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各民族分布的特点都有哪些民族都有什么特点

民族释义/民族
民族是指具有共同、、经济生活及其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共同体。是人们在一定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如原始民族、古代民族、近代民族、现代。习惯上指以地缘关系为基础的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们共同体,如、等。
“民族”一词使用非常广泛。但不同场合,其所表达的含义也有所不同。广义的,泛指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处于不同历史阶段的各种共同体,如土著民族等,甚至氏族、部落也可以包括在内。另一种是狭义的民族,指民族和社民族,即指各个具体的民族共同体。如、、、汉族、蒙古族、满族、回族、藏族等。民族根据上述含义,中国民族划分为56个民族,统称或者。在成立之前,历代统治阶级推行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以至后来把许多历史上早已公认的民族都说成是汉族的宗支,致使许多少数民族隐瞒、更改了自己的族称,中国的民族成份一直处于模糊不清的状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党和国家实行民族平等政策,保障少数民族当家做主的权利,激发了少数民族的民族意识,长期被压迫的许多少数民族纷纷公开他们的民族成份,提出自己的族名。到1953年,汇总登记的民族名称有400多个。
另外,具有这种特征的还比如日本的等。无论什么民族,其基本要义是指的具有共同文化地域,共同生产生活文化基质的人群。
世界民族/民族
多数认为:当代世界约有大小2000多个。其中: 人口上亿的有7个民族:(11亿多)、人(2.1亿)、美利坚人(1.85亿)、俄罗斯人(1.45亿)、孟加拉人(1.65亿)、日本人(1.2亿)和巴西人(1.3亿)。&人口在一亿以下的民族主要有:人(8450万)、爪哇人(6765万)、意大利(6585万)、墨西哥人(6295万)、朝鲜人(5700万)、英格兰人(4865万)、泰米尔人(4780万)、越南人(4555万)、法兰西人(4550万)、乌克兰人(4400万)、土耳其人(3990万)、埃及人(3940万)、波兰人(3910万)、西班牙人(2805万)、缅甸人(2435万)、泰人(2400万)、罗马尼亚人(1960万)、豪萨人(1845万)、波斯人(1650万)、壮族(1550万)、匈牙利人(1440万)、人(1192万)、澳大利亚人(1188万)、希腊人(1081万)等等。此外,在当代世界上还生活着一些人口很少的民族,有的只有几万人、几千人或几百人,有的甚至只有几十人。
亚洲民族亚洲面积占全球陆地总面积的29.5%,人口占全球总人口的60.54%(1996年)。民族有1000多个。其中,人口在百万以上的有112个,人口在千万以上的有32个,人口在1亿以上的有4个。
亚洲民族/民族
在亚洲,除日本、和以外,基本上都是多民族国家。像、越南和菲律宾,境内拥有50多个民族;印度和印度尼西亚境内拥有100多个民族;缅甸、伊朗和阿富汗拥有30多个民族。同时,又有许多民族分布在几个国家。有的民族地域相连,却分属不同国家。例如,旁遮普人居住在巴基斯坦和印度边界的两侧,俾路支人居住在伊朗、阿富汗和巴基斯坦三国相毗邻的地区;库尔德人居住在伊拉克、、叙利亚和土耳其四国交界的地区。&&亚洲各民族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很不平衡,分布在平原、沿海及大河流域的民族,一般都比较发达;而居住在山区和丛林里的民族,大多比较落后。有的少数民族正在被国内经济文化较发达的民族同化,或由几个较小的民族结合成一个较大的民族。
民族概述/民族
&民族是指人们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民族属于一定社会发展阶段的历史范畴,不是在人类社会一开始就有的,而是当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时期才产生的。同样,随着社会的发展,到了一定的历史时期,民族就会消亡。民族形成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民族、民族、民族精神、民族经济和生活,即民族文化、民族特征形成的过程。民族形成之后,各民族在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的过程中,共同性必然越来越多,差异性越来越小,民族同化、民族融合的因素也就逐渐增加,最终达到民族差别的消失,即民族融合的实现,人类又恢复到无民族差别的状态。但这不是恢复到史前史期那种无民族差别的状态,而是在高级形态上的恢复和发展。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按照官方的划分,中国目前有、藏族、、蒙古族、维吾尔族、回族、壮族等56个民族。汉族是中国人口最多,地域分布最广的民族。汉族广泛分布在全国各地,其中主要集中在东北、华北、华东、中南、甘陕以及云贵川渝等地区。根据中国大陆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大陆总人口为129533万,其中汉族占91.59%。其他55个民族统称为“少数民族”。藏族主要分布在西藏、青海、四川和云南等地;满族分布在东北;蒙古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维吾尔族主要分布在新疆;回族主要分布在宁夏;壮族主要分布在广西。当局将大陆通称的台湾称为原住民,并将其划分为12个民族。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数千年来,曾有许多民族活跃在各个时期的历史舞台上。经过长期的分化、融合和发展变化,最终形成今天汉族和55个少数民族并存的局面。
仫佬族中国共产党历来十分重视民族和民族问题,无论是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民族独立、民族解放的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和平时期,始终把解决我国的民族问题,把尊重、团结和帮助各族人民共同发展繁荣作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过程中,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创立和发展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在中华大地上建立起了一个空前的、各民族平等、团结的社会主义民族大家庭。
的民族政策主要包括: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政策、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少数民族地区社会改革政策、少数民族人口政策、加快发展少数民族经济建设政策、培养和使用少数民族干部政策、尊重和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政策、尊重少数民族习惯的政策、信仰自由政策,等等。
为广泛宣传和贯彻落实党的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国务院、全国人大、全国政协及各级地方政府都设立了民族事务委员会等主管民族事务的工作部门。在民族聚居区建立了3级150多个民族自治地方。在北京等地建立了民族出版社、《中国民族》杂志社、《民族画报》社等多家民族类新闻出版和宣传机构,出版了大量的优秀图书和报刊杂志。在北京等地建立了13所民族学院和众多的民族研究所等教学、科研机构,为民族地区培养了大批建设人才,涌现出大量科研成果。
从世界范围来看,作为一个多民族大国的执政党,中国共产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是最科学和完善的,中国的民族问题是处理得最好的。56个民族间平等、友爱、团结、互助的民族关系是最稳定和牢固的。我们有理由相信,在的领导下,中华民族的未来将更加辉煌、灿烂!
发展历史/民族
人们在历史上经过长期发展而形成的稳定共同体。中国古代无此词,只用“族、族类”等形式来表达相同或相似的含义。西方印欧语系各种文字的“民族”一词,多源于希腊文ethnos,意即依靠历史、语言或种族的联系而被视作整体的人群。以后,借用汉语文的“民”、“族”两字翻译西方语言中的Nation一词,并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传入中国,随着中国民族民主革命运动的兴起而被普遍使用。
民族有广、狭两义。广义的或泛指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处于不同历史阶段的各种共同体(如原始民族、古代民族、近代民族、现代民族等),或作为一个区域内所有民族的统称(如民族、民族、民族等),或作为多民族国家内所有民族的总称(如中华民族)。
狭义的专指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斯大林于1913年给民族下的定义:“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目前,全世界约有大小民族2千多个,其中中国有56个,包括汉族和55个少数民族。
中华民族/民族
中国各民族的总称。,与“中国”、“华夏”相通,兼有族名、国名等多重含义。历史上曾专指汉族,至近代,用以指称包括历史上居住于当时中国境内的一切民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经过民族识别,中华民族包括汉族和、、、赫哲族、、鄂温克族、、、东乡族、土族、撒拉族、保安族、裕固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锡伯族、塔吉克族、乌孜别克族、俄罗斯族、塔塔尔族、、门巴族、珞巴族、羌族、彝族、白族、哈尼族、傣族、、佤族、拉祜族、纳西族、景颇族、布朗族、阿昌族、普米族、怒族、德昂族、独龙族、基诺族、苗族、布依族、侗族、水族、仡佬族、、瑶族、仫佬族、毛南族、京族、、黎族、畲族、高山族等55个少数民族。共有129533万人,其中汉族人口最多,有115940万人,占总人口的91.59%。少数民族10643万人,仅占总人口的8.41%(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
从分布来看,汉族聚居中原,遍布全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边疆地区。56个民族和睦相处,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大杂居、小聚居的局面。
古代民族/民族
指历史上存在过的而现在已经不存在了的民族,或将资本主义以前的民族,包括原始社会的民族、奴隶社会的民族和封建社会的民族,统称为古代民族。“古代民族”的提法是相对于“现代民族”而言的,通常是按照古代史和现代史的分期来划分的。
民族文化/民族
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出来的带有该民族特点、反映该民族历史和社会生活的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通常是指精神文化方面,主要包括、、、、、、、节日等。
当民族共同体在人类历史上形成并区别于其它各种人们共同体的类型以来,文化总是表现为各不相同的乃至千差万别的民族文化。任何文化与文化创造都是以民族与民族社会为根基的,没有民族社会生活的沃土,文化便无由生根。
文化使民族与民族社会得以形成,为它提供最广泛的物质和精神以及其它方面的基础,并以其整体的内部结构和完整的外部面行民族区分功能。
在民族文化的内部结构中,存在着多种多样的背景,阶段、阶层、等级、各种利益集团以及语言、宗教等等,都可能导致文化的存在与发展,但只要一个民族或民族社会仍然存在,它就总会具有某种共同的民族文化。
民族形成/民族
亦称“民族起源”。指民族在人类历史上产生的时间及其在产生前的发展过程,亦可指某个具体民族的起源与形成过程。民族并不是一有人类就有的,而是在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产生的。人类最早的社会集团是原始群,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的需要,才结成稳定的集体——氏族。当时,最现实、最方便的纽带是血缘关系。几个亲属氏族又结合成部落。二次社会大分工破坏了氏族部落内部的血缘关系,在更大规模上以地缘关系结合成规模更大的共同体——民族。氏族→胞族→→部落联盟→民族,这是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关于民族的形成时间,由于国内外学者对“民族”一词涵义理解的不同,主要有4种不同的意见:
①形成说。认为民族形成于原始社会。
②奴隶社会形成说。认为民族形成于社会,或比奴隶社会稍早的军事民主制时期。
③封建社会形成说。认为民族形成于封建社会。
④资本主义社会形成说。认为民族形成于资本主义上升时期,在此以前不存在民族。
民族特征/民族
①指构成一个民族所应具备的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共同心理素质这4个基本特征。每一个基本特征都具有特定的内容,他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由于历史的、现实的和民族自身形成发展中的原因,各种特征具体在每个民族中的表现程度是不同的。
②各民族在、、文化艺术、语言文字、习惯、宗教、心理素质等方面的特点。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自然环境和生活条件的改变而不断变化。
民族经济/民族
特指从民族角度出发或带有某种民族特点的经济。从它的内涵来说,具有民族与经济两重因素。它并非是民族与经济两种现象或概念的拼合与相加,它是客观存在的普遍现象,是在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概念。
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经济联系与经济生活。因此,任何一种民族经济必然具有与本民族自身相联系的某些特点。在,过去一般多指少数民族经济。上,由于国内外统治阶级的压迫剥削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少数民族的经济十分落后。
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国家一直把大力支持和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经济文化事业作为民族工作的主要任务。如今,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和社会面貌、人民生活水平已发生了巨大变化。
民族同化/民族
一个民族(或其一部分)因受另一民族影响而丧失了本民族的特征,接受其他民族的特征,变成其他民族的一部分的社会现象和社会过程。根据民族同化的原因、手段、过程、性质,分为强迫同化和自然同化两种类型。强迫同化,是指丧失本民族的特征,接受其他民族文化和特征的变化过程,是用强制手段,即凭借和特权来实现的社会现象。自然同化,是指各民族在长期交往和相处中,互相影响,如生产劳动、生活方式、文化习俗、审美意识等等都极其的发生变化,甚至改变了本民族的特征,在自愿选择、自然适应的过程中变成了另一个民族的现象。
民族融合/民族
一是指世界上一切民族的民族特征,在经过长期的共同性增长的基础上融为一体,民族差别得以最终消失。这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民族融合是一个长期的、自然的、缓慢的历史过程,并非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二是指比较落后的民族(或其一部分)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和经济交流中,因受先进民族影响而逐渐丧失本民族特征,与先进民族融为一体的社会现象,即“自然同化”的现象。
民族精神/民族
指民族性格中的正面和优秀部分,或民族道德与民族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基本内涵有两个层面:
一是相对于民族和民族社会的物质实质存在而言,指称民族精神存在。民族精神存在包括它现存的精神面貌,主要表现在人类心理的不同层面及其积淀之上,因此,它与民族心理的涵义是相互沟通的。
二是民族精神的狭义使用,特指以既定民族和民族社会为背景的民族性格和民族文化中正面和富于肯定性价值的部分,它是对民族文化之优秀遗产的心理继承,是民族和民族社会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并具体地内涵在民族社会与民族文化历史的发展过程之中。
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精神,这种民族精神具有某种核心价值,成为某种向心力的源泉。
民族差别/民族
指各民族之间表现在政治、经济、文化、语言以及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差异。民族差异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它随着民族和民族社会的发展而发生变化,但是不会在短期内消失,只要有民族存在,民族差别也必然存在。
民族关系/民族
民族之间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相互关系的总和。是一个具有社会学与政治学含义的广泛概念。在复杂的社会机体中,各种社会关系(阶级关系、民族关系及其它各社会集团之间的各种物质的、政治的、道德与法律的关系等等)是相互交错、互相制约的。一般地讲,由于社会制度和所实行的政策不同,民族关系也随之具有不同的本质和内容。从历史发展看,民族关系的发展表现出两种不同的趋势:
①在私有制和阶级社会条件下,由于中的反动统治集团为了维护他们的反动统治,总是挑起民族纠纷,唆使各民族互相残杀,以实行其民族压迫剥削政策,这就造成了民族与民族之间的不平等、不团结的关系;
②在社会主义社会,由于消灭了剥削阶级和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度,铲除了产生民族压迫的物质基础,民族间的关系基本上变为各民族劳动人民之间的关系。在我国,各民族在党的领导下,已经在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形成了团结、平等、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民族问题/民族
民族间的相互关系问题,主要表现在政治、经济、文化、文字、风俗习惯、信仰等方面。它是多民族国家中,或在不同国家之间关系中经常遇到的社会问题,是在民族的活动、交往联系中发生的问题。只要民族存在,就会有族际社会,也就必然产生民族问题。
因为民族特点本身在使人们区分为不同民族群体的同时便包涵着形成民族问题的内部机制,民族特点导致民族差异,民族与民族差异的存在产生出不同的民族问题。而且,民族将是一个长期的历史存在,民族差异的持久性也将使民族问题长期存在。只是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与时代背景下,民族问题的表现形态和内容不尽相同而已。如民族、民族压迫、民族剥削、民族奴役、民族纠纷和民族斗争是阶级社会民族问题的主要内容。
在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由于消灭了剥削阶级和生产资料私有制,铲除了民族压迫的根源,实现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间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但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各民族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事实上的不平等仍然存在,并成为其他民族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民族聚居区/民族
民族聚居区
针对民族杂居、散居而言的,指同一民族比较集中居住的区域,可以理解为,是构成民族的基本特征之一。历史上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自己赖以生存、繁衍和发展的——聚居区,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民族间交往范围的不断扩大,在一个民族聚居区里还杂居、散居或聚居着其他民族,从而形成我国以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特点。现在的民族自治地方就是在民族聚居区的基础上建立的。
民族自治地方/民族
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基础上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行政区域。分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三级。据1990年统计,我国已建立了154个民族自治地方,有5个自治区、30个自治州、119个自治县(旗)。基本形式有三种:
①以一个民族聚居区为基础建立的民族自治地方。如西藏自治区、四川;
②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建立的民族自治地方。如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云南省双江拉祜族布朗族佤族傣族自治县;
③以一个较大民族聚居区为基础,其中包括级别不同的若干较小规模的其它民族聚居区而建立的民族自治地方。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又包括有昌吉自治州和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等。无论是哪一种形式的民族自治地方,都有一定数量的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这是历史发展形成的,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民族自治地方地域辽阔、资源丰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64.3%,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族画报》/民族
中国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办的综合性刊物。1955年2月创刊,双月刊,每期24面。1957年改为月刊,篇幅逐渐增到现在的44面。1960年7月~12月和1966年10月~1973年12月两度停刊,1974年1月复刊。除向国内发行外,还向世界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发行。现有汉、、藏、、哈萨克和朝鲜等六种民族文字的版本。采用以照片为主、文字为辅的形式,着重介绍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各地区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学卫生等领域的成就及新人、新事、新风尚,介绍各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各民族地区的风光、建筑、名胜古迹等。从而促进了全国各民族的团结和文化交流。
民族学院/民族
民族学院是党和国家为解决我国民族问题而创办的专门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和各类专业人才的综合性普通高等学校。早在1941年9月,我们党在延安就创办了延安民族学院。,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60次政务会议批准了《培养少数民族干部试行方案》和《筹办中央民族学院试行方案》,决定在北京设立中央民族学院,并在西北、西南、中南各设立中央民族学院分院。从1950年到1958年,我国先后建立了西北、西南、贵州、中央、云南、中南、广东、广西、青海、西藏等10所民族学院。“文化大革命”中,大部分民族学院被撤销或停办。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各民族学院得到全面恢复并有新的发展。1984年,我国决定筹建东北民族学院和西北第二民族学院。1989年,又决定将筹建中的鄂西大学改建为湖北民族学院。 民族学院在建校初期,以培养少数民族政治干部为主,培养专业技术人才为辅。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第五次民族学院院长会议以后,民族学院加强了普通本科专业建设,干部轮训也逐步转向正规化培训。现在,各民族学院都设立有干训部、预科部和普通本专科专业,并以普通本专科为主,有的还举办了中专班、函授以及夜大学。其中,有6所民族学院招收了研究生,有博士学科专业点3个,硕士学科专业点36个。民族学院的招生已经到文、理、农、工、医、师范、财经、政法、体育、艺术等各科类,使其更加适应少数民族和民族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中国专门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的高等院校。第一所民族学院“延安民族学院”于1941年在延安建立。建国后,中国共产党根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关于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精神和1950年政务院第六十次政务会议《培养少数民族干部试行方案》的规定,先后成立了西北民族学院、中央民族学院(日更名《中央民族大学》)、中南民族学院、、、、广西民族学院、广东民族学院、贵州民族学院、、东北民族学院(现称)、西北第二民族学院、中央民族干部管理学院、湖北民族学院。
民族学院坚持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的方针,主要招收少数民族学员。主要进行民族问题、民族经济、民族历史、民族、民族语言文字、民族文学等方面的教学和研究。
除设有普通高等院校本科各系科外,还设有干部培训部、预科班等。几十年来,为民族地区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为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政策/民族
土族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总原则和总政策。
民族观认为:①各民族有先进与落后、大与小之分,没有贵贱、优劣之分。各民族劳动人民都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都对人类历史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应有贡献;②民族问题(民族关系)发展上的两个历史趋向要求坚持民族平等、团结,这样才能有利于民族的发展繁荣;③压迫其他民族的民族是不能自由的,不能获得解放的。无产阶级只有消灭一切压迫(包括民族压迫),只有解放全人类,最后才能解放自己;④各民族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团结和联合斗争,是无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的基本保证。同样,各民族的团结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胜利的基本保证,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尤其如此。因而,中国共产党和国家始终坚持民族平等和团结,并把它作为民族政策中的总政策。其内容涉及各民族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具体体现在宪法规定、法律法规类规定、行政法规、命令、指示决定中。还在实际生活中采取保障措施,进行民族政策再教育。民族平等与民族团结的关系是辩证的关系,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的前提条件和基础,民族团结是民族平等的结果,又是进一步实现民族真正平等的保证。所谓民族平等,是指各民族不分大小、强弱,在社会生活和交往联系的相互关系中,处在同等的地位,具有同样的权利,是指各民族在生活的各方面的地位、待遇和权力、利益的平等;民族团结则是指不同民族在社会生活和交往联系中的和睦、友好和协调、联合。没有民族之间的平等,就不能有真正的民族团结。
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民族
中国共产党运用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也是国家的重要政治制度之一。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或少数民族分布较为集中的地区,设立自治机关,由少数民族实行区域性的民族自治,享有管理和决定本民族和本地区内部事务的法定权力,享有根据本民族和本地区的实际情况贯彻执行国家政令的自主权的政策。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首先以国家统一为原则,任何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地方,都是国家领土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各级自治政府机关,同时又是中央政府的一级基层政权机关。其次,民族区域自治及其自治机关,根据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的一系列规定,享有一定的自治权。第三,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不仅是民族自治,还在于区域自治,是民族与区域相结合的自治。这一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体现了党和国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权利的精神,体现了党和国家坚持实行各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原则。其优越性和积极作用在于:①它保障了少数民族的合法权利和利益,又促进各民族之间的团结。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灵活性,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自己管理自己内部事务的愿望和要求;②它能充分调动少数民族人民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加速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③它利于抵御外来的侵略和颠覆,保障整个国家的独立和繁荣,也有利于巩固祖国的统一和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
民族自治地方/民族
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
自治县、旗
少数民族地区社会改革政策/民族
指党和政府于1951年开始,在少数民族地区进行的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新中国建立后,少数民族还处在资本主义以前的各个社会发展阶段。要使他们摆脱阶级压迫,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就必须废除封建地主占有制度、农奴制度和奴隶制度,以及其他形式的人身依附和超经济剥削,进行社会改革。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改革采取了慎重稳进的方针,区分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不同情况,实行不同的政策、方法和步骤。社会发展程度和汉族地区基本相同的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采取了和汉族地区基本相同的方法和步骤。在封建农奴制、制地区,采取了和平协商改革的方法。对还保留着浓厚原始公社制残余的少数民族,主要是帮助他们发展生产和文化事业,使他们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对少数民族牧业区的改革,采取了比农业区更为和缓的方式,即对牧主实行赎买和“不分、不斗、不划阶级”和“牧工牧主两利”的政策。
随着民主改革的完成,少数民族地区也先后进行了农业、畜牧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大致经历了从互助组、初级社到高级社的发展过程。在多民族杂居地区,除建立单一民族的合作社以外,还组织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民族的农民参加的民族联合社。在半农半牧区,也有单一的民族或不同民族成员联合组成的农牧结合社。到1956年底,西藏以外农村的社会主义改造先后完成,牧区稍迟于农村完成。接下来开始对城市私营工商业以及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当时,除西藏外的少数民族地区城镇,私营工商业几乎全部或大部分实行了公私合营,一部分实行了合作化。
少数民族人口政策/民族
乌孜别克族
党和国家在不同历史阶段,根据少数民族人口状况和少数民族人口问题制定的少数民族人口政策:
①积极推行“人口兴旺”、鼓励生育的政策(50年代至70年代)。主要内容为鼓励和提高生育率,降低死亡率,增加人口数量,控制人口下降的趋势。
②探索、酝酿少数民族计划生育政策(年)。在少数民族地区,采取有利于发展人口的政策。同时为保护、的健康,也积极宣传、普及妇幼卫生、节育等科学知识,对子女多、间隔密,有节育要求的夫妇给予指导和资助。
③对少数民族也要实行计划生育政策。1982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生育工作的指示》中指出:“对于少数民族,也要提倡计划生育,在要求上可适当放宽一些。具体规定由民族自治地方和有关省、自治区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制定,报上一级人大常委会或人民政府批准后执行。”
中国56个民族/民族
中国的民族&我国有56个民族,由于汉族人口众多,占全国总人口的91.59%,所以习惯上把其他55个民族统称为。
锡伯族蒙古族现主要分布在,其余分布在、、、辽宁、、等省区。人口480.6849万(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
主要分布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和甘肃、青海、、新疆、云南、、、辽宁、、东等省及北京、天津等城市。人口860.2978万(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居中国五十五个少数民族的第三位。
主要聚居在自治区及青海海北、黄南、果洛、玉树等藏族自治州和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甘肃的甘南藏族自治州和天祝藏族自治县、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和木土藏族自治县以及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人口459万(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
“维吾尔”是的自称,意为“团结”或“联合”。维吾尔族主要聚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天山以南的喀什、和田一带和阿克苏、库尔勒地区,其余散居在天山以北的伊犁等地,少量居住在桃源、常德等地。人口721万(1995年)。
现在主要聚居于贵州省东南部、大苗山、海南岛及、湖南、湖北、四川、云南、广西等省区的交界地带。人口739.8万(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在各少数民族中居第四位。
彝族现有人口657万多(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分布于云南、四川、贵州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
瑶族壮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主要聚居在广西、云南省文山,连山、贵州从江、湖南江华等地也有分布。人口1700余万(2005年)。
布依族是中国西南部一个较大的少数民族。解放前,布依人被称为“仲家”、“水户”、“夷族”、“土边”、“本地”、“绕家”等。1953年,贵州省各地的布依族代表经过协商,正式统一用“布依”作为本民族的名称。布依族主要聚居于贵州省黔南、黔西南两个布依族自治州及贵州、云南、四川省的部分地区。人口二百五十四万多(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
族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的、和黑龙江三省,少数散居在和内地一些城市。人口为192.0597万(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中国的朝鲜族是十七世纪时由朝鲜半岛迁徙过来的。
满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东三省,以辽宁省最多。另外,在内蒙古、河北、山东、新疆等省、自治区以及、、、、、西安等大中城市均有少数散居。人口达982.118万(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在中国55个少数民族中仅次于壮族居第二位。
侗族来源于秦汉时期的“骆越”。魏晋以后,这些部落被泛称为“僚”,侗族即“僚”的一部分。现主要分布在贵州省的黎平、从江、榕江、天柱、锦屏,湖南的新晃、靖县、通道和广西的三江、龙胜等县。
彝族瑶族主要分布在广西、湖南、云南、广东、江西、等省区的山区,是中国南方一个比较典型的山地民族。
白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其余分布于云南各地、贵州省毕节地区及四川凉山州。
土家族绝大部分居住在湖南永顺、龙山、保靖、古丈以及湖北省来凤、利川、鹤峰、、宜恩一带及四川省。
据史书记载,哈尼族与彝族、拉祜族等同源于古代的羌族,现主要分布在云南西南部哀牢山和蒙乐山之间地区新平、镇源、墨江、元江、红河等县。
哈萨克族主要分布在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阿勒泰、塔城地区以及木垒、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及等地,少数分布在甘肃阿克赛和等地。
傣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双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和耿马、孟连等地,其余散居在新平、元江等三十余县。
黎族聚居在海南岛、保亭、乐东、东方、琼中、白沙、陵水、昌江、宦县等地
僳僳族最早生活在四川、云南交界的金沙江流域一带,后因战争等原因,逐步迁到滇西怒江地区定居下来。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和维西僳僳族自治县,其余散居在云南丽江、保山、迪庆、德宏、、楚雄等州、县和四川的西昌、盐源、木里、德昌等县。
裕固族佤族分布在云南省西部和西南部、澜沧江以西和怒江以东的怒山山脉南段。
畲族自称“山哈”,意为住在山里的客户,传说畲族的祖籍是。主要分布在福建福安、景宁、广东、、安徽等省,多数与汉族杂居。
高山族是台湾省境内少数民族的统称,包括了布农人、鲁凯人、排湾人、卑南人、邵人、泰雅人、雅美人、曹人、阿美人、赛夏人等十多个族群。
拉祜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南部的澜沧、孟连、双江、勐海、西盟等县。
水族自称“海水”,意为水人。早在秦汉以前,岭南地区以及东南沿海一带就居住着许多部落,据测水族是从其中一个叫做“骆越”的部落发展起来的。人们称其为“水家苗”、“水家”,解放后正式定名为水族。现主要聚居在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其余分部在独山、荔波、都匀、榕江等县和北部地区的融安、南丹、环江等地。
东乡族是十四世纪后半叶由聚居在东乡的许多不同民族成份融合而成的,其中主要为信仰的回族人和蒙古人。聚居在甘肃省境内,其中半数以上居住在甘肃东乡族自治县。其余分别聚居在和政县和临夏县。甘肃的兰州、定西地区和新疆、也有分布。
纳西族主要聚居于云南省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其余分布在维西、中甸、宁蒗、德钦和四川盐边、盐源、木里及西藏的芝康等县。
壮族景颇族由“寻传”部落的一部分发展而来。近代文献多称为“山头”、又分别称为“大山”、“小山”、“茶山”、“浪速”,自称“景颇”、“载瓦”、“喇期”、“浪峨”,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各县的山区,少数居住在怒江僳僳族自治州的芒马、古浪、岗房以及耿马、澜沧等县。
柯尔克孜族多数居住在南部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其余分布在乌什、阿克苏、莎东、英吉沙、塔什库尔干等地,还有一部分居住在黑龙江省富裕县。
土族主要聚居在省互助、民和、大通等县,其余散居在乐部、门源和甘肃天祝等地。
达斡尔族主要聚居在和黑龙江省,少数居住在新疆塔城县。
仫佬族,在他们本民族的语言中,“仫佬”一词就是“母亲”的意思。主要聚居于广西罗城等县,其余散居在罗城附近的宜山、柳坡、都安等地。
羌族现主要聚居在西部茂汶,其余散居在、理县、黑水、松潘等地。
布朗族是中国古老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部的傣族自治州勐海景洪县和临沧地区的双江、永德、云县、耿马,思矛地区的澜沧、墨江等县。
撒拉族主要聚居在地处黄河沿岸的青海省循化地区。
白族毛南族主要聚居在广西环江县上、中、下南山区,其余分布在广西河池、南丹、宜山、都安等地。
仡佬族即中国古代“僚人”,散居在贵州省西部的织金、黔西、六枝、关岭等20多个县,少数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隆林各族自治县和云南省文山苗族自治州的广南、文山、富宁、马关等县。
锡伯族世居大草原和嫩江流域。18世纪中叶西迁至新疆察布查尔等地,现多数居住在新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和霍城、巩留等县,在东北的、、义县、北镇、新民、凤城、扶余、内蒙东部以及省的嫩江流域有散居。
阿昌族大部分聚居在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陇川、潞西等县。其余分布在盈江、龙陵等县。
普米族的族源属于中国古代西北游牧民族氏羌支系,“普米”意为白人。主要居住在省怒江僳僳族自治州的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地区的丽江纳西族自治县、永胜县和宁蒗彝族自治县;还有一部分居住在四川省木里藏族自治县和盐源县。
塔吉克族虽然有欧罗巴人种的特征,但从远古时代起,他们就生息繁衍在中国这块土地上。现百分之六十的塔克克族人聚居在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其余分布在沙东、泽普、叶城和皮山等县。
保安族怒族是云南的古老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怒江僳僳族自治州的福贡县、独龙族自治县、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和迪庆藏族自治州的维西僳僳族自治县等地。
乌孜别克族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城、喀什、莎东、叶城、等地。
俄罗斯族是从18世纪后逐渐从沙皇南迁到中国新疆等地的少数民族。在封建军阀盛世才统治新疆时期,被称为“归化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称族。主要散居在新疆的伊犁、塔城、阿勒泰、乌鲁木齐等地,内蒙古、黑龙江等地有少量分布。
鄂温克族人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省讷河县和内蒙古自治区。
德昂族是西南边疆现有居民中最古老的民族之一,远在公元前二世纪就居住在怒江西岸。聚居于云南省潞西县三台山和镇康县军弄等地,散居在德宏、保山、临沧和思茅地区。
保安族因信仰和风俗习惯与当地回族略同,又被称为“保安回”。1950年根据本民族人民意愿,定名保安族。保安族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北省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内大河家、列集一带。
裕固族聚居在甘肃省河西走廊肃南地区,其余居住在酒泉黄泥堡地区。
布朗族京族主要聚居在素有“京族三岛”之称的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各族自治县江平乡的尾、巫头、山心三个小岛上,其余分布在谭吉、红坎、恒望及钦县。
塔塔尔族主要分布在新疆、塔城、乌鲁木齐等城市。古称鞑靼。“塔塔尔”一词原意为“茅舍”。
独龙族曾被称为“俅人”、“曲人”、“洛”、“曲洛”等。解放后根据本民族的愿望,正名为独龙族。现主要聚居在省贡山。
鄂伦春族主要分布于内蒙古自治区的盟鄂伦春自治旗、布特哈旗、莫力达瓦自治旗和黑龙江省呼玛、逊克、爱辉、嘉阴等县。
赫哲族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黑龙江省的黑龙江、乌苏里江和松花江沿岸。少数散居于桦川、依兰、富锦三县和佳木斯市。
门巴族主要聚居在西藏墨脱、林芝、错那等县。
珞巴族主要分布在东南部的地区,少数聚居于米林、墨脱、察隅、隆子、朗县一带。
基诺族聚居于云南省傣族自治州景洪县基诺乡及其附近地区。
汉族是中国56个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人口10.42亿(1990年第4次人口普查),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汉族是原称为“华夏”的居民,后同其他民族逐渐同化、融合,汉代开始,称为汉族。
僳僳族/民族
傈僳族僳僳族最早生活在四川、云南交界的金沙江流域一带,后逐步迁到滇西怒江地区定居下来。主要聚居在云南省怒江僳僳族自治州和维西僳僳族自治县,其余散居在云南、、迪庆、德宏、大理、楚雄等州、县和四川的西昌、盐源、木里、德昌等县。僳僳族有自己的语言,僳僳语属汉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原有文字但很不完善,1957年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新文字。僳僳族民间文学丰富多彩。《创世纪》、《我们的祖先》等神话、传说,是研究僳僳族远古历史的宝贵资料,也是中国民间文学宝库中的珍品。其诗歌比较讲究韵律节奏和整齐仗。在一些双关语的诗句中,常巧妙地包含着意境清新的隐喻,这是僳僳族诗歌最突出的特点。僳僳族非常喜爱唱歌对调,有“盐,不吃不行;歌,不唱不得”之说。民歌朴素感人,曲调丰富,传统多为集体舞,有模仿动物动物的,也有表现生产生活的。传统乐器有琵琶、口弦、四弦和芦笙等。僳僳族以从事农业为主,种植玉米、、等。僳僳族信奉原始宗教,崇拜自然。有的也信仰、。
习俗怒江地区的僳僳族,都有春浴之习,届时大部分青年男女,都自带行李、食品和餐具到温泉处沐浴。丽江地区的秀兰河在立夏前三天或后三天,水将变浑,据说含有大量的,饮用有治胃病的功能,用秀兰河的水做饭,饭呈红色,清香可口。届时还要进行蒸汽浴,沐浴后可治。沐浴期间,大家一同野餐,是僳僳族民间规模较大的郊猎野餐活动。
傈僳族僳僳族民间婚丧嫁娶均要宰羊(或牛)杀猪宴客。在请客时,不论猪肉、肉(或牛肉)都愿放入一锅煮若是有贵宾至,还要煮乳猪招待,以两个月刚断奶的小猪为最好。待客要吃独品菜,就餐时主客都席地而坐,肉食分吃,剩余可以带走。福贡的一些僳僳族,在遇有客人光临时,主人常用核桃仁、生姜辣椒、大蒜等放入竹筒内捣碎,盛入木碗加盐待客。僳僳族待客饮酒最富民族特色,饮酒时两人共捧一碗酒,相互搂着对方的脖子和肩膀,一起张嘴,使酒同时流进主客的嘴里,称“同心酒”,至亲密友见面时常用这种喝法。
禁忌:产妇分娩时,外人不能闯入室内,尤其忌讳持刀箭者闯入;屋内火塘上的三脚架,禁止蹬踏或移动,也不能溅上唾沫和鼻涕,不能用脚代手往三脚架下添柴;忌伤害;丧事期间,死者的亲友和同村人都禁止吃辣椒,否则被认为是对死者不敬。
婚俗男女青年举行时,男女双方都要设宴置办酒席。在女方到男方家门口时,男方还要在门口摆一桌酒席,请陪同的客人喝喝酒。婚礼之后,新郎、新娘要互换碗筷,表示今后要互敬互爱。
傈僳族食俗僳僳族普遍日食三餐。仍然习惯于饭菜一锅煮的烹制方法,即在做饭时,先把米放入锅内熬煮,中间更换两次水,待米快熟时,放进青菜、白菜直至菜烂。平时很少单做菜,饭菜合一的粥煮熟后,全家围着火塘就餐。用作煮粥的米通常有玉米和荞麦。因大米种植较少,只有在节日或接待客人时才用大米做粥。
居住在丽江的僳僳族喜食阴玉米饭,所谓阴玉米是指秋天刚熟的玉米包,去包叶后放入沸水中煮一下,然后阴干储存。食用时将玉米粒搓下,用木难舂去表皮,加上、猪头或猪排微火煮食,作为佳馔。大部分僳僳族都喜食玉米爆成的玉米花。
僳僳族的肉食来源有家庭饲养的猪、牛、羊、鸡肉和捕猎的麂子、岩羊、山驴、野牛、野兔、野鸡和河里的鱼,肉类的食用方法大都采用把肉抹上盐,放入火塘中烧烤后食用。
傈僳族常见的蔬菜有青菜、白菜、、和各种瓜菜、薯类,辅以、、花红、、季等多种水果。因当地盛产漆油,所有菜肴均用漆油烹制。如漆油炒鸡、漆油炖鸡、漆油煮甜酒蛋等。漆油煮甜酒被认为是产妇补虚的上等食品。
僳僳族家家都养蜂,少则4、5群,多则十几群,每年秋季,家家都酿酒,所用原料除玉米、高粱外,还喜用稗子,并以稗子酒最好。时,先将原料捣碎,蒸煮后放酒药装坛封存,10天后即可启封冲饮,度数不高,淡而醇,有解渴提神之功效。
僳僳族喜饮一种。制作麻迷茶时,先将麻籽入锅用微火焙黄,然后捣碎投入沸水中煮6-7分钟,取出沥渣,汤仍入锅放盐或糖煮沸即可饮用。麻籽茶洁白,多饮也像饮酒一样能够醉人。在贡山一带的僳僳族,受当地生活方式的影响,也有喝酥油茶的习惯。
典型食品:有漆油酒、、猪蹄粥等。
“上刀山”
节庆僳僳族人使用自然历,借助花开、鸟叫等,把一年分成花开月、鸟叫月、烧山月、饥饿月、采集月、、煮酒月、、过年月和盖房月等10个季节月。传统节日主要有年节、收获节、火把节、和。
阔什节(年节)民间最大的节日,为一年一度。过年节也为过年日,年食和酿制水酒,为祈求五谷丰一,每家都要将第一次舂出的籼米粑或糯玉米粑拿出一部分悬于树上做祭供,还分出一小碗喂狗,因民间传说是狗把五谷带到了人间;有的地方还要把第一次舂出的粑粑喂牛,以感谢牛帮助人类耕地。年节的第一天,全家聚餐,并同饮同心酒。
收获节收获节大都在每年农历九、十月间举行。收获节最大的活动是家家都酿酒和尝新,有的人家甚至直接到地里一边收获一边煮酒,并伴以歌舞,常常通宵达旦,尽兴方散。
刀竿节牋每年农历二月初八举行,据说是为了使僳僳人具有“刀山敢上,火海敢闯”的精神而设立的。
我国民族人口概况/民族
据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我国55个的总人口为10449多万,占全国总人口的8.41%。其中: 人口在100万以上的民族有18个:、回族、壮族、维吾尔族、藏族、苗族、彝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哈萨克族、傣族、黎族。 人口在100万以下10万以上的民族有工17个:、、畲族、拉祜族、水族、东乡族、纳西族、景颇族、柯尔克孜族、土族、达斡尔族、仫佬族、羌族、、撒拉族、毛南族、锡伯族。 人口在10万以下1万以上的民族有13个:布朗族、阿昌族、普米族、塔吉克族、怒族、乌孜别克族、俄罗斯族、鄂温克族、德昂族、保安族、裕固族、京族、。 &&&&人口在1万以下的民族有7个:、、、、、、。
我国少数民族居住地区/民族
我国少数民族人口虽少,但分布面积却很广,民族自治地方的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64%。少数民族除主要在内蒙古、新疆、宁夏、广西、西藏、、、青海、甘肃、四川、湖南、湖北、吉林、辽宁、黑龙江、海南、台湾等省(区)外,还约有1000万人口散居在全国各地。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主要特点/民族
(1),人口密度小。 (2)多数位于边疆地区或靠近边疆地区。在中国漫长的2.1万公里的陆地边境线上,几乎都居住着少数民族。 (3)由于历史上多次的民族迁徙、屯田、移民戍边、朝代更迭等原因,各少数民族地区都有相当数量的汉族居住。&(4)地大物博。民族地区不仅地域辽阔,而且资源十分丰富。其中:占全国的51%;草原面积占全国的94%;水能蕴藏量占全国的52.5%;矿产资源种类齐全,蕴藏量较大,有许多种居全国之首;经济作物,如橡胶、胡椒、咖啡、甘蔗、、、长绒棉、甜菜、烟草、茶叶、油菜籽等,都是民族地区的产品优势。此外,我国的珍禽异兽,名贵药材也大都产于民族地区。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黑龙江民族丛刊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广西民族研究
&|&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38次
参与编辑人数:23位
最近更新时间: 23:37:15
申请可获得以下专属权利:
贡献光荣榜}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我国的民族分布特点是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