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俄都有雄心勃勃的坎巴拉太空计划1.3mod,为什么欧洲的太空任务

美太空计划雄心勃勃 NASA预算因而稳步增加_科学探索_科技时代_新浪网
& 科学探索 & 正文
美太空计划雄心勃勃 NASA预算因而稳步增加
.cn 日&11:59 新华网
  新华网洛杉矶1月21日电 (记者 颜亮) 美国宇航局局长奥基夫21日表示,在美国总统布什14日提出美宇航员重返月球计划后,政府已经保证在未来5年内稳步增加宇航局的财政预算。
  奥基夫说,美国宇航局在2005财政年度的预算将高达162亿美元,比2004财政年度高出5.6%。而此后3年,宇航局财政预算的年递增幅度将分别为4.8%,4.7%,1.5%。预算
增加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宇航局计划让航天飞机重返太空并利用航天飞机进行25到30次飞行来完成国际空间站建设;二是宇航局将开始为布什提出的美宇航员重返月球计划做准备。布什在14日提出,争取最早在2015年让美国宇航员重返月球,并在月球上长期停留,为下一步将人送上火星甚至更远的星球做准备。
  不过,虽然美国政府部门对新太空计划雄心勃勃,但美国老百姓似乎对此反应冷淡。美国《时代》周刊和有线电视新闻网(CNN)18日公布的联合调查结果显示,61%的调查对象反对将数十亿美元资金投入登月等计划,认为这些钱更应花在解决教育、环保等国内问题上。一些专家估计,要实现登月甚至载人火星探测,美国共需投入数千亿美元。人们担心,布什提出的预算可能无法满足所需,登月计划最后将很可能超支,变得难以承受。
【】【】【】【
】【】【】
新 闻 查 询
 相关链接
&nbsp 07:53:00
&nbsp 14:52:24
&nbsp 11:30:08
&nbsp 10:30:00
&nbsp 10:09:58
&nbsp 10:07:45
&nbsp 10:05:35
&nbsp 04:27:00
&nbsp 21:47:00
&nbsp 16:24:19
&nbsp 15:59:19
&nbsp 10:00:01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  密码:
 电话:010-8   欢迎批评指正 |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网中美俄三国开展太空计划&中美太空少年计划意义深远
据媒体报道,美俄中三国已经在近期开始了各自的太空计划。航天事业能代表一个国家科技发展水平。当前,走出地球征服太空是这一领域中最令人骄傲的成就。40年前,只有苏美在进行有关太空科研的工作,现在大约有40多个国家进行着太空研究。但是有能力发射载人飞行器的国家只有三个,他们是美国、俄罗斯和中国。这三个国家都开展了各自的太空计划,主要目标是月球和火星。
<img STYLE="DISPLAY: MARGIN: 4 TEXT-ALIGN: center"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bmiddle/4e72afd935c" BORDER="0" ALT="中美俄三国开展太空计划&中美太空少年计划意义深远"
TITLE="中美俄三国开展太空计划&中美太空少年计划意义深远" />
太空计划须得到国家的大力支持
当前太空成就的取得同国家科技水平、基本潜力、工业总体发展水平,政治决心等因素紧密相联。太空计划需要国家支持,其效益的取得也要经过多年后才能实现。据悉,美俄中三国对太空事业的投入都是巨大的。
美国在最近10年研制并发射了一系列独一无二的太空装置,但载人飞行装置却止步不前,航天飞机经常出现故障。尽管美国总统布什在2004年信誓旦旦地吹嘘美国要重返月球,征服火星,但缺少技术支持,他的重返月球的计划也至少要推迟12年才能实现。俄罗斯在太空领域政府没有强加任何任务。太空计划停滞不前正在引起国家高层的不满,不久前在克里姆林宫的会议上,国家的高层称其为“太空停顿”。俄专家估计,依据现有条件和能力,俄罗斯实现火星考察计划至少要花费140亿美元。
俄罗斯太空计划瞄准火星
俄罗斯也具有自己的优势。俄罗斯对火星的研究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了,除了登陆火星表面外的所有火星考察都做了。专家们确信,俄罗斯对火星考察的准备工作已经完成了50%-60%,关键因素是研制出新型飞船。这种新型飞船将比目前的飞船轻很多,可以在轨道上完成各种机动飞行。飞船上将载有6名宇航员和700公斤货物,而目前联盟号只载有3名宇航员和200公斤货物。比起联盟号来更加安全和舒适,如果研发顺利,它将在5年后开始使用,并在未来接替联盟号飞船。
美国计划2020年前重返月球
比起其他国家来,美国客观上在登月和登陆火星的计划上更接近成功。美国用于太空计划的花费大约占全球用于此项花费的75%。布什提出要在2020年前重返月球,并在上面建立人类居住点,为将来登陆火星做准备。
另外,据新华社电美国宇航局(NASA)局长迈克尔·格里芬9月24日说,NASA计划2037年将人送上火星。格里芬当天在印度南部安得拉邦首府海得拉巴举行的“全球太空大会”上,向约2000名来自世界各地的航天工业代表宣布了NASA未来的目标。
&中美太空少年计划意义深远
太空计划是一个长远的计划,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一代代太空人才前仆后继才能完成。因此对与后备人才的培养显得十分重要。由团中央中国青少年社会服务中心、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联合策划实施的“中美太空少年计划”有着深远的战略意义,该活动面向全国高中生开展,每年利用寒暑假分别选送15名高中生赴美交流体验,表现优异者可以获得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本科4年的全额奖学金(价值100万人民币)。&
“中美太空少年计划”首届中国太空少年赴美活动已经正式启动,全国的高中生都可以通过在线报名答题,15名胜出的学生将于2008
年1月26日——2月5日期间赴美交流。世界航天领域第一学府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教授和科研人员将与中国学生会合,并具体指导同学们进行火星探测。同学们将在亚利桑那参与实地考察,参观陨石中心、大峡谷、洛厄尔天文观测站等其它有趣的站点。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不灭的太空探索精神(上)——航天飞机研发史
  航天飞机是NASA在“阿波罗”登月计划结束之后又一个雄心勃勃的太空计划,但该计划是基于不稳定的政治支持和持续的资金削减基础之上的,导致航天飞机的研制工作不得不在艰难中前进。不过NASA最终获得了成功,在1981年进行了航天飞机的首次太空任务。航天飞机在许多方面都表现出令人印象深刻的创新特性,但也因研制中的妥协而为日后的“挑战者”和“哥伦比亚”号悲剧埋下了伏笔……
航天飞机的起源
  20世纪60年代,NASA在其头号任务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把人送上了月球。虽然“阿波
"航天飞机是NASA在“阿波罗”登月计划结束之后又一个雄心勃勃的太空计划,但该计划是基于不稳定的政治支持和持续的资金削减基础之上的,导致航天飞机的研制工作不得不在艰难中前进。不过NASA最终获得了成功,在1981年进行了航天飞机的首次太空任务。航天飞机在许多方面都表现出令人印象深刻的创新特性,但也因研制中的妥协而为日后的“挑战者”和“哥伦比亚”号悲剧埋下了伏笔……航天飞机的起源20世纪60年代,NASA在其头号任务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把人送上了月球。虽然“阿波罗”登月计划会一直延续到70年代中期,但此时的NASA急需获得一项新使命来保持机构的地位。因为随着阿波罗计划的结束,公众对登月的兴趣会逐渐消退,NASA的影响力必然会降低,随之而来的将是削减拨款和裁员。“阿波罗”登月计划极大鼓舞了美国国民的士气NASA花了好几年时间来确定下一步该怎么走。1969年尼克松总统上任后不久,授权成立了一个副总统斯皮罗o阿格纽指导的“太空任务小组”,来确定NASA在后“阿波罗”时代的发展方向。太空任务小组成员包括NASA局长托马斯o潘恩、空军部长罗伯特o西曼斯、尼克松总统的科学顾问李o杜布里奇。阿格纽副总统的存在仅具有象征意义,小组的其他成员觉得他对这件事情了解甚少,也不感兴趣。托马斯o潘恩和尼克松总统等待接见“阿波罗”11号的返航宇航员1969年9月,太空任务小组发布了研究报告。报告的核心内容展示了一幅沿着20世纪50年代的宏伟愿景路线而绘制的“空间基础设施”蓝图,其中包括空间站、太空拖船、核动力月球和行星运输载具、月球基地等,报告预计美国将在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把人送上火星。而这一切想要成功都基于一个关键要素——可重复使用的载人航天发射系统。该系统一开始被称为“太空运输系统”(STS),而这就是航天飞机的起点。1969年太空任务小组设想的“空间基础设施”蓝图,已经具有了航天飞机的雏形其实类似的“可重复使用载具”(RLV)的想法并不新颖。为了解决制造一个昂贵的运载火箭后发射一次就被抛弃的浪费问题,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火箭科学家就提出了这个设想,在60年代还出现了大量的RLV纸上设想。大多数设想都采用两架有翼载具的组合,其中第一级载具安装喷气发动机或火箭发动机甚至是两者的组合,背负着安装了火箭发动机的第二级载具。第一级载具升空到达预定的高空高速状态后,第二级载具与第一级分离,依靠自身的火箭发动机把载荷送入轨道。在完成各自的任务阶段后,这两架载具都能自行返航并降落在跑道上。一些设想的两架载具并排连接,就像双胞胎,甚至还有三架载具合体的。也有设想的第二级载具安装有可消耗的火箭助推器。马丁公司在1963年设想的两级载人航天发射系统,两级都能重复使用,毫不浪费NASA载人航天(OMSF)办公室主任,乔治o米勒在1969年4月已经组建了一支“航天飞机任务小组”,该小组提出的A阶段航天飞机计划正是按照这种思路设计的,由可回收助推器级和轨道器级组成,安装了火箭和喷气式发动机的两级都能可重复使用。火箭发动机将使用液氧和液氢(LOX-LH2)推进剂。轨道器的后货舱可以装多达11350千克货物,前载人舱可容纳两名机组和12名乘客。麦克唐纳公司设想的A阶段航天飞机方案A阶段航天飞机更像是一个通用概念而不是具体方案要求。1970年年初,NASA提出了一个更具体的B阶段方案要求,一开始设想了一种有翼可飞回助推器和轨道器。大型可飞回助推器的尺寸相当于一架大型喷气式客机,背负着较小的轨道器。B阶段航天飞机会有很强的性能,但也将非常昂贵。尼克松政府对太空计划并没有太大热情,一直在削减NASA的预算,航天飞机计划看起来有点像强买强卖。北美/通用动力公司设想的B阶段航天飞机方案格鲁曼/波音公司设想的B阶段航天飞机方案汤姆o潘恩因不满NASA的预算遭削减,在1970年9月辞去局长职务,副局长乔治o楼出任临时局长,直到1971年1月詹姆斯o弗莱彻被任命为NASA新局长。弗莱彻在20世纪50年代末曾在拉莫o伍尔德里奇公司参加了“先锋”月球撞击计划。弗莱彻认为NASA的未来就在航天飞机上,并努力展开游说。詹姆斯o弗莱彻尼克松政府也认识到载人航天飞行很受大众欢迎,NASA需要把航天飞机视为能满足所有参与方要求的国家级航天器。NASA宣称航天飞机具有十个能降低发射成本的优点,但一些研究表明想要降低发射成本必须先达到一定的发射频率,而NASA的成本估算基于每周一次的发射频率。所以批评者对NASA降低发射成本的说法持怀疑态度,在当时,NASA的太空任务并不能填饱航天飞机的胃口。这么高的发射频率在日后将被证明是无法实现的,现在也无从得知当时弗莱彻和NASA是否再故意夸大宣传,但他们肯定知道该机计划已经暗示航天飞机将取代运载火箭发射美国以后的所有太空载荷,并下决心推动计划的成功。NASA正在进行一次豪赌,他们寄希望于航天飞机在全面运作后能大幅降低发射成本。但其中最大的问题是,这一切都基于全新的、复杂的、未经验证的技术。光凭NASA的太空任务并不能满足航天飞机的胃口,让航天飞机进行商业发射是个好主意。不过眼前还有一个麻烦,那就是NASA无权控制军事发射,为了实现较高的发射率就必须把美国空军拉上船,让航天飞机成为名副其实的国家级航天器。谁知空军高层对航天飞机的态度很冷淡,除非该机能满足军方的载荷要求,否则不予考虑。美国空军的有效载荷要求几乎是NASA设想的两倍半——达到了33吨,这意味着航天飞机要做得更大。此外,美国空军还要求航天飞机能在紧急返航种降落在保密基地,不想让飞机装着机密装备到处降落,所以对航天飞机再入大气层后的横向机动能力要求大增。军方甚至要求NASA对整个航天飞机计划进行保密,乔治o穆勒断然拒绝了这一要求。付出了航天飞机研制大大复杂化的代价后,NASA只获得了空军的一纸承诺。尽管美国空军会在范登堡空军基地建造航天飞机发射设施,但不会为航天飞机研制拨一分钱。NASA觉得范登堡基地地理位置很不错,航天飞机在这里发射能更有效率地进入极地轨道。空军还明确表示会保留“泰坦”运载火箭的发射能力作为备份,他们不打算让美国的军事太空计划完全受制于未经证实的新技术。而且空军要求优先使用航天飞机执行军事任务,当然他们提出的发射频率听起来并不难满足。范登堡空军基地位于加州就在NASA四处寻求支持时,航天飞机的研制资金却遭遇缩水。1971年5月,美国国会的“管理与预算办公室”(OMB)向NASA增加的预算要求挥出了大斧。NASA不得不修改航天飞机的设计以满足成本目标,从而能继续推动该计划的实施。NASA的努力最终没有白费,日尼克松总统批准了航天飞机计划,就是在十年前,肯尼迪总统批准了“阿波罗”计划。现在NASA又有一个新目标,一开始计划制造7架航天飞机。取得实质性进展这一阶段航天飞机设计与B阶段相比在性能上多少有缩水。轨道器沿用先前的设计理念,是一个机身截面为方形的双三角形下单翼飞行器,尾部有一片高大的单垂尾,之所以选择面积较大的双三角翼是为了满足美国空军横向机动要求。航天飞机前端是飞机风格的驾驶舱与乘员舱,之后是一个大型货舱。货舱门分成左右两扇向上打开,可完全暴露出有效载荷。最终,北美罗克韦尔公司获得了轨道器的合同。轨道器沿用先前的设计理念,是一个机身截面为方形的双三角形下单翼飞行器,尾部有一片高大的单垂尾航天飞机前端是飞机风格的驾驶舱与乘员舱,之后是一个大型货舱最终,北美罗克韦尔公司的方案获得了轨道器的合同但是NASA抛弃了可飞回助推器设计。鉴于现阶段轨道器的尺寸,可飞回助推器要制造得比巨型客机都大,满足性能要求就要面对巨大的技术挑战。所以NASA用捆绑在轨道器两侧的两个巨大的固体火箭推进器(SRB)取代了可飞回助推器。SRB固体火箭推进器耗尽燃料脱离后会打开降落伞溅落海洋,然后经翻新后再次使用。齐柯尔公司获得了SRB固体火箭推进器的研制合同。一开始有人认为采用捆绑式液体燃料助推器将有更好的性能,但最后因为比较昂贵而选择了固体火箭。马丁o玛丽埃塔公司负责制造连接在轨道器腹部的大型外部燃料箱,向轨道器尾部的三台航天飞机主发动机(SSME)提供液体燃料,这些发动机则由罗克达因公司制造。航天飞机设计在年间的演进,NASA已经抛弃了可飞回助推器设计SRB固体火箭推进器结构图大型外部燃料箱结构图SSME发动机燃烧液氢和液氧,每台最大推力2090千牛(213吨),是“土星”V运载火箭J-2型发动机推力的两倍多。SSME发动机只负责把轨道器推出大气层,一旦进入太空后轨道器就切换到轨道机动系统(OMS)推进,后者是麦道公司制造的两台火箭发动机,安装在垂尾两侧。轨道器没有配备喷气发动机,滑翔返回地球并降落在跑道上。这种方式已经在升力体上进行了验证,并且在以后实际操作中也被证明是成功的。航天飞机尾部有三台SSME和两台OMS发动机这是一台完整的SSEMOMS鼓包内部的燃料罐OMS结构图航天飞机不仅能把载荷发射入太空,原则上也能从太空捕获载荷带回地球。不过航天飞机只能达到低地球轨道,NASA为此也设想了安装补充助推器把有效载荷送入更高的轨道,甚至是行星际轨道。航天飞机能在太空滞留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所以可以被当成空间站使用。欧洲航天局(ESA)决定研制一个能装入航天飞机货舱中的太空实验室,实验室包括一个供研究人员进行试验的加压舱,以及安装在货舱后方托架上的控制仪器和实验系统,当然也可以只安装托架。日,NASA和ESA正式签署了太空实验室研制谅解备忘录。欧洲航天局(ESA)太空实验室设计欧洲航天局的太空实验室任务/载荷专家们NASA也打算支持小型业余和学校的太空研究项目,可以利用航天飞机货舱的空余空间发射他们的GAS小型自主装置。为了获得广泛的公众支持,NASA也打算邀请政客、记者、平民、甚至是外国国民加入机组参加太空飞行。GAS小型自主装置罐,用于容纳千奇百怪的太空实验装置人们对航天飞机的设计还是有许多顾虑,有人指出SRB固体火箭推进器在点火后就不可能被关闭,一旦出事将会导致灾难性的后果。但NASA还是决定不给航天飞机配备完整的乘员救生系统,仅仅是因为该系统会增加约3000万美元的成本,所以航天飞机成为美国第一种没有完善救生设施的载人航天器。航天飞机原计划安装的弹射救生系统,正副飞行员有单独的弹射座椅,其他乘员则依靠弹射救生舱逃生航天飞机的硬件庞大复杂、未经验证。任何工程师都能看出来发展这样一个雄心勃勃的计划而不经中间系统的验证纯粹就是自找麻烦。实际上休斯敦约翰逊航天中心的一队人马一直在推动首先研制一种较简单的可重复使用航天器,但因为政治原因而被否决。NASA也从技术和财政角度审视了发展只能把小型载荷送入轨道的第一代航天飞机的问题,但觉得该方案过于保守。由于低成本,该项目也不会使NASA获得较高的预算支持,所以缺乏任何吸引力。不管怎样,NASA似乎已经在生存之战中获胜。航天飞机的拨款在1972财年是1亿美元,到1973财年正式开始发展时增加到1.99亿美元。然后,1974财年攀升至4.75亿美元,1975财年是7.975亿美元,1976财年是12亿美元。但仅靠加大资金投入是不够的,航天飞机的研制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该计划也没有获得来自政界或军方的热情支持。总之,NASA获得了天时地利,却失去了人和。遭遇的问题尽管航天飞机计划存在诸多不足,但NASA仍坚定推进研制工作。航天飞机是一个非常雄心勃勃的设计,不仅采用了大量全新技术,而且预算也不足,所以研制工作遭遇了困境。其中最大的难点是航天飞机SSME主发动机。罗克达因公司的保罗o卡斯滕霍尔茨负责SSME发动机项目,他曾领导了“土星”五号的J-2发动机的研制计划,经验丰富。一开始SSME发动机的研制进展看上去很顺利,1974年5月第一台完整的SSME样机被架在试车台上开始首次试车,按计划成功运行了半秒钟。正在测试中的SSME发动机谁知道发动机在持续最大推力测试中出了问题,无法达到最大推力状态。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输送推进剂的涡轮泵功率不足,尽管涡轮泵的最大功率达56700千瓦(76000马力),但还是无法满足SSME发动机对推进剂的渴求。一台RS-25 SSME发动机有4台涡轮泵高压燃料涡轮泵结构图这些涡轮泵中的液氢泵还遭遇其他一系列的麻烦,第一个问题是驱动轴会在轴承支座中振动,花了八个月的时间来解决。然后是轴承冷却系统问题,轴承是由泵送的液氢冷却,但事实证明冷却通道设计不足,于是又花了六个月重新设计。最后涡轮叶片又出现了裂纹,最后查明是振动导致,也花了六个月的时间来解决。涡轮泵中的液氧泵也是问题缠身,在试车中出过导致SSME发动机起火的重大故障。要知道高压液氧只要有一点泄漏就会导致燃烧,发动机起火后会烧的什么也不剩,无法让设计团队分析故障原因。最后设计师们发现了液氧泵的一个旋转密封圈因意想不到的摩擦而出现泄漏,在安装新的密封圈后解决了这个问题。之后设计团队又发现液氧泵的轴承也有振动问题,同样会引发火灾。在花很大代价进行修改后,涡轮泵的问题被逐渐解决。航天飞机模型的风洞测试到1977年春,大多数涡轮泵问题都已得到了解决,但没人觉得研制工作已经走出困境。按照原计划,航天飞机在1978年3月就要进行首次发射,但所有人都知道这已不可能。雪上加霜的是,国会预算办公室此时又宣布削减3亿美元的航天飞机计划经费。NASA能做的就是提出“以成功为导向的管理”官僚政策,也就是说,航天飞机此时已经变成了一个事先假定所有一切都会顺利进行的乌托邦计划,然后所有人都屏住呼吸,祈祷不出事情。1978年3月很快来临,此时已经没人指望航天飞机能按时发射了。1978年12月,一台SSME发动机在静态测试时炸毁,追踪到液氧阀和热交换器出现了问题。阀门故障很容易理解和解决,但热交换器的问题则令人费解,难以明确原因。1979年5月和7月,又接连发生事故,不过设计团队已经找出了发动机问题所在,正在攻关解决。航天飞机要安装三台SSME发动机,所以下一步静态测试是三台发动机联合试车。1979年11月,一次联合测试失败,随后在12月终于完成了一次成功测试。正在安装SSME的航天飞机"&img src=&/v2-d3dfc4fb5ddd0_b.jp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39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v2-d3dfc4fb5ddd0_r.jpg&&&br&&br&&p&&b&【本回答共1985字,预计阅读时间4-6分钟,图片6张,请尽量连接WIFI。欢迎阅读,提前感谢】&/b&&/p&&br&简单地说,是为了更快捷高效的表明——我是一个健康的配偶。&br&&br&我们都知道,在绝大多数生物(也包括我们人类)的生命历程中,繁衍都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如果完全刨除感情因素,仅仅以冷酷无情的理性思维来看的话,繁衍其实和合伙做生意是一样的——雌雄双方贡献出自己的基因,合作生下幼崽,都是为了让自己的基因可以一代一代的传续下去。但在这个合作关系中,雌性付出的成本往往远高于雄性:她们要经历漫长的时间,投入大量的身体资源,甚至还要面临更多的危险(比如身形笨拙不利于躲开天敌的追捕),那么既然投入如此巨大,雌性本能的就希望自己的合作伙伴是一只强壮的、有着良好基因的雄性,这代表着双方的后代也相对会比较强壮,能够顺利地活到成年,从而避免了生下孱弱幼崽早夭、雌性的投资付之东流的危险。&br&&br&那么,雌性对配偶的挑剔,就会带来一个筛选的过程,而雄性在向雌性求偶的过程中,也会想尽办法展现自己基因的优良。&b&有的生物选择决斗&/b&,两只雄性通过肉对肉、角对角的碰撞,当着所有妹子的面儿分出个高下,胜者就拥有所有妹子的交配权,这个方式虽然简单高效,却也十分危险,有的雄性甚至会在决斗中受伤死亡。&br&&br&&img src=&/v2-b8ab2f006dd3c_b.jpg& data-rawwidth=&1024& data-rawheight=&68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24& data-original=&/v2-b8ab2f006dd3c_r.jpg&&&blockquote&&b&打死你打死你,翠花是我的&/b&&/blockquote&&br&&b&还有一种温和的方式,就是通过个人的一些第二性征,来展现出自己的过人之处。&/b&比如孔雀,雄性孔雀展开长长的尾羽面向雌性,并非是因为雌性喜欢它开屏后的图案,而是雄性在炫耀,炫耀的潜台词是什么呢?你看啊妹子,我这个大尾巴,油光锃亮五彩斑斓,这说明我饮食营养均衡啊!你看我这大尾巴,多长,我拖着这么碍事的玩意儿一样可以飞行,还能躲开天敌的追捕!我厉害吧?!啥时候领证?&br&&br&这类炫耀式的求偶方式,在自然界中是非常常见的,甚至还出现了一些变种,比如园丁鸟,雄性园丁鸟会满世界寻找一些稀奇古怪的玩意儿——有可能是贝壳、有可能是小花、有可能是其他鸟类的羽毛、有可能是……人类的垃圾,反正搜集了一大堆之后,撒布在自己的小窝周边,然后静静等候心上人的检阅,这种行为的潜台词是:你看啊妹子,我搜集这些完全没用的玩意儿都这么有本事,那搜寻食物的能力还能差吗?你跟我这,保准你吃香的喝辣的,咱俩的娃,我也都能喂得胖胖哒……&br&&br&(所以你们大概就能明白为什么现在结婚都要个钻戒了吧……“我连钻戒这么昂贵又没有任何实际用处的东西都能买得起,其他真正有实用价值的东西,我当然更买得起咯……”)&br&&br&&img src=&/v2-97bfe6767a6beb411ffefec_b.jpg& data-rawwidth=&1024& data-rawheight=&68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24& data-original=&/v2-97bfe6767a6beb411ffefec_r.jpg&&&blockquote&&b&一只雄性园丁鸟的窝,可以看到它搜集了大量的……塑料片和吸管……你这个审美啊,活该找不到对象吧&/b&&/blockquote&&br&很显然,蓝脚鲣鸟是属于这种炫耀式的求偶方式,但它既不炫耀羽毛,又不炫耀巢穴,抬着一双蓝汪汪的脚丫子这是要表达个什么意思呢?&br&&br&其实这就要从蓝脚鲣鸟的捕食习性来分析了。&br&&br&和其他所有鲣鸟一样,蓝脚鲣鸟是一种纯粹的海鸟,它的两个亚种都只生活在拉丁美洲西侧太平洋沿岸和以加拉帕格斯群岛为代表的岛屿上,除了在岸边悬崖的巢穴短暂休息之外,蓝脚鲣鸟绝大多数时间都在海中捕食,它们会从几十米的高空中以高达100KM/H的极速一头扎进水里,捕食成群的沙丁鱼(也包括一些鱿鱼和其他鱼类,但沙丁鱼是最主要的食物)。&br&&br&&img src=&/v2-ddc451efc3cf_b.jpg& data-rawwidth=&1024& data-rawheight=&68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24& data-original=&/v2-ddc451efc3cf_r.jpg&&&blockquote&&b&两只蓝脚鲣鸟(图中左侧)高速冲入鱼群&/b&&/blockquote&&br&我们知道,许多鱼类肌肉中富含类胡萝卜素——比如虾青素,那么这些类胡萝卜素会不会和蓝脚鲣鸟独特的体色有关呢?研究人员使用不含类胡萝卜素的人工饲料饲养蓝脚鲣鸟,仅仅一个月之后,脚蹼的颜色就出现了明显的退化。果然,是来自沙丁鱼体内的类胡萝卜素在进入蓝脚鲣鸟体内后,与一些特殊的蛋白质结合,才形成了它们独特的蔚蓝色的脚蹼。&br&&br&也就是说,蓝脚鲣鸟的脚蹼颜色,实际上与它们的摄食情况息息相关。一只雄性蓝脚鲣鸟的脚蹼颜色越蓝,就越能代表它吃的很好、营养很充足,相应的体格也自然会更强健,而它娴熟的捕猎技巧,自然也会给后代提供源源不断的充足的食物,这样的汉子当然能赢得美人心了。&br&&br&当然,这里还存在一个问题:和绝大多数需要争抢妹子的动物不同,蓝脚鲣鸟,其实大部分都是一夫一妻到终生的(当然也有一夫两妻的情况存在,但是比例较少),那么既然一夫一妻,它们为什么还有必要进化出这样的一套求偶机制呢?一公一母随意搭配不就好了吗?&br&&br&那当然不是了,进入现代社会以来,我们人类也施行一夫一妻制,难道你走在大马路上随便找个异性就结婚生子吗?你不也得看脸、看身材嘛……蓝脚鲣鸟也是一样,雄性一样也喜欢找脚蹼更蓝、体型更大、年龄更为适合繁殖的妹子,这样生出来的后代才是最棒的。&br&&br&&img src=&/v2-dbaf678d100dc7c18881facdbaf35545_b.jpg& data-rawwidth=&1024& data-rawheight=&68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24& data-original=&/v2-dbaf678d100dc7c18881facdbaf35545_r.jpg&&&blockquote&&b&所谓帅哥配美女,雄性也只会对自己心仪的雌性大献殷勤&/b&&/blockquote&&br&然而让人着急的是,这么可爱的蓝脚鲣鸟,最近几年却突然大批量的停止繁殖了,科学家猜测可能是因为我们过度的捕捞沙丁鱼,以及反常的气候驱使鱼群改变了生活区域,导致蓝脚鲣鸟觅食困难。衷心的希望这种奇特的大鸟可以度过这个难关,我们可以一直看着它们蠢萌又恩爱的凑在一起,交替着抬起脚丫上演一场《足の恋.avi》&br&&br&&br&&a class=& wrap external& href=&///?target=http%3A///v_show/id_XNDgyMzc5OTg0.html%3Ffrom%3Ds1.8-1-1.2%26amp%3Bamp%3Bspm%3Da2h0k..0&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
blue foot boody - 蓝脚鲣鸟(Sula nebouxii)—在线播放—优酷网,视频高清在线观看
/v_show/id_XNDgyMzc5OTg0.html?from=s1.8-1-1.2&spm=a2h0k..0
&i class=&icon-external&&&/i&&/a&&br&&br&&img src=&/7d898d5436be8cacbe0a13_b.jpg& data-rawwidth=&681& data-rawheight=&99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81& data-original=&/7d898d5436be8cacbe0a13_r.jpg&&
【本回答共1985字,预计阅读时间4-6分钟,图片6张,请尽量连接WIFI。欢迎阅读,提前感谢】 简单地说,是为了更快捷高效的表明——我是一个健康的配偶。 我们都知道,在绝大多数生物(也包括我们人类)的生命历程中,繁衍都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如果完全刨除感…
&p&【再次更新,谢谢大家支持】欢迎大家指出错误&/p&&p&长文多图预警,流量党请开WiFi,如果您很忙请有足够时间再来阅读,因为实际上恐龙灭亡后的历史也很复杂而精彩,我写了这么多其实还只是触及了皮毛。所以这篇答案最后写成了逐渐展开式,但是水平有限很多也没法写所以暂时只能写到这了。&/p&&p&~~~~~~~~~~~~~~~~~~~&/p&&p&记得好像先是鸟类和陆栖鳄类繁盛过一阵子,&/p&&br&&p&鸟类比如:始新世时期欧洲的加斯顿鸟(Gastorni),北美洲的营穴鸟(Diatrym)之类的巨型鸟类。&/p&&p&如图,加斯顿鸟,也译戈氏鸟或冠恐鸟。&/p&&img src=&/v2-6d9e4bd96d3_b.jpg& data-rawwidth=&268& data-rawheight=&26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68&&&br&&br&&p&除鸟类外还有各种陆栖鳄类,比如西贝鳄类和锯齿鳄类等:&/p&&img src=&/v2-aa6e1e2d59f66cfcdca71a3d38d9ec11_b.jpg& data-rawwidth=&432& data-rawheight=&3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32& data-original=&/v2-aa6e1e2d59f66cfcdca71a3d38d9ec11_r.jpg&&&br&&p&然后从始新世后期开始亚欧大陆、非洲和北美洲就是哺乳动物的天下了,哺乳动物家族里出现了许多大型食肉动物比如始新世晚期的安氏中兽:&/p&&img src=&/v2-e3ed984c1b4487acbde83a80c3e33595_b.jpg&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36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v2-e3ed984c1b4487acbde83a80c3e33595_r.jpg&&&br&&br&&p&还有许多巨型植食性动物比如渐新世到中新世的巨犀类。&/p&&img src=&/v2-2ca32a4df05df0acd739_b.jpg& data-rawwidth=&559& data-rawheight=&37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59& data-original=&/v2-2ca32a4df05df0acd739_r.jpg&&&br&&br&&p&不过南方大陆上哺乳动物其实也挺繁盛,只不过没有完全占领最高生态位,而是和巨型鸟类等分享最高生态位。直到人类到来。&/p&&br&&p&人类也是哺乳动物,所以实际上现在仍然是哺乳动物时代。&/p&&br&&p&毕竟外行,如有错误请及时指出。&/p&&br&&p&——————————分割线———————&/p&&br&&p&4月28日补充:&/p&&p&后半段哺乳动物一统天下的过程说得太简略了,再稍微展开一点吧。&/p&&p&首先,为了防止大家看到后面看晕,先放张时间表吧,声明,时间长短并没有按比例画出,实际上从恐龙灭亡到现在的时间还没有白垩纪从头到尾的时间长&/p&&img src=&/v2-4220dad4ed29fd189ee16d81ceb24e4a_b.png& data-rawwidth=&306& data-rawheight=&108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06&&&br&&p&恐龙类的分类等级是总目,为了公平起见,就不拿整个哺乳纲和恐龙总目比了,那样显得以大欺小。所以这里就先讨论一下哺乳纲的其中一个分支——&b&劳亚兽总目&/b&,哺乳动物能一统天下,一统海洋,进军天空,基本都是这个家族的功劳。&/p&&p&劳亚兽总目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子分支:&/p&&p&1.中兽类(一类已灭绝早期肉食性动物)&/p&&p&2.鲸偶蹄目(猪骆驼牛羊鹿鲸河马等)&/p&&p&3.肉齿目(另一类已灭绝早期肉食性动物)&/p&&p&4.食肉目(猫科犬科熊科海豹等)&/p&&p&5.鳞甲目(穿山甲)&/p&&p&6.奇蹄目(马犀貘爪兽雷兽等)&/p&&p&7.南美有蹄类(南方有蹄目、滑距骨目、焦兽目等)&/p&&p&8.翼手目(蝙蝠类)&/p&&p&9.劳亚食虫目(鼩鼱、鼹鼠、刺猬等,它们都不是老鼠!跟啮齿类也没关系!!!)&/p&&p&10.还有就是恐角目、纽齿目、全齿目等等一堆很原始的后来全部灭绝的类群。&/p&&p&我们从始新世(约5600万年前~3400万年前)开始说起,先看看始新世天下的格局:&/p&&img src=&/v2-c78d9bf4f75ef8cae909b6_b.png& data-rawwidth=&575& data-rawheight=&28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75& data-original=&/v2-c78d9bf4f75ef8cae909b6_r.png&&&br&&p&始新世时期,南美洲与南极洲之间的连接断开且尚未撞上北美洲,南极洲与澳大利亚之间的连接断开,新西兰或者说西兰洲在更早之前就与澳大利亚分开,这几块大陆各自成为孤岛大陆,与主要大陆的历史进程脱离,因此在之后的几千万年里一直保持着原始的风貌,所以这几块大陆后面再讲。&/p&&p&什么叫“主要大陆”呢?斯塔夫里阿诺斯版的《全球通史》里讲到,亚欧大陆一直都是世界历史的中心。虽然他讲的是人类历史,不过放在哺乳动物发展史里,这句话再加个非洲和北美洲就仍然适用。而劳亚兽总目就起源于亚欧和北美。&/p&&p&非洲、亚洲、欧洲此时连在一起,欧洲与北美洲此时通过格陵兰相连,因此这几块大陆构成了一个广阔的大世界,大世界就意味着这里的生物更加见多识广,面对更多挑战,因此进化更快,历史进程蹭蹭往前迈。而发源于亚欧和北美的劳亚兽总目就因此开始成长为一个实力强大的家族,在始新世时期它们突然被打通了任督二脉,一路过五关斩六将,开始了一统天下的征程。&/p&&p&一、始新世时期&/p&&p&首先是一统亚欧大陆、北美和非洲。始新世以及始新世之前的古新世,哺乳动物已经演化出许多食肉动物,它们主要来自&b&中兽类&/b&,中兽类是鲸偶蹄目(猪牛羊鲸河马等)的亲戚。中兽类一直是早期哺乳动物里主要的食肉动物之一,比如厚中兽,中国中兽等。但是它们没有完全推翻鸟类的统治,因此还不能说是地球霸主。&/p&&p&始新世中期之后,巨型鸟类被干掉了,亚欧、北美、非洲的许多原始哺乳动物,比如有袋类和多瘤齿兽类,也竞争不过劳亚兽总目而灭亡了。劳亚兽总目的哺乳动物算是完全统治了亚欧和北美,到了始新世晚期,亚洲出现了安氏兽,是有史以来最大的陆生肉食性哺乳动物之一,不过它们与现代食肉类没有什么关系,以前科学家们认为安氏兽属于中兽类,所以叫它“安氏中兽”,但是现在新发现的证据表明它们并不属于中兽类(谢谢大家指正,生物分类经常会随着新证据的发现而不断修正)。如图,安氏兽:&/p&&img src=&/v2-9ff3323900cfc996c283fcc_b.jpg& data-rawwidth=&330& data-rawheight=&22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30&&&p&植食动物方面,之前古新世晚期就已经出现了一些比较大的植食性动物,比如全齿目里肩高1米,身长2.5米的冠齿兽。&/p&&p&始新世中期亚洲和北美洲恐角目里出现了一些巨兽,比如尤因它兽(如下图)和戈壁兽。&/p&&br&&p&始新世晚期,在北美、亚洲和东欧,&b&奇蹄目&/b&里的雷兽科,发展出了许多巨兽,比如肩高2.5米的锤鼻雷兽,如下图&/p&&img src=&/v2-4539a29fcdfba_b.jp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49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v2-4539a29fcdfba_r.jpg&&&p&不仅是陆地,此时劳亚兽总目的哺乳动物已经进军海洋,成为新一代海洋霸主,还是前面提到的鲸偶蹄目,中的一支,在始新世早期进入了海洋,发展成为鲸类。如下图,生活在5000万年前始新世早期的巴基鲸(Pakicetus),是的你没看错,这个看起来像老鼠的家伙就是鲸的祖先
&/p&&img src=&/v2-fc41a2e4c078dfc3fbfaf_b.jpg& data-rawwidth=&550& data-rawheight=&21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50& data-original=&/v2-fc41a2e4c078dfc3fbfaf_r.jpg&&&p&到始新世晚期,鲸类已经成长为巨无霸,比如龙王鲸(Basilosaurus),身长18米。也译为械齿鲸、古蜥鲸,如下图,龙王鲸化石,看起来像巨型蜥蜴,这就是它名字的由来&/p&&img src=&/v2-cdc25f99f13aef81bd727d4f_b.jpg& data-rawwidth=&800& data-rawheight=&45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00& data-original=&/v2-cdc25f99f13aef81bd727d4f_r.jpg&&&br&&p&二、渐新世到中新世中期&/p&&p&之后的渐新世(3400万年前~2300万年前)到中新世(2300万年前~533万年前),哺乳动物已经势不可挡了,此时北美洲继续向西漂移,于是与欧洲的连接断开,暂时独立发展。在北美洲,亚洲和欧洲,&b&鲸偶蹄目&/b&中的另一支开始崛起,那就是巨猪科,其中比较有名的就是完齿猪(Entelodon)和恐颌猪(Daeodon)。如下图,恐颌猪化石&/p&&img src=&/v2-f38a9dcb2b1ffb5cc7ca6cc8c679f5d0_b.jpg& data-rawwidth=&1109& data-rawheight=&60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109& data-original=&/v2-f38a9dcb2b1ffb5cc7ca6cc8c679f5d0_r.jpg&&&p&恐颌猪是杂食性动物,也有一定肉食性,类似熊,不过如果肉食的话,它们将面对一个强劲的对手——鬣齿兽类。虽然带个“鬣”字,但与鬣狗没什么关系,也不属于现代食肉类,而是属于一个更加古老的食肉动物家族:&b&肉齿目&/b&。肉齿目之前就已经出现,此时它们已经完全取代了中兽类的地位。如下图,巨鬣齿兽(Hyeanodon gigas):&/p&&img src=&/v2-f58fa3cc62a_b.jpg& data-rawwidth=&500& data-rawheight=&35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0& data-original=&/v2-f58fa3cc62a_r.jpg&&&p&鬣齿兽类里面,有些种类体型也很巨大,比如非洲的伟鬣齿兽,身长3.5米,体重600公斤以上。&/p&&p&渐新世至中新世这段时间里,植食性动物里比较引人注目的就是巨犀类了,它们来自&b&奇蹄目&/b&家族,与现代奇蹄目成员犀牛有一些亲缘关系。巨犀的体型巨大,有些种类可以长到15吨,想想也是,这个时期的肉食动物个个都像现代犀牛那么魁梧,植食性动物能不长大点吗?&/p&&p&除了巨犀类,奇蹄目的另一个分支也很繁荣,那就是爪兽类,如下图&/p&&img src=&/v2-2a3b268c7e8c6a560cfaa462e37cf029_b.jpg& data-rawwidth=&400& data-rawheight=&315&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400&&&p&&b&总结以上内容,就是此时劳亚兽总目已经称霸亚欧大陆、非洲、北美洲,植食性动物里先是全齿目、恐角目之类的古老的原始类群繁荣,然后奇蹄目繁荣,肉食性动物里,一开始中兽类是主要的肉食性哺乳动物,然后安氏兽称霸过一段时间,然后是肉齿目。鲸偶蹄目陆地上初露锋芒,海中横行无阻。&/b&&/p&&p&三、中新世(2300万年前~533万年前)&/p&&p&不过正是从中新世开始,格局开始改变,植食动物里,鲸偶蹄目的势力越来越壮大,比如我们熟悉的鹿科、长颈鹿科等开始出现,牛科也从中新世开始迅速壮大,大有取代奇蹄目的趋势。&/p&&p&不过鲸偶蹄目在陆地上得意的时候,海洋里倒是阴沟里翻了船,被它们欺负了上千万年的鲨鱼里杀出一匹黑马,那就是巨齿鲨(Megalodon),身长15米,重40吨,完全可以捕杀大型鲸类。如下图,巨齿鲨捕杀鲸类:&/p&&p&不过这并不是说鲸偶蹄目就真的屈服于巨齿鲨了,与巨齿鲨生活在同一时代的鲸类中,也有凶猛的肉食性鲸类,比如利维坦鲸类(Livyatan),我们比较熟悉的就是其中的梅氏利维坦鲸(Livyatan melvillei),也译为梅尔维尔鲸。如下图,梅尔维尔鲸、巨齿鲨和沧龙、海王龙的对比:&/p&&img src=&/v2-5f3c6b62d4fbd2b550c031_b.jpg& data-rawwidth=&580& data-rawheight=&54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80& data-original=&/v2-5f3c6b62d4fbd2b550c031_r.jpg&&&br&&p&另一边,陆地上的肉食动物里,“&b&食肉目&/b&”家族开始崛起,之所以叫这个名字,是因为它们是人类最熟悉的食肉动物,也是人类时代最主要的肉食性哺乳动物。也就是说,肉齿目后来被彻底赶出历史舞台。&/p&&p&北美洲继续向西移动,绕到了地球另一边,撞上了亚洲,亚欧非北美再一次连成一体。亚欧大陆的新兴食肉目涌入北美洲。&/p&&p&食肉目的早期代表,就是犬熊类,分布于北美、亚欧,中新世时期,它们已经很繁荣,并且大有与肉齿目一争高下之势。如下图,犬熊&/p&&p&除犬熊外,巴博剑齿虎、伪剑齿虎等也在这一时期出现,不过它们并不是剑齿虎的直系祖先,也不是猫科动物。&/p&&br&&p&四、中新世晚期至更新世&/p&&p&中新世晚期之后的历史,大家就都比较熟悉了,猫科、犬科、熊科等新型的食肉目成员繁荣,首先是猫科的一个子分支:剑齿虎类在北美和亚欧开始繁荣,到上新世晚期(约300万年前)南北美洲被中美洲地峡连通,包括剑齿虎和鲸偶蹄目在内的大批新兴哺乳动物涌入南美洲这块闭关锁国了几千万年,发展阶段还停留在遥远过去的世外桃源,于是也就像我们熟悉的鸦片战争一样,落后就要挨打,于是南美洲的许多原始物种灭亡。&b&自此,劳亚兽总目帝国的疆域扩展到了南美洲。&/b&&/p&&p&先写到这,后面有空再补充其他大陆的情况,以及其他哺乳动物的大致情况。图片来自网络,侵删。&/p&&p&有错误请及时指出。&/p&&p&~~~~~~~~~~5月5日更新~~~~~~~~~&/p&&p&码完了报告回来继续写&/p&&p&先看看南美洲,南美洲是个非常有意思的大陆,自恐龙时代起就与其他大陆分离,成为孤岛大陆,因此这里的生物与其他大陆完全不同,甚至时至今日也保存着许多与众不同的物种。&/p&&img src=&/v2-c7a8c83b7b887182fcfbd92_b.png& data-rawwidth=&757& data-rawheight=&27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57& data-original=&/v2-c7a8c83b7b887182fcfbd92_r.png&&&p&&b&一、南美洲格局形成的背景&/b&&/p&&p&&b&(一)恐龙时代第一拨到达南美洲的哺乳动物&/b&&/p&&p&1亿多年前,恐龙还没灭绝的时候,南美洲就与北美洲和非洲分裂,于是这里的哺乳动物就乘着“南美洲”号孤舟,随着南美洲的漂移踏上与其他大陆的哺乳动物不同的发展道路。随着时间推移,它们进化得和其他大陆的哺乳动物不再一样,形成了哺乳动物的另一个分支——&b&贫齿总目&/b&,也叫“异关节总目”。&/p&&br&&img src=&/v2-bfdb2d00ccfc28de08929b_b.png& data-rawwidth=&361& data-rawheight=&58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61&&&p&图中涉及到一个名词“&b&胎盘哺乳动物&/b&”,这是哺乳动物最重要的一个分支,不仅包含了贫齿总目和劳亚兽总目,也包括了人类等哺乳动物。胎盘哺乳动物也叫“有胎盘类”或“真兽类”,从名字就可以看出,这是最重要的一类哺乳动物,这一点我后面再继续介绍。&/p&&p&贫齿总目主要包括以下几类动物:&/p&&p&1.带甲目(犰狳(qiú yú),雕齿兽,星尾兽等),也叫有甲目&/p&&p&2.披毛亚目(树懒,地懒等)&/p&&p&3.蠕舌亚目(食蚁兽等)&/p&&p&毕竟是南美洲的动物,所以可能对咱们生活在亚洲的中国人来说它们的名字实在是太陌生了,除了去年靠电影出名的树懒。不过没关系,名字只是个词而已,知道它是什么才重要。为了避免跑题,这几种动物的介绍放到后面。&/p&&p&&b&(二)恐龙时代末期第二拨到达南美的哺乳动物&/b&&/p&&p&南美洲的历史当然不会这么简单,贫齿总目始终没能成为南美洲的霸主,恐龙时代它们和其他哺乳动物一样生活在恐龙的阴影下,恐龙灭亡后它们繁荣起来但是仍然是“被统治阶级”。但后来来到这里的哺乳动物就没这么简单了。在南美洲第一次成为孤岛大陆后,一次偶然的机会,大概是在恐龙时代末期,南美洲与北美洲偶然“擦”过,一小拨北美洲的哺乳动物趁机进入了南美洲。&/p&&img src=&/v2-47d9e5bda737ebfa0cea4d_b.png& data-rawwidth=&228& data-rawheight=&252&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28&&&p&算起来,它们是第二拨到达南美洲的哺乳动物了。这拨哺乳动物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来自北美的劳亚兽总目的一个分支,也就是前面提到的&b&南美有蹄类&/b&的祖先,它们本来是劳亚兽总目的一支,但是进入南美洲之后就发展壮大成为一个新的家族;另一类来自哺乳动物中一个古老的分支——&b&有袋类&/b&。&/p&&p&说起有袋类,实际上大家并不陌生,袋鼠和考拉就是澳大利亚的有袋类,不过可能很多人忘记了南美洲也有有袋类,南美洲的有袋类大部分属于&b&美洲有袋总目&/b&,比澳大利亚的&b&澳洲有袋总目&/b&更加古老和原始。&/p&&p&事实上,有袋类和胎盘哺乳动物分属两大完全不同的分支,如下图,这一点后面再说,不过度娘上这种介绍应该很多。&/p&&img src=&/v2-3ecfb89e4dab6e1852232ed_b.png& data-rawwidth=&370& data-rawheight=&39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70&&&p&在恐龙时代末期这次短暂的亲密接触后,南美洲和北美洲再次断开,直到6000多万年后才再次相连,这期间,南美洲的生物几乎一直“偏安西南”,与世隔绝,开始了与众不同的进化历程。&/p&&p&&b&二、古新世~中新世初期(6500万~2300万年前)&/b&&/p&&p&恐龙灭亡后,首先进入古新世(约6500万年前~5600万年前),南美洲的哺乳动物开始繁荣,但是体型都很小。植食性动物中出现了一些小马大小的南美有蹄类,不过个人觉得这个重量级而且是植食性动物也不能算是霸主吧。虽然南美有蹄类有着劳亚兽总目的血统,但是环境才是造就一种生物的更重要因素,所以之后几千万年里南美有蹄类完全保持着任人宰割的植食动物的生态位。&/p&&p&&b&因此此时和其他大陆的情况一样,南美洲由陆栖鳄类和鸟类统治&/b&,南美洲的陆栖鳄类主要是&b&西贝鳄类&/b&(Sebecosuchia),在古新世时期的南美洲称雄一时。如下图,西贝鳄类里的Bretesuchus,以捕食南美有蹄类为食,Bretesuchus身长约4米,是凶猛的陆生肉食性鳄类,在当时的南美洲应该称得上是霸主了。&/p&&img src=&/v2-bc7b20aca1ad7_b.jpg& data-rawwidth=&800& data-rawheight=&51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00& data-original=&/v2-bc7b20aca1ad7_r.jpg&&&p&图片来自维基百科By Fbarrios84 &/p&&p&除了西贝鳄类,还有另一种古新世时期南美洲的爬行动物不得不提,那就是泰坦蟒(Titanoboa),身长10~14米,体重超过1吨,&/p&&img src=&/v2-a885fccd89c798_b.png& data-rawwidth=&552& data-rawheight=&36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52& data-original=&/v2-a885fccd89c798_r.png&&&p&之后的始新世时期,西贝鳄类依然繁盛,西贝鳄类一直在南美称霸到中新世,而鸟类的祖先恐龙也属于爬行动物,所以从这一点上看,虽然中新世之前亚欧非北美就已经进入了哺乳动物统治的时代,但南美洲却依然停留在爬行动物统治的时代。&/p&&img src=&/v2-df5d9fa8c734cc5ea390e3ac302a3663_b.png& data-rawwidth=&554& data-rawheight=&17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54& data-original=&/v2-df5d9fa8c734cc5ea390e3ac302a3663_r.png&&&p&图片来自维基百科By Nobu Tamura &/p&&p&事实上,中新世时期鳄类中另一个分支也很繁盛,那就是鳄鱼类,比如南美洲的普鲁斯鳄(Purussaurus),身长超过10米,体重2.5~5.5吨。如下图&/p&&img src=&/v2-0b67e5976edc97fd105b9_b.png& data-rawwidth=&554& data-rawheight=&15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54& data-original=&/v2-0b67e5976edc97fd105b9_r.png&&&p&至于统治南美洲的鸟类,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b&骇鸟类&/b&(Phorusrhacidae)了,有时也译为“恐怖鸟”。&/p&&p&骇鸟通常有1~3米高,是一类巨型地栖肉食性鸟类,但是与始新世时期称霸欧洲的加斯顿鸟不同的是,骇鸟的亲戚是鹤科,而加斯顿鸟则是鸡形目的远亲。&/p&&img src=&/v2-5aaac10f0c_b.png& data-rawwidth=&533& data-rawheight=&46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33& data-original=&/v2-5aaac10f0c_r.png&&&br&&img src=&/v2-ddccc281e87e4c61ccdb981_b.png& data-rawwidth=&396& data-rawheight=&309&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96&&&p&骇鸟类从古新世就出现于南美洲,一直在南美洲称霸到上新世晚期,北美洲的新兴哺乳动物入侵。鸟类的祖先是恐龙,而鳄类也是恐龙的表亲,所以可以认为南美洲在中新世之前依然保留着恐龙时代的“遗风”,与已经被劳亚兽总目统治的亚欧非北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p&&p&&b&三、中新世至上新世晚期(2300万~258万年前)&/b&&/p&&p&不过,从中新世开始,格局略微有些变化,骇鸟类的统治依然持续,但是陆栖鳄类逐渐灭绝,南美的哺乳动物终于开始崛起,南美有蹄类依然保持植食动物的本性没变,因此反抗鸟类和陆栖鳄类统治的任务就落在了有袋类的身上,比如中新世早期出现了诸如袋鬣狗(南美&/p&&p&袋犬),以及歧袋鬣狗(卡拉袋鼬,个人觉得卡拉袋鼬这个翻译极不准确)等稍大型的食肉哺乳动物,它们都属于“&b&袋犬目&/b&”,不过现在有学者认为袋犬目实际上并不属于真正的有袋类,不过这只是分类标准的问题,不管怎么说,至少袋犬目也还是有袋类的姊妹系。如图,袋鬣狗(Borhyaena)&/p&&img src=&/v2-bc063dcae53b486fe7b98_b.png& data-rawwidth=&554& data-rawheight=&50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54& data-original=&/v2-bc063dcae53b486fe7b98_r.png&&&p&袋犬目里最有名的就是&b&袋剑齿虎&/b&了,它之所以有名就是它和此时在亚欧崛起的剑齿虎家族不约而同地进化出了剑齿,而且体型上也很像剑齿虎,所以起了这么个名字,不过这当然不是因为它们是亲戚,这属于“趋同进化”的现象。如下图,袋剑齿虎。感觉图片作者是参考了考拉和袋鼠这些现代有袋类的蜜汁小眼睛啊。
&/p&&img src=&/v2-f8cb5da232ad14dcc79cb1d3b6192cb5_b.png& data-rawwidth=&554& data-rawheight=&33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54& data-original=&/v2-f8cb5da232ad14dcc79cb1d3b6192cb5_r.png&&&p&袋剑齿虎一直与骇鸟共同统治南美洲,但始终未推翻骇鸟的统治。上新世晚期当来自北美洲的剑齿虎类入侵南美洲时,原始落后的袋剑齿虎竞争不过,很快就灭绝了。&/p&&p&不过说起剑齿虎类,其实剑齿虎亚科是一大类动物,我们最熟悉的那种精确地来讲应该是其中的刃齿虎属(Smilodon),如下图,跟袋剑齿虎完全不同的画风,刃齿虎这就是一副典型的猫科动物的样子了,只不过萌萌的短尾巴有点出戏&/p&&img src=&/v2-e5b9d238e02_b.png& data-rawwidth=&554& data-rawheight=&27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54& data-original=&/v2-e5b9d238e02_r.png&&&p&和袋剑齿虎最像的剑齿虎类就是刃齿虎,而且刃齿虎属也是在上新世晚期入侵南美洲的剑齿虎类之一, 所以袋剑齿虎和刃齿虎这两种动物在历史上也应该确实见过面,以上几点巧合真可谓是进化史上最有趣的巧合,不知道它们面对面的那一刻心里是什么想法:“卧槽,居然和这货撞‘牙’了!”“不行不能忍,我的剑齿才是最帅的!”……一山不容二“虎”——袋剑齿虎灭绝了。&/p&&p&同时,来自北方的劳亚兽总目在始新世就打败了鸟类,到了上新世时实力更是今非昔比了,所以南美的骇鸟也很快败给了来自劳亚兽总目家族的剑齿虎,没多久南美的骇鸟也灭绝了。&/p&&p&但是骇鸟中有一支进入了北美,发展成了一个新的分支——泰坦鸟类,并且与北美洲的剑齿虎类平分秋色,一同统治北美洲,直到距今1.5万年前人类踏上北美洲,泰坦鸟类才最终灭绝。&/p&&p&&b&于是,在上新世晚期之后,南美洲的霸主由原来的骇鸟类和袋犬类换成了由北方入侵的食肉目&/b&。&/p&&p&&b&四、渐新世至更新世晚期(3400万~1.2万年前)的大型植食动物和其他非掠食性动物(对哺乳动物来说,食虫动物是自成一家的,并不算作一般食肉动物)&/b&&/p&&p&(一)南美有蹄类(南方有蹄目、滑距骨目、焦兽目等)&/p&&p&南美洲的植食哺乳动物也很有特色,在渐新世早期,南美洲开始出现巨型的植食动物,它们依然来自南美有蹄类,其中的代表就是焦兽,身长3.3米,和现代的犀牛差不多大,如下图。虽然长了个大象似的鼻子,不过与大象没有关系,鼻子可以变,身体的主要部分才是本体。&/p&&img src=&/v2-8e67d7da69bc0b50d6fe_b.png& data-rawwidth=&328& data-rawheight=&183&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28&&&p&图片来自维基百科by DiBgd&/p&&p&到了中新世,涌现出越来越多的大型植食性动物,它们中很多来自南美有蹄类的另一个分支——&b&南方有蹄目&/b&,比如身长2米,体重约600公斤的平齿兽(Homalodotherium)以及岛齿兽(Nesodon)。为了不跑题就不介绍了(好吧其实是我也不太了解)。&/p&&p&上新世晚期至更新世,南方有蹄目中比较有名的大型植食动物之一出现——箭齿兽(Toxodon),箭齿兽肩高1.8米,和现代犀牛差不多大,如下图,箭齿兽化石&/p&&img src=&/v2-1bb3f7e442551fecd638dbc_b.png& data-rawwidth=&554& data-rawheight=&41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54& data-original=&/v2-1bb3f7e442551fecd638dbc_r.png&&&p&&b&滑距骨目&/b&也是南美有蹄类里比较繁荣的一类植食性动物,其中比较有名的就是更新世时期的后弓兽(Macrauchenia),肩高2米,体重500公斤,如下图&/p&&img src=&/v2-6dafcccb128ace270fbd2a_b.png& data-rawwidth=&384& data-rawheight=&262&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84&&&p&(二)贫齿总目(带甲目、披毛亚目、蠕舌亚目)&/p&&p&从中新世开始,南美洲最古老却最默默无闻的居民贫齿总目开始崛起,到上新世晚期之后,它们已经进化出一些巨兽。&/p&&p&首先看看&b&带甲目&/b&,前面说的我要介绍一下贫齿总目的几类主要动物,这里就先填个坑,简单介绍一下带甲目:带甲目,它们的皮肤骨化,形成了一层坚硬的盔甲,有点像恐龙时代的甲龙。带甲目中有一个分支活到了现代,那就是犰狳(qiú yú),如下图&/p&&img src=&/v2-474b7d586dd86c67cec2c2ff79e0a91c_b.png& data-rawwidth=&554& data-rawheight=&30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54& data-original=&/v2-474b7d586dd86c67cec2c2ff79e0a91c_r.png&&&p&这里我还是想强调一点,我经常在网络上看到很多朋友把犰狳当成穿山甲,或者认为犰狳是穿山甲的亲戚,不过其实大家仔细观察一下就能发现犰狳和穿山甲的区别是非常大的,犰狳的盔甲由皮肤骨化而来,所以看起来就像皮肤上密密麻麻整齐挤在一起的小颗粒;而穿山甲的鳞甲是角质鳞片,因此就是像鱼鳞那样的常见鳞片式排列,这反映了两者的铠甲有着不同的来源。&/p&&img src=&/v2-9acbba20b6ab8bca22b60f_b.png& data-rawwidth=&554& data-rawheight=&23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54& data-original=&/v2-9acbba20b6ab8bca22b60f_r.png&&&p&当然,如果大家还记得我前面说的,可能就发现了,穿山甲是起源于亚欧和北美的&b&劳亚兽总目&/b&的成员,而犰狳是起源于南美洲的&b&贫齿总目&/b&的成员,它们的盔甲都是后来才各自独立进化出来的,除了都属于哺乳动物之外并没有亲缘关系。&/p&&p&扯远了,继续讲犰狳真正的亲戚——带甲目的其余成员,其中比较有名的当属雕齿兽科,雕齿兽科更早之前就有化石记录,但从上新世开始出现了一些巨兽,其中,有一种很有意思的动物,星尾兽(Doedicurus),如下图,&/p&&img src=&/v2-e3dcf2b9a707ae1eec19bead2f4e37ee_b.png& data-rawwidth=&554& data-rawheight=&30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54& data-original=&/v2-e3dcf2b9a707ae1eec19bead2f4e37ee_r.png&&&p&星尾兽身长约4米,体重500公斤以上。它们的尾巴上有一个长满棘刺的尾锤,这简直就是哺乳动物版的甲龙,而且比甲龙的光秃秃的尾锤更有杀伤力。&/p&&p&再放一张雕齿兽科的“科长”——雕齿兽的图,&/p&&img src=&/v2-1cc678e51a2c1b2c5fdbc6_b.png& data-rawwidth=&554& data-rawheight=&35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54& data-original=&/v2-1cc678e51a2c1b2c5fdbc6_r.png&&&p&雕齿兽没有尾锤,体长3米左右。&/p&&p&接下来简单介绍一下贫齿总目的另一个分支——披毛亚目,大家最熟悉的就是其中的树懒了,不过似乎有很多朋友把它们当成考拉,其实区别也挺明显,仔细观察一下就能区分,如下图&/p&&img src=&/v2-792f77ecf75bc7149be40_b.png& data-rawwidth=&554& data-rawheight=&26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54& data-original=&/v2-792f77ecf75bc7149be40_r.png&&&p&所以与其说考拉像树懒,不如说考拉像袋剑齿虎,看这眼睛鼻子耳朵~。当然实际上考拉和袋剑齿虎的关系也够远了。不过树懒属于贫齿总目,而考拉属于澳洲有袋总目,考拉和树懒的亲缘关系更远。&/p&&p&回归正题,上新世至更新世时期的披毛亚目成员不仅是树懒这种懒洋洋的瞌睡虫,还有一些怪兽,比如更新世晚期的大地懒,身长6米,体重3吨,简直就是个怪兽,这个“懒”字只是说明它和树懒的亲缘关系,大地懒可是一点也不懒,它们身体太大,不能生活在树上,只能在地面活动。如下图&/p&&img src=&/v2-faf97fc92ea0e33e13bb8bb_b.png& data-rawwidth=&476& data-rawheight=&4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76& data-original=&/v2-faf97fc92ea0e33e13bb8bb_r.png&&&p&贫齿总目还有一个分支叫蠕舌亚目,主要包括各种食蚁兽,蠕舌亚目和披毛亚目的关系稍近一些,共同属于“披毛目”,鉴于它们没当过霸主,这里就不介绍了,放张大食蚁兽(Myrmecophaga tridactyla)的图略表敬意。&/p&&img src=&/v2-ac9afc80dd_b.png& data-rawwidth=&554& data-rawheight=&23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54& data-original=&/v2-ac9afc80dd_r.png&&&p&&b&五、上新世晚期的北美洲动物大规模入侵事件&/b&&/p&&img src=&/v2-24b565a60d8df62660f45abccc5c25f0_b.png& data-rawwidth=&276& data-rawheight=&316&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76&&&p&300万年前,中美洲地峡连通了南北美洲,北方的哺乳动物涌入南美洲,南美洲的动物一直偏安西南,竞争力完全无法和北方大陆的哺乳动物相比,因此大规模灭绝,袋犬目由于竞争不过以刃齿虎为代表的食肉目而全部灭绝,但是负鼠之类的原始有袋类活了下来。贫齿总目在这次入侵中活了下来并且依然繁荣,南美有蹄类也活了下来但很多种类灭绝。但是后来冰河时代结束时,贫齿总目中的巨兽全部灭绝,只剩下犰狳、食蚁兽和树懒活了下来;南美有蹄类全部灭绝。当然,也有许多南美洲的动物进入北美洲,就比如负鼠,犰狳等。&/p&&p&不过算起来上新世晚期涌入南美的实际上是第四拨来到南美的哺乳动物了,那么第三拨是谁呢,它们又是来自那块大陆呢?后面再讲吧。&/p&&p&实际上冰河时代结束时(更新世末期),第四拨进入南美洲的哺乳动物也有很多灭亡,比如刃齿虎,取而代之的就是猫科动物中新兴的一些种类,比如美洲豹和美洲狮。至于第四拨里的植食动物,冰河时代结束时,也有大量灭亡,比如剑乳齿象,不过它们的灭绝也很可能与当时正好到达南美洲的人类有关。不过这拨植食性动物中也有很多活下来的,比如大家熟悉的“神兽”,神兽的学名是羊驼,属于起源于北方的&b&鲸偶蹄目&/b&,羊驼与亚欧大陆的骆驼是表亲,它们最初都起源于北美洲,它们的祖先从北美洲进入南美洲这片神奇的土地之后就进化成了羊驼这群独特的动物。&/p&&img src=&/v2-ffaafaafc3a2abd1eaeb3_b.png& data-rawwidth=&554& data-rawheight=&40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54& data-original=&/v2-ffaafaafc3a2abd1eaeb3_r.png&&&p&更新世末期之后,人类也来到南美洲,成为印第安人的祖先,其实他们也算是第四拨到达南美洲的哺乳动物。再后面的大家就比较熟悉了。&/p&&p&总而言之,南美洲先后四拨哺乳动物从其他大陆入侵,形成了南美洲如今独特的生物面貌,但是,南美洲的哺乳动物也曾入侵其他大陆,别忘了始新世之前南美洲还和南极洲连着呢,当时的南极洲可不像现在这样完全冰封,而是郁郁葱葱,长满植被,有很多陆生动物在此生存。&/p&&p&没想到南美洲写了这么多,最近比较忙,对不住了,再拖一次稿,下次接着写南极洲、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吧。&/p&&p&毕竟外行,分类部分仅供参考,有错误请及时指出&/p&&p&~~~~~~~~~5月19日更新~~~~~~~~~~&/p&&p&前面有个不严谨的地方,关于南美洲的四拨哺乳动物,实际上我只是指与现代哺乳动物关系比较密切的四拨哺乳动物,南美洲当然还有更古老的土著哺乳动物类型,不过它们在恐龙时代就灭绝了,与本文无关所以没提。&/p&&p&&b&澳大利亚&/b&&/p&&img src=&/v2-c159471efe56fbd38f9e6_b.png& data-rawwidth=&301& data-rawheight=&29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01&&&p&前面南美洲那段写得太长了点,所以这里就不啰嗦什么历史背景了,直奔主题吧,等等,历史背景还是得说一句,澳大利亚、南极洲、新西兰在冰河时代之前的哺乳动物主要是&b&有袋类&/b&,有袋类得名于它们腹部的&b&育儿袋&/b&,它们没有真正的胎盘而用育儿袋替代子宫的部分功能。前文提到了,有胎盘类起源于亚洲,而有袋类则起源于北美洲,&b&有袋类&/b&和&b&有胎盘类&/b&一开始只是哺乳动物里的其中2个大分支,但是后来有胎盘类在其中一个子分支劳亚兽总目的带领下完全统治了亚欧、非洲和北美,然后亚欧、北美和非洲的包括有袋类在内的哺乳动物的其他所有大分支的成员就被&b&团灭了&/b&,甚至后来还统治了南美洲,&b&最终导致我们如今在亚欧、非洲、北美看到的哺乳动物几乎全是有胎盘类&/b&,不论是猫狗牛羊豺狼虎豹等劳亚兽总目的成员,还是人类猴子猩猩老鼠大象等等其他生活在亚欧非北美的哺乳动物,全部都属于有胎盘类。&/p&&p&而有袋类属于完全不同的另一个大分支,还是放图更直观&/p&&img src=&/v2-7d326b536c843ea000e3a34faad5ed99_b.png& data-rawwidth=&1360& data-rawheight=&102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360& data-original=&/v2-7d326b536c843ea000e3a34faad5ed99_r.png&&&p&&b&一、大型食肉动物&/b&&/p&&p&中新世开始,全球气候开始变得寒冷,当然是相对之前来讲的,于是南北两极全年被冰封成为“新常态”,南极洲也就逐渐变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冰封大陆,上面的陆生动物也消失了。&/p&&p&于是,只剩下澳大利亚和南美洲的有袋类依然繁荣。&/p&&p&&b&(一)始新世至更新世&/b&&/p&&p&不过前面提到南方几块大陆的哺乳动物始终没能靠自己的本土哺乳动物独占顶级生态位,南美洲是这样,澳大利亚也不例外,从始新世早期开始,这里就有许多陆栖鳄类,不过这里的陆栖鳄和亚欧大陆的锯齿鳄以及南美洲的西贝鳄不同,这里的陆栖鳄类属于另一个家族——&b&马氏鳄类&/b&(Mekosuchinae),&/p&&img src=&/v2-a4ba00efb5c3a468ddef51d_b.jp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30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v2-a4ba00efb5c3a468ddef51d_r.jpg&&&p&其中最有名的当属&b&金卡纳鳄&/b&(Quinkana),金卡纳鳄生存于渐新世晚期至更新世晚期,身长3米,在当时的澳大利亚算是一霸了。如下图&/p&&img src=&/v2-028d44fb3de80cf14a54c0ce_b.jp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18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v2-028d44fb3de80cf14a54c0ce_r.jpg&&&p&图片来自维基百科by Apokryltaros at English Wikipedia&/p&&p&&b&(二)上新世晚期至更新世&/b&&/p&&p&不过澳大利亚的有袋类里也有一些食肉动物,只不过和那些巨大的爬行动物相比似乎要当霸主还不够格,不过也算是值得一提的食肉动物,比如大家熟悉的&b&袋狼&/b&,也叫塔斯马尼亚虎,袋狼和亚欧大陆的狼在外形和大小上很像,只不过后背上有一些黑色条纹,有点像老虎的条纹,所以也叫塔斯马尼亚虎,如下图&/p&&img src=&/v2-0230f73ada_b.jpg& data-rawwidth=&490& data-rawheight=&3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90& data-original=&/v2-0230f73ada_r.jpg&&&p&不过袋狼当然不是狼也不是虎,名字只不过是个词而已,袋狼是澳洲有袋总目之下的&b&袋鼬目&/b&的一种,袋鼬目里有一种动物大家应该比较熟悉,就是袋獾,袋獾就是袋狼的近亲,只不过个头小很多,和小狗差不多大,不过袋狼灭绝后,袋獾就是有袋类里唯一稍微大一点的食肉动物了,也是如今有袋类里最大的食肉动物了,而且袋獾生性极其凶猛,也因此出名,在如今澳大利亚的塔斯马尼亚岛也算一霸了。如下图,袋獾。&/p&&img src=&/v2-5d2f3c708f23b83191cd85dbfe680b8f_b.png& data-rawwidth=&264& data-rawheight=&299&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64&&&p&袋狼实际上可以看做加大版的袋獾,只不过腿更长更善于奔跑一些,皮毛的颜色和花纹也不同。袋狼出现于上新世末期,在更新世时期是澳大利亚的主要食肉动物之一,人类到达之后逐渐灭绝,只剩下塔斯马尼亚岛还剩少量袋狼生存,后来澳大利亚被欧洲殖民者占领之后,塔斯马尼亚岛也逐渐被人类开发,最后的袋狼于公元1936年灭绝,由于它们灭绝得如此晚,以至于还有照片和影像资料保存,如下图。&/p&&img src=&/v2-054b43de9594164daaa399ed_b.png& data-rawwidth=&577& data-rawheight=&34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77& data-original=&/v2-054b43de9594164daaa399ed_r.png&&&br&&img src=&/v2-d7d9ddba0f4e4c8c3c791_b.png& data-rawwidth=&544& data-rawheight=&40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44& data-original=&/v2-d7d9ddba0f4e4c8c3c791_r.png&&&p&不过袋狼也只能算是澳大利亚的狼而已,澳大利亚最强大的肉食性有袋类是&b&袋狮&/b&(Thylacoleo),袋狮和袋狼生存的年代差不多,但是灭绝更早,在冰河时代末期就灭绝了。同理,袋狮当然也不是有口袋是狮子,名字只是个词而已,袋狮属于澳洲有袋总目之下的&b&双门齿目&/b&,它们的近亲是现代的袋貂,实际上袋鼠和考拉也属于双门齿目,只不过和袋狮的关系远一点。如下图,袋狮&/p&&img src=&/v2-bfa41ef513ff618cd35b03f_b.png& data-rawwidth=&497& data-rawheight=&34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97& data-original=&/v2-bfa41ef513ff618cd35b03f_r.png&&&p&好吧这里又不可避免地提到了一堆分类学名词, &b&澳洲有袋总目&/b&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分支:&/p&&p&1.南猊,这种动物自成一家,属于&b&智鲁负鼠目&/b&,或者也叫微兽目,整个目只有这一种动物。虽然它看起来很像负鼠,所以也叫智鲁负鼠,而且也生活在南美洲,但是基因测序显示它居然和澳大利亚的有袋类关系更近,更进一步证明了澳洲有袋类的祖先是从南美洲迁移过去的。&/p&&p&2.双门齿目:也叫袋鼠目,包含了我们最熟悉的一些有袋类,比如袋鼠、考拉、袋熊、袋貂等等,袋狮也属于这个目。近年来比较火的宠物蜜袋鼯也属于这个目。&/p&&p&3.袋鼬目:包括了袋獾、袋狼、袋鼬、袋鼩、袋食蚁兽等动物。&/p&&p&4.袋鼹目:主要是2种袋鼹。&/p&&p&5.袋狸目:主要包括袋狸等。&/p&&p&回到正题,袋狮之所以叫袋狮,当然不是因为它们和狮子有什么关系,只是科学家们觉得这种动物就像狮子一样威猛,袋狮体重100公斤以上,比狮子小一些,不过战斗力也不差。&/p&&p&但是袋狮和澳大利亚的爬行动物相比又如何呢?袋狮是否是金卡纳鳄的对手还是个未知数,如下图,金卡纳鳄和袋狮&/p&&img src=&/v2-ec0774fa7ccdbc381c0e55_b.png& data-rawwidth=&563& data-rawheight=&37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63& data-original=&/v2-ec0774fa7ccdbc381c0e55_r.png&&&p&但是另一种巨型爬行动物也许是澳大利亚真正的霸主,那就是澳洲古巨蜥(Megalania)。&/p&&p&说起巨蜥类动物,想必大家一定不陌生,甚至如今科莫多巨蜥仍然是印度尼西亚某些小岛上的顶级食肉动物,如今澳大利亚的身长2米的眼斑巨蜥依然是澳大利亚主要的食肉动物之一,不过在更新世时期的霸主就不是这么小的巨蜥,而是身长6米,体重600公斤的古巨蜥,也叫澳洲魔龙,如图&/p&&img src=&/v2-ab194548bea7cf29e4e341b02fa6d493_b.jpg& data-rawwidth=&500& data-rawheight=&36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0& data-original=&/v2-ab194548bea7cf29e4e341b02fa6d493_r.jpg&&&p&科学家们推测这种巨蜥在外形和习性上应该和现代的科莫多巨蜥很相似,只不过是一个加大版的科莫多巨蜥,事实上,如今科莫多巨蜥仍然是印度尼西亚某些小岛上的顶级食肉动物,而且科莫多巨蜥的战斗力也不在同体型的哺乳动物之下,所以事实上爬行动物如今依然是地球上最强大的一类动物之一。如图,动物园里的科莫多巨蜥&/p&&img src=&/v2-4cf44da15e9e47cb36c2f39bf409695c_b.jp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40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v2-4cf44da15e9e47cb36c2f39bf409695c_r.jpg&&&br&&p&&b&(三)更新世晚期之后(冰河时代之后)&/b&&/p&&p&但是大约3万年前,由于冰河期海平面下降,澳大利亚和东南亚之间的陆桥露出水面,一小拨亚欧大陆的哺乳动物趁机来到澳大利亚,那就是人类,人类的入侵彻底改变了澳大利亚的面貌,很快袋狮就灭绝了,甚至古巨蜥和所有陆栖鳄类也灭绝了。后来大约5000年前,人类把狗带到了澳大利亚,成为了澳洲野狗的祖先,首先澳洲野狗当然抢占了袋狼的生态位,虽然单打独斗的话澳洲野狗恐怕不一定是袋狮和袋狼的对手,但是也许澳洲野狗更擅长团战呢,这个纯属个人猜测,而且别忘了澳洲野狗依然是有胎盘类里面最具竞争力的劳亚兽总目的一员,适应能力极强,所以最终澳洲野狗成为了澳大利亚最主要的大型食肉动物,&b&澳大利亚也终于被纳入了劳亚兽总目帝国的版图&/b&。不过人类倒是不属于劳亚兽总目,人类完全是个开挂的bug,因为人类靠的不是体力而是智慧。&/p&&br&&p&&b&二、上新世之后的大型植食性动物&/b&&/p&&p&(一)大型哺乳动物&/p&&p&澳大利亚的大型植食性动物也主要是有袋类,而且基本都属于双门齿目,比如更新世时期的双门齿兽,肩高2米,大如犀牛,但是在人类到来后灭绝了。如下图&/p&&img src=&/v2-6728d2efc144aba2c6e7c_b.jpg& data-rawwidth=&462& data-rawheight=&3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62& data-original=&/v2-6728d2efc144aba2c6e7c_r.jpg&&&p&然后就是大家熟悉的袋鼠科动物了,袋鼠就不必多介绍了,时至今日它们依然是澳大利亚最主要的植食性动物之一,不过更新世时期有一种巨型袋鼠叫&b&巨型短脸袋鼠&/b&,它们的脸很短,如果完全站立身高接近3米,体重200公斤以上,其他方面和现代袋鼠基本接近。&/p&&img src=&/v2-ddf9edb5d2b7a642cb57ee782d4513ac_b.jpg& data-rawwidth=&567& data-rawheight=&44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67& data-original=&/v2-ddf9edb5d2b7a642cb57ee782d4513ac_r.jpg&&&p&不过第一批人类到达澳大利亚之后,这些大型植食性动物很快就灭绝了,虽然不一定是绝对的因果关系但也不能说完全没有关系。&/p&&p&(二)大型鸟类&/p&&p&澳大利亚也有很多大型鸟类,只不过似乎目前还没发现肉食性的巨鸟,但是植食性的巨鸟倒是不少,比如有一种已灭绝的巨鸭,身高2米,不过不是肉食的。&/p&&img src=&/v2-381a8ee95d2cad7a81a8ffec4c4728e9_b.png& data-rawwidth=&495& data-rawheight=&31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95& data-original=&/v2-381a8ee95d2cad7a81a8ffec4c4728e9_r.png&&&p&但是别忘了现存的鸸鹋和食火鸡其实也算是大型鸟类了,它们都是体型大小仅次于非洲鸵鸟和美洲鸵的大鸟,而且现在还没灭绝。&/p&&p&而且食火鸡如果受到惊扰时会用自己锋利的脚爪反击,而且确实有人被攻击死亡的案例,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危险的鸟类,这货简直就是一只现代版的恐爪龙,如图 &/p&&img src=&/v2-87ccefd89bcea2d06d2bd9b_b.jpg& data-rawwidth=&434& data-rawheight=&26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34& data-original=&/v2-87ccefd89bcea2d06d2bd9b_r.jpg&&&br&&img src=&/v2-71ee56a80b1fe4c875f2_b.jp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41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v2-71ee56a80b1fe4c875f2_r.jpg&&&br&&img src=&/v2-25f94be5fadeb50dabf81_b.png& data-rawwidth=&305& data-rawheight=&471&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05&&&p&这货的长相也是一股复古之风(说人话就是很像我个人印象中的恐龙)&/p&&p&(三)近代欧洲殖民者到来之后&/p&&p&后来,欧洲殖民者占领澳大利亚,也将欧洲的哺乳动物带到了澳大利亚,比如牛、羊、兔子等等,也就有了大家熟悉的澳大利亚羊毛,以及成为入侵物种的泛滥成灾的澳大利亚兔子。&/p&&p&总的来说澳大利亚和南美洲有点像,都是一开始有陆栖鳄类,然后肉食性有袋类开始崛起,植食性动物一直是哺乳动物为主。不过也有不同,比如目前好像还没发现澳大利亚有巨型食肉鸟类,还有就是由于澳大利亚和北方大陆相连比较晚也比较短暂,因此很多有袋类仍然没有灭绝。 &/p&&p&&b&新西兰&/b&&/p&&img src=&/v2-bee88aed86_b.png& data-rawwidth=&352& data-rawheight=&328&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52&&&p&下面再说新西兰,前段时间刷屏的“西兰洲”由于大部分已经沉入大洋,只剩下新西兰这几座岛屿露出水面,所以化石什么的好像不是很多,我也不太了解,不过新西兰倒是有很多“活化石”,比如什么2亿多年前遗存至今的喙头蜥,也叫楔齿蜥。这些当然和它是一座孤岛有关,历史进程不同,自然是“衣冠唐制度,礼乐汉君臣”了。&/p&&p&不过新西兰离澳大利亚还是比较近,而且沉没的西兰洲看起来也曾经和澳大利亚极其靠近,所以新西兰也有一些有袋类,不过似乎没发现什么大型种类,毕竟小岛上资源有限,不过新西兰倒是有一种巨型鸟类,也就是鼎鼎大名的&b&恐鸟&/b&(moa),如下图&/p&&img src=&/v2-ba36aee9a0a_b.jpg& data-rawwidth=&450& data-rawheight=&56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50& data-original=&/v2-ba36aee9a0a_r.jpg&&&p&上面这张图是恐鸟化石的发现者理查德·欧文与恐鸟化石的合影,下图为恐鸟复原&/p&&img src=&/v2-c675d6fa21db79e0c4a02c142ef9538f_b.jpg& data-rawwidth=&333& data-rawheight=&24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33&&&p&这个有很多地方把它和南美洲的骇鸟搞混,这个主要是翻译的锅,以前也把骇鸟翻译成“恐鸟”,但是现在为了区分所以才更多用骇鸟。&/p&&p&事实上恐鸟直到19世纪初左右才灭绝。&/p&&p&那么新西兰有什么大型食肉动物呢?这种小岛上确实不太容易有太大的食肉动物,不过倒是有一种巨鹰,叫&b&哈斯特鹰&/b&,是恐鸟的天敌,这种巨鹰的翼展可达3米,是已知最大的鹰类之一。如图,哈斯特鹰捕猎恐鸟。&/p&&img src=&/v2-8dd70cd127b6feac5c9f78_b.jpg& data-rawwidth=&570& data-rawheight=&26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70& data-original=&/v2-8dd70cd127b6feac5c9f78_r.jpg&&&p&整体上来讲,南方几块大陆由于恐龙时代之后与主要大陆脱离之后又分崩离析,所以一直是“衣冠唐制度,礼乐汉君臣。”保持着过往时代的“遗风”,而亚欧非北美由于连成了一个广阔的大世界,因此这里的生物有着更强大的竞争力,才诞生了像劳亚兽总目这样横扫天下的家族。&/p&&p&&b&南极洲&/b&&/p&&img src=&/v2-fc7df7c8c27bb81cac303a_b.png& data-rawwidth=&270& data-rawheight=&259&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70&&&p&再简单说说南极洲,事实上我们今天看到的全年冰封的南极洲并不是地球历史上南极洲的常态,我们现在实际上处于一个相对寒冷的地质时期,在地球历史上的大部分时期,南北两极都是没有全年的冰盖的,只是从侏罗纪之后,地球气候在大趋势上就开始缓慢变冷,直到中新世的时候,到达临界点,南北两极开始全年冰冻,从此南极洲的历史就被冰封了。&/p&&img src=&/v2-ff32c902fc7_b.png& data-rawwidth=&240& data-rawheight=&231&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40&&&p&在这之前,南极洲还是有很多动植物的,比如恐龙时代就有很多恐龙,在恐龙灭绝后,一些南美洲的有袋类动物也来到这里。&/p&&p&但是它们中目前还没发现什么称得上霸主的动物,不过我这方面了解就少了也许是已经发现但我不知道。不过中新世之后南极洲就被全年封冻,这里也就没有完全陆生的动物了,但是这里还有很多来自海洋的动物,比如现代我们可以看到企鹅和海豹,不过不知道它们是什么时候来到南极的,企鹅就不用说了,当然不是什么食物链太高层的动物,不过海豹还是可以讲讲,海豹当然毫无疑问的属于食肉目,大概也就是渐新世晚期到中新世早期的时候和大概是熊科或者鼬科动物分了家,进入海洋闯出一片新天地。早期分类学家们把海豹、海狮、海象等动物单独算作“鳍脚目”,但是后来的研究发现它们其实和食肉目,尤其是熊科、鼬科之类的动物关系很近,所以也被归入食肉目。所以从这一点上讲,南极洲现在也算是劳亚兽总目的地盘了吧。&/p&&br&&p&不过劳亚兽总目在横扫天下时,有几类哺乳动物和劳亚兽总目关系很近,竞争力没有比它们弱太多所以活了下来,前面的坑这里全填完吧。&/p&&br&&p&&b&一、灵长总目&/b&&/p&&p&这个当然毋庸置疑了,毕竟我们还活着,灵长总目是和劳亚兽总目关系最近的一个大分支,同样诞生于亚欧北美,事实上灵长总目和劳亚兽总目本来是一家,只是白垩纪晚期的时候才分道扬镳。&/p&&p&首先,简单介绍一下灵长总目,灵长总目这个名字会给人一种错觉:灵长目是其中最主要的分支,实际上当然不是这样,这个名字一样只是个词而已。灵长总目主要有以下几个分支:&/p&&p&1.灵长目(人、黑猩猩、大猩猩、猩猩、长臂猿、亚欧非的猴子、拉丁美洲的猴子、狐猴等等),后面这括号里我之所以写详细一点,是因为待会儿我要涉及的内容需要大家清楚区分,所以别再把黑猩猩叫猴子了,黑猩猩不是猴子。&/p&&p&2.皮翼目(各种鼯猴)鼯猴乍一看有点像猴子,不过还是不一样&/p&&p&3.树鼩目(树鼩),也叫攀兽目/攀鼩目,非常原始,保留了很多灵长总目祖先的特征&/p&&p&4.啮齿目(也就是大家熟悉的啮齿类)除了各种老鼠和松鼠外,还有豪猪、水豚、河狸等动物。它们种很多种类保留了哺乳动物祖先的原始外形,而且保留哺乳动物祖先外形的不止有它们,还有前面提到的劳亚食虫目、负鼠等,所以总有人把它们当成啮齿类,事实上那只是它们都保留了祖先的原始外形而已,所以以后也别说哺乳动物的祖先是老鼠了。&/p&&p&5.兔形目:主要就是各种兔子和鼠兔了,早期分类学家们把它们也当做啮齿类,但是后来,随着各方面证据的发现,人们才意识到兔形目只不过是和啮齿目亲缘关系很近而已,但依然是两个家族。&/p&&br&&p&事实上,灵长总目和劳亚兽总目本来是一家,都属于“北方兽类”,都源自于白垩纪晚期的亚欧北美,回到前面那张图,实际上这张图上大陆分裂后留在亚欧北美的就是北方兽类的祖先。&/p&&img src=&/v2-b1eafcd9a405a51d68206e_b.png& data-rawwidth=&316& data-rawheight=&222&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16&&&p&但是,很长一段时间里,灵长总目并没有威胁到劳亚兽总目的霸主地位,比如灵长目就一直生活在树上,只要一下地就会被劳亚兽总目的某种大型食肉动物捕杀,啮齿目虽然适应能力极强,但是一直是人畜无害的小个子,根本威胁不了任何霸主,其他几个目就不用说了,存在感更不高。直到6万年前,在非洲,有一种毛发稀疏的猿类从非洲这个大熔炉走了出来,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它们走到哪,哪里的霸主就被击败,几乎所向无敌。亚洲的大熊猫、虎、亚洲狮、洞狮这些劳亚兽总目的强大生物甚至都成了濒危物种,他们来到北美洲时,这里的最后一批泰坦鸟、刃齿虎、猛犸象很快灭绝了,他们来到南美时,这里的剑乳齿象很快灭绝了,他们来到澳大利亚时,这里的袋狼和古巨蜥很快灭绝了,他们来到新西兰时,这里的恐鸟很快灭绝了,他们学会航海后,海中的许多巨鲸成了濒危物种,毫无疑问,这种动物才是前无古人的霸主,因为地球上没有任何一种动物可以阻挡他们,就连劳亚兽总目的霸主也不行。&/p&&p&这种动物就是智人(Homo sapiens),属于灵长目,人科,人属,他们不仅打败了所有大陆上的所有霸主,甚至自家兄弟也不放过,人属之下只剩智人这一个种就是这个原因。&/p&&p&除了人类,似乎&b&巨猿&/b&(Gigantopithecus)也值得一提,据说电影《金刚》里的金刚的原型就是巨猿。巨猿生活在更新世时期的亚洲东部和南部,站立时身高可达3米,体重600公斤,跟电影里那个比起来是小了许多,不过也算是相当庞大了,如下图,从左至右依次为巨猿、猩猩、大猩猩、黑猩猩、智人。&/p&&img src=&/v2-bd356adecbd177dabe59_b.jpg& data-rawwidth=&580& data-rawheight=&35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80& data-original=&/v2-bd356adecbd177dabe59_r.jpg&&&p&当然电影里的金刚主要还是参照现代的大猩猩(Gorilla)来构建的,但是实际上巨猿应该与现代的猩猩(Pongo)关系更近些,如果你晕了我再说一种,那种跟人类关系很近的是黑猩猩(Pan)。&/p&&br&&p&不过,灵长总目的发展史上也有许多有意思的地方,最有意思的当然就是灵长总目似乎有某种漂洋过海的能力,能在大陆已经分裂的情况下到达某个新大陆,是的也许你已经猜到了,我想说的就是南美洲,前面的坑该填了,那个神秘的第三拨到达南美洲的哺乳动物到底是谁呢?当然就是灵长总目的其中2小撮——新大陆猴的祖先和豚鼠类的祖先。&/p&&p&大约在渐新世早期,南美洲突然出现了许多新大陆猴(拉丁美洲的猴子)和豚鼠类,这让学者们很困惑,因为前面提到了,当时南美洲已经完全和周边大陆分离,这些动物绝不可能是通过陆桥到达南美洲的,它们的来源依然是个谜,至于最合理的解释,很明显,这两类动物常和树打交道,所以也许就是当时有一场超级风暴,把一棵炒鸡大的树给刮下了海,然后机缘巧合到了南美洲,于是趴在树上的豚鼠和猴子就到了新大陆。那么它们是从哪来的呢?对比同时代的化石我们发现它们很可能来自大西洋对岸的非洲。具体的就不说了写得实在过多了。&/p&&p&这2小撮动物来到南美洲,很快成了脱缰的野猴/鼠,发展成了2个独特的家族,也就是今天的多姿多彩的豚鼠类和新大陆猴类,为了不跑题且节约篇幅放几张图就行了,它们和亚欧非的猴子老鼠比是不是独具特色呀&/p&&img src=&/v2-cf1c28cecef9a_b.png& data-rawwidth=&359& data-rawheight=&267&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59&&&img src=&/v2-70ecbf26af52ddd022a2_b.png& data-rawwidth=&380& data-rawheight=&297&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80&&&br&&img src=&/v2-4c21fbca5ffc7ef0b60ec0_b.png& data-rawwidth=&344& data-rawheight=&225&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44&&&br&&img src=&/v2-e2c728de420fdef46f767c_b.png& data-rawwidth=&301& data-rawheight=&296&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01&&&p&不过灵长总目起初毕竟没有劳亚兽总目那种并吞天下的野心,所以并没有给当时南美洲的生物带来什么大灾难,当然后来来到南美洲的人类就例外了。&/p&&br&&p&仔细想想,人类不也是很擅长漂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坎巴拉太空计划中文版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