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最危险的蓝洞常见的宗教

【世界宗教】世界主要宗教简介
世界主要宗教简介
犹太教&&&&
犹太教,中文曾俗称挑筋教或一赐乐业教,是在公元前2000年西亚地区的游牧民族希伯来人中产生的。犹太教崇拜单一的天主,是希伯来人内部的民族宗教。犹太教认为《塔木德》是仅次于《圣经》的经籍。当亚历山大大帝征服希伯来人的犹太原居地后,希伯来人也易名为犹太人并散落到希腊帝国各处,公元前3世纪,希腊化的埃及托勒密王朝君主托勒密二世,召集70多位懂希腊语的犹太人,集中整理犹太教文献并译成希腊语,即目前基督教使用的希腊语圣经中的旧约全书部份,所谓七十士译本。后来犹太国被罗马帝国彻底摧毁,犹太教位于耶路撒冷的圣殿被拆毁,只留下一段残破的西墙(俗称哭墙),犹太人散落到欧亚各地。旧约是上帝在犹太人历史中的行动的记录汇集,强调以色列国的命运。国族主义和选民的意识决不会消失。犹太人期待弥赛亚为个人与社群带来奖赏,也期盼他的到来会触动并影响个别的犹太人及整个族群和全人类。弥赛亚是希伯来文,意思是受膏者。
犹太教只是一个民族性的宗教,信仰人口并不多,但在宗教界有很大的影响,犹太教和另外两个世界性宗教——伊斯兰教和基督宗教都有渊源。犹太历节期共有七个:逾越节/无酵节、七七节、新年、赎罪日、住棚节、光明节、普珥节。前五个为摩西律法规定,后两个源自被掳回国以后。
2007年全球犹太人总数约在1320万人左右,其中540万人定居在以色列,530万人居住在美国,其余则散居在世界各地。
基督宗教(天主教,东正教,基督新教)&&
基督教是以信仰天主、耶稣和天国为其核心的一种宗教,自中东地区的亚伯拉罕诸教分支而成,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起源于西元1世纪,4世纪时盛行于地中海地区,并传播至全世界,影响人类历史。基督徒相信耶稣为神(天主或称上帝)的圣子、人类的救主(弥赛亚,即基督)的一神论宗教。基督教与伊斯兰教、佛教并列为当今三大世界性宗教。主要有天主教(又称公教会)、东正教(又称正教会)、新教三大派别,以及其他许多规模较小的派别。中文语汇“基督教”一词时常是专指新教,这是中文目前的特有现象,也使得部分人士改以基督宗教来称呼整个基督教。
天主教虽然起源于中东,但后来由于阿拉伯帝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等伊斯兰政权的兴起、扩张和持续打压,基督教的传播中心逐渐转移至欧洲并在欧洲发扬光大,并由此传播至远东、美洲、非洲、大洋洲等地;即便如此,目前在中东仍存留着一些具有一定规模的古老的东方礼教派。现今基督徒约有17亿7千万人,其中天主教徒占其中67.79%(约12亿人)、基督新教占其中17.63%(约3亿人)、而东正教则占其中10.64%(约2亿)。
伊斯兰教&&&
伊斯兰教(阿拉伯语:الإسلام,
)或回教,旧称清真教、天方教、大食法、大食教度、回回教,是以古兰经和圣训为教导的一神论宗教,也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古兰经被伊斯兰教信徒视为创造主安拉命天使给其使者逐字逐句的启示,而圣训为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的言行录(由同伴们转述收集)。伊斯兰这一名称来自闪语字根S-L-M,意为“顺从(真主)”;实际上穆斯林(伊斯兰教徒)的名字也来自这个字根,意为“顺从者”。穆斯林信仰独一且无与伦比的真主,名曰安拉;人生的唯一目的是崇拜真主;真主派遣了多位先知给人类,包括易卜拉欣(亚伯拉罕)、穆萨(摩西)、尔撒(耶稣)等,但最终讯息是传达给最后先知穆罕默德,并载于古兰经。
伊斯兰教的宗教习俗包括五功,是为“念、礼、斋、课、朝”,五功是穆斯林需要奉行的五个义务。伊斯兰教还拥有自己的一套伊斯兰法律,该法律实际触及生活及社会的每一个层面,由饮食、金融到战事以及福利等各方面。绝大多数的穆斯林属于逊尼派(粗略占穆斯林的85%)或什叶派(粗略占穆斯林的15%)两大派别,另外两派中均有人同时信仰伊斯兰神秘主义。伊斯兰教是中东、非洲的大部分及亚洲主要部分的主流宗教。在中国、俄罗斯及加勒比地区都可找到庞大的穆斯林族群。最多穆斯林的国家是印度尼西亚,占全球穆斯林总数的15%。30%的穆斯林都位于南亚,20%的穆斯林在阿拉伯国家。改信伊斯兰教的人及穆斯林移民几乎可在世界的每个角落都可找到。至2011年为止,全球约有13亿9300万穆斯林,人数上伊斯兰教是世界第二大宗教,被认为是世上增长得最快的宗教。
两圣地监护人
两圣地监护人或译两圣寺的服侍者、两圣地的管理者、两圣地护卫者、两圣地之仆、两圣寺之仆等,是一个伊斯兰教的头衔,为历代阿拉伯帝国哈里发、奥斯曼帝国苏丹和现在的沙特阿拉伯王国国王所使用。如今,该头衔被同时兼任瓦哈比派领袖的沙特王国国王所拥有,也是国王的正式头衔,具有重要的宗教意义。
阿訇(音hōng,音同轰),又译阿衡、阿洪。在波斯语地区是对伊斯兰教教师的尊称。中国用以称呼伊斯兰教宗教职业者。维吾尔族穆斯林称为毛拉,对穆斯林来说,取得阿訇资格是一件荣耀的事情。凡在清真寺里学习多年而经学水平和道德操守都合格的人,经举行“挂帐”或“穿衣”的毕业仪式后,即可受聘到清真寺任职,称为开学阿訇,实行聘任制,可连任数年。工作性质为讲经传道,领导宗教仪式。主持清真寺教务者,称为教长阿訇。不任职者称为散班阿訇,另清真寺多设有董学阿訇、治坊阿訇、二阿訇、掌学阿訇。其中董学阿訇必须是选举产生,一般由德高望众者担任,治坊阿訇是开学阿訇的教务助理,掌学阿訇是开学阿訇的教学助手,二阿訇教授孩童念经,没有一定的任期。
佛教,起源于远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的悉达多·乔达摩(佛号释迦牟尼)在大约西元前6世纪对于佛弟子所开示的教导,后发展为宗教。至2010年,全世界约有12亿佛教信众,常被视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在世界上尤其是对于东亚、中亚、东南亚和南亚地区曾具有广泛的影响。
佛,意思是“觉者”。佛又称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世尊。佛教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按照佛教的观点,人和其他众生一样,沉沦于苦迫之中,并不断的轮转生死。惟有断除无明的人才能出三界脱离轮回。悉达多·乔达摩就在35岁时成佛,并对众人宣扬他所发现的道理。
佛教的基本教义从解脱众生苦难为出发点,教义以四圣谛、十二缘起为核心。
佛教认为一切未解脱的有情众生都在天界、人道、阿修罗、畜生、饿鬼和地狱这六道里生死流转,无有止境。根据佛教,四圣谛学说是佛教教义的核心。
佛教在亚洲国家的影响最深,佛教思想已经融入信仰佛教国家的人民的生活中。印度虽为佛教发源地但现今已经式微,只有在靠近与中国的边界佛教的信仰才较为浓厚。
佛,全称佛陀,佛教术语,是福慧两足尊,也就是福德和智慧修行圆满者。佛陀,一般指佛教的创始者-(姓乔达摩,名悉达多。佛陀简称为佛,其意为觉悟者。因此,佛陀变为对悉达多的称呼。佛陀生于释迦族,故又名释迦牟尼)。佛教与耆那教都以“佛陀”这个称号来尊崇他们的创始者;尽管也用这个称号来称呼其他真正圆满解脱的有情。
菩萨,过去曾译作菩提索多、冒地萨怛缚、或扶萨。Bodhi(菩提)意为“觉悟”,satto或sattva意为“有情”,译成汉语的意思为“觉语有情”、追求觉悟的有情众生、使人觉悟的有情众生或指一些能使众生开悟的法门:如观世音菩萨法门,意思为“观察世间音声觉悟有情法门”、准提菩萨法门为“清净之心觉悟有情法门”等。一般常把文殊、普贤、观音、地藏,合称“四大菩萨”。
出家,又称从释。指离开家庭生活,加入僧伽成为佛教僧侣,称男性出家人比丘(俗称和尚),女性为比丘尼(俗称尼姑),不足二十岁男性为沙弥,不足二十岁女性为沙弥尼。
和尚,意译亲教师、力生、近诵、依学、大众之师,是佛教出家众,出家时的亲近师,即称为“和尚”,又称亲教师。和尚与授戒师即阿阇黎意义相近,一位比丘有一位“和尚”,与两位“阿阇黎”,分别授予他十戒和具足戒,这位比丘是其“和尚”的法统继承者。出家的和尚要受各种戒律的约束,不能饮酒、杀生、结婚生子等。三餐方面,一般汉传佛教和尚还必须素食,南传佛教、藏传佛教不禁。日本佛教大多数门派则在明治维新之后开放僧侣娶妻、茹素等戒。
住持(方丈)&&
住持,住持职的简称,是佛教寺院之中,出家僧团的领导者。后来亦衍生另一个词语——住持。一称方丈,这是因为据《维摩诘经》说:身为菩萨的维摩诘居士的卧室只有一丈见方,但是容量无限。禅宗寺院用此说来比附住持所居的寝室,故住持亦称方丈。
比丘尼则是指受过具足戒的女性僧侣。
目前佛教主要分布于台湾、中国大陆、香港、澳门、日本、韩国、北朝鲜、蒙古国、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缅甸、新加坡、马来西亚、斯里兰卡、尼泊尔、不丹和文莱,同时亦在印度、孟加拉国、菲律宾、印度尼西亚、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等国境内有零星之分布。其中,佛教在柬埔寨和不丹被立为国教。近年来,佛教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西方国家也有发展。
喇嘛教(藏传佛教)&&&
藏传佛教,或称藏语系佛教,或俗称喇嘛教,是指传入西藏的佛教分支。属北传佛教,与汉传佛教、南传佛教并称佛教三大地理体系,归属于大乘佛教之中,但以密宗传承为其主要特色。藏传佛教并没有小乘佛教传承,说一切有部及经量部对藏传佛教的形成,虽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不过在佛教的修行方式与戒律上,两者并不相同,也无直接必然的关系。而从大乘佛教的判别来看,藏传佛教密教与大乘佛教显教显然是相对的。
藏传佛教始于松赞干布时期,佛教由毗俱底公主自尼泊尔和唐朝文成公主自汉地传入西藏。在赤松德赞时期古印度佛教僧侣寂护将印度佛教传入西藏,及随瑜伽行自续派,莲花生来到西藏,制服本地原始苯教的同时,也接受西藏苯教等本土宗教的部分内容,逐渐建立了密教的基础,此一时期称为前弘期。此后经朗达玛灭佛的波折,西藏佛教经过朗达玛时期灭佛运动的破坏后,约百年之久,到了中国宋朝初年,才又渐渐复兴起来,并逐渐形成了宁玛、噶举、噶当、萨迦、觉囊、格鲁等各派的传承。其主要分为四大主流派别,分别为:宁玛派、噶举派、萨迦派及格鲁派。在中文中,这四主流派别因其服饰及建物之特色而常被称为红教、白教、花教及黄教。
活佛,汉语中的藏传佛教术语,为藏传佛教地区转世修行者的称谓。
班禅额尔德尼&&
班禅喇嘛,又称班禅额尔德尼,在藏传佛教格鲁派中,与达赖喇嘛并称,班是梵文“班智达”(意为博学)禅是藏文“钦波”的简称。西藏人一般相信班禅是“月巴墨佛”即阿弥陀佛的化身。而达赖喇嘛为观音菩萨的化身,蒙古可汗是金刚手菩萨的化身,满清君主是文殊菩萨化身。依此说法,达赖喇嘛和蒙古可汗分别是班禅喇嘛的左右胁侍。1645年,蒙古固始汗入藏,封四世班禅为“班禅博克多”,“博克多”是蒙古语意即睿智英武,即为第一班禅。格鲁派确认他为四世班禅,追认宗喀巴的门徒克珠杰为一世班禅,索南却朗为二世班禅,罗桑丹珠为三世班禅。
1713年清朝康熙帝封五世班禅为“班禅额尔德尼”,“额尔德尼”是满语的蒙古语借词,意为“珍宝”,并加封以前各世班禅,从此这一活佛系统得此封号。其驻跸地为日喀则的扎什伦布寺。班禅的影响主要在后藏,以日喀则为中心。
达赖喇嘛&&&&
达赖喇嘛是藏传佛教中格鲁派(黄教)转世传承的领袖。除第一世达赖喇嘛之外,历代达赖的名字都是“嘉措”,藏文意为“海洋”,译为蒙古语后,即为“达赖”;“喇嘛”是藏语对上师的称呼,也隐含着“智慧”之意。“达赖喇嘛”通常指“智慧深似海”,即是蒙古土默特部首领俺答汗给予第三世达赖喇嘛索南嘉措的尊号。根敦朱巴为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的弟子,被追认为第一世达赖喇嘛。第四世达赖喇嘛云丹嘉措是俺答汗的孙子,也是唯一一名蒙古人出任达赖喇嘛。目前的达赖喇嘛是第十四世丹增嘉措。达赖喇嘛被视为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西藏人称达赖喇嘛为嘉瓦仁波切,即伟大的保护者、法王;或益西诺布,充满喜悦的宝石、如意之宝;或昆顿(Kundun),即有求即来。西藏人称蒙古可汗是金刚手菩萨的化身,满清皇帝是文殊师利菩萨化身。
班禅额尔德尼被藏人视为“无量光佛”即“阿弥陀佛”的化身,最早拥有班禅称号的罗桑却吉坚赞(四世班禅)是五世达赖的老师;就格鲁派传承而言,第一世班禅克珠杰是宗喀巴两大弟子(另一大弟子是贾曹杰)之一。
1546年索南嘉措被迎至哲蚌寺内,成为根敦嘉措的转世,自此西藏佛教格鲁派实行活佛转世制度正式开始。1578年,蒙古族放弃了对萨满教的信仰,改信佛教,俺答汗为索南嘉措上尊号为“圣识一切瓦齐尔达喇达赖喇嘛”。此为“达赖喇嘛”一词的出处,同时追认根敦嘉措为二世达赖喇嘛,根敦朱巴为一世达赖喇嘛。
章嘉呼图克图&&
章嘉呼图克图,也称为章嘉活佛、张家活佛,藏传佛教内蒙古地区最高活佛,与外蒙古的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并称为蒙古两大呼图克图(活佛)。与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齐名的藏传佛教的四大领袖之一。
一世章嘉呼图克图禅克朗塞拉(又译:扎巴俄色),出生于中国青海互助县红崖子张家村。他是汉族与藏族混血,有张姓汉人的血统,所以叫张家。于崇德六年(1641年)逝世。后清圣祖以张家二字不够文雅,改为章嘉。
乾隆元年(1736年),章嘉的正式称号被定为“管理京师寺庙喇嘛札萨克达喇嘛振兴黄教大慈大国师”。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清朝廷规定章嘉转世须经金瓶掣签决定。
七世章嘉活佛随国民政府移居台湾,后于1978年在台逝世。从此,章嘉转世体系遂绝。
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
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蒙古语亦称温都尔格根(高位光明者)、帕克托格根(圣光明者)或博格多格根,是外蒙古藏传佛教最大的活佛世系,属格鲁派,於17世纪初形成,与内蒙古的章嘉呼图克图并列为蒙古两大活佛。是与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章嘉呼图克图齐名的藏传佛教的四大活佛之一。
1657年,罗桑丹贝坚赞回蒙古传法,驻喀尔喀土谢图汗部之额尔德尼召(光显寺),逐渐成为外蒙古各部的政教领袖。1688年,喀尔喀部受准噶尔汗国噶尔丹的攻击,罗桑丹贝坚赞率喀尔喀三汗所属部众臣服於清朝。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康熙帝册封其为呼图克图大喇嘛,统管外蒙古喀尔喀部宗教事务。此后,按惯例该活佛系统的传承需受到清朝皇帝的册封和西藏达赖喇嘛的认可方能生效。清雍正五年(1727年),雍正帝在库伦修建庆宁寺,此后,哲布尊丹巴转驻於此。乾隆帝在位期间,规定哲布尊丹巴每年必须向清朝政府进贡8匹白马和1白骆驼,称为「九白之贡」。乾隆还进一步规定,哲布尊丹巴的转世必须在四川理塘地区寻找,在北京雍和宫金瓶挚签决定,以免哲布尊丹巴与外蒙当地王公的世俗权利结合。
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发,八世哲布尊丹巴在俄国的支持下乘机於12月28日宣布外蒙古独立,自任日光皇帝「额真汗」,改元共戴,但未得到广泛认可。1915年,哲布尊丹巴取消独立,受袁世凯政府册封为呼图克图汗,保持了自治王公的地位。1919年,北洋政府徐树铮率军队进占库伦,取消外蒙古自治。1921年,蒙古人民革命党在苏联红军的协助下击败中国军队,夺取蒙古政权,7月10日将哲布尊丹巴架空为立宪君主。1924年,八世哲布尊丹巴博克多格根於库伦突然圆寂(一说被苏联支持的苏赫-巴托尔和乔巴山秘密处决),人民革命党政府宣布不再寻找转世灵童,11月24日建立蒙古人民共和国,并开始限制和控制藏传佛教信仰(立法禁止寻找转世)。该世系在蒙古终结。
其后,西藏僧侣在藏区秘密进行了寻找哲布尊丹巴转世灵童的仪式,五世热振活佛在1936年确认1932年出生於西康省理塘的蒋巴南卓(Jampal
Namdol Chokye
Gyaltsen)为哲布尊丹巴转世。当时十三世达赖喇嘛已圆寂,十四世达赖喇嘛未被找到,九世班禅额尔德尼则在流亡中,哲布尊丹巴的转世无法得到正式认定,而此后国际形势变化复杂,因此九世哲布尊丹巴的身份一直未正式公布。
1991年,蒋巴南卓被十四世达赖喇嘛正式确认为哲布尊丹巴转世。次年他移居达兰萨拉,举行了坐床仪式。但其身份从未得到蒙古国政府承认。1999年,他曾赴蒙古国访问,期间造成了很大的轰动。2010年他加入蒙古国籍,日,蒙古国首次公布并承认九世哲布尊丹巴宗教领袖地位,并在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的甘登寺举行坐床仪式。日,第九世哲布尊丹巴於乌兰巴托圆寂,享年80岁。
活佛转世传承&&
转世传承,又称祖古传承,藏传佛教寺院中一种传统的继承制度,最早起源于噶举派,后来扩及藏传佛教的所有宗派中。在原有的修行者过世后,经过某些宗教仪式,找出新任的继承者。这位继承者,被认为是原任修行的转世,享受有他的头衔,与一切宗教及政治上的权利义务。
西藏的转世传承制度,是由各地寺院独立发展,所以各自拥有自己的传承与制度。但传统上,这些传承,都要经由各教派的最高领导人加以认证,而西藏最高的宗教政治袖-达赖喇嘛,拥有最终的认证权力,他也有权中止转世传承。但到了现代,因为达赖喇嘛丧失政治上的权利,开始又有少数密宗修行者宣称自己是新的转世传承,或是同一转世传承出现两名以上的继承者(如目前17世噶玛巴与班禅)。清朝政府随后对于转世传承多所限制,这也让新的转世传承无法出现,也有被禁止转世的活佛,如准噶尔的喇嘛与噶举派活佛夏玛巴(因曾作乱)。《藏传佛教活佛转世管理办法》,对活佛转世进行了严格的规定和控制,规定藏地所有的转世传承都要接受中国政府的同意与认可。例如,“市级以上人民政府明令不得转世的”,活佛不得转世。
印度教是世界主要宗教之一,有大约十亿人信仰,其中的九亿五百万居住在印度。所有的印度教派别都以撰于公元前1500年的《吠陀经》作为经典教义。在此之外,各派别还各自信奉其他不同的经文。
印度教(Hinduism)一词是19世纪时期的欧洲殖民者创造的。印度人自古以来则以恒法(对比于佛法)呼之。事实上,印度教不同教派教义的区别很大,甚至大于基督教、犹太教、伊斯兰教之间的差异。印度教是印度的传统宗教,与佛教也颇有渊源,起源于上古时梵天传给人类的《吠陀经》,印度的商羯罗吸收了佛教和耆那教的一些教义,去掉了婆罗门教的一些糟粕然后形成了印度教。印度教不是只分布于南亚,在东南亚也有人信。
印度教是一个包罗万象的综合体,既是一种宗教,也是一种信仰和生活方式。印度教认为,人类灵魂永存和万物有灵,并宣扬因果报应和人生轮回(注:佛教的轮回与此轮回不同。)。在该教看来,生命不是以生为始,以死告终,而是无穷无尽一系列生命之中的一个环节,每一段生命都是由前世的所为而限制和决定。一个人的善良行为能使他升为婆罗门,邪恶行为则能令他堕为首陀罗、贱民甚至畜类。因此,个人必须通过修行和积累功德才能认知梵,与梵合一。“梵我合一”是印度教哲学理论的核心,更是印度教徒人生追求的最高目标。印度婆罗门教有燃火祀天的仪式,火被当作上天的口,把供物放入火中燃烧的话,上天可以吃到供品,就可降福人类。虽然印度教有轮回观念,但认为倘若破坏种姓制度的原则,则会落得永世不得超生的结果,故上至婆罗门下至贱民,均不敢废除该教义,纵使今日法律上已不承认种姓制度。
印度教具有强烈的封闭性宗教特色:不鼓励印度人移民海外,也不鼓励外国人入籍印度(但印度境内亦有历史悠久的犹太人、帕西人等移民群体);印度人生来即被视为印度教徒,外国人则不被视为印度教徒;没有后天加入印度教的观念,也没有叛教的观念(纵使一位印度人宣称亦然,仅视之为挑衅行为,破坏种姓规矩及杀牛等行为亦同,只是被降为贱民)。穆斯林和外国人虽不适用种姓制度,但除非对方不友善,原则上以刹帝利方式待之。
锡克教是诞生并流行于印度部份地区的宗教。锡克教是15世纪在印度教巴克提派的虔信运动(梵天信仰)和伊斯兰教苏菲派的共同基础上产生。1469年由第一代祖师拿那克(Nanak)创始。圣地在旁遮普邦阿姆利则市,此地有锡克教最大寺庙——大金庙。“锡克”在梵文的原意是“门徒”,因该教教徒自称祖师的门徒。在蒙兀儿帝国统治时期,教徒多次掀起发对专制主和莫卧儿国家的斗争。在英国统治时期,曾多次展开反英斗争。
1947年印巴分治后,印度信仰该教的锡克人掀起了伽里斯坦运动(Khalistan)。早期实行祖师制,在第十代祖师后被废除。十八世纪初分成易行派和狮子派。锡克教强调人人平等,男人之间互为兄弟,女人之间互为姐妹。他们奉行严格的一神论,及礼拜几代祖师。80年代锡克教民兵拒绝解除武装,逐渐发展成为地方军阀,成为国中之国,遂渐渐不容于印度政府,随后政府发动了蓝星行动,解除锡克武装民兵。
据统计,20世纪80年代时约有信徒900万人,85%以上居住在印度的旁遮普邦,剩下的则主要居住在哈里亚纳邦和德里,另外马来西亚、新加坡、文莱、美国、英国及加拿大等国及香港也有锡克教徒。
祆教(拜火教)&&&
祆教(英文:Zoroastrianism),基督教诞生之前中东和西亚最具影响力的宗教,古代波斯帝国的国教。曾被伊斯兰教徒贬称为“拜火教”,在中国称为“祆教”。
琐罗亚斯德教的思想属西方理论定义下的二元论,有学者认为它对犹太教以及后来的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影响深远。琐罗亚斯德教的神“密特拉”也进入到罗马帝国的宗教中。目前此教在伊朗偏僻山区和印度孟买一带的帕西人(又译作巴斯人)中仍有很大的影响。
此教的创始人是琐罗亚斯德,出身于米底王国的一个贵族骑士家庭,20岁时弃家隐居,30岁时声称受到神的启示,破斥当时的多神教,宣说拜火教,但受到当时的多神教祭司的迫害。直到42岁时,阿契美尼德帝国的宰相娶他女儿为妻,将他引见国王,琐罗亚斯德教才在波斯迅速传播,77岁时他在一次战争中,在神庙中被杀身亡。另有说法谓琐罗亚斯德的生存年代要更早,琐罗亚斯德教也非他首创,他只是一个集大成者。
摩尼教,又称作牟尼教、明教,是一个源自古代波斯宗教祆教的宗教,为西元3世纪中叶波斯人摩尼所创立。这是一种将基督教与伊朗阿胡拉·马自达(见祆教)教义混合而成的哲学体系。其教义认为,在世界本源时,存在着两种互相对立的世界,即光明与黑暗,即初际,光明与黑暗对峙,互不侵犯。中际时,黑暗侵入光明,二者发生大战,世界因此破灭。后际时,恢复到初际,但黑暗已被永远囚禁。摩尼教认为,物质世界出现前,黑暗物质与光明精神互斗,出现后,则是黑暗入侵光明,所以摩尼教反对物质,认为是黑暗。&
神道教,日本原始宗教,以祭祀日本本土天神地祇为主,以日本皇祖皇宗的遗训为内容,属于泛灵多神信仰(精灵崇拜),视自然界各种动植物为神祇。日本神道祭祀包括了天神、地祇、人鬼的祭祀典礼。祭祀分大祀、中祀、小祀。大祀包括大尝祭。中祀包括新尝祭、神尝祭、相尝祭、神衣祭、祈年祭。小祀包括镇花祭、镇火祭、镇魂祭、三枝祭、道享祭、风神祭、祈雨止雨祭、月次祭、星祭、招魂祭、荒神祭、地镇祭。《古事记》中除了至尊神天照大神以外,神道教的神按职别包括六个辅佐神、五部上祖神、三十二神、五行神、风神、雷神、山神、草神、海神、河神、二十一祓神、六福神、道祖神、和歌神、八大武神、军神、酒造祖神、医术祖神、神乐祖神、服部祖神等等。
摩门教(耶稣基督后期圣徒教会)&
摩门教(英语:Mormonism)广义地是指在宗教信仰、意识形态和文化上相近的几个后期圣徒运动宗派。它也常被用来描述这个相信《摩尔门经》的信仰系统。摩门教徒们相信《摩尔门经》是由美国人小斯密约瑟在1829年翻译自一组金页片,他们认为该页片是由美洲大陆住民在公元前约2000年到公元420年间所写的神圣记录。1830年斯密约瑟翻译并出版《摩尔门经》并复兴了“基督教会”,而信徒们彼此互称自己是“后期圣徒”。在教会外面,教会会友被称为“摩尔门教徒”,因为他们除了相信《圣经》以外也相信《摩尔门经》。斯密约瑟在1838年宣称从神受到启示,而将教会名字命名为耶稣基督后期圣徒教会。在斯密约瑟死后,教会内的继承危机造成了教会的分裂,产生了数个后期圣徒的宗派,并瓜分了原来教会的教友。其中最大的一群接受了杨百翰作为新的总会会长暨先知,并带领了信众西移到现今美国犹他州的盐湖城。但是当时也有相当数量的信众不愿接受杨百翰的领导,仍然留在美国中西部。先前称为重组后的耶稣基督后期圣徒教会的基督社区则是视斯密约瑟为创始人,但不接受杨百翰的领导的后期圣徒运动宗派中最大一个。但耶稣基督后期圣徒教会仍然是后期圣徒运动宗派中被称为摩尔门教的最大的一个群体。
耶稣基督后期圣徒教会信仰和“主流的基督教信仰”(这指称包括罗马天主教、东正教和大多数基督新教在内的宗派)自从1820年代后期圣徒运动开始之时就在教义上有极大不同的意见。后期圣徒们认为自己是基督徒,但是自认在许多方面与其他教会宗派不同,这些方面也被许多其他宗派认为是有很大争议的地步。耶稣基督后期圣徒教会(摩门教)被基督教派视为一种并非正统的基督信仰,或是被视为只是一种名义上和文化上的基督信仰。基督教派的护教学者认为不论是在教会传统或历史方面,这些后期圣徒所相信的信仰与《圣经》的看法并不相容。拥有全球教会成员人数超过1400多万,其中美国本土成员人数600多万人,约占总数的43%
耶稣基督后期圣徒教会在1890年后严禁实行多重婚姻。摩门教一词通常狭义的指在美国犹他州一带的后期圣徒运动宗派,主要是因为大多数的后期圣徒运动宗派和信徒都在这个地区。即使禁止多重婚姻,并且耶稣基督后期圣徒教会不断地努力与多妻制度保持距离,摩尔门教一词和多妻制度看起来仍然是纠缠不清。
萨满教是分布于北亚一类巫觋宗教,包括满族萨满教、蒙古族萨满教、中亚萨满教、西伯利亚萨满教。萨满(珊蛮)(Shaman,巫师)曾被认为有控制天气、预言、解梦、占星以及旅行到天堂或者地狱的能力。萨满教传统始于史前时代并且遍布世界。最崇拜萨满教的地方是伏尔加河流域、芬兰人种居住的地区、东西伯利亚与西西伯利亚。满洲人的祖先女真人,也曾信奉萨满教,直到公元11世纪。清代以前一直在中国东北甚至蒙古地区大范围流传,清朝皇帝把萨满教和满族的传统结合起来,运用萨满教把东北的人民纳入帝国的轨道,同时萨满教在清朝的宫廷生活中也找到了位置。目前,满族、鄂温克族等民族仍有很多信奉萨满教的人群,并且有萨满。
&尽管无神论者在大部分国家占少数,但可以确定的是在推行共产主义的国家(如中国、越南、古巴等)和前共产主义国家(如苏联、波兰等),无神论者人数较多,这是由于共产主义国家推行无神论。在西欧、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等地区无神论者也比较多,之后是美国,世界其他国家地区无神论者较少。根据1995年的调查,无宗教信仰的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14.7%,而无神论者占3.8%。与此相近的,在2002年由网站进行的调查表明“世俗的、无宗教的、不可知论的、以及无神论的人口”比例是14%。美国中情局2004年的调查表明12.5%的人没有宗教信仰,其中2.4%是无神论者。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箍的宗教。创立于东汉顺帝时期。在文化传统上,道教承传了华夏古代的传统礼乐文明;在一理论上,道教直接吸收并发展了春秋战国时期的老子,庄子的道家思想;在实践上,道教继承了先秦时期士,神仙的修炼经验和成果。道教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概括起来有:道教宇宙观,道教人生观,道教哲学,道教神学,道功道术,斋醮仪范,医学养生,阴阳风水,命相预测,道场法事,道教武术,道教音乐等十二个方面。因此说,道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座宝库。而建立,发扬,完善这座宝库的是一代又一代圣贤先哲,仙真高道。先秦时期到隋没时期,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到隋唐五代时期,到两宋时期,到全元时期,直到明清时期和近代,共有知名真仙高道710余位。在历代真仙高道中最著名,最为人们所耳熟的有:老子,春秋末人,是道家学派和道教哲学创始人。始李,名耳,字聘。楚园苦县人(今河南鹿邑县)。他的《》,又称《》是道教文化的开山之作,其哲理精深,蕴藏着极深的智慧,对宇宙,社会,人生的洞察,对人类理性的反省,在概念的分析都有着极其深刻的见解,在中国及世界影响深远。庄子:战国时人,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老子哲学继承者,学问渊博,著《庄子》十万余言,即《南华真经》,分为内篇,外篇,杂篇,共52篇,现存33
篇,唐玄宗封他为“南华真人”,宋徽宗时封他为“徽妙方能真君”。鬼谷子:战国时期思想家,楚国人。因长期隐居颖川阳城(今河南登封县内)的鬼谷山,故鬼谷子,著有《鬼谷子》一书,是中国相学的创始人。徐福:秦时方士,世界上最早的航海家,探险家,琅砑人(今山东胶南,诸成一带),是道家医学的创始人。东方朔:西汉方士,字曼青,西汉时平厌次(今山东陵县)人。著有《》,《》等书,精通道家命相学,医药学。人称“仙人”。张道陵:东汉人。他是中国本土宗教——道教的实际创立者,东汉沛国丰人(今江丰县)是中国道教史上著名的张天师。葛洪:东晋著名道士,人称葛仙翁,丹阳旬容人(今江苏境内)著有《》一书,共70篇,主要记载炼丹的方法。对我国化学,医学,制药学有一定的贡献。王重阳,金代著名道士,陕西咸阳人,是道教中全真教的创始人,著有《》,是道教养生学的倡导者。张三丰:明代著名道士,武当派创始人,冀川寥阳人(今河北)精通丹术,著有《全丹玄要》三篇。《》中收录生人所编《》对道教武术和道教音乐作出重要贡献。道教的影响遍及东南亚各国。
原文地址:作者: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全世界最励志的视频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