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贤人政体,军阀政体,寡头政治体,平民

西方政治思想史(最终版)-海文库
全站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哲学
西方政治思想史(最终版)
西方政治思想史的基本线索西方政治思想史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古希腊罗马奴隶制社会、中世纪和近代以来三个历史时期,相对应的形成了自然政治观、神学政治观和权利政治观三个发展阶段。为便于识记,具体需要掌握的知识线索整理如下。1. 古希腊时期: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2. 古罗马时期:斯多葛派(波利比阿与西塞罗)、罗马法学3. 中世纪时期:神权与王权的斗争、奥古斯丁、阿奎那、反教权思想4. 文艺复兴时期:马基雅维利、布丹、宗教改革思想5. 资产阶级革命前夜:格劳修斯、斯宾诺莎6. 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英国(霍布斯、洛克);法国启蒙运动(孟德斯鸠、卢梭);美国独立运动(潘恩、杰斐逊、汉密尔顿)7. 19世纪时期:德国(康德、洪堡、黑格尔)、法国(孔斯坦、孔德、托克维尔)、英国(伯克、边沁与密尔)8. 19世纪末以来:自由主义、保守主义、社会民主主义、女权主义、绿色运动等思潮的形成或发展9. 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发展(略)重点章节:1古希腊时期2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时期重点问题:1政体学说2人性与国家观3自然法与权利观4契约论与政府观5民主与法治应当积累的知识面:1时代背景及相应的政治思想特点2思想家国籍、生平3思想家的历史地位或曰影响
(一)古希腊时期基本概况:在西方,最早的国家形式是城邦,政治思想就是在古希腊城邦的政治社会中萌发的。城邦是自由公民的自治团体,是公民在法律之下分享权利与义务的政治体系。城邦最显著的特点是小国寡民,是一种小规模的政治实体,内部一般分为奴隶、无公民身份的自由人和自由公民三个身份集团,而奴隶与自由人的区分是城邦制度的基础,只有公民享有政治权利。古希腊当时存在数百城邦,城邦政治是极为多元的。此时的政治思想具有下列特征,1自然政治观与整体主义价值观2理性主义和近于科学的研究方法3以城邦政治为研究主题和范围,即关注城邦的起源、目的、性质、职能、管理等4公民的视角。政治思想最初的萌芽以《荷马史诗》为代表,经历了早期立法家、自然哲学家的阐释,到智者时期后开始正式形成和发展。修昔底德:古希腊著名的史学家、思想家,代表作是《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深入剖析了希波战争,把追求真理的精神和逻辑方法应用到了历史研究之中,强调历史研究必须坚持求实的原则、研究者必须坚持理智的和批判的态度,为后世的历史学家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他开创了“范例历史学”,对后来的国际关系研究也有极大的借鉴意义。智者:智者并不是统一的思想流派,但他们是一批在希腊思想界开风气的人物,是第一批关注于社会政治问题的学者,代表人物如普罗塔哥拉、高尔吉亚等。智者实现了从现象和问题的客观的神的综合到主观的人的综合的转变,从对自然和神的研究转向人和社会,开始用人的眼光去考察社会,他们的思想构成了后来以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政治哲学理论的出发点和思想来源,已经萌发出了自然法思想和平等观念。苏格拉底:苏氏是与智者同时代的人物,对哲学研究的兴趣转向作出了重大贡献,对柏拉图有直接影响。1苏氏是西方科学理性主义的开创者,他主张研究事物的本性,探索普遍定义,在对道德和政治问题的讨论中他也将其提高到合乎逻辑的定义和解释的水平2伦理政治观,苏氏认为道德是城邦制度的基础,知识和教育是城邦政治的根本,因而统治者不能仅仅关注公民私欲的满足,而是应当把改造公民的灵魂当作首要任务,使人们有知识、有教养,过理性的生活。苏氏认为,人的灵魂和身体的善都表现为和谐有序,这是要经过知识训练才能实现的,因而治国就是一门专门的知识,政治家应当是有知识的人才能完成教育的任务。柏拉图:西方政治思想史上第一个有系统的政治学著作传世的思想家,其整体主义价值观和乌托邦传统对后世有重大影响,代表作《理想....国》、《政治家篇》、《法律篇》。1理念论,柏拉图政治哲学的理论基础。柏氏认为,人们感觉到的经验事物和现象世界则是不真实的,变动不居,而理念则是现实世界的原型、本原,是唯一真实的存在,是永恒不变的,是事物的形式和本质,规定了事物的基础和原则,现象界只是对理念世界的某种歪曲和虚幻反应。真正的知识是对理念的认识,只能被高超智慧掌握。2正义国家。政治哲学是对国家理念的认识和把握,在柏氏看来,国家的理念就是合乎正义或曰体现至高善的国家,即理想国。理想国有两个特点,一方面整体主义精神贯穿其中,要求个人完全融入社会整体;一方面正义集中体现于社会分工,柏氏认为社会分工是城邦产生的原因和发展的动力,也就国家的基础,即个人才能的片面性和生活需要的多面性之间是存在矛盾的,这就需要每个人从事一种最适合自己的工作从而相互提供服务。柏氏依据人先天素质和后天教育形成的身体和精神状况,把人分为三个等级,统治者(哲学家)、辅助者(军人)、生产者,分别对应人灵魂中所包含的理性、激情、欲望。他认为只要这三个等级各司其职、各尽其能、分工互助,理性统帅激情并1 / 41
控制欲望,国家就能实现正义。另外,他还提出了所谓的“四主德”,即智慧(哲学家)、勇敢(军人)、节制、正义。3哲学王。哲学家治国是柏氏理想国家的核心内容,富有特色。他把哲学家置于社会等级结构的顶端,垄断全部权力,他的改造现实国家和实现理想国家的希望也正寄托于此,把这当作挽救城邦危机的根本措施,因为他认为人性是政治的基础,人品性的堕落是政治败坏的根源,所以要改良政治就必须从人性入手,而只有掌握绝对知识即理念的哲学家才能承担这一使命。所谓哲学王,即通过哲学家执政把高超智慧、真实知识、完善德行和绝对权力结合起来,通过哲学家把绝对正义和国家至善贯彻到现实城邦。4政体思想。柏氏认为,哲学家执政的贤人政体是最好的,但现实中往往不存在,因为血统的混杂和统治者生育子女上的失误会导致贤人政体蜕变,即政体下统治者和公民的品格和心灵发生变化将导致政体的嬗变,就会产生现实政治中的各种不当政体,即荣誉政体、寡头政体、平民政体和僭主政体,一个比一个差。柏氏尤为反感平民政体和僭主政体,他指出平民政体下人们崇尚自由和平等,结果导致自由泛滥,平等走向极端,人们为所欲为,漠视法律,最终导致极端的奴役;在混乱的无政府状态下独裁者夺得权力建立起专制统治,成为僭主,完全不具备节制的美德,而是无法无天。后来柏氏又初步提出了以统治者人数和政体好坏为标准划分六种政体的方法。5理想国设计。维护社会分工,保证哲学家统治,不重视法律;哲学家和军人等级废除家庭和私有制,保证生育质量;强化公民教育,实行文化专制主义。第二等好的理想国设计(《法律篇》),在哲学家治国条件不成熟时实行法治;有限民主,将平民成分和某种个人权威相融合;土地由国家所有并分配,限制财富分配的不平衡,共餐制;维持公民、工匠与商人、奴隶这三个等级的划分。柏拉图反民主思想:阐释、分析与评价摘 要:一、概念的界定:从民主到反民主关于民主的概念在柏拉图之前就已经存在了,美国学者罗伯特?达尔指出很可能是雅典人创造了民主(democracy或demokratia)一词,这一词语来源于希腊语demos(即人民)和希腊语kratos(即统治)这两个词的组合。在当时的雅典,demos一词通常是指全体希腊人民,有时仅仅指普通民众或仅指穷人;有时,民主一词也被贵族批评家们当做一种用来表达对普通人民的蔑视的称呼。作为生活于那个年代的柏拉图也必然会认同关于民主概念的这一界定。其实在柏拉图那里民主更多地是作为一种政体的民主概念。他把民主定义为一种社会形式,这种社会“不加区别地把一种平等给予一切人,不管他们是不是平等者”,确保每一个个体都可“选择自己喜欢的东西作为模式”。柏拉图认为这种对政治平等和自由的崇尚是民主的标志,也是它最可悲的特点之根源。
基于对民主概念的这一界定,柏拉图的“社会地位和他的家庭联系是很容易使他鄙视民主制的”。他对民主的这种态度流露于他关于民主思想的字里行间。在这里,可以用反民主这一概念来概括柏拉图有关民主的思想,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柏拉图反民主并非完全反对民主本身,而是反对实行民主的时间,他认为民主不适合当时的条件,所以反对;第二是柏拉图的反民主思想中又是含有民主成分的。二、柏拉图对民主与现实矛盾性的论证
柏拉图生活的年代,正值雅典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遭到失败,民主制出现危机,整个希腊城邦制度也走向衰落的时期。这时现实社会中充斥着社会风气的败坏、社会的分裂动荡和政治危机。面对这样的现实,维护城邦的统一成为首要的价值选择,他说要“铸造一个整体的幸福国家”。为此就需要一种权力的统一,也就是他所称谓的“哲学王”的人治专制模式,而他认为民主制是与这种现实不相适应的,因而他反对民主。柏拉图的论证如下:
首先,当时雅典的现实要求统治者要竭力减轻战争给雅典的统一带来的巨大冲击,这一任务的完成需要集中而非分散的权力作为后盾,因而在“三十僭主”统治时期(公元前404年),柏拉图也真诚地相信他们是在进行改革和公正地治理国家。这样以来,民主制的实行显然是无法完成这一任务的,柏拉图说在民主制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过日子的计划,爱怎么过就怎么过,于是这个城邦里就会有最为多样的人物性格”,这种自由个性的大量存在必然会无视任何权威,以致会出现“如果你有资格掌权,你也完全可以不去掌权;如果你不愿意服从命令,你完全可以不服从,没有什么勉强你的。别人在作战,你可以不上战场;别人要和平,如果你不喜欢,你也可以要求战争”的局面,这样就会使国家处于一种无政府状态,最终是不利于整个城邦的统一的。
其次,柏拉图强调民主政治是由穷人或平民掌权的,我们知道在当时雅典的现实中穷人或平民是一些没有闲暇时间的人们,没有足够多的闲暇时间也就意味着他们没有足够多的智慧,“柏拉图和绝大多数的希腊哲学家相同,认为闲暇乃是智慧的主要条件”,而智慧又是与统治能力成正比的。可以说在柏拉图看来,民主制的根本弱点在于它允许无知的公众来决定公共事务,亦就是通常所谓的“大众的无能”,2 / 41
他说公众本身就是大诡辩家。就这样,柏拉图用现实这把利剑将穷人或平民的统治权利给抹杀掉了,当然这其中有柏拉图“贵族”的偏见,不过“在民主制中,没有专门的领导阶层;领袖人物取决于人民的喜好,因此,他们的行动在于维护他们自己的名誉和地位。默许人民的要求,以及把政治策略建立在可‘销售’的东西之上,这就使政治领导能力受到了削弱。对于种种慎重的判断、艰难的决定、令人不悦的选择,以及使人难堪的事实,人民一定会尽力回避。民主使智慧边际化。”是不争的事实。这在柏拉图看来民主必然是与现实相矛盾的。再次,柏拉图认为民主政体下的人们崇尚绝对的平等和无限制的自由,也说:“极端的自由,人们可能会走向极端的征服,其结果不可能变为别的什么,只能变成极端奴役。”有征服必然会带来战争,而这是当时的雅典最害怕面对的,因为他们现在还沉浸在伯罗奔尼撒战争战败的阴影之中。他又说:“外来的依附者也认为自己和本国公民平等,公民也自认为和依附者平等;外国人和本国人彼此也就没有什么区别。”“买来的男女奴隶与出钱买他们的主人同样自由,更不用说男人与女人之间有完全地平等与自由了。”“什么东西都充满了自由精神??自由到了极点。”这样就会产生一种诱人的多样化的社会,它必然会导致公民集体主义精神的丧失,造成城邦广泛深刻的分裂和道德的瓦解,直接威胁到城邦的基础。这也是当时雅典的现实所不允许的。同时,从长期来看,这种追求绝对自由和完全平等的民主其结果是纵欲,是纵容破坏对于政治与道德权威的尊重。柏拉图对此严肃地指出:“所有一切总起来使得这里的公民灵魂变得非常敏感,只要有谁建议要稍加约束,他们就会觉得受不了,就要大发雷霆,到最后??他们真的不要任何人管了,连法律也不放在心上,不管成文的还是不成文的。”甚至会“称傲慢为有礼,放纵为自由,奢侈为慷慨,无耻为勇敢”。于是错误的“快乐平等”支配着“民主人士”的日常生活,社会的凝聚力受到威胁,政治生活变得越来越支离破碎,对于共同体的善和社会正义的广泛义务就变得不再可能了。[18]又成为柏拉图反对实行民主的一个理由。
三、柏拉图反民主思想中的民主成分
柏拉图作为一位为现实设计制度模式的思想家,事实上并非如人们所说的那样他只是一味地在空想,他的“乌托邦决不是浪漫空想家的无意义的演习”,他更多地是将现实纳入其思想之中,从而使他的思想具有了一定的现实基础。正由于他从现实出发,所以他认为民主不适合当时的实际情况,从而给人一种反对民主的假象。其实透过这种假象我们是可以看到柏拉图思想中是有民主成分的,只不过这些民主颗粒是经过修改的、不充分的,而且是有一定限制的,有时甚至可以说是畸形的。
1.整体主义下的民主。关于正义的讨论中,柏拉图认为“心灵正义的人生活得好,不正义的人生活得坏”,“生活得好的必定快乐、幸福;生活得不好的人必定相反”在这里柏拉图实际上承认了个人有追求生活的权利,当然这种生活既包括物质的也包括精神的,至于结果的好与坏那就与个人心灵正义与否有关。同时,柏拉图还承认个人具有平等获得劳动的权利,他说:“全体公民无一例外地,每一个人天赋适合做什么,就应派他什么任务。”个人获得劳动的权利虽然是根据天赋来分配的,而且其目的是为了“大家各就各业,一个人就是一个人而不是多个人,于是整个城邦成为统一的一个而不是分裂的多个”这一目的,不过每一个个人在获得这一权利面前机会是平等的,至于最终谁将获得,那就由每一个个人的天赋所决定。此外,柏拉图还主张,人的灵魂里面有一个较好的部分和一个较坏的部分,而所谓“自己的主人”就是说较坏的部分受较好的部分控制。在说这句话的同时,柏拉图也就明确了一个前提,那就是每个个人的灵魂是自由的,尽管它包括较好的部分和较坏的部分,无论较好的部分控制较坏的部分,做“自己的主人”,还是较坏的部分控制较好的部分,做“自己的奴隶”,那都是每个个人灵魂自己的事,也就是说节制与否由个人说了算。
2.贵族式民主。柏拉图青少年时代是在其继父与其民主派朋友们构成的民主派氛围的熏陶中成长的,这种环境必然会对柏拉图的思想产生影响,他不可能完全排斥这种民主氛围下的民主思想给他带来的冲击,定会潜移默化地有选择地进行吸收。第一,柏拉图之所以倾向于贵族式民主,那是因为他始终认为大众民主漠视乃至否弃少数人的权利,当然这一点也并不是他否定平民民主的完全理由,甚至在平民推翻由他的亲戚和朋友掌权的“三十僭主”的统治时,“他宽宥了民主派有些过分的报复行为,认为从总体上看,恢复了的民主政体的施政还是温和的。”第二,柏拉图坚持其老师苏格拉底的思维路线,从“美德即知识”出发,从而表现了他的知识权力论。他主张政治权力与知识合二为一:要么哲学家称王,要么国王成为哲学家。他说:“除非哲学家成为我们这些国家的国王,或者我们目前称为国王和统治者的那些人物,能严肃认真地追求智慧,使政治权力与聪明才智合二为一,??否则的话,??我们前面描述的那种法律体制都只能是海客谈瀛,永远只能是空中楼阁而已。”在柏拉图看来,政治统治是一门需要专门知识的艺术,必须要由一批经过专门训练的有知识的人来实行,它决不是一件人人皆可为之的事情。第三,柏拉图所设计的“哲学王”培养计划本身就反映了他实际上倾向于贵族式民主。“由理想国那般精心设计的教育安排看来,我们可以确定,那种设计是为了产生一群统治者而做的。”“即使柏拉图不曾说明他的统治阶级可能有多少人,我们也大可设想那将是一个集团。”可以说柏拉图所设计的不是一个“哲学王”统治,而是一群“哲学王”统治,这么一群人必然是贵族。当他们实行统治时,民主模式对于他们可能是最为理想的选择,因为柏拉图认为他们具备实行民主的一切条件,而且他们本3 / 41
身所具有的优点又可以克服民主制自身的缺陷。
四、柏拉图反民主思想形成原因分析
应该说,柏拉图之所以有这种反民主思想与他生活的现实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柏拉图生活于希腊城邦危机时代,这时信任危机充斥整个城邦政治生活,公民内部的阶级矛盾异常的尖锐,穷人和富人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大,贵族派和平民派之间的斗争已经远远超出了可以达成谅解与妥协的限度,“势不两立的潮流已经到了这步田地:富人宁肯把钱投入海中,也不愿救济穷人;而最穷的人则不以占有富人的财产为满足,必须剥夺他们的财产而后快。”作为贵族一分子的柏拉图更多地将不满投射到平民身上,由于他强调民主政治的平民掌权的一面,继而开始对民主政治表示不满,加之作为民主政治的雅典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战败,于是柏拉图“把失败归咎于民主制”。正如萨拜因所说:“这时几乎不可能指望他对那‘愉快地发挥多方面才能’的民主政治生活抱有象伯里克利的那种热情了。”此其一。其二,柏拉图的老师苏格拉底对其影响那是不言而喻的。苏格拉底时,民主派倡导“人是万物的尺度”(普罗泰戈拉语),每一个人都有权按照个人信仰和经验来判断是非,它刺激了人民参与城邦生活的热情,但这种思潮发展到极端而带来的个人主义运动也开始侵蚀民主政治的肌体,破坏城邦政治生活的秩序与和谐。针对于此苏格拉底对雅典的极端民主制持仇视态度,他认为极端民主给雅典城邦带来的后果是灾难性的,主张贵族政治。柏拉图接受了苏格拉底对民主的这种态度,尤其是苏格拉底的死更坚定了柏拉图对民主的态度,但他始终并没有极端地仇视民主,他对民主制弊端进行反思,可以说“对民主制弊端的反思而启发的关于政治理性的倡导使得柏拉图拥有比以前任何思想家曾拥有的更为广阔的思维空间。”他将某些民主成分引入贵族政治中,主张贵族式民主。实际上对柏拉图来说,民主制令其棘手之处在于“民主是一种吸引人的生活方式,既吸引民主制度的领袖,也吸引人民自己。应该说民主制其实也是吸引柏拉图的,所以后来他在某种程度上接受了民主制中的某些成分。其三,柏拉图时,可选择的价值体系纷繁多元,当然民主亦是其一。“为数甚多的价值体系在此,这些体系显然不可能个个当理”,于是柏拉图就用道德存疑的精神加以消解,民主对于柏拉图来讲也是存在“当理”之处的。实际上在柏拉图的心目中早已预设了一个“堪为道德与政治解毒剂的那种绝对价值体系。”即他所认为的“正义”“至善”等。他将其他价值体系拿来――按他的这一价值体系进行衡量。当然民主作为自成一元的价值体系不可能与柏拉图所预设的一模一样,他们之间必然存在差异抑或矛盾冲突之处,不过它们之间也并非像“针尖对麦芒”那样尖锐,格格不入,其实它们亦有契合之处,这样以来柏拉图就“合者留,不合者去”,于是他在反民主中又保留有某些民主成分在其中。其四,柏拉图认为灵魂有智慧、荣誉、财富、自由和专制五种品格,而城邦与灵魂之间有严格的对应关系,五种品格对应五种政体,即贤人政体―荣誉政体―寡头政体―平民政体―僭主政体。在柏拉图看来,这五种政体的顺序是不可以更改的,因此民主政体源于寡头政体。这样以来,柏拉图就只能认为“民主制实现时,也就是穷人意识到自己对于富人的优势之时;领导穷人的可能是些懒汉,他们是本阶级的叛逆,又掌握一些通常只有统治阶级的成员才掌握的技能;穷人们在有利的时机通过挫败富人而使自己成为城邦的主人,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杀死其中的一部分富人,并允许其余的部分同他们一样享有充分的公民权。”
五、对柏拉图反民主思想的评价
对于柏拉图的反民主思想,多数学者是持否定态度的,卡尔?波普尔说:“我相信柏拉图的政治纲领在道德上远非优越于极权主义,二者本质上是相一致的。”的确,柏拉图反民主思想过分地突出和强调了整体主义,他“不尊重普通人民对生活方式和道路多种多样的选择,而要把个别人的某种理想强加给所有的人,用它来模铸所有的人。”对于他的这一批评是无可厚非的,不过我们也应该看到当时的社会现实使得柏拉图很自然地产生了反民主的思想,对此列奥?施特劳斯认为是“可以理解的”。何况柏拉图反民主思想中又保留了某些民主成分。应该说柏拉图实际上看出了民主是存在弊端的,他的批评虽然被他有意夸大了,不过也确实正中民主之要害,这也就是他的反民主思想的价值之所在,因为“政治思想家的巨大优势在于??一直不断到指出民主宪法的堕落性、民主政治的无序性和民主品性的道德腐败性。”此而言,柏拉图的表现是相当出色的,姑且我们不考虑他是出于什么目的,甚至有的人说他关于民主政治之道德局限性的论述“从来没有被超越”。总之,无论考虑到当时的社会现实还是考虑到它对现代的影响,我们亚里士多德: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思想家,是古希腊学术成就的集大成者,也是西方政治学的创始人,代表作如《政治学》、《伦理学》,......其城邦政体的研究可以视为比较政治研究的最早尝试,通过对城邦政治的总结性研究和升华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理论遗产,而且他虽然尚未超出古希腊整体主义传统但已经体现出了某些个人主义的因素,为民主和法治作了强有力的辩护,无疑成为西方开放、进步和理性主义政治传统的先驱。1学科的划分和政治学的创立,政治学是研究人和城邦至善的科学,即关注城邦的建立和管理。2城邦的本质。亚氏认为,人类社会组织是由低级向高级演进的,城邦源于家庭和村落的发展,是满足人们更广大需要而自然进化的完备状态。而且,人天生就是政治动物,即人按本性的要求就必须过城邦生活,因为人的目的是实现三种善业,即物质的富足、身体的健康和道德的良善,而良善的道德是最本质性的,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据,只有在城邦中人才能得到完全的自给自足,完备的城邦状态能使人充4 / 41
分显现本性。而且城邦是有机的整体,个人的价值依赖于城邦,离开了城邦人就无法完善自身,即享有公共生活的公民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城邦通过为公民提供公共生活的平台而实现至善。3城邦和公民。亚氏认为,公民即有权参加陪审法庭和公民大会的人们,有权参加城邦这两个最高权力机构的人才是公民。而城邦的基本要素是公民,公民的本质决定着城邦的本质,因而城邦就是为了维持自给生活而具有足够人数的公民集团,即由享有平等政治权利的公民组成的政治团体才是城邦,城邦是自由人的自治团体而不是主奴的结合。4政体研究,是亚氏政治学体系的主体,为真正完整的整体理论奠定了基础。亚氏认为,政体是一个城邦的职能组织,由以确定最高统治机构和政权的安排,也由以订立城邦及其全体分子所企求的目的。而一个城邦选取哪种政体则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尤其是经济结构和党派力量,寡头派和平民派的冲突是引起政体变化的根本原因,双方冲突的根源在于政治权利是否应当平等分配。他提出以政府的宗旨(即以统治者利益还是以全邦利益为目的)和掌握最高统治权的人数为标准,把政体分为六种(正宗政体在前),即一人统治的君主政体和僭主政体、少数人统治的贵族政体和寡头政体、多数人统治的共和政体和平民政体。5理想城邦的设计。温和的整体主义,有限私有;社会分工与奴隶制;民主政治与公民参与;重视中产阶级,理性而不走极端;混合政体,将寡头政体和平民政体混合起来,即考虑到人民自由身份又照顾到财富、能力、品德等因素;法治,制定良好的法律并服从之,体现多数人的智慧和理性。6 亚里士多德的地位和影响:(一)开创了西方传统政治学体系(二)提出了研究政治学的新方法(三)提出了一系列独到的政治观点7中庸论孔子和亚里士多德分别是中西方古代社会最伟大的思想家和学者,在德行伦理的研究中不约而同地提出了中庸(中道)原则。两者在内容和方法上都比较接近,但仍有些微的区别,此区别伴随着圆点儒家的发展而越发显著,原因之一在于提倡中庸的目的之不同。儒家对社会之和谐的过度追求带来其“往后看”的思维方式,因传统和保守而走向道德理性主义;古希腊之中道因以个人幸福为出发点而产生“向前看”的思维方式.因进取和创新而走向科学理性主义。(二)希腊化时期和古代罗马时期基本概况:城邦时代让位给帝国,1个人与国家的关系疏远,个人在国家政治生活中是微不足道的2个人问题得到关注,政治热情大大减弱,更多地追求个人精神的完善3以所有自由人乃至所有人为关注对象4种族平等与世界主义斯多葛派:希腊化时期最重要的政治哲学流派,创始人为芝诺,经过潘尼提乌斯和西塞罗的发挥,对罗马产生了重大影响,其核心观点影响了后世政治思想的发展方向。1斯多葛派使自然法思想成为完整的理论,奠定了西方政治思想中的自然法传统,自然法往往被用作批判的武器,成为政治理论进步的有力杠杆。斯多葛派认为,宇宙是绝对的统一整体,有一种普遍法则弥漫于宇宙之中并起支配作用;人是宇宙这个统一整体中不可分离的组成部分,每个人的灵魂分享宇宙灵魂的圣火,人的理性是宇宙理性普遍性的一部分,因而也受到那种普遍法则的支配。这种贯穿于宇宙和人类一切事物之中的普遍法则就是自然法,是人类活动的最高准则2推崇人的精神自由,斯多葛派认为作为理性的人的自由的,可以认识和服从必然的命运,可以有道德的判断和选择,而这与人的外在境遇无关。这种对精神自由的强调和维护成为人们争取政治法律自由的基础3人人平等思想,斯多葛派认为既然人人都受到宇宙普遍规则的制约,即人人都服从同一自然法,都具有共同的上帝理性,那么人人都是神的儿女,都是平等的,无论出身、种族、财富等如何不同,而且无所谓本邦人还是所谓野蛮人,奴隶也算。斯多葛派的这种观点促使西方政治学说中关于人的观念发生了一个重大变革,开始将人类看作统一的类,只以人的精神特征和道德水准衡量人的价值。波利比阿:希腊人,生活在罗马共和国的上升时代,关注对罗马政体的研究,认为罗马政治制度的优越性在于它是一种混合政体。他继承了希腊传统的政体循环理论,认为所有纯粹的统治形式或简单的政体形式都会以特定的方式蜕化变质,因为这样的政体往往只体现单一原则,每个政体都会蜕变到自己的对立面,然后又被革命推翻,从而形成君主-暴君-贵族-寡头-民主-暴民的闭合循环。而罗马人则将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的因素相结合,即权衡执政官、元老院和人民,使三种权力相互制衡,使每一种力量都安于适当的位置,从而避免了政体自发衰败的倾向。需要注意的是,波氏混合政体思想不仅包括各种社会集团和力量之间的混合和平衡,还涉及到不同性质的政治权力的混合和平衡,提出国家权力体系各构成部分和机构之间的制衡,已经具备了分权学说的特征,这种权力分权制衡原则成了西方政治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西塞罗:理论上总结了罗马政治,代表作《论共和国》。1国家是人民的事业,是许多人基于法的一致和利益的共同而结合起来的集合体。也就是说,权力为人民所有和正义的法律纽带是国家的两个基本原则2继承波利比阿的政体学说,认为混合政体有公平性和稳定性3自然法思想,认为自然法是自然界的内在原则,永恒存在并普遍有效,也是先于成文法或国家法存在,是正义的根源也是人类法律的基础,是人类行为的准则。西塞罗对自然法的阐释为罗马人所接受,在西方悠久的自然法传统上起到了关键的联结作用4平等思想,西方政治思想5 / 41
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西塞罗开始以一种平等无差别的眼光来看待所有人,从此政治哲学开始成为所有人的学问。罗马法学:专制帝国的产物,以私法为主。1首次形成“权利”概念,是“人权”的基础2引入斯多葛派的自然法思想3权利思维方式,不接受没有根据的事实,不承认没有权利的权力。
(三)中世纪西欧神学政治思想基本概况:5世纪到15世纪,神学在欧洲占据着统治地位,一切学科都被合并到神学之中,以神学的形式出现,政治学也只是运用在政治领域的神学罢了,这个时期可以说是政治理论的荒原。1神学的核心价值体系,追求天国与来世的价值取向、遍地世俗权威的思想取向、从人与上帝关系来认识人的新视角2日耳曼人的传统,封建人身依附关系、原始民主传统、敬畏法律3神权与王权的斗争。异端,指人不依靠任何权威而只靠自己的理性决定自己思想和行动的自主活动,异端作为一种思想被教会统治者视为对正统教义的背叛,而作为一种运动异端则构成了市民、平民和农民反封建斗争的基本形式,并成为后来宗教改革运动的先声。奥古斯丁:教父学最高权威,代表作《上帝之城》,以《圣经》为基本依据,从神学角度研究国家,从人与上帝关系角度考察人和国家,在神学的框架内阐述了一套政治哲学,从理论上总结了基督教政治价值观,奠定了中世纪神学政治观的基础。1原罪说与永罚说2双城说,奥氏区分了上帝之城与世人之城。人类始祖的犯罪导致了两城的划分,只爱自己甚至连上帝也轻蔑的爱(自私)造就了地上之城,爱上帝而连自己也轻蔑的爱(无私)造就了上帝之城。现实中双城是混合在一起的,很难说双城等同于某种社会组织,但上帝之城至少可以由教会来代表,世人之城可以由异教国家来代表,到末日审判时双城会彻底分开3教会独立。奥氏认为,世俗国家的职能在于负责人们物质需要的满足,使人们免于攻击并保证社会有序的交往,因而世俗国家其实就是上帝拯救人类的工具,因而教会高于国家,不应受世俗国家的控制。上帝的恩典只有通过教会才能发挥作用,才能实现人类灵魂得救。教权与王权的斗争:教会与国家的分化和政教二元化体系的形成是根植于基督教的信仰的,人被理解为二重性的,分为灵魂和肉体两个方面,人的生活也就相应的分为物质生活(世俗生活)和精神生活两部分,而物质生活是人罪的产物,只有宗教生活才是神圣的。人们追求的幸福也就分为世俗的幸福和天堂的幸福,天堂的幸福又高于世俗的幸福。因此,社会组织也分化为两个,即负责臣民世俗物质生活领域的国家,以实现人们的现世幸福为目的;负责信徒精神生活来指导人们灵魂的教会,以实现人们天堂的幸福为目的。相应的就产生了教权和王权的分化。虽然实际上二者很大程度上是互相交叉重合的,但任何一种权力都有自我扩张的本性,教会一方当然是要实现纯粹的神权政治,以教皇为领袖,使国王成为教会的一个世俗官员或附庸,而君主则企图以上帝在人间的代表身份兼掌教俗两权,使教会成为本国政府控制下的一个部门。14世纪之前,教权在斗争中占据着主动。教权派,最早提出教权至上的是教皇尼古拉一世;最有名的是教皇格里高利七世,提出日月轮;教皇英诺森三世和卜尼法斯八世把教权论推向顶点,提出两剑论。托马斯?阿奎那:中世纪神学理论的最高权威,经院哲学的集大成者,阿奎那建立的系统完整的神学体系对基督教神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被教会奉为圣人,代表作《神学大全》是一部经院哲学的百科全书。他承认了理性和自然法,使古希腊时期萌发出的政治学说得以延续下去并最终成为西方政治思想的重要传统。1信仰高于理性。调和信仰与理性的矛盾并以此作为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阿奎那政治思想的基础特点,他认为人是理性的动物,有过良善的道德生活的追求,这种进行道德活动的理性要求是存在于人性之中的。不过,人的道德活动不过是上帝刻印在人欣赏的自然命令和自然律,也就是说,人的理性还是根源于上帝理性的。而且,人真正的额幸福不是肉体物质的幸福,而是要在道德上达到最高的善,这个目的职能靠上帝的启示和光照才能达成,即人理性的实现需要对上帝的信仰的指引。2教会高于国家。论证教会与国家的关系式阿奎那政治思想的重要内容,他承认世俗国家的合理存在,承认国家是人类理性的产物,源自人的理性对社会生活的要求,使人们在国家中过道德生活是世俗统治者的任务。不过,人的理性是源于上帝理性的,从根本上说国家还是上帝的产物,而且人理性的最高要求,即道德上达到最高的善,还是要通过教会享受天国的快乐才能实现,因而教会还是高于国家的,教皇高于世俗统治者。凡不服从教会和教皇的君主就是暴君,教会掌握限制和废黜暴君的权力。3国家观。阿奎那承袭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认为人天生是政治动物,因为生活需要分工互助因而人本性上要过集体的和社会的生活。不过人又都是自私的,为了把人们团结在一起从而维护共同的幸福,使人们按照道德原则生活,就需要共同的治理原则、公共的控制机构,这就是国家权力机构和法律,因为人群需要一个指导者来照顾公共幸福和公共福利,而且社会共同体也需要一个支配者。也就是说。国家的目的就是过一种有德行的生活,这需要三个条件,即社会融洽团结、确立行善的目标、丰裕的物质条件(允许私有)。4政体理论,承袭亚里士多德,君主-暴君、贵族-寡头、平民-民主。阿奎那认为君主政体最好,因为君主制有利于保障社会的团结和平,而且自然界的支配权也总是操控在单一个体手中,君主制更符合上帝本意。当然,君主不应当是绝对专制的,应当允许人们在某一方面参与政治,而且国家统治者应当德行高超并任用有德行的人来治理,人们也拥有选举统治者和担任统治者的资格。受贵族制制约的君主制。 5法的分类。阿奎那认为法式人们赖以导致某些行动和不作其他一些行动的准则和尺度,根源于人的理性,法也就是受理性节制的具有强制性的意识,能够促进有道德的社会生活。永恒法,是上帝理性,适用于整个宇宙,是一切法律的本原,地位最高。自然法,是上帝理性在人类理性中的体现,使用于全人类,引导人们过有道德的生活。人法,是统治者颁布的法律,包括万民法和市民法,是自然法的特殊运6 / 41
用。神法,即教会法,是上帝赋予人类的法律。教会法高于国家法,人法必须接受神法的指导,因为单凭人理性的能力不能完成人达到在天国和上帝同享快乐这一最终目的,必须借助神法才能达到;人类的判断是不可靠的,需要神法作为制定法律的标准;人法不能规定人的内心活动;人法不能制止一切恶行。马西略:反教权的市民阶级思想家,许多主张对后来的宗教改革产生了影响,是开始使政治思想摆脱神学束缚的人物代表人物。他承袭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认为国家由家庭、村落发展而来的自然产物,国家的目的是实现人们良善的生活。他虽然承认教会的地位,承认良善的圣火包括现世的和来世的,但他更强调现世的幸福而反对教会贬低人的物质生活,他指出和平的真正意义就在于发展不受障碍。他坚持社会分工理论,认为社会上农民、工匠、商人三个等级从事生产和交换,军人负责保卫,教士负责上帝的事情,官吏负责国家的管理,六个等级分工互助从而实现和平幸福的生活。他重视官吏,即重视政府权的作用,同时提出政府行事要依照法律,而立法权属于人民。他已经不从上帝意志的角度认识国家了。他还强烈反对教会对国家事务的干涉,反对教会拥有司法权力,反对教皇专制,主张教职平等,并主张取消教会的财产权,认为教会和政府应各司其职、互不干涉,宣传了教徒不需教会中介也可得救的思想。
(四)16世纪西欧基本概况:随着城市的兴起,商品经济和市民阶级开始发展起来,反教权反封建思想也逐渐形成壮大。新兴的资产阶级为了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政治上支持王权以打击教会,而思想领域则先后爆发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运动。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深入发展以及近代科学的大突破,政治思想的世俗化程度也在不断加深,理性、自然和契约论等观念开始得到越发的重视,为近代政治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文艺复兴:14、15世纪,力图摆脱封建主义束缚的资产阶级继承和借鉴古希腊、古罗马文化,以此猛烈抨击天主教教义并攻击教会的统治地位,他们用人文主义思想反对封建神学,提倡理性反对神性,提倡个性自由反对封建桎梏,提倡现世幸福反对禁欲主义,把理性、个人自由和追求个人幸福看做人类普遍的永恒的本性。文艺复兴刺激了新语言如法语的产生,存进了文学、考古、翻译事业的勃兴,带来了哲学的更新、近代政治学的创立、印刷术的发展、学校的兴办以及现代实验科学的奠基,而人文主义的传播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新的世界观和文化,即从人的角度看待社会以及各种问题。文艺复兴逐渐成为一种广泛的社会思潮,实际是资产阶级在反封建反神权旗帜下开展的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也是人类历史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宗教改革:15、16世纪欧洲社会最重要的政治事件。资产阶级以理性为武器猛烈攻击教会特权和等级制度,抨击繁冗的宗教礼仪和禁欲主义,表达了其希望在国内外摆脱教皇干预,建立独立的民族教会和统一民主国家并存进经济发展和扩大交流的要求,其实就是资产阶级力图为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扫清障碍。宗教改革的结果是教皇国逐渐推出了各国教俗两界的权力范围,教会势力几乎被全部逐出政治事务。主要代表人物是路德和加尔文(简单了解二人的具体主张)。马丁?路德改革的原因和影响探究16世纪,在欧洲政治、经济的变革下,社会发生了混乱与变革,其间,天主教自身的问题凸显,马丁路德进行了宗教改革。改革改变了天主教的统治地位,促成了新教的产生,影响了社会的发展。它的产生,是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也是历史的必然;它的发展,是宗教史上的重大转折点,也是时代迈进的推动力之一。它由社会背景创造,又反作用于社会,因而值得我们去探讨。
一、马丁路德改革的原因首先,从宗教意义来讲。宗教的信仰者相信现实世界之外存在着超自然的神秘力量或实体,拥有绝对权威。人产生敬畏及崇拜,引申出信仰认知及意识活动。由此,宗教活动以“信”为基础,如果成了神职人员谋取利益的手段,干涉了个人的信仰,宗教的体系也就出现了问题。其次,我们从教会之外的间接原因讨论。第一,思想文化上,改革受到人文主义思潮和文艺复兴的影响。第二,经济上,资本主义的建立和扩张促成了改革的爆发。第三,政治上,民族国家发展促成了改革的爆发。第四,社会因素角度,民众遭遇的灾害加重了他们对教会的反对。这不仅解释了宗教改革为什么会发生,而且解释了它为什么会在德国发生。商品经济发展以后,农民的处境日益恶化。此外,罗马教廷对德意志的政治控制和经济搜刮使宗教改革爆发于德国。罗马教廷原本是属于罗马帝国,后成为全欧洲的精神领袖凌驾皇权之上。随着英法等统一民族国家的形成,教皇将原本由整个西欧承担的经济重负全部转移到分裂的德国和意大利两国人民的身上。 德国经济发展的分散性,政治的分裂以及野蛮专横的封建统治,引起了德国社会各阶级之间的尖锐的矛盾,最终使宗教改革在德国发生。 第五,马丁?路德立志改革。第六,从历史发展角度,之前出现的宗教“异端”学说促成了改革。7 / 41
第七,印刷术的推广使《圣经》传播,抄写的错误可以避免。综上,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整个西欧把矛头对准罗马教会的神权统治,要求建立适应于民族国家发展的“民族教会”和适应于资产阶级兴起需要的“廉价教会”除了上述天主教外在的因素,天主教内部的原因最终促使改革。天主教和封建王权在政治上争夺。政治上,天主教内部建立了等级森严的教阶制度;教权凌驾于皇权上。经济上,天主教会为西欧最大的封建主,通过地产收入、“赎罪券”搜刮民财。思想上,垄断文化、艺术。可见,马丁路德改革的进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它的进行以内因为主要原因,以外在的社会变化为诱发的原因,它的出现是历史的必然。二、马丁路德改革的贡献最重要的贡献在于,马丁路德形成了自己的宗教革新思想,并以论著的形式体现,得到广泛传播。马丁路德的思想通过这些论著得以体现并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为“廉价教会”提供了足够的理论基础。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冲击和动摇了天主教会的统治地位,影响巨大。另一个贡献是为新教形成提供推动力。第三,马丁?路德的改革推动了广大民众的反封建斗争。此外,改革还有利于德意志民族语言的发展。由以上论述,马丁路德的改革是内外因素的结果,是历史的必然。它的贡献在于改变了西欧天主教的统治地位,改变了基督教的格局,为其顺应时代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宗教理论、社会变革、语言文化上意义非凡。马基雅维利:近代西方政治学说的奠基人之一,摆脱了宗教和道德的束缚而从人和人的经验出发认识政治,注重现实,在西方最早把政治......的实质看作权力问题,重视国家、法律、权术,为近代西方政治学奠定了基本原则,代表作《君主论》、《论李维》。1性格论与强力国家2共和理想与君主专制3君主权术。一、人性论马基雅维利认为,人性是邪恶的,一改古希腊罗马人性善的观点,并以此为基础构建自己的政治学理论,从而成为近代第一个使政治学独立,使政治学与伦理学分离的思想家。“人的本性已经注定他们总是贪求一切却又无法得到,因此欲望总是大于满足欲望的能力,人们总是对于他们已经获得的东西不满,进而也对他们自己不满。人们的命运由此而被决定,一些人希望得到更多,而另一些人则害怕失去他们的手中之物,因此战争与敌意便是自然的结果。”“谁要是想建立一个国家并为其指定法律,就必须假定所有的人都是恶的,只要他们一有自由,就会按照其思想中恶的一面行动。”二、权力政治观(一)国家的本质国家是由人组成的共同体,人的本性对国家的本质有重大影响。马基雅维利认为国家之所以产生,是由于人的邪恶本性。国家与政治的产生,不仅与道德无关,而且恰恰是人类非道德的产物。国家的产生和存在的价值与目的,不是为了那种先验的正义和道德的良善,更不是救赎所谓堕落的人类。(二)权力是政治的核心政治是人与人之间实力的较量,只有不择手段地使自己增强实力,并取得权力,才能在斗争中成为强者。国家的根本问题就是统治权的夺取与维持。权力既是政治研究的对象又是政治追求的目标。权力的基础:法律、军队马基雅维利的国家观脱离了伦理和神学,权力成为其政治学说的核心。古希腊罗马政治家都把政治的核心问题归结为伦理、道德,把善作为国家生活的最高目标,中世纪的神权政治观仍把善作为政治的目标,只不过这个目标从人间被搬到了天国,把上帝作为最高的善,马基雅维利摆脱了古代伦理政治观和中世纪神学政治观的束缚,从人性恶出发,创立了自己的非道德、非神学的权力政治观。三、政体思想(一)政体的分类国家的政体有三种形式,即君主政体、贵族政体、共和政体,但这三种政体也有可能发生变形,变成三种非正常的政体,即暴君政体、寡头政体、群氓政体。(二)理想的政体:共和政体第一,共和政体符合自由、平等的要求,保护私有财产,防止其落入一人之手第二,共和国里无须担心统治者营私舞弊,因为统治者都是选出的,贵族处于人民权力之下第三,共和制有利于人民在统治过程中发挥作用。马认为,参政者众多的政体更为稳定,因为人民比较精明和坚定,具有比统治者更好的8 / 41
判断力(三)建立秩序的需要:君主专制实现理想的共和国需要有一定的条件,即人民的德行和社会的秩序,而这在当时的意大利是不具备的。因此应该借助于君主专制实现国家的统一,维护社会的秩序,在秩序建立之后,共和制仍然是必要的。五、权术论(一)仁慈与残暴(二)爱戴、畏惧与憎恨(三)守信与无信(四)君主应效法前人,吸取历史经验,提高个人能力,善于用人,亲贤臣,远小人布丹:法国政治思想家,近代主权学说的创始人,拥护君主专制,表达了国家代表抽象的公共权力的观念,但仍带有过渡性特征。代表作《国家论六卷》。1国家观,承袭亚里士多德,布丹认为国家是为了满足人们生活的需求与欲望而从家庭发展起来的,国家就是家庭的集合体。不过布丹区分了家庭与国家,认为国家是公共领域而家庭则是私有的范围并具有私有财产。社会公民之间是不平等的,分为僧侣、武士和平民,各等级间制约平衡从而形成秩序。神法和自然法都只配人类社会,保障人们的福利、契约和私有财产。2专制主义的主权理论。布丹认为,家庭中既然有家长掌握绝对权威,那么国家中也必然存在一个至高无上的主权,因而国家就是由许多家庭及其私有财产组成的拥有最高主权的合法政府。主权是把国家与其他社会团体区别开来的本质特征,具有绝对性和永久性,至高无上、不受限制、不可分割,国家只有拥有这种绝对权力才能保障社会秩序。内容,立法权、宣战缔约权、任命权、最高裁判权、赦免权、忠节服从权、铸币权、度量衡、课税权。当然,神法和自然法要高于国家主权,因而主权者不能侵害公民的私有财产,而且要履行与公民、与其他主权者的契约。3政体理论。布丹区分了国家类型和政府形式两个概念,依照掌握主权的人数和行使权力的人数分别把国家类型和政府形式分为君主制、贵族制、民主制。他认为国家类型中君主制是最好的,是实现和谐统一的国家权力的唯一形式,反对混合政体论。不过政府形式可以是混合的。布丹还以主权归属是否变化区别了变迁和革命。(五)17世纪欧洲大陆格劳修斯:近代国际法学说的奠基人,近代自然法理论的创始人之一,近代最早把几何演绎法引入政治学,第一次把国际关系问题引入到政治学,最早提出人权原则,突出理性贬低神性。代表作《战争与和平法》,可以说是理想主义的重要代表。1自然法学说。格氏认为自然法不依从于上帝,而是存在于人性之中,人们对有秩序的和平生活的要求是一切法律的根源,也是自然法存在的依据。理性是人人具有的天赋,理性而不是上帝才是衡量行为的标准,也是自然法的基础。自然法比导源于意志的神法更具有合理性、永恒性和普遍性。格氏还认为,生命、躯体和自由式自然赋予每个人的权利,自然法要求人们不触动别人的财产、归还属于别人的东西、履行诺言、赔偿因自己的过失而造成的损失、惩罚应受报应的人。2国家观。格氏沿袭了政治社会源于人们热爱社会生活的本性的看法,但他用契约论解释了国家起源。他认为在政治社会之前存在着自然状态,自然状态是和平宁静的,财产上的分割使人们觉得孤立的家庭不足以抵抗暴力,因而由自己的同意组成了政治社会,国家就是一群自由人为着享受公共的权利和利益而结合起来的完善的团体。3主权观。格氏主要从国家法角度看待主权,认为主权就是说它的行为不受另一种权力所限,具有最高、永久、不可分割等性质,且对外独立。主权的内容主要有立法、司法、任命公职、征税、决定战争与和平、缔约等。主权的归属上、法律上、期限上、权限上、行使上。格氏反对人民主权,认为人民不能任意改变政府形式,认为主权是统治者的私权,反对政府的目的是人民福利的说法。他提出只有当君主违反法律和国家利益时、君主把国家转让给他国或变为他国的附庸时,人民才能反抗君主。4国际法原则。格氏认为自然法式国际法的基础,国际法就是国家应按照自然法原则处理国家间事务,主体是主权国家。国际法的权力来源是众人的共同允许或最低限度得到许多民族的共同允许,其最终目的是寻求和平、减少战争。他强调区分战争的正义与否,相信正确的理性和社会本质可以抑制暴力的发生,还提出国际交往要遵循的公平与人道。这些都改变了中世纪依赖的万民法含义。斯宾诺莎:荷兰唯物主义哲学家,反对神学,伦理学说有重要影响。《神学政治论》《伦理学》1自然权利观。斯宾诺莎把人作为自然的有机部分加以考察,力图从人的本性演绎出切合实际的原则和制度,即认为普遍抽象的人性是存在的,而这种人性就是自我保存的自利原则。他认为每个人都有生存权这一最高权利,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寻求自己的利益。而且,人自然权利的大小与他的欲望和力量是一致的,不过要受到理性的指导才能更好实现。“两利相权取其大,两害相权取其轻”。2社会契约论。斯宾诺莎认为,在国家之前的自然状态下,一切物属于一切人,没有共同的善恶观念,也无所谓公正与否,人们都受自然法则的支配。为了追求安全的生活,避免同类之间的损伤,人们才要求形成一个占据一块领土、集中力量于一体、有固定法律的社会。人们通过契约,放弃一部分自然权利,把判断善恶和实施惩罚的权力交给国家。国家应是强有力的,以人们缔约时转让的权利为基础实施统9 / 41
治,但要保证个人的财产权以及政治、思想自由,而且国家权力并不是无限的,应以增进人民福利为目的,即加强人们生活和工作的天赋之权,更好的运用理智。一个人因为害怕一个较大的祸害而可以不做祸害他人的事情。对于政体,斯宾诺莎认为民主制最自然,个人把天赋之权交给社会的大多数人,自己也成为社会的一分子,人们还是平等的。反对君主专制,倾向于贵族制。3思想自由与行动守法相统一。
(六)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基本概况: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特点,1新贵族和资产阶级联合2教会与专制王权勾结3斗争的主要内容是反对国王任意征税和宗教政策而不是消灭 4都方式主要是议会斗争。相应的政治思想的特点,1财产权问题是政治思想的出发点与归宿2国王与议会关系是核心内容。意义,使以个人自由、财产权利为基础,以限制王权、实现法治与分权为特征的宪政思想成为影响资产阶级革命的主流思想,开创了西方自由与宪政的思想传统,并对近代以来西方政治制度的建构有直接影响。主要派别,1保皇派(菲尔麦)2长老派3独立派(弥尔顿、哈灵顿)4平均派(利尔伯恩)5掘土派(温斯特莱),思想越来越左。弥尔顿: 英国著名诗人和思想家,具有强烈的革命精神,建立和维护共和制度、实现资产阶级自由是他政治思想的核心内容。1政府的目的是保障人民的自由,只有人民享有充分的自由,政治生活才是完整的。人们拥有财产自由、信仰自由、言论出版自由、婚姻家庭自由等等,其实言论出版自由最重要2专制制度与自由不相容,君主的权力是人民授予的,如果侵犯人民的利益人民就有权运用法律惩罚他3主张没有国王没有上院的共和制度,由人民代表组成议会并制定法律,议员终身4地方自治,地方议会对最高议会的决定赞成和否决权。 哈灵顿:《大洋国》
共和主义者,关心政权的建设和巩固。1财产权是政府的基础,国家权力是财产的自然产物,而财产最重要的是地产,地产的分配状况决定着国家的性质和政府形式2政府是一种艺术,心灵因素是影响政府统治的重要因素。人的理性产生美德和自由,与维护公共利益并实行法治的政府相关联,是法律的王国;人的情欲产生罪恶和镣铐,与维护统治者私利的人治政府相关联,是人的王国3巩固共和国的方法,用法律的形式确认和保证财产的均势;改革政府的组织和选举,扩大政府民主基础,即“均分与选择”原则;秘密投票与议员轮换制。霍布斯: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和政治思想家,西方近代政治学理论的系统阐发者,近代自然法和契约论的创始人之一,被誉为现代人之父,以机械唯物论为基础以几何演绎法为手段大大发展了国家理论。1国家观与主权观。霍氏认为,人本性是利己的,人的欲望也是无限的,趋利避害即自我保存是支配人行为的根本原则,这种利己主义人性观是霍氏政治理论的基础。他认为在自然状态下,人人平等且自由,人人都具有的保存自己本性的权利就是自然权利,人人只照顾自己的利益。由于利益的纷争、对他人伤害自己的猜疑、对名誉的追求,人与人之间往往发生冲突,使自然状态成为一切人法对一切人的战争状态。由于人心中感性的作用大于理性的作用,以寻求和平为原则的自然法无法实现人们生活的和平幸福,因而就必须有一个大于一切人权力的公共权力作为自然法的后盾,从而震慑人们无限的欲望,保障人们的安全。人们放弃自己的全部权力并把它交给一个人或一些人组成的会议,这些得到授权的人或会议就是主权者。人们交出了一切权利,只保留保卫自己生命和抵抗他人伤害的权力,而主权者没有参加契约,不受契约限制,主权是至高无上、不可分割、不可转让的,一切权力都应由主权者掌握,人民不能拥有任何权力。主权是绝对的,甚至不受法律约束,们必须对主权绝对服从。主权是国家的本质,这种公共权力是人们和平安全的保障。霍氏的国家观无疑是专制主义的。 2政体论。霍氏认为无论人民在订立契约时选择哪种政体,权力都必须集中在主权者手中。他依据主权的归属把政体分为君主政体、贵族政体和民主政体,自然是君主政体最好。在君主政体中,国家属于君主个人,君主私利与公益结合在一起,公益可以得到更好的保护和发展,而且有利于政治的稳定和团结。3人民与君主的关系。人民自由,国家和法律毕竟是人们为了保障自己的安全而自己创造的,所以人们拥有在法律未加规定的一切行为中依据理性而行事的自由;贸易应当自由发展,经济生活应当是人们的自治领域,这对后来的自由主义思潮产生了很大影响;自我保存这一自然权利人们在订立契约时并未放弃,如果君主侵害了人们这一权利,人们就可以抵抗,虽然这种抵抗应当是个人的而不是有组织的革命,但至少可以认为为自己的利益而反抗主权者是正义的。君主义务,主权者必须保护好自己的权力;以法律的形式确定和保护人们的私有财产;依据良好的法律和平等的原则进行统治,任人唯贤。洛克:《政府论》
英国著名哲学家和政治思想家,反对君主专制,倡导理性,西方近代自由主义的最早代表之一。他经历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全部过程,在批判父权论、倡导信仰自由和宗教宽容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其自然权利说和政府学说对后世的政治思想和政治建设产生了巨大影响。1自然权利论。洛克认为,在自然状态下人人都是自由的,任何人都不享有比他人更多的权力,代表人类理性的自然法教导人类尊重自然权利,即生命、自由和财产权,而财产权正是自然权利中最基本的,神圣不可侵犯。任何人都不得侵犯他人的自然权利,任何人都可以为保卫自己的自然权利而反抗。2契约政府观。洛克认为,由于人们利害关系的偏私或是对自然法认识的不足,而且自然状态中既缺乏一个公共裁判者和裁判标准,又没有公权来保证裁决的实施,因而人们就需要订立契约,自愿放弃惩罚他人的权力而把这种权利交给指定的人,并由这些人按照社会成员或10 / 41
他们的代表所一致同意的规定来行使。这样国家(政府)就产生了。注意,人们订立契约只交出了惩罚他人的权利,而被授权者也是契约的参加者,其权力的行使必须遵守社会全体成员的意志。政府的目的无疑在于更好地保障人们的人身和财产安全,政府的性质是保护人民的。洛克在此明确地阐述了国家是保护个人权利的工具的观点。3分权制。洛克认为,人们权利的真正威胁在于政府的侵害,因而政府的权力必须受到限制,即法治与分权。他认为政府职能以正式公布和常设的法律实行统治,因为法律可以知道而不是限制一个自由而有智慧的人去追求他的正当利益。而国家权力则可分为立法权(指导如何运用国家的力量以保障社会和社会成员)、执行权(执行被制定的和继续有效的法律)、对外权(负责决定战争与和平等一切同外国交往事务)。三权中立法权最高,执行权和对外权从属于立法权,但立法权不能超出社会公众福利的范围。立法权与执行权必须分开。依据立法权的归属,洛克把政体分为民主政体、寡头政体、君主政体。他提倡议会主权,认为人民的生命、财产只有依靠一个确定的立法机关才能得到有效保障,人民不应当直接行使权力。4政府解体论,这是针对政府专制问题的。洛克认为,当政府违背人民建立它的目的时,即当君主以个人的专断意志来代替立法机关制定法律或阻止立法机关自由行使其权力或变更选举制度导致立法机关变更时、君主玩忽职守导致业已制定的法律无法执行时、立法机关或君主二者任意一方在行动上违背人民对他的委托,也就是侵害了人民的人身自由财权权利时,政府就解体了。洛克认为,既然政府的权力是人民委托的,当政府忽略或破坏了人民建立其的目的时,人民就有权收回权力,政府违背人民利益,人民就可以革命。
(七)18世纪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基本概况:18世纪的法国是典型的封建专制国家,神学与封建制度结合起来,法律公开确认人们的等级划分,工商业虽然大大发展但小农经济依然占有主体地位。新兴的资产阶级充当了第三阶级的领导,但资产阶级内部分化严重,整个第三等级内部不同阶层的主张也有很大区别。法国大革命过程曲折而漫长,但启蒙运动和大革命时期的革命思想大部分得到了最终的确认,在世界范围内有着重大影响。启蒙运动:资产阶级力量进一步壮大后要求思想解放的产物,以自然科学和理性主义为思想渊源,以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以法国为中心,波及了整个欧洲乃至世界,启蒙思想家可谓是为行将到来的革命启发过人们头脑的伟大人物。代表人物如伏尔泰、百科全书派。他们用科学批判神学,用人权反对专制,从人的眼光出发,以天赋人权为旗帜,以自然法和契约论为武器,大力传播自由、民主、平等、博爱等观念,斗争矛头直指封建专制统治和教会。启蒙运动直接为法国大革命作好了思想上的准备。伏尔泰:启蒙运动的思想领袖,后起的启蒙思想家的精神导师,几乎代表了革命爆发前的一个时代。大资产阶级温和派的代表。1人权基础上的国家学说,提出人生而平等,认为自由、所有制和平等是公正社会秩序的基础2开明君主制,提倡以权力制约权力的体制3提倡文化进步,把政治革命看作文化进步的副产品。百科全书派:启蒙运动的主力军,完全的资产阶级思想家,代表人物如狄德罗、爱尔维修、霍尔巴赫。他们完全抛弃了宗教的外衣并深受洛克的影响,在哲学上坚持唯物主义和无神论,重视自然规律,关注客观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教育问题,彻底批判了宗教神学及与之相联的君主专制制度。他们还用功利学说阐述国家和法律的基础,认为利益决定人们的一切判断,公共利益则构成法律的基础。他们倡导人的各项基本自由,如财产权、言论出版权、选举权等。他们运用社会契约论解释国家的起源,主张以法律限制权力。中等资产阶级的代表,学说成为大革命的先导。孟德斯鸠:近代分权学说、地理环境论和历史方法的创立者,也是近代法理学和社会学的奠基人,倾向于大资产阶级和自由派贵族。代表作《论法的精神》,直接影响了法美资产阶级革命,对近代中国也有很大的影响。1法的精神。孟氏认为,存在着某些包括自然的、政治的、精神的因素在内的一般原因在每个国家都起作用,法的精神即一个国家的法律和该国的政体、自然环境、土地、气候、生活方式、宗教、贸易、风俗等之间的关系以及法律之间的关系的综合,其实就是法律的永恒的客观的原则。法可分为自然法、国际法、政治法、民法。法律与政体是紧密联系的,政体的优劣决定法律的性质。2政体论。孟氏把政体分为共和政体、君主政体和专制政体,其中共和政体又分为民主政体和贵族政体,而是否守法是区别君主政体和专制政体的标准。民主制的原则是品德,爱国爱平等爱法律;贵族制的原则是节制,贵族与平民在政治身份上不能差距过大;君主制的原则是荣誉,把荣誉和法律结合起来;专制的原则是恐怖,要求人们的绝对服从。政体原则贯穿于一切政体之中,决定着政体的性质,使政体得以运行。政体的衰败都是从原则的腐化开始的,追求权力和采取的极端平等是民主制衰落的原因;当贵族的权力变得专横而不守法,特别是成为世袭时,贵族制就会腐化;君主制的腐化在于君主总是趋于专制的。专制政体则是不断腐化的。他强调了政治身份平等的重要性。 3政治自由。孟氏认为政治自由是指做法律所允许的一切事情的权利,公民自由最起码的是安全。他提倡人身自由(反对奴役与专制)、财产自由(公民可以依据民法保卫他的财产和生命)、信仰言论自由。他强调要健全法律制度,保证公民的各项自由,否定公开确认不平等和任意践踏人民权益的法律。4分权论。受波利比阿和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影响,孟氏提出要保障民的政治自由就不仅要考虑健全法律制度,还要政治制度的合理构成,即必须实行分权制衡。要防止权力的滥用就必须以权力制约权力,形成一种能联合各种政治力量又彼此制约的制度。孟氏把国家权力分为三种,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立法权由人民掌握,虽然人民只是选举代表,议会实行两院制;行政权领导军队,负责对外事务,并维11 / 41
护公共安全;司法权惩罚犯罪或裁决私人讼争,司法人员由人民阶层组成。立法权和行政权不能结合,否则会导致专制。卢梭:法国启蒙运动中极具特色的小资产阶级政治思想家,激进的民主主义者,集中代表和鼓舞了第三等级的革命情绪,代表作《社会契约论》,提出公意概念,在近代西方第一次提出完整的人民主权学说,不仅对后来包括中国资产阶级改革派在内的民主主义者有很大影响,还直接影响了西方近代政治制度的建立。1平等思想,是卢梭政治思想的核心。他认为人天生平等,在财产占有上也应该尽可能平等,在法律规定下人人也是权利平等,这构成了人民主权论的基础。批判封建制度,否定国王和贵族的特权地位;批判天主教神学;否定封建教育制度,主张教育诉诸人的天性;抨击文明点缀了专制统治的锁链;倡导人民节日。论不平等的起源,私有制的产生造成的财产上的不平等引发了统治和奴役,最终使人与人处于暴力与掠夺的战争状态,即不平等的根源在于私有制导致的财富不均;三阶段,富人-穷人、强者-弱者、主任-奴隶;财产占有上应当尽量平等,保证人人平等的契约和法律是与商品交换联系的、这种平等是建立在私有制上的、防止财富分配的极端不平等是政府的主要任务之一。他认为人民可以通过暴力革命推翻君主,建立新的平等契约,但国家干预工商业的主张很难说是进步的。2社会契约论。在卢梭看来,人们在缔定社会契约时,每个人都把自身的一切权利转让给整个集体,由于每个结合者都这样做,每个人就可以从集体那里获得自己让渡给别人的同样权利,即每个人都能得到自己所丧生的一切的等价物,而且可以以更大的力量保全自己的所有,因而人人都是主权者。卢梭认为,个人愈彻底地把个人权利交给整体,愈紧密地荣誉整体,国家也就愈加完美。个人通过契约以道德的自由、社会的自由代替了天然的自由,并获得了法律面前的平等,人民整体应当有最大的权威和力量,个人应当有服从国家的精神。卢梭的国家观带有明显的道德色彩,他提出国家是一个具有意志力的道德主体,倾向于保存整体福利,最具有正义的普遍意志。政府在工作中就应当遵循最普遍的意志,用法律在公民权利中重建人与人之间的天然平等;政府应当建立道德王国,关注公民的生计问题。3公意论。为统一自由与服从,卢梭提出公共意志理论。他认为,所谓公意不同于众意般个人利益的简单总和,公意的基础在于人民的共同利益,只能通过立法权力由定期的人民集会体现出来,享有最高权威。既然公意是人民整体的意志,也自然包含个人的意志,那么个人服从公意也就是服从自己的意志了,个人依然是自由的。国家与个人的关系显然并非卢梭设想的这么简单。4人民主权论。卢梭坚持只有人民是主权者,法律和政府都是服从于人民主权的,所以权威与民主也是统一的。他认为主权实质上由公意组成,不可转移、不可分割、不可代表,人民应当直接行使主权。契约赋予政治体生命,立法则赋予政治体行动,法律是公意的行为,立法权也只能为全体人民所掌握,法律的对象是普遍性的。法律的目的在于人民全体的最大幸福,即自由和平等。他把法律分为四种,政治法、民法、刑法、风俗舆论,强调人民的道德感和公共精神对政治生活的作用。他认为政府是主权者的执行人,是人民主权的辅助机构,虽然政府权力不像主权那样是普遍的但是来自人民的委托的,负责执行法律并维持人民利益,政府意志只能是公意或法律。他提倡选举的贵族制作为政府形式,而政府的去留则由人民的定期集会决定。他极度推崇直接民主制,所以他的设想也是针对小国的。5 卢梭对政治思想的影响:卢梭的思想主张在法国大革命中成为罗伯斯比尔领导的雅各宾派的理论旗帜,对欧美各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昌盛了深刻影响。从根本上反对君主的存在。因此,卢梭可以被认为是西方近代资本主义政治体制的奠基者之一,他的思想为后来的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理论武器。 也被中国的康有为等借鉴,用来改良中国的社会。《人权与公民权宣言》:1789年8月通过的法国大革命时期的纲领性文件,将启蒙思想家的政治原则宪法性的确立下来,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对后来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宣言的基本精神是确认自然地、不可剥夺的和神圣的人权,具体来说1确认人权和公民权利原则,规定权利方面人生而平等且始终自由平等,享有自由、财产、安全、言论、出版、反抗权,从此保障权利成为政治制度的出发点2确立法治原则,人民拥有最终立法权3确定人民主权原则。
(八)18世纪美国独立运动时期基本概况:美国社会的特点,1移民社会2嫁接在奴隶制之上的资本主义3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政治上分立自治4没有封建传统。相应的政治思想的特点,1务实性,多运用欧洲现成的理论直接为实践服务2主题是美国独立和建立联邦制共和国3人人机会均等的追求幸福的权利成为自然权利的重要内容4建立权力平衡的联邦政府是完美的政治目标。潘恩:美国独立战争时期的启蒙思想家,激进的民主主义者,代表作《人权论》、《常识》,极大鼓舞了美国人民的反英斗争,对美国独立运动和《独立宣言》有直接影响。美国独立和建立民主共和国是他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批判君主制度和世袭制,主张脱离英国从而与全欧洲成为朋友,通过使人们认识到自己的利益从而发动人民革命。1政府观。潘恩认为在自由平等的自然状态中,生存、自由、财产,追求幸福和反抗压迫的权利都是人的天赋权利,但由于单独一个人无法满足生活的需要,于是人们自然结合成社会,起初不需要法律和政府的约束。后来人们为邪恶所浸染,出现了以强凌弱的现象,为弥补德行的欠缺,全体社会成员才聚在一起订立某种行为规则。人们通过契约从全体成员中选出一些优秀的人专门负责立法工作,这才产生了政府和法律。潘恩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上最早区别了社会和政府,他认为社会源于人们追求幸福的需要,目的在于使人们一体同心从而积极地增进公众的需要;政府则产生于人们的邪恶,消极地增进公众的安全和自由,因而政府在最好的情况下也不过是一件免不了的祸害。12 / 41
2建立代议制共和政体是潘恩的政治理想。他区分了三类政府,即基于迷信、受僧侣控制的政府;基于权力的政府的征服者的政府;基于社会共同利益和权利的理性政府,也就是受宪法控制的政府。宪法是建立政府的人民的决议,这种由人民决议产生并受宪法制约的政府也就是共和政府,是最好的政府形式,最能增进人民的幸福。共和有三原则,即公利(共同利益)、公正(权利平等)、代议(能最广泛发现人才的组织形式)。代议制是建立在普选制之上的。3人权论。潘恩提出人人生而自由平等,每一代人同前代后代都在权利上是平等的。他还区分了天赋权利和公民权利,天赋权利是公民权利的基础,人进入社会时保留的权利是天赋权利,转让出的权利即投入社会的公股就是公民权利。公民权利都是与安全有关的权利,人们只有与社会合作才能实现这部分权利。社会权利与个人权利相比是处于优先地位的。杰斐逊:美国独立战争和战后杰出的政治家和民主主义思想家,曾任总统。《独立宣言》的起草人,以自然权利理论为依据,表达了美国人民联合反英、争取民族独立的坚强决心,被誉为人类第一个人权宣言。他提出人民是国家一切权力的源泉,而且人民拥有革命的权利,因为人民革命可以警示统治者,能培养人民关心国家大事,提高人民素质。他还提出法律应当不断随思想进步而前进。他大大发展了近代民主理论。1自然权利论。杰斐逊认为所有人都是平等的,生命、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权利是上帝赋予人们的不可转让的权利,正是为了更好地保护这些权利人们才通过契约建立政府,人们在订立契约时也没有放弃这些权利。包括平等、出版、信仰等自由权利在内,自然权利应当得到宪法明确地确认。他还建议用生命权、享有自己劳动成果权、发挥个人才能权、追求幸福反抗压迫权来代替法国《人权和公民权宣言》中的财产权,在他看来,财产权不属于自然权利,财产权的保护应当以保障自然权利为前提,不能过度膨胀来侵害人们的自然权利。2民主自治。杰斐逊反对君主制度,认为君主政体是最坏的政体。他把卢梭的民主原则和洛克的代议思想结合起来,主张建立人民主权的代议制民主共和国。而为了防止暴政的出现,就必须把人民自治作为代以民主的基础。人民自治以个人自治为基础,即个人能够凭借单独意志自我决定和自我管理,以自由为首要原则,如思想言论自由。具体而言需要,限制中央政府中行政、司法权力,实行三权分立,总统不得连选连任;中央与地方层层分权,中央政府只掌握国防外交权并负责协调洲际事务,地方政府则掌管民事等一般行政事务;人民代表着权力正义的源泉,必须坚持人民参政原则,实行普选制,实行人民监督机制,实行少数服从多数并尊重少数的权利;从经济上消灭巨富和赤贫,防止财产权过度膨胀以侵害人民权利。汉密尔顿:美国建国初期的政治思想家,1787年宪法的主要起草者,被誉为美国宪法之父,还是联邦党的创始人。其与麦迪逊、杰伊一起用“普布利乌斯”的笔名一起发表了85篇论文,后编著为《联邦党人文集》,对美国政治制度的建立有直接影响,也影响到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制度设计。汉密尔顿的政治思想带有明显的保守色彩,崇尚国家实力,支持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府以有力地手段管理民众,注意维护国家的秩序和利益,赞成霍布斯提出的统一强大的国家是和平保障的观点,反对民主,认为民主只能导致无政府状态。1性恶论与精英论是汉密尔顿政治主张的基础。他认为一切社会都有少数富人和出身名门的人与多数人民大众这两类人的划分,人民群众往往反复无常,蛮横无理,是不可信不可靠的,而富人和出身名门的人则富有理性并善于决断,国家权力只能由这部分人掌握2分权制衡思想。汉密尔顿认为权力制衡原则既可以使国家保留共和政体又可以避免共和的缺点,即人民力量控制的国会权力过重。因而他设计了一系列措施制衡立法机构,如实行两院制,严格限制参议院的选举资格,而且只有参议院掌握弹劾总统的权力;赋予行政首脑极大的权力,包括行政、军事、任期不限、否定议案等;加大司法机关的权力,严格实行司法独立,赋予最高法院裁决违宪权。(九)18世纪末19世纪初德国基本概况:历史进入19世纪后,德国依然是一个政治上分裂经济上落后的封建国家,实现国家和民族的统一与发展是德国面临的历史任务。势单力薄的资产阶级没有毅力也没有勇气同人民联合起来推翻封建贵族的统治,而是拜倒在君主政权之下,虽然对专制制度不满,但由于对国家的依赖性以及对人民的畏惧,又不反对君主制度,只是希望在君主制范围内实现某种改革。德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精神领域创造了辉煌的成就,他们的政治思想也浸透着自由主义倾向,但这种自由主义倾向更多的是由哲学家表述并以道德哲学为外壳的,而且他们所表现出的国家主义和民族主义倾向十分很强烈。康德:德国古典哲学奠基人,政治思想浸透着近代自由主义精神,也是理想主义的重要代表,但表述带有浓厚伦理色彩,具有调和性和妥协性,代表作《政治权利原则》。1伦理学说。道德法则(绝对命令),善良意志,法律是道德外壳,理想制度源于道德不断完善2国家观。契约观,个人意志联合成公共意志,自由平等独立,国家的目的在于维护法律秩序和其本身的存在,要把制度和法律维持在一种和谐状态;区分积极公民与消极公民;两种划分国家形式的标准,以掌握最高权力的人数、以统治者运用权力的方式,反对专制主张共和,开明君主3永久和平,政治的最高目标。六项预备条款,和平跳跃在签订时没有引发战争的隐蔽的可能性、不能侵吞独立国家、民兵代替常备军、国债不得用于对外事务、任何国家的制度机构不受他国干涉、交战国不得采用暗杀投毒煽动叛乱等行为;三项正式条款,都是共和政体、各自由国家的联盟是国家法的基础、尊重外国陌生人。13 / 41
洪堡:德国自由主义政治思想家、教育家和外交家,代表作《论国家的作用》。1自由和个性。人是一切政治问题的核心,人的目的是通过自己的努力不断发展,自由是个人发展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环境的多姿多彩是实现发展的必要条件。2有限国家,必要的痛苦。政府的责任是促进公民福利,强大的政府权力是对个人的极大威胁,因而国家干预的目的只能是为了防止弊端,即保障安全从而实现公民更好的发展。政治制度确定国家活动的限度,并且应有一部明显限制权力的宪法。国家不应干预社会事务,如教育、宗教,维护公民自由。黑格尔: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集大成者,代表作《法哲学原理》。 ....1体系,绝对观念2国家与市民社会。市民社会是多人及家庭的聚集,是家庭扩大与分裂的结果。独立的个人由于相互需要而联合成市民社会,人们追求着各自的利益,是私利的战场。需要的体系(等级分工)、司法、警察和同业公会,市民社会是契约的结果,契约建立的不是国家。国家本质上是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的结合,是目的而不是手段,是一种独立的力量,一种有机体,是人类社会生活关系的最高的最完善的形式,具有绝对权威,是市民社会的决定性力量,个人只有成为国家成员才能实现其人格和权利,才有其价值3君主立宪4民族主义。黑格尔渴望德意志统一和复兴是与其民族主义思想结合在一起的,他提出国家、民族要独立自主,论证了战争的合理性与必然性,并把日耳曼民族视为优等民族“世界精神”的完美体现。黑格尔的政治思想是西方近代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政治理论的终结,它深刻反映了资产阶级革命的基本政治要求,他的整体国家观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新自由主义产生过深远的影响。K.马克思通过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揭示了国家与社会的真实关系,奠定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理论基础。(十)19世纪法国基本概况:19世纪的法国社会,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已基本确立,但社会阶级阶层分化明显,之间矛盾尖锐复杂,政局动荡反复。政治思想也是纷繁复杂,众多流派代表着不同阶级、阶层的利益。正统主义,波那尔、麦斯特;自由主义,孔斯坦;社会主义诸派;无政府主义,蒲鲁东;实证主义,孔德。孔斯坦:法国自由主义思想家,资产阶级自由派的领导人物,代表作《立宪政治教程》。1论证个人的权利与自由是孔斯坦政治思想中的出发点和主要内容。他把自由区分为政治自由和个人自由,前者指公民参与政权的行为,后者则指公民思想、言论、财产、贸易等自由,现代社会强调的是个人自由。个人对国家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个人的主动创造精神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国家不应干预个人的自由,经济上应当自由竞争,这就涉及到政权范围问题,主权不应当是无限的2分权设计。孔斯坦认为,人民主权同君主专制一样都有侵犯个人自由的危险性,他反对给予人民群众政治权力而赞赏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希望通过合理分权来保障个人自由。他认为政治实际上存在五种权力,即君权、行政权、经常代表权(上院)、公共意见权(下院)、审判权(司法)。君权占有特殊地位,是象征国家元首的中立权力,君主不掌握任何一种权力,但可以参与一切权力机关;下院掌握立法权,选举受到财产和文化的限制。孔德: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实证主义创始人,实证主义体系为资产阶级从理想的向现实的、从应然的向实然的转变提供了理论依据。1实证主义体系。实证主义是一种以经验事实和现象为基础探索人类精神发展一般规律的方法和思想体系。他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本质上是人类精神或知识的发展,经历了神学阶段、形而上学阶段和科学阶段三个时期,相应也出现了三种社会制度,即以超自然力量为基础的君主政治或曰绝对权威、以抽象力量为基础的民族国家或曰人民主权、以科学力量为基础的关注事实与现象的时期,也就是现在,关注秩序与进步2保守政治观,小国“社会政体”,社会有机体论、家长式权威论、等级分工与服从统治、独裁与秩序、否定个人权利。 托克维尔:法国政治思想家,政治社会学奠基人,代表作《论美国的民主》、《旧制度与大革命》,重视民主,关注多数暴政,以惊人的远见卓识预测了未来社会的民主趋向。1民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国家统治者应对民主加以引导、唤起对民主的宗教信仰、洁化民主的风尚、规制民主的行动、以治世的科学取代民情的经验、用利益认识取代盲目本能、使民主政策适应环境需要。对于民主的成功而言,环境不如法制,法制不如民情2民主与平等是密切相关的,民主不仅本身意味着平等,也是以平等为基础的。美国民主的弊端,法制时常残缺不全,立法不精,不求手段;委托执政的人员会犯错误,可能渎职谋私;多数暴政的隐患,多数政府的无限权威可能导致行政专断3自由与平等是难以共存的,由于多数暴政的隐患,民主对自由是有威胁的。他希望建立强有力的代议政府并实行分权制度来避免民主侵害自由,力量状态应当是自由与平等相统一的4推翻专制的革命是值得称颂的,但要避免革命建立起新的专政。社会主义各派:1.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圣西门,傅立叶,欧文以1825年英国爆发资本主义的第一次经济危机为标志,提示了资本主义生产社会性与资本家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不过到此时,无产阶级在政治上仍然很不成熟,无力采取独立的政治行动,迫切需要社会上有较高文化思想素养的有识之士的帮助和指导。另一方面,无产阶级的苦难处境也引起了社会上一些思想家和关注和同情。两方面汇合,产生了早期无产阶级的思想代言人。他们认真地去思考无产阶级和劳苦大众苦难的根源,严格地探索变革现存社会制度的途径,细仔地描14 / 41
绘未来社会的理想蓝图,创造出了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把空想社会主义推向了巅峰。这种批判的社会主义,最鲜明的特征就是把映不成熟的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群众对资本主义社会的不满,以及对理想社会的憧憬,因此可以称为无产阶级的“象征、表现和先声”。其中最主要的代表人物是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在历史上,他们并称为“三大空想家”。 这三个人的思想为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的三大来源之一。2.空想共产主义思想:埃蒂耶纳?卡贝,路易?奥古斯特?布朗基:空想共产主义 有时也与“空想社会主义”同用,指一种不切实际的社会改造理论。严格说来,它指那种主张废除私有制建立公有制的空想的社会改造理论,而那种仍主张保留私有制的空想的社会改造理论则被称为空想社会主义。恩格斯只严格地把法国卡贝和德国魏特林的思想学说称为空想共产主义,并批判指出:“这种共产主义还是颇为粗糙的、尚欠修琢的、纯粹出于本能的一种共产主义。”也特指18世纪中期以法国摩莱里、马布利等人为代表的空想共产主义学说。它认为私有制是一切罪恶的根源,要求建立不仅消灭阶级特权、而且消灭阶级差别的共产主义社会。特点是主张分配上的绝对平均主义和压低消费水平的禁欲主义。3.无政府主义思想:比埃尔?约瑟夫?浦鲁东:蒲鲁东被称为无政府主义之父 ,他首先使用安那其(Anarchy)一词表述社会的无政府状态。他否认一切国家和权威,认为它们维护剥削,扼杀自由。他反对政党,反对工人阶级从事政治斗争,认为其主要的任务是进行社会改革。他的无政府主义与改良主义合成一体,提出一个所谓“互助主义”的救世良方。主张生产者根据自愿原则,通过订立契约进行互助合作,彼此“等价交换”各自的产品。这种空想的互助主义方案建立在小生产者的小私有制基础之上,其目的是形成生产者之间“永恒的公平”,防止他们遭受破产的厄运,使小私有制永世长存。蒲鲁东的学说和政治活动对巴黎公社前的法国工人运动颇有影响。(十一)19世纪英国基本概况:19世纪的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工业资产阶级占据了主导地位,这时资产阶级的任务是在经济上进一步追求自由贸易,在政治上进行法律和议会改革从而巩固自己的统治。政治思想由革命趋向于保守,由应然转向实然,1功利主义2自由主义3保守主义4批判的共产主义标志着空想社会主义发展到顶峰。伯克:英国政治思想家,保守主义理论奠基人,代表作《法国革命论》等。1有机社会论2等级与服从3崇尚国家,崇拜权威4坚持历史...与传统,反对激变,悲观发展观5重视道德、风俗等,宗教情怀6精英论与代议制。二、保守主义政治观(一)对理性的反思柏克并不反对理性,但他认为只有从人类的历史和传统中才会有真正的理性,而且理性是有限度的。理性主义认为,通过理性,每个人都能够认识到自己真正的利益和幸福,也能够寻找到实现自己真正利益和幸福的最佳途径。柏克则认为,由于人类本性和社会的复杂,每个人的需要常常是多样的、彼此冲突的,所以人们很难确定什么是自己真正的、恒定的需要和利益,由此基于个人理性之上的抽象的自然权利实际上是不可能的。虽然个人的理性是有限的,但“若有时间进行思考,人类的行动就总是正确无误的”。在此柏克赋予历史一种超越个人理性的力量,这也成为其保守主与的基本特征之一。他强调应该从人类的历史传统中寻求智慧。(二)对社会契约论和个人权利的重新解释1.社会契约与国家契约社会和国家都产生于契约,但这是两种性质完全不同的契约。社会契约是人们为了偶然的、眼前的利益而缔结的,可以随时解除。国家的契约不是人们为了某些不关重要的暂时利益而缔结的合伙协定,因此不可随意解除,这种契约“不仅是现在活着的人之间的协议,而且是现在活着的人、已故去的人和即将出生的人之间的协议。”柏克实际上是在强调,孤立的个人是无法达成所谓的契约。原始契约之达成是由于先在于具体个人的共同体的道德本质,同时它还依据了上帝的永恒法则,“通过这一法则,我们被组织并连接在宇宙永恒的框架里,离开这个框架我们就无法活动。”2.对个人权利的理解柏克并不否定人的权利,但他反对把权利看作是抽象的东西,相反它们只能来自于传统和习俗,是一种社会的和历史的结果。只有从现实的人类经验和传统出发才能真正理解权利的含义:权利是在法律规范中的自由,是深深依赖于一个社会的历史发展过程的、具体的权利,“在此意义上,对人类及其自由进行约束同样可被视为人们的权利。”(三)自由的含义1.自由不是抽象的自由,而是社会中的自由“我所说的自由是社会的自由。这种社会的自由是一种状态,在这种状态中,自由是通过平等的限制来实现的。这种社会的自由又是一种结构,在这种结构中,个人的自由、团体的自由和众人的自由都不能找到任何评借和渠道来侵犯社会中的任何个人或任何类别的人的自由。”2.自由与秩序是共存的15 / 41
“我要自诩我爱的是一种有气概、有道德、有规矩的自由。”因此自由必须和秩序与美德结合起来,只有自由而没有秩序和美德,自由就不复存在了。3.自由是和权威相容的自由没有自由的权威就是统治者的专制,没有权威的自由就是肆意放纵。柏克进一步认为政府并不是人类自由的产物,它并不是要保护人们的权利,而是对欲望进行控制的工具总之,柏克认为自由应该是有限度的自由,而不是绝对的自由。一方面人的理性有限和无知决定了自由必定会受到限度的约束;另一方面,如果自由不受限制,必定会导致无政府的混乱和人性的放纵。但在经济领域,个人追求自我经济}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寡头政体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