依托存量资源和发展条件,在若干地区布局试点,规划建设中高端养老产业集聚区,同步发展老年医疗护理、老年咨询保健和老年文化娱乐等服务业。结合养老产业发展,积极开发系列养老产品,逐步延伸养老产业链。同时依托生态优势,结合区域功能布局,探索发展以健康体检与休闲度假相结合的康体疗养产业。积极与高端健康体检服务机构、企业等合作,引进体检康复中心、知名疗养医院和养生机构等,逐步打造康体疗养基地。5.3.2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  城填化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现代化过程中的必然过程和一般规律,是提升产业层次、加快非农产业发展、减少农业和农村人口、提高文明程度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有效途径。当前,崇明的城镇化率为41.7%,处于低度城镇化阶段。在经济社会水平低下和交通载体尚未完善的情况下,崇明城镇化的发展更需要政府的有效推动。  一是提升岛内外交通承载能力,发挥交通对城镇化的拉动作用。“要致富,先修路”是在中国流传的一个朴素的致富道理。崇明生态岛建设要想取得显著成效,交通的便利实在是个很重要的条件。上海长江隧桥贯通后,更大的是方便了崇明东部地区的人口往来市中心城区,对居住在中西部地区的人口而言,时间和交通成本并不经济。为此一方面要加快轨道交通建设。根据上海市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规划,尽早将轨道交通19号线延伸至崇明岛陈家镇和横沙岛,轨道交通1号线延伸至城桥新城,为崇明与中心城区的同城生活构建载体,使两地之间的通勤、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成为现实。另一方面要完善岛内公共交通。增加公交枢纽站点,多设站点并增加通往热门景点的公交车数量和指示牌。同时要大幅降低岛内外游客进出崇明岛及在岛乘坐公共交通的费用,促进人员要素的流动与共享。  二是抓好教育培训,推动农村人口的有效转移。推进城镇化,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关键要提升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增强经营致富本领和转移就业能力。要高水平培训农民,提高培训的效果和针对性,使农民在就业市场上有更好的竞争力。对继续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要在普及型培训的基础上切实提高培训质量,培养一批创业农民和职业技能农民,使之成为崇明现代农业建设的主力军。而对没有完全放弃农业生产的兼业农民,要加强针对性培训和就业援助,千方百计转移农村劳动力,让他们转向二、三产业岗位就业。对已经实现稳定就业的农民,引进市区职业教育优质资源,加大培训投入、增强培训强度,提高其技能素质,扩大其就业渠道及就业区域,加快培育一支蓝领、 灰领工人队伍, 让农民有能力从事中高档工种,从而提高就业水平、增加就业收入。  三是完善农村土地流转政策,促进居住向城镇集中和农民市民化。当前,崇明既有生态岛建设的目标任务,又承担主要的基本农田和耕地保护责任,城镇建设用地指标扩容有限,难度较大;农村地区居民点等非农用地布局分散,面积较大,并存在一定规模的空置房屋。因此,探索土地置换流转政策,化零为整、占补平衡,解决城镇建设用地不足的问题。同时通过用地资源整合,促进农民居住向城镇适度集中。  四是统筹城乡社保体系,完善社保制度。逐步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扩大农村人口社会保障覆盖面,鼓励进城农民用集体土地使用权换城镇标准的社会保障,并逐步扩大到农村未进城人口。逐步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标准,最终消灭城乡社会保障差别,实现城乡社会保障的接轨。5.3.3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促进生态富民深入人心  崇明生态岛建设以生态保护为主的发展原则,客观上导致崇明地区发展水平相对滞后于上海平均水平,崇明百姓为上海的土地储备和生态建设作出了一定牺牲。因此,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以加大对崇明发展的支持力度,这不仅是对崇明生态岛建设的充分肯定,也是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有效举措。  一是健全法制,建立生态补偿长效机制。尽管生态环境保护条例与制度已经初步建立,但现有的法律和制度远不完善,有关生态补偿的法律体系缺乏内在的协调性和合理性。而崇明现代化生态岛建设不仅是上海建设新型国际化大都市的战略要求,也是我国生态文明转型的要求。因此,崇明的生态环境价值不仅对上海城市具有较大影响,对长三角流域也具有生态价值。崇明生态补偿机制必须站在更高的立场和更广的范围内考量,有必要建立专门的崇明生态补偿法律法规保障制度,使受损权益得到恢复和弥补,为崇明生态岛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二是积极拓展生态补偿资金来源。积极探索生态补偿的主体多元化,由主要由市政府补偿向区域间补偿、产业补偿多元化发展。补偿方式由单纯的财政转移支付向区域间、部门间的横向转移支付转变,特别要强调市场化补偿模式,如建立生态补偿专项基金,或发行生态债券、彩票,吸引社会资金投资生态建设。同时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税收政策,向依托林、水、地等生态资源的企业和消费者征收一定比例的税或费,并鼓励他们多为生态建设贡献力量。  三是加强部门协调与公众参与。自从《崇明生态岛建设纲要()》发布后,生态岛建设和功能定位已深入人心,生态富民、生态强县已成为崇明人民共同追求的目标。县政府要加大对生态补偿的各项情况进行管理落实,合理安排生态补偿资金。同时要加大宣传,努力发动群众,激发公众的参与热情,提高受益者的补偿意识。
Copyright 2013 上海市崇明区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崇明调查队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上海市崇明区人民路68号 工作时间:8:30-17:00 联系电话:}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人均gdp与产业发展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