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学会学习"主要内容包括哪些

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核心素养_学会学习的价值
下载积分:600
内容提示:核心素养_学会学习的价值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219|
上传日期: 17:06:57|
文档星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 600 积分
下载此文档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核心素养_学会学习的价值
官方公共微信教育改革新形式下,您该给孩子报什么样的课外辅导班?_产业资讯_海峡网
您现在的位置:&&
教育改革风向标《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自2016年9月推出以来,各地高考改革接踵而来。作为升学的指挥棒,2017年的高考语文、数学、英语等试卷内容与命题方向已经出现重大变化,部分高考改革地区高一学生3年后将参加新模式高考。2017年新入学初三学生,将参加2018年新改革的中考。自此,中小学教育改革将全面拉开。《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分为3个方面 6大素养,包括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6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被视为当前教育改革的“关键”、新课标的“源头”、中高考评价的“核心”。2017年引起热议的“高考新模式”以及高校出现的录取新动向,打破了过去刷题得高分和只看分数的学习与录取模式,这一动向将对未来的学校教学与学生学习产生重大的影响,。从2017年高考反馈结果看,考试与考察的方式更偏向学生能力考察。学生文化基础培养、能力培养与创新培养将在未来学生升学考试中反复出现和不断强化。面对这些变革,家长在搜集和研读各类资料与信息时,不自觉地会去思考:孩子将来应该学习什么,怎么学?才能适应未来高考改革,适应国家未来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让我们先来看看“六大学生核心素养”对学生学习更具体的要求。1、&人文底蕴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人文领域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基本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具体包括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等基本要点。2、&科学精神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表现。具体包括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基本要点。3、&学会学习主要是学生在学习意识形成、学习方式方法选择、学习进程评估调控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具体包括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等基本要点。4、&健康生活主要是学生在认识自我、发展身心、规划人生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具体包括珍爱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等基本要点。5、&责任担当主要是学生在处理与社会、国家、国际等关系方面所形成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具体包括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等基本要点。6、&实践创新主要是学生在日常活动、问题解决、适应挑战等方面所形成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行为表现。具体包括劳动意识、问题解决、技术应用等基本要点。在教育改革风向标指引下,学生学习与训练的重点将出现转化,这一切要求家长有清醒的意识和立刻行动起来的决心,密切关注未来学生学习和训练的变化与要求,而不是单单关注学习成绩的变化。面对未来教育改革与发展方向,作为国内多年中小学课外教育辅导的创新者与实践者,龙文教育经过多年教学模式与教学成果的研究与对比发现,在贯穿学科知识辅导过程中,重视学生学习习惯、学习能力与学习品质的培养,在尊重学生个性培养中注重学生基本能力培养,在学习与解决实际问题中引导创新能力养成,为中小学生核心素养教学发挥了积极的实践作用。龙文的教育理念、1对1教育模式、多形式教学课程,在国内K12教育辅导领域让家长看到新的方向。龙文教育老师认为,教育教学是培养人和塑造人的事业,是一门科学,必然有其内在的发展规律。在传统的大班教学中,学生容易自然形成三个梯队。第一梯队的极少数优等生会出现“吃不饱”的状况,影响其快速成长。第二梯队的中等生的积极性得不到发挥,耐心受到考验。第三梯队学生成绩差,学习困难,心理较脆弱,自卑感较强,最终容易对学习丧失兴趣。大班课中大部分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充分照顾,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1对1教育模式的出现,遵循了“因材施教”的教育规律,照顾了教育的科学性与规律性,照顾到了学习者的生理与心理成长个体特征,很好的照顾到了学习者对不同学科学习的适应能力与学习方式。龙文教育的1对1模式,通过一个机构管理一位学生、一套教学体系服务一位学生、一个教师团队辅导一位学生、一个教育理念成就一位学生等全程1对1个性化教学,通过授课、陪读、答疑3种辅导方式,获得知识、能力、习惯3种提升结果的“133”提升计划。此外,作为中小学1对1个性化辅导创新的案例,龙文教育59错题系统。通过“错题重现——讲透错题——讲透考点——学生亲自解答——相似题练习”五步教学一个测试,应用最先进的云计算、大数据、和移动互联技术,打造辅导行业新思路的个性化教学云平台。龙文1对1个性化辅导除了能够在较短的时间迅速提高学生成绩外,更重要的是在个性化教学过程中能够有效地培养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只有优秀的教师才能给学生一个真正适合的学习方法,培养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只有优秀教师才能把学生有限的时间用到学习的薄弱环节上去。这种个性化、人性化的辅导方式体现出龙文教育对每位学生个性的尊重。在中小学生核心素养探索与实践领域,龙文利用多年素质教育积累的经验,做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与实践。在人文底蕴培养方面,龙文整合大语文学科教学,按照规范的教学流程,有针对性的引导和鼓励中小学生广泛阅读、比较阅读和启发式阅读,通过知识竞猜与读书分享,引导学生关心国家民族的发展、弘扬传统文化中的正能量,引导学生树立民族自信、培养家国情怀,传承并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此外,龙文教育特有国际游学内容,是一种走出国门的跨文化体验式教育模式。内容贯穿了学习和参观游览,根据不同线路,在国外亲身体验风土人情,接受异域文化氛围熏陶,培养孩子国际化、多元化的文化理念和思维习惯。在科学精神培养方面,利用教师与学生教与学过程中,更多使用科学学科常用的启发式、反举式、逆向式等思维训练模式,对待科学学科的严谨的态度与训练方式。在实践创新方面,先从教师教学创新开始,一方面快速适应未来课外辅导的要求,另一方面积极研究辅导学生实践创新的方法和途径。在学会学习与责任担当方面,龙文利用自身多年课外辅导优势,在学习习惯、学习能力与学习品质方面对学生有针对性的系统训练,让学生掌握一生受益的学习本领。龙文超级记忆法课程是龙文教育集团所有教师和专家们在长期授课过程中所总结、实践的成果。形成了一整套专业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传统记忆方式的误区和盲点,使学生学会科学有效的记忆高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轻松解决学习中的记忆问题。除课堂学习外,为了提高学生在广阔社会的学习能力,学生还可以参加龙文“未来领袖特训营”。特训营对学生心态、思维能力和行为习惯方面的训练,目的在于提高学生自信、行动力、沟通能力、塑造人格、学会合作与感恩。具体包括:心态:&针对学生心态的迁善,采用三天的NLP生命动力培训,该培训采用了目前国际上最先进的NLP培训技术以体验式教学的方式开展,通过各个环节的设置,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下看到自身盲点和优势、明确目标、知晓方法。思维能力:&设置了两天记忆法的培训,把龙文学校一线教师多年来总结的学科记忆法及思维导图课程传授给学生,使学生轻松成为记忆高手,快速掌握学习的秘诀。行为习惯:&在7天的课程里穿插了一定量的军事拓展训练,让孩子感受军事化的规范生活,剔除自身一些不好的习惯,培养学生独立生活的能力以及坚忍不拔的性格。教改新形势下,龙文教育将坚持1对 1个性化辅导,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地制订“1对1”学科辅导方案,除帮助学生在学习习惯、学习能力与学习品质上获得终生学习的重要能力外,更多让学生在知识学习、社会实践与创新能力上奠定未来学习、工作与生活坚实的基础。
责任编辑:王姗菲
一周热点新闻
下载海湃客户端
关注海峡网微信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 举报邮箱:
本站游戏频道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本站将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
温馨提示:抵制不良游戏,拒绝盗版游戏,注意自我保护,谨防受骗上当,适度游戏益脑,沉迷游戏伤身,合理安排时间,享受健康生活。
CopyRight (C)2016 海峡网(福建日报主管主办) 版权所有 闽ICP备号-2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海峡都市报(海峡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友情链接: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发布: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发布
《 人民日报 》( 日
  本报北京9月13日电&&(赵婀娜、赵婷玉)《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13日在京发布。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该成果是教育部委托北京师范大学,联合国内高校近百位专家成立课题组,历时3年完成的。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表现。
  明确核心素养,一方面可通过引领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改变当前存在的“学科本位”和“知识本位”现象,一方面可帮助学生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激励学生朝着这一目标不断努力。
  据介绍,课题组下一步将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作为课程设计出发点,在今年年底前,针对学生年龄特点,进一步明确各学段、各学科的育人目标和任务,建立基于核心素养发展情况的评价标准,把学习的内容要求和质量要求结合起来,以此推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落实。
《 人民日报 》( 日
  本报北京9月13日电&&(赵婀娜、赵婷玉)《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13日在京发布。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该成果是教育部委托北京师范大学,联合国内高校近百位专家成立课题组,历时3年完成的。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表现。
  明确核心素养,一方面可通过引领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改变当前存在的“学科本位”和“知识本位”现象,一方面可帮助学生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激励学生朝着这一目标不断努力。
  据介绍,课题组下一步将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作为课程设计出发点,在今年年底前,针对学生年龄特点,进一步明确各学段、各学科的育人目标和任务,建立基于核心素养发展情况的评价标准,把学习的内容要求和质量要求结合起来,以此推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落实。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阅读次数:
(文章点赞数:0 )
喜欢 顶一个&
& 下一篇:
泰安市泰山区教研科研中心 &&&地址:泰安市花园路266号 && 邮政编码:271000 &&& 鲁ICP备号学会求知 学会做事 学会担当——我的“核心素养”观
作者:陈树杰信息来源:
首都师范大学发布日期: 浏览次数:
字体显示:[] [中] [小]
  编者按:“核心素养”是当前教育领域最受关注的热词之一。教育部在2014年3月印发的《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首次提出了“核心素养”概念,并将其摆在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成为我国新课程标准制订的核心依据。近日,经过教育部课改专家研究形成的“核心素养体系”公开,即:9个素养、23个基本要点和70个关键表现。引起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关注和热议。关于学科落实“核心素养”的文章开始见诸报刊,大多围绕已定的核心素养体系展开论述,而首都师大陈树杰教授“我的核心素养观”,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对核心素养的思考与理解,希望能引发大家对核心素养更深入的讨论。  学会求知 学会做事 学会担当  ——我的“核心素养”观  首都师范大学 &陈树杰  摘要 文章在分析素质和素养的内涵及其适用范围的基础上,阐释了人们素质结构的内容、特点及其在人才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从对我国近代教育成功案例的分析得出:面对社会需要,人才成长过程中最关键、最重要、最具价值的共同性的内在因素即是核心素养。联系我国当前实施的素质教育与优化素质结构的要求,一脉相承地提出了学会求知:会求知,求真知;学会做事:会做事,善共事;学会担当:勇担当,能担当的“三个学会”核心素养主张。  关键词 素质结构;核心素养;学习;做事;担当  在实施新课改15 年以后,教育部文件“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了“核心素养”和“核心素养体系”的概念,随后,教育部又组织专家研制《核心素养体系》,作为落实课程目标的依据,目前,有关核心素养的问题,正在成为教师热议的焦点。本文拟就其中人们普遍关心的几个问题,谈一点个人的看法,和同志们交换意见。  一、素质与素养是什么关系  在我们的话语体系中,素质和素养原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所谓素质特指有机体生来就有的生理解剖特点,也就是生理学上所说的先天遗传因素。作为生理条件,人的素质无疑为人们的心理发展提供了自然前提,是实现其各项能力发展必要的物质基础,所谓素养则是指人们经由学习和实践获得的学识、品德、技能或技巧等等。素养是人们通过学习,以及与社会和自然环境的交往过程逐养成的。与素质不同,它是后天形成的,是人们通过教化方能习得的。尽管素养是人们在其先天素质的基础上形成和建构起来的,两个概念都和教育有着紧密联系,但它们毕竟具有不同的内涵。  上世纪末,为克服应试教育的弊端,人们创造性地提出素质教育的主张,以及随后这一主张渐成社会共识的过程,人们对素质这个概念的理解亦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现今,人们更倾向于将素质理解为:以人的先天禀赋为基础,在后天环境和教育影响下,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身心特点及其质量水平。素质和素养之间的区别淡化了,消失了,在人们的心目中,二者已然成为一组同义词。日常生活用语和行文中,素养和素质两个概念相互代用的情况比比皆是,习以为常了。  如果说上述两个概念还有什么区别的话,大多只表现在使用的范围和场合上。在儿童和青少年以及基础教育中经常使用的素质概念,用于成人和专业教育时,则通常会为素养所取代。例如我们可以讲:素质教育是旨在促进人的素质发展,提高人们的素质质量和水平的教育;也可以说:实施素质教育,归根结底就是要提高人们适应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条件下生存、生活和发展所必备的素养等等。总之,一句话:在儿童和青少年那里被称为素质的东西,在成人那里则常常被称为素养。从这个意义上讲,人们不妨把素质理解为发展中的素养,素养则是更成熟的素质。  笔者所以不厌其详地诠释素质和素养两个概念的内涵及其适用范围,实在是因为二者对于我们下面将要讨论的问题太重要了,只有对这些概念有一个比较明确的界定,才能够对由这些基本概念衍生出来的,诸如核心素养、核心素养体系等新概念有一个正确的理解和清晰的认识。否则,没有共识,对于相关问题的讨论和交流将很难进行。  二、核心素养是怎样定义的  平心而论,笔者是衷心赞成关于核心素养的主张的,而且认为当前提出核心素养的举措恰逢其时,对实现素质教育的内涵发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乃至建设中国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问题是定义核心素养,一定要从中国正在实施的素质教育的实际出发,一定要符合教育规律和人才形成与发展的要求,一定要实实在在,不能玩文字游戏,要让学校师生好理解,可操作。  在人们对素养的内涵已然界定清楚的情况下,研究核心素养的问题,还必需对“核心”的概念以及所以会成为核心的理由也要达成共识,才能确定到底什么是人们所追求核心素养,进而展开对相关问题的讨论。  人的社会性、人才成长的过程性,以及人才规格的多样性,使得人才形成和发展的情况十分复杂,从某种意义上讲,人才的形成有着显著的个性特征。然而,事情无论多么复杂,总会有规律可循。研究国内和国外、历史和现实中的各类成功人士的经验和教训,追寻他们所以能够在所处的环境和人群中脱颖而出的个中缘由,条分缕析提炼致使他们所以成才的各种因素,其中最关键、最重要、最具价值的共同性的内在因素,就是我们需要的所谓核心素养。人们会发现,核心素养在各种不同类型的人才形成过程中都会发挥某种共通的作用,它们是统帅人才成长的“纲”。抓住了它们,就有可能抓住了教育的“牛鼻子”,就能纲举目张,实现既定的教育目标。  在我国近代历史上,有两个教育案例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一个是共产党领导的当年战斗在解放区的“抗大”及其各个分校,毛主席亲自为它们制定的“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和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连同“团结、紧张、严肃、活泼”八个大字的校训,简明扼要,无异于对抗大学员核心素养的目标要求。在多年的办学实践中,抗大为抗日战争、放战争和新中国的建设培养和造就了大批干部,为新中国的创生和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另一个案例,是远在大后方的“西南联大”。据当事人总结,“爱国、正义、刻苦好学”是学校师生的“基本共性”,这也可以说是学校在抗日后方艰苦条件下办学实践中,师生逐渐形成的核心素养,在国家多难之秋,是师生的这些素养成就了学校“学术重镇、人才摇篮和民主堡垒”的绩业。办学8年,学生投笔从戎直接走向抗日前线的达1300多人。从新中国成立前的中央研究院首届院士算起,到新中国成立后的中国科学院(包括哲学社会科学部,即后来的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其中联大师生当选院士的,有193名之多,许多人成为我国科学事业的开拓者和引路人,这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段佳话。  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未来教育四大支柱: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全面阐述了国际社会对人类未来和学习问题的理解。论述得到世界上众多有识之士的认同,16年前中国新课改也曾从中汲取营养。  上述国内办学的成功经验,以及国际社会对未来教育发展的真知灼见,无疑都可以在研究核心素养时予以借鉴。  近来,笔者的一位在中学从教多年的学生,用微信传给我一幅“学生核心素养”图,说是听一位教育专家报告时得到的,图的内容从《光明日报》2015年12月8日的署名文章《核心素养如何转化为学生素质》中得到印证。这是一份自教育部文件下发以来,殊不多见的专家们研讨核心素养问题的一次记录。据专家介绍:“现在基本上把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确定为9个素养、23个基本要点、70个关键表现”。并指出核心素养即是“个体在21世纪生存、生活、工作、就业”“关键”和“共同”的素养。经查,所谓9个核心素养,来自于核心素养体系研制者对“全面发展的人”的理解,即在社会参与、自主发展和文化修为三个维度之下,各提出3项要求,合起来即成为所谓的9个素养。其思维逻辑如下:  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上述思路当然可以用作借鉴和参考。只是这面面俱到的要求,很难讲是核心素养,因为就常识而论,多核心就是无核心。9项素养的平行排列,了无重点,更像是一份“全面发展的人”的理想图式,只是作为对“理想”的表述还不尽完善,不够准确。例如,在自主发展维度下,将显然不是同一层次的学会学习与生涯规划等同对待;在文化修为维度,对科学的要求仅仅是精神,审美要求仅限于情趣等等,似都值得商榷。笔者甚至想,倘以这样的图示之于教育,恐无异于按图索骥,非但培养不出千里马,即使有宝马良驹站在面前,以如此标准逐项对照,怕也会失之交臂。需知,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任何全面发展都是各具特色的发展,所谓全面发展的人也总会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或不足。从事教育,也和干其他任何工作一样,没有重点就没有政策。不知道抓或不会抓住核心素养这个重点,或虽然知道抓,却抓不住问题的本质和要害,政策也会剑走偏锋,充其量都只会落得事倍功半的结果。更令人担心的是,以这样的标准“设计教学、命题、作业、考试”,全国不分东西南北中,城乡一体化地推行下去,即使出发点再好,恐怕也很难不异化成为新一轮应试教育高潮,从而断送核心素养倡导者们美好的初衷。  三、核心素养与素质结构一脉相承  什么是核心素养,又该怎样定义核心素养和核心素养体系?不能从概念出发,只能从素质教育的现实出发,从对人的素质结构的认识切入,进而才有可能得到较好的解决。  上世纪末,我国实施素质教育,教育观和人才观开始从“唯分数、唯知识、技能”向“全面育人”转变。起初,什么是素质,什么是素质教育曾经引起社会热议。各种观点交集,结果却莫衷一是,教育行政部门很快便以“依法施教”为由,将讨论引向了素质教育的实施。然而,关于什么是素质,以及怎样进行素质教育的争论至今也没有停止过,甚至有关什么是素质这样的基本问题,也依然是见仁见智。  依前述对素质概念的理解,人的素质具有复杂的结构性,它是由不断成长、互相依存又相互影响和渗透的基础系统、功能系统和动力系统三个不同部分组成的:基础系统,包括知识、技能、体魄等要素,为人们适应自然和社会,实现自我发展,提供了基础性质的条件;功能系统,是指能够使基础系统各要素得以发挥作用的因素,包括方法、智力(也称能力)和意识等,基础系统与功能系统又合称知能结构;动力系统,即我们通常所讲的价值观,是它决定了人们发展的方向及其质量和水平。素质结构就是这样一个以价值观为核心,以知能结构为基础形成的复杂系统。它的三个子系统大体上可以分别与三维目标中三个维度相对应。素质结构的良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们自身发展水平的高低和成就的大小。实施素质教育,让教育回归本真,本质上就是要不断地创造条件,有效地提升人们素质结构的质量和水平。  反思素质教育实施历程,实事求是地总结我们的经验和教训,适应科技革命和社会高速发展对人才规格与日俱进的新要求,研究素质结构各个要素在人才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并将之与核心素养联系起来考虑,从中提炼和规范符合中国教育现实,又能承继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核心素养,进一步推动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完全可能的。基于这样的认识,笔者建议核心素养不妨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点: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和学会担当。  学会求知。即会求知,求真知。求知的本质是认识世界,求知的过程也即是人们形成和完善自身素养的过程。求知,要遵循认知规律,也即处理好认知过程中,知与行同生共长、辩证统一的关系。知识不外乎两种:理论知识和经验知识,都要认真学习,潜心把握。两种知识的学习,内容、方法和途径各不相同,但都要“求实、求真”。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坚持真理,讲求证据,规避偏见,挑战常规,是获得真知必需的条件。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是专业素养的重要特征,也是作为人才自身发展、报效国家、回馈社会的主要载体和手段,是各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适应知识经济迅速发展特点和需要,必须形成良好的信息素养,逐步掌握必要的信息技术能力。学会做事。即会做事,善共事。做事不仅是学习方式,而且是人们重要的生活方式,其本质是除旧布新,对世界的建设或改造。人们来到这个世界上,首先就要学习并具备生存和生活的基本技能和本领,为了把事情做对、做好,有效地提高做事的效率和效益,需要按规律行事,必须努力提高自己的思维和研究能力,表达与交流能力,设计与制作能力,组织与运筹能力。当今世界,合作和共享,共处和包容,正在成为社会的普遍共识、具备合作的意愿与合作的本领,熟悉社会的游戏规则,培养角色意识,主动服务他人和社会,是未来社会对人才规格的新要求。此外,为了个人和人类的长远利益,为了让世界变得更美好,还需要培养关爱自然和环境,关爱社会和他人的情怀和品格,以及长于生涯规划,主动获取持续发展的能力。  学会担当。即勇担当,能担当。担当,涉及主体性和责任心。人们对自己、家庭、对社会、对民族、对国家乃至对待整个人类都要负以责任。社会地位各异,分工各不相同,能力亦有区别,人们所能承担的责任自然各不相同,但一事当前,敢于负责的胆识,并能在实践中有效而真实地负起责任,实在是要求人们特别是其中佼佼者的一项核心素养。培养敢于担当,  能够担当的一代新人,有必要突破“以德为主”“以德为先”的德育定位局限,践行“以德为魂”、厚德载物的宗旨。坚持德育实践原则,切实培养学生自信、自立的精神和情怀,引导学生从小即能清醒地认识自我,勇敢地面对责任,心地光明,襟怀坦白,重信守诺,恪尽职守,敢挑重担,不推脱,不掩饰,不追风,不矫情,勇于批评和自我批评,从小事做起,逐步形成为国家、为民族“立德、立身、立功、立言”的心性和品德。  陶行知先生指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践行前述三项核心素养,真正做到会求知,求真知;会做事,善共事;勇担当,能担当。学生的发展也可能还不够那么全面,但他一定属于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属于适应社会需要,又能引领社会发展的人,属于当今社会顶天立地真正的人。  参考文献:  [1]陈树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引论[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10.  [2]袁振国.核心素养如何转化为学生素质[N].光明日报,.  [3]胡邦定.西南联大是怎样办大学的[J].炎黄春秋,2015(9).  (原载于《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6年2期)}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