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训薛岳是张丰毅长沙保卫战全集哪一集

长沙会战(长沙保卫战)_百度百科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
?长沙保卫战
[cháng shā huì zhàn]
(长沙保卫战)
长沙会战是指发生在1939年9月到1944年8月期间,中国军队与侵华日军在长沙为中心的第九战区进行了4次大规模的激烈攻防战。也称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长沙是举世罕有的受灾最严重城市之一,整个城市被大火连续烧了两天两夜。在这场大火的背后,正是持续6年的四次长沙会战。[1]
国民政府特别重视长沙地区的防御,由率领的第9战区集结重兵与日军在战线对峙。前2次长沙会战,双方都自称获得了胜利。从战术上看,双方并未分出胜败,中国军队的损失更大;但从战略上,阻止了日军的战略目的,可以认为是抗战中的胜利。第3次长沙保卫战则是国民党军队一场典型的胜仗,国民党军队与日军展开殊死搏斗,终将日军击退。第4次长沙会战日军以优势兵力发动猛攻,中国军队被迫撤退。1938年至1944年,腥风血雨的四次“长沙大会战”,是十四年全国抗战中中日双方出动兵力最多(日军66万人次,中国军队100余万人次)、规模最大、历时最长的一次大会战。这场震惊世界的会战前三次以中国军队的大获全胜而告结束,日军受到中国军队的沉重打击,日军共伤亡10.7万人,中国军队共伤亡13万人。
长沙会战战争背景
长沙会战国内背景
郭永洁抗战系列国画之一《长沙会战》
1937年12月,中国首都南京失守后,日军气焰极为嚣张,企图沿长江而下乘胜追击一举击溃中国政府军队主力,然而,中国第5战区在将军坚定有力的指挥下,与日军展开了大规模的,华北战场的形势和中国守军的有力坚决的抗击,却暂时转移了日军视线,转而企图打通(天津—浦口)并消灭中国第5战区主力。这次会战中国不仅取得了等伟大胜利,而且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3]
但武汉、南昌等会战失败。
武汉、后,长沙的战略地位已经上升到特别突出的位置,成为屏障中国的战略大后方大西南的门户上战略要点。湖南是中国著名的谷仓,抗战时期,为国民政府粮食、兵员及工业资源的重要供给基地。第9战区司令长官部设于省会长沙,中日军队在湘北一线隔河对峙。长沙是华中战略重镇,当之要冲。
在政治上,日本放弃过去“不以国民政府为对手”的立场,转而对国民政府采取以政治诱降为主,以军事打击为辅的策略。在军事上,停止对的战略进攻,重点巩固已有占领区。在经济上,加紧经济掠夺,力图“以战养战”。[4]
在日本政府的诱降下,国民政府内亲日派头子公开投降,并在南京成立伪政府。[5]
1938年11月初,日军攻陷湖南北部,长沙岌岌可危。国民党采用焦土政策,制定焚烧长沙计划。但一系列偶然因素让大火完全失控,致30000多人丧生,全城90%房屋被毁,长沙亦成为二战中毁坏最严重的城市之一。 因12日所发的电报代码是“文”,大火发生在夜里(即夕)故称为“”。[6]
1938年,大火发生几天后,、、被枪决。1939年薛岳代理第9战区司令长官,指挥长沙会战。[7]
在其他城市相继沦丧后,长沙乃国民政府控制下的西南唯一屏障,一旦长沙被攻陷,中国在战争中将处于被动情况下。为保住长沙这一战略屏障,第9战区先后与日军第11军进行了第一、第二和,并最终引发第四次长沙会战,也称“”。[4]
中国特别重视长沙地区的防御,由第9战区(后分设第6、第9两个战区)集重兵与日军在战线上对峙。日,(又称湘北会战,日方称湘赣会战)爆发。这也是欧洲大战爆发后日军对中国正面战场的第一次大攻势。
长沙会战国际背景
1938年10月,日军侵占广州、武汉后,由于战线过长,兵力不足;人力、物力消耗巨大,财政经济陷入困境;日本国内反战厌战情绪开始滋长,统治阶级内部因“”战略的破产和对外政策的分歧而争吵不休;更由于中国人民坚持抗战,使其称霸东亚的战略受到极大影响,处处呈现被动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日本被迫调整其侵华方针。
日本分别于1939年和1940年发动了扫荡重随枣会战外围的随枣会战和枣宜会战,希望国民政府能尽速投降。在这场危及战时陪都重庆的战役中,国民革命军第33集团军司令将军殉国。1940年夏,蒙古族也展开了自发的抗日斗争。
在欧洲,1939年9月,德国军队向波兰不宣而战,引发法国、
英国向宣战,标志着的破产,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正式爆发。欧美列强放弃了将欧亚两洲的法西斯国家力量引向苏联的企图,一反早先要求中日和谈的态度,支持中国国民政府进行抗战。[8]
在日本改变了侵华方针后,其军事战略也做了相应调整。第一,放弃战略,准备长期作战。第二,明确规定军事行动要服务于政略和谋略工作。第三,为减少消耗而限制战争规模和强度。在作战范围上,“如无重大必要不企图扩大占领地区”,“力戒扩大缺乏准备的战线”;在兵力上“为准备今后国际形势的转变,要在各方面减少驻力及兵力的消耗”;在作战形式上“进行小接触”,只是在“敌人集中兵力来攻击时,及时予以反击,消耗其战斗力”。第四,把军事打击的重心移向对付其后方的抗日游击战。为尽早结束战争,日军于1939年9月至1940年夏在正面战场上相继发动
了对长沙、桂南和的作战,但并没有达到预期目的。[4]
而爆发前夕,日本再次部分调整了对华战略。其总体构想是:确保和稳定占领区,使之成为“”的总兵站基地,对国民政府继续施加军事压力,削弱其抗战力量,并以政略和谋略相结合,摧毁其继续抗战的企图,然后利用“大东亚战争”的成果,促使屈服,实现侵略意图。
长沙会战薛岳简介
指挥长沙会战的抗日将军——,又名仰岳,1896年生于广东省。1910年加入,曾担任孙中山警卫团的。后在国民革命军第4军任师长。1935年任贵阳主任,曾代理黔省主席。抗战开始后,薛岳主动请缨杀敌,率部参加了“八·一三”上海抗战。1939年代理第9战区司令长官,负责指挥两湖和江西部分地区对日作战。
广州、武汉相继陷落后,粤汉间的湖南成为日本侵略者攻击的主要目标。日军在两次攻占长沙均未得逞的情况下,于日,又以第40师团主力发动了第三次对长沙的进攻。
薛岳总结前两次会战的经验教训,提出了一套利用湘北复杂地形,与日军决战的“”。日军先乘大雨和夜色突破了中国军队前沿阵地,渡过,扑向汨罗江北,并与沿粤汉线南下的日军第3师团会合后,很快攻至汨罗江南岸,进入中国军队预设之决战区域。薛岳向所部官兵下达手令:“第三次长沙会战,关系国家存亡。岳抱必死决心、必胜信念。”他要求“各集团军总司令、军、师长,务必确实掌握部队,亲往前线指挥,适时捕捉战机,歼灭敌军”。日军第3师团在飞机支援下向长沙东南阿弥岭等中方阵地发起了进攻。薛岳下令第10军布下巷战阵势,守卫长沙市区。双方在长沙东南郊展开激战,拼死争夺,几乎所有据点都反复易手。日军的攻势受挫。
为了加强长沙防守和反击力量,薛岳又调第77师进入长沙预备作战。与此同时,他部署外围的中国各军由远处向长沙逼近。当日军看到被中国内外线兵团包围的危险准备撤退时,薛岳即命令各部队从不同方向对日军展开围追堵截。日军且战且退,损失惨重。薛岳指挥中国军队利用湘北山丘河流交错纵横的复杂地形,继续以各种方式追击,使日军处处挨打。第三次长沙会战取得大捷。整个战役共歼灭日军5万多人,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
抗战胜利后,薛岳被委任为徐州主任。1949年任广东省政府主席,同年底任防卫总司令。1950年5月去往台湾。[4]
日逝世,享年103岁。
天炉战法示意图
天炉战法示意图
天炉战法示意图
天炉战法示意图
长沙会战第一次长沙会战
长沙会战战役背景
第一次长沙会战是1939年(民国二十八年)9月至10月,
在抗日战争中,中国第9战区部队在以湖南、湖北、江西三省接壤地区对日军进行的防御战役。[2]
从1939年8月开始,日军第11军便调兵遣将,集中了步兵10万,陆军航空兵团约100架飞机及海军一部的强大兵力,企图集中打击第9战区主力,并在政略上实施日本政府以打诱降的计划,企图挫败国民党军的抗日意志导致国民政府屈服,从军事上配合推出汪伪政权。
中国鉴于长沙的极端重要性,早就判断出日军必将进攻,为此确定了守卫湘北赣北的基本方针,向第9战区不断下达作战指示。9月上旬,第9战区判断日军进攻长沙即将开始,加紧部署,严整战备。但长沙地区的地势却不利防御作战,北部平坦无险可守。为此,总结了抗战以来会战失败的经验教训,改变以前层层设防,逐次防线地与日军进行战的呆板挨打战术,转为只以部分部队坚守正面既设阵地,逐次予敌消耗,主动转移至敌之侧翼,继之以伏击、侧击、尾击等各种手段逐次消耗敌兵力,待敌进入预定决战区域,集中使用绝对优势兵力,将敌一举围歼。这成为此后几次长沙会战一成不变的。同时,认真吸取南昌会战教训,特别注意破坏一切可资日军利用的道路,包括铁路、公路甚至乡间小路,使日军机械化部队和重炮兵行动困难。
日军第11军为打击中国军队的抗战意志,消灭中国第9战区部队,集中第6、第33、第101、第106及3个旅团约10万兵力,在司令官指挥下,采取奔袭攻击的方针,发动了“湘赣会战”,进攻长沙。为打破日军,中国第9战区代司令长官指挥16个军30多个师约40万人的兵力,采取逐次抵抗诱敌深入的作战方针,在长沙附近消灭进攻的日军。此次会战,主要在赣北、湘北、鄂南三个方向作战。第一次长沙会战中方又称湘北会战,日方则称湘赣会战,这是欧洲大战爆发后日军对中国正面战场的第一次大攻势。
长沙会战战役经过
在赣北方面:
日,日军第106师团由赣北向会埠的中国守军第19第60军发起进攻;以第101师团一部向中国军队第32军与第58军进行牵制性攻击。中国守军未抵抗住日军的进攻,阵地被突破,第60军和第58军分别向宜丰、凌江口等地转移;第32军转移至右岸之灰埠、袁浦之线。
9月18日,日军攻占上富、村前街、斜桥等,并向高安猛攻。
9月19日, 守军经激战后放弃高安,退守和石脑圩西南高地,阻日军西犯。
21日,第32军向高安反攻,与日军展开激烈争夺战;
9月22日,克复高安、,进占、赵家山之线。进占斜桥、南山何。日军第101师团由高安向东北方向及五桥何退却。第106师团主力由奉新向西进犯,突破守军第183师和第15师阵地,
9月24日,日军占领横街、甘坊,并继续西进。
9月25日,中国军队调集几个师兵力向甘坊一带之日军反击,与其展开激战。
至日,日军进至大墩街、石街。中国军队进驻甘坊、,切断了西进日军的退路。
10月6日,中国军队第1集团军和第30集团军奉命围攻日军,战至9日,进占沙窝里、、上富、冶城等地,并乘胜追击,先后克复、会埠、修水。日军退回武宁、、。[2]
在湘北方面:
日,日军主力第6师团及奈良支队强渡,向
新墙河北岸守军第15集团军第52军发起进攻。守军顽强抵抗5昼夜,于22日晚,被迫退至河南岸。
9月23日拂晓,日军在猛烈下,强渡新墙河南进;上村支队在口附近登陆,对第15集团军形成夹击之势;第33师团由南下,企图消灭湘北中国军队。第15集团军依据新墙河、汨罗江阵地抗击日军,予日军以重创后,于24日撤至汨罗江南岸。
9月26日,电令第9战区在长沙附近与日军主力决战。各军遵令随即进占阵地,侧击、伏击日军。
9月27日,日军分路南进,至30日,日军主力进至北岸,直扑长沙以北永安市、、上杉市、青山市、桥头驿等地。但日军由于孤军深入,中途遭到中国军队的阻击、伏击,被迫停止进攻。
在鄂南方面:
日,日军第33师团向第15集团军第79军发起攻击,23日,进占、桃树港,继向汨罗
江上游进犯。中国军队第27集团军和第15集团军第79军在附近与日军展开激战,歼其甚多。至29日,日军攻占南楼岭、平江,进抵厂、龙门厂、长寿街。中国军队第20军、第79军各一部在献钟、南楼岭、桃树港一带夹攻日军,主力向朱溪厂、龙门厂之日军追击。
日,第20军收复龙门厂后,向 长寿街之日军侧击,第79军克复桃树港、、献钟、。
10月3日,日军第33师团主力与第13师团奈良支队会师于,东趋渣津攻修水;4日,与第27集团军及第79军发生激战后,分别向南江桥、、方向退却。第15集团军尾随日军追击,先后收复安定桥、长乐街、新市、汨罗等地。
10月5日,日军全线撤退,上村支队遭到第54军新编第23师袭击后,由营田登船从上逃回。
至10月9日,第6师团退向新墙河;第33师团撤回通城;奈良支队退回通城。中国军队在全线追击中,收复了平江、南江桥等城镇。10月13日,会战结束。[2]
此役,日军集中10万兵力,劳师南征,未能达到歼灭第9战区主力的作战目的,相反,各路均遭到有力的阻击、侧击,部分日军陷于包围,损失惨重。日军承认“此次会战与南昌、襄东(即)两次会战,颇有决战之势。在部分战场上,部分战况之激烈超过了。”日军在会战前期,攻势行动艰苦,在会战后期,于中方反击下匆匆撤退,士气大受影响。此次会战,日军伤亡达2万余人。期间,日,日本陆军中央为了统一侵华日军的指挥和对华政略战略,在南京设立总司令部,下辖、第11(驻武汉地区)、第13(驻京沪地区)、第21(广州)集团军,解散原华中派遣军。[3]
第一次长沙会战,发生在欧战爆发后的十几天,当时正值波兰败亡、欧洲危急的关键时刻。国民党军队在这次会战中予10万来犯之日军以迎头痛击,挫败了其歼灭第9战区主力的目的,从而有助于引起欧洲各界人士对中国局势的关注。
长沙会战第二次长沙会战
长沙会战战役背景
第一次长沙会战后,第9战区仍与日军隔对峙于湘北地区。1941年后,日军酝酿发动第二次进攻。但因爆发,日军积极准备对英美开战,无力投入更多机动兵力,被迫缩小规模,仅将目的定为第9战区中国军队一次重大打击。
1941年9月初﹐日军第11军司令官惟几指挥四个师团﹑两个支队和航空兵﹑海军各一部﹐约12万人﹐进占岳阳﹑一带﹐企图击溃第九战区主力于湘北地区。[9]
日军为打击中国第9战区主力,摧毁中国军民的抗战意志,第11军在湘北岳阳以南地区集结了第3、第4、第6、第40师团和4个旅团,配有战车第13联队,野重炮第14联队,独立野战重炮第15联队第1大队及部分工兵、空军、海军部队,计有步兵45个大队,炮兵26个大队,总兵力达12万余人;并配有军舰20余艘,汽艇200余只,飞机100余架。在司令官阿南惟几指挥下,采取将主力并列于狭窄正面上,以纵深突破的战略,向长沙进犯。
为了阻击日军南犯,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令第3、第5、第6战区对当面之日军发动攻势,以牵制日军兵力调动,第9战区对日军实施袭击,使其不能集中兵力,然后借、汨罗江、捞刀河三线阵地,引诱日军主力深入至长沙东北地区围歼。第9战区参加会战的部队共计40个师,50余万人,由司令长官薛岳指挥。[9]
长沙会战战役经过
日,日军第6师团向湘北守军游击根据地发动扫荡,以掩护其第3、第4、第40师团在右岸集结。中国军队第4军进行抗击后撤守。
9月10日,第 58军增援大云山,收复该地区;13日,与日军第40师团在甘田地区遭遇发生激战,至17日,日军主力于新墙河北岸展开,完成了对湘北攻击的部署。
9月18日拂晓,日军第4师团沿粤汉路向长沙前进,独立第14混成旅团向南岸进出。
9月19日,日军抵达北岸地区。第3、第6、第40师团由港口至新墙市一线强渡新墙河。为阻止日军向长沙推进,第9战区电令第37、第99军坚守汨罗江南岸,阻击日军;第20军协同第58、第4军于19日拂晓向日军侧击;第26军由金井向捞刀河以北急进;第74军向附近急进;准备于长沙以北三姐桥、金井之线实施反击。此时日军破译了第9战区作战命令的电报,决定放弃原作战计划,命令各师团向东挺进,于捞刀河以北地区围歼从东面侧击日军的中国军队。[9]
中国军队凭借新墙河英勇阻击后,向右翼山地转移。
9月21日至23日,第58军在,第20军在关,第4军在洪源洞以南,与日军展开激战,第37军和第10军与日军第4、第3师团激战于、密岩山、班召庙一带;第2军与日军第6、第40师团各一部激战于瓮江、蒲塘地区。突破了第 37军阵地。第37军被迫向安沙地区撤退。
9月24日,日军强渡,企图围歼右翼守军。第26军24日晨前来增援第10军,遭日军攻击,苦战至中午,陷于混乱,被日军包围于蒲塘地区。该军于25日夜,奉命向更鼓台、方向突围;26日,被迫突围转移至石鼓牛及之线。第74军从江西赶来增援,在春、附近地区与日军遭遇,展开激战,又遭日机袭击,损失甚重,被迫向南撤退。
9月26日,日军第4师团于渡过捞刀河。27日下午该师团一部渡过浏阳河,并于傍晚从长沙城东南角冲入市内,28日占领长沙。29日,日军第3师团攻抵附近。
中国第9战区已于27日奉最高统帅部电会,转移攻势,从各方调集增援部队陆续赶至战场投入战斗,将日军包围于捞刀河、浏阳河之间。与此同时,第3、第5、第6战区部队分别向当面之日军发动了攻势。
长沙被围之日军与后方联络线已被切断,补给十分困难,遂于日傍晚向北撤退。
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命令第9战区部队追击;第79军向、方向跟踪追击,第58军、第72军向关王桥、街,方向追击;第4、第20、第99军主力在马鞍铺、青山市、金井一带截击日军;第26、第74军和暂编第2军清扫浏阳河、捞刀河间战场。
10月5日,中国截击部队在汨罗江以南地区与日军展开激战,迫使其北渡汨水向新墙河以北退却。6日,追击部队渡过汨罗江;8日,越,继续向日军攻击。
10月11日,中国军队恢复了原阵地,与日军对峙于新墙河,会战结束。[9]
此次会战历时月余,中国军队共歼灭日军4.8万余人,击落飞机3架,击沉汽艇7艘,使其妄图一举歼灭第9战区主力的计划遭到失败。[10]
长沙会战战役影响
这次作战,中国军队由于指挥失误导致付出了相当大的代价,但是,从战略上说,是中国军队的胜利,日军并没有击溃第9战区主力,自身却付出了2万余人伤亡代价,阵地完全恢复到战前状态,日军没有达到任何大的战略价值。而且,中国第6战区乘他处日军空虚,对宜昌之敌发动猛攻,日军死伤惨重,面临彻底覆灭危险,宜昌日本守军已写下遗书准备自杀,因另一部日军驰援才得以躲过灭顶之灾。宜昌作战也是1941年唯一一次主动发动的,歼灭日军7000人。而这,正是造成的机会。[3]
,发生在苏德战争爆发后的3个月。面对着德军的强大攻势,苏联战局岌岌可危。国民党军队在这次作战中虽然损兵折将,日军也一度攻进长沙,但最后日军还是撤出了长沙,中国战局并没有因此而受到影响。
长沙会战第三次长沙会战
长沙会战战役背景
日,日本海军奇袭美国珍珠港,同一天,日陆军23军开始进攻香港,为使攻占香港顺利进行,日军大本营命令驻湖南地区的11军向进攻,以牵制中国军队南援行动。11军司令官接受命令后,于12月13日发布了第三次进攻长沙的命令。蒋介石十分重视第三次长沙会战,亲临督促部队作战。薛岳当时指挥的军队共13个军约17万人。
长沙会战战役经过
日,日军强渡,会战开始。中国在前两次长沙会战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经验,展开防御作战。第9战区一线兵团依托各阵地逐次抵抗,给日军相当的损耗和迟滞。待敌深入长沙预定决战地区,中国长沙守军顽强坚守核心阵地,连续挫败日军进攻。同时,第二线反击兵团周密协同,对日军进行合围。日军见势不妙立即展开退却。我军合围部队立即转为向敌阻击、截击、尾击作战,穷追不舍,在多处予敌重大打击,扩大战果,敌狼狈逃串,至日,日军退过新墙河,恢复战前态势。中国军队掌握了战役主动权,获得长沙数次会战以来首次全面胜利。此役,日军遭重创,被毙伤5万余人。
长沙会战战役影响
第三次长沙会战,日军伤亡56000余人,俘虏139人,中国军队伤亡28000余人,中国军队取得辉煌胜利!这是珍珠港事变以来,盟国在亚洲战区中唯一的胜利,是自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盟军的第一次重大军事胜利。这时候日本的南方军,在百日之内,就横扫盟国在亚洲所有的据点与要塞。
西方国家的军队,在被日军击败之后,真正知道了落后的中国能够单独地对抗日本如此之久,实在是有着过人的能耐。美国记者门氏在报道中说:“中国第三次长沙大捷,证明了两个原则,那就是中国军队的配备,若能与日军相等,他们即可很轻易地击败日军。”英国《泰晤士报》说:“12月7日以来,同盟军惟一决定性之胜利系华军之长沙大捷。”
就历次中的战场成果与记录而论,的战绩应是最为辉煌的,就兵力动员的规模以及日军死伤来看,中国军队在长沙大捷的表现,比在、万家岭、、上高会战所得的胜利,还更为出色。而薛岳将军更是因此得到日军的“长沙之虎”的封号。[11]
第三次长沙会战紧接太平洋战争而爆发,当时日军一路势如破竹,军队接连败北。在此形势下,国民党军队取得了第三次长沙会战的胜利,这不仅对中国国内,对同盟国来说也是意义重大。正因为如此,这次会战的胜利引起了盟国、特别是英、美的广泛关注。还在第三次长沙会战进行过程中的日,世界上26个反的国家在集会,发表联合宣言。中国与美国、英国、苏联作为四大强国,领衔在宣言上签字。1月3日,盟国成立盟军统帅部,经提名,由出任盟军统帅部最高统帅,统一指挥在中国的以及东南亚越南、泰国的军队对日作战。[4]
罗斯福在第三次长沙大捷后的第22天给蒋介石发来了一份热情洋溢的贺电,同时宣布再次向中国提供5亿美元的贷款。其后,他并以他夫人的名义,邀请蒋介石夫人访问美国,在美国国会发表演说。他还通过他的代表,驻华美军司令官、中国战区参谋长,授予第9战区司令长官、第三次长沙会战的具体组织者、指挥者薛岳一枚。另外,第三次长沙会战胜利后不久,美、英政府便主动向中国提出,要废除西方列强与中国历届政府签订的一系列,归还上海、厦门等地的公共租界,取消。
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并不仅仅是因为中国取得了第三次长沙会战的胜利。应该说,这是整个中华民族同仇敌忾、共御外侮,经过长期不懈的艰苦努力才换来的。[12]
长沙会战第四次长沙会战
长沙会战战役简介
第四次长沙会战为中日战争末期的大型战役之一,第四次长沙会战1944年5月揭开了序幕。这次会战又叫做。是指1944年(民国33年)5月至8月,在中国抗日战争的豫湘桂战役中,中国第9战区部队在湖南长沙、衡阳地区对日军进行的,攻击的日军人数约有36万,守势的中国国军约有30万。6月16日,逼进长沙的日军开始向长沙城区猛攻,6月19日中国军队撤退,日本攻陷长沙。[13]
学术界也将“长衡会战”分为二个阶段:第一阶段又称“”,从日到6月19日,中日双方以争夺长沙为目标在湖南北部地区作战。第二阶段又称“”,从日到9月初,中日双方以争夺衡阳为目标在湖南中东部地区作战,长衡会战的结束时间为9月上旬。国内外学术界均以日衡阳沦陷为准。中国连续七年抗战,师劳兵疲。当时中国一些精锐之师正在缅北滇西发起进攻,收复失地,国内战场的战力因此而减弱。过去许多著作指责国民政府的军队大溃败,丧师失地,不无片面之处。第十军坚持47昼夜之衡阳保卫战,是抗战史上极为惨烈的一场孤城保卫战。
长沙会战战役背景
日本最高指挥。日军参战部队:第3师团 指挥官山木三男;第13师团 指挥官赤鹿理;第68师团 指挥官佐久间为人;第116师团 指挥官岩永汪;
第40师团 指挥官青木成一;第34师团 指挥官伴健雄;第58师团 指挥官毛利末广;第27师团 指挥官竹下义晴;第37师团 指挥官长野佑一郎。
我军最高指挥官。我军参战部队:第30集团军 指挥官王陵基;第27集团军 指挥官杨森,战区直辖部队第4军、第99军;第24集团军 指挥官。
日倭寇的第4次进攻目的是打通大陆交通线,保持对倭寇残匪的补给支援。此战日本动用了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以来对一个地区进攻所使用之最多的兵力。攻击的日军人数约有36万,守势的中国国军约有30万。
长沙会战战役经过
1944年5月,日军动用悄悄从伪满和日本国内调来的强大兵力,由日本中国派遣军总司令官畑俊六坐镇武汉指挥,发起了长衡会战。日军分为三路,避开中国军队的侧翼迂回,分途向长沙外围发起攻势。
日,日军向长沙城和主阵地发起猛攻。守军顽强抵抗,但由于兵力部署上的失误,中国军队主力未能适时退守岳麓山阵地,部队隔江分阵,力不能支,日军以优势兵力攻破岳麓山阵地。城内守军被迫突围,长沙沦陷。但是,日军推进到衡阳时,却遭遇了顽强的抵抗。衡阳守军把以一个军的兵力,在得不到外援的情况下,顶住了日军几个师团的多次进攻,将日军整整阻挡了47天,使日军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并且打死了日军的一名师团长和其他高级指挥官。
长沙会战伤亡人数
中国军队:17,000余人(其中5,000余人阵亡)(中国官方数字:6,000余人)
日本军队:19,380余人(含瘟疫伤亡总数达30,000余人)(日军陆军部官方数字:1,186) 日军在衡阳之战中使用了毒气弹,据美军14航空队化学战情报官上尉的研判,日军所使用的是与混合物。[4]
长沙会战战役影响
日,日军占领衡阳。日军以此战役为组成部分的成功打通大陆交通线,成为1944年反法西斯战场上最惨烈的失败。蒋介石慨叹“1944年对中国来说是在长期战争中最坏的一年”,自称“从事革命以来,从来没有受过现在这样的耻辱”,[13]
此战我军高层轻敌无备,再加上各保实力,协同失调,遂陷湖南于倭寇。但是,此战我军在长沙、衡阳、常德等地给倭寇以巨大杀伤,此3城攻防战,倭寇死伤均大于我军。常德我军6000余将士全部殉国,而倭寇则被击毙者便达24000余人,在抗战史上,这是仅有的。[14]
这次会战有力地配合了全国范围内的正面作战,并在战略上配合和支援了的反“扫荡”斗争,为抗战最后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14]
长沙会战抗战遗址
会战遗址概况
为纪念中国抗战胜利60周年,再现当年长沙会战的历史,长沙市决定在2005年7月底前修建好山上的6大抗战遗址。
长沙市有关部门负责人对两份全面修复整理抗战文物的提案进行了督办。“岳麓山保存了大批抗战遗迹。”长沙市政协文教卫体和文史委员会的负责人说,抗战期间,中国军队与侵华日军在长沙进行了四次大规模会战,史称“长沙三次会战”和“长衡会战”,有力地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阻击了日军的侵华步骤,产生了很大的国际影响。在这几次会战中,岳麓山曾是中国第九战区司令部战时所在地。
自上世纪30年代起,这里相继建成、忠烈祠、陆军第七十三军抗战阵亡将士墓、长沙会战纪念亭等纪念性建筑物,山中保存了
当时的战壕、弹坑、炮台及九战区战时指挥所等遗址,并出土有当年抗日将士遗留的枪支、弹壳、电话筒等文物。[15]
抗战遗址不同程度破损
折戟沉沙铁未销!但的岳麓山已难以感受当年的激情。因种种原因,除七十三军抗日阵亡将士公墓和(含岳王亭)在得到修复整理外,上的这批抗战文物很多没得到保护和利用,或坍塌荒废,或被风雨剥蚀。
其中长沙会战纪念亭于上世纪50年代被拆毁后,其亭内“长沙会战纪念碑”废置路旁;记录了九战区各参战部队士兵(名录)的纪念碑石,成了前坪围栏的栏板;九战区战时指挥所(地处清风峡内山洞)长期关闭;曾作为指挥所的警察纪念堂(1935年建)则成了一栋危房;73军抗日阵亡将士公墓原来规模宏大,忠烈祠至纪念碑中轴线的两侧,曾分别建有长明灯、纪念亭(分别称归宿亭、纪念亭),现中轴线虽已修复,但两侧仍处残破状态。至于那些战壕、弹坑、炮台等,则更是无人管理,已逐渐被人淡忘。[15]
六大遗址再显峥嵘岁月
麓山景区管理处主任说,在保持原样、不破坏周边环境、不违背历史事实的基础上,计划修缮6处抗战历史遗迹:七十三军抗战阵亡将士公墓、清风峡作战指挥部、湖南省会警察纪念堂、长沙会战碑、阵亡将士名录碑、炮台、战壕遗址。[16]
长沙会战将士遗骸回乡
长沙会战118名浙江将士遗骸回家[17]
当年自后,74军将士就驻防在江西,军长接到上级电报要求前往长沙布防,没想到这份电报被日军破译,日军先行一步进行埋伏,上万名战士在长沙战役主战场春华山阵亡[17]
春华山这场战役结束后,将士们的尸体是由当地老百姓自发收集埋葬的,老百姓在墓前竖立了一块墓碑[17]
。而刘金国老人为这块墓碑和墓地整整守护了50年[17]
74年后,118位浙江籍阵亡将士遗骸于日被护送回乡,入殓浙江安贤陵园“浙江抗战老兵纪念园”,其中包括已经确认的18位温州籍将士[17]
.人民网[引用日期]
.新浪网[引用日期]
.铁血网[引用日期]
.人民网[引用日期]
.新浪网[引用日期]
.腾讯网[引用日期]
.腾讯网[引用日期]
.中国网[引用日期]
.铁血网[引用日期]
.新浪网[引用日期]
.凤凰网[引用日期]
.搜狐网[引用日期]
.新浪网[引用日期]
.天下湖南[引用日期]
.新华网[引用日期]
.光明网[引用日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薛岳与蒋介石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