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民族元素和现代时尚元素素.的翻译是:什么意思

元素是什么意思_元素在线翻译_元素什么意思_元素的意思_元素的翻译_英语单词大全_911查询
元素是什么意思
输入英文单词或中文词语查询其翻译
元素是什么意思 元素在线翻译 元素什么意思 元素的意思 元素的翻译 元素的解释 元素的发音 元素的同义词 元素的反义词 元素的例句
元素 基本解释元素[yuán sù]词典:要素;[化]元素;原理;[电]电阻丝。词典:元素。词典:要素;[化]元素;原理;[电]电阻丝。元素 汉英大词典元素[yuán sù](要素) elementary substance{数} {化} element:  例:水是含有氢元素和氧元素的化合物。    Water is a compound containing the elements hydrogen and oxygen.元素 网络解释1. danci.911cha.com1. Elemental:魔法抗力属性 元素(Elemental) 元素抵抗(Elemental Resistance)表现了角色削弱元素攻击伤害的能力,虽然高抗力能够大大降低元素伤害,但它不会让角色对这种伤害完全免疫.2. 2. an element:简单地说,一个元素(an element)是排版presentation的一部分. 元素(anelement)的例子是幻灯片的标题(frame titles)、作者姓名、或脚注. 大部分的元素(anelement)有模板,再看看第15章吧,还可以看看BEAMER-color和 BEAMER -font与此相反,元素 双语例句1. 我并不想看见一露互相表白然后奔向夕阳的场景,换句话说,就是因为这不符合他们的个性和他们之间深厚的羁绊。一露之间相互理解、支持的这种关系正是我如此喜欢他们的一个原因,我不认为一定要加入什么浪漫元素到这样的感情里。&&&&I don't want Ichigo and Rukia to confess their love and run off into the sunset, namely because it's out of character and their intense connection, their relationship of mutual understanding and support is what I love so much about them, I don't see the need to throw romance into the mix.2. 本产品具有保健作用,治病保健的机理是:玉能降低头温,稳定脑压,玉含有人体有益的多种元素,人脑接角玉会产生静电磁场,可疏通大脑的中枢经络;玉枕的每个玉块为人脑多点接触,对脑部神经穴位具有刺激按摩的作用,且能促进脑血管血液循环,从而起到镇静安神,疏通经络,气血流畅,脏腑安和的作用。&&&&This product cure illness the mechanism of the health care is:The jade can lower a, stabilizing the brain to press, the jade implies beneficial and various chemical elements of human body, person's brain connect the Cape jade and will produce the static electricity magnetic field, can dredge the axis veins and a A behavior of each jade brain of the jade pillow orders contact more, have the function of stimulate the massage to the brain nerve acupuncture points, and can promote cerebral blood circulation, thus rise the town to calm down to tranquilize the nerves, dredge the veins and arteries, annoy the blood flowing freely, internal organs Anne and of function.3. 元素在线翻译3. 概述了Ag-Cu-Zn系钎料中杂质元素的研究状况及应对措施。&&&&The research and solutions of the impurity elements in the Ag-Cu-Zn brazing filler metal was introduced.4. 用超出数组范围的索引值提供元素是一个错误。&&&&It is an error to provide elements with index values outside the index range of the array.5. 我们主要研究了Hg和Sn这两种元素在燃烧过程的微观反应特性,研究了17个反应体系,计算了24条反应通道,找到了26个反应中间体和36个反应过渡态。&&&&Aggregately, we computed 24 reaction pathways, and found out 26 intermediates and 36 transition states in this section.6. 开始搜索的元素,因此,如果有一个以上的你可以告诉列表&&&&Start searching for the element, so if there are more than one you can tell the list7. 另一个优势是现在你可以简单的定位于一个确定的元素并且可以从这里开始遍历。&&&&One more advantage is that now you can easily position on any particular element and start traversing from there.8. 元素的近义词8. 必要参数。指定需要处理的元素的起始位置&&&&Specifies a function to be called at the start of an element9. \u\u\u8BE2\u00B7\u82F1\u8BED\u5355\u8BCD9. 在对纤维表面元素含量测定时,低含量成分有变小的趋势,而高含量成分有变大的趋势。&&&&The result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small amount element will be determined lower than its real amount, while the majority element will be determined much higher.10. 也没有节点分居或删除元素参与了这一方法。&&&&There is also no node separation or element removal involved in this method.11. 在适当条件下,上述两个流程不仅锌、锰浸出效果好(浸出率均大于99%),而且渣中的元素硫富集程度高。&&&&&&These two flowsheets can give not only high leaching efficiency of zinc and manganese (both more than 99%), but also on enrichment of elemental sulphur in leach residue.12. 911查询·英语单词12. 用硫化铵溶液浸出热分解法从浸出渣中回收元素硫不仅过程简单,试剂〓S可再生使用,而且硫回收程度高,试验条件下,浸出溶硫率大于99%,热解提硫率大于93%。&&&&&&The elemental sulphur in leach residue was obtained by a 〓S solution leaching-thermal decomposition process. It is not only simple and easy to reclaim the leach agent, but also high in the recovery of elemental sulphur. Under the test conditions used, more than 99% of leaching efficiency and more than 93% of thermal decomposition recovery of sulphur were obtained.13. 元素的翻译13. 他曾跟我提到过,需要在资本主义中注入道德元素,并且他还指出,对那些热爱市场的经济学家们来说,近年来的裙带资本主义应该成为一场噩梦。&&&&&&He talked to me about the need for a moral element to capitalism and said that the crony capitalism of recent years should be the nightmare of any market-loving economist.14. 因此当你思考这个问题,你就会发现,我们身体中的所有元素,最初都是来自很多年前恒星中心的原子核反应。&&&&&&So when you think about it, all of the elements in our bodies originally formed from nuclear reactions in the centers of stars, long ago.15. 第12周电子的自旋-第四个量子数;氢原子的量子力学描述;泡利不相容原理;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壳层分布。&&&&&&Week 12 Spin of electron, forth quantum number, description of hydrogen atom with quantum mechanics, Pauli exclusion principle, shell distribution of electrons out of atomic nucleus.16. 第15周波函数;薛定谔方程;一维无限深势阱;氢原子的定态薛定谔方程和求解的主要步骤;解的物理意义;电子的自旋-第四个量子数;氢原子的量子力学描述;泡利不相容原理;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壳层分布。&&&&&&Week 15 Wave function, Schrodingger equation, infinite deep potential well in one dimension. Spin of electron, forth quantum number, description of hydrogen atom with quantum mechanics, Pauli exclusion principle, shell distribution of electrons out of atomic nucleus.17. 的注入资本,西安外,房地产市场提供新鲜血液的城市经济发展的一个很好的机会,使房地产开发的形式,新产品,管理模式,建筑元素和房地产开发的后续服务,而且对当地的发展商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在首都以外地区,像一只无形的手,有效出生的规范化运作的房地产市场,从而使适者生存。&&&&&&The injection of outside capital to Xi`an, the real estate market to provide fresh blood for the city`s economic development a good opportunity to bring real estate development in the form of new products, management models, architectural elements and real estate development follow-up service, but also to the local developer has posed a serious challenge, outside the capital, like an invisible hand, the effective birth of the standardization of the operation of the real estate market and thus the survival of the fittest.18. 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和质谱验证了它们的结构。&&&&&&Their structures are testified by ultimate and analysis, IR and MS.19. 谈及装修中的得意之处时,罗设计师称,他的设计在某些空间打破了原有的结构,加入了一些视觉元素,让空间能够流动起来。&&&&&&On the next point decoration, Luo designer said he broke some space in the original design of the structure by adding a number of visual elements to be able to flow up space.20. 对铜金精矿热压酸浸-萃取-电积提取铜、浸铜渣氰化提取金银和煤油溶解提取元素硫的综合回收工艺进行了研究。&&&&&&A detailed study has been made on comprehensive recovery of Au、Ag、Cu and elemental sulfur from a copper-bearing gold concentrate.元素是什么意思,元素在线翻译,元素什么意思,元素的意思,元素的翻译,元素的解释,元素的发音,元素的同义词,元素的反义词,元素的例句,元素的相关词组,元素意思是什么,元素怎么翻译,单词元素是什么意思常用英语教材考试英语单词大全 (7本教材)
出国英语单词大全 (5本教材)
大学英语单词大全 (13本教材)
高中英语单词大全 (6本教材)
初中英语单词大全 (13本教材)
小学英语单词大全 (33本教材)
别人正在查
911查询 全部查询 网址:
(共20个)占卜求签
(共17个)民俗文化
(共16个)交通出行
(共10个)学习应用
(共26个)休闲娱乐
(共10个)站长工具
(共8个)身体健康
&2017  京ICP备号-6 京公网安备30 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学位论文].中国当代装置艺术中民族元素的运用_[河北师范大学]
下载积分:2000
内容提示:[学位论文].中国当代装置艺术中民族元素的运用_[河北师范大学]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1|
上传日期: 11:05:57|
文档星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 2000 积分
下载此文档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学位论文].中国当代装置艺术中民族元素的运用_[河北
官方公共微信最炫民族风 斗篷、印花裤让度假变得不一样
民族风的情怀到底有多深?印花元素其中的一种让穿搭都变得有意思。冬季有毛毯有大衣、夏季有印花裤有花T,一年四季都可以变幻莫测,永远不知道波西米亚、民俗元素的影响力有多大。对于度假穿搭是一种享受,离开每天工作忙碌的节奏,全身心的投入轻松之中。
扫一扫用手机查看资讯
大家都在看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9号3号楼时尚大厦9层
邮编:100020
    
Copyright © 2006-, All rights reserved.北京凯铭风尚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赞助商链接
论文分类导航
经济管理论文:
教育教学论文:
医药卫生论文:
法学研究论文:
文哲艺术论文:
工程技术论文:
电子信息论文:
农业科学论文:
刘三姐歌谣文化的重构与发展综述分析
【摘要】刘三姐歌谣文化是壮族山歌文化与其他文化不断融合、重构的结晶。结合具体的例子阐述了刘三姐歌谣文化的重构过程与发展趋势,主要包括传说故事、歌谣唱词、形式、歌圩、数字化重构以及面向东南亚地区的跨境重构。刘三姐歌谣文化正是在与各种不同文化的重构过程中获得了持久的生命力,使之在不同的时代中都能得到活态传承与发展。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数字化重构是抢救与保护刘三姐歌谣文化的重要手段,面向东南亚语言的外译与是刘三姐歌谣文化跨境重构的新路径。&
  【关键词】刘三姐;歌谣文化;重构;数字化;东南亚&
  【作者】梁嘉,广西民族中国&东盟研究中心(广西科学实验中心)研究员。南宁,530006&
  【中图分类号】I207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X(6-008&
  RECONSTUCIT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LIUSANJIE FOLK SONG CULTURE&
  Liang Jia&
  Abstract: The Liusanjie folk song culture is a successful blend of Zhuang's folk song styles with other variant cultures. Based on some specific cases, this paper illustrates the process of reconstruction and trend of development of the Liusanjie folk song culture, mainly covering legends and stories of Liusanjie, words of folk songs, forms of dissemination, folk song fair, digitalization, and cross-border reconstruction in Southeast Asia. The Liusanjie folk song culture acquires long lasting vitality in the course of reconstructing with other cultures rightly, allowing its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as a living culture in different eras. In the new context of the age, digitalization is an important method of saving and protecting the Liusanjie folk song culture, and translating it into Southeast Asian languages and dissemination are new ways of cross-border reconstruction.&
  Key Words: L Southeast Asia&
  在开放的社会系统中,尤其是在当今的全球化背景下,各民族之间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互动与交融,不受任何外来文化影响的、纯粹的民族文化是不存在的。[1][2]根据斯图尔德的文化生态学理论,文化的发生与变迁跟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密切相关,文化重构是文化随着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做出的适应性选择,是文化自我发展的内在需要。在广西,刘三姐歌谣家喻户晓,&如今广西成歌海,都是三姐亲口传&。广义上的刘三姐歌谣文化是指广西各少数民族特别是壮族的传统山歌文化,是广西少数民族以歌代言的诗性思维的集中体现。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刘三姐歌谣文化不断与其他民族文化、时代文化相互融合重构,从一种田间地头对歌咏唱的民间变迁为享誉海内外的少数民族文化品牌,并成为整个广西对外文化交流的名片。在当前信息文化的影响并受中国-东盟文化交流的推动下,刘三姐歌谣文化的重构与发展又有了新的思路。&
  一、传说故事的重构与发展&
  刘三姐传说是中国南方最著名的区域性传说之一,流传久远,影响广泛。据不完全统计,在中国南方,共有广西、广东、江西等8省区61个县声称刘三姐为当地人或曾在当地传过歌。[3]22清道光八年(1828年)《庆远府志》(庆远即今天的广西宜州)记载[3]22:刘三姐是&唐时下枧村壮女,性爱唱歌&,但&其兄恶之&,并在砍柴时趁机砍断刘三姐手攀的藤蔓,使三姐落入下枧河,随水漂走。宜州地区的刘三姐传说沿着下枧河顺流而下,进入龙江,后汇合柳江、黔江,进入浔江、西江,随江流传到梧州以及广东肇庆。明清时代,随着岭西与周边的交流扩大,刘三姐传说不断扩大,辐射到了粤东、闽、台、赣、湘黔、滇、海南等地。[4]&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随着流传地域风土人情的变化,刘三姐的传说故事也不断发生变迁。各个流传地的老百姓都重构了一个属于自己地域和族群的刘三姐传说。&柳州有个鱼峰山,山下有个小龙潭;终年四季歌不断,都是三姐亲口传。&这首民间歌谣反映了柳州地区老百姓对刘三姐传说的文化重构&&刘三姐漂到柳江时被一个老渔翁搭救,并在龙潭村住下,每日都在鱼峰山的鲤鱼岩洞里给老百姓教歌。柳州地区的老百姓把当地最美丽的自然风景&&鱼峰山和小龙潭都&赠与&了刘三姐,使之成为刘三姐传歌和骑鱼上天的地方&&&三姐骑鱼上青天,留下山歌万万千&。&
  而在贵港一带,相传刘三姐出生在石卡镇西山脚下的西山村,聪明伶俐,擅长唱歌,最后在西山顶上和秀才张伟望对歌七天七夜化石成仙。当地老百姓不仅仅用美丽的西山重构了刘三姐对歌成仙的故事,还让刘三姐成为帮助他们&踏石成田&的传奇人物。石卡镇一带属于石灰石地貌,山岭多是石质,对于当地的庄稼种植来说是一个大难题。于是老百姓便把&踏石成田&这个最大的愿望赋予了歌仙刘三姐&&&刘三姐,本实贤,打纱打线在井边。你在西山凌口睇,石头脚踏印成田。&[4] 在广西各地,刘三姐的传说源远流长。刘三姐遂成为壮、汉、瑶、侗、仫佬、毛南、苗各民族共有的歌仙,不同地区的民族都把她当成自己人,自己的家乡便是她的家乡。[5]但是,不管各个地方的老百姓如何按照心目中的理想来重构刘三姐传说,相关的故事情节怎么变化,刘三姐传说最核心、最本质的内容都没有改变:刘三姐能歌擅唱,唱歌成仙,留下山歌无数。围绕这个核心内容,不同流传地的老百姓在进行文化重构过程中,都把当地最美丽的自然风光和最美好的祝愿赋予了刘三姐,使得当地的山山水水更加富有文化内涵,而刘三姐传说也因为这些美丽的自然风光而显得更加耐人寻味。正是这种人文和地理的相互融合,使刘三姐歌谣文化在重构中获得了新的生命力。&
  二、歌谣唱词的重构与发展&
  刘三姐歌谣唱词的文化重构体现了壮族在各个历史时期与岭南其他少数民族、汉族(客家人)之间的文化交流。岭南地区的各族人们都把自己族群创作或传唱的最经典的山歌献给了刘三姐,刘三姐歌谣实质上是岭南各地历朝历代歌手即兴创作、口头传唱的各类山歌精华部分的结晶。[3]57&
  在宜州地区一带,由于受到汉文化影响比较早,因此,该地区的壮族老百姓既唱壮话山歌也唱桂柳话山歌。这些山歌所唱的内容都与壮族人的生活、劳动相关,因此都属于壮族歌谣。由于桂柳话属于汉语北方方言中的西南官话,因此,使用桂柳话传唱的刘三姐歌谣已经融合了汉族文化在里面。在桂西和桂北地区,桂柳话的使用范围要比壮语广,因此桂柳话版的刘三姐歌谣在宜州、柳州、桂林以及贺州东北部这些地区广泛流传。同时,桂柳话版的刘三姐歌谣也更加容易被同为汉语方言的客家人所接受,并和客家山歌实现文化交融。&
  刘三姐歌谣唱词的文化重构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方式是唱词内容发生重构,而核心内涵没有改变。在清朝李调元编辑的《粤风》中,收录了一首桂柳话民歌:&谁说高山不种田, 谁说路远不偷莲。高山种田食白米,路远偷莲花正鲜。&[6]其中的&高山种田&是指梯田,应该是在桂林地区一带。而在今天宜州地区传唱的刘三姐歌谣也有相似的唱词:&今早走过藕塘边,莲藕开花朵朵鲜;哥想伸手摘一朵,又怕旁人讲偷莲。&从古到今,这首歌谣的唱词已经有了不少改变,但是其中的借&莲&说&连&,表达同心相连的爱情内涵并没有改变。在情感表达上,与后者的含蓄内敛相反,前者更加大胆奔放,这可能与当时(明清时期)壮族地区山歌发展达到鼎盛有一定关系。&
  另一种方式是唱词的语言载体发生改变,向更加开放的语言体系发展。民国版《贵县志》卷二中记载的一首&藤缠树&,相传为刘三妹(即刘三姐)和张秀才对歌所唱:&入山忽见藤缠树,出山又见树缠藤,树死藤生缠到死,树生藤死死亦缠。&[3]64而今天在贵港地区一带,当地老百姓用客家话(一种汉语方言)这样传唱:&入山看见藤缠树,出山看见树缠藤;藤生树死缠到死,树生藤死死也缠。&[7]52比较之下,后者只是进行了个别词语的修改,以便更加适合于口头传唱。后来,在乔羽改编、苏里导演的《刘三姐》中,这首&藤缠树&经过化处理后以汉语普通话再次传唱:&山中只见藤缠树,世上哪见树缠藤,青藤要是不缠树,枉过一春又一春。&随着《刘三姐》的热映,包括&藤缠树&在内的众多刘三姐歌谣以汉语普通话的形式传遍了大江南北、港澳及东南亚地区,时隔半个世纪仍然被人们当作刘三姐的经典歌谣来传唱。&
  虽然刘三姐歌谣的唱词经历了壮话、桂柳话、客家话以及汉语普通话的重构变迁。然而,时至今日,也不能说壮话版的刘三姐歌谣比客家话版或桂柳话版的刘三姐歌谣更加原汁原味。只要歌谣唱词的核心内容没有改变,所表达的主要思想没有改变,人们都把这些不同语言载体(包括汉语普通话)的山歌认定是刘三姐歌谣。这种重构恰恰体现了中华文化在发展过程中既保持各民族文化原有的区域性,同时也在慢慢地增加彼此的共性。不断融入的共性带来了更多包容性和开放性,使刘三姐歌谣能够在更加广泛的地区和更加久远的历史中得到传承。&
  三、形式的文化重构与发展&
  1959年柳州市彩调剧团对邓昌伶的《刘三姐》剧本进行改编创作了彩调剧《刘三姐》,[3]50剧中的道白和演唱主要使用桂柳话(汉语西南官话),全剧充满了浓郁的壮族风情和地方色彩。以柳州市的彩调剧版本为基础,广西民间歌舞剧演出团于1960年编排了歌舞剧《刘三姐》,成为舞台的经典作品。在歌舞剧的基础之上,乔羽改编、雷振邦作曲、苏里导演、黄婉秋主演的《刘三姐》由长春制片厂摄制完成,并于1962年开始先后在全国各地和东南亚地区上映。[3]54从此,刘三姐的故事及其歌谣传遍国内外,刘三姐成为壮族文化乃至整个广西文化的标志性符号。&
  相比彩调剧和歌舞剧,最成功的改编主要在于把广西最有特色的自然环境&&桂林山水作为传唱和诠释刘三姐歌谣文化的地理空间。而且,作为一种现代媒介技术,的蒙太奇手法突破了舞台局限,把不同的声音、色彩和画面进行自由组合连接,大大提高了影片中歌谣对唱、自然风光以及人物角色的表现力。歌声如水绕青山,三姐倒影映绿水,刘三姐的歌谣和广西的青山绿水融为一体。《刘三姐》第一次把歌谣生于斯长于斯的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同时表现出来,使刘三姐歌谣文化在与现代文化、自然山水文化的重构中得到了升华。该片成为我国第一部也是最有影响力的风光片,在港澳及东南亚地区放映时又被誉为&山歌片王&。此外,作为一种大众传媒,在范围和速度上大大优于舞台,刘三姐歌谣凭借的重复放映,跨越国界,跨越时代,一次又一次地走进人们的记忆。&
  大型山水实景剧《印象&刘三姐》由梅帅元总策划、张艺谋总导演,于2004年3月在桂林阳朔开始公演。该剧以现代流行的形式重新演绎了&藤缠树&&蝶恋花&&多谢了&等多首脍炙人口的刘三姐歌谣,色彩运用和灯光效果凸显现代演艺文化的震撼感。全剧除了刘三姐元素,还有侗族和苗族等其他少数民族的文化元素,增加了大量有关漓江自然风光和当地少数民族撒网捕鱼、牧牛洗衣等劳作生息的场景。所表现的不仅仅是刘三姐一个人,而是生活在漓江边、岭南山水间的所有族群,突破了以往唯一性、专指性的&刘三姐&个人形象,跨越到了泛化意义上的&刘三姐&群体形象。刘三姐已经成为广西文化的名片,更多人认为她代表整个广西的文化,而不仅仅是壮族文化。这也算是刘三姐歌谣传遍岭南山山水水的一种象征吧。 也有学者认为,《印象&刘三姐》颠覆了传统的& 本文由提供,第一论文 网专业代写教学论文和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刘三姐故事和形象,不利于刘三姐歌谣文化的传承和保护。[8]其实,不论是彩调剧《刘三姐》、《刘三姐》还是山水实景剧《印象&刘三姐》,他们都是对刘三姐歌谣文化的一种重构和发展,只是由于创作的时代不一样,所表现的方式和内容不一样而已,而这恰恰证明了刘三姐歌谣文化在各个历史时期与时代文化的交融,以及由此带来的新活力与新发展。著名 专家梁庭望教授曾经提出,民族内涵的其中一个层次是时代精神,传统文化与时代节拍的交叉点往往是当代的闪光点。[9]刘三姐歌谣作为一种民间口传,也是在与现代节拍交叉的时候才能获得新的生命力。什么时代的&刘三姐&就适合什么时代的大众,《印象&刘三姐》的出现并没有否定和排除彩调剧《刘三姐》、歌舞剧《刘三姐》和《刘三姐》的文化价值,它们可以同时存在,以满足不同的文化传承需要。&
  其实,与其他民族传统文化一样,刘三姐歌谣文化同样可以有两种存在方式:一种是面向博物馆收藏和专家学术研究,另外一种则是面向当今大众进行活态传承。对于后一种存在方式,刘三姐歌谣文化就应该以一种通俗易懂的、大众化的表达方式展示于世。因此,刘三姐歌谣文化的形式从田间地头传唱到舞台表演,再到以及实景演出,不断地与现代文化、大众文化融合,才能保持文化的时代性与大众性。当然,在这一系列的变迁过程中,刘三姐歌谣文化所体现的价值关系始终没有改变&&追求自由、热爱生活、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是文化重构对文化本真性的保留。&
  四、歌圩的文化重构与发展&
  著名民俗学家钟敬文教授认为&刘三姐是歌圩风俗的女儿&,刘三姐是歌圩大量出现以后的产物,又是歌圩普遍形成的重要标志。[7]11壮族民间普遍认为,歌圩上唱的歌都是刘三姐的歌。壮族的歌圩是刘三姐歌谣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场域,歌圩变迁也成了刘三姐歌谣文化重构的重要内容。&
  歌圩产生于对偶婚配时代,是当时男女青年择配的手段和方法,遍布壮族地区,在宋元明和清代中期以前发展到鼎盛。[10]124在各个地方,歌圩的地点和时间一般是固定的,但是也有因为喜事或赶圩形成的临时歌圩。在固定地点和时间的歌圩上,方圆几十里、上百里的青年人都会纷纷赶来,人数最多时有成千上万人。壮族青年在歌圩上通过对歌、唱歌来寻找意中人和交流感情:&引妹唱,清潭起浪引鱼来。丹桂开花引蝴蝶,山伯来引祝英台。&男女双方对唱初会歌、盘问歌、赞美歌、追求歌、初恋歌、深交歌、定情歌、赠礼歌、相思歌,最终结下百年之好。歌圩是壮族人倚歌择配的自然场域,同时也是表现壮族人口头创作能力和诗性思维能力的社会场域。&
  随着现代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影响,壮族青年接受了新的婚恋观念。同时,由于年轻人长期在外务工,参加歌圩对歌的机会越来越少,倚歌择配的风俗在慢慢消失。传统歌圩的现代转型是不可避免的历史趋势,歌圩的发展需要在延续优良传统的同时,势在必行地与时代精神相融合。[11]30&
  从乡间田野走向大都市是歌圩变迁的重要表现。农历三月初三是壮族的重要节日,各个地区的壮族人都会在这一天自发组织歌圩对歌。1985年,广西首届&三月三&舞蹈节在南宁举行,&三月三&歌节从单一民族的传统节日文化活动发展成为全区各民族综合性的节日文化活动。[12]从1993年起,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举办一年一度的&广西国际民歌节&,1999年,&广西国际民歌节&更名为&南宁国际民歌节&。每一届的&南宁国际民歌节&演出者都包括国内外众多知名歌星和各类演员,现代流行歌手创作演唱的&摇滚版&民歌和壮族人演唱的原生态民歌同台登场。演出现场有中外媒体记者进行报道,并利用现代传媒技术实时演出过程。这是一种融合了传统民族和现代、乡土性与国际性的都市歌圩。&
  从民间的角度而言,由政府组织的歌圩活动包括&南宁国际民歌节&,因为融入了更多现代性与商业性而消减了山歌的民间性。[11]65然而,正像《印象&刘三姐》的存在一样,&南宁国际民歌节&也是传统民歌文化与现代文化融合重构的一种发展趋势,它既要考虑传统民歌文化的继承性,又要考虑异民族群体和现代年轻群体的文化体验需求。现代常常从少数民族中获得灵感,并因为融入民族元素而得以创新,这是大众都认同的一种创作方式。反过来,我们没有理由因为少数民族传统融入了现代元素而否定其中的创新价值,因为融合本身就是一种相互作用的过程。而且从自然进化论的角度而言,能够在现代社会中活态传承的民族传统文化必然包含了现代社会的基因。&
  即便是在壮族聚居地区(如宜州、武鸣等地),歌圩也从倚歌择配的仪式风俗慢慢变迁为休闲娱乐的节日活动,融入了众多与现代年轻人兴趣爱好相关的文化元素。比如在壮族的&三月三&歌圩上,除了传统的对歌、唱歌,还会有各种娱乐活动和活动,以及各种服装和美食展销活动,大大增加了节日狂欢的氛围。对于壮族人而言,认同和保留传统的干栏建筑文化并不等于他们就不能搬进现代化楼房。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应该放置于现代社会的背景之下,歌圩文化应该在一种现代壮族人认同和接受的方式下得以传承和发展。&
  五、数字化重构与发展&
  刘三姐歌谣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产生于农耕文明时代,与信息低效率的农业文化相融合。而现代社会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信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生成并,形成了新型的文化形态&&信息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某种特定形式组织起来的信息体,当进入高效率的信息环境时,这种信息体势必面临着在新环境中转换生存方式的问题。[13]因此,产生于农耕文明的刘三姐歌谣同样面临着在信息文化中转换生存方式的发展问题。&
  信息文化的主要特点包括数字化、全球化、虚拟性、交互性、开放性等。其中,数字化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信息文化相互融合的一种重要形式,同时也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途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从2002年开始通过一系列有关数字文化遗产保护的纲领草案,将数字化作为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措施。2002年4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行11人到巴马县盘阳河畔现场录下了三位当地歌师在河边用壮语演唱的山歌,并制成光盘在法国巴黎向全世界播放。[14]从2002年开始,在刘三姐歌谣文化保留比较好的宜州地区一带,开始有人制作山歌光盘出售。这些山歌光盘主要通过两种方式制作:(1)专门邀请当地歌手和使用当地歌本,录制对歌表演场景;(2)在政府主办的歌会现场或民间歌圩现场录制对歌实况。[11]66-67这是局部地区的民间个人或政府部门在零散地对刘三姐歌谣进行数字化采集,对保护和刘三姐歌谣文化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由于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所收集的刘三姐歌谣仅仅是冰山一角,而且由于民间个人力量缺少专业的技术设备,采集质量和存储效果都不理想,影响了刘三姐歌谣的永久保存和广泛。因此,相关文化机构和政府部门应采取有效措施对刘三姐歌谣资源进行系统性的数字化建设:组织专业的民族文化研究人员深入刘三姐山歌的各个流传地开展全面收集和整理工作,并利用专业的视音频技术对歌谣实现数字化采集和存储。&
  广西著名诗人柯炽先生花费近半个世纪,历尽艰辛收集整理了将近四千首广西少数民族的山歌,尽管最后印刷成了《广西情歌》系列丛书(全套共12本),却只能成为&沉睡&书籍的民歌。这也是包括柯炽先生本人在内的广大民间工作者的最大担忧。在信息时代,信息的主要载体不再是印刷纸张,而是各种数字化媒体。因此应该通过数字化方式唤醒这些民歌,让数字化技术赋予民歌原本的模样:邀请本族优秀歌手演唱这些经过收集整理的山歌或者民间歌本所记载的山歌,并利用专业的、音频设备进行录制,再通过高保真的媒体技术存储到计算机数据库,同时利用数据查询技术建立检索系统,最后通过网络平台实现共享。这种数字化建设有两方面优势:一方面可以让民歌从传统&无声&的纸质保存转变为真正有声的、高保真传唱的永久性数字化保存;另一方面,通过检索系统可以非常便捷、快速地查询到数据库中任意主题内容的山歌,这是存储和检索数量浩大的刘三姐歌谣资源的有效方式,同时也是刘三姐歌谣资源实现开放性共享的基础。&
  刘三姐歌谣作为一种口传,在农耕时代是人们日常交流和信息的媒介工具。而在信息时代,经过数字化处理和保存的刘三姐歌谣则变成了媒介工具所的内容,这是刘三姐歌谣文化与信息文化重构的一个最大变化。早在1964年,加拿者麦克&卢汉在学领域就提出了著名的观点&&&媒介即讯息&。也就是说,从社会发展的长远历史来看,媒介工具本身就是信息。因此,从农业时代发展到今天的信息时代,旧时的媒介变成今日新媒介所传递的内容,这其实是技术发展与人类社会变迁之间的一种相互适应趋势。&
  刘三姐歌谣的&媒介-信息&转换生存模式也为其他民族口传文化的保护提供了新思路。在信息不发达的时代,少数民族的有声语言(没有文字)、口传文化(歌谣、叙事诗等)都是作为媒介而产生,随着先进、高效的媒介的出现,这些文化就面临着消失的危机。如果能够利用数字化技术使这些有声语言和口传文化从媒介转变为内容,就可以得到永久性保存,并有可能重新获得生命力。&
  当然,也有学者担忧,的使用是对一种形式的简单化和扁平化,改变了人们对民间的感知方式,降低了人们面对面感受民间氛围的体验。[11]65不可否认,刘三姐歌谣表现的是一种诗性思维,而却代表了一种理性思维,理性思维的融入必然会影响诗性思维的表达。然而,这种以人为传承载体的文化具有不可重复性,即便有后继的传承人,也会存在此人非彼人的差别。如果没有先进的视音频技术把年长的文化传承人的技艺保存下来,这些技艺所承载的文化势必随着人的逝去而永远消失。因此,不管是从紧急抢救文化,还是从永久保护文化的角度来看,数字化都是目前最及时、最有效的手段。而且,在领域,随着多媒体技术以及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人们对数字化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不断提升,为民族传统文化的数字化研发与应用提供了更多优势。比如,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分析传统民歌的唱腔和发声,为传统民族民歌的传承学习和比较研究提供科学的数据。&
  六、面向东南亚地区的跨境重构与发展&
  随着文化全球化的影响,处于边境地区的少数民族文化不可避免地受到跨境文化的冲击。而全球文化体系的相互开放交流同时也形成了更加包容的多元化空间,为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岭南地区和东南亚地区有着一种非常特殊的历史渊源关系。壮侗语诸民族来源于古越人,主要分布在我国中南、西南地区,以及越南、老挝、泰国、缅甸等国境内,包括三大语支:即壮傣语支、壮侗语支、黎语支。[15]同时,东南亚地区也是海外华人及其后裔的最大聚居地。民族的同源性意味着这些地区的语言和文化有着诸多密切联系与共同特征,而民族的同源基因和文化的长期渗透则是民族文化跨境的重要因素。&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刘三姐》风靡东南亚地区,成为该地区华人最喜爱的之一。八十年代广西歌舞剧《刘三姐》在东南亚地区多次巡演,使得该地区再次掀起&刘三姐热&。2013年6月,广西彩调剧团重新编排的大型彩调歌舞剧《刘三姐》启动全球公益巡演,先后在马来西亚、泰国、文莱等东南亚国家演出。其中在马来西亚连演五天,吸引了近两万名观众。刘三姐歌谣文化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又一次获得了新生的活力,&刘三姐&成为中国&东盟文化交流与合作的使者。&
  在当前发展中国&东盟文化合作关系的背景下,除了不定期派出刘三姐文化团队到东南亚地区巡演,还可以借助这些地区的传统节日来刘三姐歌谣文化。比如马来西亚的全国华人文化节和马来西亚节,都会举办传统文化表演、手工艺品制作等庆典活动。在这些当地人的传统节日上,山歌对唱、抛绣球、绣球制作等刘三姐歌谣文化相关的活动可以通过官方文化团队或者民间个人的形式参与进来。新加坡的河节在狮城最有名的文化遗址&&新加坡河上举行,河畔两岸和游船上都会举办各种各样的庆祝活动。这种河畔狂欢的文化氛围和&刘三姐&河畔对歌的场景有着诸多相似之处。通过当地的民间团体或社区机构组织&刘三姐&对唱山歌、即兴对歌等娱乐活动,让当地居民有机会亲身体验《刘三姐》里&这边唱来那边和,山歌好比春江水&的经典场景。以东南亚地区本土的传统节日为文化重构背景,让当地居民亲身体验山歌对唱、以歌传情,使刘三姐歌谣文化跨越舞台和屏幕,真正融入当地人的文化生活。当然,这种融合方式必须同时考虑节日本身的文化环境以及当地人的文化接受心理,在两者都认同的基础上对刘三姐歌谣文化进行合理的重构。比如,在语言载体方面,除了汉语普通话,也可以考虑使用当地的本土语言(如马来西亚语和英语等)翻译刘三姐歌谣进行对唱,这样更加贴近当地人的文化需求,更容易与当地传统节日氛围融为一体。&
  其实,刘三姐歌谣的外译早在1961年就出现了。当时英文版的《中国》(1961年第2期)以新歌剧形式译介了《刘三姐》的故事及其歌谣。这是刘三姐歌谣首次以一种全新的语言载体&&英语出现在中外读者面前,同时也是刘三姐歌谣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一次融合重构。在当前文化全球化共享的背景下,翻译已经成为文化竞争的一种工具,少数民族文化的外译和也成了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16]刘三姐歌谣文化作为一种经典的少数民族文化,同时又与东南亚民族有着强烈的&共鸣作用&,因此,面向东南亚语言进行外译和应该是刘三姐歌谣文化跨境重构与发展的重要方向。&
  对于民族文化外译,内容选择应该同时考虑文化本身的经典性和目标民族的认知心理。在刘三姐歌谣文化里,刘三姐传说故事和歌圩文化分别作为刘三姐歌谣的产生背景和发生场域,代表了壮族人以歌代言、出口成歌的文化经典,所以应该是外译的主要内容之一。刘三姐歌谣如海,大量使用赋、比、兴、夸张等手法,具有较高的和价值,其中又以爱情歌最为经典。而且,爱情是全人类的&共同情感&,对爱情的追求和赞美是所有民族文化的&世界元素&。爱情歌由于具有这种&世界性&和&共同性&,更容易得到异民族群体的认同,所以爱情歌应该成为刘三姐歌谣外译的重点内容。&
  从东南亚民族的认知心理方面来考虑,由于相似的地理气候条件,东南亚地区和壮族地区同属于稻作文化,生产方式、生活习惯、饮食习俗有着很多相似之处。刘三姐歌谣中的劳动歌主要反映了壮族人的劳动生产情景以及物候农时知识。因此,东南亚民族对劳动歌所反映的劳作情景和生活情感是有&共鸣&的&&&阿妹插秧手不停,追赶春光喜笑盈&。而盘问歌(又叫猜谜语歌)是一种很有特色的刘三姐歌谣,通过一问一答的方式对唱,内容涉及天文地理和生活百科。比如&什么结果抱娘颈?什么结果一条心?什么结果包梳子?什么结果披鱼鳞?木瓜结果抱娘颈,香蕉结果一条心,柚子结果包梳子,菠萝结果披鱼鳞。&歌中所唱的木瓜、香蕉、柚子和菠萝等也是东南亚地区常见的水果,属于壮族和东南亚民族共有的生活认知内容。因此,这些与东南亚民族有着共同认知的劳动歌、盘问歌都可以作为刘三姐歌谣文化面向东南亚语言翻译的特色内容。&
  在刘三姐的传说故事中,刘三姐生为壮族人,却顺江而下,到各个地方为不同民族的老百姓教歌、传歌,而刘三姐歌谣唱词也历经壮话、桂柳话、客家话、汉语普通话等语言载体的多次变迁,体现了一种极大的区域开放性和文化包容性。正是这种与生俱来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使刘三姐歌谣文化在与其他文化的融合重构中不断获得新生命力。在全球文化共享的时代,刘三姐歌谣文化面向东南亚语言的外译与跨境重构更加需要这种开放性与包容性,这也是刘三姐歌谣文化参与全球文化互动、走向世界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赵德光民族文化重构的三重变奏理论初探&&兼论石林阿诗玛文化的重构问题[J]云南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
  [2]周丽洁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重构&&以发展旅游背景下的湘西地区为例[J]求索,2010(4)&
  [3]黎学锐刘三姐歌谣[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11&
  [4]梁庭望刘三姐生命力之谜[J]河池学院学报,2008(1)&
  [5]梁庭望从区域共生到中华趋同&&少数民族演化规律刍议[J]东方丛刊,2003(2)&
  [6]梁庭望岭表之风&&《粤风》[J]广西民族研究,2003(2)&
  [7]黄桂秋,曹俏萍广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丛书&&刘三姐歌谣[M]北京:北京出版社,2013&
  [8]杨宁宁原生态与时尚元素的两难抉择&&从彩调剧《刘三姐》到《印象&刘三姐》[J]中央民族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
  [9]梁庭望南方民族之我见[J]民族,1992(4)&
  [10]梁庭望中国壮族[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12&
  [11]覃德清,等诗性的思维&&壮侗民族民歌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调查和研究[M]北京:北京出版社,2012&
  [12]李妍.从南宁国际民歌节探讨当前民族文化活动的特点及走向[J].广西民族研究,2001(3)&& 本文由提供,第一论文 网专业代写教学论文和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
  [13]彭冬梅,刘肖健,孙守迁信息视角: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数字化理论[J]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2008(1)&
  [14]覃咏梅是什么让我们远离了民歌[J]中国民族,2006(8)&
  [15]范西姆论壮侗语族诸民族文化的渊源关系与互渗[J]民族,1991(4)&
上一篇:   下一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时尚元素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