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有哪些海战?诺曼底登陆海战过后有哪些海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包括哪些战役?二战三巨头都有谁
第二次世界大战包括哪些战役?二战三巨头都有谁
  二战是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现代战争,对世界产生的影响是前所未有的。二战十大战役包括波兰闪击战、法兰西会战、偷袭、、莫斯科保卫战、、格勒会战、瓜岛争夺战、以及柏林战役。波兰闪击战是二战欧洲战场的起点。在坦克军团和空军的合作下,德国发挥了巨大威力,将一个拥有一百多万军队的国家在一个月的时间内成功占领。法兰西会战是德国入侵法国及其他地区发动的军事行动,持续时间一月。德国大胜,法国在这场战争中付出了惨烈的代价。法国军事思想落后,对装甲部队认识不足,错误判断了德国的进攻方向,最终导致了失败。  偷袭珍珠港是一起日本偷袭美国军事基地的事件,它让美国最终卷入到二战。美日矛盾激化,日本想要先取得战争主动权。珍珠港是美国太平洋舰队的活动中心,日本一直将太平洋舰队视为心腹大患,所以制造了这起事件。这场战役具有决定作用,盟军的胜利和日后美国的超级大国地位都是由此及彼的。不列颠之战是二战期间英德空军上演的空战,这次战役让德国最终面临两线交战的局面。莫斯科保卫战是一次苏德会战,最终苏联赢得了最后胜利,打击了德国的气焰,为二战胜利奠定了基础。中途岛海战是二战中太平洋战场的转折点,盟军取得了战场的主动权。是苏联为了保卫城市和粉碎德军阴谋而实施的保卫战以及反攻战。苏联从德国手中拿回了战略主动权,自此一直掌握优势。瓜岛争夺战是太平洋战场中一次残忍的搏杀,交战双方在小岛上留下了将近两万具尸体。诺曼底登陆是一次三栖登陆战,盟军一共投入了将近三百万的兵力,构思了巧妙的布局,并且最终赢得了战争的胜利。这意味着德国要面对盟军和苏联两面作战的局面,加快了二战的结束。柏林战役是苏德战场中苏军的最后一次进攻,它的胜利意味着德国的灭亡。这就是二战十大战役。  二战三巨头是谁?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二战起初的战火并没有烧到美国,大发战争财,实力剧增。罗斯福正是二战时期的美国总统,也是二战中盟国的重要领导人。在日本偷袭珍珠港后,罗斯福主张对日宣战,将美国的工业实力也投入到二战中去。在罗斯福的领导下,美国成为了盟国的军火供应商,美国内产业增多,缓解了就业压力。罗斯福对二战后塑造世界秩序也起了关键作用。在美国的协助下,同盟国最后赢得了最后的胜利。
分页:1/2页&&
相关阅读推荐:
相关专题: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说起刘禅,在大家记忆中,恐怕只有《三国演义》中一段经典的场面&赵子龙长坂坡单
  在人们的记忆中,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皇帝就是武则天,她在位时,继贞观之治,启开
  《还珠格格》里有一位大反派,她恶毒,她嚣张,乾隆厌恶她,格格阿哥对她也敬而远
  昔者秦吞六国,北逐匈奴,南取百越,以虎狼之心成霸王之业,气如排山,势如倒海,
  日,天京(今南京)城内外,黑云压城,火光冲天。正午时分,曾
  唐太宗(599~649年),即李世民。李渊次子。隋末劝父起兵反隋。李渊称帝时
  在中国古代荒淫的皇帝不在少数,比如晋武帝司马炎,后宫嫔妃多达万人,每天乘坐羊
  汉武大帝手下有很多的大臣,其实对于这段历史比较了解的朋友们。或许会感觉其实有
  赵匡胤是宋朝的开国皇帝。据说,当他还是一名武将时,就已名扬四海、威震八方了。
  导读:世人皆知关羽,从&温酒斩华雄&的英迈到&千里走单骑&的忠义,从遍布世界
  一次,雍正患时疫,病情严重,几乎丧命,钮枯禄氏侍奉殷勤,煎汤熬药,无不周到。
  王朗原本是会稽郡太守,后来成为曹操的部下。曹操死后,王朗和华歆一起成为逼宫的
  曹操确实是很高看刘备的,刘备屡败来投,曹操对他非常好,出去同坐一辆车,他的心
  从前热播过的电视连续剧《还珠格格》第二部里,有一个主要人物:香妃。前史上确有
  历史上对于杨再兴事迹的介绍很少,在杨再兴简介中介绍到杨再兴是南宋时期对抗金军
  《三国志&刘封传》中写道关于刘封的身世,极为模糊,&刘封者,本罗侯寇氏之子,
  崇祯,明朝最后一位皇帝,世称明思宗,名朱由检(公元1611年~1644年),
  整个三国时代,出现了两大超级家族,他们都是复姓,司马和诸葛。特别是司马家族,
  古埃及的历史文化源源流长,尤其是古埃及文明所创造的金字塔奇迹,让近代科学家耗
  老挝的石缸阵,又称为千缸阵,与英国的巨石阵、智利的巨石人像和南美洲的石人圈被
  当鸦片流行于中国时候,林则徐愤不顾身的站出来,上书道光帝。网络配图说&鸦片流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史料记载中华历史,也存在很多误偏,有多少我们不知道的历史是
  清朝攻城水平还真是一般化,尤其是入关以前的清军,首先满人不重视火器,因为不够
  明朝的火器现在是被传的越来越神,各种言论都层出不穷,比如吹捧的最多就是大明朝
  蒙古地处草原地区,畜牧业是其主要生存方式。蒙古草原自然环境恶劣,为了生存,人
  在清朝的时候,可能有的人认为满清和蒙古的关系好,其实不是这样的,清朝一直提防
  安史之乱发生在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至763年),领导者是唐朝将领
  在古代战争史上,大家对长平之战应该不会陌生。战国末期,秦赵两国在赵国的长平一
  古代战争都是以冷兵器为主,而冷兵器时代的交锋都是肉搏战,极其残酷。纵观整个古
  鲁迅先生用&吃人&来形容封建的旧社会来表达其罪恶,其实在古代封建社会中真正的
  三国,本来不是女子的天下,但是却不缺少美女和才女。如果悉数三国最幸福的女人,
  明武宗朱厚照是明朝第10位皇帝,从小机智聪颖,很有个性,留给世人最深刻的印象
  在中国古代社会,打仗那都是冷兵器时代,战场的胜败,国家的存亡,那都是靠军人在
  刘邦曾是有名的街头混混,吕雉是出名的刁妇恶女,他们两个的结合,也算得上是王八
  晚清&榜首女性&是当时御前女官裕德龄对慈禧太后的称号。从这一称号中不难看出慈
  &马嵬坡下泥中土,不见玉颜空死处&,如果在日本或者在美洲真有杨贵妃的墓,那就
  沙漠是生命的禁区。在这片土地之中,很少有生命能够存活。这里干燥炎热的气候让他
  秦始皇曾经收缴天下之兵,铸成金人十二,蔚为大观,不过后世却寻不到有十二金人存
  千古一帝秦始皇,留在世间的除了他的传奇故事之外,还有一座数千年没有被打开过的
  中国帝王死后修建皇陵,大多数回选择好的风水,大张旗鼓的修建,但是在中国,有一
  千年古墓深埋地下,从来不见阳光,也从不通风换气。这些古墓内部的味道通常是十分
  武则天武后当时正是太宗皇帝的一个侍女。依照唐朝皇室的规矩,皇帝有一后、四妃、
  我们在古装影剧上,经常看到和尚只吃素,不吃肉,那么在历史上,和尚真的一点肉都
  在逃往热河的路上,沿途州县官员多因避乱逃匿,无论是咸丰帝,还是王公大臣,抑或
  农历八月十五是中国传统的中秋佳节。按中国古代历法的解释,八月是秋季的第二个月
  我们今天形容一个人非常的吝啬,就会说这个人是个一毛不拔的人,而&一毛不拔&这
  奥古斯丁卢梭都是思想上的巨人,为我们留下了精神财富,对比奥古斯丁和卢梭两个人
  孟浩然,名浩,字浩然,又叫孟襄阳,孟山人。他是唐朝有名的山水田园诗人的代表之
  维克多&雨果是法国一位伟大的小说家、剧作家、诗人,也是一位有影响的批评家。雨
  王夫之是明末清初的伟大思想家,出生于1619年,1692去世,祖籍衡州。他的
  韦庄,是晚唐著名的诗人。长安杜陵人士也就是如今陕西西安市,是诗人韦应物的第四
  王维是唐朝有名的诗人,对画画和声乐也极具天赋。他的主要著作包括了山水田园诗和
  说起苏洵,很多人都知道苏洵二十七始发愤。对于一个生活在宋代的人来说,二十七岁
  崔鸿是生活在北魏时期的人,他的老家在齐州的清河地区,祖辈人曾经在山东淄博地区
  孔颖达,一个摒弃各种偏见,融合南北文化的大家,时代更迭迅速,那孔颖达是哪个朝
  严助是汉武帝时期有名的辞赋家,著有很多不错的文赋比如《相儿经》《严助赋》等等
  阮大铖在明朝历史上是一个值得大书特书的人。他没有很好的身世,却文采出众,权高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人。是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和散文家,
  李贽,是明代著名思想家和文学家,以反对孔孟儒学著名。  李贽画像  李贽生于
  晏殊出生于991年,卒于1055年。字同叔,是北宋著名词人、诗人、散文家,北
  姜夔向来有&痴情词人&之称,这是因为恋与情一向是姜夔作品中频频出现的题材,相
  公西华,别名公西赤,字子华,出生于公元前509年。他是中国东周时期鲁国的学者
  司马相如在文学上的造诣相信没有人会否定,他的代表作品《子虚赋》、《上林赋》都
  日前,小编看到了一个奇葩言论,台湾独派人士洪耀南称李白是突厥人,并且借此嘲讽
  西汉刘向,是皇室的宗亲,因此在朝为官几十年,期间因为上疏弹劾宦官乱政而被免官
  杨维桢是元末著名的文学家和书画家。他字廉夫,号铁崖。因为喜欢并擅长吹铁笛,他
历史人物首字母索引:
人物朝代、地区索引:
热门明星索引:【第二次世界大战 ● 海战史】前言【战舰联盟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第二次世界大战 ● 海战史】前言收藏
前言战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是一种极复杂、极特殊、具有其自身规律的社会政治现象,是政治通过暴力手段的继续。回顾几千年的文明史,人类已经历了 14500余场战争,战争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历史进程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总结战争历史的演变,勾勒战争规律的轨迹,辨寻战争的本质,成为伴随人类进步的一个永恒课题——制止和消灭战争。战争史是军事学术的渊源。它是介于军事学和历史学两门科学的交叉学科。两门科学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研究和总结战争史。一个是从军事上研究和总结战争的规律、战争的本质、战争的特点、战争的经验和教训、得与失;一个是把战争放在整个历史过程中考察,探讨战争发生的社会背景,战争对社会的影响,战争对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通过战争来学习战争,掌握战争的规律及知识,更好地指导和运用战争,这就是把战争史作为一门科学研究的所在,也是古人反复倡导的“以史明鉴”的真谛。海上战争是战争的一种形式,海战史是战争史的组成部分。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曾讲过:“古代部落的战争,已经开始蜕变为陆上和海上为攫夺家畜、奴隶和财宝而不断进行的抢劫,变为一种正常的营生”(《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第 104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 5月版)。海洋是生命的摇篮,人类从诞生到发展都离不开海洋。人类社会越进步,对海洋的认识就越深刻,就越面向海洋、利用和开发海洋。海上战争是从陆地延伸而来的,规模由小到大,从近及远,日益频繁,愈趋激烈。特别是伴随着 15世纪世界大航海时代的兴起,人类通过海洋真正把世界组成一个整体,世界的历史才名副其实地成为世界历史,一个充满生机、顶示伟大活力的时代降临了。海上战争也从沿海走向远洋,从地区走向世界,海战才具有了世界意义的规模。世界历史的进程与海洋更加休戚相关,结伴而行。海洋巨大的潜力显露出诱人的光芒,失去海洋,就失去世界;掌握海洋,就拥有世界。从 16世纪开始,争霸世界的各国,把目光投向海洋,加快向海洋的进军脚步。西班牙、葡萄牙、荷兰、法国、英国争先恐后,相互竞争,俄国争夺出海口的拼杀,日本和德国的海洋政策,美国“海权论”的强劲,无不散发出海洋的腥雨血风,汹涌澎湃的巨涛恶浪在吞噬着海洋,虎视世界。 19世纪末 20世纪初,列强争雄海洋,称霸世界的步伐愈趋加快,终于酿造出 1914年至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1939年至 1945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海战的硝烟燃遍了全球。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战争史上规模空前的一次全球战争。这场战争对世界历史的进程、国际战略格局产生了极其重大的影响。在战争实践中,军事学术得到了飞跃的发展,各种军事思想、军事理论、军事学说都在残酷的战争面前,经受了严峻的考验。德国法西斯的“总体战”理论遭到了破产;英美的“大战略”理论发挥出作用;苏联的全民战争思想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的人民战争理论创造出奇迹。就海上战争而言,各国的海洋政策、海军战略、海军建设指导思想、海军兵力等在广阔的海洋舞台上展开了激烈的较量,一些新的海战理论在闪光,一些经不起战争实践考验的海战理论被淘汰。尤其是战前在世界范围内影响巨大的马汉海权理论,一些观点在战争中被证明已经落伍了,一些理论得到了修正、充实和发展。特别是由于当时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大量先进、尖端的科学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军事领域,构成了一场现代化战争。科学技术在军事领域含量的提高,引起了军事思想、军事理论的一系列变化,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海上战争的一个突出特征。战争是一部检验军事思想、军事理论的机器,又是军事思想、军事学术发展的助力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海军装备有了新的发展和变化,航空母舰的改进,各种舰载机的配备及性能提高,雷达、声纳的出现,鱼雷、炸弹的更新,水陆两用坦克的使用,新式加油装置等新装备的投入,导致了海军战略思想、战术指导原则的一系列变化,推进了海军军事思想的发展。海战场。海战场是战争活动的重要舞台,海军扮演了主要角色,第二次世界大战争的海战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战场之一,海域广阔,波及世界上四大洋及大部分海区。它既是陆上战场的延伸,又在极大程度上制约着陆上战场,对陆上战争的胜负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太平洋等战场己强烈地表现出海上独立战场的特征,海战场已演化成空中、水面、水下的立体作战的形态,制空权、制海权、海洋交通线、岛屿争夺、登陆和抗登陆、封锁与反封锁构成了海上战争的主要内容。制海权。制海权是争夺海战场的战略目标,是各国控制海洋及世界的前提。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和战争初期,马汉的海权理论在世界各海军强国影响很深。马汉的海军战略理论要求:海军作战目的是获得制海权,掌握了制海权,就能赢得战争的胜利;制海权的获得是通过对海洋交通线的控制实现的;要控制海洋交通线,必须拥有发达的海外基地网;夺取制海权的主要方法是以战列舰为主体的海上舰队决战。显然,马汉时代的科学技术水平和海军装备建设,决定了当时夺取制海权的指导思想和方式。但第二次世界大战海上战争的实践,证明了“大舰巨炮主义”传统海军军事思想的落伍。航空母舰成为实施海上作战的主要力量,取代了以战列舰为核心的地位,海上作战的样式已由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基本上以水面舰艇为主的作战,发展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空中、水面。水下的立体作战;夺取和保卫海战场的制空权成为海军作战的指导思想和战略战役的中心内容。空中突击居优势,或在极大程度上夺取制空权是夺取制海权的前提。制海权的占有,已由水面决战形式发展成为空中、水面、水下的立体形态构成。科学技术水平的进步和海军装备的发展,使夺取和掌握制海权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海洋交通线。海洋交通线的核心是经济和贸易问题,具有极重要的战略价值。围绕着海洋交通线的争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海战的中心内容之一。在大西洋战场、地中海战场、太平洋战场和北极海区战场,同盟国和轴心国在保护海洋交通线与破坏海洋交通线上投入了主要海军兵力,展开了长期的、激烈的争夺,尤以大西洋交通线的斗争更为壮观突出。英美在欧洲战场、北非战场的作战,赖以生存的是大西洋、地中海交通线源源不断的“输血”。同盟国在海洋交通线争夺战的胜利,是同盟国取得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后胜利、轴心国最终失败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夺取制海权,是保交和破交的中心。德国海军在没有掌握制海权的情况下,试图以潜艇在战术上的优势达到破坏同盟国海洋交通线的目的,虽然取得了阶段性的、局部海区的、战役战术上的优势,使同盟国的海洋交通线难以维持,但毕竟是有限的,并没从根本上改变同盟国海洋交通线的战略态势。日本在太平洋战场,注重进攻,强调作战的兵力,相对忽视对自己海洋交通线的保护,投入的兵力不足,人员素质差,装备陈旧、老化,在战线拉长后,对前沿的补给线,特别是对战略资源主要依托外输的本上的交通线,很快显露出薄弱环节,导致其在战场上处于被动境地。第二次世界大战海战中,同盟国护航体制的不断改进和完善,尤其是采取了立体护航的手段,改变了以往围绕着海洋交通线被动护航的局面,使护航处于积极的、主动的进攻态势,能有效地掌握制海权。岛屿争夺。岛屿争夺是海战的一个重要特点。岛屿在海战场起着战略支撑点的作用,对海战双方的攻防转换起着依托作用,影响着战争的进程。第二次世界大战海战,特别是太平洋战场中岛屿——9——争夺战非常突出,美军同日军在太平洋战场进行的海战基本上是围绕着岛屿争夺而展开的。在战争初期,日军夺取了前沿岛屿,在战场上处于有利态势。美军失去了前沿岛屿,战略上陷于被动防御境地。美军在反攻阶段,主要是夺取岛礁,突破日军依托密集岛礁构成的防御体系,建立前进基地。岛屿争夺由海空作战、登陆和抗登陆作战两部分组成,是海、陆、空三军联合作战。海上作战复杂,争夺制海权起着决定作用。逐岛作战和越岛作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岛屿争夺的两种主要形式。登陆和抗登陆。登陆和抗登陆作战又称两栖作战,是海战中一种传统的作战样式。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登陆和抗登陆作战约 500多次,登陆作战次数多、规模大、范围广、成功率高,除了众多的战役和战术性登陆战外,还有六次战略性的登陆战役。登陆作战主要是对大陆和岛屿的岸滩、港湾和一些珊瑚、火山岩等构成的岛礁实施上陆作战,由单一或若干军兵种组成。就海军作战而言,除了充分的战前准备和负责输送外,主要保障航渡阶段的安全和登陆阶段的掩护支援。抗登陆作战是一种复杂的作战样式。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抗登陆作战主要包括预先打击,在航渡阶段进行攻击,最常见的是歼灭登陆部队在水际滩头和内陆实施歼灭战。在航渡阶段进行先发制人的攻击战术,值得深入研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抗登陆作战的经验教训无疑是深刻的。封锁与反封锁。封锁与反封锁作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一种重要的作战样式,在达成战略和战役意图上充分发挥了作用,海军的封锁与反封锁作战主要是围绕着大陆、港湾、岛屿、海洋交通线、作战对象和作战海区等重要目标展开的。封锁的主要手段依靠水面舰艇、航空兵、潜艇以及水雷和障碍物等。因此,实施封锁作故的具体样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掌握优势兵力,夺取制海权是进行封锁作战的前提,但并不是绝对的、一成不变的。反封锁作战除了兵力和战术运用外,作战时机和外部条件的选择则至关重要。这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海战中充分地显露出来。第二次世界大战海战史蕴藏着丰富的内容。尼米兹在《伟大的海战》开头篇中曾讲过:“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确实是世界性的,因而它基本上是一场海上战争”。当然,海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各战场的地位、作用是不均衡的,但其明显的海战特点、大量的海战内容是无可置疑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海战史是一面观照昨天、今天和未来的镜子,对战后世界海战以及局部战争、各国海军战略、海军建设、海军学术思想都产生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明镜照人,战争实践是军事学术的源泉。战争史是一门科学,突出的特征在于它的继承性、借鉴性、规律性。认识科学、把握科学、运用科学,离不开人们的辩证思维和开阔视野。“昨日硝烟今日史,他山之石可攻玉”。认真地分析、研究、总结第二次世界大战海战的历史,为今天更好地探讨和把握现在及未来的海战规律及发展趋势,提供了有益的方法和直接的途径。
这标题还真大,你是准备发一本书吗?
水水,这是一个公正标准的十五字
我说我正好打了十五字不信你数数
登录百度帐号推荐应用当前位置: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直接埋葬德国法西斯政权是在哪一次战役之后..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直接埋葬德国法西斯政权是在哪一次战役之后?
A.斯大林格勒战役B.中途岛战役C.诺曼底登陆战役D.柏林战役
题型:单选题难度:中档来源:湖南省中考真题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直接埋葬德国法西斯政权是在哪一次战役之后..”主要考查你对&&诺曼底登陆&&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诺曼底登陆
诺曼底战役:诺曼底登陆战役,是世界反法西斯联盟为开辟欧洲第二战场进行的一场登陆战役。从日至7月初,美国、英国、加拿大的百万军队,17万辆车辆,60万吨各类补给品,成功地渡过了英吉利海峡。到7月24日,战争双方约有24万人被歼灭,其中盟军伤亡12.2万人,德军伤亡和被俘11.4万人。诺曼底登陆成功,美英军队重返欧洲大陆,使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略态势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人类战争史上规模最大的登陆战役,对未来战争具有深刻启迪。诺曼底战役胜利的意义:1.诺曼底登陆的胜利,宣告了盟军在欧洲大陆第二战场的开辟,意味着纳粹德国陷入两面作战,减轻了苏军的压力,协同苏军有利的攻克柏林,迫使法西斯德国提前无条件投降后。2.以便美军把主力投入太平洋对日全力作战,加快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诺曼底登陆示意图:诺曼底登陆:第二次世界大战盟军的主要战役:1.敦刻尔克撤退,保存了大量有生力量;2.伦敦空战,粉碎了德国迅速灭亡英国的企图,是二战开始后,德国首次受挫;3.莫斯科保卫战,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前奏,粉碎了德国灭亡苏联的企图;4.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欧洲战场转折;5.阿拉曼战役,北非战场转折;6.中途岛海战,太平洋战场转折;7.诺曼底战役,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8.柏林战役,歼灭德国法西斯。
发现相似题
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直接埋葬德国法西斯政权是在哪一次战役之后..”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329151552715264294904602463504您当前位置: &&
&& 20世纪的十大战争
20世纪的十大战争
21:37:13 来源:广西爱国拥军促进会官方网站 浏览:445次
军事科学院战略部 洪兵
  20世纪,人类社会发生了重大变革。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社会生产力空前提高,民族独立运动和反霸斗争风起云涌……然而,这一切,都伴随着战争的阵痛。可以这样说,战争,是20世纪历史的一个重要特征。回顾20世纪,我们不能忽略这段历史中所发生的重大战争 (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 中国人民解放战争 抗美援朝战争 越南战争& 中东战争 英阿马岛战争 两伊战争 海湾战争 科索沃战争)。
  第一次世界大战
  20世纪初,帝国主义国家继续在国际范围激烈争夺势力范围。英、法、俄等国结成了同盟,史称“协约国”;德国和奥匈帝国结成了另一个同盟,史称“同盟国”。
  1914年7月,这两个国家集团之间爆发了战争,即第一次世界大战。这场战争一直打到1918年11月结束,历时4年多时间。这场战争的规模大,战争双方动员的总兵力超过7000万人,直接或间接被卷入战争的国家和地区有33个,人数达15亿,占当时世界人口总数的3/4。这场战争的战场大,战火从欧洲蔓延到亚洲和非洲。双方海军在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以及地中海还开辟了诸多海战场。这场战争中军人伤亡约3750万人。双方直接用于战争的费用多达1863亿美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已具有机械化战争的特点:战争力量生成与动员依赖国家强大的工业基础,许多大型军舰和潜艇用于海战,坦克在这次战争中首次亮相,飞机被用于作战保障。大工业的生产力已经在战争能量上充分反映出来。双方的战略和战役指挥都没有给后人留下深刻印象。双方军队在长时间的战略相持中大量消耗,有人曾用“绞肉机”形容当时攻防作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战败而告结束。但这次战争最大的获利者,不是英国和法国,而是美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年)历时6年。这场战争是德、日、意轴心国与中、苏、美、英等同盟国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进行的人类历史上空前规模的战争。战争以反法西斯同盟国和世界人民的最终胜利而告终。
  1937年7月,日本侵略中国,开启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端。日,德国闪击波兰,战争全面爆发。接着,轴心国军队横扫欧洲,兵临莫斯科城下。与此同时,在太平洋战场上,日本偷袭了珍珠港,将美国拖入战争。1942年11月前后,盟军在3个战场上先后进行的斯大林格勒会战、阿莱曼战役、瓜达尔卡纳尔岛争夺战,均取得胜利。战局从此转折。1944年后,同盟国转入战略进攻。盟军从东西两线快速推进,迫使德国于日宣布无条件投降。在太平洋战场上,为迫使日本投降,美国于日、9日在日本的广岛和长崎投下原子弹。苏联也于9日出兵中国东北,歼灭了日本的关东军。9月2日,日本签署投降书。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这场战争对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全世界有5000多万人死于战争,直接军费开支11170亿美元,经济损失达4万亿美元。但在同时,社会主义力量得到进一步发展。民族解放运动壮大,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被打破……可以说,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现代世界历史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从军事上看,这场战争是一场非常典型的机械化战争,体现了非常明显的大工业特征:总体战理论得到充分运用,借助空中火力支援和依赖坦克集群高速大纵深突击的闪击战法充分展示,出现了登陆与抗登陆作战、潜艇战与反潜战、航母编队作战、战略轰炸与防空作战、空降与反空降作战等新的作战形式,首次使用雷达、导弹、原子弹等新式武器和技术,提出并完善了有关同盟战略、战略突袭、战争初期、诸军兵种协同、游击战等战略战役理论。这次战争创下许多世界之最。卷入战争的国家和地区80多个(其中参战国61个),人口约20亿,占当时世界总人口80%以上。在这次战争中,还进行了战争史上最大规模的诺曼底登陆战役和海战史上规模最大的莱特湾海战。
  中国人民解放战争
  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建立人民民主政权而进行的一次伟大的革命战争。这场战争历时近4年,人民解放军共歼灭国民党军807万余人,解放了除西藏及台、澎、金、马、西沙、南沙等少数岛屿以外的全部国土。
  这场战争,是世界战争史上的奇迹。国民党军队有美国支持,装备精良,是 “飞机加大炮”,而我军则是“小米加步枪”。我军坚持毛泽东军事思想,采用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最终战胜了强大的敌人。在战略决战阶段,我军及时抓住决战时机,组织三大战役,并且着眼战争全局,统揽各战区的力量和作战进程,歼灭了国民党军的主力。在战略追击阶段,我百万雄师渡过长江,采取大迂回大包围的作战方针,迅速扫除了国民党军残余势力。在这场战争中,人民群众的力量得到了充分体现,人民战争理论得到了全面运用。
  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使占世界1/4的人民获得了新生,使一个强大的中国开始崛起,极大地改变当时世界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力量对比。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在世界历史上翻开了新的一页。
  抗美援朝战争
  日,朝鲜爆发了全面内战。美国出于维护其世界霸权的目的,进行全面干涉。同时,美国悍然将战火烧到了中国境内,并派遣第7舰队入侵台湾海峡。为了保家卫国,并应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邀请,我志愿军部队于10月19 日入朝参战,连续组织5次战役,将美韩军队击退,把战线稳定在“三八线”南北地区。在1951年6月至1953年7月的两年多时间里,双方进入战略相持阶段。7月2 7日,美国政府终于签署了《朝鲜停战协定》。抗美援朝战争结束。
  在这场战争中,中朝军队共歼敌约109万人,击退了敌人的侵略,稳定了东亚地区的战略格局。这是一场以劣胜优的战争。中朝军队以劣势装备迎击世界头号强敌,并迫使这个强敌第一次在没有胜利的协定书上签字。这是二战结束后的第一场大规模局部战争。这场战争,使中国军队取得了现代战争的经验,加快了现代化的进程。
  越南战争
  50年代后期,美国为了推行其全球战略,粗暴干涉东南亚国家的内部事务。 日,美国借口其军舰在公海遭到攻击,出动飞机轰炸了越南北方港口,制造了北部湾事件。次年3月,美国直接派兵,全面介入越南战争。但是,美国并没有在战争中捞到好处,反而遭到越南军民更猛烈的反抗,损失了10多万人和 3300多架飞机。美国在越南战争的泥潭中越陷越深,其国内反战情绪越发高涨。在这种情况下,1969年1月上台的美国总统尼克松推出战争“越南化”政策,宣布美军将逐步撤出越南。1975年,印度支那三国四方(越南南方、越南北方、柬埔寨、老挝)联合抗美统一战线统一了越南,解放了金边,建立了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取得了战争最后胜利。
  这场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持续时间最长的反侵略战争,也是一场典型的以弱胜强的战争。印度支那人民灵活运用以游击战为主的战法,使拥有优势装备的美军付出了伤亡36万人、损失8612架飞机和耗费2000多亿美元的代价。
  中东战争
  中东战争是指以色列同周边阿拉伯国家在1948年至1973年期间所发生的4次战争。
  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于日。结果巴勒斯坦领土除加沙地区和约旦河西岸部分地区外,均被以色列占领。第二次中东战争爆发于日。第三次中东战争爆发于日。以色列以埃及封锁亚喀巴湾为由向阿拉伯国家发起突然袭击。阿拉伯国家丧失了6.5万多平方公里的领土。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于日。埃及和叙利亚集中优势兵力,在炮兵、航空火力的掩护下,分别向西奈半岛(西线)、戈兰高地(北线)同时突然发起进攻。后来,以色列在美国紧急援助下,调集兵力,转入反攻,逐步夺取了战场主动权。最后,双方在国际社会的调停下签署了停战协定。
  中东战争是现代化战争。战争双方使用了美国或苏联提供的先进武器装备,其中包括武装直升机、电视制导炸弹、“萨姆”型防空导弹等。战争双方展开了大规模电子对抗。双方飞机损失约60%、舰艇损失80%以上,大部分坦克为各种导弹所击毁。
  中东战争爆发有着深刻的国际背景,从表面上看,中东战争是以色列与阿拉伯国家拼杀,实际上却是两个超级大国的间接较量。
  英阿马岛战争
  马尔维纳斯群岛(简称马岛)位于南美洲阿根廷东南。围绕该岛归属,英阿之间存在争议。两国于日爆发战争,历时74天。
  马岛战争是二战以来最大的一次岛屿争夺战,英国派出特混舰队,远征万里,在马岛周围海空战场上与阿军展开激烈的封锁与反封锁作战。双方参战兵力10 余万人,参战各型舰船140余艘、各型飞机数百架。战争最后以英军两栖登陆、夺占马岛而告终。
  这场战争展现了现代岛屿战争许多新特点,诸如:远洋奔袭,海、空、陆战协同,海上封锁与反封锁,岛屿登陆与抗登陆以及在海战、空战和陆战中广泛进行电子对抗等。这次战争,一改过去那种“大炮巨舰”近距对阵的传统战法,显露出新的海战模式。阿军使用“超级军旗”式战斗机在距英舰48公里处施放一枚 “飞鱼”导弹,击沉了英军最新式的“谢菲尔德”号导弹驱逐舰。
  两伊战争
  1980年至1988年,在两个第三世界国家之间爆发了一场大规模的战争,这就是伊拉克与伊朗之间进行的“两伊战争”。
  日,伊拉克出动上千辆坦克和大批飞机,兵分3路,向伊朗发起进攻。伊朗于1982年7月集中兵力发起“斋月”战役,将战争推向伊拉克境内,数年间攻占了伊拉克许多重镇和盛产石油地区。双方还使用导弹展开了“袭船战” 。这种作战方式,损害了一些大国的利益,引起国际社会干预。美、苏、法等国曾出动80多艘军舰在海湾为油轮护航。1988年上半年开始,战场形势又向有利于伊拉克的方向转化。伊拉克转守为攻,并又占领了伊朗的许多领土。8月20日,双方在联合国军事观察团监督下实现停火。
  这场战争的结果,使双方付出了惨重代价。这场战争虽然在现代化程度上并不突出,但却反映出现代局部战争一些明显的“国际化”、“经济性”、“民族性”、“宗教性”等特征。
  海湾战争
  日,伊拉克出兵占领科威特全境,引发震动世界的海湾战争。
  日当地时间凌晨2时,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向伊军发动猛烈进攻。战争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实施空中战役,代号为“沙漠风暴”。在历时38天时间里,多国部队出动飞机近10万架次,投弹9万多吨,发射各类导弹和精确制导炸弹数百枚,使伊军丧失了70%的作战能力。第二阶段是实施地面进攻,代号为“沙漠军刀”。多国部队成功组织了战役欺骗和战役机动,出其不意,仅用100个小时便收复科威特。萨达姆宣布接受停火条件。战争于2月28日结束。
  这次战争初步展示了信息化战争的特点,出现了独立的空中战役、导弹精确打击、大规模信息压制等新的作战样式。尽管伊拉克拥有大量的飞机和坦克,但在综合实力和技术先进性方面,与多国部队存在巨大差距。战争双方并没有构成实质性的对抗,多国部队仅有400多人阵亡。
  科索沃战争
  1999年3月,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绕过联合国对南斯拉夫这个主权国家发动了空中突袭,挑起了科索沃战争。在这次战争中,北约共派遣1000多架飞机和40多艘舰艇,对南斯拉夫的军事目标乃至民用经济目标狂轰滥炸。北约共出动飞机3.6 万架次,投掷和发射了2.3万余枚炸弹和导弹,造成南斯拉夫1800多名平民丧生,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000亿美元,超过了这个国家在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遭受损失的总和。
  科索沃战争,绝不是一场偶然和简单的地区冲突,而是由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精心策划的。美国利用强大的军事力量,推行北约东扩战略,保持其在巴尔干地区的“军事存在”。这场战争,是美国推行其“塑造、反应、准备”全球战略的前奏。
  在科索沃战争中,以美国为首的北约集团主要使用空中力量对南联盟实施打击。这表明,现代化的空中力量,能够成为一支有效的战略力量,直接地达成战略目的。空中打击,有利于发挥美国的军事优势,减少人员伤亡,并且给予美国在战略上很大的灵活性和主动性。按美国人的看法,空中打击,能够全面摧毁敌对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各种目标,迫使对方因无法承受巨大损失而屈服。今后,空中打击,很可能是美国发动战争的一个主要方式。
(注:摘自国防报 日 第7版)
影响二十世纪战争的重大军事技术
&&& 20世纪影响战争的重大军事技术主要包括军用飞机技术、电子战技术、坦克装甲技术、枪炮技术、微电子技术、精确制导技术、C3I技术、舰艇技术、计算机技术、生化武器技术、 核武器技术、军用航天技术等重大军事技术。
翱翔九天竞风流――军用飞机技术
  军用飞机是用于直接参加战斗、保障战斗行动和进行军事训练的各种飞机的总称。从本世纪初莱特兄弟第一次飞上天空,到飞机用于军事侦察、空战、支援战斗,再到空军成为现代战争的主战军种甚至直接完成战略任务,军用飞机技术对战争的影响巨大而深远。
  日,美国莱特兄弟研制的第一架动力飞机试飞成功。飞机的出现使战争范围从地面、水面扩展到了空中,蓝色天空也燃起了熊熊战火,空军作为一个独立的新军种异军突起,从此翻开了20世纪恢宏的“空战世纪”的第一页。
  1909年,美国陆军装备了第一架军用飞机。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飞机开始成为一种重要的武器。飞机最初用于军事上主要是遂行侦察任务。
  1918年8月,英国人在索姆河反攻和1918年9月的美国圣米耶尔进攻战中,轰炸机、歼击机和强击机直接为地面部队的战斗行动提供火力支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交战双方均使用了大量各类飞机,协同地面部队或舰队作战,对敌方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目标进行轰炸。军用运输机也开始大量运用于大规模空运和空降作战。1942年7月和10月,正当第二次世界大战双方酣战的时候,德国和美国先后研制出了喷气式歼击机。喷气式飞机,突破了活塞式飞机性能的极限,使军用飞机的飞行速度、高度等大幅度提升。战后,军用飞机的发展日益向多用途化方向迈进,歼击机、轰炸机和强击机三者的差别日益缩小,每种飞机均能遂行多种战斗任务,以致只能按这几种飞机研制或改装的首要目的来确定其类别。未来的第四代战斗机将是一种具有隐身、超音速巡航、非常规机动、火力网外发射、超视距攻击、昼夜不良气象下作战的全维全天候武器系统。
  在军用飞机家族中还有军用直升机。直升机,是一种依靠发动机带动旋翼产生升力和推动力,使其能够垂直起落、原地转弯、空中悬停和向任何方向飞行的航空器。日,法国人布雷盖研制成四旋翼直升机,首次载人离地升空。同年11月13日,法国科尔尼首次驾驶自己研制的双旋翼直升机,保持了约30秒钟的自由飞行。直到1923年,西班牙人西尔瓦发明了带有铰接桨叶的旋翼机,才为直升机的发展开辟了光明的前景。1939年,美籍俄人西科斯基,成功地研制出单翼颠簸直升机VS-300;1940年在此基础上又研制出改进型VS-316,被美国陆军一眼相中,从此进入了直升机辉煌发展的黄金时期。直升机直接导致了合同战术的深刻变化,使合同战斗的立体性和机动性大为增强,赢得了“空中坦克”、“空中大炮”的美誉,并且为下世纪陆军飞行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军用飞机技术领域另一值得密切关注的技术是无人机。1917年英国研制成功世界上第一架无人机,从此无人机先后经历了无人靶机、预编程序无人侦察机、指令遥控无人侦察机和多用途无人侦察机的发展过程。在冷战后爆发的几场典型的高技术局部战争中,无人机发挥了重要作用。未来无人机将向智能化方向发展,它将与有人机混合,广泛遂行侦察监视、目标指示、战场毁伤评估、通信中继、电子对抗及反雷达等作战任务。2000年后它将取代直升机攻击作战和巡航导弹的部分功能,成为未来高技术战场遂行精确打击作战任务的一种重要支柱。
“第五维”战场之骄子――电子战技术
  电子战技术是研究利用电子装备或器材进行电磁斗争的技术。它涉及雷达对抗、通信对抗、C3I对抗、敌我识别与导航对抗等领域。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使电子战由作战保障一跃成为重要的作战形式,并正在开启信息战的大门。
  日,以色列闪击西奈半岛,揭开了第三次中东战争的序幕,这次战争对埃及人来说是不堪回首的,在6天时间内,埃及陆空军主力全部被歼,惟有埃及海军石破天惊的一击令以色列人闻风丧胆。战争中,埃及向赛得港外的以军舰船发射了6枚苏制“冥河”舰舰导弹,全部命中目标。这是海战史上首次使用舰舰导弹。然而,在6年后的第四次中东战争中,埃军发射的50枚“冥河”导弹却无一命中,原因是以军实施了强烈的电磁干扰,冥河导弹像被人摘去了双眼,一个个栽进了大海。以军还运用电子战技术对贝卡谷地的叙军“萨姆”导弹阵地实施了强烈的电子干扰,将叙军苦心经营的萨姆导弹阵地全部摧毁。西方学者指出,贝卡谷地之战开创了电子战的先河。
  1991年爆发的海湾战争留给人们更多记忆的是“沙漠风暴”、“沙漠惊雷”、“沙漠军刀”等铁血烈火的搏战场面,但围绕交战双方制电磁权斗争而展开的“白雪”电子大战却鲜为人知,而恰恰是电子战,为多国部队撕开了伊拉克自以为固若金汤的防御体系。早在战争打响前,多国部队就对科伊境内的伊拉克战略目标实施了全面的电子侦察和干扰,整个海湾地区无时不处在美国战略电子情报网的严密监视之下,甚至萨达姆的一举一动都被美军的电子侦察系统跟踪。战争开始后,美军出动多种电子干扰机对伊军的通信实施强烈的压制干扰。EA-6B电子战飞机和EC-130电子对抗机在伊军防空火力屏障之外,实施远程支援干扰,彻底瘫痪了伊军的C3I系统,通信网和防空雷达网全部迷盲。在强烈的电子干扰面前,伊军司令部与部队的无线电全部中断,甚至连广播电台都是一片噪音。
  电子战,是交战双方争夺电磁频谱使用和控制权的手段。有人说,19世纪是海战的世纪,20世纪是空战的世纪,21世纪将是电子战的世纪。电磁战场已成为继陆海空天四维战场之后的第五维战场。战后历次局部战争的实践演绎了一个公理:电子战能力的强弱已成为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交战双方曾使用无线电通信设备侦察对方的通信信息、干扰对方的通信联络。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新发明的雷达应用于防空作战,由于雷达与作战行动和武器系统紧密相联,给对方造成直接的威胁,这就促使对雷达的侦察、干扰技术迅速兴起。大战期间,电子战技术最重要的发明是:利用金属丝反射电磁波原理的箔条无源干扰;采用发射射频噪声对雷达进行压制的有源干扰技术;对雷达的侦察和告警技术。
  20世纪50-70年代,导弹、航空、航天技术迅速发展,精确制导武器及与其相配套的各种雷达和通信设备的出现,形成了对飞机、舰船和重要目标的新威胁,由此促进电子战技术的发展。在此期间,利用储频技术和宽带行波管,发展了对炮瞄雷达和导弹制导雷达的各种欺骗式干扰技术;研制了专用的电子侦察船、电子侦察飞机、电子侦察卫星和电子干扰飞机;为提高现代现役作战飞机的电子对抗能力,研制了飞机外挂的电子对抗吊舱;发展了具有压制和欺骗两种干扰样式的双模干扰机;随着红外和激光技术在军事上的广泛应用,产生了光电对抗技术,并研制出红外告警器、激光告警器、红外干扰机和红外诱饵弹等光电对抗设备。电子战作为一种攻防兼备的作战手段开始在现代战争中大显身手。
  80年代以来,军事指挥、控制、通信和高技术武器装备的运用更加依赖于电子技术。随着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和数字化技术的广泛应用,电子战技术也获得了长足的进步。通信对抗在经历了缓慢的发展阶段之后,也获得了迅速发展。电子战技术在适应密集复杂多变的电磁信号环境、拓宽频谱、增强信号分选识别能力、增多干扰样式、提高干扰功率、缩短系统反应时间,以及综合一体化、人工智能、自适应、对多目标和新体制电子设备的干扰能力等方面,发展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阶段。这使敌对双方在作战行动中,有可能把侦察的情报实时传递给电子干扰设备和反辐射武器,使电子进攻的实施几乎是同时和连续地进行,这就大大提高了电子战的作战效果和价值。
  新一代电子战装备技术的发展,将使武器装备发生划时代的变革。大功率强激光干扰机的发展,即成为激光武器。小功率激光干扰系统可以干扰光电设备。大功率微波发射装备的发展,即成为微波波束武器,不仅可以干扰破坏电子设备,而且可以作为武器摧毁或破坏目标。未来电子战将开辟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大纵深、广频谱、宽频带的非线性战场。
“陆战猛虎”笑傲战争世纪――坦克装甲技术
  坦克是具有强大直射火力、高度越野机动性和坚强装甲防护力的履带式装甲战斗车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交战双方生产了约30万辆坦克和自行火炮。
  20世纪初叶,作为坦克诞生的物质基础的近代内燃机技术、履带推进技术、火炮技术和装甲技术,已经趋于完善和成熟。各种口径的火炮在实战中得到了空前广泛的运用,带有厚重装甲的军舰在各大洋穿梭游弋……所有这些,都为研制“铁甲战车”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
  正在这时,第一次世界大战出现“胶着”局面,由于机枪、速射火炮等兵器的大量投入,并与堑壕、铁丝网、地雷相结合,形成了“堑壕防线”。此时英、法等国开始研制融火力、装甲防护能力和机动能力为一体的新式武器―――坦克。日,英国研制成功的坦克首次使用于索姆河会战,使德军长期坚固防守的阵地全线崩溃。坦克一经问世,就立刻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由此开启了陆军机械化的新时代。一战后,戴高乐、富勒等西方有战略眼光的军事家,纷纷撰书探讨坦克的军事应用,呼吁组建专门的装甲军。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坦克成为地面作战的主要突击兵器,战场上出现了气势恢宏、撼山动地的坦克集群大会战。坦克以“陆战之王”、“陆战猛虎”的威名而成为地面战当之无愧的主战兵器。回首20世纪的战争风云,坦克作为一种集进攻与防护于一身的突击兵器,对战争进程和结局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战后坦克的发展,在研制设计上普遍采用多种高新技术。未来坦克将向重量轻、火力强、自动化作战效能高、生存力好的方向发展,将广泛采用指挥控制技术、信息技术、隐身技术、先进复合材料及新式复合装甲技术、车辆电子设备、一体化数字地图、导航、定位系统及显示设备,并且可能采用电热炮、电磁炮或高速动能穿甲弹。
  与坦克同族同宗的还有两位近亲―――步兵战车和装甲输送车,它们主要用于协同坦克作战,并能独立遂行战斗任务。这两种装甲车辆都是机械化步兵的基本装备,它们与坦克一起构成现代陆军的快速装甲突击力量。
  随着海陆空天各种作战平台反坦克装甲能力与手段的进步,特别是直升机技术的迅猛发展,随着现代高技术不断应用于坦克装甲领域,一支焕发生机与活力的“陆战猛虎”正一步步走来,未来陆战场谁主沉浮,人们将拭目以待。
打响“热兵器”战争的第一枪――枪炮技术
  枪一般指利用火药燃气能量发射弹头,口径小于20毫米的身管射击武器。在现代战争中,枪械等轻武器仍然承担着消灭敌人百分之三十以上有生目标的使命。火炮是以火药为能源发射弹丸,口径在20毫米以上的身管射击武器。火炮被誉为机械化时代的“战争之神”。
  枪炮作为军队作战的基本武器装备很早就确立了自己在战争中的基础地位。从19世纪中叶开始,枪炮装弹方式由前装改为后装;身管由滑膛改为线膛,弹药由球形实心弹与发射药分装,发展成为装有弹头、发射药和预压底火的定装枪弹、炮弹;出现了击针式枪炮。1884年,美国人H?S马克沁发明了以火药燃气为能源、能连续装填发射的机枪。1884年法国人P?维埃耶、1888年瑞典人A?B诺贝尔先后研制成功单基和双基无烟火药,使枪炮结构和性能有了极大的改进。20世纪初,梯恩梯炸药开始用作爆破装药,大大提高了炮弹和其它爆破装置的杀伤破坏威力。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场成了惨不忍睹的“绞肉机”。第二次世界大战,使火炮以“战争之神”的美称享誉军事舞台。
  二战以后,新概念轻武器层出不穷,同时单兵作战系统向着数字化方向迈进。21世纪的士兵将是一个集火力、机动、通信、防护功能为一体的“作战平台”。现代火炮将装备炮瞄雷达、光电跟踪和测距装置、火控计算机等系统,火炮之口径也将实现系列化、标准化和通用化。同时,一种全新的液体发射药火炮将取代目前通行的固体弹药火炮,主宰未来21世纪的战场。
高技术战争的“心脏”――微电子技术
  微电子是微电子元器件和电子设备尺寸显著减少的微型化技术,其主流是集成电路技术。高技术武器装备中,微电子装备的费用已占武器成本的一半以上。
  1991年,海湾战争刚刚落下帷幕,日本就传来了一个让山姆大叔汗颜的声音:海湾战争实际上是日本人打赢的!东瀛人的理由是:海湾战争的胜利靠得是定点打击,定点打击要靠现代化的电子技术,而美军的高技术武器靠的是日本的微电子技术。美军武器装备上不可缺少的半导体零件有80%是日本生产的。日本人四两拨千斤―――“硅片”第一次打败了“钢铁”。
  1906年,美国物理学家德福列斯特研制成功世界上第一只三极电子管,做到了用电子管来放大和控制电子信号,实现了电子技术的第一次重大突破。1947年,美国人索克雷、巴丁和布拉塔因一起发明了晶体管。晶体管完全替代了真空电子管。
  1959年,杰克?基尔比、罗伯特?诺思(后成为英特尔公司的创始人之一)发明了集成电路,给电子工业,尤其是电脑业带来了巨大变革,它使个人计算机的发明成为可能,这是人类在20世纪电子领域的第三次重大突破。1962年只制造出包括12个元件的小规模集成电路;1966年发展到集成度为100-1000个元件的中规模集成电路;年,研制成1000个至10万个元件的大规模集成电路;1977年研制出在30平方毫米的硅晶片上集成15万个元件的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这是电子技术的第四次重大突破,从此真正迈入了微电子时代。
  微电子技术涉猎的领域包括计算机辅助设计与计算机辅助测试技术、掩模制造技术、材料加工技术、可靠性技术、芯片制备技术、封装技术和辐射加固技术等。微电子技术是现代军事技术的核心和基础,其广泛应用于雷达、计算机、通信设备、导航设备、火控系统、制导设备和电子对抗设备等各类军用设备上。由于没有高度可靠的集成电路的支撑,“阿波罗”登月计划是无法实现的。美国防部正在研制的弹道导弹、机载电子设备等新型武器和电子系统中,将近80%的非存储器电路将采用专用集成电路。美国F-111飞机采用超高速集成电路后,平均故障间隔时间从原来的40小时提高到5000小时左右,总的元件数从224个减少到60个。“爱国者”导弹采用定制的超高速集成电路后,电子模块从200个减为13个,可同时跟踪多达100个目标,还能对目标进行分类,并同时引导8枚导弹分别攻击8个目标。另外,美国“战略防御倡议(SDI即星球大战计划)”中的空间监视系统与动能拦截弹中的探测器和计算机也都采用了超高速集成电路和微波毫米波单片集成电路。小小的硅片就像神奇的魔术师一般,经它“点石成金”后,为武器装备插上了现代化的翅膀,从而加快了军用电子装备的数字化、多能化、高速化和自动化步伐。微电子技术已经成为发展现代武器装备特别是高技术武器装备的基础技术和主导技术。
开启战神之“天目”――精确制导技术
  精确制导技术是实现精确制导武器制导的共用技术。目前已大量采用的精确制导技术有:有线制导系统,微波雷达制导系统,电视制导系统,红外制导系统和激光制导系统等。
  精确制导武器的制导方法是通过自动化控制系统和侦察器材实现的。其基本原理是利用目标的各种物理现象,捕捉可提供目标的位置信息和特征,使用探测器和敏感器捕获这些目标信息和特征,将目标与周围背景区分开,从而达到发现和识别目标,并对目标进行精确定位。尔后将被捕获的目标和有关信息传送给情报处理中心,最后通过电子计算机为作战兵器下达摧毁目标的指令。海湾战争,开创了未来高技术战争的先河。战争中,多国部队共使用了13类、82种精确制导武器,共投掷制导炸弹740吨,共15500枚,约占总投弹量的8.36%。精确制导弹药共摧毁伊拉克加固飞机库375座,占其总机库数的63%;在24天的空袭中,精确制导武器共击毁伊军坦克650辆,占总击毁量的86%。以精确制导武器为基本火力的战略空袭、以精确制导武器为主要压制杀伤手段的空地反装甲联合作战和纵深打击成为多国部队迅速取胜的两大支柱要素。在不久前爆发的科索沃战争中,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更是故伎重演,在78天的空袭行动中,凭借其强大的空中优势和电子战装备,频繁使用精确制导武器,对南联盟几乎所有战略目标实施了毁灭性精确打击,90%以上的点状战略目标被摧毁。
  精确制导这一术语产生于70年代中期。1972年,美军在越战中大量使用激光和电视制导炸弹,炸毁了约80%的被攻击目标,作战效能比无制导武器高出百倍。197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中,埃及使用苏制雷达制导的“SA-6”地空导弹和有线制导的“AT-3”反坦克导弹,以色列使用美制电视制导的“小牛”空地导弹和有线制导的“陶”式反坦克导弹,均在战争中取得了不菲的战绩。精确制导技术应用于战争后,使对目标命中概率由原来的不足30%一下子提高到50%以上,对点状目标的圆概率偏差仅为0.5-1.5米之间。而对面状目标的圆概率偏差达到了3米之内。
  精确制导技术在战后军事领域的广泛应用,直接刺激了导弹的发展,使导弹最终成为现代高技术战争的主战兵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两国在德国V-1巡航导弹和V-2弹道导弹的基础上,开始发展中、远程巡航导弹和弹道导弹。1957年8月,苏联首次发射弹道导弹成功。紧随其后,1958年11月,美国的洲际弹道导弹发射成功。60年代以后,由于电子技术、制导技术和小型涡轮风扇喷气技术的发展,巡航导弹重新受到重视。在1982年爆发的英阿马岛之战中,阿根廷“超级军旗”战机从30千米外发射“飞鱼”空舰导弹,一举击沉了英国的“谢菲尔德”号驱逐舰,整个世界为之瞠目结舌。据有关资料统计,过去平均使用250发155毫米非制导的炮弹,只能击毁一辆坦克,现在使用精确制导技术的炮弹仅需1-2发即可,其效能提高了125-250倍。一枚“陶”II反坦克导弹造价虽达1万美元,但用它击毁一辆造价为244万美元的M-1型坦克,二者比值为1:244。而使用非制导常规炮弹击毁一辆M-1型坦克,约需炮弹250发,每发以150美元计算,共3.75万美元。
  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苏两国开始研究以导弹反导弹的问题。进入70年代后,由于寻的技术、探测技术、计算机技术及定向能技术的进步,为发展有效的反导弹系统创造了条件。美、苏两国开展了以动能武器和定向能武器为拦截手段的洲际弹道导弹防御系统的研究。80年代,美国制定了“战略防御倡议”计划,研究对来袭弹道导弹和重返大气层飞行器进行多层拦截的技术。近期,美又推出了战区导弹防御倡议和国家导弹防御倡议。
  目前精确制导技术总的发展趋势是:着重开发毫米波、长波红外和多模制导技术;提高目标识别及在复杂战场环境下的自适应跟踪和抗干扰能力;发展新的探测技术,增大作用距离,使武器能在防区外攻击目标;导引头模块化、多样化,实现一弹多头,满足多种作战要求。
战场指挥官的“外脑”――C3I技术
  C3I技术是运用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方法,对军事指挥、控制、通信、情报系统进行开发和管理的技术。美国总统利用C3I向第一线部队下达命令,最快只需3至6分钟,若越级下达,最快只需1至3分钟。
  19世纪,美国人S?F?B?莫尔斯、A?G?贝尔,俄国人A?S?波波夫和意大利人G?马可尼相继发明了有线电报、电话和无线电报,实现了信息的远距离快速传递,引起了通信技术的革命。这些成就迅速应用于军事,从根本上改变了军队指挥方式。20世纪30年代,英国人发明雷达后,无线电技术进一步应用于侦察、警戒、跟踪、火力控制和导航等方面,极大地提高了部队的作战效能。
  二战以后,旧有的落后的指挥手段已不能适应战争的急迫需求,传统的指挥手段面临脱胎换骨的考验。为了适应现代战争的需要,20世纪50年代以来,一些国家相继建立了指挥、控制、通信和情报系统(C3I系统)(有的国家在C3I系统中更加强调计算机技术,将C3I归纳为C4I;有的又将监视、侦察囊括其内,称为C4ISR),并且日益向高度自动化、灵活可靠、反应迅速、生存能力强和保密性好等方向发展。C3I系统是以现代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为理论基础建立起来的,以电磁、光电武器装备为主体、以计算机为核心,以信息感测、识别、传递、处理为手段,将各级指挥员、战斗员连成有机整体,使其能共同遂行作战指挥、控制、通信及侦察任务的系统。C3I系统技术包括互通技术、软件工程技术、高灵敏度雷达技术、信号和图像处理技术、数据汇集技术等。C3I系统利用这些技术不仅能收集处理和传送情报,支援兵力的调动、部署和协同,实施作战指挥,而且能把各种武器连成一体,使其发挥1+1>2的最大效能和威力。
  目前军事发达国家的C3I系统发展的特点是:发展具有多手段、高精度、远距离的探测侦察系统;发展具有抗毁、保密、抗干扰的通信系统;发展分布式、智能化的自动数据处理系统;重视系统的互通性和兼容性,提高一体化程度和整体效能。
  现代C3I系统,极大地缩短了监视战场和发现目标―――评估和处理信息―――下达作战指令和实践打击的这一作战周期的时间,从而使真刀真枪的实战时间越来越短,战争节奏越发加快,一场战争可能就是一次战役甚至就是一次战斗,首战可能就是决战。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上高技术化程度较高的战争,其持续时间一般都比较短,1986年美国空袭利比亚的“外科手术式”的战争,整个空袭行动只用了18分钟,其中攻击主要目标的持续时间仅11分钟。1989年美军入侵巴拿马战争的主要作战,只用了15个小时。1991年海湾战争和1999年的科索沃战争的规模较大,持续时间也不过42天和78天。而海湾战争的地面作战仅100个小时。这其中,C3I系统发挥了关键作用。高效能的C3I系统既是高技术局部战争中提高作战指挥效能的重要条件,也是增强整体作战能力的不可缺少的“力量倍增器”。
  未来C3I技术,将向着提高三军协同作战指挥能力、系统的机动快速反应能力、抗毁生存能力、组网联网能力的方向发展,在继续发展战略C3I的同时,开发外层空间C3I。预计到下世纪,C3I系统将从太空一直延伸到海洋深处,形成一个立体配置、全球连通的大网络。为此,新一代的C3I系统技术―――系统一体化技术将异军突起,该技术包括C3I-EW一体化技术,多传感器一体化技术,人工智能与软件再生一体化技术和集成化系统设计技术。
  应当指出的是,C3I系统的实质是借助电子计算机技术帮助战场指挥员判断情况、定下决心的人机对话系统。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曾指出:“用现代信息和情报技术组织指挥体系,再用战术模拟技术来制订、模拟并优选作战方案,这就是现代指挥系统的实质。”人永远是系统中最主要的因素,是决定者。而系统只能是更快、更好、更全面地执行与激发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将作战指挥员的意志完美全面迅速地传达出去,从而遂行战斗任务。
铁甲蛟龙弄潮儿――舰艇技术
  舰艇是通常装备有武器、主要在海洋进行战斗活动或勤务保障的海军船只。据《简氏军事年鉴》介绍,美国拥有560艘作战舰艇,俄罗斯为1080艘,英国为135艘,法国为189艘,日本为168艘。
  人类为了赢得海洋、控制海洋,几千年来不知设计建造了多少大小不一、用途迥异的舰船。19世纪初,瓦特发明的蒸汽机应用于舰船。1836年发明了螺旋桨推进器后,蒸汽动力战舰迅速发展起来,随之出现了铁甲舰。20世纪初,船用蒸汽轮机出笼,为军舰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同时火炮落户海军,为海战提供了威力强大的火器,于是出现了近代战列舰和巡洋舰,以后又出现了护卫舰、扫雷舰、水上飞机母舰等新舰种。火器装备舰船,引发了世界海战的划时代变革。钢铁战舰成为大西洋沿岸国家崛起的法宝。一时间“巨舰大炮主义”盛行起来,在工业文明基础上先行武装起来的西方列强,虎视眈眈、杀气腾腾地掀起了瓜分世界、抢夺殖民地的狂潮,蔚蓝色的海洋再也找不回往昔的那份宁静了。
  舰艇的发展使战争的范围和规模不断扩大,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海军出现了航空母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航母成为海军的主要舰种,海军航空兵得到广泛使用,战列舰作用逐渐降低,美、英、日等国竞相发展航空母舰。航空母舰将空中力量与海上力量紧密结合起来,成为一座浮动的立体海上作战平台,彻底刷新了传统的海战方式,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多次海战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现代科技和造船工业的飞速发展,水面舰艇跃升到一个崭新的阶段。50年代初期,航空母舰开始装备喷气式飞机和机载核武器。50年代末,导弹开始装备舰艇。60年代,出现了导弹巡洋舰、导弹驱逐舰、核动力航空母舰、核动力巡洋舰和直升机母舰。70年代以来,出现了搭载垂直短距起降飞机的航空母舰,通用两栖攻击舰,导弹、卫星跟踪测量船和海洋监视船等,舰艇装备了自动化的作战指挥系统和火控系统、先进的船舶设备和电子仪器,并在设计思想中逐渐强化隐身技术的运用。水翼技术广泛应用于快艇,气垫技术成功地应用于登陆艇和快艇。所有这些科学技术最新成果的广泛应用,使海军成为凝结时代最新科技文明和智慧的高技术军种。
  潜艇的发明是20世纪舰艇技术发展的又一结晶。早在1775年,美国人D?布什内尔曾制成一艘能潜入水下靠手摇螺旋桨推进的“海龟”号木壳艇,但直到19世纪90年代,使用了汽油机和蓄电池电动机双推进动力系统之后,潜艇开始发展起来,战争范围拓展到水下。潜艇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尤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发挥了巨大的威力,其战斗活动几乎遍及各大洋,共击沉运输船约1400万吨,击沉大中型水面战舰174艘。在整个大战期间,参战各国共建造潜艇约1600艘。纳粹德国邓尼茨的潜艇“狼群”,神出鬼没,曾使多少盟军的舰船永远地留在了冰冷的海底。二战后,核动力和战略导弹武器运用于潜艇上,掀开了潜艇发展的崭新一页。有了核动力后,潜艇不仅可以绕地球跑上好几圈不需要增添燃料,而且能够以90%以上的时间在水下活动。60年代后,又出现了装备弹道导弹的战略核潜艇,还有装备巡航导弹和鱼雷的核动力攻击型潜艇,从此,战略核潜艇部队成为一支游弋海洋的战略打击力量。
  随着水面战斗舰艇和潜艇的发展,水雷、鱼雷、深水炸弹等水中兵器和声纳、磁力探测仪等反舰、反潜装备得到了迅速发展。探测潜艇的设备已有声纳系统、磁力探测仪、红外探测仪等,可从水下、水面、空中探测潜艇活动的踪迹。有的国家在大洋上布设由固定式远程声纳基阵为主的声纳监视系统,与全球反潜战数据传输系统、反潜战环境预报系统组成反潜预警系统,对来袭的战略导弹潜艇实施预警。
打开信息战大门的“钥匙”――计算机技术
  军用计算机是应用于军事领域的电子计算机。美国B-2隐形轰炸机的研制、定型、生产过程中,90%以上的工作由计算机直接或辅助完成。
  电子计算机的发明是20世纪最辉煌的科学成果之一。计算机的发明使人类找到了进入信息时代大门的“钥匙”。人类在继化学能、物理能之后,又找到了信息能。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军开始研制电子计算机,1946年,第一部电子计算机(ENIAC)由两位美国工程师在宾州大学“组装”起来的。当时这个“庞然大物”的功能还比不上今天的电脑学习机,但却用去了17468个真空管,800多公里的导线。重量高达30吨,有5.5米高,24米长,占地140平方米。
  二战后,计算机技术发展的突飞猛进,使其逐渐成为世界性的技术,它在军事上的应用领域涉及科学计算、武器系统的仿真模拟、自动化控制、指挥自动化和后勤保障管理等方面。计算机水平和产业规模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实力、军事实力、科技实力的重要标志。
  计算机技术在军事领域广泛而深入的应用,使军事系统向着高性能、高质量、高速度、多功能和智能化方向不断迈进。高技术武器装备之作用范围、反应灵敏度、精度、杀伤破坏力、自我保护能力等都与计算机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同时计算机技术已成为军事技术进一步发展不可或缺的必要手段。它大大缩短了武器装备的预研周期,节省了研制经费,使现代武器装备研制周期不断加快。如果说本世纪初同族武器装备的研制周期是60年的话,那么今天同族武器装备的更新速度已进化到一年甚至更短。
  海湾战争中,美军每天出动飞机架次进行空袭,其作战指挥、控制,“战斧”巡航导弹、“斯拉姆”导弹等命中精度高达90-100%,都是和采用高性能计算机技术有着本质的联系。
  目前,许多国家都在竞相开发与采用高性能计算机平台、并行计算机体系结构、嵌入式计算机等信息处理技术和计算机系统与网络,并且加快了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这些技术一方面将推动武器装备的进步,促使武器系统向着全面自动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另一方面将彻底改变传统的军队C3I系统以及训练、管理、后勤保障等诸项业务的面貌。同时,计算机仿真技术、多媒体技术等在军事上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军用智能机器人将能模拟人的某些功能,在许多复杂、恶劣、危险的环境中,可代替人执行某些军事任务。
  在即将到来的21世纪,计算机的体积会越来越小,运算速度却越来越快,所具备的功能也越来越多。第一台计算机ENIAC每秒可进行5000次运算,而如今大型机的运算速度可达每秒万亿次以上。据有关资料,美国研制出一种成本低廉的超微型计算机,名为IPIC,大小只有阿斯匹林药片一般,配置有4兆赫的中央处理器和32千位的存储器,功能简单,制造成本不到1美元。目前,计算机微处理器的速度每5年将提高10倍。下世纪有可能以微处理技术和多处理技术相结合取代小型机、大型机、巨型机,覆盖台式机、膝上机、笔记本型机等。美军据此已研制设计出集战场告警、夜视扫描、全球定位、指挥通信于一体的数字化单兵信息装备。随着90年代初兴起的面向21世纪的全新科学纳米技术,如纳米材料学、纳米生物学、纳米电子学和纳米机械学等进一步开发应用,有可能会在计算机技术领域掀起新的革命性的风暴。
  权威人士认为:到21世纪,计算机的应用将遍布整个军事领域,大到战略C4I网络,小到单兵装具,到处都将充斥计算机的身影,计算机在给军事机器注入强大的生命力的同时,也使自己成为重要的作战武器和战场,战争史上一种新的军兵种―――计算机兵将脱颖而出。计算机兵以计算机及其相应的知识为武器,主要任务是攻击敌计算机系统,保护己方的计算机系统。其作战手段主要有:通过软件设计,生产计算机病毒,并对敌方计算机网络实施攻击,使敌整个系统陷于瘫痪;利用所掌握的知识,破译敌方计算机密码,进入敌方计算机系统,窃取机密材料,制造混乱;防止敌方计算机病毒的破坏和敌方计算机兵的侵入,并对遭敌破坏的软硬件进行修复。随着建立在计算机技术之上的网络技术的发展,未来战争的范围越来越广泛,参战人员的界限越来越模糊,“无硝烟”的战争将重新演绎古典战争的内涵。
打开的“潘朵拉之盒”――生化武器技术
  化学武器是以毒剂的毒害作用杀伤有生力量的武器。目前美国拥有2.7万吨毒剂的化学武器;俄罗斯拥有约4万吨毒剂的化学武器。
  生物武器是以生物战剂使人致病造成伤害的武器,目前美军装备有8种生物战剂,储存有10种生物战剂。
  日,德军在比利时的伊普尔战役中首次大规模使用毒气。当时战场出现了有利于德军的风向,德军打开了早已在前沿阵地屯集的装满氯气的钢瓶,一人多高的黄绿色烟云被每秒2-3米的微风吹向英法联军阵地。面对扑面而来的刺鼻的怪味,英法守军一阵大乱,阵线迅速崩溃,跟在烟云后面的德军未遭任何抵抗,一举突破英法联军防线。这次攻击,英法守军共中毒15000人,德军亦有数千人中毒。毒气攻击的显赫战果引起了交战各国的极大重视。从此,一些国家竞相研制化学武器,并开始了化学武器与防化器材之间的角逐。1939年,德国首先研制出新毒剂沙林,1944年又合成出毒性更高的梭曼毒剂。1953年,英国研制出维埃克斯毒剂。沙林、梭曼、维埃克斯统称神经性毒剂,这类毒剂毒性高、稳定性强,是目前为止各国化学武器的主要战剂。在军用毒剂发展的同时,使用毒剂的方法也得到极大的发展。不仅有毒剂炮弹、炸弹和用于飞机布毒的布撒器,还有用于近战的毒烟罐和毒剂手榴弹。二战中,苏联研制出可发射氢氰酸毒剂“卡秋莎”火箭炮,美国研制出M-34型沙林集束弹。抗日战争期间,日本军队对中国军民使用化学武器2000余次,染毒地区遍及19个省区。在朝鲜战争中,美国军队对中朝军民也曾多次使用过化学武器。在战争中使用有毒的化学物质,历来遭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反对。早在1899年,海牙国际和平会议就通过了《禁止使用以散布窒息性或有毒气体为惟一目的的投射物宣言》;1925年6月,有45个国家参加的日内瓦会议,再次通过了《禁止在战争中使用窒息性、毒性或其他气体和细菌作战方法的议定书》。然而,化学武器的发展历史证明,国际公约并没有能够限制这种武器的发展,更没有能限制它在战争中的使用。化学武器成了一种禁而不止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生物武器,由于以往主要使用致病性细菌作为战剂,早期它的名字便被称为细菌武器。随着科技的发展,生物战剂早已超出了细菌的范畴。生物武器的首次使用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但大量研制生物武器是在30年代确立了免疫学和微生物学之后。1936年,侵华日军在中国哈尔滨组建细菌研究部队,并于年先后在中国多处投掷细菌弹。后来,美国军队在朝鲜战争中也使用过生物武器。目前,国际公认的生物战剂有潜在性生物战剂和标准生物战剂两大类。作为生物战剂至少有6类23种病原微生物及毒素。这些生物战剂的使用方式也已发展成以气溶胶形式大规模撒布。在现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中,生物武器的面积效应最大。据世界卫生组织测算,1架战略轰炸机使用不同武器对无防护人群进行袭击,其杀伤面积是:100万吨当量核武器为300平方公里;15吨神经性化学毒剂为60平方公里;10吨生物战剂可达10万平方公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在格鲁尼亚岛试验了1颗炭疽杆菌炸弹,至今该岛仍不能住人。生物武器的罪恶,引起了世界人民的极端愤慨。1972年联合国签订了禁止试制、生产和储存并销毁细菌(生物)和毒素武器的国际公约。但是少数发达国家从来就没有放弃生物战的准备,只不过是更加隐蔽罢了。由于生物武器比其他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更容易制造和走私,因此,它对整个人类的威胁不仅没有消除,反而在冷战后更增大了。
极致战争的“绝对武器”――核武器技术
  核武器是利用能自持进行的核裂变或裂变-聚变反应,于瞬间释放巨大的能量,产生爆炸作用并具有大规模杀伤破坏效应的武器。核武器技术包括核弹头、核弹头的运载工具及其他部分的技术。
  日,在美国新墨西哥州的荒漠上,随着一片耀眼的白光闪过,传来一声惊天动地的巨响,天空中出现了一个比太阳还亮数倍的巨大火球,蘑菇状的烟云腾空而起,直刺云霄。这就是人类制造的第一个核爆炸装置。就是这个施放出巨大蘑菇云的怪物彻底改写了20世纪的人类历史和世界的格局。面对威力如此巨大的爆炸,曼哈顿工程负责人之一,享有“原子弹之父”名誉的著名科学家奥本?海默,在核爆炸观测站里不由地想起了印度的一首古诗:“漫天奇光异彩,犹如圣灵逞威,只有一千个太阳,才能与其争辉。我是死神,我是世界的毁灭者。”用于此次试验的原子弹,爆炸能量相当于2万吨TNT炸药爆炸的当量。爆炸后,支撑原子弹的钢架高塔完全被熔化,在半径为400米的范围内,沙石被熔化成了黄绿色的玻璃状物,半径为1600米的范围内,所有的动植物全部死亡。这颗原子弹的威力,要比当时科学家们估计的大出20倍。
  1911年,英国物理学家E?路德福特发现了原子核;1916年,犹太裔美国物理学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发表了《相对论》,该理论直接导致了全人类对时间、空间、物质与质量的全新思考,同时为原子弹的发明和当代天体物理的飞跃埋下了伏笔。为早日结束第二次世界大战,1942年,美国开始实施研制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日,第一次人造自控核聚变反应在芝加哥大学废弃的足球场看台下完成,从此翻开了人类对原子能可控制释放的历史。
  日和9日,美国分别向日本广岛和长崎空投了两颗原子弹,首次将核武器用于实战,共造成约21万人的伤亡。
  战后,苏、英、法等国相继研制成功原子弹。原子弹的出现,标志战争形态由热兵器时代跨入到热核兵器时代,世界开始笼罩在一片“漫长而又恐怖的和平”之中。日,美国进行了以液态氘为装料的氢弹原理试验,威力约1000万吨梯恩梯当量。日,苏联进行了以固态氘化锂6为装料的氢弹试验,使氢弹的实用成为可能。氢弹可称为第二代核武器。50年代末,有的国家开始研制根据不同作战要求而增强或减弱某些杀伤破坏效应的特种核武器,即第三代核武器。如中子弹(又称增强辐射弹)、减少剩余放射性弹(即冲击波弹)、感生放射性弹、核电磁脉冲弹等。
  1990年有核国家核武库总储备量达55000个核弹头,战略核武器与战术核武器大体各占一半。库存总当量达15000个百万吨当量。有人作过统计,核弹头储备量,苏联占60%,美国占38%,中等核国家占2%。
  未来发展的核武器将是第四代核武器。前三代核武器都离不开使用高能炸药的爆炸力,使处于临界状态的裂变材料达到超临界状态,发生链式裂变反应,形成核爆炸,或者进一步利用原子弹爆炸造成的条件,使氢原子核发生聚变反应,产生更大的爆炸。而第四代核武器则是一种不用传统的核爆炸即可释放大量核能、产生大规模杀伤破坏效应的核武器,同时将向着提高生存能力、突防能力、灵活反应能力和命中精度的方向发展。目前,美俄法等国研制的第四代核武器主要有金属氢武器、核同质异能素武器、反物质武器等。从技术角度来说,第四代核武器的发展虽以原子弹和氢弹的原理为基础,但所用的关键研究设施是惯性约束聚变和加速器等装置。它不像发展前三代核武器那样需要进行大量核试验,它的基础是民用核科学研究。因此,它的发展不受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的限制。
  1994年1月,联合国裁军会谈成立了一个特别委员会,其目的是拟订全面核禁试条约,从而使人类在全面核裁军的道路上迈出了划时代的一步。
星球大战的“助推器”――军用航天技术
  军事航天技术是以军事应用为目的、开发和利用太空的一门综合性工程技术。迄今世界各国共发射了5000多个航天器,其中70%用于军事目的。
  日。这一天,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航天器、苏联的人造地球卫星上天了。从此,人类步入了航天时代。沉寂了数亿年的宇宙太空再也无法宁静。
  最初人类制造的航天器都比较简单,发射上天后一般无法回收,根本谈不上军事应用。直到日,美国照相侦察卫星“发现者13号”发射并回收成功,才拉开了军事利用空间的序幕。
  1962年,美国利用微波中继通信技术成功地发射了“电星一号”能动型通信卫星,开始了卫星通信的历史。日,美国阿波罗号飞船载人登月成功,标志着人类已完成初期的空间探索与应用试验。进入70年代,各种军用航天器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星罗棋布于蔚蓝色星球的上空。进入80年代以来,各国航天技术的发展出现了新的特点和前景。第三、第四代高效、多功能的军用航天器相继问世。载人航天器的研制出现新飞跃,先后研制了永久性空间站和航天飞机,实现了空间站与航天飞船的对接和历史性的天上人间往返机动飞行,使航天器第一次有了天上回收、修理、加油的停泊站,同时也有了指挥、控制、作战的活动基地,为人类更大规模的军事开发利用外层空间创造了条件。日,一架美国F-15战斗机从爱德华兹空军基地起飞,使用反卫星导弹成功地击毁了1颗早已废弃的旧卫星,标志着反卫星导弹进入实战应用。外层空间的军事竞争又翻开了崭新的一页。此后太空动能武器、定向能武器以及电磁炮等新概念太空武器研究也紧锣密鼓地开展起来。
  军用航天器的发展,使军事侦察、通信、测绘、导航、定位、预警、监视和气象预报等能力空前提高。军事航天技术的应用,主要包括航天监视、航天支援、航天作战以及航天勤务保障四个方面。航天监视是指充分利用航天器监视范围大、不受国界和地理条件限制、可定期重复监视某个地区、可以较快地获得其他手段难以得到的情报等优势,通过航天器上的各种侦察探测设备对目标进行监视,主要包括照相侦察、电子侦察、导弹预警、海洋监视和核爆炸探测等。航天支援是指利用军事航天技术,支援地面和空中军事活动以增强军事力量的效能,包括军事通信、军事气象观测、军事导航和测地等。以上两个方面均已得到广泛应用,并且随着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传感器技术等发展,其能力在不断提高。航天作战是指利用航天器载激光、粒子束、微波束等定向能武器或动能武器,攻击、摧毁对方的航天器及弹道导弹等目标,或者由载人航天器的机械臂、太空机器人或航天员,直接破坏或擒获敌方的军用航天器。这一方面的技术尚处于初期研究和试验阶段,已能做到利用截击卫星接近对方卫星,采取自爆或撞击方式达到攻击、摧毁对方卫星的目的。航天勤务保障是指在太空利用航天器实施检测、维修,加注推进剂,更换仪器设备、备用件以及其他消耗器材,组装、建造军用航天器等的活动。这一方面的技术目前尚处于探索阶段。
  1985年,美国成立了联合军事航天司令部。目前,美国100多名宇航员当中,三分之二是军职人员。西方专家预测,到下世纪,美国的“天军”将包括歼击航天兵、轰炸航天兵、侦察航天兵、救援航天兵、运输航天兵等若干兵种;1992年,俄罗斯率先组建了航天部队。截至1997年底,美国共进行了118次载人航天发射。 
下一篇:没有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诺曼底登陆有中国人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