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身边会有那么多的假外资 ipo 近期公司? 青岛山元是中国的企业吗?

外资并购争议(中国是否该设置底线)-博泰典藏网
典藏文档 篇篇精品
外资并购争议(中国是否该设置底线)
导读:外资并购争议:中国是否该设置底线?,?前言?外资并购再度成为主题,凯雷收购徐工、舍弗勒收购洛轴、克虏伯并购山东天润曲轴、法国SEB集团并购苏泊尔?,从直接在华投资建厂为主过渡到以收购中国企业为主的间接投资阶段,外资更是将目光投向行业龙头企业,而伴随着外资并购案的频发,“国有资产贱卖论”、“国家安全保护论”、“反垄断论”、“保护民族品牌论”的呼声和,中国政府也陆续采取措施,加大对外资并购中国企业外资并购争议:中国是否该设置底线? .cn 日 01:10 21世纪经济报道
?前言? 外资并购再度成为主题。
凯雷收购徐工、舍弗勒收购洛轴、克虏伯并购山东天润曲轴、法国SEB集团并购苏泊尔??外资对中国的投资方式似乎正在改变,从直接在华投资建厂为主过渡到以收购中国企业为主的间接投资阶段。尤其是近年来,外资更是将目光投向行业龙头企业,甚至被称为“斩首行动”。
而伴随着外资并购案的频发,“国有资产贱卖论”、“国家安全保护论”、“反垄断论”、“保护民族品牌论”的呼声和争议也达到了空前的激烈。同时,中国政府也陆续采取措施,加大对外资并购中国企业的审查力度,并于9月8日起正式实施《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规定》。这是否意味着未来中国引入外资的政策取向将有所转变?
另一方面,并购已经成为全球资本流动和配置的主旋律。数字显示,上世纪90年代,外资并购的平均增长速度达到30.2%,远远超过全球对外直接投资15.1%的平均增速;1990年代中后期,外资并购投资占国际直接投资的比例已达70%-90%。但同时,很多国家对外资并购本国企业仍存在抵制,中海油收购尤尼科失败就是最好的例子。为什么连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也不愿意作为全球分工的一部分,而要对国内产业进行保护、限制外资并购?那么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尤其在已经过了资金短缺期、而外企的引进技术效果似乎也在减小的前提下,是否应该为外资并购设一个底线?
针对上述问题,本报与香港科技大学商学院联合举办本期“天下论衡”,探讨外资并购的前景及政策。与会嘉宾有香港科技大学商学院院长陈家强、经济学教授雷鼎鸣、会计系副教授陈富生、IEMBA课程协调中心副主任林智生,伦敦经济学院副教授(终身教职)许成钢等。本论坛由香港科技大学商学院对外事务主任孔芬芳和本报记者李振华主持。
本报记者 刘巍 李振华 谷重庆 香港报道
1. 外资进入的主流方式?
主持人:几年前,外资进入中国时多以建立合资企业的模式为主,但现在似乎已经产生了变化,直接并购中国企业的案例在剧增,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变化?并购的方式会不会成为未来外资进入中国市场的一种主流模式?
陈家强:以前外资进入中国大多以合资的方式,没有控制权,而没有控制权就很难保证回报率,根据统计,当初很多外资在中国的回报率都是负的,所以现在外资希望通过并购能够取得控制权。另外从中国市场的发展来看,外资如果不并购中国企业就很难 1 进入中国市场,这也是一个客观的因素。从经济效率上来说,中国的资本投入可以通过并购、控制权转移等,得到更好的利用。
陈富生:中国在股权分置改革后,企业间的并购将会更加频繁,而且中国很多行业的企业分布比较零散,将来一定会通过并购的方式重新整合。
简单而言,并购是一个把资源从低效率企业转向高效率企业、从弱者转向强者的过程。我们可以看到,中国近20年的经济高速发展与对外开放、外资进入中国有很大关联。但国内常常把并购这样一种纯经济活动加上很多政治动因,过于夸大了企业间并购中经济以外的因素。
目前我国对于外资并购普遍存在几种误解:一是为什么外资对中国特别感兴趣?实际上,并购是行业转向和企业新陈代谢的一种方式。以行业转向为例,很多行业在国外已经是夕阳行业,如重工业,而中国仍需要大量基建投资,且将举办奥运会,所以这些当然成为外资非常向往的行业。
第二个误解是外资并购一定会带来垄断。我认为中国是一个大国,很多产业分布和企业分布都很零散,很难形成垄断。何况即便没有外资大举并购中国企业,中国企业之间的并购将来也会频发。
误解三是认为外资买了中国企业,就抢了我们的生意。目前中国国内工业产值还非常低,有很大的发展潜力,自然会有很多新企业诞生。当然,我不否认外资并购会增加中国企业的竞争压力,但并不能因此而拒绝外资,关键是要增大中国企业自身的竞争力。
许成钢:其实在国际上只有美、英两国并购比较发达,其他所有国家,包括日本、德国的并购都不算发达。通过对比可以看出,发达的证券市场和成熟的法制,是并购市场发达的两个基本前提。何况即便是美国和英国,首先发展的也是国内的并购市场,对外资有一定控制,直到国内经济相当发达以后,外资才开始逐渐在并购市场上起作用。
英国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极端的国家,其制造业的行业龙头已基本上都为外资所有,所以很多人以英国为例,认为国内大企业卖光了也不会引起国家安全等一系列问题。但是我们同时也要看到,英国证券市场的发达的程度以及法律的健全程度,都是其他国家难以比拟的。
再如美国和加拿大,二者都是市场比较发达、法律比较健全的国家,但美国和加拿大之间的跨国投资,也不过是近20年多年才开始逐渐放松。所以我想进行跨国比较时,很重要的一个经验教训就是,中国应该尽快发展证券市场、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应该给非国有企业平等的待遇,让它们能够在国内市场中活跃起来。
雷鼎鸣:关于并购会带来经济效益、治理结构改善等,大家已众所周知,我今天想提出一个特别的观点,即并购、尤其是大型并购对国家经济安全也是有好处的。去年,中海油并购尤尼科失败,当时美国给的主要理由就是保护国家经济安全。但我们换个角度想,如果中国购买了美国的公司,但主要资产仍在美国,这就好比美国留了一个中国的“人质”在手,一旦出现冲突,美国完全可以没收这部分资产,所以这起并购对减少两国经济、甚至军事冲突都有好处。同样,如果外国公司购买了中国资产,他们也不会希望美国、英国或其他外国政府对中国施压,否则对他们不利。所以从这个角度讲,外资并购中国企业对国家安全有一定好处。
同时,我在很多资料中也看到,实际上70%的国际大公司合并以后都是失败的,因为合并后要解决两个公司的管理和文化方面的冲突,所以很多时候并购所带来收益都是被夸大的。在面对投资银行鼓吹并购好处时,要保持冷静。
许成钢: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并购是高层管理人员有意设计的。当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看到自己的企业股值已经过高、出现泡沫时,出于自己利益的考虑,会用并购的方法继续推高股值,这也是为什么大量的企业成功并购以后,股值反而变坏。所以我们必须要特别小心,天下不存在这样的好事――并购就一定能够帮助中国企业改善治理。即便在美国这么发达的国家,大企业并购以后都会出很多问题,说到底这还是直接和证券市场、有关法律相连的。
陈家强:刚才许教授提到美国的并购活动比较活跃,是因为它的证券市场很发达。我倒认为,美国企业并购后之所以出现诸多问题,也正是由于它的股票市场过度发达,可以给企业在并购时提供多种金融工具筹集资金,导致很多并购活动已经不是出于企业实际经济效益、而是某些利益者通过各种金融工具进行套利的行为,进而引起股市的风浪,对经济产生巨大破坏。从这一角度来看,正是中国的股市不发达,所以并购活动还没能在股市兴风作浪,中国企业的并购还比较实在。
2. 限制不过是暂时的
主持人:近来,外资在华并购行为频频遇阻,凯雷收购徐工、舍弗勒收购洛轴、克虏伯并购山东天润曲轴等纷纷陷入停止,中国政府也陆续采取措施,加大对外资并购中国企业的审查力度,并拟针对外资进入银行、零售以及制造业等一系列领域推出限制性规定。这是否意味着未来中国引入外资的政策取向将有所转变?抑或仅仅是针对某些引发争议的个案的行为?
林智生:在纯市场经济环境下,并购中的技术问题可以用技术数据来说明,但是在中国内地现在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凡是出现并购活动时都会杀出一些管理层的海外BVI(英属维尔京群岛)公司。这些外资实际上是假外资,并购产生的90%的利益被管理者所享受了,这也是造成社会不安定的一个因素。而且因为很多国企规模太大,管理层收购时很难承担,所以经常把大企业的核心资产有意地变成一个中小企业。好比国家投资10亿的项目,其中有1亿的车间是最核心的,作价4千万卖掉,但如果把这个车间拿掉,其它9个亿就都废掉了,这样做很容易形成不良资产,造成国有资产贱卖。现在很多非常优秀的制药厂、制造厂都被这种假外资侵占了。所以我认为,国家不断出台政策的一个主要目的是为了打击这些假外资。
而且据我了解,现在对外资并购并不是完全限制,包括徐工等案例都是在等待审批,是在有序地界定这些外资来中国是真正地想在中国做产业、做企业,而不是做泡沫。所以我认为,现在的一些限制,或叫停一些项目只不过是暂时行为,长期来看,仍然是开放为主。
许成钢:假外资的现象,主要是由于我国过去一直给外资提供优惠,所以导致了内资要想办法假装外资,想办法去捞这个优惠。所以,解决外资并购产生的问题必须要先解决好国内的事情,完善中国国内的并购市场模式、法律模式以及市场监管模式,建立一个平等的市场,而不是给外资一些特殊的权力。
雷鼎鸣:我认为当前的问题不是外资并购好不好,而是很多并购过程不公开、不公平。假如某一个公司以很低的价格出售,不管收购方是不是原来的高层,只要别的公司 3 也知道价钱这么便宜,就会参与竞争,自然就会把收购价格和公司股价推高,也就避免了资产贱卖。
陈富生:我还有一个猜测,今年上半年中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很高,而《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规定》在这时出台,可能是政府对于经济过热的问题存在一定顾虑。因为政府可以用行政的方式限制国内投资,比如说下指标等,但对外资企业很难如此做,所以我认为这个规定在某种程度上,是与行政手段调控宏观经济类似的、对外资的一个暂时的规定。
主持人:现在国内有一种争论,认为这两年外资在中国并购的步伐过快,尤其中国现在已经渡过了资本短缺期、外汇储备很高、且外企的引进技术效果似乎也在减小,是否应该为外资并购、尤其对外资并购行业龙头设一个底线?
陈富生:中国现在确实有大量的闲置资金,但是都是效益非常低、回报非常低的资金,而引进外资一个很大的作用就是提升资金的收益。而且中国很多行业龙头并没有发挥它作为龙头的潜在作用,外资参与对这些龙头的增值有很大的帮助。实际上,今天我们买到美国的波音飞机零件很多都是日本制造的,这样的现象已经非常普遍。今天的龙头可能一段时间后就不是龙头了,新的企业会改变这个格局,所以行业分布是一个动态的格局,外资是一个不可缺乏的应对管理的模式,能够提升现在的管理水平。
雷鼎鸣:我认为除了与国防机械密切相关的龙头企业以外,其他的龙头企业都可以收购。因为我们面对的是全球经济一体化,某一个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国际分工非常细,不同的部分在不同的国家生产,缺乏任何一个零件产品都不能生产出来,到底是电脑的龙头重要还是硬盘的龙头的重要,已很难判断。而这个分工化的潮流,是不可抵挡的。
陈富生:行业龙头是否应该限制外资的问题,我觉得可以用美国和中国的这些行业做一个对比。上世纪80年代,美国汽车企业要求对日本汽车进入美国实行限制,但是到了今天,可以看到日本在美国的三大汽车公司都树立了自己的市场地位,而且继续这样下去,美国汽车公司有可能将来会被日本吞并,这说明贸易保护主义不能真正的保护本土企业。而中国在过去十年大幅开放汽车业,外国厂商迅速进入中国市场,使得中国汽车的质量和数量提高非常快,我看不出五年,中国的汽车就会卖到欧洲和美国去。
主持人:刚才大家普遍认为,在当前全球化的前提下,各国应该按照国家与国家之间或者产业与产业之间的分工作为国际产业链的一个环节,但同时,很多国家对外资并购本国企业仍存在抵制,比如联想收购IBM的PC业务、中海油收购尤尼科时都曾遭到强烈反对,为什么连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也不愿意作为全球分工的一部分,而要对国内产业进行保护?
林智生:美国对外资并购也有很大的限制,如联合航空公司。这个公司虽然广告做得最漂亮,可服务是全世界最差的,但是这个公司永远是美国基于国家安全理由不让外资收购,所以美国也有国家安全这一考虑。实际上,中国确实面临国家竞争问题,外资公司通过并购,慢慢进入中国企业的核心部分,然后从企业竞争慢慢地深入到国家竞争,英、美、中东地区的公司都是采取这种手段。此外,比如说橡胶工业,外资如果要进入中国,那么就整个搬进来,但只在中国做轮胎不行,因为环境的污染成本对任何一个国家都是一个很重的负担,我觉得这是目前中国政府考虑的最大的因素之一。
许成钢:在美国的经济发展比较早的时候,即20世纪初,并购是企业扩大规模、进行多元化的一个非常常见的方式。但是许多国家金融市场不像美国那么发达,企业整 4 合不是这样做的,比如韩国、日本。所以我们讨论到中国自己的时候,必须要很清楚地分析中国的经济制度是什么样子的,哪些部分更适合英美的模式,哪些更适合学习日本、韩国的模式。
3. 中国的选择
主持人:许先生刚才提到,一个国家对并购采取的态度应该根据本国证券市场的发达程度和法律的健全程度,那么以中国现在证券市场的发达程度和法律的环境来看,中国对并购应该采取什么态度?
许成钢:我比较怀疑中国目前的环境。如果我们试图去理解一下日本、德国为什么选择另一种方式,实际上都与此有关。德国原本落后于英国,它想追赶英国,而追赶英国要使用何种方法?它没有学英国的市场方式,而是由政府出面组织大银行,集中调动资源。今天,德国正是通过很多半行政的方法,把企业规模做得很大,形成规模经济,甚至包括研究开发用的都不是金融市场的办法。因为德国的金融市场不发达,法律制度也不是特别支持金融的做法。而日本就是有意识地抄袭了德国。但是在中国,很多经济学家受的都是英美的教育,所以很自然地主张模仿英美的做法,但其实有时候英美的模式并不一定适合中国。
陈家强:英美的并购很活跃,因为它们有一个很活跃的
资本市场,这点我同意。但是说中国如果没有很好的环境、没有很好的金融市场,对并购活动就要特别小心,这点我不同意。中国的改革是渐进式的,金融市场也不是一天就可以改善的,如果国家想用外资的力量改善中国企业的管理,就要给他们一个平等的机会来参与
中国经济,而并购是其中一个途径。
雷鼎鸣:怎么样才说市场和法律比较完善呢?不能说中国领导人不想往这方面改革,但是怎么改,这是要摸着石头过河的,不是说出现问题了,躲在房间里面找一些专家开会就可以把这些法律写得很清楚,而是需要有一个过程来发现问题。从这个角度看,并购过程有一个好处,就是逼着政府去看看哪些障碍阻挡了市场更发达。
陈富生:中海油收购尤尼科的失败,实际上给世界发出了一个非常负面的信息,现在中东的大部分的石油资金都在寻找美国以外的投资渠道,我认为长远来看这对美国没有好处。英国在并购方面最活跃,在欧洲共同体里面,英国经济也是具有动态性的;而日本经济十多年的经济衰退与它的银行和金融行业的不开放有很大关系,在四五年以前日本开始开放金融行业以后,对日本的经济发展产生了很多正面影响。所以我认为从世界发展的经验也可以看到,中国还是采取开放的态度比较好。
主持人:现在有一种观点认为,地方政府把企业卖给外资,既可完成国企改革的任务,又有招商引资的业绩,长久以来的这种制度设计,使得可供他们选择的对象几乎只能是外资。对此,您是怎样认为的?
陈富生:我觉得地方政府限制外资并购未必是一件好事,因为这些经营不好的企业,对于地方政府也是一个包袱。而且为什么外资会看中这个企业,这很关键,说明外商愿 5 意把钱投到这个地方来。而外资收购中国企业后,包装完马上就卖掉的情况并不是那么多,很多外资还是有长期经营、改善管理水平的打算的。
林智生:地方政府的冲动肯定与现有的地方官员绩效考核直接相关,过度追求GDP、把完成国企改革作为任务指标,必然会产生这种结果。但地方政府的行为也不一定就都是错的。以徐工收购案为例,徐工是一个很好的企业,下游产业链非常大,在当地起到安定民心的作用,就相当于
春兰集团在江苏泰州的影响一样,当地每户家庭都有人在这家公司上班。而三一重工收购徐工,实际上是想利用徐工的牌子,加大自身产业链,强强合作。三一重工收购徐工以后,一旦下游产业链断掉,那么徐州市失业的情况将非常严重,徐州市政府不能不考虑当地的安定团结。中国很多的市场行为不能完全依靠市场去做。
主持人:很多人认为国企改制不愿引入民营企业,是因为其资本金不足、技术不够、治理结构也不完善,原因确是如此还是轻视民企的思想作怪?长期如此,会不会不利于民营企业的发展?
许成钢:有很多民营企业做得很好,比如浙江飞跃集团,现在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缝纫机制造商,可以在东京并购日本企业。但是该企业在国内并购时,却总是受到歧视,所以实际上国内长期以来一直对私营企业不公平。
再者讲到并购的金融形式,我认为应该给民营金融机构一个竞争的机会,这个是中国目前最大的问题之一。1997年以前,中国有很多民营金融机构,后来整顿时全部关掉了。其实我们当初应该做的是监管,而不是关掉。现在,中国金融机构如此缺乏竞争能力,正是缺少竞争。
6 包含总结汇报、经管营销、计划方案、农林牧渔、党团工作、工程科技、行业论文、高中教育以及外资并购争议(中国是否该设置底线)等内容。本文共2页
相关内容搜索[职业经历]外资企业面试,英语测试的类型和一些体会_(转自天涯) 留着以后看···(~ o ~)~zZ
本人从事HR工作,之前对招聘工作有所接触,目前不负责招聘。  我有过面试别人的经验,同样,也有被别人面试的经历。现在一家500强美国公司工作,其间接到不少猎头推荐去欧美公司面试的通知,也去见了一些。这个不是我要讲的重点,我只想和大家分享一点关于去外企面试如何应对英语测试的部分,希望对一些朋友有帮助。&所谓的外资公司,一般说,我分它们几类:  500强的欧美公司  500强其他国家公司  500强以外的欧美公司  500强以外的其他国家公司  假外资公司  关于假外资公司,我想说的是,那些台资、港资,甚至贴牌骗人的外资。台湾和香港本来就是中国的,外什么外?加上它们的文化实在不可恭维,所以我是不理这些公司的。  就英文测试来说,500强欧美公司和500强以外的欧美公司最看重,毕竟工作中要用到,有一些还是工作语言,不测试不行。500强内外的其他国家公司,很多时候对英语也有要求,象日本、韩国的公司,只不过日本人和韩国人的英语口语,实在比较寒。  好了,说清楚了我去面试的企业,如果有朋友希望进入这些公司的,对方又有英语要求,可以参考一下我的一些经历和体会。不见得全面,不过也是实际经验,还有教训。进入主题前,我再罗嗦两句。  我最初毕业工作不是在外企,后来想进外资公司的时候,很费周折。  首先,没有外资经验,如何争取外资面试机会?这个可能是很多朋友关心的问题,我多说两句别嫌烦。  外资企业一般只录用两种人:一种是名牌大学的优秀毕业生(优秀的标准参见各企业标准),一种是之前在外企工作的人(最好是同行)。如果你没有上述2个条件,一般是很难进入他们的候选,除非一些其他努力和条件。  我是国内3流本科毕业,又没有外资的经验,可想当初进入外资公司的困难。好几次争取到了面试的机会,比如华纳和箭牌,对方对我的工作经验、业务知识很满意,英语测试也OK,但是最后拒绝我的理由都是一样&&没有外资工作经验。  我现在加入的这家500强,一个美国公司,是通过朋友推荐和自己努力最终成功入职的。所以这里可以提供的一个途径,就是朋友推荐。  外资公司一般有规定,内部推荐,成功入职并工作一段时间,推荐人还会有奖金。如果你认识外资公司的人,有他的推荐会事半功倍,当然,前提是你的条件要符合应聘职位的要求。  另外一个推荐途径,就是和外资公司有接触的人,比如客户,比如猎头公司、顾问公司等。这些人会及时提供相关的招聘信息,有时候可以起到推荐的作用,当然,成功的要素还是你自己的实力。  很多人看见外资公司在网上的招聘信息,投递了很多次简历也没有回复,这个很正常。我在做招聘的时候,就部门秘书的职位,从中专到硕士,简历多到来不及看,很多时候筛选就很简单:看学历和经验匹配度。学历过高过低的都会直接OVER,工作经历不沾边的也OVER,剩下的再看其他要求以及约见。  所以靠简历,尤其是一份工作经历不符合的简历,很难有机会得到面试机会,因为求职的人实在太多,不符合条件的人也多,被第一关DELETE掉的,甚至有误杀的。英语测试的类型  争取到了外资公司的面试机会,一般它们都有英语要求,如果有招聘广告的,可看看他们对英语的要求是什么;如果是有人推荐,比如猎头,问问对方公司对这个职位的英语,究竟需要什么程度,这样方便自己做准备。  一般来说,外企测试英语,有2种基本的类型:  一、笔试。  笔试大部分考察的是写作,有英译汉和汉译英,还有作文。汉译英对很多人困难一点,毕竟中文博大精深,要翻译成简单明了的英语,词汇和语法都会遇到困难。  翻译部分的题目,很多公司都会是自己的企业文化、
分享这篇日志的人也喜欢
主播带你上天
成败都是你.
大大泡泡糖
热门日志推荐
人人最热标签
北京千橡网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文网文[号··京公网安备号·甲测资字
文化部监督电子邮箱:wlwh@··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举报电话: 举报邮箱:&&&&&&&&&&&&
请输入手机号,完成注册
请输入验证码
密码必须由6-20个字符组成
下载人人客户端
品评校花校草,体验校园广场消失的中国民族企业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是走向了繁荣?还是走向了衰退?,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由于国家产业政策的变更,越来越多本土企业在改革开放引进外资的大潮中,被蚕食,被消灭,被收购。数目惊人。触目惊心。各行各业都有,以下是一些披露出来的现摘抄在此
据《中国产业地图》(中国并购研究中心)一书指出,中国每个已开放产业的前5名都由外资公司控制,在中国28个主要产业中,外资在21个产业中拥有多数资产控制权。&
  啤酒行业:60多家大中型企业只剩下青岛和燕京两个民族品牌,其余全部合资;&
  玻璃行业:最大的5家已全部合资;&
  电梯行业:最大的5家均为外商控股,占全国产量的80%以上;&
  家电行业:18家国家定点企业中11家合资;&
  化妆品:被150家外资企业控制;&
  医药行业:20%为外商控制;&
  汽车工业:外国品牌占销售额90%!&
  在感光材料行业,美国柯达于1998年仅出资3.75亿美元就实行在华全行业并购,2003年又收购了乐凯20%国有股,已占有中国感光材料市场至少50%的份额,富士公司对中国市场的占有率超过25%.&
  据国家工商总局调查:美国微软占有中国电脑操作系统市场的95%,瑞典利乐公司占有中国软包装产品市场的95%,法国米其林占有中国子午线轮胎市场的70%;在手机行业、电脑行业、IA服务器、网络设备行业、计算机处理器等行业,跨国公司均在中国市场占有绝对垄断地位。&
  在高科技领域:如手机行业,由于本土企业上游技术、关键零部件乃至生产线大部分从跨国公司购买,跨国公司早已从中赚够了。近期跨国公司开始采用低价策略,挤压国内手机厂商的利润空间,意在赶尽杀绝。国内手机行业除了自有品牌外没有核心部件的核心技术,2005年以来全部亏损,市场占有率严重萎缩,纷纷退出市场。&
  在流通领域,占有主导份额的大型超市领域,外资控制的比例已高达80%以上,中国零售企业只能在中低端市场经营。随着外资的延伸,低端市场也将面临逐渐萎缩的危险。零售业是最能吸纳劳动就业人口的领域,竟然也任由外国的“资金密集型”企业前来掌控,真是走火入魔。业内有人指出:流通渠道可以控制工业命脉,如果放任外资企业占领我国的流通渠道,中国的企业终将沦为国外流通企业贴牌产品的加工车间。&
  所剩无几的国有大中型橡胶轮胎企业,还在谈合资!&
橡胶工业与国民经济建设及国防建设密不可分,除了为国防、航天、舰船、机器、电子、家电及建筑提供必不可少的密封件及橡胶制品之外,作为橡胶工业代表产品的轮胎企业肩负着为汽车、工程车、飞机、火炮、装甲车提供必不可少的轮胎。国家没有这个东西,要紧时刻,汽车不能跑,飞机不能飞,大炮火箭不能移动,装甲车不能前进。&
  美、英、日、法、德等发达国家在积极发展自己的汽车、航空航天等国防工业同时,不遗余力地发展本国自己的轮胎工业,并控有相当实力的与其紧密配套的各种战略物资的生产与储备。&
  解放初,橡胶是列为禁运的战略物资。新中国从无到有建立起来的,在老一辈领导人的关怀下,新中国橡胶工业从无到有,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较苦创业、发奋图强方针指引下,通过科研、开发、生产与引进技术、引进装备和消化吸收创新,不断发展壮大。到2000年,我国的生胶消耗量居世界第二位,轮胎产量居世界第三位,年生产规模达8000余万套,曾为国家提供了大量积累。&
  橡胶工业既是劳动力密集产业,也是技术密集型产业,税高利大。我国橡胶行业,因国有企业一度于管理不善等原因,利润率较低,但安排劳动力就业机会多、资金积累比较大。因轮胎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众多大型跨国公司争相涌入中国橡胶行业,争夺我国市场。&
  自&1993年后,国家定点的年产100万套以上的重点轮胎企业,陆续被国外一些大型跨国公司控股。到90年代末,被外商控股的企业已达2/3,这些被外商控股的企业都是我国轮胎企业的骨干,其中包括为我国国防工业、飞机、装甲车提供配套轮胎的生产企业。我国具有战略意义的轮胎工业,多半失去了自主性,被控制在外国人手里。&
  剩下的几家国有大中型企业中,条件较好的也被外商盯上。《上海证券报》报导,我国最大的轮胎生产企业&——上海轮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与世界最大的轮胎跨国公司法国米其林签署了《谅解备忘录》,双方共同组建轮胎合资公司,由法方控股70%;山东省青岛橡胶二厂、威海三角轮胎厂、荣成成山轮胎厂、河南轮胎厂等企业,也在与外商接触谋求合资。&
  截至2000年,外商独资与已被外商控股的轮胎企业,其能力与产量已占我国轮胎70%以上,剩下的几家企业如再被外商控股,则我们奋斗了五十年所形成的橡胶轮胎工业,就会完全脱离民族工业的怀抱,其后果不堪设想。&
  《参考消息》载:“德国大众计划买断与我合资企业”,德国大众奥迪公司某董事称,中国加入WTO后,要买断合资企业中的中国国有股份,我国民族工业的所有权正受到严峻的挑战。&
  如果让外资任其所为,我国民族工业中的支柱产业,象涉及到整个重工业集中代表的汽车工业,以及与其配套的轮胎工业将都被控制在外国人手里,那么,还有什么比这些更为重要的国有企业将会继续存在而不被外资兼并控制呢?&
  某些人认为:合资能从外国人那里得到新技术,但从我国已经被外资控股企业的生产经营来看,外商对关键技术是十分保密的,中方雇员想从那里得到技术是很难的。据说某次戴高乐掌权期间,想参观法国米其林公司轮胎厂,竟遭婉拒,理由是防止技术泄密。可以说,以合资或得高新尖端技术是痴人说梦,即使得到的也不过是一点皮毛,或是过时的东西。&
  不少地方官流行这样的说法:“不求所有、但求所在、但求所获、但求发展。”如果我们所有的(或绝大部分)轮胎企业被外资控股,生产、科研队伍就失去了自主权,中国人就失去了对橡胶行业的领导地位。试想占世界20%人口的中华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民族工业,能靠跨国集团的资本家们来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吗?我们的国防能靠外国资本来保卫吗?&&
  我们呼吁,剩下的几家大中型国有橡胶轮胎生产企业不能再卖了,即使是中方控股也不能再卖了。建议国家对轮胎这一战略性工业予以支持,加大科研、技改投入、简化项目审批手续,加快行业的发展步伐,提高技术装备水平。&
  我国轮胎企业引进了几乎世界上所有各种轮胎制造先进设备,如上海轮胎厂,山东青岛橡胶二厂、三角轮胎、成山轮胎、河南轮胎等厂,这些厂已经都是较大规模的大型企业,都拥有当今轮胎工业的先进设备,几乎成了“万国牌”。这些企业,在生产能力和技术基础等方面都有很大潜力。只要国家继续加以扶持,配备好干部,加强管理,发扬与调动广大职工群众的积极性,其轮胎产品的品种、质量和产量即经济效益均会年年得到较大幅度的提高。&
  建议依照现行工业管理体制改革方针,对几家大中型国有企业和大型专业研究院所进行重组,组建国有大型橡胶工业企业集团,把重点企业及重点产品生产建设有效地组织起来,发挥集团优势,提高我国民族橡胶工业在国内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克服当前困难,使其快速、健康发展。(2000)&
  (这是2000年的一份报告,现在情况如何?2004国家工商总局调查:法国米其林占有中国子午线轮胎市场的70%)。&
  辛丑很多没实现的&现在都成了现实&
  “外资”如今正像魔法师,挥舞资本魔杖,诱发国人物欲及求富心理,将魔法施向中国龙的血脉。一旦中国经济流淌着足够的“外资”血液,以美国为首的霸权主义,兵不血刃,就能擒住中国龙。&
  读过《哈利。波特》的人,都会对“魔法师”三字留下极深印象。笔者深感“外资”如今正像魔法师,一步步挥舞资本魔杖,诱发国人物欲及求富心理,将魔法施向中国龙的血脉。一旦中国经济流淌着足够的“外资”血液,那么以美国为首的霸权主义,兵不血刃,就能擒住中国龙,实现当年杜勒斯“把和平演变的希望寄托在中国第三代、第四代身上”的咒语。笔者并非耸人听闻,这正是西方资本及我们一些精英迷恋“西方化”、“洋转型”合乎逻辑的结果。&
  洋魔法“擒龙六部”&
  西方资本及其代言人,整天替“外资魔法师”传教,云山雾罩,似是而非,用“西洋经”(主要是美国经)糊弄百姓,国人要有足够警觉。笔者总结,洋魔法大体是“擒龙六部”:&
  擒龙一部:利用优惠大量吸血&
  据香港《大公报》消息,我国近两年外商直接投资都超过500亿美元,成为全球最大的外资流入国。从而,大量资金与资源也流向国外,种种事实提醒国人要警惕日益明显的“洋垄断”。这与我国长期“对外优惠政策”不无关系。按照现行税制规定,名义上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税率都是33%,但实际上,各地纷纷对外资提供减免税优惠或费用扣除政策,诸如前三年免税,第四年减半,第五年减1/4等等方式,导致外资企业在中国平均纳税率大约只有15%,而内资企业则无任何优惠。导致资源、资金大量吸到国外。&
  擒龙二部:偷税漏税伤我元气&
  李经纬《警惕外资操控中国经济》一文指出“国家大量税收流失”&的事实:国家税务总局估计,外资企业利用各种手法偷漏的税至少有1000亿。外企偷税避税十分普遍,魔法五花八门:如连年报称亏损的同时,却不断追加投资,扩大经营规模。并利用“假亏损”、“零利润”魔法,编织着高效率、高绩效、高工资的“三高神话”。我国加入WTO之后,内外资企业竞争空前激烈,税率不平等暴露种种恶果:一是以国家利益补贴外资,损害内资的公平竞争能力;二是鼓励内资效法外资逃税方法;三是越来越多的内资想法变成假外资,导致资金外流,大伤我国元气。&
  “洋超市”抢占生意&
  擒龙三部:大肆挤占中国市场&
  跨国公司挥舞“知识产权”大棒,通过各种手段使竞争对手和中国本土产品无法有效进入市场。中国加入WTO承诺,到2004年底之前开放商业流通业。事实上,外商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已凭借雄厚的资金、技术实力和管理经验,大面积抢占了中国市场。在广州、上海、南京、深圳甚至北京的繁荣商业地段,“洋超市”拉走了大批客流。资料显示,几乎全球知名的跨国零售巨头,都已大踏步挤进中国市场,目前已抢占我国80%以上的超市生意。&
  擒龙四部:入股控制中国金融&
  金融是衡量一个现代国家强大与否的重要标志。当今世界,谁掌握强势的金融命脉和金融产业,谁就成为世界经济舞台上的强者。有专家指出,在金融犹如国防的情况下,我们还在大量廉价贱卖金融企业(卖股份或合资),有些监管高层还明文规定商业银行改革必须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成立基金管理公司必须与境外战略投资者合资,正可谓引狼入室。过不了多久,我国金融企业的股份将有一半以上被外国资本廉价获得,从而使我国的金融业,进而我国的经济命脉将掌握在外资的掌心。&
  擒龙五部:用垄断控制核心技术&
  据报载,中国已成为吸引外资研发机构最多的国家之一。至2003年10月底,外国在华设立的独立研发机构超过260家。但与发达国家不同的是,这些机构与为主权国家服务无关,纯属为自身商业利益拓展市场。以汽车产业为例,从1986年开始,中国大量引进外来合作者,虽然中国处于控股地位,但外商一直不肯转让核心技术。本想以市场换技术,借助外资实现强国梦,但外资用垄断控制核心技术的对华手段,同日本、韩国的发展产生很大差异。技术“洋垄断”将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中国未来的发展。&
  玩“经济全球化”把戏&
  擒龙六部:强化中国依存度&
  改革开放初期,“外向型经济”起到拉动中国龙腾飞的作用。但时至今日,“外向型”已造成中国经济过分依靠外企、过分依赖出口、过分依附外资的“三依掣肘”:&
  一是外企掣肘——据商务部《2004年跨国公司在中国报告》统计,在轻工、化工、医药、机械、电子等行业,跨国公司在中国生产的产品,已占1/3以上的中国市场份额:如,微软占据大约95%,英特尔占据CPU市场大约85%,思科的集线器、转换器和路由器占据60%等等。&
  二是出口掣肘——在出口迅速增长同时,贸易摩擦不断升级,外国种种惩罚性措施不断,征收高至百倍的惩罚性关税,严重损害中国外贸利益。1999年以来,我国外汇储备激增,央行外汇存款飙升,造成人民币升值压力。2004年我国外贸总值逾万亿美元,60%以上来自加工制造业,而这些工业多数由外资控制,形成我国对外国的过度依赖,导致国家宏观调控能力下降。&
  三是外资掣肘——外商投资方式,已由过去的“合作、合资为主”,过渡到现在的“独资、控股为主”,正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2003年新批外商独资企业项目26043个,比上年增长21.51%.外商独资或控股企业日益增多,不断强化我国对外依存度,对我国经济社会安全构成巨大威胁。&
  当然,外资魔法不止此6条,但足以看出西方资本如何利用“经济全球化”、“WTO”等把戏,欲擒中国龙的。美国用“新自由主义转制方案”搞垮了拉美国家,用“颜色革命”搞垮了苏东国家,现在正用上两手外加“转型外交”,三手并举对付中国。&
  项庄舞剑,意在擒龙!国人切切不可大意。&
  ——————————————————————————————-&
  这是一场强强对决—跨国巨头正在对中国的行业龙头企业开始一轮强权、廉价、掠夺式并购:绝对控股,拥有并限制使用原中国品牌,拒绝接受不良资产,中国企业只作为其全球化战略下的中国生产基地,全面整合中国民族产业使其成为跨国巨头自己的包括生产、采购,以及物流、营销、金融等的一体化大公司……&
  如果将中国改革开放之初的外资并购看作是一场中国经济市场化的“运营演习”,那么今天的外资并购更似一场“廉价掠夺”。因为此时形式上的相近几乎被实质的差异取代,而此前的固步自封可能已演变成了今天的“投怀送抱”。&
  如今,中国的行业龙头企业正在接受一场外资并购风暴的冲击,民族工业的大旗亦面临在“廉价掠夺”的并购浪潮中摇摇欲坠,中国民族工业和民族企业所追求的百年老店目标,正经受着外资“入侵”的考验……&
  2006年新年伊始,中央就提出了建立“创新型国家”的目标,大力提倡“自主创新精神”。但是,作为创建“创新型国家”主力军的行业龙头企业,却正面临着被某些跨国巨头以“资本运作”的合法途径而清洗出局的危险命运。&
  特彼勒的中国野心&
  全球最大的机械设备制造商——美国卡特彼勒公司正在中国展开一场并购扩张风暴,中国机械制造业的龙头企业几乎都被列入其并购计划中;对于卡特彼勒发起的这一并购风暴,业界人士认为其&“扩张野心”在于:整合并吃掉中国整个机械制造行业。&
  “合作意向书”中的强势与霸气&
  据《中国经济周刊》了解,卡特彼勒计划并购的谈判对象几乎囊括了中国机械制造行业的几大龙头企业:厦门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广西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河北宣化工程机械有限公司、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等。&
  “收购龙头企业还只是卡特彼勒在中国扩张野心的一小部分,”某分析人士说,“目前,美国卡特彼勒进入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力度、深度和广度都是前所未有的。其目的已不仅仅是占领中国市场,同时也意图把中国的装备制造业纳入其全球产业链,从而形成更强有力的的资本吞食。”&
  该人士的观点似乎并非空穴来风。在《中国经济周刊》得到的一份美国卡特彼勒公司在2003年提交给国内某企业的“投资合作意向书”中,卡特彼勒有如下要求:合资要在卡特彼勒全球战略下进行,并服从卡特彼勒的全球战略;卡特彼勒要求拥有品牌,强调全球一体化,限制使用原中国企业品牌;将把该企业建成具有能生产卡特彼勒产品技术的企业,成为其在中国的生产基地……卡特彼勒还同时宣布,要在中国投资100亿美元,建立“既包括生产、采购,也包括物流、营销、金融”&的大公司。&
  对此,国内同行认为,卡特彼勒不仅仅是要占领中国市场,而是要从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的角度在中国整合市场和资源,从根本上消灭其潜在的竞争对手——中国机械制造业的龙头企业。&
  作为中国机械制造业龙头之一的厦门厦工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厦工集团),是卡特彼勒的重点目标之一。&
  并购“厦工”悬案:外界压力下放缓并购步伐&
  刚刚进入2006年,中国机械行业内就盛传,厦工集团总经理王昆东正在就并购事宜与美国卡特彼勒公司进行谈判。一方是全球最大的机械设备制造商,另一方是中国的行业龙头企业之一,所以,此消息备受各方关注。&
  据了解,厦工集团是中国500强和中国机械工业100强企业,是具有40多年生产工程机械产品丰富经验的国有独资集团公司。公司资产总额近19亿元人民币,员工6千多人。企业拥有先进的技术与设备,关键工艺技术水平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
  有数字显示,近几年来,厦工集团发展很快,生产能力和规模在国内机械制造业中首屈一指。如生产基地从5万平方米的生产场地发展到近200万平方米的工业园区;具备年产装载机2万台,挖掘机2000台,叉车3000台,小型工程机械2000台,桥箱2万台套的生产能力,特别是日产装载机70台的能力让厦工轻松地站在了年产2万台装载机的门槛上。&
  但业内人士分析说,在此大好发展势头的同时,目前厦工集团也开始面临着某些现实困扰,如受固定资产投资的周期性影响,工程机械市场也表现出了特有的典型周期性,而这种周期性又与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的增减息息相关。近几年,由于民间资本进入建设领域,特别是重大项目建设领域,市场的内生需求逐渐增大,自2001年以来国内工程机械市场出现了连续几年的高需求高增长;而2004年4月开始的宏观调控,使工程机械的市场急剧降温,“这种低迷状况可能会延续到2006年年底。”该分析人士说。&
  也就是说,当厦工集团刚刚把产能提高到最高状态时,国内需求市场却由热变冷了。&
  就在此时,美国卡特彼勒公司找上了厦工集团。&
  据知情人士向《中国经济周刊》透露,卡特彼勒与厦门市ZF以及厦工集团的接触从2005年年初就已经开始,双方曾多次进行谈判。&
  “到目前为止,不良资产问题仍是双方谈判的焦点。厦门市ZF希望卡特彼勒能接手厦工集团的不良资产,而卡特彼勒却不愿意。同时,在控股权和品牌问题上,卡特彼勒提出控股、控品牌。”该知情人士介绍说。&
  在竞争对手面临困境时重拳出击,这是乘虚而入还是乘人之危?是商海战术还是商家大忌?这显然是商业与道德两个截然不同领域的命题。&
  无论外人如何议论和评价,现实却是:尽管卡特彼勒提出的并购条件苛刻,在此次厦工集团改制的谈判过程中,至今尚未出现能与卡特彼勒匹敌的竞争对手,“如果不出意外,卡特彼勒胜出的可能性很大。”上述分析人士判断说。&
  厦工表示要与跨国公司抗衡&
  卡特彼勒对厦工集团的这次收购,被人们称为是一场强者与强者之间的对决。&
  厦工集团是中国500强和中国机械工业100强企业,也是中国工程机械行业最具影响力的企业之一,其“厦工”牌装载机市场占有率稳居国内同行首位;卡特彼勒更是来势凶猛,作为全球最大的机械设备制造商,在世界500强中排名第77位,公司2004年的销售额就达302.5亿美元。&
  “但卡特彼勒在中国的经营业绩并不好,如2003年在华业务仅为40亿元人民币,不足中国工程机械市场总产量的1/20,更是其全球市场营销中的微末之数。”业内人士分析说。&
  所以,随着中国建筑业的高速发展和工程机械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对于卡特彼勒而言,中国市场无疑充满巨大诱惑,卡特彼勒也开始加快实施其在中国的扩张战略。&
  该人士还分析说,卡特彼勒熟悉中国国情和国有企业,并且善于打ZF牌,同时又具备行业霸主的实力与野心,作风强悍。&
  “卡特彼勒在中国诸多的并购中,收购厦工集团甚为关键,一旦卡特彼勒竞购厦工集团成功,就基本上确立了它在中国装载机市场的垄断地位,促成它在中国装载机市场的垄断地位必将提前形成,并将使我国装载机行业几十年积累的竞争能力和自主品牌随之消失。对行业的影响将十分巨大。”对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研究颇深的经济学家白津夫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时不无担忧地表示。&
  尽管外界对卡特彼勒并购厦工集团予以极大关注,但当事人似乎并不愿发表看法,甚至采取回避行为。如记者在致电厦工集团了解双方谈判进展时,其办公室的一位工作人员回应说:“卡特彼勒并购厦工集团是没有的事,我们作为企业的员工都没有听说这样的消息。”&
  厦工集团的态度与业内传言及媒体报道之间为何会有如此大反差?相关人士向《中国经济周刊》分析说,厦工之所以否认并购一事,可能是公司感觉到了某种压力,不排除地方ZF施加的压力。作为沿海城市的厦门在搞了20多年的开放以后,当地经济的发展基本是靠外资拉动的,正因如此,当地ZF对于外资拉动经济增长给予了高度认可。照此推论,地方ZF利用行政力量推动厦工并购案也在常理之中。但问题是,并购事宜一经披露,不料想却质疑声四起,给地方ZF也带来了很大压力。&
  卡特彼勒能否成功并购厦工集团,目前看还是一桩悬案。不过,在—25日厦门举行的“2005年第四届中国工程机械发展高层论坛”上,厦工集团董事长王昆东做了主题为“打造工程机械民族品牌、加快振兴我国装备制造业”演讲,王昆东董事长在演讲中说,面对跨国公司的强势介入,厦工的应对措施是:立足自主创新,努力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使之成为推动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实施名牌战略,努力打造一批民族自主品牌,使之成为与跨国公司品牌抗衡的利器;自立自强,努力培养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企业,使之成为支撑我国装备制造业的脊梁。&
  外界评论说,王昆东董事长的发言透露了厦工的“心事”,即厦工集团对跨国巨头对国内企业并购的企图已经高度警觉,厦工集团作为国内工程机械业的排头兵,有决心和勇气振兴民族装备制造业。&
  对卡特彼勒来说,厦工集团的确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要想像收购山东工程机械公司(下称山工机械)那样合算的买卖,并非易事。&
  卡特彼勒的一单好买卖:低价并购“山工”&
  卡特彼勒在中国大陆的投资,最初始于1995年,当时它与徐州机械工程集团共同设立了一家合资企业,但直到2003年,它在中国市场的业务也不理想。因此,要想实现从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的角度在中国整合资源和市场的目标,选择并购之路才是捷径。&
  于是,在2004年5月,卡特彼勒开始对国内老牌企业——山东工程机械公司进行兼并重组。&
  据了解,有40多年历史的山工机械,年生产能力5000台,销售额10亿元人民币,在中国装载机行业中排名第七,总资产约6亿人民币,资产负债率较高,净资产仅436万元。&
  “此次并购谈判的细节至今没有公开,据说原因是交易额低得可怜。”某知情人士对《中国经济周刊》透露说。&
  2005&年4月,山东省外经贸厅公布:“3月10日,卡特彼勒(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和卡特彼勒(香港)有限公司分别出资130.8万元人民币和43.6万元人民币,以股权并购方式获得山东山工机械有限公司30%和10%的股权,成立中外合资经营企业。项目投资总额620万元人民币,注册资本436万元人民币。&
  也就是说,卡特彼勒用不到200万元人民币收购山工机械这家销售收入10亿元、国内工程机械企业排名第七的国有企业40%的股份,顺利地将其纳入自己的中国体系内。而收购山工40%的股份也只是卡特彼勒的一期并购,卡特彼勒提出有权在未来3年内随时收购山工机械的剩余股份。也就是说,其余60%的股份将在适当时机收归美商的氅下。&
  这是卡特彼勒首次整体收购中国企业,此并购案也是卡特彼勒在华并购战略的第一个实质性战果。对卡特彼勒来说,这应该是“做了一笔很划算的买卖”。&
  “美国的卡特彼勒公司从1995年与徐州工程机械集团建立的第一个合资企业起,就着眼于对中国工程机械的整体并购战略。在完成对徐工的部分控股之后,又兼并了山东工程机械厂。最近,又在试图通过控股投资方式,收购厦门工程机械有限公司。同时,还在谋求并购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广西柳州工程机械集团、河北宣化工程机械集团。如果这一布局得以实现,等于‘通吃’了中国机械工程行业。”经济学家白津夫向《中国经济周刊》表达了其担忧和警告。&
  事实上,白津夫的担忧并非危言耸听,业内人士也认为,卡特彼勒在中国的目的很明确:不仅是要控制中国工程机械的龙头企业,它要吃掉的是整个行业。而卡特彼勒在中国庞大的行业整合计划,对中国工程机械业的生存已经构成了巨大威胁,因为中国目前只有厦工、柳工、三一重工等为数不多的工程机械强势企业,如果没有了他们,中国自己的民族机械产业可能就是名存实亡。&
  据悉,目前卡特彼勒公司已在中国建立了11个生产基地、2个研发中心和1个培训中心,包括&(卡特彼勒)徐州公司、上海发动机公司、山西铸造公司、天津亚实履带公司等。对于垄断利润的追逐决定了卡特彼勒这个大型跨国巨头不会停下自己攻城掠地的步伐。从这个意义上说,也许卡特彼勒在中国的并购计划才刚刚开始。&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假外资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