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寸台湾汉白玉观音佛像佛像好玉的多少钱一尊

佛教音乐影视专区
佛教导航子网站
您现在的位置:>>
>>正文内容
大佛禅寺-绍兴-浙江寺院
       
发布时间:日
来源:&& 作者:人关注&&&&&&
  新昌大佛禅寺
  大佛禅寺位于浙江省新昌县城西南2.5公里处的南明山(古称&石城山&)。这里山清水秀,岩石嶙峋,古树苍苍,飞瀑泱泱,曲涧微转,幽洞深邃,是风景幽奇的山水胜地。
  大佛禅寺最负盛名的是石雕弥勒大佛,开凿于南北朝齐梁年间(486&&516年),前后营造三十多年,佛座高1.91米,佛身高13.74米,佛头高4.87米,耳长2.7米,两膝相距10.6米。此佛像是我国江南第一石佛,可与大同云冈、洛阳龙门石窟中大佛相妣美,是全国屈指可数的几尊石雕大佛之一。石弥勒像不仅此其规模宏大,气势非凡著称于世,而且在造像艺术上也独具特色,石像盘膝而坐,容秀骨清,婉雅俊逸,端庄慈祥。额部宽阔,鼻当高隆,眉眼细长,方颐薄唇,两耳垂肩,身披袈娑 ,中胸袒露,衣着绉褶,自然流畅。给人一种超脱、庄严这感。在造像上作了两个艺术处理:一是适度放大头部,处理好视差关系,使人们仰视大佛时,毫无比例失调之感,且面容亲近真实。另一个巧妙的创造是凿成深穴代替眼珠,使观瞻者不论从哪一角度仰视,均有与佛目光相接之感。
  大佛禅寺开山和尚是东晋名僧昙光。东晋永和(345&&356年)初年,昙光漫游江左,宿石城山下,见这里古木参天,石壁千仞,青藤络石,环境十分清幽,就在这里劈荆斩棘,居洞修行,南齐永明年间(483&&493年),僧护来到石城山该寺,做了隐岳寺住持。他见寺北有青壁千余尺,每至其下,&辄闻管弦声或发光怪&决心就壁刻成佛像。石壁坚硬,进展缓慢,至齐备建武年间(494&&493年),僧护圆寂时,只粗粗凿出佛头部形象,其弟子僧淑继其业,因&资力莫由&而停工,梁天监十二年(513年),僧祜受建安王萧伟之邀,主持凿刻石佛工程。僧祜(445&&518年)是齐梁时代律学大师和杰出的佛教雕刻家。他见僧护和僧淑所凿石佛&失在浮浅&,于是再次招集工匠,&大事更张,因旧功铲入五丈&,&扪虚梯汉,构立栈道,状奇肱之飞车,类仙腹之悬阁,高张固范&,前后雕刻四年,雕成极精美的石弥勒佛坐像,南朝梁著名文学理论批评家刘思特为之作了两千二百字的《梁建安王造石城山石佛像碑记》,赞誉这座石弥勒像是&不世之宝,无等之业。&
  据《嘉泰会稽志?载,唐会昌五年(845年),石城建瑞像阁三层。五代后梁开平元年(907年),石城寺遭火焚,开平三年(909年)吴越王赐钱八千万,起弥勒宝阁三层及殿宇300间,赐寺名为&瑞像寺&。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奉诏改瑞像寺为&宝相寺&。明朝永乐九年(1411年),重建毗户阁,三层五楹,高十三丈五尺,改寺名为&毗户阁&。后遭兵燹,殿堂均毁,唯十丈金身石弥勒佛像独存。清朝末年,重建五层高阁,重装大佛及罗汉像。1925年在寺门口立碑,上书&&,至此改称&大佛寺&。
  大佛禅寺的主要殿堂有天王殿、西方殿、大雄宝殿、大佛殿、地藏殿、藏经楼、隐鹤楼等。还有千佛院、智者法塔等建筑,此外还有朱子题字、隐岳洞、无量桥、放生池、龟化石、回音殿、米芾所书&面壁&题刻、古银杏、解开岩、七寸头、月峡等名胜。
  智者法塔是开山祖师智头的衣钵塔。隋文帝开皇十七年(597年)智头法师应诏进京,路经新昌石城寺(今大佛寺)讲演佛法,随即圆寂,建&法塔&。现在的塔是1983年重建。
  大佛禅寺西北一里外另有一处石窟,现称为&千佛院&,又称&千佛岩&,系天然溶洞,内塑海岛观音像;岩壁上分布着南齐永明三年(485年)开凿的1040尊佛像,是我国早期南方石窟艺术之珍宝。石窟由两个平行相连的大小窟室组成,两窟平面略作椭圆形,单室无前壁,现建有砖木结构的窟檐。大窟后壁正中雕释迦坐像,左侧列千佛六区,右侧列千佛四区,每区纵排10小龛,横列11小龛,10区千佛占据了宽15米,高180米的窟壁。每区正中约占九个小龛的位置开一大龛,龛内雕一结跏趺坐佛像,像饰圆形头光。小龛为圆拱形,大龛为尖拱形,大小龛内坐佛合著通肩袈裟,佛像不设台座,千佛区外两侧各有一浮雕护法像,像高相当开七个小龛护法脚踏圆形覆莲台,有圆形头光,颈饰桃尖形茂圈,双肩披帛下垂,交叉于腹间又翻悬肘于体侧,大裙下摆外展。右侧护法右手下垂住剑,左侧像则右手偎胸持棒。千佛区下方还有十八罗汉塑像,似为近代所作。大窟内千佛像损毁较甚,又经后世重妆或改塑,原貌尽失。千佛尽端的两护法像虽亦伤痕累累,且头部已失,但幸而未得后世被妆,造像原样还依稀可辨,护法像显示出了以南方士族冕服印取代印度、西域佛装的南朝风格,这种清新的艺术风尚,在北魏孝文帝元宏(467&&499年)迁洛前后,强烈地影响了北方石窟艺术,并逐渐发展成这一时期全国佛教艺术的主流。
  毗邻的小窟不及大窟的五分之一大小,窟内雕平行两排坐佛,每排约有20个小龛,龛为圆拱形,龛像样式与大窟中千佛相仿,但体量较大。两排造像正中约四个小龛的位置开一方形大龛,内雕一结跏趺坐佛,小窟内共有佛像约35尊,与大窟中千佛像一样,小窟内佛像头面部残损,雕像经后世重妆,难知旧颜。据雕刻纹样判断龛内坐佛当属南齐风格,最早见于四川茂县出土的齐永明元年(483年)雕造的无量寿佛石像,后流行于北魏孝明帝元诩的熙平、神龟、正光年间(516&&525年),并延续到东魏以后。
  魏晋南北朝是我国佛像艺术起步并获得重大发展的时期,由于沿袭东晋以来佛教依附玄谈、重义理、不重苦修的风气,在凿崖造像方面,南方显然大不如北方。据史籍和现存遗迹来看,属于南朝的石窟造像,仅见于今江苏南京摄山和浙江新昌南明山两池。与南明山弥勒大佛一样,南京摄山楼霞寺的大部分窟龛亦经后世改造、重妆,原貌不在。因此,千佛院石窟之南朝遗韵尤显珍贵。将千佛石窟与西北、中原的庆阳北石窟、麦积山石窟、龙门石窟、巩县石窟和川北广元千佛崖石窟中的一些佛像相比较,不难看出,在当时南北对峙中,相互间的文化交流并未中断,占据华夏文化正统地位的南朝在文化上比游牧民族统治的北方影响更大。因此,在许多北方、中原的石窟造像中,明显地显示出南朝风格的作品。同时,北方佛教开崖凿像之风的盛行也推进了南方石窟雕刻艺术的发展。新昌千佛石窟正是这种历史大氛围中的产物。
  大佛禅寺另一主要古迹,就是解开岩。该岩是一块中裂如锯开的磬石,民间传说是两位神仙化成孩童,用茅草锯开岩石,鼓励僧俗要持之以恒地雕凿佛像。解开岩旁有一断石如和尚倒立,称&倒拖和尚&。传说一和尚见玩童以草的锯石,讥笑说:尔等能锯开石头,我就倒着走路。结果巨石锯开,和尚只得倒立在那里。
  大佛禅寺被列为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后,又被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
  大佛禅寺现任方丈悟道长老,浙江省岱山人,78岁,兼任浙江省佛教协会常务理事;绍兴市佛教协会会长,绍兴市政府常委,新昌县政协副主席。现任监院传实法师,浙江省舟山人,兼任浙江省新昌县政协委员。
  大佛寺风景名胜区总面积25.5平方公里,由大佛寺景区、十里潜溪景区、南岩山景区三部分组成。大佛寺景区紧依县城,是国家4A级旅游区,省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正在申报之中。
  大佛寺内最著名的是依山开凿的弥勒石窟造像,通高16米,两膝相距10.6米,距今已有1600多年历史,是我国早期石窟造像在南方仅存的遗迹,被誉为&江南第一大佛&。而与之毗邻的千佛院,内有1075尊小石佛,人称&江南敦煌石窟&。近年来,景区内相继开发了般若谷、佛心广场、木化石恐龙园、露天弥勒、罗汉洞、射雕村等特色景观。景区游览面积约2.5平方公里,游览时间约三小时。
  大佛寺景区内名胜古迹众多,文化内涵丰富,六朝时期这里就是佛教文化交流中心,是高僧星聚并创立许多佛教光辉业绩的地方,也是天台宗祖庭之一。历代有大批的文人墨客,如王羲之、李白、孟浩然、米芾、颜真卿、法师、、日本松浦友久教授等吟诗题联百余处。整个寺院的建筑依山就势、迥异曲折、风格独特,是风景园林式寺院的典范,景区内山青谷翠,岩险石奇,池明如镜,修篁夹道,人工巧筑与天然野趣为一体,是观光朝觐、休闲度假的最佳去处。十里潜溪景区距县城西5公里。景区以自然景观为主,环境优雅,涧流飞泻,怪石林立,有天烛湖、百丈岩、七盘仙谷等景点,玉兔岩、九龟上岸、狸猫听音、骆驼背猴等沿途景观,均是水石交战的矛盾统一体,让人叹为观止。南岩寺景区离县城西7公里,南岩寺创建于东晋永和年间,唐宋时僧众曾达八百,寺院邻近有任公子钓台、化云洞、玉女矶、蝙蝠洞等众多洞穴景观。世传中的&海迹神山&南岩寺正在修葺扩建中。
  江南第一大佛
  &江南第一大佛&是大佛寺内人文景观中的精华,镌造于南朝齐梁年间(486&516),僧护、僧俶、僧祐三代僧人相继雕凿,历时三十年建成。据记载:公元486年,僧护来到石城,见仙髻岩数十丈高的徒削青壁,岩壁下流水叮咚,如闻琴弦之乐,不觉口念弥陀,拜到在地,立下&原造弥勒,敬拟千尺&的宏愿。此后他到处募化,悉心准备,十年后正式开工,但经营一年即劳累不堪,才浅浅凿出一个浮雕式的面部轮廓,就病倒不起,临终时嘱咐徒弟僧俶&吾之所造,本不期一生办成,再生当就吾志&。僧护园寂后,僧俶继续雕凿,虽&夙夜匪懈&,但因工程艰巨,资金无着,难以为继。到了天监六年(507),才得到了梁武帝和建安王萧伟的鼎力资助,并派来了僧祐来设计和指挥施工,僧祐是当时的一代高僧,是一流的建筑和造像大师,资金和人才得到了保证,大佛才得以完工。世称&三生圣迹&。
  石弥勒像佛座高1.91米,佛身高13.74米,头高4.87米,耳长2.8米,口宽1.28米,两膝相距10.6米。佛像秀骨清相,额部宽广,鼻梁高隆,眉眼细长,方颐薄唇,两耳垂肩,雕刻精细,线条飘逸流畅,气度娴雅,表达了佛陀沉静、智慧、坚定、超脱的内心世界,仔细观瞻,使人悚心静虑,意境深沉。佛像各部份的比例运用了透视原理,头部特意放大,使观瞻者仰望佛陀面容时能接受启示,进行洗礼,但又要把握好放大的分寸,毫无比例失调之感,这在1500年前就处理得这么好是一个惊人的创造。大佛是当时艺术和宗教上的伟大创造,代表了那个时代的工艺最高水平,造像年代与价值可与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相比,是我国早期石窟造像在南方仅存的伟绩。南朝著名的文学理论家刘勰为之撰写《梁建安王造剡山石城寺石像碑》记,誉为&不世之宝,无等之业&。中国著名学者范文澜、翦伯赞主编的《中国通史简编》、《中国史纲要》,都把新昌大佛的雕凿作为大事载入史删。现在,大佛在国内和东西亚也是声誉卓著。
  龛外大殿原建于唐开元年间,唐会昌五年(845)建立楼阁,五代重修,名&瑞像寺&、大中祥符元年(1008)赐名为&宝相寺&、至明永乐九年(1411)重建佛阁三层五楹,取名&毗卢阁&,万历廿九年(1601)建无梁桥,现在的五层五楹为光绪十九年(1893)重建。1981年大修,增塑文殊、普贤,重塑十八罗汉,主体建筑改为五层七楹,依崖而建,歇山顶,飞檐翘角,逐层退进成塔形,外观雄伟壮丽而又精巧稳重。&逍遥楼&匾额为唐颜真卿手书;&大雄宝殿&为清俞樾书,殿内楹联&理哲家言同源西圣、华严法界现象南明&为蔡元培书。
  般若谷
  般若谷景点始建于2001年2月,原为明代采石场。经匠心独具的构思、设计和建设,以石宕深窟、溪流水塘、山林花草为载体,以汉白玉石经幢为标志,添建瀑布、地池、石阶、栈道、隧洞、地宫,连成一体,在石壁上分别以线雕、浮雕、深雕、圆雕(石窟雕刻)、彩绘,刻绘佛本生故事、四大菩萨以及早期新昌境内诸多佛教典故。
  般若(bo re),系梵文音译,即大智大慧,景名&般若谷&为贺敬之所题。汉白玉经幢高9米,柱上镌刻般若波罗密多心经,正前方一飞瀑从天而降,落差约为50米,共分七级,&七级&之数正好与佛语&七级浮屠&相合。&禅源&二字为赵朴初所题,大佛寺开山祖师昙光为&习禅之祖&,在大佛寺修禅53年,比达摩祖师到少室山&面壁&至少早一百多年。大佛寺在东晋时&般若学&、&禅学&并重,因此题为&禅源&。
  景点内有佛祖释迦牟尼的出生像,脚踩莲花,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寓意&天地之间,唯我独尊&。释迦牟尼出生像象征了佛教的起源。右边是释迦牟尼在菩堤树下成道的线雕图案,成道像象征了佛教在印度的发展。沿台阶往上走,岩壑陡壁,喻意佛教文化传到我国传布者经历的拔山涉水之艰苦。经过第二级瀑布,拾级而下,正前方是一幅12米、高25米宽的石壁浮雕像,画面场景为南朝时期大批高僧名士云集剡中(今新昌),研究佛教般若学,还有昙光开山、支竺遗风、般若创宗、三生圣迹、智者圆寂等典故,以及白居易在《沃洲山禅院记》中提及的王羲之、孙绰等游止于新昌的十八名士。这是一幅佛教中国化的巨型历史画卷,示意了佛教在中国的立足,也体现了新昌在佛学史上的地位。瀑布层层下跌,激起巨大的轰鸣声,喻意我国传统文化与印度佛学在激荡中包容了佛学,最后成为影响深远的一大中国文化。隧道中间有一石室,曰&光华世界&,中间为两尊毗卢遮那佛,四面是镜子,金碧辉煌,&光华世界&示意了佛教在中国的发扬光大。出隧道,迎面是20米高的鳌鱼观音像,还有文殊菩萨,今后还要在周边雕凿普贤、地藏王菩萨。我国有佛教四大名山,分别是四大菩萨的道场,这四大菩萨象征了佛教在我国的普及。
  般若谷布局绝妙,喻意深刻,是当代新景点的典范之作,有&江南敦煌&、&地下佛国&之美誉。
  佛心广场
  大佛寺山门前有一个广阔场地,近年来加以平整,培值花草,建起了5000多平方米的佛心广场,这一景点由峭壁上镌凿出放大了的弘一大师手迹&佛&字,与岩壁下平地上巨大的&心&字组成。大红的&佛&字高20米,顶天立地,蔚为壮观,广场前方有一椭圆形的大照壁,紧靠照壁为一座直径10米的莲花池,池中瓣瓣莲花都用汉白玉雕成,在莲蓬里喷涌着流转不息的泉水,意蕴新昌的佛教文化源远流长。
  广场中间巧妙地点缀着一些景物,一块大照壁上是著名书法家朱关田书写的孟浩然《石城题咏》:&石壁开金相,绕铁围。下生弥勒见,回向一心归。松柏禅庭古,楼台世界稀。夕岚争气色,余照发光辉。讲席邀谈衲,禅堂施浴衣。愿承功德水,从此濯尘机。&
  广场中又有一&古井亭&,乃是一座四角檐平顶亭,顶部藻井开天窗,构造奇巧。亭内一方形黑石井栏圈,原是县城的陈家井旧物因县城拆迁移建于此。井亭有一联为书法家郭仲选所书:&弥勒宏姿石城现宝相,南朝瑞像古井涌灵泉。&
  新建的佛心广场与古老的浙东名刹十分协调,也为游客所喜爱,每每在&佛字崖&前拍摄留影。
  佛山圣境
  经绿竹掩映、黄墙黛瓦的华严庵,远远就能看到盘虎岩对面有一座小山,山似一尊佛,佛似一座山。山体宛如大佛的身躯,两膝端坐,袒胸露腹,右手扶膝,左手扶袋。自然形态唯妙唯肖。设计者巧妙地用人工略加装点,配上10米高的头像,这一来,一尊通高30米,头顶蓝天,笑口常开、憨态可掬的露天弥勒就呈现在游客面前,石碑上刻有一联:&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笑颜常笑笑天下可笑之人。&
  露天弥勒一侧,还置有6尊小石雕弥勒,既具有自然造化之奇,更具人工点缀之妙,可谓神来之笔。看到露天弥勒,人们就会自然地想到布袋和尚。布袋和尚实有其人,即是五代贞明三年(917)圆寂于奉化岳林寺的和尚契此,此和尚在临卒时说过一句&弥勒真弥勒,世人皆不识&的偈语。后人大约为证明自己并非&不识&,就认定他的形相为弥勒,并把他&腆着大肚,满脸堆笑&的尊容塑了起来传了下来。
  五百罗汉洞
  &罗汉洞&三字为金庸先生所题。这个天然的山洞,因洞口山崖很像一只卧着的老虎得名叫&蟠虎洞&。为了继承和弘扬新昌大佛寺的石窟艺术,将这个天然的洞窟进行了加工、扩展,在国家级雕塑大师的指导下,依据地势构建了1.1米至1.3米不等的五百罗汉,现称&罗汉洞&。
  罗汉一词,是梵文译音,原称阿罗汉,佛教信徒修行的功夫不同,所以取得的成就也有上下高低之分,每一种成就叫一个果位。在大乘佛教中,至高无上的是佛,然后是菩萨,再次是罗汉;在小乘佛教里面罗汉是最高的果位,成就最高。到这个境界后,可以熄灭一切烦恼,圆满一切功德,应受天人供养,也为众生作福田。
  我国对五百罗汉的供奉,始于晋、兴于宋、盛于清,五百之说,来自印度,五百罗汉来历传说颇多,法华经上说是释迦牟尼的五百弟子,涅槃经上说是五百商人所化,还有五百大雁说,五百强盗说等等,众说纷纭。
  走进洞内就令人目不暇接,五百罗汉加上滴水观音、善才童子、龙女、,一共504尊塑像,取自佛经五百罗汉拜观音的典故,表达的主题是祥和、平等、民主、自由。我国艺术价值较高的五百罗汉有北京碧云寺、成都、云南、汉阳等,而新昌大佛寺罗汉洞另有特色,大有后来者居上的势头。宗教造像和石窟艺术相结合,泥塑彩绘,洞窟飘海罗汉在全国也属罕见。而且其神形夸张而幽默,赋予动感和变化,不管人物手势、眼神、衣着、道具,无不精细逼真,不再是正襟危坐的呆板形象,也不是高高在上、不可即近的庄严宝相,而成为可亲可爱、可近可敬的凡人世相了,让你感觉好象是面对真实的、活生生的人。他们坐卧立跑,各行其事,有的谈天、有的论画、有的做买卖、有的奏乐,有济公、有达摩祖师、有王公贵族、有士农工商、医卜星相、贩夫走卒、有十八罗汉斗大鹏,有乞丐与公卿促膝谈心、有穿草鞋的与佩金玉的辩论不休,穿各式各样的衣裳、骑各种各样的坐骑,还有黑色人种、棕色人种、白色人种。根据禅宗的说法,佛法平等,不论贫富贵贱,不论贤愚智慧,都有可能修成正果,人人皆可立地成佛。这种平等思想,对于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无异是一种超脱,宗教的感化力和诱惑力在这里收到了更大的功效,这也是佛教发展史上一大改革,也是思想、精神上的一次大解放。
  值得一提的是,这里还有大佛寺原方丈悟道的塑像。悟道法师出生于1920年,14岁皈依佛门,博览释典,精通佛法,多次到国内外丛林讲经,深受佛教界敬重和推崇,因慕法师道德发心皈依的信徒数以万计。法师生前任大佛寺方丈,又身兼十七个寺院方丈或名誉方丈、省佛教协会常务理事、市佛教协会会长、市政协常委、县政协副主席,为佛教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法师一生至信因果,严持戒律,弘扬佛法,广作利益众生的事。大乘佛教认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有佛性的,皆得成佛,所以以法师的修行成果有资格进罗汉堂。而且,他坐了罗汉堂一席,对那些入了佛门但又六根不净、四大不空的僧人也是一种鞭策。法师的手势意为迎客,体现了本寺平等相待、互相尊重的精神。
弥勒大殿外景
标签:||||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
QQ: &  &&&&&&&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上一篇:下一篇:
香港,澳门,台湾
佛教导航@1999-
| |办公地址:北京昌平区望都新地三单元501室 办公电话:010-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曲阳石雕的文化传承与产业化研究.pdf-毕业论文-在线文档投稿赚钱网 53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下载提示
1.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2.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三)归上传者、原创者。
3.登录后可充值,立即自动返金币,充值渠道很便利
需要金币:190 &&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Classified Index:
University Code: 10075
A Dissertation for the Degree of M. Arts
Cultural Inheritance and Industrialization
Study of Qvyang Stone Carving
C a n d i d a t e :Zhang Hao
Supervisor :Prof.Liu Jinzhu
Academic Degree Applied for :Master Degree of Arts
Speciality :Arts
University :Hebei University
Date of Oral Examination :May,2013
作为民间美术类最早一批获得“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称号的曲阳石雕艺术,经
过两千余年的发展历程传承至今,有着突出的艺术风格和历史地位,曲阳石雕以其丰
富的内容和多样化的表现形式将历朝历代的风土文化、社会发展、民间习俗、审美倾
向等展现出来,是极其宝贵的艺术文化和精神文化遗存。本文从民俗文化、佛教造像
历史、五岳祭祀流变以及艺术经济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多个角度对曲阳石雕艺
术进行分析,汇集前人对曲阳石雕的研究,并走访了曲阳当地多家石雕艺术企业以及
石雕艺术从业人员,力求做到资料的完整性、全面性与客观性。文章重点分析了曲阳
石雕艺术的起源、发展、艺术特色、文化流变,研究了现代曲阳石雕艺术产业的弊病,
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以及经济价值方面为曲阳石雕今后的发展出谋划策。
早期的曲阳石雕多为皇室祭祀或佛教雕像所用,到了近代,曲阳石雕开始向市场
化发展,从宗教、皇室造像向生活实用造像转变,曲阳石雕艺人开始在园林碑刻、建
筑造像方面创造新的艺术风格,石雕作品逐渐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在风格上也走向
多元化。到了现代,曲阳石雕艺术为了适应市场化的需求,逐步走向商业化,迅速扩
张的曲阳石雕业产生了诸多问题。在这样的环境中,如何在曲阳石雕艺术特色不被破
坏的前提下有效地发展曲阳石雕产业并形成良性循环是目前曲阳石雕面临的最大挑
战。经过研究发现,曲阳石雕文化特色和传统工艺的保持是一切经济活动的前提,同
时还要通过现代技术的投入,规范化的市场营销,完成对曲阳石雕艺术的传承及其潜
能开发,让古老的石雕艺术与现代经济获得共同发展。
关键词:曲阳石雕
非物质文化遗产
As one of the first group of folk fine arts that acquired the title of “National Intangible
Heritage,”
experienced
development and has formed its unique art style and historical position. With the abundant
contents and diversified ways of expression, Qvyang Stone Carving exhibits the endemic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当前位置: >>
北京主要景点
第一章 天安门及天安门广场 天安门和天安门广场位于北京市中心,始建于明朝初年。天安门是皇城正门, 明清两朝在这里举行颁诏礼。天安门前建有封闭的“T”字形广场,广场两边是 长安左门和长安右门, 两门附近分别是公布进士黄榜和审查死囚案件的地方。广 场两侧分布着封建王朝的官署衙门,结构严谨,充满皇家气派。 今日的天安门和天安门广场已焕然一新。 自从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上宣布了, 新中国的成立, 天安门就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天安门广场是全世界最大 的城市中心广场,国家博物馆居其左,人民大会堂居其右,广场中轴线上自北南 向南分别是国旗旗杆、人民英雄纪念碑和毛主席纪念堂。整个广场气魄宏大,无 与伦比,是国内外游客向往的地方。 第一节 概况 明永乐年间营建北京宫城时,将元大都南城墙向南推至今前三门大街一线, 在元大都丽正门北侧建承天门(天安门),同时建成了封闭的“T”字形广场。广 场东西两侧基本上按 “文东武西” 的布局分布着各中央机关。 清代大体承袭明制。 辛亥革命以后,天安门广场对外开放。由于其处于城市中心,成为群众集会、 演说游行的地方。1919 年爆发的“五四”运动、1935 年的“一二九”学生运动、 1947 年的“反饥饿、反内战”示威游行等,都发生在天安门广场。 1949 年 10 月 1 日,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并亲自升起了新中国的第一面五星红旗,首都 30 万群众参加了这一隆重的开国 大典。 20 世纪 50 年代,整修了天安门城楼,拆除了“T”字形广场的围墙,拓展了 长安街,建造了人民英雄纪念碑、人民大会堂、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革命博物 馆(2003 年合并为中国国家博物馆)。70 年代又建造了毛主席纪念堂,形成如今 天安门广场的建筑格局。 1999 年建国 50 周年前夕,再次对天安门广场进行了改造。用 28 万块浅粉色 花岗岩石取代了过去的水泥砖;广场两侧各辟 4800 平方米的绿地,总面积 9600 平方米,象征着我国 960 万平方千米的领土;并改善了照明系统。改造后的天安 门广场,更显得美丽与壮观。 1961 年,天安门城楼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第二节 天安门 一、天安门城楼 (一)历史沿革 天安门建成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初建时,城台开有五门,上部门楼面阔 五间,重檐歇山顶。重檐中间悬“承天之门”匾额,取“承天启运,受命于天” 之意。 承天门门楼在明天顺元年(1457)被火烧毁, 明成化元年(1465)由工部尚书白圭主 持重建。明崇祯十七年(1644),承天门再次毁于战火。 清顺治八年(1651),按照明代建筑规制重建承天门后,改称为“天安门”。 建国以后,政府对天安门进行过多次大规模修缮与改造。对门楼内全部木构 件都做了防腐、防火处理;安装了电梯、照明、供暖、通讯、摄影等设施;在天 安门前东西两侧增建观礼台等。1988 年元旦,为迎接龙年旅游年,天安门城楼 正式对公众开放。 (二)建筑规制 天安门占地面积 4800 平方米,由城台和城楼两部分组成,通高 33.7 米(1970 年重修后,高度为 34.7 米)。 城台下部为汉白玉须弥座,上部为城台主体,外面包砌山东临清官窑烧制的 城砖, 城砖外抹灰再涂以红色颜料。 城台正面开有五间锅底券(俗称桃尖券)门洞。 正中的御路门洞最宽、最高,其余的门洞尺寸自中央向两侧递减。 城楼面阔九间,进深五间,重檐歇山顶,顶上覆盖黄色琉璃瓦。大殿有 60 根红漆立柱,地面铺设的是苏州、江宁等地烧制的金砖。 “九”这个数字在天安门中随处可见,如城楼面阔九间;檐角小兽九只;门 窗共 36 扇,为四“九”;城台券门每扇门的门钉为 81 颗,为九“九”等;以喻 天数。 (三)功能用途 天安门是明清两朝皇城的正门。明清时期凡遇国家大典,如皇帝登基、册立 皇后、册立太子、命将出征等,都要在天安门城楼上举行隆重的颁诏礼。 颁诏礼从太和殿开始。届日,皇帝御太和殿,内阁大学士从太和殿内的黄案 上捧诏书至太和殿前檐下授予礼部官员。 礼部官员先将诏书放在丹陛正中的黄案 上,行礼后再置于云盘内,捧出午门放入龙亭。銮仪卫校卫将龙亭抬往天安门城 楼之上,奉诏官捧出诏书,由宣诏官在宣诏台宣读,文武百官在金水桥南跪听。 之后。奉诏官将诏书从天安门城楼上降下,礼部官员用朵云漆盘承接后,放入龙 亭内抬往礼部。礼部官员负责将诏书用黄纸誊写若干份,分送各省,颁布天下。 明代颁诏, 用龙头杆系黄丝绳拴诏书降下; 清代改用木雕金凤口衔诏书由上而下, 俗称“金凤颁诏”。 明清时期,每逢圜丘坛祭天、方泽坛祭地、祈谷坛祈谷、先农坛耕c田、御 驾亲征等,皇帝及随从人员都从天安门出入。 (四)今日天安门 天安门城台正中大门上方挂有一幅巨型毛主席画像,画像高 6 米、宽 4.6 米, 加上相框总重约 1.5 吨,每年国庆节前都重新绘制。开国大典时,天安门上悬挂 的第一幅毛主席画像为头戴八角帽的形象,作者是周令钊。现在的画像工作由北 京美术公司的画家担任。 天安门城楼重檐正中悬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国徽以周令钊和张仃的创意 为基础,最终由梁思成完善设计。国徽图案由天安门、国旗、齿轮、麦稻穗、红 绶带组成。 天安门城楼内以屏风分隔成 5 个空间,其陈设是根据开国大典时的环境布置 的。 二、天安门前设施 (一)外金水桥 天安门前外金水河上跨 7 座并列的三孔拱券式石桥。中间 5 座分别与天安门 城楼的 5 个门洞相对,正中为御路桥,供帝后行走;两侧为皇族桥,供宗室王公 行走;皇族桥左右两侧为品级桥,供三品以上官员行走。另外两座为公生桥,分 别位于太庙和社稷坛南大门前(此二门为民国年间在皇城城墙上辟建), 专供四品 以下官员、兵弁、杂役等行走。 外金水桥中御路桥最长、最宽,桥栏望柱上雕以云龙纹饰。其他桥的长度与 宽度依次递减,望柱柱头为火炬形,上面刻阴线 24 道,又称“二十四气”式。 (二)华表 天安门城楼前后各有一对立于明成化元年(1465)的汉白玉华表,每座华表高 约 10 米,重达 20 吨。华表由三部分组成:底部是围绕有护栏的八角形台座;中 间柱身通体雕有盘龙和朵云,柱头横插云板;顶部承露盘上有一蹲兽,俗称“望 天辍薄 华表通常置于宫殿、陵墓、坛庙前后,也立于桥头、渡口、关津等处,起着 美化和标志的作用。华表起源于“表木”,立在不同的地方,具有不同的作用和 名称。立在坟墓神道两侧的称为“墓表”;立在交通要道和驿站作为路标使用的 称为“路表”或 “桓表”。其中雕刻华丽的便称为“华表”。也有华表源于诽 谤木的说法。 (三)石狮 天安门前有两对雕刻于明永乐年间的汉白玉石狮,它们分别位于外金水河南 北两岸,东侧的都是雄狮脚踏绣球,寓意一统寰宇;西侧的都是雌狮脚踩幼狮, 寓意子孙绵延。两对石狮的头部都歪向内侧,以示保卫御路。石狮为镇物,一般 置于大门前。 第三节 明清时期的天安门广场 一、“T&字形广场 明代承天门广场是用红色宫墙围成的“T”字形,其东端为长安左门,西端为 长安右门,御路南端为大明门,北端为承天门。外金水河以南,长安左门与长安 右门之间,东西长约 370 米,南北宽约 80 米的地方全部用石板铺砌,称为“天 街”,是颁诏时官员们跪听之地。天街中部与中央御路连成一体,其围墙与皇城 城墙相接。 “T”字形广场是皇城的前区。 清代对广场结构没有改动,只是将大明门改称大清门,承天门改称天安门。 乾隆十九年(1754),在长安左门与长安右门外,分别增筑了东三座门(今南池子 南口以东的长安街上)和西三座门(今南长街南口以西的长安街上)。 [快车下载]明清时天安门及天安门广场.jpg: [快车下载]清朝时期天安门及其广场平面示意图.jpg:二、文东武西 天安门广场东侧宫墙外(今中国国家博物馆一带),基本上是各文职机关所在 地。明代设有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工部、宗人府、鸿胪寺、钦天监、太医 院等;清代增设了翰林院等。 天安门广场西侧宫墙外(今人民大会堂一带),大体上是武职和司法机关所在 地。明代设有五军都督府、锦衣卫、太常寺、通政使司等;清代改设銮仪卫、太 常寺、通政司、都察院、大理寺、刑部等。 三、长安左门与长安右门 长安左门与长安右门分别位于太庙前和社稷坛前的长安街上,门为东西向, 券门三间,面阔五间,进深三间,砖石结构,单檐歇山顶。1953 年,为改善日 趋拥挤的交通状况而将此二门拆除。 长安左门俗称“龙门”。在故宫太和殿举行“金殿传胪”仪式后,礼部官员 把进士黄榜张挂在长安左门外临时搭建的“龙棚”里,新科进士们均由长安左门 出皇城依序看榜。五行方位中东方属木,主生;四象中东方为青龙,皇城前广场 东门上应天象。 “一登龙门身价百倍”,故名。此外,长安左门内千步廊拐角处, 还是“吏、兵二部月选官掣签”(选拔官吏)及礼部“磨勘”(复查乡试、会试试 卷及考生资格)的地方。 长安右门俗称“虎门”。每年 8 月初,皇帝诏令三法司(刑部、大理寺、都察 院)会同王公大臣,在长安右门内千步廊拐角处集中会审未决死囚案件。霜降以 后,刑部监狱内的死刑犯从长安右门外下囚车,由南门洞进入,在长安右门内千 步廊拐角处一字排开,跪在公案前听候审问,案件呈送皇帝最终裁决。五行方位 中西方属金,主杀;四象中西方为白虎,故长安右门俗称“虎门”。 四、千步廊 千步廊位于广场御路的东西两侧,南北方向为通脊联檐廊房,各 110 间。到 天街南侧向东、西方向各延伸 34 间,东至长安左门,西至长安右门,总共有廊 房 288 间。民国初年,千步廊被拆除。 御路东侧千步廊外为卢部米仓,御路西 侧千步廊外为工部木仓。 五、大明门 大明门位于“T”字形广场南端,明代称“大明门”,清代称“大清门”,民 国元年 (1912),改名为“中华门”。 大明门为砖石结构,单檐歇山顶,券门三间,门前石狮一对,左右立下马碑 各一座。明永乐年间建成时,大学士解缙题写门联“日月光天德,山河壮帝居”。 清代没有改动。 1958 年天安门广场扩建时将此门拆除。1976 年在此处建造了毛主席纪念堂。 六、正阳门 正阳门位于大明门南侧,建成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正阳”是取“圣主 当阳,日至中天,万国瞻仰”之意。 明清时期,正阳门包括城楼、箭楼、瓮城、瓮城内的关帝庙与观音庙、瓮城 前的正阳桥与五牌楼, 它们共同构成北京内城正南一组壮观的建筑群。其中城楼 高 40.36 米, 箭楼设有箭窗 94 个,均是内城各城门中最高大宏伟的城楼和箭楼。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正阳门被八国联军的炮火击毁,光绪二十七年(1901) 重修正阳门城楼,光绪三十二年(1906)重修正阳门箭楼。在正阳门城楼与大明门之间,有一个百步见方的小广场。广场上石护栏的通道呈“十” 字形,称“棋盘街” 。棋盘街南连正阳门,北接大明门,东、西分别通往东江米巷(今东交民 巷)和西江米巷(今西交民巷)。因明清两代不准平民从皇城中间穿行,棋盘街便成为当时北 京东、西城市民来往的交通要道。第四节 今日的天安门广场 一、广场与长安街 今日天安门广场南北长 880 米、东西宽 500 米,占地面积 44 万平方米,可容 纳 100 万人举行盛大集会,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中心广场。 明清时期长安街以天安门城楼为界分为东、西两段,东长安街从长安左门至 东单牌楼,西长安街从长安右门至西单牌楼。1966 年长安街成为一条横贯北京 城东西的交通大道。如今的长安街向东延伸到通州区,向西延伸到石景山区,平 均宽度 70 米,最宽处 100 米,长度 46 千米。 [快车下载]天安门广场示意图.jpg:二、国旗、旗杆、升(降)国旗仪式 (一)国旗 1949 年 9 月 27 日,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通过了五 星红旗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的提案。国旗图案的设计者是曾联松。 在开国大典上,由毛泽东主席亲手升起的第一面五星红旗长 5 米多,宽 3 米 多。如今这面国旗收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内。 (二)旗杆 1991 年,我国政府颁布了《国旗法》。为适应新的升(降)国旗仪式的要求, 对原旗杆基座和旗杆进行了改造,改建工程于 1991 年 5 月 1 日竣工。 改建后的旗杆基座面积由原来的 4 平方米增加到 36 平方米, 四周环绕汉白玉 栏杆,周围有 2 米宽的通道。基座外环铺 2 米多宽的赭红色花岗岩,最外层为 5 米宽的绿化带。 绿化带外的护栏由 56 个金色铜制隔离墩组成,象征 56 个民族团 结在国旗下。 新旗杆由无缝钢管制作,从原来的 22.5 米增高到 32.6 米,分 4 节组装,重 达 7 吨。 (三)升(降)国旗仪式 自 1991 年 5 月 1 日起, 在天安门广场开始执行北京市政府颁布的升(降)国旗 仪式的新规定,仪式分为节日和平日两种。逢国家重要庆典或每月 1 日,举行节 日升(降)旗仪式。届时由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国旗护卫队官兵 36 人和军乐队 员 60 人,组成升(降)旗仪仗队,由军乐队员现场演奏国歌。平日升(降)旗仪式 只有 36 名国旗护卫队官兵执行仪仗任务,仪式进行时播放国歌录音。 升(降)旗时,由一名掌旗手肩扛五星红旗,两名升(降)旗手随扈,其他护旗 队员分四列纵队由天安门正门出,行至金水桥南侧,正步走 138 步,准确到达既 定位置。 国旗升降时间依据每天日出和日落时间来确定。每天早晨,当太阳的上部边 缘与天安门广场的地平线相切时,即为升旗时间;每天傍晚,当太阳的上部边缘 与天安门广场的地平线相切时,即为降旗时间;遇到雨雪等天气,按推算时间进 行。 升旗速度由电子计算机控制,从奏响国歌的第一个音符开始冉冉升起,到国 歌的最后一个音符终止,整个过程为 2 分 7 秒,国旗准时升到旗杆顶端。 三、人民英雄纪念碑 1949 年 9 月 30 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决议,在天 安门广场竖立人民英雄纪念碑。 当天下午,毛泽东主席率全体政协委员在天安门 广场举行了隆重的奠基仪式。一年多后,在 240 多个各具特色的应征方案中,确 定以梁思成的设计方案为主,并征求多方意见形成今日造型。1952 年动工兴 建,1958 年 5 月 1 日举行了揭幕仪式。 人民英雄纪念碑碑顶采用的是传统建筑形式的J顶规制。 纪念碑的碑文分两部分。碑身正面(北面)“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大字为 毛泽东题写。背面碑文由毛泽东撰文,周恩来亲笔书写,内容如下:“三年以来 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 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 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 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碑文以紫铜为胎,用传统工艺鎏金,共用黄金 130 两,镶 嵌在花岗岩碑芯上。碑身两侧由五角星、松柏、旗帜组成的花环浮雕装饰。 碑座由两层月台和两层须弥座构成,下层须弥座四周镶嵌着 10 幅汉白玉浮 雕。内容按历史顺序依次为: “虎门销烟”、 “金田起义”、 “武昌起义”、 “五 四运动”、“五卅运动”、“南昌起义”、“抗日战争”、“胜利渡江”。在“胜 利渡江”两旁另有两块装饰性浮雕,内容为“支援前线”和“欢迎人民解放军”。 全部浮雕共有 180 个人物, 概括了我国 100 多年的革命史。上层小须弥座四周雕 刻有由牡丹、荷花、菊花、百合花组成的 8 个花圈。 人民英雄纪念碑通高约 38 米,碑身由 413 块花岗岩垒砌成,其中高 14.7 米 的碑芯重达 60 多吨。整座建筑共使用花岗岩、汉白玉等各种大小石料 1.7 万多 块,是新中国第一座大型纪念性建筑物。 四、毛主席纪念堂 毛主席纪念堂位于天安门广场中轴线的南部,总建筑面积 2.8 万平方米,门 额上悬挂由华国锋题写的“毛主席纪念堂”金字匾额。毛主席纪念堂全部工程仅 用了 6 个月时间,于 1977 年 9 月 9 日毛泽东主席逝世周年时正式对外开放。 毛主席纪念堂一楼分为三个部分:北大厅是举行纪念活动的场所,大厅中央 为汉白玉雕刻的 3 米多高的毛泽东坐像, 坐像背后的墙上悬挂一幅描绘祖国山河 的巨型绒绣。瞻仰大厅是纪念堂的核心部分,正中砌有黑色花岗岩棺床,四周鲜 花簇拥。棺床上的水晶棺中安放着毛泽东遗体,遗体上覆盖中国共产党党旗。南 大厅北面的汉白玉墙壁上, 镌刻着毛泽东手书体的诗词 《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 。 纪念堂二楼为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邓小平、陈云等老一辈无产阶级 革命家的纪念室。 毛主席纪念堂北门和南门外,各有两组人物群雕, 四组雕塑中共有 62 个人物, 由来自全国 18 个省市的 100 多名雕塑家共同完成。 五、人民大会堂 人民大会堂位于天安门广场西侧。整座建筑平面呈“山”字形”,中央最高 处 46.5 米,是天安门广场中最高的建筑。建筑面积 17.18 万平方米,超过 了故宫的建筑面积。四周共有廊柱 134 根,其中东侧正门的 12 根廊柱高 25 米,直径 2 米,均用天然大理石镶砌。门额上国徽直径 4 米,重达 2 吨。 人民大会堂是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 10 周年而建造的北京 50 年代十大 建筑之一,自 1958 年 10 月动工,至 1959 年国庆节前竣工。 人民大会堂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南部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区,其中包括以 我国 34 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特别行政区命名的会议厅(包括台湾厅)。 中部为万人大礼堂。大礼堂分上、中、下三层,可容纳 1 万人举行会议。每 个座位都安装有扩音器和译意风(可同时翻译 12 种语言)。万人大礼堂顶部为穹 隆顶,中央有巨型红色五角星灯,周围点缀着 70 道光芒、40 片葵花瓣、500 个 满天星及三环水波式暗灯槽等各种灯饰, 喻意为 “万众一心团结在党中央周围” 。 北部为宴会厅,是党和国家领导人举行盛大国宴和招待会的地方,可供 5000 人的座席宴会或 1 万人的酒会,是我国最大的宴会厅。 六、中国国家博物馆 中国国家博物馆位于天安门广场东侧,总建筑面积 6.9 万平方米,馆藏文物 丰富,2003 年 2 月 28 日正式挂牌成立,馆名由***同志题写。 中国国家博物馆是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 10 周年而建造的北京 50 年代 十大建筑之一,1959 年 8 月竣工。中国国家博物馆现由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 革命博物馆两部分组成。 中国历史博物馆位于国家博物馆南半部, 其历史可以追溯到 1912 年成立的北 京历史博物馆,当时馆址在国子监内。1918 年迁入故宫午门至端门的两侧朝房 内, 以后曾相继改名为国立历史博物馆、 中央博物馆筹备处、 北平历史博物馆等。 1959 年迁入此地,并正式更名为“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历史博物馆的基本 陈列是“中国通史”,时间从 170 万年前的元谋猿人开始,直到清王朝灭亡。展 出内容以考古发掘和传世文物为基础,加上文献、图片等,分原始社会、奴隶社 会、封建社会三部分按朝代展出。 中国革命博物馆位于国家博物馆北半部, 其历史可以追溯到 1950 年成立的中 国革命博物馆筹备处,最初在北海团城,后迁入故宫武英殿。1959 年迁入此地, 并正式更名为“中国革命博物馆”。中国革命博物馆收藏和展览的是 1840 年鸦 片战争以来的近代和现代文物。其中珍品有: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奏折,清宣统皇 帝的退位诏书,李大钊遇害的绞架,方志敏《可爱的中国》的手稿,开国大典时 升起的第一面五星红旗等。展品分中国革命历史和中国共产党党史两大部分展 出。 第二章 故宫 故宫位于北京市区中心,是明清两朝的皇宫。故宫又名紫禁城,始建于明永 乐四年(1406),建成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是中国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古 代皇宫建筑群。 故宫无论在总体布局还是建筑形式上都体现了封建社会的等级礼 制和帝王至高无上的权威。 故宫还珍藏了百余万件珍贵文物,其中国宝级文物数 以万计,代表了中国历代文化艺术的最高水平。 1961 年故宫博物院被国务院列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7 年故宫博 物院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世界文化遗产委员会对故 宫的评价是: “紫禁城是中国 5 个多世纪以来的最高权力的中心。它以园林景观 和容纳了家具及工艺品的 9000 个房间的庞大建筑群,成为明清时代中国文明无 价的历史见证。” 第一节 概况 一、历史沿革 (一)明朝 明永乐四年(1406),明成祖朱棣下诏:“北京为兴王之地,宜为首善之区。” 决定分遣大臣采备建筑材料,正式启动北京宫城的建设。此间动用工匠 23 万、 民夫百万,至永乐十八年(1420)竣工。永乐十九年(1421)元旦吉日,明成祖朱棣 御奉天殿受朝贺,紫禁城正式启用。 紫禁城工程设计和营造以南京皇宫为蓝本,其规模与南京皇宫相比,“凡庙 社、郊祀、坛庙、宫殿、门阙,规制悉如南京,而高敞壮丽过之”。明朝为故宫 的建筑规模奠定了宏伟的基础。 紫禁城建成后,人祸天灾不断发生。永乐十九年(1421)四月,紫禁城启用不 到百日,前朝三大殿即被一场大火烧毁。此后前朝三大殿、乾清宫、坤宁宫、奉 天门、午门等处,先后在正德、嘉靖、万历各朝屡遭火毁。崇祯末年紫禁城又遭 兵火,宫殿建筑、官藏文物惨遭破坏。 明朝自成祖朱棣到思宗朱由检(), 共有 14 位皇帝在紫禁城生活起 居、治理国家。 (二)清朝 清朝统治者入驻紫禁城后,经数代皇帝的经营,紫禁城逐步恢复了元气。此 间,在重建已毁宫殿建筑的基础上,对部分区域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改造,如文渊 阁、宁寿全官、南三所、西五所、斋宫、毓庆宫等处。 清廷特别重视防火。首先,对紫禁城所有重要建筑进行防火结构的改造、建 防火墙、加厚墙体、封护房檐等。其次建立火班(消防队),定时进行消防演练以 防不测。第三是配备消防器材,增加太平缸,并在主要建筑周围陈设激桶(可喷 水的器械)、水桶以备不时之需。这些措施比较有效地防止了重大火灾的发生。 清朝各代皇帝中, 清高宗弘历对紫禁城的维护保养不遗余力, 使紫禁城再现辉煌。 清朝中期以后,各代皇帝对紫禁城的建设没有新的建树。到了清末,国力衰 微,管理松懈,紫禁城再次走上下坡路。宫中不但垃圾如山、河道淤塞,而且火 灾又起。同治年间武英殿被烧毁,光绪年间太和门失火,民国初年建福宫失火, 损失惨重。 清朝自世祖福临到逊帝溥仪(), 共有 10 位皇帝在紫禁城内生活起 居、治理国家。 (三)民国 清宣统三年(1911),末代皇帝溥仪退位。根据民国政府所允“关于清帝逊位 后优待之条件”,清廷皇室成员仍可居住在紫禁城内廷,即乾清门广场以北、神 武门以南区域。直至民国十三年(1924)冯玉祥发动“北平政变”,要求溥仪“即 日移出宫禁”溥仪才搬出紫禁城。此间,仍有人使用过紫禁城,那就是民国二年 (1913)十月十日,袁世凯在紫禁城太和殿举行了大总统就职典礼。为此,袁世凯 下令撤掉了皇帝宝座,换成西式靠背椅,并取消了紫禁城前朝匾额上的满文。 清廷退出紫禁城后,1924 年 11 月 7 日中华民国临时执政府宣布成立“清室 善后委员会”,负责处理清廷公私财产,并筹备成立图书馆和博物馆事宜。经过 酝酿确定博物馆名称为“故宫博物院”,并于 1925 年 10 月 10 日举行故宫博物 院成立典礼,紫禁城正式对社会开放。 1931 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后,为保护故宫馆藏文物,国民政府将故 宫内文物 13000 余箱运往南方。解放前这些文物中最有价值的 2972 箱文物转运 到台湾,现藏台湾台北故宫博物院内。 (四)今日故宫 解放 50 余年来,政府对故宫博物院的维护、保养、研究投下巨资,使紫禁城 再次焕发青春。 解放初期从 1952 年起, 故宫博物院用了数年时间清理宫中垃圾,完成修缮工 程数百处,修复坍塌的河岸,疏通阻塞的下水道。现在正在修复建福宫花园、中 正殿等处,准备扩大开放展区,以便迎接更多的游客。 为防止火灾的发生, 故宫内安装消防管道近万米,主要建筑全部安装避雷针。 宫内还配备专业消防队,消防设施日益现代化,做到了杜绝隐患,万无一失。50 余年来故宫内不曾发生过一次火灾事故。 故宫博物院对馆藏文物的保护和研究是其工作的重点。数十年来清理文物 100 余万件,征集流失文物 20 余万件。并成立专业部门分门别类对文物进行研 究陈列。经过数十年的工作,为故宫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使之成为世界上最著名 的博物馆之一。 其特点表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 它是一座完整的皇宫遗址博物馆; 其次,它是一座包罗万象的综合艺术博物馆;第三,它还是集中国古代建筑之大 成的古代建筑博物馆。 二、紫禁城名称的由来 紫禁城的“紫”,指的是紫微垣。 紫微垣位于天的中央最高处, 共有恒星 15 颗, 这组恒星被认为是 “运乎中央, 临制四方”的天帝所居的宫殿,《广雅.释天》称其为“紫宫”。《后汉书》又 说:“天有紫微宫,上帝之所居也,王者立宫,象而为之。”所以人间的皇宫应 天象而建,是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的格局,与天宫相 类。 “禁”是指禁地。皇宫又叫“大内”,警卫森严。所以北京皇宫名之为紫禁 城。 三、紫禁城的布局 紫禁城坐落在北京城的中轴线上,背靠“镇山”(景山),面南朝阳,其左前 方为太庙(今劳动人民文化宫),右前方为社稷坛(今中山公园),雄伟壮丽,尽显 天朝大国的泱泱气度。 紫禁城由高大的城墙、宽阔的护城河和无数的宫殿组成。紫禁城占地面积 72 万余平方米,建筑面积 15 万平方米,共有宫殿房屋 8704 间(1973 年统计)。 紫禁城外围城墙高 10 米,东西宽 753 米,南北长 961 米。城上四隅各建十字 脊、三开间、三层檐角楼。角楼平面呈曲尺形,传说其结构为“九梁十八柱七十 二脊”,整个角楼犬牙交错、钩心斗角,精美异常。城墙四正方位各开一城门, 南为午门,北为神武门,东为东华门,西为西华门。 城墙外绕以护城河(筒子河),河宽 52 米,青砖墁底,条石护岸,波光跃金, 流淌舒缓。 紫禁城内的宫殿由前朝、后廷两部分组成。 前朝位于紫禁城中轴线南部。前朝的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坐落在一个巨 大的“土”字形须弥座上。因为这里是举行大朝会、体现国威帝尊的地方,所以 这里的宫殿特别高大辉煌。 前朝两翼东侧为文华殿建筑群, 西侧为武英殿建筑群。 [快车下载]故宫.jpg:后廷位于中轴线北部, 是帝后的生活区,宫殿规制与前朝相比显得内敛含蓄。 乾清官、交泰殿、坤宁宫是后廷的中心,两侧为东西六官。再东为宁寿全宫,再 西为慈宁宫等建筑。祭祖礼佛的宫殿、休闲娱乐的御花园分布其间。整座皇宫千 门万户,内外有别,上下有序,上自帝后,下至奴仆,各得其所。 第二节 前朝 一、午门及午门广场 (一)午门 1.午门的建筑规制 午门是紫禁城的正门,因其位于紫禁城的午位(正南方),故称午门。午门的 建筑规制是汉唐以来皇宫正门规制的延续,即宫门两旁建两阙,整座门呈“凹” 字形的大门。 午门城台正中建筑为重檐庑殿顶城楼,九五开间,通高 35 米。两观城台上建 连檐通脊明廊各 13 间。 明廊南北各有一座鎏金宝顶的四角攒尖崇楼,它们与 正中城楼联成一气,俗称“五凤楼”。 午门城台上正殿东侧陈钟,西侧置鼓,以为皇帝亲祀祭享、文武百官上大朝 之用。皇帝亲祀坛庙出午门时,午门上鸣钟,皇帝祭享太庙时,午门上击鼓。举 行大朝礼时,午门上鸣钟鼓,百官以钟鼓声为进退。 午门面南,正门三间,两观下东西侧另开左掖门、右掖门,东西向。午门南 面正门三间,背面则为大门五间,人称这种规制叫“明三暗五”。 2.出入午门的规矩 午门正门专由皇帝出入。举行大朝礼或随皇帝出入时,三品以上文武官员由 左(东)门出入, 宗室王公由右(西)门出入,三品以下文武百官分东西班次由左右 掖门出入。 殿试时贡士按名次单数走左掖门,双数走右掖门。举行传胪大典时进士亦按 名次分单双数, 由鸿胪寺分左右掖门入。 大传胪后, 进士中一甲进士状元、 榜眼、 探花可由午门正门出宫以示褒扬。 皇帝大婚,皇后进宫从午门正门人。 3.午门的用途 明清两朝在午门前举行的活动分两类。一类是逢年过节与官民同乐的活动。 明朝时每逢正月十五、立春、端午、重阳等节庆,宫中会赐糕饼、悬花灯。明清 两朝立春时还会在午门前举行由顺天府尹率领的大兴、宛平县令举行进献春山、 春牛活动,象征春耕和丰收。另一类是正式的典礼,清朝时在午门主要进行两件 事,一为凯旋献俘礼,二为颁朔礼。 凯旋献俘礼是朝廷在重大军事行动中取得胜利后,为了安民心、振国威举行 庆典活动。献俘礼在“五礼”中属于军礼范畴。届时皇帝亲御午门城楼上,参加 俘大典。清乾隆年间为平定准噶尔、回部、金川等地的叛乱举行过四次献俘礼。 颁朔礼即颁布第二年历书的典礼。夏历(农历)以月相的阴晴圆缺计月,每月 初一日为朔日,十五日为望日。颁朔礼于孟冬一日在午门前举行。事前钦天监算 好第二年的朔望日,规定每日宜忌事项,制成历书,称“时宪书”,俗称皇 历。 时宪书通过午门前举行颁朔礼颁布天下遵照实行。明清两朝所颁时宪书也都 颁给蒙古、朝鲜、琉球、占城等周边地区和国家。 (二)午门广场 1.广场五门 除午门之外,午门广场周边共设五个门。正南为端门。午门两观城台南侧, 东为阙左门,西为阙右门。阙左门、阙右门之南为连檐通脊朝房各 42 间。东朝 房南侧为太庙右门,西朝房南侧为社稷坛左门。两门之南各有朝房五间。 2.朝房 太庙右门、社稷坛左门南北朝房为六科廊。其中吏科、户科、礼科在东朝房, 西向;兵科、刑科、工科位于西朝房,东向。 六科廊以北房间为各部、院、寺、监的朝房。阙左门、阙右门之北各有东西 向朝房三问,为王公朝房。现为故宫售票处。 3.紫禁城禁卫制度 午门前两座值房是侍卫值班的地方。清朝时对皇宫安全保卫十分重视,制定 了严格的规章制度。 其中门禁制度规定,无论王公大臣还是奴仆杂役都不可随便 行走。 每座宫门都对可从此门出入的人登记造册,违反规定的无论出入者还是守 门者都会受到重罚。除此之外宫内还制定了宿卫制度、门钥制度、合符制度等一 系列警卫制度,以保证宫中的安全。 4.廷杖 午门广场是明朝实施“廷杖”的地方。廷杖就是对在朝廷上违逆了皇帝意志 的大臣用棍子打的刑罚, 处罚地点在午门外御路西墀之下。廷杖时由主管东厂兼 司礼监太监和锦衣卫使监刑,宣旨后行刑。清朝没有实行这种刑罚制度。 明朝成化年以前,廷杖只具象征性,并非真打,示辱而已。后来逐渐变成真 打,不时发生伤人致死的事件,其中有两次廷杖轰动朝野。一次是正德十四年 (1519),劝阻明武宗朱厚照南巡的大臣被处以廷杖之刑,一次被打 158 人,死 15 人;另一次是明嘉靖三年(1524),因“大礼仪”事件,廷杖大臣 134 人,死 17 人。 二、太和门及太和门广场 (一)太和门 1.历史沿革 太和门为前朝正门,初建于明永乐年间,时称奉天门,明嘉靖年间改称皇极 门。清顺治年后改称太和门。 太和门为重檐歇山顶,九四开间,三开门,坐落在崇基之上,围以汉白玉石 栏。明永乐初年,三大殿火毁后,成祖朱棣曾在此御门听政。清朝入关后,清世 祖福临的登基典礼、 加封多尔衮为叔父摄政王、封吴三桂为平西王等活动都是在 太和门举行的。 清末光绪十四年(1888)十二月太和门被火焚毁。日近元旦节庆大典,第二年 正月又值光绪大婚之期, 重建已经来不及,遂以扎彩工艺临时搭成一个仿建的太 和门救急。假门无论在尺寸结构,还是花纹与装饰上都与原来的门一般无二,使 得长年在宫里的人都辨不出真假。今天的太和门是此后重建的。 2.六和六安 太和门东庑中间的门叫协和门,西庑中间的门叫熙和门。太和门、协和门、 熙和门加上前朝三大殿的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称之为“六和”。皇城的天安 门、地安门、东安门、西安门、长安左门、长安右门称之为“六安”。“六”指 天地四方,内外相应,称之为“六和六安”,意为内和外安、天下太平之意。 (二)太和门广场 1.陈设 太和门前陛间列鼎式香炉 4 只,门前御路东西各立青铜巨狮 1 尊东侧铜狮身 后为汉白玉佛龛形石雕台座,人称“空庙无神”。西侧铜狮身后为汉白玉匣状石 雕,人称“空匣无玺”,石匣内曾发现过五谷杂粮。这两件陈设究竟有何寓意, 早已湮没无闻,无人知晓。 2.内金水河 太和门前为内金水河,河上跨汉白玉石桥五座,护以石栏。内金水河从紫禁 城西北角筒子河涵道引入紫禁城,沿紫禁城内西侧南流,至武英殿向东,经武英 殿门前,再东经涵道至太和门前。又经涵道东出至文渊阁前水池,从文渊阁东出 经三座门前石桥, 折而向南从紫禁城东南角銮驾库处出城, 流入午门东侧筒子河。 总长 2100 米。 内金水河的作用首先是宣泄雨水。紫禁城自西北至东南高差 2 米,无论多大 的雨水, 宫内任何地方都不会积水。科学的排水系统把雨水输入内金水河排出宫 外。 其次是防止火灾。防火是宫里的大事,内金水河中的水起到了灭火的作用。 明朝天启年间六科廊(当时在武英殿南)及后来武英殿的火灾事故都是用内金水 河的水扑灭的。 第三是满足宫中营造用水。紫禁城内数千间建筑,年年需要维护修葺。打浆 抹灰必须用水,内金水河的水为此提供了方便。 第四是风水上的需要。西北方向为乾位,为“天门”,东南方为巽位,为“地 户”。紫禁城必须以这种走向的水环抱,以“聚集生气”。实际上在近百万平方 米的建筑群中,内金水河(包括筒子河)对小气候的调节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 最后是建筑美学设计上的需要。内金水河自然地分割了建筑大格局的空间, 在紫禁城严肃规整的环境中, 它的曲线活泼生动,使紫禁城雍容华贵而不失优雅 多情。 三、太和殿及太和殿广场 (一)太和殿 1.历史沿革 太和殿始建于明永乐年间,原名奉天殿。永乐十九年(1421)四月毁于火灾, 正统六年(1441)重建。嘉靖三十六年(1557)再次毁于火灾,重建后改称皇极殿。 万历二十五年(1597)又毁于火灾,天启五年(1625)再次重建。明末太和殿再遭破 坏。 清初顺治年间重建后改称太和殿。清圣祖玄烨于康熙八年(1669)重修。康熙 三十四年(1695)又大规模改造, 将太和殿由九间改成 11 间,正殿仍为九五开间。 太和殿殿高约 30.05 米,面积约 2377 平方米,是现存中国宫殿建筑中最大的一 座。 2.太和殿的用途 太和殿在明清两代是举行大朝礼的地方。每逢元旦、冬至、万寿(皇帝生日) 三大节及皇帝登基、大婚、命将出征、金殿传胪等重大活动都要在太和殿举行隆 重的庆典。冬至圜丘大祀、孟夏圜丘常雩礼、孟春祈谷坛祈谷前一日,皇帝在太 和殿阅视祝版。 3.太和殿名称的含义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太和”二字出自《周易.乾.彖辞传》:“乾道变 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和乃利贞。”“太”即大,“和”即和谐。意为在天道的 主宰下,阴阳合 和。太和元气常运不息,万物和谐共存。 (二)建筑规制 1.殿顶 太和殿为重檐庑殿顶,是宫殿建筑最高等级的建筑形式。太和殿正脊上两头 的琉璃构件叫大吻,也叫正吻、鸱吻、龙吻,吻上的龙形有镇火之意。除了装饰 性,它的实用功能是吞住正脊和垂脊的交会处,以防风雨侵蚀。太和殿的大吻高 3.4 米,宽 2.68 米,厚 0.52 米,重约 4.3 吨,由 13 块琉璃构件组成。太和殿 的大吻是现存古建中最大的吻。 太和殿的大吻被认为具有神性, 大吻烧制完成时, 朝廷会派一品大员赴窑厂恭迎。安装时必须设香案,焚香跪拜,以示恭敬。 [快车下载]故宫太和殿剖面图.jpg:[快车下载]解释部分 1.jpg:2.柱子 太和殿由 72 根巨柱支撑, 根大红漆柱分布两侧,6 根沥粉贴金蟠龙金柱分 66 列宝座两旁。 3.藻井 藻井又称天井、龙井等。太和殿的藻井上圆下方,深 1.8 米,由上、中、下 三部分组成,最下层是方井,中层为八角形,上部为圆形。井内中心雕蟠龙俯首 下视,龙口衔宝珠,人称宝珠为轩辕镜,以示下面宝座上的皇帝为轩辕子孙正统 嫡脉。 藻井的设置主要是起烘托帝王尊严的作用。除太和殿之外,紫禁城中的重要 建筑,比如乾清官、养心殿内均有藻井。民间许多重要的坛庙寺观也用藻井的方 法突出神佛的伟大。此外藻井还有镇火的含义。 藻井:“藻”是每种有文彩的水草,古人有“龙风以藻饰星瑞”的说法,龙 也必须有水才能升腾变化。“井”宥多种解释,其中一说认为“井”是《易经》 六十四卦之一,巽下坎上。《象传》说:“未上有水,井。君子以劳民劝相。” 有“君主以德惠民”的含义。 [快车下载]三大殿平面图.jpg:4.金砖 金砖是专门为皇宫烧造的细料方砖。之所以叫金砖,是因为这种砖质地细密, 敲之有金石之声,故名。金砖主要产于江苏省苏州。因为苏州地区的土质细腻、 可塑性强,是很好的制砖原料,而且苏州地处大运河畔,有运输的便利,所以成 为金砖的主要生产地。 金砖的制造要经过多道程序。首先要选料,所用的土质须黏而不散、粉而不 沙。第二步是练泥。第三步是制坯。第四步是将砖坯阴干。最后是入窑烧制。烧 制时先用糠草熏一个月,去其潮气。然后用劈柴烧一个月,再用整柴烧一个月, 最后用松枝烧 40 天,总共需要 130 天才能烧制成功。 在太和殿铺设金砖时,先须按尺寸切磨加工,以使墁好的地面严丝合缝。然 后经过抄平、铺泥、弹线、试铺等几道工序把砖铺好刮平。最后在墁好的金砖上 浸以生桐油才完工。 太和殿内铺就这种工艺生产的金砖, 数百年来依然油黑光亮、 不滑不涩、隔潮透气、结实保温。 “高台榭,美宫室”是中国几千年来宫殿建筑的审美取向之一。紫禁城前朝 三大殿就坐落在高高的“土”字形须弥座上。太和殿位于“土”字形须弥座南部, 玉阶三层,南向,五出陛。 中国古代宫殿建筑主要由屋顶、屋身、台基三部分组成。台基是基础,它既 使建筑远离地下水、通风透光,又加强了排水功能,更衬托了建筑的完美。汉白 玉的层层须弥座,就像白云一般托起太和殿,犹如天上宫阙。 太和殿须弥座共三层,又称三台,其台心高 8.13 米,边缘高 7.12 米,落差 l 米,极利排水。须弥座四周护以汉白玉栏板,龙风云纹望柱下有排水螭首 1142 只。据说下雨时 1 142 只螭首会形成“大雨如练,小雨如注,千龙吐水”的奇观。 总之,太和殿巨大的屋顶铺满暖色调的金黄琉璃瓦,明亮耀眼,毫无厚重之感。 檐下木构间, 用蓝绿为主的冷色调绘成金龙和玺彩画,冷色调更衬托出飞檐翼角 的轻盈纤巧。 而沉着厚重的朱红色大柱稳稳地坐落在层层汉白玉须弥座上。远远 望去,蓝天白云下,整座建筑轮廓优美、比例和谐、庄严飘逸。太和殿是中国古 代建筑瑰宝中最具代表性的伟大建筑之一。 (三)太和殿内外的陈设 太和殿内的主要陈设是皇帝的宝座。宝座通体雕以金龙,椅后为雕龙金漆七 扇屏风。宝座上方藻井中的龙俯首向下,两侧 6 根金柱上 6 条龙的头朝向中间, 所有的龙都围绕着宝座之中的皇帝身上,正所谓“时乘六龙,以御天也”。座下 为须弥座式地平床,地平床上铺以地毯,正南二出陧,东四各一出陛,陛间陈设 香炉。宝座前设脚踏及香筒、f端、仙鹤、宝象等。 太和殿宝座原为明代遗物, 清朝皇帝一直沿用。袁世凯在太和殿举行大总统就职 典礼时去掉宝座,换成西式靠背座椅。解放后有关专家在库房内发现宝座残件. 经一年多的研究修复,恢复了宝座原貌。 2.太平缸 太和殿外东西两侧各陈鎏金青铜太平缸两口,每口重约 2 吨。鎏金是一种金 属加工工艺, 据说这么大的太平缸需用黄金 100 两。这几口太平缸上布满刀刮痕 迹,是八国联军占领紫禁城前朝时所为。 太平缸器形浑然厚重,金光灿灿,喻以“金瓯无缺”。它的实际用途是储水, 以备日常洒扫庭除、防火之用。据记载明朝时有热火处太监每到小雪节令,便给 缸加盖,缸座底下加铁屉,用以烧火防止缸内的水结冰,清朝时亦如之。紫禁城 内现共有明清两朝遗留下来的铜质及铁质太平缸 308 口,其中鎏金铜缸 18 口。 3.铜龟铜鹤 太和殿前丹陛东西两侧各有一只龙头龟和一只铜鹤。龟鹤都是祥瑞长寿的动 物,摆在这里有千秋万代的含义。实际上龟鹤是香炉,龟鹤背上有一块可开启的 盖,内置香料,以为上大朝燃香之用。届时香烟从龟鹤口逸出,神秘庄严。 4.鼎式香炉 太和殿前三层台阶间列鼎式香炉 18 只,丹陛上 6 只,以下 3 层,每层 4 只。 清初改明朝行政区划 15 省为 18 省,边疆地区不设省。后虽新疆、台湾、奉天等 地区设省,习惯上仍称 18 省。陈设 18 只鼎式香炉意为普天之下。鼎式香炉实际 上也是香炉,上大朝时鼎内亦放置香料,以备燃香之用。 5.嘉量 嘉量位于太和殿丹陛西南角汉白玉石座上。嘉量是古代的标准量器,它提供 了律、度、量、衡 4 种标准,是体现国家权力的重要指标。太和殿前嘉量是乾隆 九年 (1744)制造的,同时还制作了一件圆形嘉量,陈设于乾清官丹陛之上。 6.日晷 日晷位于太和殿丹陛东南角。日晷是古代中国的一种计时器,它由晷盘和晷 针组成,晷针从晷盘中心垂直穿过。晷盘上下两面刻以十二地支(子、丑、寅、 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分初、正,以为十二个时辰。晷盘上 的晷针指向北极 星,其倾角用 90。减去其所在地球上的纬度确定。北京处于地球上北纬 39。 54’的位置,太和殿前日晷倾角应该是 5006’。 在北京地区每年春分到秋分,太阳位于北半球,位置较高,晷针日影投在晷 盘上面。从秋分到第二年春分,太阳位于南半球,位置较低,晷针日影投在晷盘 下面。观察不同时期晷针的影子所指刻度,便是某时某刻。 7.品级山 明清两代官员等级分为九等十八级,由一品到九品,每品又有正从之别。太 和殿前广场上原来陈设有品级山,以为文武百官上朝站班之用。品级山当时的位 置在太和门以北御路两侧,东西各两行,每行 18 个,文武官员上大朝时就按品 级在相应的位置上站班行礼。明朝的品级山为木质,上为云纹雕饰下有座托,牌 上中间有 “正(从)某品”字样。清代品级山改为铜质,“山”形,中间铸阳文 “正(从)某品”字样。 (四)太和殿广场 1.周围建筑 太和殿两庑各有房 32 间。东庑中间为体仁阁,阁之北为左翼门。西庑中间为 弘义阁,阁之北为右翼门。左翼门、右翼门为东西向。太和殿两侧为中左门、中 右门,均南北向。 2.体仁阁 清朝前期曾在体仁阁举行博学鸿词科的考试,以延揽科举制度之外的人才。 康熙、雍正年间有许多学者通过这种方式被朝廷任用,成为一代名臣硕儒。嘉庆 年间这里存放过清高宗弘历以前皇帝的甲胄。 3.弘义阁 弘义阁是清廷收储珠宝的地方,也是皇家银库。太和殿两庑则是皇家其他用 品的库房,如缎库、皮库、瓷库、衣库、茶库,与银库并称为内务府六库。 4.广场 太和殿前广场面积约 3 万平方米。中间御路铺以青石,两侧青砖墁地。青砖 地面上扇形排列两排汉白玉石块各 90 余方,是举行大朝礼时卤簿中各类仪仗站 班位置。 [快车下载]大朝礼.jpg: [快车下载]2.jpg: 四、中和殿 (一)建筑规制 中和殿位于太和殿和保和殿之间,正处于“土”字形须弥座的中部。殿为方 形,四角攒尖式,鎏金宝顶,四面各三开间,南北三出陛,东西一出陛。 (二)中和殿的用途 1.凡遇三大节举行庆典前,皇帝先于中和殿升座,内阁、内大臣、都察院、 翰林院、詹事府各堂官及侍卫执事人员向皇帝行礼。皇帝在此稍事休息,等待到 太和殿上朝的时辰。 2.如遇皇帝亲自参加方泽(地坛)、太庙、社稷坛及历代帝王庙、先师孔子、 朝日 (日坛)、夕月(月坛)等处的祭祀活动,先一日皇帝会到中和殿阅视祝版, 以示恭敬谨慎。 3.每年仲春吉日,皇帝会到先农坛行耕耩礼。届时皇帝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上扶犁三推, 以躬耕垄亩的姿态, 告诫天下官守百姓, 应不违农时搞好农业生产。 耕c礼前,皇帝亲临中和殿阅视祝版、农具和盛放种子的青箱。 (三)中和殿名称的含义 中和殿在明初称华盖殿,嘉靖年间改称中极殿,清初改名中和殿。“中和” 二字出于《札记.中庸》:“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体现了儒家中庸之道的思想。 (四)中和殿内的陈设 中和殿地平床上设宝座,宝座后有屏风,旁置香炉。 五、保和殿 (一)保和殿的建筑特点和殿后石雕丹陛 保和殿位于前朝三大殿“土”字形须弥座的后部,重檐歇山顶。其建筑内部 的特点是殿内南侧减去了一排柱子,使宝座前的空间特别宽敞、明亮。这种建筑 方法叫“减柱造”。 保和殿后的台阶上有一块紫禁城内最大的石雕丹陛。丹陛为艾叶青石,上雕 九龙,云纹回护,海水江牙,雕工精美。丹陛石长 16.57 米,宽 3.07 米,厚 1.7 米,总重 200 余吨,采自北京房山境内的大石窝。 (二)保和殿的用途 保和殿在清朝时是每逢除夕皇帝宴请外藩王公的地方。公主下嫁的宴请活动 也在这里举行。 清乾隆以后在保和殿举行的最重要的活动,就是进行科举考试中 最高等级的考试――殿试。 (三)保和殿名称的含义 保和殿在明永乐年间叫谨身殿,嘉靖以后改称建极殿,清初重建后改今名。 “保和” 二字出典与太和殿相同, 意为人君应该保持天人和谐, 维护万物的平衡。 (四)金殿传胪 1.传胪仪式 殿试是国家最高等级的考试,举国瞩目。所以大传胪作为“抡才大典”,特 别隆重。金殿传胪仪制等级和大朝礼相同,仪式在太和殿举行。 2.举榜出宫 大传胪时,贡士们穿公服,戴三枝九叶冠按名次站在文武官员东西班之后。 鸣赞官宣制:“某年、月、日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 同进士出身。”而后唱名,一甲、二甲、三甲进士依次出班行礼。唱名后,鸣赞 官赞“举榜”,礼部堂官捧大金榜从太和殿中阶下,放在云盘之内,由黄伞前导, 从太和门、午门中路出。礼部堂官率一甲进士状元、榜眼、探花随榜而行。其他 人从太和门两旁的昭德门、贞度门出。金榜到午门处置彩亭内,御仗鼓乐前导, 至东长安门外张挂。状元率诸进士观榜。顺天府备伞盖仪仗送状元归第。三日后 金榜恭交内阁收储。 3.进士待遇 大传胪后第三天,在礼部赐新进士恩荣宴。因宋代赐新进士宴于琼琳苑,所 以又叫“琼琳宴”。宴后状元率进士上表谢恩并择日赴孔庙行礼易顶服。礼部题 请工部给建碑银 100 两,在孔庙立石题名。 一甲三名进士即刻授以官职,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翰林院编修。 其他进士还要经过 “朝考” 按各人前后几次考试的成绩分别授予庶吉士、 , 主事、 中书、县官等职。殿试是科举的终点、仕途的起点,无论以后政绩如何,进士出 身的人都有很高的社会地位。 第三节 前朝东翼 一、文华殿 文华殿位于太和门广场东侧、协和门外路北。文华殿重建于康熙二十二年 (1683),其北侧为主敬殿,东侧跨院为传心殿。传心殿面南,内供圣王先师。传 心殿南侧为神厨和大庖井。 大庖井的井水在明代被认为是京师泉水第二、玉泉山 第 一。 文华殿及主敬殿在明清两代最主要的用途是讲“经筵”的地方。经筵是为皇 帝讲解经传史鉴的讲席,起自宋代,元、明、清因之。幼年的皇帝通过这种学习 方式可以掌握文化知识,明白自己的责任。成年的皇帝则可以探讨经义,了解历 代帝王治国的经验教训。 明朝时《永乐大典》曾储藏于文华殿。《永乐大典》由明初学者解缙等编撰, 成书于永乐六年(1408),收书七八千种,辑成 22877 卷,目录 60 卷。 二、文渊阁 (一)历史沿革 明清两代都建有文渊阁用以藏书。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在北京文渊阁藏 有大量宋元旧版图书, 其中还包括永乐十九年(1421)从南京文渊阁搬运来的十船 古籍。 但明代北京的文渊阁究竟在何处, 或朱棣建紫禁城时宫内是否建了文渊阁, 众说莫衷一是。清文渊阁建成后主要用于储存《古今图书集成》和《四库全书》。 (二)建筑规制 文渊阁位于文华殿北,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建成,殿顶琉璃瓦用青黑色, 取黑色主水以克火之意。阁前有一砖砌方池,池上跨石桥,围以汉白玉护栏,内 金水河经此池东出。文渊阁是仿浙江鄞县明代范氏(钦)所建藏书楼“天一阁”的 规制建成的,上层为一通间,下层为六间,取“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之意。 (三)《四库全书》 《四库全书》共收书 3503 种,79337 卷,装订成 36000 余册。整套书全部用 朱丝栏白榜纸抄写,丝绢封面装帧,十分精美。其中《经部》用黄色绢, 《史部》 用红色绢,《子部》用蓝色绢,《集部》用灰色绢,每函书用香楠木二片夹住, 再用同样颜色的绸带扎捆,储于香楠木匣中。 《四库全书》编撰完成后,前后缮写了 7 部分藏 7 处,其中以藏于文渊阁、 文源阁、文津阁的三部缮写最精。1860 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园内文源阁所 藏付之一炬。江苏扬州文汇阁、镇江金山文宗阁所藏毁于太平天国之乱。承德文 津阁藏本现存中国国家图书馆(原北京图书馆)。 沈阳文溯阁藏本现藏甘肃省图书 馆。浙江文澜阁藏本现藏浙江省图书馆。故宫文渊阁藏本及搞藻堂所藏《四库全 书荟要》现藏中国台湾省。 三、文华殿南侧建筑 (一)内阁 内阁位于文华殿南侧, 正门西向。 清初仿明朝体制设立内阁, 由大学士领衔, 为全国政务的最高权力机构,居六部之上。康熙年间设立南书房,雍正年间设立 军机处,逐渐削弱了内阁的权力,使之只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成了有其名无 实权的机构。 (二)红本库 红本库位于内阁东侧。经过皇帝批示的奏章存储于此,因皇帝批示文件用朱 砂墨, 所以称之为红本库。 这里除了储存红本外, 也曾存有大量皇帝用过的朱笔。 (三)实录库 实录库位于红本库东侧。历代所修的每个皇帝统治期间的编年大事记,称之 为实录。实录都是当代人奉敕编写,其中皇帝的言行录“起居注”,是修史的重 要根据。明清两朝实录保存得比较完整。 (四)銮驾库 銮驾库位于实录库东侧,门北向。明代为古今通集库,今门前尚立“古今通 集库”石碑一座。銮驾库是存皇帝仪仗的地方。 四、文华殿北侧建筑 文华殿以北,明代为慈庆宫。明万历年间的太子朱常洛住在这里时,发生过 轰动朝野的“梃击案”。清朝时对这里进行了彻底改造,建筑格局已完全不同。 (一)上驷院 上驷院位于文华殿东北三座门内,内金水河从三座门前流过。上驷院是专门 给皇帝养御马的地方。当初这里有 3 个马厩,一专掌皇帝用的御马,一专掌皇子 所乘良马,一专掌皇帝仪仗中的对子马。康熙年间太子允扔第一次被废以后,康 熙皇帝曾命允i在上驷院毡房思过。 (二)南三所 南三所俗称阿哥所或叫所儿,位于上驷院之北。这里原来叫慈庆宫或撷芳殿, 是明清两代皇太子居住的东宫或皇子们居住的宫殿。 乾隆十一年(1746)对这里进 行彻底改造,建成三所院落,故名南三所。 东方属木,南三所位于紫禁城东面,这里又是皇子们的居所,所以这一组宫 殿全部用绿琉璃瓦,也称之为青宫。南三所东边为御药房、太医院,西边为御茶 膳房。 (三)箭亭 文华殿正北,御茶膳房西侧有一座孤零零的建筑,就是箭亭。箭亭是清代皇 帝教育子孙不要忘本、实行传统教育的地方。清朝人关几十年以后,满族人渐渐 失去了尚武进取的精神。 为此皇帝经常召集王公宗室在这里习武射箭。届时箭亭 的门全部打开,亭南立靶,军校列队,金鼓齐鸣,呐喊助威,十分热闹。表现好 的宗室王公会得到赏赐,表现差的会有罚俸降职处分。 这里也是大臣们下马、 下轿的地方。清廷军机处每年会将年龄在 60 岁以上的 一、二品大员开单报呈皇帝批准,允许他们在紫禁城内骑马,叫“赏朝马”。为 了显示恩宠,还允许某些大臣可以在宫内乘轿。无论骑马还是乘轿,进宫以后一 律在箭亭下马、下轿。 箭亭附近也是“大行皇帝”的灵柩换杠的地方。灵柩从乾清宫起灵出宫在这 里由小杠换大杠。灵柩从宫外进乾清官停灵,在这里由大杠换小杠。 第四节 前朝西翼 一、武英殿 (一)布局 武英殿位于太和门广场熙和门外路北,南向,门前有石桥三座,内金水河自 西向东从桥下流过。武英殿面阔五间,其东配殿为凝道殿,西配殿为焕章殿,后 面为敬恩殿,东北为恒寿斋,西北为浴德堂。浴德堂为穹隆顶,是一座有伊斯兰 风格的建筑,内壁通体镶嵌白琉璃砖。 (二)用途 明代时武英殿曾是皇帝的斋宫,浴德堂后有浴室,室外有井,是皇帝斋戒沐 浴之所。明代皇后生日时也曾在这里受贺。武英殿北敬思殿,明朝时叫仁智殿, 俗称白虎殿,曾是去世帝后停灵的地方。李自成进北京后在武英殿登基。 康熙十九年(1680),在武英殿成立修书处,集合文人学士在此编写书籍,成 为皇家机要出版机构所在地, 凡经皇帝批准印发的图书均在此处刊印。其中敬思 殿是书库,浴德堂是修书处,恒寿斋曾是《四库全书》缮校官员的办公之处,东 西配殿则是校对刻版、印刷装潢的车间。 (三)聚珍版 武英殿印制出版的图书,被称为钦定本,又称聚珍本或称殿本。这些书籍印 制讲究,纸墨精良,十分珍贵。先后印制的大型书籍有《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康熙字典》、《四库全书》等等。印刷的方法有铜活字、木活字及木刻版。其 中《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是用铜活字印刷的,全书 1 万余卷,5000 余册,是仅 次于明代《永乐大典》的类书。这部书的印刷,在中国印刷史上是一件大事。 清末同治八年(1869)上月,武英殿不慎失火,烧毁殿堂 30 余间,殿内藏书及 活字印刷之铜模、机器皆尽焚毁。从此珍版图书绝迹。 二、咸安宫 (一)太子监狱 咸安宫位于武英殿西侧,西华门内路北,南向,建于康熙二十一年(1682)。 这里曾是康熙皇帝的太子允扔居住和被关押的地方。康熙四十七年(1708),允i 第一次被废,康熙皇帝下令将允i关押在东华门内上驷院毡房内思过,由允模、 允_看管。后允扔被恢复太子位,即迁居咸安宫。康熙五十一年(1712),允i再 次被废,就拘禁在咸安宫内。雍正皇帝即位后,将允i迁往山西省祁县郑家庄居 住,第二年允i病死于山西。 (二)咸安宫官学 咸安官官学成立于雍正七年(1729),只收上三旗及八旗大臣子弟,目的是培 养八旗才俊。现咸安宫原址为宝蕴楼,建于民国三年(1914)。 三、南熏殿 南熏殿位于武英殿南侧,北向。明清时这里曾是收藏图典的库房,其中康熙 五十七年(1718)绘成的《皇舆全览图》尤其珍贵。这是第一幅经过实地测绘的全 中国地图。英国学者李约瑟博士说这幅地图是:“所有地图中最好的一幅,而且 比当时所有欧洲地图更好、更精确。” 四、内务府 内务府位于武英殿之北, 是清廷专门负责皇家事务的机构。有关皇家的典礼、 财务、仓库、工程、警卫、畜牧、刑狱等事皆归内务府管辖,不与外廷行政相混。 其长官称内务府总管大臣,由皇室宗亲中的王公担任,下属无定员。 五、造办处 清宫造办处位于内务府北侧。全称为“内务府造办处”,是专为应承制造皇 帝所需各种器物、 日用品、 艺术品的机构。 当时内务府的人和太监们戏称其为 “揍 笨处”,意为这里全是顶尖的能工巧匠,本事不高、手脑不灵的工匠是不能到这 里来当差的,来了也只有挨揍的份儿。 造办处的工匠创造了当时中国工艺技术的最高水平,无数国宝级的工艺品和 艺术品都是出自他们之手。 第五节 后廷 一、乾清门及乾清门广场 (一)乾清门 乾清门为单檐歇山顶,五开间,三出陛各九级,门前列鎏金铜狮 2 尊,两侧东西 墙下陈鎏金太平缸各 5 口。其东侧为内左门,西侧为内右门,均南北向。皇帝亲 祀祭享之前, 太常寺进斋戒铜人于门内东侧。在乾清门举行的最重要的活动是御 门听政。 历代帝王上朝行政有多种形式, 御门听政是其中一种效率比较高的上朝方式。明 初御门听政叫“常朝御门仪”。清沿明制,康熙年间御门听政作为一种制度逐渐 完备。御门听政的时间冬春在辰正初刻(8 点 15 分),夏秋则在辰初初刻(7 点 15 分)。 举行御门听政时需由皇帝传旨于某日举行,内阁得旨后即通知各部院衙门, 各部院官员将应上奏的折本备于函匣之内按时人奏。 清代御门听政以康熙皇帝最为勤谨,从不无故中断。清后期国势日衰,御门听政 日渐减少,偶一为之王公大臣还往往缺席迟到。道光年间曾因此处罚大臣 20 余 人。咸丰以后便不再举行了。 (二)乾清门广场 乾清门广场东为景运门,西为隆宗门,皆五间三开门。景运门内北侧排房为文武 大臣奏事待漏之所,也叫九卿房,其南面朝北的房间是宗室王公的内朝房。隆宗 门内北侧排房为侍卫值房及军机处,其南面朝北的房间是军机章京办公的地方。 军机处是清朝雍正以后最重要的权力中心。 清雍正七年(1729), 雍正皇帝以西北用兵军情紧急, 设立军机房, 三年后改称 “办 理军机处”,简称“军机处”。在军机处任职者无定员,多时有六七人,由亲王、 大学士、尚书、侍郎等充任,称之为“军机大臣”,又称“大军机”。其僚属称 “军机章京”,通称“小军机”,掌缮写谕旨、记载档案、查核奏议等事。乾隆 时定军机章京满汉两班各 8 人,后增至四班 32 人。军机处职掌每日晋见皇帝, 商承处理军国事务。宣统三年(1911)内阁成立后,军机处撤销。 二、乾清官 (一)建筑布局 乾清宫是紫禁城后廷的主要建筑,九五开间,重檐庑殿顶,殿前月台通过丹陛桥 与乾清门相连,桥下有通道以便往来,俗称“老虎洞”。 乾清官两侧东为昭仁殿,西为弘德殿。两庑东面正中为日精门,日精门之北为自 鸣钟处, 再北为端凝殿, 再北为御茶房。 日精门之南为御药房, 再南为祀孔处(南 一室)。两庑西面正中为月华门,月华门之北为批本处,再北为懋勤殿。月华门 之南为内奏事处。 乾清门内东侧,坐南朝北的房间是上书房。西侧坐南朝北的房间为南书房。南书 房东边为宫殿监办事处,内悬康熙皇帝御笔匾额“敬事房”。 (二)宫内外陈设 乾清官内地平床上设宝座,座前为御案,座后为雕龙漆金屏风。大殿内东西建漆 金毗卢帽垂花门。宫内重要建筑多用这种门装饰,太和殿、保和殿、皇极殿和养 心殿内都有这种门。 乾清官前丹陛上的陈设与太和殿相类。只是这里的嘉量是圆形,另有灯杆石座两 对,一对在台上,一对在台下,用以逢年过节立杆挂花灯之用。丹陛台下两侧有 文石台两座,台上置金殿,称之为“江山社稷”。 (三)后廷布局观念 后廷以乾清官、交泰殿和坤宁宫为中心布局,观念上亦与天象相应。一说,“乾 清”为天、为阳,“坤宁”为地、为阴。东有日精门,像日;西有月华门,像月。 东西分布着东西六宫,以为十二地支。东北、西北有东西五所,以为十天干。日 升月恒,天地运行,生生不息。 一说紫微垣有恒星 15 颗,乾清官、交泰殿、坤宁宫为紫微正中,东西六宫则像 十二辰,正与天帝所居相应。 一说《周易》64 卦中的泰卦为乾下坤上,阳气上升阴气下降,结果是云行雨施、 万物生成。意为君王施政应调阴阳、顺天意,才能国泰民安。这组建筑就是体现 了泰卦的本意。 说法虽多但不矛盾,也反映了中国古代建筑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 特点。 (四)乾清宫的用途 1.皇帝寝宫 明朝时乾清官是皇帝的寝宫。据说当时宫中内部有隔断,分上、下层,共有暖阁 九间, 设床 27 张。 因是皇帝寝官, 明朝许多震惊朝野的重大事件、 宫闱秘闻如“壬 寅宫变”、“红丸案”、“移宫案”及“武宗戏火”、“崇祯出逃”等事件都发 生在这里。 清朝初期, 乾清宫也曾是皇帝寝宫。 康熙皇帝去世后, 寿终正寝, 在乾清官停灵, 雍正皇帝在养心殿为康熙守制。康熙出殡后,雍正没有迁回乾清官,此后乾清官 成为皇帝处理日常政务的地方。清朝时乾清官是皇帝逢年过节举行家宴的地方, 在这里也举行过千叟宴。2.秘密建储秘密建储是一种清政权独创的皇位继承制度。清政权在关外时,先是以议政王大 臣会议的方式,由八旗旗主公推皇位继承人选。入关以后,受汉文化的影响,康 熙皇帝立允扔为太子,实行嫡长子继承制,但这一尝试以失败告终。雍正皇帝吸 取前朝教训,建立秘密建储制度,这一制度使皇权转移的过程相对稳定。 [快车下载]乾清宫.jpg:秘密建储就是皇帝生前通过对诸皇子的考察,将中意的皇子用遗诏的方式确 定下来,一式两份密封在文件匣中,一份皇帝留在身边,一份藏于乾清宫“正大 光明” 匾之后。 皇帝去世后, 顾命大臣当着诸皇子的面打开两份遗诏, 核对无误, 遵遗诏立新皇帝。用这种方式继承皇位的有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四位皇帝。 (五)其他房间的用途 1.上书房 上书房是清代皇子皇孙上学读书的地方。清王朝非常重视对皇子的教育,老 师称师傅,由皇帝亲自选派德高望重的饱学之士担任。皇子皇孙六岁就需上学, 一年之中只有元旦、万寿、端午、中秋和学生本人生日可以不上学,其他日子不 许缺课。 严格的教育使清代帝王很少有放纵懈怠者,这在中国历史上其他王朝中 是不多见的。 2.南书房 南书房设立于康熙十六年(1677),是康熙皇帝为调整朝廷权力设置的机构。 在这里工作的官员没有品级和员额的限制,称之为“南书房行走”。因地处深宫 大内,直接在皇帝身边工作,咫尺天颜,极为清要显贵。传说“康熙擒鳌拜”的 事情就发生在南书房。 3.懋勤殿 “懋勤”二字意为“懋文勤武”,这里是储存典籍、图书、文房四宝的地方。 在懋勤殿举行的最重要的活动是“朝审勾到”。朝审是明清两代在秋天会审死刑 案件的制度,时间在每年霜降之后。届时由三法司(刑部、大理寺、都察院)把已 判死刑尚未执行的案件,会同王公大臣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汉白玉是玉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