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援在国共内战中帮了蒋介石不发动内战多大忙

《蒋介石与国共内战》_网易手机
《蒋介石与国共内战》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作者:蒋永敬&刘维开
版本:山西人民出版社&2013年5月
从1945年到1949年,短短四年间,国民党败退台湾。这一巨大变化,和蒋介石、毛泽东的意志和主导难脱干系。本书即试图对这一变化的过程进行了解。两位作者,一个曾任国民党中央党史委员会纂修,一个曾任国民党中央文化传播委员会党史馆副主任,他们借助蒋氏日记,国共两方档案资料,以及其他相关人士的日记和著述,来反思国民党为何丢掉大陆,为何短短四年,败走台湾,而之后,蒋介石又做了什么检讨。
本文来源:新京报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抗战后国共军力对比如何让蒋介石有发动内战的底气_凤凰历史
抗战后国共军力对比如何让蒋介石有发动内战的底气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如再算上美援军需物资的话,中共军队在这方面完全处于劣势,如果战事爆发,根本不能满足大规模作战的需要。
核心提示:据当时的国防部统计,留存兵力为430万。其中野战部队计86个整编师(军)、248个整编旅(师)约200万人,特种兵36万人,空军16万人,海军3万人,联勤及军事机关院校等101万人,非正规军约74万人。如再算上美援军需物资的话,中共军队在这方面完全处于劣势,如果战事爆发,根本不能满足大规模作战的需要。&蒋介石 资料图 本文摘自:人民网,作者:朱晓明、胡博,原题:蒋介石的底气从何而来:抗战胜利后的国共军力对比 抗战的胜利,使国民政府主席兼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的声望达到巅峰,但当蒋介石调遣部队开赴日伪军占领区受降时,却严命中共领导的武装不得参与受降,这种单方面抢夺抗战胜利果实的行为遭到中共方面的强烈反对。 为了获得更多的占领区,尤其是华北和东北地区,国共双方大打出手。从1945年9月开始到1946年6月解放战争全面爆发,国共两军的战事从未停止,由美国出面促成的军事调停小组几乎形同虚设,使得原本应该在战后转入建设的中国失去了和平的机会,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蒋介石败退台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止。 那么,蒋介石为什么要在取得来之不易的抗战胜利果实之后,又坚定地继续发动&剿共&战争呢?又是什么原因使得蒋介石对3个月内&剿灭共匪&盲目充满信心呢?我们不妨来探讨一番。 一边整军一边备战 为了限制中共军队在抗战胜利后的发展,蒋介石在8月13日,也就是抗战胜利的前两天就做出了新的军事部署,他命令第1战区所属部队向洛阳推进,第2战区所属部队向太原推进,第3战区所属部队向推进,第5战区所属部队向郑州、开封、新乡推进,第6战区所属部队向武汉、宜昌、沙市推进,第7战区所属部队向汕头推进,第9战区所属部队向南昌推进,第10战区所属部队向徐州、海州推进,第11战区所属部队向保定、石家庄、北平、、济南、德州推进,第12战区所属部队向察、绥、热三省推进,第2方面军所属部队向广州推进,第3方面军所属部队向、上海推进,第4方面军所属部队向长沙、衡阳推进,新组东北保安司令长官部负责东北的接收。不仅如此,蒋介石还下令向解放区推进,美国政府也调动大量运输舰和运输机帮助国民党军队向南京、上海、北平、济南等地输送军队,为蒋介石在全国各地的接收创造有利条件。 蒋介石的一系列举措不仅遭到了中共方面的强烈抗议,还遭到大量民主党派和民主人士的反对,全国人民普遍要求和平民主,反对内战和独裁。对此,蒋介石不得不公开连电邀请毛泽东前往陪都重庆&共同商讨&&国际国内各种重要问题&,以做出期望和平的姿态,暗中却秘密重印《剿匪手本》给各战区,进行&动员戡乱&。 在中共方面,中共中央于1945年8月下旬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毛泽东在会上明确提出和平建国的方针,开始构想以走议会道路的方式避免有可能发生的内战。但在谈判的同时,也要对国民党军队保持高度的警惕,尤其是对于进犯解放区的各种行为给予必要的反击。 1946年1月,国民党代表张治中、共产党代表周恩来、美方马歇尔三方参加的整军谈判得以进行。经过多次争论和调停,确定了《关于军队整编及统编中共部队为国军之基本方案》,国共达成了5:1的军队分配比例。同年2月,三方共同签订并公布了整军方案。方案发布后,国民党军队和中共军队均做出了整军姿态,明面上各自进行整编复员,虽然各怀目的,各有方法,但也各自达到了目标。 在国民党方面,根据1945年7月国民政府军政部的统计,国民党军队当时拥有280个步(骑)兵师、32个炮兵团,以及宪兵、工兵、辎重兵、通信兵等特种兵81个团又50个营,连同各战区的挺进纵队在内,拥有兵力422万人。要是再加上各军事机关的85万人、军事学校的16万人,仅陆军的总兵力就达到空前的524万人。此外,蒋介石还命令军政部长陈诚收编几十万伪军为己用。
[责任编辑:马钟鸰 PN018]
责任编辑:马钟鸰 PN018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凤凰历史官方微信
播放数:1386880
播放数:1810750
播放数:440030
播放数:5808920
48小时点击排行美学者看国共内战:抗战后蒋介石不除汉奸失民心|学者|汉奸|共产党_新浪军事
美学者看国共内战:抗战后蒋介石不除汉奸失民心
  资料图片(在强大的社会舆论指责下,梁鸿志以汉奸叛国罪被判处死刑。11月9日在上海提篮桥监狱被执行枪决,结束了其罪恶的一生。)
  战胜者与战败者
  无论出于怎样的道德理由,抗战胜利后,公众普遍要求国民党政府取消那些曾与日本支持的伪政权积极合作过的中国人的政治和军事权力,并给予他们应有的惩罚。政府之所以迟迟不愿采取行动,主要是因为在日本投降后,它要依靠日本人和“汉奸”――人们这样称呼那些与日本合作的中国人――来维持日占区的“法律和秩序”。当时政府主要担心的并不是市民动乱,而是中国共产党构成的更具体的威胁。政府缺乏充足的运输工具将足够数量的国民党军队、维持和平的机关和行政人员立刻送到日本人占领的广阔地区里。国民党很快发现自己正和共产党进行一场抢先接管长江以北日占区的竞争。国民政府的总部设在中国西南,在这一竞争中处于明显的不利地位,因为共产党早已经控制了华北的大部分农村地区。
  不仅如此,有人指责政府对日本最后的投降几乎毫无准备,也没有为此制定相应的计划。还有传言说,国民党内部的军事建设上也存在着派系之争,蒋介石不信任那些没有向他个人效忠的指挥官。因此,在日本投降后的关键几周里,蒋介石无法有效地调动他的军队,从而获取最大的优势。无论如何,蒋介石在这一时期的主要目标是重建和加强自己的力量,尽可能摧毁他的政治对手在各地的基地。除了共产党,蒋的对手还包括云南省的龙云和东北的张氏家族。因此,蒋介石愿意与任何能够帮助他实现这一目标的人结盟,只要他们不对他的权力构成直接的威胁。例如,在东北,国民党政府被迫与前伪政府成员合作,因为他们几乎是蒋唯一可以依靠、既不支持共产党也不支持旧军阀张作霖的儿子张学良的政治势力。
  08月23日,国民党与日本人公开“合作”。中国陆军总司令何应钦将军向日本中国派遣军总司令冈村宁次大将发布命令,命令规定,日本军队必须有效地防守住他们原先占领的地区,保持交通线的通畅,等待国民党军队前来接收。日本人还要负责收回那些最近被“非正规部队”――即共产党――夺取的地区。根据这一命令,日本军队和伪军采取了一系列针对共产党的军事行动。
  尽管蒋介石于日下达了命令,要求共产党军队在收到进一步指令之前,必须停留在他们现在所处的位置上。但共产党坚称,他们有权接受敌军的投降。根据8月10日和11日延安发出的指令,为了迫使日本人投降,共产党军队对日本人控制的关键据点和重要交通线发起了大规模的总攻。当何应钦将军在8月23日向冈村宁次下达命令时,共产党正在从日本人手中接管张家口市。从8月下旬到9月底,共产党军队和日军以及伪军之间的战斗据报道超过了100次。日军和伪军成功地从共产党手中收回了安徽、河南、河北、江苏、山西、山东以及绥远的20余个城镇。按照何应钦的说法,到11月底,仍有10万日军驻守在山西、察哈尔、河北这3个省。
  如果政府对尽快在光复地区重塑自身威信的政治重要性有更清醒的认识,采取这种利用敌人的军队的方式引起的争议或许会少一些。相反的,国民党政府毫无必要地把权力交给声名狼藉的“汉奸政权”,从而损害了自身的声望和地位。其结果是,很长一段时间里,在国民党政府的授权下,日伪仍是他们所在地区的实际管理者。《大公报》认为国民党最高当局要为此负责,并有些尖刻地将这种代管称为“先签署投降协定,再接管政府”。重庆《大公报》,日。
  共产党的媒体充分利用这一情况,它们特别提出质疑,在光复地区,为什么仍然由伪政府官员,而不是国民党政府官员发布公告?为什么在伪政府中身居高位的叛国者被国民党授予同样的官职?《新华日报》质问道,为什么像伪上海市长周佛海这样的汉奸以及南京的伪军总司令可以发布本来应该由重庆发布的命令?重庆《新华日报》,日和10月3日。
  第一批抵达南京――汪精卫傀儡政权的首都――的报社记者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除了能在街上看到少数几个中国士兵以及偶尔有美国运输机到来,“没有任何迹象表明南京已经解放了……冈村宁次仍然在外交部大楼里办公。日本宪兵还驻留在前司法院的楼房里。到处都有日本哨兵站岗,他们受命维持和平和保护日侨……”重庆《大公报》,8月30日的报道,日。另一个记者在一个星期后报道了类似的情况。他还写道,直到9月4日,南京的报纸仍要接受日本特工的检查。城市的所有地方都能看到傀儡政权贴出的海报和标语,其中最常见的是“和平救国”的口号。重庆《世界日报》,日。据报道,其他城市也有类似的情况。
  此外,重庆的报纸很快开始报道前傀儡政府官员能够十分容易地重新变成国民党员。许多伪政权官员只要在办公室外挂一块新的招牌,就可以完成这一转变了。民众要求对前傀儡政府官员进行某种形式的惩罚或道德制裁,禁止他们担任公职。政府在官方声明中对此表示支持,但实际的做法却大相径庭。有报道称,前傀儡政府中的一些高官被允许逃往日本,许多职位较低的官员则忙着和驻南京的国军先遣司令部里的国民党特派员――国民党政府还都的第一批官方代表――拉关系。《大公报》在9月9日写道:“在中国,不管发生什么,总是有同一批职业官僚。他们互相勾结,形成了一个利益团体,几乎没有人能够分化他们。虽然在日本投降前,南京傀儡报纸的编辑们还在卖力地鼓吹‘大东亚共荣圈’和‘和平救国’的政策,但现在,这些敏感的报业人士正忙着更换外套,他们和重庆的报纸互相呼应,唱起了同一个调子。”
  在这些事件中,引起公众最尖锐批评的是对周佛海的处置。在战争结束时,周佛海的职位是上海市长,同时兼汪精卫政府的财政部长,还是伪行政院的前副院长。在汪精卫1944年死后,周是傀儡政府中权力最大的人。日本投降后,周立刻宣布组成一支特别行动部队,维持上海的公众秩序,以此表明他对国民党和国家的忠诚。一名记者这样评论这一事件:“当普通民众看到以前欺负和压迫他们的人还和从前一样,仍然执掌大权时,他们只会感到愤怒。”重庆《大公晚报》,日。
  到9月底,情况已经变得极为严重了。媒体一致要求惩处汉奸。有人提出,这是对整个国家品格的一次重大考验。批评者质疑道,如果这些汉奸可以免于惩罚,一旦国家发生了另一次危机,人们为什么还要忠诚于现在的政府呢?重庆《时事新报》,日;上海《文汇报》,日;重庆《大公报》,日。面对群众愤怒的呼声,政府被迫做出了回应,行政院起草了一系列惩处汉奸的法令。这些法令由国民参政会的驻会委员会进行了修订,随后在国民参政会获得了通过。法令公布的时间是9月下旬,此后依据该法令逮捕了几个“汉奸”,马上有人声称这一法令的公布及其执行已经“完全消除”人们对政府不愿惩治汉奸和叛国者的疑虑。上海《前线日报》,日;上海《立报》和上海《联合日报》,日。
(新浪军事)
(编辑:SN118)
文章关键词:
&&|&&&&|&&&&|&&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顶部 “”,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请用微博账号,推荐效果更好!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白崇禧曾向蒋介石建言:自古裁兵不难裁将难_网易军事
白崇禧曾向蒋介石建言:自古裁兵不难裁将难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原标题:白崇禧为何拒绝指挥国共大决战?)
1938年,白崇禧参加武汉军事会议。 本版图片由受访者提供1949年12月,国共内战胜负已定,白崇禧退至海南岛,李宗仁已经由香港飞往美国。12月30日,白崇禧在海口飞往台湾,去台之后仅得闲职,最终死在台湾。白崇禧和李宗仁一向合称“李白”,李宗仁最后完全与蒋介石决裂,白崇禧却选择留在台湾终其一生。长期以来,白崇禧在历史上身影模糊。大陆历史书写者对他少有着墨,人们只知道他是蒋桂大战的另一方,桂系军阀;而在民国史上,白崇禧被称“逼宫”蒋介石退位,去台之后不得志而终。在白先勇新书《父亲与民国—白崇禧将军身影集》中,他把白崇禧的一生和整个民国史相连,澄清了外界关于白崇禧的种种误会,梳理了他和蒋介石复杂的关系。这个两岸历史中都模糊的身影,慢慢地清晰出来。蒋桂战争起因白先勇本来是预备给父亲写传《仰不愧天》,写着写着整理出了500多张和白崇禧有关的历史照片。抱着“照片能展现真实历史”的想法,白先勇先将照片集出版,围绕着照片介绍白崇禧一生。虽然只有照片,但是已经能感受到民国史的惊心动魄。北伐期间,白崇禧任革命军参谋长,一度带广西军进了北京,1927年完成扭转北伐局势的“龙潭之役”,本是功臣。北伐甫一结束,蒋介石就采信杨永泰“削藩”的建议,准备解散北伐的各集团军。正在此时,武汉方面桂系少壮派将领湖北籍的胡宗铎、陶钧等冒进出兵湖南攻打鲁涤平,造成所谓“湘变”,尽管李宗仁白崇禧极力灭火,解除胡陶兵权,并向中央请罪,但蒋介石“灭桂”政策已定,更暗中操作白崇禧军中策反。白崇禧的国民革命军第四集团军多为唐生智旧部,蒋介石买通唐生智潜往平津,策反白崇禧部下。最终蒋桂战争爆发,李、白被定为“叛将”,白崇禧甚至一度逃难到安南。北伐胜利,白崇禧刚刚35岁,意气风发,瞬间从功臣变为“叛将”。自此蒋介石和桂系开始了将近十年的对立,直到“七七事变“之后,蒋介石号召全国抗日,白崇禧响应,和蒋介石再度联手,指挥或参与指挥淞沪会战、台儿庄大捷、昆仑关之役等这些著名战役,抗战胜利后获国民政府青天白日最高勋章。抗战胜利,内战即开始,1946年春夏之间,国共双方在中长路上军事重镇四平街展开一场大规模的阵地战。双方各集军10万,白先勇称这是“国共内战开始最大的一次正面作战”。战事激烈,双方正在拉锯之际,蒋介石派白崇禧于5月17日飞往东北督战,指挥杜聿明,并其部下新六军、新一军、七十一军攻下四平街,又继续进攻长春。林彪部队守不住,往松花江北岸哈尔滨方向撤退。白崇禧飞回南京,向蒋介石报告战况,主张国民党军队乘胜追击,占领哈尔滨、齐齐哈尔、佳木斯等城市,彻底拿下东北。当时孙立人率国军部队新一军,已经追过松花江北岸,抵达双城,离哈尔滨不足100公里,毛泽东下令林彪准备弃守哈尔滨。6月6日,蒋介石下令停战(史称第二次停战令)。林彪遂有机会整军反击,东北形势逆转。很多国民党人都对四平街的胜利和此后的战势逆转耿耿于怀,认为东北情况影响了整个国共内战的结果。白先勇2011年就在《温故》杂志上特地撰文《战后东北之争》详细阐述东北战事。齐邦媛在《巨流河》中也提到过父亲齐世英对东北的抱憾。白先勇认为蒋介石单方面下令停战有两个原因:一个是美国方面希望国共和平,组织联合政府,马歇尔一直从中调停,给蒋介石施压要求停战,甚至几次上广播表示,要是不听话就断绝美援;另一方面蒋介石本人也存在判断错误,他以为林彪已经溃不成军,没有战斗力,停下来再打还能打赢,没想到共军反击成功。1948年4月,李宗仁当选“副总统”成功,5月白崇禧由国防部长改任“华中剿匪总司令”。白崇禧上任后坚持“守江必先守淮”,建议将“华中剿总”设在紧靠南京的蚌埠,在徐州、蚌埠之间的江淮山岳地带,运用攻势防御,坚持长期作战;同时指出中原必须统一指挥,不能分割使用,提出山东、河南、江苏、安徽、江西五省联防。任命发表时,白崇禧“五省联防”的设想并未实现,蒋介石将华中战区一分为二,“华中剿总”设汉口,徐州另设一“剿总”,刘峙任总司令,白崇禧的设想被全盘打乱。他更认为徐州易攻难守,不适合做指挥中心,刘峙也不是一流战将,直接下了判断:“中原大军分割使用,将来必败无疑!”白崇禧没有接受任命,避走上海,因蒋介石派多人到上海敦促,勉强到汉口上任。1948年10月,淮海战役(国民党方面称“徐蚌会战” )尚未开始,因国民党军队在东北失利,何应钦、顾祝同等在南京召开军事会议,希望白崇禧能出面统一指挥汉口徐州两个“剿总”。白先勇书中称,10月30日白崇禧由汉口飞回南京,当天看起来还颇有信心,第二天忽然拒绝接受统一指挥权。白崇禧发现徐州“剿总”早已把国军主力的几个兵团部署在以徐州为中心的陇海铁路及津浦铁路线上,各一字排开,成为一个“死十字”,徐州平原无险可据,一旦开战极易为敌军攻破,战事迫在眉睫,要重新迁动几十万大军已无可能。加上徐州“剿总”的部队将领邱清泉、黄伯韬、李弥等人都是蒋介石的黄埔爱将,白崇禧此前和他们并无渊源,难以指挥。白先勇对“拒绝指挥”的评价是:“十月卅日晚父亲所作的决定,拒绝指挥徐蚌会战,可能是他一生中最艰难,但事后看来也是最明智的一次抉择……徐蚌会战,乃国共内战最后决胜负的一仗,成败责任非父亲一人所能担当。事后看来绝非仅仅是军事,他作这项决定,需要极大的勇气与智慧。徐蚌会战,国军溃败,折损60万大军。如果当初一开始蒋介石便采用父亲‘守江必先守淮’,设‘剿总’于蚌埠,由父亲统一指挥策划,恐怕战争结果不致如此。父亲拒绝指挥徐蚌会战,蒋颇不谅解。”“按兵不发”与“逼宫”两岸都有史书称,国民党军队在淮海战役中失利,蒋介石嫡系部队损失几近殆尽,蒋数次命令白出兵救援,白“按兵不发”,“蒋愤掷电话筒、掀桌,痛骂粗话”。白先勇认为,这一段历史是外界对父亲白崇禧最大的误解:“两岸各自有各自的史观,大陆这边的历史会是国民党反动派内讧;台湾那边,徐蚌会战失败,蒋介石要负最大责任,但是国民党的历史也不好讲,要找个‘替罪羊’,说我父亲按兵不动。但是父亲派了黄维军团12万人去,援助徐州、淮海战役,半路被拦截,黄维被俘虏,这些都是史实。别人都说他徐蚌会战冷眼旁观,按兵不动,让蒋介石失败,完全不是这回事。我父亲怎么会看着国民党败呢?覆巢之下岂有完卵,这么简单的道理他不知道吗?”1954年3月,台北的“第一届国民大会第二次会议”上,湖北代表但衡今提案弹劾白崇禧,重点是指控徐蚌会战父亲“按兵不动”,不救援徐州。白崇禧书面答辩如下:“华中辖区奉命调往增援徐州部队计:黄维兵团所属之十八军(胡琏)、八十五军(吴绍周)、第十军(熊绶春)及整编第二师(师长何竹本),皆为华中最精锐之部队,由信阳、确山地区向蒙城方面增援。又二十军(杨才)、二十八军(李)两个军,亦由汉口地区由长江赶运浦口驰援,另辖区仅有之一个战车营亦随往参战。计兵力五个军一个整编师,乃系华中主力,均系增援徐蚌,几乎全部牺牲。”白先勇书中如此描述白崇禧答辩的场面:“在‘光复大陆设计委员会’上,父亲亲自上陈,一一答辩,千余‘国大代表’给予热烈掌声,公道自在人心。”尽管如此,误会依然长期存在。当年资深报人潘公展就在《新闻天地》杂志上撰文提道:“华中的大军视徐淮之告急,若秦越之不相关。”1954年白崇禧写了一封致潘公展的信登在《新闻天地》上,称潘文有不实:“总之,大陆陷……匹夫有责,军人职责,更为重大,崇禧以待罪之身,对我十数万袍泽戡乱报国、奋斗牺牲之忠勇事迹,诚不忍其无辜湮没,含冤九泉,掬诚略述,藉答高明。”在程思远《白崇禧传》用“冷眼旁观”描述这一段,而黄维回忆录中对白崇禧也有怨言。淮海战役后,国民党政权摇摇欲坠,白崇禧认为只有请美国出面调停和共产党议和,形势方能有转机。蒋介石当时有退意,但是迟迟没有宣布引退,白崇禧连发《亥敬》、《亥全》两封电报,请蒋介石下决议。日百虫由汉口发出《亥敬》电:“……故敢不避斧钺,披肝沥胆,上渎钧听,并贡刍荛:一、相机将真正谋和诚意转知美国,请美、英、苏出面调处,共同斡旋和平。二、由民意机关向对方呼吁和平,恢复和平谈判。三、双方军队应在原地停止军事行动,听候和平解决。并望乘京沪平津尚在吾人掌握之中,迅作对内对外和谈部署,争取时间。上述献议是否可行,仍候钧裁示遵。”日《亥全》电称:“当今之势,战既不易,合亦困难,顾念时间迫促,稍纵即逝;鄙意似应迅速将谋和诚意转告友邦,公之国人,使外力支持和平,民众拥护和平。对方如果接受,借此摆脱困境,创造新机,诚一举而两利也。时不我与,恳请赶早英断为祷。”这就是后来被外界称为“逼宫”的两封电报,也有声音称正是这两封电报令蒋介石“被迫下野”。白先勇认为“逼宫”二字,亦不妥当:“当时国民党政权很危险的,我父亲认为唯一能救国民党政权的就是美国出面调停,跟共产党划江而治。不能再打,国民党的兵已经溃败了。美国人要出面调停的话,蒋介石必定下野。他就打电报给蒋介石,那时候这也是大忌讳,父亲是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其实按照我看的李宗仁回忆录,蒋介石知道大势所趋,自己已经先提出来下野了。”“按兵不发”和“逼宫”,是外界对于白崇禧的误解,也是蒋介石一直对白崇禧提防的又一颗种子。被蒋介石骗到台湾?1949年12月,白崇禧退至海南岛,当时与他合称“李白”的李宗仁已经由香港飞往美国。12月30日,白崇禧在海口飞往台湾。坊间的说法是,蒋介石邀请白去台北组阁,承诺给出“行政院长”的官衔,白因此决定飞往台湾,这是“被骗”。白先勇认为,最终选择到台湾,是白崇禧人生至关重要的一笔:“我父亲自己讲,这(指去台湾)是向历史交代,跟‘民国’共存亡。别人说他被骗到台湾去,哪那么容易受骗?想到台湾去做官,我父亲是军人做‘行政院长’干什么呢?‘行政院长’有什么意义?而且他在大陆,国防部长他都做过了,他怎么会贪职去做这个。他跟蒋介石相交四十年,蒋介石对他什么样,他当然清楚。”当年的白崇禧有很多归宿可以选:香港地区,以及美国,甚至是中东伊斯兰国家,例如“马家军”的马步芳就移居了沙特阿拉伯。李宗仁亦曾警告白“桂系到台湾无用武之地”。最终去台,白先勇认为这是“顺理成章”:“中华民国诞生他参加了,北伐他完成的,抗战的重要战役他参加了,国共内战打到最后一兵一卒。跟‘民国’共存亡,这是他一生的抱负一生的信仰,到台湾去,这是他自己的节操,从一而终。不错,是蒋介石写信让他去的,但是也是他自己要去的。台湾那时候是最危险的时候,政权风雨飘摇,共军随时可以渡海的,很多人让他不要去,他还跟我妈妈、两个弟弟到台湾去。后来他死在台湾,是死得其所的,他觉得是死在‘民国政府’的地方。”章诒和曾经问白先勇:“战事结束,胜负分明。令尊大人既反共,也反蒋。在毛与蒋之间,最后还是选择了蒋。”白先勇对此的回答是:“他没有选择毛,也没有选择蒋,他选择的是国,‘中华民国’。”白先勇对记者再次谈到这一点:“国就是‘民国’,那是他心中的,从辛亥革命、武昌起义以来,他保护的‘民国’。他一生都是为了保护‘民国’打仗。”1946年冬,南京励志社,白崇禧与家属骑马出游。台湾岁月:在监视中度过余生白崇禧到台湾之后,并无高位还一直被监视。白先勇不知道监视何时开始,但是觉得“在我们发现之前就开始了,也许刚到台湾就开始了”。刚刚知道有人监视自己时,白崇禧非常不高兴,写了长信给蒋介石表明心迹,问他为何有跟踪一事。蒋介石派出当时的“副总统”陈诚来解释,说那些人是来“保护”的,陈诚还说自己后面也跟了人。白崇禧回答说:“‘副总统’需要保护,我没有这个必要。”尽管不愿意,监视的人还是跟着白崇禧全家多年。白先勇清楚地记得那辆车的车牌号是“15-5429”,黑色吉普车。他在新书中记了这样一个花絮:母亲马佩璋爱看京戏,有一天晚上大雨,白崇禧带全家一同看戏,刚到戏院门口,跟踪的车也跟了上来。马佩璋往车外瞥了一眼,叹道:“真是辛苦了他们!”让白先勇多买三张戏票给车内的三个人,让他们一同进戏院。三个监视人员慌张了一阵,还是接受了戏票。丢掉大陆是心中的痛1996年白崇禧心脏病发过世,关于他的死因民间有多种说法,传言他被毒死,面色发绿,床头有半瓶酒,床单有撕裂的痕迹,又称医生赖少魂在他的药酒中下毒,更夸张的说法是有一个护士对他用了美人计,趁机谋杀。白先勇说这些都是子虚乌有的事情:“我弟弟看到了遗体,很平静,完全没有这些迹象。他确实是喝药酒的,没喝完的酒杯放在那里,就传出来毒药一说。那个医生赖少魂,是很有名的‘国医’,人家大‘国医’还会这样下毒吗?”白崇禧的葬礼是“国葬”待遇,在市立殡仪馆举行公祭,“总统”蒋介石以下,党政军高级官员及各界人士前往祭悼的达千人。出殡时,蒋介石早上7点50分就到了,白先勇指着他在葬礼上的照片说:“照片脸上的悲哀是真的,那时候感受是真的。”白先勇在书中用汉高祖对韩信的态度作比,描述蒋介石对白崇禧的心态:“韩信打天下功高震主,吕后设计把他给杀了。《史记》里说,高祖知道了,是‘且喜且怜之’。一方面心腹之患被除掉了,他高兴,另一方面他为自己打过天下,这是将才。”白崇禧说过:“‘总统’是重用我的,可惜我有些话他没听。”白先勇反复提到这句话:“父亲北伐是参谋长,抗日是副参谋总长,内战是国防部长,一直都是蒋介石最高的幕僚长,这是重用他。但是有些战略上的建议蒋介石没听。我父亲认为军事失败是国共内战最重要的失误,军事上,国民党在战略、战术方面犯了很严重的错误,一而再再而三的。”蒋介石对白崇禧,多有权术上的动作,白先勇说:“到他那个位子,也许非那样不可,我父亲是个军人,政治权谋他不是不懂,他不屑为之。”白崇禧在台湾十七年,一直称自己是“待罪之身”。白先勇回忆:“他觉得国家在自己手里丢掉了,是内心这种的内疚。他会跟我讲,再不反攻,从台湾到大陆的兵都老掉了,反攻的机会就越来越渺小。我们这一辈当然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但是他们那一代都是这样的,有他们的想法,丢掉大陆对他们来讲是很大一个心中的痛。”“小诸葛”的智慧通常只认为说白崇禧是“小诸葛”,是因为他会打仗,但是白先勇的照片集却揭示了白崇禧更多的侧面。北伐结束,蒋介石欲削藩裁军,白崇禧曾向蒋介石建言,自古以来“裁兵不难裁将难”,处置不当,即起祸乱;应将军队调往边疆戍边,巩固国防。他自己请愿带兵往新疆屯边,效法左宗棠治疆。身为回教徒,白崇禧对治理新疆回教少数民族有兴趣,列出过治疆纲要,作过边疆和民族问题的阐述。北伐结束之后,白崇禧治理广西颇有成效,被称为“新斯巴达”。胡适曾经到访广西,对当地大加称赞。最近史学界重新开始讨论对“军阀”的认识,有声音认为当时的广西、山西,都是地方自治做得比较好的,甚至也许是联邦制的某种可能。白先勇说,父亲在广西的治理,美国有专书研究的,书名为叫Guang xi Way,阐述上世纪30年代的广西治理:“那时候父亲在广西土改,减租,想实现耕者有其田,像孙中山那一套建国大纲;打土匪把治安稳定下来;同时训练民团,建设基层组织;办教育,办新学。很有意思的是,这些动作跟延安的土改是同步的,都在上世纪30年代,但是广西没有搞阶级斗争,有土改、民团、新学,建立学校,中学小学。后来打仗了,抗日胜利归中央管理,这一套全部废弃了。但是到今天,广西人讲起来还是蛮怀念那段时期。”白崇禧在广西练兵也卓有成效,日后广西军在抗日战争中也是重要力量。抗战期间,白崇禧也提出过“持久战”的想法。1938年,武汉军事会议上他说:“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以游击战辅助正规战,与日本人打持久战。”这个方针为最高当局采用,遂成为抗日最高战略原则。白先勇也听父亲说过这个方针:“他是受了俄法战争的影响,俄国人对于拿破仑侵入,俄国人就把拿破仑拖到广大的内地,把他们给拖垮。日本人要速战速决,我们就是要延长它,把他们拖到内地。不在于一时一地的得失,要全面地对日本抗战。”
1947年,台湾发生了“二二八”事变,此后一直有人反思国民党在最初到台湾时对待本省人士的策略有误。大陆读者不熟悉的是,“二二八”之后,时任国防部长的白崇禧在日就到台北展开密集宣慰工作,在台湾一共17日,由北到南,多次广播、演讲,与各界民众代表接触,以国防部长名义,安抚人心,停止滥杀,解救死刑犯,并提出改革台政的方针,建立制度,举荐人才。白崇禧也一贯与台湾省内人士友善,有原住民朋友。在台湾,因为政治上的“去蒋化”因素,国民党在大陆部分的历史也有越来越削弱的趋势。面对大陆的民国热,白先勇评价说:“说民国什么都好,这又是过头了。不过我想就是这样的,历史像一个钟摆,会矫枉过正,先往这边,再往那边,最终会停在一个中间的位置。现在网络这么发达,中国人在世界各地跑,能看到多少资讯?”
本文来源:环球时报-环球网 。更多精彩,请登录环球网
责任编辑:马路遥_nn2738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蒋介石内战太心急了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