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占领中国地图在抗战期间占领了中国哪些地方

抗战期间日军为何始终没有占领西安
原载《抗日战争研究》2011年第1期&&&&&&&&&&日15:52&&&&字号:|
原载《抗日战争研究》2011年第1期
论抗战时期日本“西安作战计划”的制定及其终止
抗战时期,日本曾三次制定“西安作战计划”。该计划的内容虽时有变化,但总以控制西安为重点,以北上占领延安,消灭共产党,或南下占领重庆,使国民党屈服为目的。这一计划虽未能实现,但从中反映出日军的战略意图和政策动向,折射出太平洋战场与中国战场的关系,成为日本在华势力消长的晴雨表。正是由于西安和陕西的屏障作用,才使重庆政权得以偏安,也使延安和陕甘宁边区安然无恙,西安在抗战时期的特殊地位和重要作用可见一斑。
抗战初期,日本占领了山西大部,与陕西仅一河之隔,却未向陕西发动大规模进攻。抗战后期,日本占领河南全境,与陕西隔关而望,但也没有沿陇海线西进,攻占西北重镇西安。检阅抗战史料,日本也曾制定了进攻西安的作战计划,最终未能实行。日本进攻西安作战计划制定的背景、目的及其终止原因,值得探讨。但国内抗战史学界,对此都很少涉及,本文根据有关史料,拟对这一问题进行梳理和论证。
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前,日本对外侵略的主要地区在中国大陆。1937年11月,日军攻占太原,山西及华北几乎全部沦陷,华北大规模战争基本结束。淞沪战役后,南京失守,日军沿津浦线南北对进,1938年5月攻陷徐州。此后日军沿陇海线西进,占领开封,向郑州进攻。如郑州失守,日军就会沿平汉线南攻武汉,沿陇海线西取西安,所以,日毛泽东就指出:“敌为夺取陇海、平汉两路直取西安、武汉,决胜点必在潼关、武胜关。”他对敌情进行判断后,发出“为保卫潼关及西安而战”的号召。①蒋介石也深知西安战略地位的重要性,于1938年1月特设了西安行营,以胡宗南、孙蔚如等部防守关中。当郑州危急时,6月9日,蒋介石密令炸开花园口黄河大堤,以洪水阻止日军西进,延缓了日军深入西安的步伐。
1939年1月,蒋介石重新调整作战部署,除以河南及安徽一部为第一战区、山西为第二战区、甘宁青及绥远一部为第八战区外,又以陕西为第十战区,加强防卫,并要求“第二战区继续展开广大之游击战,其重点指向正太、同浦各要线。以有力部队配合中条山地区与黄河右岸河防部队协力阻止敌军渡河”。“第十战区应与第二战区协力巩固河防设备,分别控制有力部队于潼关、大荔、韩城及西安各地区,策应第一、二、八战区之作战”。②1940年5月,又将第十战区并入第八战区,使陕甘宁青等连成一片,胡宗南为第八战区副司令长官常驻西安。
八路军主力出师抗日后,陕西北部黄河防线就成为陕甘宁边区与华北各根据地的联系通道。1937年3月,中央军委就将河防划分为三个地段,设立了河防司令部和5个警备司令部负责防守。③从1938年3月到1941年10月,日本华北方面军和驻蒙军等多次从晋西北侵犯陕甘宁边区,均被八路军边区河防部队和晋西北一二○师击退。
1938年10月,日军在攻占武汉、广州后,基本停止了对国民党正面战场的进攻,但中共中央和八路军对日本进攻西安、重庆的担心却一直存在。1939年1月,毛泽东在《关于目前战争局面和政治形势》中判断:“敌人还会进攻西安、兰州……等地的。”④百团大战发动前,第十八集团军(即八路军)总部在日发出《战役预备命令》中就指出:“由于国际形势的变动,我西南国际交通线被截断,国内困难增加,敌有于八月进攻西安截断西北交通之消息。”⑤9月10日,中共中央在《关于时局趋向的指示》中,也明确指出:“现在日寇正准备向昆明、重庆、西安等地进攻,国民党与中央军日益处于困难地位。”⑥但是,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始终没有出现日军进攻西安的军事行动。
这一时期日军之所以没有西取潼关,攻占西安,除了西安处于中国西北内陆,地理位置相对偏远,也不是国民党统治的中心地带外,国共两党都十分重视陕西黄河防务工作,也使日军无机可乘。同时,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攻占西安,还没有进入日本决策者的议事日程和日军作战的计划之中,这就使西安处于相对安全的环境中。
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夕,日,日本中国派遣军总司令x俊六在南京召开所属各军司令官会议,商议中国问题处理方案时,曾讨论了进攻重庆问题。驻守汉口的第十一军司令官阿南惟几提议“可以经由湖南奇袭重庆为最后手段……以谋求局部停战”,驻守北平的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冈村宁次则“述说要以十个师团兵力越过秦岭进攻重庆”。⑦这种议论在当时并无具体的行动计划。华北方面军要“越过秦岭进攻重庆”,就必须首先进入关中,夺取西安,所以,日本“西安作战计划”的最初提出者就是华北方面军,并且这一设想在不到半年的时间就具体化了。
日,日本御前会议正式决定对美英荷开战,日本大本营不仅从中国大陆抽调了4个师团编入南方军序列,而且命令中国派遣军“要大体保持现在态势,尤其要加强对敌封锁”。⑧于是,中国派遣军通令各军“必须确保……各重要地区的治安,并努力压迫敌人”,以保证日本在东南亚和夏威夷的军事行动。⑨12月7日太平洋战争爆发时,在华日军除第十一军为牵制国民党军队,策应第二十一军攻占香港,发动了对长沙的第三次攻击外,其他日军并没有大的军事行动。
但是,不久日本就企图利用太平洋战争初期的胜利,逼迫重庆政府投降。日,日本大本营内阁联席会议制定了《促使重庆屈服的工作方案》,决定“运用形势的变化,特别是利用作战的成果,乘机促使重庆政权屈服”。⑩
在太平洋战争初期胜利的冲击下,华北方面军在“实现确保占领地区治安”这一基本任务的同时,也对占领地区以外的进攻作战进行了研究,这些地区主要有五原、延安、西安、郑州等。1942年1月,华北方面军下属第一军(驻太原)在开展对伯(阎锡山)工作时,就制定了“陕西省进攻战”计划。当时,日军企图通过与阎锡山缔结停战协定,实现双方合作,但阎锡山借故拖延。第一军司令官岩松义雄认为“阎锡山内心是脚踩两只船,企图从日蒋两方面尽量多得好处”。于是决定实行武力压迫。1月24日,第一军向华北方面军上报了“陕西省进攻作战计划”的方案,“该方案的设想是向西安附近进军,击败重庆军后,完成对山西军的包围”。(11)可见,第一军的计划,主要是从山西地区出发,以攻占西安,击败胡宗南军队为手段,通过切断阎锡山与重庆的联系,迫使龟缩在晋西南一带的阎锡山投降。但当时华北方面军总部也正在研究制定“西安洛阳作战”方案,这一方案可以兼顾第一军的计划,所以没有批准,要求第一军暂时还以谈判为主。
华北方面军总部认为:“如能增加作战所需兵力而形成有利局面,认为可以设法歼灭西安方面胡宗南指挥的重庆嫡系第八战区的部队。”当时第八战区的部队在与日军对阵的同时,还与延安的共产党政权处于对峙状态。如将西安攻下,反而有利于华北的主要敌人八路军,“因而考虑下一步就消灭延安”。(12)华北方面军总部的“西安作战计划”,不仅在于占领西安歼灭胡宗南军队,为进攻重庆作准备,而且还要北上攻占延安。华北方面军把西安作战称作“五号作战”,到5月间又改称“五十号作战”,并把西安作战列入“1942年度肃正建设计划”之中。
但是,日本大本营对是否进行西安作战存在分歧。一方面,日本正全力进行太平洋战争和南方作战,其兵力配备和物资供应也以此为重点,况且能否攻下重庆也存在问题;另一方面,日本认为如不乘此良机使用武力,迫使蒋介石屈服,尽早结束中国战事,等蒋介石与美英结成巩固的同盟体制后,解决中国问题就更为不利。所以,日本陆军参谋本部在3月份讨论时,是否攻占重庆就成为争论的焦点,最后勉强起草了“对重庆作战指导纲要(草案)”。
在中国派遣军内部,对华北方面军的“西安作战方案”也持有异议。他们认为目前国共斗争正在激化,最好不要触动与延安对峙的胡宗南第八战区部队。攻占西安和重庆,只能对共产党和八路军有利。派遣军总部也认为,与其进行西安作战,不如进攻长沙和常德,夺取谷仓地带更为重要。
但是,不知内情的华北方面军在4月中旬和5月中旬,不断向国内参谋本部提出实行“西安作战”的强烈要求,“企图到南方作战结束后,大约6月或9月间就可以向西安发动进攻,击溃第八战区胡宗南部队,然后消灭中共的最大根据地延安”。(13)
日,美国远程轰炸机首次空袭了日本东京等地,然后部分飞机降落到中国浙江铁路线上的空军基地,这对日本产生了极大震动,对日本的战争决策产生了重大影响。5月,日军在南方的作战也基本达到既定目标。于是,日本大本营一方面于4月底命令中国派遣军总司令:“应尽快开战,主要击溃浙江方面之敌,摧毁其主要航空基地,遏制敌利用该方面空袭帝国本土之企图。”(14)另一方面,迅速将四川作战提到议事日程,企图把攻占重庆作为确立日本不败体制和促进结束中国战事的手段。
日,日本参谋本部次长田边来到南京,通知中国派遣军总司令:“考虑在9月左右开始实行西安作战,然后根据情况于明年4月进行四川作战。希望在6月底以前制订出西安作战计划。”(15)中国派遣军总司令部遂命令华北方面军对此进行研究。华北方面军将过去的计划加以修正,制订出新的作战方案,于6月15日由安达参谋长呈报南京总部。这一方案的主要内容是:“由中央派两个师团前来增援,自10月中旬开始以六个师团的基干部队共约77个大队实行攻击,并考虑到将来的四川作战,准备进占到巴山山脉中的广元。”(16)当时,日本一个师团(辖2个旅团)的兵力11900多人,一个旅团(辖4个步兵大队)定额为5000多人,步兵大队1200多人,华北方面军总兵力为138个大队共17万多人,其中准备留下89个大队以确保占领区,使用10个大队策应作战;估计西安方面的国民党军胡宗南部和可能增援的兵力约46个师30万人。
中国派遣军总司令部对此方案进行研究后,即派出人员前往东京,向参谋本部呈报。7月9日,日本参谋本部起草了“五十一号作战(四川作战)准备纲要”,在陆海军中进行讨论,但意见并不一致。8月25日,参谋本部向天皇上奏了“根据目前形势陆军方面的作战准备”的文件,提出“对华积极作战的设想”,其内容如下:
本作战的目的在于消灭敌中央军的主力,占领四川省的主要地区,摧毁敌方抗战根据地,以促使重庆政权屈服或崩溃。为此,中国派遣军以主力从西安方面,以另一部分兵力从宜昌方面向四川平地进攻,消灭敌中央军,攻占重庆及四川主要地区。在此期间,应以最小限度的兵力确保已占领地区的安全。同时,应使武力作战与对重庆的政治谋略工作紧密地联系起来。
基于上述方针,应在1943年春由一个方面军(以12个师团、2个混成旅团为基干)从山西南部,另以一个军(以5个师团为基干)从宜昌方面开始进攻,各自击破当前之敌。方面军应确保西安平原地区并前进到广元(西安西南约350公里)附近;从宜昌方面出击的部队应前进到万县(宜昌西方约300公里)南北一线,各自做好以后作战的准备。根据形势的发展再发动攻势攻占重庆和成都,占领四川省主要地区。(17)
8月24日至26日,参谋本部还与中国派遣军、关东军就上述设想的详细计划、作战准备,特别是航空、兵站等问题进行了研究。因为四川作战是由原来的西安作战发展而来,所以,8月30日,将四川作战由“五十一号作战”改称“五号作战”。
9月4日,日本统帅部正式向中国派遣军参谋长河边正三下达了“五号作战准备纲要”。9月9日,中国派遣军召开各军参谋长会议,传达五号作战计划,要求积极进行准备工作。华北方面军参谋长安达除具体研究进攻西安的军事方案外,还亲自乘飞机飞往秦岭和巴山上空进行侦察,以解决渡河和突破山岳地带作战问题,妄图使长途奔袭一举成功。
但就在这时,日本在太平洋战争中的局势出现逆转。6月,美军在中太平洋的中途岛与日军展开激战,日本损失惨重,丧失了战略主动权。8月,美军又奇袭西南太平洋的瓜达尔卡纳尔岛,日本又与美军展开了命运攸关的瓜岛持久战。瓜岛战役一直牵动着日本大本营和政府的神经,成为日本大本营和政府的最大苦恼。
太平洋战局的恶化使日本决策层对“五号作战”的分歧加大,一部分人企图通过西安重庆作战使重庆蒋介石政府屈服或垮台,从而尽早结束中国战事,抽出驻华大军增援太平洋战场,扭转危局;但另一部分人对西安重庆作战的兵力配置、物资供应、作战效果等表示怀疑,强烈要求中止“五号作战”。实际上,“五号作战”的准备工作就是在这种分歧、争论和怀疑中进行的。
9月,由于太平洋战争的压力,大本营指示延缓拨交“五号作战”所用的军需品。10月开始,又先后从中国战场抽调第五十一师团、第六师团、第四师团、第四十一师团等支援太平洋战场。“当时,围绕对华战局的前途,大本营和政府正陷入开战以来最大的苦恼”。(18)中国派遣军也意识到“五号作战”的实行已不可能。10月下旬,日本最精锐的第二师团在瓜岛争夺战中全军覆没。这时,在北非的阿拉曼和苏联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德军也处于不利地位,这一切迫使日本大本营作出了中止五号作战准备工作的决定。12月10日,“大本营陆军部不得不命令停止早就在进行准备的进攻重庆的五号作战”。(19)12月17日,中国派遣军召开下辖各军司令官会议,下达了中止五号作战准备工作的命令,并指示各军应以加强治安,压迫当前敌人,确保占领区为主要任务。
这样,日本叫嚣一时的西安重庆作战计划,终于停止了,西安及陕西地区也避免了日军炮火的摧残,中国战区依然处在持久对抗的局面之中。
(责任编辑:李莉)
分享文章到:
陕西省委宣传部
陕西省委网信办
陕西日报传媒集团主办
新闻热线:029-
商务合作:029-
本网站由陕西传媒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陕西日报网络发展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在抗日战争时期日本总共派了多少人口的兵?在抗日战争时期日本总共派了多少人来攻打中国``` 上1亿没?
娴淑小胤子ZQ15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抗日战争中国消灭日军数量  日  这一天,是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日子.  我国大量书籍宣称:“八年抗战”中国牵制了日本陆军主力,歼灭日军133万,占日  军二战总损失195万的70%. 因为中国战场牵制了日军主力,使日军无法集中力量攻击苏联  ,从而使苏联避免了两线作战的危险,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巨大贡献.  可是,中国社科院历史所张忠义秘密研究报告指出:八年抗战中国并未真正取胜,而  且牵制的也不是日军主力.  他指出:  1.中国牵制的日军仅仅是一部分主力.中国军队从来没有能力歼灭过日军的一个联队  .  日军 投降时的总数就达到720万.其中“中国派遣军”105万,占15%;关东军向苏军  投降68万,占9%.在太平洋战场向以美军为首的盟军投降的南方军和“国内军”合计约55  0万,占76%.  日太平洋战争爆发时,关东军73万人,数量和质量均居第一;“南方军  ”40万人,精锐程度仅次于关东军;“国内军”38万人;“中国派遣军”虽然有62万人,  论数量居第二位 .所以只能说是牵制了部分主力.  日军在中国损失133万是个累计数,包含了死亡和受伤两个数据.战争的损失,一般  只统计绝对损失数(死亡),只有某场战役才统计伤亡数.因为二战中主要交战国军队的  伤员75―80%能重返前线,因此往往造成重复计算.正如一些老红军多年身经百战受伤几十  次,如进行累计就有会出现几十人受伤,实际受伤的只是一个人.所以战争损失只统计绝  对损失(死亡). 八年抗战中国战场击毙日军数只占日军二战死亡总数不到22% .那么日  军在中国战死多少呢?  根据史料统计,国共两方面发动的歼灭战和歼敌数可以清楚地统计如下.国军:“台  儿庄大捷”,国民党军部队20万人,日军参战仅2个旅团.此役日军2个旅团伤亡约1万.“  武汉会战”乃八年抗战最大一次会战.国民党军投入上百万大军,日军进攻兵力为9个师  团,27万人 .武汉会战参战日军伤亡3.5万人.“昆仑关之战” , 击毙日军第5师团第2  1旅团旅团长中村正雄,日军死亡1000余人.“长沙会战”和“第三次长沙会战”是国民党  树起的一个“抗战神话”,宣布歼灭日军5万.共军方面发动的战役:“平型关”、“广阳  ”、“神头岭”、“陈庄”等伏击战,每役仅仅击毙日军1000余众 .“百团大战”出动1  02个团40万人,前后击毙日军2万余人.  “八年抗战”实际击毙日军40余万人.  日本统计:二战中日军总计战死185万人(另截止投降时有10万残废伤员,这就是19  5万这个数字的由来),其中在中国八年战死40万人.也就是说,中国八年抗战击毙日军数  只占日军二战死亡总数不到22%.(我们的历史书用日军在中国的死亡数和累计受伤数去和  日军绝对损失总数对比,就得出了70%这个障眼法.是偷换概念计算出来的.)  2.中国战场仅是抗日的主战场之一 .我们还长期接受一种说法,就是中国战场始终  抗击和牵制了日本陆军主力. 这个说法有点夸大之嫌.实际上它一是只看战争前期情况而  不提整个战争全局,二是混肴了中国战场抗击的日军和在中国的日军这两个概念.日本陆  军二战中有四大战略集团:在日本本土的“国内军”(含驻台湾、朝鲜的日军)、太平洋  战场的“南方军”,以及在中国东北的“关东军”和关内的“中国派遣军”.在中国的两  支日军中,八年抗战中国战场所对付的,实际只有一支“中国派遣军”.  还有另一种颇为流行的说法,因为中国战场牵制了日军主力,使日军无法集中力量攻  击苏联,从而使苏联避免了两线作战的危险,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巨大贡献.  这个说法虽然有一些道理.但实际上,日军进攻苏联与否,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远  东苏军兵力, 二是德军进攻苏联形势.  当德军受挫于莫斯科城下时,日军已基本放弃“北进”苏联的方针.加上美国对日本  进行石油禁运,日本为避免军事机器瘫痪(日本90%的石油需要进口),为夺取东南亚石油  资源而最终决定“南进”太平洋.可见,中国战场形势对日军无论北进还是南进影响不是  很大.  3.日本的陆军精锐,海军和空军的有生力量都不是中国消灭的.  1944年以后,美军从南(菲律宾)、东(马里亚纳群岛)、北(阿留申群岛)三面逼  近日本本土,迫使日军三次进行“本土总动员”, 并紧急从关东军和“中国派遣军”抽调  精锐部队回国,使“国内军”急剧扩大到224万人,兵力最为雄厚.美军不但通过轰炸摧毁  了日本各大城市,冲绳战役后直逼日本本土并准备登陆(因战争结束而取消).  日本号称精锐之师的关东军是被苏联红军所消灭.中国八年抗战丝毫不能损伤其半根  头发的关东军,苏联红军只用8天,就如同秋风扫落叶似的,把它给消灭了.  日本海军和陆军的其他精锐主要也是为美国所消灭 .美军在太平洋上击毙日军120万  ,而且大多为精锐 .日本陆军有五大主力师团,即近卫师团和第1、2、5、6师团.第1师  团作为关东军核心主力,最后在菲律宾莱特岛被美军全歼;第2师团以日俄战争时夜袭弓长  岭著名,“九一八”事变时几乎以自己一个师团之力攻占全东北(也有东北军不抵抗因素  ),号称不败的常胜师团,哪知1942年投入瓜达卡纳尔岛争夺战时即被打残,残余官兵患  了“恐战症”;第5师团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参加了进攻新加坡的战役,随后驻守印尼直至战  争结束;第6师团因由谷寿夫指挥参加南京大屠杀而为中国人民熟知并切齿痛恨,该师团战  斗力排名日本陆军第一,最后在所罗门群岛的布干维尔岛上精锐丧尽.近卫师团长期驻守  皇宫 .“关东军特别大演习”的16个师团也为“皇军之花”,大部覆灭于太平洋战场.1  944年2月,关东军第一个调出的精锐师团是第29师团,在马里亚纳群岛的关岛上全军覆灭  ;还有第24师团覆没于冲绳岛.整个军被全歼的,有马里亚纳群岛的31军,冲绳岛上的32  军10万人也全被击毙.菲律宾有以第14方面军为骨干的63万日军,指挥官是著名的“马来  之虎”山下奉文,结果有52万人战死(对比一下中国八年抗战击毙日军40万人!).其中  莱特岛的第35军7万人全军覆没,除上述第1师团外,还包括南京大屠杀另一元凶第16师团  .  日本军国主义入侵中国,削弱了国民党;发展和壮大了共产党.抗日战争中,国共无  时不在进行明的和暗的斗争,这个拆那个的台,那个挖这个的墙角.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下  ,国民政府和蒋先生怎么可能领导中国发挥如此巨大的作用呢?  以上研究资料表明了一些新的观点,使我获得了全新的感受,也为人们重新分析和认  识“抗战”提供了全新的平台.  对“中国战场决定性地位”的再思考  (一)  中国人民的关内战场(通常也称中国战场)、苏联红军的满洲战场和美、英等国武装力量的  太平洋战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东方反法西斯战争的三大组成部分.虽然亚太各国人民  都为击败日本军国主义作出了重大贡献,是平等的成员.但在军事上毕竟有主次之分,何者  是主战场?一直是“二战”史学界热烈争论的问题.  近年来,国内学者大多数坚持“中国主战场说”,其理由大致有以下几条:  一、中国作战时间最长,从“七七事变”算起,有8年之久,若从“九一八”算起,则长达14年  .  二、中国军队牵制了日本陆军的主力,既使其无法北侵苏联远东,又削弱了南进东南亚的军  力.  三、中国歼灭日军的人数最多,战绩超过美军和苏军.  四、中国人民在战争中蒙受了巨大的人员牺牲和财产损失.  笔者认为,上述四大论据中,第三条存在着明显的漏洞,缺乏严密性和说服力.第一、二、四  条虽然本身是正确的,但却不是欲得结论的必备条件.退一步说,即使四项论据均能成立,亦  不足以论证“中国关内战场是主战场”的观点,因为是不是主战场,关键在于看它是否具有  构成主战场的基本特征.  战争是政治的继续.反法西斯各国对日作战的总政治,是力图迫使日本无条件投降.为达成  这一目的,必须实施一系列战争行为.笔者认为,主战场应当是主要战争行为的发生地域,它  应具有如下基本特征:汇集了敌对双方武装力量的主力,一系列战役直接反映了国家军事力  量最精锐部分的较量,其结果既能对辅助战场产生影响力,同时又决定着——而不仅仅是影  响——整个联盟战争的成败.例如,苏德战场被公认为是欧洲战场的主战场,其最基本的依  据是,苏德两国各以倾国之师相搏,德军四分之三的兵力是在苏德战场上被歼的.苏军在斯  大林格勒、库尔斯克、柏林等战役的胜利,直接导致了法西斯德国的覆灭,对欧洲战场乃至  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产生了无法替代的决定性影响.由此,同样可以作出这样的推断  :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应当是消灭日本武装力量主力的战场.即使某个战场拥有若  干一般特征,但若不具备根本特征——即没有在战场上取得彻底击败日本战争机器的决定性  军事胜利,便不能算作是主战场.  (二)  众所周知,日本武装力量由陆军和海军两大军种组成,航空兵分别隶属于两大军种.与其他  列强不同的是,日本海军在实践国家军事学说的战略作用上,往往比陆军有着更重要的价值  .其一,作为海岛国家的日本,历来侧重发展海军,明治维新以来未曾有过丝毫的松懈.20-  30年代,为了建成“一支能与美国相对抗的海军”,日本将其舰艇总吨位扩展至100多万吨,  跃居世界第三位,是一支有着强大突击力的现代化作战力量.在此过程中耗费了巨额资金,  有时甚至不惜割舍陆军的建设经费.以年为例,日本海军预算实际上一直高于陆  军,个别年度甚至约为陆军预算的两倍.其二,从历史上看,日本海军在甲午战争中的黄海大  海战、日俄战争中的日本海大海战,比其陆军同时间的满洲旷野之战,对于两次战争的最后  成败更具有一锤定音的意义.1941年日本一搏国运的珍珠港事件也是以海军突击的形式发  动的.其三,太平洋战场上海空战役所能带来的军事、政治后果,远远超过亚洲大陆上的陆  军战役.由于日本海军在中途岛、所罗门群岛、马里亚纳、菲律宾、塞班岛、硫磺岛、冲  绳岛等战役中大败,以及数百万吨海运船只无法弥补的损失,日本世界性军事大国的地位受  到了根本性的动摇.1945年8月盟军本土登陆在即,严重地威协着日本国家政权的生存,从而  最直接地促成了日本的投降.(需要指出的是,当时中国和苏联的海上力量都很薄弱,即使能  够全歼日本在亚洲大陆上的陆军,也没有在日本本土登陆的能力.)其四,和海军日新月异的  状况相反,自日俄战争后,日本的陆军建设出现了明显的停滞趋势,停滞导致的落后到三、四  十年代已基本形成.和半封建、半近代化的中国国民党部队相比,近代化的日本陆军自然高  出一筹,但若置身世界列强,和英、美、苏、德等国现代化陆军相比,则无可争辩地显示出整  体、全面的滞后.由此,笔者认为,日本海军是日本军事力量的核心,承担了战争的首要重担  .不消灭它庞大的海军,要赢得战争是一种奢望.对日本来说,一旦其海军悉数被歼,即使陆  军主力犹存,有五、六百万之众,亦难继续战争,日本的最后败降即出于此.  显然,在界定“日本武装力量主力”时,不能紧紧局限于陆军,还应将更重要、更强大的海军  兵力考虑在内.事实是,中国关内战场和满洲战场对消灭日本海军贡献甚微.中国海军在抗  战爆发时总吨位仅5.6万吨,只及日本的二十分之一,并很快丧失殆尽.苏联海军的主力在欧  洲,其太平洋舰队兵力单薄.与之对阵的日军“中国方面舰队”和“松花江区舰队”亦长年  保持在数万吨左右,战争中几乎没有损失过巡洋舰以上的舰种.日本绝大多数的主力舰艇在  “联合舰队”的编成内,它们是被以美国为主的盟国武装力量在太平洋战场上歼灭的.日军  在太平洋战场上损失的主力舰艇具体如下:  战列舰:金钢(32156吨)、比睿(32156吨)、榛名(32156吨)、雾岛(32156吨)、扶桑(34700吨  )、山城(34700吨)、伊势(36000吨)、陆奥(39130吨)、日向(36000吨)、大和(64000吨)、  武藏(64000吨).巡洋舰:龙田(3230吨)、天龙(3230吨)、球磨(5100吨)、多摩(5100吨)、  木曾(5100吨)、大井(5100吨)、长良(5170吨)、名取(5170吨)、鬼怒(5170吨)、由良(517  0吨)、夕张(2890吨)、五十铃(5170吨)、川内(5195吨)、阿武隈(5170吨)、神通(5195吨)  、那柯(5195吨)、古鹰(7100吨)、加古(7100吨)、青叶(7100吨)、衣笠(7100吨)、那智(1  0000吨)、羽黑(10000吨)、足柄(10000吨)、爱宕(9850吨)、鸟海(9850吨)、摩耶(9850吨  )、最上(8500吨)、三隈(8500吨)、铃谷(8500吨)、熊野(8500吨)、利根(13320吨)、筑摩  (13320吨)、香取(5890吨)、鹿岛(5890吨)、香椎(5890吨)、阿贺野(6652吨)、大淀(8161  吨)、能代(6652吨)、矢矧(6652吨).《日本近现代史辞典》,东洋经济新报1978年发行,第  909至912页.就此问题,笔者撰有长文《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陆军力量的滞后》,未刊.19  37年日本约有航运船只400万吨,1941年增至700万吨.太平洋战争中,主要由于美军的轰炸  和潜艇攻击,船损率达80%.(参见《中国近代舰艇工业史料集》第99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  94年10月版.)参见【日】中原茂敏:《大东亚补给线》,解放军出版社1984年12月版,第46  、47页.  航空母舰:赤城(36500吨)、加贺(38200吨)、龙骧(10600吨)、苍龙(15900吨)、飞龙(1730  0吨)、瑞凤(11200吨)、翔鹤(25675吨)、大鹰(17830吨)、瑞鹤(25675吨)、祥凤(11200吨  )、云鹰(17830吨)、飞鹰(24140吨)、冲鹰(17830吨)、千岁(11190吨)、海鹰(15400吨)、  神鹰(17500吨)、千代田(11190吨)、大凤(29300吨)、云龙(17480吨)、天城(17480吨)、信  浓(62000吨).  至于日本陆军,太平洋战争爆发前,中国战场一直抗击着日本陆军的主力.但在此之后,确切  地说只是抗击了其陆军主力之一部,有着庞大兵员的另四大主力——“关东军”、“东方军  ”、“第一总军”(部署在日本本土)、“第二总军”(部署本土)并不用于中国关内战场.  而此时,美、英盟军同样抗击着一个陆军战略军团——“南方军”,并使其在战争中遭到重  创,因此仅就陆上作战而言,太平洋战场并不逊色.以下是“1937年至1945年日本陆军步师  团兵力分布情况简表”1.年 月日军步兵师团总数中国关内百分比满洲东南亚及南太平洋  朝鲜日本国内台湾及冲绳 年末1938年末193  9年末1940年末91941年12月初0241942年末5  151943年末3271944年末年8月49598据上表可  知,中国关内战场上的日军师团,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通常占其总数的50%以上,最高曾达71  %.此后几年连年下降,1944年占25%,居第二位.1945年仅占15%,居第三位.由此可见,自1  943年末起日本陆军主力的部署重心已开始转向南太平洋和日本本土.总而言之,美、英盟  军歼灭了几乎全部的日本海军,并重创了“南方军”;苏军歼灭了关东军;中国军队牵制了“  中国派遣军”,并派出部分军队到东南亚对“南方军”作战.  (三)  为了论证中国战场的战果要大于其它两个战场,某些学者通常引用下面三个数字:  一、据〔日〕林三郎著《太平洋战争中的日本军队》称,太平洋战争期间,日军在西南太平  洋和东南亚地区被美、英等国军队击毙和死于伤病者约89万人.  二、据林三郎的《关东军和苏联远东军》称,关东军1945年8月在满洲战场被苏军消灭共达  67.7万以上,其中战死者约8.4万人.  三、据1945年延安总部公布的材料,八年抗战,中共领导的各类武装力量共歼日军527422人  .又据蒋纬国总编:《抗战御侮》称:国民党军共歼日军859626人.两者总计共歼日军近14  0万人.  笔者认为,这样的论证方式存在着重大的缺陷,颇有断章取义之嫌.就第一条而言,89万人仅  指的是日军在“西南太平洋和东南亚地区”的损失,并未包括日本本土的伤亡,而日本本土  也属于太平洋战场的区域之内.若将日本本土的数字也包含在内,日军在太平洋战场上的人  员总损失必将位居首位.另据日本方面的统计数字,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共死亡军人约  200万人,其中死于中国关内战场为45.5万人.(参见中原茂敏:前引书第1、第332页).《抗  战御侮》第10卷,台湾,1978年,第45页.《中国抗日战争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系年要录,统计  荟萃》,海军出版社,1988年,第479页.《关东军和苏联远东军》,吉林人民出版社,1979年  ,第201页.引自《侵华日军序列沿革》第271页,解放军出版社1987年版.  还有一些学者则有意无意地将第二、第三条的两个数字相加,声称日军在中国领土上总共损  失了约200万人,这显然也是不妥的,因为“中国领土”和“二战”史研究中使用的“中国战  场”这个概念是有所区别的,后者在地理上指的是山海关以南中国领土.若将满洲战场的战  绩也计算在内,岂非贪苏军之功.  此外我们还应看到,人数也只是计算战果大小的参数之一,还有一个物的因素.衡量海军战  果最主要是计算“物”——舰艇.因此,正确的做法应当是将人和物综合起来考察,然后再  就各战场进行比较.众所周知,自19世纪下半叶起,由于军事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武器因素  在战斗力中的比重不断提高,相应地,人力比重急剧下降.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这种趋势更为  明显.一艘数千、数万吨的巡洋舰或航空母舰.常常凝结着国家的最高科技,虽船载不过千  百人,但作为一种强力突击兵器,若折合战力恐怕不会亚于数万陆军官兵.  (四)  就对日作战的军事技术水平而言,太平洋战场无疑是最高的.虽然中国的抗战具有反侵略的  正义性质,并且采取了切合实际的持久、消耗战略,但充其量只是一场近代水平的战争,绝不  可与太平洋战场上大量飞机和舰艇的现代化海空立体作战同日而语.一个工业落后的国家  是不可能在现代世界大战中占据主导地位的,也很难有自己真正独立的世界军事战略.  日本派驻关内的中国派遣军长年保持在60万到80万人之间,仅在最后一年才骤增至105万.  这个数字相对于关内辽阔的中国大地、最高可达540万人的国民党军队和当时西方的战略战  役水平来说,是相当有限的.研究“二战”史的学者都知道,日本陆军缺乏实施现代化战役  的技能.具体来说,就是坦克(快速集群)的大规模深远突击、步兵的摩托化、炮兵的大量集  中和机动等.换言之,那种源于30年代、大战期间流行于欧洲、北非战场的机械化、高速度  、大纵深的合围战役,是日军不具备的.尽管它几乎在所有针对中国国民党军队的战略性进  攻战役中以少胜多,但那充其量“只是现代科学化战争的微弱摹仿而已”,战役本身的质量  并不高.其进攻战役的基本布势,是由“军”级军团在航空兵的掩护下,集中大部分兵力猛  攻敌方战线的某一部分,实行中央突破.由于动作比较呆板,进展目标固定而有限度,正面攻  击一般没有伴之于两侧的掩护,也未向敌方两翼同时实施快速、深远的钳形迂回,所以国民  党军队大都可以在遭受突击的情况下,从容撤出基本兵力,免遭合围.  尽管面对的是帝国主义国家中的一支二流陆军,但由于中国国力的孱弱和军事水平的低下,  中国军队也仅能对其实施牵制作战,无力采取歼灭行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国民党战场更  是表现消极,战略上形成了对盟国战场的严重依赖.严格意义上说,中国国民党军队从未对  日本占领者实施过一次重大的战略性进攻战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八年间虽然通  过游击战取得了很大成就,卓有成效地占据了广大的农村地区,并将敌人紧紧地压缩在重要  城市和交通线一带,但也没有对日军的战略战役军团——军、方面军,实施过歼灭性的打击  .当1945年8月日本投降时,“南方军”和“关东军”俱遭重创,建制残缺不全,但同时的“  中国派遣军”战略布势却基本完备,师团以上的建制从未遭到过全歼.  众所周知,是否能整建制地消灭敌人的战术兵团乃至战略军团,是现代军事学衡量战争水平  的一个重要志.  (五)  中国军民虽然抗战最久,但时间长短尚不足以论证“中国主战场说”.以欧洲战场为例,英  、法对德作战长达6年(1939年9月始),苏联不过4年(1941年6月始),但没有人会认为英、法  的西线是欧洲的主战场.  有些学者在讨论中国战场的牵制作用时指出,由于中国战场牵制了大量日军,有力地支援了  苏联的卫国战争和美、英的太平洋战争.他们引用美国总统罗斯福的话:试想一下,如果没  有中国的抗战,会有多少日本兵冲向东南亚,又会有多少日本兵冲向中东,他们将会与德军会  合.  这种说法固然不错,但我们也应该看到,盟国间的支援不是单向的,而是相互的.一些学者不  应该片面地单提我国抗战对别国的帮助,而忽视别国对我国的贡献.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侵  华日军有许多部队南调,从而减轻了中国战场的压力.再以“关东军”为例,尽管它始终部  署在中国土地上,但其战略上的真正对手并非是中国的军事力量(如东北抗日联军),而是苏  联的远东部队.“二战”期间,苏联远东军一直对日本“关东军”拥有军事优势,即使在19  41年12月德军逼近莫斯科的时候也是如此.如果不是苏联一直在“冷战”中遏制着关东军  ,使其有所忌惮,那么“关东军”主力一旦入关,必将形成攻占中国战时首都——重庆的现实  威协,其后果将不堪设想.最好的例证是1944年的豫湘桂战役,日军“中国派遣军”仅拼凑  了14万人,便轻易地从河南洛阳打到了贵州独山.  中国八年抗战的损失确实在亚太各国中位居首位,人员伤亡3000万,物资损失600多亿美元,  是受日本军阀戕害最重的国家.(对日作战中,美军伤亡32万人,苏军伤亡仅3.2万人)然而,  衡量一个战场的地位主要还不在于它自身的损失,而是歼敌的成绩.苏德战场的作用之所以  是第一位的,主要不是因为苏联在战争中牺牲了2000多万人,更重要的是苏军歼灭了1000个  德国师,并且攻战了柏林,在政治、军事和法律上毁灭了希特勒德国.  总而言之,笔者认为,尽管中国军民坚持了8年抗战,并有4年是在极为艰苦的环  境下单独作战,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和人类正义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从大战的整  个进程和现代军事学的自身规律来看,太平洋战场无疑起到了摧毁日本军国主义的决定性作  用,这是任何其它战场难以企及的.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日本人占领中国地图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