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若想求福报、求平安果应当什么时候吃,我们应当如何行持?

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讲到感应方面,诸位特别注意啊。有许多人来修佛法、修密就求感应,求什么 保佑我,保佑我发财,又保佑我健康,保佑我妈妈好、儿子好、孙子好、老公好、太太好、外婆好,都好,你拿些什么代价 就是
南无飒哆喃
不用力气去讲一句话,然后什么都要,你看这个人可以学佛吗 佛要去掉贪嗔痴,结果我们学佛的人比什么人都贪、都小器,十块钱买三根香蕉来拜拜,拜完还带回去给儿子吃,然后要中爱国奖券、要股票发财、放的账不要倒、不..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学佛求的 最大 福报是平安,这就是 最大 的 感应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当前位置: >>
预科14届入行论班第一次考试资料和答案堆砌(日)
预科系 14 届入行论班第一次考试复习范围(共 109 题) 答案未经整理, 请自行选择, 以下内容均来源于网络, 只供参考,有答案重复的,请择取需要的。 《预科系入行论教材》第一册 第1课 1、《入菩萨行论》属于显宗还是密宗法要?是论典 还是经典?在印度、藏地弘扬的状况如何? 答:1《入菩萨行论》属于显宗法要,是论典。 2、1)印度:根据堪布根华的《入菩萨行论注疏》
在 印度大概有 108 个《入菩萨行论》的注疏。以前印度 的造论规矩相当严格,一般的论典不能公开出版,只 有通过所有高僧大德的共同商量、审核,认为这部论 典能够真正有利于众生,才有“出版权”,故从 108 个注疏就能推知,印度对《入菩萨行论》是非常的重 视。 2)藏地:翻译成藏语的《入行论》有 8 本,各大教 派一致公认必需要学习的,唯有这部《入菩萨行论》。 不仅如此,藏传佛教任何一个教派、任何一个高僧大 德,在撰著大乘论典时,几乎都要引用《入菩萨行论》 的教证。例如,《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引用过三分之 一左右,《大圆满前行引导文》、《大圆满心性休息 大车疏》引用了相当一部分,噶举派、萨迦派、觉囊 派的诸多论典中, 《入菩萨行论》的颂词也随处可见。 这所以如此,本论的重要程度可见一斑。 3 )从现在情况来看汉传佛教学习《入行论》还不足 够。 2、宁玛派有哪些大德对《入菩萨行论》作过注释? 你是否了解寂天菩萨的几大稀有传记? 根据堪布根华的 《入菩萨行论注疏》 , 印度大概有 108 个《入菩萨行论》的注疏,可见当年的印度大德们对 本论是何等重视。 大家应该清楚, 汉传佛教历来对 《金 刚经》相当重视,但《金刚经》的注疏到目前为止有 多少本?通过网络也可以看得出来(学院除了个别发 心人员外,任何人不得使用电脑,更不用说上网了, 故此处并非指学院的人)。而且在过去的印度,造论 规矩相当严格,一般的论典不能公开出版,只有通过 所有高僧大德的共同商量、审核,认为这部论典能够 真正有利于众生,才可以有“出版权”,故从 108 个 注疏就能推知,印度对《入菩萨行论》是非常重视的。 翻译成藏语的《入行论》,大概有八本[ 有些论师认 为有十个版本。],其中比较出名的有慧远论师、那波 瓦尊者(黑论师)、善天论师、金洲论师等的注疏。 在这部《入行论释?善说海》当中,印度最主要的几 1 位论师,如普明论师、贤德巴的教言,基本上都已引 用了[ 藏文《丹珠尔》大概有两函是印度论师的注疏, 108 本讲义中译成藏文的只有八九本。 ]。 藏传佛教中, 不管是格鲁派、噶举派、萨迦派,还是我们宁玛派, 每个寺院共同认可的、必须要学的一部论典就是《入 菩萨行论》。华智仁波切的传记中说:格鲁派主要依 靠甲曹杰的注疏,噶举派依据华沃作隆昌巴的广释, 萨迦派依据萨迦色朗则莫[ 萨迦色朗则莫:萨迦五祖 之一。]的讲义,而我们宁玛派,在华智仁波切还没有 出世之前, 依无著菩萨所造的 《入菩萨行论? 善说海》 , 华智仁波切出世以后,则有堪布根华、根桑秋扎等的 注释(藏传佛教中,此类广为人知的讲义大概有 20 多个),尤其是噶当派,《入菩萨行论》被尊崇为必 须要学的“噶当六论”之一。 寂天菩萨生平有七个稀有传记,寂天论师的具体降生 年代,历来有一些辩论,布顿大师的《布顿佛教史》、 觉囊多罗那他的 《印度佛教史》 、 有些现代人写的 《佛 教思想概论》等中,记载的年代各有出入。以前有本 书――《与西藏有缘》,里面说寂天论师于公元 687 年降生,763 年圆寂。还有一位博士写的书中说寂天 论师生于公元 650 年, 圆寂于 750 年, 住世有一百年。 不管怎么样,寂天论师大概是七、八世纪中叶的人。 在七大稀有传记当中,今天首先讲第一个:寂天论师 是善铠国王的太子,原名寂铠甲,小时候他就与其他 孩子完全不同,由于前世串习了大乘佛法的缘故,自 小就对佛法、三宝有非常虔诚的信心,经常供养十方 三宝,还有婆罗门、比丘等等。他的相续中与生俱来 随解脱分善根,不仅对出世间的解脱法门有一定信 心,而且对众生非常慈悲,尽管自幼降生于王宫,但 对身边的大臣、亲朋好友常以慈悲心对待,尤其是看 见一些病人、穷人或者可怜的众生,就会生起强烈的 悲心,经常救护、帮助他们。 在大概六七岁的时候,按照印度的传统,他开始学习 工巧明等世间技艺,全部了如指掌之后,国王非常欢 喜,大臣们也特别高兴。后待年龄稍长,他准备继承 王位,按当时的传统,登基前要举行一个授权灌顶, 正当大家为此准备的时候,当晚寂铠甲做了一个梦: 梦中, 文殊菩萨坐在他将登基的王座上, 对他说: “善 男子,我是你的上师,你和我同坐一座是不应理的。” 另有些书中(《印度佛教史》)记载:度母(萨让的 《入菩萨行论讲义》中说是金刚瑜伽母)用温水给寂 铠甲灌顶,在接受灌顶时他觉得特别烫,难以忍受, 此时度母就告诉他:“现在的这个不是很难忍,如果 你明天继承王位,获得了王权灌顶,来世的地狱铁水 比这还难忍!”并劝诫他看破一切世间法,舍弃王位, 到东方的贝嘎地方面见文殊菩萨。得到这个授记后, 寂铠甲早上醒来前思后想,决定放弃王位,骑着一匹 骏马, 像当年的释迦牟尼佛一样离开王宫, 赴东而去。 在二十一天中,他不吃不喝,一直前往东方的贝嘎地 方(有些史书记得不是很详细)。当他到了那里的森 林,恰好遇到一个美女,饥渴难耐的他让美女帮忙看 一下马, 自己走到泉水旁想喝一点水。 正准备喝水时, 美女告诉他:“不要喝这些世间的水,你要是真的口 渴,可以饮用这个甘露。”于是给了他一些甘露,解 除了他身体上的疲劳。体力恢复后,他问:“你从什 么地方来?” 美女回答:“贝噶地方的森林里面。 森林中有位具足圆满功德的上师,他经常入于文殊金 刚定。”听到这个上师的名字,寂铠甲犹如穷人获得 了如意宝一样,心中数数欢喜,请求美女无论如何要 带他去拜见这位上师。美女答应后,带他去了上师那 儿,只见那位上师犹如十万个太阳照射须弥山般威 严,身口意三门极为调柔寂静,一见之下,寂铠甲马 上生起了极大的信心,遂将所骑之马、身上的饰品全 部供养,乞求摄受。上师摄受他之后,传授了文殊金 刚等持,后来他在上师身边静修十二年,面见了文殊 菩萨,从而获得了殊胜成就。 文殊师利勇猛智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三世诸佛所称叹 我今回向诸善根 普贤慧行亦复然 随彼一切常修学 如是最胜诸大愿 为得普贤殊胜行 第2课 3、在闻法的过程中,还应该避免几种过患??闻法 四想?是指什么? 答:1、闻法规律有三种发心,具体分为不善的发心; 善的发心和无记的发心。善的发心又分为上士道发 心,中士道发心,下士道发心。 2、闻法时应避免以下几种过患: 1 )三种过失:耳不专注的过失、心不专注的过失、 杂烦恼的过失; 2)六种垢染:傲慢、不起信心、没有希求心、外散、 内收、疲厌; 3 )五种不持:持文不持义、持义不持文、未领会而 持、上下错谬而持、颠倒而持。 闻法四想:《华严经》中说:“善男子,汝应于自己 作病人想,于法作妙药想,于善知识作名医想,于精 进修持作医病想。” 梵语的目的是什么? 海??第3课 4、?善说海?是以什么方式命名的?什么叫?善说 答:〖入行论释?善说海〗。是以比喻和意义相结合 的方式命名的。 “善说海”是注释的名称。“善说”指完整无缺地宣 讲大乘《入菩萨行论》的甚深意义,“海”指本论所 引用的教证、理证相当丰富,犹如大海是一切宝藏的 来源,而此处教法证法的来源就是这部论典,以比喻 和意义相结合的方式,故取名为“善说海”。 第4课 5、请解释本论真实论名。取名有何必要?论名使用 为什么叫做《入菩萨行论》呢?入就是加入、趋入的 意思,通过学习本论,我们可以趋入大乘菩萨的殊胜 行为――六波罗蜜多的愿行当中,所以叫做《入菩萨 行论》。这一点,我们不仅要从字面上通达,还要从 意义上了解,如果我们学习论典只是大概地了知一 下,而没有真正去领悟,这是非常不合理的。 〖那么,这一论名是以什么方式而取的呢?〗经论取 名的方式非常多,《解深密经》中列有四种∶以地名 而取、以人名而取、以比喻而取、以意义而取。这个 世间上不管什么东西都有各自的名称,人有人的名 称,地有地的名称,山河大地、任何事物都有其不共 的名称,同样的道理,佛经有佛经的名称,论典也有 论典的名称,它们的取名不是无缘无故的,〖通常而 言,命名的方式有以所说之义、能说之量、作用、地 点、眷属、时间与比喻来命名。〗“所说之义”是指 以意义来取名,比如《入菩萨行论》、《十地经》、 《菩提道次第广论》;“能说之量”指以能说词句的 数量来取名,如《中观四百论》、《戒律三百颂》、 《七十空性论》、《六十正理论》、《事师五十颂》; 有些经论以“作用”而取名,如《贤愚经》、《大解 脱经》;也有些以“地点”而取,例如《楞伽经》是 以释迦牟尼佛讲法所在地楞伽山而得名;有些以“眷 属”而取名,如《龙王请问经》、《弥勒请问经》, 以及汉传佛教的《六祖坛经》、《了凡四训》,有些 以请问者的名字而取,有些以作者的名称而取;还有 些以“时间”而取名,如《贤劫经》宣说了贤劫中出 现的千佛名称及功德; 有些以 “比喻” 而取名, 如 《稻 秆经》、《金刚经》等等。 〖此论是以其中的第一种方式来取名的。〗《入菩萨 行论》是从意义上来取名的。顾名思义,这部论典主 要宣说了我们如何趋入菩萨行为,这是词句上的理 2 解,若深入其内在的涵义,则是我们从现在起一定要 真正加入大乘行列,每个人心里都要发下这样的誓 愿。通过学习《入菩萨行论》,使每一个人都能得到 佛法的利益,这是我们此次学习的目的。 2、论名用梵语有什么意义:1 在我们相续中播下解脱 的种子;2 来源清静;3 忆念译师们的恩德; 6、国王赤热巴巾为了辨别三藏,特意规定的顶礼方 式有哪几种?本论属哪一种? “顶礼文殊童子”可以表明《俱舍论》属于论藏。此 规定来源于藏地古代三大法王之一的赤热巴巾 。他 对出家人特别恭敬,每次见到出家人都五体投地,且 将发髻散开铺于地上,请其从上踏过。赤热巴巾在藏 地建立非常广大的译经场,对古老的藏文及其文法进 行了改造,并且对三藏的顶礼句作了特别规定:凡属 律藏所摄,前面一律加“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这 是由于因果深细难测,戒律的开遮持犯,菩萨与声缘 罗汉无法抉择,唯有佛陀才能完全通达;凡属经藏所 摄,前面加“顶礼诸佛菩萨”,因多数佛经是佛与菩 萨以问答方式记录下来的; 凡属论藏所摄, 前面加 “顶 礼文殊菩萨”,只有文殊菩萨具有细微深妙的智慧, 可以清晰辨明万法之差别,因此论藏前如是称颂顶 礼。 然而,并非所有三藏皆以此三顶礼句来划分,在赤热 巴巾之前有很多论师,他们有时也是根据自己不同本 尊,及自己有信心的佛或菩萨进行顶礼,因此不能一 概而论。 〖由于此论属于经藏的范畴,因而按照国王规定的顶 礼方式,在一切佛菩萨前顶礼膜拜,这是译师所作的 顶礼。〗赤热巴巾时代之前,藏地的译师们在翻译时, 一般是对自己最信仰的佛菩萨作顶礼,后来国王赤热 巴巾为了辨别三藏, 特意规定: 在律藏方面的经论前, 应该“顶礼一切智智佛陀”,因为戒律方面的因果非 常细微,唯有佛陀的尽所有智、如所有智才能完全了 达,诸菩萨和声闻缘觉也无法通彻这样的因果取舍; 在经藏或属于经藏的论典前,应该“顶礼诸佛菩 萨”,因为大多数的经藏是佛和菩萨以问答方式而形 成的,如《文殊请问经》、《弥勒请问经》、《富楼 那请问经》;在论藏或对法方面的经论前,应该“顶 礼文殊师利菩萨”,因为唯以文殊师利菩萨的敏锐智 慧,才能辨别蕴、界、处、缘起等一切对法的概念、 数目、定义。 自赤热巴巾时代以后,藏地基本上采用这种顶礼方 式,一方面是尊重国王的规定,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辨 3明三藏的分类,使人们从顶礼句上即可看出这是属于 经、律、论哪一方面的教典。在汉传佛教中,虽然鸠 摩罗什、唐玄奘等译师翻译了大量前所未有的经论, 但在顶礼句方面几乎没有这种传统,所以,如果翻阅 汉文《大藏经》,就分不清楚到底哪个属于论藏、哪 个属于律藏。 国王赤热巴巾对佛教的贡献相当大,不仅如此,他 对出家人也是非常尊重:国王有一个长长的发髻,上 面缀有各色的绸缎,如果见到出家人或者僧团,他就 把自己的发髻松下来铺在地上,让出家人在头发上踏 过。国王对出家人如是的尊敬,以致当时藏地佛教非 常兴盛。赤热巴巾还要求每一个出家人应该由七户施 主供养(不像我们这里有些出家人,不要说是七户, 就是一个居士也找不到,非常痛苦,但有些出家人特 别富裕,可能有七百多户也不知道),并且在译经方 面作出了非常了不起的贡献。就像汉传佛教中的顺治 皇帝、康熙皇帝、乾隆皇帝一样,我们藏传佛教历史 上也有以国王形式来护持正法的情况。无著菩萨在造 论时,也是依照赤热巴巾的这种规定对译礼句作了解 释。 相关知识: 1 、在律藏方面的经论前应该顶礼一切智智佛陀;在 经藏或属于经藏的论典前应顶礼诸佛菩萨;在论藏或 对法方面的经论前应顶礼文殊菩萨。 7、对于本论,善天阿^黎、那波瓦阿^黎分别是怎 么分判的? 答:阿^黎善天认为:以初善、中善、后善可以包括 整个这部论典的内容。按照顺序,初善即顶礼句,中 善是从顶礼句到回向品之前,后善为回向品。 那波瓦阿^黎则认为:以造论之因、宣讲六度、感念 恩德而作礼这三部分可包括此论。也就是说,造论之 因是从“暇满人生极难得”开始的前三品,回向品宣 说布施度,不放逸品与正知正念品宣说戒律度,其余 的内容在颂词中显而易见。 第5课 8、?善逝法身佛子伴,及诸应敬我悉礼?: (1)从?断??证?的角度解释?善逝?的涵义; (2)请详细解释?法身?分哪两个方面? 答:1 、从断的角度:将烦恼障和所知障最细微的习 气全部断尽,得到佛陀的果位,称为“究竟”而逝去。 从证的角度讲:因为证悟了一切万法的真相,所以叫 做善逝。 2 、所谓的“法身”,《宝性论》是这样讲的:法身 有两种分类,本来清净的法身(证法);另一种为依 靠证悟法性而宣说的显宗密宗三藏十二部经,这称为 教法法身(教法)。因此,所谓的“法身”分两个方 面,一是证法法身,一是教法法身。 第6课 9、《入菩萨行论》所说的内容是什么? 本论文体全以颂文写成,所以又名千颂。但现在通行 的藏文本,只有九百一十三颂零三句。除第一颂皈敬 三宝,第二第三颂说明造论的因由外,其余的颂,共 分十品,分别说明发菩提心和修菩萨行的方法。说发 菩提心的有四品,说修菩萨行的有六品。其内容略述 如下。 共有三十三颂零两句,分三大科。一、加行。 是在发菩提心以前先集顺缘资粮,随喜一切善法,见 有作世间功德和修解脱的正因或由修持能得无上菩 提的善法,都心生欢喜随喜赞叹。二、正行。是正发 起菩提心的方便。为作众生的现时和究竟的利益,发 起菩提愿心和行心,并依次学习菩萨学处等。三、结 归。是总结发心以后的功德。想这一生,能发菩提心, 从此生于佛的种族中,得名菩萨了。愿望得到实现, 心中欢喜,常受安乐。 本品上半品所说的随喜功德等,就是集积顺缘资粮, 结合第二品的《忏罪品》,就是净违缘障。由修习这 两个前方便以后,下半品才说明发起二种菩提心的方 便。这样正适合于三士道的修习次第,先修共下中士 道,然后才修上士道。 共有五十七颂零一句,分两 大科。一、总回向,愿以造论的功德,回向一切众生, 共同趣入菩萨行。二、别回向分三。(一)为利他回向。 (二)为自利回向。(三)为安乐的生源,广弘教法回向。 本论梵文注释很多,仅从西藏大藏经中由梵文译成藏 文的注释就有下列十种:一、《入菩萨行论释难广释 智品》,作者慧生。二、《入菩萨行论释难》,作者 不明。三、《入菩萨行论释千九百七十五颂》,作者 善天。四、 《入菩萨行论难解处决择》,作者黑论师。 五、《入菩萨行论释难》,作者遍照护。六、《入菩 萨行论智品释难》,无作者名。七、《入菩萨行论智 品及回向品释难》,无作者名。八、《入菩萨行三十 六义略摄》,作者金洲。九、《入菩萨行论十一要义 略摄》,作者金洲。十、《入菩萨行密意释殊胜光显 疏》,作者毕补底旃陀罗。本论译传到西藏后,又为 迦当派宗为六论之一。以后各派都有注释,其中以宗 喀巴的上首弟子贾曹杰所著《入菩萨行论释佛子津梁 论》为最著称。宗喀巴所著《菩提道次第广?略论》 未问世以前,本论是修菩萨行的代表作。宗喀巴也非 常珍视这部论,他著的《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引用了 本论三分之一以上的文句。西藏行者有以本论作为课 4诵本每日分段念诵。尤以本论最后第十《回向品》列 为藏族佛教徒课诵的五大愿文之一《入菩萨行愿》, 影响巨大。 10、寂天菩萨?既然没有利益众生的心,文词不好、 内容也没什么?,为什么还要造这部论呢? 答:另有密意。寂天菩萨说自己诗韵不善巧和无有利 他心, 这是谦虚的说法。 他的密意可以从两方面理解, 一是让我们后学者了知,真正的佛法不一定需要华丽 的词句来修饰,关键是要有利益众生的教言在里面。 另一方面是让后学者懂得谦虚,摧毁自相续的傲慢, 因为傲慢是修学佛法的最大障碍,有了它,就见不到 别人的功德和自己的过失,对自己会有满足感,从而 失去了增上学问和修行功德的机会。 所以,寂天菩萨虽然在智慧、修行境界等方面非常了 不起,但仍在众生面前示现谦虚,正如贡塘丹毕准美 尊者在《水木格言》中所说:“具诸功德智者,无有 慢心调柔,负有累累硕果,妙树垂头而住。无有功德 之人, 趾高气扬傲慢, 无有果实之树, 直立乃为规律。 ” 第7课 11、什么叫暇满?请以教理、比喻说明菩提心所依暇 满人身、福德之心十分难得。 答: 佛陀在大乘经典中宣说暇满人身难得时,有时用盲 龟值木轭的比喻、有时用昙花难以现世、有时用撒豌 豆于墙壁偶尔会停留、有时用沉香木气味比喻其难得 的程度。 菩提心所依之心也是十分难得的譬如在乌云密布的 漆黑夜晚,此时,如果有一刹那的闪电,也会显得特 别明亮,能够照亮一切。同样世人学佛的念头或想利 益众生发菩提心的念头,在整个漫长的人生旅途中, 是非常短暂的一件事,如果黑暗中的闪电一样稍纵即 逝,所以在善心生起的时候,一定要抓住,不能放过。 名词解释: 1 )暇满:没有生于八无暇处而有空闲修持正法,叫 做 “暇” 。 具足五种自圆满、 五种他圆满, 叫做 “满” 。 2)增上生:轮回中人天善趣的安乐。 3)决定胜:解脱轮回的声缘、菩萨、佛陀的果位。 4)八种无暇之处,包括非人中的四种、人中的四种。 非人的四种:地狱、饿鬼、旁生、长寿天; 人中的四种:边地、佛不出世、持邪见者、喑哑。 5)五种自圆满:转生人中、生在佛法殊胜的中土、 诸根具足、对佛法有信心、业际无颠倒。 第8课 12、愿行菩提心共同具有的功德有哪些? 答:依靠菩提心能断除罪业、成办自他一切利乐、满 足众生的一切愿望,以及获得菩提心时自己的名称及 意义都会改变。 13、?以是善行恒微弱,罪恶力大极难挡,舍此圆满 菩提心,何有余善能胜彼?: (1)为什么凡夫?善行恒微弱?? (2)请以教证、理证、比喻分别说明为什么只有菩 提心才能彻底断除一切罪障;其他善法能遣除得了 吗? 以是善行恒微弱,罪恶力大极难挡, 舍此圆满菩提心,何有余善能胜彼。 所依人身与意乐既难得又短暂,因此善法的对治也就 显得十分可怜,换句话说,这种对治的善行时时刻刻 都是力量微薄弱小而存在。 相反,一切不善业的因缘聚合起来却非常容易,致使 罪恶的力量格外强大、势不可挡,难以想象,而且接 连不断产生。由此可见,现在我们就必须要具备能摧 毁罪业的善法。对于弥天大罪,除了圆满智悲自性的 菩提心以外,有什么其他善法能遣除得了?根本无法 遣除。所以我们一定要发起菩提心。 《华严经》中云: “猫眼见即能震慑诸鼠,令其无法堪忍。同理,遍知 之心(指菩提心)宝明目亦能制伏一切业惑之鼠,令 其无法堪忍。” 从哪些地方可以体现出我们凡夫众生造善业的力量 极其微弱,而罪业的力量难以抵挡?对此,你有什么 亲身感受? 1、「以是善行恒微弱」的体现 1 )我们无始以来漂泊轮回,并不习惯修持殊胜的善 法:串习善业的习气非常薄弱、做善行的相续性非常 差、修善法的力量相当弱。 (生西法师 讲记) 2 )造善业的时间很短,也相当少,且经常出现各种 违缘。 举例: a.凡夫人造善业的时间,就像黑夜中刹那出现的闪电 一样十分短暂。 b.世间上的凡夫人大多数不信仰佛教,即便是信仰佛 教,也只是当作一种消遣,而不是最重要的事情,自 己的生意、工作、家庭等才是生活的重点,才是人生 的主要目标。 c.现在人口越来越多,一个大城市中有多少万人,在 这些人当中,真正学佛的有多少?在学佛的有多少? 在学佛的人当中,每天 24 小时真正用到修行方面, 心清静、不散乱,行为也相当如法的修行人又有多 少? (法本 P125 第二段) 5 14、诸佛在三大阿僧o劫中深思观察,结果发现对众 生最有利的是什么?为什么? d.听课的时候打瞌睡、起分别妄念,身体不好、心情 不好,家里的人阻挠,其他的一些烦恼现前等等,在 听一堂课这么短的时间内,也会出现许许多多违缘来 中断你的善行。 (法本 P126 第二段) 对大乘修行人而言,为什么菩提心如此重要?请从 教证、举例、比喻、推理等方面具体阐述。 答:1 )教证:《华严经》云:“欲得最胜第一 道,为一切智解脱王,应当速发菩提心,永尽诸漏利 群生。” 《中般若经》中云:“须菩提,诸凡夫一旦发无 上菩提心时,彼等所行之十善与四禅、四无色等即成 随解脱分善而成为一切遍知之因, 故当尽力而修行。 ” 2)举例:以前有位修行人,一生专修密集金刚, 最终却获得了预流果。为什么修无上密法,却只得了 个小乘初果呢?原因是他只有出离心,而没有菩提 心。 《文殊根本续》中也有个公案:一个叫那自扎的 修行人,凭借自己修成大威德的力量,杀害了很多众 生, 最终悲惨地堕入地狱。 这说明即使修成了大威德, 如果不具足菩提心,也只是堕入恶趣的因。 3 )比喻:菩提心乃诸佛法之根本,犹如种子; 可令一切众生善法增上,犹如良田;能洗濯一切烦恼 垢,犹如净水;能长养众生白净法,犹如大地??。 《华严经》中宣说了二百五十种比喻。 4 )推理:菩提心具有两个条件――缘众生的悲 心、缘佛果的智慧。缘佛果的智慧可净治我们无始轮 回的染污习气,若无此智慧,一直耽著五欲六尘为实 有,则永无解脱之日;缘众生的悲心可对治我们无始 以来的自私自利,若缺乏无我利他的心,一切以自我 为中心, 不可能趋入圣者的境界。 只有随顺实相修行, 才能尽除妄执,若随顺迷乱的我执,想要解脱成佛, 根本是一种痴人说梦。所以对于大乘修行人而言,菩 提心是必不可少的,《华严经》云:“所说种种众譬 喻,无有能及菩提心,以诸三世人中尊,皆从发心而 得生。”假如没有菩提心的摄持,所行持的十善、持 戒、念佛,甚至修大圆满,也不成为大乘菩提之因。佛于多劫深思维,见此觉心最饶益, 无量众生依于此,顺利能获最胜乐。 佛陀于三大阿僧o劫的多劫中深深思维、反复观察利 益众生的方便,结果发现此菩提心是对众生最有利 的,因为依靠这一菩提心,无量众生能轻而易举获得 殊胜安乐无上菩提。 15、颂词解释:欲灭三有百般苦,及除有情众不安, 欲享百种快乐者,恒常莫舍菩提心。为何三士道的人 都不能离开菩提心? 欲灭三有百般苦,及除有情众不安, 欲享百种快乐者,恒常莫舍菩提心。 想摧毁自己在三有中的数百痛苦、想遣除其他一切有 情的所有不幸并想使自他有情均享受成百快乐的人 恒时也不要舍弃菩提心,因为依靠它必定能成办这些 利益之故。 为什么三士道都需要菩提心?若是这样的话,小乘阿 罗汉岂不是变成大乘菩萨了吗?请阐明你的理由。 答:小士修法唯求离苦生善趣,修行人相续中只要一 度生起菩提心,即能灭多劫罪障,圆满广大福德,刹 那解脱恶趣痛苦,因此,修小士道亦宜发菩提心。中 士道的基础是小士道,小士道既应发菩提心,中士道 岂能舍亦?(若欲详知此理,阅能海上师所讲的《菩 提道次第论科颂讲记》。)所谓大士道,是指大乘种 性的菩萨为了利益众生、遣除他们相续中的一切痛苦 而希求佛果,这本来就是菩提心的体性。因此,三士 道都需要菩提心。 小乘阿罗汉需要菩提心,是从不能舍弃的角度而言 的,并不是从必须具足的角度来讲的,故不会变成大 乘菩萨。受成百快乐的人恒时也不要舍弃菩提心,因 为依靠它必定能成办这些利益之故。 16、颂词解释:生死狱系苦有情,倘若生起菩提心, 即刻得名诸佛子,世间人天应礼敬。此处菩提心是指 哪种菩提心?有些人想:我既是凡夫又是菩萨,这会 不会相违呢? 在轮回的牢狱中被业与烦恼紧紧束缚的苦难众生如 果能生起菩提心,那么瞬间也就是说从此以后名称上 可以堪为一切如来之子,从意义上来说,也成为人天 世间的应礼处。 此处讲的是世俗菩提心,只要对大乘有信心,即使是 凡夫人,也能够生得起来。它不像胜义菩提心那样, 只是在圣者相续中才有,只有证得一地菩萨以上才能 获得,《入中论》中说:只有一地菩萨以上,才得名 为胜义菩提心的佛子。这里所说的只是世俗菩提心。 还有些论师认为, 此处是讲行菩提心(世俗菩提心的一 种),是从行为上说的。 6不管怎么样,这种菩提心我们都可以生得起来的,如 果生起了这种菩提心,那就可以叫做菩萨了。可能有 些人想:我既是凡夫又是菩萨,这会不会相违呢?不 相违。因为所谓的“凡夫”,是指我们相续中具足了 业和烦恼,而所谓的“菩萨”,是指已经具足利他的 心和行为,故二者并不相违。 第9课 17、请以比喻来赞颂菩提心的功德。 以比喻来赞颂菩提心的功德,其中又分六个方面:第 一、以点金剂的比喻,说明依靠菩提心的功德,我们 恶劣的身体可变成如佛陀般殊胜的身体;第二、以如 意宝的比喻来宣说菩提心非常珍贵;第三、以如意树 的比喻宣讲依靠菩提心能使自己的善根越来越增上, 无穷无尽;第四、如同依靠护送者能脱离危险一样, 依靠菩提心能压服一切罪业;第五、以末劫火的比喻 来说明菩提心是断除一切罪恶的根本;第六、其他经 典中所宣菩提心的道理。 1 、以点金剂之喻说明由劣变胜:印度有种点金剂, 只需要少量,可以将非常普通的金属变成无价之宝或 昂贵的黄金,同样,相续中一旦生起了菩提心,我们 这个依父母不净种子而产生的身体,马上就能转成无 垢的清净佛身。 2 、以妙树之喻说明果不穷尽而增上:菩提心的善根 就像如意树一样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我们获得佛果 之前,善根永远不会耗尽并不断增上。 3 、以火之喻说明彻底摧毁罪业:菩提心如末劫火, 刹那能毁诸重罪。末劫时有一种特别炽热的火,能在 刹那间摧毁整个器世界,同样,菩提心犹如末劫火一 样,能在生起的一刹那,摧毁无始以来所造的一切罪 业。依靠菩提心,一刹那间必定能从根本上焚毁五无 间罪等一切深重罪业,所以,菩提心的功德的确相当 大。 相关知识: 菩提心分为:世俗菩提心;胜义菩提心。世俗菩提心: 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 劫末火:按照《俱舍论》中的观点,器世界有成住坏 空四个阶段, 在最后毁灭的时候, 会出现一种劫末火, 热度相当于七个太阳加在一起,刹那间能将一禅天以 下全部摧毁无余。 定业:异熟果报确定无疑要感受的业。 不定业:由于力量微弱而不一定感受异熟果报的业。 18、为何一切业惑之铁不能灭尽为一切智智而发的菩 提心?请结合《华严经》的比喻说明。 〖《华严经》中云:“以一两水银类之金能使千两 铁变成金为喻,如是发心水银界善根以普皆回向遍知 之智所摄持,即能灭尽一切业惑障之铁物,诸法亦成 遍知之妙色,然而一切业惑之铁不能灭尽为一切智智 而发菩提心之金。”〗 前面讲过冶金料非常殊胜,冶金料的比喻来源于 佛陀所宣讲的《华严经》。“一两水银类之金”:即 一两点金剂。水银类就是汞,冶金料很多成分是汞。 以一两点金剂可以让一千两铁变成黄金为喻,点金剂 一样的菩提心可以灭尽一切业惑之铁。菩提心包括利 益一切众生和普皆回向的心,一方面“普皆回向”给 众生以安乐,另一方面为了更好地利益众生,回向成 为“遍知之智”的佛果。因为已经发了利益众生的心, 所做的一切善根是为了帮助众生成就殊胜的安乐,因 此叫“普皆回向”。这种善根“普皆回向遍知之智所 摄持,即能灭尽一切业惑障之铁物”:“灭尽”是逐 渐进行的,我们发起菩提心的当下,已经有了能够转 变垢身的种子,种子的力量逐渐加大,逐渐把我执等 业惑、不净的法全部灭尽。“能够灭尽一切业惑障的 铁物”:就是把业惑、障碍、我执等比喻成铁物,然 后通过菩提心点金剂把这些铁变成黄金。如果内心中 有了菩提心,相续中所有如铁物一样的业惑、障碍等 诸法,都会变成一种遍知的妙色。 铁本来是黑乎乎的,点金剂一点,一方面黑色变 成非常殊妙的金黄色,另一方面本体变成了黄金。所 以通过菩提心的作用,能够把外相上的垢身转变成金 色相好的佛陀之身,本体上也由凡夫的相续转成了具 有如所有智和尽所有智的佛陀。 “然而一切业惑之铁不能灭尽,为一切智智而发 菩提心之金”:一两点金剂能让一千两铁变成黄金, 但是一千两铁并不能变成一两点金剂,或者说点金剂 能灭尽一切铁,但是业惑之铁不能灭尽菩提心之点金 剂,因为菩提心这个点金剂的本体远远超胜了我执、 业惑。菩提心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心,在这种清 净的心态中没有自私自利,自私自利的法只存在于不 具足菩提心的相续中,有了利他之心,就已经转变了 这种自私自利的相续。菩提心的本体非常清净,没有 自私自利的烦恼,没有贪嗔痴等等,菩提心能转变业 惑而业惑不能转变菩提心,所以是灭尽了业惑。 19、 1) 颂词解释: 其余善行如芭蕉, 果实生已终枯槁, 菩提心树恒生果,非仅不尽反增茂。 2)?其余善行?是指什么?为什么菩提心的妙树恒 常都会生长果实,非但不会穷尽,反而会蒸蒸日上? 请结合《宝箧经》中树的比喻说明。 其余善行如同芭蕉树一般,长一次果实后就枯萎 7了,菩提心如意树却能恒久生出善果,不但不枯萎, 反而能越来越增上(感召更多的异熟果)。 没有被菩提心摄持的其他所有善根如同芭蕉树一般 生果以后自然穷尽,而菩提心的妙树恒常都会生长果 实,非但不会穷尽,反而会蒸蒸日上。《宝箧经》中 云:“文殊,各种树以四大摄持而增长。文殊,如是 善根若以菩提心摄持、回向佛果,则日益增长。” 为什么其余的善行得果这么少,而菩提心摄持的善行 这么多呢? 〖《宝箧经》中云:“文殊,各种树以四大摄持而 增长。文殊,如是善根若以菩提心摄持、回向佛果, 则日益增长。〗不管什么样的树,依靠地、水、火、 风四大的助缘才能不断增长,同样,不管什么样的善 根,若能首先以菩提心摄持,中间无缘行持,最后作 回向,善根永远也不会耗尽,这一点相当重要,所有 高僧大德反复强调三殊胜的原因就在于此。我们讲经 说法也好,做其他任何善事也好,首先应尽量改变自 己的念头,要想“我这次做事情不是为了自己,而是 为了众生”;在中间行持的时候,尽量以正知正念来 摄持;最后将做这件事的功德全部回向众生,如果能 这样,那我们的所作所为都可以变成菩提的因。 这完全是由心量大小来决定的。世间上的随福德分善 根、小乘的随解脱分善根就像芭蕉树一样,生完一次 果后就会枯干,没有再生果的机会,但大乘菩提心的 善根就像天界或劫初时的如意树一样,果实会一直不 断地产生,用之不尽,且越享用越增长。 菩提心有两个必要条件:一个是缘众生,众生是无量 无尽的,所以善根无量无尽;第二是缘佛果――为了 度化众生而成佛。愿意成佛的话,所缘的佛果也是无 穷无尽的, 所以它的善根也是没有穷尽的。 比较之下, 如果我们正确发了菩提心,就能够获得这种超胜的功 德。同样是一个善法,心态不一样就能带来这么大的 差别。 所以同样是两个人,都在修善法、都在放生,一个人 的心态是为自己,一个人的心态是为了成佛度化众 生,都是几分钟把放生做完,但是所获得的功德就没 办法比了,差距太大了。一天的差距是这样,一月的 差距更大,一年的差距就更大了。像这样每年修持下 去,有菩提心的功德就变成强者更强,没有菩提心的 功德就弱者更弱。因为有了菩提心之后就是良性循 环,福报越来越大,心量越来越宽,最后所获福报的 速度也越来越快,所以有无菩提心摄受所得的果完全 不同。 20、1)颂词解释:?如人虽犯极重罪,然依勇士得除 畏,若有速令解脱者,畏罪之人何不依?。 2)?极重罪?是指哪些? 如同有人虽然犯了特别严重的罪,但依靠勇者的保 护,可以遣除相续中的畏惧,同样,菩提心能令人在 很快的时间中获得解脱,有罪业的人为什么不去依止 呢? 五逆重罪又作五逆罪。即五重罪。指罪大恶极,极逆 於理者。有大乘五逆、小乘五逆之分。 (一)小乘五逆(单五逆)指:害母(又作杀母)、 害父(又作杀父)、害阿罗汉(又作杀阿罗汉)、恶 心出佛身血(又作出佛身血)、破僧(又作破和合僧、 斗乱众僧)等五者。前二者为弃恩田,後三者则坏德 田,故称五逆、五重罪。以其行为将成为堕无间地狱 之因,故亦称五无间业,略称五无间或五不救罪。分 别而言,前三者指故意杀害父、母、阿罗汉。破和合 僧复分为二,离开原来所属之教团,而成立新教团, 行布萨、羯磨等事,称破羯磨僧;若立异师异说,而 另组教团,则称破法轮僧。此外,俱舍论卷十八载, 五无间同类业,又作近五无间、五无间同分、近五逆、 类似五逆。 即与上述之五无间业同类之五种罪业, 指: 污母阿罗汉尼、杀住定地菩萨、杀有学圣者、夺僧合 缘及破@堵波。 (二)大乘五逆(复五逆),据大萨遮尼乾子所说 经卷四举出五大根本重罪, (1)破坏塔寺,烧毁经像,夺取三宝之物。或教唆 他人行此等事,而心生欢喜。 (2)毁谤声闻、缘觉以及大乘法。 (3)妨碍出家人修行,或杀害出家人。 (4)犯小乘五逆罪之一。 (5)主张所有皆无业报,而行十不善业;或不畏後 世果报,而教唆他人行十恶等。 慧沼於金光明最胜王经疏卷五中,将小乘五逆中 之杀父、杀母合为一项,再加上诽谤正法(佛法)一 项,而成立三乘通说之五逆。 关於五逆罪之轻重, 大乘义章卷七说杀父最轻,杀母次轻,杀阿罗汉罪复 转重,出佛身血转转弥重,破和合僧最重。〔增一阿 含经卷四十七、金光明最胜王经卷三、大集地藏十轮 经卷三、四分律卷四十六、十诵律卷三十六、俱舍论 卷十七、瑜伽师地论卷九、顺正理论卷四十三、瑜伽 论记卷三上、卷五、瑜伽师地论略纂卷四、俱舍论光 记卷十八〕p1142。 第 10 课 21、?菩提心如末劫火,刹那能毁诸重罪?: 81)定业和不定业之间的差别是什么? 2)此处断除的罪业是指什么? 3)用?护送者?与?末劫火?的比喻都提到了五无 间罪,但前者是说菩提心能压制五无间罪,后者是说 菩提心能根除五无间罪。为什么有这种差别呢?请 问:一颗菩提心具备这二种功德难道不矛盾吗? 末劫时有一种特别炽热的火,能在刹那间摧毁整 个器世界,同样,菩提心犹如末劫火一样,能在生起 的一刹那,摧毁无始以来所造的一切罪业。所以,菩 提心的功德的确相当大。 定业和不定业之间的差别是什么呢?有些论典中说, 所谓的定业是指自己故意去造的业,而无意中所造的 称为不定业。也就是说,不管是善业恶业,如果自己 故意去造,来世一定会成熟果报。比如故意去杀生、 犯戒、造五无间罪、毁坏三宝,这些绝对都是定业, 如果没有对治,来世必定会感受果报,但若遇到了菩 提心,就不会堕入恶趣。 当然,这里的断除罪业,并不是像《中观庄严论》中 所讲的那样,当佛智产生的时候,所有的烦恼障和所 知障全部断除,此处只是说,依靠菩提心的力量,能 将趋入恶趣的业全部断尽,相续中有了菩提心的人是 根本不会堕入恶趣的。 前颂中讲了定业可依靠菩提心来压伏,此处讲 的是不定业能依菩提心而彻底摧毁。〖《华严经》中 云:“能焚诸恶行如末劫火。”〗佛经中讲得非常清 楚,菩提心就像末劫火一样,能焚烧一切罪业。这些 都是佛经的金刚语,我们必须要重视。 〖如果有人问:那么,一颗菩提心具备这二种 功德难道不矛盾吗?〗一是压制罪业的功德,一是根 除罪业的功德,如果一颗菩提心具备这两种功德,难 道不相违吗? 〖并不矛盾。如果获得了越来越殊 胜的菩提心,那么功德也会越来越超胜,是从循序渐 进而获得来讲的。〗根本不相违。因为在菩提心力量 不强的时候,对五无间罪等罪业只能起压制的作用, 暂时让它不成熟,一旦堕入恶趣,也能在很快的时间 中获得解脱。但如果菩提心的力量相当强,即使造了 五无间罪,也能从根本上断除。所以,一颗菩提心有 两种作用并不矛盾,就像火一样,既能够压制水,也 能让水完全干涸。 第 10 课 “护送者”和“末劫火”的比喻有什么不同?(209 页) 华智仁波切和无著菩萨分别如何解释的?答“护送 者”的比喻侧重说明了相续中真正生起了菩提心定罪 能被压服。前者是从压制罪业的角度而言,说明菩提 心能压制罪业, 包括五无间罪, 但并不能根除; 而 “末 劫火”的比喻的则侧重于不定罪能从根本上遣除,这 里是指菩提心能完全根除、摧毁罪业,有定业和不定 业方面的差别。 华智仁波切认为罪业分为定业和不定业,菩提心真正 生起时可以压制定业,但不能根除定业,而不定业则 可以完全根除。无著菩萨认为,如果菩提心对治力特 别强的话,五无间罪也可以被根除,如果菩提心的对 治力不强,那么菩提心只能压制罪业。此处是有依菩 提心对治力强弱方面的差别。 22、请用显密教理说明:相续中如果具有菩提心,根 本不会堕入恶趣。 答:教证:法王如意宝说:“什么时候自相续中生起 无伪的菩提心,从此之后你绝对不会堕入三恶趣。” 教证:《华严经》中说:有了明灯,千年的黑暗会在 一刹那间被全部驱除;有了龙王顶上的如意宝,所有 的违缘、障碍、危害能被遣荡无余。同样,一个人相 续中如果有了菩提心,就像明灯和如意宝一样,能将 堕入恶趣的一切罪障彻底断除。 公案:世尊曾经转生为地狱众生嘉瓦谢达,在拉火马 车时,看到同伴嘎玛热巴拉不动马车,狱卒气急败坏 地用火锤击打它,于是对其生起菩提心。当它准备代 替同伴拉车时,狱卒边用铁锤殴打它边说“众生感受 各自业力谁有办法”。刹那间,嘉瓦谢达转生到三十 三天。 答:理证:无始以来,我们正是依靠自私自利的心, 为了自己或亲朋好友才造下了各种罪业,如果远离了 对我与我所的贪执,则不会造作恶业,当然不会转生 于恶趣。另外,依靠菩提心的力量,往昔身口意所造 的一切罪业会逐渐消失,大的罪业能压伏,小的罪业 能根除,将趋入恶趣的业全部断尽,所以,相续中有 了菩提心的人是根本不会堕入恶趣的。 第 11 课 23、论述:1)什么叫愿菩提心、行菩提心?2)二者 本体之差别;3)功德之差别。 一、什么叫愿菩提心?什么叫行菩提心?二者有什 么区别? 愿菩提心 第一种定义: 第一个条件是以大悲心来缘众 生,第二个条件是以智慧来缘众生获得佛果。在具足 这两个条件的前提下,发愿“从现在开始,我要度化 无量无边的众生”,并发愿“为度化众生而成佛”, 这就是愿菩提心。 (法本 P181 第二段) 第二种定义:就像想要去往某地一样,为了他利而想 获得菩提的意乐即是愿菩提心。 (法本 P184 第三段) 9行菩提心 第一种定义:在发愿的基础上去做这件事, 在实际行动中不离六度万行,这就叫做行菩提 心。 (法本 P182 第一段) 第二种定义:如同正式启程前往该地一般,踏上能获 得佛果的 正道, 并且渴 望修 持此道, 就是行 菩提 心。 本体差别 (法本 P184 第三段) 颂词:如人尽了知,欲行正行别,如是智 欲行就是想要去某个地方,这种想 二者区别:1、本体差别;2、功德差别 者知:二心次第别。 1)欲行与正行 去的心愿,是带动行为的一种总的意乐、发心。如果 当时没有这个想法, 就不会有后面的行为, 单单凭 “想 去”的意乐而不付诸行动,是无法到达目的地的。所 以先“欲行”,后面才是“正行”。欲行对应愿菩提 心,正行对应行菩提心。欲行是带动正行的总基础, 同理,愿菩提心也是带动行菩提心的真实基础。 2)次第不同 愿心是为利益一切众生发誓成佛的 心愿,是缘佛果的发心;行心是通过实践愿心,修持 成佛的资粮,是缘因的一种发心,这个因就是六度万 行等真正的修法。 二心的次第是: 先有愿心再有行心, 二心的差别是:前者是发愿,后者是真正的实践。 2、功德差别 颂词:愿心于生死,虽生广大果,犹 不如行心,相续增福德。 行菩提心的功德是刹那刹那不断增长的,而愿菩提心 虽具无边功德,但无法跟行菩提心相比,不能令功德 增长得如此多。 愿菩提心就像如意树,它的功德也会不断增长,乃至 佛果之间用之不尽、一直保留着,只是与行菩提心比 起来,愿菩提心的增长率不是那么高。 2 )行菩提心可以在睡眠、昏厥、散乱或其他时候, 功德仍然不断增上,这一点愿菩提心并不具 备。 (法本 P186 第五段,P187 第 2、3 段) 二、如果仅发愿度化众生、利益众生,暂时和究竟会 获得什么样的功德? 1、暂时功德:愿菩提心在我们 身处生死轮回期间就可以产生广大的果报。 在生死轮回中依靠菩提心也能产生极大的果报,如转 生天界时, 可成为梵天、 帝释天等具威望名声的天王; 转生人间时,可成为转轮王、大施主、大长者,或是 拥有万贯家财、地位显赫的企业家、名人等等。有了 愿菩提心的人跟一般人完全不同,虽然他还在轮回中 没有解脱,但财力、势力、相貌等各方面,具有非同 小可的福德。 2 、究竟功德:依靠愿菩提心能够获得佛果(是获得 佛果的唯一因) 。 法本 P186 最后一段 至 P187 第一段) 第 12-13 课 24、请以教证、理证成立行菩提心能产生无量无边福 德极具合理性。 颂词:为信小乘者,妙臂问经中,如来自宣说,其益 极应理。 教证:佛陀在《妙臂请问经》中云:“设 若我为利乐无边众生而披上盔甲,则利乐一切有情之 所缘无边,善根亦无边故,即使放逸或睡眠,然于昼 夜心之每刹那,善根亦增长、强盛、圆满。” (法本 P196 第二段) 理证:(四无边) 菩提心所缘的众生是无边的,为 了利乐他们而披上发心(菩提心)之盔甲,所得的功 德是无边的,回向的善根是无边的,众生得到的快乐 也是无边的,将这几个“无边”结合起来,则成立菩 提心的功德是无边的。 这样的话,即便于睡眠、放逸的状态中,只要你的行 菩提心产生后没有退转,功德就会一直增长。 25、?众生欲除苦,反行痛苦因,愚人虽求乐,毁乐 如灭仇。? 1)解释颂词;2)请举例说明众生在取舍因果上极其 愚痴,所想与所行背道而驰。 虽然众生都想解除自己的痛苦,但为恶习所迫反而去 造诸恶业苦因招致更多的痛苦;虽然都想求得快乐, 却因愚昧无知,将自己的乐因乐果当成怨仇一样消 灭。 因为众生不懂因果规律即“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求 善果本应造善因,但他们却只顾眼前利益,拼命损人 利己、造作恶业,从而引致了无量苦果,所想与所行 背道而驰。 比如,有些人想发财就去抢劫、偷盗,结果不但得不 到财物,自己反而被关进监狱,即生痛苦、来世也痛 苦;有些人想遣除自己的贫困,就通过一些非法的行 为来谋取,但后来也不能如愿以偿;有些人为了暂时 的口腹之欲,吃一顿饭就杀害无量的众生,结果身体 产生一些病变,得绝症而亡,或纵然即生中没有现前 果报,来 世却要 以自己 的生 命偿还, 感受种 种痛 苦……。正如华智仁波切在《前行》中所讲:人们心 里想获得安乐,但实际行为却背道而驰,造作各种痛 苦的因;虽然想遣除所有的痛苦,但行为并没有做遣 除痛苦的事情。为了快乐,有些人自杀,有些人吸毒, 有些人通过肉体的接触来满足自己,这些表面上的快 乐,只会使自己陷入一个永远不能自拔的泥坑之中, 感受无量的痛苦。 26、为什么说菩提心是我们最大的善业、 最好的亲人、 最胜的福德? 10菩提心既能让众生得到暂时和究竟的快乐,又能让众 生断除一切痛苦,还能将其相续中的愚痴全部瓦解, 这样的心态,就是世间中最好的善业;它无条件地遣 除我们所有的困难、增上我们的快乐,所以是我们最 好的亲人。 第 14 课 27、本论从哪几个方面来赞叹具有菩提心的补特伽 罗? 一般世间凡夫的布施善行,⑴从时间上看:只是“偶 备” , 并非长时间的布施; ⑵从所施物上分析, 是 “微 劣食”,比如自己吃剩的残食,或一些过期食品,味 道也不怎么好; ⑶从布施的态度来说: 自己高高在上, “嗟施”――轻蔑地对待受施者;⑷所施对境:只是 “少众生”,比如三两个乞丐,一部分受灾者等等, 给他们半碗饭,一两元钱;⑸从给予的安乐上看:让 其得到的只是“半日饱”。 而菩萨对众生不是如此,⑴菩萨的发心非常广大,利 益众生的时间是“恒”,从他初发心至轮回不空之际, 无有更变;⑵对境是“无边有情众”,可以说是法界 一切含识;⑶所施的是“善逝无上乐,满彼一切愿”, 即暂时一切财物受用,究竟的成佛安乐;⑷布施的态 度是以一种非常恭敬、欣乐态度去满足众生愿望;⑸ 恒时施予的是无上安乐。 从时间、对境、所施物、态度、给予的安乐上相比较, 菩萨的布施是无上布施,世间人偶尔布施之举无法比 拟。 28、1)颂词解释:何人生此心,我礼彼人身,加害结 乐缘,皈依乐源尊。 2)如果有人问:此处的说法不是与?博施诸佛子, 若人生恶心,佛言彼堕狱,长如心数劫?相违了吗? 如何回答? 不管什么样的人,如果相续中具足了珍贵的菩提心, 不管他是什么种姓、什么层次,上至皇宫里的总统、 国王、国家主席,下至身无分文、流浪街头的一些乞 丐, 只要有了这一颗善良菩提心, 作者寂天论师认为: 对他的身体值得恭敬、值得顶礼! 答:并不相违。上句颂词是说明恶心的果报,不 相违。前面是从异熟果报方面来讲的,说明了若对菩 萨生起恶心,果报是相当的严重。但如果你忏悔了, 或者对他生起净信,这个果报就已经消失了,不会存 留那么长的时间。“而此处的意思是说菩萨暂时与究 竟摄受作害者,”菩萨以大慈悲心摄受他,所以令这 种恶缘变成了善缘。“就像慈力王暂时、究竟使五位 罗刹 拥有安乐一样。”释迦牟尼佛在因地当慈力王 时, 有五个夜叉向他要鲜血, 因为对菩萨造成了伤害, 所以它们后来堕入了恶趣。但由于慈力王的发愿―― “愿我暂时以鲜血让他们满足,最终以佛法的甘露来 让他们获得快乐”,在释迦牟尼佛成佛的时候,五个 夜叉转生为五比丘,佛给他们初转法轮后,他们都获 得了阿罗汉果位。 试想,假如这五个夜叉从来没见过慈力王,那释 迦牟尼佛转法轮的时候,它们根本没有解脱的机会。 因此,对菩萨加害实际上也是结上安乐之缘。 第 15 课 29、菩提心的本体是什么?有哪些分类? 答:菩提心的本体就是利益一切众生、让他们获得如 来正等觉果位的希求心,《现观庄严论》中所说:“发 心为利他,求正等菩提。”求无上菩提之心。又称无上 菩提心、无上道心、无上道意,或略称道心、道意、 觉意。此菩提心为一切诸佛之种子,是净法长养之良 田,若发起此心,勤行精进,则得速成无上菩提。盖 此菩提心乃大乘菩萨最初必发起之大心;生起此心称 为发菩提心,略称发心、发意;最初之发心,则称初 发心、新发意,为菩提之根本。《大智度论》卷四十 一云(大正 25? 362c)U?菩萨初发心、缘无上道,我 当作佛,是名菩提心。 广大意乐菩提心之本体, 如弥勒菩萨在 《现观庄严论》 中曰:“发心为利他,求正等菩提。”从意乐加行的 角度分为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两类。。第一种分类, 世俗菩提心:寻求无上菩提的发心,它是凡夫相续中 可以生起的相似菩提心,可分为愿菩提心和行菩提 心。胜义菩提心:证悟自心远离戏论的法界义,也就 是指无分别智慧,这在登入圣地菩萨的相续中才有。 从比喻、助伴的角度分;如《现观庄严论》中云: “如 地金月火,藏宝源大海,金刚山药友,如意宝日歌, 王库及大路, 车乘与泉水, 雅声河流云, 分二十二种。 ” 30、受菩萨戒的上师要具备哪几个条件?生起菩萨戒 体要具备哪几个条件? 《菩萨戒二十颂》中说,授菩萨戒的上师应该具备三 个条件:具有清净的菩萨戒律,这是第一条;对大乘 佛法比较精通,具有相当殊胜的智慧,这是第二条; 具有摄受弟子、调化众生的能力,这是第三条,在具 足这三条的上师面前,可以得受菩萨戒。 《入菩萨行论》对授菩萨戒上师也有一定要求,是什 么样的呢?遇到生命危险也不舍弃具有善巧方便的 大乘佛法,具有坚定信心,这是第一条;第二条,他 11的相续中一定要有清净的菩萨戒。自己要具备悲心、 信心、想受戒这三种条件的有情相续中必定能生起菩 提心。 第 16 课 31、菩萨戒的四种他胜罪或根本罪是什么? 《菩萨地论》中宣说了四种他胜罪,四十五种 恶作 罪。〗印度的无著论师认为:所有的菩萨戒可以包括 在四种他胜罪当中,倘若违犯了四种他胜罪,实际上 已经毁犯了菩萨戒。四种他胜罪是什么呢?无著菩萨 在《菩萨地论》中说:第一条,以贪心来自赞毁他。 这一条是很容易犯的,比如对施主、财产生起贪执, 为了防止他人跟自己争,于是说这个上师不好、那个 道友不好,但实际上别人没有那么大过失,只是你妄 加诽谤而已。第二条,以吝啬心不作财法布施。因为 自己特别吝啬,即使遇到了乞丐和可怜众生,也一点 都舍不得布施;或者遇到一些真正的法器时,也不传 给他们显宗密宗的有关法要,不作法布施。第三条, 以嗔恨心损害别人,而且不愿意接受别人的忏悔。这 一条也很容易犯的。比如说第二条,有些道友在街上 遇到乞丐,看见第一个给一毛钱,第二个给五分钱, 第三个就开始不高兴了,要是几个乞丐一起来,就更 不高兴了,边皱眉头边挥手?走走走……去去 去……?。其实,作为发了菩提心或受过菩萨戒的人, 如果没有相应地给一点,这是很容易犯菩萨戒的。或 者,有些人真正堪为法器,对佛法特别有信心,他来 请求传一点简单的法要,你明明知道他是法器,但却 不给他传,说:?我没空、我没空,不想讲……?这 样的话,也已经犯菩萨戒了。第三条是以嗔恨心损害 别人,且不接受忏悔。比如两个人吵架,对方后来觉 得自己不对,向你忏悔,如果你根本不接受,这个时 候也犯菩萨戒。第四条,以愚昧无知的心舍弃释迦牟 尼佛的教法,自己独创一些虚假的法,并宣扬说?我 的教法对众生如何如何有利?,这也犯了菩萨戒。上 述四条,在《三戒论》中讲得比较清楚,希望大家按 照广行派的观点,最起码也要守持这四条戒律。 第 19-20 课 32、意幻供养可分为多少种? 〖意幻供养可分为十二种:〗 馥郁一净室,晶地亮莹莹, 宝柱生悦意,珠盖频闪烁。 〖一、沐浴:用旃檀薰染的浴室散发出扑鼻的芳香, 水晶地晶莹剔透,光彩夺目,打扫得十分清洁。光芒 闪烁、各种珍宝的柱子上悬挂着闪光珍珠装点的华 盖。〗 在藏传佛教中,沐浴的仪式偈颂是相当多的。此处首 先讲了沐浴的地方,从显宗来讲,这也属于一种观想 方法,我们应当经常以这种仪式对诸佛菩萨沐浴清 净。 有些人可能想:诸佛菩萨需要洗澡的话,那他们的身 体是否也不干净呢?尤其是一些初学者、对大乘佛教 一无所知的人,这方面的分别念特别强。 这一点你们是不用怀疑的。《般若经》、《现观 庄严论》中说,得到了一地菩萨的果位,身上的不净 部分,如污垢、尘垢、虱子等小含生全部都没有了, 更何况是佛陀了。之所以作这样的沐浴,实际上是为 了清净我们相续中的罪业。因为佛陀是一切功德圆满 的智慧身体,如果把他作为对境,以清净心来作沐浴 的话,所有的资粮就会得以圆满,所有的罪业就会得 以清净。 这种浴佛仪式,各教各派当中都有,包括小乘的 佛教中也有。最典型的是新加坡的?卫赛节?,这一 天各大寺院、佛教中心的门口装饰着各式各样的彩 旗,人们将佛像Z于花丛当中,舀取清净的水,一边 念诵偈文一边给佛像沐浴。云南一带也有这样的仪 式。据大乘经典记载,这种浴佛的功德是相当大的。 现在很多佛教兴盛的地方,如新加坡、马来西亚、台 湾,每天都有许多人一边念偈颂,一边为佛作沐浴。 藏传佛教中, 在作沐浴仪式时, 首先要准备一面明镜, 维那师以赞佛的偈颂进行赞叹,如果是释迦牟尼佛, 则念释迦牟尼佛的偈颂,若是药师佛,则念药师佛的 偈颂。然后一边手持宝瓶,一边观想佛菩萨融入明镜 中,在明镜上作沐浴。有些高僧大德给神山沐浴的时 候,也是先通过观想将其融入明镜,然后一边念偈颂 一边沐浴。 浴佛是佛教特别古老的一种传统,藏传佛教与汉传佛 教没有什么差别。作为修行人,我们应该懂得这些功 德,如果不懂的话,可能会想在佛像上撒一点水有什 么用啊?所以, 这里的缘起与功德, 大家一定要明确。 备诸珍宝瓶,盛满妙香水, 洋溢美歌乐,请佛佛子浴。 〖在此,已备好盛满涂香配成的悦意香水、鲜花的许 多金等宝瓶,伴随着歌声乐音而请一切善逝及佛子沐 浴。〗在宝瓶中装满妙香、薰香配制的甘露水和鲜花, 手持金瓶、银瓶、蓝宝石瓶等各种珍宝瓶,对诸佛菩 萨的身像进行沐浴,在念诵的同时播放一些优美动听 的音乐。 平时我们念《药师经》或一些大的仪轨时,都有这 样的沐浴仪式。藏传佛教的有些维那师,平时可以背 12诵几百个赞颂词,如果为释迦牟尼佛作沐浴,只要将 顶礼句中的?在释迦牟尼佛前顶礼?改为?为释迦牟 尼佛作沐浴?就可以了。在作沐浴仪式时,首先是对 佛陀进行沐浴,观想释迦牟尼佛、药师佛、阿弥陀佛 等诸佛融入明镜,一边念诵所有佛陀的名号一边沐 浴。然后是八大菩萨、声闻缘觉,以及释迦牟尼佛转 法轮的四大圣地或八大圣地等等。这种仪式需要很长 时间,维那师一边念诵《入行论》的这几个颂词,一 边作沐浴。在藏传佛教中,不管格鲁派还是宁玛派都 有这样的仪式。 今天是文殊菩萨的降生日,恰好又是端午节,按照世 间的习俗,很多人在今天用各种药来洗自己的身体。 这样的沐浴,我认为有也可以,没有也可以,最重要 的是在释迦牟尼佛的降生日或其他节日中,为佛陀作 沐浴。如果你不习惯这种传统,那能不能将佛像上的 灰尘打扫一下, 用清净的水洗一下?不然的话, 佛像、 佛塔、佛经上面都是灰尘,自己收拾得特别干净,这 样没有一种恭敬心,可能不太好。 我以前在一个居士家住过一段时间,他们家的厕所 可能是新装修了吧,是最干净的,卧室还算可以,佛 堂是最脏的。我对他说:?你这样完全是颠倒的,按 传统来讲,佛堂是最干净的,佛像、经书应该让人见 而生喜,厕所比较干净就可以了!? 在座的诸位道友,你们不管有没有单独的佛堂,都应 该将自己的佛像经常擦一下,藏传佛教的有些老修行 人,每天用羽毛、孔雀毛等拂拭佛像、经书、佛塔上 的灰尘,你们如果也能经常对佛像佛塔作沐浴或擦拭 的话,可以遣除自相续中的罪业,这种行为是平时不 可缺少的。 香薰极洁净,浴巾拭其身。 拭已复献上,香极妙色衣。 印度有这样一个传统:迎请国王时,首先让他在清净 的浴室中沐浴,沐浴之后擦拭身体,最后才作供养。 泰国、斯里兰卡也有这样的风俗,迎请一些高僧大德 到家中或寺院时,先请他们洗脸、沐浴。在泰国,出 家人到了施主家,主人马上递上一条毛巾, ?洗个脸、 洗个脸?,还没有坐下就给你一个盆。以前藏传佛教 的希绕嘉措格西到泰国时,政府官员马上拿了盆给他 洗脚,他都有点不习惯。所以,佛教沿袭印度的习俗, 也有给佛菩萨沐浴的传统,以此可净除众生相续中的 垢染。 〖二、擦拭:等待诸佛菩萨沐浴之后,用妙香薰染、 清洁柔软、 无与伦比的衣物 (浴巾) 擦拭他们的身体。 〗 在藏传佛教中,对明镜作完沐浴仪式后,下一个步骤 就是进行擦拭。擦拭的时候,要用一条洁白的哈达, 擦拭之后将明镜放在佛堂或清净的地方供养,表示从 以此后诸佛菩萨就供在那里了。 在很多小乘国家,施主对出家人也常作这方面的供 养。每天早上出家人出来化缘时,他们就供养一些香 皂、毛巾,祈求这些出家人接受,让他们以此擦拭身 体,这样一来,自己在无形中就积累了很多资粮。 〖三、妙衣:擦拭完毕以后,对于出家装束的佛菩萨, 供上袈裟等适合出家身份的芬芳妙衣;对身着在家装 束的尊众,献上色彩各异、柔软飘逸的妙衣。〗 一般而言,文殊菩萨、观世音菩萨等是报身装饰(印 度国王的装饰),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等是化身装 饰,显出家相,身穿三衣。所以在擦拭完身体以后, 对出家圣众供养三衣,对在家形象的佛菩萨供养具十 三种报身服饰的妙衣,此举也有很大功德。 平时我们有不舍得穿的衣服,如果供养诸佛菩萨或寺 院的僧众,这个功德是相当大的。佛经中有一个白衣 比丘尼的公案, 她生下来时, 身上就穿着白色的衣服, 脱下来马上又有一件,所以出家时佛开许她可以穿白 衣。后来,这位白衣比丘尼获证了阿罗汉果位,当时 有些弟子就问释迦牟尼佛:?她为什么直到获得阿罗 汉果还是穿着白色的衣服??佛陀告诉他们:以前有 一对夫妻特别贫穷,他们只有一件衣服,一个人出门 穿衣服,另一个只有赤身裸体藏在土堆中不敢出来。 有一次,他们知道了佛陀的功德非常大,于是把这件 衣服供养了佛陀。王妃得知此事后特别感动,就把自 己的衣服饰品全部给他们,即生中他们便获得了圆满 受用,以后的生生世世,因为供养衣服的功德,直到 最后有者时仍然身穿俱生的白衣。 所以,我们若能遇到佛陀那样的殊胜对境,供养的功 德自然不言而喻,但如果遇不到的话,在诸佛菩萨的 像前, 或者在上师面前供养衣服也有很大的功德。 《百 业经》中有一个金色比丘尼,生来身体就是金色的, 这也是以供养妙衣的功德,获得了生生世世特别庄严 的身相。 供养妙衣的功德, 佛经这方面的公案相当多, 在此我不一一讲述了。 亦以细柔服,最胜庄严物, 庄严普贤尊,文殊观自在。 〖四、饰品:以成百上好的冠冕等装饰品庄严现见真 谛而成为圣者的普贤菩萨、文殊菩萨、观自在菩萨、 金刚手菩萨、弥勒菩萨等根据所化众生的根基而持在 家相的诸位大菩萨。〗 此处讲的是将自己的各种装饰品,如金项链、花N、 金N等供养诸佛菩萨。 13刚才讲了, 我们观想迎请诸佛菩萨后, 先为他们沐浴、 擦拭身体,然后供养妙衣,供衣之后,就要供养装饰 品。不然的话,光是穿件衣服,如果没有装饰品的话, 一点都不好看,所以脖子上一定要挂个项链,没有项 链的话,也可以把念珠挂在脖子上(众笑)。 供养装饰品的功德相当大,以前上师如意宝在课堂上 讲过:阿底峡尊者来藏地弘扬佛法时,有个比较富裕 的女人对尊者生起极大的信心,将身上佩带的金银珠 宝全部供养了,她回去后,丈夫十分生气,对她又打 又骂,她受不了就跳河死了。阿底峡尊者知道后,显 现上非常伤心,为她念经作了回向。以此供养功德, 她又再得人身,在阿底峡尊者面前出家,后来成为噶 当派非常了不起的一位大德。 现在我们所拥有的装饰品,死后就变成了别人的东西 了,留着也没有多大意义,还不如供养佛像或者真正 殊胜的对境。有些人把自己最珍贵的装饰品全部供养 给上师,但我认为对这个上师首先要观察,如果没有 观察就全部供养,过一段时间,觉得这不是真正的上 师,自己很后悔,这样可能不太好。就我认为,如果 要供养的话,对觉沃佛等佛像供养比较好一点,把金 项链挂在佛的脖子上,寺院里的人不会随便乱用这些 供品,任何人也没有这样的权利和资格。所以,最可 靠的就是供养佛陀、佛像,这样的功德相当大,《释 尊广传》中有很多这方面的公案。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平时在供养时,一定要发愿:以 此供养的功德,令无量众生获得利益。始终都要有一 颗利他的心,不管做什么善事,一直不忘善心善愿, 这样自己以后才能成为真正了不起的修行人。所以, 大家时时刻刻都要记住:不是为了自己获得人天福 报,一定要发一个利他的心! 香遍三千界,妙香涂敷彼, 犹如纯炼金,发光诸佛身。 观想三千大千世界全部遍满妙香,这种香气供养十方 如来犹如纯金般的身相。虽然这里只讲了一种身色, 但无数如来具有不同的身色,均可以进行妙香供养。 这里的意幻供养与意缘供养有一定差别,意缘供养是 指心中缘取真实物作供养,比如,看到一个非常好的 物品, 或者一朵美丽的鲜花, 心里首先缘取这个外境, 然后再进行供养。意幻供养则是以心意幻化、观想无 量无边的供品作供养,虽然不一定有真实外境存在, 但也有如是的功德。 大乘佛教中说?万法唯心造?,既然万法唯心造,那 外境中存在的实物其实也是心的幻化,如果专注心念 观想某种东西去供养诸佛菩萨,与实物供养本质上没 有什么区别。当然,这必须要有一定的观想能力,诸 佛菩萨才可以接受你的供品。 所以, 修行好的人不管到哪里, 都有一种修行的方便。 不管遇到违缘、顺缘,都能转为修行的道用;无论住 在城市还是寂静的山林,对他而言没有什么差别,任 何方法都可以用来供养、忏悔、修行。 〖五、妙香:《俱舍论》中云:?四大部洲与日月, 须弥山王及欲天, 梵天世界一千数, 许为小千之世界, 彼之千数承许为,二千中千之世间,彼之千数三千 界。?〗按照《俱舍论》的宇宙观,须弥山、日月、 四大洲、欲界天等为一个世界,一千个这样的世界为 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为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 世界为三千大千世界。这样的三千大千世界,就是释 迦牟尼佛的所化界――娑婆世界。当然,有些刚入佛 门的初学者,由于没有闻思过佛教的道理,对此观得 不是很清楚。 但总的来说, 这就是佛教的一种宇宙观。 无边无际的宇宙世界中,充满着美妙的香气,这一点 应该观得出来。平时我们撒一点香水,香气就会弥漫 整个屋子,观想这种香气渐渐扩大,首先像山谷那么 大,然后像盆地那么大,最后遍满整个世界,所有香 气全部供养十方诸佛菩萨,这有相当大的功德。 〖在这样的所有三千世界等无量刹土中恒时飘散着 阵阵的芳香,遍及各处,以如此殊胜的妙香涂敷宛如 纯金般熠熠发光的佛身。〗赡部洲纯金是通过十六次 提炼才得到的,十分纯净。在这种纯金般闪闪发光、 金灿灿的佛像面前(如释迦牟尼佛佛像、三世佛佛 像),我们可以在心里观想以妙香供养。 现在世间上有很多的茉莉、玫瑰等香水,如果自己 觉得这种香味很好,那可以在佛堂里面供养,这属于 有所缘的供养。如果没有任何东西,也可以观想:整 个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的香供养诸佛菩萨。这些香当 中,有些是自然形成的,如鲜花散发的芳香;有些是 人工配制的,如各种香料制成的香水,这些全部都可 以供养。 人们经常喜欢在身上喷香水,当然,这也没什么不可 以的,但是对三十六种不净物组成的身体再怎么喷香 水,也不一定有多大的功德。如果能在一些佛像、唐 卡面前,通过观想意幻供养,或者象征性地洒一些香 水,这个功德是非常大的。现在每天早上,我都会拿 香水在佛堂里喷一下,表示对佛陀的供养,这样心里 也很舒服,可能你们会有同感吧! 如果以佛陀为所缘境,用清净心来供养,功德大是 不用说的,但若以其他的作意对佛陀作供养,也会有 相当大的功德。比如释迦牟尼佛弟子中的阿那律尊 14者,以什么因缘成为?天眼第一?的呢?往昔人寿四 万岁时, 正值拘留孙佛的教法时期, 当时有一群盗贼, 盗贼首领的鞋子破了(当时的条件可能比较差,现在 的领导一般条件都很好),由于晚上看不见,为了补 鞋子, 他找到一座佛堂, 里面供了一尊金灿灿的佛像, 但佛前的酥油灯马上要灭了,于是这个首领加一个灯 芯,借着灯光把鞋子补好了。因为灯光十分明亮,这 位首领看到了佛像的笑容,当即对佛像生起信心,以 恭敬心将灯移到佛像面前(其实灯不是他供的,只不 过是把灯移过来而已,为补鞋子还加了个灯芯),并 且发愿:以此功德,愿我生生世世获得智慧,将来在 释迦牟尼佛教法下成为天眼第一! 所以,不管是供灯还是供香,哪怕是以无记心在佛 前供养也有无量的功德。平时我们如果有条件,就作 这样的供养,没有条件的话,应该在心里面观想:所 有的妙香供养十方诸佛菩萨。一边走路坐车,一边这 样观想,虽然只是几秒钟的事情,但获得的功德却很 大。 于诸胜供处,供以香莲花, 曼陀青莲花,及诸妙花N。 在佛像、佛塔、金刚上师、经书等殊胜的三宝所依面 前,供养具有妙香的莲花、曼陀罗花、青莲花,以及 美丽的花N。 ?莲花?可分为白莲花、红莲花、黄莲花等等,一般 来讲,世间上的莲花是依靠日光而开启的。在藏传佛 教的诗学中,经常用青莲花、白莲花、曼陀罗花等来 作比喻。?曼陀罗花?是三十三天以福报所感的一种 非常美妙的花。 ?青莲花? 是依靠月光而开启的。 ?花 N?是由很多花串在一起,像念珠一样可以挂在脖子 上。印度有一种传统,在迎请国王的时候,会把花N 挂在他的脖子上;现在的西方国家或东南亚的个别国 家也是这样,在机场迎接一些国家元首或高僧大德 时,就有一个小孩捧着一串花N,挂在这些大人物的 脖子上。 〖六、美花:在堪为殊胜福田的一切佛像等前供上令 人感到惬意、香味沁人肺腑的曼陀罗、莲花以及青莲 花等所有天花,还有用这些美花及珍宝等精心穿成五 颜六色悦意的花N、宝N。〗青莲花在人间也有,但 曼陀罗是天人的花。 前面也讲过,不管是花N还是一束花,供养诸佛菩萨 的功德都相当大。《法华经》中说:?若人散乱心, 乃至以一华,供养于画像,渐见无数佛。?意思就是 说,即使以散乱心,只拿一朵花供养于佛的画像前, 此人已积累了无边资粮,逐渐能见到无数如来的身 相。我们有些人供养花并不是以散乱心,而是以一种 非常清净的心来供养的。所谓散乱心,是指在无意当 中,或者处于一种烦恼心的状态中,这样的供养也有 如是大的功德。 《白莲花经》中说:在佛陀面前,或者在观想的 如来面前,向空中撒一些花,所获的功德以佛的智慧 也无法衡量、无法宣说。尤其是到了夏天,我们经常 能在路边看到五颜六色的鲜花,如果你没有受比丘 戒,顺便采一些撒向空中,这样具有无量的功德;如 果你有戒律的约束,那在心里面观想也可以。藏地的 很多老修行人,每次见到漫山遍野的鲜花,口里就开 始念:?供养三宝!供养三宝!?上师如意宝以前在 讲《入行论》的时候,也再三地强调:?到了夏天, 藏地有那么多野花、那么多非常漂亮的花,如果没有 供养的话非常可惜,所以我们到草地上的时候,一定 要念花供仪轨。? 不仅是在藏地,现在汉地的花园里、各家各户的阳 台上也有很多花,不过,很多人养花可能不是为了供 佛,而是为了供养自己。不管怎么样,你在见到这些 花以后,都要观想供养诸佛,这会积累很多功德。 供花的同时不要忘了发愿,这个很重要。《白莲 花传》中讲:义成王子与妻子曼达被流放丹得山时, 王子将儿女布施给了婆罗门,曼达知道后特别伤心, 这时王子对她说:?以前我们不是在燃灯佛前发过愿 吗?当时你是婆罗门女,我是婆罗门子。你在卖七朵 花的时候,我用仅有的五个银币买了五朵供佛,剩下 的两朵你也给了我,我们后来一起在佛前发愿,你说 生生世世要做我的妻子,我当时就说:‘你不要这样 发愿,因为我十分喜欢布施,如果以后布施妻子、儿 女,你会后悔的。’你说:‘我不后悔,我不会给你 的布施善举造任何违缘。’?王子这样说了以后,曼 达忆起了当时的发愿,从此以后,不管王子怎么样布 施,她都没有任何怨言。 这个故事在十年前表演的时候,婆罗门子与婆罗 门女是能智和益西措扮演的,当时她们还很小,现在 都已经?老?了,可能演不动了吧(众笑)。不过, 我觉得那一段还是挺精彩的,当时我们很多人,包括 法王如意宝在内,看到这种布施的场面都流下了眼 泪,一方面对世尊布施的精神生起信心,另一方面, 世尊在因地时是怎样苦行的,怎样为我们作榜样的, 大家对此都非常感动。现在世间上经常有一些贪嗔痴 的表演,人们喜欢以此为话题,每天津津乐道。但作 为佛教徒,我们应该对佛菩萨的事迹经常观想、经常 谈论,这样获得人身才有实在的意义。 15总而言之,我们平时见到鲜花或花园时,第一个 要想到?供养诸佛菩萨?。以前上师如意宝说,藏地 有种黄色的花,供养诸佛菩萨是最好的,昨天还摆在 这里,今天好像没有了。还有一种入行论花[1],我们 学院现在有很多,方便的时候可以给大家看一下。这 种花有六瓣的、八瓣的、十二瓣的,以前华智仁波切 在青海讲《入行论》的时候,听说到处都盛开这种黄 色的小花。 不管我们看到什么样的花,首先应观想供养十方诸佛 菩萨,这一点大家不要忘! 亦献最胜香,香溢结香云。 复献诸神馐,种种妙饮食。 在诸佛菩萨面前也献上最殊胜的香云,香气弥漫,结 成香云。还要供养神馐,以及种种的饮食。 〖七、香云:殊胜合意的妙香洋溢各方,结成香云, 旋绕遍布空中,这些也都供养佛菩萨。〗 ?结成香云?,是指在香炉中烧很多香,香气最后就 聚成了香云。这些香云可以观想成各种形状,有的像 八吉祥,有的像七轮宝,有的像五供,形状各异的香 云弥漫整个虚空界,供养十方诸佛菩萨,这就是所谓 的香云供养。 我们平时不管是到寺院还是在家中的佛堂都可以供 香。香的种类有很多,如末香、涂香、烧香。现在很 多寺院都在制作香,有些人甚至打着?喇荣五明佛学 院? 的旗号做香, 但我们学院从来没有办过什么香厂, 这里是以闻思修行为主的。外面人喜欢打学院的旗 号,或以上师的名义搞各种各样的事情,这也是经常 有的。 总的来讲,我们应该这样想:不管是什么样的香,檀 香也好,沉香也好,丁香也好,所有的妙香全都供养 诸佛菩萨。如果我们到寺院去,就在寺院里供香;平 时在家里,每天应该供一根香。以前上师如意宝去印 度的时候,特别赞叹白檀香,说它的气味很香,相当 好。一般而言,香是没有什么差别的,只要自己觉得 好闻,都可以供养。供养的同时也应当发愿:愿我生 生世世变成戒律清净的人,给所有的众生带来清净的 芳香! 〖八、神馐:又敬献上白糖、核桃汁等花样繁多、味 道鲜美的神馐。〗 华智仁波切讲过,所谓?神馐?,是由三白三甜组成 的食子。格鲁派在元月十五号专门有一个食子法会, 此时他们会做各种精美的酥油花,用酥油花装饰食子 做成供品,以此来供养十方诸佛菩萨。 神馐是诸佛菩萨及空行护法所食用的食物。在做的 时候有专门的形状,具有一定象征意义,我们学院经 常也有食子供养。按要求来讲,供护法时应该供养神 馐,但如果你实在做不来,那也可以用自己喜欢的饮 料(如核桃汁、红牛)、糖果、饼干或其他食物代替。 当然,诸佛菩萨并不需要这几块饼干,也不需要你 这一瓶饮料,他们早已经断除了饥饿或难受的感觉, 但如果没有这种象征性的表示,你的发愿也不一定成 功。世间上要成办一件事情,最少也要拿一根哈达或 跟别人说说话,同样,我们不管发什么愿,最好准备 一些供品。如果你到寺院许愿,希望自己生意兴隆, 或者有一些其他目的,这个时候,你首先应作一些象 征性的供养, 点一根香或是供一朵鲜花, 供养完以后, 自己心里再默默地发愿。 现在寺院中发愿的人相当多,在发愿过程中,如果 没有一点自私自利的心,恐怕这也很困难,但有两个 字大家最好不要忘――众生!发愿的时候,前提应该 是?为了众生?,然后再说出自己的心愿,比如你想 变成一个有智慧的人,那在诸佛菩萨面前供灯或供香 之后,应当这样发愿:为了利益众生,愿我变成有智 慧的人。所以,?众生?这两个字,对于发了无上菩 提心的人来说是非常关键的! 亦献金莲花,齐列珍宝灯。 香敷地面上,散布悦意花。 也献上排列整齐如同金莲花、法轮般的珍宝灯,并在 敷有芬香的地板上,散布悦意的鲜花,以此供养诸佛 菩萨。 〖九、宝灯:井然有序排列着的金莲花中安放有各式 各样光芒闪闪的宝灯,这些也供养诸佛菩萨。〗 我们平时如果有条件,应该亲自做一些灯供养;如 果各方面的条件不允许,也可以在心里观想:世间广 大无边的灯器中,有灯芯和灯 油,点燃以后供养十 方诸佛菩萨。即使只是一盏小小的油灯,你也可以这 样观想。供酥油灯功德文中说:将整个器世界观为灯 器, 须弥山观为灯芯, 七大海洋或四大海洋观为灯油, 点燃此灯时,整个世界变成一片光明,将此光明世界 供养诸佛菩萨。所以,表面上看来只是一个油灯,但 其功德却是相当大的。 平时我们在僧众中也好,佛像面前也好,这样的供养 都很重要。拉萨人对灯供非常重视,每到佛教节日, 男女老少全部来到寺院,手里拿着酥油,在每个殿堂 的每盏灯里加一点,一直到供完为止。藏族也有一些 虔诚的老居士,一辈子在佛像前供一盏灯,这个灯器 比较大,除了换灯芯外,平时一直往里面添油,在他 死之前灯都是不灭。现在的大城市有卖各种各样的 16灯,如果一直在佛堂点着,交一点电费就可以了,其 实也有很大的功德。 释迦牟尼佛在世时,有一个贫女叫年嘎母,她看 见国王用金银做的灯器供灯,心里特别随喜,自己很 想供养,但苦于没有什么供品。后来,她好不容易得 到一点酥油,就做了一盏灯在佛陀面前供养。到了下 午的时候,目犍连认为白天这样供灯有点浪费,晚上 佛陀传法的时候供灯最好,于是想把这盏灯扑灭,但 依靠各种神通也不管用(大家都知道,目犍连是神通 第一,但是他也没办法)。他就问佛陀:?我的神通 那么厉害,怎么连贫女的一盏灯都扑不灭呢??他有 点不高兴(当然,?不高兴?是我加的,阿罗汉有没 有不高兴也不知道)。佛陀回答说:?因为贫女在供 灯的时候发愿:以此功德,愿照亮所有众生的无明黑 暗。所以,以你小乘声闻的神通,根本无法扑灭大乘 菩提心所点的灯。?后来,释迦牟尼佛为贫女授记, 她未来成佛时名灯光如来。可见,供灯尤其是酥油灯 的功德是相当大的。 我们作为修行人,不要认为佛教的这些传统只是 一种形式,没有什么意义。现在世间上很多人对此根 本不理解,他们认为:这样供灯有什么用?这些酥油 还不如吃了好,或者布施给贫穷的人。从一方面来说 也可以,但很多事情并不像你们想的那样。对于修学 菩提心的大乘修行人来讲,因果观念相当重要,如果 我们对今生来世,还有佛教最基本的正见没有打好基 础的话,所谓的修持大乘佛法,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 一件事情。因此,大家对佛教的基础一定要下工夫, 如果有了一定基础,也就是对佛教的正见、因果、人 身难得等方面确有一些甚深的见解,才能在这个基础 上修利他的菩提心。要知道,利他菩提心是非常深奥 的,我有时候觉得有些人可能连最基本的基础都没 有,给他们讲舍弃自我、利益众生是很困难的。为什 么呢?因为世间上的人格人品还没有完善,就让他牺 牲自我去全心全意利益众生,恐怕有些人不一定接受 得了。但不管怎么样,佛教的精神、佛教的意义就是 这样,我在这里宣讲的时候,也不得不讲它的真实道 理。 不管我们修什么法,世俗中的积累资粮非常重要。喇 拉曲智仁波切在《极乐愿文大疏》中说:如果我们连 十盏灯和十个神馐也没有,却经常祈祷圣尊菩萨帮助 自己、利益自己,这样的请求不一定能够实现。所以, 平时发愿也好,供护法也好,不管做什么样的事情, 都应该象征性地积累资粮。 每天早上我们也可以有一种所缘,比如说在佛像面前 点一根香、供一盏灯、磕三个头,这说明自己对佛陀 并不是口头上的恭敬心。如果你什么都不做,光是说 ?顶礼阿弥陀佛!顶礼阿弥陀佛!?这样在他人看来, 也有一种不太实在的感觉。所以,大家在学习的过程 中,这些基本的修行方法千万不能忘! 〖十、地面:香水涂敷的地面上,遍满令人赏心悦目 的花朵,以此作供养。〗 高僧大德在讲经说法的时候,如果在地毯上、讲堂里 撒满鲜花,或者把佛堂打扫得干干净净,这就是对佛 陀的一种恭敬,也是对佛陀的一种供养。 如果有些人没有意幻供养的能力,到一些清净悦意的 地方时,觉得?这个地方多好啊?,在这样的时候, 心里观想供养诸佛菩萨,这一点也非常重要。 广厦扬赞歌,悬珠耀光泽, 严空无量饰,亦献大悲主。 在广大无垠的大厦宫殿中,洋溢着赞叹诸佛菩萨的歌 声,悬垂着各种珍宝耀眼夺目,无量无边的装饰品严 饰了整个虚空,将此全部供养诸佛菩萨。 所谓?无量殿?,是指它的颜色、形状,以及整个 装饰都是一般人无法想象的。在大城市中也有一些无 量宫殿、星级宾馆以及高楼大厦,这些既可以在心里 面观想,也可以亲眼看到之后,马上说:?这么好的 房子,供养诸佛菩萨!供养三宝!?这确实有很大的 功德。 〖十一、宫殿:具有庄严等功德的无量宫殿,传 颂着天子天女们所吟唱的悦耳动听的赞歌,各种珍珠 宝珠串悬垂的饰品将宝幢等严饰得光怪陆离、光芒万 丈,遍布虚空界,成为虚空庄严的这些装饰品也都供 献给大慈大悲的诸位尊主。〗?诸位尊主?包括大慈 大悲的佛陀、诸大菩萨、如海空行护法众,以及对自 己有法恩的所有金刚上师、大恩上师。 即使在玩耍时作这样的供养,功德也是相当大 的。《贤愚经》中有一个公案:佛陀与阿难到某城市 去化缘,有两个孩童正在以土石做各式各样的无量 宫、宝库、如意宝,当他们见到远处走来的佛陀与阿 难,不由得生起信心,准备把自己的这种财物供养。 但由于他们的个子特别小,够不着佛陀的钵盂,于是 一个孩子跪下来,另一个孩子趴在他身上向佛陀献 供,佛陀也弯下身放低钵盂接受供养。回去后,佛陀 让阿难把这些土石涂在僧众的墙上,并且授记:作供 养的那个孩子,在我涅后一百年,转生为阿育王, 另一个孩子做他的大臣。后来也确实如此,在佛陀涅 后, 阿育王造了八万四千塔, 现在遍布于整个世界。 所以,在遇到殊胜对境时,我们不一定要有很大的供 17品,即使是小小的供品,往往也是有极大的功德。舍 利子前世就是因为给一位独觉供养针和线,后来成为 了?智慧第一?。 因此,大家平时到寺院或佛殿时,一定要好好地发 愿,供养后没有发愿是不行的。但在发愿的时候,就 像刚才所说的,一定要带上所有众生,然后再说?愿 我成为智慧第一?、?愿我成为慈悲第一?、?愿我 的相续中尽快生起菩提心?……没有菩提心的话,活 在这个世间上会特别痛苦,对别人一直看不惯,觉得 这个是坏人、那个是坏人,每个人好像都是坏人。相 反,如果生起了菩提心,那不管看到什么众生,都会 觉得他们是菩萨、是佛陀,这样一来,修行也就很容 易了,不然的话,自己现在的修行境界实在太差了! 金柄撑宝伞,周边缀美饰, 形妙极庄严,亦展献诸佛。 金柄撑起的各种珍宝伞,周边点缀着美丽的装饰品, 外形特别庄严,将这样的宝伞也供养诸佛菩萨。 宝伞属于八吉祥之一,象征一切吉祥,是一种瑞相的 供养。供养宝伞的起源,佛教中有两种说法,其中一 种就是释迦牟尼佛到三十三天为母亲传法后回到萨 登城市,当时右边以梵天为主的五百眷属撑着珍宝 伞,左边以帝释为主的五百眷属撑着黄金伞,迎接佛 陀来到世间转法轮。以此为缘起,后来凡是迎请高僧 大德到某个寺院道场时,都会有一群人在后面撑着宝 伞或伞盖。 不管藏传佛教还是汉传佛教,高僧大德在举行一些仪 式时也会撑起宝伞,此举具有一种象征,宝伞可以胜 伏一切违缘,尤其是白顶的宝伞,更具有此种殊胜的 缘起。以前我们金刚降魔洲专门给上师做了一柄宝 伞, 本来打算做一个黄色的顶, 但上师要求做白色的, 因为白色代表胜伏一切,在十方之中可以大获全胜。 以这样的宝伞供养上师及诸佛菩萨,具有相当大的功 德。 宝伞的周边可以有一些璎珞、半璎珞等装饰品。不仅 高僧大德在传法过程中,应该撑起宝伞,佛像的上面 也应该有宝盖(即宝伞)。当然,这是一种象征性的 标志,并不是佛像特别害怕下雨,必须要打一把伞! 〖十二、宝伞:周围有珍珠等饰品严饰的悦意金柄高 高撑起珍宝组成、造型美观、令人见而生喜的胜妙宝 伞,也恒时供养一切如来。〗这里的宝伞是一种象征, 实际上,《极乐愿文》中讲到的八瑞相、七轮宝,凡 是心里能够观想的,全部都可以用来供养。 总而言之,对佛陀、三宝等殊胜对境作供养,首 先要有虔诚的信心,如果没有的话,人们不一定这样 做,认为?这是多余的事情?、?这样做有什么用?, 可能有各种各样的分别念,这些都是不懂佛教道理而 导致的。所以,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树立正见非常 重要,如果没有佛教的正见,慈悲观、智慧、缘起观 等上上功德根本没办法生起,就像没有大地的话,万 物不可能有生长的机会。因此,不管是出家人还是在 家人,树立正见非常重要,对佛教的基本观念、基本 看法一定要摆正。如果没有这一点,正如世间上的有 些人,对佛教、佛陀、僧人一直很排斥,经常以斜眼 来对待,在这种情况下,对佛教是不可能有一种正确 认识的,比如说,我认为这个人是坏人,那任他怎么 澄清、怎么陈白他的情况,我也是不会相信的。 第 21 课 33、发愿供养与意幻供养有何差别? 所谓“发愿供养”,并不需要买什么东西,也不是幻 化一个供品,而是在心里面发愿。发愿与意幻有一定 的差别,意幻是指心里幻化出一种供品作为供养,发 愿则是在心中发愿,希望世间上的众生能够获得快 乐、息灭痛苦,而在三宝所依面前降下珍宝雨、鲜花 雨等等。 第 22 课 34、什么是所净罪业之六门及能净四对治力? 所净罪业之六门: 所清净的罪业是由六种途径产生的: 1)时间:有漫 长和短暂两种,?漫长?是指从无始以来到现在的罪 业,?短暂?是指昨天造的、今天造的、刚才造的, 这种罪业的时间比较短暂。2)因:依靠贪心、嗔心、 痴心、傲慢等三毒或五毒烦恼为因而造。 3)门:指 三门,即依靠身体、语言、心而造。 4)加行:指行 为,比如自己亲自造,或令他人造。 5)对境:依靠 上师、父母等严厉对境而造,或依靠六道众生等一般 对境而造。6)形相:包括自性罪的形相、佛制罪的 形相。以上六种门是我们所要清净的罪业, 《俱舍论》 第四品中也讲了很多罪业的差别。 (能净四对治力)分四:一、厌患对治力;二、所依 对治力;三、现行对治力;四、返回对治力。 一、厌患对治力: 对于自己所犯的罪业非常惭愧,后悔得不得了,就像 一个人吃了毒药后,腹痛如绞时特别后悔,?我刚才 不该吃它?,这种后悔心就叫做厌患对治力。 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平安福终身寿险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