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游中逍遥的含义怎样正确理解无己,无功,无名的含义

求得一生逍遥:无己,无功,无名(逍遥游)
求得一生逍遥:无己,无功,无名(逍遥游)
凤凰文化专栏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这里庄子就说,如果能达到“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这种状态,就能游于无穷,而这样的人,还需要凭借什么呢?这里“恶”,读“乌”,表感叹,意思就是“何”,“什么”。这个“无所待而游于无穷”,才是这整篇《逍遥游》的纲要。这样子的状态,才是真正的“逍遥游”。前面不论是“鹏”飞到天池,还是列子御风“旬有五日而后反”,归根到底,还是游于有穷。算不得真正的“逍遥游”。
最后一句话很有意思:“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这是本篇《逍遥游》的中心。只有达到了“无已,无功,无名”,才得“逍遥”。我们一直引用这个,没有细细解说。其实庄子这个提法是很有意思的。
什么是“至”呀?至就是“尽善尽美”的意思,说作人作到了极至,这个叫“至人”。那这个“至”说的是什么呢?说的是一个人的“体”。就是作为这个人本身而言的。而这里恰恰是说“至人”的话,是不存在自己的本体的,是“无已”的。那什么是“神”啊?“神”其实说的是一个东西的用。一件东西特别有用,我们说它“神了”。是不是。而且我们一说“神”的话,都是说“神功盖世”,“神功无敌”,可见这个“神”是和“功用”联系在一起的。庄子在这里反而提出来:“神人无功”。那么“圣”是什么呢?“圣”的古体写作“聖”,你看,左边一个耳朵,右边一张口,下面还有一个“王”,就是说这个人一个听觉很好,然后呢口才也一极棒。意思是什么呀?说这个人通达世理,这个叫“圣”。那么我们说“圣人”是说这个人怎么样呢?德高望重。是吧。这个是什么,是个好名声。而庄子在这里偏偏指出:“圣人无名”。有意思吧。
其实庄子的意思呢。是人作到极至,就能与外物合而为一了,进入一种“忘我”,或者“吾丧我”的状态,这个叫“至人无已”。“神人”呢,他讲究的是法自然之道,神人修自然,所以不立功。意思呢,就是不居功,不以功为念。这个叫“神人无功”。“圣人”呢,圣人不以名望为念,所以不立名。这个叫“圣人无名”。庄子用这句话点出了本文的要旨:只有“无已,无功,无名”,方得“逍遥”。
好了,想清楚这个,这句话还有个小问题:庄子提到的这个“至人”,“神人”,“圣人”是不是一样的呢?我们说,这三者还是有区别的。庄子这里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事实上也是种由高向低的关系。
这三者,最厉害的,或者说最牛的,自然是至人了。你看,自己这个本体都没有了,还要什么“功名”?所以只有至人才做到了“无已,无功,无名”。换句话说,“至人无已”方是这一段,乃至整篇文章的中心。下文马上要写到的那位姑射山神人就是这样一位“至人”。那“神人”呢?神人就是神仙嘛。你看,前面说的列子能“御风而行”,这个就算是神仙了。不过庄子说他“犹有所待者也”,意思就是这种“神人”虽然能无功名之念,但仍做不到“无已”。所以“神人”比“至人”要低一等。不过这两者的区别是很小的。“神人”也可以是“至人”。你看,姑射山神人不是也叫“神人”吗,然而他正是庄子要描写的“至人”。而且庄子在《齐物论》里也说:“至人神矣。”其实也是说“至人”、“神人”区别不大。那么“圣人”呢?这个就差了。庄子在《则阳篇》就明确指出:“客大人也,圣人不足以当之。”什么叫“大人”?《秋水篇》说:“大人无己。”这里说“至人无己”,可见至人就是大人,“圣人不足以当之矣”。“圣人”不如“至人”。那“圣人”比“神人”呢?前面说了,“神人无功”。但是圣人对于“功”,还不能完全抛却。《外物篇》说:“圣人之所以駴天下,神人未尝过而问焉。”这个“駴”,同“骇”,有惊动,惊扰的意思,意思就是圣人还以天下为念,这个就是“功”的概念。你看,老子在《道德经》里一说治天下,不就把“圣人”搬出来吗?可见“圣人”虽可“无名”,但不能做到完全“无功”。所以说“圣人”不如“神人”。庄子《逍遥游》思想探究--《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2年04期
庄子《逍遥游》思想探究
【摘要】:《逍遥游》是庄子开篇之作,是庄子思想的核心。首先对"逍遥游"本义及引申义进行阐释,从"逍遥游"自身的内涵对庄子思想进行一个初步理解。其次论述了"小大之辩",只有理解"小大之辩"的真正含义,才能进入庄子"逍遥"的境界。因此,小大之辩是"逍遥游"的前提。最后进入"逍遥游""无己""无功""无名"三境界。达到三境界,就最终达到了"逍遥游"的最高境界。希望通过对"逍遥游"的阐释,让人们解除心灵的羁绊,重新找回内心自由而宁静的状态。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分类号】:B223.5【正文快照】:
庄子是战国中期宋国人。这一时期正是由宗法制向家族制过渡的时期,是地主政权代替领主政权的时期。这一时期井田制被破坏,整个社会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度解体。各个诸侯之间为了争夺自己的利益,开始大规模的征伐战争。秦国商鞅变法取得成功,为秦国取得战争的胜利、建立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沈天水;;[J];蒲松龄研究;2008年04期
郑岁黎;胡晓红;;[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1期
郭淑新;董秀丽;;[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许抗生;;[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吴福友;吴根友;;[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李凯;颜炳罡;;[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李春娟;;[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彭松;;[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储小旵;张丽;;[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高旭;;[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兰辉耀;;[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王俊潮;杨定;;[A];“回眸六十年,再创新局面”——北京昆虫学会成立60周年纪念刊[C];2010年
高国希;;[A];中国伦理学三十年——中国伦理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9年
杨天宇;;[A];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五辑)[C];2008年
楊天宇;;[A];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七辑)[C];2009年
黄剑华;;[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黄佩贤;;[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吴根平;;[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易志文;;[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姚小鸥;王克家;;[A];儒学与二十一世纪文化建设:首善文化的价值阐释与世界传播[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刘宝春;[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罗骧;[D];南开大学;2010年
范江涛;[D];南开大学;2010年
王伟;[D];南开大学;2010年
王小燕;[D];南开大学;2010年
刘明辉;[D];南开大学;2010年
吕庙军;[D];南开大学;2010年
张欣;[D];南开大学;2010年
李慧智;[D];南开大学;2010年
刘红红;[D];暨南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关学锐;[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于欧洋;[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杨国;[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鲁京京;[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王英娜;[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方祥勇;[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王思齐;[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杨铭;[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吴玉冰;[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0年
粟亮;[D];湘潭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马寄;;[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蒋丽红;刘美玲;;[J];企业家天地下半月刊(理论版);2009年12期
边春丽;;[J];文教资料;2009年02期
王媛;;[J];阴山学刊;2006年04期
张鹏飞;;[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杨安仑;;[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1年02期
戴文霞;[J];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4期
赵薇;;[J];衡水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韩世华;[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年02期
刘坤生;;[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0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武育香;;[A];2006中国科协年会第三分会场论文集[C];2006年
陈水德;;[A];三生万物——老子思想论文集[C];2003年
马涛;;[A];河北史学会通讯(1987)[C];1987年
孟周;;[A];《国学论衡》(第四辑)[C];2007年
丁媛;;[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付粉鸽;;[A];价值哲学发展论[C];2008年
丁润生;;[A];《思维科学与21世纪》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周威兵;;[A];先秦两汉文学论集[C];2004年
金尚理;;[A];《国学论衡》(第四辑)[C];2007年
;[A];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全球化视野中亚洲的机遇与发展——北京论坛(2005)论文选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哈尔滨师范大学
赵德鸿;[N];光明日报;2011年
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哲学部
高峰;[N];解放日报;2007年
台湾“国立政治大学”哲学系教授
曾春海;[N];太原日报;2007年
李耀南;[N];中国文化报;2008年
刘士林;[N];光明日报;2007年
寓真;[N];中华读书报;2008年
邝海炎;[N];中华读书报;2007年
刘笑敢;[N];中华读书报;2011年
陶东风;[N];贵阳日报;2007年
刘士林;[N];社会科学报;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万勇华;[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邓联合;[D];北京大学;2008年
史国良;[D];西北师范大学;2008年
马晓乐;[D];山东大学;2006年
付粉鸽;[D];西北大学;2007年
杨鹏飞;[D];辽宁大学;2009年
马颢;[D];复旦大学;2010年
夏绍熙;[D];西北大学;2009年
叶蓓卿;[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陈琰;[D];武汉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罗菲;[D];武汉纺织大学;2012年
吴祖刚;[D];西南大学;2008年
丁梅;[D];山东大学;2011年
邹伟;[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袁晓阳;[D];湘潭大学;2010年
任涛;[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张秋影;[D];牡丹江师范学院;2010年
王庆余;[D];河北大学;2009年
吴名琳;[D];四川师范大学;2011年
汤燕芬;[D];杭州师范大学;201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论庄子散文的愤世倾向及讽刺特色
日 10:47 来源:《文学评论》2015年第20153期
作者:边家珍
内容摘要:庄子散文有着显著的愤世倾向,但这种愤世不是简单的情绪发泄,而是与他对殷周之际政治文化变迁的反思结合在一起的,包含着价值评判,也意味着个体自由意识的觉醒,是庄子忧患意识、悲悯情怀及理性精神的体现。单纯的贫穷并没有消蚀、减损庄子的精神气度,《山木》篇记庄子“衣大布而补之,正緳系履而过魏王”,魏王问道:“何先生之惫邪?”庄子纠正他说:“贫也,非惫也。清人王先谦根据庄子的交游情况及《庄子》中的相关内容,指出庄子意犹存乎救世:“夫古之作者,岂必依林草、群鸟鱼哉?余观庄生甘曳尾之辱,却为牺之聘,可谓尘埃富贵者也。或认为《庄子》内篇为庄子本人所作,外篇、杂篇为庄子后学杂辑而成。
关键词:庄子;讽刺;中华书局;统治者;散文;天下;愤世倾向;文化;政治;伦理
作者简介:
  内容提要:庄子散文有着显著的愤世倾向,但这种愤世不是简单的情绪发泄,而是与他对殷周之际政治文化变迁的反思结合在一起的,包含着价值评判,也意味着个体自由意识的觉醒,是庄子忧患意识、悲悯情怀及理性精神的体现。庄子散文的愤世倾向还影响着其对抗性语言的表达方式——讽刺的选择与运用。庄子善用“反讽”的手法,言在此而意在彼,使得思想的表达更为婉转与深刻,能够引发读者的深湛之思。  作者简介:边家珍,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庄子不仅是一位著名的思想家,而且是一位杰出的散文家。众所周知,庄子散文有着显著的愤世倾向,然而对此种倾向的形成原因及具体内涵等问题,学界却鲜有专门、深入的研讨。笔者认为,庄子的愤世倾向是与他对殷周之际政治文化变迁的反思结合在一起的,是其忧患意识、悲悯情怀及理性精神的体现;庄子散文的讽刺特色也与其愤世倾向有着内在的联系。兹不揣谫陋,具体论析如下,以就正于方家。  翻开《庄子》①,迎面扑来的是一股郁懑不平之气:  人之生也,固若是芒乎?其我独芒,而人亦有不芒者乎?(《齐物论》)②  甚矣夫好知(智)之乱天下也!(《胠箧》)  爱民,害民之始也;为义偃兵,造兵之本也。(《徐无鬼》)  意(噫),甚矣哉!其无愧而不知耻也甚矣!(《在宥》)  自三代以下者,匈匈焉终以赏罚为事,彼何暇安其性命之情哉!(《在宥》)  这些话语颇有震撼力,至今仍撞击着读者的心灵。唐成玄英谓“当战国之初,降衰周之末,叹苍生之业薄,伤道德之陵夷,乃慷慨发愤,爰著斯论”③,程千帆先生说庄子“说理之文参以抒情之体,虽故为谬悠,实深于哀乐,其内心之矛盾,大类屈原”④,都指出了庄子散文的抒情特征及显著的愤世倾向。  庄子生活在战国中期,其时属于社会制度的转型期,且战乱频仍。面对混乱的现实,儒家学派的孟子四处奔走,宣传其政治主张,希望借助君主的权威来实现他理想中的“仁政”。庄子也有改造社会的愿望,然而,与儒家学派不同的是,他十分藐视那种在维护君主专制的前提下调和社会矛盾的政治主张,而且认为儒家宣扬的“仁”、“义”、“忠”、“信”等并不能改变强权通吃、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在庄子看来,君主专制统治及与之相适应的礼乐教化,恰恰是造成民众悲惨处境的根源,而儒家学派的救世就如同“以火救火,以水救水”(《人间世》),水益深而火益热。所以他不愿像他们那样思考与行动,不愿加入到他们的行列而成为压迫、剥夺百姓的工具或帮凶。不过,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庄子不可能设想出更先进的制度以取代君主专制,也不大可能开辟出一条与儒家不同的、更具积极意义的、切实可行的救世路线。  大概正是出于对现实政治的清醒认识及对其他学派救世行为的省察,庄子才提出了他以“无用”为大用的处世理论。保身全性,实质上也就是不与统治者合作。《逍遥游》里讲的“无己”、“无功”、“无名”,并非庄子故作清高或自我安慰⑤,而应该是他内心真实的想法。这是因为,庄子对自己的人生道路的选择是清醒而自觉的,他选择了远离政事⑥,随之也选择了与之相应的安贫乐道的生活方式。  单纯的贫穷并没有消蚀、减损庄子的精神气度,《山木》篇记庄子“衣大布而补之,正緳系履而过魏王”,魏王问道:“何先生之惫邪?”庄子纠正他说:“贫也,非惫也。”意思是说,我只是贫穷罢了,穿得虽破烂,精神并不萎顿。他宁可“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天下》),“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为之业”(《大宗师》),也不肯为了利禄而受世俗礼法的束缚与扭曲,失去精神自由及人格尊严。《让王》篇里塑造了一个道家式的曾子形象:  曾子居卫,缊袍无表,颜色肿哙,手足胼胝。三日不举火,十年不制衣,正冠而缨绝,捉衿而肘见,纳屦而踵决。曳縰而歌《商颂》,声满天地,若出金石。天子不得臣,诸侯不得友。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责编:张雨楠)
用户昵称:
&(您填写的昵称将出现在评论列表中)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
最新发表的评论0条,总共0条
查看全部评论
中国社会科学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C)
by .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逍遥游 无功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