堵住村里唯一买单出口违法吗,设闲几项违法?

人民日报记者春节返乡记:一个村里有一个中国_网易新闻
人民日报记者春节返乡记:一个村里有一个中国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原标题:人民日报记者春节返乡记:一个村里有一个中国)
编者的话:一个村子里有一个中国。这个春节,常年奔波在外的本报记者回家与亲人团聚,他们利用返乡的契机,感受家乡的变化,写下观察与思考。
不带偏见,只录看见,看见的是一个热气腾腾的中国,一个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的中国。故乡虽不完美,但并不缺少美,还将越来越美。乡土中国,没有旁观者,美丽中国,需要建言者、建设者。我们深一脚、浅一脚,奔一路、盼一路回到的那个家乡,有泥土芬芳,萦绕着我们最深的牵挂;有发展期盼,期待我们继续撸起袖子加油干。
大坪村,变化大
人民日报记者 王锦涛
大坪村,甘肃天水麦积区一个普通的小山村,那里便是我的家乡。虽然叫大坪,却一点都不平。村里全是山地,吃水也成问题。小时候,早上4点多起床,推个手推车摸黑出门,在村里唯一的泉眼边等水,去得晚,水就会被别人舀没了。
13岁之前,我从未走出过村子。在村里上小学,帮着干农活。那时候,对一个农家男孩而言,人生最重要的事情之一,是掌握种庄稼的本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让我很早就明白,在十年九旱的山区,丰收和勤劳并非正相关。当千禧年的钟声敲响时,顿顿能吃白馒头,是我心底最大的愿望。
那时,从村里到镇上赶集,要走20多里山路。起初都是步行,来回一趟好几个钟头。后来,农用车开始载客,一车能拉数十人。由于坡度大、弯道急、尘土厚,出过几次严重的车祸,我的表弟也在一次车祸中停止了心跳。
这条山路,也是我的求学路。村里只有小学,初中要去镇子上。无论风霜雨雪,每个周六的晚上和周日的下午,都会看到三五成群的山里娃,背着书本和一周的干粮,走在或泥泞或积雪的山路上。
如今的大坪,早已不是当年的大坪。带着记忆返乡,我看到了新的活力正在迸发。
村里不再穷。现在,村里基本上都已转向种植经济作物。苹果、花椒、外出务工支撑起了大坪村脱贫致富的脊背。今年从省城驱车回家,上山的路都已硬化,班车准点发车,弯道和崖边均设置了护栏。
勤劳就有回报。&谁家的孩子挣了多少钱&&谁家的娃娃买了新车&,既是街坊的谈资,也是父母的面子。村里的年轻一辈都说,在外工作,只要人勤快,就能挣上钱。
观念的改变才是最大的改变。农民一辈子两件大事,造一座新房、给儿子娶媳妇。近几年,村里人基本上都盖起了新房,曾经破败的土房子,永远地存留在了上世纪的照片里。娶媳妇,过去&干礼&张嘴就是十来万。此外,表面上看,孩子是自由恋爱,实际上,到最后还是家长说了算。今年,一个族弟订婚,双方父母见面,不再谈&钱的事&,只要&孩子愿意就行&。
一个村子里有一个中国。当我回到大坪村,切身感受这里的变化,就像在触摸时代的变迁。全面小康的建成,必将让农村落后、农民贫穷的固有观念,成为泛黄的记忆。
回家的路,越走越顺
人民日报记者 钟自炜
当GS6476次航班稳稳地降落在铜仁凤凰机场,归家的心越发雀跃。到达厅出口,爸爸站在人群第一排向我挥手,&快!现在你回家真快!&短短120分钟的飞行,身边的景色已从海滨榕城变为山区边城。
如今方便快捷的返乡之路,在几年前却是不可想象。我的家乡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地处湖南省西北部、武陵山区腹地。连绵的山、盘旋的路,是儿时深刻的记忆,而困在山窝窝里的家乡,又成为长大后游子想回却难回的故土。
2011年我来到福州工作,如何回家,成为每年春节困扰我的最大难题。
头几年,回家的路艰难而疲惫&&首先,从福州乘飞机到长沙,然后,在长沙转乘汽车回家。一个多小时的飞机,六七个小时的汽车,加上中途转乘、等候,以及春运山区公路上不时出现的霜冻或拥堵,凌晨出发赶最早班飞机的我,往往要晚上六七点钟才能看得见家门。
2014年12月,沪昆高铁长沙至怀化段开通,乘高铁从长沙至怀化只需一个半小时。然而,从怀化到湘西仍有近两小时车程,回家路上我还需换乘两次。
2016年4月,离家最近的铜仁凤凰机场开始改扩建工程,直航福州航线开通,回家变得简单轻松。
越走越顺的回家路,也是家乡从重山阻隔走向开放便捷的缩影。
&十二五&期间,湘西州共完成交通固定资产投资388.5亿元,再创历史新高。愈发便捷的交通网络下,家乡的椪柑、猕猴桃从本地人见怪不怪的土特产,变为脱贫致富的金果子;凤凰古城、永顺老司城从&养在深闺人未识&的湘西秘境,成为游客心中的好去处。
&去年12月,张吉怀铁路也开通建设了,建好后咱家门口就有高铁站,以后你回家更方便啦!&刚刚走进家门,妈妈立刻迫不及待跟我分享了又一个好消息。借助交通发展的东风,曾经边远落后的家乡,跨上了精准扶贫、跨越发展的快车道。萦绕在心头的亲情,也随着这越走越顺的回家路越系越紧。
江边小城,住得舒服
人民日报记者 肖潘潘
长江中游的湖北枝江,是我暌违两年的老家。今年春节回家,一下高铁我第一眼看见的,正是鳞次栉比的房子。夜幕下,城市主干道两边的高楼做了亮化,高低之间灯火流彩,不禁让人感慨,这还是记忆中那个土黄色的小城吗?
去年,父母拿出积蓄,在县城买了一套商品房。小区坐落在江边,出门就是滨江花园,抬眼就能看到长江。虽然购房、装修花销不小,但这个冬天,二老共同的感受是,过得舒服。
坐在家里闲聊才知道,变化越来越大。父亲掰着手指头一一告诉我,胡伯伯在某某小区住,张叔叔搬到了哪里&&原来大家都在忙着换房,就连我农村的表哥,进城打工后,也买了房,过上了城里生活。上网一查房管局数据,枝江销售新房及二手房中,近七成是农村居民购买。
大家为啥纷纷换房?表哥的一句话说得实在:&手里有了钱,能到城里买房的就赶早下手,能自家新建的也不含糊,这好日子谁过谁知道。&
可不是,堂弟在深圳前后打工将近8年,去年终于回来了,当众宣布&不再出去了&,因为两点,一是老家起了新房,&得守着&;二是在老家&也能找到挣同样票子的工作&了。
到家第二天,我去一个同学家拜年。他住在县城5年前开盘的小区,我里外看了好几遍,不禁感慨,同样的格局、小区环境,搁北京得卖上天价。他也点头,&谈到住,老家的确占尽优势&。
其实,为了解决购房、就业的后顾之忧,老家做了不少工作。2016年当地专门出台文件,规定农民进城&三个不变&:第二轮农村土地家庭承包经营权不变,现有宅基地使用权不变,村集体收益分配权不变。近年来,当地还重点发展商贸物流业,物流园、电商城创造了众多就业,也带动了金融、房地产等配套产业同步发展。
&小城还在建设中,只会越来越好。过几年你再看,北京有的天际线,我们这也会有。&父亲一席话,说得大家都笑了。
干与不干,不再纠结
人民日报记者 汪志球
鸡年春节回安徽铜陵市枞阳县老家过年,很多在基层工作的老乡屡次提到&容错纠错&这个词。听多了议论,我才明白,这源于市里年前出台的一份文件&&《铜陵市党员干部干事创业容错纠错实施办法(试行)》。文件的主要目的是给敢干事的干部创造更为宽松的环境,说白点,就是要给真正干事者&撑腰&。
敢干、实干是干部本分,何须出台红头文件鼓励?我趁着串门走亲戚的机会,和枞阳县里的一些干部群众聊了聊。
乡亲们说,这几年,反腐败的震慑很厉害。可某些干部也变了样,生怕干得多、出事多。
拿雨坛乡合响村来说,这些年村里年轻人在外面赚了钱、开了眼界,想回来搞个现代农业园,可惜不懂政策、政府没人引导。&怕出事的顾虑,束缚了干部的手脚,怕招商、怕征地、怕麻烦,最好一切照旧,啥事没有。&合响村村民张大爷认为,顾虑不会自动消除,要给敢干的干部信心,不能怕出错就不干事。
张大爷的说法,我从同学那里得到印证。这位同学去年底被任命为副镇长,分管国土、村镇建设、安全生产等领域。&看到文件前,心里还真有少干事、保位子的念头,现在文件打消了顾虑,这下可以放心干了。&
老乡的观察、基层干部的感受,是不是普遍的想法?牵头起草文件的市纪委提供的一份微信调查显示,最突出的两项就是:群众最怕&不干事、不出事&的干部多起来、干部多数认为当前情况下多干事会多出事。市纪委研究室主任高启斌解读说:这说明百姓有担忧、干部有顾虑,容错纠错就是解决这种难题的积极探索。
枞阳县从安庆市划归铜陵市,之前连我自己都还会以&安庆人&自居。今年回乡,却看到了枞阳划归铜陵后的新变化。铜陵向来以敢闯敢干闻名,如今,这份容错纠错文件鼓励干事创业的良苦用心已经在家乡人的心里发酵,激励大家敢于改革创新、敢于干事创业,让党员干部放下心、撸起袖、起劲干。
村里的80后,去哪儿了
人民日报记者 杨文明
当忘记了星期几、只记得年初几,意味着又过年了。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于我来说,亲人在处是家、乡愁在老家。我的老家在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朱台镇南高阳村,出城区开车要半个多小时,算是典型的山东村落。20多年的生活与观察,比时间最长的采访都要深入;跟20年前相比,农村确实人越来越少了,而人口流出的主力,恰恰是80后。
&哪里能就业,就去哪里&
山东多子多福观念浓,这点在我家得到了集中体现:祖父7个孩子,外祖父8个孩子,七大姑、八大姨,那可是真实写照。
到了我们这一辈,算上家属两边都有二三十号人。姥姥家的表兄弟姐妹建了个微信群,基本都是80后。上世纪90年代初,我们这群人无一例外都在农村;可现在,已经没有一个人再留在农村。奶奶家的堂兄弟姐妹也有一个微信群,80后也都已经在城里买了房,留在村里的则是70后。
这样的现象并非个例。每年回去,碰到的儿时伙伴都已是城里打扮、城里习惯,几乎清一色是在城里工作、城里买房。因为外出求学就业,不少村子出现了80后、90后断层。
问了4个村的十几个人,也没发现有真正留在村里、主要靠种地生活的80后。曾在乡镇做了一辈子老师的姨父说,就他的观察,现在还留在村里种地的,要么是搞大规模种植养殖、特别有本事的人,要么是除了种地啥也干不了的人。而这两类人中,最年轻的基本上也都40岁了。
当然,说村里完全没了80后也不符合实际。在朱台镇北高阳村,就有不少80后在自己村里盖房成家。一追问,发现最主要的原因是村里有相当规模的企业,能够提供80后需要的就业岗位。
&不进城买房,别说丈母娘不让,当娘的也不让&
进城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在城里就了业,二是在城里买了房。
就业是决定80后往哪里去的根本原因。仍有较多80后的村庄,往往也是周边有企业、能够为80后提供就业的。而无法为80后、90后提供充足的就业岗位,是村里年轻人越来越少的根本原因。
&别的不说,现在城里没房,丈母娘就不让!&&村里教育质量确实比不了城市,别说丈母娘,我这个当娘的也不让。&&村里没法美容、购物、看电影啊!&说起为啥必须要搬到城里,几个表弟媳妇你一言我一语,微信群里顿时热闹起来。
如果说上学就业让80后离开了农村,那么结婚生子则让80后彻底进了城。
做建筑设计的初中同学李超告诉我,在临淄区,在农村盖房的钱基本上可以在城里付首付。加上家族观念重、亲戚多,要是80后买婚房,基本上都能交上首付。&至少在临淄区,房价不是阻挡80后进城居住的障碍。&李超说。
对于这些身处其中的80后来说,怎么看待村里没了80后?&其实在村里的小伙伴也很幸福啊,家里有什么喜事儿全村人都去帮忙,有空到城里逛逛,幸福感不比咱城市的低!&李超说。
实际上,不管是村庄道路硬化还是教育均等化,当地政府都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但大医院不可能开到村里,电影院更需要人员密集,不管多努力,城乡差距只能最大程度缩小而无法完全消除。
也许我的初中同学、石马镇党委委员石帅的话很有代表性:&这种状态是城镇化进程的一种必然现象,但也说明农村的各项发展还有待提高;年轻人已不局限于有一个地方居住,他们更期盼有个好的生活环境,这样的环境既是为了自己的便利,更是为了孩子的教育。&
&并不是说离开了农村就抛弃了农村&
值得一提的是,同80后几乎全部进城相比,80后的父辈城镇化程度显然要低很多。
&有的父母攒了一辈子钱给孩子在城里买房,母亲去看小孩,父亲留守家里。不少老人要么在家守老,要么打工挣钱供城里的房子。&石帅说,&其实为了80后的城镇化,咱们的父辈是作出了巨大牺牲的。&
其实,作出牺牲的何止80后的父辈,80后这一代人又何尝不是为了让孩子有更好的生活而在努力?
&5个人能种完的地非要让100个人种才是对农村资源的最大浪费,并不是说离开了农村就抛弃了农村。而今后,也将有年轻人会选择回到农村。&石帅说,&像我不是就回村里工作了吗?&
的确,城镇化是大势所趋。80后走了,农村希望在哪?石帅认为,关键是让农村也能给年轻人提供足够的就业机会。
&当务之急,还是要完善公共基础设施,特别是解决好留在农村的老年人生活关照问题,付出了大半辈子,得让老人能够安度晚年。&石帅说。
石帅认为,想让80后回流,必须为80后创造更好的创业、就业环境,提供更好的公共基础服务。
农业其实还有很大潜力可挖,种粮食确实用不了那么多劳动力,但种植食用菌、特色水果需要的劳动力可一点不低。&我们石马镇搞的万吨食用菌项目,让周围年轻人不用外出务工也能赚上高工资。&
石帅说,搞好生态,保留年轻人的乡愁记忆,是石马镇的重点工作之一。&依托石马镇五阳湖国家湿地公园,我们计划着力发展特色农业观光旅游,一方面在发展乡村游的过程中进一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另一方面也吸引更多年轻人回乡创业。&
家乡是我心安处
人民日报记者 何璐采访整理
我叫黄小燕,80后,出生在江西分宜县洞村乡涂塘边村。儿时的记忆中,那是一个小而保守的小村子,既贫穷又闭塞。破土房,三张床,床底全是穿破的草鞋。年轻时的我,毅然决然地投奔大城市。从西安到深圳,做过美容师,开过摄影店,虽然在外一年的收入很可观,但漂泊的滋味不好受。
出门11年,吃腻了大城市的快餐,开始怀念小时候难以下咽的霉豆腐、野蕨菜,难得回家吃一次家乡菜,竟有久别重逢的喜悦,举起手机左拍右拍,如同大惊小怪的外乡游客。逢年过节走亲戚,年少时是不情不愿不耐烦,如今陪着长辈拉拉家常,忆忆旧人,其乐融融。前两年,家乡的旅游资源开发让我欣喜,瞄准了旅游业兴起的好形势,我回到当时&看不上眼&的小乡村,在自家房前,开起了农家乐,当起了女老板。
游客多,生意很不错。今年春节旅游,从初一到初四,每天都是四十几桌,近半个月的营业额,就有大概5万多元,比当初在外头打工赚的还多。不仅是我,很多村民也愿意留在家门口就业,当导游、开特产店&&家门口赚钱的机会是越来越多了。甚至许多原本在外头打工的80后、90后们都纷纷回到洞村争相当起&农夫&。
就业机会增多,村民市场意识也更强了,以前只会种地,现在不仅开农家乐,卖土特产,还搭上了互联网,开淘宝店、做微商,把地方特色农产品搬到网上。
如今回来3年多了,亲眼见证了家乡翻天覆地的变化,虽然偶尔会怀念都市的繁华与便利,但这&土里土气&的家乡却成了我的&心安处&,也是未来希望之地。
乡村就是充电站
人民日报记者 李亚楠
我工作的地方,离父母不过300多公里,隔几个月总能回去一次,出生成长的那个小村庄,总是飞速地变化、发展着。
年初二一早,我从新疆乌鲁木齐赶往昌吉木垒英格堡村。柏油路、路灯、窗明几净的房间,自是不必说。这几年农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我生活过的这个村子,已不再是以往的贫穷景象。
这次回家,发现村里的小道上停满了小汽车,家家户户其乐融融。过年期间小乡村车水马龙,热闹非凡,但春节一过,乡村便再次恢复宁静,班车、摩托车、自行车,甚至毛驴车便会再次成为乡亲们出行的主力军。
而平时回家,村庄里几乎见不到年轻人了,更别说孩子。我读过的那所小学,不知道什么时候变成了养牛场,现在已经荒废在那里。细细数了一下,村里竟然找不出一个学龄的孩子,有几个老人带的孩子,一到学龄就进城跟父母一起生活了。
初五准备回乌鲁木齐,一大早,妈妈把后备箱塞得满满当当,自家的鸡羊牛肉,给我们带了不少,面粉、清油少不了要带一些,甚至蒸好的花卷、包子也没有放过。妈妈说,以后回来,啥都别买了。看看村里其他人家,大多如此。甚至有些人家,连老人也一起带走了,留下一把大锁守着亮堂堂的房子,再下一场雪,满院子一片白色,等到夏天回来,院子里就会长满了草。
跟我一样在城市生活的年轻人,把父母尚在劳作的乡村当作充电站,带走蔬菜瓜果谷物肉食,也从此寻找乡愁、获得慰藉,可是再过几十年,父母真的老去时,这个充电站还能回来吗?
一所村小的变化和坚守
人民日报记者 申琳
瑞雪初霁,沿着村西头的水泥路向南走,不到一公里,就是个两栋两层楼组成的大院落,围墙外可见飘扬着的国旗,这就是村里的小学了。
一位穿着红棉衣的中年女性听到声响,从校门口的值班室满面含笑迎出来:&回来了!&亲热得就像迎接一个熟悉的学生。许是看到我脸上的茫然,女士笑着说了一句:&过年了,不少在外地工作的学生都会回来看看,有的还带着爱人和孩子。&
是的,这所位于河南省南阳市社旗县晋庄镇的小河陈小学,几十年来一直是周围几个村子的文脉所系。
这位女老师姓王,在我小学毕业后不久才来到这所村小,如今已在此任教近30年了。在校园内积着白雪的玉兰树前,王老师娓娓讲起村小的现状与过往。
村小学生仍然不少:全校五个年级,每年级四五十人,全校约220名学生。&村里孩子没有多少跟着父母进城吗?怎么学生还这么多?&王老师笑着解释,原来,村村都是完全小学,而现在北边的林庄、东边的大王庄都变成了教学点,就有一个一年级。原来只招本行政村3个自然村的村小,如今覆盖了3个行政村9个村子。看来,随着近年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人口减少的状况正日趋明显。
城镇化带给农村的,不仅是人口数量的变化,更大的是人口结构的变化。&现在上学放学的情景,跟你们那时候大不一样了。&王老师一句话,勾起我少年时上学的回忆:旭日东升,孩子们三三两两,背着书包结伴上学;夕阳西下,一群孩子从学校涌出来,打闹着跑向冒着炊烟的村庄&&王老师说,现在上学放学,学校门口全是骑着自行车、电瓶车来接送的家长,大部分是爷爷奶奶,也有少数是妈妈,&父母绝大部分都出门打工了,爷爷奶奶对孙辈都疼爱着呢!&
&孩子跟在父母身边上学,应该最有利于他们的成长。&村小的老师深有感触。然而,绝大多数年轻父母还是选择把孩子留在农村的爷爷奶奶身边。邻居大哥的儿子在苏南的电瓶车厂上班,几个孙子孙女全留在农村,大孙女已经上小学五年级了。问大哥为什么不让孙辈跟着到城里上学,大哥一笑:&城里上学太贵了,再说,上班哪有时间照顾这些小家伙?&
问邻居大哥,现在有不少农村孩子初中毕业了不想再读书,嚷着要跟爸爸妈妈出去打工,您怎么看?大哥一瞪眼:&学是肯定得上的!咱农村人,没文化以后靠啥吃饭?&
&咱们这里,虽然也有人在城里买了房子,但是真正把孩子带到城里上学的并不多。&王老师说,农村人进城,找工作、日常消费等方面压力还是比较大的。
挥手同村小的老师告别时,他们笑呵呵地告诉我:过完这个年,学校围墙外边、村部旁边的那块空地很快要建操场,孩子们将有一个真正的活动空间了;校门口的这排平房也要拆掉,重新盖两层楼,学校的硬件又会改善不少了&&
原标题:本报记者汇入回家的人潮,看见变化的中国&&春节返乡记
(原标题:人民日报记者春节返乡记:一个村里有一个中国)
本文来源:重庆晨报上游新闻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首先,我要说的是今天我很闲。
大雪封了我要上班的路,我早起到候车点,发现车不走了,只好回家。
工作习惯了,不工作就闲得无事。
所以我给大家讲个故事,当然如果这个故事好听,我还有很多故事。  
故事开始  
哦,等等,首先申明因为悲情,心理承受能力不好的请勿看,没准备纸巾的自己看着办。  
………  
冬天早晨动物的叫声,在冰冷中显得越发的孤独与凄凉。    
院子里,还能听见五爷挑着水哼的歌和女儿芹颂念英语的声音。他们的声音融化了动物叫声的凄凉,也让早晨的气氛变得格外的温暖。而芹颂的母亲苏雅才刚刚起来,昨晚批改学生的作业,一直到半夜才睡。刚起来苏雅就急急忙忙开始做早饭,吃过早饭芹颂还得去离村子很远的小镇中学上学。    
就这么和乐融融的一家,不过在村里面总是被人们所想不通而被议论最多的一家,直接点说就是村里人总是想不通五爷这种接近智障的人,怎么会把如此优秀的苏雅变成五娘。苏雅这个名字挺好听的,而且作为老师苏雅的这个名字应该随时会被人们提起。可是自从她嫁给了五爷,村里就很少有人叫她苏雅和苏老师了。她嫁给了五爷不仅没让五爷的身份在村里得到提升,反而自己的身份在村里面随五爷下降。在村里,即使很好听的名字,或者他们不觉得好听,但他们最好的就是用方言或者顺口溜把人的名字谐音,然后贬得一文不值。就算假如不小心有人说苏雅这个名字好听,他们也大概会用嗤之以鼻的神情说“树丫”或者“输呀”能有什么好听的?    
至于五爷这个称呼,怎么来的好多人也说不清楚,大概是因为很久以前是注重辈分的关系,然后五爷这个称呼一直延续到现在。不过现在村里人叫他五爷多是习惯或者多有调侃和取笑的味道,根本很难找到因为辈分大而受尊敬被尊称的感觉。    
五爷这辈子过得多灾多难,至少在已知的前半辈子是多灾多难的。在五爷还小的时候,虽然他学走路说话起步都比同龄人晚很多,但周围的人们也没发觉到五爷也什么问题,或许那时候五爷根本就没有什么问题。只是有一次五爷的母亲背着五爷站在橱柜旁边擦着碗,那时他家的橱柜是三层的那种,一般在第一层第二层放一些东西,在第三层的话一般就只会放一些不常用或者毒虫鼠的药。在五爷母亲放擦干的碗的时候,五爷就伸手拿到了那些药,并把它们都吃了,直到五爷染得他母亲满背是白沫的时候才被发现。五爷被救了回来,他也和一般人一样也爱跟着差不多大的孩子玩耍。那时的孩子除了嫌弃他总流着鼻涕口水脏之外,也喜欢和他玩耍。因为五爷很听他们的话,而且犯了错误的话都可以推到五爷身上。那时的五爷几乎没有一天不受伤着,不是手划破就是额头破了,但五爷总会拉着带血的鼻涕笑得很傻,然后很开心。至少周围的孩子觉得他很开心,他们始终猜不透五爷为什么那么容易的受伤,然后又那么容易的开心的笑。    
五爷五岁那年,他父亲患肺病去世了。那时候死人,人们都会觉得很正常,更不会研究死的原因。人们往往会记得的是一个人有行为动作或者有故事经历的那种死,而对于五爷父亲的这种死他们都会统统归为病死了,然后给人们的定格的画面就是,很多人都躺在床上,前几天能吃点饭,然后不能吃饭的出现一些病症,再然后手一松就死了,就是病死了。而对于病死这种死法,当时人们都不会有那么难接受,他们总是认为那不是意外,只是病了看又看不见,治又治不好,死了也没办法。当然五爷的母亲是例外的,死去的是自己的丈夫,再怎么没有办法,对她也很难接受,于是那个时候人们很少见过五爷的母亲。但村子里随时都还会见到五爷流着鼻涕,破着额头。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更多
  我准备了洗发精
  后来五爷还是被他母亲拖大了,时间和事情往往是这样,有些事情看似很简单,看似一瞬间感觉只是一转身,可是再转身,也都回不去了。但其中也有着各种各样的东西,塞满了那些时间,才会一直到现在。而现在的五爷就像看着电视,突然电视黑屏了,打出来“十五年后”这几个字,有了这个解释就少了很多突兀的感觉,然后五爷就理所当然的变成了这个样子。本来在村里面五爷这段时间的度过得也没再受人们关注过,村里面的人喜欢讲新鲜的事,而提那些曾经谈论了无数遍事要再被提起除非是在说话里面相当有必要的时候,或者小孩问一群大人,一群人你一言我一句时的填充,再或者除非五爷和他母亲有出了什么问题才又会被人们关注,但五爷爹死后五爷和他母亲都没有什么可令人谈论的,人们也忘了五爷什么时候不再流着鼻涕,人们也记不得五爷什么时候变得没想象的那么傻。    
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五爷这个称呼开始出现了。大概是五爷一起长大的人有结婚的了,然后有了孩子并会叫人了。所以见了五爷不可能还让自己的孩子跟着自己直呼其名,按辈分和排名一算,就让自己的孩子叫他五爷了,并且五爷至少还没有傻到没有了自尊,况且五爷傻可是他娘不傻,在表面上看来,看到的五爷只是憨厚的感觉,现在他家里的家务多是他做,这便是证明。    
五爷的母亲看着和五爷同班同辈的都结婚生子了,孩子都不仅会叫爸妈了而且连五爷都会叫了,作为母亲她开始也为五爷着急。虽说五爷有些傻但也没傻到生活不能自理呀,甚至在她看来村里有好多人都还不如自己的儿子,要是让他跑到其他村里,指不定没有谁能感觉到儿子有着什么问题。五爷的母亲开始到处托人帮五爷找个对象,或许家庭的因素导致这样,五爷的娘请人帮儿子找对象不敢太张扬,而且对于女方的条件总结下来就是只要是个女的就行。五爷的母亲感觉没敢太张扬的说出去,不过村里人还是都知道了。    
有一天,六三的媳妇带着个女孩来到五爷家门口,像是能帮别人介绍到一个对象是一件无比伟大的事情。六三媳妇双手叉腰,昂着头,隔着粗糙衣服可以看见胸前的乳房下垂得很厉害的样子,大声喊道:“大娘,快开门,帮你儿子带了个对象了。”五爷妈开了破烂的木门,探出头看了一眼六三媳妇马上就看向她带来的人,看到那姑娘好像没什么缺陷,五爷妈也松了口气。那姑娘人才和身材都过得去,只是头发很乱,仿佛头发里面还穿插着干松毛。六三媳妇赶紧把五爷母亲拉到一旁轻声说:“这姑娘家在比我们还穷多少的地方,你只要哄着她,给她好吃点的,包在你家。”五爷妈一脸兴奋,就像她找对象的时候,赶紧跑进去藏着正在编给五爷的草鞋,拿出两块麦芽糖递给六三媳妇和那个姑娘。然后同六三媳妇一唱一和的开始说家庭情况。到了最后还是没有谈成,五爷也没见过那姑娘,那姑娘只和六三媳妇说:“我不在他家,他家没有高楼。”六三媳妇觉得那的确没有办法,对此她觉得编得再好也骗不了那姑娘。    
  后来呢
  从此五爷娘总爱提六三媳妇带来的姑娘,总是把那姑娘说的有多么的好。人总是这样,对渴望已久并觉得完美,主要一点是得不到,哪怕是嫌弃过自己,那都会觉得荣幸。五爷倒是没感觉,他反而觉得要是家里多了一个人的话,他会更辛苦点。  
五爷二十五岁那年,被五爷母亲认为和五爷同班同辈人的孩子都去村里的小学读书去了,那时候村里的墙上用石灰写着“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五爷不大识字,即使识字他也没孩子可以苦。而那年,却是五爷再成为村头村尾所谈论的焦点。被谈论的开始时学校里面来了一个叫苏雅的老师,村里面的人还从来没有见过如此白净的女孩。应该是他们从来没有想到姑娘可以有这么白净的,更想不到这样的姑娘会栽在五爷那样的牛粪上。  
起初是因为五爷家的田在学校背后,五爷早早就背着篮子上田里。走到学校旁的小沟边的时候,看见一个女的从学校提着水桶出来提水。五爷没见过她,也没多看,可就在五爷走了几步被哐啷的声音下了一跳,回头一看那女的倒在了地上。那个时候五爷也不知道怎么回事,跑上前扶着姑娘,发着怪声叫着让人听不清的语言,划破了冷寂的早晨。他一摸姑娘的头,冰凉如水,可是又不知道怎么办,那含糊不清的话语更加不清。他只能紧紧的抱着苏雅,不多一会苏雅也渐渐醒来,她闻到了五爷身上浓浓的味道,她却喜欢上了这个味道。在她的感觉里面,那个味道第一次被她吸入的时候,只觉得那是多么的淳朴,多么的吸引着她。以前苏雅也有过暧昧关系的人,但她总觉得和有知识的人在一起,真的很累,累到她都会无故产生恐惧。她总会觉得自己异想天开的找到一个憨厚朴实,只知道喜欢就是单纯的喜欢并没有爱恋那么复杂。对于这点她是高估了五爷的,五爷大概也不知道什么是单纯的喜欢,这方面他只知道媳妇,媳妇就该睡在一起,再生一个孩子。五爷见苏雅醒了过来还想再叫,可苏雅摇动着能动的身体,让五爷赶紧背她回学校。农村人忌在早上看见这些,她也怕整个村子都在谈论着她。五爷似乎也知道,停止了怪叫,扔下篮子背着苏雅就往学校跑。    
  后来,五爷总会在三遍鸡叫后就挑着自己家的水桶跑到村里小学附近的沟边挑水,见过他那样做的人都说五爷可能病犯了,他这个病可能现在是到了高峰。可五爷不像那么傻,也不会去管这些,做什么只有他清楚。而五爷娘也不明白五爷大老远去挑水干嘛,她知道五爷这个人骂了没用,也就没多说什么。  
那次之后苏雅也没去提过水,可自己桶里的水总会满满的。她知道自己可能得病了,但是她又不愿意知道自己到底是什么病。不过看着五爷,她不认为五爷是傻的,只是认为他憨厚老实。其实苏雅很有才华,但她不向往那种写信或者写诗的那种。她觉得再好听的文章也不如五爷身上散发出的浓浓的味道,再美的诗也不如五爷擦汗时候质朴的笑。    
  你咋不写了?
  很多时候,人们能够接受的往往是或者慢慢发展的东西。但在不一定看到事物表面的发展过程,更不知道内部的发展过程时出现的那些,只会叫人们不可思议透顶。苏雅长时间在五爷家出现就是这样,村里人包括五爷娘都觉得那么的不可思议,没有天上掉下一个林妹妹的感觉,倒是感觉这姑娘是不是也有什么问题。人们总是想不通在他们眼里苏雅是比鲜花还要鲜,五爷比牛屎还要屎的人,这也太天方夜谭了吧?不过事实就是如此,苏雅经常会和五爷在一起,而且是经常。五爷她母亲也总会熬着黑色麦芽糖送给苏雅去,这回糖里面会放着一些核桃仁。  
不久之后苏雅和五爷结婚了,结婚时候,苏雅那边没有来什么人,五爷母亲也不敢多问,人家能和五爷在一起已经是天大的不错了。婚后,议论他们的人都往往变成了摇头,作不可思议状。说实话,村里人对五爷没多大好感,因为五爷以前家里面养了牛,他总爱把牛放到别人的田地里去,刚开始人们都说五爷可怜,没怪他什么。时间长了,人们总不会在自己的利益受损下还老是觉得谁可怜。这回只要见五爷放牛,就照着牛打。不过不知道是因为五爷没记性还是牛受不了让五爷拉不住,人们打了牛之后不过几天,又会在地里出现。那个时候,一些人对五爷和他的牛厌恶至极,总希望要么牛死了,要么五爷和牛都死去。结婚后,五爷也没再放过牛,人们才又开始又来取笑五爷。一些人就问五爷:“五爷找了这么好一个媳妇,会不会做那种事啊,不会做的话我们可以来帮你…。”五爷也不生气,露出让苏雅喜欢的笑,什么也不说。  
那个时候,无聊的人们总会讨论五爷会不会让苏雅生孩子,生下来的孩子会不会聪明。对于那些人来说,五爷的这些事仿佛就像他们的事,甚至比他们的还要急。五爷的母亲也总盼着抱孙子,但这个事也不好教儿子,只能干着急。后来苏雅真怀孕了,连续生了两个,一男一女,女孩叫芹颂,儿子叫天宝。很明显,女儿的名字是苏雅起的,而儿子的名字老婆婆硬要自己来起。那些无聊的人们又开始议论起来,有人还总是抱着怀疑他们总是怀疑孩子到底是不是五爷的。而唯一读过高中的人斩钉截铁的说肯定是,别人问他为什么这么肯定,他就满脸骄傲的说:“没听过日久生芹(情)吗?”众人一听感觉很有着道理。生活中往往就是这样,他们要是觉得某个有威望或者水平高的人说出一句话,他们就觉得深含道理,并不停模仿,铭记不忘。对于这个成语当时在村里面很流行,甚至小一点的孩子还把它编入了儿歌。  
又像从前那样,谈论五爷的又逐渐在减少,后来就很少听见了,至于消失那是不可能的,因为不管再怎么归于安静,有心要提的人可不分什么场合时间久远都会说出来。  
五爷的两个孩子很正常,在人们看来似乎多多少少还是带有着五爷的模样的。孩子在不知不觉中长大,旁人看别人的孩子成长总会是感觉到不知不觉的,今年芹颂也刚上初中。在从前人们看来快要绝后的五爷,想不到现在又能组织了如此和和美美的家庭。  
刚刚上初中,芹颂现在的心情十分不安,她边读英语,边在想怎么才在家多呆一会儿。从小在父母身边在惯了,而且小时候的玩伴差不多就是弟弟,现在说什么也不想离开家。一个周对她这种从未离开过父母身边的孩子来说,真的很长很长。在学校会很想念家人,甚至有时候晚上会一个人躲着哭。从学校刚回到家里面她就会担心着离去,会害怕去上课,但芹颂是十分懂事的孩子,怕父母担心就没敢说出来。因为学校离家比较远,念一下书吃过早饭就得去学校了。在学校考试中,芹颂是每次都能拿第一的,这得归功于她从小到大就那么爱看书学习。在人们的印象中,芹颂的手从来没放下过书,不管去田间帮父母干农活,不管是走在路上,始终之间她看着书念着书。因此,芹颂成了村里父母教育小孩的榜样,都说想不到五爷这样的人还能有芹颂这样定能成大器的女儿,而且她爱学习的行为成为大人们口头的佳话传了很久。那是五爷家第一次没有被人含有贬低或者嘲笑的被谈论。  
芹颂始终拖延着时间,她想母亲送她的时候,她一定会哭的。不过自己再怎么拖,时间还是在走。况且路不好又远,邻村开车的人跑几趟车就会不跑了,那个时候就没办法去学校了。苏雅是急性子的人,她总会早早就催促芹颂去学校。而五爷到很不管这些事,他只是会很认真的做这些家务。五爷从结婚到现在只会唱一首歌,其实也只算得上一个片段,而且总是不停的唱着。“假如太太和妈咪,两个人吵架跑出去,你问我张帝…”唱得乐此不疲。以前芹颂总会问五爷唱什么,五爷也会解释得头头是道。芹颂看看放在书包旁边的洗发水,又看看在哼着歌的五爷,眼泪就要流了出来。她想起昨天晚上,村里来了一群奇怪的人,开着小拖兜车,而且有一个很漂亮的女的,穿着小衣服小短裤,边唱歌边推销着洗发水。然后说为表现洗发水的不一般可以找个人当场实验,村里人都只敢看人,不敢上去,即使是对他们很有诱惑的奖一瓶洗发水。过了好久,五爷才慢慢走上去坐在椅子上,下面的人哈哈大笑。那个女拿着话筒问五爷有多久没有洗头了,五爷低头认真的算了一下,告诉她差不多三个月没有洗了,下面又一阵大笑。芹颂不知道自己的父亲是图个什么,但看完推销回来后五爷就把那瓶洗发水放到芹颂的书包旁边,叫芹颂带去学校,芹颂一阵感动。  
这年头,世界变得很快,以至于村里人谈论的不仅仅只是家庭琐事,因为有时候谈论了那些事,那么很可能所想谈论的重点都谈论不完。比如要安装电话,比如要修柏油路等等,人们不再爱讲那些已经过去时,他们现在更新喜欢将来时。就像说谁家要是宰了一只鸡,以后就不用跑去叫吃饭直接打个电话就行,要是铺上了柏油路吃过晚饭就可以到镇上看人跳舞。在这样人们都不愿谈村里的琐事的时候,五爷一家人又把这个村里的言论市场给占了。    
  继续关注。。。。。
  正值隆冬时候,路上的车子们领着一大股灰尘飞跑。人们都盼望着柏油路赶紧铺好,让这些灰尘躲到看不见的地方去。苏雅提着作业刚准备回家,一个学生跑来叫苏雅,说他们班一个同学在水边玩耍不小心掉在水里了。苏雅没多想丢下拿着的作业本跟着那个学生跑去,水塘就在校门口,有很多村里的者在岸上叫喊着,谁也不下去。苏雅什么也没来得及脱就直接跳下去了,等把那孩子拉上来,孩子已奄奄一息,苏雅也全身冻僵不能动弹。那些庆幸自己没有跳下去的人们,把苏雅送了回家。五爷看见苏雅的样子,又开始发出了奇怪的吼叫。人们劝五爷赶紧把苏雅衣裤换了然后用被子裹着,五爷始终重复着人们不懂的话语抱着苏雅进了房间。  
那晚上,五爷还是像第一次一样抱着苏雅,苏雅也闻到五爷浓浓的味道。但苏雅身体越来越烫,感觉听懂了五爷在说什么,却又好像不明白。天宝叫他父亲把母亲送到医院,可是路途远加上在修公路根本不会找到车。五爷只能紧紧的抱着苏雅,苏雅感觉大脑一片漆黑,不时有着很亮的线条闪过,苏雅想自己可能变成了精子在投胎了,这或许是苏雅这辈子最后清醒的时候了。  
第二天,五爷还在抱着苏雅,五爷还是五爷,可是苏雅已经变得神志不清了,这是天宝和五爷首先能感觉到的,然后周围的人能感觉到了。苏雅去不成学校了,自此,也结束了苏老师这个称呼,真正成为了五娘。    
  五娘虽然神志不清了,但还能做一些家务。五爷也不再哼唱他最喜欢的歌,五爷总是很责怪五娘为什么要救人,别人不救就是只有五娘救。人病了,到头来也只得了一筐鸡蛋,感谢也没能延续很久,即使延续,对五爷又有什么用呢。这是很难接受的一个现实,不管对于五爷还是芹颂还是天宝,家里最能干,最引以为荣的人突然就变成了这样。最难过的莫过于芹颂,天宝还在小不会多想,五爷能想到的也很不多。只是芹颂在那以后就郁郁寡欢,心头总是被什么堵着,对于家庭,对于未来始终紧紧的压在上面。    
在芹颂心目中苏雅就是支柱,可现在支柱就变成这样了。支柱的倒塌对人的打击就是欲哭无泪,心里面会空得没有目标。这样的支柱瞬间崩塌发生对人们来说,总是突然得会让人不相信它的真实。而有了知识之后的明理,让芹颂想得更远更重。    
芹颂总感觉伤悲和沉重,又忽远忽近,有时候会透不过气来,甚至有些时候都不敢回家。后来有一天,芹颂的班主任和同学吧芹颂送了回来。五爷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赶紧拿出凳子让他们坐。据老师和同学说,当时正在上课,老师还在讲诗经的风雅颂。突然芹颂就一声怪叫,满口白沫的倒在了地上。老师和同学赶紧背着她上了附近的卫生所,医生还是说不出个所以然,说叫家长带着去城里看看。芹颂醒来后,身边的人都发现她有些不正常了,感觉到了她的神志不清。然后就把她送回来了,希望家人能够带着她上城里的大医院去看看。五爷听了,他不懂什么风雅颂,只是又开始着自言自语,周围的人还是听不懂他到底在说着什么。    
  。。。
  后来芹颂还是没有被带到城里大医院看,五爷是知道的,要上大医院才会好,可是他也知道他们根本就到不了大医院。幸好芹颂的状况看起来很不严重。在一次次磨难后,人们根本不知道五爷会是在想些什么,也不敢和他开什么玩笑了。毕竟一个人经历这些算多了,这是人们的谈论中也更多包含了怜悯。不知道五爷每天看着两个最亲的人都神志不清那会怎么想,不知天宝再长大些,他又会怎么想。对于学习看书,村里人也改变了看法,在还在看书的时候,他们总会对自己的孩子说,少看一会,不然看多了的话会像芹颂一样的。现在他们认为芹颂是读书太过于认真了,才会被读疯了的。而孩子们总会等着父母说这句话,或者总会以这个为借口跑出去玩。无论是苏雅,还是芹颂,在村里人的传说中都成了神话一样的人物。但他们都不会让自己家人或者孩子去像苏雅和芹颂一样做,事实上他们的家人和孩子也不会这么去做。  
生活不像故事,故事讲完就完了,而生活里故事完了还要继续生活。  
在旁人眼里芹颂也没多大变化,一样会做家务,一样会干干净净的,只是多了沉默寡言。村里人劝五爷带着芹颂上城里大医院去看看,不定这孩子还有救。他们看来苏雅的样子可能是无药可救了,而芹颂还是有希望的。五爷似乎也是做了很长的决定,带着芹颂上了城里去看病,还请上了村里的唯一一个上过城里的人。  
人们都还在谈论着芹颂会不会好,还谈论着会去几天。五爷和芹颂,还有同去的那个人都回来了。同去的说芹颂接受了几天治疗,不过五爷所带的钱不够就回来了。而这次人们很注意观察的芹颂似乎比上去的时候更严重了,眼神浑浊了很多,也不再那么爱干净了。是福是祸,明天还会发生什么不是人说了算,只能听着天命,等着天亮,然后再看结果。一天天过去,芹颂似乎越来越严重,甚至有时候还要超过了苏雅。总是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只要捡到东西就会放到嘴里。起初村里的一些小孩听过芹颂的故事的,见了芹颂总会和她说话,她们总会叫芹颂背诗或者写字,刚开始芹颂会被会写,但后来情况严重后就不会背也不会写了。    
  万一火了。先前排。
  跟楼上的,没错
  万一火了呢
  然后呢?
  占位。。
  普利思够昂
  掐指一算,此贴必火
  想继续看
  刚刚耶稣告诉我,他说此贴必火,让我紧跟。。
  准备好了
  在猛烈一些ba
  这个……  预计能写多长
  估计已经终结了
  在这个过程中,苏雅及芹颂在人们口中不停转变着,起先她们在年纪大的人口中都成了佳话,后来在年纪稍大的人口中成了神话,再后来在小孩口中她们都成了笑话。  
不久后这个村里装上了电话,铺上了柏油路,但也没有谁家杀了鸡就打电话给谁,也没有谁每天晚上坐着车跑到镇上看跳舞。五爷家总是发出奇怪的声音,五爷都习惯了,村里人怎么会不习惯呢。必须要得接受的,谁又能不习惯。人们还能看见苏雅,苏雅也会跑到路边和人们说话,虽然人们都知道那是疯话,但都会很认真的听着。而村里人也再没见过芹颂,准确的说应该是没有在外面见过。一些人说芹颂一天比一天严重,然后不穿衣服裤子玩弄着身体的部位,五爷看不下去把她关在房间了,有说听到的那些怪叫就是芹颂发出来的。  
人们清楚的记得那年大旱,久久不下雨。然后不知道谁在村子的山边放了一把火,村长动员全村人男人都上山去灭火。然后家家户户的男人都去上山灭火,当然五爷也在其中。村里人在山上灭着火,快到中午的时候,村长的电话响了,这是村里唯一的电话,村长一看是村委会打来的还以为是来问大火进行得怎么样,他甩动着电话找着信号接着,他也听不清谁说话,就断断续续听见在说五娘被车撞了,送到镇上的卫生所,要五爷赶紧下来。村长挂了电话,看着孩子认真灭火的五爷他实在不知道怎么说。但事情紧急,村长还是把五爷拉过来告诉了他。这次五爷没发出怪声,因为人们听清了他在说着什么,他不听的重复着“咋个了,咋个了,咋个了,到底咋个了…”,然后跌跌撞撞的下山了。五爷到医院五娘还没有咽气,等五爷拉着五娘的手像第一次那样抱着她的时候,五娘才咽气。那是她最后一次再闻见五爷浓浓的,纯朴的味道。村里人说,今天见过五娘,不过今天很清醒,她在快到中午的时候有人还见她出来路边望着烧着火的地方,有人问过她在干什么呢,她说她在等五爷回来吃中午饭,然后想不到不久后就出了车祸。出了车祸她还一直等着,等着五爷来见她并抱着她。    
  那是人们见过的最凄美的一面,五爷开始说着咋个了,咋个了,后来不说了。抱着苏雅走出了医院,像刚打完仗从战场上抱着死去的战友回来。  
后来幸好肇事司机还有些钱,赔了五爷五万,五爷成了村里的首富。可谁都知道谁愿意这样去换做一个首富呢,只是对于五爷经历了太多太多磨难,别人不知道他在想些什么,他也不知道他在想什么。再后来五爷即使下地干活也会把头发梳得油光油光的,也爱买着几瓶酒回去喝。  
很多年以后,有个男人带着一个小孩去田里干活,经过学校时,小孩看着那些上学的小孩很是羡慕,抬头问:“爸爸,为什么你和爷爷都不让我去读书呢?”那男子拉着小孩走向田里,回答他说:“书读了没用,读多了会让人不好过。”  
  终于完了
  天呐,没人支持啊
  ...只要你写下去 俺支持你~~
  好长啊
  我还是转战舞文弄墨去
  支持我,我还有更多的故事
  晚上闲着无事,再给你们讲个故事!
  《不屑》  一个哑巴和一个疯女人的故事  
  人们发现在小镇入口的桥下面总会坐着那个疯女人,她不再像以前那么好动了,只是呆呆的坐在桥下面的大石头上望着进入小镇的人们和车辆。那里人都知道,她在等哑巴回来。    那一年木材开发红火,给必经的小镇也带来了红火。当时这个小镇被人们称为“小香港”,多年后每每有人讲起当时的繁荣情况,也都会有着很多人附和着,回忆着,叹息着。那时每天在这个小镇上都经过或者住着各型各色的人,当然这些人中也包括了那些花子,傻子,疯子。因为太繁华,那些土著的乞丐也不再驱赶外来的乞丐。那也是人们在小镇上所见到乞丐最多的一年,多到他们不知道评论他们,多到了他们都模仿不完,多到了不知道用哪个来吓孩子。在多得让人记不住的时候,人们却深深的记住了哑巴和那个疯女人。    严格来说哑巴和疯女人不算乞丐,他们并没有行乞,而是两个人都是无家可归的人。刚开始哑巴和疯女人在人们眼里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人,到后来他们的一起把周围人的眼球都吸了很长一段时间。疯女人是小镇附近的人,她的家事人们都了解。她原本有一个美满的家庭,有丈夫有孩子,后来丈夫去做了木材生意,发了,就没再回来了。她就只能自己带着孩子,丈夫狠心抛得下她和孩子。她却抛不下孩子,孩子是她全部的希望,孩子的存在支撑着她的全部生活。可在不久后,孩子得了病,人们也说不清那孩子得了什么,也就知道那孩子又拉又吐之后就死了。孩子死后,那个女人昏倒醒来之后就神志不清了,她没再回那个家,就跑到小镇上疯疯癫癫的生活着。至于哑巴,人们无法知道他的太多的什么,因为说不了话连口音都无法辨别。不过人们总是说哑巴只是不会说话,哑巴其实一点都不傻。因为哑巴穿的很整洁,而且总会帮一些饭店挑水劈柴。要是有谁亏待了他,他便会啊啊的叫不停。人们亲眼见过哑巴把自己所有的钱拿出来,一张一张的折叠整齐后放在包里。  
  能不能说一句没怎么看懂。。。。。
  疯女人整天会在大街上唱歌,人们听得出来她唱的总是儿歌。她总是那么的闲不住,总会捡来东西玩弄着,或者拿着扫把不管大街上有没有人的扫着,甚至有时候空着手做成拿着扫把的动作扫着。从街头到结尾,每天都乐此不疲。而每到黄昏人散去的时候,他总会用垃圾裹成一个襁褓状,紧紧抱着不断地唱着儿歌。很多女性在那一刻看到她,多会同情的流泪,可是同情又有什么用呢?    在那天疯女人等热闹散去,又自己鬼鬼祟祟的找出那团“襁褓,小心翼翼的拍着唱着歌。要是当时人们只看她的面容,很少有人会觉得她不正常,那是一个母亲温性的面容。天色逐渐暗去,那疯女人还在抱着“襁褓”,对周围的一切她都不发觉,她也不去理会周围的一切。突然来了两个男子,抓去疯女人的“襁褓”扔了,并两个人按住她扯着她的衣裤。疯女人挣扎着,看着“襁褓”被扔了,她声嘶力竭的哭喊起来。那时候刚好哑巴出来帮老板倒垃圾,听见声音他提着铲子就跑了过来。看到这一幕他也依依呀呀的大叫起来,然后挥着铲子打着那两个男子。那两个男子怕他们的声音会招来更多的人,拉拉还没脱成的裤子就跑了。    哑巴和疯女人的叫声的确也引出了几个人,不过哑巴和疯女人都还惊魂未定。人们出来看见的场景让他们结舌,他们认为疯女人虽然有点姿色不过毕竟疯了,但哑巴也真不傻,会找上疯女人来发泄。第二天,全镇都在讲着哑巴和疯女人的故事,哑巴也不能再帮人干活了,没人敢再请他,虽然他任劳任怨,给的钱也不用很多,但人们担心哑巴在什么时候又会做出冲动的事。那以后哑巴也开始游荡在街上,不过他总会拉着疯女人。刚开始周围的人们总感觉这是多么奇妙和不可思议的事,感觉他们既般配但又有着怪怪的感觉。在刚开始谈论他们的时候,人们对着新鲜事充满了讥笑的神情。他们想不到哑巴不仅会做那种事而且敢在大街上,也想不到疯女人竟然会像一个小孩一样跟随在哑巴后面。有人说,那是哑巴把疯女人给征服了。那晚听见声音的人们只是想不通,哑巴和疯女人做那事发出那么大声的叫喊干什么呢,他们也不懂了,或许懂的也只有那两个男子了。  
  没看懂?我已经在讲第二个故事了!
  之后,哑巴和疯女人的关系似乎越来越密切,像是一对恋人。疯女人也没以前那么的闲不住,而哑巴总是会去找一些吃的。他会洗得干干净净然后拿给疯女人吃,疯女人便会吃得津津有味。哑巴会看着疯女人吃东西,然后帮疯女人把挡在脸前的头发别到耳后。哑巴也会到卖花的地方,当店里扔出来不要的花,哑巴就会捡起来给疯女人或者插在她头上。看着他们的嘴唇,分明像是在说着话,说着情话。可是旁边人听不到也听不懂他们在说什么。或许他们真没说什么,或许他们说着只有对方听得懂的。人们才突然发现,原来他们也可以那么甜蜜,原来他们也可以恋爱,他们也可以有爱情。    爱情从来是不屑于身份的,她不分高低贵贱疯傻憨痴,都会悄悄在人们之间产生。    疯女人和哑巴在了一段时间后,开始变得一天比有一天干净了。有些人见过哑巴带着疯女人到小镇入口的桥下面洗澡,然后还帮他洗衣服。在哑巴旁边她始终像一个乖乖的小孩,像因为有一个依靠而不惊的孩子。尽管远远有人指手画脚,尽管有人天天谈论,尽管有人随时跑来嘲笑,但哑巴和疯女人始终不屑,他们活在了自己的世界。他们的爱情让一切都忘了他们,他们的爱情让他们忘记了一切。其实在周围人们的不屑与嘲笑中,又有着多少人向往着那样的爱情。那个时候,疯女人是幸福的,哑巴是幸福的。很长一段时间,人们忘了他们是两个不正常的人存在,而多数人都会说“瞧,哑巴对疯女人多好”。  
  有点晚了,明天继续
  还没继续?
  两个故事呐
  等不及了
  哑巴的确不傻,或者哑和傻时扯不上关系的,但人们往往会把缺陷统统都并联起来,在他们意识中缺陷也会像得了绝症的人并发症一样。疯女人或许并不疯,或许她只是因为接受不了现实,或许她只是少了依靠和期待。哑巴总是会想方设法的找来吃的和好看的给疯女人,疯女人就会跟在哑巴后面很开心的吃着玩着。好多次人们都见过,当哑巴去找吃的时候,疯女人都会在一个角落垂着头等待着。当哑巴回来还离疯女人几步的时候,疯女人会猛的抬起垂下的头,往后伸出手,刚好遇到哑巴也伸手递过去。那时好多人都被震撼了,他们不知道是被什么震撼了,但他们看见那种默契,那种奇怪又似乎机械的动作,都会驻足很久。  
人们似乎忘记了哑巴是个哑巴,疯女人是个疯女人。他们在人们的眼中似乎都变成了和正常,又很幸福的夫妻。当人们看见哑巴又开始疯狂的帮一些饭店劈柴挑水的时候,人们也看见疯女人的肚子一天比一天大起来。他们再次证实了哑巴的确不傻,也不知道他们生出来的孩子又会是什么样,又要怎么成长。有些人开始会去谈论他们生下来孩子是否会正常,而看哑巴的样子他似乎也知道要把孩子生下来就要拼命赚钱。在哑巴劈柴挑水的时候,疯女人总会过来帮忙哑巴,而哑巴总会拉着她的手带她做到一边,然后疯女人就会很安静的看着哑巴做事。    
  先休一息
  疯女人的肚子越来越大了,哑巴也在没日没夜的干活。那时人们总听见哑巴哇哇的叫,人们知道可能是哑巴在着急了。有觉得好心的人边用手比划边告诉哑巴,这个地方找不到钱,要去那边的大城市才能找到钱。哑巴也好像真听了,第二天一早就往小镇的出口走去。疯女人跟在他后面,但到出口那里哑巴不让疯女人走了,他好像要叫疯女人等着,等着他回来的。那天疯女人也哇哇的哭着,也没跟着哑巴一起去了。  
自哑巴走后,疯女人总会来到小镇入口的大桥下等着哑巴。呆呆的望着进来的车辆和人们,人们说他是在等哑巴找钱回来呢。  
上天不屑于身份的给了他们爱情,又不屑的给了他们幸福,然后又对他们如此的不屑不顾。  
突然有一天人们察觉到在大桥下面等候的疯女人不见了,有人说那疯女人死了,有人说哑巴在路上就被车撞死了。也有的人说哑巴去了城里跑了不回来了,还有人说哑巴回来把疯女人接走了……。  
在那个时候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总感觉小镇仿佛少了什么。  
<span class="count" title="
<span class="count" title="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回复(Ctrl+Enter)}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进出口报关违法行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