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近代西方英国殖民扩张张和现代中国的"一带一路"有什么不同

&一带一路“广州篇——海上丝绸之路南大门
本报记者 范杰 宋军
实习生 姚艾玲报道
广州,一座2200多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濒临南海,地处中国南部,是南粤大地的东江、西江、北江三江汇合处。从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广州的对外交流经历了一个“萌芽”到“发展”的过程,形成了“南海丝绸之路”,是迄今为止最古老的海上丝绸之路。
从海上出发,通往马六甲、印度和斯里兰卡等国家,促进了当时中国和其他国家的交流与沟通。到了隋唐,经济发展繁荣,广州对外贸易中心受到统治阶级的鼓励与重视,港口地位大大提升。明清时期,政府实行海禁,保留广州唯一通商口岸,在广州设立中国第一关。新中国成立后,按照独立自主、平等互利、互通有无的方针,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广州对外贸易与交流突飞猛进。30多年来的改革开放,广州凭借地缘优势与国际接轨,敢为人先,开拓进取,吸收了大量外资,成为东南亚最具影响力最有活力的外贸港口城市,出口创汇从1978年的2.5亿美元发展到2016年的7789亿美元。
发展大港口 打造国际航运
广州港是我国“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和长盛不衰的港口,腹地资源丰富,基建扎实,疏港集疏运系统完善,目前,已发展成为华南地区功能最全、规模最大、辐射范围最广的综合性主枢纽港和集装箱干线港,是全球物流链中的重要一环,堪称世界上最繁忙的黄金水道之一。广州港的快速发展,对广州国际航运中心和“一带一路”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近年来,广州市重点建设项目的南沙港区集装箱三期工程6个万吨级深水泊位和24个驳船泊位全面投产,广州港南沙港区一、二、三期集装箱码头工程连在一起,主岸线长5718米,驳船岸线长2730米,16个万吨级专业化集装箱深水泊位形成规模运作,配备有适应超巴拿马型集装箱船作业的装卸岸桥61台,可接卸世界上最大型的集装箱船。此外,南沙邮轮码头每年接待出入境旅客32.6万人次,位列全国第三。
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以发改基础[号文《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广州港南沙港区三期工程项目核准的批复》核准了广州港南沙港区三期工程项目。项目共建设4个10万吨级和2个7万吨级集装箱海轮泊位,设计通过能力为370万标准箱;建设24个2000吨级集装箱驳船泊位(港池水深和水工结构按靠泊1000吨级集装箱海轮设计),设计通过能力为200万标准箱;建设6个工作船泊位和相应的水、陆域配套设施,工程总概算为74.74亿元。
2012年8月,广州港南沙港区三期工程开工建设以来,交通运输部、广东省、广州市等有关领导十分重视和关心,先后多次亲临现场视察、听取汇报、指导工作,解决有关实际问题,为该工程建成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近年来,通过建设、设计、施工、监理和质监等单位的团结协作、努力拼搏,经过广大建设者艰苦奋战和共同努力,广州港南沙港区三期工程已按批准的建设规模和内容建设完成。
在上级部门、口岸单位的大力支持下,码头的效率不断提升,集装箱吞吐量节节上升。自日作业首艘外贸驳船、日作业首艘外贸班轮,外贸航线及吞吐量稳步增长。如今,南沙三期码头已引进泉州安通、中谷海运、华良物流、阳光速航等4家大型内贸班轮公司,开辟了9条内贸集装箱班轮航线和5条外贸集装箱班轮航线。2014年完成集装箱吞吐量30万标准箱,2015年完成142万标准箱,2016年完成205万标准箱,2017年计划完成集装箱吞吐量300万标准箱。
创建知识城 打造中新智慧硅谷
“中新知识城”是中国广东省政府和新加坡政府在广州市黄埔区共同设计、规划和建设的一座现代化的硅谷。日,知识城起步区建设在广州正式签约。知识城位于广州科学城北部,黄埔区九龙镇,属于丘陵山地,自然生态环境非常好;南至广河高速,东临九龙大道沿线以西,交通十分便利。知识城的总体概念规划由新加坡原国家总规划师刘太格领衔设计。中新知识城将建设高标准的基础设施,并全面推行绿色建筑,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发展低碳经济,实现人与建筑、自然和谐共存。中国和新加坡都本着精诚合作、平等互利的原则,共同加快知识城的项目启动建设。经过5年多的发展,知识城基本顺利完成了起步区的开发建设任务,知识经济产业发展呈现良好势头,为“十三五”时期的新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知识产权合作是中新合作的重要内容。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在中新广州知识城开展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综合改革试验,中新广州知识城由此成为中国首个也是目前唯一的“国家知识产权改革试验田”。先进的知识产权制度,让知识产权日益活跃,也使知识产权的价值得以充分体现,创新产业不断聚集。
国务院在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综合改革试验的批复中要求,严格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深化知识产权领域改革,破除制约知识产权支撑创新驱动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严格知识产权保护,盘活知识产权运营市场,提升产业发展层次,充分发挥知识产权激励创新的基本保障作用,激发创新活力,打通创新链条,释放创新效益,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发展,将中新广州知识城打造成为“立足广东、辐射华南、示范全国”的知识产权引领型创新驱动发展之城,为建设知识产权强国探索经验。
如今,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审查协作广东中心落户广州知识城,它是国家知识产权局在北京之外设立的首批审协中心之一,其专利实质审查量约占全国的1/5。在2016年底,其工程一期项目就已经完成封顶,预计今年下半年将会有2000余名研究生以上学历的专利审查员搬到广州知识城新盖好的办公大楼。此外,广州知识产权法院、广州知识产权仲裁院、广州知识产权交易中心等一批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和平台相继入驻知识城,新加坡知识产权局驻知识城代表处的筹建工作已正式启动,作为粤新合作的标志性项目,中新广州知识城立足于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知识经济新高地。广州市委常委、广州开发区党工委书记、黄埔区委书记陈志英介绍,截至2016年11月底,知识城已累计完成投资542亿元,累计注册企业230家,累计注册资本294亿元,初步形成了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装备、文化创意、生物与健康、科技服务等的产业集聚。陈书记表示:“与新加坡的合作,仅仅是开端。目前,中以、中英、中欧的许多项目也已落户。毫无疑问,广州知识城正成为‘一带一路’战略布局的重要平台。”
“老字号”广交会 引领外贸新起点
创办于1957年的“广交会”,是中国目前历史最长、层次最高、规模最大、商品种类最全、到会采购商最多且分布国别地区最广、成交效果最好、信誉最佳的综合性国际贸易盛会,距今已有60年的历史。跨越历史长河,广交会伴随着中国外贸的发展而逐步成长壮大,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窗口、缩影和标志。站在时代的新起点上,广交会作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沟通交流的重要桥梁,作为中国最重要的海外采购平台之一,已成为连接中国与沿线国家经济贸易的纽带,在推动双边贸易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广交会”的交易额从1957年的1800万美元增长到2017年的30020百万美元(仅春季交易统计)。
第121届广交会于日在广州拉开帷幕。本届春季广交会在广州国际会展中心火热进行,与以往不同,此次进口展区采取“以展促贸”的模式,众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展团纷纷亮相进口展区,成为展会主要亮点。据统计,共有“一带一路”沿线的24个国家和地区的参展企业364家、展位616个,占进口展区参展企业比例约58.7%、总展位数比例约61.72%,环比均略有增长。其中包括埃及、土耳其、印度、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展团。此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采购商直接邀请量,占采购商总邀请量的48%;展会各项指标均有增长。
记者获悉,广州市商务委大力支持民营企业拓展沿线国家市场,支持民营企业品牌国际化、参加境内外展览、发展旅游购物和跨境电商等一系列措施,使民营企业实现进出口持续较快增长,非洲、东盟、欧盟、美国和中东成为广州市民营企业的五大贸易伙伴。众多实体经济企业在广交会上找到了新的出路。譬如广州森大贸易有限公司推出一款新型抗污抗腐蚀喷墨抛光瓷砖,采用先进技术给产品抛光除釉,从国外引进先进的脱硫防尘塔,处理排放的废气并进行脱硫,与传统产品相比,其环境污染减少50%以上。该公司在“走出去”的过程中注重向世界传递绿色生产理念,目前已经在非洲的加纳、坦桑尼亚、肯尼亚、科特迪瓦、南美洲的秘鲁、哥伦比亚等六个国家设立七家全资子公司。该公司是参与广交会成千上万家企业的一个典型案例,广州的企业不断关注广交会信息,抓住广交会机遇,立足广交会平台,不断扩大自身优势,更主动、更有规划地“走出去”,抢得市场先机和制高点。
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了“广交会”的健康发展,增添了广东作为中国第一外贸大省的活力和魅力。2017年广东第一季度因空调、手机、冰箱等机电产品的出口大幅增长,对美国进出口增长了12.0%,增幅同比提高15.5个百分点,拉动了珠三角进出口增长1.5个百分点。美国科特勒咨询集团(中国)合伙人曹虎认为,中国已从最早的全球低成本加工中心向全球科技产业中心发展,国产家电拓展了美国市场的内涵。
在外贸形势复杂严峻的今天,广交会凭借“一带一路”的强劲东风,与我国外贸方式转变的过程相伴相随,通过“线上+线下”的融合,大大助力智慧广交会的建设,推广线上线下结合的创新展示模式,全面配合外贸中心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优化广交会官方网站展商展品查询系统,高效安全地提高了展览成效。
广州市政府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为了“一带一路”在广州的推进,“老字号”的广交会将不再是过去简单的一般贸易订单与出口,也不再仅仅局限于一年春秋两届的采购商聚会,面对“互联网+”带来的跨境电子商务发展,广交会大力推进电商平台的构建,全力打造“永不落幕的广交会”。
新闻拼盘 品味中国
中国产经新闻,经济成功人士的标志读物
订阅:微信号cien_offical (或查找公众号“中国产经新闻”)
微博:@中国产经新闻报官方
投稿: 讲述,你在产经一线的故事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新闻拼盘,品味中国 中国产经新闻,经济成功人士的标志读物
深度,深入,还事情以本来面目
今日搜狐热点503 Service Temporarily Unavailable
503 Service Temporarily Unavailable
openresty/1.9.7.4拒绝访问 |
| 百度云加速
请打开cookies.
此网站 () 的管理员禁止了您的访问。原因是您的访问包含了非浏览器特征(3a8f79d830b343ef-ua98).
重新安装浏览器,或使用别的浏览器《“一带一路”:机遇与挑战》:以国际视角解读国家战略
  [精彩选读]
  讲好“一带一路”故事,奉献国际公共产品
  古人云,“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丝路外交,作为中国外交的大局,需要长期经营、精心策划、妥善运筹,其中“民心相通”尤为关键。公共外交要解决建设两条丝绸之路的“五通”中的民心相通。古老的丝绸之路将沿途各国变成了好邻居、好朋友、好伙伴。“亲望亲好、邻望邻好”,中国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坚持睦邻、安邻、富邻,积极践行“亲、诚、惠、容”理念,丝路公共外交就是要努力把中国的发展与沿途各国的发展对接起来,把中国梦与沿途各国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梦想对接起来,让周边国家从中国的发展中获得裨益和助力,也使中国从周边国家的共同发展中获益。
  (一)
  “一带一路”伟大倡议是中国外交新政,不仅有利于化解中国的产能过剩,立足中国全面开放战略,而且以中国在全球分工体系中新的比较优势开创欧亚大陆一体化,这是首先要向国际社会阐明的。其次,丝路沿途国家及域外国家对“一带一路”怎么看,也是丝路公共外交重点工作对象。如此说来,丝路公共外交的三大对象:
  其一,针对丝绸之路本身的公共外交:文明共同体。2014 年6 月笔者在乌鲁木齐参加国新办举办的“共建、共享、共赢、共荣丝绸之路经济带”会议。与会国际嘉宾对中方的丝路战略说,连连发问:何谓丝绸之路经济带?包涵哪些国家?中国想干嘛?给我带来什么好处和风险?如何与已有的地区架构兼容?其结果,欧美冷眼旁观,俄罗斯冷嘲热讽,中亚满腹狐疑,南亚一头雾水……这是会议开幕第一天的普遍反应。经过一天中国官员、学者连番解释,第二天气氛总算和谐许多。这提醒我们,“一带一路不宜称为“战略”,更好的说法是“倡议”。要慎谈战略,多讲文明及包容性发展,核心是,丝路复兴,要旨在于开创全球化时代的文明共同体。
  其二,针对域外国家的公共外交:利益共同体。“一带一路”是需要几代人持续不断的艰苦努力才能建成的伟大事业,如何处理好与美国主导的现行国际体系及全球化关系?换言之,“一带一路”如何与地区已有合作架构及国际体系实现共融、共通,实现域外国家与域内国家的共享、共赢?这是丝路公共外交必须回答好的大问题,也就是丝路精神的开放、包容原则如何打造域内、域外利益共同体的问题。
  其三,针对域内国家的公共外交:命运共同体。丝绸之路是和平、贸易、文化交流之路。发展“一带一路”面临海上安全风险、国家猜忌,以及宗教、三股势力等挑战,如何确保安全的发展与发展的安全?这就要将中国的和平发展理念外延。“一带一路”也是切实回答中国崛起后给世界带来什么——发展的机遇与安全的责任。中国是世界贸易大国中仅有的非美国盟国,长期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没有海外盟友与军事基地,只能通过租赁、特许经营权、合建港口等方式解决海上通道安全及未来航母补给站等问题。这就是中国和平发展、可持续安全观的极好展示。同时,基础设施投资都是战略性、长期性的,有赖于沿途国家的政局稳定、对华关系稳定。要防止可能的颜色革命干扰和对华挑拨。因此,丝路相关国家,包括沿途及利益攸关方,在实现各自国内良治、善治基础上,共同提供安全公共产品,确保丝路的和平稳定,必须以同甘共苦精神,塑造命运共同体意识。
  (二)
  传播丝路文化、讲好丝路故事、阐明丝路精神,是丝路公共外交的三大内涵。
  传播丝路文化,关键挑战是将对传统丝路文化的兴趣与热爱转化为对当代丝路文化的兴趣与热爱,将对当代丝路文化的兴趣与热爱转化为对现实“一带一路”的兴趣与热爱。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要以理服人,以文服人,以德服人,提高对外文化交流水平,完善人文交流机制,创新人文交流方式,综合运用大众传播、群体传播、人际传播等多种方式展示中华文化魅力。”习总书记关于中华文化的论述完全适用于丝路文化。尤其是,针对域外国家对“一带一路”的猜忌、疑惑,要以丝路文化的魅力实现有效化解,将丝路文化与其他文化的共通性挖掘出来,通过丝路文化的复兴而推动其他文化的复兴和人类文化的繁荣。
  讲好丝路故事,已经成为丝路公共外交的重点努力方向。需要丝路国家的历史学家、文学家、艺术家们,借鉴人类丝路文明研究成果,讲清楚丝路故事背后的制度根源与文化基因,将其转化为“一带一路”所开创的新型治理体系与发展模式,开创更具包容性的全球化,实现丝路安全、发展、治理的三位一体。用好大数据,以宏大叙事讲清楚丝路所推动的文明转型——5000 年来首次实现从内陆文明向海洋文明、从农耕文明向工业(信息)文明、从地区性文明向全球性文明转型,以及这三种转型对人类文明转型的伟大贡献。与国际主流媒体、出版社合作提供影视、文学作品,将这种宏大叙事变成诺贝尔文学奖、世界电影大奖、网络游戏等产品。
  阐明丝路故事背后的丝路精神,是丝路公共外交新的努力方向。必须讲清楚丝路成功故事背后的价值根源及其普适性,向国际社会广为传播丝绸之路承载的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精神。和平合作,就是通过坦诚对话、深入沟通进行平等交流,不断深化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交流合作,形成命运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将政治关系优势、地缘毗邻优势、经济互补优势转化为务实合作优势、持续增长优势。开放包容,就是以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兼收并蓄、博采众长。这是丝绸之路精神最显著的特征。在深化丝绸之路沿线国家间的交流合作中,应坚持相互包容、求同存异,充分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互学互鉴,就是在尊重文明多样性、道路多样化和发展水平不平衡等差异的基础上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互利共赢,就是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和地区通过互惠合作,共同应对威胁和挑战,共同谋划利益和福祉,进而实现互惠互利的共赢发展。丝路精神中,和平合作是前提,开放包容是根本,互学互鉴是手段,互利共赢是目的。丝路精神是人类精神的宝贵财富,并且与时俱进地推动全球化新时代人类共同精神的形成。
  (三)
  丝路公共外交的精髓在于发掘、传播、阐释好21世纪的丝路文明,把握好复兴、包容、创新三部曲。
  第一步是复兴:亚欧大陆被地缘政治学家麦金德誉为“世界岛”。“一带一路”的伟大倡议及建设,正在塑造“欧亚人”共同身份,让欧亚大陆重回人类文明中心。亚欧大陆本是世界文明中心,至少在埃及文明衰落之后如此。东西方两大文明经过历史上的丝绸之路联系在一起,直至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崛起,切断丝绸之路,欧洲才被迫走向海洋,而欧洲走向海洋也得益于中国的指南针、火药等四大发明,经过阿拉伯传到欧洲。欧洲走向海洋,以殖民化方式开启全球化,丝绸之路衰落,东方文明走向封闭保守,进入所谓的近代西方中心世界。直至美国崛起,西方中心从欧洲转到美国,欧洲衰落,历经欧洲一体化而无法根本上挽回颓势。如今,欧洲迎来了重返世界中心地位的历史性机遇,这就是欧亚大陆的复兴。欧盟的互联互通与中国的“一带一路”对接,以政策、贸易、交通、货币、民心这“五通”对接和平、增长、改革、文明这中欧“四大伙伴”关系,让欧亚大陆回归人类文明中心,并辐射至非洲大陆,推动实现人类持久和平、共同繁荣。
  第二步是包容:“一带一路”成功的关键在于实现相关国家发展、安全与治理的三位一体——在国内实现有效治理基础上实现丝路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安全,实现中华文明、阿拉伯文明、穆斯林文明、波斯文明、印度文明、基督教文明等丝路沿途文明的复兴、转型与创新,共塑新丝路文明。传统全球化由海而起,由海而生,沿海地区、海洋国家先发展起来,陆上国家、内地则较落后,形成贫富差距。“一带一路”倡议鼓励向西开放,带动西部开发以及中亚、蒙古等内陆国家的开发,在国际社会推行全球化的包容性发展理念,开启全球化新时代文明包容互鉴的新篇章。
  第三步是创新:“丝绸之路”不仅是欧亚大陆贸易通道,也是欧亚文明交流的纽带。“丝绸之路经济带”不仅在全球化时代继承了古老贸易与文明通道,更开启陆上全球化以对冲海上全球化风险,开启文明交流互鉴以实现欧亚大陆的和平与繁荣,开启人类可持续发展新文明。“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则开创了有别于西方列强走向海洋的扩张、冲突、殖民的旧模式,有效规避了传统全球化的风险,开创人海合一、和谐共生、可持续发展的新型海洋文明。
[责任编辑:“一带一路”对经济全球化意味着什么
  【环球时报记者 尹野平】继2016年二十国集团杭州峰会后,将再次迎来重大的主场外交盛会。本月14日至15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将在北京举行。这是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就此召开的规格最高的国际性会议,届时将有28个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出席论坛。如今,中国的&一带一路&项目在全世界遍地开花结果,广受好评。而在该倡议提出之初,很多人不知道它指的是什么、要做什么,甚至出现了一些非议的声音。这样的转变是如何发生的?&一带一路&对于经济全球化意味着什么?《环球时报》记者近日就此话题独家专访了李君如。李君如是中共中央党校原副校长、中共中央直属机关侨联主席,他是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常委。
  &一带一路&将经济全球化推进到新阶段,形成新格局
  环球时报:5月的峰会召开在即,在此之前,&一带一路&倡议在国外已经很知名,您了解的情况怎样?
  李君如:&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是中国2017年第一场主场外交活动。&一带一路&倡议自2013年9月和10月正式提出来后,到目前不满4年,但是已经有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共同参与,其中有4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同中国签署了合作协议。这次高峰论坛的举行地点在中国,而且讨论的是中国倡议,因此意义非同寻常。
  环球时报:&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前两年,很多人不知道它指什么、做什么,从那时的许多人&不了解&到现在的赫赫有名,其间发生了什么?
  李君如:要搞清楚是怎么一回事,必须把它同经济全球化联系起来,放到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去认识和理解。在&一带一路&倡议刚提出来的时候,国际社会有积极呼应的,也有冷眼旁观的、恶意诽谤的。有人说这是中国将产能过剩的危机转嫁给他人,有人说这是中国版的&马歇尔计划&,也有人说这是新殖民主义,更有人说这是中国排斥欧美之举。现在,这样那样的说法都应该澄清了。如果我们把&一带一路&倡议同当今世界上出现的逆全球化、反全球化思潮对比一下,就可以发现,&一带一路&的本质要求是经济全球化。中国提出这一倡议不仅顺应了经济全球化的要求,而且把经济全球化推进到了一个新阶段,形成了一个新格局。
  &除了航运技术,高速公路和高铁的出现把内陆经济同海洋经济打通了&
  环球时报:为什么说&一带一路&是把经济全球化推进到了一个新阶段、新格局?
  李君如:关于经济全球化,我的看法是,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它不是哪个人人为推动起来的,而是社会化生产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经济全球化经历过很多轮,最近这一轮是在上世纪70年代开始的。但是,这一轮经济全球化从一开始,就有反全球化运动加以抗衡。这三四十年来,全球化和反全球化一直在斗,但经济全球化仍势不可当。
  与此同时,我们党在参与经济全球化之初就已经注意到,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有长处,也有局限性。我们为此制定了&趋利避害&的对策。
  就西方国家来讲,他们最初逼迫中国融入全球化是有意识形态考虑的,希望逼迫中国进入西方体系,结果失算了。他们万万没想到,参与全球化给中国提供了机会,使中国发展起来。
  现在,经济全球化之所以遇到很多挫折,主要是因为:第一,这一轮经济全球化是西方主导的,在资本的趋利性指导下,西方国家的经济出现了空心化趋势,他们国内的就业等问题越来越严重;第二,西方国家一方面大量依赖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商品,另一方面又以安全为名限制高新技术出口,导致国际贸易出现了大量逆差,致使有些国家转向贸易保护主义;第三,对金融监管失控,虚拟经济为投机经济打开通道,蓝领底层的生活受到伤害,白领中产阶级下层的生活也受到影响,内部社会矛盾的激化导致民粹主义在等西方国家扩大了影响。这与其说是经济全球化带来的问题,还不如说是美国和西方国家主导的经济全球化带来的问题。
  搞清楚这些是是非非,可以看到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不能说是经济全球化走到了终结之点,而只能说经济全球化走到了历史性的转折点。美国和西方国家主导的经济全球化出现的问题,要求我们改革国际经济秩序,完善全球经济共治。由此推动经济全球化进入新阶段。
  这里,我特别要指出的是,经济全球化的出现和推进是由技术支撑的。过去的经济全球化依托的是航海技术,因此经济全球化主要是从大西洋到太平洋的海洋经济全球化。现在则不同了,除了集装箱航运技术外,高速公路和高铁的出现把内陆经济同海洋经济打通了。我们的&一带一路&就是个标志。比如铁路以连云港为起点,可以穿过博斯普鲁斯海峡到达欧洲。最近媒体报道的从义乌到欧洲的中欧班列,就是一个象征。这样的经济全球化已经不是大西洋经济的全球化,也不是太平洋经济的全球化,而是海洋经济和内陆经济打通了的经济全球化。
  现在的经济全球化,确实在形成一个全新的格局。所以,&一带一路&的意义绝对不是只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加强贸易的问题,而是整个经济全球化进入新阶段的标志。
  文化差异与地缘政治带来的误读
  环球时报:我们在报道中发现,很多国家对&一带一路&感兴趣,但如何对接是个大问题,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李君如:&对接&这个概念,是中国提出的。这是一个技术性的概念。还有一个更高层次的概念,也是中国提出的,属于价值观性质的概念,叫做&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些概念都是习近平主席提出的,非常好,有针对性,可以避免人家的误读。
  我这里所说的&误读&,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由于文化差异产生的&误读&。去年我从新疆出发,到中亚的、西亚的走了一趟。在实地考察中,发现无论是&丝绸之路经济带&,还是&海上丝绸之路&,它穿越的是一个非常强大的文化多元区域。由于历史和文化的原因,要推进&一带一路&,必须按照习近平主席所说的要解决好&民心相通&的问题。也就是说,&一带一路&主要是&经贸一带一路&,但又不单纯是&经贸一带一路&,还要走通&文化一带一路&,用&文化一带一路&来支撑&经贸一带一路&。当然,文化的&对接&非常不容易。关键是要找到各方的&文化认同点&。
  另一种是由于地缘政治产生的&误读&。去年我从新疆出发考察前,先在那里参加了中亚五国、南高加索三国政要和专家学者出席的研讨会,听取他们对推进&一带一路&的看法。大家几乎异口同声赞扬习近平主席的&一带一路&倡议,但又毫不隐瞒地向我们倾吐他们的苦楚。那就是,他们在地缘政治框架下,不得不面临一个&选边站&的问题。我在会上介绍了习近平主席关于&对接&的思想,比如&一带一路&倡议是和哈萨克斯坦的&光明之路&对接的,更是和的&欧亚经济联盟&对接的。因此,我们不需要他们在中国与俄罗斯之间&选边站&。他们则表示不选边不行,有的说在安全上只能选俄罗斯,在经济上可以选中国。因此,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在外交上必须进一步处理好我国同俄罗斯、等地缘政治中一些关键国家的关系。
  &一带一路&受欢迎,贸易保护兴起,两者并行说明什么?
  环球时报:现在提到&一带一路&,好像进展比较大的是陆上丝路,海上丝路建设会因此滞后吗?
  李君如:&海上丝绸之路&主要依靠航海技术和信息化。高铁、高速公路将内陆打通,&海上丝绸之路&则比较缺乏新的技术手段。&海上丝绸之路&的国家很多是岛国,他们既希望中国过去,也担心影响同印度、美欧的关系。而我们的航海技术尚未像高速公路、高铁那样有新的突破,支付宝之类的信息化产品那些国家又不用。不过我认为,&海上丝绸之路&的情况不用太担心,因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打通后产生的辐射力很重要。&
  环球时报:当今世界,一面是贸易保护主义、民粹风潮在兴起,一面是&一带一路&受到欢迎,它们既并列前行,又相互关联,这体现了当今世界的什么特征?
  李君如:以西方为主导的经济全球化的矛盾之一是内部矛盾,即社会结构分化,底层民众生活困难。这使得发展中国家受挫,普通民众得到的利益不多。西方国家为了搞资本扩张,在全球搞跨国公司,实体经济出去了,从他们的国家来讲,钱越来越多,而老百姓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这是他们主导的经济全球化的内部矛盾,是他们造成的。西方主导的经济全球化面临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一是西方发达国家本国利益与全球利益的矛盾;二是他们国内资本利益与人民利益的矛盾。
  中国这几年除了参与经济全球化,很注意化解社会矛盾,做了很多脱贫致富的工作。西方国家缺少这一块。现在发展中国家已经注意到了。
日,法国总统大选迎来第一次投票。...[]
版权作品,未经《环球时报》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责编:林小艺
环球时报系产品
扫描关注环球网官方微信
扫描关注 这里是美国微信公众号
扫描关注更多环球微信公众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英国的殖民扩张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