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毅夫 中国的奇迹的是概念炒作吗

银监会副主席:互联网金融其实是钻政策空子
关注网络新闻联播微博
24小时排行榜
博客劲爆点
  中国民生银行董事长董文标
  央广网财经4月8日博鳌消息(记者胡立善)博鳌亚洲论坛2014年年会8日在海南博鳌召开。在8日下午进行的&小微金融:亚洲的创新与实践&会议上,中国民生银行董事长董文标表示,互联网金融概念纯属炒作,对银行业影响不大。耶鲁大学金融学教授陈志武同时补充称,在美国并没有互联网金融的概念。银监会副主席阎庆民则表示会加强监管,减少互联网金融套利的机会。
  董文标称:&互联网金融有的是马云炒作,有的是媒体炒作。不管互联网再发展,人与人之间、面与面之间的交流永远是主要的交流方式。互联网金融对银行业影响肯定会有一点,但是影响不大。&他说,不要担心银行成了末代恐龙,那是忽悠。
  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也表示,互联网金融某种程度上会帮助中国GDP增长,但是绝对不是GDP增长的万能药。他指出,迄今为止互联网金融主要支持消费和中小企业,并没有支持技术创新和大型工业升级。&绝对不能认为互联网金融可以解决中国所有问题。&
  耶鲁大学终身教授陈志武对林毅夫的观点表示赞同,陈志武认为互联网金融对于更加包容性的增长来说是一件好事,对于促进放松管制来说也是一件好事,但互联网金融在中国的重要性被大大的夸大了。
  中国银监会副主席阎庆民表示互联网金融其实是在钻政策的空子,对于互联网金融应当适度监管,设定基本的最低的条件、门槛,一行三会要携手减少其套利的机会,&给银行创造一个公平的交易环境&。阎庆民表示,今后监管层会更关注流量变化,把存量和流量结合起来,要创新监管,使得银行在利用互联网发展中得到相应提高。
编辑:刘志勇 
复制链接】【
转发邮件】【】
搜索更多 银监会深度分析:林毅夫报告目前对东北最大的意义是什么?【振兴东北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16,199贴子:
深度分析:林毅夫报告目前对东北最大的意义是什么?收藏
林毅夫这个报告,对于吉林省最大的意义,目前来看,不是究竟是良药还是毒药。毕竟方案没有实行,有效果没效果都不是一天两天能看到。最大的意义在于成功引导了舆论,转移了议题。媒体被誉为无冕之王,有巨大权力。那么媒体拥有的权力是什么?事实上就是议题设置的权力。西方媒体掌控全球舆论霸权,他们把全球发展的议题设置为环保和人*权。就这两个框框,把你中国框在里面,天天说你这个也不行,那个也不行。完全无视中国巨大增长的成绩。同样,在东北的问题上。其舆论导向事实上是被pengpai+南方系媒体控制,他们给东北设定的议题是:东北药丸,在这个框框里分析你怎么完蛋。在这种框架下,今天说你人口外流,明天说你老龄化严重,后天说投资不过山海关,大后天说东北人都是懒蛋,只要编制。这么分析你,还能有好?林毅夫这个报告,虽然只发布了几天,但已经成功把舆论对于东北,至少是吉林的议题由:你药丸,分析你怎么完。变成吉林的问题可以解决,分析怎么解决。虽然很多所谓专家水平之差,可能连振兴吧的喷子都不如。但是别管他们怎么胡说八道,说得问题已经由“东北要完蛋,没救了”。转变成“东北的问题可以解决,怎么解决”。这种由消极到积极,由绝望到希望的议题转换,本身就是吉林省的巨大成功。况且林毅夫的报告,确实切中吉林省发展的要害,而且完全可行。下一步,希望吉林省动用一切资源。大量工作很快铺开,在保持充分执行力,施行林毅夫报告的同时。把这个话题持续不断炒作,让这个话题经年累月保持热度,不要再低调的只干不说。只要保持这个话题的热度,即“问题可以解决,探讨如何解决”。那么南方系媒体就很难把议题重新转换为“你要完,分析你如何完”。其实要做到也不难,这个报告之所以收到这么巨大的关注。林毅夫这个人本身的因素占了大部分因素。这个人本身的经历太传奇了,台湾叛逃+北大经济学家+独创新结构经济学+唯一成功解释改革开放以后的中国奇迹+世界银行副行长。如果吉林省找其他的经济学家给吉林省开药方,绝对不会有这么大的舆论波澜。所以以后再计划施行的时候,三天两头让林毅夫过来指导,过来给吉林站台。林毅夫都给吉林省站台,南方系那些喷子算什么呢。
林团队报告没问题 ,真正深入调研得出的方案
林这个报告也是吉林省邀请的,网黑估且不论,媒体黑东北的主要是侉子,南方的还真不多
要的就是这样的深度分析,佩服
吉林的未来走向,决定东北的未来!吉林对于东北发展的重要性超过辽宁(当然很多人不服不信)吉林的发展必须打破照本宣科旧观念,吉林的地理位置特殊,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也存在非常大的机遇!说林不懂经济的,倒是借林蹭了热度搏出位了!
你老实在北京待着吧,龙翔A区全面缩水,主塔272降为238。吉林没希望了。
靠人多做血汗工厂不是不可以
南方就做的风生水起 一度评为世界工厂 在全球举足轻重
但是那是靠人多 劳动力廉价
东北人没有南方那么多 大部分还都是知识分子
他说搞血汗工厂去竞争 我喷他有毛病么
林老先生关于吉林研究报告的公开发表对舆论导起到了拨乱反正的作用,意义重大
支持你的观点
楼主说得对,吉林的产业可调空间还是很大的,还可以进一步优化,但是重工业不能扔,轻重工业要同时发展,然后在工业的基础上发展商务,商业和旅游。长春的广告还是要往出打啊,现在来看影响力还是不如哈尔滨响亮。ps:至于媒体舆论,我觉得这是全东北的硬伤。东北缺一个在全国范围内有影响力的传媒集团,目前电视,广播,报纸各自为政,拧不成一股绳。按照我的想法,以吉林省为例,可以把吉林卫视,吉林省电台,吉林日报合并成新吉林广电集团,整合新闻资源,资金和人才,步调一致发展。
登录百度帐号推荐应用林毅夫的“东风”
&  在世行&受了气&的林毅夫回国后一口气出了六本书,构建自己的理论体系,旨在提升&中国经验&的国际话语权。文 / 本刊记者 舒瑾  从世界银行[微博]首席经济学家兼高级副行长的高位回国,林毅夫受到国内学界和业界的热烈追捧,凡是有他参加的论坛讲座都是人满为患。不过,林毅夫对此有清醒的认识,他说,在世界银行&受了很多气&,跟国际上大师级的经济学家讨论,人家根本不拿正眼看人,只是&半睁着眼睛&,而且根本不理会你的不同意见。  这些西方的经济学家为什么&理直气壮&?林毅夫认为,他们&理直&,是因为他们有理论支撑,所以气才壮。而我们因为没有建立自己的经济学理论,在那里非常被动。  在去世行之前,林毅夫是抱着&赶考&的心态去的,可是四年下来,他的感受完全不同。在他看来,他接触的那些西方经济学家也并非&神通广大&,&那些大师级的经济学家甚至连这次国际经济金融危机的原因都没搞清楚,到现在也没有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案。&而且,在世行的几年里,林毅夫跟他们有过数次不同意见,最后都证明他们是错的。至此,林毅夫感到,那里根本没有&真经&。  于是,&受够了气&的林毅夫回国之后,一口气出了六本书,并不遗余力地进行宣讲,旨在建立中国的经济学理论。他说:&发展中国家跟发达国家条件不一样,一定要有更全面的,尤其对发展中国家状况有实在了解的理论创新,然后我们在国际场合要参加各种讨论,才能有理有据,之后才能营造我们更好的中国复兴的外部环境。&  归纳起来,林毅夫目前着力创建的经济学理论主要包括超越凯恩斯主义、新结构经济学和超主权货币的概念。  超越凯恩斯主义  金融经济危机导致一个国家的债务危机已经在全球发生过多次,一般来说,IMF对此有三板斧:首先,危机国进行结构性改革,提高竞争力;其二,危机国货币贬值,短期内增加出口,获得经济发展的动力;第三,国际组织给一笔短期援助帮助危机国渡过难关。  这三个政策只有结构性改革是真正有效的。后面两个政策实际上很难实施。首先,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货币贬值会导致其他国家或地区竞争性的货币贬值,这个实际上在危机期间已经发生了。而如果危机国不进行结构性改革提高竞争力的话,短期援助也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但是结构性改革会带来短期阵痛。结构性改革就是政府减少支出、减少工资和福利、减少赤字,金融机构去杠杆。如果能做到这些,这些国家可以提高其竞争力,政府财政收入增加。问题是,现在发达国家失业率已经很高,政府如果推行这些结构性改革的话,失业率会进一步增加。这在现实中是没有办法执行的。  而林毅夫认为,他在年期间提出的&超越凯恩斯主义&(Beyond Keynesianism)可以创造结构性改革的空间。所谓&超越凯恩斯主义&,就是将政府的积极财政政策当成一种有效的投资,当前创造就业创造需求,将来不用增加税收。它与&凯恩斯主义&的不同之处在于,政府支出应是&消除生产瓶颈、提高生产率&的投资。  林毅夫说,这个经验来自国内。1998年东亚金融危机的时候,时任总理朱镕基当时推行了一轮积极的财政政策,主要是投资基础设施建设。高速公路的里程从1998年的4700公里增加到2002年的25100公里。积极的财政政策让我们在东亚金融危机的时候保持平均7.8%的增长率。由于这些基础设施的改善,让我们经济增长的潜力增加了。  发达国家的基础设施总的来说是不错的,因此其投资回报率未必很高。而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相当落后,有很好的投资前景。2009年,林毅夫进一步提出&全球的超越凯恩斯主义计划&,也就是在全球范围内,找那些投资回报率高的地方投资。  具体来说,发达国家投资发展中
分享这篇日志的人也喜欢
把自己好好捯饬了一下
播到一点半就去上课啦
mc宣言想吃螃蟹
失眠成疾怎么治!!!!!
热门日志推荐
人人最热标签
北京千橡网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文网文[号··京公网安备号·甲测资字
文化部监督电子邮箱:wlwh@··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举报电话: 举报邮箱:&&&&&&&&&&&&
请输入手机号,完成注册
请输入验证码
密码必须由6-20个字符组成
下载人人客户端
品评校花校草,体验校园广场净额(亿)
同花顺财经官方微信号
手机同花顺财经
专业炒股利器
同花顺爱基金
您有什么问题想要告诉我们?
留下您的联系方式,以便我们向您反馈结果
提交成功,感谢您的支持!
收益宝·活期
7日年化收益率
理财宝·短期
7日年化收益率扫描或点击关注中金在线客服
下次自动登录
其它账号登录:
||||||||||||||||||||||||
&&&&>> &正文
田国强评张林之争:林毅夫学术和方法论有问题
作者:佚名&&&
中金在线微博
扫描二维码
中金在线微信
扫描或点击关注中金在线客服
  林毅夫、张维迎之争的对与错
  田国强
  最近几个月由林毅夫和张维迎引起的关于产业政策及其有为政府的大辩论,让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以及政府决策和管理领域的学者卷入其中,至今没有平息的迹象。尽管大家各自有不同看法,但有一点是一致的,就是这场大辩论在很大程度上切中了当下中国经济及其深化改革的核心问题:如何才能处理好改革与发展的辩证互动关系,从而处理好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以及更好而不是更多地发挥政府作用,即改革何去何从。
  这次争论的焦点问题,在笔者看来有三:一是市场化改革方向是否坚持的问题。二是政府在经济发展和深化改革中的作用边界到底在哪里?三是林毅夫等人所极力推崇的产业政策对经济发展到底能否起到关键性作用?这三个问题又都涉及一个更为本质的问题,那就是:要同时处理好发展的逻辑和改革(从而治理)的逻辑,政府职能的基准定位到底应该是有边界的有限政府,还是无边界的有为政府?这个问题涉及中国经济是否能长远发展、改革何去何从以及如何深化改革,才能让改革成功和经济持续发展,实现长治久安和国家治理体系及能力的现代化。
  纵观林、张两位教授关于产业政策的一系列辩论和他们以往的许多文章和讲话,尽管他们都有许多合理的、有新意的观点和论断,但有两大问题:一是讨论、辩论的方式有问题,导致各说各话,使得对话没有交集,无法聚焦,无法达成共识和深入下去,而是在一些ABC的初级层面上纠缠,这大大降低了讨论争鸣的效果,不太像是在进行学术讨论,倒好像是在作秀一样。此外,在给出论断的逻辑性、科学性、严谨性及学术性上有较大欠缺,无论是出于有意还是无意,他们的观点偏颇、走极端,论断往往有扩大化和夸大化的问题。比如,在这次争论中,一个人过度夸大了政府及其产业政策的作用,认为要建立有为政府而不是有限政府,另一个人则过度夸大了市场的作用和完全否定产业政策,认为市场不会失灵。
  笔者在此之前和林毅夫教授围绕其新结构经济学中的有为政府概念进行几个回合的商榷的时候,对他的一个最大批评就是,他的理论及其结论基于一些到现在都没有严格定义的概念,如有为政府这个概念,就必然引起许多不必要的争论。其次,你无论怎么指出和着重强调,他好像都会忘得干干净净,下次仍然如此说,不得不让你重新再说一遍。对于这些缺点,张维迎在这次辩论中也或多或少地指出来了。尽管质疑声四起,包括笔者在内的许多人指出了这点,林毅夫教授仍然一味坚持这样的辩论方式,导致了许多不必要的争论及和他辩论的困难性。
  因此我的基本看法是,如果说张维迎给出论断是学术方面不严谨的问题,那么林毅夫不仅是学术方面有问题,更是思想性、把握改革的方向性和学术讨论方法论方面的问题。下面提出10点看法和林毅夫教授商榷,也请读者辨析(完整的文章包括对张维迎的对与错分析请见网络版)。
  1.应通过控制实验科学分析法,来辨析什么才是中国改革开放成就巨大的差异因素。
  林毅夫教授认为,中国能够在30多年里实现高速发展,归功于政府的主导,认为政府大部分的干预是对的,从而形成了其要构建有为政府的核心结论。对这个问题,笔者认为,应该通过控制实验的科学方法,以辨析出哪些改革举措和政府政策是中国改革取得巨大成就的差异因素,而不是拿其他国家的经验来做对比(由于各国初始条件不同,是没有可比性的)。所谓科学,其核心就是通过控制实验,即将其他影响因子固定(由于各国初始条件不同,林毅夫拿其他国家对比,就不满足这个条件),以此找出两个因子之间确定性的互动关系,从而找出差异因素。
  我在多篇文章中实际上已给予了回答:中国改革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就,就是基本放弃计划经济,通过实行渐进的、分阶段的经济自由化、市场化、民营化这样“三化”的松绑放权的改革,使政府的干预大幅减少,促进民营经济大发展,从而使国有经济比重不断下降而取得的。
  按照控制实验科学方法的说法,也就是,除了固定的因素之外,新的因素是:较大程度的经济上的选择自由、松绑放权的改革、引入竞争机制(包括中央与地方政府、对内对外的竞争)、对外开放、民营经济大发展,采用渐进式改革方式,中国的巨大成就正是对这样的基本经济制度予以市场化改革才取得的。这些新的因素才是中国改革或不改革差别巨大的科学原因,深化改革就是要更彻底地建立现代市场制度的市场化改革,以此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以及更好而不是更多地发挥政府作用。
  尽管许多原有的因素,如政府发挥重要作用,是不可或缺的,但怎么能将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归结为是由于政府主导或政府干预所造成的这样的巨大差别呢?如不采用控制实验的方法来分析中国改革,只是认为固有的因素重要,又不恰当地拿他国进行比较(犯了鸡和鸭比较的类比错误),怎么可能由此得出深化市场化改革的重要性,从而解决改革何去何从的核心问题呢?从而得出中国道路的成功秘诀,就在于打破新自由主义所谓自由化、私有化、市场化的神话才取得的结论。由于遗忘了这样的科学比较方法,凡是人们谈论到新因素时,就被指责为不重视甚至是在否定那些原来就有的固定因素,从而被林毅夫贴上休克疗法、华盛顿共识或新自由主义的标签。
  2.讨论问题不能在对方已经澄清后仍然曲解他人的观点。
  在这方面,让笔者感到十分迷惑不解的是,林毅夫往往没有就事论事,即使对方指出澄清后,仍然是曲解混淆他人的观点,使得对方不得不停留在解释说明,然后林再忽视、对方再解释再说明这样的循环上,使讨论无法深入和继续下去。
  比如,林毅夫将东欧等国休克疗法式的“三化”与中国分阶段渐进式的“三化”改革混淆在一起进行比较批判,以此说明中国的“三化”改革不是导致中国改革或不改革差别巨大的科学原因,从而将赞成中国式的“三化”改革的人上纲上线到是在赞成休克疗法,是新自由主义者。尽管包括张维迎、文贯中及笔者在内的许多经济学家反复澄清,指出了他这样的混淆和曲解之处后,林毅夫仍是如此,包括在他最新的文章《我对张维迎的17个回应》中,仍然是一如既往地采用这种不科学、混淆曲解的说法。
  这样的混淆,在林毅夫的文章和讲话中比比皆是。比如,对提倡有限政府的人,他认为是“不注重过程和手段,只注重目标”,这完全是误解。尽管反复澄清,但林毅夫仍然在《我对张维迎的17个回应》中将提倡“三化”的人认作为是在赞成休克疗法,认为是把目标当手段,忽视了问题存在的原因。如果讨论、争鸣问题老是这样兜圈子,对增加共识有什么帮助呢?
  3.讨论问题的前提是概念和定义一定要明确,不能多变,否则会导致许多无谓的争论。
  从学术讨论要有效和要有意义的角度看,每人给出的概念和定义一定要明确,否则会导致许多无谓的争论。比如,林毅夫对有为政府的定义,在不同的场合会给出不同的定义。在和我讨论时是这样定义,而在和张维迎讨论时,却又给出了另外一个定义。
  不久前,在给我的回应文章《论有为政府和有限政府》中,他修改了王勇允许政府事后乱为的可能性(好心办错事)的情况,排除了王勇的既允许有为政府事后乱为,同时又排除事后乱为的逻辑矛盾的情况,排除了事后乱为的可能性。但在这次和张维迎的讨论中,却又恢复成和王勇一样的定义,允许事后乱为(好心办坏事)。怎么能这样呢?讨论问题的前提,就是要首先避免定义有模糊或不准确的地方,特别是不能根据辩论人的不同、场景的不同、对象的不同而改变定义。概念、定义界定的模糊不清和游移不定,将使得基于概念和定义之上的理论框架及其政策建议缺乏一个稳固的基石,从而会出现逻辑不自洽的问题。
  还有,不少人已经反复强调了,不反对政府在维护和提供公共服务、公共品方面要有为,但林辩论时又以这些方面的理由来反驳对方,这样的讨论对解决问题、形成共识、让讨论能深入下去能有帮助吗?
  4.林毅夫提倡的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有内在逻辑冲突,有为政府的提出是不重视现实的表现。
  在新结构经济学的框架之下,林毅夫教授是以一个“好心想干好事”的政府行为假设来提出产业政策建议的,同时他又指出按比较优势发展有两个前提: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但这两个都是事后的概念,存在内在逻辑冲突,这是由于有效市场的必要条件是有限政府而不是有为政府。必要条件都不满足,有为政府怎么可能导致有效市场呢?必须指出,有限政府是有为政府的真子集,因而这两个集合是不等的,有很大的差别,有限政府行为边界是有限的,而有为政府的边界却是无界的。林毅夫教授说自己注重实际、现实和手段,不少人也认为是如此,但在笔者看来,他给出的政策却恰恰相反,其事先事后的理想化处理及其附带的政策建议是很危险的,是没有注重实际的体现。
  5.林毅夫给出的有为政府定义一味地排除了政府的无为,从而无法让市场发挥决定性的作用,导致市场的另外一种形式的失灵,而有限政府不是要政府不有为、不作为,而是排除有为政府在经济活动中过位、过度有为。
  林毅夫在《论有为政府和有限政府》一文中对什么是有为政府给出了和王勇不同的定义,他的这个有为政府的定义虽然排除了政府事后乱为的可能,但仍然有两大问题。一是世界上从来没有一个不会犯错误、天使般的有为政府存在;二是林毅夫的有为政府定义是将“有为”与“无为”对立或对应起来。如前所述,这种一味排除“无为”的有为政府,使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中提倡的“有效市场、有为政府”存在着内在不相容性,是自相矛盾的,并且使得林毅夫和王勇定义的有为政府的最大问题就是其边界几乎是无界的,同时又排除了政府在经济活动中应该无为的至关重要性。这是由于,政府的定位必须恰当,市场失灵的时候,如果政府仍然缺位,必然导致坏的市场经济,这点大家谈得很多,包括林毅夫教授;但同样的,由于政府过位也可能导致市场失灵、市场不能发挥好的作用,也会导致坏的市场经济,但谈论这个的相对就少,特别是强调有为政府的学者一般不太谈。
  而提倡有限政府并不是要政府不有为,要政府不作为,而是政府做它该做的事情,特别是在维护和提供公共服务和公共品方面,也就是多做让经济人在合法从事经济活动时无后顾之忧的事情。
  还有一条标准也特别重要,就是政府发挥作用不能逆市场而动,不能逆市场化改革方向而动,要尽量排除有为政府在经济活动中过位、过度有为,也就是有为政府在有限政府界定之外的那些方面不能过位,有限政府就是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同时,为了让政府更好发挥作用,有为政府只能在有限政府界定之内的那些方面做到不缺位,即政府在维护国家安全、社会稳定、让市场更有秩序和创造好的公平竞争和创新的环境方面发挥好的作用,在提供公共服务和公共品(如公共卫生、义务教育、社会保障、生态环境保护)、减少贫富差距上不能缺位,发挥好的作用,这也是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议精神。
  6.有限政府论在经济体制转型、结构变迁及市场失灵时发挥着不可或缺的指导性作用,产业政策的采用应适度、慎用。
  林毅夫对有限政府的批评大致有二:一是认为有限政府所依据的理论无法分析在结构变迁中市场失灵会以何种形态、发生在何处,二是认为有限政府论一般反对政府采用产业政策。
  笔者的回答是:首先,各个理论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各有各的功能,如基准指导作用或现实应用作用。有限政府论就是基准理论,是基准点和参照系,因而提供的是基准指导作用,给出了改革的方向和目标,具体怎么做和接近这个目标,则需要根据一个国家和时点给出接近这个目标的各种改革措施和过渡性制度安排,中国的经济自由化、市场化和民营化的分阶段改革历程就是这么做的,怎么会说在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没有作用呢?
  第二点,正是因为在经济发展中,特别是在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还没有达到甚至还远未接近有限政府的目标,现实中每个国家都会适当采用一些过渡性制度安排,特别是产业政策,但不应该过度采用产业政策。
  我们之所以强调要让政府更好地发挥作用,就是要尽量少地直接干预经济活动,不能过位,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这样,政府在有限政府界定的基本职能范畴内应该有为、补位,发挥因势利导的作用,不应缺位或无为;而在政府职能之外的地方,让市场发挥作用的方面,特别是竞争行业方面,不应有为,更不应乱为,而应该是无为。
  7.讨论中产业政策内涵的随意变更将会使得争鸣无法对焦。
  产业政策作为一种过渡性制度安排,在经济的发展中发挥了较大的作用,应该给予肯定,但问题是不能过度。林毅夫对产业政策给出了一个特别宽的定义,认为“中央或地方政府为促进某种产业的发展而有意识地采取的一些政策措施”。然而,林毅夫在后面与张维迎的辩论中,又将政府提供软硬基础设施、政府支持基础科研等也纳入其在辩论一开始并未涵盖的产业政策组合中,这种随意改变产业政策内涵和外延不确定的做法,混淆了通常的产业政策的范畴,从而将辩论的问题搅混。林毅夫这种随意改变定义的做法在他的辩论中到处可见,使得弄清问题的实质性争鸣无法进行下去。
  相较而言,张维迎教授产业政策的定义非常明确,更加抓住了产业政策的本质。在张维迎看来,产业政策是“政府对私人生产的歧视性对待和选择性干预”。我非常赞同这个对产业政策的定义,讲产业政策的问题一定要将政府提供公共服务、国家安全、基础研究这样没有异议的问题排除出去,所以,定义一定要界定清楚,对我们聚焦政策利与弊的讨论才会有利,对避免将经济问题政治化才会有利,否则将是否支持产业政策上纲上线到是否注重民生、支持国家安全这样大是大非的高度,谁还敢讲话?
  8.是市场化制度性改革,而不是产业政策对经济发展起到关键作用。
  产业政策对发展中国家在追赶发达国家过程中是一个有效的政策工具,但对于一个像中国这样既是发展中国家,更处在经济体制转型中的国家,更重要的不是产业政策,而是制度性的改革配以适当的政策包括产业政策,因为仅仅靠政策是治标不治本的,而市场化制度性改革才是标本兼治、至关重要的。所以,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成长、成熟,经济增长要实现从要素驱动向效率驱动和创新驱动的转变,失败率较大的倾斜扶持性产业政策要少用、慎用,而竞争性的市场环境则变得越来越重要。
  经济学界林毅夫等人将产业政策摆到了经济发展的重要位置,并将其所提出的所谓“两轨六步法”当作是政府成功干预经济的操作指南,以及新结构经济学的应用。其六步法的第一步就是,“寻找特定的产业,让一国可以采用遵循比较优势的方法来进行技术和产业的升级,这是保证经济快速和可持续增长的关键之所在”。但是,这个观点是大错特错的,政府只能提供支持创新的环境,而不是指定由哪个企业来创新,从而通过补助和扶持这种类似于垄断的企业,这么做一定不利于企业创新。张维迎在最近跟林毅夫的辩论中也指出,第一步错了,后面步步皆错。
  政府的产业政策对经济发展的作用真有那么关键吗?笔者当然不认为是这样。尽管产业政策的作用不可忽视,但它不是横向的,而是纵向的,因而作用有限,不能带来全局性的改变。而能带来格局性改变和长远发展靠的是制度,只有好的制度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才是最关键、最根本的,其原因就是制度环境决定了激励所有企业勇于创新、提高效率这样的激励相容机制是否存在。
  9.过多产业政策会带来产能过剩、库存过多的资源错配及贪污腐败。
  无论是产业政策的实施,还是其他公共服务职能的实现,都需要充分考虑政府官员的个人目标,使之兼容于国家和社会目标,减少寻租的空间和土壤。林毅夫教授将之简化为得到升迁和青史留名。中国改革开放近40年,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这种激励相容性,其根源就是对于市场化制度平稳转型的坚持,使得各方利益包括官员自身利益兼容于国家发展进步的大目标之下。也就是笔者在此前一系列商榷文章中提及的坚定不移地走经济自主化、市场化和民营化的改革道路,至关重要。如果制度环境不随之完善,过多地运用产业政策、过多地依靠政府参与经济活动,就会带来一系列扭曲问题,导致资源错配和寻租腐败丛生,走向政策目标的反面或会走弯路。尽管产业政策是一种垂直性的政策,它影响的领域相对会比较窄,但往往造成行业性的产能过剩、库存过度,同时官员贪污腐败现象严重的弊端。只有减少政府在经济活动中的大量过位,才能从根源上大幅减少腐败。
  10.产业政策要有度,同时要对各种所有制放开。
  林毅夫在辩论中也提到了在开放竞争的市场中对于没有自生能力的企业的保护补贴会带来前述的后果。整体上,靠产业政策、政府直接干预,来试图纠正市场失灵,往往由于信息和激励的问题,效果非常有限,不会比通过制度安排的激励机制设计的间接方式更为有效。并且,中国的产业政策事实上基本就是扶持国企,不像东南亚一些国家的产业政策扶持的是民企,这也说明了,即使要用产业政策,也应该是扶持民企或平等对待所有的企业,而不是歧视性对待民企。
  所以,产业政策一方面要有度,比如对战略新兴产业进行扶持,而不是鼓励大量的产业政策;另一方面要对各类所有制企业放开,特别是对民营企业放开,它们更能够把握市场及其先机,更能承受风险,也就是说市场和企业比政府更有这方面的优势。至少对中国来说,许多行业的发展,比如互联网及其互联网金融,阿里巴巴、腾讯这样的具有世界级竞争能力的企业,以及华为所引领的行业都不是靠产业政策才涌现出来的。此外,即使涉及公共品的提供,包括军工行业,许多国家特别是美国,也是民营企业通过公开竞标政府的外包合同而提供的。
  (作者系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院长、高等研究院院长)
责任编辑:cnfol001
我来说两句
24小时热门文章
栏目最新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林毅夫产业政策是什么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