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二分别反映了科学技术发展的利与弊哪些特点

& 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知识点 & “材料一: 年江苏科技研...”习题详情
168位同学学习过此题,做题成功率83.9%
材料一: 年江苏科技研发投入和科技产业发展情况&&&&科技研发投入(亿元)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高新技术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2007年430.224.3272008年584.535.8282009年70052.3‘30&&&&注:2009年前三季度江苏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分区域所占比重分别是:苏南71.27%、苏中21.19%、苏北7.54%。材料二:今年江苏省经济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0%,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以上,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左右。——摘自《2010年江苏省政府工作报告》材料三:&&情景一:一家大工厂招收开机床的工人,开出60元到80元一天的工资,但是要求能看懂机床构造图,由于劳务市场上没几个人能看懂,所以招不到工人。情景二:80后的小王在一家玩具厂做生产工人,半年后她顶不住车间的高温和长时间加班还不能及时获得报酬,于是辞职回家了。情景三:某工厂招聘普通技工,小李说:“也知道好的技工挣的比白领多,说实话,大学毕业后我是不愿意回头再去做工人的。” &&&&(1)材料一反映了哪些经济现象?(4分)(2)结合材料一、二,运用《经济生活》相关知识,为江苏实现2010年预期目标提出合理化化建议。(8分)(3)请从《经济生活》的角度分析材料三,上述几家工厂是什么原因招不到工人的。(6分)&
本题难度:较难
题型:解答题&|&来源:2013-辽宁省丹东市宽甸二中高二4月月考(一)政治试卷
分析与解答
习题“材料一: 年江苏科技研发投入和科技产业发展情况科技研发投入(亿元)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高新技术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4.4.535.8282...”的分析与解答如下所示:
该题第一问是图表题,要准确解读表头、数据、小注的内容。该题反映的是07年到09年三年间,江苏省在科技研发上的投入,科技和高新技术产业对江苏地区的贡献,小注反映了不同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现象严重。第二问为江苏实现2010年预期目标提出合理化建议,是怎么做的题型,即江苏如何实现经济的发展和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相统一。结合材料内容,借鉴如何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措施具体回答。第三问,通过三个不同党的情景,考差学生对眼下出现的用工荒原因的分析,要针对每一个情景具体分析,概括起来,包括:劳动者素质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劳动者的权益不能得到切实保障;就业观念保守。
该题第一问是图表题,要理清图表题的解题思路,从图表中的表头信息明确图表说的是什么;通过数据看出变化和差距,找出走势等;小注内容也不能忽视,一般来讲,小注是表明存在的不足和差距的。该题图表内容较多,需要详细解释,难度较大。第二问可以借鉴课本所学内容,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第三问对材料的分析解读较为重要,依据对材料信息的把握回答即可。难度较大。
找到答案了,赞一个
如发现试题中存在任何错误,请及时纠错告诉我们,谢谢你的支持!
材料一: 年江苏科技研发投入和科技产业发展情况科技研发投入(亿元)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高新技术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4.4.535...
错误类型:
习题内容残缺不全
习题有文字标点错误
习题内容结构混乱
习题对应知识点不正确
分析解答残缺不全
分析解答有文字标点错误
分析解答结构混乱
习题类型错误
错误详情:
我的名号(最多30个字):
看完解答,记得给个难度评级哦!
经过分析,习题“材料一: 年江苏科技研发投入和科技产业发展情况科技研发投入(亿元)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高新技术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4.4.535.8282...”主要考察你对“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
等考点的理解。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
与“材料一: 年江苏科技研发投入和科技产业发展情况科技研发投入(亿元)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高新技术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4.4.535.8282...”相似的题目:
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①走新型工业化道路&&&&&&&&&&&&&&&②依靠管理创新促进经济增长③主要依靠出口拉动经济增长&&&&&&&④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增长①②③①②④①③④②③④
2005年2月,英国食品标准局在官方网站上公布了一份通告:亨氏、联合利华等30家企业的产品中可能含有具有致癌性的工业染色剂“苏丹红一号”。随后,一场声势浩大的查禁“苏丹红一号”的行动席卷全球。就在英国食品标准局把这份通告发出的十多天之后,北京市政府食品安全办公室向社会通报,经检测认定,广东亨氏美味源辣椒酱中含有“苏丹红一号”。上述事例主要反映了&&&&?市场经济的滞后性?市场经济的自发性?市场经济的竞争性?市场经济的盲目性
2012年12月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做好明年经济工作,要继续把握好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立足全局,突出重点,扎扎实实开好局。稳,就是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基本稳定,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保持社会大局稳定。进,就是要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新进展,在深化改革开放上取得新突破,在改善民生上取得新成效。会议强调,做好明年经济工作必须继续抓住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使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建立在扩大内需的基础上……明年经济工作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1)结合材料说明,“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体现了宏观调控的哪些主要目标?(4分)(2)运用经济生活的有关知识,简要回答加强国家宏观调控的原因。(6分)&&&&
“材料一: 年江苏科技研...”的最新评论
该知识点好题
该知识点易错题
欢迎来到乐乐题库,查看习题“材料一: 年江苏科技研发投入和科技产业发展情况科技研发投入(亿元)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高新技术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4.4.535.052.3‘30注:2009年前三季度江苏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分区域所占比重分别是:苏南71.27%、苏中21.19%、苏北7.54%。材料二:今年江苏省经济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0%,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以上,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左右。——摘自《2010年江苏省政府工作报告》材料三:情景一:一家大工厂招收开机床的工人,开出60元到80元一天的工资,但是要求能看懂机床构造图,由于劳务市场上没几个人能看懂,所以招不到工人。情景二:80后的小王在一家玩具厂做生产工人,半年后她顶不住车间的高温和长时间加班还不能及时获得报酬,于是辞职回家了。情景三:某工厂招聘普通技工,小李说:“也知道好的技工挣的比白领多,说实话,大学毕业后我是不愿意回头再去做工人的。” (1)材料一反映了哪些经济现象?(4分)(2)结合材料一、二,运用《经济生活》相关知识,为江苏实现2010年预期目标提出合理化化建议。(8分)(3)请从《经济生活》的角度分析材料三,上述几家工厂是什么原因招不到工人的。(6分)”的答案、考点梳理,并查找与习题“材料一: 年江苏科技研发投入和科技产业发展情况科技研发投入(亿元)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高新技术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4.4.535.052.3‘30注:2009年前三季度江苏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分区域所占比重分别是:苏南71.27%、苏中21.19%、苏北7.54%。材料二:今年江苏省经济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0%,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以上,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左右。——摘自《2010年江苏省政府工作报告》材料三:情景一:一家大工厂招收开机床的工人,开出60元到80元一天的工资,但是要求能看懂机床构造图,由于劳务市场上没几个人能看懂,所以招不到工人。情景二:80后的小王在一家玩具厂做生产工人,半年后她顶不住车间的高温和长时间加班还不能及时获得报酬,于是辞职回家了。情景三:某工厂招聘普通技工,小李说:“也知道好的技工挣的比白领多,说实话,大学毕业后我是不愿意回头再去做工人的。” (1)材料一反映了哪些经济现象?(4分)(2)结合材料一、二,运用《经济生活》相关知识,为江苏实现2010年预期目标提出合理化化建议。(8分)(3)请从《经济生活》的角度分析材料三,上述几家工厂是什么原因招不到工人的。(6分)”相似的习题。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2亿+学生的选择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2亿+学生的选择
结合材料一概括指出两宋与明清时期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征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2亿+学生的选择
1.与农业生产相结合.2.重实践,轻理论.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从科技发明到产品投入市场所用平均时间 材料二:某发达国家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材料三:美国劳动力构成变化 材料四:中国产业结构变化 请回答: (1)材料一.二分别反映了科学技术发展的哪些特点? (2)19世纪末20世纪初.科技革命怎样推动世界形成一个整体? (3)材料三反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劳动 题目和参考答案——精英家教网——
暑假天气热?在家里学北京名师课程,
& 题目详情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从科技发明到产品投入市场所用平均时间
  材料二:某发达国家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材料三:美国劳动力构成变化
  材料四:中国产业结构变化
(1)材料一、二分别反映了科学技术发展的哪些特点?
(2)19世纪末20世纪初,科技革命怎样推动世界形成一个整体?
(3)材料三反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劳动力构成发生了什么变化?试从产业结构和产业内部劳动力构成的角度,分析第三次科技革命是怎样推动上述变化的?
(4)材料四反映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产业结构发生了哪些变化?产业结构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应如何调整产业结构?
答案:解析:
  (1)科学技术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速度加快,科学技术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加大。
  (2)第二次科技革命推动下经济的巨大发展,资本主义以全球为市场进行扩张,世界领土瓜分完毕;内燃机和新的交通工具的创制、新的通讯手段的发明。
  (3)非体力劳动者在就业人数中的比例超过了体力劳动者;第三次科技革命使得体力劳动为主的第一产业比重下降,就业人数急剧减少,第二产业比重下降,其中科技和管理等人员增加,体力劳动者减少,以非体力劳动者为主的第三产业在经济结构中占据了第一位。
  (4)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第一产业比重明显下降,第二产业比重基本稳定,第三产业比重持续增加;产业结构变化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调整中国产业结构的基本途径是要运用科学技术改造三大产业;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提高第二产业的科技含量;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导析:本题是一道政治、历史学科综合题,(1)(2)两问是历史学科的问题,设问均与表格中的信息有关。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概括能力。第(2)问要求学生回答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科技革命推动世界连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情况,主要还是考查概括能力。答题的关键是要把科技的发展与列强的扩张之间的关系表达清楚。首先科技进步推动经济发展,为扩张提供了必要性和可能性,其次科技革命带来的内燃机的发明交通工具的创新,新的通讯手段为列强扩张提供了重要条件。学生只有突破思维定势束缚,发挥创造性才能够作出正确结论。第(3)(4)两问可根据材料答出变化趋势,再分析两者各自原因。
科目:高中历史
来源:同步题
题型:材料题
历史学家李洵认为:“明代江南地区的‘士大夫’是十六世纪以来中国历史上有特点的社会势力。他们凭借着江南地区发达的经济文化有利条件,通过各种途径获取政治上的功名,然后扩展经济实力,引领当时的社会风潮&,在江南社会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士大夫家多以纺绩求利。其俗勤啬好殖,以故富庶……如华亭相(徐阶)在位,多蓄织妇,岁计所积,与市为贾。
——(明)于慎行《谷山笔麈》卷四材料二 江南役重甲天下……祖父以役累中落……启中举,尽免其役,家业复振……(植蚕)与市为贾,骤富焉,市人多效之。
——《徐光启文集》卷十一材料三 (松江)嘉、隆以来,豪门贵室,导奢导淫,博带儒冠,长奸长傲,日有奇闻叠出,岁多新事百端……伦教荡然,纲常已矣。
——(明)范濂《云间据目抄》卷二材料四 前明吾乡(苏州)富家甚多,席费千钱而不为丰,长夜流酒而不知醉……有邻望,亦有田三十万亩,童仆三千人……而好讼致穷。
——(清)钱泳《登楼杂记》材料五 父母之命这句话固然视为天经地义不可改易的,但是我们现在做父母的应该要晓得,这几千年来的礼教风俗到了今天决计行不通!……做父母的应该要明白些现在世界的大势!闭关自守,做不到了;农业经济&组织下的状态,保不住了。
——陆秋心《婚姻问题的三个时期》(《新妇女》日)(1)据材&料一、二,概括江南士大夫致富的主要途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据材料三、四,士大夫的活动引起了江南社会风气的哪些变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有学者认为,明代江南士大夫既是资本主义萌芽的促进者,又是其阻碍者,请依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释学者的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根&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作为婚俗背景的社会政治、经济和家庭关系,从传统到近代发生了怎样的变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客观评价以江南“士大夫”为代表的这种道德伦理上的变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高中历史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未经议会同意,国王无权废除法律或停止法律的执行;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能征税;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能在和平时期招募或维持常备军;议会必须定期召开:议员的选举不受国王的干涉等等。                                              ——摘自《权利法案》  材料二 本宪法所授立法权,均属于由参议院与众议院组成之合众国国会;行政属于美利坚合众国大总统,大总统任期为四年;合众国之司法权属于最高法院及国会随时规定并设立的各种低级法院”  材料三                                    ——摘自《美利坚合众国宪法》 请回答:   (1)材料一这一法律文件的出台,使英国确立了怎样的政体?(2分)这一政体的核 心是什么?   ( 2)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回答,美国的政体主要体现了哪三项原则?(3分)请对材 料三中A、B两处的内容作注解。     (3)结合所学史实指出英、美两国政体的实行对中国近代前期产生了什么影响? 
科目:高中历史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实现国家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必然要求和必要条件,也是100多年来中国人民的宿愿。旧中国的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只占很小的比重,1949年现代工业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17%,而且发展极不平衡,仅有的一点工业基本上集中在沿海城市和地区。……到1952年工业已经恢复并超过了历史上的最高水平,但总的说来,中国还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 ——杨先材《中国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卷》 材料二 轻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比重表
——虞和平主编《中国现代化历程》 材料三 1958年毛泽东在各地视察期间专门发表讲话自豪地说:到现在,我们还有一些同志不愿意在工业方面搞大规模的群众运动,他们把在工业战线上搞群众运动,说成是“不正规”,贬为“农村作风”、“游击习气”,这显然是不对的。       ——《中国现代化历程》卷3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二,分析建国初期我国工业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和必要性是什么?
(2)材料三的指导思想,在实践中是怎样实施的?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3)为纠正材料三在实践中的错误,中共中央又采取了什么方针?取得了哪些成就?
科目:高中历史
题型:阅读理解
贤臣、清官、天使都是人们对于理想执政者的称谓。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墨子认为,治国者“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诸葛亮在文章中写道:“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之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之所以倾颓也”……朱元璋对礼部臣僚们说:“为天下者,譬如作大厦,大厦非一木所成,必聚才而后成,天下非一人独理,必选贤而后治。故为国得宝不如举贤”。                  一一摘自《中国古代廉政建设经验》 (1)材料一中,三位历史人物之见解的共同点是什么? 结合所学知识,从思想、政治两方面简析我国古代社会造就“贤臣”的历史条件。
材料二 宋代著名清官包拯、元代高官耶律楚材和杨朵儿只,明代清官况钟、海瑞,也都有类似的境遇,在皇帝支持时,成绩斐然;而一旦失去皇帝支持,就遭到排斥,甚至被罢官坐狱。                       一一《清官考辩》 (2)概括材料二反映的历史现象,并指出造成这一现象的历史根源。
材料三 封建阶级的‘清官’,他们的‘清’,就‘清’在政治上忠于皇帝,忠于朝廷,忠于封建的法律制度,在思想上遵守封建的纲常道德,在经济上于合法剥削之外不贪或少贪非分之财,如此而已。作为封建阶级专政工具的官吏,他们在阶级斗争的实践中是属于剥削者、压迫者的阵营,而同被剥削、被压迫的农民相对立的。这是一条不容混淆的基本的阶级界限。   一一摘自《&海瑞罢官&代表一种什么社会思潮》〈《人民日报》日) (3)材料三是用什么方法评价历史上“清官”现象的? 指出这种评价方法的缺陷。
材料四 美国1 787年宪法的奠基人麦迪逊曾说:如果是天使统治人,就不需要对政府有任何外来的或内在的控刺了。 (4)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了对政府进行‘‘控制”,启蒙思想家提出了什么构想? 这些构想对近代中国政治变革进程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科目:高中历史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实现国家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当然要求和必要条件,也是100多年来中国人民的宿愿。旧中国的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只占很小的比重,1949年现代工业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17%,而且发展极不平衡,仅有的一点工业基本上集中在沿海城市和地区。……到1952年工业已经恢复并超过了历史上的最高水平,但总的说来,中国还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 ——杨先材《中国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卷》 材料二     轻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比重表
                ——虞和平主编《中国现代化历程》 材料三 1958年毛泽东在各地视察期间专门发表讲话自豪地说:到现在,我们还有一些同志不愿意在工业方面搞大规模的群众运动,他们把工业战线上搞群众运动,说成是“不正规”,贬为“农村作风”、“游击习气”,这显然是不对的。               ——《中国现代化历程》卷3 ⑴依据材料一、二,分析建国初期我国工业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和必要性是什么?
⑵材料三的指导思想,在实践中是怎样实施的?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⑶为纠正材料三在实践中的错误,中共中央又采取了什么方针?取得了哪些成就? &
精英家教网新版app上线啦!用app只需扫描书本条形码就能找到作业,家长给孩子检查作业更省心,同学们作业对答案更方便,扫描上方二维码立刻安装!
请输入姓名
请输入手机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科学技术的发展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